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之说课稿与教学设计

2024-09-05

教学反思之说课稿与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教学反思之说课稿与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反思之说课稿与教学设计

我们教学的出发点是让我们的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让学生有所获,有所得,学会,会学和乐学。通过各种可以利用的手段,追求课堂的有效,甚至高效。所以说课锻炼必不可少,优化教学设计必不可少。

说课就是一种教研形式,面对教师或专业人员,说出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说出想在完成教学任务时的设想、方法和课堂的组织形式等等环节。教学设计是将教和学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通过设计寻找的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最优化实施方案。教案,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执行方案。

化学说课讲稿一般包括五个要素: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在追求有效、高效课堂的氛围下,我们有时应增加:说教学评价。

说教材,我的理解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教材进行分析,即在认真研读课标与教材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选定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在化学单元及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单元或课程及其它学科的联系;二是说教学三维目标;三是围绕课程对课题内容的要求,将三维目标分解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尽我们最大努力阐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

说教法。教法的选择受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教学媒体、教师风格(经验)和教学环境因素的制约。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确切地道出了教学系统中着两个要素的关系。说教法与学法,实际就是要解决教师“教”如何为学生“学”服务的问题,从而也实现现代课堂评价中的“以学论教”之立论!

说学法,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说出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使用或学会使用什么学习方法,重视学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 主体作用,合理地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地数学思考,感悟与体验数学知识,数学思想与方法,真正意义上解决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从而实现一切为学生的发展,变革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说教学程序,要简要说出该课的各教学步骤的具体教学环节,名称及相关教学内容、步骤、教学活动组织安排,同时要说出教学前的准备,教学中的安排,教学后的延伸。如:怎样导入新课,新授内容的讲法,练习的设计,每一步骤尽可能说明这样做的意图,要说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分析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说教学程序的重点是说教学结构,而不是对教学步骤作详细的陈述。具体要求:一说清教学过程的总体结构及各个教学板块的时间分配;二是要说清主要教学环节的主要设计,如何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怎样激活学生数学思维;三是要说清重点如何突破,难点如何化解。《课标》解析“数学的教学是由众多个数学活动组成”,在每个环节的设计中我们要把握设计的“浅入深出”的原则。

说板书设计。化学课堂板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它要将课堂内容系统化、合理化、形象化,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求语言精练,说明板书的整体布局,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好的梳理。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设计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中的评价的设计,阐述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采用的评价方式、评价重点。同时阐述评价方式选择的理论依据。

教学反思之说课稿与教学设计 第2篇

1、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2、说课稿: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

二、教学目标不同

1、说课稿

(1)知识和技能:举例说明生物学特性以及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特性的延续。并举例说明不同性状与相关性状的差异。例如,生物特性由基因控制。

(2)过程和方法:以图片数据、文本数据和实验数据的观察和分析为主线,学生可以自己得出什么是性状和基因控制性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2、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之我见 第3篇

一、教学反思的含义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过程的思考, 是对自己的某种教学思想、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决策、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 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回忆、思考、评价的过程。

教学反思对教师的素质及其专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它能使教师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模仿, 深化教师对教育的理解, 有利于教师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 培养学习意识和研究意识, 促使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学校要想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快速发展, 也必须以掌握并运用教学反思的方法为重点, 激发教师的反思意识, 引领教师在积淀中反思, 在交流中反思, 在合作中反思, 在展示中反思, 在研究中反思, 特别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进行反思。

简单地说, 教学反思实际上也就是避免教学失误的再重复, 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的再备课, 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过程, 对于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教学反思应成为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和习惯。

二、课后教学反思什么

1. 反思教学设计

搞好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 没有充分的备课是难以上好课的, 尤其是像我这样的语文新手教师, 更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对课程标准, 教材内容, 教材的重难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等都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反思。历代优秀的教师都非常重视对教学设计的思考和研究, 制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2. 反思教学内容

反思教学内容首先是反思教学目的, 一节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 而且要让学生获得知识, 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是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实际, 是否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后反思教学内容还包括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的反思和大胆的取舍, 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情、校情、班情, 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3. 反思课堂教学

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 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我们每一个教师 (特别是新教师) 在上完一节课后都应认真分析思考这节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 这种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就是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我们要认真回想这节课按照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完成了教学内容, 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 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更重要的是想一想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让大多数学生都学到了应该掌握的知识, 作为教者, 自己的感受如何?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吗?对教学中失败的地方我们应如何去补救, 以后在教学中应当怎样做才会更好呢?

4. 反思教学方法

反思教法就是要认真研究思考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进步;反思怎样才能创设一个和谐、高效的课堂氛围;反思怎样才能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力争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怎样写好教学反思

1. 记录成功做法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后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 供今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 标记疏漏失误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要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 并对此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避免重蹈覆辙。

3. 摘取课堂智慧

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 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

4. 分享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 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 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因此, 将其分享并记录, 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5. 创作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 静心沉思, 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 写出“再教设计”, 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教学反思之反思 第4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英语课堂教学

一、 对目前授课模式的反思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作为一名教师我往往把精心备课和抓课堂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有时一节课讲的非常好,但有时会感到课堂效果及质量与自己的精心备课预期效果相差貹远,自己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在这几年不断的学习,提高和完善自我的同时才逐渐意识到自己对如何写好教学反思这一环节重要性的忽视,起初对于教学反思这个概念非常模糊,只是随意的写了点这堂课是否成功,轻描淡写仅此而已,目的只是让栏目不空而已,以便应付教务检查。素不知真正的教学反思是应该在按照教案进行一堂课教学之后,对该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授课经验教训和自我体会整理记录在案,以备参考。

二、 英语教学中反思的重要性

在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部分:(教学)实施建议中强调要:“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由此可见教学中需要反思。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早就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学习后离不开及时的反思;同样我们可以说“教而不思者罔”——教师在教学后同样离不开及时的反思。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在教师教学活动的5个系统(目标系统、材料系统、操作系统、产品系统和监控系统)中,监控系统是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的。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监控具体表现为教师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具体又是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贯穿始终的是教师的“反思”。所以我们认为教师教学监控的核心是“反思性思维”,教师监控能力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有效运用中。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都知道做好一名英语教师要比开好一辆汽车难的多。首先,英语和其他语言一样不断在发展,新知识,新变化不断出现在教学之中;其次,教学中的主体---学生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尽相同,现在每一届学生对英语学习都有不同的需求,还有不同的英语学习的习惯等。这些都构成了英语教学中的新的挑战,对此我们英语教师就必须不断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在尝试后就必须及时反思,在发现新的问题后作出及时的调整并再尝试,再反思;因此,长期坚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能够对教学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起到促进教学作用。因此可以说教师业务技能是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不断的反思而不断取得成熟和完善的。

三、反思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个完整的教学反思不光是记录一堂课的重点难点是否突破,是否讲清了理解知识的关键点。各教学环节的时量与教学任务是否匹配;是否安排了充分的学生活动时间,是否做到有张有驰;知识呈现是否有密有疏。是否充分运用了能够运用的教学手段。而是应该将教学中的成功之举,“败笔”之处,教学机智, 学生见解,整理记录,内容不需太多,有话就多些写,无话就少写些,可以使上述的一条也可以是多条。贵在能真正让自己反思并且要长期坚持下去。

1.记成功之举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例如,在一堂高三语法复习课上,我原本使用的复习资料上的讲解进行复习,刚开始提到名词的,我想学生都高三了对名词一定最熟悉不过了,就随口我问了一句名词的功能是什么,让我惊讶的是学生却回答不了几点,于是我抛开了资料,用简单的语言提示学生,以例子做示范让学生观察讨论,最后引导学生理解名词的特点,功能,用法和常考点。最后学生和老师一起总结一些考点中的熟词生意和熟词偏意。原本无聊繁杂的一节语法复习变得有意义,有针对性。于是课下我赶忙把这点感受写在教案反思里,在后来的语法复习课上,我都使用了这种方法,效果都很显著,内容少了,重点把握了,学生做题的准确率提高了。

2.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3.记教学机智

在讲定语从句这一语法现象是,我本是按照备课的计划照步骤讲授,但在让学生模仿造句的时候,我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what kind of huaband or wife will you need in the future?我给出的回答模式是I need my future husband /wife who /that ……….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而且积极踊跃,看到这种场景我灵机一动改变了原本备好的教学方式,而是顺势又问了很多有趣的问题让学生逐步的自己用完整的定语从句来回答。这样不仅避免可语法讲解的枯燥有锻炼了学生的口语练习,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和体会到定语从句在英语学习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因此将这“智慧的火花”用语言的文字记录下来,为今后教学提供了参考资料。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3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曾说:“为了尽快和出色地掌握教育的艺术,每一节课后,都应当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的成绩与不足,同时要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弄清原因是在备课时造成的,还是在上课时直接造成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善于分析自己劳动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这都说明,教学之后进行归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写好教学反思对教师的重要性

1.课后反思能使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意识,有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能力,如果我们能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细心冷静地思考和总结。并最终能够有意识的、循序渐进地将研究结果和理论知识应用于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突破、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构建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正因为课后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教师就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形成自已独特的风格。

2.课后反思能极大地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有的教师已从教数年,但课堂教学的效果一直没有达到最佳,这与不够重视课后反思有直接的关系,作为教师,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教师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敲,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

作为我们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使自己走向反思、研究之路,内求于己的专业自主之路。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从一个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英语教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王孝景.对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课堂实践的反思.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期

《棉花姑娘》说课稿与教学反思 第5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雪、帮”两个字。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七星瓢虫是益虫。

2、过程和方法目标:在各种方式的朗读中主动体验故事中角色的心灵世界。在读读议议中了解益虫等一些科学知识。在资料的收集和展示交流中知道更多的益虫以及一些科学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内心喜欢阅读、朗读童话故事。对科学常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留心观察,探索和发现身边的科学常识的欲望。树立保护益虫的意识。

由此可以看到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认识“七星瓢虫”和“蚜虫”,了解益虫和害虫的概念,并树立保护益虫的意识。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如采取独立学习、小组学习、集体学习、开火车、自由分角色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所以我在教学中运用范读、自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用心感悟、用情朗读,最终产生自己的情感体验。

3、推进综合性学习,努力实现学科间的沟通,课内课外的紧密结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益虫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常识的欲望。

三、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

1、教法: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我采用自读感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反比例说课稿与教学设计 第6篇

南康市第五小学

刘本香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反比例》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反比例》内容是前面学习“变化的量”,“正比例”等比例知识的深化,是以后学习函数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反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数量关系,而学生理解反比例的含义往往比较困难。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创设了三个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变化的量”和“正比例”的有关知识,对比例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依据教材特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原有正比例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去建构新知,最大限度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感知、交流、比较、归纳等数学教学活动,探究新知,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初步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方法与途径:在互动、探究的合作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与评价: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教学难点】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反比例的量,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

方法。

二、说设计理念及意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自己去发现。为此,教学时先复习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使知识间发生迁移,在此基础上探求新知,最后深化新知。

三、说教法

1.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出示课件﹚

1、复习: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盒的个数和总价 ﹙2﹚、一堆货物一定,运出的和剩下的

﹙3﹚、汽车行驶的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2、谈话引入:汽车行驶的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这就是今天要解决的问题。﹙出示课题:反比例﹚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共同探讨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学生从中发现第3小题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引入课题。通过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习新知作铺垫,也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索

﹙一﹚初步感知理解两个变化关系的不同。﹙出示情境﹝1﹞﹚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加法表,学生自己总结出:和不变,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所有和为12的数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乘法表”中两个量的变化关系﹙学生感知积不变,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积为12 的数成一条曲线﹚

3、师生共同小结:由此可见,对于“加法表”和“乘法表”中的两个变量,都是一

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但是它们的变化关系是不同的。“加法表”表示的是和一定两个加数之间的关系,而“乘法表”表示的是积一定两个乘数之间的关系。所有和为12的数都在同一条直线上,积为12 的数成一条曲线。﹙二﹚探索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1、出示情境﹝2﹞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把表格填写完整。

﹙2﹚观察发现:一行一行地看,发现了什么?再一列列地看,又发现了什么?

﹙3﹚寻找规律:你是怎么知道路程不变的?用表中的数据说明。﹙同桌合作交流﹚

学生讨论反馈:10×12=120 40×3=120 80×1.5=120 … ﹙4﹚小结:速度×时间=路程 ﹙一定﹚

2、出示情境﹝3﹞﹙小组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并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1﹚填表:

﹙2﹚表中有哪两种量?

﹙3﹚分的杯数是怎样随着每杯的果汁量变化的? ﹙4﹚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用表中的数据说明。

每杯的果汁量×分的杯数=果汁总体积 ﹙一定﹚

3、学生合作交流比较情境﹝2﹞和情境﹝3﹞的共同点,比较概括反比例的概念。﹙1﹚比较一下情境﹝2﹞和情境﹝3﹞,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互相说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归纳概括反比例意义的概念:

反比例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之间成反比例关系。

4、学生归纳总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主要是看它们的积是不是一定的。

﹙三﹚练习:讨论“加法表”和“乘法表”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二﹞和情境﹝三﹞,在学生思考、交流合作、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反比例的概念。归纳总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

最后又对“加法表”和“乘法表”中两种关系进行分析讨论,解决了开始提出的问题,巩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模仿应用,解决问题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出示课件﹚ 指名学生口答,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式判断。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4﹚跳高的高度和她的身高。

﹙5﹚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五道练习题,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进一步加深了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又巩固了正比例的知识。最后又通过找一找环节,学生说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了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全课总结,深化提高

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收获?把你们的收获告诉大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反思本课学习所得,把自己的收获告诉同学。这一过程,是知识再现的过程,又是再次学习、巩固的过程。﹞

教学反思之说课稿与教学设计 第7篇

了解隐私的内涵,隐私权的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

过程与方法:

能自主地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分析教材或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

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重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这是进一步学习尊重和保护隐私权的基础。难点是隐私与隐私权的含义,其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的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偷看他人日记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第五课 隐私受保护

隐私和隐私权

二、师生互动学新知:

(一)学校生活:(P46活动一)

思考:如果你是小红,你会怎么做?你能帮小红讲清道理吗?

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并思考,认识了什么是隐私,隐私的内容。

(二)明辨是非:

1、老师的收入

2、甲同学向老师报告乙同学偷了300元钱

3、个人病情

4、著名影星刘晓庆被有关部门查出她的收入状况,发现她有偷税漏税。

注:隐私——指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

(三)畅所欲言

(1)隐私就是丑事,隐私就是私事,对吗?

(2)P47看到了这幅画你想到了什么?(保护隐私的重要性)

(四)社会热点:(600名明星电话曝光的事例)

思考:该黑X是否构成侵权?他侵犯了明星的什么权利?什么是隐私权?

引出:让自己心灵有个家的权利—— 隐私权

隐私权含义、内容

(四)学法、用法(P48活动

二、P49活动一)

——了解公民的住宅不被非法搜查;

——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五)想一想:

隐私权的真谛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三、小结新课:

四、实践与探究:

1、对校园进行关于隐私权的小调查;

2、收集身边侵犯隐私权实例;

3、并写出你的感言:

我想对你说:

(父母、老师、同学、朋友)

五、板书设计

隐私和隐私权

(一)人人有隐私

1、隐私的内涵

2、保护隐私的必要性

(二)让自己心灵的个家的权利

1、隐私权的含义

2、隐私权的内容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反思之我见 第8篇

在教学实践中, 反思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具体表现在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教学前的反思集中在教学定位、设计理念和方法上。这种反思保证了教学有一个很好的立足点, 不至于在立意上偏离教材主题要求。教学中的反思集中在课堂动态生成的事件上, 这类反思占较大比例。新课程把教学看作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 教学中师生交往多了, 对话多了, 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自然也多了。, 而对这些新生成的资源, 教师需要从教学要求出发加以把握和利用, 从而改变教学的预期行为, 重新构建教学过程。教学后的反思集中在教学效果于设计意图是否一一致上。通过教后反思使教师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 发现问题, 找出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进而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 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反思只有成为引导教学的基本手段, 成为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才能成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动力和源泉。坚决摒弃那种在教学实践中只注重于以写教案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缺少对学生学习的预见性和课堂教学的前瞻性反思;课堂教学以教案为桉心, 以自己的思维活动控制整堂课的教学活动, 缺少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调控和反思;课后因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对教后反思无暇顾及的做法。教学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 它可以用脑去想, 用心去悟, 也可以落在纸上, 将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所疑、所惑、所感、所想、所悟上升到理论上去反思、去总结, 使自己的教学经验理论化。总之, 要将教学反思运用于实践, 改进实践。同时, 教学反思还是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基本手段, 教学实践中掌握了这种手段, 无疑会成为自己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工具。

下面, 笔者给合《余角和补角 (1) 》探讨一下数学反思在推进数学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一、教前反思, 加强备课的预见性

新课程特别倡导运用具体的、有趣味性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尽快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使数学课堂内容不再空洞, 枯燥, 从而拉近数学与我们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亲自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课堂导入贵在自然、贵在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以激起学生求知的热情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基于以上认识, 在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时, 笔者事先准备了三个预案:

1、用台球桌上的角引出互余、互补的概念;

2、用人不能入墙内测量的两堵锐角墙所成的角引出互余、互补的概念;

3、用比萨斜塔引出互余、互补的概念。

后来经过反思发现学生不太熟悉前面两种情景, 于是笔者否定了前面两个预案, 采用了最后一种预案。下面是引入部分的数学片段。

数学片段一:

教师:同学们, 你们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一篇反映意大利首都一个著名的建筑物的文章, 还记得是什么吗?

众生: (异口同声地说) 比萨斜塔。

老师:同学们记性真不错。比萨斜塔建于12世纪, 由于地面下沉, 从建筑成之日起一直倾斜。目前, 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小的角是85·, 那么它与竖直方向所成的角是几度?

学生1:5·。

老师:如果, 我们把地面想象成一条直线AB, 斜塔抽象成射线OC, 竖直方向想象成射线OD (边说边画图) 那么<1的度数是几度?

学生2:85·

老师:<2呢?

学生:3:5·

老师:<1与<2的和等于……?

学生:90·

老师:同学们, 你们能不能给这两个角的关系取一个数学名称?

学生: (不少学生小声地说) 余角、互为余角。

老师:很好!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比较好。

互为余角是指两个角之间的相互关系, <2是<1的余角, <1是<2的余角。

板书点题:余角。

在数学前进行反思, 可以充分了解并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的切入点, 使数学在可预见性的提前下, 向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向发展。

二、教中反思, 调控数学, 提高数学效益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自主地进行反思, 能使数学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在课堂数学中, 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捕捉数学中的灵感, 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 是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教学片段二 (探索互余的性质)

老师:如图3, 已知

则<3=<4吗?由此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学生:沉思, 课堂气氛有点凝固。

教者原以为这个问题简单, 但学生并不这样认为, 师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产生了冲突。此时, 教者随即调整教学设计, 改为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老师:下面, 请同学们分小组议一议。

经过几分钟的讨论, 学生顺利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得出了“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 善于抓住契机,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教师既是探索者也是思想者, 只有不断思考, 才能进一步地探索成功。

三、教后反思, 不断探索、实践, 做反思型教师

在本节教学中新课程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主要表现在:

1、挖掘教材内涵,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数学中要有自己的独立性,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故本节课笔者重新设计了教材的呈现形式。本节课设计重点在突破互余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探索互余的性质, 然后类比迁移互补的概念及性质, 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而类比既是建构性的思维, 又是反思性的问题, 数学中经常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类比的联想, 然后进行大胆猜测, 实现认知上的突破, 是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在学习、讨论中, 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有效办法之一。

2、教学内容生活化, 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学生所熟悉的比萨斜塔自然引出互余、互补的概念, 在巩固练习“才智大比拼, 挑战自己”中设计了一副三角板的拼图活动及折纸活动, 通过拼图、折纸, 使互余、互补的性质得到运用。整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用生活中的问题创造情境, 使数学内容贴近生活, 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中学习有用的数学, 同时也能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面向全体学生, 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本节课堂上与一半多的同学回答了老师所设的问题, 在拼图、折纸练习中, 有些同学是通过实践得出结论, 有些同学是通过推理得出了结论, 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要求, 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 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

4、体现“双主”原则, 摆正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

在本堂课中, 教与学的组织,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整节课充满民主、平等与关爱, 教者扮演的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角色, 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学生成了课堂上学习的真正主人。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要求一线教师善于反思, 并在次基础上努力, 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加快自身成长和发展规律的步伐。教师只有发挥反思意识, 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须和必要的, 才会努力的去发展自我, 建购自我, 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最终, 才能使教师全面发展, 做反思型教师, 从而推进数学新课程的改革。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成为名师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学反思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教学思想辨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教学的过程。教学反思与教学实践相辅相成, 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教学,新课程,教学反思,教学效益,观摩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制订:《教学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初月。

[2]张成武:《反思性教学与实践》, 《上海教育科研》, 2004年8月。

教学反思之我见 第9篇

关键词:反思;成功及不足;教学机智和创新;教学设计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和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也是教师直接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断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及全面发展的过程。通过聆听专家讲座以及个人研修,我个人总结出反思书写应包含的内容有以下五点。

一、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如,我在教授了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part A的阅读之后,反思自己成功之处有两点,表现如下:

1.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某些问题采取宽容的态度

在预设即将游览动物园的情境后,让孩子们谈论他们喜欢的动物、他们希望看到的动物以及这些动物都能做些什么事情。通过这种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操练语言。孩子们罗列了他们知道的所有动物并用各种动作与他们搭配。如:The elephant is walking. The bird is flying. The tiger is sleeping. The monkey is eating.等等。甚至有的学生还说出了The monkey is flying的句子。对于这些学生也许加入了奇思妙想的句子,我采取宽容鼓励的态度。

2.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在本节课中,我在不同的环节采用了不同的阅读方式,像第一遍的快速阅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找出Sarah 和Chen Jie在动物园中看到的动物名称。第二遍的再读课文并完成练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最后的跟读录音,体会语篇的发音,掌握标准的重音和语调,使文本有真实的生活感。让学生自己朗读,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是否已掌握语言。但五年级的孩子还没有完整准确的阅读策略,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教师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快速浏览文章、画出关键词阅读、根据上下文理解词意等阅读技巧。本节课学生通过略读、精读、跟读,再到朗读,多次阅读,不断获取信息,直至理解所学语篇,整个过程扎实有效。

二、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如,一节课上完之后,我发现我的导入复习部分太多。因此,总结不足之处为:在导入部分,我利用歌曲Animals, animals are everywhere 以及课本主场景图中的Let’s chant让学生充分回想起已学的动物动作词句。在创设场景后,学生一个接一个地举手示意要说,点了六七位学生后还有学生迫切想说,为了不打消孩子们的积极性,我又点了几位学生。这一块费时较多。

三、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记得有一次上五年级的课时,在复习完上一节课的关于方位的七个单词后,我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程序开始带领大家学习句型“(某物)is(介词)the(地点).”突然,发现班中的顽皮大王龚汉臣正手拿矿泉水瓶子自娱自乐玩得起劲,我用生气的眼神暗示了他几次也不见效。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没收了他的瓶子,并将瓶子重重地往讲台上一放。顿时,全班一片肃静。眼看着原本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将被这一不和谐的“小插曲”打破,我立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马上缓和一下紧张的气氛,于是微笑着问大家:Where is Gonghanchen’s bottle?学生立即笑着用刚学的句型作出了回答:The bottle is on the teacher’s desk.接着我又让学生上来把矿泉水瓶子放在不同的位置,并且运用句型造出不同的句子。最后,我把矿泉水瓶子还给龚汉臣,并请学生就此情景造句。学生开心地笑着,异口同声地回答:The bottle is in Gonghanchen’s hand.整堂课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乐趣,精彩就这样在偶然中悄然生成。

四、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在教小学英语三年级时,单元内有个歌曲Happy birthday to you,在听学过几遍后,我正准备让学生齐唱,突然我看见彭丽滢同学高高举起的右手,她站起来后兴奋地告诉我今天是黄晶同学的生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真实情境,何不让学生在这个真实的语境中训练呢?于是,我立刻建议大家为黄晶同学齐唱Happy birthday to you,接着学生又运用前一课学到的句型Here’s _____for you. I wish you _____.为黄晶同学祝贺生日,课堂气氛顿时变得宽松而活跃,不断有新的句子从学生的嘴中迸出,尽管没有蛋糕也没有礼物,但小女孩的脸上满是幸福的微笑。这看似一段极简单的小插曲,其实是抓住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新的句型进行口语交际,允许孩子们尽可能地创新运用。同时,也使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更融洽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在第一次讲授后发现一些后进生根本写不出几个单词,所以也不乐于参与,好像与己无关似的。我询问了几位学生,发现他们在此有两个方面的困难:(1)写不出单词;(2)想不到其他职业的单词。针对这种情况,我再次教学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在解说时将职业单词显现在课件上,让学生通过直观观看,回忆起以前的单词。同时再设计了一个职业图表,在教学时粘贴在黑板左侧,供学生参考。明显的,所有学生就积极动起来了,乐于参与到这个游戏复习环节中来,全班的气氛也活跃了起来。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的教案再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小小的改变就能让我们通常称的后进生积极向好的方向转化。很多后进生也想学好,但由于前面的知识积累不够,所以,没办法参与进来。教师根据这种情况,给他们一点“特权”,给他们一些帮助降低难度,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是乐于学习的,从而越变越好。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通过反思,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冷静地加以推敲,细致地展开思考;通过反思,不断积累已有的经验,日益形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通过反思,找到实现教育实践的创造性与探究性的途径,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使自己走向反思、研究之路,内求于己的专业自主之路;通过反思,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从而走上专家型教师之路。

《理想的风筝》评课稿与说课稿 第10篇

一、导入的慢在于没有用对话生成靠近文本的体验

陈钟樑老师认为郑老师的导入很简洁、干净,而很多语文课进得慢出得快,我深有同感。姑且看做是语文的一个老毛病吧,原因就在我们总自作聪明的预设了一个很漂亮很有趣的套子,逼早知道要学什么内容的学生钻进去,这与牛不喝水强按头有何差异?也难怪有人说孩子乖巧到明知如此,还“积极主动”的帮老师演一场豪华大戏。

郑老师的导入就是很简单的从放风筝的乐趣入手,几次简单对话,引学生关注鲁迅的《风筝》。不过,我依然觉得如果仅是简单谈谈放风筝的乐趣,即便很容易的导入到文本却没有达到郑老师自己说的“对话是生成”,这个对话仅仅是复现了学生的浅层体验而已,要引他们靠近鲁迅先生的文本,仍有很大的一段人生阅历的障碍。

但如果理解鲁迅的文本风筝本身只是儿童游戏或儿童天真乐趣的一种寄托,可以写成弹弓,也可以写成竹剑,就不会仅仅拘泥于谈放风筝的乐趣了,放风筝固然有乐趣,但现今的城市学生究竟有几个真的放过风筝,难不成老师先要带他们放一次风筝再来讲课?还不如直接将对话的预设放到两个角度:或从儿童出发,问他们玩游戏高兴时最怕什么?也可改成如果父母看到没写作业的自己在那里玩乐,最容易说的是什么;或从父母角度,换位思考,说看到路上贪玩不写作业的孩子,是让他玩一会,还是立即喊回家写作业。无论学生回答如何,都可以很容易借助对话生成一种接近文本的体验:我们怎样看待孩子游玩乐趣与学业功利或者成人世界的功利与孩童世界的天真之间的矛盾。

再看一例《风筝》的导入:“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风筝》。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鲁迅先生。生:他有个弟弟叫周作人,也是伟大的文学家。师:他还有个弟弟叫周建人,就是文中的小兄弟。”

就算是上面这个老师仅仅三言两语就进入文本,导入仍然是拖沓缓慢的,是失败的,不但没有生成教学内容,反而将学生推远了文本,直接把文章的“我”等同鲁迅,把“弟弟”等同周建人,这怎么能把文本研读好?不把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向文本,靠近文本,我们的导入对话就是慢而无用的。

再比如“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做《风筝》。(板书课题)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书写过有关风筝的文字,我们先来读读这样两首古诗......”,如此导入,就算再有语文味,让学生收获很多风筝的文本体验,与本课有何关联?能不是在逼着学生“积极主动”的帮老师演一场豪华大戏吗?

回到郑老师的导入。郑老师与学生对话放风筝的乐趣,是为了说放风筝有乐趣,但有人看了却不一定感到快乐,意图借此靠近文本。但值得注意的是,鲁迅的文本本身就已经将对风筝的情感写的很清楚,只要读过文本的学生都会很容易的明白这一点,没有必要再让他们复现这个体验,还不如让他们体验这种不快乐的产生。

二、对话教学在阅读文本时要贴近语言,生成对语言的感知力

进入到文本阅读时,郑老师高超的教学水平有了淋漓尽致的展示,陈钟樑老师精辟的概括为“辨词析句是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意思是任何文本的阅读首先是字词句的品析和感知,语文老师应当在这里下功夫。

无疑,郑老师的功夫已经炉火纯青了,她在文本的阅读中借助对话引导学生去关注语言与文本内在精神意蕴的直接密切关系,比如她与学生一起发现在文本中表现“我”虐杀的一系列关键词语“满足”、“愤怒”、“抓断了”、“掷”、“踏扁了”、“傲然”等等,一面是辨词析句的记笔记,一面则是步步深入、步步“惊”心,与学生一起生成了对“虐杀”的真实体验,进而深入理解文本真正的意图。这些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语文当在阅读中围绕语言做文章,而不是脱离语言去填充什么文化文明的时髦玩意,美其名曰“语文味”。

也因此,陈钟樑老师评点说“有的字句在课文解析过程中解决,还有的字词句必必须在学生对全文有了整体感知以后进行讨论......只有进行到这个层面上的讨论,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是读者、文本、作者之间展开的三边对话。”此评点当可为黄钟大吕,提醒我们:对话教学不是让学生上说话课,说到哪里算哪里,也不是老师贩卖从教参或专家那里搜寻的微言大义,而是贴近语言,让学生在读者、文本、作者之间展开的三边对话中生成对语言的真正感知力。

不如此预设教学,不能真正解读好文本。

试看此例:

“让我们来讨论小话题:

1、说说文中”风筝"的作用

师:先请同学们分析如何来展开小话题,要有哪些步骤?

生:读与话题有关的句子。

师:然后谈对有关话的理解。还可以就这个话题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生准备2分钟,交流)

生:第三小节,小兄弟做风筝的不易。

师:后来我毁坏了他苦心孤诣做成的风筝。

生:第二小节,写的是故乡的风筝。

生:弟弟对风筝的喜爱。

生:......我踩踏了他的风筝

师:写我毁坏他的风筝的一系列动词有什么作用?

生:让鲁迅多年后想起这些粗暴的动作就后悔不已。

教学反思之说课稿与教学设计 第11篇

一、教材分析

Powerpoint是微软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2000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件,它可以将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汇集在一个作品中,用它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简单方便,较容易微学生所接受,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Powerpoint也将成为学生今后进行其它学科的学习展示作品、学习成果的强有力工具。而且,四年级学生已经学过Word2000的操作,对Powerpoint的许多菜单、工具的操作会有种似曾相识之感,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轻松进入Powerpoint的多媒体世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Powerpoint2000;学会启动Powerpoint,选择版式的方法;掌握幻灯片上文字的输入,格式设置的方法;理解建立新幻灯片和插入幻灯片的不同命令。能力目标:能用Powerpoint制作两页幻灯片;具有一定探索新应用软件的能力;培养自主、协作能力。情感目标:从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过程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而产生愉悦并受到感染;感受信息技术的价值,教学重点:初步制作两页含有文本和艺术字的幻灯片。教学难点:“新建”命令和“新幻灯片”命令,背景颜色设置。

二、教法阐述

对于新的应用软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对象迅速产生亲近感,Powerpint与word同属一个家族,非常利于学生比较发现它们相似的地方,基于本课内容的特点,本课主要采取“情境法”、“比较发现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注重从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接受位主动获取,力促课堂教学在生动有趣、愉悦的气氛中展开。

三、学法指导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建构为核心,便学生为知识的灌输对象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本课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协作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在不断探索,不断交流、不断评价中自然达成学习目标,改善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

硬件:PIII级别以上标准机房。软件:Windows98操作系统、多媒体教学软件一套(也可等同于此的其他软件)、Powerpoint2000、集图文声像于一身的优秀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为学生展示Powerpoint生动实例让学生感受Powerpoint的广泛应用和魅力,在欣赏、赞叹之余,教师顺势提出:这都是Powerpoint的功劳,这里面既有文字、图片、声音,又有动画,效果非常好,你想不想也来用Powerpoint做一个电子幻灯片?通过本学期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能制作出更精美的幻灯片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习者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他必将力排外界各种干扰,发挥个体强大的内驱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任务一:启动Powerpoint。学生机广播,教师介绍Powerpoint与Word都是微软公司出品的Office2000办公组件,有很多相同之处,你能联系Word的启动方法来启动它吗?交流启动的几种方法。任务二:新建幻灯片。教师紧接着启动界面,在“新建演示文稿”的窗口演示建立“空演示文稿”,在弹出的“新幻灯片”对话框内选区自动版式中的“标题幻灯片”,学生比较“新建演示文稿”和“新幻灯片”,讨论交流;学生操作,在第一张幻灯片上的相应框内输入文字(以“我的焦小我的家”为题作为本课任务,介绍自己的母校,本页添加校名、班级、姓名等文字),设置字体、字形、字号、颜色、对其方式等完成本次任务。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上前演示,学生评价。

(三)、引导自学,探索发现任务三:插入新幻灯片。说明优秀的演示文稿要充分表现某一主题往往需要多张幻灯片,学生自学课本P156页第二节,同桌合作,交流,完成插入第二张幻灯片,指名完成的出色的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前演示,全班交流。任务四:给幻灯片插入“艺术字”和“文本框”。(内容为美丽的校园、敬爱的老师、亲密的伙伴等,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小标题)由于学生已有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和文本框的基础,因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这个环节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可以是独立自学课本,可以是4人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也可以是主动邀请老师加入探讨等。选派代表演示,学生总结评价。任务五:设置背景颜色。对初步完成的作品进行美化。这一部分对于学生熟悉的Word来说是陌生的,教师可把操作录制成教学软件让学生自学尝试,也可直接演示。任务六:保存文件。

(四)、个性练习,提高技能。在此基础上,提出让学生制作两页简单的演示文稿——个人简介。这个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题目可以自拟,幻灯片内容可以自定,充分体现个性,展示学生个性。教师巡视指导。

(五)、评价反馈、指导激励指名学生展示作品,然后学生进行交流,评价。评价先由学生自评,再由其他学生评,教师从主题鲜明、内容生动、色彩协调、操作正确、叙述有条理等方面指导学生评价,最后教师评价(还可进行优秀协作小组评选)。纵观全课,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初识Powerpoint2000》教案

一、教材内容简析:

PowerPoint是小学信息技术中的重要教学内容,用它可以制作各种优秀的演示文稿,它可以为我们的学生进行各类学习活动特别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制作电子作品提供平台。所以学好PowerPoint至关重要。

二、本课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PowerPoint 2000,学会启动PowerPoint 2000选择幻灯片版式的方法。

2、学生掌握在幻灯片上文字输入、格式设置的方法。

3、学生理解建立新幻灯片和插入幻灯片的不同命令。

4、能用PowerPoint 2000制作两页幻灯片。

(二)能力目标

1、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设计出不同形式的幻灯片。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欣赏他人作品以及评价他人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分小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

2、在设计过程中注意他人的版权。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能制作两页含有文本和艺术字的幻灯片。

2、小组合作、研究、制作出作品。

四、教学准备

课件——初识PowerPoint 2000.ppt

五、教学对象分析:

本案例教学主要面向的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生自我调节以及控制能力都相对比较差,注意力也比较容易分散,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由于PowerPoint的趣味性浓,动手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乐于探索、勇于创新。该阶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初步自学PowerPoint。基于以上思考,我拟采用情景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利用建构主义的理论,创建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学校的科技特色吗?是风筝。每年的三、四月间,我校都要举办“风筝节”,大家亲手做了许多漂亮的风筝,老师把它们放在了电脑中,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的作品。(观看课件)

你们看到的画面有什么特点?(回答问题)它们都是用PowerPoint 2000这个软件制作的,它的中文名字叫“电子幻灯片”。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二)教学新课

1、启动PowerPoint 2000

PowerPoint 2000和我们前面所学的Word 2000都属于office办公软件之一,它们在操作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同学们能不能用启动Word 2000的方法找到它?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给学生看。(板书:启动)

2、新建第一页幻灯片

(1)师说明:这时,屏幕上显示的是“PowerPoint”的对话框,我们一般选择空演示文稿,再单击“确定”按钮,就弹出“新幻灯片”对话框。

在这个框中列出了各种幻灯片的版式。今天,我们选择“标题幻灯片”版式,师用鼠标单击左上方的“标题幻灯片”版式,再单击“确定”按钮。这时,在“PowerPoint”窗口的编辑区中就出现了所选版式的第一张幻灯片,师介绍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等,现在就可以制作幻灯片了。

(板书:新建)

(2)我们单击“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框,输入文字“李老师欢迎您!”。再单击“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框,输入“作者:城北学校 李老师”。我们还可以选定文本,单击格式工具栏中的按钮,对字体、字型、字号、颜色、对齐方式等进行设置。这样,第一张幻灯片就完成了。大家有没有看明白了?想不想试一试?下面请大家自己动手作一张幻灯片。

三、总结

上一篇:3年级日记450字下一篇:辨析时间效率对水利工程施工的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