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读后感

2024-09-03

崇祯皇帝读后感(精选4篇)

崇祯皇帝读后感 第1篇

《崇祯皇帝》读后感

从小我就喜欢看一些有关古代战争题材的故事,也算是和历史的初次邂逅吧,后来真正喜欢、渴望了解历史还是得从初中的历史课讲起,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才第一次听到崇祯皇帝的名号,但也只是知道他是明朝的亡国之君罢了。

亡国之君可不是一个好听的名号,自然当时我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个无能又昏庸的皇帝,但历史可不是一个仅凭个人主观臆测便可推知事情真相的学科。在几次不经意的看到后人有关他的评价——苦撑危局,我才发现自己当时的无知和愚笨。崇祯皇帝应该是一个明君吧。

到了高一,班上突然流行起了晚自习读书的风潮,而我便借来同桌的《明朝那些事儿》乐此不疲地读了起来,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在我读到万历皇帝时便忍痛停了下来,后来便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机会好好读一读有关崇祯皇帝的史书了,这次我便拿起这本《崇祯皇帝》好好地品读一番。

不同他爷爷和哥哥那般,崇祯正如我所想像的一般并不是一个贪图享乐的荒淫之徒、不理朝政的昏庸之君。但他却仍和明朝前几代皇帝有着一些相近之处——害怕后宫干政、大臣掌权、将领拥兵自重、宦官当权以及对皇权有着狂热的追求。这些也许是几乎每个皇帝都有的通病,可他明明将魏忠贤这个大宦官给铲除了,但后来却又将军国大事交给一些宦官去做,这实在令我不解。经过后来对他心理的仔细揣摩与分析,是啊,在这些为皇上效力的人中掌握大权后对他皇位威胁最小的就是这些宦官了,换句话说,只有太监最不可能造他崇祯的反。纵使是这样,他仍然对身边的臣子无法给予足够的信任,用于抵抗满洲的各路勤王援军五万竟有三万给一个太监统领。不仅如此,他还优柔寡断,最初本打算先平定内乱向“东虏”求和,后在卢象升慷慨激昂的叙述下又出现了举棋不定、左右摇摆的情况。

这实在与我心目中的明君相差甚远,他到底还是一个普通人,在这样一个困局中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可他有一颗做“中兴之君”的心,他的信念值得我去学习、同情,但我并不认为这能为他的失败开脱。而他最令我感到反感的一点便是对身边之人多有猜忌,我认为如果他当初能给与身边人足够的信任也不会出现后面的险境。但历史就是如此,总有太多遗憾、不如人意、偶然与必然。

崇祯皇帝已经离我们远去,也如同历史上众多人物一样,他们或许名垂青史,或许遗臭万年,又或是默默无闻,但他们会给予我们后人一些启示。而我将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探索、不断发现。

崇祯皇帝读后感 第2篇

著名的明史学家毛佩琦曾评价《明朝那些事》:“明月的写作不仅笔锋活泼幽默,而且加进了自己的感悟,这就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也拉近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

大明王朝有着276年的辉煌历史,《明朝那些事》讲述了洪武大帝朱元璋到末帝崇祯朱由检的故事。

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在位,17年以来他为国付出了自己的“热血”,在油燃灯尽的情况下,他这个最不像末帝的末帝,和这个王朝走到了尽头,就像朱元璋当年所说的:“走上这条路就不要回头。”

自从他登基以来,无依无靠,朝廷满是魏忠贤的党诩,为了铲除他和那些混乱朝廷的阉党,他每天连觉都睡不着。在登基第一天以来,他知道魏忠贤是一个强大的对手,他和他之间是一个“大乱到大治”的时代,是一个“浴火重生”的时代,要想让歪倒的大厦重新矗立于天空,就必须将他彻底的打败,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经过几十天的不懈努力,他做到了,将阉党一网打尽,一度倾权朝廷的魏忠贤自杀了。随后他给东林党恢复了名声,是的,这一点就像朱元璋那样“要么不做,要么就给他做绝”。

在他的时代里,是一个枭雄辈出的时代,军事奇才孙承宗就崛起于世,创立起关宁防线,一举击破满清铁骑,随后又出现了卢象昇创立的“天雄军”……

可是他能力有限,上台猜忌有余,杀掉了明末有名的将领袁崇焕,这个人在他的老师孙承宗的带领下,建立起了关宁防线,关宁铁骑(以辽人守辽土的政策),让清太宗父子闻风丧胆。可当时朱由检忘了袁崇焕“先守,后攻”的政策,“寒了天下忠贞之志的心啊!”随后又暴发了农民起义,是朱由检提出的以农为本的政策,他爱惜农民,立行节俭。在满清铁骑和农民军的反复折磨下,他放弃了,只不过,他不是以放弃的形式所放弃。

在他的时代里,兵荒马乱,每天只睡几个小时,朝廷闹事、祖坟被烧、辽东失陷……

直到1664年的那天夜里,李自成挥师北京。

他绝望了,绝望了,他不相信明朝在自己的手上结束了,随后他砍断了女儿的手臂,这一举动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但无论如何,他不希望女儿落入敌人的手里,这不是残忍,这是慈爱。处理完之后,他上了煤山——自尽。自尽,是一个皇室比较有勇气的事,但他的死并非懦弱,而是一种责任,负责的态度。

他绝不妥协,绝不懦弱,绝不放弃,他有尊严,就这样吗?对,是的,有言道,可死,不可辱“崇祯之后,再无崇祯”。

记得朱由检说过:“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百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尸,勿伤百姓一人。”可当时他是末帝,被百姓辱骂,可是只有岁月的沧桑,才能掏尽一切污浊,扫清人们眼帘的遮盖和灰尘,看到那些殉道者无比璀璨的光芒,历千年而不灭。

朱由检并没有因明之亡,而被人遗忘,反而跨越几百年的历史,他是一位好皇帝,一位不像末帝的末帝,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皇帝。

杜甫曾经在《春望》里写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结束了?结束了,大明王朝走完了这276年的辉煌历史,由朱元璋到朱由检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深厚的印象,从鞭鞑到倭寇再到农民起义至满清铁骑,无一不是明朝的对手,他们或许强大或许不可战胜,但终究会被埋葬。

大明,将永远被人们记在心中,朱由检,将永远被记录到大明史册的最后一页。

崇祯皇帝本可不用上煤山 第3篇

第一次机会:南迁 甲申年正月,李自成大军挺进山西,两个月就可攻进北京,形势瞬息万变。大年初三,崇祯叫来太子办公室的李明睿开小会,研究应急方案。

李明睿的意见是南迁,他认为,只要向南进行战略转移,就能缓过气来。当年宋高宗赵构毅然南渡,在杭州建立了繁荣富庶的南宋,赵家天下又延续了150多年。咱大明的条件比那时候强多了,地方比它大,物产比它丰富,关键是祖宗当年迁都北京时,设南京为陪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体系在。

李明睿敦促,只要您下决心南下,东山或可再起,大明中兴有望。沿途的河北、山东、江苏的情况目前还不错,安全不是问题。总之死守北京就是等死,尽快动身为好。

李明睿说得有根有据,崇祯听得入神,两人深谈了一昼夜。

不过,按明王朝的制度,皇帝的重大决策需要得到政府部门支持;而且崇祯还担心,如果自己出头提出放弃首都和祖陵,身后一定挨骂。最好由政府部长们在会上先提,自己假装不同意,部长一再劝迁,这样的决策过程最完美。

会上,崇祯帝流着泪试探说:“形势都这样了,我想亲自上前线,战死疆场,你们都别拉着我。”各部部长争着要为领导分忧,代皇帝出征,就是没人提南迁。

李自成大军越打越近。崇祯暗示李明睿写一份报告,把南迁议题公开化,试图倒逼政府。政府首席部长陈演反对南迁,故意把消息捅出去,弄得沸沸扬扬,谣言四起,人心大乱。他还嫌不够,指使一个小干部向上递材料,攻击南迁是别有用心,是“邪说”,要求严肃处理李明睿。

政府坚决反对南迁并非偶然:

一是意识形态上的。士大夫阶层长期被正统教育洗脑,坚信撤退可耻,在政治上是错误的。

二是为了保命和推卸责任。南迁成功还好,万一失败,出主意的、附议的,肯定没有好下场。

三是实际利益上的。美宅良田不可能带走,丢了北京还不知便宜谁。最要害的问题在于,南迁之后,南北两个政府一合并,肯定要裁员,官员们思量的是俺的位子还有没有、好不好?

这样,大家都觉得等等看看最保险,不愿轻易下赌注。

李明睿非常气愤,又加以回击。支持和反对的都撕破了脸,一时间材料纷飞,会议不断,轰轰烈烈,就是没有结果。

崇祯皇帝急得不行,有一次开会前,他甚至把话说白了:“老陈,这事儿请您替我担待着点儿!”但是陈演在会上一直笑而不言,崇祯几次逼他发言,他都是笑笑而已,气得崇祯一脚踢翻了椅子。

这样一折腾,一个多月就过去了,形势更加凶险。在二月二十七日的会上,崇祯呼吁大家敞开说,说错了不要紧。他寻思,哪怕两派势均力敌,他也好拍板,但结果依旧。紧接着,李自成大军攻下了居庸关和昌平,北京危殆。

崇祯终于忍不住了,他果断跟李明睿等人摊牌:“不管他们了,这事我说了算,咱们立刻南迁!”李明睿叹口气:“来不及了,沿途我军都被打散了,北京城连只苍蝇都飞不出。”

第二次机会:和谈 不可思议的是,事情到了这步田地,大明王朝居然还有一口气。

李自成本是个在政府招待所出苦力的粗人,并不具备政治家的博大胸襟,所以对迅速的胜利毫无思想准备,也不太清楚进了北京意味着什么。三月十七日都打到今复兴门一带了,他居然在次日上午给崇祯写信,要求和谈,并且要价不高:割让西北一带给他,西北实行高度自治,不向中央报告工作;中央拨付100万银两慰问金给他,他替政府打击敌对势力,包括虎视眈眈的东北满人集团。

傻子都知道这桩买卖不赖,况且别无选择,但大家都不表态。如果说南迁问题还可以拿出来说说,那么割地赔款这顶政治帽子太大了,没人敢碰。

但是不发言也不对,于是部长们一个接一个慷慨陈词,愤怒谴责敌人的狼子野心,决心血战到底,与北京共存亡。李自成凭空送的大礼,根本不在明王朝最后一次最高国务会议的议题之内。

崇祯本想乘着夜色混出城去逃命,但是从安定门、朝阳门到前门,没有一个门为他打开。眼看天要亮了,只好孤独地走向了煤山……

他死后仅三个小时,李自成拍马直捣金銮殿。那些政治坚定、慷慨激昂的部长们血战到底了吗?第二天他们就去李自成办公室外,排队请求安排工作。

崇祯皇帝死后不久,大清摄政王多尔衮给南明的史可法写信,说得非常到位,也好像在替敌人难过:

你们明朝的干部根本不考虑国家利益,就喜欢唱高调、讲大话,哪怕火烧眉毛了,还慢条斯理地穷白话,作个决定比盖栋楼还慢。当年北宋研究对策还没散会,金军就渡过黄河了,你们咋就不长记性呢?!

景山公园那块石碑上刻的是“明思宗殉国处”,“思宗”是崇祯的庙号。的确,崇祯和明朝的悲剧留给后世沉重的思考。

崇祯的作文600字 第4篇

景山上,看那百年古树,百年石碑,那庄严沉痛的“明思宗殉国处”积累了多少历史的沉淀,石碑之后,古树之后夕阳西下,残阴如血。

他最初,是信王。他三岁丧母,九岁丧父,亲眼看着自己的兄长天启帝朱由校,荒靡无道地做了木匠皇帝七年。那时的大明,粉饰太平,实则危机四伏。

他十六岁那年,天启病逝,重臣将国家的重任推在了他的身上。

大明在危如累卵的时刻,却奏响了升平之乐――朱由检登基,改元崇帧。他顶着那沉重的冠冕,身着那金黄色的繁琐的龙袍,身后跟着世间最豪华的仪仗,走向奉天殿。他怀着中兴的梦想,君临天下。

剪除了宦臣的.羽翼,革除了民不聊生的弊政,将横行多年的魏忠贤集团一网打尽,狠狠惩处。此时的明朝,内忧外患,南边有农民军蠢蠢欲动,北面有后金的军队虎视眈眈。他修西历,除奸臣,对农民军以抚为主,但也不能消除农民军对前朝的恨,对朝廷的恨。

袁崇焕的忠,却换来他的千刀万剐,这是他一生做过最失民心的事。洪承畴的奸,他任他去剿农民军,他却将服了他最大的敌人。号称闯王的李自成,起兵造反,大动干戈。后金聂政王多尔衮,也慢慢在他的土地上嚣张放肆,屠杀了多江人民。

如广厦倾倒一般,他,再也无法挽回他先祖与前朝的局。在他登基第十七个春天的三月十七日,本应一片春光,但全国上下,一片血光。他不能屈服于李自成,更不肯屈服多尔衮,看着江山易主,他以发覆面,褪去那代表皇权的龙袍,杀妻灭子,再下罪己诏,自尽于景山。

他,勤政、爱民、仁慈。可那罪恶的种子已经在朝廷埋得根深蒂固。“君非之国之军,臣皆亡国之臣”临死时,他说无颜再见列祖列宗,其实是前朝埋下祸根。他是明君,兢兢业业、克勤克俭、国难当头不忘百姓,那“自取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在山河破碎之时,不忘救民于水火。他在外族的侵略下,独揽责任,挽回了明朝的尊严,虽然国已覆灭。

崇祯,这可能是历史的选择

上一篇:表达深深迷恋的情书下一篇:《雪》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