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语录及译文

2024-06-04

孔子语录及译文(精选11篇)

孔子语录及译文 第1篇

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3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 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4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

孔子说:“那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身上。”

42、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官有余力时就去学习,学习能够游刃有余时就

孔子语录及译文 第2篇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ò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百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1)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得到,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义(真理、信仰、正义,有益大众的思想和行为)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3)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译文】孟子说:“水性是不分东西方向的,难道它也不分上下吗?人性的善良,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势所必然)。人没有不善良的,就像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一样。现在论水(的另一面),用力拍打使它跳跃,它可以高过人的额头;堵截令它激流回旋,可以使它停在山上。这怎么是水性如此呢?这实在是外力使然啊!人,可以使他做不善的事,这种违背他善良本性的行为,跟让水违背它向低处流的行为,本质是一样的。”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上天给予的时运比不上地理上的优势,地理上的优势比不上人们团结合作。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的,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是最为轻的。

(30)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然而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

(3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多,弃城而逃,这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3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因此不战则已,战则必获全胜,这是毫无疑义的。

浅析孔子“复礼”及发展 第3篇

关键词:礼,孔子,发展

中国是拥有其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度,其中推动着这一文明古国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因素——礼。素有礼仪之邦美誉的中国,礼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产生以及发展,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孔子思想的逻辑起点,在“八佾舞于庭”的历史背景下,孔子认为“礼”是治平天下的根本,孔子的思想也是围绕着“复礼”而展开的,礼不仅制约着上至帝王,下至臣民的行为举止,也是规范各个朝代治平天下的内在要求,那么古代对于礼这一文化现象又是怎样阐述的呢?

一、礼之渊源及延续

古代对于“礼”的解释颇为繁多,《说文解字》记载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聲。”王国维说 :“盛玉以奉神人之器为之若丰,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1]郭沫若说 :“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2]而小篆书写为“禮”左偏旁为示,与祭祀有关系,“豆”被认为是古时祭祀的乐器。由此看出礼的起源及核心是祭祀,通过祭祀表达对上天的敬意,以祈求上天的庇佑。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礼的认识也有差异,其后扩展到对于人的礼总的概括为 :“吉、凶、宾、军、嘉。”

《礼记·明堂位》记载 :“鸾车,有虞氏之路也。钩车,夏后氏之路也。大路,殷路也。乘路,周路也。有虞氏之旗,夏后氏之绥,殷之大白,周之大赤。”[3]可以看出周代的车文化和旗文化都不同程度的沿袭了虞夏商三代的文化。而“周礼”则是在夏礼、殷礼损益的基础上,形成较为符合封建制度的行为规范,是西周以来关于政治、伦理、道德的总称,也是周王朝的典章制度。《周礼·天官冢宰第一》记载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4]《周礼》是对周朝礼的集中反映,《周礼》原名《周官》,“周礼”通过分设官职,任命贤能掌管天下的治理,以辅佐王使天下人各安其分,“周礼”无论从道德、法律、军事、生活、祭祀、教育等不同领域中都有涉及,它不仅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也对封建氏族具有强大的约束力,从而维系周朝的统治。《廿二史札记》记载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视为固然。其后积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无有底止。强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祸乱不已。”[5]随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氏族国家被吞并,氏族贵族无法保全贵族的世袭地位,势必要寻求经济基础的贵族向土地私有者征税,以至于政治上夺权,军事上吞并,造成原来世袭氏族部落体系建立起来的天子—诸侯—大夫的周礼统治秩序崩溃,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周礼的繁文缛节人们无暇顾及,以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封建等级实质的暴露,已经不能支撑周王朝的发展,王室的衰颓,井田制的土崩瓦解对于“周礼”都是前所未有的迫害。周朝的礼仪制度已经逐渐被架空,君主的暴政,使得百姓民不聊生。长期以往,礼崩乐坏必然成为当下时代的趋势,那么孔子的思想就在这个颠沛流离的环境中应运而生。

二、孔子论“复礼”思想

《史记》曰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孔子的思想源于西周封建社会,当时的社会正处于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之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为儿嬉戏,常设俎豆,设礼容。”孔子幼年时经常把祭祀是常用的俎豆摆列出来,练习礼数,这在当时氏族统治体系逐渐瓦解崩溃的时代,孔子以“知礼”见称,实为不易。《论语·八佾》载 :“子曰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6]孔子言其视二代之礼而损益之,从这里就能看出孔子维护并推崇“周礼”。《论语·为政》载 :“子曰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6]在孔子看来,“周礼”处于“上继往圣,下开来学”的地位。而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论语·八佾》记载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6]“周礼”规定天子的舞列为八,诸侯为六、大夫为四、士为二,而季氏以大夫僭用太子之礼。《论语·八佾》载 :“子曰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6]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指出僭越的行为,不遵守礼的约束,肆意践踏对礼的限定,子曰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然礼虽废,羊存,犹得以识之而可复焉。若并去其羊,则此礼遂亡矣,孔子所以惜之。”[6]由此观之,孔子主张“复礼”。而《论语·先进》中讲述的事件更是让我们对孔子对待礼的态度有了更深入的把握。颜渊死后,他的父亲请求孔子把车卖了给颜渊做一个棺外的椁,子曰 :“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6]因为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深受孔子偏爱。子曰 :“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6]其好学令孔子认为颜渊之死实属可惜,但是,孔子却拒绝了颜渊父亲的请求,其理由为 :孔子当时已入仕,不在位,但尚且跟从大夫之列,礼不可出门步行,足以看出孔子对于“礼”严谨的态度,令人钦佩。可见在乱世中,孔子试图重振礼治,重新赋予“周礼”生命之源。

由孔子的门人所记述孔子的言行《论语》中,认为什么才是礼之根本呢?《论语·季氏》记载 :“不学礼,无以立。”[6]孔子认为,礼教恭俭庄敬,这是立身之本,有礼则社会太平,无礼则危及安定,然则不学礼,无以立身。《论语·八佾》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6]孔子创造性的提出了“礼”存在的基础仁,而礼是仁的内在表现形式,孔子的学说上承于周公,周公制礼,孔子明仁。人而不仁,则人心亡矣。仁为天下的正理,失去正理,则社会就没有秩序可言。《论语·阳货》记载 :“子曰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6]玉帛,礼之所用,钟鼓,乐之所用,说礼难道是说的玉帛么,说乐难道说的是钟鼓么,其实不然,那些玉帛之类的东西都过于形式化,无法承载礼的根本内涵。礼蕴含着秩序,乐蕴含着和谐,二者相和,才能治理天下。由此看出礼的根本外在于约束社会伦理道德行为,内在与修身养性。

其次,孔子论礼的作用是什么呢?《论语·学而》记载 :“礼之用,和为贵。”[6]礼主敬,言及礼必须顺于人心,礼的运用,贵在能和,在运用礼之时应当把握和的原则,否则就很难达成孔子“上继往圣,下开来学”的目的。在《论语》中,孔子的礼用于上之事天,远之事君,近之事父。

就上之事天而言,即行祭祀之礼,《论语·八佾》载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 :‘吾不与祭,如不祭。’”[6]祭祀事于鬼神而设的,古人必先承认有鬼神,才会有祭祀,但《论语·述而》载 :“子不语 :怪、力、乱、神。”[6]所以这只是记述孔子祭祀前的状态而已,而后两句言及孔子极其重视祭祀,对于祭祀时的诚敬溢于言表。同样《八佾》篇载 :“王孙贾问曰 :‘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 :‘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6]虽然王孙贾与孔子各有所指,孔子不信鬼神之说,但是孔子对于祭祀之礼及其尊重。《论语·八佾》篇载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 :‘是礼也?’”[6]孔子青年时,当太庙的助祭,通晓祭祀中的礼乐仪式,以及礼器的摆放,以孔子当时的学养与抱负,对于祭祀之礼了如指掌,孔子每事问,但并非不知,而是有讽刺太庙的种种礼器与仪文多属于僭越之礼之意。所以孔子论其祭祀之礼时,其一孔子不信鬼神之说,祭祀也不是迷信鬼神,而是使民德归厚矣。其二孔夫子注重祭祀时应当合乎与礼。

就远之事君而言,《论语·为政》载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6]以政事领导民众,刑法管制民众,只会是百姓有所惧怕的服从,而以德感召百姓,使人人付诸于符合礼的行为举止,让百姓无所畏惧,人人心中将感到违背君主的旨意是可耻的行为,那么,社会就将构建起人知礼,方可立的框架。提倡德化、礼治,使上级与下级之间情意相通,促使社会和谐发展。固礼在民心,亦是孔子欲重建“周礼”的愿景,这对于当下的社会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论语·八佾》载 :“定公问 :‘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6]君于臣称作使,臣对于君称作事,君能以礼待臣,臣亦能以忠事君,可见,在君臣相处中,也有一套礼仪规范可循。《淮南子》卷十《缪称训》记载 :“人以其所愿于上以交其下,谁弗戴?以其所欲于下以事其上,谁弗喜?”礼固有区分于上下级,人们希望上级对待他的方式去对待下级,那么下属谁能不拥戴他呢?想要以下级对待他的方式去对待上级,那么他的上司谁能不喜欢呢?由此双方都要相互处置有节,以延伸至社会,在社会中人与人相处之时,贵能先尽诸己,才能感召对方。

就近之事父。“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 :‘何谓也?’子曰 :‘生,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6]《论语·八佾》指出无违即是孝,父母有不合乎礼之事,子女不应顺其非,要合礼者事父母,足以见之,子女与父母之间也要遵守礼的原则。从伦理学的角度去看,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于人的内在要求。

仅就《论语》一书统计,“礼”字出现的频率就有七十四次,可见孔子对于礼的重视。孔子提及“复礼”的实质是使社会中的人自觉遵守礼的约束,而要改变春秋大乱的政治局面,就要恢复周礼的权威,使人各安其分,这样才能使西周盛世重建于天下。[7]

三、孔子对“周礼”的发展

从孔子的礼学思想中我们不难看出,礼出现在不同的朝代,在表现方式中上也有诸多差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夏代最先有了礼,而殷继承了夏礼,在夏礼的基础上进行损益之后形成了殷礼,在殷礼的基础上进行损益之后形成了“周礼”,固然“周礼”吸取了夏礼、殷礼的精华,去其糟粕,所以孔子才对“周礼”颇为赞赏。而孔子的一生,更是以能继承文王周公的大业为职志。那么孔子是否对于“周礼”只是一成不变的全盘接收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下面就从两个方面阐述孔子对“周礼”的发展 :

第一 :孔子对“礼”和“仪”观念的发展。在原始意义上,礼本指仪,礼仪是一体化的,但由于春秋时期社会变革,原有的礼制与人们迫切寻求生存发展的期待相矛盾,那么人们自然不行合乎礼之事来适应礼制的要求,但是周礼仍作为周代长期使用的文化符号深深的扎根于人心,所以外在的仪形式仍然被保留,而真正的“周礼”已经名存实亡。开始有了“礼”和“仪”分开的观念,《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载 :“子大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 :“是仪也,非礼也。”子太叔明确地把揖让周旋之礼成为“仪”。《左传·昭公五年》载 :“晋侯谓女叔齐曰 :‘鲁候不亦善于礼乎?’对曰 :‘鲁侯焉知礼!’公曰 :‘何为?自效劳至于贿赂,礼无违者,何故不知?’对曰 :‘是仪也,不可谓礼。礼之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春秋时期就已经把“礼”和“仪”区分开来,礼是用来保有国家、推行政令,不失去百姓的,这样才能使礼更具有政治含义。《论语·八佾》载 :“子曰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6]孔子看来,礼并不是外在的仪式,而是通过人的仁德之心散发出来,孔子更注重的是把真实的情感注入礼仪之中。

第二 :孔子进一步扩大了礼的价值内涵,创造性的提出了“礼”与“仁”相结合的观念。说创造性是因为在孔子之前,没有人以个人内心的道德情感作为礼的基础,也没有人强调过“仁”这一概念。《论语·颜渊》载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6]克己即约束己身,复礼意为践行礼。失去仁则礼不兴,没有礼则仁道亦不见,所以仁道要以复礼为重。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它体现在社会对于人的外在限制上,而仁则是对于人的内心的要求,体现在修己,爱人方面。如果只有仁而没有礼,就会陷入没有差别的仁爱,模糊了长幼尊卑的界定 ;如果只有礼没有仁,那么就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所以孔子在“周礼”之上提出了“礼”与“仁”相结合的观点,因为只有礼与仁相互制约,人们会自觉遵守具有等级差别的仁爱行为,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方可达到和谐。

一位老人与一座孔子语录园 第4篇

张济民,今年91岁,系南京中医药大学退休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全国著名中医专家。

雄心,老人要建语录园

1990年,70岁的张济民光荣退休。退休后,他精读了《论语》,全面系统地研究孔子思想,积极探讨孔子思想与中医理论的关系,著有《孔子中医观》《孔子与中医养生》等多篇学术论文。

2000年初春,张济民回到老家江苏省如皋市常青镇。张济民的家乡地处穷乡僻壤的革命老区,这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由于缺医少药,当地及周边乡镇每年有数百人丧命于各种疑难杂症。张济民走村串户,为数十名重病患者进行了义诊。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在与乡亲们的交谈中。发现不少老年人丢掉了传统文化,沉迷于赌博、封建迷信活动;不少年轻人信仰丧失,拜金主义严重,竟不知道孔子是谁;大多数村干部没读过《论语》,对孔子思想和孔子文化一无所知:村里没有村规民约,民风不清……“这是一种悲哀,是孔子思想和孔子文化传承的断裂!”张济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自言自语道:“没有营养的人容易生病,没有文化和信仰的群体容易浮躁,这‘浮躁病’比身体上的疾病更难治愈呀!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迫在眉睫。”他决心发挥余热,在家乡建一座孔子语录园,以传承孔子思想,宣传孔子文化,倡导“仁”、“礼”,净化村风民风,给后人留下一笔永久性的精神财富。

次日一大早,张济民急匆匆找到村党支部书记,说出自己要建孔子语录园的想法。书记对他的爱国爱乡热情大加赞赏,当即表态:村里将在用地、审批等环节上给予方便和支持。可书记担心张济民年事已高,精力也跟不上,再就是建语录园需大笔投资,而村里却爱莫能助。张济民说,自己身板硬朗,有生之年要为家乡人民做点事,留一笔精神财富,至于资金他自有办法解决。

回到南京后,张济民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满脑子盘算着语录园的框架和蓝图。“孩子爸,看来南京留不住你了,家乡有你的牵挂,我们就回去居住吧!”老伴看出了他的心事安慰道,“不管遇到风还是雨,我陪着你!”

2000年3月,张济民携老伴回到如皋市常青镇草张庄村,开始了他的夕阳创业计划。

战略,开个门诊圆那梦

张济民回乡安置好家人后,便带上干粮走南闯北开始了筹建孔子语录园的可行性调查。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他收集了数百份信息资料。据专家评估,建一座语录园(含附属生态园)至少需投资200万元,且免费参观无收益,每年还需贴补不少的维护保养费。200万元,这对于一个退休老人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可望而不可及。儿子极力反对,老伴也打起退堂鼓,劝他死了这条心。张济民沉着脸,一言不发。他知道,建语录园的成败关键在于资金,解决了这个瓶颈问题,其他问题将会迎刃而解。接下来的日子,家人再也没有听到老人提及“语录园”三个字。张济民每天按部就班地跑步、下棋、逗鸟、绘画,悠闲自乐。家人以为他放弃了筹建语录园的计划,不禁暗暗自喜。

1个月后,张济民从银行取出10万元稿费积蓄,说要建一幢中医门诊楼。“老爷子开明,开个专家诊所既可解除病人痛苦,又可增加家庭收入,是两全其美的好事!”晚辈们个个拍手称快,纷纷加入筹建中医门诊楼的行列。张济民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和民工一起挥锹铲土,搬运砖块,不分昼夜地忙碌在工地上。经过近3个月的奋战,一幢门诊楼拔地而起。2000年10月初,张济民中医专家门诊开诊。开诊1个月,生意红红火火,病员遍及如皋、海安等10多个县市,连上海、浙江、山东等地也有不少病人慕名前来求医。家人细算了一笔账,1个月的门诊收入少说也有两万元。可所挣的钱全由老人一人独掌。“老爷子是貔貅,只进不出。”家人对他很有意见。“老头子,别固执了,你留钱做啥哩?”老伴在一旁咕哝着。面对家人的满腹牢骚,张济民冷冷地甩出一句:“钱要用在刀刃上!”

此后不久,待镇土管所送来《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镇砖瓦厂、水泥制品厂将一车车砖瓦、水泥板运至家门口时,张家人才意识到老爷子要建孔子语录园了。张济民见时机成熟,便向家人如实摊牌:“我开诊所就是要圆孔子语录园的梦啊。我开诊所一年挣20万,10年就是200万,靠我这把老骨头建个孔子语录园不成问题,要知道语录园是个永久性的精神财富啊……”

战术,我要做当代愚公

建孔子语录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2000年11月,在语录园开工奠基仪式上,张济民动情地说:“我要立愚公移山之志,做当代愚公,打一场持久战,建一座孔子语录园。我要做传承孔子思想、宣传孔子文化的新愚公,挖‘山’不止,传承不息,让孔子的思想和文化代代传下去……”老人慷慨激昂的讲话回荡在乡村田野。震撼着乡亲们的心灵。

接下来,漫长的岁月,张济民除了门诊外,吃睡在工地。从落实资金、选购材料到每个单项工程竣工验收,他事必躬亲,一步一个脚印。工程队负责人说:“张教授是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

废寝忘食、超负荷工作,使张济民体重急剧下降。2004年严冬,张老病倒了,高烧不退,昏迷不醒。这下可急坏了家人。医生诊断,老人患有较为严重的心肌炎,这是心力交瘁、积劳成疾所致。张济民输液1周后才渐渐有了精神。病床上,张老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坚持,坚持,再坚持,语录园一定能如期建成!”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11月下旬,历时10年,耗资280万元,建筑面积1450平方米的孔子语录园终于建成了。

园内亭台楼阁,古色古香。一尊高大的白玉石孔子像耸立园中。约200米的长廊内依次为前言、孔子图片集锦、孔子语录、孔子语录译文。近1000字的前言,详细介绍了孔子思想、孔子文化精髓及孔子生平、丰功伟绩;孔子图片集锦展出了孔庙、孔子画像、孔子故居及孔子讲学图片共52张;118句孔子语录精雕细刻在11块大理石上;11块嵌在墙上的不锈钢板。上面刻着孔子语录译文。张济民还向附近村民赠送了3000多本自编自印的《孔子语录》小册子。漫步语录园,人们流连忘返。人們在欣赏语录园的同时,更惊叹和敬佩张济民老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孔子的精典语录及意思 第5篇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分享了孔子的精典语录及解释,欢迎借鉴!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

【译文】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漤矣。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

【译文】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坚守节操不动摇,人小遇到困窘就会胡作非为。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出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译文】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能力,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能力,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出处】《论语·学而第一》

【译文】学习知识后经常用实践来检验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出处】《论语·学而第一》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出处】《论语·学而第一》

【译文】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巧言令色,鲜矣仁。

【出处】《论语·学而第一》

【译文】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仁心。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处】《论语·学而第一》

【译文】一个人不怕人家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别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出处】《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有所建树;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超越规矩。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处】《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广泛地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有所领悟,又能吸收新的知识。能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君子不器。

【出处】《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君子不要像定型的器皿一样,要博学多识,具有可塑性。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出处】《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君子团结大多数而不与少数人勾结,小人与少数人人勾结而不团结大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处】《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惘,只空想不读书那就危险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懂得了就是懂得了,没有懂就是没有懂,这才是真懂。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出处】《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会服从;把不正直的人提拔到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会服从。

·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出处】《论语·八佾篇第三》

【译文】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出处】《论语·八佾篇第三》

【译文】君主按照礼来使用臣下,臣下用忠心来服侍君主。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爱别人、恨别人。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贫贱,君子是不会去做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如果早上悟得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却一心想着自己的土地。君子是怀畏刑法,小人只是想着贪图实惠。

·吾道一以贯之。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我的学说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不怕没有官位,怕的是没有担任官位的才能。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足以让人理解自己。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关心合不合道义;跟小人谈事情,他们只关心是否有利可图。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如果父母心里不愿听劝谏,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安顿父母的方法。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父母的年纪不可不记在心头。一方面为他们添寿而欢喜,一方面为他们年高而担心。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君子要说话要谨慎,但做事要行动敏捷。

·德不孤,必有邻。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为邻。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文】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文】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非常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君子周急不济富。

【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君子周济急需,而不给富人添富。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

关于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 第6篇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语录原文阅读及答案 第7篇

孔子语录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7~11题。(15分)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知之为知之 (2)是知也

(3)思而不学则殆 (4)满则覆

8.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4分)

(1)诲女知之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2分)

11.(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1分)

答: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2分)

答:

【答案】

7.(1)为:是。 (2)是:这。 (3)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覆:翻倒。

8.(1)诲女知之乎: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

9.―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10.态度 学 思

11.(1)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 (器)的特点。

(2)有心要。( )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

答:“没有必要”,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例如:没有必要。( )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去麻烦。

围炉夜话经典语录及译文 第8篇

【翻译】

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多替别人着想,看看是否会因自己的方便而使别人不方便。

围炉夜话经典语录及译文 第9篇

子贡之无谄,子思之坐弦,是贤人守贫穷之法。

【翻译】

遇到有人冒犯,颜渊不与人计较,孟子则自我反省,这是君子遭横逆时的自处之道。

围炉夜话经典语录及译文 第10篇

常思某人德业胜于我,某人学问胜于我,则可以自渐矣。

【翻译】

常想到有些人的环境不如自己,有些人的命运也不如自己,就应该知足。

孔子的名言精选带译文 第11篇

【翻译】孔子说:“多责备自己,少责备别人,就可以化解怨恨了。”

2.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志仁者。”——《卫灵公》

【翻译】孔子说:“工匠要搞好他的工作,一定要事先修好他的工具。我们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为那些卿大夫中的贤人服务,与那些士人中的仁人交友。”

3.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翻译】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三种。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4.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颜渊》

【翻译】孔子说:“诚恳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要使他仍然不听,也就算了,免得自找羞辱。”

5.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翻译】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关爱人,也才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去憎恨人。”

6.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又伪装出和善的面孔,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啊!” 更多孔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7.子曰:“君子道者有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翻译】孔子说:“君子达到的三个方面,我都没有做到:仁德的人遇事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子贡说:“这三点正是老师的自我评论啊。”

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厉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

【翻译】孔子说:“君子把义作为做人的根本,用礼仪来实行它,用谦虚的话来表达它,用诚实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才是君子啊!”

9.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及所哺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

【翻译】孔子说:“出门做事就像接待贵宾一样认真,役使老百姓就像承担重大祭祀一样慎重。凡是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无论在邦国里做事,在家族里做事,都不要让人怨恨自己。”

10.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

【翻译】孔子说:“刚强、果断、朴实、言语谨慎,这些品格接近于仁。”

11.子曰:“吾十有五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上立身处世站稳脚跟,四十岁上学识多起来遇事不致迷惑,五十岁上知道了上天赋予我的使命,六十岁上对听到的言论能辨别真假是非,七十岁上怎么想就能怎么做,而不会越出规矩。”

12.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翻译】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反复思考,结果却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

13.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翻译】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风气的地方是美好的。挑选住处,不选有仁风的地方,怎么能说是聪明呢?”

14.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翻译】孔子说:“面对着合乎仁德的事,可以不必对老师讲谦让。”

1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

上一篇:办户口单位介绍信下一篇:自我介绍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