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去分母解方程

2024-09-18

七年级去分母解方程(精选13篇)

七年级去分母解方程 第1篇

平山二中师生共用导·学案 3.3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主讲人:郭德能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知识点: 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回顾(5分)

解一元一次方程:2-2(x-7)=x-(x-4)

解:

问: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基本程序呢?

回顾我们所学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

2、引例:(5分)

问题: 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

解方程解:

观察方程的项,含有分母,思考是否能把 分母系数 转化为整数系数。

注:根据,先去掉等式两边的分母,然后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为1。

二、学习任务 典型例析

1、解方程(5分)211xxxx33 327(1)解:

想一想:去分母时要 注意什么问题?

(1)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以 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去分母后如分子中含有两项, 应将该分子添上括号。3y1143y36练习1:解下列方程(10分)

2x1x1(1)53(2)2y12y105

解: 解:

注:①小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②解一元一次方程每步的依据。

2、解方程(5分)

23xx132x1 23解: 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6),得 “去分母”要注意什么?

练习2:解下列方程(10分)18x+3(x-1)=18-2(2x-1).①不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去括号,得 ②分子是多项式,应添括号.18x+3x-3=18-4x+2 移项,得

18x+3x+4x=18+2+3.合并同类项,得

25x=23 系数化为1,得

23x25x12x5(1)343x32x(1)x52

解: 解:

注:①小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②解一元一次方程每步的依据。

3、教师归纳(5分)

1、去分母时须注意?

2、注意事项。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全部步骤。

七年级去分母解方程 第2篇

(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新情境,引入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观察方程,发现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教学难点] 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 英国伦敦博物馆保存着一部极其珍贵的文物——纸莎草文书。这是古代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写在一种特殊的草上的著作,它于公元1700年左右写成,至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这部书中记载有关数学的问题,其中有如下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 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设这个数为x,据题意得 两边都乘以42,得

211xxxx3332728x21x6x42x1386合并同类项,得

97x138621142x42x42x42x42333271386x97系数化为1,得

为了更全面的讨论问题,再来看下面的问题:

解方程

解:去分母,得

3x13x22x322105去括号,得

3x13x22x3(3x1)10202(32103)105x10)2(2x2105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15x3x4x2652015x5203x24x616x7系数化为1,得

x716(让学生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为:(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三、巩固新知

例4 解方程

解:去分母,得

3xx12x1323去括号,得

63x6x12x16362318xxx1)2x18x3(33181824(x21)18x3x4x1823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系数化为1,得

四、小试牛刀,尝试成功

25x2323x25y2y1变形为y22y6,这种变形叫,其依据

1、方程63是。

2、对解方程x3x11去分母时,正确的是()32A、2(x3)3x16 B、2(x3)3(x1)1 C、2(x3)3(x1)6 D、2(x3)3(x1)6 课本第101页练习: 5x13x1(1)

2x423

2x12x1(2)3x2124

5五、用心体会、总结归纳 本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

六、布置作业

1、课本第102页习题3.3第3题; 2、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设计说明] 从埃及古题引发带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思考过程中,让学生对如何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有更深刻的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通过对新方程与以前学过的方程的比较,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化归思想。

通过对解答问题过程的说明,体会去分母解方程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理解去分母的依据,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丰富学生已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使学生对解方程的认识更加完整。

通过总结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体会解方程的程序化方法。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并巩固解方程的一般步骤。通过练习,巩固去分母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七年级去分母解方程 第3篇

一、七年级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见障碍

1. 理解不透阻碍转换

应用题都是生活实际问题通过一定加工省略一些复杂因素但也保留了一些干扰因素编写出来的.要正确解答应用题, 必须过“审题关”, 有的同学读完题不知题意是什么, 更别说列方程解应用题了.

《标准》明确指出: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而事实上, 自然语言与数学符号语言的转换上, 最易产生障碍.

2. 算术方法左右思维

初学用方程解应用题, 在解题思路上, 往往受习惯的算术解题思路的思维定式的干扰, 习惯于把未知数作为追求的“目标”, 不参加列式运算.如“宋庄小学有学生208人, 比解放前的5倍还多23人.这个学校解放前有学生多少人?”有的学生列出x= (208-23) ÷5.可见, 算术思路的干扰, 较严重地阻碍着方程解题思路的形成.

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 只是已知数参与运算, 未知数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显得机械刻板, 很多时候, 还要进行逆向思考, 把上述的“多”要转化成“少”, “5倍”要转化成“五分之一”.而用列方程的方法是把解题过程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列式”, 另一部分是“求解”.列式时只需根据问题所表明的等量关系, 平铺直叙地列出方程.因此, 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应用题尽管在书写上步骤会多一些, 但在思考中却十分易于理解, 是解应用题的重要方法, 必须让学生掌握.

3. 抽象思考难以开展

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 许多学生对于具体的数字很习惯, 但他们看到抽象的字母, 就非常不习惯当一个题目中出现多个字母, 就越发坠入云里雾里, 更谈不上用这些字母进行思维和运算.以下例说明问题.

甲乙两地相距540千米, 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 4小时后还相差20千米, 客车的速度是货车的两倍少20千米/时, 如果货车每公里消耗的油费为0.9元, 而客车为0.8元, 请问到相遇时他们一共消耗多少油费?

(1) 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没准备

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一个基本特点, 也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儿童从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 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由于字母表示的数具有不确定性, 在特定场合下有其特定的意义.这种不确定性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 受到具体确定的数表示数量关系的定式影响, 用字母表示数就成为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初始障碍.尽管小学里已经出现了列方程解应用题, 但上例中用x表示其中的货车速度, 对一部分同学来说还是不适应的.

在题目中无间接未知数时, 学生设直接未知数没有什么困难, 但是, 往往由于定式的影响, 误认为列方程解应用题可以无须考虑题意与条件, 只要以x表示未知数, 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而事实上设所问为x, 往往导致方程列不出来的情形, 这时候, 应另设其他量为x.如上述例题中如果设所耗油费为x, 就会无从下手.

(2) 代数式构建的习惯未养成

正确、熟练地构建代数式是列方程的基础, 这就需要在感知应用题情景的基础上, 先将日常语言“翻译”为数学语言, 再把数学语言直接“翻译”为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特别是学生能够表示其中一个量, 但其他量的表示就更加难了上述例题中学生往往想到了设货车速度为x, 而客车速度怎么表示对很多学生来说还是没有这样的习惯与意识.

(3) 确定等量关系的方法难找到

由于等量关系往往有其隐蔽性.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寻找等量关系, 等量关系往往隐含于题文情景之中, 题目并没有明确直接指出, 所以就给寻找带来了麻烦.例题中学生如果能结合题意画出示意图, 等量关系将非常明朗化, 问题是学生对这些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一下子还不是很适应.

多重等量关系的干扰.列方程解应用题, 确定等量关系没有固定的模式, 考虑的角度不同, 所取得的等量关系也不同, 这就更增加了学生确定等量关系的困难.上述例题中又是路程问题, 又有油费问题, 数量关系复杂, 学生容易进入一团雾水的境地.

4. 方程建模没有基础

学生的建模思想是通过对大量的教师提供的模型进行理解, 再对新的模型进行不断探索, 最后才能逐步建立的过程.方程建模具有一定的共性也有一定的个性.从共性上理解, 方程的建模思想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 学生如果对这些规律掌握到位, 对学习肯定是很有帮助的.对于个性化的模型, 如果学生对模型的特点不能很好理解, 实际应用就会产生困难.

长期以来, 我们对方程应用习题的设计往往是理想化有余, 而现实性不足.这对小学生来说还是适宜的, 但对中学生来说就显得过于低级了.长此以往, 学生只会模仿简单的应用题的套路, 但见到陌生的问题, 特别是文字叙述较长, 数量关系较复杂的问题, 就会不知所以然了.

二、解决初一学生方程思想理解的障碍

1. 重视中小学的街接

初一代数的学习是建立在算术的基础上, 要使初一学生的思维完成由“数”到“式”的飞跃, 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 在用字母表示数和列代数式的训练上进行事先的加强.小学毕业班的教学也应该根据今后初中教学的需要适时进行一些字母练习, 会列方程来解简单的应用题, 让学生进入初中便于适应.

2. 注重方程思想的培养

进入中学, 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提高, 具备了理解方程思想的条件.

为什么要引入数学符号是学生要思考的问题:方程解法实际上是实现了对“算术解法无一定法则”的解放, 所以它具有较大的优势.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反复比较体会这一优势

此外, 教师应结合实际应用, 逐步把方程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用方程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际问题中提炼方程思想.教材在呈现给学生纯粹的方程问题外, 还有意识地融入了一些与国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如经济、人口、资源以及路程、时间、细胞裂变等诸方面的问题.

另外, 教师从学科知识的发展出发, 在其他知识教学中渗透方程知识.教师应抓住这一机会, 巩固、强化所学的内容, 并加强与其他知识的衔接.

3. 立足方程的过程教学

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演习, 简称“过程教学”教学中强调过程就是强调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 强调方程思想的形成过程.因为只有在思维活动中才能学会数学思维;只有经历数学思想的发展过程, 才能在头脑里形成方程思想方法;只有参与方程模型和方程结构的建造, 才能启发出创造性的灵性.

4. 加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应用问题的教学要从长计议, 抓早, 抓实, 抓好.要从小学起步, 从初一抓起, 延续几年.特别是解决应用题所需的综合能力的形成、提高, 不是单靠讲几道题就能办到的.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要做到“细水长流”, “潜移默化”, 将数学应用意识贯穿整个数学教学的始终, 结合教学内容加强数学“源于现实、用于现实”的思想渗透.

5. 培养文字的阅读能力

要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必须对学生的语言转化、阅读理解等有针对性的、有计划地加以训练和培养.加强阅读理解的训练,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通读全文.拿到应用问题时要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仔细通读一遍, 既看条件又看结论, 既要整体把握又要善于分离出“条件”和“问题”, 明确目标和根据.

(2) 咬文嚼字.在通读的基础上仔细搜寻、捕捉、收集题中各种信息, 抓住题中关键的字、词、句进行咬文嚼字, 理解其意.如“至少、至多”;“不超过”;“增加到、增加了”等等.

(3) 联想转化.阅读题目时见到条件、数量要善于联想转化为数学中有关的语言、符号、方法等.阅读题目的时候, 一定要做到边读边思边联想, 联想尤为重要.

6. 训练建模的完整过程

选编适当的应用题进行建模示范或训练是十分需要的, 系统归纳总结一般的建模思路和常见数学模型更是必需.求解应用题的一般程序可分以下几步:

(1) 读题:仔细阅读题目, 对语言去粗取精, 提炼加工, 抓住关键的字词句, 弄清题意, 理顺关系.

(2) 建模:选取基本变量, 将文字语言抽象概括成数学语言, 根据有关定义、公式和逻辑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3) 解模.根据数学方法求解数学模型, 得到问题的结果

(4) 检验.把结果回归到实际问题中去, 通过分析、验证, 得到实际问题的结果.回归时要注意利用实际意义的条件进行检验取舍, 找出正确答案, 最后不要忘记“答”.

加强数学建模训练.引导学生自己运用所学数学知识, 去切实体会并完成数学建模过程, 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应用问题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也是突破初中数学理解瓶颈的基本途径.

摘要:七年级列方程解应用题是整个初中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内容, 由于方程思想尚未建立, 抽象思维水平还没有提高, 加之受小学数学教育中算术方法解题的影响, 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产生了畏难情绪, 这成为初中阶段代数教学的一个瓶颈, 笔者根据实践与理论学习的体会, 提出了七年级数学教学应注意和小学教学相衔接、注重过程教学、加强阅读理解教学和注意让学生学会建模等多项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七年级,列方程解应用题,常见障碍,方程思想,建模

参考文献

[1]史宁中, 孔凡哲.方程思想及其课程设计.课程·教材·教法, 2004年9期.

[2]李如锦.方程思想在几何解题中的应用.中学生理科月刊, 1995年第14期.

[3]章建跃, 朱文芳.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1.

[4]梁威著.初中生数学学习障碍研究.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7.

七年级去分母解方程 第4篇

摘 要:解方程在小学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非同一般的地位。因此,提升小学生在解方程方面的知识已经迫在眉睫。所以,教师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具有自己特色的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小学数学解方程方面的知识,提升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学习能力。就教师如何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好解方程的知识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方程

一、解方程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把解方程方面的知识编排在第九册的教科书上,给教师在这个阶段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之处,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来讲授方程,让学生更能理解方程的基本性质。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改变教授方程知识的顺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通过思考问题的本质,并尝试通过自己的研究来理解解未知方程的学习过程,对于解未知方程有一个具体的理解思路,找出解方程的学习规律。因此,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一套解方程的教学方式方法。

二、在教学中教育学生解方程的方式方法

解方程方面的知识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一个好的教学方法是决定学生是否能够更好、更有效率地学习到小学数学解方程的知识点。而由于个人性格上的差异,每个教师在教育中都有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

1.教师应在教学中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教授内容

科学地安排教授学习任务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教师想要在解方程方面给学生打下学习的基础,就必须学会科学地安排自己教授的学习任务,这样能使得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解方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更加能够理解方程中的基本性质和解方程的一般规律。

2.教师要正确引领学生,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

一个方程必定有两种及以上的解法,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用方程的性质引领学生的思维,把复杂的方程逐渐的简单化,尽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到更多数学方程的新知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定关于方程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在生活中逐渐地了解小学数学解方程的知识;加强小学生自主探索小学数学解方程的能力。例如,小学数学一元一次方程中,“2x+10=22”学生可以通过直接移项得到2x=22-10,合并方程等式的右边得到2x=12,两边再同时除以一个2,就可以得到答案x=6。但是教师如果让学生自己进行解方程运算,就能够找出另外一种解题的方法:先等式两边同时除以2得到x+5=11,再通过移项得到x=6。从方程的解法中,就能够发现第二种解题方法比第一种解法较之简单。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3.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多与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沟通

沟通是教师与学生进行解方程知识交流的一座桥梁。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进行沟通交流,可以启发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思想,使学生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思考事物本身的性质,慢慢地尝试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进行相互讨论、总结,得出方程的解决方案来。所以,教师应该更加倾向于对于学生来说更为有利的交流式教学。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解方程在数学知识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改良自己的教学方法,整理出一套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案,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质量和学习知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崔凤莲.对小学阶段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冷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5):111.

[2]顾志能.漫谈小学解方程方法的教学[J].小学教学:数学版,2008(11):16-18.

[3]沈梓建.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教学[N].學知,2010.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课件 第5篇

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知识重点

1、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难点:理解用方程来描述和刻画事物间的相等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注重师生互动。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一)情境引入

教师提出教科收第79页的问题,并用多媒体直观演示。

问题1:从视频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必要时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1、问题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

2、从知的信息中可以求出汽车的速度;

3、从路程的角度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学习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

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千米.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问题1: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

问题2: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 问题3: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如: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王家庄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

依据“王家庄至青山路段的车速=青山至秀水路段的车速”可列方程:

3、给出方程的概念,介绍等式、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4、归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两个步骤:

(1)用字母表示问题中的未知数(通常用x,y,z等字母);

(2)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三)举一反三讨论交流

1、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两种方法的特点.建议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可以把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归纳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也可以每个小组同时讨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向全班汇报.

列算式:只用已知数,表示计算程序,依据是间题中的数量关系;

列方程:可用未知数,表示相等关系,依据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2、思考:对于上面的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方程吗?如果能,你依据的是哪个相等关系?、建议按以下的顺序进行:!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如果直接设元,还可列方程:

如果设王家庄到青山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可以列方程:

依据各路段的车速相等,也可以先求出汽车到达翠湖的时刻:,再列出方程 =60

说明:要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只要解出方程中的x即可,我们在以后几节课中再来学习.

(四)初步应用、课堂练习

1、例题(补充):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x与18的和等于54;(2)27与x的差的一半等于x的4倍.

建议:本例题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解答,然后教师点评.

解:(1)x+18=54;(2)(27-x)=4x.列出方程后教师说明:“4x"表示4与x的积,当乘数中有字母时,通常省略乘号“X”,并把数字乘数写在字母乘数的前面.

2、练习(补充):

(1)列式表示:

① 比a小9的数; ② x的2倍与3的和;

③ 5与y的差的一半; ④ a与b的7倍的和.

(2)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12与x的差等于x的2倍;

(2)x的三分之一与5的和等于6.(五)课堂小结

可以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或先让学归纳,补充,然后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主要围绕以下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

说明方程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工具。

(六)本课作业

1、必做题:第84--85页习题3.1第1,5题。

2、选做题:根据下列条件,用式表示问题的结果:

(1)一打铅笔有12支,m打铅笔有多少支?

(2)某班有a名学生,要求平均每人展出4枚邮票,实际展出的邮标量比要求数多了15枚,问该班共展出多少枚邮票?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教学反思 第6篇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提高。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连串问题去引导学生审题、分析题意、寻找等量关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建模”的数学思想。在课堂中让学生带着思考,带着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暴露出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谈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通过老师的总结归纳,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因此本节课采取的是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明确要达到的目的,并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提供指导性建议,但不提供具体的解决过程和问题的答案。学生则围绕确定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性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相互间的交流,达到预定的目标。

显然,这样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这节课学生大多能积极思考,认真学习,课后作业都能及时完成。作业质量较好,基本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主要存在问题是去括号时个别同学不注意符号或出现漏乘情况。

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第7篇

从学生的作业中反馈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叙述不太清楚,部分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醒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要下“功夫”,切不可轻易的解决问题(想当然)。备课时应该多多思考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完善,尽量完美。

在评课中,尽管其他老师没有多提意见,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情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该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知识,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还存在较大的问题,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出现的种种工问题如下: 1.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没有添加括号

分析:分数线实际上包含括号的意思,去分母后原来的分子应该添上括号。2.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漏乘

分析:去分母时最小公倍数没有乘到每一项,特别是不含有分数的项。3.去括号导致错误

(1).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括号要使括号里的每一项变号。

(2)用乘法分配律时,漏乘括号里的项。分析:去括号时没有把括号外的数分配到括号中的每一项。

4、移项导致的错误 分析:移项忘记变号

5、合并同类项导致的错误

分析:合并同类项时,尤其异号相加,出错率极高,体现了有理数加法法则,掌握不熟练。

6、系数化一导致的错误 分析:如3x=4写成x=

34这是粗心造成的。

轻轻告诉你“去分母” 第8篇

一、为什么要去分母

对于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如,如果不去分母,需要按照分数的通分法则先把方程的左右两边分别通分,然后再求解,十分不便. 如果能化去分母, 把系数化成整数,则可以使解方程中的计算变得简便.

二、怎样去分母

部分学生认为去分母就是直接将分数的分母去掉,这是对“去分母”的误解. 去分母的前提是在保证原方程的解不变的基础上再去分母,为此,需要根据等式的性质2,在等式的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将各分数的分母同所乘的最小公倍数约分,写成含有括号的形式. 如对方程去分母时,分母3,4,12的最小公倍数是12,将方程中的各项( 包括不含分母的项) 两边都乘以12,得4( 5x + 4) + 3( x - 1) = 24 - ( 5x - 5) .

三、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是否一定要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 倍数

部分同学在去分母时,由于没有准确确定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结果也正确求出了方程的解. 如解方程时,一些同学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24,得6( 3y -1) -24= 4( 5y - 7) . 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得2y = - 2. 解得y = - 1. 经检验,y = - 1是原方程的解. 而该方程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12,可见,在方程的两边不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也能正确求出方程的解,但这样做无疑会增加运算量, 有点“自找麻烦”. 为了简便起见,一般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四、去分母时有哪些常见错误

五、怎样避免去分母时的常见错误

初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时,建议去分母分三步走:

第一步: 将方程的左右两边分别看作一个整体,然后用最小公倍数分别去乘方程的左右两边;

第二步: 对方程的左右两边分别利用乘法分配律;

第三步: 将各分数的分母同所乘的最小公倍数约分,写成含有括号的形式.

第三步: 4( 2x -1) -2( 10x +1) =3( 2x +1) -12.

这样就不易出错了. 即使出错了,也容易找出错因. 当然, 在我们熟练掌握去分母后,前两步可以省略,直接写成含有括号的形式.

六、遇到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时是否一定要去分母

虽然去分母可使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求解方便,但我们也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又如解方程时,如果注意到1/2= 0. 5,1/5= 0. 2,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后,原方程变为y - 0. 5( y - 1) = 2 - 0. 2( y + 2) . 这样不去分母直接将原方程写成含有括号的形式,虽然含有小数,但解起来也方便快捷. 如若不信,请动手试之!

七年级去分母解方程 第9篇

通过上节课学习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这四个步骤解一元一次方程,接下来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讨论是 ① 解方程中的“去分母”,② 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这样我们就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都采用的五步变形方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讨论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去分母,此节课后就可以解各种各样的一元一次方程,并可以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这节课从古代埃及的纸莎草文书中的一道题切入,引出带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而讨论解这类方程的方法。这个问题是: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求这个数。

这节课讲过之后,我觉得成功之处是: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之后,我写到黑板上四道题,让四位学生做到黑板上,其他学生做到练习本上。做完后,再选四位学生上去改并且讲评。这样一做一改,这几位学生都对易错处印象深刻,做错题目的学生再让他们结合自己做的题,说说自己容易在哪个步骤出错。然后再集体进行总结,去分母是什么地方易错,去括号什么地方易错。这样的训练之后,我觉得这一届的学生解方程掌握的比以前的学生好。我想,这正是新课改倡导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思考,归纳,总结,最后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不易忘记。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这节课从古埃及的纸莎草文书引入,这是能反映古埃及文明的一件珍贵文物,这个选材可以起到介绍悠久的数学文明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而我当时一带而过,只让学生自己看了看文字,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七年级去分母解方程 第10篇

黄燕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七年级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第3课时。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整式运算内容,因此,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它既是本章的重点,也对今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及函数等有着重要基础作用。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学会解含有分母的方程、运用解方程解决相关应用问题呢?我的教学策略是:第一步,解方程(复习前面学习的解方程的步骤),第二步,通过一个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新方法。第三步,例题学习,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学案的引导式例题学习,同时同步练习的自我完成!让学生把握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第四步,学生概括总结,进一步深化数学知识。第五步,课堂检测,体现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感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说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自主先学、先学后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强调教师对教学的绝对控制,注重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在本节课中,我有意识地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带着学案中问题再次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合作、讨论。整体把握本课的知识内容!

二、学案引领学生自学

本课的课堂教学中,我精心编写了学案,学案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每一个环节中,我都针对学习目标设计一定的问题,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针对性就非常强!如探究1,让学生解答后再自行反思总结,这样有助于知识体系的建构。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

我让学生自主完成问题的解答,提出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出方程。不能独立完成的,我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完成。我课堂中的每个环节,每个活动,都是学生在自我完成,合作完成!

本节课尽管我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我感觉仍有很多的不足和遗憾:

1、例题及同步练习的题型设置太单一,该有不同形式题型的体现。比如可以有选择、填空等!

2、学生出现的问题仅仅作了订正,而没有进行更深入的讲解、总结。比如学生在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数错,不会找,我只进行了简单的订正,没有讲如何找最小公倍数!

3、例题、练习题的选取缺少一定的梯度

4、课堂教学中渗透着转化的数学思想未能给学生点拨清楚!

七年级去分母解方程 第11篇

教者:班级:

七、一审核:_______

学习目标:

1、会用去分母的方法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2、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3、将含有分母的方程转化成已熟悉的方程,体会数学中的“转化”思想。重点: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导学

问题1.如何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方法是什么?(1)2和3的最小公倍数是;(2)3、4、6 的最小公倍数是; 问题2.等式的性质二是什么?

等式两边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 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问题3.前面学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有哪些? 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二、情境导入

英国伦敦博物馆保存着一部极其珍贵的文物——纸莎草文书.这是古代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写在一种特殊的草上的著作,它于公元前1700年左右写成,至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这部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关数学的问题,其中有如下一道著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问题: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求这个数?

分析:你认为本题用算术方法解方便,还是用方程方法解方便? 解:设这个数为x,则列方程得:3x12x17

xx33

用前面学的解方程的方法解此方程:

解:合并同类项,得:(211

1)x33

327

x33

系数化为1,得: 1386

x97思考:你能用其他简单方法解上面这个方程吗?

三、自学质疑

自学课本95页—97页上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利用等式的什么性质可将方程中的分母去掉,怎么操作?

问题2.去分母时,方程两边不含分母的项怎么处理,分数线和分子上的多项式怎么处理? 问题3.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有哪些?

四、互动释疑 2 x1x1

xx33

327

解:方程两边同乘42得:42(2x1x1

xx)33

327

42即:28x21x6x42x1386

合并同类项得:97x1386

系数化为1得:x

1386

97方法应用:解方程:

x1x2

精点展示

例题2:解方程: 3x13x22x32210

5五、方法点拨

1、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乘以所有分母的;

2、去分母的依据是;

3、去掉分母以后,分子是多项式的要用括号括起来;

4、去分母与去括号这两步分开写,不要跳步,防止忘记变号。课堂检测1:

方程3x1  1 

4x1

去分母后,得到方程_________.六、归纳延伸,提升能力。3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课堂检测2:

1、x  12 12 2 x2、x12xx

43x23

提升能力x1  0.50.3x方法点拨

30.2

分母中含有小数怎么办? 当方程的分母出现小数时,一般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先将小数化为整数,然后再去分母。

七、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

九、作业布置:第一组:P98 练习(3)(4);习题3题(3)(4)

七年级去分母解方程 第12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并从中体会到转化的思想.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应用新知的能力,渗透“化归”的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2.难点;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

3.教学用具

PPT课件

4.标签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因此,上课前我认真进行了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会了有理数运算,掌握了单项式、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及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和等式性质,及去括号的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虽然所教班级的学生受基础知识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抽象概括能力不强,但学生上进心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初步养成了与他人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2.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原来有的知识,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通过空白部分的引领,降低问题的难度,从而将难点锁定在找相等关系上.避免难点太多,造成无从下手,重点、难点不突出的情况.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过程.

二、新授 例1:解方程

分析:如何解这个方程呢?此方程可改写成

所以可以去括号解这个方程,先让学生自己解.

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能否把方程变形成没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已学过的方法解它了. 解法二;把方程两边都乘以6,去分母. 比较两种解法,可知解法二简便. 想一想,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先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骤. 补充例2:解方程

问:如果先去分母,方程两边应同乘以一个什么数? 应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5、2、3的最小公倍数. 【设计意图】

通过实例来说明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2,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知识的体系中,由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让学生迅速牢固的掌握去括号解方程的方法.

课堂小结 1.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2.同学们要灵活运用这些解法步骤,掌握移项要变号,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切勿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另外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括号括上.

课后习题

教科书第30页,练习1、2.

(练习第1题是辨析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认识和纠正解题中的错误)作业

教科书第32页习题第2题.

板书 解一元一次方程(2)

七年级去分母解方程 第13篇

最让我快乐的是什么?是学习,接下来看看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推荐的七年级上册数学去括号和去分母教学计划,即使在家里也能快乐的学习呀!

教师请学生准备好课堂所需的笔、练习本、课本等。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回忆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有哪些?

生: 移项 → 合并同类项 → 系数化为1

师:好,那我们这一节课就继续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下面我们来做两道题

师生齐答。

师:好,大家现在思考这样一道题,它跟我们刚才解过的两个方程有什么区别? 生:多了一个括号。

师:多了一个括号该怎么办呢?

生:去括号

师:那下面我先不说讲什么内容,大家猜一下我们要复习什么知识点?

生:去括号

师:去括号包括几种情况?

生:两种,括号前为正,括号前为负

师:好,我们来看这四个小题,第一个属于第几种?

生:第一种

师:当做谁和括号分配? 生:+1

师:那所以化简的结果是?

生:1+x-y

师:第二题属于第几种?

生:第二种

详细讲解二三四题

好,下面我们就来解一道例题

请四位同学上黑板把步骤补全。

师:好,那么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节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又会是哪些?

生:回答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去括号:

移项

合并同类项

系数化为1

师:好,我们就应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来解下面两道题

生上黑板来做

师评价,并让学生讲解

师:下面我们来解两个更复杂一点的方程

3分钟,然后请同学出来展示自己的解法,对了吗?

生:对了

师:请结对的同学举一下手,大多数都做对了,表扬 师:请同学们来思考这样的一个方程应该怎样来解?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说有两种,分别说出想法

师: 我们来思考这道题怎么来解?怎样来列方程?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生回答有多种列法

师生共同探讨思考题怎样来解,学生给出解法

四、总结反思

师:.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生: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有括号的方程的解法

师:今天的作业是

1.课本102页习题3.3第1、4题 2.配套资料相关练习

去括号和去分母(2)

教师请学生准备好课堂所需的笔、练习本、课本等。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解方程时有括号一般要先去括号,请问去括号时要注意什么要点?

生1:不要漏乘和注意符号的变化

师:请同学们做练习(5分钟)

师:时间到,请xx来展示你的答案

师:嗯,做的不错,同学们做对了吗?

生:做对了

师:OK,表扬大家,请同学们再来看问题2,请同学们找出等量关系、顺流的速度和逆流的速度,3分钟 师:时间到,请前后桌相互交流,请一个同学代表自己组发言(学生讨论较激烈)

生:等量关系:甲码头到乙码头的路程=乙码头到甲码头的路程,即:

顺航速度x_顺航时间=逆航速度x_逆航时间

顺航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的速度

逆航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的速度

师:对了,表扬。请同学们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出来,时间是5分钟

师:时间到,请xx同学来展示你的解答

生:迅速用投影展示

师:同学们做对了吗?

生:做对了。

师:再来看问题3,请同学们找出等量关系,时间是3分钟

师:时间到,请前后桌相互交流,请一个同学代表自己组发言,(学生讨论较激烈)

师:时间到,请问“一个螺钉要配两个螺母”是什么意思,x个螺钉要配多少个螺母呢?

生:生产的螺母的数量是螺钉的2倍

师:好,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作,请xx同学出来黑板上做。

一名学生到黑板做例3(做得很好)

师:同学们看他做得好不好,你们做对了吗?

生:做对了

师: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来做一下这两道题。时间8分钟

然后教师巡堂

师:时间到,请xx同学吧自己做的投影给大家看看

师:他对没有?

生:对了,师:你们的呢?对的请举一下手。不错,表扬大家。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我们继续挑战,请继续下面的练习

学生很快做完,请学生出示答案

师:这节课已接近尾声,我们学了那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生1:水流问题中,顺水和逆水的速度怎么求

生2:我理解一个螺钉要配两个螺母”是什么意思,生4:我还学会了用一元一次方程去解决水流问题和配对问题

师:同学们讲的都非常好。运用题,我们首先审清题意,弄清题目中的数据都表示什么,再利用公式找到等量关系,正确的列出方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去解决。今天的作业是

1、预习问题和例

4、例5

2、学习辅导

上一篇:小学毕业语文复习计划下一篇:幼儿健康领域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