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舆情工作经验交流

2024-07-16

社会舆情工作经验交流(精选7篇)

社会舆情工作经验交流 第1篇

局应对网络舆情工作经验材料

近年来,县局在积极应对网络舆情方面,着手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通过高度关注网络舆情,不断强化网络问政,加快推进主流信息平台建设,积极畅通与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沟通渠道,建立完善舆情监控机制,及时、认真回应网民关切,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为推进住建事业健康

有序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县住建局办公室在“新闻网”的“民生专栏”、“论坛”、局网站“公众留言”栏目中引导回复网络舆情80多次,特别是在“论坛”上回复帖子70个,从统计分析来看,网民对住建工作意见建议总体呈下降趋势,3月份帖子最多,有12 个,其次是1月份和7月份,各9个,8月份最少,仅 2个。3月份是“两会”期间,网民反映意见、表达诉求比较集中1月份是年关,7月份有建党90周年这一特殊日子。另外,还是县迎接省级文明县城复评的冲刺阶段,在这些时间节点上,网民呼声建议就明显比平时多。

一、主要做法

1.突出思想建设,增强应对网络舆情的责任意识。围绕认识上的提升,从四方面增强应对网络舆情的责任意识:一是提出要正确看待网络监督,切实提高对网络舆清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针对网络舆情所具有的直接性、突发性、偏差性这三个特点,提出必须时刻关注网络舆情、积极应对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络舆情三点要求。二是把应对网络舆情工作摆到与党风廉政建设、信访维稳工作、机关效能和干部作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网络舆情工作同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落实。每年还利用党委中心组学习会、局务会议、局系统信息工作会议对网络舆情进行专题分析,对应对工作进行具体点评。三是要求班子成员和各部门负责人起好带头作用,把上网察看舆情作为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来做。使“上网察民情,下网解民忧”变成常态工作和分内事情。四是对应对网络舆情工作明确三条衡量标准,即是否做到及时应对,是否得到较好评价,是否防止出现负面舆情的恶化。通过有效应对网络舆情,促进阳光建设,和谐建设,提高群众对住建工作的认可度。3月初,在“论坛”上人气较高的一位网民在论坛上发帖,以《一个真正为群众着想的好部门》为题,对县住建局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予以肯定和赞赏。该网民在帖子中这样说,“讲实话,这年头老百姓对政府的期望值越来越低,向政府反映的问题能给你应付已经很知足了,说明还当你一回事,有些部门对网上的意见和建议置之不理,根本不当你的存在。而建设局能及时回应而且处理,反映出局的领导非常关注这个在某些领导眼中不值一提的小小论坛,体现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群众观念”。

2.突出机制建设,构建应对网络舆情的操作体系。围绕制度上的完善,从五方面构建应对网络舆情的操作体系:一是建立舆情监控机构。9月,在全县较早成立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舆情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制定出台《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将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列人对部门科室的考核内容。各部门科室均落实专兼职网评员(一般由信息员兼任),每位网评员均注册有一个网名,方便跟帖。同时,鼓励部门科室的负责人注册网名跟帖。每位网评员和部门科室负责人注册的网名均报局办公室备案,以便掌握各部门人员跟帖情况。二是加强舆情收集预警。高度关注本地舆论信息平台,落实日常监测机制,局办公室除每天坚持定人定时进行舆情监测外,要求局下属部门科室的网评员也要做到每天上下午各至少一次浏览有关网站,监测相关舆情。局系统建立网评员qq群,一旦发现有需要应对的舆情,第一时间通过网评员qq群进行提醒,为相关部门科室在第一时间处置舆情提供保障。对收集的舆情建立台账。同时,要求各部门科室通过各种渠道善于捕捉周边地区、相同行业的有关舆情动态,以便对本部门做好工作提出预警和建议。三是确立引导回复模式。对收集到的网络舆情,明确回应事项的回复要求。对涉及本部门科室工作职责的有关咨询、疑问、意见、建议,部门科室可直接引导回复的就直接引导回复,需要以局名义引导回复的上报局办公室,由局办公室引导回复;局办公室注册“建设”这一用户名,代表局名义正面回复网民。对涉及职能有交叉的有关咨询、疑问、意见、建议,一般由局办公室协调相关部门科室进行引导回复。原则上对网络舆情要求当天发现并在当天予以引导回复。一些比较重大或特别复杂的舆情,由局办公室以《网络舆情抄告单》的形式呈报局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进行批示办理。批示办理的回复时限一般不得超过3个工作日。对一些社会关注度特别高的舆情热点的回复,采取专门单独发帖的形式,以表达对网民的关切,争取网民的关注和理解。四是把关回复跟帖内容。回复跟帖内容要有利于正确引导舆情,代表本部门科室意见的回复内容必须经本部门科室主要负责人审阅同意后才能在网络上回复。部门科室难以把握的回复意见,请示分管领导进行把关。对用图片说明效果好的必须附上图片进行回复。五是保持舆

情后续跟踪。对网络舆情,除了要求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反应,还提出要做到回复后的持续监测。对有恶意攻击倾向的帖子,以局名义表明严肃处理的态度,并及时发布权威的信息,调整心态,与网民坦诚沟通、平等交流。对一些部门科室承诺采取的整改措施由局办公室督促相关科室尽快落实,并将落实后的信息上网回复,以取信于民。

3.突出能力建设,提高应对

网络舆情的素质要求。围绕形象上的着力,从四方面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素质要求:一是重视回帖态度。许多网民对县住建局应对网络舆情的评价是:回帖及时,落实到位,能接受网络监督,网络管理员很敬业。对网民所反映的一些问题、意见、建议,一般用网言网语与网民们交流,即用适合网民习惯的容易接受的网络语言,避免非正式的官方语言,如“根据有关文件精神”、“根据有关规定”等等非常硬性的语言;引导回复内容一般使用三段式格式:首先对网民的关注或监督表示感谢,其次具体说明有关情况或告知拟采取的整改措施,最后还会附上一句“如有未尽事宜或对上述答复有异义,请联系县住建局相关部门科室”,并且告知其联系电话。同时,还重视通过积极回帖,争取论坛负责人的支持。一些帖子在回帖后由于回应快,效果好,得到论坛坛主的点评和欣赏。二是加强人员培训。为提升网络舆情处置和引导能力,20年邀请县新闻中心相关负责人对局系统全体信息员、网评员作了题为《政府危机公关和网络舆情应对》专题辅导培训,讲解负面舆情发生后该怎么办以及微博使用方面的注意点等知识,让网评员了解并掌握网络应对的更多技巧、方法和手段。三是抓好解决落实。针对近年来住建工作网络舆情的五大焦点(一些城市道路工程,由于进展慢、施工时间过长,影响群众出行,群众有怨言;市政维护还有不到位的地方,需大力加强,一些市政公用设施还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城市管理中,违章建筑、违规装修现象仍比较多,执法力度不足;房屋拆迁安置补偿问题以及拆迁地块影响周边房屋质量投诉;有关商品房销售问题、质量问题、改变规划问题和推迟交房问题),在工作中不断加强攻坚破难,制定整改方案,抓项目进度、抓拆迁协调、抓民生建设、抓执法效能、抓行业管理,努力推进各项工作,有关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落实。四是发挥网络力量。2o3月,局团总支通过“论坛”策划了一次帮助菜农销售大白菜活动,这一爱心行动,取得较好社会反响。8月,还首次邀请“论坛”网民代表参加局信息宣传工作会议,这一互动交流,受到网民代表好评。另外,在 年我县迎接省级文明县城复评期间,局办公室通过“论坛”发帖倡议“爱护市政设施,争做文明市民”,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几点体会

1.应对网络舆情,贵在坚持舆情监测。网络时代,人人都有了一个“麦克风”,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情的放大器,草根民意的集散地,舆论监督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舆情事件层出不穷。因此,应对网络舆情,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一旦网络舆情应对不当,就会损害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形象。坚持日常舆情监测,就成为一个丰分关键的墓础工作。特别是局办公室作为具体负责网络舆情监测的部门,如果等领导们都知道了这个舆情,再吩咐下来,就比较被动了。人民网有一个舆情检测室,长期致力于网络舆情的观察和分析,并以案例点评的形式,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建言献策,每季度发布一次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这种做法很有意义。

2.应对网络舆情,重在加强舆情引导。很多网络舆情,只要正确引导,就会得到多数网民的认同。如上半年针对网民在“论坛”上的发帖表达对沿港西路改建工程推进缓慢的抱怨,局办公室及时予以回应,主动在论坛上以《对沿港西路改建工程推进情况的相关说明》为题发帖,对因施工给居民生活带来的种种不便表示歉意,对工程进展不快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解释,对为加快工程推进解决施工对民生的影响所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说明,正确地引导了舆情,表达了对网民的关切,得到了网民的理解。同时,我们积极把网上舆情引导到网下处理,多渠道引导舆情,针对网民的意见,还邀请政协委员对沿港西路改建工程进行现场视察,向社会和群众广泛进行解释宣传工作。应对网络舆情,要及时占领舆论高地,成为“意见领袖”。

3.应对网络舆情,难在化解舆情危机。尽管在工作中还没有碰到真正的舆情危机,但始终要树立忧患意识,加强队伍建设,规范行业管理,关注民生诉求,在网民中确立良好社会形象。要建立健全应对舆情危机的预案,加强局新闻发言人或网络发言人制度建设,适时开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演练。近年来,局办公室在每一次新楼盘开盘期间,都会特别关注论坛,搜索网民的一些言论,是否会有因开发商的一些商业行为可能引起群情激奋的情况,除了及时跟帖外,对一些值得调查的情况迅速同相关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衔接,如完善开盘方案,透明售房信息,加大现场秩序管控,畅通联系沟通渠道,充分关注后续情况,避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深入开展的“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小事整改活动”等工作载体都从源头上有力地减少了舆情危机发生的几率。

4.应对网络舆情,利在实现舆情双赢。积极应对网络舆情,促进了住建工作这几年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中的公认度和满意度。通过上网听民声、下网解民难,官民理性互动,得利得益的其实是政府和百姓双方。因一次舆情的成功应对,实现了推进政府部门工作和改善民生、维护群众利益的“双赢”,这才是做好应对网络舆情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从政府部门层面来说,应对网络舆情实际上为加强政务公开打开了一个新通道,为促进干群关系建立了一个新纽带,为提升工作效能增加了一个新标准,为加强自身建设创设了一个新载体。5月,有网民反映五叉路口部分地面下降问题,几个小时内,局相关部门立即派员查明原因并回帖,表示尽快落实临时维修方案,三天后,路面开始修复,有网民第一时间发帖表示赞赏。小论坛,大民生。正如有人指出,应对网络舆情就是一句话:实事求是,有错就改。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执行重在到位。

社会舆情工作经验交流 第2篇

一是成立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梅山乡党群书记任组长,组织委员任副组长,其他12位党政领导任成员的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办公室,负责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由机关各办所、各行政村、企事业单位组成的近30人的网络舆情管理员队伍,负责网络评论引导、网络信息公开、加强与各社会论坛沟通联系等工作。管理员要求是中共党员,有较高的政治觉悟,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工作责任心强,熟悉国家计算机保密制度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此外,通过不断宣传与发动,形成由本地社会论坛网友自发组成的网络舆情引导志愿者队伍。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规范网评行为。上半年,梅山乡率先制定出台《梅山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网络评论引导工作的相关规定》、《重大网情信息处理办法》共3个文件,建立日常联系协调机制、网络舆情分析处置机制、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培训学习机制、网络舆情通报制度和保障激励机制共6项制度,召开了4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会议,明确网络舆情管理员的职责和工作方法,提前作好重大网络舆情的应对准备。今年上半年,梅山乡网评队伍已对天涯、新北仑、北仑热线、梅山岛、梅山港等5个论坛的多个帖子进行了及时介入和正确引导,并在每月月底,对本月舆情信息进行总结归纳,形成书面材料上交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三是夯实网评基础,激发工作热情。梅山乡组织办为30位网络舆情管理员提供上网必备的工作条件和经费保障,并将网络舆情工作纳入工作绩效考核;同时,结合今年“创先争优”活动,在全乡网络舆情管理员中开展争先评优活动,对优秀工作者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充分调动网络舆情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社会舆情分析与社会治理创新 第3篇

关键词:社会舆情,成因剖析,社会治理创新

一、当前社会舆情新的特征和态势

( 一) 社会主流舆情释放了源源不绝的正能量

网络媒介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它的意见领袖作用更是不可小觑,网络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为推动社会进步释放了源源不绝的正能量。第一,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涉及国家利益及民族尊严的突发、重大事件期间,主流媒体能提供及时的服务、广泛的数据、快速的更新,满足公众第一时间获取事件真相的需求,为政府部门提供重要的信息资源和参考数据。第二,在重大国际赛事和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网络媒介通过议程设置,将中国立场寓于客观报道中,润物无声地传递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发出中国声音,向世界呈现积极进取的中国形象,让公众真切感受到网络正能量的精神震撼和现实意义。第三,网络媒介通过小窗口或者是重点区域的划分来引导公众关注社会议题,点评不良围观现象,在互动中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媒介在这里不但具备了舆论引导功能,而且重新设置传媒议程,引导公众议程[1]。

( 二) 新媒体传播和网民围观成为舆情热点的重要表达形式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报纸、广播、电视“三分天下”的传统媒体格局,成为现有媒体格局中最为强势的媒体。新媒体为所有人打开了大门,“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提供了多样化审视视角和展示平台,拓展了民意快速传达的通道,打破了传统传媒的信息垄断,使信息传递和交流更加自由、快捷,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社会舆情信息随时随地互动传播,并日渐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政府治国理政、了解社情民意的新平台,已成为舆情热点的重要表达形式。

( 三) 网络舆情成为人们分析和预测社会舆情走向的重要参数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 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 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 9% 。各项网络应用深刻改变网民生活。网民规模持续增长,推动网民生活迈向全面“网络化”[2]。网络评论、论坛跟帖、博客、QQ、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迅速崛起,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卷入其中的每一个中国人和这个社会。网民可以自由选择空间和平台来发表言论,形成网上舆论热点,对政府决策、现实生态产生影响,已成为社会新闻事件传播和推动的主力。伴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舆情呈现规模效应和共振结果,网络舆情与现实社会舆情逐渐走向趋同,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分析和预测社会舆情走向的重要参数。

( 四) “依法治国”正成为当下舆论最强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法治建设发表重要论述,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关注和期待。201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将主题定为“依法治国”,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依法治国,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次深镌在党的中央全会的历史坐标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制建设的专门决定,它不仅凝聚了全党智慧,还体现人民意志,为法制建设做出了重大部署,引起社会各界对于“依法治国”的热烈关注与讨论,“依法治国”成为2014年名列前茅的“年度热词”,成为当下舆论最强音。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年度热词是一种公众的情绪表达,是一种老百姓对生活期望值的一种期盼。时代呼唤依法治国,群众期盼依法治国。舆论的关注,传递出人民群众对推进“依法治国”和重塑中国社会政治新生态的共同期待。

( 五) 反腐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网民纷纷点赞

2014年,不断深入的反腐败斗争震撼人心。根据中青舆情监测室2014年6月“中青月度舆情指数”,6月反腐风暴强劲,舆论关注度热过世界杯。纵观榜单,与反腐有关的事件就占到7条。特别是6名省部级以上“老虎”落马,让6月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打掉“老虎”数量最多的一个月,是不折不扣的“反腐月”。中央纪委一连串的组合拳,让舆论又一次为反腐鼓掌[3]。

而2014年最受关注的案件,莫过于苏荣、徐才厚、周永康、令计划四个“大老虎”的落马。四个曾经身居高位的人物因为违纪而被查处,凸显了中央对腐败零容忍的态度,充分阐释了“法无例外”。围绕中纪委查出周永康违法违纪问题,2014年7月30日、7月31日和8月1日,《人民日报》的系列评论: 《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深得人心》《党纪国法不容违逆》,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反腐败,已经发挥了强大的政治凝聚作用,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老虎苍蝇一起打,深得党心民心,世界瞩目反响巨大。通过反腐为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清除“毒瘤”,网上叫好声一片,网民纷纷点赞。

( 六) 对民生服务和社会事业问题的关注度更加强烈,舆情热点频发

近年来,农副产品、房价的持续上涨成为老百姓关心的热点话题,此外,食品安全、收入分配、就业问题、医患关系、官民关系、教育改革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集聚了众多的利益诉求,社会关注度高,导致舆情能量聚集,热点话题此起彼伏,演绎出一个又一个舆情热点事件。这些问题严重挑战了社会公平与正义,进一步加剧阶层固化,导致社会活力不足,社会凝聚力涣散。百姓用“倒逼”的方式表达了调整社会利益格局的渴望,舆情的发展态势体现了百姓对深化体制改革方向的时代呼声、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及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

二、社会舆情热点的成因剖析

( 一)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融合是社会主流舆情热点形成的重要原因

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信息爆炸、网民骤增,微博、微信时代的来临,更带来海量的信息发布。新媒体以及时性、移动性和互动性的优势,几乎做到了同时同步报道,网络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新形势下新的传播格局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传统媒体以其专业性、权威性优势,深入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从国家的需要、公众的需要以及政治运作的需要出发,直面转型难题,通过议程设置,响亮发声,阐明政策,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成为社会舆论的引领者。新媒体互动先行,传统媒体每个阶段以话题设置引领,多形式传统报道跟进,多终端平台集成呈现。在近年来的社会舆情热点事件中,有些是直接由传统媒体最先报道,继而引发网络热议的事件,但更多的是源于网络的言论或爆料,在传统媒体介入后上升为社会焦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正是通过广泛的沟通、融合,通过相互呼应和功能互补所产生的巨大传播效果,对社会舆情热点的形成及舆情走向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4]。

( 二) 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成为社会舆情热点的重要推动力量

迅猛发展的微博、微信已成为民意的集散地和舆论的放大器,无论是微博上火热的围观,还是微信圈飞舞的谣言,都给政府相关部门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截至2014年10月底,全国政务微博超过25万个,政务微信数量突破1. 3万个1,政务“双微”担负着壮大舆论宣传新阵地、塑造阳光型服务型新政府等重要使命。政务“双微”在新的舆论场中主动出击,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第一时间发起话题,不断推送权威信息,增强主流声音,是信息滚动报道的主渠道、新闻发布的“主战场”,已成为社会舆情热点的重要推动力量。

( 三) 少数官员执政理念的缺失和对民众利益的漠视成为舆情热点的导火索

在新常态下,各级政府的工作作风和官员的道德素质备受公众的关注。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使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大减。在危机来临时,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急于从舆情旋涡抽身,常常慌不择路、急不择言、临阵失语; 或顾忌地方政府形象的心理压力等因素,避重就轻,保持沉默; 或官方解释不够、语焉不详、遮遮掩掩、敷衍搪塞,信息公开不及时,跌入了回应困惑中; 或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不作为,对基层群众的呼声麻木不仁,遇到具体问题时更多的是束手无策、无计可施; 或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却迟迟不肯主动发布权威的科学信息,坐看事态的变化,导致公众的知情权难以得到充分保护。基层少数官员执政理念的缺失和对民众利益的漠视,与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形成强烈的反差,常常引起公众强烈的反感和鄙夷,成为舆情热点的导火索。

三、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提升社会舆情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 一) 在经济新常态下,端正政绩观念,建立绿色 GDP考核评价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GDP增长率一直是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中首当其冲的指标,盲目追求GDP增长,促成了急功近利社会风气的盛行,导致一部分人追名逐利、价值混乱、信仰失落和道德沦丧。我们重视GDP,但不能将GDP“数字化”,正确的速度观,还要以正确的政绩观来保障。在经济新常态下,应端正政绩观念,弱化GDP考核机制,建立绿色GDP考核评价体系,把绿色GDP作为干部政绩考核依据,能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现象,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

( 二) 转变政府职能,培育社会组织,优化社会治理机制

转变政府职能,需要厘清政府所承担责任的边界,涉及政府管什么及怎么管的问题。

第一类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事情,包括与国家和社会安全、社会稳定相关的事宜等。第二类涉及社会公平正义、民生实践、社会服务等,这一类可以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市场激励机制激发社会组织参与,既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解决政府失灵的问题,又可以使政府从包揽一切的事务重负中解脱出来。

应培育社会组织。从政府身上“卸”下来的担子,不但不能弃之不顾,反而需要更好、更有效地承担起来,而承担市场和政府都有可能“失灵”区域的治理任务的最好对象就是社会本身,可试行推广社区治理中党委、政府、居委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等五个主体协同合作的“五位一体”的社区治理体制。

政府与获得政府“分权”的社会组织“合作治理”,对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意见、要求做出及时的、负责任的反应[5]。

( 三) 提高个人自治来净化话语环境

个人自治的实现,将成为社会道德的巨大蓄水池,抵制不良风气的中流砥柱。

个人自治作为自我管理的权力,根植于道德、政治学和生命道德哲学,指的是一个理性的个人能够不受强迫地做出决定[6]。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我们要理性公正地看待自己所获得的信息,避免避实就虚,充分发挥自己的知情权和表达权,利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独特见解,积极发布自己的观点,与大众媒体共同设置网络议题、合理进行舆论导向、编织社交网络、调动公众参与,从各个角度拓展传播的空间与范围。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公众获取信息机会的大大增加,现在“我们处在了空间时代”。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介“把关人”的局限,使异质文化传播更频繁,突出了人的自律性,因此作为社会公众,言论自由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应该加强人的自治和自我管理,努力成为自律的合格公民和合格网民。自觉维护主流思想,自觉传播先进文化,自觉抵制低俗之风,自觉维护公平竞争,共筑网络诚信[7]。

( 四) 强化舆论引导工作,正确调控和引导社会舆情

1. 强化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努力打通两个舆论场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生成舆论、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新兴媒体的裂变式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舆论引导和传播格局,舆论生态更加复杂,传统媒体被边缘化,主流媒体难以真正掌握主流舆论,主流舆论难以传播主流声音的问题已经出现。

面对日趋复杂、敏感、多元的舆论生态,宣传舆论工作要统筹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主流媒体要发挥旗帜引领作用,聚焦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精确把握舆论导向,努力打通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两个舆论场”,即以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为代表的官方舆论场和以互联网“自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更好地疏导社会情绪、化解社会矛盾、疏导利益诉求、弥合社会分歧、凝聚各界共识,推动社会治理,开创舆情信息工作新局面。

2. 发挥 “意见领袖”作用,引导舆情良性发展

社会舆情工作经验交流 第4篇

主持人:传  馨

(今传媒杂志社责任编辑)

主持人语:随着新媒体的诞生及被人们广泛应用,组织传播的方式、手段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新媒介環境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促进组织有效传播,是组织传播学界亟需研究的课题。以大数据为背景的新媒体传播格局在改变信息传播模式的同时,也催生出新的传播平台。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不断发展,对传统的传播模式产生强烈冲击。大时代背景下传统传媒并不能独善其身,进行相应变革并有效运用新传播手段是其适应传媒新变化必须采取的手段。组织在传播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传播风险及舆论导向偏差等现象,从大数据背景研究数据新闻理念与自媒体新闻传播的风险,探讨导向意识在新闻舆论监督中的缺失及规避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研究将突破传统媒体理论与实践的思维定势,具有更高的创新价值和可行性。本期“组织传播”立足大数据时代,深刻探析数据新闻理念在我国的实践及导向意识在新闻舆论监督中的缺失,阐述传统纸媒应如何有效运用大数据传播手段,同时分析自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风险及规避策略,以期为构建新媒体生态下传播新格局提供理论基础,进一步促进组织传播效率的提高。

社会舆情工作经验交流 第5篇

袁宏珍

2011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这既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迅猛发展的网络“虚拟社会”的高度重视,也表明加强网上舆情引导工作,健全舆情工作机制,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举措和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创新之举。

一、深化认识,明确重要性。舆情信息是服务大局、服务决策、维护稳定的“预警器”、“减压阀”和“晴雨表”,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关乎全局、意义重大。

第一,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必然要求。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央反复强调,越是长期执政,越要防止脱离群众;只有解决了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一重大课题,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视和加强舆情信息工作,是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是探访了解民情民意、加强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凝聚力的重要措施。我们要以神圣的使命感、更加负责的态度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好信息沟通的桥梁。

1第二,这是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需要。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实力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当前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社会管理滞后于社会格局变化,社会矛盾和问题呈多发高发态势,加强社会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当前,不少地方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各领域影响稳定的突出矛盾和安全隐患呈现日益增多之势,及时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舆情信息工作,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度关注改革发展中利益关系调整引发的深层次矛盾,高度关注经济发展中高平均数下掩盖着的不平衡状态,高度关注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不断提高统揽全局、谋划长远、协调各方、见微知著的能力,确保居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这是加强舆论引导的有效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网”时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舆情信息是社会动态的直观反映,是社情民意的交汇聚集,是热点问题的分析把握,是独特的社会政治资源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依据。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对于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掌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动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充分发挥好舆情信息中心的作用,依托新兴媒体,重视加强舆情调研分析,建立舆情反馈机制,敏锐把握社会思想舆论动态,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优化服务,增强主动性。充分发挥舆情信息服务大局、服务决策、服务基层的重要作用,提升舆情信工作的整体水平。一要积极服务大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网络已经成为舆论传播的“制高点”,舆情信息工作只有紧密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展开,才能更好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发挥最大效益,提升整体工作水平。要牢牢把握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坚持顾全大局、服务中心、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方针,借助互联网平台传播先进文化,充分发挥互联网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的作用,积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氛围、凝聚人心、汇集人气。二要主动服务决策。领导科学决策离不开准确全面地把握舆情。要善于突出发展、服务全局、心为帅谋,把舆情信息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主动关注广大干群的思想动态,积极探索重大决策部署引起的社会舆情反映,进而提出有重要价值的对策和建议,努力做到为科学决策服务。同时,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使舆情信息成为领导决策“用得上、离不开”的思想库、智囊团。三要切实服务群众。舆情信息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针,真实反映人们的思想状况,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要转变工作作风,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矛盾和困难多的地方去,摸情况、看现实、听真相、抓特色、找问题、析本质,实情实报,实话实说,准确地反映群众的呼声、愿望和

社会生活的变化。要充分利用舆情信息工作这个服务基层的工作平台,把群众需求和领导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及时收集上报带有苗头性、倾向性、前瞻性的问题,时刻不忘群众需求,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

三、把握规律,提高针对性。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全局工作,政治性、政策性、综合性和技术性要求很强。做好舆情信息工作,必须正确把握其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一要突出重点。把握中宣部和省委、市委宣传部全年舆情信息需求要点,结合地方实际,围绕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工作中心和工作重心,开展舆情信息工作,确保信息报得实、报得快、报得准。既要做好重点新闻发布,介绍重点工作,推介重大活动,阐明重大主张,报道重大事件等,又要跟踪本部门、单位密切相关的重要舆情以及网民的各类投诉、意见和建议。既要正面宣传亮点,构建良好形象,解答疑问,澄清事实,还要注重收集舆情,疏导情绪,引导舆论。

二要关注热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集中反映了群众的所思所想和利益诉求,是舆情信息的重要集结点。舆情信息工作要紧扣当前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如干部群众对拆迁安置、就业问题、公共安全和生产事故、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执法问题和社会治安、民族和宗教问题等的看法和态度,及时研究分析,加大收集报送力度,使舆情信息工作成为知民意、晓民情,察民心、解民忧的重要途径,为党委、政府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要充分发挥网络发言人的作用,正确引导网络热点,积极应对网络监督,搭建居民群众与党委、政府之间沟通互动的新通道。要按照内紧外松的原则加强舆情调研,摸清群众思想状态,提出疏导情绪、引导舆论、活血化淤的对策预案。

三要抓住特点。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创造性很强的工作,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很少,重在实践,贵在创新。要以创新精神抓落实,以创新精神出举措,以创新精神求突破。要牢牢把握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抓住公共舆论具有可控制性和可引导性的特点,保持信息的公开畅通,发挥好“舆论领袖”的积极引导作用,强化网络“把关人”意识,设置好相关话题或议题,吸引终端上的个人参与到公共话语空间,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

四、强化落实,突出实效性。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确保舆情信息工作取得实效。

一要加强领导。各级宣传部门要切实担负起领导、管理、协调、指导职能,特别注意加强分类指导。各单位要把舆情信息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各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关心过问,重要事项要进行提前研究;分管领导要认真把关,确保质量。各单位要明确专人负责,要把素质高、能力强、能吃苦的同志安排到舆情信息工作岗位,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舆情信息工作队伍。二要构建网络。要加强对内对外、对上对下的联系,努力形

社会舆情工作经验交流 第6篇

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急剧增加的网民规模和不断拓展的网络新闻,使网络舆论成为经济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在强大的网络信息时代,迫切需要我们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进一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导权,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充分认识做好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互联网作为一个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全球性网络,是传播新闻信息的新媒体,是增强社会相互沟通的新渠道,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新阵地,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着重大影响,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运用和管理得好,可以起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运用和管理不好,就会引发矛盾、产生分歧、涣散人心、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特别是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互联网已逐渐成为情绪化的舆论场所,不可避免地出现泄愤的言论和“小道消息”,混淆了视听,造成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理性分析和正常判断,给群众带来生活和思想上的混乱。社会普遍认为,网络舆论具有“救人之功、杀人之力”。新形势下大力加强网络 舆情监控和管理工作,主动占领网络思想舆论阵地,牢牢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作为县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将不可避免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群众利益诉求的主要场所,成为社会矛盾的集中地。我们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广大干部职工,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充分认识做好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牢牢把握网上正面宣传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使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工作有效服务于新安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发展全局,服务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二、准确把握做好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工作的目标要求和工作原则

目标要求

1、协调相关媒介客观地宣传新安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推介新安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形成全社会了解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关心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理解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支持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的良好氛围。

2、积极做好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关注民生的相关政策、措施的宣传介绍,提升网民对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知情度,统一思想、凝聚人心。

3、纠正关于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的失实报道及言论,引导网民正面认识客观事实,及时封堵和删除反动、恐怖、色情、暴力,特别是煽动串联、组织策划群体性事件等有害信息,努力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舆论环境。

工作原则

1、宣传正面信息。对于正面信息及时搜集、上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投稿、发帖、跟帖等形式进行丰富和补充。

2、引导负面信息。对于反映新安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中的负面信息进行搜集、上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投稿、发帖、跟帖等形式进行客观反映,特别是对于一些有争议性的事件、事故情况的言论,要以强势正面跟帖为手段,掌握舆论主流和导向。

3、疏堵恶意信息。对于带有攻击性、串联性、污蔑性或严重歪曲事实的恶意信息进行搜集、上报,协调网站及有关部门进行封堵和删除,对于涉及违法违纪问题的信息应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三、认真实施做好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工作的对策

1、搭建与网民良性互动的网络平台,抢占舆情主动权。一方面要重视网站的建立和维护,及时利用网站平台发布信息,开设网民诉求通道,回应网民应该的各种问题,有效化解隔阂和对立情绪,在收集网络舆情上发挥自身平台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介入一些重大知名网站和论坛,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动态,收集相关舆情资讯,为平时工作提供参考。此外,还要采取开放博客、公布电子邮箱等方式,征求 网民意见和监督议题,畅通网民访求渠道和网络监督通道,提升公共治理水平。

2、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快速反应机制,规范网络舆情收集、研判、报送、处理流程,确保及时、准确、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全局任何一位干部职工在浏览网页过程中,一旦监控和发现网上负面信息、重要信息、敏感信息,对已有明确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的,可按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进行跟帖引导;对没有明确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的或事实不清楚,第一时间向局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由办公室工作人员编制成《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网上舆情信息》,向局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领导小组报告及处置。对于网络舆情监控所获取的特别重大、特别敏感的与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相关的信息,实行“归口把总”的原则,在局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领导小组充分研判的基础上,统一思想、确定跟帖内容后,运用网络语言开展网上对话,及时疏导和化解负面舆论,有效引导网上舆论,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向县信息化办公室报告。

3、利用网络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网络为我们了解民情民意提供了渠道,是联系基层、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只有了解不同阶层民众的所思所想、所愿所盼,才能加大把不同阶层群众的诉求转化为决策的力度,才能保证各项政策更好地体现广大人民群众 的利益,才能获得最广泛的群众拥护和支持。我们在制定政策、推进工作时,要主动利用网络听取人民群众的建议和呼声,最大限度地寻求民意的认同,将除涉及保密规定以外的所有政府信息公开,并在对话和协商中增加决策的可接受性,消除网民对误解和隔阂。

4、做好敏感政策领域的舆情预案,缓冲网络舆论压力。针对网络舆情在发生机制上的突发性、传播途径上的扩散性、后果控制上的难控性等特点,对一些敏感度较高的政策领域,在制定政策时,应当按照其脆弱性和敏感度,做好敏感度较高的政策领域受网络舆论冲击的相应预案,以免事后的被动反应。

四、切实加强做好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工作的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新安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工作。

2、落实责任机制。办公室工作人员要每天不间断浏览网上论坛、博客的信息,遇重要、敏感时期,实行值班制度,原则上一天24小时不间断关注网络信息。对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不力,负面舆情出现后没有及时向局领导小组报告,也没有回帖澄清事实,导致事态扩大,谣言扩散,将按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3、加强学习培训。加强对全局干部职工关于网络舆情信息方面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把握政策的能力,以及对“大局、大事、大势”的分析判断能力。

当前我国社会舆情分析 第7篇

一、当前我国社会舆情的主要特点和态势

近两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快、改革向纵深推进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社会舆情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态势。

1、社会主流舆情更加成熟,更加理性

这种成熟和理性,不仅表现在广大民众对党和政府倡导的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广泛支持,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充分肯定,而且表现在民众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能够有理性的思考,对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更加关注,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公平正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监督,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显著增强。从战胜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到上海世界博览会和广州亚运会成功举办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都体现着民众的广泛参与、积极支持和努力推动。与此同时,在民众中也不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理性思考,对存在的诸多社会矛盾与问题的深刻认识。比如,面对中国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被西方媒体谓之“里程碑式的超越”,在我国国内却没有引发民众太多的欣喜,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仍然很低、经济增长付出的环境、资源代价过于沉重等普遍认识,显示出民众的务实与理性。

2、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更加广泛、更加强烈

在中国所有的民生问题中,没有比物价的稳定更让老百姓关心和敏感的了。近两年来,众多农副食品和日用品接力涨价,民众生活成本日益增加,持续强烈地牵动着人们的神经,从而成为舆情焦点。从“蒜你狠”、“姜你军”到“豆你玩”,再到后来的“糖高宗”、“苹什么”、“油你涨”,一个接一个的网络热词都以黑色幽默的形式传递出同一种民生焦虑。让民众极为“纠结”的还有房价居高不下,楼市调控政策频频发力,中央所下决心之大、动用的政策工具之多前所未有,然而一些地方的房价依旧不降反升,考验着民众的信心。目前,楼市泡沫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危害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房地产市场已成为各种社会矛盾、各种不合理现象错综交织的节点,下大力气解决好民众住房保障问题成为社会的高度共识。此外,收入分配、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大学生就业、看病难看病贵、食品安全问题、教育改革、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众多问题也屡屡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演绎出一个又一个的舆情热点。

3、微博传播和网民围观越来越成为舆情热点的重要表达形式

互联网对于舆情热点的形成发展过程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微博的迅猛崛起更加强化了这种作用。在信息传播速度、广度和使用便捷等方面的优势加上其巨大的用户数量,使得微博快速发展,成为网络舆情生成平台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网络舆情格局的力量对比。在传播信息的快速化、便捷化,以及能瞬间点燃网络群体效应的多重作用之下,许多社会事件通过微博快速演变成舆情热点。微博日益成为网民收发信息的首选载体之一,已渗透到网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舆情热点的重要表达形式。

4、舆情热点的频发易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关系调处难度加大

较之以往,最近一段时间,尽管群体性冲突事件有所减少,但舆情热点仍呈现高发频发的态势,不仅分布的地区、分布的领域更加广泛,而且由一般性社会事件转变为舆情热点事件更加容易。当前的热点事件一般涉及官民关系、警民关系、贫富关系、医患关系、城乡关系、劳资关系等。舆情热点的频发易发,一方面与民众维权意识增强、舆情表达更加便捷、媒体社会监督意识提高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也表明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日趋复杂化、尖锐化,社会成员之间的非理性情绪和心理加重,社会关系的紧张程度和调处难度加大。

二、当前我国社会舆情热点的成因分析

每一个舆情热点背后所包含的成因往往都是错综复杂的,既有现实的冲突要素,也有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这里围绕当前发生的一些舆情热点事件的主要成因,简要做些分析。

1、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相互“给力”,是众多舆情热点形成的重要原因

网络词语“给力”在《人民日报》亮相并流行于社会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呼应、相互促进、互动加深的生动写照。随着中国互联网舆论继续高速发展,网民数量持续攀升,社会各界积极争取网络话语权,网络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无论在第一消息源的比重方面,还是在有影响的独立言论数量方面,都大幅度上升。而传统媒体以组织和个体的双重力量,深入热点话题,通过议程设置和媒体互动,充分发挥其权威性、专业性优势,积极成为社会舆论引领者。在信息科技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与呼应进一步强化,社会舆情热点几乎都是在这种双重作用下形成的。在最近的舆情热点事件中,有些是直接由传统媒体最先报道,继而引起网络热议的事件,但更多的是源于网络的言论或爆料,在传统媒体介入以后逐渐上升为社会焦点。新老媒体正是通过广泛的沟通和融合,通过相互呼应所产生的巨大传播效果,对社会舆情热点的生成和舆论格局的走向产生直接而有力的推动作用。

2、微博的快速崛起成为网络舆情热点的重要推动力量

微博对网络舆情热点形成的巨大推动作用,不仅表现在它拓展了热点事件的信息源头,更主要的是它大大加速了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进程。微博实时、持续的移动传播方式,以人际关系网络为基础的传播机制,使得事件的广而告之与舆情的酝酿、传递过程几乎是同时启动,信息传递的也不仅仅是事实性的信息,人们的意见、情绪甚至谣言等通过转发或评论等方式也随之得以传播,在信息传播达到一定规模后,舆情热点也随之形成。可以预见,快速发展的微博平台对未来的网络舆情也必将产生更加广泛、更加深远的影响。

3、一些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欠缺和少数官员素质低下,常常成为舆情热点的导火索

在目前各种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加剧的情况下,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官员的道德修养和工作作风,更加受到民众的关注,一些违背民众利益、伤害民众感情的态度和

行为,常常会引起民众强烈的反感,进而形成舆情热点。少数基层政府官员执政理念的严重缺失,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拥有权力的傲慢和对民众利益的漠视,与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形成巨大反差,必然会引起舆情的强力反应。

三、进一步加强社会舆情引导工作的思考

加强社会舆情引导工作,必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入认识当前民众思想意识和价值选择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深刻把握现阶段社会舆情的现状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全面了解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各种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及其对人们思想、心理、情绪产生的影响,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式,完善工作机制,牢牢掌握社会舆论的主导权,进一步提高舆情引导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创新宣传舆论工作理念,不断提高舆情引导的吸引力、感召力

一是坚持新闻宣传与反映民意相统一。要服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生动和谐的主流舆论,为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要充分反映人民的意愿、要求,从群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入手,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有效化解人民群众的疑虑,围绕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效开展宣传舆论工作,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有机统一起来。二是坚持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相融合。随着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新闻传播领域内异军突起,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民意表达、舆论导向上的作用日益增强,必须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各自优势,大力推进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有效互动、深度融合,实现两者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断提高新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和引导水平,扩大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三是坚持媒体舆论与民间舆论相协调。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播方式的个性化、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加上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使当前的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媒体舆论与民间舆论的差异性呈现扩大的趋势。在舆情力量不断成长的今天,既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主导作用,形成正面舆论宣传强势,同时应该更加关注和反映民众的诉求和声音,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促进两个舆论场的沟通和互动,努力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四是坚持舆情引导与服务群众相结合。以人为本是做好舆情引导工作的根本要求,新闻媒体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理念,多关注和关心群众的利益和诉求,把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多关注和关心群众的所思所想,多反映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以及遇到的各种困难,积极利用媒体督促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把群众的情绪引导到积极健康的方向上来,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

2、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不断提高舆情引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特点和接受信息的规律,把坚持正确导向与讲究宣传艺术统一起来,着力增强正面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要充分发挥媒体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事关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的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各类新闻媒体要发挥优势、各展所长、形成合力,切实做好典型宣传、热点引导、舆论监督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的运用把主题突出出来,使有利于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成为时代最强音,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等成为舆情热点、社会亮点和群众关注点。要加强对社会舆情的分析研究,把握民众思想情绪的现状和走势,把握民众思想舆情变化发展的规律,及时发现和处理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积极有效地引导社会舆情。要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和管理,依托主流媒体,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打造主流网络媒体。要加大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充分发挥各媒体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促进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3、完善舆情应对工作机制,不断提高舆情引导的系统性、科学性

加强舆情引导工作,还必须在增强舆情应对的系统性、科学性上下功夫,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建立健全一套及时高效、运转有序、保障有力的舆情应对工作机制,把舆情引导工作贯穿于舆情生成、舆情表达、舆情扩散、舆情影响、舆情消退等舆情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一是健全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其中包括舆情收集和舆情分析两个方面。舆情收集的渠道主要包括实地走访、重点访谈、信访渠道、网络论坛博客、问卷调查等。要重视人大、政协、社会团体以及党的各级组织在舆情收集中的作用。对于收集到的相关舆情信息,要建立专门的舆情分析研究判断机制,组织专门力量对舆情信息进行处理。舆情分析的重点是分析舆情的发展态势,包括舆情发展的方向、强烈程度,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同时,要建立对重大决策出台可能出现的舆情分析预案制度。二是健全舆情引导的传播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会制度,主动做好权威信息发布。要完善相关法规,积极支持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加强信访工作,努力搭建政府与群众的互动平台,清除各种妨碍舆情正常传播的梗阻,形成舆情引导开放与控制的动态平衡。三是健全舆情引导的应急机制。要建立完善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舆情应急预案,有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发生时,要能够迅速调动各方力量,有效整合各种资源,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及时高效地引导舆情。四是健全舆情引导的监督机制。要建立健全舆情应对的领导组织机构、责任落实制度、任务分解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分析制度,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其职能权限和责任要求,切实承担起相应的部门责任和个人责任。要建立舆情引导的全程实时监控机制,对舆情引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调整。要建立健全舆情引导工作的绩效考评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舆情引导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评估,对应对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要实施责任追究。五是健全舆情引导的运行保障机制。首先要加强舆情引导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作为舆情引导主体力量的各级党的干部和宣传、组织、信访等部门相关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以及学会与各种媒体打交道的本领,不断壮大和优化舆情信息员和网络通讯员、评论员队伍。其次要加快舆情引导工作立法,制定并运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对新闻舆论进行行政和业务管理,逐步探索形成以法律规范为特征的舆情引导长效机制,使舆情引导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上一篇:优秀青年志愿者事迹下一篇: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