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的心得体会

2024-06-27

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的心得体会(精选13篇)

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的心得体会 第1篇

《给老师的建议》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书中写的每一条建议,谈的每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着实让我收益匪浅。

他在《建议》的第22条中谈到要“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我被这一条深深地吸引。我想每个老师,总是希望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科。这不禁使我问自己,我的学生热爱我所教的学科吗?我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下面的这种现象,教学中往往有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这样渐渐的`学生就开始不喜欢上数学课。那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吗?

借助生活情景,让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形象。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对一些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易懂,就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生活情景中帮助学生解决矛盾,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不能孤立存在的关系,我在教学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A同学和B同学是同位,假如没有A同学,你能说B同学是同位吗?同样的,没有B同学,你能孤立地说A同学是同位吗?通过讨论学生明白:因数和倍数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孤立地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一定要说清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我想,如果老师在数学课上能够让学生们饶有兴致地去思考、探究数学问题,让学生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思考、成功的乐趣,那么,学生一定会喜欢这样的数学课,他们会乐此不疲!当然,我们也很清楚,并不是一个班上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这样的,因此我们的数学课还应充分为这些学生着想,上课时老师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和教学活动,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人人都能有美妙的体验,让人人都尽可能地喜欢数学课。教师不要吝啬表扬与鼓励,这样学生就乐于上数学课了。

另外,要注意教学评价,不要把分数看的过重,应注意学生平时的表现,如:听课质量、作业习惯、发言次数与质量、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等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喜欢上数学课,他们就能自觉地去学习、钻研、探索,就能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想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还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给孩子信心与勇气。有时候真的觉得心灵只有用心灵去碰撞,真情只有用真情去唤醒。虽然我们的学生千差万别,但总会有各自的闪光点,我们老师应该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与关怀。让他们喜欢上你这个老师,从而喜欢上你所教的学科。我想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做到这一点,引以为荣。

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的心得体会 第2篇

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困扰我们每位教师的一个问题。因为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也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将成为我们不断探索、改进的一个课题。这本书让我对这一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教师要有个性。学生喜爱人性化教师。什么是人性化?人性化就是他的行为都符合人的特性。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反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始则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虽然目前已经禁止了体罚,但并不意味着教育的进步,老式教育的4件宝:吓唬、激将、督促、冷漠,严重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给学生自由的心里空间,教师要让“爱”象南风一样徐徐吹拂过孩子的心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孩子主动学习,学生成绩才会好起来。做一个现代化的老师,绝不在追求物质性的“现代时尚”,而是用理性“照亮”自己的人性,并让自己的人性焕发夺目的光彩。

同时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的领导者。教师将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也不仅仅是班级管理者,而更是班级这一学习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好教师的许多特质,特别是一些非权力特质,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他们自然而然地就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领袖、偶像和领导。领导与管理者的区别在于,管理者的工作仅仅控制人的行为,而领导还将引导学生的心灵与精神的提升;管理者一般使用外部强化手段来控制人,领导则可以进入学生内心,使之自觉追随,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生。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后感 第3篇

一、做一个懂得敬畏的人

人要敬畏, 才能得救;人需要敬畏, 心灵才会纯净;人有了敬畏, 灵魂才会安宁。因此, 教师要学会敬畏, 敬畏真理, 敬畏权威, 敬畏生命。敬畏真理, 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真正实现, 师生间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才可能变为现实。课堂上, 当教师在知识传授出现错误时, 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碰到自己也不确定的问题, 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 因为真理无处不在, 有时真理甚至在学生的手里。敬畏权威就是把那些有德之人, 有广博知识的人, 有才华的人当成是我们队伍中较为优秀的普通一员, 既学习他们的长处, 也宽容他们的不足。敬畏生命使我联想到“尊重”两个字, 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尊重, 尊重他们的思想, 尊重他们的人格, 不糊弄学生。这本书很多章节让我沉浸其中, 如《做一名称职的教育服务者》。我们做教师的都要为学生服务, 为帮助学生的学习服务。教师应该以平等的人格对待学生。服务的好坏要学生来评价。教师还要提高服务技能和态度, 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 要理解学生,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 我们有好的心态, 学生就会心存感激。当学生学会感激之后, 才会醒悟, 才会更好地回报教师。

二、做一个真实的人

现实生活里, 我们面对“人言”充满了焦虑, 经常活得很累, 不得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不得不为别人也靠别人活着而“心为物役”了。但是, 作为教师, 真的不能这么“猥琐”地活着。我们不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吗?那么, 我们自己呢?做一个真实的人, 做自己的主人是最起码的要求。就师生关系而言, 无论我们多么优秀, 和学生比起来, 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在信息时代, 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传统的师道尊严, 让我们不好意思在学生面前露拙。其实, 教师如果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 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反之, 如果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哼上一曲, 可以调走得找不着了, 在适当的时候露上一小手, 哪怕有着明显的破绽, 在孩子们哈哈一笑中, 让孩子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你, 一个有血有肉的你, 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那样不足的你, 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另一方面, 如果能在不经意间很专业地聊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学生对你的好感马上倍增。总之, 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会让孩子喜欢你的课。

三、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一个有情趣的教师, 他的生命质量才是高的, 才可能得到学生的亲近。谁也不愿意与一个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谐地沟通。谁也不愿意与一个远离自己生活的人去沟通。因此, 我们应该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 把对人、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 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 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 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 不照本宣读, 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 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明白知识的意义, 享受学习的乐趣, 让孩子们真正爱上“语文”。另外, 我们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 这是积极休息, 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 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啊。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四、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的确, 教师离不开终身的学习, 一旦自己停止了学习, 那么工作就如同机械的运作, 便毫无意义, 没有活力。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 总是说自己要加强业务与政治的学习, 而这种学习实际上往往成为一种泛泛而谈的“学习”。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性很强, 如果离开教育教学实践, 只读几本教育理论专著, 是不可能真正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好的。如果说学生是在为“明天”而学习, 那么教师就是在为“今天”而学习, 这是现实的目标。因此, 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不足, 思考自己以前没有觉察到的教育教学中的习惯行为及其消极后果, 找出驱动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思想观点到底是什么, 它与自己所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 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期望是否一致。经过这种分析, 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形成更明确的认识, 会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育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由于教师是带着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去学习, 这就使得他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正如书中所述:“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关起来苦读, 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地读死书和死读书。真正的学习借助于有效的表达和倾听, 他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他经常会自问和反思‘为什么’, 理性地分析并得出结论, 然后他会和别人充分交流, 并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抱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而我们在学习时常常不考虑与人沟通并听取别人的观点, 而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 或不能从错误中学习。因此, 我们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学习方式。其实, 我们并不是不在学习, 每天教学在第一线, 每位教师肯定都有所感悟, 有所困惑, 我们只要多一些讨论, 多一些表达自己的想法, 多悟多写, 这不就是我们身为教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吗?

五、做一个善于反思的人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 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 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反思也是一个不断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它是教师成长和自我发展的基础, 教师从经验中学习, 在反思中成长, 这正是反思的理论支点。记得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学, 包括我们的学生、教师, 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都有较全面的认识, 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对于教师的重要性。反思强调以问题为中心, 着眼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教师从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出发, 发现分析其中的问题, 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讨论来探索改进教育教学的途径。因此, 反思是紧贴教育教学情境的、常规的、经常性的教育教学研究方式, 更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在平时工作中, 我们主要使用自学、反思、行为纠正、科研等手段进行, 这大大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时空局限。反思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 强调“学以致用, 学用结合”。每一位教师学会学习, 便会在群体学习活动的同时实现个性化。教师通过反思, 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 在学中教, 在教中学, 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

教师真的越来越难当了, 特别是遇到一些差的学生, 教师似乎变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在整个国家民主化进程中, 教师与学生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仿效家庭伦理的血缘关系了, 教师早已被请下了“神坛”。优秀学生是相似的, “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我想选用文中的两段话作为这篇读书笔记的结尾。

———“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 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 他们或许很有希望。”

旺达的一百条裙子 第4篇

佩吉在学校是最受人喜欢的女孩子。她长得漂亮,金棕色的头发,她还有许多漂亮的衣服。玛德林是佩吉的好朋友,她俩常常在放学路上捉弄旺达。

旺达没有一个朋友,她一个人到学校,一个人回家,她总是穿一条褪了色的蓝裙子。旺达虽然没有朋友,可是有很多女孩子愿意围着她谈天。

“旺达,”佩吉会很认真地问她,同时还用胳膊肘捅捅身边的朋友,“旺达,你说你的衣柜里有多少条裙子来着?”

“100条。”旺达说。

“100条!”所有的女孩子惊呼起来。连做游戏的女孩子们也会停下围过来仔细听。

“是的,100条,挂满了我的衣柜。”旺达说完紧紧地闭上嘴唇。

“都是什么样的?我想都是丝绸的吧?”佩吉说。

“是的,全是丝绸,各种颜色都有。”

之后女孩们便散开,可没走多远便爆发出一阵阵笑声和尖叫声。

100条裙子!谁信呀!旺达每天穿的都是那条又破又旧的蓝裙子,可是她为什么要说谎?

当女孩子们尽情说笑的时候,旺达默默地走到校园的围墙边,等待上课铃响。有时候,女孩子们会在奥利弗大街的拐角处等着旺达,她们会和旺达一起走,一路问她许多问题。

“旺达,你有多少双鞋子?”

“60。”

“60!60双还是60只?”

“60双。”

“昨天你还说你有50双呢。”

“现在我有60双了。”

一阵惊叹之后女孩子们接着问:“都是一样的吗?”

“不,每一双都不一样,有各种颜色。”旺达说完将目光移向远处,实际上她什么也没看。女孩子们慢慢散开,边走边笑。佩吉和玛德林总是最后走开,因为是她俩,更确切地说是佩吉发起了这“笑话旺达”的游戏。

对玛德林来说,每天问旺达有多少条裙子,多少顶帽子或多少这个、那个的游戏使她感到不安。因为她的家庭也不富裕,她经常穿别人穿过的衣服。

玛德林有时想,要是佩吉和其他人将她作为下一个游戏的对象那该怎么办?

想着佩吉、旺达和她的100条裙子,玛德林突然想到了不久前的绘画比赛,因为这次比赛要求女孩子们画裙子,男孩子画摩托。不知谁会得第一,恐怕是佩吉,以往总是她画得最好,老师明天将公布结果。

第二天,玛德林和佩吉一踏进教室便惊呆了。教室四周挂满了画。

上课了。玛森小姐首先宣布绘画大赛的得奖者,她说:“大多数同学都只画了一两幅画,但有一个同学画了100幅,每张都不一样,每张都那么漂亮,我们应该为她感到骄傲,评委认为她的每一幅画都值得奖励,她就是旺达。遗憾的是旺达已经好几天没来学校,不能在这儿接受我们的祝贺,让我们期待她明天到学校来。”

“佩吉,你看,这是不是旺达说她有的那条蓝裙子?真漂亮!”

大伙儿在看画时,校长办公室给玛森小姐送来一张条子,玛森小姐说:“这是旺达父亲来的信,我给大家念一念。”

“亲爱的老师:

我的旺达不会再来你们学校了。我们将迁往另一个城市——”

全班同学静静地听着。

玛德林心里觉得很难受。

一天下午,玛德林和佩吉一块儿给旺达写了一封信,告诉她她获得了绘画大赛的头奖。她们本想向她道歉,但最终只签上了“爱你的同学”。

圣诞节前夕,教室里装饰着圣诞树。这时老师突然告诉大家,旺达来了一封信。她把信念给大伙儿听:

“亲爱的玛森小姐,你和同学们都好吗?请告诉班里的女孩子,她们可以把我的画拿走,因为我在新家又有了100条裙子。我想把那条镶红边的绿裙子送给佩吉,把那条蓝色的裙子送给玛德林。我想念我曾经学习过的学校。祝每个人圣诞快乐。真诚的旺达。”

(晓晓竹摘自《大河报》)

《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读书心得 第5篇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谈到如何对待“后进生”的工作时说道: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恐怕没有哪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主要不是因为他们笨,只是他们把时间多数用在想其他的事情身上。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对比自己的班级工作,一学期以来,我发现后进生的问题确实是让我感到十分头疼的事情,于是我迫切的想从书中得到帮助和启迪。

首先的一个问题是,究竟后进生是怎么产生的?相信每一个教师一般都会觉得这部分学生永远是一个最为头疼的群体,数量不算多,为害却甚大,投入的精力不可谓少,但得到的结果却总不令人满意,甚至更多的时候往往是徒劳无功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孩子从迈入小学的第一天开始,他就一定是个后进生吗?我想,这个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那我们想想造成他们现在这种状况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还不如不学。古人不是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吗?我们需要学生掌握的很多所谓的知识,除了应付考试,究竟有多少在生活中有用呢?为什么很多后进生过早地进入社会后,往往后面的发展比某些所谓学校里的高才生好得多?我一直在反思,后进生的学习兴趣究竟是如何一点一滴消失的,他们在学校中每天最感兴趣的到底是什么?特别是我们这样的技校学生。我们如何才能真正走近他们的内心,调动他们内心中的那些积极的因素,活跃他们身上积极的那些细胞。而不仅仅把发展的眼光局限在一些可怜的知识上面?我们应该更重视一些他们想要的东西上。

所以,面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如果有识之士和更多的老师们能在更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考虑现在的学生们全部教育的连贯性和阶段教育目标的一致性,那么,所谓的后进生应该是另有发展能力的一个可塑群体吧。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在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中,他总是努力达到这一要求,并且也向所有的教师提出这个建议。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小学生伴随的智力、个性、思维、认知、知识结构、价值观等表现出幼稚、多变的特点。当他们面前出现某种使他惊奇和赞叹的东西时,他们的头脑里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所以我们就要从他们的心里触发到他们真正的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叫费佳的学生。教过他5年――从三年级到七年级。费佳遇到的最大障碍是算术应用题和乘法表。所以当时会断定,这孩子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他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他的思想刚刚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却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在其他年级里也有和费佳有某种相似之处的孩子,虽然他们的总数不算多。我给这些孩子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习题集里约有200道应用题,主要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其中的每一道题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它们的绝大多数并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解答这种习题首先要求动脑筋思考。

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业成绩就赶上来了:他能和别的学生一样,解答同样的算术应用题。到六年级,这孩子突然对物理发生了兴趣。费佳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的积极成员之一。创造性劳动引起的兴趣越大,他读书就读得越多。他后来在学习上还遇到过困难,特别是历史和文学。但是,每一次困难都是靠阅读来克服的。七年级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

这个小故事虽然很短,看似也很平常,但是其中的知识却不是很轻易就会被看透的。我上初中、高中时都有过很多教师给学生补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但我认为倡导教师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科教育为主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各学科教师都能够自觉地在课堂上融入意志品质、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教学生他们阅读和思考。因为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书中给我们的建议是:请记住:学生们学习越困难,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工作,可能我们有一个误区,就是只是从知识技能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对规章制度方面一样的要求他们如何照着去做,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头疼治头,手疼治手,只是表面的康复。这样做只会让学生甚至是教师越来越疲惫,如果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我想学生在逐步发现自己的价值后,就不再会产生一些影响学习的消极情绪,老师的讲解和督促始终是外部因素,学生主动要求进步,要求提高,这样的形势下,对后进生的转化或许不会成为教师们的大难题了。

使学生有意识地从平时的学习中积累那种成功、自信的感觉,使他们保持一种渴望、充实的心情接受高技能的挑战。打开孩子的思维空间,拓展孩子的思维视野,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这样,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这是无论多少次老师面对面的补习也无法比拟的提高成绩的关键策略。这对于我们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迪。

读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第6篇

俗话说:品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谈。在这次读书节活动中,我认真拜读了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里没有空洞的理论训导,只是以提“建议”的形式,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体验与你娓娓道来。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书中有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这个例子是《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第一个很好的建议:——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书。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也对我帮助很大。读了这本书后,从心底里认可了“后进生是可以转变的”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相当困难。书中的那个“费加”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我也从中得到启发,我们要注重训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提供动力。

做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正在塑造着国家的今天和明天,我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如果没有超乎寻常的细心、耐心和恒心贯彻整个教育工作的始终,那么,我们是拿不到打开学生情感闸门的“金钥匙”的。就让我们为孩子健康的成长一起努力!

四马架中心小学 马惠馨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学习心得 第7篇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拜读的教育名著。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在这里,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我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们常常希望 学生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常常把课堂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

在教学实践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地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这些学生都是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可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么,如何才能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充分备课。

充分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认真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广泛查阅各种资料,精心备好每一堂课。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努力做到这样一点:在他的学生热爱的那门学科方面,教师准备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通过充分、精心的备课,才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备课不仅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要考虑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从而调动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

第二:精心设计课堂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他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得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呢?相反,语言能力差,不仅会影响课堂效率,而且也会让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和这门学科。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争取用准确、轻松、易懂、风趣的语言吸引学生。

第三:把学生当成朋友。

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学科?我认为,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爱学生,用真诚平等的态度,赢得所有学生的爱戴,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我经常在课后和学生一起相互交流,和学生交朋友,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学生一起打篮球,慢慢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我的真诚,让学生喜欢我,进而喜欢我的课。

第四: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

每个班级都会有学习不用功、成绩比较落后的差生,如何对付这些学生?往往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难题。我们应该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所谓的“差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努力去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我都会去赞扬、鼓励他,试着让他能看到自己的进步。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一些一开始上课不认真听课的学生现在慢慢也能坚持认真听课,甚至还记起了笔记,当天的作业没能及时完成。第二天会把做好的作业亲自送到办公室向我道歉,这时,我会毫不吝啬我赞扬的语言。因为我记住了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话:“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我不能一一列举,这些建议都是我们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去实践和思考的。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通过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学得以有效地提升。

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的心得体会 第8篇

俗话说:“活到老, 学到老。”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发展学生, 也要发展教师自身;照亮学生, 也要照亮自己。这样才能在自己这个工作岗位上, 虽然过的平凡, 但也充实, 不至于“蜡炬成灰泪始干”。

有人这样说:“一桶水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因此, 教师要读书来充实自己的每一块“木板”。书中说:“每个教师要买三类书, 关于本学科的书籍, 关于榜样任务的书籍, 以及关于陶冶心灵方面的书籍, 有了这三类书籍, 你就拥有了几个很得力的助手, 也拥有了几个真心的朋友。”我想,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功, 正是源于他广泛地阅读所得来的渊博的知识。他说:“只要我们对教育工作感兴趣, 只要我们坚持读书学习, 勤奋实践, 我们一定可以走出平庸, 走向成功。”那么, 如果我也能持之以恒的做下去, 必定会为我今后的教学生活增加无穷的力量。

但是, 读书需要时间,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节时, 我真的触动很大。我也常抱怨没有时间, 忙啊。每天早早到校, 很晚才离开学校, 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 已有点应接不暇, 还要忙着生活中琐碎的事情。正当我看不清方向时,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了我答案———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就像潺潺小溪, 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我明白了, 为什么那么多优秀教师, 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不管学生出现什么突发事件, 他们都能巧妙引导, 让课堂因生成焕发精彩。想想自己的课堂, 也做了精心准备,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但课堂上却总感到语言贫乏, 缺乏感染力, 教得费力。这才恍然大悟, 优秀教师是平时的点点积累, 在日常工作中提练, 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 用一辈子来备课, 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 “书到用时方恨少”, 效果当然不同。

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 (教材、教参) 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说‘没时间读书’, 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这样的读书箴言, 我完全赞成, 并深有同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 那就是喜欢读书的精神。”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体会 第9篇

------(李开乾)

前不久,我有幸拜读了中国教育专家根据前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部著作中选择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使我受益匪浅。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在我们平时的实际教学中,往往有许多不尽人意的、令人头疼的问题出现,使我们一度头疼、甚至困惑,如在低年级会出现一些落后的,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而到高年级的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甚至是不可救药的学生;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等,以前我总是归结为学生,认为他们不用功、脑子笨,而没有从自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做出这样的解答:这是因为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通过研读此书,我终于找到了“治病”的“良药”。首先,要给与鼓励、表扬。不管是差等生、还是优等生都是需要通过表扬来树立自己的自信心,体验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价值,对差等生来说,尤其如此。我们应该让学生从成功的欢乐中找到那遗失的学习力量,从而激发自己好好学习的愿望。如果一味地责备、批评,他们会厌倦学习,会失去了信心,甚至会自暴自弃。所以我们教师应多一些肯定,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样他们的信心就会慢慢恢复,学习肯定会好起来的。当不得不批评学生时,应时刻提醒自己讲究批评的方法和技巧。

另外,要让学生鼓足信心尊重自己。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关心分数,应积极和学生进行情感的对话和交流,使课堂变得温馨和谐。教师要让“爱”象春风一样徐徐吹拂过孩子的心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孩子主动学习,提高成绩。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学习心得 第10篇

书中谈到刚开始,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意志力获取的知识越多,于是对逻辑的认识也就越多,越深,从而他的记忆也就越是牢固。一旦脑海中已经拥有了这样的知识体系,那么新的知识加进来就变的容易许多。如何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呢?首先要考虑的是任务的复杂和困难程度,再针对于此进行细致又耐心的训练。停留在事物表面现象的训练是毫无意义的。这种训练需要儿童考验发现事物之间关系的惊喜。也就是记忆本身要跟它的情感需求联系到一起,他们再背诵的时候,还要有喜悦的收获,那么记忆对他们来说就会容易很多。否则,干巴巴的死记硬背是毫无意义的。

作者在长期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对儿童记忆力的培养也是在早期的效果会更好,为什么有的孩子在低幼的学习情况没有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更多的学习问题的最重要原因可能就是记忆力的问题。因为小学之后的学习,能够通过死记硬背的解决的问题实在是太少。那么在小学时段如果进行过专门的思维和记忆力的训练,那么到了中学,个人的学习优势就会很明显。

记忆在女儿三岁左右的时候,曾经带她去过一个早教机构,是专门训练孩子记忆力的,他们利用的方法,就是通过故事和场景的链接,让一些看似毫无关系的内容之间产生一些关联。老师的手中拿着几个卡片,然后通过出示卡片的顺序来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反复三次之后,然后就让孩子复述老师手中的卡片内容和顺序。只见这个三岁的孩子,很快就通过回忆故事链接到卡片中的内容,最后能够基本把老师手中的卡片内容复述出来。看到这样发生在眼前的场景,不由的惊叹:原来我们人类的大脑记忆力是如此之强大的。

其次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反复在情景中出现的词汇,一旦理解了就能够跟当时的故事情节链接,再忘记就更难了。在现在二年级的语文课后题中已经涉及到思维训练,根据给出的课文提示词语复述故事内容或根据词语讲故事。

记忆力是孩子非常宝贵的财富,是特别需要小心呵护的,这里面主要就是讲解了关于死记硬背的害处。在儿童还处于低幼的时候,适当的采用一些方法来让他们背诵内容,也许还是可以操作的。幼童对这些文本的理解可能本身就有些困难,同时他们幼稚的思维也可以直接去背诵现成的。只不过随着儿童的年龄和思维的发展,他们就能再用这种方法教育了,首先这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就不能再那样的直接,不触发思考的背诵,最终就是把孩子的大脑放置在很僵化的地方,长此以往我们的儿童就会变得过于书生气质,而不会变通。“书呆子”就是形容这样一类人。知识简单的背诵并不能内化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且由于大脑记忆的不稳定性,如果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话,今后忘记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对于没有精确要求的课外阅读书籍,是不会有背诵的要求的。反而会在读过之后留下很多东西在潜意识里面,一旦脑海中留下更多这些记忆,再面对需要我们记忆的教材,就会容易许多。这时候已经不是死记硬背了,它已经建立了一个知识库,再加入新的内容去理解,会轻松很多。不需要背诵的无意识的内容,与我们有意识需要记忆的内容,这中间的比例是需要作为老师自己把握和拿捏的,我们对于点燃孩子的激情,让他们主动积极的去翻阅老师推荐的书目,主动的愿意再去读几遍,这是最具有煽动性的。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心得体会 第11篇

东黄坨镇滦河希望小学 刘凤珍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高,对学生的期望高。而学生又自己却无所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最近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使我受益非浅。

一、教师要有静气。

有的人一身匠气,只知机械地干同样的事,干得毫无生气。他们眼中的工作,仅仅是要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只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去搜取营养,在这种消极态度下,人们形成了一种定势:凡事都可应付,只需照老规矩办就是了。有的人沾满俗气,或者叫市侩气,又叫小市民。他们遇事总先考虑自己的得与失,不斤斤计较一番,他绝不罢休。有的人躁气,这种毛病许多人都有,躁气就是浮躁之气,千起事来冒冒失失,想急于求成,没有多少事情能干到彻底,却急于表功,事情没有干完,就要评这许那。

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干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点点滴滴,任何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熏陶,一本本作业,一句句话语。所以,教师要的是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最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乐趣自然在其中,生活的意义也在其中。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

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是呀,作为年轻教师,有的是满腔的热情和把事情做好的信念,但是要把工作做好,做精,的确需要静。需要静下心来备好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本作业,读几本好书,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细细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品尝作为老师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来,一起放飞心情吧!

二、教师要有宽容精神

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或手段,更是一种精神。我们在教书时,如果我们只守着自己习惯的教法,拒绝一切新的想法和创意;当我们面对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那么我们就不具有宽容的精神。学校是人们犯错误的地方,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学会宽容。因为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都是一些孩子,他们很多时候缺少判断是非的能力,当他们犯错的时候,我们要有宽容的心态,给予他们一些改正错误的机会,让这些孩子在犯错、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同时我们在宽容别人的时候也要学会宽容自己,这样才能放松自己的精神,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自己每一天都幸福。

三、教师应享受生活

有十分充足的证据证明,我们的许多先辈活得比我们幸福。原因是他们更接近自然,更直接地接受造化的赐予;能更深的体会到亲情,更近地触摸自己的灵魂,更清晰的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从而比我们更容易靠近真理。——这些,也正是我们现代人被“现代化”了之后遗失的最本真的东西。

人要解放自己、拯救自己,这是每个时代、每个个体都必须努力去尝试的。对教师而言,享受生活有着天生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不过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无限风光蕴含其中。妨碍教师生活的,是教师自己。如果不能阻止自己卷入纷争之中,如果不能时时去寻找生活的真谛,如果不能训练自己的感官以发现生活的美,那么我们只能被生活抛弃。一旦我们被生活抛弃,那么,我们也必将被我们所教的孩子们鄙视。

我们挣开自己的“锁”,努力找寻着——更接近自然,更直接地接受造化赐予,更深的体会亲情,更近地触摸自己的灵魂,更清晰的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更靠近真理的“自己”。这样,我们的心便有了归宿,便享受到生活给与生命的美好!

四、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凸现知识的乐趣。在课堂上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学生听,不照本宣读,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孩子们真正爱上每一门课。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

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的心得体会 第12篇

教师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发自内心地爱孩子, 而且因为爱而满心欢喜。

如果一个缺乏信仰的人能把哲学当成滋补品的话, 那么他将是一个能超越信仰的人!教师不能只守住书本的那点别人已经做了规定的东西, 而应有敏锐的捕捉力, 对美好的事物有快速的接受力。虽然古董很值钱, 但教师不能成为古董;人与物的价值区别在于, 物也许是越老越值钱, 越有价值, 而人是越新越有“钱力”, 人若成为古董, 必定越来越掉价。一个真正有思想的人, 一定会与时俱进。

教师应享受生活———只要我们打开自己的感官, 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 平素里再平凡不过的点点滴滴, 只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

不知作者作为校长是如何建议本校教师去享受生活的。从当下来看, 中学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 通常要早上5 点多钟起床, 一直要忙到晚上11点多甚至12 点多, 怎么去享受生活?

现代生活节奏已将人“物化”, 庄子钓于濮水似的生活状态对现代人现实吗?去听音乐, 还是去精心读书?去娱乐场所“OK”一把, 还是去名山大川游历一番?

享受生活必定要以物质享受为前提———毕竟我们都是俗人。也许, 像我此刻, 大过年的, 大冷的冬夜, 在大多数人都蜷缩在被窝里打鼾的时候, 还守在电脑前不停地敲打着键盘写下读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的杂碎感想以求得一份安静和心灵的慰藉, 算是一种享受吧。

让我们“现代”起来———在人的现代化的过程中, 终身学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去积极迎接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 去完成自我的觉醒。

时下一些教育者有个口头禅:帮孩子规划未来。而事实是, 教师不可能为孩子规划未来, 更不能创造未来, 每个人的未来都是自己创造的。教师能做到的, 是对孩子在生活、德行、知识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孩子的发展作出一定的指导, 至于这孩子的未来是什么, 不是别人随便可以规划的, 更不是别人可以创造的。

在当下的教育制度、教育形势下, 的确有个别孩子是在家长、教师的规划下朝着既定方向发展, 并且在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 这个在规划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他失去的东西是无法估算的, 他的生活是单调的、单一的, 即使有些许在别人看来是具有成就的东西, 但所有的这一切, 并非这个孩子 (成长后) 的未来。

教师要有赤子之心———赤子就是初生的婴儿, 在这里是形容那些活得单纯, 很简单, 有时有点傻劲的人。因为带点傻气而可爱, 像个孩子一样透明。

“为了真理和真知, 知识分子可以不畏权贵, 不媚世俗, 不谋功利, 甚至可以不惜生命。”这样的知识分子在今天已然成了稀罕物。记得在我读大学时, 那位教“中文工具书”的老师, 他很博学, 周围同事们称他为“活百科全书”, 都很敬重他, 可他都快50 岁了, 还是个“讲师”。在学术上, 他属于“高质”“低产”, 不像有的教师那样一年发表论文几篇甚至数十篇。我们私下都说他“在知识的世界里生活得很潇洒, 在真实生活的世界里生活得痛苦”。然而, 他自己可能感觉是幸福的。人, 有时候像个婴儿一样生活, 是最美丽、最幸福的。

做自己的主人———对自己的个性专长和优缺点心知肚明。教不好书不用自卑, 天生我材必有用。可以设法提出要求调整岗位, 而不是用降低岗位质量标准来混日子。教无定法, 按自己的方式教书, 不做别人的影子。

作者也承认了天赋的重要性, 无疑也有些“先天论”思想。厌教者是缺乏教书的天赋吗?有的教师, 年轻时候喜欢教书, 把教书当成自己的事业, 甚至是当成自己的精神追求, 并因此成为优秀教师, 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开始厌倦教书, 教书成了混饭吃的工具。他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转变?是自己不思进取吗?是自己跟不上时代步伐吗?也许都有, 也许这些都不是原因。他没有做自己的主人吗?其实他依然是自己的主人, 他想怎么对待教书就怎么对待教书, 想怎么对待生活就怎么对待生活;然而, 他的工作质量是糟糕的, 带给不少人麻烦。

学会赞美真的很难———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阳光, 让赞美驱散不信任的阴霾。

虽然说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 有着悠久的礼仪文化, 可是, 说实在的, 也许是太悠久的一些礼仪文化让人们产生了礼仪惰性和礼仪审美疲劳, 让国人反而没有了对礼仪的敬畏心理。西方的耶稣不仅留下了表现礼仪的《圣经》, 更为重要的是他为西方人留下了赎罪的“仪式”, “仪式”这个文化因子对后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孔子及他的弟子给我们留下了表现“仪式”的内容丰富的 《论语》, 但是没有给后人留下具体的“仪式”样本, 因此, 后人们只学得以讹传讹的“教条”, 而没有可以实现信仰的“仪式”。

当下的生活中, 赞美变得很难了。如在一些演出活动中, 观众很是吝啬自己的掌声, 主持人或者演员在嘶声力竭地表演时还要不断地吆喝“掌声哪里去了, 来点掌声好不好”。还有就是在一些正式的会议上, 鼓掌几次, 每次掌声持续时间多长, 基本都像是有规定的。这种贫血、缺乏自然血气的掌声只是人们在机械地完成而已。

之所以难以赞美他人, 除了作者所说的“深层不信任”外, 还有就是冷漠文化意识的浸淫。华夏民族虽然是个礼仪之邦, 是一个具有爱心的民族, 但长期的封建文化统治无形中也铸成了一种冷漠的心理, 你闹腾你的, 我看我的, 你的冷热跟我的冷暖没有太大的关系, 真有点像朱自清先生所说“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要学会敬畏———敬畏真理, 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真正实现, 师生间人人平等才能变为现实。敬畏权威, 权威是那些有德之人、有广博知识的人, 有才华的人。敬畏生命, 才能真正爱孩子, 理解他, 与他沟通, 即使你看到个别孩子再厌恶, 也应该视他为生命。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 第13篇

有幸凭借云舒写的平台,让我利碎片化的时间终于认认真真地读了一本完整的书。首先是打卡的方式从外界监督这我把十二讲认真听完并反复听以加深理解,作出详细的笔记,并随时写下自己的心得,对全书有了整体的把握,而且我也切实感觉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确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提出的要把青少年培养成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以及对全面发展的论述和我们现在提出教育的“立德树人”的全面发展的人的理论是一致的,把教育变成一种需要,让他们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者。

当我终于完成十二讲的学习任务时,感觉对自我是一种超越,第一次相信自己原来真的可以忙里偷闲,利用碎片的时间去完成专业的阅读。

当我收到云舒写的奖励《给教师的建议》实体书时,我就更加如饥似渴地阅读这本书,原来云舒写的导读给了我思维的框架与整体的感知,并激发了我阅读整本书的欲望。而打开散发着墨香的纸质书时,更像是走入了生动鲜活的课堂。

他一百条建议,每条谈一个问题,生动的实际事例与精辟的理论分析相结合,很多都能拿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既可以通读,也可以分章随时阅读,根据书中内容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是活的教育,不愧是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这样我每天不管多忙总要细细地品读半个小时,感觉思考颇多,也收获颇多,不仅品味到了阅读的妙处,最重要的是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这个章节,感觉书中提到的老师的生活现状一下子戳到了我的痛处,而书中的指导方法又像是为我开出的良药。

我懂得教师的时间从不间断地阅读、借鉴他人、做好规划、随时记录和培养自律中来。1、不间断地读书,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让阅读成为自己学习生活职业和工作的底色。持之以恒的阅读,不为某次备课而读,要为知识的渴求而独让教师的背景更加宽广,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2、学习他人的经验,移植他人的教育思想。从学生的表现发现教师的长处,拒绝照搬别人的操作模式。比如老师的精彩设计,要关注其精彩设计背后的学情,这个老师的背景以及这种背景折射出的先进理念,多观关注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他人学习可以加快接近教育本质的步伐。

3、做好工作计划,远期规划和近期规划相统一。避免碎片化方式的备课,授课要提高效率,节约时间。

4、随时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记录可以促进我们思考,减少问题反复出现,从而提高效率。适时的总结,发现规律,更可以提高效率。不间断的反思可以让我们走向成熟。

5、培养自律:要将碎片花的时间用于阅读,处理好工作和生活时间的主次矛盾,按照脑力劳动的难度进行工作安排,提高效率。自律是走向成功的催化剂,养成严格的自律习惯,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自己的学生及他人负责。

读“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的相关知识,我深刻地体会到,知识不是静止的,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既是知识迁移的过程,也是知识转化的过程!

知识源自何处:从阅读中来,从知识的运用中来,从对你有实践的不断反思中来获取知识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是的教学技巧,即教是为了不教!

老师应通过设计问题任务让学生对效果有真实的感受,从而在情境过程中获得知识。我就反思自己的课堂是不是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从而有利于获取知识,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是不是结论的太多,思考的太少,是不是达到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

读“学习知识要思考,不要死记”的相关章节,我有懂的:真正学会知识的标志是会用知识。

在阅读教学中为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和定义。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够唤醒学生的储备知识与教要学习的新知识有机结合,然后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把新知识转化为新的储备。

让学生思考知识的来龙去脉,运用远比直接告诉知识本身和结论更重要。要让已有的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动力,这样学生积累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援助力就会越来越足,他们在学习新知识,锻炼新能力的时候就不费力气,这才是一种的学习状态。

读到“了解学情是教学设计的前提”的内容时,我反思自己平是上课是不是展示自我的更多,而关注学生的少一些。

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火把的第一颗火星。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能够察觉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正确的道路走下去。

高效课堂就是根据学生的真实学情,真正解决学生真实的问题。真正能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我现在开始反思,我的这节课解决学生的问题了吗?还是只是完成了我“自以为”的教学任务。

在读“独立阅读与独立思考”这一章节时,我懂得了更注重通过独立阅读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智力兴趣,并使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钻研。

独立阅读是课标的要求,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就是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独立思考就是使细微思考成为名符其实的脑力劳动,使思维有明确的目的。以独立阅读促进独立思考,让学生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又通过小组分享彼此产生思维的碰撞,在碰撞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和认知。

在自读课中,老师要敢放手确实让学生自读,老师中要有自己的角色定位。阅读材料的编写是实现滋补的一种形式。就内容而言,不同课文的课堂环节是不一样的,教师搭台需要功夫。群文阅读课筛选材料是一个难点,需要大量的阅读和背景知识做支撑。

阅读“教师的专业阅读”这个章节的内容,让我懂得:做语文教师不仅要读专业的文学方面的书,还要多读、广读、深度进行有计划、有涵养的阅读。

首先要读马列政治方面的书,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现在教育的立德树人是一致的,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并且阅读要有广度,要读3本新书:专业学科的书,榜样成长的书,人的心理的书。读书的兴趣要深厚,面要广,并且要有孜孜以求的态度。

我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专业阅读还不够,文学类的多,而教育类的少。自己的阅读也是有趣随意的多,专业深刻有难度的少。王蒙说:我主张读一点费劲的书,读一点还有点不太习惯的书,读一点需要查资料,请教他人,与师长朋友讨论切磋的书。

作为教师,除了读有趣的书,还要读一点严肃的书;除了读爆料的奇迹的发泄的书,更要读科学逻辑分析有创新有艺术勇气的书;除了读顺流而下的书,更需要读攀援而上,须掂量掂量的书;除了读大白话朗诵体、讲座体的书,还要读有书院气息的书,古汉语的书,外文的书,大部头的书;除了读驾轻就熟的书,还要读一些过去读的少,不是还读不上十分钟就哈哈大笑或击节叹赏,而是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准感觉的书。

总之,在碎片化的时间,更要进行有涵养性的专业阅读,比如要了解更多的教育教学的书,积累教学方法的书,能升华文化底蕴的经典的书,还要读与教材相关的书,提高教学技能,读名师成长的书,读出教学的艺术,读名家教育的专著,读出教师的智慧,作为语文老师,还要读现当代的文学经典,读出教师的诗意人生。

最后,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自己成为一名阅读者,更要做阅读的代言人,引领学生阅读的推广者,做学生阅读的引路人和同行者,做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和陪伴者。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创设阅读的条件与氛围,教会学生阅读,给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帮主学生做好长远和近期的阅读计划,于是在我们班还成立了“思辨读写工作坊”将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总之,我要身体力行,从阅读整本书开始让书籍点亮自己的教育人生的同时,让书籍以欢乐的激情去充实学生年轻的心灵,占据学生青年的时代。

上一篇:中学生军训调查报告范文下一篇:电生磁教案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