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旅的生活美文

2024-09-19

人生之旅的生活美文(精选9篇)

人生之旅的生活美文 第1篇

确立人生之旅的航向励志美文

如果我们将人生的成功比作一栋大厦的话,每栋高楼大厦耸立之前,一开始就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另加一张张蓝图作为其明确的建筑计划。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盖房子时,事先毫无计划,想到什么就盖点什么,那将会是什么样子。所以,老实人在计划成功时最需要做的是明确自己人生之旅的航向。

任何人如果能对自己的工作、身体及毅力都完全信任,且努力工作、全心投入的话,那么你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强项,无论目标或理想如何遥不可及,你也必能排除万难,达成愿望。

不过,在行进的过程中,有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是——你想往何处去呢?只有知道终点所在,才能到达终点,而梦想也才会成真。此外,期待的也必须是确立的目标。

目标,是一个人未来生活的蓝图,又是人精神生活的支柱。一个没有目标的人生,就会无的放矢,缺少方向,就像轮船没有舵手,旅行时没有指南针,会令我们无所适从。一个明确的目标,可令我们的努力得到双倍甚至数倍的回报。

目标是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有了目标,努力便有了方向。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精力集中,每天想的、做的基本上都与之所要实现的目标相吻合,避免做无用功。

为了实现目标,他能始终处于一种主动求发展的竞技状态,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能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脱离低级趣味的影响,而且为达到目标有所放弃,一心向学,因此,能够尽快地实现优势积累。

这就像登泰山一样,老实人总是随便走走,一会儿参观岱庙,一会儿选几个美景摄影留念,东游西逛,还没有走到中天门天就黑了。相反,如果他把目标确定为尽快到达玉皇顶,就会像参加登山比赛一样,中途无心四处张望、逗留,热闹、美景全不去看,甚至帽子被风刮跑了也不会花费时间去捡,当然会比较快地到达极顶峰。

正如作家高尔基所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公元前300多年,雅典有个叫台摩斯顿的人,年轻时立志做一个演说家。于是,他四处拜师,学习演说术。为了练好演说,他建造了一间地下室,每天在那里练嗓音;为了迫使自己不外出郊游,一心训练,他把头发剪一半留一半;为了克服口吃、发音困难的缺陷,他口中衔着石子朗诵长诗;为了矫正身体某些不正确的动作,他坐在利剑下;为了修正自己的.面部表情,他对着镜子演讲。经过苦练,他终于成为当时“最伟大的演说家”。

我国东汉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王充,少年丧父,家里很穷,但他立志要学有所成。首先,他通过优异成绩获得乡里保送,进入了当时的全国最高学府——太学,利用太学里的藏书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其后,当太学里的书不能满足他而自己又无钱购买时,他便把集市上的书铺当书房,整天在里面读书,通过帮人家干零活儿来换取免费读书的资格。就这样,他几乎读遍了洛阳城的所有书铺。由于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并写出了至今仍有重要价值的《论衡》。

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谈迁,29岁开始编写《国榷》。由于家境贫困,买不起参考书,他就忍辱到处求人,有时为了搜集一点资料,要带着铺盖和食物跑一百多里路。经过27年艰苦努力,《国榷》初稿写成了,先后修改6次,长达500多万字。不幸的是,初稿尚未出版却被盗了。这一沉重打击,令他肝胆欲裂,痛哭不已。但是这一打击却没有动摇他著书的雄心壮志。他擦干了眼泪,从头写起。他不顾年老多病,东奔西走,终于在65岁时,写成了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

人生就像攀登高山,每走一步都有新高度,找准那座值得你为之努力的山峰,勇敢而执著地前进。

人生之旅的生活美文 第2篇

我们似乎没有感到穿越时光的隧道,也没有感到跋涉的路程何以遥远。一声爆竹突然响起,让人醒悟:又要辞旧迎新,步入一个新的驿站了。

人生之旅,总踩着一块块沙石,战战兢兢的前往。憧憬着未来,聚焦着美好,今日如此,日日如此。也许度日太过会神,也许旅途太过专注,也许每个日子碌碌如蚁,光阴似箭,时光如梭,便成了人们共同的感受和无奈。扬手是春,落手是冬。没有经意,年轮在额头已悄然留下了岁月的印迹,平添了流年的风霜。

伫立在无霾的冬夜遥望,天空依然湛蓝,繁星点点。孤月悬挂,一派凄然。那一声由极远处传来的爆竹声,宛若天籁之音,不得不让人们把视线回归心田,去收藏散落在路上的收获甚至一丝丝遗憾,并把这些蜕变为人生之旅的能量,积全力去辞旧迎新,把新与旧的时光连接的毫无缝隙。在每一个日子的憧憬中,铭心地坚守平安,幸福,健康。让岁月少一些雾霾,多一些明媚。

经年的跋涉,强化了坚韧,弱化了名利。喜欢沉默在岁月的一个角落,在幽幽月色中将心絮放飞。喜欢将那些零碎的.感悟,急促地敲击成零乱的文字,用来抚慰岁月的摺痕。喜欢跋涉于文字之旅,依赖淡淡的墨迹浅浅的沉沦,或者点燃一抹希冀。喜欢在无人纷扰的午后,细品一壶绿茶,把略显苦涩的清香囊括于心脾。喜欢一个人,沿着那条走了多年的小径,感知人生之旅是不可以如这条小径一样可以回旋。就这样独守一抹清幽,心素如简。

人生之旅的状态固然有差异,然而,无论出生何以富足和荣耀,何以贫瘠和卑微,生命的路径都是没有差异的。当人们为一个新生命欢天喜地时,他就踏上了生命的终点之路且不可重新来过。所以,随着岁月的流逝,旅途上的人们日渐聪慧起来,努力为有限的人生积聚能量,让每一个日子能多一些如意,少一些遗憾。其实,尘世凡人,有几许不孤独。凡世庸人,有几许不寂寞。

故事总在岁月中叠起,精彩与遗憾总在日子里交织。人生只能在路上,梦想只能在前方,无论怎样的回首,无论怎样的不舍,也不能拾回旧时光。汪国真说:凡是到达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秀,那水再清,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于是,懂得了,我们终要经历无数风吹雨打,红尘历练,人情练达,才能洞悉自省。若非喧嚣,如何悟得宁静。若非纷繁,如何崇尚淡定。

珍爱生命,就要珍爱岁月的所有: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置身于岁月的长河,必然会有许多感悟,或者感慨,平淡如水的日子,静静地流淌,时而泛起细碎的浪花,这些浪花向人们醒示,不能为点滴收获而惊喜,也不能为一丝缺失而颓废,因为它们一如这细碎的浪花,都是日子的一部分。一位朋友曾留言:人生之所以旖旎,那就是由于得与失,悲与喜的交织与更替。如果日子只有一个颜色,那是何等单调,何等寂寞。

人生皆过客,来去匆匆,慢不下来,且不能重复,也不能复制,只能在每一个黎明,打开日子的扉页,去书写一段全新的文字,按照岁月的路线图,时间表默默前行。在充满变数的季节里播下一抹新绿,然后望眼欲穿的去期待一抹绿茵。做到道路自信,期待自信,人生自信。任何人都难以预料人生的长与短,但是,都会迈着坚实的步伐,风雨兼程,直至彼岸。岁月不能游戏,人生不能亵渎。

人生之旅的生活美文 第3篇

这一切只为我真正体会到“教学相长”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就是教与学中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师生双方都得到提高。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的身上,体现在自身的专业成长上,他所获得的快乐大多也是从自身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人生成长中获得的。

对我来说,那一天和平时没有什么差异。我抱着一叠试卷走进教室准备考试。哪知刚到教室门口,学生任斌突然从座位上窜出来,在我面前手舞足蹈并且大叫道:“鬼来啦!鬼来啦!”我吓了一跳,继而怒斥道:“不要乱说话!马上就要考试了,回去坐好!”原以为任斌会老老实实地回到座位,哪知听我这样一说,他更加来劲了,不停地说道:“老师,你的头上有鬼,你的脸上也有鬼。啊!你的后面还有一个鬼!”说完之后,他朝我挤眉弄眼,嘻嘻哈哈地回到座位。我愤怒到了极点,冲着任斌吼道:“是不是你脑子出问题啦!等会儿下课后,我通知你家长带你去医院好好检查!”奇怪的是,在我训斥任斌的时候,班里学生的表情显得很诡秘。

很快,课堂恢复了常态。学生们(包括任斌)投入到紧张的考试之中。看着他们聚精会神奋笔疾书的样子,我却心潮澎湃,不时回想课前的那一幕。尽管任斌一贯调皮,可是如此无厘头的取闹还是头一次。而对任斌的恶作剧,班里的学生却没有表现出平时的那种正义感。这里面肯定有原因。而我刚才的态度会不会伤害到他?慢慢地,我的心情平静了下来,课后一定要问问他其中的原因。

下课后,我找到任斌,问道:“你今天怎么跟老师开这样的玩笑?”“老师,你真是太聪明了,我是跟你开玩笑的,但没想到你会那样生气。”任斌油腔滑调地接过话。

“为什么要跟我开这样的玩笑?”

“英语老师说,今天是万圣节,外国的鬼节。所以我就跟你开玩笑了。”

原来如此!

我在庆幸自己没有在上课之初,对任斌造成的问题纠缠不放,让其他同学看我这个老师太out的笑话。我幽默地对他说:“看来你的知识比老师丰富得多!感谢你让我知道了除情人节、圣诞节之外的又一个外国节日。”我这么一说,任斌反倒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了,他嗫嚅道:“老师,刚才我实在有点儿过分了。”

事后,我心平气和地和任斌交流了有关开玩笑时要注意的几个细节,他表示接受。

这是本学期教学中经历的一件小事。当我读到《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这本书的时候,幸福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所以当我把这件事写下来的时候,我还有几分的快乐。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看是双方给予理解、包容而展开的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它是动态生成的双向联系。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建构的不只是学生,还有教师。因此,平等、双向、积极的师生主体间的互动也必然带来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第99页)

回首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由于我及时调整了情绪,在平等的氛围中倾听学生的声音。从本质上说,我能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包容学生。并且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有了一定的收获,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自己。而学生呢,对这件事情也有了很深的感悟。在一次以“误会”为话题的写作训练中,任斌写过一篇题为《我和朱老师有个“误会”》的文章,并且在里面真诚写道“朱老师还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我也向其他学生了解过,任斌再没有跟其他老师开过类似的玩笑。原因并不是任斌看我生气了,不敢再开玩笑了,而是因为我是他关系亲近的班主任老师。听了学生这样的回答后,我不禁越发感到惭愧。学生对我有偏爱,而我对学生却有偏见。如果是周益淼(我班有名的好学生)在课前有这样的举动,我是不会气成那个样子的。

消除偏见,对学生施以爱,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能严会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严是外在的形式,爱是内心的本源;严是爱的需要,爱是严的基础。而教育成效的最终成功,取决于内在的良知。教师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每一个稚嫩的心灵;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也许就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为教师在塑造一个人的灵魂。常言道,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为教师就是这样一个点亮他人内心世界、要用心血倾注才能做好的工作。学生那天使般的笑脸上,清澈的双眸里,有多少期待隐含其中。作为老师的我,是应该在工作中不停地叩问自己,怎样工作才对得起每一张笑脸、每一颗纯净的心灵。假如我没有诚恳的反思,没有在事后与任斌进行诚恳的交流,也许将来,不管对于我还是对于任斌, 这个“鬼节”事件都会成为一个心灵上的沉重的负担。

人生的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笔财富,就看你如何去感悟。这次经历,对我来说是弥足珍贵的。我在想,教育的本质,就是在行动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在完善自我中不断升华。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这点显而易见。而事实上,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同样也在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学生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增长学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收获幸福的过程。幸福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感觉,更是一种生活和工作能力的体现。教师的幸福在于爱自己的事业,并在他孜孜以求的事业中发展自己、丰富自己,教师的幸福总是伴随着教师的专业成长。

不可否认,繁琐的教育教学工作曾经削弱了许多的激情;曾经磨平了许多的锐气,曾经冲淡了许多的幸福。然而,在阅读《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时,曾经干枯的心灵再次得到浸润。我在思索,今天我该怎样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从今天开始,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作为教师:

我教育,我发展,我快乐;

对待学生:

分层看待,融入爱与宽容,做到宽严相济;

我和学生:

日记,如歌的人生之旅 第4篇

童年时,我拎着水桶背着钓竿去河边钓鱼虾;我卷起裤管撸起衣袖,迈着小步走向浅水湾摸螺蛳;我光着脚丫子在烂泥堆里和一群淘气的男孩子扔泥团;我一头钻进油菜地中和伙伴们捉迷藏……呵呵,活生生的男孩子形象。

学生时代,我玩长绳踢毽子,跳房子挑小棒,扔沙包打乒乓,跳皮筋打篮球……什么都能玩上一手,什么也能踢上一脚,还真是个能干的假小子。假小子有时倒也能闹中取静一回,捧起一本连环画看得津津有味。

呵呵,假小子也有哭的时候呢!瞧,小学升初中的考试考砸了,担心得直掉眼泪;初中时,班主任奖励前十名的学生,可独独漏掉了她的,让她的心紧张得差点跳出喉咙口,最终因失落落了泪,又因漏报而傻笑出声;同学误会过她,朋友指责过她,老师父母批评过她,为此,她都伤过心流过泪。

读师范时,假小子蓄起了长发,成了温婉文静的女孩。这时的她迷上了诗歌,并开始用诗歌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所见所闻,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她笔下的行行诗句。

走上工作岗位,她的人生从此和她的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她的笑中有学生,她的哭中有学生,甚至她的梦中还是有学生。从此,她的日记中,全是学生成长的足迹。

一页页,一行行,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成功有失败,有幸福有痛心,然而这些却都是真实生活的点滴。因为真实,所以有血有肉;因为真实,所以情感充沛;因为真实,所以能打动人心。

当我将我的“人生之旅”和学生分享,学生们笑了哭了,都为这样的“旅行”而感到惊喜。于是,我和我的学生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人生”之旅。

我们一起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将看到的人、事、物写进自己的日记中,将听到的说话声、欢笑声、打闹声、读书声、风雨声、流水声、鸟鸣声等融入到自己的日记中,将从生活中感悟到的、联想到的统统记入自己的日记中,更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用适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在自己的日记中。

心情愉悦时,写写《欢乐的笑声》大家一起分享;心情低落彷徨时,写写《我好委屈,我好无助》调节情绪,排解心情;心情烦躁时,写写《静下心来》让自己冷静冷静;心情无聊时,编编故事增添情趣。

笔随心动,心随笔走。笔下,书写的是人生;心间,流淌的是真情。当你爱上日记,日记也就成了点缀你生活的一部分;当你爱上日记,日记也就成为调节你心情的有利手段;当你爱上日记,你也将成就一段如歌的人生之旅。

再回首,一本本日记,汇聚的是一个人成长的点滴,珍藏的是一个人人生的足迹。当你手捧一本本泛黄的日记,这些日记早就成为了你珍贵的、无价的财富。

浙江省绍兴市亭山小学

人生之旅的生活美文 第5篇

他们从百老汇街沿着长长的入口马路走进墓园里。弗朗西斯对警卫室里的女人甜言蜜语了一番,他提到马库斯・戈尔曼,介绍了鲁迪,说他跟自己一样是个好工人,准备上工。她说卡车会在旁边耐心等待。接着鲁迪和他就跳上卡车,忙着铲土。

把所有墓穴的洞都填起来后,他们停下来休息,此时卡车司机已经不见踪影。因此他们坐下来,沿山坡朝下望向百老汇街,也朝上望向哈德逊河另一边的伦斯勒县和特洛伊市。在米南兹桥遥远的另一头,煤炭工厂高大的烟囱里吐出清晰可见的黑烟。弗朗西斯打定主意,这是个埋葬的好地方。此处山丘的走向很好,能一路把你带下草地,来到河流,接着在这里过河,往上穿过对岸的树林来到山坡顶端,一气呵成。能死在这里真是天时地利。你会有邻居,甚至还有些很久以前的人,例如这片草坪底下几位年代久远的死者:托比阿斯・班尼恩、伊莱夏・史基纳和爱尔西・卫波,他们全都在被雪、沙和酸性还原作用逐渐抹去名字的石灰岩墓碑底下腐化为碎屑。但永远保留姓名真的重要吗?这个嘛,对某些人来说,死亡就像生命一样,永远是盛名之累。在山坡下逐渐失去姓名的这些人,他们的后代保证更令人记忆深刻。他们的名字以双倍深度刻在山坡更高处那些新而沉重的大理石上,至少能确定他们的名字永垂不朽。

然后还有亚瑟・葛罗根。

葛罗根的巴特农神殿让弗朗西斯想起一件事,但他说不出是哪件事。他瞪着它,心想,除了大小以外,它的意义究竟何在?他对雅典卫城一无所知,对葛罗根的认识也少得可怜。他只知道他是个来自奥尔巴尼的爱尔兰人,有钱有势,过去每个人都知道他的名字。当面对如此巨大的大理石坟墓时,弗朗西斯不认为它是古老文化、现代创新与自我神话的美丽结合体。对他来说,那不过就是个大得足以容纳许多遗体的墓穴罢了。当这个念头掠过脑海时,他的回忆中浮现了草莓比尔・班森在布鲁克林的墓。这就是了。没错。一九○八年草莓比尔担任多伦多棒球队的左外野手,当时弗朗西斯是三垒手,而在一九一六年杰拉德死后,弗朗西斯跑路了。他俩在纽堡附近一个十字路口偶遇,然后一起搭上了一辆往南的载货火车。

他们到达该市的一个星期之后,比尔就因为咳嗽死了。他死前咒骂自己苦短的人生,并且要弗朗西斯发誓担起护送遗体到墓园的任务。“我不想孤零零一个人去那里。”草莓比尔说。他没钱,所以棺木只是用几块木板随便拼起来的箱子,上面钉了几打三英寸长的钉子,弗朗西斯就是跟着这口箱子来到下葬处的。城里的司机和助手把装比尔的这堆木板卸下放在几块大木板上,然后就开着车走了。弗朗西斯留在箱子旁,让比尔习惯周围环境。“这地方不坏,老朋友。那边有两棵树。”此刻弗朗西斯身后的太阳热力四射,灿烂的光芒照耀在两块木板间的开口,也照亮了下方的空洞。眼前的景象令弗朗西斯震惊:巨大的窟窿里有一打外形粗糙的棺材,都和比尔的类似,一个叠着一个,有的侧面相叠,有的上下相叠。由于挖出的泥土够多,洞穴足以再容纳三十或四十个类似的木箱,装死人的木箱。几个星期之内,他们全会像待售的木板一样堆起来,仿佛包装好的饼干,等着被送进深不见底的胃。“现在你甭担心了,比尔,”弗朗西斯跟他的伙伴说,“这边有很多同伴。有他们在,你能睡个觉还算幸运咧。”

弗朗西斯不想像草莓比尔一样埋在廉价公寓般的墓穴里。然而他也不想住在大得像公共澡堂的大理石神殿里。

“我不介意葬在这个地方。”弗朗西斯告诉鲁迪。

“你是这里人吗?”

“以前是。在这里生的。”

“你家人在这里?”

“有些在。”

“哪些?”

“你一直问我问题,我可会给你一箩筐答案。”

弗朗西斯认出了埋葬他家人的那座山丘。只要越过手拿宝剑垫着脚尖站在三阶大理石台阶上的守护天使就到了。天使守护的墓属于侏儒托比,他在一八九四的年德拉方旅馆大火中英勇殉难。报纸上报道托比的墓没有墓碑,后来作家老爱德华・多尔蒂便替他买了这个天使纪念碑。托比的天使指向山坡下迈克尔・费伦的墓。弗朗西斯则在天使凝望的目光下找到父亲的墓。他母亲跟这老头并排躺在一起,或许背对着他。泼妇。

在迈克尔・费伦下葬的那天,曾为草莓比尔洒下的灿烂阳光也出现了。那天的弗朗西斯哀伤到不能自已,因为火车撞到了迈克尔,让他呈弧形飞出了五十英尺远,而当时弗朗西斯正好在现场;这回忆折磨着他。弗朗西斯正把装在午餐桶里的热腾腾的午餐带去给他,而迈克尔看到弗朗西斯来了,便走向他。他安全经过缓慢行驶在远处铁轨上的调车火车头,接着转过身来,看着他来时的方向,然后往回走,笔直走到北上火车的.轨道上,然而火车驶近的声响被调车火车头的当啷当啷声盖过。他飞出去了,掉下来时骨头断成一堆,弗朗西斯跑向他,他是第一个跑到他身边的。弗朗西斯想找个办法把他歪曲的身体弄直,但又不敢动他一下,因此便脱下自己的毛衣枕在父亲头底下。有太多人死时身体歪歪扭扭。

几个铁路工人坐在约翰尼・科迪的马车后面跟着迈克尔回了家。他苟延残喘了两个礼拜,最后还是被登在讣闻头条,身份是纽约州中央铁路最有声望的铁路工头兼季节流动铁路工老大。为了让所有工人都能参加葬礼,铁路局让奥尔巴尼分局的铁路工人早上都放了假,因此当老迈克尔坐着马车搬来这墓地时,有数百人前来与他告别。太后般的老妈此后独自掌管家务,一直到进入坟墓和他葬在一起为止。不过我该做的,弗朗西斯心想,就是把墓地挖开,爬到里面,掐住她的骨骸。他还记得自己站在父亲敞开的墓穴旁时脸上的泪,也明白所有记得他在那天早上哭过的人终将死去,正如曾有人在山坡底下为托比阿斯、伊莱夏和爱尔西哭泣过,现在却没有任何证据足以证明。悲伤不留一点痕迹,记忆如融雪,全都随时间一点一滴消逝。

“我没有墓碑也没关系,”弗朗西斯对鲁迪说,“只要别独自死去就行了。”

“如果你比我先死,我会送邀请函给你。”鲁迪说。

凯瑟琳・费伦突然意识到,她那一无是处的儿子正以人皆难逃一死的语气接受自己的死亡,同时准备迎接死亡的到来,于是怒气冲冲地向丈夫表达不满。但迈克尔・费伦已随着儿子的脚步走向埋葬杰拉德的白蜡槭树底下。活人总能凭直觉接近死去亲属的所在,完全不用事先知道他们葬在何处,迈克尔每每为此讶异不已。弗朗西斯从未见过杰拉德的墓,也没参加杰拉德的葬礼。他那天的缺席是圣爱格尼斯墓园居民眼中的丑闻。但此刻他在这里,以迈克尔从未见过的微跛的脚步有目的地走来:他想消除父亲和儿子之间的隔阂,并愈合仓促死亡与长年罪恶感之间的裂缝。迈克尔对他的邻居们使眼色,暗示一场重生的行动似乎正在进行。于是这些死者(他们曾见证过自己过去的疏忽,也见证过自己逝去生命中无法衔接的裂隙)的双眼全都默默盯着弗朗西斯往山坡高处的白蜡槭树靠近。鲁迪跟在他伙伴身后,出于恭敬地保持一段距离。他意识到关键的一刻就要到来。他察觉到弗朗西斯卑屈的神情。

在插着十字架的圆形坟墓里,杰拉德一边看着父亲前来,一边思忖自己应该对这场会面采取何种行动才恰当。他是否该宽恕这男人所有的罪?不是因为失手摔了他,那是个意外,而是因为他抛弃了家庭,因为他在需要展现出坚定不移的美德时像个懦夫般远走高飞了。杰拉德的墓因为这极大的可能性而颤抖。在世的杰拉德无法发言,死去时的词汇只有单音节的婴儿咿呀声,不过死后的他反而拥有语言天分。他的沟通与理解力在死者中数一数二。他能用任何一种语言和任何一位此地居民说话,但更了不起的是,他能听懂松鼠和花栗鼠喋喋不休的交谈,以及蚂蚁和甲虫间的无声信号,还有在他头顶及身边爬行的蛞蝓和蚯蚓软绵绵黏答答的暗号。当树叶和莓果从他上方的白蜡槭树上掉落时,他甚至可以解读其中微弱流动的能量。由于无辜与背弃是他的命运,杰拉德身边已经长出一张可以使所有湿气、鼹鼠、兔子和其他穴居动物转向的保护网。他的网用鲜明的银线织成,是一张错综复杂、近乎透明、整个包覆住他的吊床。他的身体不仅免于腐朽,而且某些地方――比如那一整头头发――生长得十分完整,看来自然得像个奇迹。杰拉德以婴儿的庄严之姿长眠,全身散发出早夭所产生的高度光泽,他的皮肤是闪亮泛白的金色,指甲是银灰色,一撮撮鬈发与大眼睛更和闪亮的黑檀木成为绝配。无论就视觉或言语的艺术而言,在坟墓里以婴儿毯包裹的他都难以形容。在观者眼里的他既不美也绝非毫无缺陷,但却有着难以言喻的惊人风采,那使得他在满是无辜死者的墓园里独一无二。

人生如白纸-生活美文 第6篇

炎热的夏天,总能给人以瞌睡。只有鸣蝉却是扯高了嗓门,知了,知了地叫唤着,仿佛向人们炫耀着它的渊博。

站在树下,望着葱郁的树叶,可以看见上面清晰的脉络。却突发奇想。觉得人生其实和树木何其相似。

春天的时候,万物复苏,树枝上也要长出一些新绿,朝气勃发,欣欣向荣。正如人生之始。夏天,葱郁的树叶在骄阳下挺拔着,向太阳炫耀着它的活力。正如青年的`不屈不挠。秋天,那累累的硕果,仿佛要压断树枝,却正是丰收的好时节。正如人生之中年,硕果累累。冬天,仅存的几片残绿也在寒风中枯黄,渐渐的失去生机。正如人生之垂暮。

也许人生真如四季,在经历了之后才显完美。我却是也得如此,我不希望自己错过,即使是垂暮的冬天。因为人生总是要有一个终结。

忽而,又觉得人生像一张白纸。从出生开始,便伴随着一张白纸。童年的时候,我们会用自己稚嫩的双手,画上梦幻般的颜色。青年的时候,我们会用自己真挚的双手,洒上洋溢的热情。中年的时候,我们会用自己成熟的双手,留下满仓的丰收。老年的时候,我们会用自己颤抖的双手,抹上一缕土色,写下生命的终结。( )

或许,人生就如一张白纸,在涂满之后才算完全。我不希望自己错过,即使是那一抹的土色。人生,总是得落下最后一笔。

树木有枯荣,人生却只有一次。也就注定了很多事情不能重来。

纸张无大小,却也只有一张。也就注定了很多事情不允许更改。

简单生活幸福人生美文 第7篇

在每天中,追求生活的意义。

每天,我们带着梦想,行走在路上。作为路上行走的人群,我们都在努力地追寻有意义的幸福人生。追梦路上,有的人,斗志不够,无所事事,不想干任何事情,导致碌碌无为。有的人,则是沉浸在梦的世界里,总是幻想,不付诸行动,最后也是白想一场。有的人,则是坚定自己的信念,开始努力奋斗在旅途上。

每天,都有新鲜事物出现,我们需要学会呼吸每一天的新鲜空气,做好自己,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其实,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我们会做好每一件事情。也许,每个人会在开始的时候,总是踌躇满志,幻想着过上跟以前不一样的生活,创造与别人不一样的生活。这样的想法很不错。但是,真正落实行动的,又有多少人呢?

北湖会所尊尚生活的感受之旅 第8篇

徜徉繁华大千,品鉴天下美景,何处才是精英们享受尊尚生活的理想之地?当人们把挑剔的目光渐渐聚焦,中国——济宁——北湖,不禁为济宁顶级酒店与高端会所之典范——山东济宁信昌置业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北湖会所的高贵品质和完美细节所震撼、所吸引、所倾心。北湖会所的低调奢华,精而全的功能匹配,无与伦比的自然美景与私密设计,凸显了其在济宁近郊度假市场的绝对领先地位,让人们感受到世外桃源的境地。

人文经典传世之作

山东,齐鲁故地,礼仪之邦;济宁,孔孟之乡,运河之都。身处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本营,北湖会所绝不会是一个简单的会所。当你步入北湖会所之后,就会惊喜地发现在这里不仅可以充分享受超五星级酒店式服务,同时还可以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情。

作为信昌置业倾力打造的高级度假休闲地产, 北湖会所传承了齐鲁大地几千年的文化感和厚重感, 以中国风为主题的设计成为会所的一大特色。信昌置业并没有像绝大多数的开发商那样将产品急于推向市场,而是以罕见的耐心和细心,将产品努力做到极致。为了推出传世之作,北湖会所的设计采用了擅长大型旅游度假休闲项目及商业综合体设计的ZNA/北京泽碧克格鲁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提供的方案,该公司是世界知名建筑设计公司,代表作包括红树林酒店、阿布扎比Tamouh高层、索菲亚地铁站等世界知名建筑。

康体娱乐建筑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庭院。综合球类室、健身房、室内游泳池、水疗中心、休闲吧等各自拥有其独立的建筑空间,并通过室内外连廊联系成一体,并围合出配有绿景和水晶的庭院。位于入口广场的休闲水吧玻璃单体和连廊,既界定了入口广场空间,同时也保证了两种室外空间的视觉通透性。

餐饮会议综合区的建筑空间组合,受中国传统园林的建筑空间形式和意趣的启发。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建筑空间和山石水景,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简约现代的建筑语言,塑造出一个移步换景、变化无穷、意境见长,让人流连忘返的场所。通过这种写意的建筑手法,创造出一个既体现高端品味,又保持一份低调奢华意境的好去处。其中200人的宴会厅作为核心建筑依偎山势,成为整体园林的视觉焦点。面向宽广湖面的超高档独栋包间,是一系列小院落,散落在湖面上,与水体保持零距离接触。每个独立包间院落,有其独立的小厨房、会客厅和餐厅。

客房区包括两组建筑单体,分别面向湖面和高尔夫球场,都具有绝佳的景观朝向。客房有其单独的船只停靠平台,为客人提供水路联系的便捷。

VIP别墅区的总体布局则采用独栋散点式排列,以保证各种客人之间的私密性。区内别墅采用三合院空间形式,既保证其对外的私密性,同时最优化对外的景观朝向和视线。VIP客人将会通过一条绝对私密的地下通道抵达各个VIP会所。每个会所自成一个独立的“岛屿”。与三栋别墅遥相呼应的主岛地势高低起伏,在主岛和VIP别墅之间形成自然的视线遮挡。

北湖会所以中国文化为装裱,融会了古典园林的精髓,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对话,演绎了宅园合一的妙境。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现代都市人群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天然美景世外桃源

环境是当下诸多顶级会所声名远扬的首要因素,没有天然的卓尔不凡的自然环境,没有优越的出类拔萃的人文景观,便诞生不了品位高雅的顶级会所。

北湖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区南6公里处,总水面积1.8万余亩,东依古运河,西临京杭运河,形成“双河抱湖”之势。湖区堤岸平直,碧波荡漾,草丰鱼跃,荷花争艳,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鸟类30余种,湖内盛产鱼虾藕菱,是济宁人的主要淡水鱼和湖产品来源。每逢盛夏,万亩荷花竞相开放,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迷人景色,海内外宾朋云集于此,观湖赏荷,泛舟垂钓。

北湖会所就位于北湖旅游度假区内,为一处水面上的小岛,湖水环绕四周,周边1500米范围内无规划建筑物,这里阳光明媚,气候宜人,视野开阔,环境优美恬静。正因为具有这样优越的天然禀赋,才铸就了北湖会所的尊尚气质和典雅风范。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推崇“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山景林墅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水景府第,北湖会所挟湖光水色,揽天然美景,以极致纯美的诱人魅力,倾心打造了都市新贵独享尊尚生活的世外桃源。

低调奢华名流云集

作为集休闲娱乐、商务聚会、文化交流、健身美容、餐饮服务等内容为一体的顶级会所,低调奢华是北湖会所给人的第一印象。虽然价值不菲的家具、摆件在北湖会所里随处可见,但是在这一片雍容华贵中,隐藏着都市里千金难求的宁静和隐秘。

在近2万平米的超五星级酒店式的北湖会所里,在犹如古典园林般的私密空间里,你可以和商界朋友洽谈合作、捕捉商机;可以和合作伙伴运筹帷幄、步步高升;可以举办商务谈判和会议;可以举行私人聚会生日PARTY;可以享受家人欢聚的温馨时光……

中国有句古话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说明人确实有所谓的“层次”和“圈子”,在中国传统文化层面上,名流向来推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人居境界,北湖会所的一大特色就是名流云集。

北湖会所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社会精英人士,云集政界、商界翘楚人物,彼此眼界相同,事业等量齐观。北湖会所在为这些社会名流、各界精英提供高品位的服务同时,也为他们彼此认知提供了契机。也许,今天在北湖会所享受尊贵服务的名流精英,明日就成了事业结盟的合作伙伴。

富有特色的高尔夫球场、红酒坊与雪茄屋

作为济宁少有的高端会所,为满足精英人士对生活的高品质追求,北湖会所专设三千平米的康体娱乐中心、酒吧、棋牌室、健身房、SPA……毗邻的高尔夫球场,让尊贵的身份不言而喻。

精心打造的北湖高尔夫球场位于会所的东侧,会所为客人单独准备的船只可以便捷地直达球场。北湖高尔夫球场紧邻风景优美的北湖景区,整个球场布局错落有致,植好的草坪如翠绿的地毯沿湖边地形铺落,球场中的水池、河流、小溪、沼泽地均被作为打球的障碍,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高尔夫景观。

罗兰曾说过:理想的生活一定要有大量的闲暇,用来读书、写作、和朋友交往,以及喝酒,当然是红酒。

为了满足那些对红酒情有独钟的客人,北湖会所设置了红酒坊,来自世界各地知名酒庄的美酒佳酿以醇美浪漫的气息,魅惑着人们的感官和神经。考究的酒架、精致的吧台,将品酒的氛围做到极致。

红酒坊的隔壁就是雪茄屋,将品红酒和品雪茄有机结合,岂不妙哉!

250平方的室内羽毛球场,开阔通透,同时兼用壁球场地;健身房、棋牌室全部采用实木地板,所有器械都是国际顶级品牌;KTV娱乐室为爱唱歌的女士提供一展歌喉的空间。还有电影院,丰富会员的生活……

尊尚生活享受从心开始

城市是一个大空间,家是一个小港湾,北湖会所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闲暇时光中,约几位好友去北湖会所里喝一杯茶,在欢声笑语中畅意人生;亦可以去棋牌室下一盘棋,在输赢中悟道人生;去健身房挥汗如雨,让身体永葆青春;或者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高尔夫球场上探讨一下挥杆的技巧;再或者舒展身心,畅游在碧波荡漾的游泳池里……生活本该如此。

卑微人生的破茧之旅 第9篇

(二)富萍寄居在奶奶这儿,很快熟悉了周围的市井,认识了在各家帮佣的吕凤仙和阿菊阿姨,认识了房管处修理工戚师傅,自然还有奶奶的东家和左邻右舍。作为闲笔,还有一段富萍隔着篱笆墙跟女中的学生们搭话的插曲,还有那个被称作“女骗子”的陶雪萍。小说写过三分之一,叙述的情势陡然生变,出现了富萍在上海的舅妈。富萍的舅舅、舅妈在苏州河上摇垃圾船,一家人住在闸北棚户区,扬州乡下人在上海的另一种存在似乎给富萍带来了另一种人生图景。舅舅和舅妈是故事发展的关键因素,找到他们富萍开始躁动不安了,这个乡下女孩一直想有自己的生活。在富萍的狭小天地里,生活就是一个亲缘网络,这里所有的人物关系只是亲戚、乡邻、东家和熟人,没有通常小说里的正邪对立和恩仇关系,没有冲突性矛盾。因而也就没有反抗的目标,只能是一种万般踌躇的命运。这也是一个“无物之阵”,富萍生活在千丝万缕编织的人情社会中,就像被严严实实地裹在茧壳里。

(三)小说的时间背景是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五年前后。“文革”以后的文学作品很少关注这一时期,也许是波澜不惊的岁月很难发掘宏大叙事的主题——这是近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最为平稳的一段。中国很少有这样的时候,一九四九年以前的战乱年代不必说,五十年代从“土改”、“镇压反革命”到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都给中国人留下了惊心动魄的历史记忆。进入六十年代,迎面遭遇“三年自然灾害”,那场造成民生疾苦的巨大灾难很大程度上缓和了政治运动带来的社会矛盾。一九六四年已是万象复苏,大街小巷传遍了“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歌声,虽说“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警钟已经鸣响,“四清”运动渐次铺开,但火药味儿还暂时弥漫在意识形态领域,草根庶民对日后的大风大浪自是毫无觉察。王安忆何以将故事搁在这个时候,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也许是作家童年记忆的导入,也许故事的逻辑本该如此。由于这部作品并非将感时忧国作为内在的叙事目标,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作者是否有意切断政治暗示性的话语接口。措于一种庸常的生活背景,个性的存在自然产生了放大效果,更显现自主的特性而不是某种与时代风云相联系的命运。

有一种意见认为,王安忆这部作品是反拨“新意识形态”中的老上海记忆,为着彰显一种勤苦、朴素、不卑不亢的“生活”诗意(《从“淮海路”到“梅家桥”》,王晓明著,《文学评论》二○○二年第三期)。这里恐怕有着语境的差异,不过想来也有道理,也许正是叙述态度决定了作者的取材。

(四)历史的整体的观照与个性诉求也许殊途同归,但是艺术手段自有分际。其实,西方小说中不乏规避历史因素的经典作品,譬如简·奥斯丁就是一个例子,而乔伊斯《尤利西斯》的“布卢姆日”还偏偏选择一个平常日子。作为小说家的美学动机,有一个问题往往被“主义”的争论所掩盖,那就是文学有“人学”与“史学”的不同取向。一般来说,中国的叙事传统偏重于“史学”路径,远之可追溯到《史记》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范式。“五四”时期尽管倡言“人的文学”,但新文学的人间关怀并未摆脱登临俯瞰的姿态,犹之鲁迅《狂人日记》将“四千年吃人履历”作为总体的叙述语境。当然,“人学”与“史学”的旨趣并无优劣之分,作家蹈入何种路径有其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制约。回到王安忆这部作品,由于历史场景已在很大程度上被遮蔽,性格因素就成倍地放大了,这写法多少有一种反常的妙趣。

(五)最初上海屋檐下这一幕本来应该是一个过场,过不了多久奶奶就起念让富萍回乡成亲,这个话题以后还会一再提起,因为富萍一直没走。她到了上海就不想回去了,因为她心里并不认同那门亲事,不甘陷入夫婿家“父母,弟妹,一大群亲戚和一大堆是非”的麻烦之中。她自幼失怙,是收养她的叔婶给许的亲。在六十年代,农村的娶嫁尚带有新旧参半的过渡色彩,当事人未必完全没有婚姻自主权,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依然起主导作用——在封建宗法制度消亡之后,传统伦理道德仍在深层次上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像富萍这样的女孩命中注定难以有其个人诉求,农耕社会的亲情和乡俗是一种约定的制度也是一种人生壁垒。富萍倘若要跨越眼前的障碍,拼个鱼死网破自有办法,这毕竟不是“梁山伯祝英台”的年代,甚至也过了“小二黑结婚”那个时候。问题是她并没有自己属意的郎君,也就是说她根本就没有什么值得拼死追求的目标。现实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决定了她没有改变自己的机会更无选择的可能,从这一点来说,她的人生更有一种卑微色彩。应该看到,王安忆这里要表现的不是爱情,而是生存问题。也许还可以扯到女权问题。总之,对富萍来说,眼前明显是“一个十分麻烦的将来”,她从怀抱弟妹的陶雪萍身上看到了自己婚后的命运。可是,虽说很想离开自己不喜欢的叔婶家,却实在迈不出这一步。

事情一直延宕着,奶奶写信给孙子也就是她的未婚夫,让他来上海接她回乡。孙子来了,她跟他提“我们分出来单过”。她不是不能接受这个名叫李天华的农村青年,而是不能接受他那个拖累人的家庭。而李天华想的是:“我父母亲怎么办?”富萍的设想显然行不通。

(六)于是希望只能寄托在舅舅和舅妈那儿。富萍曾在他们那儿住过一段时间,接触过那种热热闹闹的船民生活。就在李天华准备带富萍坐船回乡那天下午,富萍来了个不辞而别,跑到舅妈家里去了。可是,亲情归亲情,舅妈知道富萍是许了人家的,这般逃婚的事情以她老派人的观念看来便是信誉不良,甚至有丧天良。书中富萍与舅妈有这样一番斗嘴:“……(舅妈)叹气道:你三番五次往我这边跑,奶奶当我和她抢人了!富萍顶嘴道:抢什么人,抢外甥女?舅妈不由火起,擂了下桌子,亮着嗓门说:抢她孙子媳妇!富萍又回嘴:谁是她孙子媳妇?舅妈冷笑一声:不是她孙子媳妇,你叫她奶奶?你花她盘缠来上海?住她东家屋里?这就把富萍说瘪了。舅妈看她的样子又可怜,缓和了声音:做人不能这样,要讲信义,人家待你不薄,在你身上花销够多了,退一万步说,人家待你不怎么样,你应下的事情也不能反悔,要被众人指脊梁骨,骂祖宗八代!富萍听到这话,站了起来,说:我是有娘生,无娘养的人,祖宗八代干我什么事?说罢,转身上了阁楼,留着舅妈瞪着眼在楼下,张着嘴说不出话来。”舅妈有舅妈的道理,富萍有富萍的道理。在富萍想来,自己许人的事情非出己愿,为什么非得由别人来安排她的人生呢?性情敦厚的富萍却也倔强,茧壳里总有个性的flash。

(七)富萍的舅舅叫孙达亮,这是一个很有主见又极能吃苦的男人,早年读过几天私塾,颇有几分读书人的明智。他这一生命乖运蹇,从日本人、国民党到大饥馑,日子是一点一点“挤”过来的,终于攒了钱在岸上棚户区置了一间破屋。船工不管走到哪里,梦里想的还是岸上的房子。书中写他走进那屋里,吸了一支烟,动手做了第一件事,“从包里摸出一本日历,钉在了墙上”。孙达亮的生活就这样翻开了新的一页。个把月后,他用棒冰棍做的蝈蝈笼里也有了生趣盎然的景象。王安忆很擅于从一些极富温情的细节中去体会人生的打拼,很能体味普通人那种从苦难、艰辛中获得的喜悦。

孙达亮的往昔跟富萍这条故事主线没有什么关系,就是现在也关系不大,但书中还是为他专门写了一章。这个自强不息的男人用自己的故事演绎了落地生根的人生哲学。

(八)这部作品里为次要人物立传不唯一例。像奶奶、吕凤仙、戚师傅等,同样各有一章,多半也是游离故事的叙说。奶奶与戚师傅的偷情是卑微人生中唯一的浪漫,“戚师傅平淡的生活里,终于尝到了一点甜头。可是,不久,这一点甜头就变成了人生的酸楚”。这女人怀孕的风声透了出来,戚师傅的女人开始大闹。可是,这两口子毕竟自己没有生育,冷静下来又想留住那孩子,不料正是人家的如意算盘偏让奶奶下决心去做了人流。年轻时孤身到上海帮佣的奶奶虽说是命苦的女人,但几十年含辛茹苦也磨砺出一副坚韧、自信的性格,即便给人做保姆也是“只有她挑人家,不会人家挑她”。

书里有好几个早年丧夫的女性都有这般自强的一面。“年后”一章中,借隔壁阿娘的婆太太的丧事写其“威风凛凛的一世人生”,这女人纵有哭泣的时候也是“金刚落泪”。又如“母子”一章,早年丧夫的上海嫂嫂,硬是用自己的一副柔嫩的肩膀挑起生活重担。她们的故事掺和不进富萍的情节,却与富萍的故事形成了某种内在的对话关系。毫无疑问,这种叙事方式需要极高的手段,要能够自然地掌握美感的平衡,一般俗手难以驾驭。

(九)舅妈虽然收留了富萍,说到底还是寄人篱下,富萍依然要约束自己。最后相当出人意料,富萍终于自己做主嫁给了舅妈家附近梅家桥的一个残疾青年。就是“母子”一章中早年丧夫的上海嫂嫂的儿子。他们那儿也是一处棚户区,且比舅妈那儿还要等而下之,大多是做剃头、磨刀、菜场里贩葱姜刮鱼鳞的营生,这小儿麻痹症的瘸腿青年在家做糊纸盒的计件工。一次富萍路上见他母亲拎一桶煤渣很吃力,帮她提到家里,认识了这对贫寒母子。很难说他们的结合是爱情还是什么,富萍只是觉得这青年有些像她舅舅的地方。王安忆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现在的人把爱情和性夸张了”(《王安忆写〈富萍〉:再说上海和上海人》,钟红明著,《中国青年报》 二○○○年十月十日)。她似乎更愿意从生存的角度去看待这些问题。

王安忆写到这地方笔墨相当俭省,叙述的角度也变了,不是从富萍的眼里看出去,而是从对方的视角写过来。这母子都没有名字。拐了个弯,这年轻的一对也便是“这青年”和“这姑娘”。这种疏离化的手法似乎意味着富萍终于破茧而去,像电影结尾主人公渐渐淡出镜头。没有任何石破天惊的事儿,但这样一来却有了一些传奇色彩。

多年以前,富萍的婆婆也是从乡俗亲缘关系中突围出来的。

(十)最后一章“大水”写得意态生动而气势非凡,作者推开了人物,撇开了故事,用全景式的广角镜头表现整个城市在风雨中的勃勃生机。整个是一副疏朗的笔触,文字极富韵味。写进水的工厂车间,写电影院里湿淋淋的人群,写路面积水成河,写河里的高水位堵了桥闸,写黄浦江边被雨水洗得青绿的树篱,写屋顶晒台上浸水的鸽棚,写雨天生意火爆的老虎灶,老板一家人都动员起来,“老板照管火,老板娘照管煤,阿大灌水,阿二收水牌子,有人不给水牌子,阿三阿四就一起尖叫”。最后镜头转向苏州河,切入棚户巷道,镜头里走出舅舅的几个孩子,他们从前边多次出现的卖卤水的小屋旁走过,去帮富萍搬家。富萍的小屋里早就进水了。

(十一)那个时代房地产也是一个话题。孙达亮置屋,意味着他在上海真正站住了脚。吕凤仙可以不嫁人,就因为她在上海有房子。女人的命运跟房子更有关系,伍尔夫早就说过,女人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长恨歌》里王琦瑶的虚幻人生就是从弄堂闺阁到爱丽丝公寓再回到弄堂。书中最神气的女人就是隔壁阿娘的婆太太,曾在新闸路上顶下一整幢石库门房子。像奶奶这样寄身东家的帮佣者,虽说衣食无忧,却是像水塘里的浮萍。舅舅告诉富萍,这“浮萍”跟她同名哩,只是音同字不同。富萍最后做出那个决定,房子是否也是一个因素呢?她终要有一个着落。那母子有一间租用的小披屋,富萍去了他们家,挨着小披屋的山墙又搭了一个更小的披屋。

好在那时候没有“违章建筑”一说,偌大个上海也没有一个“拆”字。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部移民文学。上海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城市,书中的奶奶、吕凤仙一类帮佣者,舅舅、舅妈那样的船工,还有富萍和那对母子,都是融入市廛的外乡人。他们卑微的生命里有着自强、自尊与自爱的种子,他们从层层叠叠的苦难中“挤”过来了,以庸常的市井人生书写着自己的草根传奇。

(十二)四十年后,整个苏州河沿岸棚户区已在房地产开发热潮中彻底改造。当孙子的孙子从乡下到上海,来寻找那个名叫富萍的奶奶(其实是来寻找打工的机会),梅家桥这地方已是高楼林立,四周一片晃眼的玻璃幕墙。上海和中国所有的城市里都奔走着这些孙子的孙子,他们要面对的不再是乡俗与亲缘的重围,而是某种身份的门槛(户籍、学历、工作资质、信用等级等等)。实话说,如今纵然机会多多,但是要在城市落地生根却比他们的前辈更难,孙子的孙子们还能再度演绎富萍当年的破茧之旅吗?也许,他们会走入王安忆的另一部小说《遍地枭雄》,成为那里边“大王”劫车团伙中的一员。其实,“大王”脑子很清楚,如今是“契约的时代”,一切现代文明的游戏规则成了一种新的壁垒。这是一种后设的视点,如此而论,富萍后人的命运或许是绝望的,或许又衍生出重新洗牌的希冀。

二○○七年四月三十日初稿,十一月三日改定

上一篇:五月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统计局党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