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乡愁的诗歌母爱

2024-07-13

仿写乡愁的诗歌母爱(精选11篇)

仿写乡愁的诗歌母爱 第1篇

小时候,母爱是晚睡前一个引人的故事

我在听着,母亲在讲着

长大后,母爱是上学前的一句烦人的唠叨

我在走着,母亲在喊着

后来啊,母爱是早餐时的一杯温热的牛奶

我在喝着,母亲在看着

而现在,母爱是起风前一通温暖的电话,我在说着,母亲在听着。

仿写乡愁的诗歌母爱 第2篇

我在贪婪,母亲在开怀

稍大后,母爱是一碗浓浓的汤水

我在品味,母亲在回味

上学了,母爱是一声细细的叮咛

我在赶路,母亲在呵护

而现在,母爱是一份厚厚的资料

仿写乡愁的诗歌母爱 第3篇

就因为这些特点, 在诗歌教学中, 教师往往容易陷入尴尬的境地:讲授太多太白, 就冲刷了诗歌或淡或浓的味道;但说得不多不白, 似乎这节课又没有讲透彻, 学生没有什么收获。有人这样评论语文课堂:老师不讲也懂, 老师讲了也不懂。诗歌的教学更是如此, 那么, 到底应该怎么做既能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这坛蕴涵各种味道的“佳酿”, 又不把诗歌翻译成平淡无味的“白开水”呢?

最近, 听了河南省濮阳市第9中学杨建刚老师执教的《乡愁》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 一课。在教学中, 一个细节的处理, 让我不由得拍案叫好!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他没有过多的阐释, 而是通过比较,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诗歌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在这点的处理上, 一般的教师仅仅是让学生读几遍, 然后生硬地把这三个词语交给学生, 其实学生真正理解了吗?答案大多是否定的, 而杨老师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讲解诗歌不留痕迹, 让学生在改写中触摸到文字的温度和诗歌的灵魂。

【教学片段】

师:欣赏诗歌还要仔细品味、琢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以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这是我改写过的一首《乡愁》。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大屏幕显示: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缺少了很多词语。

师:缺少了词语?我们向来要求写文章要简练, 这样不更简练了吗?

生:这里不能简练, 数量词“一枚、一张”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的形状, 又是“小小的”、“窄窄的”, 面积小、程度轻但是乡愁浓重, 反衬诗人内心强烈的思乡之情, 所以不能简练。

师:你说得不错!确实不能简练, 但是我觉得“窄窄的”也可以换成“薄薄的”, “薄薄的”可以反衬诗人心中厚厚的乡愁, 你认为可以吗?

生: (纷纷地) 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窄窄的”是形容船票的形状, 与“小小的”、“矮矮的”一致, 音节上也押韵;而“薄薄的”是形容厚度的, 与上下文不一致, 音节不押韵, 破坏了诗歌的音韵美。 (学生微笑赞同。)

师:哦, 原来这里体现了诗歌的“音韵美”, 你真聪明, 你又教会了老师一些诗歌知识:诗歌要讲究音韵美。老师向你学习!

生: (争着举手回答) “浅浅的”一词给人无限希望, 那么跨越海峡便不难, 去掉“浅浅的”, 就表现不出诗人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师:炎黄子孙是一家, 我们也希望两岸人民的深情能尽快填平这浅浅的海峡, 使两岸变通途。

生:“矮矮的”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坟墓的特点, 又真切地传达出诗人与母亲阴阳两隔, 永不得再见的哀伤。

师:“矮矮的”写出了诗人的哀伤, 你能试着读出这种哀伤吗? (生低沉舒缓地读这一小节, 较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师:前面几位同学的发言很好, 分别从数量词和形容词方面做了赏析。现在谁能把前面几位同学的发言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这些数量词和形容词为什么不能去掉?

生: (略思考) 这些数量词和形容词的运用体现了诗歌的语言美, 所以不能去掉。

师:你总结得真好, 原来诗歌的第一美就是语言美。 (边说边板书语言美。) 好, 刚才老师的改写是失败的, 我又进行了第二次改写。

(大屏幕显示: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师:你感觉如何?诗的味道、诗的结构有变化吗?

生:感觉没有了诗歌的味道, 也没有了诗歌的节奏和结构美。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 诗歌不但讲究语言美, 还有讲究节奏美和结构美。 (边说边板书结构美。)

师:老师总是失败的, 我现在进行第三次改写。

(大屏幕显示: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学校母亲/在家里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异乡新娘/在家乡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坟外母亲/在坟里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台湾大陆/在对岸)

生: (读后纷纷举手, 要求发言) 这样修改了以后, 总觉得很别扭。

师: (追问) 这次是哪里别扭?

生: (仔细琢磨) 这样太直白了, 像原来的多好: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尽管仔细想“这头”也是指学校, “那头”也是指家里, 但是, 还是没有原来的诗句更耐品味。

师:他用了一个词语“耐品味”。真好, 诗歌如茶, 是要品的。轻轻地呷一口, 别急着下肚, 慢慢地品味, 这悠长的味道啊, 尽在这一品中。诗歌的这种特点, 就是诗歌的意境美。 (边说边板书意境美, 学生纷纷点头。)

师:美丽的语言, 忧伤的乡愁, 通过琢磨品味,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精练含蓄, 内蕴丰富的魅力, 加深了对诗人感情的理解。总看这首诗歌, 我们不难发现, 她的美就体现在三个方面: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以后, 我们再学习诗歌, 就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品味。

【片段反思】

余光中的《乡愁》通篇只有88个字, 学生一读就懂, 余光中自己就把这首诗列为“浅显之作”。然而教好《乡愁》却并非易事, 用流沙河的话说:“这是一粒水晶珠子, 内无瑕斑, 外无纹痕, 而且十分透明, 一眼便可看穿, 叫我说些什么, 我看见了的, 别人也都看见了, 还要我来说吗?看来看去, 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而成的, 而是天然形成的……”可是, 就这浅显之作, 以十几岁学生的年龄阅历, 能否体味和感受那种“把我烧成灰, 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的赤子之心?那么, 怎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更近距离地触摸文字的温度和诗人的灵魂?更深刻地理解作者构思之高妙?

杨老师深深懂得:诗, 一定要读得仔细, 品得仔细。但是杨老师有更深刻的思考:如何读, 如何品?如果单单是表层的读或者简单的品, 那么, 对《乡愁》的理解势必会流于表层。杨老师还深深地懂得:诗歌是美的, 可是美的传递方式是熏染而不是解析。杨老师更深深地懂得:诗歌的创作是将无形之物化为有形之物, 可是诗歌的鉴赏评点则是要通过有形之物探究无形之情。那么怎么更好地熏染学生, 怎么更好地通过有形之物探究无形之情呢?于是, 他以诗人的胆识选取了改写。

在杨老师的教学设计中, 他选取品味语言、结构和意境这一重点, 但是, 如何突破这一重点, 他通过三次改写, 在三次改写中, 真正让学生品味了诗歌的语言、结构和意境, 触摸了作者的情感。

一、品味语言

杨老师通过把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和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去掉, 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了这些形象、生动、重叠词语的重要性, 有了这些词语, 诗歌似乎就有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节奏和悠扬婉转, 而去掉这些词语, 语言顿时变得枯燥单调。所以, 通过这一简单的比较, 学生很轻松地懂得了诗要讲究用词美、音律美等语言美。

二、品味结构

杨老师通过把诗歌的长短句改换成散文的形式———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通过这样的改写, 学生很容易读出改写后的内容, 缺少了一波三折的节奏和韵律, 而没有节奏和韵律的诗, 味同嚼蜡。从这里, 学生感受到, 原来, 诗歌的韵味啊, 还全在诗歌的结构中。所以, 在这样的改写比较中, 学生又很轻松地品味到诗歌要讲究结构美。

三、品读意境

杨老师通过更换几个词语, 把整首诗都改写成大实话, “我/在学校母亲/在家里”, “我/在异乡新娘/在家乡”, “我/在坟外母亲/在坟里”, “我/在台湾大陆/在对岸”, 这一简单改写, 看似游离了诗作, 却是“发功”前的一段“蓄势”, 是“实景清而空景现”。通过这样的改写, 学生轻轻松松就懂得了, 诗歌的韵味原来尽在这样的含蓄的意境中。

学生看似没有出声读书, 但却是实实在在地“读诗”, 这是对诗的一种再创造, 是情感升华后对诗的再演绎, 完全能达到“真境逼而神境生”的目的。尽管没有过多语言的解释和阐述, 学生却能理解到诗歌的美妙之处, 这足以让学生浸泡在诗歌语言的陈酿之中, 慢慢浸润, 慢慢吸收。这样的教学引导可谓是匠心独具, 达到了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

仿写乡愁的诗歌母爱 第4篇

画面在网上迅速传播,它击中了无数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被撕裂的母爱,被撕裂的乡愁。

记者先后回访了这对已为世人焦点的母子,他们寻常又异乎寻常。他们的生活境遇,让人唏嘘哽咽。

生计艰难的母亲

出租屋不足10平方米,进门就是左边一张简陋的床,床头是一台老旧的14英寸电视,旁边放着一张简易的桌子,桌子上还放着剩饭。屋里到处堆放着报纸和衣服,杂乱且弥漫着霉味。

这里就是40岁的植红玉在城市的寄身之地,这里也承载着小峰的城市记忆——跟母亲相依为命的欢笑和城市人不足为道的快乐。

25岁之前,植红玉一直在邛崃平乐的老家务农。这年,怀着城市梦,她跟人来到成都,成了一名报纸投递员。后来,她认识了男朋友李俊(化名),怀上了小峰。2008年5月,她跟随李俊到了贵州贵定县待产。地震后不久,小峰降世。小峰满月后,她跟李俊再次回到成都,继续卖报纸。后来,她跟李俊分手。大约在小峰4个月的时候,她又开始送报纸。

那时,小峰还小,她就用一块布做成襁褓,把小峰裹在胸前。每天带着小峰骑着电瓶车,挨家挨户送报纸。

1岁零4个月的时候,李俊把小峰接走带了2个月,植红玉觉得不放心,又把小峰接回来。小峰3岁,植红玉把他送到附近的幼儿园。

除了幼儿园,母子俩形影不离。在这个城市里,母子俩相依为命。

很快,小峰到了读小学的年龄,不得已植红玉决定把他送回邛崃读书。

去年暑假,植红玉把小峰接到成都。让他留在出租屋里看电视,他不干,每天跟着妈妈送报纸、订报纸。

开学了,小峰又被送回邛崃,植红玉给他买了轮滑鞋,心想孩子有个玩的,不会那么想她。送走那天,她承诺过年一定早点回邛崃,早点回去陪他,陪他久些……

孤独留守的儿子

邛崃临济镇瑞林村,沿着乡村公路一直走,一座毫不起眼的两层农家小院便是小峰的家。

记者踏进卷帘门,屋子里放置着锄头、农药打药箱等各类农具,几箩筐刚从地里采摘的萝卜和红薯。角落里的一张小方桌上乱七八糟地堆着寒假作业、学期试卷。

此时,小峰在二楼看电视。阳台没有安窗户,一阵风吹过来,小峰不禁打了个冷战。他黢黑的小手长了冻疮,有皲裂的伤口。

他最喜欢看的节目是《花千骨》和《熊出没》,常常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

班里41个同学,大多数孩子的父母都在镇上,来上学时旁边往往有母亲牵着。小峰都是一个人乘坐班车上下学。

一年之中,他只能见到母亲一次。担心小峰弄坏手机,外婆几乎不让他给母亲打电话;母亲打回家的电话也少得可怜,偶尔外婆让小峰接电话,他却故意躲到一边。

终于过年了,小峰一直盼望的妈妈回来了。他不再出去找小伙伴玩,寸步不离母亲,那几天的话都特别多。

妈妈含泪“逃走”,儿子追了一里路

朋友的顺风车在屋外等候。

植红玉拉着儿子:“你在屋里要乖,要听外公外婆的话。”小峰木着,不说话。植红玉出门,小峰也跟着走出门。车就停在屋前的马路边上,植红玉拉开车门,回过头朝向儿子:“妈妈上班去了哈,你在屋里要乖,暑假妈妈带你上成都来。”

这时,一直不说话的小峰突然扑过来拉妈妈的手,“哇哇”哭起来。外公外婆赶紧去拉,小峰挣扎着,哭着喊:“我要去,我要去!你们不能这样对我!”植红玉赶紧关上车门,司机一踩油门迅速离开。

看到车走远,外公外婆放开小峰,没想到他朝着车的方向撒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喊:“我也要去,我也要去。”小峰跑了1里路,最终被大家拦下来。

整晚小峰都不说话,他跑到之前妈妈呆过的房间里,要一个人睡。“这样很安静,我可以专心地想妈妈。”小峰说,他现在特别想给妈妈写一封信,信里只有一句话:“妈妈,你能回来吗?”

这一刻锥心,何止6100万人

全国妇联2015年6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达6102.55万人。留守儿童不单单是一个个数字,更是骨肉分离、亲情缺失、父母养育和教育缺位下,一个个未成年人的成长悲剧。2012年冬季,贵州毕节市,5个男孩在垃圾箱里烧炭取火,一氧化碳中毒导致死亡;2015年6月9日,同樣是毕节,4名儿童在家中喝农药中毒死亡;自残自杀、被伤害、意外死亡、农村女童被猥亵事件时有发生……

鹿痴M鹿:作为一个从7岁就开始留守的我来说,这种感觉真的很难受,哪怕已经高三了,每次父母走的时候,我都会难过好几天!

阿龟别闹:前几年哭得撕心裂肺,后来站在楼上望他们背影默默哭,再后来躲在被窝里流泪,快成年的前几年看得很淡。成年后觉得离开便离开,再见,会努力赚钱赡养你们的,更多的(譬如陪伴和爱之类的)给不了了。现在闲时看心理书籍,解决童年留下的心理问题……

美妞玫妞:我小时候也是这样,追着大巴车跑,爸妈上车就不敢往后看,怕忍不住。长大后听爸爸说:“我和妈妈每次过完年进城,都是在车上哭得稀里哗啦,但是迫于生活,没办法。”

孩子在孤独中长大,父母在孤独中老去。

当贫困成为更大的问题时

没有一种童年必须经历分离。也没有人会在小峰发出的呼喊声中无动于衷。仅有情绪的感动与感染,依然无济于事。没有父母的关爱、缺乏亲情的呵护和有效的监护、教育的缺失等,这是人们经常讨论到的有关留守儿童的问题。无疑,这些的确需要关注和探讨,但恐怕也不能忽视了问题的另一面。

nlc202309091540

记者在采访中曾经遇到一个甘肃平凉的留守儿童家庭,孩子的母亲告诉记者:“我家住在偏僻的山区,除了种田,家里再没有其他收益,而田间的收益只是一些口粮。最困难的时候,我连一元钱都借不到,因为村里的人家也都很贫穷。如果不走出去,只能困在山里穷下去。”后来这位妇女先后到平涼市、北京去做家政,丈夫也选择了外出打工。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这个家供出了上学的孩子,还在平凉市买了一套楼房。

对那些偏远的、自然条件恶劣的贫困家庭而言,贫困是更大的问题,生存都难以为继,何谈孩子的教育与感受?在解决这个最大难题的过程中,留守儿童、留守妇女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而从大的背景来看,东西部等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大量的劳动力输出、外流,这些则是造成留守儿童等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没有人愿意漂泊留守,但家庭自身的原因、生活的艰难,子女随迁的种种有形或无形的门槛与阻力,也让这些家庭无奈。但不管是哪种“苦衷”与“身不由己”,这些以亿计人口离别、团聚中的喜怒哀乐与不确定的命运,其实都深嵌于当前仍处于转型期城乡二元社会的黑白底色之中。所以,小峰那一声“你们不能这样对我”的责备或说乞求,也该让更多的人听到,并被更多、更大、更积极的声音回应。

因为如此,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各地积极行动,

关爱农村贫困家庭和留守儿童

甘肃:在省委、省政府开展的“双联”、精准扶贫行动中,省妇联提出了“陇原妹走出去”、“陇原巧手干起来”等具体举措,省妇联在号召贫困妇女有条件走出去务工的同时,鼓励贫困妇女积极开展居家就业,并通过陇原巧手联盟、陇原家政联盟等,积极为贫困妇女搭建就业发展平台。另外,省妇联还通过动员志愿者,在全省范围开展了针对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结对活动、志愿者支教活动等。

安徽:提出“随迁候鸟”将享受与该省孩子“一样就读”、“一样升学”、“一样免费”入学的政策。所有的公办中小学对随迁子女开放。

东莞:“十三五”期间,东莞市将拿出6.5亿元,通过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搭建学校信息化平台等方式,提升随迁子女教育公共服务水平,让随迁子女享受名师课程。

海南: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实行省外来琼务工经商人员积分落户制度。建立与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各项制度。

湖南:在湖南省行政区域内户口登记管理的,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江西: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

四川:返乡务工人员自主创业的,可获得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还可获得不超过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享受财政贴息。

编后

父母在外谋生,孩子在农村留守。这早已成为这个流动时代的另一种“乡愁”。我们尚且不知道,这样的留守经历会如何影响小峰的人生轨迹,长大后他又会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这种过早的分离?而当这样的留守童年的泪水与苦楚乘以6100万,在若干年后又将“回馈”给社会怎样的重量?或许还没有人能够给出具体答案,但这终将为所有人所不得不直面。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完成,需要上至顶层设计、下到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以及父母作为“第一责任人”,共同努力。孩子不得已“留守”,对孩子的爱却不能缺失。真心期待在政府主导下,全社会能够打造一个全方位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让他们走出爱的缺失、保护的缺位。

(摘自《华西都市报》《中国妇女报》)(责编 满天)

仿写乡愁的诗歌梦想 第5篇

仿写乡愁的诗歌梦想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

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小时候/年味是一盏春酒/我怀童真饮下/母亲带慈祥品味

长大后/纯朴是一盏春酒 /我怀快乐饮下/乡人带感激品味

后来啊/怀念是一盏春酒/我怀惆怅饮下/儿子带不解品味

而现在/乡愁是一盏春酒/我怀落寞饮下/时光带沉默品味

小时候

乡愁是一个小小的风筝

我在这头

梦想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封长长的书信

我在这头

亲人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座层层的牢笼

我在外头

思想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本厚厚的记忆

我在这头

童年在那头 小时候,友谊是一个小小的跷跷板,我在这头,伙伴在那头

长大后,友谊是一条长长的电话线,我在这头,朋友在那头

后来呵,友谊是一片奢华的庭院,我在外头,知己在里头

而现在,友谊是一段淡淡的回忆,我在这头,童年在那头

年幼时

童年是一条清清的溪流

快乐在里头

烦恼在外头

稍大些

童年是一道弯弯的虹桥

稚嫩在后头

懂事在前头

成年了

童年是一场甜甜的美梦

单纯在心头

负担在肩头

年老了

童年是一张小小的照片

童心在那头

人生在这头

诗歌仿写乡愁 第6篇

无处可寻,却如影随形。

乡愁是水塘中的明月,

无法触及,却勾人心魂。

想念是奔流的河,永不干涸,永不停息;想念是飘拂的柳,随风荡漾;想念是炽热的火,照亮人心。

想念是一条条穿梭的手机短信,它夹杂着我对父母的关心和留恋。

离家后,思乡的情是一条长长的小溪,将我的情带到那远方的家中;离家后,思想的情是一束束蒲公英,将我的爱随风传去。

离开后,乡愁是一篇汇聚江河的海,永不干涸;分离后,乡愁是一片万里无云的天,一望无际;老去后,乡愁是一封没有邮票的信,埋在心里。

离家后,乡愁是一杯浓浓的咖啡,香醇却又苦涩;离家后,乡愁是一道凄美的月光,倾泻在心头,冷冷清清。

离家后,想念是一套运作的齿轮,自己的想念与父母的牵挂,永远紧紧贴合;离家后,乡愁是一首唱不完的歌,细数离别,轻吟唱不完的惆怅想念。

根据乡愁写母爱的诗歌 第7篇

母爱是一件厚厚的毛衣

母亲轻轻地织着

我在静静地看着

小学时

母爱是一碗热热的稀饭

母亲静静的看

我慢慢地喝着

长大后

母爱是一首优雅的音乐

母亲让我欣赏

我在细细的.聆听

而现在

母爱是一盏明亮的台灯

母亲为我开灯

我为母亲写首诗

古诗中关于母爱的名言警句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2、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3、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4、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5、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6、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7、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8、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9、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10、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11、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12、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13、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14、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15、顾我,复我。《诗经》

16、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17、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18、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19、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20、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21、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22、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23、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24、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25、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26、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27、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28、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29、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30、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31、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32、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33、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34、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35、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36、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37、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38、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39、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40、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41、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42、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43、顾我,复我。《诗经》

44、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45、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46、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47、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48、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49、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仿写乡愁的诗歌母爱 第8篇

在日常的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话语霸权剥夺了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实践。若逢公开课,老师们往往使尽浑身解数,或把某个诗人不同时期的数首诗放在一起,或把同一时期的不同诗人的数首诗放在一起,让学生们进行比较阅读,于是课堂上的学生一个个俨然评论家,有模有样地读着从网上“百度”来的那些一知半解的文章。或就诗歌中的某个问题进行创意解读,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热烈,全班交流时才发现,他们完全是异想天开,自说自话……如此“言说”热闹的课堂看起来似乎体现了学生主体,但学生的“言说”因为缺少了深度“倾听”,对诗歌、对诗人的深度“倾听”,所以对诗歌的理解只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而实现“对话”的前提就是有效的“倾听”。“倾听”指以主动、积极的情感态度认真细心地听取,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领悟等的过程。就是要求师生都要学会并善于、乐于倾听文本,倾听他人(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师之间的互相倾听)以及倾听自我,促进思考的深入,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提高课堂互动和对话的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益 ;同时营造出一种彼此尊重、多向沟通的良好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心智的和谐发展,给予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体验。笔者现以《乡愁》教学为例,尝试探寻诗歌教学的另一蹊径。

一、诵读,倾听诗歌有声的召唤

诗歌在文学发展史上出现得最早,被誉为“最富音乐感”的语言形式的文学作品。每一首诗歌都有各自的节奏、韵律,还要遵守音节、声调、韵律的要求。因此,诵读是诗歌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在诵读的过程中,“诵读者”倾听到了诗歌本身的韵律,感受到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音乐美,同时诗歌本身也通过有声的语音实现了对“诵读者”的召唤,激起了兴趣,引发了共鸣。

在《乡愁》教学中,首先,笔者请全班一齐背诵三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曲(《静夜思》、《水调歌头》、《天净沙·秋思》),使学生从自己的琅琅书声中听到“远古的呼唤”,悄悄地走近“乡愁”的情感氛围。接着,以三首诗词曲中的意象形象地诠释“乡愁”:“李白说,乡愁是一片窗前的清霜,月在地上,故乡在心上 ;苏轼说,乡愁是一处无眠的宫阙,月在天上,离人在心上 ;马致远说,乡愁是一树纠结的枯藤,马在途上,根在心上 ;余光中说,乡愁是……什么呢?”当笔者缓缓地朗诵出这样一组诗意的句子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侧目,微笑,默叹”,显然学生们已经满含期待地迈进了“乡愁”的大门。此时,再凝神倾听名家的配乐朗诵,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个体读、小组合作读、齐读、配乐读,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点评相结合。

学生的诵读分三个层次 :1大声读,读正确。朱熹认为诵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2认真读,读出音韵。结合具体诗句,采用合适的语调、语速、节奏、重音。比如“小时候”语调低沉,语速稍慢,“小小”、“窄窄”要读重音,“矮矮”可以重音轻读等等。曾国藩谈诵读体会时说 :“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还要疾徐有致,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诗韵。3用心读,读出情味。仅仅靠语调、节奏等朗读技巧是远远走不到诗歌的内核的,更重要的是充沛的感情。情从何来呢?有两种途径 :第一,想象悟情。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再现昔日情景,品悟其中情感。比如想象诗歌第一小节 :少年端坐桌前,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跃动的灯火摇曳着他滚动的泪珠……第二,联想移情。根据诗歌的内容,联想自己类似的经历,引起共鸣,从而迁移情感。比如诵读第三小节时,笔者想起了刚刚去世的爷爷,每次从他的房间经过,看到那根拐杖孤零零地靠在墙边,想到再也看不到他慈祥的笑脸,再也听不到他黄昏中亲切的呼唤,不禁悲从中来……

如此这般,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倾听着诗歌有声的召唤,学生们循序渐进,完全沉浸在“乡愁”的世界里。

二、欣赏,倾听诗歌无声的言说

如果把诗歌的层次划分为语音、语义、形象、意蕴、生命意味,那么诵读的边界也只能到达语音、语义层,最多漫溢到形象层的“形”。要从诗歌语言给予的感性体验,跃升到精神性领会和理性把握的“象”,甚至更高的意蕴和生命,必须从有声的诵读,进入无声的倾听,倾听诗歌的言说,才能欣赏诗歌本身的精妙。

在这一环节中,笔者让学生们自主探究,品析欣赏——

师 :这一首《乡愁》不仅是余光中的“乡愁”,更是台湾一代人甚至万千海外游子漂泊的缩影,生命的悲歌。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感动不已,请你用心倾听诗歌中字字句句发出的无声的言说,领略它经久不衰的魅力。

……

生1 :诗人把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上,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意象是诗歌中特有的。

生2 :诗人截取了人生中的四个阶段,使诗歌具有了跳跃性。同时,时间又像一串红线贯穿全诗,概括了一代人漫长的生活历程。

生3 :采用了《诗经》的复沓手法,每小节句式类似,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句中叠词、数量词的运用也很讲究。

生4 :我记得温家宝总理在接待华人华侨时说 :“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诗歌最后一小节升华了主题,由思亲、思乡上升到渴望祖国统一的高度。

……

诗歌的言说是诗意的,含蓄的,宁静的,也许声音缺席了,但学生们通过默默地咀嚼、涵咏、欣赏,倾听到了诗歌中的意象之美,结构之美,主旨之美……这些无声的言说成就了诗歌灵动的意蕴之神,这才是真正的诗歌之美。

三、拓展,倾听诗歌永恒的生命

如今,台湾早已实现了与大陆的通航,余光中先生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踏上了祖国的土地,那他的“乡愁”化解了吗?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在网上看到了中央电视台的访谈节目《大家》,采访的就是余光中。他说,最单纯的乡愁是地理的,就是想家。然后乡愁由平面变成立体的,就是由地理的变为历史的、文化的,就是对自己的根的怀乡。于是就不一定是想念你的那一个城,那一个镇,而是整个九州,整个中国。对他来说,“乡愁”并不是浓浓的失落感,而更象征着沉沉的使命感。作为一个既承袭了汉魂唐魄,又见识过欧风美雨的中国文人,他由衷地希望自己能够固守中文的根基。他说 :“诗歌这个接力棒,从屈原的手里,到了李白的手里,到了杜甫的手里,现在到了自己手里,我不要让这个接力棒掉下去。掉下去是不应该的,甚至你跑慢了一点,也是有愧于你的职守的。”白发苍苍的他找到了落叶归根的感觉 :中文在手,等于是故乡在握。

于是,引领学生们倾听年过八旬的余光中对“乡愁”的更为丰富而深刻的理解,并续写上课伊始教师仿写的小诗 :“李白说,乡愁是一片窗前的清霜,月在地上,故乡在心上 ;苏轼说,乡愁是一处无眠的宫阙,月在天上,离人在心上 ;马致远说,乡愁是一树纠结的枯藤,马在途上,根在心上 ;余光中说,乡愁是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

生1 :乡愁是一份沉沉的使命感,笔头在手上,责任在心上。

生2 :乡愁是一段悠久的历史,汉字在纸上,华夏在心上。

生3 :乡愁是一个个方正的汉字,写在纸上,烙在心上。

生4 :……九州在心上。

生5 :……家国在心上。

……

原来,这个“乡”是中华之乡、历史之乡、文化之乡、诗歌之乡……怀乡就是寻根。这样的拓展与倾听,让人感受到了诗歌永恒的生命力。“乡愁”穿越了时空,仍然让我们倾听到她强劲的心跳,触摸到她有力的脉搏。

下课铃声响了,宣告了这一课的结束,但我们的“乡愁”之旅远远没有结束,我们文化的故乡还在遥远的彼岸。希望我们都能够铭记余光中老先生的话语“中文在手,故乡在握”,写出纯净、典雅的好诗文,共同坚守我们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

摘要:课改以来,初中阅读教学中出现了重言说、轻倾听的现象。诗歌阅读教学亦是如此。文章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为例,从倾听的视角,由诵读到欣赏再到拓展,层层深入地探寻诗歌阅读教学的蹊径。

武建华诗歌的乡愁元素 第9篇

从旧日泥土里滋生出精神指认的根须,并终而汇聚催发出盘诘不断的“乡愁”繁花,正是诗人武建华诗歌给我留下的印象。他的文学创作已历经三十多年,在这默默的耕耘里,他在他的诗歌内容里涵容了复杂的“乡愁”主题与生命意象迹写,如浓在心尖的亲情乡情,生养在土地上的良善道德性追求等等方面,围绕人性“七情”的诸种诗意探索,渗透出时空跃迁中人类存在境遇内基本而难解的命题:乡愁。“乡愁”元素成为诗歌永“在路上”的时代表达。因此主体抒情的视点便较为精敏地呈现为“反观”的记忆打捞与捕捉。诗人对于时代主体性的期待,表现在诗歌里呈现为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发自心灵的强烈赞歌和抚慰,这正如诗人诗学观所表达出的那样:“人民是太阳,诗是阳光中的风、玫瑰和疤痛……”。这如风如疤痛的诗思,也便在生命的轻与重间,持续抵达着离乡土记忆越来越远的乡土想象,成为现代性行程里社会思想的时代痛结。武建华以其个人历史化的社会印迹,行思在地域性美感特征的深处,满载着遥远的乡愁,留下南阳乡土宽厚的生存经验,这乡愁如河般流经诗人记忆的心房,使我们疼痛,使我们在现代性荒凉的风景里,回望已逝村庄曾有的诗意感动,正如诗人在《飘飞的羽毛》里写下的那样,“生命从死亡中起飞,寻找再生的源地”,原乡虽然已经历史性地消失,但它也定会在我们的追忆里再次苏生。诗人“耘锄”不懈,将诗性的船锚,深深地抛进了故乡——那一片久违了的记忆大海,光亮粼粼波动,闪现出澄澈的思想活力。

在武建华的诗歌创作当中,他以自己生命体验的个人精神词源不断拓展着诗性空间的延伸,诗歌内部充满与历史镜像里生活细部的对话,更为深切的诗歌抒情受惠于我们伟大的诗歌源头的持久影响,回响着《诗经》民间风韵的遗绪。当然,这里更多的是指向诗人将诗艺的凝炼投入到以往的生活体验之中,体现出较为强烈的“风雅”传统精神,连同真实的社会变迁省察,与历史涓流点滴的疼痛欢乐,都深蕴其中。在自九十年代以来诗歌现场不约而同地转向不同程度的叙事性实验,诗人武建华所创作出的诗歌,粘带着来自泥土的记忆,叙事性中转化着个人生命体验的视景,在诗歌更充分地实现以不丧失艺术性为代价的介入社会现实意义上,富有既往诗歌文化积淀,也相应地不断实现着新的传统延续。诗歌评论家程光炜曾认为,“艾青的诗学贡献摄其要者,主要集中在富有张力的意象创造、立体化和散文化形式构筑、确立个体生命与时代精神相共振的新型关系”,借此用来体察武建华的诗歌风格追求,也是契合的。正是“个体生命与时代精神共振”的自觉民间立场,源于土地的歌唱,使得他的诗艺形式的张力增强,重意象营造,素朴的情感韵律过程中富含散文化冥想特色,给人以明亮的忧伤诗艺美感,激发出浸透生活的坚实思索。现代性的“乡愁”布满远离故乡漂泊的生存体验,词语对存在的寻找,充满着记忆对诗歌光辉闪现的赐福,代表性的诗篇有《泥土的气息》、《流经生命的河》等:

我嗅到了洋槐花的暗香。在潮湿里

摇曳着枝干,簇动着花束,碰撞着头颅

串串笑声,沿着花香坠入泥土;粒粒乡愁

在泥土的气息中生根,发芽,片片枯叶

在暮秋或冬风中飘逝

泥土的气息氤氲着,使乡村和田野

弥漫着一拨一拨的生机

……

只要我面南伫立,泥土的气息就

扑面而来:刻在岸上的皱纹

隔着月光的凝视,挂在草尖上的笑声和

泪珠……它们不亚于春风,不亚于秋雨

——《泥土的气息》

故乡的清河,一直在我心中流淌

她的宽阔和悠长

成为我生命的海岸线……

她时常是我梦中的温床

她又时常摇醒我的迷梦

——《流经生命的河》

“泥土”、“田野”、“故乡的清河”意象,源自于诗人对乡土大地的诚朴热爱,在诗歌里满溢着仁爱的芬芳,“扑面而来”,“又时常摇醒我的迷梦”。这些始自民间的“乡愁”元素,既有以往诗歌意象的碰撞,也有着诗人自我情感的注入,“河流”与乡土的风物往往凝视为情感的客观对应物,恰似“粒粒乡愁”融入诗人回眸的感怀之中,带有鲜明地域性的“苞谷”、“红薯”等意象成为诗人汇聚“乡愁”的具体化表达,“冬雪飘落,薯窖柴封/南阳盆地缘上的人,又开始吃着红薯/取暖越冬……”有时诗人对于“乡愁”的眷念,丝丝化为追忆亲人的生命心象的陌异呈现,缓缓叙事性的抒写里按捺不住流淌着一股动人的思念和忧伤,如《雪人》、《母亲》、《侍奉母亲的茅草》、《捉棉铃虫的妹妹》等:

多少年了,我的眼前,总有一个雪人

在晃动:一个雪人骑着自行车

在乡间雪路上,向城里的方向晃过来

白雪,刺伤了我的眼睛。一转眼

雪人就不见了。我飞下雪沟

将雪人“打捞”上岸。我用身体支起

一个僵硬的身躯,并擦掉他满身和

满脸的冰雪。这时,我才看清——

雪人竟然是我的父亲:瘦骨嶙峋

他顶不住落雪的北风——

(他明白:正在县城读高中的我,明天

就没餐票了)

这时,父亲骑的自行车

还在雪沟里躺着,百余斤的面袋子

nlc202309082106

与白雪的色彩一模一样……

多少年了,我的眼前,总有一个雪人

在晃动……

——《雪 人》

想让母亲喝一碗现成饭

这是我多年的心愿

这天我终于挤出了闲暇

做了一碗现成饭,端给母亲

可到她长年一人居住的屋里

发现她已经出远门走了

怎么也不提前打个招呼

——《母亲》

把绿色的棉铃咬个洞,钻进去

咬破一个个温暖的希望

这是妹妹,站在棉田的夕阳下

捉棉铃虫时的心情——

……

村庄灯火通明

妹妹回到家里,妈妈已把油灯挑明——

“工分太狠,比虫狠,二十条才一分!”

“工分不狠,是穷狠……”

——《捉棉铃虫的妹妹》

诗歌里对于亲人的思念之情,感人至深,诗人选择的生命经验情感叙述,转化为“雪人”、“出远门的母亲”、“夕阳下捉棉铃虫的妹妹”等具体细节性的意象记忆摄取,揭示生存的同时,也隐隐地拷问着自我灵魂,伴随着对父母的一种愧疚感,暖暖的情感流露出诗人对于昔日乡土亲情深沉的爱。波兰诗人辛波斯卡曾有“呼唤雪人”的心灵自由的抒发,而武建华写下的“雪人”则满满地呼唤着情感的依恋,充满着对父亲深深的眷念,精准而极为触人心弦地传达出父亲背负苦难的生命律动,于此捺进了“乡愁”里泊满风雪的心,没有极为真诚的生命体验和生存敏识,不会写出如此痛感的诗篇。那“落雪的北风”里,“晃动”的“雪人”艰难地骑行在乡土大地,亲情裹含“乡愁”沉沉的疼痛溢于言表,具体历史生存情境的诗写浮现,使得歌赞与怀念之情凝结为水乳交融的一体,这和诗人淳朴的表达旋律、开阔的诗境是分不开的。

武建华力求在自己的生命感受中写出精神故乡,诗篇中积淀下浓厚的文化归属感,并且以崇高而广博的生命心象来迹写原乡记忆的心灵复归,犹如时代里“奔跑着呼唤宁静”的光亮。对于存在境遇的勘探,诗歌标出了“语言的吃水线”,也成为了心灵静美的“休止符”,“令周边明亮而温暖”。面对时代的迷津,正如诗人所说出的那样,“前方是哪里?前方是田头还是海岸?是落日还是时间的边缘?”然而不管时光如何流转,我们依然会在历史记忆里看到诗人返身站立,遥望那一片精神的原乡:

然而那些久远的召唤

依然像乡村母亲站在村口的温暖的守望

关于乡愁的各种仿写 第10篇

春天过后

幸福是那博大土地的滋养我在懵懂 父母在呵护

夏天过后

幸福是那猛烈暴雨的锤炼我在提高 老师在教导

秋天过后

幸福是那多情落叶的陪伴我在彷徨 朋友在勉励

冬天过后

幸福是那孤独冰雪的警醒我在奋斗 伟人在鼓舞

春风又起

幸福是那缤纷四季的洗礼我在成长 生活在继续

幸福 李思达

春天

幸福是一根长长的风筝线我在下头 梦想在上头

夏天

幸福是一眼清清的泉水 我在源头 拼搏在尽头

秋天

幸福是一个甜甜的苹果 我在地头 收获在心头

冬天

幸福是一片皑皑的白雪 我在外头 孕育在里头

乡愁 解雅漉

春节时

乡愁是一张精美的贺卡 我在这头期待 伙伴在那头祝福

元宵节

乡愁是一个红红的灯笼 我在这边想象 爷爷在那边牵挂

端午节

乡愁是一个甜甜的粽子 我在这头品尝 奶奶在那头守望

中秋节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亮 我在这边观赏 亲人在那边企盼

友谊 张希

小时候

友谊是一个小小的玩笑 玩笑是真诚的

长大后

友谊是一次轻轻的握手 握手是善意的

后来啊

友谊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礼物是美丽的

而现在

友谊是一句励志的话语 话语是奋进的 坚持 郝靖孜

幼儿时

坚持是一次次学步的摔倒摔倒了然后爬起

小学时

坚持是一张密密的琴谱 弹错了接着再谈

初中了

坚持是一摞摞厚厚的卷子 由错号到对号

现在呢

坚持是一支支笔尖在纸上划动写好一张又一张

快乐 徐东瑞

懵懂时

快乐是几个要好的伙伴 欢声笑语 亲密无间

上小学

快乐是几道鲜红的对勾 看在眼里 喜上眉梢

初中了 快乐是几句鼓励的话语 即使短小 仍暖人心

而现在

快乐是与同学相处的分分秒秒珍惜时光 努力拼搏

快乐 孙建军

孩提时

快乐是一颗小小的糖块 衔在嘴上 甜在心上

小学时

快乐是一张满分的试卷 捧在手上 乐在心上

中学时

快乐是一句鼓励的话语 笑在脸上 记在心上

以后啊

快乐是一份满意的工作 累在身上 美在心上

母爱 徐青

孩提时

母爱是一件厚厚的毛衣 穿在身上 暖在心里

上学后

母爱是一杯浓浓的牛奶 喝在嘴里 甜在心头

现在啊

母爱是一句谆谆的教诲 听在耳里 刻在心里

未来呢

母爱是一盏亮亮的路灯 我在前行 母亲在指引

思念 王璐

孩提时

思念是一列长长的火车 承载着我对父母的眷恋

小学时

思念是一封短短的书信 传达着我对姐姐的牵挂

中学时

思念是一张小小的照片

记录着我对朋友的不舍

而现在

仿写席慕容的乡愁 第11篇

原文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仿写

故乡的雨是一帧流动的画

总是在租房的天花板打响

故乡的味道却是一股温馨的想念

像是梦中的栀子花香

半空之中漂浮

延伸阅读:席慕容,我心中最美的诗人

我常揣想,席慕容,她究竟是怎样的一名女子?诗歌,书画,散文,信手而来,她把人生最动人的东西都演绎的那么唯美。特别是她的诗歌,陪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伴我走过了一段又一段风雨路历程,触动了我心灵深处最脆弱最敏感的那根神经……席慕容,是我心中最美的诗人!

在那情窦初开的少女时代,《那一棵开花的树》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自己又何尝不想也化作一棵树,长在心上人必经的路旁,开满企盼的鲜花,请他走近细听我等待的热情。然而,情难舍,人难留,而当他终于无视地走过,那落了一地的不是花瓣,而是我凋零的心啊!哪个怀春的少女没有偷偷写过爱情诗呢?可只有人家席慕容才能把爱情诠释得这么美,这么真,这么深,这么切,这么痛!淋漓尽致,无与伦比!

“假如爱情可以解释、誓言可以修改/假如你我的相遇,可以重新安排/那么,生活就会比较容易/假如,一天/我终于能将你忘记/然而,这不是随便传说的故事/也不是明天才要上演的戏剧/ 我无法找出原稿/然后将你将你一笔抹去 。” 席慕容的《错误》写出了多少人心中的痛苦和无奈!相爱不如不爱,不爱却又偏偏相爱,偏偏相爱却又不能相爱!又无法找出原稿将你一笔抹去,怎不令人肝肠寸断,潸然泪下!既然不能相爱,那就把爱深藏在心底吧,“ 可是不眠的夜/仍然太长 /而早生的.白发/又泄露了我的悲伤”!星转斗移,物是人非,你的无情让人心寒,一曲《悲歌》更是痴心人无声的控诉:“今生 将不再见你/只为 见的已不是你/心中的你已永不再现/再现的 只是些沧桑的日月和流年”。

时光的流水缓缓地地滑过,多愁善感的诗人席慕容不由得发出了这样深深的感慨:“我可以锁住笔 为什么/却锁不住爱和忧伤/在长长的一生里 为什么/欢乐总是乍现就凋零/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但诗人又是豁达和睿智的,她深深地明白:“生命原是要不断地受伤和不断地复原/ 世界 仍然是一个/温柔的等待着我成熟的果园/ 天 这样蓝/树这样绿/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的安宁和美丽 ”……优美空灵的语言是席慕容美丽的外衣,而豁达深邃的思想又是席慕容闪光的灵魂,浪漫忧伤,又带着些许禅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梦如幻,令人如醉如痴……席慕容骨子深处散发的睿智与深情让她的诗歌充满了感恩与灵性,生活中小小的细节总能触动她心灵中最柔软的地方,诗化成一节音符,灵性成一段文字,如清歌一曲,弹着清丽的旋律,闪着耀眼的波光,带着对爱情的追求、年华的惆怅和绵绵的清愁,流淌到你我的心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席慕容有关“乡情,乡思,乡愁”的诗歌写得也不少,而且情难自抑,犹如悬崖瀑布,奔腾飞跃,与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无论身在何处,每每走进这类诗歌,心中珍藏的那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都可谓一泻千里,大有不可收拾之势。 一首《乡愁》更是别有一番滋味令人在心头萦绕:“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爱情,人生,乡愁,是席慕容诗歌永恒的主题,因为“我知道凡是美丽的总不肯/也不会为我停留/所以我把我的爱情和忧伤挂在墙上展览 / 并且出售”。写诗,是席慕容最美的表达方式,她告诉我们:“若你忽然问我/为什么要写诗/为什么不去做些别的有用的事/那么 我也不知道/ 该怎样回答/我如金匠 日夜捶击敲打/只为把痛苦延展成/ 薄如蝉翼的金饰/不知道这样努力地/ 把忧伤的来源转化成/ 光泽细柔的词句/是不是 也有一种/美丽的价值。”席慕容《诗的价值》诠释的不仅是一位诗人的心声,更表达了她对于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上一篇:大学生学习心理报告下一篇:美术涂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