中国心理学范文

2024-06-02

中国心理学范文(精选6篇)

中国心理学 第1篇

中国心理学名著选读结课作业

题目:关于《动物庄园》的读后感授课老师:周一骑老师 学号:0912880 姓名:黄梅子完成日期:

文章导读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动物庄园》一书中用了大量的暗示和悬疑铺垫的手法,让读者在轻轻一笑的同时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深度和睿智。本文将会选取公马拳师作为分析对象,着重对作者书中关于拳师这一动物形象及其所暗示的一类人加以分析。并且就本书所提到的一些较为讽刺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类比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动物庄园》一书没有太过复杂的角色关系,也不长,但是几遍看下来,虽然无法完全领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深刻道理,但却也对里面很多动物的典型的生动描写留下了深刻印象,最为典型生动的当属所谓的“动物领袖”拿破仑。但是在这篇文章中我却想谈谈自己关于拳师的理解。

拳师代表的是什么样的一类人呢?文章的开头那次动物集会上作者就给出了答案,“实际上,他(拳师)确实没有超群绝伦的智商,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干活时干劲十足的表现,还是使他赢得了普遍的尊敬。”是的,拳师是没有文化但却肯为自己觉得对的事情卖命苦干的那一类型人,他再怎么努力,一生还是只记住了ABCD四个字母,所以对他来说,“靠自己弄明白任何问题都非常困难”,显然,这样的人对于有利己目的的领导者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了,因为他“一旦认定猪作为他们的老师,那么,凡是猪教给他们的一切东西,他们便都能理解吸收了”。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最为神奇之处在于它是那么准确生动的预言了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种种问题,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我们现在中国的领导体制中普遍存在“愚民政策”。聪明、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就会善于去发现问题、提出不满,甚至是去抗议或是去想办法推翻他们觉得不合理的制度。所以,在那些不是真正为人民的领导者看来,愚笨的人民是他们最想要的,因为这些人最好统治管理,这些人因为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懂,于是在心理上就会对那些有文化的人产生一种崇敬,自然而然的就会对他们产生一种服从感,相信他们都是对的并且愿意为之卖命苦干。

动物庄园里的动物除了猪以外,没有与外界有任何联系,他们的一切认知来源都只是猪,或者更具体一些,是那只叫做“声响器”的猪。这和我们如今中国的领导们对群众封锁消息的举动很像,如今的我们大部分的普通民众,虽然不像拳师那样大字不识,虽然我们受过了重重教育,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甚至是大学研究生等等,我们受到了我们所以为得很良好的教育,懂得了很多的人文知识和自然知识。但是我们不知道,我们还有多少应该知道的东西而我们不知道。中国的公民总是在被有选择性的告知一些信息,我们都知道,如果不能掌握全面的信息我们做出的评判和决定往往会是有偏向性和错误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当一个国家的媒体不能自由的报道一些评论和事件的时候,那么民众就永远无法了解一件事的全部信息,只能靠所谓的“政府某机关发言人”来了解所谓的真相。在动物庄园中,“声响器”就充当了我们如今媒体的这个角色。但是同时我们也不可以忘了,“声响器”也是一头猪,代表的是领导阶级的利益。从这样的一个“媒体”中传出的信息永远是对领导阶级有利的话。就像如今我们的社会主义下的媒体,是受命于政府的媒体,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第三方,这样的媒体所传递出的信息收到了政府的审核,那么我们听到和看到的永远都只是缺失了一块的信息。很大程度上说,我们就是动物庄园里的拳师,我们能买到的永远是政府掌控的那些报纸,当我们想了解一下外面的事情时,听到的永远是那些摘自《泰晤士报》《华盛顿邮报》等国外媒体的只言片语;我们能在互联网上查到的永远是被管理员删删减减后的残存之物,我们所不知道的和想知道的那部分也许是对政府“服务”人民没有好处的东西总是被掩盖在了“该页无法显示”之下。

因此我认为,媒体的独立是一个国家实现真正民主自由的必由之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总是没有想法要表达的。只有当我们了解了很多事情之后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而这些事情就要有一个不受制于任何权力机构的独立第三方-------媒体,来传递给我们。没有什么事情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对任何政策任何现象的评论都应该是两方面的,有好的也应该有坏的,就像“声响器”这个媒体,他只说猪的好,任何方面都是好。亦如我们现在的电视和报纸,对政府的赞扬之声不绝于耳,但是,真的没有人去批评吗?一定有,只是这些,被无形的漏斗有选择性的过滤了。

但是,就是拳师,这样一个没有任何文化程度的动物,在拿破仑全盘否定雪球时也提出

了自己的疑问,但是奈何当他感到不解的时候他却无法明白自己到底为什么不解,更不知道正确的又是该怎么样。所以在声响器把一个明明是假的的事情“描述得如此生动细腻”的时候,“动物们好像就觉得却是记得有那么回事”,即使拳师还是小有疑惑,还是在声响器最后一句“我们的领袖,拿破仑同志,已经明确地——明确了,同志们——认定,雪球从一开始就是琼斯的奸细”下发出了“倘若这是拿破仑同志说的,那一定是错不了的”的言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媒体的力量。媒体,引导着大众的认知,我们所知所了解的一切都来源于媒体,如果媒体成了领导阶级所管辖的,那么,我们,就必定会成为拳师这样的人物。即使是黑的说成了白的,我们还是在一如就忘的相信着,也许当我们看着《动物庄园》这本书的时候,还会经常为里面很多动物,包括拳师,为他们的无知和愚昧感到可笑,但是我们是否想过,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就在扮演着他们的角色。也许在很多的领导互相交谈的时候,“那群愚昧的人们”指的就是我们,但我们还是像那些动物一样傻傻的以为他们这都是为我们好。

在《动物庄园》中,猪们维持他们领导地位的方式除了思想上的对其他动物的控制外,还引起我注意的是那九条凶狠的大狗。当雪球忙碌于筹办各种委员会时拿破仑却一律不感兴趣,他暗自养了九条凶狠的狗。说明其实在动物革命的一开始,所谓的无私的“领导者”就已经开始为自己谋划了。很明显,文中的这九条大狗只听命于拿破仑,他们做的就是以一些我们看起来很可笑的罪名加诸在那些反对拿破仑的动物的身上然后咬死他们。就连拳师,这样一个如此之卖命干活的动物,也因为一些小小的质疑,受到了拿破仑指使的大狗的攻击,如果不是因为他足够强壮,也许他也成了一个无辜死去的动物。但是就在那样的情况下,拳师仍忠心的相信并听命于拿破仑,“拳师看着拿破仑,想知道是该把那狗踩死呢还是该把他放掉”。这更加充分的表现了拳师这样一个形象的特点,有能力,很能干,却很听话。但是到了最后,拳师的下场是什么呢?在他被榨干了最后一丝的体力后,他被送去了屠宰场,换了钱,继续供猪们享受。

这本书初版时是1945年,那是的新中国还没有成立,但是这本书却是那样准确的预言了这种物质精神水平尚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过程中会出现的种种问题。也许到最后,动物们分不清“那张脸是猪的,那张脸是人的”的同时,我们也会分不清很多东西吧。

动物庄园最初是一个很理想化的地方,我想是因为第一年动物们的物质生活还很富足,而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时的领导有两个,雪球和拿破仑。对于此,我有两点体会,一是,我们心目中的社会主义真的是要建立在一种物质高的发达的情况下的,因为只有在物质发达的基础上,精神才可以升华。所有人的认知水平应该在一个水平上,如果有人认为自己比别的人优秀,那么就会有人觉得自己比别人应该多得到一些,我不知道等世界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的自私之心会不会消失,但是就现在来说,每个人都有自私、利己之心。那么真正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不会实现。第二点,就是权力的制衡,在大家的自私之心还没有消除的情况下,想要建立一个比较公平的社会就必须让权力得到制衡,即不可以有人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每个人都要有别的人或来自其他权力机构的管束才可以。这一点我想西方社会做得比我们要好,就目前社会的发展状况来看,多权分立我认为更合适,更不容易出现《动物庄园》中的情景。

能成为统治者的人往往都能很好的运用心理战术来为自己谋取利益,就像拿破仑,他很好的抓住了动物们的无知,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动物们产生害怕心理什么时候该让动物们感动,还有在风车因为设计建造不合理而倒塌时,他煽动起动物们对雪球的憎恨同时将这种憎恨转化为一种力量更好地为自己的计划服务。在现实生活中,领导者们用国家的暴力机关让人民有一种恐惧感,让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的社会,但是我们每天的报纸,电视中的新闻,却总是在讲一些好的方面,在讲国家的良好发展,在讲我们人民获得的美好生活,但是总是选择性的遗忘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好话说了一千遍我们便不自觉的相信真的是好了。没有人指责我们是“愚民”,但是却有人在悄悄地把我们变成“愚民”,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甚至是我们不知道我们看得到的东西又有多少是客观的多少是没有被加工重组过的,所以时间长了我们已经无法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了,这才是可怕的。

最后,谢谢周老师给我们推荐了这本书,一本很反映现实状况的书。我从中认识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我相信,随着信息媒体的一步步开放,我们了解的越来越多,我们身边的种种令人不满意的制度或者是“领导”的行事作风都会得到改善和提高的。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看到这本好书,不要成为拳师这样无知却又让人不忍责备的“好人”。

致谢

感谢周老师一学期的谆谆教诲,不管是您推荐的书还是您对我们讲的您自己的感悟都让我受益匪浅,从中明白了很多也见识了很多,真的很感谢您!

中国心理学 第2篇

中国心理学史论研究

中国心理学史论是中国心理学史研究的理论层面,它对于认识学科意义、掌握学科体系、建立思想观点和解决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心理学史论的`内容体系包括七个组成部分,即中国心理学史的价值论、方法论、范畴论、专题论、体系论、文献论和学史论.

作 者:杨鑫辉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刊 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4(4)分类号:B84-09关键词:中国心理学史论 方法论 范畴论 体系论

中国商业礼仪心理学研究 第3篇

商务上的礼仪对于商业上的成交与否以及商业运作得规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场合下不同的礼仪对于商务交往的双方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把握好这些不同的心理学状态对于促进商务交往的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事例来说明商务礼仪中的方式将会产生哪些不同的心理状态, 并且针对不同的例子给出适当的心理学分析。

1 商务礼仪心理学原则

商务礼仪要注重把握在交往或合作中的心理学原则。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只有把握好商务交往中的心理学原则才能在商务交往中无往不利。在社交礼仪中要特别关注以下原则:

第一, 自信的态度。一般经营事业相当成功的人士他们不随波逐流或唯唯诺诺, 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与作风, 但却很少对别人吼叫、谩骂, 甚至连争辩都极为罕见。他们对自己了解相当清楚, 并且肯定自己。只有首先肯定自己才能在别人心目中建立他们是值得信赖的形象。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人, 合作伙伴如何敢相信你。所以成功人士往往是最有自信的人。

第二, 善于体谅他人。所谓体谅是指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并且体会对方的感受与需要。在商务交往中, 想对他人表示体谅与关心惟有先自己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由于我们的了解与尊重, 对方也相对体谅你的立场与好意, 因而做出积极而合适的回应。尊重是相互的, 这是心理学上一个基本原则, 商业过程中需要尊重对手, 更要尊重自己。

第三, 善用询问与倾听。在商业交往过程中, 如果遇到对方默不做声或欲言又止的时候, 可用询问行为引出对方真正的想法, 了解对方的立场以及对方的需求愿望、意见与感受, 并且运用积极倾听的方式来诱导对方发表意见, 进而对自己产生好感。一位优秀的商业人士绝对善于询问以及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与感受。

2 商务交往中的礼仪及心理学影响

2.1 说话方式

说话语气应温和委婉, 用词要文雅。一样的话语, 文雅、温和、委婉地说出会给对方以亲切、愉快的感觉;反之, 一张盛气凌人的脸, 加上嚣张的话语, 会使对方产生十分反感的情绪。如香港某公司在一次与大陆公司合作中, 就因此吃了大亏。这个公司在和大陆一家公司合作到泰国建一甜味剂食品厂时, 因认为当地气候有利于原料生长, 就去和当地人谈判。事关重大, 董事长派其次子去洽谈。可因其子自视是董事长的儿子, 在对当地的合作方问询时很傲慢, 结果引起泰国方面合作者的不满, 在回答具体问题时没有用心。等到工厂也建好, 人马到齐时, 公司才知道泰国根本不许外国厂生产出的食品在泰国出售, 加上原料也没落实, 结果原料要空运到泰国, 产品也要空运出来, 再加上地方税收, 不生产还好, 一生产亏得更多[2]。这个例子就是由于说话语气造成了对方不满产生的消极心理情绪对商业合作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2.2 着装、外表修饰

在商务交往中, 言谈、举止、服饰的规范化都是基本的礼仪范畴, 同时, 诚恳、热情、亲切的态度, 也是商务接触中必备的素质。衣着服饰很重要。作为公司的工作人员, 对外代表着公司的形象。衣冠不整, 蓬头垢面, 一脸倦意, 这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在商务接触中只会给对方不舒服、不礼貌的感觉, 也会影响公司的形象。所以, 在仪表上应注意服饰的端庄、美观、大方, 不要穿奇装异服, 在个人容貌上也应整洁, 讲究卫生。良好的着装以及外表修饰能够让对方觉得你在尊重对方, 同时也能够使对方感觉到你的诚意, 在商务合作中抱着认真地态度进行, 否则双方起码的诚意都没有就更谈不上深层的合作了。可见, 在商务接触中注意衣着大方, 容貌整洁是十分必要的, 掌握人们的心理对于商务的成功与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身体行为规范

站有站相, 坐有坐规。优雅的坐姿, 规矩的站相, 是商务接触中必需的礼仪, 没有一个良好的站态、坐姿, 就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很容易引起客户的反感。优雅的站相、坐姿的基本要求是:身体要正直, 头、颈、身躯和腿应和地面垂直, 不要无精打采, 耸肩勾背, 也不要靠在墙上或别的地方东倒西斜。在交谈中, 不要双臂抱在胸前或把手插在裤袋中, 更不能时常看表或下意识地做小动作, 如抓头发、擦鼻子等, 这些姿势给人的感觉是对对手的傲慢和蔑视, 是不尊重对手的表现, 能够在对方心理留下很糟糕的印象。身体不要左右摇晃或前俯后仰, 两个脚尖不能成内八字或外八字, 这些都是不雅观、不规范的, 会在商业交往中给人素质很低的印象。

2.4 面部表情

在商务接触中, 面部表情是很重要的。亲切的微笑, 真挚的眼神能够使对方放松心态, 真诚合作。纽约一家百货公司的经理曾说过:“在录用女营业员时, 小学未毕业却经常微笑的女子, 比大学毕业而冷若冰霜的女子机会大得多。”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也说:“一个人的微笑, 值百万美元”。在与别人的交往中, 一张热情的笑脸, 加上亲切、热情的态度, 会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佩脱卡是出色的保险业务员, 他说, 富兰克林曾说, 常带着微笑的人才受人欢迎, 所以, 他每次登门拜访客户的时候, 首先要站在门口, 心里想着要感谢对方, 等笑容涌起之后才登堂入室。他还说, 他能在保险业务员这一行里占一席之地, 全靠这简单的技巧。面部表情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能够从心理上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 让心灵的距离拉近, 这样对于商业合作的双方都是十分有利的。

2.5 握手

握手在商务接触中也是很重要的, 更能增进彼此的亲密感, 不过对于长辈或女性的握手, 一般要对方先伸出手来才不为失礼。握手时要姿势端正, 用力要适度, 用力过猛会给人以不礼貌和粗鲁的印象, 蜻蜓点水式的握手又会给人以不重视、无朝气之嫌。面带微笑而热情、亲切的语气, 加之有礼貌的握手, 在商务接触中会给人留下最初的好感。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说:我接触的手有的能拒人千里之外, 也有些人的手充满阳光, 你会感到很温暖。

但是双方并非初次见面, 何况稍微了解对方, 却还一味地采取机械式且公式化的寒暄方式, 此种情况可视为对方不想和自己来往的意志表示, 那是他怀有“在交际上稍微顾到形式”, 但是, 两个人的关系, 就在机械性的寒暄中默默表示出来, 或者可说, 此种人的自我防卫性较强, 或借着握手而具体地获悉对方微妙的心理变化。最具代表性的是, 由对方手掌心汗的湿度, 判断出对方的心理状态。因为, 一个人在无意识之中, 经由自律神经的作用, 其身体会随着恐惧、惊讶或兴奋等等感情的变化, 引起呼吸与脉搏的变化或汗腺的兴奋 (精神性出汗) 。相信各位都会有过此种经验, 观赏棒球赛时, 随着球赛的紧张, 手掌心就会不停地冒汗。由此可知, 握手时, 如果察觉对方掌心冒汗, 即可获知他的心情高昂而失去心理上的平衡。

3结语

综上所述, 商业中的礼仪是在商业活动交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是直接影响合作双方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商业过程中双方需要把握在交往过程中的基本方式方法和原则。本文不仅对商务交往基本商业礼仪中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进行了阐述, 并且针对商务礼仪上的心理学现象进行了描述并且给出了心理学分析。只有遵循了这些原则才能在商务交往中给客户良好的印象, 才能使得商务顺利实施, 实现商务交往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飞.商务礼仪-沟通的技巧[J].格调, 2005, (8) :76~78.

[2]李平, 易元秀.商务礼仪[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1.

中国心理学 第4篇

关键词 中国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困境;心理学学科发展水平

分类号 B84

1 导言:悲怆的话题

从历史的、文化的角度来讨论中国心理学总感觉是一个悲怆的话题。我们的古老祖先除了四大发明以外,很早就创造了GDP全球首屈一指的经济繁荣、从唐代开始出现的令全球瞩目的城市文明、郑和下西洋时的全球最强大的海军武装力量,更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并孕育了极其丰富的心理学的思想。当国外心理学家公认中国是世界心理学的最早故乡时,我们赢得了足以自豪的荣耀,然而我们这些后代子孙并没有履行发扬光大的责任与义务。在今天中国心理学界,与自己的根文化和母体文化的分裂与疏离,以及种种忽略与背弃、遗忘与否定司空见惯。

人生活在文化中,文化如土壤、空气、水,孕育和滋润着人类心理。马格丽特·米德甚至提出“文化决定论”,认为文化决定了心理的发展。她的人类学研究发现:不同文化人格,诸如“太阳神”人格、“酒神”人格等,均与生态和文化有重要关系。本尼迪克特也发现,身处山区、江河边、湖边等不同生态环境的人们,久而久之会形成相应的生态文化,在这样的生态文化中,又会孕育出相应的人格来。更有“文化精神病理学”认为,人类精神障碍的病因与文化极有关系,仅仅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考察精神障碍是偏颇的。

然而我们的心理学远离自己的文化,几乎没有了生气。就像从国外移植而来的植物,在中国的土壤中失去了生机。远离自己文化的心理学,如水中浮萍,似海市蜃楼,必然是漂浮的、虚幻的、游离的、不真实的、不现实的镜像。我们的心理学离我们的人民也很远。相反,美国心理学在美国文化中根深叶茂,美国心理学的每一次运动,甚至美国心理学家的一次“深呼吸”,都会掀起全民心中的波澜。他们的心理学真正能够深入人心,真正做到触及每一个美国人的灵魂。然而我们没有做到这些,老百姓与我们的心理学离得很远,我们的心理学是真正的象牙塔。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贡献

当我们想起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心理学作出了伟大贡献时,不禁备感惭愧。那些伟大贡献是我们的祖先作出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藉此自满,去小觑“蛮夷”,只能躬身反省。

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心理学的第一个伟大贡献,就是孕育了世界上最早的心理测验。在心理测量史上,世界心理学家公认人类最早出现的心理测验是在中国发现的。公元前2200年左右,大禹每三年对官员进行一次能力测验,作为晋升或罢免的依据。这可以说是人类最早出现的心理测验。并且,有史料可循的中国汉朝出现的文官选拔考试,也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时,兴办太学,并开科取士,及至隋唐成为制度。而在欧洲,大学里出现正式考试是公元1219年的事,文官考试则更是要到1833年以后。杜波依斯(DoBois,1970)于是感叹:“世界心理学最早的故乡”就是中国。大家不要低估了开科取士的伟大意义,这一创举一是使用了心理测验(广义的心理测验)的方法和心理选拔的策略,从而能够真正公平地选拔出合适的人才,使人力资源的配置达到优化;二是广开了才路,使有能力的寒门子弟也能够晋升,为国家效劳,从而开发了国力。历史已经检验了这种创举的“实证效度”,汉武帝时中国的强盛就能说明问题,汉武帝于是也成了有“雄才大略”的一代雄君。所以,其意义比美军使用“陆军A、B种智力测验”还值得称道。此外,《资治通鉴》中记载的三个史实,表明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心理测量和选拔的概念与思想:公元前403年,晋国的赵姓家族使用心理测量的方式选拔继承人,历史证明了这一决策的成功;而智姓家族用人唯亲,不听智果根据“领袖心理学”分析作出的劝告,招致全族被灭的后果;以及孙武从田制、赋税、人心向背等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预测了智姓家族的灭亡。

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心理学的第二个伟大贡献,就是对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深刻影响显然促进了他们的思想和学说的发展。不过令人迷惑难解的是,为什么老祖宗的思想能够影响外国人,促进他们的成长,却不能影响我们这些蒙昧后代,被我们发扬光大?罗杰斯是最值得一提的。罗杰斯21岁曾经来中国旅游,从而接触和认识了老子思想。从此,老子的思想对罗杰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和风格,在罗杰斯身上经常能看到。我们可以发现,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基本上就是一种“无为而治”的风格。至于荣格,更是喜欢并精通中国文化。他对老庄哲学,甚至对易经八卦都有研究。惭愧的是我们,恐怕我们很多人对易经八卦都一窍不通,但是荣格却能占卦卜算。在荣格关于梦等理论学说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影响的痕迹。虽然这些心理学家没有像德国戏剧学家布莱希特那样明确承认“自己的血液中流着中国的血”,但是他们都认可这些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心理学的第三个伟大贡献,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这个庞大的文化宝藏在过去、现在,一直到未来都将为人类的心理学提供启示与借鉴。西方文化有两大特点,一是追求哲学的反省,从世界的本质到宇宙的绝对精神,乃至存在的意义,无不涉及;二是追求宗教的解脱,宗教文化在西方世界极其盛行,民众广为信徒。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则很不相同,却有另外两个特点,这就是更多追求内心的觉悟与修炼,以及如何与现实接触。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的传统文化更多“心理”的意味。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儒、道、释,道与释更多追求内心的觉悟与修炼,儒则更多考虑个人修养,以便更好地与现实保持接触,从而构建社会的合理秩序。所有这些,与西方文化有诸多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看重“心”“静”“一”。所谓“心”,即内心、觉悟、心态;所谓“静”,即宁静、静心、静养、宁静致远;所谓“一”,即“天人合一”。老庄学说可以看作一种养生学,更可以看作养心、修炼的心理卫生学说;释学的禅宗则更是看重禅定等修炼,今天的心理学便是借鉴了其中诸如正念、禅定、禅修等精髓;儒学发展到理学、新理学,似乎也愈发重视内心的觉悟。冯友兰(1984)发挥了老庄的“坐忘”思想,将心理学家罗洛梅、马斯洛等人无从清晰阐释的“高峰体验”现象解释得淋漓尽致,简直不可超越。

nlc202309021441

3 厄运与困境

这样一种看重内心觉悟、蕴含丰富心理学思想的文化,本来应该孕育出别具一格的世界心理学派别来。然而事实上,我们的心理学特色很少。中国心理学所遭遇的厄运与困境当然是其中一个原因。

3.1 最早的发展困境:19世纪30年代的西化

中国心理学从一开始就陷入一个发展的困境。自从王国维翻译第一本心理学著作《心理学》,心理学这一学科就算引进中国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心理学也算出现过小小的高潮,一大批从美国等国外留学归来的学者,掀起了中国心理学研究的最早的高潮。但是,在当时批判传统文化的趋势下,中国心理学丧失了第一次“接地气”的机会。中国心理学并没有像美国心理学那样,从国外引进之后迅速本土化。美国心理学家在德国学习了构造主义心理学之后,回到自己的国家不久就发展了本土化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在瑞士学习了罗夏墨迹测验之后,回国后立刻就发展了自己的Beck系统、Klopfer系统、Hertz系统、Piotrowski系统、Rapaport系统以及综合系统(Comperehensive System)。中国心理学未能与自己的文化接地气,所以,一开始就形成了对外国心理学的强烈依赖。“崇洋媚外”的心态从一开始就形成定势,好像心理学根本就不是中国人自己的东西,只有永远向外国人学习才是对的。虽然当时也有学者如张耀翔开始了一些“接地气”的研究,研究了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应对挫折的做法,但是毕竟未能成气候。

心理学就像种树一样,当我们看见外国人的树(心理学的理论)种得很好时,是应该向他们好好学习的,因为我们不能再用原始的石器来栽种,我们真正要学习的是他们的栽种技术和工具。但是,我们直接将他们种好的树连根拔来,移植到我们中国的土壤中,就未免太过心急了。

3.2 厄运:战争的创伤

当中国心理学刚刚出生、牙牙学语之际,抗日战争爆发了,八年抗战之后,又是内战。连年的战火,对中国心理学的起步非常不利。虽然有些心理学家积极投入抗战,如潘菽先生就积极倡导“国防心理学”,但是,在社会上并没有多大响应。战争年代,人们颠沛流离,无暇顾及心理学也很正常。那些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学者,最多也只能在他们的逃亡生活中坚持教心理学课,除此之外,也就难有其他作为了。所以,这十多年的战争期间,是刚刚建立的心理学的荒废期。就像婴儿的关键期一样,中国心理学的关键期是否被战争耽误了呢?

3.3 再一次发展困境:全苏化

解放后,中国出现了“全苏化”的浪潮。全民学俄语,全民学苏联。从服装到生活方式,全部都苏联化。中国心理学更是出现了“全苏化”的热潮。学生的教科书全部是苏联的,图书馆的心理学著作也几乎全部是苏联的翻译版本。中国心理学除了维果茨基、列昂节夫、鲁利亚、鲁宾斯坦、捷普洛夫……很少其他人存在。在这种“全苏化”的浪潮中,中国心理学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剩下的只有一副躯壳。所以,这个时期中国心理学看似很有发展:大学有专业,有教授、学生,有出版物,有会议……但是没有与自己的文化接轨,没有与自己的人民接触。这是发展的再一次困境。

3.4 最可怕的厄运:十年浩劫

1956年,康生跑到北京师范大学,煽动学生对心理学展开了批判。后来,姚文元发表了一篇文章,将心理学正式定性为唯心主义的“伪科学”。以这两个事件为标志,全国开始了彻底否定、取缔心理学的大批判运动。接着,所有从事心理学工作的人员全部被“解雇”,有的改行当起了语文老师、英语老师,有的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那些有名望的教授,则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集中在农场劳动改造,即所谓“关牛棚”。整整一个学科被设为一个禁区,恐怕在人类历史上也属罕见。大学、研究单位再也没有了心理学的研究人员;图书馆再也不能外借心理学的图书,所有藏书一律封存(有的地方甚至销毁);报刊、杂志、文献中不能出现心理学术语,心理学在这十年的的历史中成为空白。十年浩劫再一次从根本上破坏了中国心理学的生态。

3.5 困境:20世纪80年代的“断裂”与西化

1977年,中国心理学开始复苏。中国心理学迎来了又一次发展机会。但是,中国心理学再次与机会失之交臂。可以说有三个遗憾。

第一个遗憾是修补“断裂”的遗憾。中国心理学经历以上多年的沧桑,与自己的文化显然存在“断裂”。复苏之初,潘菽、高觉敷二老曾经积极倡导“接地气”,着手整理中国传统文化宝贵的心理学思想宝藏。二老组织了一批学者,如杨鑫辉、马文驹、刘兆吉、燕国材等,开始了中国心理学史的研究。虽然出了一批书,成立了相应的学科,但是遗憾的是今天很少有人问津了。今天谁还敢做这方面的研究?因为在今天心理学的生态环境中,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几乎无法生存。

第二个遗憾是“中国化”的遗憾。有一段时期,国内有人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正好与台湾、香港心理学家掀起的“本土化心理学运动”遥相呼应。如果这样的运动能够真正进行下去,说不定中国心理学大有希望。但是,建立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成为空喊的口号,本土化运动在大陆也烟消云散。

第三个遗憾就是“西化”的遗憾。今天中国的心理学完全靠移植国外的理论、测验量表、验证国外的假设而存在。中国心理学没有大师、没有学派、甚至没有原创理论、没有在民众中的影响力。这种情形非常严重。就像引进外资、过度开发后的某个开发区的一条被严重污染的大河一样,生态环境非常糟糕。

3.6 困境:培训乱象

本来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是中国心理学一次良好的发展机会,本来可以期待它在中国的老百姓中产生影响力,但是事与愿违,中国的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变成了社会的一大乱象!

首先,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种行业资格鉴定竟然沦落为了明目张胆的公开的创收活动。而且中国心理学会不管,政府机构也无人监管,甚至我们的心理学工作者都觉得与己无关,坐观其乱。美国的心理咨询师门坎很高,要博士学位,我们的只要本科就行,而且什么专业都有。这叫富了少数人,乱了心理学。

nlc202309021441

其次,这种职业培训特别是职业资格鉴定乱象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这种只有两三个月的周末补习,速成了一大批“心理专家”。全国各地的传媒,特别是电视台,经常可见这样速成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竟然是国家级的头衔)、“心理专家”频频露脸,对各种“心理现象”横加判断。

再次,这种乱象可能导致民众对心理学的严重不信任。全国一大批速成的“心理专家”由于系统训练的不足,特别是专业基础的缺乏,必然难以处理极其复杂的心理问题。其结果是造成心理学公信力的严重下降。

因此,精神病学界借助咨询师乱象,修订了《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咨询师不得进行诊断与治疗活动,从而根本上剥夺了心理咨询师的生存机会。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也曾发生精神病学家与心理学家争夺心理治疗权的大战,结果是以罗杰斯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赢了。但是60年后的中国却出现了相反的结果。

3.7 困境:否定与内讧思潮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围绕着对待心理测量的态度,社会上相关学界,如精神病学界甚至心理学界内部常出现否定以及“内讧”思潮。

2002年,广州的报纸《南方周末》发起了一场对心理测量的批判。该报纸用了整整四个版面的篇幅,发表了几组批判文章。其中第一篇文章是批判北京师范大学一位进修的教师编制的一个问卷,认为那种问卷根本没有什么用处。还有一篇文章是批判深圳一家医院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去给患者作婚姻预测。文章对整个心理测量的的嘲讽显得很可笑。例如将心理测验比喻为照妖镜,并用《红楼梦》中贾母的话来“告诫”大家:“小孩不能多照镜子,不然容易走魂”。

不久以后,《南方周末》再次以美国布什政府削减对基础心理学的投资为由,痛斥心理学为“伪科学”。美国布什政府削减对基础心理学的投资是事实,但是,布什政府并没有削减对应用心理学的投资。也就是说,美国政府实际上并没有停止对心理学的投资,只是认为应该更重视应用心理学的研究。何以据此引申出美国人都将心理学当作“伪科学”的结论?显然这是一种混淆视听的做法。

然而,即使在心理学内部,也有内讧。遗憾的是,本来我国的心理学类的刊物就极其稀缺,但是我国几大主要的心理学刊物居然在近几年都对心理测量的本土化研究进行了限制。例如,《心理学报》投稿指南中明确声明:“不接受单纯的量表编制报告”;《心理科学》也有《关于“量表类稿件”的处理原则》:“关于‘量表类稿件’,我们对它们的审稿和处理原则是:除经中国心理学会﹑省市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学会测量与统计分会组织专家鉴定通过的量表外,此类稿件一律不予录用……我们的基本考虑是:因为若发表某量表,等于我们刊物越俎代庖为它做了鉴定,而这一责任是我们小小刊物难以承担的。对此,请各位作者今后在投稿时予以注意。”

这里存在几个问题。首先,应当区分“问卷”与“量表”,“测量”与“测量工具”两对概念。在心理学的研究中,离不开使用问卷去测量一些心理现象,但是问卷不等于量表。例如,在一些小范围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运用心理测量学的技术与原则编制问卷,在通过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后,就可以使用这些问卷去进行分析。但是,这不等于就是量表。所谓量表,是指建立全国常模后,可以作为一种定型的测量工具进行推广的技术产品和进行买卖的商品。这种量表是通过专业人士鉴定后,才能进行推广和销售的。如果将一切测量问卷都当成测量量表,并且都要进行“鉴定”,有可能会导致心理测量研究的严重萎缩。因为,对那些年轻的本科生、研究生们来说,如果他们想通过编制问卷来研究一些新奇的、有意义的心理现象,便会变成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所有自编的问卷必须要经过省级以上专家的鉴定,这要花费多少经费与时间?何况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要编制一种准备推广到全国去使用和销售的技术产品与商品。两大学术刊物的这一决定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其次,这一决定造成了投稿的不公平,也就是说,其他领域的研究均不要求获得省级乃至国家级的鉴定,唯独心理测量类的论文必须有鉴定。至少心理测量类的作者门槛比其他人要高很多。为什么实验研究就不要经过鉴定呢?因为大部分的测量学研究并没有带来销售利润,正像实验研究一样,都只是学术研究而已。为什么两大学术刊物要关闭中国的心理测量学术研究的大门呢?

第三,这样的后果将不啻于再次扼杀了中国大陆心理测量学的学术研究。因为,就像不能在中国市场上自由买卖中国人自己生产的产品,却可以自由买卖国外产品一样,中国人自己编制的心理测验不能顺利发表,门槛更高,而对应用国外的心理测验却大开绿灯,长此以往,中国的心理测量专业还能存在吗?

近些年来,国内的确出现了编制测量问卷的研究高潮,特别是一些研究生,他们的毕业论文中大量出现编制和使用测量问卷的情况。必须看到,这是一种好现象,而不一定是“混乱现象”。因为这并不是编制测量量表去销售,而是进行心理研究之必需。这种研究热潮不会对中国心理学造成恶果,相反却会促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但是,心理学的主要刊物采取这种完全抵制和禁止发表的做法,可能会导致心理测量领域研究的严重衰退。因为,年轻的学生们可能因此放弃心理测量学的研究。同时,对整个心理学的发展也可能造成影响,例如,心理学的实验离不开使用测量问卷,难道实验中使用一些小型测量问卷也要鉴定吗?还有,如果这些刊物可以接受使用国外的测量问卷,那么,大量翻译、移植国外的问卷而不考虑本国文化特点的“忘本”的研究倾向就可能出现。所以,我们必须呼吁,心理学界一定要自己分清什么是测量问卷,什么是测量量表,不能将问卷当作量表,从而犯下“泼洗脚水时,将盆中的婴儿也泼出去”的错误。

限制心理测量的学术研究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前苏联心理学发展中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教训。前苏联心理学曾经出了几个世界级的心理学家,像维果茨基、鲁利亚这些人都是世界公认的著名心理学家。但是,前苏联20世纪30年代发起的心理学大批判运动,使前苏联心理学元气大伤,从此以后,前苏联心理学一蹶不振。这种惨痛的历史教训是不应该忘记的。

nlc202309021441

这场大批判运动与当时的政治运动是密切相关的。斯大林在1930年12月9日与苏联哲学与自然科学红色教授学院党支部进行过一次谈话,这场谈话在1931年1月25日由联共(布)中央以决议形式发表,号召开展反对唯心论和机械论的斗争。在1930年上半年,由莫斯科心理学研究所联共(布)党支部倡议,掀起了反对反射学、反应学、文化历史论,反对西方的心理学流派(弗洛伊德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等),反对儿童学、心理测验和心理技术学的运动。这场运动在1936年7月4日被苏联联共(布)中央充分肯定,并发布《关于批判教育人民委员会系统中儿童学的谬论》决议,此后,兴起了更大的波澜,波及到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使心理学、教育学中的这些领域从此成了无人敢问津的禁区。

这场大批判运动中的一个焦点就是心理测验。当时批判的矛头指向儿童学、心理技术学和心理测验。其实,儿童学与心理技术学中也有心理测验。所以,心理测验就成了一个重叠的焦点,由此心理测验也就成了重灾区。

在这场大批判运动中,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纠缠在一起,首先就是一个根本的错误。其次,盲目、极端地排斥西方心理学,也是一个根本的错误。最后,使心理测验这样一个领域成为无人问津的禁区,更是一个根本的错误。前苏联的这种错误使苏联心理学失去了它原来的潜力,直到今天,俄罗斯心理学在统计测量等相关领域也没有多大的竞争力,并且使整个俄罗斯的心理学风光不再。

4 迷惘与瞻望

无论是与国内的其他学科如文学、史学、哲学、数学、化学、物理学相比,还是与国外的心理学学科相比,恐怕都很少见到这样的学科现象:中国心理学没有大师,更没有学派,甚至没有原创理论。

我们来做一个文献统计研究,根据经典的心理学史的记载与评述,从4个维度对中国、美国、苏俄、英国、德国、日本6个国家的心理学学科发展水平进行评估。这4个维度是:出现的大师人数;出现的学派数量;出现的原创理论数量;以及产生的影响力。影响力系数用公式计算:影响力=[大师+(学派*理论)]/100。

从6个国家的比较可见,中国心理学是最落后的,甚至比日本落后。日本虽然也没有大师,没有学派,但是至少还有一些理论,例如森田理论、内观理论(虽然它与中国文化有关)。这种状况不得不令我们感到迷惘,不得不令我们反省。

从反省中我们所能悟到的第一点是:我们的心理学似乎从来就没有真正与自己的文化结合,从来就没有“接地气”。从各个时期不变的“西化”,到最全面最彻底最可怕的“全苏化”,远离自己的根文化,造成与自己文化的“断裂现象”,是心理学学科“四无”的一大原因。关于移民的研究表明,对个人而言,放弃或不认同自己原有的文化,反而更难融入另一种文化,并且会出现更多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对一个学科来说也是一样,远离自己的文化,有如空中楼阁、水中浮萍难以成长,这是一种“断根效应”。

第二点反思是:心理学是一个特别需要开放心灵、需要学术民主的学科,特别是心理测量,往往是由常模来说话,而不是由专家、领导来说话的。其中常模的概念就蕴含着由具有代表性的多数人来作决策的民主逻辑和法则。前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教训就表明了这一点,我国文化大革命的压制也能说明这一点。所以,开明的、进步的力量会给心理学更大的自由呼吸空间。

所以,我们需要“培土固本”,加强心理学与自己的文化和人民的接触。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心理学是我们自己的,不是从西方搬来的。我们要放弃原来刀耕火种的原始作业水平,学习西方心理学栽种心理学大树的技术与工具,但不能照搬和移植西方心理学的大树,我们要栽种自己的大树。

我们还应该拓展心理学植物的呼吸空间,不要再限制、挤压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不应当是温室或盆景中的树苗,也不应是塑料大棚里的蔬菜,我们的心理学只有成为中国广袤大地上,从几千年文明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原生态的植物,才有可能立于世界心理学之林。

参考文献

DoBois,P. H. A.(1970). History of Psychological Testing. Boston,US:Allyn and Bacon.

冯友兰.(1984). 三松堂学术文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5.

中国心理学硕士论文 第5篇

一、理论心理学的概念

理论心理学在20世纪30年代就作为选修课,进入了清华大学的课堂,数代研究者对心理学理论上的研究也从未间断过。

1、理论心理学的概念性质

理论心理学,它是从非经验角度出发。理论心理学一般使用多种思维理论方式对人类的心理情况进行研究。探讨分析理论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轨迹,并从理论心理学范畴来看,理论心理学包含了实体理论、元理论这两大方面。元理论是理论心理学中最为基本的理论部分,是对理论心理学含义的高度概括,更是适用于心理学实际理论和心理学分析方法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法。实体理论不同于元理论,实体理论主要分析对象一般是比较特殊的心理问题,而不是心理科学的整体范畴。简单来说,元理论是相对抽象的心理辨别方式,实体理论是依照实力相关推理而得出的逻辑思维方式。

2、理论心理学的功能

理论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试验心理学等将试验观察作为基本方法的实证心理学及实证学科不同,理论心理学偏向于使用理论思维。从理论心理学的性质上来讲,理论心理学并非是经验型的学科。相比于经验型学科可以依照实际经验得出结论,理论心理学更就有不确定性。但是理论心理学和经验学科可以根据各自具有的特点相互结融合,理论心理学为经验学科提供理论知识,经验学科为理论心理学提供实际经验。理论心理学根据其本质可以提出猜想和假设,这种功能能够为实验心理学提供相关的研究课题。理论心理学还可以利用逻辑分析的方法理论概念的真实性。由此可见,理论心理学不属于学科理论的性质还能够为其他类型的心理学带来很大帮助。理论心理学除了上述几点的功能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功能,例如抽象功能和综合功能。

二、理论心理学的困境

1、理论心理学渐渐走弱

理论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国际上心理学发展的影响。人文主义精神和科技的力量影响着理论心理学的发展。在中世纪文艺复兴之后的一段时期,各个学科都逐渐与哲学理论脱离,演变为相对独立的学科。所以科学精神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精神。由此也滋生了科学心理学,并且日趋主流。而理论心理学则几近消亡,被时代边缘化。此后两次世界大战给理论心理学的发展带来打击,使社会各界开始反思科学的实际意义。科学不光要有技术支持还需要人文精神进行引导。后来,人文精神短暂复兴缓解了理论心理学的艰难局面,但随着人文精神发展以及理论研究者的深度批判,理论心理学在国际上的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

而我们国家理论心理学原本就发展缓慢,在加上严峻的社会发展环境,使我国理论心理学难以取得进步。

2、原创性缺失

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环境制约,理论心理学在我国发展可以用“步履维艰”来形容。鉴于理论心理学是从其他国家引用而来,导致我国理论心理学发展时期还被认为是照抄照搬其他国家。所以国内一部分心理学家为了将国内心理学和西方国家的心理学区分开来,有意将马克思哲学作为心理学的基础,对心理学的整个基本理论展开了声势浩大、具有原创性的澄清和反思。由此就完全可以说,最先在中国发展的心理学领域是理论心理学。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科研设施进步和大批留学海外人士,使国内心理学和国家接轨。其发展迅速超越了理论心理学。因此,在理论心理学的研究上,再次呈现边缘化事态,他的原创性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3、自我定位不准确

纵观理论心理学发展,理论心理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原创性。但究其根源,是对自身没有恰当的定位导致于此。理论心理学注重元理论的研究,过分夸大自身对其他学科的重要作用,导致没有对重要领域进行探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严重缩小了自身的生存空间。因此,理论心理学在中国的实践领域还有待扩大,功能还应恰当定位。

三、扩大理论心理学的实践领域

想要走出理论心理学的困境,需要改变其职能,开拓它的实践领域和生存空间。

1、对核心元理论进行研究

元理论的研究是对理论心理学进行研究的主要领域,也是其核心领域。在传统元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还应表现出心理学对其研究的促进作用,并恰当定位其功能。

2、协助研究实验心理学

在国际发展中,理论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在研究方面有过长达数十年的争辩。理论心理学曾对实验心理学有过严厉的指责,譬如:实验条件的严格控制会远离真实情景等。从客观上来讲,这些指责也有一定道理。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人员往往会觉得两者并没有站在同一平台上讨论问题。其实,理论和实验都是心理学的支柱,两者可以组建各自的研究团队,共同推动心理学的发展。

3、在心理学和邻近学科之间搭建桥梁

在学科当中,心理学是门小学科,但却有着独特的地位,很多临近学科都对理论心理学有着强劲的需求。如:教育学常常将心理学作为一项基础理论,哲学中也常常引用研究心理学的理论。因此,搭建桥梁使其与邻近学科相互配合、共同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实践领域。

4、在心理学和社会大众之间搭建桥梁

目前,理论心理学在心理学社会实践上尚且没有应有的位置。但是理论心理学关注社会实践是其必要任务,同时也是理论心理学的主要实践领域。一方面,理论心理学能够直接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另一方面,理论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大众之间的“传话人”。

5、打造国内外之间心理学文化的桥梁

在心理学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管是国内心理学和西方心理学都是多元化心理学中的一元。因此,在国内外心理学之间搭建沟通桥梁有着深远的发展意义。

心理学的中国起源说 第6篇

距今2500多年前的东方,也有着早期哲学的思辨思想。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壅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以及“因材施教”等诸多观点,已蕴涵现代心理学中的兴趣、记忆和个性差异等问题。

代表人物: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修《春秋》。其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其思想言行整理编成《论语》。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得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

上一篇:中小学八荣八耻演讲稿下一篇:江山多娇品德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