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2024-07-26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精选11篇)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第1篇

浅谈对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及其历史地位的认识

陈贤聪(044020304)

法学043班

要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就必然涉及到什么是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问题,只有明白了这一前提概念,才能更好的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所谓毛泽东思想,是指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里需要阐明的,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同志的个人思想,它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杰出贡献和党的集体智慧的共同结晶,只是在其中,毛泽东的贡献最大、创造最多、水平最高,因而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下面分别来阐述: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同志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在这个内容上,毛泽东思想是立身在两个基本点上:一是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即买办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在特殊条件下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敌人,在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时,要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实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同大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并善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二是认为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农民是无产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军。无产阶级有可能和必要通过自己的先锋队用先进思想组织性和纪律性来提高农民群众的觉悟水平,建立农村根据地,长期进行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毛泽东同志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加上党本身的建设,就成为革命“三个法宝”。

(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毛泽东同志和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人民内部还存在着各种矛盾,必须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他提出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经济工作中实行对全国城乡各阶层统筹安排和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等一系列正确方针。他多资强调不要机械用外国经验,而要人中国是一具大农业国这种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充分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他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汉族和少数民族,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自力更生和学习外国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注意综合平衡。

(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毛泽东同志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他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规定了是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原则,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提出和总结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军事著作中,毛泽东同志总结了中国长期革命战争的经验,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提出了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以历史不曾有之势把游击战争提到了战略的地位,认为中国革命战争在长期内的主要作战形式是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科学论述了要随着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和战争发展的进程,正确地实行军事战略的转变,并为革命军队制定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把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总结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

(四)关于政策和策略

毛泽东同志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他在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

他指出:弱小的革命力量在变化着的主客观条件下能够最终战胜强大的反动力量;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要掌握斗争的主要方向,不要四面出击;对敌人要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实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在反动统治地区,把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结合起来,在组织上采取荫蔽精干的方针;对被打倒的反动阶级成中几反动分子,只要他们不造反、不捣乱,都给以生活路,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利胜利;二是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以政治教育。

(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他根据这个基本观点,在这方面提出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阵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关于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识分子要同工农相结合,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社会和工作实践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思想,等等。强调要全以全意为人民服务,对革命工作要极端负责,要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

(六)关于党的建设

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争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 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思想特别着重人思想上建设党,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其指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十几亿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特征。毛泽东思想针对历史上党内斗争中存在过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左”倾错误,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强调在党内斗争中要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建国前夕和建国以后,鉴于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毛泽东同场多次提出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从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就不难得出对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认识: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善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由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决定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指导革命,克服了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取利了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蒋介石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政,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了巨大的成就,如今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3.毛泽东思想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中国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中的重要历史现象。中国人民在它的指导下,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因此,毛泽东思想对于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和人类进步事业了具有借鉴作用,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为此,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第2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深化和丰富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的认识,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党的思想路线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事实就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的提出,进一步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对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③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其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根本途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农村改革开放和城市改革开放相结合。

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要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与继续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明确了努力目标,规划了整体布局,规定了基本任务,对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注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理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个能保证。要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的历史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地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作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既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生动而具体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共同思想基础,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思想基础,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解体、民族就要分裂。社会主义既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运动,也是一种理想和价值追求,必然要用共同的思想和意志来凝聚和统一人民的思想。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情况,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才能真正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人们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共同奋斗。事实深刻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战胜一切风险和挑战的主心骨。在未来前进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我们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这一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党的这条道路和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目标追求,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是引领、激励我们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第3篇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 需要在全社会奠定共同的思想理论基础, 需要不断增强全社会成员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青年大学生作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者和见证人,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更需要在思想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德上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准、情感上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前,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强化思想引领。这就要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 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鲜活、最具解释力和最具感染力的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既是我国德育的指导理论, 也是德育的核心内容。德育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 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和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唯物史观把握中国实际情况而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论逻辑, 又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之间是道路和目标的关系。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统一。实现中国梦, 就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引领,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途径。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 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 更好地感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理论魅力和现实影响力, 统一思想, 达成共识, 增强理论认同,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实现道德践履, 就要在大学生中不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今时代, 经济飞速发展, 社会急剧变革, 利益分化多元, 追求多样多态, 这对大学生认识社会产生复杂影响。利益虽然多元, 追求虽然多样, 但仍有对错和美丑之分, 社会成员仍然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 把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要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精华相结合, 已成为中国当代价值的最大公约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助于大学生抵御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 有助于大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更有助于大学生坚守马克思主义价值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多元多样的利益纠葛中握理论, 守原则, 辨是非, 明美丑, 达成对于马克思主义价值原则的共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学生加强学习,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价值原则和要求, 在思想和情感上达成对于马克思主义价值原则的认同, 把马克思主义价值原则内化于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培育, 更需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需要在日常教育中, 坚持实践导向, 加强学生参与, 注重学生体验, 做好行为示范, 讲好现实故事, 优化践行环境, 努力在实践中为大学生实现道德践履创造条件, 促进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的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 教育工作者是施教者, 处于主导地位, 按照活动目标要求, 参与活动组织、活动设置和活动开展, 通过团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宣讲教育、社会实践等各种方式, 主导教育活动的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不是随意性和盲目性的活动, 而是具有鲜明的方向性、导向性和意识形态性。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才能保障教育目标的实现, 才能保障方向的达到。因此, 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参与, 不单纯是大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 大学生是受教育者, 处于主体地位, 按照活动目标要求, 参与理论学习, 参与实践体验, 参与思考问题, 参与解决问题, 参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感知理论魅力, 体验实践力量, 提高理论认知水平, 增强情感认同程度, 把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体现出鲜明的实践和现实特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造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亲身感知和亲身体验的条件和环境, 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二是坚持理论宣传和实践育人相结合的原则。思想道德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为理论基础, 体现出鲜明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思想道德教育以大学生肩负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和实现个人成长成才为现实归宿, 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和现实性。因此, 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既要坚持做好思想理论宣传工作, 又要坚持实践育人。加强理论宣传, 要说明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梦的理论逻辑和现实理路, 说明好和区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和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之间的关系, 保证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得准, 学习得透。理论宣传教育主要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理论、学习理论的机会。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 才能受到实践的检验, 才能指导实践, 变成现实力量,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加强实践育人, 就是要创造条件, 营造环境,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参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参与检验理论, 亲身感知, 亲身体验;在实践活动中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逻辑, 亲身体验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魅力;在实践中实现情感升华, 在体验中增强情感认同, 在思考中坚定理论信仰。

三是坚持宏观表达和微观叙事相结合的原则。思想道德教育既关涉国家利益、民族前途, 又关涉个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 科学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当前中国社会飞速发展,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具有其他国家都不具有的独特国情, 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思想道德教育要紧紧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武器, 在大学生中说明好阐释好中国特色, 中国理论和中国道路, 从理论层面上、宏观角度上帮助大学生科学把握当前中国发展的理论逻辑。理论只有落到实处、解决问题, 才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也要求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 立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 用好科学理论, 讲好中国故事、现实故事和身边故事, 根据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逻辑、情感需求和兴趣爱好, 进行微观叙事, 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 认识社会, 把握变迁, 梳理纠葛, 解决矛盾。

三、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路径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大学生真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目标, 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效果根本上体现在大学生的日常实践活动中。2004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包括“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意见》指出,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因此, 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把所学理论落到实处, 道德品质提升和社会视野开阔的必经之路, 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途径。

加强实践育人, 一方面要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 主要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运用、结果验证、效果体验以及实践逻辑的深化理解和深度认同为目的, 主要表现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的实践层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 大学生增进了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 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结合, 提高了认识, 开阔了视野, 增进了认同, 提高了能力, 实现了理论外化于行。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日常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 要重视教书实践、科研实践、管理实践和服务实践的育人功能, 教学科研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师德素质、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水平, 以亲身实践向大学生提供正能量, 潜移默化, 育人无声。社团活动和网络实践中, 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加强引导,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占领高校社团和网络实践的思想理论阵地, 以创新精神推动社团活动和网络实践, “不仅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了机会, 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活动使社团成员形成了良好的社团道德规范和自律精神, 形成了良好的行为方式, 带动了校园风气的提升”。日常教育中, 教育者还要创造机会, 引导大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 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等方式,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开阔视野、增长才干、砥砺品格, 深入理解检验理论, 不断增进同群众的感情, 生动感知中国特色, 扎实学好中国理论, 踏实走好中国道路, 坚定弘扬中国信仰。

参考文献

[1]郑永廷, 张彦.德育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钟君.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六大认同[J].红旗文稿, 2015, (15) .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第4篇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5篇

历史意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第一个理论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指导意义:

1、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为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针指导者党不断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第6篇

叶树珍

11级###班48号

摘要: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它既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又是中国化的,是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的。因此,毛泽东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当代意义

正文: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20世纪最辉煌的精神成果,它的产生和发展既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政治运动的必然反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合乎规律的发展。它既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又是中国化的,是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中的。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原则的代名词。因此,毛泽东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规律。从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系而言,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了,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阶段。

毛泽东思想,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宇宙观与社会观——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即在坚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这个民族的特点,依靠近代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斗争的极端丰富的经验,经过科学的缜密的分析而建设起来的;也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方法,概括中国历史、社会及全部革命斗争经验而创造出来的。

二、毛泽东思想是开拓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锐利武器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结晶,它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毛泽东思想是世界革命局势影响下的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它指导中国革命根据地迅猛向前发展的过程。

毛泽东思想于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对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结构和走向,以及人们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甚至语言和文风等,无一不发挥着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毛泽东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新中国的社会精神风貌。这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在长期革命斗争当中逐渐形成的,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仍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一、当前学习毛泽东思想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昨天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近现代中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是了解中国国情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壮大、执政都与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分不开。不学习毛泽东思想就不会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不会了解20世纪的中国。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第7篇

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过程中所产生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的科学理论,概括地来讲,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全面而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努力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新道路,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毛泽东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为平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经验。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采取“赎买”的办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成功。毛泽东思想作为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只能包括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要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严格区别开来。

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思想凝聚着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从实践上看,它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凝聚了全党的力量,从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从理论上看,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领域。

总之,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为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为实现这个任务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深深地扎根、开花、结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又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许多很有启发性的论断。他不仅领导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积累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虽然,今天的形势有了重大的变化,但是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论述,为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继续提供着十分宝贵的理论指导。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天依然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旗帜。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与我们今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和降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如果不了解毛泽东思想,就不能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深刻的认识。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第8篇

根据研究特点不同, 国内对马克思新闻传播思想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 以梳理和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新闻实践、新闻思想为主。第二阶段, 将国内外共产主义事业主要领导人的相关论述扩展到研究视野之中, 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共同考察, 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体系。在这一阶段, 还引入了传播学等学科的相关成果。第三阶段, 拓展和全面总结了以往的研究成果。具体来说, 三个阶段是:

一、起步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到70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 《新闻业务》《新闻战线》等刊物少量刊载了介绍马克思、恩格斯新闻实践活动、分析其新闻作品的文章。此外,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辑出版了一些资料集, 最具代表性的是《马克思恩格斯论报刊》 (1958年8月出版) 。“文革”期间, 国内也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报刊》 (1978年出版, 北京大学中文系编) 等相关文集出版。

总的来说, 80年代之前的研究较为零散, 主要集中于对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新闻实践、新闻思想的分析梳理, 可以说是马克思新闻传播思想研究的起步阶段。

二、发展成熟阶段 (80年代到90年代)

进入80年代后, 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教学单位的一批研究者重新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对马克思新闻传播思想继承和发展的发展脉络, 使之系统化, 开始形成体系。这一时期, 学者们所研究的文献中纳入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的论著。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马克思新闻思想研究论文集》 (1983年出版) ;选集《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 (1985年出版) ;陈力丹的《马列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 (1987年出版) ;童兵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 (1989年出版) 等。

90年代以后, 研究所涉及的范围进一步拓展, 纳入并重视中共各代领导人的新闻观点。同时, 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进入国内研究者视野, 融入研究之中。例如, 陈力丹所著《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 (1993年出版) , “借鉴西方传播学的学术体系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传播思想进行研究……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传播理论和世界交往的基本理念”。[1]

三、进一步发展阶段 (新世纪以来)

进入新世纪, 对马克思新闻传播思想的研究基本均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部分出现。这一阶段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即一方面对之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一方面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

2004年1月,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 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这一背景下, 诞生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总结过去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拓展的专著。例如, 郑保卫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 (2005年出版) , 选编了25篇论文, 描绘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陈力丹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 (2006年出版) , 扩展了原有的研究, 并以思想体系的形式进行了总结;吴飞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经典文本导读》 (2005年出版) 、郑保卫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论著导读》 (2007年出版) , 则以集中梳理、呈现原文的形式, 成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观念的经典文本;此外, 还有范敬宜、李彬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五讲》 (2007年出版) 等著作, 以不同形式总结了以往的研究成果。

此外, 新世纪以来, 许多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呈现。以“马克思”和“新闻”为主题关键词搜索“新闻与传媒”类目下2000年之前的论文, 一共有782篇;以同样的主题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新世纪以来所收录的相关论文, 共检索到2001篇 (时间区间为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3月21日, 下文中“新世纪以来”所指区间均为此区间) 。单独看这个数据, 不到15年里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大约是之前51年总和的2.56倍。然而如果以同时间段“新闻传媒”类目下的论文总量比来看, 新世纪以来的论文数是之前的4.75倍 (新世界前后能检索到的论文分别为103600篇、491218篇) , 比值是马克思新闻传播思想研究的1.85倍之多。可见, 虽然新世纪以来对马克思新闻传播思想的研究在绝对值上增加了, 相对于新闻传播学的其他课题, 马克思新闻传播思想的研究热度并不算高。作为常谈常新的课题, 对马克思新闻传播思想的研究呈现出“恒温”的态势。

由于论文相对专著更为轻巧, 更容易采取新的视角、拓展研究视野。例如, 将目光投向以往的研究中论及较少的话题, 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新媒体与互联网等等。

现有的对马克思新闻传播思想的研究, 主要作为一个组成部分集中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研究对象涵盖了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关于新闻传播活动的论述, 而这些论述多是针对当时新闻传播活动遇到的问题而发的。由于经典作者们所身在的具体环境差距不小, 对同一话题亦会有不同见解。学者们为求全面性, 在呈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就不得不采用较低的概括层次, 对其当代意义的追寻亦较为薄弱。“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宝贵财富解决中国新闻事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此过程中使研究成果既体现出实际价值又体现出学术价值, 这是需要学人继续探讨的问题”。[2]

摘要:既有的对马克思新闻传播思想的研究, 主要是对马克思新闻传播领域经典文本的梳理与分析, 以及基于此进行的归纳总结。大体可概括为三个阶段:起步、形成理论体系、总结和拓展。

关键词:马克思,新闻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参考文献

[1]丁柏铨, 彭婙.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 2008 (08) .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第9篇

关键詞:扎西会议;扎西整编的主要内容;扎西整编的历史作用

扎西会议是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最后完成,扎西会议不仅解决了遵义会议很多没有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同时,对红军进行了精简缩编,压缩编制,轻装部队,充实基层战斗力,组建川南游击队,扩红等一系列活动。通过整编,红军迅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跳出了包围圈,实现了党和红军的伟大历史转折,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就扎西整编的主要内容和歷史作用进行初探,不当之处请专家指正。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决定,向四川进军。蒋介石调集重兵在长江沿岸布防,阻止红军入川与红四方面军汇合,在土城战役中,红一方面军遭到了川军的阻拦,土城战役失利,被迫改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云南扎西地域集结,中共中央于2月5日至9日,在扎西境内连续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扎西会议”。在扎西会议上作出了精简缩编中央红军的决定。

一是扎西整编的主要内容

从《中央军委关于各军团缩编的命令》内容可以看出,扎西整编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项:一是压缩部队编制,充实基层战斗连队,取消师级指挥机构,按照团的编制进行缩编,师团营连干部层层下放,充实了连队人员,提高了战斗力。取消了九军团,其人数分别按照不同比例并入三、五军团。机关后勤人员也同时进行了精简,经过整编,红军由长征初期的30个团,缩编为17个团(包括一个干部团),基层连队战斗力增强了许多。二是组建川南特委,建立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开辟川滇黔革命根据地,按照中央的决定,红五军团六师政委徐策留在扎西组建川南特委和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开辟革命根据地,游击队积极在三省边区县市开展革命活动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北上,发动地方群众打土豪,分田地,革命声势逐渐壮大,动员广大贫苦群众积极投身革命洪流中,最多的时候游击队发展到1000多人,有力的动摇了敌人的统治,是当时在川滇黔边区最有影响的武装力量。三是扎西扩红,在扎西期间,红军主动帮群众挑水劈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当地群众把红军看作是自己的队伍,红军在大河滩、长官司、罗布、三桃和扎西等地召开了群众大会,得到了群众的积极拥护,小坝的肖发文背柴到扎西赶场,听了宣传,放下柴担就跟红军走了。3000多扎西热血青年跟随红军北上。四是部队轻装,长征初期搬家式的行动,导致了红军行军速度慢,部队机动性差。按照规定“凡是两个人抬不起的东西都要扔掉,”多达400余件笨重的机械设备都被扔掉,今天在扎西会议纪念馆陈列的马克沁重机枪和X光机就是重要见证。大多数女红军战士留在地方打游击和照顾伤员。轻装真正提高了红军长征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二是扎西整编的历史作用

扎西缩编无论从当时的军事斗争环境还是红军的发展历史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扎西整编加强了部队的战斗力,和机动性,随后红军取桐梓、奇袭娄山关、重占遵义城,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次胜利,鼓舞了士气,为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一是缩编充实了红军基层连队的战斗力,二是扎西扩红壮大了红军队伍,扎西扩红是长征途中仅次于遵义扩红的一次扩红,在短短的十余天之内,扩红多达3000余人。三是轻装上阵,提高了红军的机动性和灵活性。经过扎西整编,使红军开始轻装上阵,取得了桐梓战役和娄山关大捷,重占遵义,逐渐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为长征的胜利打下了基础。四是组建川南游击队,既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也牵制了敌人,为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作出了重要贡献。

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第10篇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论述题1.22、历史过程及各阶段的理论表述:

①萌芽阶段: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权等基本理论提出;

②初步形成阶段: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

③成熟阶段: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④继续发展阶段:解放战争时期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人民民主专政、十大军事原则、政策和策略等;

⑤曲折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⑥理论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②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1930·5·《反对本本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教条主义文章;

③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1938·10·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1、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①1943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道路》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的是王稼祥

②1945年6月,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把毛泽东思想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刘少奇作了科学概括和全面阐述。

③1981年6月中共11届6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2年中共12大通过的党章,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作了准确和全面的概括和论述。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论述题1.1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②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论述题

③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论述题

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独创性)内容

①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农联盟;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过渡时期总路线;

③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④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

-三大优良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自我批评的作风;

-从思想建党: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整风模式

4、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论述题1.

5、1. 6

①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5、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特点:科学性、独创性、完整性

三、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评价:《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论述题1.33、如何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论述题1.4

【第一章简答题】

1.1.简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

答: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一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权等基本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第二阶段,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第四阶段,解放战争时期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发展。

第五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在曲折中得到发展。

第六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中,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主要是: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曾经说过,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同样正确的革命理论只有同亿万群众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和形成。作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毛泽东思想,不是个别天才人物主观意志的东西,而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不断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科学体系。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毛泽东思想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的革命精神,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三,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事关中国革命成败的特殊困难的事业。在中国共产党内,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最早,做得最好,贡献最大。他不仅在实践中正确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成就,而且在理论上明确提出并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并率领全党为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这种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1.2.简述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答: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入研究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即大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指出前者是革命的对象,后者是革命的动力。其中,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既有革命的要求又有动摇性;买办资产阶级的各个集团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背景,抗战时期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员。据此确立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资产阶级的政策和策略。第二,科学分析了中国农民阶级及其各个阶层,指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确立了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的思想。

第三,指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第四,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装”,加上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就成为中国革命的“三个主要的法宝”。上述思想,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以及《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一系列著作中。

1.3.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造成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从中国实际出发,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这一理论的要点是:

第一,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

第二,制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制定了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1/4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

第三,提出了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第四,创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经济体制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观点。

第五,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着重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思想,并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第六,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私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任务,提出了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以及一整套同时并举和“两条腿走路”的经济建设方针。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第11篇

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他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经验,已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摘要:毛泽东思想的成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它成功的指导党和中国人民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无论是毛泽东思想成立之初还是在当今,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值得我们一直学习模仿。以下便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概述和理解。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 革命 战争 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作为科学体系的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由6个方面组成。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石。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其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和统一战线的政策;关于中国武装斗争的特点和作用;关于中国共产党本身的建设;关于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具有很大的探索性和先导性。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这方面的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度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从而逐步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艰难任务;主要包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丰富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正确处理了内部矛盾;还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第三,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二十八年,主要是在战争中进行的。因此,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是毛泽东思想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毛泽东系统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这一领域主要包含五方面的内容:系统地解决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制定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思想。总之就是要

第四,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政策和策略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把策略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不要四面出击,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个个击破的思想,等等。总之就是要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必须根据形势灵活运用;在统一战线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

第五,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毛泽东思想对这方面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知识分子应当与工农相结合;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第六,党的建设理论。中国革命“三大法宝”中党的建设是重要内容。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在这方面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从思想上建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创造了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

除了上面讲的这六个方面外,毛泽东思想体系中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他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一、实事求是。就是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的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

二、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三、独立自主。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毛泽东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工作,在中国革命的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还有着深刻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全面考察、分析中国社会、历史和民族的特点,深入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阐明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把马列主义由欧洲形式和语言变成中华民族形式和语言,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语言说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方针政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它领导我们找到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他还领导我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如今的形势虽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论述,仍为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继续提供着宝贵的理论指导。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我们如今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不同,但是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都具有普遍的意义,对我们仍有激励意义和指导作用。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来看,毛泽东思想正在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方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制度保障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按照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在革命胜利后发展方向的基本理论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构想而建立的。如关于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族区域自治、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等都是如此。上述这些基本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保障,没有它们,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离开它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误入歧途。另一方面,前述的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方法和许多原则、方针、政策已为邓小平理论所继承、所发展,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指导思想。只要把毛泽东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我们就会鲜明地感受到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性,而摆脱隔膜感。 所以说因此毛泽东思想应当继续传承下去,进行推广学习,激励着我们前进,用它来指导我们找寻正确的道路,更好、更快的发展下去。

主要参考文献:《毛泽东思想概论》吉林省教育厅组编。

上一篇:创先争优演讲稿:创先争优 我行动下一篇:懂得感恩国旗下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