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都江堰》的个性特征

2024-08-10

余秋雨《都江堰》的个性特征(精选12篇)

余秋雨《都江堰》的个性特征 第1篇

余秋雨《都江堰》的个性特征

职业高中语文教材选用了当代文艺理论家、散文作家余秋雨的《废墟》,还在第三册中选用了《都江堰》。作者余秋雨近年来创作了一系列的“大文化散文”极有个性,归结起来,有情景的个性化与主观性、表达的自由化与灵活性、结构的创造性与多变性等几个特点。

1、情景的个性化与主观性。

在古代,人们把与韵文相对的散行单句的文章称为散文。“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才把散文看成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发避孕药至当代,人们普遍把散文看成是题材广泛,写法自由,个性鲜明,文情并茂的一种文学体裁。余秋雨散文《都江堰》就集中体现了他新颖独特的个性及主观色彩,挖掘出独特的体验与人生感悟。作者借助都江堰山水风光的描绘,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塑造了两千年前的李冰父子身先士卒,为民造福的高大形象,还揭示出了做官要做实践科学家,为民“消灾”,“濡养”的为官之道。《都江堰》一文言而别人所不能言,写他人所不能写,立意深刻,促人思考,体现了当今“大文化散文”的审美个性。

2、表达的自由化与灵活性。

形散而神聚,取材范围不受时空限制,表现手法多种多样,灵活自由,但主题思想都有高度集中明确。余秋雨散文情景的个性化与主观性,决定并影响了余秋雨散文表达的自由化与灵活性。他灵活地调用了记人、叙事、抒情、咏物、议论、对比等艺术手法,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示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和思索。纵览《都江堰》,读者不仅领略到作者笔下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还能获得诸如“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是人类意志力的骄傲,也是久远历史和民族演化的见证”,“都有江堰永久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等。作者把都江堰进行对比,突出都有江堰历史更悠久,这民造福更直接,发挥作用的时间更长久等特征。写在此之前作者心目中的都江堰,“只是一个水利工程”并不引人注目,就为发现都江堰之美作了铺垫,采用了欲扬先抑等手法,使文章出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审美特效。作者应用对比、类比、白描等手法,突出了人物和景致特征,增强文章感染力。同时还采用了连锁式的联想方式,深刻地表达了对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的思考。

3、选材的生活化与广泛性。

在诗歌、戏剧、小说、散文这四大文学样式中,散文的题材范围十分广泛。可以谈天说在也可以涉及天上人间,古今中外等内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理,都可以作为散文的写作对象,从而激发起作者主观独特的生活体验和创作的感悟。作者所游览的都江堰,大约兴建于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31年。战国秦昭王在位时,蜀郡守李冰领导当地人民完成了这一巨大工程的建设。这项工程完成后,不但能够防洪和灌溉,还为当地人民运输木材提供了便利条件。《华阳国志》在评价这一工程时称赞说,自从修建了都江堰,川西平原就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了。

作者游览都江堰,运用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及人文地理知识,把它与长城作对比,“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地球留下了人类意志力的骄傲,”这正是长城的伟大之处。相比之下,都江堰“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驰,而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流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通过对比,突出体现了水利工程都江堰历史更悠久,为民造福更直接,发挥作用的时间更长久,今天仍然和最初那样有价值的四个审美特征。

作者选取有关都江堰的建造者,都江堰周围的山、水及李冰父子的形象等作为写作素材,展示李冰父子精通水利、造福于民的高贵品质,弘扬了人民公仆的思想美德。实实在在的历史事实,眼前所再现的各种景象,无不成为作者写作的源泉。

余秋雨《都江堰》的个性特征 第2篇

运营四班-江涛 学号20

摘要:余秋雨的散文《都江堰》是其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全文表达了作者对都江堰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对于民族文化的独特思考,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关键词:余秋雨 都江堰 文化意蕴

余秋雨的散文在散文文学史上来说算是独树一帜的,而《都江堰》在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余秋雨带着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思考,去寻找中国文化的根,找寻历代文人雅士的足迹,在《都江堰中,作者从自己浏览的经历,从人与水相辅相成的关系表达了自己对道的感想: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这便是道

(一)在对比中凸显都江堰的文化意蕴

本文《都江堰》深厚的文化意蕴是,作者用较多笔墨在社会功用方面比较长城与都江堰两大工程,令人信服的表达了“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的文化感受。

作者认为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为了更生动清晰的说明这一点,采用对比的手法是必要的,这就需要选择同样称得上伟大的工程来作参照物。选择长城,不仅因为它的修建时间与都江堰相近,而且更因为长城的知名度高于都江堰。在一般人看来,长城无论如果都要比都江堰有价值的多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作者却慧眼独具的认为,都江堰才是中国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其实,作为同样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长城与都江堰各有其独到的美感和风采,各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似乎很难进行价值上的优劣判断。而作者却发前人之所发,以独特的视野对两者进行令人信服的比较。文章认为: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占据了邈远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都江堰为老百姓输送清流的能力保留至今;长城追求夸饰和炫耀,都江堰毫无所求只知奉献;长城讲排场,都江堰求低调等到。通过对两者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对比,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都江堰的赞赏之前和对长城的贬低之意

(二)文章由物及人,表达人文情怀

文章全篇都有刻画到李冰父子的无私奉献的形象,作者由对都江堰的关注自然推进到对工程建造者李冰形象的描写。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无私奉献。“大智”“大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评价其“既具体又质朴”的政治实践是中国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并通过他对“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的复杂命运的揭示,表现了作者对立足实际的真学问,真人格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李冰的“伟大精魂”的褒扬和对李冰精神的赞美在实质上是一脉相通的,都表现了作者对淳朴务实、含蓄内敛的美学境界和精神追求的肯定 作者从都江堰想到李冰,想到李冰所象征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想到李冰的治水哲学体现出的文化观念,想到李冰的澄明的智慧境界。李冰的治水哲学泽备后人的水利事业,甚至作者从人们对李冰的膜拜中产生了一种乐观情绪: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魄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李冰父子已经成为普通百姓普遍的价值标准。文章中最后一节,表达了作者所认同的一种强烈的社会文化理念,这就是“厚生爱民”。在作者饱满沉实的文字中,让人民再次感受到都江堰所承载的文化重量。

(三)文章寄托了作者的现实关怀

本文看起来为山水游记,但作者并没有局限于一般山水游记的“游玩山水”的自然层面,而是把对山水的感情延伸到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与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如作者由一位市长与众不同的名片就能联想到历史人物李冰,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的精彩对联而向现代官员们提出了“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的严肃命题,这都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使命意识。

山海关,八达岭是中外旅游者登临长城的首选,作者对此不以为然,认为“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以及没有什么味道,倒是在甘肃,内蒙古等地区的“残垣断壁”感觉文化古韵更加深厚,味道更浓郁。另外,作者还通过对长城与都江堰的比较,表达了作者的想法,提出: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颇具哲理性的观点,给人深刻的启迪 文章多处都表达了作者一直贯穿全文的观点:到底什么才是我们苦苦追寻着的文化?作者通过着重对李冰父子的描写讽刺了现代官场上的一些不良现象,给读者带来了深入的思考,同时也发出了渴望现代能拥有“冰清玉洁的政治”的一种渴望 结论

余秋雨都江堰原文 第3篇

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作对比;第二部分写都江堰的壮观;第三部分写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第四部分写横江索桥与二王庙。

开篇第一句话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有江堰。”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耳熟能详,而都江堰“卑处一隅”,知之识之者远不如长城。作者以人们熟知的伟大长城,在比较的骤然间,把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他所要描绘的对象——都江堰上了。作为一句关键句,这是一句颇具见识的判断。因为有了都江堰,才有了天府之国;而天府之国每每在关键的时候,又为我们民族提供着庇护与濡养。因此,确有理由说,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这是一个多么大气而又深邃的结论!值得一提的是,世上有无数的水利工程,而已经使用了25,前且现在仍在发挥巨大效用的,惟有都江堰。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天府之因带来了不尽福泽,李冰父子开凿都江堰真可谓功高泽荫万代。

作者对所游览过的景物描写具体、生动,如对都江堰水流的描写,先写声音,再写作者的感觉,然后再写水流翻卷咆哮的壮观,使读者有置身浩荡水流面前的感觉。

与一般的游记不同,本文作者不是单纯地描写自然景观而是立足现代,对历史上人物与事件进行审视,并作出纵横捭阖的评说,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在人文感受方面能给读者以较大启迪。体会到了余秋雨先生,在游山玩水之中审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那种“人文山水”,那种中华文明的精髓!他不仅举长城与都江堰对比,还有李冰的治水“三字经”与“八字真言”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与后于他的“厚厚典籍”松脆得无用之间对比,……而对“三神石人”李冰雕像的赞颂则是礼赞李冰父子的“独特的精神世界”了!诚如作者在《文化苦旅·自序》中所说的:“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因而,我们在读完《都江堰》后,极自然地在人文精神方面有了升华。

秋雨先生的心灵在历史长河中徜徉,遇英雄如遇故交知己,遇失落文人则探究其心路、心态。因而眼前之景,已非纯粹景观、言语之间,其人文精神已溶于其中。

文中修辞手法的使用贴切而又生动,尤其是对比手法。如作者评价都江堰的时候,一开始就与长城作对比,从而得出长城固然伟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却更伟大的结论。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又将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与李冰筑堰的指令相对比,从而显示两者的不同,颂扬了李冰的“智慧、仁慈、透明”。

余秋雨 都江堰 教案 第4篇

1.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用一个短语的形式概括这部分内容)

2.标题:工程的伟大与不朽。

3.运用的写法:对比。(1)角度:修建时间、规模、社会功用、历史、文明特征。(2)目的:从各种角度反映都江堰和长城的区别,让人们认识到都江堰的伟大(注意:并没有否定长城的伟大)(3)结论:第一段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中心句)

4.总结: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文章以长城入手,作好铺垫,引出都江堰;文章从长城与都江堰的不同角度进行了对比,以突出文章主旨,从而表现了都江堰是一种灵动的文明,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二)

1.请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用一个短语的形式概括这部分内容)

2.标题:水流的强悍与驯顺。

3.提问:作者怎样描写都江堰强悍而又驯顺的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一部分主要从听觉、感觉、视觉来写都江堰的水,突出了水流的宏伟气势,强悍和规整。写水强悍撒野,以见其凶蛮,说明工程艰险;水的规整驯顺,则见治水人的气度手段不凡,将水化害为利。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对治理人敬慕的感情,蕴含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并找出其中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4.提问:这部分运用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体会作者紧张喜悦豪迈赞叹的丰富感情。)

明确:先抑后扬的`写法。作用: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震撼。

余秋雨 都江堰 教案 第5篇

(二)文化散文:在散文写作中引入关于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并以此作为关注现实的重要方式。将“人、历史、自然” 交融在一起,对中国文化进行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 “文化散文” 。

(三)都江堰简介及李冰。

1.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古时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以后称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附:都江堰示意图)

都江堰-余秋雨散文作文 第6篇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余秋雨都江堰赏析(精选) 第7篇

作为一位富有使命感的学者,余秋雨在文化景观与历史遗迹中穿行,在探寻中观照,在观照中体悟,在体悟中传达,用现代意识烛照历史遗迹,反思传统文化,构建人文精神。学院化的经历和身份,使得他的文章带有浓厚的书卷气和深邃的文化底蕴。读他的文章,会让人感到字里行间流淌着文化的清流,绽放着智慧的琼花。

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说天一阁能读出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难,道士塔能读出文明被劫掠的悲哀,那么作为一项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文化精义是什么呢?

《都江堰》和余秋雨的其它文章一样,传达了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独特观念。在作者那里,都江堰不是一种单纯的建筑,而是一个中国文化因子的载体。从“都江堰——李冰——中国文化”的逻辑演进中,作者难于掩饰自己内心中的兴奋、感慨、悲凉和欣慰的复杂情绪。在作者那里,长城和都江堰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两端。长城是一种蛮横的政治哲学的象征,不过是统治者壮胆和摆排场的道具;而都江堰是一种灵动的文明,是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丰碑,因此都江堰才这样激动人心,才这样让作者击节赞赏,余秋雨那种兴奋的心情早已溢出文外。作家从都江堰想到李冰,想到李冰所象征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想到李冰的治水哲学体现出的文化观念,想到李冰的澄明的智慧境界。李冰的治水哲学固然泽被后人的水利事业,然而让人悲哀的是,这种哲学却被统治者扭曲利用而成为治人的阳谋抑或阴谋。悲凉中又有着 若干亮色。作者又从人们对李冰的纪念膜拜中产生了一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李冰父子已经成为民众心中的神,李冰的哲学已经成为普通百姓普遍的价值标准。文章的最后一节,传达了作者所认同的一种文化理念,这就是“厚生爱民”。在作者饱满沉实的文字中,让人们再次感受到都江堰所承载的文化重量。

正是余秋雨的复杂情绪和灵动文字,使得整篇文章起伏跌宕,颇具生命力和丰富性。从艺术角度看,至少有以下几点比较惹人注目:

一、两相对照的太极笔法。余秋雨从文章一开始就将都江堰和长城并置,宛如太极图中的两极:一阳刚,一阴柔。两者相互映照构成了一种对比,孕育了作者的价值判断。文章一落笔就有千钧之力,一反人们的思维定势。在常人的眼里,长城是人民智慧的结晶,雄壮的气势哪里是都江堰所能与之相比的?然而作者却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因为在作者的眼里,长城和都江堰在这里是中国文化系统内部两种文化的象征。长城所代表的是统治者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一种雄壮、蛮横、残忍的文化,是一种僵硬、壮胆和排场的文化;都江堰所代表的是一种苍生的文化,即中国文化传统中“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文化,是一种浚理、消灾、滋润、濡养的文化,是一种实在而又具体的惠泽苍生的文化。在春风化雨般的情感渗透和文化思考中,后一种文化在价值上超越了前一种文化而获得了更为普泛的意义,获得了更为突出的强调和推崇。

二、个人与山水的周旋中,为传统文化的精华招魂。余秋雨曾谈到自己的散文时说是“个人与山水的周旋”。山水建筑只是是引发思索的起点,余秋雨的落脚点在于对中国文化或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个人体悟。虽然在文章中,余秋雨借助很多文化史的知识,但是有着非常自觉的文体意识。余秋雨并没有把文章写成简单的“文化加山水”,而是强调自己的文化思考和个人体验对于山水人文景观的渗入和穿透。《都江堰》一文实际上并没有描写都江堰的实际情貌,只是通过写都江堰两侧水的不同态势来对都江堰进行虚写,重点还是放在对都江堰所代表的文化的体验感悟上,从而将人、建筑和历史有机地混融在一起。人观照山水建筑,从山水建筑感悟历史文化,最后通过感慨、赞赏、希冀,为这种苍生的文化招魂。这构成了余秋雨散文的特殊景观。

思考与练习:

1.作者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而都江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作者是从什么意义上讲这两句话的?

2.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为什么? 3.你如何评价余秋雨散文写作的模式?

背景知识: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之中。原名都安堰、百丈堰,元代改称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水利工程,也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它的特点是: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因此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

余秋雨《都江堰》教学设计 第8篇

1、理解文中多处对比的作用。

2、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本文以小见大的手法。

3、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多处对比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以小见大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都江堰》。不少同学读过课文后对文章的开头提出了质疑。现在大家一起来齐读课文开头:我以为,世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众所周知,在每一位中国人心目中,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的地位无可替代。余秋雨为什么偏偏说:世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呢?到底是他故作惊人之语,还是确实慧眼独具?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文,一探究竟。

二、明确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1、理解文中多处对比的作用。

2、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本文以小见大的手法。

3、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

三、整体感知

师:本文分为三部分。那么三部分各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尝试着概括一下。

生答师明确:

第一部分:都江堰和长城的对比。

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

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父子的形象。

四、研读第二部分

过渡: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就表现出鲜明的情感倾向:对都江堰情有独钟。究竟是什么吸引了这位散文大家呢?还是让我们借余秋雨的眼睛先到都江堰看看吧。本文集中写作者游都江堰的是哪一部分?

生答:第二部分。那么咱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部分。并思考两个问题。(课件出示)

(1)游览前后作者的态度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都江堰的水有何特点?

1、朗读课文

生单独读第二部分第一段。师对其朗诵作评价和指点。

生齐读第二部分第二段。

师读第二部分第三段。

2、师生共同探讨两个问题,并明确:

(1)游览前后作者的态度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游览前:懒懒地、散散地——不屑

游览后: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被震撼,情有独钟。

对比的好处:前后态度的大相径庭,突出了都江堰的水的魅力。

(2)都江堰的水有何特点?

关键词:狂野、强悍、驯顺、规整

在研读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再延伸出一个问题:

第二部分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对比?

生答师明确:

游览前后作者态度的对比,水的狂野与驯顺的对比,海水和都江堰的水的对比。

五、研读第三部分:

过渡:这就是都江堰的水。既强悍狂野而又驯顺规整。而在这水的背后,我们分明看到站着一个人,千百年来指挥着这滔滔清流,灌溉巴蜀良田,换来鱼米满仓。这个人,就是李冰。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部分,并思考:李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

2、学生自由提问不理解的词句。师引导学生互相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老师再点拨。需要关注的词句:

冰清玉洁的政治:

含义:是一种心中装着百姓,服务于百姓的很简单很清亮的政治。它就像岷江的水、像冰和玉一样清亮。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含义:“手握一把长锸”代表着一种为百姓服务的政治。“金杖玉玺”代表着权利;“铁戟钢锤”代表着武器,合起来代表了一种暴力统治。反复辩论,指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走向的斗争。一种是一些官场丑类的政治走向,他们或无所事事,甚至无视百姓疾苦;或者互相倾轧,玩弄权谋,不惜置百姓于水火之中。另一种是李冰的走向,即有利民忧民的胸怀和责任感,认定在旱涝成为百姓最大的祸患时,治水就是最大的政治,此时的政治家就应该成为水利家。暴力统治可能会一时逞强,但是终将被人民唾弃。而拿着长锸为人民服务,修筑都江堰滋润民生的人,终将被人民铭记。这又是一种胜利。

以使命为学校

含义:使命是最好的老师。有了使命感,就有了动力,有了决心,也就有能力完成治水的使命,造福于民。

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汽淋漓

含义:他的学问,是从实践中来,是浸泡在岷江水中才得出的经验。这是一个比喻,形象地说出了他的治水经验的鲜活实用、富有生机。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

含义:大愚,是说李冰不擅长蝇营狗苟而又无所专攻的为官之道,而是有田间老农的思维。大智大巧,是说正是因为其具有田间老农的思维,才有可贵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有淳朴善良的民本思想,才能够更清澈更透彻地关照人类生存的大问题,从而被人民铭记感念。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现出超乎寻常的格调。

含义:长城为体面而建,对人民而言,实际用途不大。都江堰却实实在在给百姓带来了实惠带来了滋养。清朗可鉴,一语双关,既是说,都江堰的水清朗可鉴;也是说,都江堰的精神——为民造福的精神清朗可鉴。

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含义:李冰的精神熏陶着代代后辈,使得他们认定评价对错是非的标准就是是否对百姓有利;对百姓有利的就是对的,就可以做。所以,他们会把李冰的雕像放在江水中镇水测量。

活着或是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含义:站在人民需要的地方,就像李冰那样。

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

含义:中国历史上只要有李冰这样抛弃一己私利,尽心为百姓谋福利的杰出人物,只要这样的精神代代流传,中华民族就会更加富强,更加生机勃勃。

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含义:遗言的内容是:为官一任,就当造福一方,贴近苍生,心系百姓。

3、生探究总结:李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师明确:为民造福、务实求真、淡泊名利、贴近苍生。

六、研读第一部分。

过渡:同学们,在第三部分,我们从字里行间读出了李冰心系百姓、造福苍生的崇高,触摸到了余秋雨对李冰父子的深深景仰。他充满深情地遥想当年李冰父子筑堰治水的音容,热情地赞美他冰清玉洁、至圣至善的政治纲领。他要赞美,他要激起每一位读者的共鸣,他要深深地吸引每一位读者,让他们一读惊心,一读倾心,一读留心!于是,他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开头:我以为世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现在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部分,再来看看作者这些充满了个性与思辨的对比。并思考(课件展示):

作者对长城和都江堰都作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1、朗读课文。

一二两段写长城请同学单独读,第三段师读,四五六段生齐读。

2、学生讨论:作者对长城和都江堰都作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师明确(课件出示):

多处对比:

长城都江堰

影响上:晚辈早数十年

年代上:占据辽阔的空间占据了渺远的时间

功用上:社会功用早已废弛永久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规模上:宏大、突兀在外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气质上:僵硬的文明,摆老资格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

七、总结拓展:

由《都江堰》观照余秋雨文化散文和现代散文的特色

过渡:在理解了这一系列的对比之后,我想,我们应该可以回答刚上课时大家提出的问题了。不得不承认,都江堰感动了余秋雨,而余秋雨也确实是慧眼独具,所见非凡。这样的开头,真是语出惊人,开篇奇崛,引人入胜。而熟悉余秋雨先生散文的人都知道,开篇奇崛,正是余秋雨散文的一大特色。

而这开篇奇崛突兀、先声夺人的效果是如何形成的呢?

用了对比的手法。是的,第一部分,作者将都江堰和长城作了很多方面的对比。其实本文中还有很多处对比,刚才咱们在欣赏文章的过程中,大家也都注意到了,现在我们再来梳理一遍。

请同学们寻找文中的多处对比,并理解对比的意图。

明确(课件展示):

多处对比,凸显主旨

一、都江堰与长城

二、游览前后的态度

都江堰的水与海水

三、李冰与秦始皇

李冰与现代官场衮衮诸公

总结:正是这些对比,让我们明白了作者抑长城而扬都江堰的原因。多处对比,是本文的特色,也是余秋雨散文的一大特色,形成了余秋雨散文独特的魅力。而这一点,也是我们这些后生小辈在应该好好琢磨学习的。

真正理解全文之后,我们就明白,真正最激动人心的,与其说是都江堰,不如说是李冰父子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本文化。从苏东坡疏浚西湖、两筑苏堤,到林则徐被贬伊犁修林公渠、挖坎儿井,到带领农民致富、鞠躬尽瘁的小岗村书记沈浩,中华民族这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至圣至善的民本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是一个多么伟大厚重的主题啊!但是余秋雨却能举重若轻地将这一厚重博大深邃的主题,浓缩在都江堰这样一个水利工程上。而这一点,也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鲜明特点(课件展示):

余秋雨文化散文特色。

用山水关照文化反思历史。

用有限的山水承载无限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同时,需要提醒大家,这不光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色,也是我国现代散文最有魅力的表现手法之一——以小见大。(课件展示)

以小见大

一粒沙里见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八、作业(课件展示)

请仿照以下示例,另写两组句子,表达你学习本文的感悟。

长城是一座恐惧的纪念碑,蜿蜒在历史的群山。

余秋雨都江堰读后感 第9篇

上一次读余先生的《都江堰》应该是前,那时余先生凭着《文化苦旅》和《千年一叹》两本书在华人圈里有了很大的影响力。当时,互联网刚刚兴起,手机的王者还是2G诺基亚,凤凰卫视还被人当成是时代先锋热烈追捧着。相比现在的信息爆炸,人们还能静下来读一读散文。余先生的散文把一个个地理的位置编织到了历史的长河中,给了一个普通的读者许多所领会不到的角度去体会一个个熟悉的地名。我在大三的时候去过一次都江堰,那时的阅历太浅薄,根本就没有心境去理解都江堰的神奇和创造者李冰的伟大。只记得当时岷江边的二王庙香火很旺。后来读了余先生的《都江堰》才体会了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工程。余先生确实是一个文化大家,几笔粗粗的描写就把长城,都江堰,秦始皇,李冰,抗日,人民,傩戏 串联了起来。长城和都江堰的比较非常独特,一般读者从来也想不到年代上都江堰建成竟然更早,一般也更想不出长城在历史上通常和战争,统治,苦难,笨拙,悲痛和名扬海外联系,对比下,都江堰原来是滋润,丰收,巧妙,默默无闻的一个精巧工程。余先生的文笔是跳跃的,一会儿论史,一会儿又回到现实中,也只有他这样大家的文字才能驾驭。12年后再读,依然觉得余先生《文化苦旅》类的文章是当时的一个特例,在悲悯中孕育了对祖国历史和山河深深的感情。

这次因为上胡老师的课,预读教材的时候发现了胡海鸥推荐的参考书有自己的著作。在两次上课间隙的一周里上网一口气买了四本。网上显示还有一本证券相关的书,由于我没有在中国股市投资兴趣就没有购买。书拿到手就觉得超值,不仅有涵盖我们教材深入内容两本书以外,还有《人民币发行方式转轨研究》,又一次验证了怎么才叫真正的叫吃透和开创一个学科的领域。还有就是这一本《上帝,笑了》随笔集。在第二周末上课前,我就读了《都江堰》当时就在脑海里突然显现出了余秋雨的名字。胡老师的文字带着散文家的轻灵在叙事和抒情中来回变换,但作为经济学人思路和逻辑上要更流畅。文中两个段落里的两个小节就把都江堰的工作原理庖丁解牛一样给读者展示了出来。三次分洪机制的清晰介绍顿时让我想马上订了行程再去蜀地拜访都江堰。胡老师的引申也点出了都江堰的神奇之处,李氏父子的设计了一个自我调节的水利工程,“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顺乎自然,取法自然”。就像老师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课讲的一样,水和其它的很多东西都是相同的,人民币的发行,政府的治理,人心向背。首先要有对天地自然的敬畏,这样才不会虎头蛇尾,粗制滥造,第二要有真正的工匠精神,干一行就吃透一行,让自己是真的懂而且能应用,第三,一个好的系统不只是维护的成本低而且它能像具有人工智能一样,和谐地和身边更大的系统结合起来。这两天河北省邢台市郊的一个村镇刚刚遭受了水灾,损失惨重。现代人虽然拥有了先人没有的科技和工具,但是没有把先人的智慧真正领会贯通。诚如老师所建议,制度的改变需要所有人一起改善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中国社会问题很多,但是更不缺智慧,认真的吃透它们,一定能拨云见日。

余秋雨都江堰读后感 第10篇

今天,我拿起《都江堰》这本书,我想这本书肯定是写都江堰美丽的景色。我读完后情不自禁发出一声感慨:“好美啊!”我真想马上飞到那如诗如画的都江堰,亲眼目睹。

让我来告诉你都江堰有哪些景色吧!有神气三大工程,分别是“鱼嘴”、“宝瓶口”、“飞沙堰”。“鱼嘴”长有3000米,宽有300米呢!还有八字格言也很棒,《“遇弯截角,逢正抽心,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是对都江堰灌区河道进行[岁修]和维护的经验总结。读到这里我深感佩服,古老的人们把自己的文化和所看到的总结出来它刻在一块块石头上,便形成了今天的八字格言。“啊!”他们是多么的聪明,虽然他们不懂得如今的高科技将刻的保存,但是他们刻在了木板上为后人流下了旅游胜地,让后人明白那时的事情。我们要学习他们动脑,凡是都要想办法,不要傻等。我们还要学习他们为后人做铺路,不要破坏这世界,要让世界有更好的生存环境,让后人生活在世上为我们骄傲,为我们而自豪。啊!我知道在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中有一颗璀灿的明珠,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古代伟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它悠久的华夏文明,令人倾倒。

余秋雨《都江堰》读后感 第11篇

作家开篇先将被众多国人视为民族象征的长城和都江堰相比,一句“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不由得你不将文章读下去,因为在多数人心里,长城才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我们文化的精髓。你想一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这是怎样的一个民族,怎样一段厚重的历史呀。但余先生却指出“都江堰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这里余先生用形象的文字指出长城是死的,只愣愣地站在那儿,被风沙吹塌了,等待人们再重修起来。而都江堰却不是,它骄傲地在风浪中矗立了两千多年,坚固得如同中国的历史,都江堰那充满灵性的形象便跃然纸上。透过这鲜活灵动的都江堰,我们不得不为李冰父子所感动。

余秋雨先生认为“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受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显然作家所倡导的政治理想“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像李冰那样“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因此称赞“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在作家看来虽然“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想。”比起声名显赫的秦皇汉武,他算不上英雄,但他却分明比秦皇汉武更长久地留在人们心中。对此,作家这样写到“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呢?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余秋雨《都江堰》读后感 第12篇

最近我读了余秋雨老先生的散文《都江堰》,感受到了都江堰的雄伟与设计者李冰的智慧。

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但在余秋雨老先生的笔下,都江堰显得更雄伟,更令人赞叹。它比长城修筑得早,也是靠人力将材料一块块筑上去的,但正如余秋雨老先生所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这是多么让人震撼而赞叹呀!余秋雨老先生把长城和它做了对比,长城到最后演化成了供人观赏的设施,而都江堰却一直给予人们里一直到现在。长城的蜿蜒让人惊奇,但都江堰的水流并不逊色于长城。它也是“绵延不绝”,而且雄伟、壮丽。它不象钱塘潮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它是人工创造出的一个奇迹!

而它的设计者李冰,更让我钦佩。“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李冰座右铭,他尽心尽力地率领百姓历尽千辛万苦建造了都江堰,成就他名垂青史,也成为后来为官者的一个路标。从这篇文章中让我感受到了拥有恒心,人类就能创造出改天换地的奇迹。李冰父子不畏艰难险阻,用自己丰富的学识和信念领导人民群众修筑了伟大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他们的精神和事迹永远值得后人歌颂和赞美、学习。

上一篇:暑假生活600字话题作文下一篇:小学生暑假趣事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