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相争的历史典故

2024-07-25

楚汉相争的历史典故(精选10篇)

楚汉相争的历史典故 第1篇

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萧何为丞相,整顿后方,训练人马。公元前2八月,汉王和韩信率领汉军攻打关中。关中的百姓对“约法三章”的汉王本来有好感,汉军一到,大多不愿抵抗。不到三个月工夫,汉王消灭了原来秦国降将章邯等的兵力,关中地区就成了汉王的地盘。

这一来,可把西楚霸王项羽气坏了。项羽打算发兵往西打刘邦,可是东边也出了事,齐国的田荣轰走了项羽所封的齐王,自立为王,情况比西边更严重。项羽只好先去对付齐国。

汉王刘邦趁项羽和齐国相持不下的时候,一直向东打过来,攻下了西楚霸王的都城彭城。项羽又不得不扔了齐国那一头,赶回来在睢水上跟汉军打了一仗。

汉军大败,掉在水里淹死的不知道有多少,被俘的也不少,汉王的父亲太公和妻子吕后也被楚军俘虏了。

汉王退到荣阳、成皋(都在今河南荥阳县)一带,收集散兵。这时候,萧何从关中调来一支人马,韩信也带着军队来见汉王,汉军才又振作起来。

汉王采取以攻为守的办法,一面守住荥阳,用少数兵力拖住项羽的军队;一面派韩信带领兵马,向北边收服魏国、燕国和赵国。

项羽的谋士范增劝项羽把荥阳迅速攻下来。汉王十分着急。他的谋士陈平原来是从项羽那边投奔过来的,献了一条计策,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

项羽是个猜忌心很重的.人,中了反间计,真的对范增怀疑起来。范增十分气愤,对项羽说:“天下的大事已经定了,大王自己好好干吧。我年老体衰,该回老家了。”

范增离开荥阳,一路上又气又伤心,就害了病,没有回到彭城,脊梁上长了毒疮死去。

范增一死,楚营里再没人替霸王出主意。汉军受的压力也减轻了。汉王用少数兵力在荥阳、成皋一带牵制项羽的兵力,让韩信继续攻取北边东边,又叫将军彭越在楚军后方截断楚军的运粮道儿,使项羽的军队不得不来回作战。

楚汉双方就这样对峙了两年多。

公元前2,项羽自己去攻打彭越,把手下将军曹咎留下来守住成皋,再三嘱咐他千万不要跟汉军交战。 本文来自学习啦

汉王见项羽一走,就向曹咎挑战。一开始,曹咎说什么也不出来交战。汉王就叫兵士成天隔着汜水(流经荥阳西,汜音sì)朝着楚营辱骂。

一连骂了几天,曹咎实在沉不住气了,就决定渡过汜水,和汉军拼一死战。

楚军兵多船少,只好分批渡河。汉军趁楚兵刚渡过一半的时候,把楚军的前军打败,后军乱了阵,自相践踏。曹咎觉得没有脸再见项羽,在汜水边自杀了。

项羽在东边正打了胜仗,一听成皋失守,又赶到了西边对付汉王。在广武(今河南荥阳县东北)地方,楚汉两军又对峙起来。

日子一久,楚军的粮食接应不上。项羽没法子,就把汉王的父亲绑了起来,放在宰猪的案上搁着,派人大声吆喝:

“刘邦还不快投降,就把你父亲宰了。”

汉王知道项羽吓唬他,也大声回答说:“我跟你曾经结为兄弟,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你要是把父亲杀了煮成肉羹,请分给我一碗尝尝。”

项羽恨得咬牙切齿,真的想把太公杀了,又是项伯劝住了他。 学习啦在线学习网

项羽派使者跟汉王说:“现在天下闹得乱纷纷的,无非是你我两个人相持不下,你敢不敢出来跟我比个上下高低。”汉王要使者回话说:“我可以跟你斗智,不跟你比力气。”

项羽又叫汉王出来,在阵前对话。汉王当面数落项羽的十大罪状,说他不讲信义,杀害义帝,屠杀百姓等等。项羽听得发火了,用戟向前一指,后面的弓箭手一齐放起箭来。汉王赶快回马,胸口已经中了一箭,受了重伤。

他忍住疼,故意弓着腰摸摸脚,骂着说:“贼人射中了我的脚趾。”

左右把汉王扶进了营帐。汉军听说汉王受伤,都着了慌。张良恐怕军心动摇,劝汉王勉强起来,到各军营巡视了一遍,大家才安定下来。

项羽听说汉王没有死,大失所望。接着,韩信在齐地大败楚军,楚军的运粮道又被彭越截断,粮草越来越少。

汉王趁项羽正在为难的时候,派人跟项羽讲和,要求把太公、吕后放回来,并且建议楚汉双方以鸿沟(在荥阳东南)为界,鸿沟以东归楚,鸿沟以西归汉。

项羽认为这样划定“楚河汉界”还不错,就同意了,放了太公、吕后,接着把自己的人马带回彭城。

其实,汉王这次讲和,只是一个缓兵之计。汉王用了张良、陈平的计策,不出两个月,组织了韩信、彭越、英布三路人马一齐会合,由韩信统领,追击项羽。楚、汉双方一场最后决战就开始了。

楚汉相争的历史典故 第2篇

公元前2,项羽跟随叔父项梁起兵于吴(今苏州市)。公元前2项梁在与秦将章邯的战争中战败身死,项羽统领其军,被楚怀王封为长安侯。公元前2,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以一己之力大破章邯军,吓得各路诸侯军干瞪眼坐壁上观,经此一战成名。公元前2,在项羽与秦兵苦战之时,刘邦没费多大劲就打到西安霸上,秦国灭亡,此时项羽刚平定河北。苦活累活全是项羽这哥们干的,功劳名声全让刘邦捞了,这俩还能好好处吗?

项羽仗着绝对军事优势,分封天下。自封西楚霸王,管辖梁、楚九个郡;把刘邦赶出关中,封汉中王,管辖巴、蜀、汉中;将原秦地一分为三;各诸侯将领跟随他起义的,也都各自封了个遍。至此项羽走上人生的巅峰,然而四年后竟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历史细节不再赘述,这里我想分析一下项羽为什么从巅峰坠落,找找他失败的原因。

第一不够狠。这一点很明显,鸿门宴的情节已被当做经典案例。自鸿门宴后,项羽再次失去多次消弱或杀掉刘邦的机会,公元前2彭城(今徐州)、公元前2荥阳、公元前2广武(荥阳东北广武山),甚至在公元前202年乌江自刎前两个月,在固陵(今河南周口市太康县)都有绝地反击的机会。韩信投奔刘邦后对项羽有个评价,妇人之仁,此见解可谓入木三分。

第二没有大局观。在战场上,只有战术没有战略将一败涂地。本来项羽在公元前206年已取得绝对优势,但随时间推移,他的一系列战术成功难以弥补战略的失误。他的大局观显然不够,不知道主要矛盾是啥,不知道主要敌人是谁,甚至不知道哪个地方好。

公元前204年,项羽将刘邦围在了荥阳,形成围歼之势,刘邦趁机请和,割荥阳以西归汉。范增劝项羽急攻荥阳城,项羽却中了陈平的反间计,对范增起了怀疑,偏不攻。得以喘息的刘邦出逃后,项羽又中了刘邦手下辕生的调虎离山计。刘邦采取迂回战术,向南攻宛(今南阳市),假意攻打武关(今陕西商洛市丹凤县),又绕了一圈夺回成皋(虎牢关,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让项羽与彭越相互厮杀了几个来回,疲于奔命,四处出击。结果是刘邦这一年彻底转变了被动局势,之后都是追着项羽打。

第三不讲政治。什么叫讲政治?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讲政治就是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讲政治就是讲用人。一个人个人能力越高,越不会用人,“活儿好态度差”,这也是人之常态。项羽小时候不愿学书、剑,只愿学兵法,加上跟随叔父项梁起兵,上来台阶也比别人高。但就是因为项羽的军事素养高、带兵勇猛,个人气度也很大,手下几乎没人可用,你再有能耐没人出谋划策行吗?范增算个人才,无奈七十多岁了,钟离昧也算一个,可惜都给策反了。韩信、陈平曾经都追随过项羽,可惜不受重用,都投奔刘邦去了。自己的人都留不住,更别说挖别人的墙角了!

第四不会当老好人。在中国传统里,不会当老好人不行。你看人家刘邦,公元前206年就误打误撞到了霸上,进了咸阳,在樊哙的建议下忍住本能的欲望,硬是装出个不贪财色的样子来,不光这,还约法仅三章,废除秦朝其他法律,给关中老百姓送了个空头大礼包,老百姓夹道欢迎好酒好肉供着。刘邦到了霸上后,秦王子婴素车白马出降,有人说把这子婴杀了,绝了人们的念想,刘邦说不然,当初怀王派我向西打秦国,说的就是我比较宽厚,甭管是不是真的,咱得做个样子,子婴已经投降,杀他不吉祥。

项羽怎么做的呢?与刘邦正好相反,鸿门宴后的项羽一路向西杀到了咸阳,屠城,杀子婴,还一把大火烧了秦宫,卷走了秦国珍宝美女要回老家。这么个蛮横抢劫的态度,连个口头安慰都没有,谁会喜欢?历史记载有句话,“秦民大失所望”。

第五不会玩假的。天下诸侯当时是打着楚怀王的旗号反秦,秦亡后,项羽阳尊怀王为义帝,实际贬到江南郴州去了,不但如此,公元前205年,项羽还密令九江、衡山、临江王攻义帝,“杀之江中”。反观刘邦,得知此事后,“汉王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不管真的假的,刘邦趁机发动各诸侯共同攻打楚国,打着为义帝报仇的幌子,顺带实现了自己的目的。项羽得到了什么,似乎仅仅是平复了心中的小小怒气。

第六小农思想严重。有没有小农思想,不是现实环境决定的,而是骨子里的,DNA遗传来的。按理说,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算是个贵族吧,与平民小混混刘邦比不知好了多少条街,可是他骨子里流露出来的确是各种不堪。项羽洗劫了咸阳宫后,不想其他的,他想富贵归故乡。有个叫韩生的说,关中是个好地方,易守难攻土地肥沃,在这发展可以称霸。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肤浅吧。涉及项羽的成语很多,此后又多了一个,楚人“沐猴而冠”。读到这一段,我忍不住在书上写了一句,“项羽,你个二货!”

李清照有句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真不知道女人为啥这么喜欢他!

作者:Yu

楚汉相争的历史典故 第3篇

刘邦, 一位不喜务正的农民, 灭秦的诸侯之一, 被项羽分封到偏远的巴蜀地区做汉王。他积蓄力量向东发展, 最终消灭了不可一世的项羽, 平定了反叛的各路诸侯, 统一天下, 奠定了绵延四百年的汉室基业。

千百年来, 人们对楚汉相争的结局慨叹不已, 学者们更是对其原因众说纷纭。笔者认为, 项废刘兴的根源在二人的素质。纵观《史记》相关诸篇, 司马迁笔下的项羽表现出的是一种骁勇善战却不善谋划的武将素质, 而刘邦表现出的是一种深谋远虑、善于驭人的政治家素质。二人角逐的不是一场战役的胜负, 而是天下的得失, 这就注定了最终的结局。

一、从见识、谋略的角度分析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主人公项羽自始至终都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大英雄。他“长八尺余, 力能扛鼎, 才气过人”, 从24岁随叔父项梁起兵到八年后兵败乌江, “身七十余战”而“未尝败北”, 常于敌阵中“杀数十百人”, “瞋目叱之”的时候, 敌人往往“目不敢视, 手不敢发”, 甚至“人马俱惊, 辟易数里”, 真如韩信评价的:“项王喑口喑恶叱咤, 千人皆废。”[1]

但这位大英雄的见识却并不令人恭维。例一, “楚汉久相持未决”的情况下, 项羽向刘邦提议:“天下匈匈数岁者, 徒以吾两人耳, 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这话出自角逐天下之人口中显得如此可笑, 慧黠的刘邦笑着否决了他的提议:“吾宁斗智, 不能斗力。”坚持不懈地把他拖入旷日持久的对峙中去。例二, 项羽从垓下突围至东城, 身边只有二十八骑, 面对追兵数千的情势, 他对忠心追随自己的骑兵发表了最后一次战前演讲。在演讲中, 他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天亡我, 非战之罪也”, 并且死前强调了三次。这是他能够慨然面对死亡的心灵慰藉, 也是他见识短浅之处。

司马迁对项羽的批评主要在见识、谋略方面:“及羽背关怀楚, 放逐义帝而自立, 怨王侯叛己, 难矣”, “谓霸王之业,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等。灭秦之后, 项羽放弃了富庶险要的关中地区, 返回老家, 定都无险可据的彭城, 首先丧失了争夺天下的地理优势。其次, 他放逐并派人暗杀了诸侯名义上的领袖义帝, 置自己于不仁不义、众矢之的的地步, 丧失了争夺天下的政治优势。最后, 项羽一贯推行霸王之道。“诸所过无不残灭”、“引兵西屠咸阳”、“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徇齐至北海, 多所残灭”等暴行, 使他丧失了民心人望。

刘邦起事时年近五十, 虽未见得受过良好的教育, 但却表现出了潜在的政治家素质。《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了刘邦早年的种种灵异之事:其母刘媪“梦与神遇”、“遂产高祖”的奇闻, 醉卧, “其上尝有龙”的幻相, 相面老父“君相贵不可言”的吉谶, 更有那“拔剑击斩蛇”之后的赤帝子斩白帝子的神话等, 现在看来都可理解为“固多大言”的刘邦为自身涂抹的神秘色彩。他因此拥有了“天授君权”的光环, 在民众中树立了领袖权威, 这可以说是刘邦为自己的未来所做的一种深远的谋划。此外, 刘邦具有顺应时势的政治头脑。他深知“天下苦秦久矣”, 所以入关之后与秦父老约法三章以稳定社会秩序, 秦人劳军的“牛羊酒食”又推辞不受, 大得百姓之心, “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他与项羽面临过同样的难题, 即手下诸侯的反叛。项羽的策略是屠城, 刘邦的策略是赦免官员和百姓, 只诛杀不臣之将。“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这种顺应民心的政策为他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从性格的角度分析

心理学上有一著名论断:“性格决定命运。”许多学者注意到了刘项成败中的性格因素, 其中杨春吉先生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认为:“项羽的性格世界中充满了善与恶、美与丑、刚与柔的矛盾冲突。……项羽的仁慈与残暴, 完全取决于对方是否对自己表示顺服, 他注重的是情感因素和个人恩怨, 而将是非曲直置于次要地位。”[2]

总地分析, 项羽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人, 好意气用事而缺乏必要的理智。

一则, 他好勇斗狠, 暴躁易怒, 对违逆他的人动辄坑杀、烹杀、烧死, 这使他失分不少, 无意中为刘邦加分不少。汉初丞相陈平早年曾追随项羽, 因率众击降叛将殷王而被加官进爵, 予以厚赏。但不久汉王攻下殷, 项羽大怒之下竟要诛杀平定殷王的将吏, 陈平逃走改投刘邦帐下, 使刘邦多了一名得力的奇士。王陵本无意追随刘邦, 项羽将王陵母亲抓到军中, 欲用她来招降王陵。王陵母自刎而死, 项羽大怒之下“烹陵母”, “陵卒从汉王定天下”[3], 使刘邦日后多了一名耿直的大臣。

二则, 项羽的情绪多变, 理智的堤坝常常被感情的潮水冲垮, 几句或真或假情深意厚的话语瞬间就能卸去他心中的盔甲。在鸿门宴前, 刘邦已破咸阳, 项羽挟巨鹿之战的余威入关, 被刘邦士卒阻挡, 又闻刘邦手下曹无伤密报:“沛公欲王关中, 使子婴为相, 珍宝尽有之。”他怒气冲天, 命令第二天击破刘邦军。但他的本家叔父项伯连夜到刘邦军营将这一情报泄露给张良, 刘邦抓住时机约见项伯, 以“兄事之”、“约为婚姻”等手段买通项伯为己说情, 很快使项羽放弃了攻打刘邦的主意。在鸿门宴上, 刘邦几句虚假的亲敬之语立刻使他心生愧意, 忍不住将自己的内线和盘托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 籍何以至此。”彻底放弃了诛杀刘邦的念头。项羽的理智完全被刘邦顺服的表象所迷惑, 表现为对项伯荒唐的姑息、对刘邦错位的仁慈、对内线无意的出卖。再如垓下之围。项羽趁着夜色突围, 在东城与汉军拼力厮杀, 最后“乃欲东渡乌江”, 看来他是想回家乡的。但“乌江亭长檥船待”, 情深意厚地请他回家乡称王, 他顿时羞愧难当, 决然地放弃了生还的机会。假如乌江亭长疾言厉色地责骂项羽一通, 是否就不会有乌江自刎的一幕了?

三则, 项羽的个性中具有率真单纯的一面。在鸿门宴上, 他冲口说出了内线曹无伤的名字, 无意中送了曹无伤的命;在荥阳军中, 他那么轻易地就中了陈平的离间计, 对忠心耿耿的亚父范增产生了怀疑, 致范增负气而亡;为鸿沟之盟, 他守约归还了刘邦老父及妻子, 没想到刘邦却撕毁协议, 穷追不舍;垓下被围, 他又轻易地中了韩信的四面楚歌之计, 以为楚地尽失, 仓皇败退, 造成楚军全面溃败。率真单纯, 出自普通人是可爱的, 出自统帅则是可悲的。

刘邦的性格则成熟得多。刘邦是一个理智型的人, 有很强的自制力、忍耐力, 有时甚至显得薄情寡义, 但刘邦成就了大事。范增评价刘邦:“沛公居山东时, 贪于财货, 好美姬。”从刘邦与吕雉成亲前就已有外妇所生儿子刘肥来看, 这话并非谣言。刘邦攻入咸阳, 面对珍宝美女故态复萌, 想住在宫中不走了, 后经樊哙、张良劝谏, 终于理智地“封秦重宝财物府库, 还军霸上”。范增评价这一行为:“此其志不在小。”汉四年, 刘邦被项羽急围在荥阳。这时, 韩信破齐, 遣使者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刘邦第一反应是破口大骂, 并“欲攻之”, 后经张良、陈平提醒才意识到应该稳住韩信, 以免生变。于是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征其兵击楚。在关键时刻, 刘邦总是能抑制住感情的冲动而做出理智的决策。当然, 刘邦在逃命途中嫌小儿女累赘, 情急之下“推堕”儿女于车下;楚汉对峙日久, 项羽欲以“烹太公”胁迫刘邦投降, 刘邦一脸无赖相地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 则幸分我一杯羹。”这些行径的确让人不齿, 但为了争夺天下置一切于不顾, 确也是刘邦成功的一种因素。

三、从用人的角度分析

刘邦得天下后与群臣论及自己的成功之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镇国家, 抚百姓, 给馈饷, 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 攻必取, 吾不如韩信。此三者, 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诚如斯言。刘邦表面看来似乎没有什么特殊才能, 但他却能凝聚一大批才干非凡的谋臣武将, 且都效命前驱, 忠心不移, 不能不让人惊叹刘邦卓越的领导才能。而项羽虽有万夫不当之勇, 但他身边乏人, 缺少臂膀, 难成大事。

1. 从吸引人才的魅力来对比。

刘邦早年为自己打造了种种“天授君权”的神话, 树立了政治权威地位。足智多谋的张良评价说:“沛公殆天授也。”[4]百战百胜的韩信无奈地承认:“且陛下所谓天授, 非人力也。”[1]而项羽早年虽有楚怀王的政治招牌, 但灭秦后不久就把他除掉了, 断送了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

此外, 刘邦具有宽厚仁爱的风度、知人善任的智慧。楚国长老认为:“沛公, 长者也。”推举他西入咸阳, 率先获得了民望。王陵之母也认为:“汉王, 长者也。”使人嘱告儿子“谨事汉王”。[3]张良对别人讲《太公兵法》, 别人都不能领悟;对刘邦讲, 刘邦很欣赏他, 经常采用张良的计策, 于是张良忠心追随刘邦。韩信之才最初未能被刘邦重视, 但刘邦信任萧何, 萧何力荐韩信做大将军, 刘邦听从了这一谏议, 结果与韩信相见恨晚。陈平初起事时服事魏王, 又投奔楚王, 最后归附汉王。刘邦手下大将谗害陈平, 刘邦起初也起疑心, 但通过与陈平的沟通, 坚定了对陈平的信心, 进而越发重用他, 陈平果然屡出奇计, 成为安定汉室的一代贤相。

项羽在这一点上大为不足, 他没有知人之智且任人唯亲。当年韩信在他帐下屡次献策以求重用, 他未加采纳, 于是韩信脱离楚军归顺了汉王。陈平评价他:“项王不能信人, 其所任爱, 非诸项即妻之昆弟, 虽有奇士不能用。”又说:“项王为人意忌信谗。”[3]确实, 项伯多次替刘邦谋划, 坏项羽大事, 但因是本家, 项羽对他还是言听计从;范增忠心追随项梁叔侄多年, 被项羽尊为“亚父”, 却因敌人小小的离间伎俩而失去了项羽的信任。其实, 世上亲故坏事、外人助己的事例比比皆是, 信任何人, 关键看决断者有没有明智的头脑。

2. 从驾驭人才的能力来对比。

刘邦善于揣摩人心、把握人性, 他抓住天下大乱之时人人追逐显贵的心理特点, 待属下动之以情、予之以利, 网罗了大批英才为己所用。项羽不谙此道, 虽待人恭敬有礼、“行功爵邑”, 却“忍不能予”, 所以士多不附。这一点从刘邦策反英布成功和项羽策反韩信失败可以明见。

英布早年追随项羽立下赫赫战功, 对项羽忠心不二, 坑秦降卒二十万, 击函谷关, 杀义帝, 都是英布奉项羽之命干的。但他被封为九江王之后数次不服从项羽调遣, 项羽因此怨恨在心, 没有很好地笼络他。楚汉相持之时, 刘邦派近臣随何策反英布。随何以天下形势说服英布, 又以“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5]引诱他, 终使英布背楚归汉。英布面见刘邦, 刘邦礼节傲慢, 英布一度后悔得想自杀, 但当他来到为他准备的馆舍, 见到帐幔、用器、饮食、侍从官员一如汉王那么豪华, 又“大喜过望”, 从此死心塌地效命刘邦。从英布“大喜过望”推测, 项羽没能满足英布对荣华富贵的渴求。

韩信在楚汉相争后期攻下齐国, 迫于形势, 刘邦封他为齐王。这时, 项羽派说客武涉前往策反韩信。武涉建议韩信反汉与楚联合, 三分天下自立为王。韩信以“汉王授我上将军印, 予我数万众, 解衣衣我, 推食食我, 言听计从, 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 我背之不祥, 虽死不易”[1]辞谢了说客。从中可见刘邦从情意和权势两方面对韩信的笼络。后来合围项羽, 刘邦在张良的提议下又划出大块土地分封给韩信等人, 予以重利, 立即招至各路诸侯, 联合歼灭了项羽。

四、结语

虽然项废刘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究其根源, 则应归结为二人的素质。从各个角度来看, 项羽表现出的素质都是一员有勇无谋的武将, 这决定了他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不了君临天下的帝王。其成因大概可以追溯到项羽的少年时代。年少时, 项羽学书学剑都不成, 叔父项梁教他学兵法, “籍大喜, 略知其意, 又不肯竟学”。不善学习、浅尝辄止的做事风格影响到他认识世事的广度和深度, 遥示了他未来的失败。刘邦虽然也未见得受过良好的教育, 但他善于向生活学习, 年近半百的人生阅历和开放的胸襟使他具备了政治领袖的素质, 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成为最终的胜者。

摘要:文章从见识和谋略、性格、用人三个角度分析了楚汉相争时期的项羽、刘邦二人所表现出的武将与政治家的素质, 指出素质的不同是项废刘兴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项羽,刘邦,楚汉相争,素质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2]杨春吉.略论项羽之败的观念、性格因素[J].社会科学战线, 1998, (2) .

[3]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4]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楚汉相争的历史典故 第4篇

在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长卷中,楚汉之争始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风云际会,英雄辈出,尤其是刘邦创立了汉朝政权,成为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树立起中华民族的整体理念,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至今。尽管时空已经穿越到2000年后的当下,但那段画卷仍魅力不减,文学、戏剧、影视等形式都竞相尝试对它进行解读与演绎,电视剧《楚汉传奇》应运而生。

“将当代的历史观根植于作品中,以当下的视角对其进行新的解读,不随意篡改历史。”成为导演高希希拍摄《楚汉传奇》所秉持的理念。全剧将记录的正史与历史掌故和民间传说巧妙融合,挖掘惊心动魄历史背后的种种线索,丰富了部分历史细节,摒弃“戏说”,力求所有设计桥段都符合历史的轨迹。高希希坦言希望整部剧都渗透出历史的温度感,与观众最大限度的融合。

如今《楚汉传奇》正式登陆安徽、浙江、天津、北京四家卫视。它汇聚了陈道明、何润东、秦岚、杨立新、孙海英、于和伟、李依晓等全明星阵容,在卫视开年大戏中独占鳌头赚足眼球,本刊专访导演高希希及编剧汪海林,深度解析这部鸿篇巨制的幕后台前。

谈缘起,从《刘邦传》到《楚汉传奇》

高祖,姓刘氏,字季。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吾宁斗智,不能斗力。”破秦军入咸阳,立为汉王——《史记》

汉高祖刘邦从以“龙种”自诩的一介草根到平定诸侯叛乱的汉王,再到一统天下的霸主,有着传奇且跌宕起伏的人生。虽然出身市井,身份卑微,但豪爽大度,善于结交的个性使其拥有一群能同生共死,忠心耿耿的兄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鼎力相助,将原本胸无大志的他推上霸业,最终建立了统治天下达400余年的汉王朝。刘邦由平民登上帝位,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诸多之最,他成就了“布衣将相”,结束了“血统贵贱论”,实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神话。从草根到皇帝的极大反差,注定这个人物的丰富性和传奇性,具有极大的发挥空间。因此刘邦这个角色令众多演员垂涎。尽管饰演过多位帝王将相,身披超级大咖的光环,陈道明依然对刘邦情有独钟、属意良久。

据《楚汉传奇》的编剧汪海林透露,陈道明为《刘邦》苦心孤诣多年。“早在七年前,陈道明老师就找到我和另一位编剧闫刚,为他撰写《刘邦》的剧本。戏写到中途的时候,他还曾经找过投资方洽谈,先是资方的资金出现了状况,后又遇上古装戏落潮、播出受限等原因,迫于资金和政策的压力,这个戏被无奈搁置了。”

此后的几年中,陈道明并没有忘记这个剧本,差不多每年快到冬天的时候他都会打电话给汪海林,提醒他做好准备,称戏有望启动了,这也成了一个美丽的愿景,一等便是七年。

“我知道陈老师始终惦记着这个戏,尽管他一直戏约不断,也有其它资方找过我们,但我们都没有‘抛弃’彼此。”汪海林说。或许是机缘到了,痴迷刘邦的陈道明终于遇上了热爱楚汉的高希希,他告诉导演,自己一直在筹备这样一部戏并已经完成了剧本。于是编、导、演三方有幸坐到一起,成就了合作之缘。

从《刘邦传》到《楚汉传奇》,导演高希希坦言自己接手剧本后,对于两者是有着严格区分的。“刘邦不是我要拍的内容,我只想展现楚汉相争、风起云涌的这段篇章,透过这段历史的画面展现不同的人物形态。这点上陈老师是非常赞同的。”因此剧本面临着巨大的调整,首先是内容上的扩充,原本40集的量要增加到80集,需要很多故事支撑。其次是格局的改变,之前的内容围绕刘邦撰写,现在大量增加有关项羽的内容,并把秦的内部斗争也加入进去,形成楚汉和秦的多线结构。第三,创作理念上的调整,在古今评说中,更多的人钟爱项羽,因为他敢爱敢恨,宁求死不苟活。但真正进入到历史典籍中去,会对刘邦产生了新的看法。以前更多的把他定义为草根或市井泼皮,但这是一个草根慢慢成长为政治家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代表了历史进步的方向。

在汪海林看来,刘邦代表的是不屈的,求生存的精神力量。以前的文艺作品更多将笔墨给予了项羽,赞颂他的贵族精神,可以活的时候,他求死,看中荣誉高于生命。于刘邦而言,求生存是最高目标,以前将两种观念对立,认为求生存即是“好死不如赖活着”丧失了尊严,其实这两个力量都是支撑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基石,缺一不可。所以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不能尊谁贬谁,作品中会呈现多元的价值观,刘邦和项羽都是英雄,提出了新的英雄观。因此从历史的眼光来写,会把刘邦这个人物反应得更全面。

导演高希希也表示,全剧并非所谓刻意拔高刘邦,只是对历史的理解方式不同,毕竟后人都是通过司马迁来解读刘邦,从艺术的角度来讲,他更愿意展现刘邦的农民性。虽然是平民皇帝出身,可以不乏市井气,但切忌痞气过重,否则形不成他未来能成就大事的依据,不符合人物的历史走向。

陈道明摒弃了脸谱化的刘邦。开篇着力着墨刘邦的前史,任泗水亭亭长的他还叫刘季,是彻彻底底的草根,其中不乏与曹氏的调情桥段,陈道明的演绎自然而生活,又不失幽默,很接地气。随着日后的建功立业、君临天下,他的表演也从一介草民的市井转向杀伐果断的君王霸气,身份的转换浑然天成游刃有余。他也终于遂愿完成对这位草莽枭雄的诠释。

nlc202309010635

论创作,关于片酬我心存愧疚

《楚汉传奇》以 2600天的精心筹备,260天的紧张拍摄,200天的后期制作,80集的超长篇幅以及2.4亿元傲视群雄的投资,当之无愧成为“史上最贵电视剧”。这部融合了众多人努力的史诗大剧在高希希的掌舵下,被誉为“最深入血脉的楚汉”和“最拨动心弦的传奇”。

面对如此高投入,高希希的确有话要讲,他表示原计划投资额是根据《三国》估算而来,《三国》篇幅95集,投资近1.7亿元。而《楚汉》80集,但战争场面更多,拍摄和制作更为精良,所以预计至少要1.8亿元。但在实际拍摄中,除去通货膨胀的因素之外,全剧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楚汉的历史战争场面,充分展现冷兵器时代的残酷性,因此战争戏码多于《三国》一倍以上。“每天一睁眼就在烧钱。”剧中不论是村落、宫殿、城墙,都是全新搭建的,某些大场景最多时需要动用1500人同时拍摄,剧中的千军万马都是真实的。通过对战争的如实还原,试图将那一时期经典的谋略、战役细细呈现。“这种大型历史剧如果没有强大的资金保证,是很难拍好的,这种资本的叠加虽然无奈,但却是我要坚持的。邀请陈道明老师出演时,他就强调全剧必须精制、精良。对于这个角色他苦苦等待了七年之久,所以对我而言是一种责任,必须要把它拍好。”

从《新三国》开始,高希希就与天价投资划上了等号。他直言这样的大手笔势必会给投资方带来资金回收的压力,但确确实实提高了中国电视剧的品质,赢得了不少国外同行的认可,有助于提升国产电视剧的国际声誉。在他看来,细节是历史的表情。80集长篇,是用无数个细节连接的,因此每时每刻都要面对这些细节,怠慢不得。当然,他也并不讳言如此精益求精地呈现楚汉之战,也是为了弥补《三国》留下的遗憾。“若要把观众代入相对真实的历史氛围中,精力与成本缺一不可的。”对于此剧演员总片酬达1.1亿,陈道明一人就独拿5000万片酬的传言,高希希予以了驳斥。“其实我对演员们是心存愧疚的,全剧组97%的演员都是降低片酬出演的,因为整个剧组有名有姓的演员多达280余人,如果按照市场价支付片酬,3.4亿也拍不下来。只能给予大家友情价。”

虽然是友情价片酬,但大家的投入精神还是让高希希赞许不已。“陈道明老师在创作上特别平易近人,他坦陈我们之间的关系‘说我是他的一面镜子’,他看过我的很多作品,相信我可以成为这面镜子。这点让我非常感动。”在表演上,陈道明凭借他对汉史的如数家珍,完全没有约束自己,不设定任何条条框框,通过历史字里行间渗透的精神,充分拓展人物,因此他的表演很具代动性,气场很强,能充分带动其他演员。

何润东饰演的霸王项羽是高希希钦点。为了展现项羽傲人的体魄,导演专门设计了项羽赤膊上身攻打瓮城的桥段。“我之所以要求何润东这样做是因为他具备这样的条件,我想让观众感受到他的强健体魄带来的震撼。‘力拔山兮气盖世’、‘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都是用来形容项羽的,而这样一组镜头后,可以让观众直观地领略项羽的盖世无双。”这场戏拍摄于零下14、15度的严寒中,艰苦可想而知,何润东连续拍摄了两个星期才得以完成。高希希对他的意志大为赞赏,这也成了他印象中最难忘的一场戏。

说爱情,唯美浪漫贯穿始终

如果说金戈铁马、血染战场的轰轰烈烈展现的是历史的浩荡与苍茫,那么霸王别姬的千年绝恋则是历史深处的唯美与浪漫。前者若被视作一曲恢宏的主题歌,后者则堪比细腻温婉的插曲,刚柔并济,直抵人心。这也是高希希导演的特质,他的作品无论历史、抗战抑或军旅剧,铺陈故事的同时,都不忘构建一段爱恨悠悠的情感世界。

《楚汉传奇》中关乎情同样颇具看点。不仅展现了大家熟知的刘邦与吕雉的患难与共,更详解了他们的缘起。而项羽和虞姬感天动地的爱情则始于一段浪漫的河边邂逅……此外,还破天荒呈现了韩信的爱情,在他“胯下之辱”的低谷期与功成名就的高峰期都埋下了感情的伏笔,因而为全剧凭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

对于这些桥段的设置,观众到底会不会买账?高希希的答复是肯定的。他认为情感元素的设置是在人物发展的必经之路上,没有阻挡人物前进的过程,是帮助丰富这个人物的。“像韩信这样能成为大将军之人,一定是有血有肉的,那他一定也不乏七情六欲,否则人物就太干瘪了。加入相关内容也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他。”

“相比于刘邦与项羽,韩信的情感空间更大,可以虚构一些故事。”汪海林坦言韩信倾注了编剧很多的心血,并代入了当下人的历史观去诠释他。“很多年轻人,如同彼时的韩信,怀才不遇。其实做事不论大小,通过小事展现才华,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机会。根据史书的记载,我们又进行了一些合理补充,来详尽展现如何将韩信这样一个年轻人提拨成大将军的过程,通过各种细节把这个人物串联起来,情感当然也是完善人物的重要一部分。”

在采访过程中,导演高希希始终强调“历史的温度感”,“很多年轻人会把历史剧当成历史来看,如何用作品还原那遥不可及的历史,并从中渗透出伟大的人性,并且要鲜活生动,对创作者而言是最难的”。

全剧中如鸿门宴、四面楚歌这样的经典桥段全部根据史实再现,只是更多地铺陈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像鸿门宴即是在宴的基础之上,增加肃杀感。偌大的军帐,站满身穿铠甲的楚军,恭候刘邦的到来。带给观众惊心动魄之感。台词上也下足功夫,根据不同的人物有所区别,以刘邦为首的草根阶层抛弃“之乎者也”,以幽默的现代语言,拉近与观众间的融合感。

高希希由衷表示:因为《楚汉传奇》,他遇到了一群令人肃然起敬的艺术家,他很感恩!作为一部诚意之作,《楚汉传奇》引发各方关注的同时,也成就了其收视上的风骚独具。

楚汉时期的成语典故精选 第5篇

典出洋县北宋文学家、画家文同喜欢咏竹、画竹,以言志表其气节。他所墨竹意趣天成,独树一帜,被画坛称作“湖州画派”。文同主张,画竹时必先有成竹在胸。“成竹在胸”这句成语典故出自汉中洋县。 北宋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在任三年期间为官勤政,体察民情,他看到茶农负担过重,上书朝廷革除“榷茶法”中弊端,给茶农带来实惠。同时,加筑州治城坦,重视教育事业,受到百姓拥戴。文同善诗文书画,尤擅长画墨竹。画竹的高超技艺来源于他长期对竹子的仔细观察和写生。当时,洋州筼筜谷(今洋县纸坊乡)生长着大片竹林,文同有《筼筜谷》诗赞曰:“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蒙蒙。寻幽直去行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他还在此谷建一“披锦亭”,闲暇常去谷中探幽观竹,吟诗作画,有时还携爱妻前往赏竹、植竹。长年累月,心胸中已烙下各种竹子的形态,积累无数画稿。画竹实践中,他首创画竹叶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笔法,画技日臻精益,所画墨竹栩栩如生,潇洒清秀,他主张画竹要“成竹在胸”。后来画竹者学他笔法的很多,被称着“湖州竹派”。 文同在汉中洋州曾给他表弟苏轼赠《偃竹图》一幅,喜欢画竹的苏轼十分珍爱。苏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写道:“与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振笔直遂,以追其所思„„”同时代的文学家、画家晁补之在《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中,也有“与可画竹时,成竹已在胸”的诗句,这样文同画竹时“成竹在胸”就成为典故。“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本意是说画家在画竹子时,头脑中要有一个具体生动的竹子形象,那么就会得心应手,画出的竹子就真切自然。后来这句成语已不拘泥于画竹,泛指人们在遇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头脑中已有成熟的主张和办法。

小学生楚汉历史故事:楚汉风云 第6篇

刘邦准备要和项羽在开阔大草原——展开殊死拼搏。项羽大军浩浩荡荡地来到西藏,气势磅磗。有的颌首低眉,若有所思,有的考虑如何互相配合,战胜敌人。刘邦率领汉精锐部队,气势恢宏,有的紧握双拳,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

大战一触即发,项羽大军率先发起进攻,刘邦这时居然还在玩(王者荣耀),刘邦精锐部队一下子就只有挨打的份,项羽不用他的坦克、大炮,只用冲锋枪,坐上装甲车,直接就歼灭了刘邦数十万大军。刘邦一点也不着急,因为他还有六十万大军,主力部队,一出击,项羽一怒之下,就把当年自己统率的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楚铁骑给拿出来了,没想到王牌一出,刘邦的主力部队六十万大军,竟被项羽的精锐大队打的只剩六人,分别是刘邦、樊哙、张良、韩信、夏候婴、萧何,最后六人之中之剩唯一一人,他就是——刘邦。

最后,刘邦在乌江边上自刎,接着,项羽统一了天下,改国号为楚,还给了天下一个大平盛世。

老师评语:哇!一场盛世之战后,改变了历史,这篇文章如同这场战争样气势非凡。

历史典故:鹜蚌相争 渔人得利 第7篇

战国时,苏代(著名纵横家苏秦之弟)听说赵国将要攻打燕国,他替燕国当说客到赵国去劝阻。苏代见赵惠文王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燕国来赵国途中,经过易水(今河北省中部的一条河,流经易县)时,看到一只蚌露出水面在晒太阳,正巧飞来一只鹜鸟去啄蚌肉。蚌马上合拢其壳,将鹜鸟的长嘴紧紧 地挟住,鹜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晒死。”蚌回答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会被憋死。”双方都互不相让,来了一个打鱼人,一下子把它们都捉了起来。 在苏代的劝说下,赵王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苏代讲的这个故事,叫做“鹜蚌相争,渔人得利”。至今还被人们常常引用,以说明由于双方互不相让,结果弄得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得到好处。

七夕节与楚汉文化的脉承 第8篇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 人们都翘首以待, 目送银河两岸的牛郎与织女两颗盛载着自己美好心愿与理想寄托的耀眼的星星再次团圆相见, 以期天下有情人终结连理, 实现自己的夙愿, 有《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可以作为有情人天长地久的见证。

《诗经·小雅·大东》曾记载:“趾彼织女, 终日七襄……皖彼牵牛, 不以服葙”, 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 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诗经.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据史料记载, 诗中的“汉”即指汉水, 又指天汉 (银河) , “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汉地区, 甚重祠祀“汉之游女”。另外, 在楚地民间, 常将牵牛星与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 荆州呼为‘河鼓’”。而在南阳汉画像石“牛郎织女星座”中, 正是以河鼓为牵牛。居“汉水之北”的南阳, 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汉, 襟三山而带群湖”之称。战国时, 南阳属楚, 楚始都于浙川丹阳, 是楚文化的发源地, 文化积淀深厚。如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是形成牛郎织女传说的重要条件之一。

民间传说的趣味性决定了其在诞生之日起就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虽经数百年乃至千年的口耳相传, 但其地域特征会或多或少的留存下来。牵牛、织女这样的名字, 大概出现在我们祖先己会养牛、纺织、开始进入农业社会后, 可说是根植于中国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之中。而牵牛星在银河东, 织女星在银河西, 先民自然把这两颗隔银河相望的星星联系在了一起。每年的七月初七, 半个月亮正漂在银河附近, 月光使我们看不见银河, 古人便以为这时天河消逝, 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没了阻隔, 有了相见的机会。这一切, 似乎应该是美好故事的起点。

中原文化的深厚在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详细的展现。这两颗星星, 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中:“维天有汉, 监亦有光。彼织女, 终日七襄。虽则七襄, 不成报章, 彼牵牛, 不以服箱。”这几句诗, 是西周时代东方诸侯国臣民对周王室的怨愤:银河两岸的织女星、牵牛星, 尽管有其名, 却不会织布, 不能拉车;当今的统治者也是如此, 徒有宗主国之虚名而无保护藩属国之实。诗中并没有任何故事情节, 织女、牵牛仅是被当作“有其名不务其实”的象征。应该说, 《诗经》中的牵牛星、织女星, 只是作为一种文化因子, 开始进入文学系统之中的。但正是这种“因子”, 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其实, 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最能体现人们对美好心愿的祈福。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源于古人的星辰崇拜, 是人们把天上的星宿神化与人格化的结果。牛郎星位于银河东, 织女星在银河西, 二星隔河相望, 使人们产生无尽的遐想。牛郎织女的传说源于楚, 到了汉代, 伴随着天文学的发展, 其传说更为广泛、具体、生动、形象, 是成为绘画与雕刻的重要素材。

汉代是我围天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而汉代的南阳是全同有名的都市之一, 并成为南北文化、科技发展的交汇地, 多种文化因子的碰撞, 产生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在这里还诞生了一代天文学宗师张衡……。在这样的背景下, 南阳又出现了大量表现牛的汉画像石, 如英庄出土的《牵牛图》, 南阳市出土的《斗牛图》, 石桥出土的《斗牛·角技图》, 邓州出土的南北朝画像砖《牵牛套辕拉车图》等。牛在汉画中是最常见的动物, 主要在角抵戏、辟邪, 生产生活类为题材的画像里出现。其中的“牛郎织女星座”图形象生动地把星宿与传说结合在一起, 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也是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的有力证据之一。

在农耕文化中, 黄牛以其勤劳、温顺成为人最好的朋友。而千家万户养牛的南阳, 自古以来该会有多少与牛相依为命、“心与牛一”的牛郎?

在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里, 老牛成了歌颂的对象, 它助人为乐, 成人之美, 任劳任怨。正是它帮助孤苦的牛郎摆脱了狠毒的兄嫂, 玉成了牛郎与织女的婚姻。在牛郎一家要骨肉分离的时候, 它又牺牲自己, 以自己的皮帮助牛郎带着一双儿女上天追妻……这样的情节让我们有理由相信, 只有南阳这样具有深厚养牛文化的地域, 才能编织出牛与人之间如此动人的故事。

参考文献

[1]《诗经·小雅·大东》

[2]《古诗十九首》

楚汉相争的历史典故 第9篇

于是,开年大戏《楚汉传奇》昂扬迈入2013:2.4亿元总投资、80集超长篇幅、2600天筹备、260天拍摄、200天后期……这些数据足以令人为之一振——毕竟是8部《泰囧》的投资啊!

据悉,《楚汉传奇》并未达到预期收视率,但在网络却异常火爆。不出20集,在优酷、土豆上的播放量已经破亿。

细品这部剧,不难发现,武戏史无前例得好看,当然动作戏也有过多之嫌;服化道大气考究,颇有电影大片风范;工笔式人物塑造,饱满、细腻,尤其是陈道明饰演的刘邦,值得一赞。

想做史诗,先做人物。《楚汉传奇》里楚、汉、秦三条线三种风格:在人物塑造上,陈道明饰演的刘邦,说话油中带痞,脚踏实地一步步在历练中成长,2.4亿巨资的《楚汉传奇》为中国电视剧史贡献了“一枚最贵的屌丝”;何润东领衔的“楚”,基本走的是琼瑶路线,观众经常可以看见“楚霸王”含情脉脉、一本正经地对着虞姬发表爱情宣言,复楚冲动大于谋略;而“秦”这条线基本是在负责搞笑和“打雷”,尤其那个近乎脑残的秦二世和绘形绘色的赵高成为一对狼狈为奸的大活宝。

整体而言,“汉线”更受欢迎些:为了展现刘邦的痞气和“乐善好施”,编剧可谓煞费苦心,先是来一段“要命不要脸”的小插曲;再为卢绾还赌债,请债主到家中挑选值钱的东西;最后还要来破“三个钱”还是“五个钱”的糊涂案。洞房花烛夜,刘邦和吕后的一番对话颇有深意——“爱哭吗?”“你要是不想让我哭,我可以不哭。”“你可以哭,但是只能跟我哭”。

遗憾永远有:人多场面大,情节拖沓——已经很少看到如此慢节奏的电视剧了;秦朝学童背起了宋代才有的《三字经》;项虞恋本该是“古龙范儿”的,结果成了“琼瑶范儿”;新《三國》的吕布演项羽,刘备演秦始皇,张飞演樊哙,鲁肃演张良……大熟脸御用得令人以为串错了门。而戏量明显向刘邦一人倾斜,也是80集长剧的大忌。

当然,如果只为博收视率,项虞恋完全可以更言情,吕雉也完全可以比甄嬛更宫斗,各路英雄可以更草莽,各种谋士也可以更妙算。但是,《楚汉传奇》虽名为传奇,却尝试尽可能地还原历史,考究包括服装、武器等在内的各个细节。对观众来说,无论是剧情还是镜头效果,较之以往电视剧都更有在家看大片的感觉。整体来看,《楚汉传奇》没有为英雄主义夸大什么,历史的成败因由合情合理,较有信服力。

楚汉相争的历史典故 第10篇

楚汉两城

作者:王冕朝代:元体裁:七律 楚汉英雄今寂寞,两城相倚旧封疆。

荒台落日酣红叶,古墓秋风老白杨。

岂是有为增感慨?便令无事亦凄凉。

上一篇:综合管理部工作职责下一篇:转变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