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西风散文范文

2024-08-17

古道西风散文范文(精选12篇)

古道西风散文 第1篇

古道西风散文

路过京城做短暂停留,大约十几天的样子,卷缩在女儿的寓所,每日里听飞机呼啸着楼顶飞过,看投在对面窗户里的影子,树梢里的那两只黑喜鹊依旧欢歌。

几次在京城停留,去过故宫博物院、登过天安门城楼、住过大栅栏的四合院、起早看过天安门的升旗,唯独把香山和八达岭、十三陵、八宝山给遗忘了。后来想想也没什么,看过的没留下记忆,没去过的也没觉得有什么遗憾。六必居的咸菜疙瘩、四合院的煤球、北海的芥菜包子倒是久久回味。

国度跟我说:“六必居的咸菜如今很一般了,韭园村马致远家那边的才正宗。”我纳罕:“马致远?那个枯树下柱了拐杖,古道西风瘦马的瘦老头吗?”“对呀,马致远故居,我们周末去一趟可好?”

我乐不可支,满脑子都是小桥流水,老屋、枯树、夕阳、京西古道,可今天是周三呢!热锅蚂蚁,度日如年。

北京的天是蓝的,感觉要开APEC二次会议的感觉,绝不是传说中的阴霾,也许是在郊区的缘故,总之,不见乌云,充满阳光。

935路公交到达东直门的时候,国度正在地铁里,就要过年了,外地人要早早地准备回去,有的早已启程,我的`归期也近,去留都是牵挂。

地铁口握了国度的手,乍暖还寒时候,看得出他弱小的身子在发抖,这是一年前满世界周游的猎奇者么?

辗转换车到了门头沟外的终点站,两位背包的行者走在前面,很户外的那种装备,惺惺相惜,本想同行,怎奈人家没看上这一老一少,大踏步地前去了。

过了铁路,沿着弯道前行,一座古典牌楼在望,“韭园”到了。

早起还晴朗的天空,此时昏暗起来,风也吹刺骨,国度不得不从包里取出棉帽带上,我却感到可笑,东北以外的南方人真是不抗冻啊!

东落坡村的影墙还在,山坡下是果园,这个半山坡上的村落就是马致远的家乡吗?他知道他家通往城里的路已经是平坦的柏油马路了吗?他知道他的那首《天净沙》今天依然给乡邻带来财富吗?

村里的民居该是京郊特有的那种味道,弯曲的屋檐、琉璃的椽子,一家一个小院,院里一定有树,那树枝上没有叶子,这冬天的老树黑魆魆的站在那里,任寒风摇曳枝条,树丫里的鸦窝也黑魆魆地团在那里,一个、两个、三个。

几只黑白相间的喜鹊喳喳地飞过,长长的尾巴,好听的声音,乌鸦呢?飞去京西古道了么?亦或是在古道上马蹄窝里休息。

一位穿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蓝涤卡大衣的农妇在兜售柿子,老式的秤盘、老式的框篮,东西不多,估计客人也不多,这本不是旅游的季节。

一缕清泉从水管子里汨汨流淌出来,国度忙从包里取出水壶灌满,不舍得喝,盖严了盖子又装回包里,他说这水比城里的干净,很甜。

碉楼的介绍遭风雨侵袭,雨淋日晒已经看不大清楚,一些农人默默地在一个亭子里汲水,山泉的哗哗声清凉着这个世外村庄,人无语、树无声,几条家犬追逐着跑过,看见生人汪汪几声,随后摇起尾巴跟随了我们,其中一只缠着国度,两只前蹄抱着他的大腿,长长的舌头垂涎着口水,眼巴巴地仰望,路边的一个孩子说,冬天游客少,这狗很久没有得到恩宠和赏赐了。

一条弯曲的巷子,脚下是石板路,走着,想着,思绪从现代到远古,关汉卿的曲子在风中咿咿呀呀,马致远呢?不会正在园中的树下饮酒吧?

向右转过一个胡同,一座精致的小石桥就在那里,忐忑着走近,那桥柱上蹲着的猴子疑惑起来,默默地看着走近的陌生人。桥面不宽,一米多点的样子,拱形的桥身亦不长,五六步的距离,桥下是流水,细细的残喘,估计早就没有了浪漫的喧哗,那水花儿早就随着成吉思汗的灵去了蒙古草原了。

桥中央被一条细小的铁链拦着,孩童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过去,过了桥是一道影壁,上书“马致远故居”,影壁前是一尊老先生塑像,基座上刻有他的生平。

进门要买票,只是不知道收入是不是归于致远家?他有没有后人谁也不知道,我们已经习惯了买票,免费的午餐在寺庙。

小院子不大,方方正正的样子,东西厢房还在,一座正房坐北朝南(猜测),有旧物陈列,书画、烟壶、酒具、瓷器、林林总总,隔了糊了白纸的窗户,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阳光透进来,给那些带有明显蒙元痕迹的旧物平添一些神秘。

致远故居是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青砖青瓦,一片青色,窗户的木格子很密实,窗户纸不知道被什么人捅破了多处,从黑暗的屋里可以看见外面的光,一片祥和宁静。

“东篱馆”该是他会客的地方,屋子正中是一幅字画一张八仙桌,两张木椅两侧排定。里间是卧室,一副“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的木刻楹联挂在墙上,取名东篱该是效法五柳先生的世外桃源,此名此对许是老马人生的感悟,也是对生活的态度了。

老马曾在大元为官,被蒙古人画为三等人的他“一曲秋思成绝唱,半生杂剧到名家”着实不易,离开大都名城移居东落坡自有他的道理,躲避官府也未可知。

写剧可以评古论今,文人这点小心思早为世人所知,可惜的是,我们知道的只是剧名,内容是难以看到的,学校课本里要求的就是记住这些,足够考试用了,至于讲的什么故事,如何的曲调,和加分没有关系。

转了一圈,心底落寞的惆怅,始终没能逃脱枯树老藤昏鸦的影子,青灰色的院墙、青灰色的瓦、青灰色的天空,断肠人在天涯。

出了院门,原路返回去寻找京西古道,沿了山坡缓缓前行,坑凹不平的石头路面上,光滑着瘦马驼队的脚步。迤逦而行了一个公里,一根红白相间的栏杆横在长满荒草的古道上,两个胳膊上套着红箍的男人把我们拦住,想看古道瘦马留下的脚印吗?二十五元一位。我笑了笑往回走,我现在就在古道上啊!这条古道从这里进入太行山,蜿蜒几百里就是山西,几百年前的马帮就是这么走的,那个时候,路上也有收费的,蒙着面,拿着刀。

突然感觉身后有异动,猛一回头,一个老人正柱了拐杖从京西古道那边的山里走来,“咔哒咔哒”的马蹄声里惊起一树乌鸦,“哇哇”地四散飞去,夕阳西下,我在天涯。

古道西风散文 第2篇

呼——呼——微微的凉风掠过小路两旁的田野吹拂着人们的面孔,让我面红耳赤,它像针一样刺着我,一阵揪心的痛把我从欣赏中催醒。清爽的秋风已带上丝丝凉意,枯黄的树叶飘飘摇摇得随风漫飞。这风迎面而来,让我躲都来不及躲,赶紧捂住领子,逃回家去。

一片辽阔的大草原,大得无边无际,微风夹着泥土散发出的芳香,把一大片一大片的庄稼吹得有如链波荡漾。原野上匹马成群,一个个骨瘦如柴,似乎好几天没吃东西了。马儿们眼睛瞪得滚圆,一会儿低头吃草,一会儿抬头看天,样子可有趣了!当太阳一落山,黄昏的薄露像轻纱一样笼罩着田野的时候,蛙声便逐渐热闹起来了。我喜欢7月的草原,以为这时的草原草盛花美,生机勃勃。

古道西风瘦马作文 第3篇

牵着粗糙的马嚼子,身着打满补丁的衣裳,走着走着,何时才能走尽遥远的前方?

脚下的,事凹凸不平的羊肠小径,一踏去,扬起了土黄的烟尘。这小道,记录了多少人的足迹?又是有许多人,渴望得到小径的证明?

耳边,聆听着风儿的协奏曲。凛冽的寒风呵,化作成刀儿的魅影,刮过满是皱纹的脸庞,赚的行人批判似的自言自语。

身边,一路默不吭声的老马打了个寒颤。回想着,它也有多久没有饱尝那鲜嫩的青草了啊,尽管那已黯然无光的.眸里没有丝毫的抱怨,但肚子部分清晰可见的肋骨的轮廓,强烈地表达了为的不满。

“哗啦哗啦”轻快流淌的小溪,此刻也印入我的眼帘。清澈的溪水,像一条银色的小哈达,犹如在招呼客人的请进,有死渴望客官止住脚步返回故乡的将来。

未几,发现了一处在小溪对面的人家,一架部分地方已经腐朽的小木桥事他们穿过小溪的必经之路。此刻,人家的烟囱里冒出了一缕若有若无的青烟,他们现实抱成团,直到山腰那高,才愿依依不舍的离别。

枯干的的树藤上落着几只乌鸦,享受着眼前的悲凉。

泪已颤两行!

思想的情绪瞬间塞满整个胸膛,怀念的叹息和抽泣不是地响起,整个心里防线终究是被悲伤冲刷得灰飞烟灭……

时间依旧不留情意地流逝。转眼间,西下的太阳的余晖也愈来愈暗淡,温热的光仍温暖不了我冰冷的新。可有奈何?难道又要在叠一次背后小路上的脚印?走下去吧,怀着思乡的情绪,化作奋斗的烈火,欣赏寂寞的风景,坚强地走下去吧!

“同学们,这首词事什么名字?”

古道西风瘦杂文随笔 第4篇

在我的家乡,因为一条溪的名字,西风吹来也瘦。

瘦的还不只是西风,还有溪流,因为树的枯竭连山脊也瘦。

这当然是上个世纪的事了。那时我因母亲残病而辍学,就像一粒风干的草籽,又飘落到古道溪。从此我瘦弱的肩膀,扛起沉重的犁铧,跟在牛的身后,开始翻耕瘦瘦的稻田。因为不甘沉沦,我不希望自己心灵也瘦,于是爱上了写作。

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的日子不再瘦如西风。到了春天,翻过一个叫冬的季节,我听见了破冰的声响,那是大地解冻的声音。我从那条古道走出来,去了镇政府。那时候桂塘还不是镇,只是个乡,我有幸成为驻村的一员,我与农民之间似乎有了一层隔膜。虽然那时我还未褪去农民的外壳,我觉得那些日子似乎也很瘦。人与人之间,或者说一个基层干部与农民之间,似乎总有那么一道看不见的鸿沟。我在反省自己,我不想披上干部的外衣连良知也瘦,那是我所不愿看到的。随后我去当了管水员,看上去应该是件美差,那个管理处在一个中型水库里,四周是高大茂密的树,和蓝天倒影在碧水里,与人世间似乎也有了一层隔膜。但我不再觉得日子也瘦,瘦的只是那些倒映在水中的事物。为此,在那些平静的日子里,我的心灵已不再平静,因为我的爱情依然是瘦瘦的,就像冬天的树枝,试图萌芽。我渴望属于自己的那些丰盈的日子。

那个美丽的季节,应该是秋天,吹来的秋风虽然瘦瘦的,树枝上却结满了硕果。我完成了人生的一个转变,由一个单身汉变成了男人,再变成一个父亲。那些瘦瘦的日子不见了,我的生活日渐丰满。可我内心深处渴望的,依旧是告别那枯干的生活。天道酬勤,我终于如蝉又完成了一次蜕变。透明的壳再无法包裹我的梦想。我由一个企业职工又变成了个吃皇粮的人。然而不堪回首的是,我因蹉跎了太多的岁月,我已不再满足那些瘦瘦的.日子。一灯如豆,我于是再次拿起手中的笔,开始耕耘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那是我心灵的感悟。

我觉得自己是一茎草根,很普通但很坚韧的那种草根。恰如一粒草籽,我想破土而出,呼吸大地新鲜的空气。我想这种顽强的毅力就来自于这么一种草,甚至连草也算不上,还只是深埋在地下的草根。这就是我的本色,草根的本色。我不求华贵,但求新生。这样的破土而出,让我发现了更宽广的天地。而我的记忆深处,依旧浮现的是故乡的古道,那条以古道命名的溪水,依旧潺潺地在我的心灵上流过……那些瘦瘦的日子已渐渐远去……

虽然我依旧是清贫的,但我的日子不再瘦了,那些吹过田园的秋风不再瘦,山水不再瘦,心灵也不再瘦。这个世道人心更不能瘦——我想人类的良知总有发现的时候。

古道西风瘦马的意思是什么 第5篇

《天净沙·秋思》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西风烈散文 第6篇

也许是冬雨太过轻柔,诗意般迷蒙了几天,除了徒增几丝忧伤外,好像没有太大的变化。虽然感觉出几许凉意,但有些无不足道。没有那份寒彻心扉的感觉,总觉得有些失落。路边黄绿相交的枝头,偶有零星划落,绝大部分还是毫无生机的挤在那里,看上去令人生厌。

初冬了,一切都变的慵懒起来,懒懒的阳光,照在尚未干枯的草丛,前几日还艳艳的野花,也懒懒的枯萎着,往昔欢腾的河水,似乎停止了步伐,无奈的看着,身边那些死去的和将要死去的绿色。倒是清晨的雾霾,比往日浓厚了许多,影影绰绰,死气沉沉的世界让人窒息,这不是我想要的冬天。

午后,风起雾散,村后的山坡上,我漫无目的`的走着。裹挟着刺骨的寒冷和枯草的味道,风开始肆虐起来。昏暗的阳光下,呼啸的风声穿过山谷,穿过树林,一时间落叶缤纷,如展翅的蝶,在空中舞动,一片,两片,无数片,铺天盖地。它们被风驱赶着,或聚或散,或东或西。

那些还闪耀着绿色感觉颇为自得的几片叶子,不知羞耻,苦苦的挣扎着。誓把一切腐朽埋葬,这是风的使命。猛烈些吧,去摧毁那些早该摒弃的龌龊,让它回到本该去的地方,或被葬身河底,或零落成泥。等等的一切,都让它毁灭让它死亡,我需要的一个原本的冬天,一个干干净净的乾坤。

这是风的世界,他努力的几近残酷的舞动着那双无形的大手,无情的拍打着昏昏欲睡的世界。我不知道他来自哪里,为何具有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但喜欢站在风的世界里,感受他摧枯拉朽的气势,即便是刻骨铭心的的冷,即便我也会化成一片落叶,我还是喜欢,看着那漫天舞动的风采,看着那陈旧的世界被卷做一团,无情的抛弃在远处的山边。

我知道,明天的阳光肯定灿烂,没有雾霾,红润的笑脸,才是她最原本的模样。山也会裸露出他自然的黄,那是土地的颜色,芳香而亲切。山下的河水深邃了,因为他有了自己的思想。河边的大树会更加挺直,笔直的树干如一把锋利的剑,威武的刺向天空。而在空气中流动着的,是冷冷的但能体会出希望的味道,也许是雪花的味道,也许是春天的味道。

西风不识相散文 第7篇

17岁那年,她就开始她的打工生涯,家里的生活压力迫使她放弃学业。

她的名字叫王小花,生活在农村,起一个农村的名字。她家四兄妹,她最大,家里还有个比她小四岁的弟弟,另外两个妹妹还在读小学。

父母以农业为生,家里因为多生两个孩子,每超生一个孩子罚款三万,那最小的两个妹妹便相当于花钱买的。

从她上高中以来,她就差不多要退学了。若有个星期没生活费了就不能去读书,在家帮忙做农活,等她爸爸有钱了又拿去读书,坐车去县城上高中。

小花成绩很好,每次考试都在全班前十名以内,可惜,在家里超生款和弟弟妹妹们上学花费的前提下,她,却再也不能读书了。作为懂事的孩子,坚持放弃了自己的高中梦,大学梦。她,选择了另外一条路,打工。

她的第一站,便是热闹的广东,和几个当地的姐妹,进广东闯荡,在一个电子厂安顿了下来,过着每天10个小时的劳动,再加上加班,很累,理应得到该得的报酬,可恨那厂竟然是个,扣掉了大半薪水,一个月,仅仅只够维持自己的生活,向家里寄钱回家的梦,在半年里是无望。

出来半年,她依旧在那家班,小花她对姐妹们说,先稳定下来再说,现在工作不好找。她姐妹们受不了这种枯燥的生活,于是,离开了那个地方,只有小花一个陌生的女孩在那儿。

陆续工作有了好转,小花向家里寄块钱回家,虽然这不能明显提高家里的生活水平,但是,给一点帮助就是一点帮助吧。

曾经厂里的朋友们问她:“小花,你恨不恨她爸妈呢,多多生些孩子,苦了你呢,不然你也是个大学坯子呢。”小花笑笑,回答说:“恨有什么用呢,多个兄弟姐妹也好,只是苦了父母,命运,说不清楚呢。”

离家过第一个年的她,放了几天假,那时候已经离职,准备过完年去找新工作,于是,无依无靠的她只能租个房间,她又买许多她爱吃的东西,在宿舍,一个人过起了孤独的年。

那时候家里没用电话,她很想和家人通个电话,报个平安,可是,这一切都是奢望。

过完年,小花联系上她以前一起上班的女孩,她在浙江,让小花过去上班,她负责给她安排工作,小花答应了,高高兴兴过去。

可惜过去了空高兴一场,那家工厂又不差员工了,以致她和她姐妹差点闹翻脸,后来小花主动道歉,算是了解这桩事。

小花自己在浙江进了个服装厂,活很轻松,但工资不高,除去生活费所剩无几,给家里弟弟考上高中的钱打回了家,然后她去了上海。

一路奔波,年龄18岁的小花,却是经历过这些特殊的经历,很多孩子正生活摇篮里,过着饭来张开,衣来伸手的幸福生活。小花也有梦想,她希望自己考上大学,可这个梦想已经不可能实现了,第二个梦想那便是要让弟弟妹妹们好好学习,千万不能辍学。她正在为第二个梦想努力。

繁华的大城市,小花遇到自己生命中该遇到的人,她恋爱了。

生活在甜蜜中的她,并没有忘记家里的负担,父亲没文化不能外出打工,只能以农业为生,母亲更是以农业为生,可家里的弟弟妹妹,正是困难时刻,可他们不能辍学。

后来她和男朋友分手了,对方嫌弃她把钱看得太死,不懂得花费享受。她隐瞒自己的身世,和她男朋友分手了,从在外来没有哭过的她,深深的哭了好几个晚上,伤痛了好一阵子。

从此,她不相信爱情,不相信天长地久,誓言并不可靠。

放下感情,小花依旧生活得很开心,在公司里,人人都喜爱她,年龄小的孩子,每个人都拿她当宝,公司聚会等活动,便把她带去,可是看见那些大学毕业生进入公司后待遇非常好,突然的发现,让她对家的父母有些埋怨。

小花想,父母害了自己,更害了弟弟妹妹。如果没有后来的两个妹妹,也就不会罚超生款,自己也就不会辍学,那么自己也可能是一名大学生了吧,就等毕业后自信满满的进入大公司上班了。父母害了弟弟妹妹,生他们下来,却是让他们受苦,以后他们的读书,还不知道要多少钱才能完成,说不定又会辍学,真是害人不浅呢。

小花有时候真的对父母有些生气,但出于内心里的孝顺,她还是放下架子,依旧给家里寄钱,供第妹们读书,能支持多少算多少吧,谁让自己在兄弟姐妹们里面为长呢。

上海繁华的大城市,工资高,可是消费更高,于是在那里待上一年,她就北上,去往北京。

京都果然是京都,毕竟帝王生长的地方,气派那是不可言喻的。她曾经的大学梦便是考上这里的学校,可惜这个梦要由她弟弟妹妹们帮忙实现了。前段时间给弟弟寄了封信,让他好好学习,一定要考上大学,才不辜负父母和当姐姐的幸苦。可不知道他听得进去听不进去,书信寄回家,没有消息,钱寄回家,也没有消息,他们,似乎早已忘记小花了。

这才两三年的时间,却是这般变化,小花的心,一直冷的。舍不得买条好点的牛仔裤,往往是两条廉价的休闲裤子换着穿,衣服也少得可怜,只够换洗。小花想法很单纯,行李少,好走路,衣服够穿就好,和大多数女孩相比,她,走朴素路线。

她只想给家里分担一点责任,为了爸妈的辛劳,她主动退学,为家里的弟妹们着想,外出上班赚钱寄回家,是不应图回报的。

小花在北京过了她人生的地二十二个生日,这一年,她觉得自己长大了,人是朴素的面,眼睛却不失清明,心也饱经忧伤。

她没有给自己准备什么,女子当嫁的年龄,是该为自己准备点什么了,她想为自己的将来积点蓄,可是想到家里的.困难,弟弟马上就要高考了,妹妹也要上初中了。想到这些,心里便会觉得乱如麻,想要把剪刀,把心里的乱麻通通剪断,好让自己好受一点。

这些年不曾收到过家里的电话,书信,当时小花觉得没有什么,毕竟通讯不便是其一,再者,对于书信,弟弟妹妹们也写不惯,也就作罢。可是后来便觉得事情蹊跷,他们明明知道小花的电话联系方式,可不曾打过一个电话,弟弟在县城读书,公用电话厅到处都是。

弟弟高考过后,小花收到了一条短信,内容是:“姐,我考上大学了,你不会回家了吧?”看见这样的短信,小花知道,这是他弟弟考上了大学,欣喜之余,回复:“恭喜弟弟,我马上回家。”

漂泊了这些年,总算有点成果了,弟弟考上大学,虽然自己帮助的只有金钱,但是,这也是为他们分担责任的结果。

小花很高兴,在火车上,依旧保持着笑脸,她很自豪,逢人便说他弟弟是个大学生,唠叨得向回家为儿子庆祝高考大捷的家长一般。

回家,张灯结彩的喜庆,大家都在祝贺她弟弟,看见她回来,本以为她弟会来迎接她,可是,她弟只是冷漠的看望了她几眼,便和他那帮朋友聊天喝酒了。

小花进了屋,父母正在煮饭,小花看见他们沧桑的脸,这些年,他们受苦了。

爸妈没有说话,只是呆呆的看着小花,谁也没有说话,最后是小花打破了沉默,道:“爸妈,我回来了。”说完,父母没有反应,小花的心,再这一刻,彻底灰了。

“儿子,快进来。”小花父亲大叫道。

“爸,什么事?”小花弟弟猜道要说什么了。

“你看看你姐,当初不学习,现在就是这个打工的下场,你们千万不要向她学习,没有知识,别人是看不起的,三儿,四儿,过来,也看看你姐吧,这个朴素的样子,和知识分子,差一大截,你们都别学她。”小花父亲说完,便抽起了汗烟。

屋子里,尽是鄙夷的眼光,弟弟,两个妹妹,父亲。母亲只是低头,不敢说一句话,小花知道她想说什么,但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还有什么意义呢?

没有文化,只能让别人瞧不起,即使你付出不该付出的大孝顺,大忠德,在这个社会,小花算是懂了,她不该辍学,哪怕天塌下来也要学习。

后悔是没有作用的,当初为了体会父母的感受,家里的负担,几个孩子的读书,生生辍了学,放弃了大学梦想,成就弟弟妹妹的梦想。小花想,这几年打给家里的钱,十万没有八万绰绰有余,却得到这个结果。

小花心冷了一半,她,再也不能待下去了。

她知道,她该为自己积点蓄,然后在城市里买房子,再也不回家了,家人不接受一个高中未毕业的文盲,那么,以后,只有靠自己的双手生活了。

这一年,小花又去了广东,她想重新开始生活,即使给她一次选择读书与否,她也会选择放弃。

对得起良心的生活,才是人生。小花,她不后悔离开。

老龙山古道散文 第8篇

老龙山,长武塬的尽头,从塬下滩地远望,山势彷如龙首。山下楼舍场苑靓美,工矿商贸繁荣,是长武县的亭口镇。北有泾河东流,南有黑河拢绕,黑河在远处的滩头汇入泾水。老龙山古道静卧半山石崖,托着深深的车辙,俯瞰着亭口,凝视着河川。

这里是西(安)兰(州)公路将出陕西,进入甘肃的一处交通枢纽。如今,旧时的公路已被横跨黑河川道的高空桥梁代替,一条高速和一条铁路也穿越泾河川道而过,而老龙山古道从遥远的年代延伸至今,仿佛依然叙说着古老的故事。

我随县里的考古学者,从亭口民居的小路登上老龙山,拐过旧公路的大转弯处,古道、车辙就展现眼前。旧公路依傍的山石峭壁顶部,光滑的石面坡道依山而上,四道并行的车辙像凿挖而出的小渠。峭壁边缘的那条路面,上延到土石结合处便没了踪迹,而土梁相隔的另一条坡道,像夹在削挖而出的胡同,只能看见差不多十米的车辙路段。不知何年何月,边缘的车路因山崖坍塌而改道,靠里的另一条在久远年月里又碾出一对车辙。显现着注目车辙的石路设置了桩柱围链,上部新筑一段城垣式墙体,书有“丝绸之路车辙遗址”大字,是挖掘整修,供人游览参观的景观。

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古老商贸通道,汉代形成基本干道,老龙山留今的古道,就是其中之一。亭北亭南因为泾、黑二河夹持,常有泛涌的水患,二河川道又是连绵的沟壑,这里的交通路线攀老龙山而上,就是唯一的选择。历久岁月里,老龙山上的石路坡道,车马上下频繁,人马踩踏得光滑如磨,车轮反复滚碾出这深深的辙痕就是必然。

考古学者介绍说,车辙相距六尺,注释了秦始皇时代“车同轨”的制度,六尺轮距即是那时的统一规定。据此可知,老龙山车道的形成当在秦汉以后。那平行延伸的车辙深浅不一,深者可没小臂。那是因为,外包铁皮的车轮,下坡时必得紧拉刮木刹车,大力度刮木紧扣着的车轮几乎直磨车辙,时间愈久,便车辙愈深。这不禁令人想象,年复一年的往昔岁月里,那种牛马奋力、车颠人喧的坡行情景。

黄土高原上如今的陕甘交界地域,古来是中原政权的边塞之地,中原政府抗御匈奴南侵的战事连绵不断。《资治通鉴》记载,汉代以后,如今的长武塬一带发生的战事就有800多次,因为“长于用武”,北宋政权将时称宜禄的县名改为长武。在这样的背景里,背依老龙山的亭口,作为车马必经,食宿休整的驿站,货物运输和军队往来的交通地位就十分重要;而俯视亭口的老龙山古道,对于商货的往来载运和人们的生活交往就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在山石路面上流连,俯察这少见的古道车辙,我的思绪上溯到数千年以前的岁月。

秦国攻灭义渠戎国和秦将扶苏、蒙恬北上屯边,汉时的大将卫青、霍去病率军扫灭匈奴,东汉曹魏大将夏侯渊平定关陇,唐代李世民统兵西出浅水原歼灭陇地反军――这些历史战事中的兵旗马队穿越过老龙山古道。我在这里伫立凝思,似见遥远时代的军兵一次次在此浩浩而行,似闻抗御侵敌的车马喧声在此沟壑间回响。秦代以来在现今的长武塬置县沿袭,国家政务的通达管辖,定然离不开交通道路的支撑。如今,老龙山顶端有候望邮驿和烽燧遗址,不难想象,古时西出抗御和军政车马的`常年行走,都与老龙山古道密切相关。老龙山仅仅三五里的盘山古道,在历史的长河里虽然微不足道,却是关中通达西北的一个不可阻断的链扣。

史有记载,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抗击匈奴,促进西域各国与汉朝亲好,他的使团人马曾经在东阴扎营休整。东阴就是现在的长武在汉代的县城。汉通西域以后,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引入中原栽培,中国的蚕丝和冶铁技术又远传西域,反映了西域与汉朝生产、生活方式的交融。张骞使团既在东阴扎营休整,他们必走的路径就有老龙山古道,老龙山古道印记着张骞使团的足迹。

与老龙山古道相连的史事,还有古老中亚民族的通商。古代中亚的粟特人以善于经商而闻名,武威汉金关出土的一封竹简信札,就有粟特人的商贸路线途经东阴的记载。被称作胡人的粟特人商队,往返丝绸之路与中国内地的商贸延续了百年之久,而长武县枣园镇唐代大将张臣合墓葬出土的文物,就有身背丝绸的胡人俑和牵着骆驼的胡人俑,头戴圆筒尖顶毡帽,足穿黑色长筒毡靴,这种着装与俑人深眼、高鼻、络腮胡的面相,就是粟特人的特征。他们的驼队人马在遥遥数千里丝绸之路上跋涉,商队的毡靴驼蹄也行走过老龙山的古道。

张骞使团的西进,西域中原的交融,中亚胡人的商贸,胡人陶俑的出土,这些史有记载的关键词,都是丝绸之路的真切阐说。而老龙山古道作为留有特殊辙痕的驿道路段,当是自古以来中西交流的一处物象注解。明代永乐年间,撒马尔罕王国国王沙哈鲁?米尔扎,派遣一个500多人的商队使团,东行丝绸之路,前往明朝国都朝觐永乐皇帝。撒马尔罕王国位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这个使团中一个名叫火者?盖耶素丁的画家,在他的记录中就有使团东行一年多抵达鹑觚的文字,“鹑觚”就是现在的长武在秦始皇时代的县名。他们在鹑觚整休后继续东行,从鹑觚塬下行亭口,走的就是老龙山坡道。老龙山古道和古道上的车辙,也叠印着这个庞大使团的足迹,记忆着这个来自遥远国度的车马驼队的壮观。

与老龙山古道和古道辙痕关联的著名事件,还有左宗棠西征新疆抗击沙俄和兰州黄河铁桥的修建。清代同治年间,沙俄阿古柏军侵占新疆伊犁,并向准噶尔盆地渗透。作为督办新疆军务的钦差大臣,左宗棠用一年半时间筹措西进新疆的军备,其中,经陕抵甘八万人马的军粮转运通道,就是甘肃、宁夏、内蒙多条道路中的一条。这条道路上,攀越老龙山的军需集运达九个月之久,这是有资料记载的途径老龙山的第一次大规模货运。此后的光绪年代,长途转运修建兰州黄河铁桥的物资,是途径老龙山的又一次大规模运输。当时,中国近代工业刚刚起步,无法生产修建铁桥的合格钢材、水泥。甘肃洋务局从德国购置130万斤钢材、砼料,连同施工的机具、用具等设备,先海运天津再由火车运抵郑州,又雇佣民间的木轮马车,经陕西运抵兰州。这是兰州黄河铁桥桥料转运案卷中的记载。上攀老龙山时,一车车桥料、机具减重爬坡,一些笨重的大件物料,还由洋工匠拆开分运,长龙似的马车上上下下,络绎不绝。那是包了铁皮的车轮密集碾磨老龙山辙痕的又一次深刻记忆。如今,抚摸这长长的辙痕,似能听闻那运输长队的车轮滚压车辙的磕楞声,马牛掌蹄踏石走坡的踢踏声。

老龙山上的古道车辙连带着多少历史的步履!我在这里盘桓,还想起古代许多佛僧、官员和诗人的身影。穿越这段区区数里的盘山坡道,大唐玄奘和东晋法显曾经在长武的昭仁寺讲经说法,出手《岳阳楼记》经典美文的范仲淹吟咏过记写长武的“烹葵剥枣谷年丰”诗句,左宗棠路过长武时赋有感慨地产鹑觚酒的“鹑觚佳酿味偏长”的七律,还有不胜枚举的更多官员、旅人的长武笔墨……亭口,这个纵贯历史的交通枢纽所背靠的老龙山古道,同样浸淫着弥久历史上古老文化的色泽。

黄沙岭古道辩散文 第9篇

近日,上饶的驴友掀起了一股行黄沙岭古道的热潮,驴友们都感到这条线路确有独特的意境。确实,由于南宋诗人辛弃疾诗词的记载,上饶县黄沙岭古道的名气不但延续了近千年,它的知名度也在读书人中一代一代地扩大。黄沙岭古道究竟在什么地方?黄沙岭古道引人注目的是什么?而所谓古道又是一个什么含义?上饶还有多少古道留存于现在?随着去黄沙岭古道活动人的增多,见仁见智的话题也多起来了。

一】

对于上饶人来讲,黄沙岭古道到底在什么地方的确有争论。在我发出《独行黄沙岭古道(杂感篇29)》这个贴子后,就有人提出黄沙岭古道是在上饶市带湖路到市郊黄沙塘一带。他的依据是上饶市老一辈人说的。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居住过,这是他在朋友家喝了酒晚上回家时走黄沙道的情景。因此他不可能是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夜行。而且据老一辈的说,黄沙塘一带也有一个茅店。

但是在几乎所有我阅览过的文字记载中,却都记载为黄沙道在上饶县黄沙岭乡。而且那里也确有一个村子叫茅店。如果辛弃疾走的是这条黄沙道,那么他是从黄沙岭北向黄沙岭南走。到了茅店往前走有三个方向。往东去应家,四十八,五府山等地,往南去上泸,大坳,往西到茶亭,青溪(原名石溪),铅山等地。从这三个方向看,辛弃疾最有可能的就是去铅山八都(现在叫稼轩)。然而从上饶到铅山八都只有不到50km的路程,大可不必在途中半夜行走。

从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分析,词中说“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说明辛弃疾对茅店是非常熟悉的,上海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一百首》对茅店的解释是:“那一家熟悉的茅店”。这样看来茅店并不是一个村庄,而是一家店。这样黄沙岭乡的那个茅店,也就不能佐证黄沙道就是那个黄沙岭了。而辛弃疾在词的题目中也只是写的黄沙道,而没有标明是黄沙岭。

当然从辛弃疾其他写黄沙岭的词来看,又似乎确实是在黄沙岭乡。例如,他在《浣溪沙·黄沙岭》中写的“寸步人间百尺楼”,“突兀趁人山石狠”就表明黄沙岭很高很险,不可能是上饶市郊的黄沙塘一带。

我的认为是,辛弃疾的确走过黄沙乡的黄沙岭,也常走带湖边的黄沙塘。这首只标明黄沙道的西江月,很可能是写的带湖边的黄沙塘。而其他标明了黄沙岭的词,则是写的黄沙乡的黄沙岭。

二】

黄沙岭古道引人注目的是什么。人们都注意到,大凡人们常去游览活动的古道,都有其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些古道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都起过很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贸交流;茶马古道,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以茶叶为主要商品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徽杭古道,古代徽州通达杭州的.主要经商通道;夏特古道,新疆伊犁到阿克苏的、聚考古和探险为一体的徒步探险线路。各地方的古道,如仙霞古道,因黄巢而出名;岭南古道,因赣粤通商而出名……。黄沙岭古道的名气就得益于辛弃疾了。

辛弃疾,南宋人,曾自行结集了多人加入农民军抗金。失败后上奏本力主抗金,朝廷未予采纳。接着做了几年高级的地方官吏。42岁被免了职闲居上饶20多年,这期间留下了400多首诗词作品。应该说辛弃疾的钟情山水,主要原因是他的不得志。

辛弃疾是一个文武全才,所以在上饶闲居时,他对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都能信手拈来,著文成诗。而这些诗词也往往是感山水的景致,抒内心的志向。因此,上饶的一些山水寺庙除了具有自然风光外,也被注进了一定的社会人文内涵。

黄沙岭古道是辛弃疾在上饶居住时多次涉足的地方,对黄沙岭古道,他有时心情很好,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而有时又会心情烦躁,如“天风吹树几时休”,“突兀趁人山石狠”。黄沙岭古道经他这样一描写,就让没去过的人对黄沙岭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自然地生出想行走一下黄沙岭古道的欲望,这也成就了黄沙岭古道的被人注目了。

三】

不少人游览过古道。游览后在人们的感觉中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当然因个人的爱好,志向,兴趣的不同,各种感受都有它的合理性。

古道,在百科名片中是这样注释的:《古道歇棚记》载,“古道者,古来人世跨空移时,运往行来之途,贯朝穿代,纫忧缀乐之线。”可知古道乃是时空、途径、历史、路线的一个综合概念。

有人去过古道之后说,这哪是古道,路面是现在修的,沿途的亭子、小桥也是现代做的。当然从古董这个角度来讲,这种看法也有道理。但是古道古道,道才是主要内涵。例如我们常说的茶马古道,现在另辟的新路就不能称之为茶马古道。而如果仍然完全按原来的线路修建的通道,我认为仍可叫茶马古道。也就是说,古道就是自古以来都是走这条线路,只不过是路的状况改变了而已。

我看了这段时间驴友们走黄沙岭古道的照片,知道黄沙岭在修公路。我没亲临,不知是在原古道的基础上扩建,还是另外新辟线路。如果是另辟新径,那么走这新辟的路,虽然好走些,却没有古道的意义,也不能称之为走古道了。但是原古道仍可走。如果是在原古道的基础上扩建,那么这条线路应该还是古道线路。

由此我觉得古道的定位应该是古人行走的线路。据此我们可知,线路是判断是否是古道的主要内涵。其次,古道的内涵不仅仅是风景美丽。有人走了古道后认为没意思,既没风景,又累得要命。从这里我们同样能得到一个启示,那就是古道不仅是观赏风景,还是一种有特定内涵的活动体验。

四】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地综合经济的发展也很快。这当中旅游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就上饶而言,三清山,圭峰,上饶集中营旧址,方志敏故乡,最美乡村婺源,万年神龙宫等等,都已成为上饶旅游的知名品牌。据我所知,三清山借助于神女巨蟒,圭峰借助于弋阳宝地,上饶集中营、方志敏故乡借助于政治影响力,最美乡村婺源借助于政治人物的发掘,万年神龙宫则是借助于历史的开拓等等而得以名声在外。而我从最近黄沙岭古道的情况得到一个感触,那就是一个旅游活动景点要名声在外,就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体。

我骑行过黄沙岭古道,写下了《独行黄沙岭古道(杂感篇29)》《再次骑行黄沙岭古道(杂感篇49)》两篇游记,引得不少驴友纷纷前往黄沙岭活动。这种游记效应是怎么产生的呢?一句话,借助了名人辛弃疾的影响力。

各地尚待发掘的旅游活动胜地还很多,我只在想,除了黄沙岭古道外,还有其他古道吗?有啊。从上饶看,辛弃疾从浙江入江西,走灵鹫寺,博山寺,又从上饶经鹅湖到紫溪;古代安徽经婺源到景德镇的瓷器通道,浙江沿海运盐进上饶各地的通道等等,不管时空如何变化,应该说线路仍在,景点仍有。

谁念西风独自凉抒情散文 第10篇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往事,历经时光的沉淀,褪却了昔日的斑斓,却越发的难忘和伤怀。

情感,经过岁月的陈酿,逝去了曾经的清冽,却更加的醇厚与浓香。

只可惜,那些美好的回忆只留下了一个形单影只的身影,寂寞的斜倚在夕阳的残红里,独自默默的忍受着秋风将心蕊凋残,把容颜衰败。

化不开的郁结,解不开的心扉,满心的愁绪,尽皆化作了窗外轻舞的黄叶,燃烧天际的绚烂,韵染出了世间至美的油彩,幻化出了人间最凄的伤怀。

望着窗外凄迷的世界,曾经的朝朝暮暮,逝去的点点滴滴,此刻,竟宛如电影回放一般,将时光拉回了当初。当时不过寻常的往事,再不寻常.

彼时的春意阑珊,而今秋风萧索。曾经的闲情逸趣,现在凄然泪流。

往事如烟,佳期似梦。卷帘的西风吹散了满地的黄叶,却怎也散不去我那如烟似梦的心灰?

每读到纳兰的这则小令,总有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愫在胸中翻涌。也许是那些似曾相识的情境,又或许是那些无可奈何的情结,感染了心事,郁结了喉头。

世间所有的爱,总是在春天撒下情的种子,不论秋天结出的`果子是苦是甜,都历经了一段刻骨铭心的风花雪月。直到悲欢离合写尽岁月沧桑。才蓦然回首,原来人生若只如初见。

春天,是希望的原野,是所有一切美好的开始。我们每一个人都曾在春天里无忧无虑的畅游,书写着自己烂漫不羁的青春故事,纳兰又何尝不是这千千万万中的一个。他和妻子卢氏,这一生一代一双人,更是将这春光的烂漫演绎的妙趣横生,光彩耀人。诗酒言欢,何等的惬意洒脱。赌书喷茶,何许的闲情逸趣。幸福,是那天边的一抹嫣红,亦是那林间的一缕清风,泻满了恋人的脸颊,滋润了彼此的心田。才子佳人,用三年的青葱岁月写尽了千古的浪漫佳话。

春天是美丽的,也是短暂的。一场风雨,如花美眷,已附了似水流年。天上人间,两处销魂。这或许是老天对幸福的嫉妒,又也许这本就是宿命里不可回避的波澜。不管怎样,情的种子已然埋下,到了秋天,它就必将结出果实,只是那味道,只有尝过的人才能真正的体味。

所以容若将其词集名为“饮水词”,取‘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之意。我们读纳兰的词,那股百转千回,本以为只是在容若的曲波回肠中沉醉了归路,却怎不知那温婉娟秀的笔墨,其实只是把我们每个人带进了自己的心底深处,行间字里,赏阅的只是自己心头那一点点欲说还休的情思脉动。在诗词曲赋的意韵悠扬中,亦或烟火人间的世情冷暖里,我们也无非是读着别人的故事离合,品着自己的心事悲欢。难怪乎后人概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的心事,几人知道,世人的悲欢,各有分晓。浪迹在这纷繁复杂的滚滚红尘,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者,带着无人能懂的寂寞温存着世间的苍茫。

纳兰的这首小令是写给陪伴了自己三年青葱岁月的亡妻卢氏的,行文平铺直叙,却意韵悠远,运笔直抒胸臆,却荡气回肠。平平淡淡四十二个字,却是字字珠玑。洒落心尖,声声作响。

上片绘景,运笔朴实,却意蕴深厚,画出了秋日的美丽与萧瑟,也描出了人心的悲凉与寂寞。

下片叙情,行文浅淡,却情深似海,道出了春天的幸福与甜蜜,也吟出了人世的痛苦与无奈。

由此地之景,思往昔之事,以此时之心,念往日之情。物我相望,情心合一,世间的情和恨,爱与悲,都已然化作了诗人笔端的墨汁,滴滴浓稠,落在了烟火人间,碎在了眉目心头。

诗,本用不着解,它就宛如那枝头的花朵,怒放着生命,饱含着深情,芬芳着世界,陶醉着人心。花儿一旦摘下,也就失去了所有的光彩。

世间不变的春花秋月,人间永恒的春恨秋悲。才子佳人,布衣百姓,谁也挣不脱宿命的轮回。也许只有历经了波澜起伏的旷世人生,才真正懂得或许平平淡淡才是真。

宿命里的前尘往事,谁又能将它推倒重来?或许人世正因了这或多或少的悲欢离合,才真正变得完美和圆满。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红楼一梦,缠住了多少芳心?纳兰心事,辗转了几度春秋?

夜宿灵关古道散文 第11篇

走进曾是灵关古道――四川越西县尼基站,也是夜初静。街道上,人影渺茫。偶尔可见行驶中车灯,映照出游丝般细雨,陪伴在车头前方。一辆车喘息着粗气,疲累地缓缓行驶着。车在公路拐弯处,间或传来一阵阵声嘶力竭喇叭声。路灯,虽经细雨洗涤,可依然显露出朦胧、昏昏欲睡暗淡光色,茫然看着身边过往人,听着道上蠕动车笛声响。

临街楼上,灯火辉煌。她轻轻站起身,拉开粉帘,打开轩窗眺望。远山,隐约露出一丝轮廓,天上雨丝,梦幻漂浮夜空。近处,阑珊灯火,悠悠歌声情扬。《荷塘月色》凤凰唱响这夜间孤独,那月羞涩地藏。鱼儿,还在荷塘?鱼儿,追逐在忙?鱼儿,能见荷花飘香?思绪,随着这歌声在雨中,在夜里,在心头苍凉倘佯。萦绕着心,更苍凉。

淅沥雨声,滴落雨棚上,发出令人烦恼声响。零零星星像游鱼似缓缓而过路人,映入眼帘,却是在雨中拖着疲惫身躯,趔趔趄趄蹒跚在这大街上。是满目凄凉?是坚持着那份生存倔强?哦,她脑海显现出伏尔加河上纤夫们,红衣少年茫然悲伤,粗壮汉子漠然眼光,诅咒着人生路艰辛、漫长。纤夫们,为了一片面包奔忙。她眼中,感受到神伤。莱茵河畔,贝多芬《月光曲》为盲女弹响。月隐藏。骤然,波澜壮阔大海,咆哮声卷起惊涛骇浪;月东升、银泻,无边无垠大海,回还了宁静无浪本样。随着月光,牵动盲女对美好生活向望,满脸写下幸福畅想。

琴声,还会弹响?歌声,还会绝唱?阳春白雪,怀揣更大奢望;下里巴人,依然泥腿彷徨。是人,都去追寻梦想;是人,不是同一梦想;是人,一定愿意拥抱温暖阳光。你在追求,她在追求,我也在追求。追求心灵春雨洗涤,追求黑夜月光明亮,追求明晨东方升起朝阳。

她,心醉了。金樽红酒残半盏,剩下了:红颜盼月圆,胭脂送芬芳。哀婉歌声再起,《放弃你,不是我的错》。不是我错,那是谁错?她,醉了?她,心碎了?夜雨情断柔肠。泪和雨,一块莫名流淌。朦胧夜,那尼基站冬灌梯田层层熟睡。晨阳下,苏醒梯田水面洒满珍珠粒粒。坚冰已消融,春花迎燕返。古今尼基站,让我浮想联翩。昔日驿站,残留曾经马蹄赫,犹闻耳中铃成串。仙鹤,古往今来还在这儿盘旋,带给人们福禄长寿人间;商旅曾在这儿驻足,北下丝绸,南上皮毛药材;路友曾在这儿交谈,酒香,夜酌豪气猜拳;热情,豪放烘托不夜天。月夜,星光灿烂,更使心花璀璨。秋阳,让人脸上写满一路艰辛,额上滴落汗珠,似钻石溶化地面,水渍晶莹成环。

在文字中行走的西风老师散文 第12篇

西风老师,是榕树下天地红尘社团社长,也是大家公认的好老师。更是一名最勤奋的作家,我们都亲热的称他为西风老师!

一一题记

走进榕树,就走进了滚滚红尘,在滚滚红尘中走近了西风老师的文字。老师的文字层次清楚明快,感情真诚细腻。我常在老师的文字中泣不成声。

读老师的第一篇文章是:《泪水滑落的瞬间》,老师在文章中写道:“我看到自己骨瘦如柴的双腿,我看到自己的双腿不再跋涉不再奔跑,我看到自己的双腿正在变得若有若无,我看到所有的道路已经悬在了空中……我看到自己坐在轮椅上的身影,我看到斜卧在病榻上无尽的苍凉!”当我看到这里,不禁泪如雨下。人的生命价值,正是在跑好自已承担的这一里程中体现出来。人的生命虽然有限,但是,人用生命所创造的价值,却是可以与世长存。老师在十几年前的一场车祸中失去了行走能力,可老师用自已的毅力,一种坚强不倔的精神,敢于承受痛苦,挑战痛苦,用自己深博的知识底蕴向致残的双腿挑战。老师向我们提示了一个强者的人生价值,用自已的才华写出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老师在这样的艰难困境中,竟然写了一千多篇佳作。我惊震了,我感到愧对老师,愧对各位朋友。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一一奥斯特洛夫斯基。

西风老师为红尘然烧起一把红红的烈火,他照亮了红尘每一个角落。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如滚滚乌云,养病除疾无良方,静心敛气延生命。老师用他的心血写出了人生的精彩篇章,用精彩展现出人生的辉煌。老师在《我有一个梦中》说:“如果我美梦成真,如果我能重新走路,我将购买回归故里的车票,在那座魂牵梦绕的北方村庄,寻找我久违的家门和儿时丢失的脚印。我将来到母亲长眠的地方跪下双膝,我会浊泪长流感慨万千,我将告知九泉之下慈祥的母亲:您的儿子终于会走路了,您的儿子终于迈动健康有力的双腿来看望您来了!”老师的文字,讲述了自己因病魔,无法去告慰在家乡九泉之下母亲的灵魂,讲述了人生没有绝望的存在,讲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述了人活着就要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老师说:“在梦想和希望生长的地方,在雪山、荒漠和草原中间,在大漠孤烟和长河落日中间,重新雕刻下我顽强跋涉与求索的身影。我要站立在一望无际的瀚海中心,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地方,让孤独的风孤独的雨,猛烈地撕扯我滚热起伏的胸膛。”从老师的文字中,我看到一条被困的巨龙再咆哮再呐喊!我听到巨龙的愤怒与哭啸!那一声声雄伟浑厚的呐喊,气势磅礴,震荡得大地在颤抖中惊吼跌起!一种浸透骨髓的心痛从我的心底袭来,泪水浸透了整个屏幕。

“我像一个失去自由的囚犯,我好象一只被关在牢笼里的鸟儿。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我往前看往后看,四周都是坚硬、冷漠的雪白墙壁。我就生息或挣扎在这狭窄逼仄的火柴匣的里面。我在书中寻找着春天的红花夏天的蝴蝶,寻找着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飞雪。我想在我被囚禁的漫长岁月里,如果没有书籍的肝胆陪伴,我可能一天都活不下去,我的心灵会因此枯萎、绝望甚至窒息。”这是老师在《谁囚禁了我》文章中的一段话,读老师这篇文章,我的心在疼痛中抽搐。是谁将老师囚禁,让老师失去自由。从老师的文字中读出了一种空灵的想像,文字很自然的流露出老师与病魔抗争的心灵历程和痛苦的挣扎。也让我们看到了老师对文学的执著和追求,我仿佛看到老师艰难的趴在床上写作,我能够体味到老师每打一个字的痛苦,老师的坚强意志让我敬佩。老师对生活对生命无限的热爱和执著让我感动,老师用智慧和顽强的毅力将美好的愿望洒向人间。

老师的文章充满一片生机,给我们带来一片希望,读老师的《一片绿洲》《天下知音》《风中的芦苇》等等文章中,都让我很感动,特别是老师在天下知音中写道:“茫茫人海里,谁是我可以倾吐衷曲的知音?滚滚红尘中,谁是我可以肝胆相照的知己?扪心自问,仰天长叹空对月,我的内心一片焦灼和凄迷。知音不是童话,不是遥不可及,知音就行走在我们中间。知音可以近在咫尺,知音可以远若天涯;知音可以是最真最纯的红颜知已,知音可以是朝夕相处、耳濡厮磨的知心爱人。”从文字中我读懂老师的孤独和对朋友的期盼与渴望,中国有句古话,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千金易得、知已难求。我一直认为朋友之间相处,只要真诚相待,那种低于夫妻,胜过兄妹的感情,就是知音,无须承若,无须回报,它与金钱与地位无关,是一种相识、相知、相悦、相敬到相惜的心灵感应。老师的文章让我读懂了知音的真正涵义。我真诚对老师说:“老师,我们江山人都是您的知音,您的`朋友啊!让我们一同携起手来共创江山,让我们的江山在文学道路上盛放出更艳丽的花朵。”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唐诗在我很小的时候就背过,但并不解真正的意义。老师在《锄禾日当午》一文中写道:终于锄到了地头,我一屁股坐在树阴下面,我感到浑身都是热汗,我感到疲惫不堪。望着头顶上火辣辣的大太阳,望着如火如荼阳光照耀下的翠绿棉田,我一脸迷茫与困惑。父亲光赤着淌着汗水的脊背,坐在锄把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几乎是用怨恨的仇视的目光,斜着眼睛打量着我的农民父亲的。准确地说,我不能理解父亲,他为什么在我走向大学殿堂的前夕,将我硬拉到了一望无际的苍茫田野?父亲宽厚地向他的儿子笑笑,然后拧开了水壶的盖子递给了我……我们父子俩就着凉水啃饽饽,开始了简单的地头午餐。老师用最朴质的文字叙述了当时父子之间的心情,反映了当时自已的灰暗心理和父亲憨厚纯扑的农民形象。这种感情表现得真实、细腻、深刻。流畅的笔墨把读者的感情观念引向了对父亲的崇拜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丰富的想像给读者一种“超旷空灵”的感觉,没有苦中苦,那来的盘中餐。老师把自然景色和父亲的形象勾画得栩栩如生。那天异常炎热的下午,我默不作声地锄着棉田里的杂草。我很卖力气,我的脸上和后背上有酣畅的汗水流淌,我年轻的心仿佛被绿色的田野紧紧簇拥……望着太阳下挥汗如雨的父亲,望着父亲古铜色后背上涓涓流淌的热汗,我感受到了身为农民父亲那种平凡中的伟大……老师的文字敏锐精确,是经历人生磨难的独特感悟。老师把自己的思想与见解,愿望与苦恼,欢乐与忧愁,全部袒露在读者面前,给读者带来无限的欢乐与希望。

老师的文字大气厚重,从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师的博学,老师写出了自己的文字风格和魅力,老师才华横溢的语言和操纵能力、天才的想像力,足以说明这一切。生活是一个猬琐的尘海,从丑恶到丑恶,一波接着一波,人辛苦地浮沉于其间。老师却能把心灵向着遥远的美好。从灰颓中追求绚烂,从腥臭中追求芳醇,从平凡中追求奇迹。理想使现实更加透明光泽,美好的憧憬使生命充满活力。这是何等经典的阐述!何等崇高的意境!何等的坚韧的毅力!何等旷达的超脱!

最让我开心的是,西风老师来江山了,在江山我看到了老师的精品文章,如《野狼出没的山谷》《经历寒冬》《让梦想起飞》《让生命化蛹为蝶》等十多篇佳作。特别是看了老师《让生命化蛹为蝶》这篇文章后,我忍不住泪流满面。我被于茗自强执著的精神所感动,也为《江山》第一位签约作家的事迹而震憾,我敬佩《江山》赵老师的为人,更敬佩赵老师“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高尚品质。我为江山有这样好的领导而自豪,为西风老师来江山而骄傲,更为于茗的成功而高兴!

上一篇:教师星级评定及考核制度下一篇:标点符号的英语写法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