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现状与对策思考

2024-07-21

产业扶贫现状与对策思考(精选8篇)

产业扶贫现状与对策思考 第1篇

产业扶贫现状与对策思考

石门县扶贫办

产业扶贫是通过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来实现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从长远角度来看,其意义非常重大。如何更好推进产业扶贫,提高扶贫效益,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调研课题。石门县扶贫办带着破解产业扶贫发展难题的思考,深入13个乡镇、场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整理如下:

一、石门县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石门县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农业县。到2012年末我县贫困人口为16.3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67.9万的24.02%,占全县农村人口57.5万的28.4%。近年来,我县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通过多年努力,我县逐步形成了柑桔、茶叶、高山蔬菜、马头羊、烤烟等主导产业。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200多万元,扶持农业主导产业,新发展柑橘14200亩,茶叶12300亩,烟叶5700亩。发展肉牛11000头,山羊13000只,扩种南竹3700亩,发展高山蔬菜3500亩。二是产业品质不断提升。多年来,石门狠抓柑桔、茶叶、烤烟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品质。每年投入500万元左右的扶贫资金用于产业的品种改良和科技培训,目前柑桔获有“中国早熟蜜橘第一县”、“中国柑橘之乡”、“全国柑橘出口示范基地”等称号。白云山有机茶通过欧盟认证,“石门银峰”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烤烟进入了芙蓉王高端烟叶生产基地。

三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以扶持企业发展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五年来为节节高公司和金湘源、壶瓶山茶叶公司等龙头企业争取到了360万元的财政贴息,落实贴息贷款1.2亿元,带动8万多人产业增收。今年我县还争取到了500万的茶叶产业专项扶贫项目,其中350万元用于新发展茶叶和防控灯的购买,150万元用于茶叶加工企业设备投入贴息,已规划发展优质茶叶基地6120亩,扶持茶叶加工企业四家。现基地及企业厂房建设都已开工启动。

四是特色产业不断兴起。近年来,我县在产业扶贫方面开始探索发展油茶、金银花、旅游、劳力输出等特色产业。通过“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扶持到户政策,已发展良种油茶3000亩,金银花500亩。旅游业形成了三个核心板块:壶瓶山-东山峰高山生态度假区板块、维新-仙阳湖休闲养生区板块、夹山-蒙泉湖禅茶文化产业园板块。通过“雨露计划”对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贫困村农民外出务工每年达3万多人,人平年劳务收入2万元以上。

二、我县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我县柑桔、茶叶、马头羊、高山蔬菜、烤烟等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缺劳力。从目前来看,贫困地区家庭收入主要还是靠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所以农村的中青年劳力基本都已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一无现代生产技术,二无体力,要实现产业的扩规和提质都很难。

二是缺技术。我县虽然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但由于本县没有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方面的科研院所,真正的高水平的农技专家人才很少,特别是在油茶、核桃、金银花等新兴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就更少。

三是缺资金。目前我县产业扶贫到户资金主要是“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项目资金,但这部分资金政策性很强,每人每年只能扶持400元,而现在一只羊要1000元左右,一头牛要5000元左右,所以产业扶贫方面的资金还有待进一步增加。

四是缺企业。我们在下乡调研时发现很多村茶叶产业有了一定规模,但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一家茶叶加工企业,只有等贩子上门收,价格自然就低了很多,群众致富难。

三、做好我县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目前制约我县农业产业建设的因素主要有劳力、技术、资金和配套企业。要打破这些制约因素,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用活土地资源。一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制。将没有劳力进行耕种的农户土地集中起来,采取入股、租赁、转包、让包、互换、托管等多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给有能力的大户或引进外来老板进行产业发展。二是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可以采取成立农业互助社、农业合作社,将劳力集中起来进行互帮互助发展生产。

2、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与农业院校或农科所的联系,由县里给他们提供科研基地,请他们派专业技术人常驻我县,对各个地方的产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当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尽量不做无用功。

3、加大金融扶持。政府应督促指导相关金融部门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支持力度。要克服惧贷心理,可采取涉农站所或村级组织提供担保的形式鼓励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给贫困农户发放贷款支持产业发展。

4、延伸产业链条。要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单项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到500亩以上的区域或附近要相应建成加工企业,同时要采取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发放数额和覆盖面及落实有关减免税费优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建成一批大型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解决老百姓“卖难”和“贱卖”的问题。

产业扶贫现状与对策思考 第2篇

去年以来,我受组织的安排对**乡**村贫困群众开展农业技术对口扶贫工作。通过近一年时间深入农村、群众调查走访和研究工作,我充分认识到对**村的农业技术扶贫工作首先应通过农业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来实现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这是提高扶贫效益,壮大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不管是从长远还是短期来看,其意义都非常重大。

一、**村农业产业扶贫的现状

**村隶属**县**乡,地处**交界地带,幅员面积**平方公里,距离**县县城**余公里,是个典型的偏远贫困山区农业村。该村有**个村民小组,共**户**人(其中贫困户**户、贫困人口**人)。该村有耕地**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当地群众主要靠种植水稻、玉米、花生、豆类、蔬菜等农产品和养殖鸡、鸭、猪、牛、羊等家禽(畜)为主要经济来源。2015全村人均收入**元。目前,该村农业发展处于农户零散种植(养殖)阶段,基本上没有形成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制约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多数群众存在小农意识。长时间的独家经营和封闭式生产,造成很多群众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缺乏改革和创新意识。二是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该村仅通水泥路**公里,土路**公里(其中有**公里断头路);经费紧张,投入较少,水利等基础设施大多年久失修,发挥不了应有作用;辖区内山地、林地、坡地和耕地相互交错,没有规模成片;外出青壮年人员较多,在家群众基本上属于老、弱、病、小人员。这些情况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的发展。三是缺乏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很多群众还是迷恋于传统农业的老一套,搞点小打小闹的种植(养殖)业很有一套,但一旦经营上了规模,在技术上就脱节掉链,缺乏规模种植(养殖)的经验和技术。

二、**村农业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去年来,我按照“十三五脱贫规划”的要求,坚持把扶贫、脱贫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深入农村,逐社逐户走访调查、技术指导,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一年来的艰苦攻坚,花石村群众纯收入增加**余元,贫困户已经降至**户,降低了个**百分点,贫困人口降至**人,降低了个**百分点,具体表现为: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通过努力,**村逐步形成了核桃,水稻、玉米、油菜、生猪养殖等主导产业,群众的栽种、养殖热情空前高涨,优质水稻、油菜等呈片区规模化发展趋势。今年来,该村共栽种杂交水稻**亩,良种油菜**亩,均获得了好的收成。

二是产品种类不断增多。在狠抓主导产业的同时,该村也非常注重农产品特别是经济作物的多样性发展。对柑桔、蔬菜、花生等经济作物也加大力气培育发展。三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我们也加大力了对开发农产品的企业的重点培育。一年来,我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通过个人集投资、集体融资等方式斥资**多万元,栽种核桃**亩,建立了**核桃产业园区;斥资**多万元,建立发展了**生猪养殖基地,目前均丰收在望。

三、**村农业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一年的扶持发展,**村的水稻、油菜、核桃和生猪养殖等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缺劳力。从目前来看,该村贫困家庭收入主要还是靠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中青年劳力基本都已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一无现代生产技术,二无体力,要实现产业的扩规和提质都很难。

二是缺技术。我乡没有真正的高水平的农技专家人才,目前仅有**名“半路出家”的农业技术人员,在水稻、油菜、核桃和生猪养殖等产业方面的技术没有进行过系统培训,本身业务知识不很娴熟,加之联系的贫困农户和贫困人员基数较大,人少事多,分身乏术,疲于应付,无法对农户进行系统全面的技术培训指导。

三是缺资金。农民要致富,农村要脱贫,其关键就是要增收。搞业务培训也好,搞技术指导也罢,一切产业的兴起和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没有对农村的经济投入,一切都是空谈。而目前的**村农业产业建设最大的“瓶颈”就是资金的投入,说直白点就是缺钱。没有钱,何谈产业发展,更谈不上技术支持和指导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就是这个道理。

四、做好**村产业扶贫的对策

目前制约**村农业产业建设主要是人力、资金、技术三个方面的因素,要打破这些制约因素,我个人认为要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人力的方面

1、领导要转变观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次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不是一项短期内的面子工程或形象工程,而是一项长时间的惠民工程、民生工程。它不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工作,它需要在党委领导下,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群众参与,全民动员,群策群力,共同攻坚,才能完成。

2、群众要积极参与。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建设,其最终落脚点在农村,农民是最终的受益者。农民是否走出认识误区、农民传统农业观念是否改变以及农民是否真正参与其中,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的成败。扶贫先要扶志!我个人认为这项工作首先要消除部分群众“等”、“要”、“靠”等思想上的顽瘤,让广大群众摈弃“拿来主义”,积极参与进来,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见打赢这次扶贫攻坚战的希望。

3、技术力量要进一步增强。**村农业产业化技术支撑方面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不是我个人单独能够解决得了的问题(不是我推卸责任)。我一个人联系了该村三百余户四百余人的贫困家庭,按照上面“户户走访、人人见面”的要求,我每天不吃不喝,天天下村到社地工作,一个循环下来也要花费一个多月时间,这当中还不包括走访时群众不在家等情况。

二、资金的方面

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特别是水利设施、道路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用资金杠杆正确引导农民生产。二是群众要积极增加农业投入。要采取集一点、筹一点的办法,鼓励农民、特别是外地务工农民将闲散资金积极投资于农业产业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规模种植开发建设。三是要积极引导社会投入。政府要积极出台惠农措施,用活税收等经济杠杆,鼓励、吸引和引导农业组织到当地发展农业产业建设,适当探索旅游农业新路子。

三、技术的方面

产业扶贫现状与对策思考 第3篇

1 百色市油茶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1.1 市场潜力大

油茶又被称为茶子树或者是白花茶, 虽然属于茶科, 但是因为油茶的种子可以榨油, 因此被称为是油茶。油茶所炸出的油, 色泽清澈, 味道香醇, 富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是非常好的食用油, 也被称为“东方的橄榄油”。当前,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国民对于自身的生活质量也有了较高的要求。其中, 健康饮食成为大部分国民的需求之一。而茶油其较高的营养价值也成为了众多家庭所青睐的食用油之一[1]。在这样的情况下, 油茶的市场价在不断的提升。因此, 从市场角度来看, 油茶是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 而油茶产业化的发展必定会为百色市的经济增长带来巨大帮助。

1.2 国家政策支持

一直以来, 百色市就是广西油茶种植大市。但从实际的发展状况来看, 其产业效益较低, 具有在较大的发展瓶颈。针对这一情况, 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 以扶持百色的油茶产业发展。2016年, 林业局明确将百色市列入了全国油茶产业扶贫示范区, 并且给予了重点扶持。预计在2017年农户的户均收益将有所增加。

1.3 自然环境优越

油茶属于常绿阔叶树, 对于土壤没有较高的要求, 同时对于不良环境也有很强的适应力。而百色市地处在亚热带, 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 气候温和, 有足够的降水和充足的日照, 因此对于油茶的生产是极为有利的[2]。在百色地区, 有许多农户在进行油茶栽培时甚至只收不管, 依然能够取得一定量的收成。这既是百色市油茶产业发展的优势之一, 但也成为了油茶产业化的阻碍。

2 百色市油茶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2.1 产业效益低

当前, 整个广西省的油茶林有极大的一部分是建国初期种植, 因此从油茶的种类来说, 几乎1/2以上都是普通油茶。而普通油茶受制于当时的科技和栽培技术, 导致油茶品种良莠不齐, 这样一来自然而然会就影响到油茶的产量, 致使油茶产业效益无法提高, 从而让整个百色市的油茶产业无法得到良好的发展。

2.2 粗放式经营管理

在最开始, 之所以会进行油茶的种植, 是为了解决农村家庭的食用油问题。因此, 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种植农户, 对于油茶的商品化意识都较为缺乏, 导致油茶林的经营管理依然停留在最初期阶段, 也就是分散种植、自主经营和集约化程度较低。甚至有部分农户, 对于油茶林的管理处于半放养状态, 靠天种地, 只收不管。这样一来, 自然会使当地油茶的种植及产业化受到极大影响[3]。此外, 长期以来对油茶的放养态度, 也会影响到油茶的生长, 无论是生长技能还是树体结构都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自然也就无法提高油茶的产量。

2.3 缺乏龙头企业

从目前的广西油茶的产业发展来看, 龙头企业的缺乏也是阻碍产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当前, 广西各大茶油加工企业的加工产品包括了初级油、精炼油及基础油等。这些产品的生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西茶油产业化的发展。但大部分茶油生产企业为个体加工, 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及资金短缺等缺点, 无法在茶油生产的技术进行创新和改良, 因而无法促进当地茶油产业化的发展。

3 当前广西百色推进油茶产业化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对策

3.1 建立油茶良种基地

要想推进油茶的产业化, 首先要做的就是选取优质油茶树进行栽培, 以提高油茶的产量, 实现高产和稳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百色地区油茶产业化的发展, 落实精准扶贫的战略方针, 为改善百色地区民众经济状况提供帮助。而要做到这一点, 建立油茶良种基地是有效途径之一。油茶良种基地的建立, 对于加快油茶良种的繁殖, 解决当前油茶栽培种植中良种苗木不足的问题有着巨大的帮助。同时, 油茶良种基地的种植, 还可以帮助改良当前百色地区的油茶林, 提高油茶林的生产量, 使其收获更好的产业效益。

3.2 改善当前粗放型管理模式

要想建立百色地区的油茶产业, 打好该地区精准扶贫的攻坚战, 就必须改变当前百色地区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可以采取相关的措施, 从推广良种入手, 推行相关的政策对油茶的产业化进行扶持[4]。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油茶栽培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当中, 实现规模化、集中化的经营;可以建设示范林, 吸引人民群众进行油茶的种植, 这对于油茶产业化的发展也有着巨大作用。截止到2016年7月, 百色地区已经组建了17个油茶专业合作社, 新造油茶林0.26万hm2。

3.3 扶植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的建立对于百色地区油茶产业化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 在进行百色地区的油茶产业建设中, 一定要扶持相关的油茶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可以推行相关的政策来帮助龙头企业的发展, 并提供资金支持, 帮助企业进行技术上的创新与人才的吸引, 这样才能扩充油茶产业链, 开发出质量更好、附加价值更高、科技含量更大的产品在, 提高油茶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这无论是对于企业的发展, 还是当地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巨大作用。同时, 还要注重打造地方和产业品牌, 提高当地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目前, 百色地区已经开始了“百色山茶油”和“百色色拉油”的商标和品牌创建申报工作, 预计将在2017年12月前获得批准。

4 结语

油茶是广西百色市的特色产品之一。因此, 要想提高当地的经济状况, 落实精准扶贫的战略方针, 那么就必须充分发挥当地优势, 打造当地的油茶产业。针对目前本地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必须要建立油茶良种基地、改善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并加强龙头企业的扶持工作,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地油茶生产的规模化、集中化和产业化, 建设一条强而有力的油茶产业扶贫线。

参考文献

[1]黎人新.依托油茶资源优势推进精准扶贫与油茶产业融合发展[J].老区建设, 2015 (11) :38-41.

[2]石承章.选准产业路用好扶贫钱——武宁县油茶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情况[J].老区建设, 2015 (23) :42-44.

[3]肖来金, 肖平姬, 高生明.建“绿色油库”助精准扶贫——兴国县油茶产业发展浅思[J].老区建设, 2016 (1) :32-35.

产业扶贫现状与对策思考 第4篇

摘 要 油茶是其色市的特色产品之一。它分布广、寿命长、用途多,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山区农民的发展潜力在山,致富的希望在林,建立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问题。目前,油茶产业化效益低、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及当地缺乏龙头企业的带领,这些就是制约百色地区油茶产业化的三大重点问题。针对这三大问题进行讨论,以此来探讨如何打好百色市区域油茶产业精准扶贫的攻坚战。

关键词 油茶产业;精准扶贫;扶贫工作;产业扶贫;百色市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4.065

2012年11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本次代表大会上围绕着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进行了探讨,并对我国农村的扶贫工作进行了战略调整。其中就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而要进行精准扶贫,首先要求当地政府要了解当地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和数量,并深入调查贫困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战略方针,从而更好地进行扶贫工作。在当前,全力打造好油茶产业,对于解决百色市山区贫困农民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1 百色市油茶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1.1 市场潜力大

油茶又被称为茶子树或者是白花茶,虽然属于茶科,但是因为油茶的种子可以榨油,因此被称为是油茶。油茶所炸出的油,色泽清澈,味道香醇,富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是非常好的食用油,也被称为“东方的橄榄油”。当前,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对于自身的生活质量也有了较高的要求。其中,健康饮食成为大部分国民的需求之一。而茶油其较高的营养价值也成为了众多家庭所青睐的食用油之一[1]。在这样的情况下,油茶的市场价在不断的提升。因此,从市场角度来看,油茶是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而油茶产业化的发展必定会为百色市的经济增长带来巨大帮助。

1.2 国家政策支持

一直以来,百色市就是广西油茶种植大市。但从实际的发展状况来看,其产业效益较低,具有在较大的发展瓶颈。针对这一情况,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以扶持百色的油茶产业发展。2016年,林业局明确将百色市列入了全国油茶产业扶贫示范区,并且给予了重点扶持。预计在2017年农户的户均收益将有所增加。

1.3 自然环境优越

油茶属于常绿阔叶树,对于土壤没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对于不良环境也有很强的适应力。而百色市地处在亚热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有足够的降水和充足的日照,因此对于油茶的生产是极为有利的[2]。在百色地区,有许多农户在进行油茶栽培时甚至只收不管,依然能够取得一定量的收成。这既是百色市油茶产业发展的优势之一,但也成为了油茶产业化的阻碍。

2 百色市油茶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2.1 产业效益低

当前,整个广西省的油茶林有极大的一部分是建国初期种植,因此从油茶的种类来说,几乎1/2以上都是普通油茶。而普通油茶受制于当时的科技和栽培技术,导致油茶品种良莠不齐,这样一来自然而然会就影响到油茶的产量,致使油茶产业效益无法提高,从而让整个百色市的油茶产业无法得到良好的发展。

2.2 粗放式经营管理

在最开始,之所以会进行油茶的种植,是为了解决农村家庭的食用油问题。因此,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种植农户,对于油茶的商品化意识都较为缺乏,导致油茶林的经营管理依然停留在最初期阶段,也就是分散种植、自主经营和集约化程度较低。甚至有部分农户,对于油茶林的管理处于半放养状态,靠天种地,只收不管。这样一来,自然会使当地油茶的种植及产业化受到极大影响[3]。此外,长期以来对油茶的放养态度,也会影响到油茶的生长,无论是生长技能还是树体结构都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自然也就无法提高油茶的产量。

2.3 缺乏龙头企业

从目前的广西油茶的产业发展来看,龙头企业的缺乏也是阻碍产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当前,广西各大茶油加工企业的加工产品包括了初级油、精炼油及基础油等。这些产品的生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广西茶油产业化的发展。但大部分茶油生产企业为个体加工,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及资金短缺等缺点,无法在茶油生产的技术进行创新和改良,因而无法促进当地茶油产业化的发展。

3 当前广西百色推进油茶产业化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对策

3.1 建立油茶良种基地

要想推进油茶的产业化,首先要做的就是选取优质油茶树进行栽培,以提高油茶的产量,实现高产和稳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百色地区油茶产业化的发展,落实精准扶贫的战略方针,为改善百色地区民众经济状况提供帮助。而要做到这一点,建立油茶良种基地是有效途径之一。油茶良种基地的建立,对于加快油茶良种的繁殖,解决当前油茶栽培种植中良种苗木不足的问题有着巨大的帮助。同时,油茶良种基地的种植,还可以帮助改良当前百色地区的油茶林,提高油茶林的生产量,使其收获更好的产业效益。

3.2 改善当前粗放型管理模式

要想建立百色地区的油茶产业,打好该地区精准扶贫的攻坚战,就必须改变当前百色地区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可以采取相关的措施,从推广良种入手,推行相关的政策对油茶的产业化进行扶持[4]。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油茶栽培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当中,实现规模化、集中化的经营;可以建设示范林,吸引人民群众进行油茶的种植,这对于油茶产业化的发展也有着巨大作用。截止到2016年7月,百色地区已经组建了17个油茶专业合作社,新造油茶林0.26万hm2。

3.3 扶植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的建立对于百色地区油茶产业化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进行百色地区的油茶产业建设中,一定要扶持相关的油茶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可以推行相关的政策来帮助龙头企业的发展,并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企业进行技术上的创新与人才的吸引,这样才能扩充油茶产业链,开发出质量更好、附加价值更高、科技含量更大的产品在,提高油茶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这无论是对于企业的发展,还是当地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巨大作用。同时,还要注重打造地方和产业品牌,提高当地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目前,百色地区已经开始了“百色山茶油”和“百色色拉油”的商标和品牌创建申报工作,预计将在2017年12月前获得批准。

4 结语

油茶是广西百色市的特色产品之一。因此,要想提高当地的经济状况,落实精准扶贫的战略方针,那么就必须充分发挥当地优势,打造当地的油茶产业。针对目前本地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要建立油茶良种基地、改善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并加强龙头企业的扶持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地油茶生产的规模化、集中化和产业化,建设一条强而有力的油茶产业扶贫线。

参考文献

[1]黎人新.依托油茶资源优势推进精准扶贫与油茶产业融合发展[J].老区建设,2015(11):38-41.

[2]石承章.选准产业路 用好扶贫钱——武宁县油茶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情况[J].老区建设,2015(23):42-44.

[3]肖来金,肖平姬,高生明.建“绿色油库”助精准扶贫——兴国县油茶产业发展浅思[J].老区建设,2016(1):32-35.

[4]李虞森.精準产业扶贫 加快脱贫步伐——兴国县产业扶贫工作主要做法[J].老区建设,2015(13):46-48.

产业扶贫现状与对策思考 第5篇

近年来,随着我县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在县域经济中支柱地位日益彰显,房地产行业的税收已经成为我县地方税收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笔者通过对我县多家房地产企业进行调研,结合征管实践,对目前房地产税收的征管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从规范管理、开展巡查、完善监督、加大检查、加强协作等方面对房地产业税收征管提出了对策和方法。

一、基本情况

自2007年我县实行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以来,在我县注册登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40个,目前在建的项目18个。几年来,房地产税收逐年快速增长,2007年入库1828.06万元,占税收总量的24.07%,比上年同期增长118.35%;2008年入库2664.11万元,占税收总量的27.22%,比上年同期增长45.73%;2009年入库4936.62万元,占税收总量的41.41%,比上年同期增长69.23;2010年入库5703.97万元,占税收总量的39.28%,比上年同期增长15.54;2011年入库8598.52万元,占税收总量的41.57%,比上年同期增长50.75%。我县目前对房地产企业主要是按属地管理,行业化管理,专业化操作,以企业自行申报和税务机关日常检查相结合,按房地产一体化管理的要求,税收管理员归集基础资料,建立相关台帐对房地产企业监控和管理。

二、存在问题。

房地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税收收入,其缴纳的税收总额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在税收收入起到了支柱税源的作用。但由于房地产开发、销售周期长,多个项目滚动开发,成本核算复杂,且纳税方大多为私营业主,财务核算不健全,加之政府相关的管理部门对其开发经营和税收

缴纳也未形成有效的操作性强的管理规范加以控管,房地产业的发展与税收的发展不均衡,在房地产税收征管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一)纳税意识不强

财务核算不规范

一是建账不规范,多数房地产业纳税人未按国家制定的财务制度规定建立健全财务核算体系,会计科目设置不全,会计核算简化;二是隐瞒收入,财务核算不及时,未按会计制度规定的收入确认时间及时确认收入,及时申报纳税。三是不开正规发票,以自制或购买的收款收据收取售房款,不向购房户提供销售不动产专用发票,混淆隐匿收入。由于房地产开发工程施工周期长,结算方式多样,征管一时难以细化到位,造成房地产企业在预付施工企业工程款时未按规定取得发票,而是收据。既影响了工程成本的及时结转,又给施工企业偷漏税款提供了机会。.房地产企业因为收取售房预售款所使用的统一收款收据与企业内部的往来款项没有规范使用,导致企业实际收取的一些预售商品房款项挂在内部往来帐上,等到款项全部收取后,才开具房地产售房专用发票,造成预售款不申报或者滞后申报,占压税款。

(二)现行税收政策不够完善

一是没有明确结转销售收入的时限。房地产开发企业从前期到整体完工的销售行为,统一按预收款的形式进行;在给购房者的产权证未办理完结以前,整体销售行为并未终结。《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只规定了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但未明确预收帐款何时结转销售收入。

二是没有明确的成本结转办法。按照《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办法》的规定,企业的成本计价方法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计划成本法、毛利率法等,基本上都是针对制造业或商品流通企业而言的,而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却没有较为明确的成本计价方法;加之,销售收入的结转时间没有明确规定,企业在房产预售阶

段的销售收入均以“预收帐款”的形式出现,帐面记载无收入,只反映了前期的开发费以及开发过程中的其他费用,不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

三是跨工程的成本更加难以确认。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建设周期较长,大部分的成本费用发生在前期,对这部分费用是按“开办费”对待,还是按“工程成本”对待,无法确认。特别对跨的工程成本费用的结转问题,为后期的税收检查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四是费用无法计提。由于销售收入不能确认,各种费用的计提没有法定的标准。如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宣传费等,各个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计提标准不一,随意性很大。

(三)税收征管不到位

一是没有严格遵循统一规范的房地产税收管理工作规程操作。二是未对房地产工程分项目进行税收管理。目前房地产业税收管理方式不切实际,只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税收征管,而未对房地产工程分项目进行税收管理;企业缺少对房地产项目税收的直接核算,不能真实反映每个房地产项目应税情况;税收征管人员局限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报送的纳税申报表和财务报表上反映的情况,没有更多地下企业核实情况,摸清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地税部门掌握的税源信息不够全面,未能有效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财务核算体系。三是执行政策不够有力。土地增值税的征管,对预售房的企业所得税预征,没有按严格按照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有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即国税发(2003)83号文件中“预售收入的利润率不得低于15%”的规定执行。

四、对策和建议

(一)细化房地产税收征收管理办法

该办法的内容包括:房地产业的税收法律依据;房地产业税收的过程管理和环节监控;房地产业税收的管理规范,明确征管对象的范围、管理机构职责及措施要求,与相关部门协调,以及房地产税收管理员的岗位职责和责任等。

(二)规范日常管理,把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落到实处

一是建立房地产开发企业税源监控制度。地税机关要对所辖房地产开发企业从土地取得、项目立项、工程招投标、工程预(概)算、商品房预售等一系列与税收密切相关的涉税资料建立税源管理台帐,对其开发项目的投资金额、建设工期、工程造价、预收账款、已售面积和未售面积、竣工清算等情况实施有效监督,随时掌握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动态。

二是实行项目管理。地税机关要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实行分项目税收管理,建立房地产开发项目纳税台帐、预征税款管理台账。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当年取得的预收款计算出预计利润并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征收所得税,并按项目进行税收跟踪管理,待该项目完工办理竣工决算后,确认该项目实现的销售收入,再按销售面积结转成本,确认收益,对以往预征利润部分进行纳税调整,多退少补。

三是建立按月巡查制度。主动管理,加大监管力度,实行源泉控管,并及时做好纳税辅导,解释办税的具体流程及所需手续,采取书面、电话、上门催缴等多种形式,使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税源得到有效控管。将涉税资料的日常审核与纳税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本辖区行业利润率、行业税负率、营业税负担率、企业所得税负担率等预警值指标体系,通过票表比对、票额比对、逻辑相关分析等将低于警戒值的纳税人作为评估及税收跟踪重点对象,及时发现漏洞,实施税务约谈、函告等手段及时排查和纠正,督促纳税人主动自查纳税。

(三)加强日常检查,对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监控

一是检查项目有关情况。以房地产企业的开发项目为重点进行检查,从项目的立项——土地征用——规划设计——前期工程费——建筑工程施工——配套设施支出——房屋销售产权转移进行顺序检查,主要

检查有关合同协议和批准书,掌握开发项目的总体情况,如总开发面积、占地面积、建筑工程造价及完工时间、房屋销售合同及入住时间承诺、有无合作建房、有无代建工程等,为下一步检查打下基础。

二是检查财务会计资料。对房地产业的检查采用逆查法,从审查报表入手,进而审查总帐、明细帐,最后有针对性地抽查有关凭证资料。在检查中应着重对主营业务收入、开发成本、期间费用、销售成本、其他应税项目及代扣代缴税金情况进行监控,加强对有关重点科目和发票、合同的检查,如“预收账款”、“应付帐款”、“营业外收入”、“开发产品”、“销售成本”、“管理费用”、“开发期间费用”、“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往来科目、收入、成本科目等。

三是实地检查与询问调查相结合。在掌握项目开发总体情况和检查帐本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到项目开发地、销售地实地盘点调查,了解项目的实际建设情况、房屋销售情况及购房者的入住情况,了解房屋销售方式,有没有工程配套设施、有无出租未售出房屋的情况,周转房的摊销情况等与项目检查中的有关数据进行比对,查证涉税问题。

(四)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纳税人建立健全财务核算体系,加强发票使用管理,及时核算收入,依法足额申报纳税

一要将房地产开发企业使用的预收款收据纳入发票管理,禁止使用自制收款收据预收房款的行为。

二要严查入帐票据的真实性及合法性。

三要加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违反发票管理行为的处罚力度,从源头上遏制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涉税违法活动。

(五)加强对房地产企业的税收稽查

要适时开展房地产税收专项检查,配合征管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检查,对典型偷税案件要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震慑作用,达到以查促管的目的。

(六)加强依法诚信纳税宣传,提高企业的税法遵从度

在广泛宣传各种税法和税收政策的同时,有侧重地开展与房地产行业有关的税法宣传,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纳税咨询服务,既要使纳税人进一步明确依法纳税是应尽的义务,又要使纳税人充分了解和掌握如何正确履行纳税义务,让纳税人充分了解税收在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提供财力保障和调节分配、调节经济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强依法纳税的荣誉感和积极性。

完善内部管理,严格房地产税收管理员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按照区划配置税收管理人员,以房地产项目和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跟踪管理,充分发挥管理员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比较了解以及税源管理职责明确的优势,以管户为基础管好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书面资料案头审核和下企业实地评估,全面掌控房地产税源情况。

(七)建立部门协作机制

通过对房地产业涉及的各职能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划分,在各环节有针对性地寻求各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发挥职能部门的最大管理优势,堵塞各环节的税收管理漏洞。

一是取得国土资源部门的支持配合。根据国土资源部门及时传递的存量地和非存量地的用地信息,地税机关对相关用地人的有关税收及时进行跟踪介入,实现土地税收的监控管理。

浅析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6篇

浅析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产业扶贫项目营运绩效,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工作成效。产业扶贫是支撑持续、稳固脱贫的重要途径。事实证明通过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贫困户的收入显著增加,村级集体经济也得到发展壮大。以笔者所在的区为例,对贫困户,扶持小型生态特色种养殖项目,经济收入立竿见影;对村集体,依托资源发展特色农业,效果明显;对农业企业,依托其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近2年来,通过XXX个产业扶贫项目8XXX万元的财政补助资金投入,巩固脱贫成果已经初见成效。

一、产业扶贫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审计情况看,产业扶贫项目推进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同时也存在项目规划不科学、申报不规范、实施进度慢等问题。

(一)规划不科学。有的产业扶贫申报项目为“村湾出行道路”,与扶贫关联不大;很多申报项目都是生猪、鸡鸭养殖,明显属于落后的养殖行业,其中有的申报规模还比较大,后续污染缺乏相关处置措施,与当前正在实施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形成冲突。

(二)申报不规范。有的项目申报的虽然是产业扶贫项目,但建设内容把车间、机械等都列入扶持范围,明显超出财政资金支持范畴;有的申报程序不规范,没有经过村民代表评议等环节,项目申报书上村民代表、村委会、扶贫工作队、街道各个环节签字、审核等要素不全。

(三)扶贫效果不明显。有的项目效益没有受益到贫困户,有的项目申请投资近XXX万元,带动贫困户却没几个;有的项目如仔莲种植是一次性项目,不能持续实现收益;有的投资XXX万的项目,集体年收入却不到5万元,投资与收益明显不匹配。

(四)技术含量不高。在项目策划上囿于地域、资源、技术、资金、政策等限制,项目策划普遍以技术含量低、效益相对较小的种养殖类为主,占全部申报项目的XX%,档次不高、规模不大。

(五)建设推进不力。从脱贫贫困村看,有个别项目没有如期完工;有的项目已经完工,但未及时投产;有的项目没有如期动工。此外,对扶贫政策执行的“高压线”过于敏感,怕麻烦,怕做错事,导致产业扶贫项目的申报积极性不高,致使产业项目资金结存、结余,扶贫资金不能及时发挥使用效益,影响脱贫目标如期实现。

二、对产业扶贫的几点建议

科学谋划好产业扶贫项目,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条件,是做好产业扶贫工作的前提。产业扶贫要达到有效性、持续性的目标,就必须做到项目精准、效益长远。特建议:

(一)项目建设要有科学性。所选定的扶贫项目要经过充分的技术论证、市场调研、环境评价以及效益分析,还要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相衔接,避免仓促上马,盲目投资。

(二)项目投产要有效益性。既要算当年账,也要算长远账,当年账是要与贫困村脱贫出列挂钩,当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要达到XXX万元,长远账是要考虑项目收益的可持续性,要有长期稳定的收益,保证财政资金发挥效应,长短结合,统筹考虑。

(三)产业项目要有普惠性。不管是委托业主经营,租赁经营,合作经营还是入股经营等,都要与当地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切身利益联接起来,让广大农民参与进来,让贫困户共享发展成果,使贫困村与贫困户同步脱贫。

望都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第7篇

辣椒是世界上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经济作物之一,由于它适应性广、营养成分丰富和产业链长而受到世界各地的高度重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总产不断上升,加工产品也向多样化发展。全世界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家种植辣椒,我国辣椒的种植面积约为2000万亩,鲜椒产量近2800万吨左右,实现产值270多亿元,同时每年还以9%速度逐年增长,种植面积分布在全国28个省份,形成了以贵州、湖南、江西、云南、四川、陕西、河北、河南、吉林等16个省区的重点辣椒产区和以贵州虾子镇、云南稼依镇、河北鸡泽、山东武城、吉林洮南等为代表的区域性辣椒集散地。辣椒产品的出口也在不断增长,韩国、日本、墨西哥、澳大利亚、美国、东南亚等已经成为我国辣椒的常年进口国,仅墨西哥辣椒就有三分之一是从中国进口,日本进口辣椒90%来自中国。全国产生了一批有名的企业和区域品牌产品,例如:河北晨光天然色素有限公司、湖南隆平红安种业、吉林洮南金塔集团和爱迪尔公司、山东武城的中韩合资天然色素项目与湖南郴州的美港合资辣椒项目等。这些品牌产品和龙头企业的成长,冲击了辣椒传统生产与分散经营方式,正在改变着我国辣椒产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格局,促进了辣椒产业化生产的发展。辣椒的各种加工产品、综合利用型产品已成为全球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份额比例也越来越高。辣椒的鲜食比例逐年减少,工业加工比例日益增大,而且发展迅速。全球对辣椒的重视和需求充分说明,辣椒产业是一项前景可观的大产业,特别是对于适宜辣椒大面积种植的国家和地区,它都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经济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辣椒产业化的形成,不仅对农村就业的增加有重大意义,而且给农业深加工领域创造着广阔的天地,机械、化工、建筑、医药等几十个行业将会因此而受益。

一、望都辣椒产业发展现状

望都是全国三个著名的辣椒之都之一,每年种植面积多万亩,产值近亿元,广泛分布于县域农田。近年来,望都县各地积极实施辣椒开发战略,以辣椒酱、辣椒粉、辣椒素加工业为龙头的辣椒开发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辣椒产业已成为部分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柱之

一。过去,由于在辣椒深加工方面未能形成大的龙头企业,全县辣椒产业的商品率只有左右,近年来,该县将辣椒产业作为农业重点优势产业加以扶持发展,并引导辣椒产业从原料型、食用型向着加工型的产业发展轨道迈进。目前,该县已有家辣椒系列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开发辣椒系列产品。其中河北晨光天然色素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辣椒素和辣椒红色素的加工企业,投资规模达多万元,拥有年消耗万亩干椒的年产量,是我国目前辣椒素加工能力最大的生产厂家之一,在辣椒红色素的提取加工能力上也拥有相当的实力。该公司的成立,进一步扩大了辣椒的原料需求,促进了辣椒向深加工方向发展,提高了辣椒的附加值,延长了产业链。

在辣椒销售上,由于辣椒产品的深度开发不够,多年来一直以出口辣椒干、辣椒油等初级产品和半成品为主,对辣椒的商品性要求没有严格的标准,没有完善的检验检疫体系,部分企业在原料收购中也仅限于看样收购,对内含物标准没有要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理想。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则利用我们出口的辣椒原料,采用先进技术去除杂质和异味,制成辣椒红色素等深加工产品返销我国。总体上我省辣椒产业还没有形成健全的加工营销网络。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使辣椒高产高效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二、望都辣椒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入不足,缺乏科技支撑

由于饮食习惯及传统农业的观念,中国对辣椒生产的重视一直不够,投入少。云南省也存在这一现象,一是政府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科研投入不足,缺乏技术、人才储备,专门从事辣椒研究的科技队伍力量薄弱,政府支持辣椒产业发展的科技项目少、力度小,导致生产上缺乏高产、优质、抗性强的自主选育的新品种,一些地区长期依靠传统的老品种,一些地区

依靠进口国外或省外的新品种的局面,缺乏标准化、无害化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二是企业投入不足,辣椒加工品种较为单一,规模较小,对原料的要求不严,导致企业忽视了原料基地建设,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以及种植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2.产业发展起伏波动大

辣椒种植大部分销售主体是农民,不了解现代营销知识和国内外市场行情、动态,把握市场机遇的能力差,盲目生产经营,面对变化多端的市场,信息不灵,常常处于被动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农户、中介组织(服务组织)十农户、基地+农户等模式,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系有了明显增强,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完善,形成了合同收购和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但是,企业和椒农的联系还是以合同契约型为主,缺乏紧密的联系,企业和农户双方的利益缺乏制度保障,二者的利益分配关系还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还不能真正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在守约履约上,诚信度差,不是农户不愿将商品椒交给企业,就是企业在收购商品椒时压级压价。难以实现辣椒的小生产与流通大市场相接,产业发展跌宕起伏,面积小时,货源紧俏,哄抬物价,掺杂使假;面积大时,产品滞销,价格低廉,辣贱伤农,挫伤农民种植辣椒积极性。

3.种植技术及实用技术落后

在种植业上,辣椒多分布在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多为一家一户操作,辣椒种植技术水平不高,病虫危害严重。科技部门研发新品种、新技术的能力以及推广应用的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不够,多数地区种植多以常规种为主,优良品种少,品种退化严重,产品质量不高,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弱,科技在辣椒产业化经营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明显,严重制约了辣椒产业的发展。

4.辣椒生产和市场的矛盾突出

长期以来,云南省辣椒的科研推广工作一直只重视高产、抗病的品种,辣椒加工专用品种的研究和生产刚刚起步,辣椒的专业化生产进展缓慢,加工原料生产形不成规模,过度分散的小农经营无法生产质量稳定的辣椒原料。造成品种选育同加工需求相脱节;辣椒加工业的发展缺少专用的优质原料,形成了品种与目前市场脱节,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的局面,严重阻碍辣椒产业进一步发展。

5.辣椒产业化程度低

所谓辣椒产业化,它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多方面密切衔接、紧密配合的综合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指一个辣椒加工业或单纯的辣椒种植业。它主要包含:新品种选育(包括加工专用型品种的选育),良种繁育和生产体系,优质原料生产体系(包括种植密度、种植方式、科学施肥、科学浇水、病虫草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收获运输)及贮藏—加工—市场销售等,是一个庞大、严密、多学科协同配合的一套完整的系统工程。目前许多地区在发展辣椒产业过程中,没有严格的标准要求,可以说是从原料生产到销售都尚未形成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由于科学技术普及到位程度等因素制约,各地的种植方式都比较传统落后,辣椒产量变化大, 稳产没有保障。在辣椒原料生产上还没有严格的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以及无公害生产技术执行标准来指导生产,致使当地辣椒发展的目的还不明确,盲目性较大。

三、发展对策

1.提高认识,把辣椒产业发展成为云南的新兴大产业

首先,辣椒在云南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面积大、分布广,具有做大产业的基础;其次,云南拥有丰富的、独特的辣椒资源,如丘北辣椒、小米辣、大米辣、皱皮辣、涮辣、铁角辣等;第三,辣椒产业链长,加工产品种类多,加工增值效益明显;第四,市场前景好,无论国内或国外,市场对辣椒产品的需求都非常大,有些产品目前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做大云南辣椒产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应该从产业政策上把辣椒作为重要的主要经济作物,从育种、技术储备、种子生产、加工原料生产、加工企业、营销全过程进行产业设计与支持。同时政府还应加强辣椒生产、加工等方面的信息网络的建设,为种植农户及加工企业服务。从培植新产业的角度,政府、企业和社会都应共同加大对辣椒产业的投入力度。首先,要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契机,争取国家的扶持,各级政府也应增加投入改善辣椒种植区的交通条件、水利设施、市场网络等外部环境条件建设,强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产业的龙头企业扶持力度,营造一个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其次,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开展对外招商引资工作,鼓励和吸引社会的企业、公司及资金投入参与产业开发,在已形成加工能力的基础上,要努力提高辣椒加工制品的质量,坚持以质量兴业,名牌兴企之路;引导现有加工企业改造和升级原有的设备及条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适销对路的产品,如发展辣椒素、辣椒红色素等深加工产品。第三,组织广大农民投入人力、物力参与开发,最终形成国家扶持和引导,企业、公司、农民为投入主体和开发主体的产业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3.重视科研推广,提高生产水平

一是加快新品种选育步伐,以传统育种方法为主,分子标记辅助、转基因等生物技术手段为辅,在继续以优质高产为育种目标前提下,重点解决抗旱、耐病毒病、病疫等问题,同时,利用云南丰富的品种资源,研究开发培育专用品种,如集中收获、高色素、高辣素等专用品种;二是加强连作障碍的研究,针对不同的土壤结构,不同的气候条件,对辣椒病菌与土壤结构、土壤通气性、土壤微生物、植物根系分泌物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同时推广深耕土地,轮作倒茬、使用微肥、重施有机肥、麦辣玉梯阶套种等技术措施,减轻连作障碍;三是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采用建立示范样板,促进增产增收;四是引进国外智力,重点引进发达国家有关辣椒的标准化生产、加工产品标准、化工产品加工、产品和卫生检测等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促进辣椒产业与国际发展同步;五是实现辣椒的标准化生产,以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两组织标准化为依据,结合国际动植物卫生检疫(SPS)、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原则,制定出辣椒干(酱、粉)生产的产品标准及其质量和健康标准,并付诸实施,加强管理;六是规范良种繁育程序,加大优质辣椒品种的生产,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健全良种质量控制体系和监测机构,按生产企业的要求,科研部门负责良种的繁育和生产,技术方案的制定,提高种子质量。

4.合理布局,加大辣椒商品基地建设

辣椒商品基地是辣椒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抓好商品椒基地建设,要把基地建设与企业培育结合起来。鼓励企业参加商品椒基地建设,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户联合发展稳固的辣椒生产基地。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引导商品椒基地向最适宜区集中,由兼业向专业化转变,发展一批专业大户、专业村、专业乡、专业县,实行集中连片开发,逐步建成规模适度的集约化、专业化商品椒生产基地。

5.适应市场需要,积极发展专用型辣椒生产

当前,云南省生产辣椒不注意用途,种植与加工脱节,专用化和产业化开发程度较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正确认识云南省辣椒生产的形势,在作物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专用型辣椒生产。专用型辣椒生产的发展应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化开发为动力,重点应抓好以下三点:

(1)品种专用化 在辣椒的育种目标上要转向专用型育种,为生产上提供优质专用品种,解决当前生产上专用品种少的问题;种植上要改变过去不分品种不讲究用途的做法,立足于专用化生产,不断扩大色素椒、辣素椒和出口型专用品种的面积。

(2)种植区域化 辣椒区域化种植和规模化生产,才能便于集中技术指导与服务,就近收购与加工,适应产业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因此,要根据自然生态条件,合理规划各种

专用辣椒种植区域。

(3)技术标准化 辣椒市场对商品椒的外观和内在品质都有特殊的要求。因此,在选定品种后应加强栽培技术推广,制定标准化栽培技术操作规程,提高辣椒的产量、质量和商品率。

6.大力开拓辣椒市场

建设和拓展辣椒市场是辣椒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客观需要。首先,要抓好辣椒市场体系建设,必须按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放开政策,通过引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吸引企业、个人和外资等参与农产品市场建设,在交通便捷的地区建设2-3家辣椒专业批发市场,努力形成以大型辣椒批发市场为核心,以中小型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产销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零售市场相结合,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市场体系。其次,创造条件引导龙头企业积极“走出去”,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招商引资、经贸洽谈活动,建立省外、国外营销网络,开拓各类辣椒市场。另外,建议大力扶持发展农村辣椒流通合作组织,大力支持农民个体或合伙创办辣椒营销公司,逐渐形成以企业、集体、个体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政府搞好服务的流通格局。

7.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辣椒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进程。因此,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契机,以农村各种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依托政府职能部门,大力发展辣椒市场化服务组织,逐步建立起网络完善、功能互补的辣椒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辣椒专业合作组织(协会),加强辣椒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自我服务。该合作组织(协会)应该是按照自愿互利、民主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自我服务组织,具有适应性强、带动面广等特点,在衔接农产与市场、联结企业与农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另外,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经济技术职能部门的作用,为辣椒产业化经营搞好信息、指导服务,建立信息网络,既为指导辣椒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又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市场、价格、技术信息,引导企业和农产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改变过去市场信息不灵、行情不清、盲目生产的状况,帮助农民抢抓市场机遇,大力发展辣椒订单生产、合同生产,克服以往辣椒生产中的盲目性和分散性。注重营销人员培养,造就一支懂得现代营销知识,掌握内外贸易运行规则和管理手段,勇于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人才队伍。培育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顺应市场发

展的需要,实现产业化。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制订协会章程,树立诚信意识,加强对行业的监管、指导和约束,进行行业自律,严肃查处恶意竞争和欺诈客商、掺杂使假者,改善销售环境。建立信息咨询系统,充分利用农业信息化技术,发挥好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我省辣椒加工销售的促进作用。

8.加强地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得荣县产业扶贫现状及对策分析 第8篇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由于发展不平衡, 目前全国贫困人口规模仍然很大, 贫困问题十分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作出新的部署, 到2020年, 全国7000多万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 贫困县要全部摘帽, 时间十分紧迫, 任务相当繁重。

绝大多数贫困地区都地处偏远山区, 生态环境脆弱, 远离都市, 工业薄弱, 群众知识文化水平低, 产业发展几乎全部依赖第一产业。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农牧业种养水平, 对贫困山区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努力奋斗,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的脱贫之路最后必将实现。

2 农牧业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得荣县属四川省甘孜州,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 地处川滇交界处大香格里拉旅游环线中部, 属金沙江干旱河谷区。2015年, 得荣县辖区面积2916km2, 下辖2镇10乡共127个村, 2个社区, 245个自然村, 截止2015年底, 得荣县总人口26209人, 人口密度为8.99人/km2。经统计,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9亿元, 较上年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亿元, 增长47.5%;县级公共财政收入完成3118万元, 增长2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130万元, 增长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655元, 增长8.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950元, 增长16.8%。

全县耕地面积共计3769.63hm2, 其中灌溉水田54.37hm2, 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5%;水浇地1644.93hm2, 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3.6%;旱地面积2070.33hm2, 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4.9%;耕地最多的乡是白松, 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5.76%, 其次是八日乡, 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3.56%;贡波乡最少, 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79%。

2014年全面完成7个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基础信息收集工作, 全县农机总动力达3.15万KW, 完成农作物播面3186.67hm2, 粮食总产量达1.16万t, 完成畜种改良4275头, 各类牲畜年末存栏7.12万 (头、只、匹) , 牲畜总增、出栏、商品率分别达43%、44%、27%, 肉类总产量达1993t, 奶产量达1123t, 实现牧业产值1亿元。全县酿酒葡萄挂果面积84.2hm2, 产量达812t, 产值648万元。

3 发展特色农牧业的优劣势分析

3.1 产业发展优势

3.1.1 组织得力, 领导重视

根据省、州要求及得荣县2016年计划脱贫任务, 得荣县高度重视扶贫攻坚工作,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安排、亲自部署, 结合得荣县农业产业发展实际, 组织技术力量认真编制了《得荣县2016年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计划及贫困村产业扶贫规划》。根据甘孜州农业畜牧局要求, 得荣县组织专业技术力量编制了《2016年得荣县柑橘特色农业基地低产改造实施方案》、《2016年得荣县酿酒葡萄特色农业基地低产园改造实施方案》、《2016年得荣县苹果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16年得荣县蔬菜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16年得荣县大樱桃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5个实施方案。

按照《得荣县2016年农业产业扶贫方案》的建设要求, 全县拟建生产基地13个, 涉及马铃薯、玉米、青稞、油菜、荞麦、小麦、酿酒葡萄、核桃、毛桃、中蜂养殖等产业, 分布于全县12个乡镇。

3.1.2 优越的产地环境, 适宜发展特色绿色产品

得荣县因其地形和地理位置形成了大陆性干热河谷气候, 有着“西部太阳谷”的美称。其基本特征是:气候干燥, 雨雪偏少, 雨季集中, 光照充足, 辐射强烈, 光能资源丰富, 能见度好, 天空晴朗, 气温较高, 蒸发量大, 冬春气温偏低, 云量少, 温度较小, 日温差大, 夏秋降水偏多, 伏旱不突出, 降雨分布不均, 干雨季分明, 雨热同季。全年四季不分明, 有“四季如春, 日炎如夏, 稍阴如秋, 一雨成冬”等特征。气候垂直变化突出, 境内日照不均, 高山地带年时照时数可达2100h以上, 峡谷地带则仅有1500h左右。全年常年平均日照时数大约2000h。东西向的谷地较南北向谷地日照长, 气温也高;而海拔高的地区较河谷带日照长, 气温却偏低。得荣县远离污染, 良好的光热条件、立体的气候分布、纯净的水土资源,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具有先天优势, 农产品具有“绿色、有机、无污染”的显著特征, 特别适合发展特色绿色产品。

3.1.3 技术力量支持规范化栽培

得荣县属于老、少、边、穷地区, 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农牧业产业是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与发达地区相比, 得荣县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县农牧局中高级职称专家组及各乡镇农技人员、各驻村第一书记共同构成了雄厚的技术支持力量, 充分发挥特长优势, 助力得荣县产业发展标准化、规范化。

3.1.4 旅游资源丰富, 助力产业发展

得荣县拥有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及亚丁旅游经济圈叠加的区位优势, 境内坐拥金沙江第一湾、翁甲神山、嘎金雪山景区、下拥景区等风景名胜。2014年, 累计接待游客34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2.66亿元。围绕建设瓦卡4A景区目标, 加快实施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风貌改造和“乡村酒店”示范户建设, 倾力打造藏乡田园风情小镇。积极推出“太阳谷观光游”、“传统村落体验游”、“川滇驿站深度游”等特色精品旅游项目, 以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同步发展。

3.2 产业发展劣势

3.2.1 农牧业基础脆弱, 生产成本高

得荣地理气候特殊, 高山峡谷灌溉条件差, 产业发展受制于“水”和“路”。由于土壤肥力差, 生产投入不足, 鼓励措施不到位, 得荣特色农产品虽然品质优良但不丰产, 加之交通条件不好, 运输成本高, 导致农牧业生产成本较高。

3.2.2 农牧民受教育程度低, 种养观念亟待转变, 增收压力大

得荣地处四川甘孜藏区, 民众信奉藏传佛教, 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 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弱, 发展意识淡薄, 加之宗教信仰, 牧业出栏问题难以解决, 新科技、新技术投入产出较少, 脱贫增收压力大。

3.2.3 优势品牌发展缓慢, 市场对接艰难

酿酒葡萄是得荣县的一大优势产业, 但发展过程缓慢, 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葡萄种植过程中修枝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问题;二是葡萄成熟时间和厂家收购时间的问题;三是鸟类对葡萄的破坏问题;四是市场销售情况和价格问题;五是遵循小酒庄带动大产业, 大品牌, 助推得荣县酿酒葡萄产业良性发展。得荣农产品长期处在“小而全”、“零而散”的状态, “一背篓背不完, 一卡车装不完”, 产业布局不合理, 全县农牧产业的资源分散, 市场核心竞争力不足, 招商引资开拓市场工作亟待加强。

4 发展农牧业产业扶贫的主要对策

得荣全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共64个村, 贫困人口5091人, 2016年12个摘帽村涉及贫困户数146户、766人。各村多数为移民新村, 普遍存在交通条件差、土地资源有限、人畜饮水困难、畜圈等基础设施薄弱以及先天外部发展环境 (市场) 差等现状。“贫在路上、困在水上”是得荣县贫困村最真实的写照。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 各个贫困村的情况不一样, 有各自的发展需求。因此, 应结合各个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扶贫方案, 并对扶贫方案进行细化和修改, 以便满足群众的需求。

4.1 存在的问题

4.1.1 因方案编制时间紧、任务重, 少数村级规划亟待优化在调查中发现, 有少许村级规划与贫困村的实际情况不符, 因时间原因未能完全掌握各个贫困村的实际情况, 对农牧民的实际发展诉求了解得不够全面, 一些扶贫方案需进一步调整。比如曲雅贡乡扎叶村为移民新村, 村民迁入新居, 但是相配套的土地资源却还并未平整好, 发展产业尚不可行。

4.1.2统筹联动、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强县级扶贫工作相关部门协作力度不够, 应成立“精准扶贫联合工作组”, 全面了解制约农牧民发展的外部因素, 结合当地的外部发展环境, 在扶贫过程中农牧科技局、扶贫移民局、国土资源局、交通局以及水务局等部门应加强衔接, 进行详细交流, 制定出一套完整高效且可行的扶贫方案, 协同推进扶贫工作。松麦镇约日村就为缺水缺路的典型。

4.1.3 科技支撑不足, 农业增效缓慢, 种养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应开展更多更好的种养技术培训, 制定出科学的技术方案, 形成方便易懂的技术手册;同时应充分发挥州、县的人才资源优势, 不定期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 将技术带到农牧群众中去, 努力提高农牧民的技术水平。

4.2 对策与建议

4.2.1 统筹联动,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得荣县气候干燥, 年蒸发量远远大于年降水量, 地理地形特殊, 高山峡谷, 农牧业基础脆弱, 防灾抗灾能力低。需要联合国土、水务、交通等部门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 着力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 改善农田灌溉设施条件, 发展通村道路, 促进产业发展。

4.2.2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构筑品牌

得荣县有着“西部太阳谷”的美称, 远离污染, 良好的光热条件、立体的气候分布、纯净的水土资源,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具有先天优势, 农产品具有“绿色、有机、无污染”的显著特征, 特别适合发展酿酒葡萄产业, “得荣树椒”、“得荣蜂蜜”都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全社会热切关注“舌尖上的安全”的今天, 正是得荣农产品进军市场的大好时机。得荣农产品长期处在“小而全”、“零而散”的状态, 人均耕地较少, 发展一村一品并不适宜, 应集中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形成规模, 打造品牌, 提高产品附加值, 为百姓增收。

4.2.3 因地制宜, 种养结合发展产业

得荣县大部分乡镇村组都在高山、二半山区域, 绝大多数耕地都以坡耕地为主, 除开种植业, 比较适宜林下养殖业, 藏猪、藏鸡养殖技术成熟, 条件适宜, 品质优良, 且市场稳定, 群众也有发展扩大规模的想法思路。在这些区域, 就不能与河谷地区采用一样的规划方案, 应结合各村组实际情况, 制定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方案。

4.2.4 加强市场培育, 拓宽销售渠道

近年来, 得荣虽然培养发展了一批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 但整体上量少质弱, 对专合组织如何构建、怎样运行, 均缺乏有效的引导, 个别企业、专合组织只是挂了牌子, 没有开展实质性的生产经营活动, “两个带动”作用发挥差, 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低。应结合“圣洁甘孜”等区域公用特色农产品品牌, 抓住“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机遇, 积极融入市场, 加强对得荣树椒、葡萄酒、蜂蜜、荞麦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宣传, 避免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情况, 形成合力, 拓宽各种销售渠道,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让得荣的优势产业叫得响、走得出去。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 国家对扶贫开发做出新的部署, 至2020年所有贫困县要全部摘帽。得荣县地处甘孜州西南部, 独特的地理形成了大陆性干热河谷气候。2016年得荣县12个摘帽村涉及贫困户数146户, 766人, 普遍存在交通条件差、土地资源有限、人畜饮水困难、畜圈等基础设施薄弱以及先天外部发展环境 (市场) 差等现象。笔者通过对得荣县贫困村的实地走访, 对得荣县产业扶贫现状有一定的了解, 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扶贫,得荣,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普呷.政府工作报告[J].http://www.gzdr.gov.cn/12330/12331/12495/2015/08/19/10489323.shtml, 2016-03-31.

[2]李朝应.野生树椒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四川农业科技, 2010 (7) :31-33.

[3]李苗裔, 王石英, 蒋容, 等.干热河谷区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以得荣县为例[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0 (1) :60-66.

[4]谢学强, 唐德华, 李云松, 等.得荣县农业推广之得失与启示[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1, 20 (3) :10-14.

[5]胡志如, 李朝应.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得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四川农业科技, 2011 (8) :52-53.

上一篇:超有哲理的个性签名下一篇:努力创造精彩人生 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