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名著选读

2024-08-01

幼儿教育名著选读(精选8篇)

幼儿教育名著选读 第1篇

幼儿教育名著选读书目

1.孔子《论语》(约公元前400年)

2.柏拉图《理想国》(约公元前370年)

3.思孟学派《学记》(约公元前300年)

4.昆体良《雄辩术原理》(96年)

5.颜之推《颜氏家训》(589年)

6.夸美纽斯《母育学校》(1630年)

7.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年)

8.洛克《教育漫话》(1693年)

9.卢梭《爱弥儿》(1762年)

10.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1787年)

11.裴斯泰洛齐《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1801年)

12.福禄倍尔《人的教育》(1826年)

13.乌申斯基《儿童世界》(1861年)

14.亚米契斯《爱的教育》(1886年)

15.爱伦.凯《儿童的世纪》(1900年)

16.杜威《我的教育信条》(1897年)

17.杜威等《明日之学校》(1915年)

18.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

19.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方法》(1909年)

20.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1936年)

21.蒙台梭利《发现孩子》(??)

22.蒙台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1949年)

23.陈鹤琴《家庭教育》(1925年)

24.罗素《论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1926年)

25.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1944年)

26.马卡连柯《儿童教育讲座》(1940年)

27.苏霍姆林斯基《我把心给了孩子们》(1969年)

28.布鲁纳《教育过程》(1960年)

29.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1969年)

30.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1970年)

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72年)

32.加德纳 :《多元智能》(1993年)

3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l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996年)

34.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009年)

人们什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发现”了孩子?在“发现孩子”之前的幼儿教育是怎样的?在“发现孩子”之后幼儿教育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幼儿教育名著选读 第2篇

《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名著19种》

《陶行知文集》 《新教育之梦》

《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读》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叶圣陶教育文集》 《爱心与教育》 《成功智力》

《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 《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有效教学方法》

幼儿教育名著选读 第3篇

一、精选教学内容

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完成这一基本任务, 就必须在浩如烟海的著作中精选教学内容。这首先涉及到开列读书目录的问题, 其次涉及到精讲哪些书或者哪本书的问题。笔者在担任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时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从卷帙浩繁的经典宝库中选择重要名篇, 给学生开列读书目录。目录包括洛克的《政府论》 (下篇) 、密尔的《代议制政府》、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巴纳德的《组织与管理》、西蒙的《管理决策的新科学》、德鲁克的《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奥斯本等的《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和彼得斯《政府的未来治理模式》等。如果说开列书目是让学生大体了解本专业的名著, 那么精讲哪些书或哪本书则是让学生通过重点学习某本名著, 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根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课时的规定, 笔者选择了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作为精心讲解的内容。因为, 其一, 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开创了行政学研究的先河, 是行政科学的奠基之作;其二, 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比较容易读懂, 这对刚刚接触名著的学生来说是有利的;其三, 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比较短, 适合逐句逐段地精心讲解, 以便学生渐渐学会读名著的方法, 使他们懂得读名著不同于学习思想史或学说史。

二、改进教学方式

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不同于行政管理原理课、专题课、思想史或学说史课等, 因而这些课程的教学方式也不尽相同。

1. 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应当采用导读、领读、自

读和对话讨论方式进行。教师应当把精力用于提问、答疑和解惑, 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与独白。对名著进行导读时, 教师应着力阐述名著的写作背景。在教师和学生交替领读时, 遇到较难的问题, 由教师释疑。学生自读是学习名著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任课教师务必要求学生事先自读, 大致了解文章内容。进行教学时, 任课教师应适当地把有争议的理论问题融入对话讨论之中, 以活跃课堂气氛。

2. 在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中还应该综合运

用学生上讲台、课余学习读书小组、小论文写作、分组讨论与辩论、专业论文翻译等多种方式。其中, 让学生上讲台讲述, 由学生分组讨论与辩论, 教师点评等方式更值得重视。教师在恰当的时候予以点评, 引导讨论沿着需要的方向发展。通过这些方法, 学生的表达、理解、分析等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会逐步得以提高。

3. 在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中, 应该分阶段逐

步加深难度, 对不同的著作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把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比如, 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比较容易读懂, 所以, 就行政管理本科专业而言, 在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当中应当将它作为第一必读篇目。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之后, 再让学生先后去读洛克的《政府论》 (下篇) 、密尔的《代议制政府》、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德鲁克的《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奥斯本等的《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和彼得斯《政府的未来治理模式》等。并且根据本科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课时的规定, 要求学生精读《行政学研究》, 泛读其他著作。

三、加强教学硬件建设

加强教学硬件建设是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为此, 高等学校, 包括其下属的学院要重视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硬件建设。要增加经典著作的馆藏数量。对于非常经典的著作来说, 同一本书的数量应尽可能多一些, 以满足学生上课学习和课外阅读的需要。要多购买思想史、学说史之类的书, 如《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行政学说史》、《西方行政管理思想史》等, 为学生读西方管理学名著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要多订期刊杂志, 如《政治学研究》、《管理世界》、《中国行政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公共行政》、《管理科学》等, 使学生了解学界对名著的精辟解读。要发挥电子图书馆的作用, 要把行政管理专业的必读经典著作 (包括外文原版) 备齐, 摆脱学生无书可读的困扰, 满足教学要求。

四、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目前, 我国一些大学本科专业的选修课在大学四年级开设, 这种课程设置有其弊端。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的教学, 可谓洞彻大学四年级开设名著选读课的弊端。要祛除弊端, 笔者以为, 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应当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在大学三年级开设比较费时费力的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的有利之处在于:经过两年的“磨合”, 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学习生活, 进入了正常学习的轨道;通过两年的学习, 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学生的情绪和心态比较稳定, 此乃大学学习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没有临近毕业前的“就业”、“考研”和“考公务员”等因素的冲击, 学生可以专心致志地学习名著。学生一旦掌握了读书的方法, 具备了读书的能力, 萌生了读书的兴趣, 就会带着极大热情去奋发苦读。

五、努力改革考核方式

从一定意义上讲, 考试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教学活动的方向盘、教学效果的测量仪和教学方法的调节器。因此, 要对某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就必须努力改革其考核方式。对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改革来说, 同样需要努力改革考核方式。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应当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非仅仅局限于传授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知识, 因而考试的方式就不能仅仅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的考核应该采用上课发言、写论文、开卷考试和口试等多种方式进行。笔者在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中把学生平时的论文、讨论、发言等所得30分作为平时成绩, 记入期末考核的总分;期末考核采取开卷考试、口试等形式, 其中开卷考试占50%, 口试占20%。

摘要: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是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学好这门课程, 对于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修养, 夯实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功底, 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上好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 就必须对其进行教学上的改革, 即精选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式, 加大教学投入力度,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进行考试方式改革。

关键词: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树林, 赵海峰.教育观念转变与人文学科原著课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2) :144-145.

[2][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 (上卷) [M].李平沤,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236.

名著选读教学中的“原著意识” 第4篇

苏教版高中课本中选取经典名著片段作为教学篇目的不在少数。必修二中《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和《<边城>节选》;必修三中《史记》、《庄子》和《墨子》中的一些篇目;必修四中《<雷雨>节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辛德勒名单>节选》;必修五中《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笔者在实习期间正逢指导老师张老师讲授《巴黎圣母院》的节选篇目《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在学习其教学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在这里形成文字供大家评阅。

一、完整的教学流程

教材当中选取的一些中外名著都堪称经典,值得推荐给学生阅读,特别是在应试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教材内容的丰富和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学习起来也会更有兴趣;名著名篇的选取可以让学生增加阅读量、拓宽知识面,还可以相互之间交换不同的阅读体验,俗语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上的集体阅读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情节和人物形象方面有更多的触发点,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体验。

当然,作为教学内容的名著节选片段最基本的还是扮演着语文教学内容的角色,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该有完整的教学步骤(或流程)。张老师在教授该篇目的时候就流程来说中规中矩,即复习旧课、开始新课、讲授新课、布置作业,在这中规中矩中也不乏一些值得学习的亮点。

第一,解题过程中,张教师将题目分解成三部分:“一滴水”、“一滴眼泪”、“换”。由“一滴水”中的“水”给学生明确了“卡西莫多喝的水”和“爱斯梅拉达送的水”,帮助学生明确节选片段的主要人物:卡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再者“一滴眼泪”,学生都清楚是卡西莫多的眼泪,教师再进一步提问“卡西莫多流的泪是什么泪?这泪里面包含了什么?”,该问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学生去对文选内容做一个概括和进一步理解,至少是在仔细阅读文本、把握主要情节之后方可答出。并且,这“眼泪”中包含的“感激”、“自责”、“悔恨”、“开心”、“觉醒”是对卡西莫多情感的层层深化才能体味完全的。而对于学生无法生发到的点,教师选择带着学生回到文本当中去寻找具体的语句,再来慢慢品味,引导学生去感受卡西莫多眼泪中的内涵。该教师将节选片段从名著的角度转换成语文教学内容的角度,这是值得称赞的和可取的。最后的“换”字,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充分地尊重了原文内容,不仅仅拘泥于现在我们普遍认可的译本。教师在明确了“换”字用的不准确的情况之后,一方面带领学生从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择“一滴眼泪”和“一滴水”之间的连接词,另一方面教师给出了原著当中作者的原标题“A drop of tear for a drop of water”,让学生们就这个“for”的用法和文选内容来考虑,此处的“for”翻译为“换”是否合适,不合适的话应该用哪个词。笔者觉得张老师的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名著节选的教学一方面要考虑节选片段和名著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另一方面,节选片段的题目有时候是教科书编者自己添加的,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之前稍加考虑题目的选取和内容的匹配度,这样让学生讨论题目取名的优劣性才有意义。古语有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而非只是填鸭、灌溉,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死记硬背、不会变通。特别是在教授名著片段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原著意识,需要自己先行回归名著,这样呈现给学生的才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部分,同时让学生对整个作品也有能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和把握。

第二,在文本的具体解读当中,该教师从小说三要素入手,让学生自行填充。

人物 卡西莫多

爱斯梅拉达

小说三要素 情节 以泪报德

以德报怨

环境 冷漠、麻木不仁、愚昧无知

(社会环境——围观群众)

在具体的填充过程中,张老师依然是带领学生在文本中找到具体的语句,特别对围观群众的形象把握上,让学生从语句当中概括得出。可见,阅读教学中万万不可脱离文本,而且在小说人物分析当中,文本内容的具体语句和情节的选择都是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和主体思想的基本材料。

二、多样的教学形式

名著选读片段教学的教学方式需要多样化,也应该多样化。

以本篇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为例,节选片段的细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加明朗化,但是针对人物形象的深层理解以及作者表达的主体思想的准确把握,笔者认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

方式一,带领学生进行扩充性阅读。节选的片段一定是经典当中更值得阅读的一段,但是仅仅阅读节选部分,笔者认为对于人物的把握、情节的感知还是有所欠缺。如果像笔者所在的实习学校一样,设置专门的阅读课,让学生在这个时间段里认真的投入到原著的阅读当中去,这既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名著经典的时间,又能帮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进一步去感知人物形象、梳理故事情节和抓住作者的主题内涵。而且学生在阅读时对有关文本的交流也能给彼此提供一些思考的生发点,感受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方式二,观看不同表现形式的作品。好的东西要被别人记住可以有多种形式,有文字记录的、有影像资料的。学习该篇课文时,笔者的指导老师花了两节阅读课的时间让学生观看电影版的《巴黎圣母院》,通过影片中演员的台词、动作和神情,让学生对人物的感知由平面的文字转换成屏幕中动态的演员,使学生脑海当中的人物形象更加具象化、更加丰富。

可见,适当的变化教学方式,一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所谓“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大概就是个意思了。

三、恰当的课后延伸

笔者所在的实习学校给学生配备了《导学案》,每一篇都从教学目标到课后练习,再到资料链接都安排的有条有理,既能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又可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在本课《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导学案”中,学校设置了“课后练习”和“资料链接”两部分。“课后练习”中有关于本课的巩固练习,还有类似文本《<基督山伯爵>节选》的文本研读练习;在“资料链接”中,有“走进作家”——关于雨果的基本介绍、“《巴黎圣母院》简介”——关于整篇著作的情节概述、“美丑对照原则”——作者在文本叙述当中运用的写作手法。这些内容的设置,让学生在最初预习时对原著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也给学生学习文本之后提供了补充。

小说类文本,人物分析和情节把握是两个关键环节,所以教师不要仅仅告诉他们这个小说主要讲了什么事情、里面的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而是要提供一些评述性的文章,让学生在赏析别人的评析之后,学会自己分析人物,特别是学会结合文本来分析。必修四配套的教参当中,就有一些学者对于《巴黎圣母院》的评析:管震湖的《<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李万钧的《<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是可以当戏剧看的》、陈敬容的《<巴黎圣母院>评介》,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评析文印给学生,让学生在别人的评述中去把握整篇名著,也可以在评述中学习到分析的方法,运用到写作当中去。

名著选读教学的“原著意识”,既是要求教师课前备课要充分,也是提醒教师选读不仅仅是带着学生读节选部分,有时间还要投入到原著中去进行整体的阅读,将名著选读教的“原汁原味”。

参考文献:

[1]廖蔚芬.突破“导”字是关键——名著导读“五步教学法”探究[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3).

[2]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雨果著、李玉民译.巴黎圣母院[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4]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5]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必修4)[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8.

教育名著选读 第5篇

本书涵盖了以班主任为主题的全方位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和实施方法。从班主任自身定位、以学生为主体到发展综合素质、科学民主的管理措施,从指导思想到工作细节,全面科学,实在又实用。风格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教育理论的说教,以大量的实例,全面叙说了班主任工作经验和班级管理的具体措施,富于故事性和可操作性。

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形成基本上是在80年代,尽管他可能也继续在努力往前走,实际上已经无法再继续深挖下去,更多地停留在他80年代的知识视野和教育视野之中,他的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都没有质性的改变。

他经常常年在外,他对班级和课堂投入的什么?就是他那熟练化的教育的技术和他的权威人格,正因为二者具备,即使他远在千里之外,仍然能够牢牢地控制着学生;而学生正是基于对他的权威的认同和对他的教育教学训练技术的认同,而主动的投入到他所期待的教育目标与方向上去。这套精致程序的制定到近乎自动化的实施,靠的是民主背后的权威。这种几乎对每个学生的学校生活无所不包的规范以及相应的违规的处罚,还有在每个人都被赋予相互监督的权力后的几乎无所不在的相互监督。表面上他把权力给了学生,但学生的监督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延续了他的权力,并把这种权力渗透给每一个人,使每个人成为被监督者又是监督者,达到控制学生外在行为的目的。

教育附着了太多的幻想与激情,可能却要用最吃力和耐心的方式,以最缓慢的速度,从最细小的事情一件一件诚实而富有生命意识地做起。这样的工作是非常容易被打断、改变、扭曲和削弱的,对这样的工作,最需要的可能不是所谓的技术与方法,也不是容易激动人心的愿景与规划,而是认命般的痴迷、韧性和坚持。教育之难,也在于当我们这样认同这项事业时,所谓的天职观念确实已经涵泳其中,你再也无法去推诿任何的责任,因为只有把这些责任当做自己的责任时,你的生命才是和责任一起的,你也才可能从各种荣誉、任务中回到真实的面对,不是为寻找任何的荣耀,而是,你的工作可能确实是你的命业,你所走的每一步也因此变得更加困难,这些困难来自于这门古老而神秘的艺术本身,来自于你所要关注和成全的对象竟是你也许根本就无法了解、熟知的生命个体,来自于你的工作从来就不是在抽象与真实状态中进行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时代所有与教育相关的人都处于茫然和恐惧之中。正道在哪里,我们也许可以说得头头是道,可是一落实到具体处,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你还能说得那么轻松吗?

总是有新的热点,新的炒作。转向,再转向,再转向,向前,向前······权利制造知识。天然的内蕴着含混、模糊、矛盾以及对异端的防范。林少敏说:大一统之下,所有的病症都是一样的,开的药方也一样。同时,这次疗治的药正是下一次患病的根源。

教育学名著选读 第6篇

7.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 8.康德:《论教育》 9.拉伯雷:《巨人传》 10.蒙田:《论儿童的教育》 11.洛克:《教育漫话》 1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13.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14.福禄贝尔:《人的教育》 15.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 16.斯宾塞:《论教育》 17.韦伯:《学术与政治》 18.杜威:《学校与社会》 19.杜威:《我们如何思维》 20.杜威:《明日之学校》 21.杜威:《民主与教育》

22.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3.凯洛夫:《教育学》 24.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2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26.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27.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 28.马卡连科:《塔上旗》 29.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30.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31.罗素:《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中国教育学名著 1.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2.《学记》 3.《老子》 4.《庄子》 5.《墨子》 6.韩愈:《师说》 7.朱熹:《四书集注》

8.蔡元培:《对于新教育的意见》 9.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 10.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11.杨贤江:《教育史ABC》 12.陈鹤琴:《儿童心理研究》 13.陈鹤琴:《家庭教育》 1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

15.现代教育学者刘铁芳、肖川、叶澜的文章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西方教育学名著简介

一、《理想国》简介

本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主要著作,书中描绘了他设想的国家制度,包括对宇宙、知识、伦理、社会以及教育等的主张。柏拉图试图用教育的办法来实现他理想的国家制度。《理想国》共分为10章,第一章至第五章论述理想王国的组织,第六、第七章着重说明“哲学家”的定义和哲学家的教育,其余部分是讨论各种实际存在的体制及其优缺点。《理想国》一书是用对话体写成的,其中教育思想尤为丰富。卢梭盛赞它是“最好的一部教育著作”。

二、《雄辩术原理》简介

本书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著作。这是一本修辞学教程,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该书论述范围包括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也论及了幼儿教育。该书总结了昆体良自己的成功的教学经验,也总结了古代西方世界教育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教学法方面的经验,是西方古代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方面的论著。

三、《大教学论》简介

本书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重要教育著作。1632年写成,共计33章。该书并不限于教学问题的研究。它广泛论述了教育理论的各个方面。其主导思想是要“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的人”,使人在道德、知识、身体、艺术等方面和谐发展。书中重点阐释了教学理论问题,明确提出并详细论证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则,提出并论述了各种教学方法。同时也论述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等,是西方近代最有系统的教育著作。

四、《教育漫话》简介

本书是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代表作,1693年出版。全书的主题是论述“绅士教育”,即论述刚刚夺得政权的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子弟的教育。全书共分为三部分,分别论述了教育、德育和智育。洛克认为,健康的精神属于健康的身体,要锻炼出能够忍耐劳苦的强健体魄。在绅士的各种品行中,德育应占第一位,德育的基本原则是以理智克制欲望。并且要学习有关事业家的知识。同时也强调了环境与教育的巨大作用,这些思想对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爱弥儿》简介

本书是法国启蒙思想卢梭的主要教育著作,1762年出版。全书共分五章,是一本夹叙夹议的教育小说,前四章以富家孤儿爱弥儿为主人公,论述了男子的教育改革,批判英国旧教育的荒谬腐朽,并提出新教育的原则和理想。本章借爱弥儿未来妻子苏菲的教育,论证了女子教育的革新。全书反映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阐述性善论。其思想对后世许多教育家都有启发和影响。

六、《林哈德与葛笃德》简介

本书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小说。这部小说于1781—1787年分四卷出版。小说塑造了农村妇女葛笃德的形象,她怀着崇高的目的,以献身的精神改造农村的故事。作者在小说中表达了他期望培养的勤劳安分而不与恶劣环境相妥协的品质。同时,也阐述了农业、手工业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改善农民生活的理想,是当时享誉欧洲的一部教育名著。

七、《人的教育》简介

德国学前教育家福禄倍尔的教育著作,1826年出版。第一章为基本理论;第二至四章分别说明儿童早期、儿童期、学生期的教育需求;第五章论述各门教学科目;第六章阐述学校与家庭的关系,第七章为结论,是一部系统的有价值的学前教育的理论专著。

八、《普通教育学》简介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主要教育著作,1806年出版,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教育的一般目的”。论述了儿童管理的目的和方法。第二部分为“多方面的兴趣”。分别论述了多方面的观念、兴趣的观念、教学的进程和结果等,并提出了教学进程的四个形式阶段: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第三部分为“性格的道德力量”。论述了道德的概念、性格形成的自然程序等。这是一本以心理学观点阐明教育学问题的系统的普通教育学著作。

九、《人是教育的对象》简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教育心理学著作,全名为《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试作)》,共完成两卷(1867年、1869年),原计划写三卷,已搜集了资料,因为1870年逝世,第三卷未完成,该书是乌申斯基教学理论的基础。

十、《民主主义与教育》简介

教育名著选读课 讲课PPT 第7篇

• 教育的智慧,必定在事实的积累与升华中产生,而事实,只能通过扩大无知的边界获得。

• 从这个意义上说,其他国家教育界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是我们思考教育问题不可缺少的参照。• 在每一个国家,都有人思考着教育的秘密,然后把这些秘密定格在文本中,告诉所有行走在教育之路上的人。

• 能否与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智慧相遇,决定着教师事业的高度。

第四张:目录

一、什么是华德福教育

二、全新的华德福精神

三、华德福的教育目标

四、独特的课程设置

五、孩子眼中的华德福

六、华德福教育的现状

七、华德福教育在中国

八、理想的教育遇到了现实的问题

第六张:什么是华德福教育

华德福学校起源于德国的斯图加特(Stuttgart)。1919年由奥地利科学家、教育家和哲学家鲁道夫·史代纳根据人智学的理念为一个叫Waldorf的香烟厂的工人子弟办的学校,并命名为自由华德福学校Freie Waldorf Schule(德语)。

华德福教育的教育理念和精神来源于鲁道夫-斯坦纳的人智学以及三元社会秩序论。

华德福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注重儿童身、心、灵和精神整体健康和发展的全人教育。

第七张:新的华德福精神

一、华德福教育融科学、艺术和信仰为一体,希望人类的智力、艺术和道德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华德福教育努力使儿童的意志、感觉和思维在不同发展阶段得以平衡地发展。

三、华德福教育要求每一所学校的教学大纲都是个性化的,教育作为一门艺术来对待。

四、华德福学校不设校长或主任,实行独立自治,学校由教师集体管理,教师都有平等的决策权参与学校的行政工作。

第八张:华德福的教育目标

通过对孩子的深层意识的教育让孩子成长为自己,最终才能达到具有超越物质、欲望和情感的洞察与判断力,结合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本质达成自我,最终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方向。

第九张:独特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意识发展,针对意志、感觉和思考,对身、心、灵和精神进行整体平衡教育,并结合儿童独特的个性,协助儿童的智慧生成。”

A:华德福学校的课程内容主体部分不以传统的科目来安排,而是以主题形式来安排,称为主课。每个主题的学习时间3到5个星期不等。

B:课程的安排非常注重师生关系,主课老师一旦接收一个班,就要跟这个班的孩子相处8年。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感受到爱和安全。C:为了避免考试、比赛和排名次等方法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华德福学校通常通过展示来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的成就以及深层的思想意识。

D:华德福学校没有教科书,所有的课本都是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已绘制的,多了一些温馨的感觉。

第十一张:华德福主题课

三年级学生,在学习了4个星期建造一间房子的主题之后,再让学生学习3个星期的数学,学习在建房子过程中所遇到的测量和计算知识。在建房子的过程中,孩子学会设计、画图,包括各种几何图形,还学会了度量和计算各种图形的面积和体积;在材料准备和施工过程中,认识各种材料的特性,培养感觉和观察世界的能力;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还要编写计划和向学校申请资助,这样又锻炼了语言表达和公文写作能力。

主课内容课的选择别具匠心,根据儿童的内心需求来设计。三年级的孩子正是处于逆反年龄,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才能够建房子,这可以维护老师的权威,以此来平衡孩子的逆反心态。在老师带领下亲手兴建一间真正的小房子,对孩子来说是一件了很不起的事情。

第十二张:课本(图片)

第十三张:孩子眼中的华德福

一次,我在饭桌前逗儿子:“让你再回以前的幼儿园好不好?”儿子用一贯老成、平缓的语调说:“不好。这里有沙坑,以前的幼儿园没有。这里有池塘,以前的幼儿园没有。这里有猫、鸽子,还有腊肠狗。”当儿子第一次说起校园里的癞蛤蟆时,我感到明显的厌恶。然而这个话题竟然如此吸引儿子。“今天,我在草丛里发现了这么大的癞蛤蟆。”儿子说,“凡凡胆子最大了,他敢捉癞蛤蟆。”渐渐地,我发现,春天采蜜的蜜蜂、狗尾草丛中的蚂蚁、树上停息的天牛,在儿子口中都是一样的话题……

———摘自一位妈妈的育儿日记 第十四张:趣图

第十五张:华德福教育的现状

自1919年世界上第一所华德福学校创建以来,目前,全球共有600多所华德福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1000多所华德福幼儿园,500多个智残社区及治疗研究中心,以及60所师资培训学院。华德福教育无论是在富裕的北美和欧洲,还是在巴西和南非的贫民窟,无论是在基督文化社会中,还是在伊斯兰教世界中,都得到了发展。每年,在瑞士的人智学协会总部,还将召开一年一度的全球华德福学校教师大会。

华德福教育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少数几个全面检讨传统教育的独立教育运动之一,它涵盖了儿童发展研究、教学培训、课程设计、学校行政、教师的自我发展等内容。目前,华德福教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非宗教性教育运动,华德福教育遍布于各大洲有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国家。

1996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华德福教育郑重推荐给全世界。

华德福教育在很多国家都是处于民间发展状态,一些热心教育的有识之士希望通过华行福教育来净化功利社会,世界各地的华德福学校常成为志愿者、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互相交流秒断完善自己的社区文化中心。

第十七张:华德福教育在中国

中国大陆第一次接触到华德福教育是在1994年,一对在中国旅游的澳大利亚夫妇,在一次不平常的聊天中把华德福教育介绍给黄晓星和张俐。在他们的帮助下,1995年秋天,黄晓星和张俐先后在英国的爱默生学院和美国的Sunbridge学院接受了华德福教师培训,并在美国继续学习和实践华德福教育和人智学工作。

于是,在2004年的夏天,由从美国回来的黄晓星、张俐和英国回来的李泽武等人发起,由十几位包括大学生、学者、工人和商人(其中包括外籍人士)等共同参于,在成都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华德福幼儿园和学校。

现在,很多实行华德福教育理念的学校在成都、天津、西安、北京等地陆续成长起来。

第十八张:理想的教育遇到了现实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

家长们几乎百分之百地问: “我完全理解和支持华德福教育的理念,我相信华德福学校是最理想的学校,也是我要找的学校,但是,如果我把孩子送来这里上学,孩子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回答:

“如果你把孩子送到别的学校,到时候考不上大学,又怎么办?”

生活不是高中毕业以后才开始的,当前的教育往往把目标锁定在社会的需要、就业的需要、政府的需要、父母的需要等基础上,甚至把教育简单化为谋求生计的准备阶段,只注重知识的、技能的培养,最多关心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或习性养成方面,普遍缺乏人文精神的关怀,大部分

学生毕业进入社会之后,为了生计而疲于工作,彻底忘记了生活,忘记了自我。缺乏人文精神的生活,无论物质上是丰富还是贫乏,都会陷入极度的空虚。

而华德福教育把启发孩子寻求自我当作教育的最终目标,华德福教育的目标比考大学、找好工作更高,它是帮助孩子准备好迎接生活的挑战。华德福学校的毕业生也有可能考不上大学,但他至少学习了该学的东西,充分享受了学习的自由和乐趣,而不是对12年寒窗苦读满怀厌倦。

第二个问题:

“这么细腻这么柔软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今后如何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对接?如果华德福学校培养出来的是一批羊,放到虎狼丛林之中,岂不太危险了吗? ”

回答:华德福教育理念很有代表性的一句话,叫做:“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逐渐清醒入世的过程。”这句话有三个关键词,一是“入世”;二是“清醒”入世;三是“逐渐”清醒入世。

第三个问题:

华德福教育能给中国带来什么?

回答:

华德福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与当今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基本一致的。华德福教育主张教育艺术化,把教育当作是一种有意义的创造性活动,协助每个不同个性的孩子发挥其个性、发展其个性,以达到自我生成。

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了解华德福教育,借鉴华德福教育理念中的先进成分以及华德福教育实施中的一些好的做法,是不无益处的。对扭转极端程度的应试教育所引发的种种问题,具有积极的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第二十二张:结语:

《中外教育名著选读》模拟试题 第8篇

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解蔽》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在篇中把学习的态度归结为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这句名言出自《______________》。

3、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是《__________》。

4、《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四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即______________四个字。

5、“教学相长”是中国古代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命题,是在《__________》中完整地提出来的。

6、在《教约》里,王守仁阐述了他的有关儿童教育的思想。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他主张______________,在教学活动安排上,他提倡要________________进行,充分注意到学童的身心特点。

7、洛克的主要教育思想是____________教育。他最重要的教育论著是《______________》。

8、赫尔巴特最重要的教育论著是《______________》,他首次提出了教育学应以_____________为基础的观点,从而使教育学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二、解释大意并阐述其包含的教育教学思想(第1题6分,第2、3、4题各8分,共30分)

1、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2、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壹;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解蔽》)

3、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学记》)

4、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

三、理解题(以下各段话出自谁的什么著作?阐述了怎样的教育思想?请结合实际加以理解。每小题8分,共40分)

1、“我们要提出两条教育的诫律。一条,‘不要教过多的学科’;另一条,‘凡是你所教的东西,要教得透彻’。”

2、“我相信,专门教育的改革比普通教育的改革将更为重要。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在我们历史上第一次我们需要很多具有和外国人一起工作的才能和爱好的人。我们需要在早年就发现这种人,并且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教育的机会。”

3、“教育意味着教学。教学意味着知识。知识是真理。真理在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因此,教育在任何地方应该是相同的。„„如果教育被正确地理解的话,任何为全体人民设计的课程的核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在任何政治、社会或经济条件下,都是相同的。”

4、获得任何一种东西有两项价值:作为知识的价值和作为训练的价值。获得每一种事实的知识,除了用以指导行为以外,也可以用来练习心智;应该从这两方面来考虑它在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时的效果。

5、所以,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

四、论述(或评述)(18分)

结合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实践,评析杜威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的教育思想。

附:评述题举例

1、在《普通教育学》中,就“儿童管理”,赫尔巴特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请结合实际评述之。

2、在《儿童教育》中,蒙台梭利是怎样论述“环境”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的?请结合实际评述之。

3、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是怎样理解“秩序”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请结合实际评述之。

4、在《教育论》中,斯宾塞是怎样论证“在所有知识中,科学最有价值”这一观点的?请结合实际评述之。

5、在《教育漫话》中,洛克认为应怎样对待儿童的好奇心?请结合实际评述之。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荀子

虚壹而静

2、《大教学论》

3、《学记》

4、豫时孙摩

5、学记

6、分班教学

多种教学形式搭配进行

7、绅士

教育漫话

8、普通教育学

心理学

二、解释大意并阐述其包含的教育教学思想

1、宋代的朱熹对这句话作了解释,他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意思是说: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认真思考,心求通但未得,然后可以启发他;经过思考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此时可以开导他。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三”,然后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一词即从此而来。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认为掌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问题。

2、一个人凭什么认识领会“道”?通过人的内心。心又是如何去认识领会 “道”?通过虚心专一并且静心才能达到目的。人的内心不是没有对已知事物的认识,但应该有虚心接纳的状态;内心不是不能兼知他物,但应该有所专一;内心不是不会有情绪、思想的波动、游离,但应该有静心的一面。

荀子教学特别重视对学习态度的培养,他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特别强调专心有恒。他认为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能取得成效。

3、坏习惯已经形成再施教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不易接受教育;适当的学习时机过了再去学,即使勤奋刻苦,也难以有成就;杂乱地进行教育而不合乎顺序,只能陷于混乱的境地而不可收拾;不和同学一起切磋研讨,便会学识浅薄、见识不广;结交品德不好的朋友,就会违反师长的教诲;同坏朋友谈不正经的事,就会荒废学业。这六项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

说明教育教学中对恶习谬见要事先预防;要抓住时机适时施教;要循序渐进;要通过广交良友相互学习提高。否则,学业难以成就。

4、君子既了解如何才能使教有所成效,又了解教不能取得相应成效的原因,然后才可以成为教师。君子的教学活动,其本质就是晓喻、开导。引导但不牵引,勉励但不强制,打开思路但不直接告知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在融洽和谐的状态中学习进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思考能力。这才算得上是善于晓喻、开导。

教学的本质是启发诱导,通过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掌握了启发诱导能力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三、理解题

1、出自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怀特海认为过去的教育在根本上受了无活力概念的毒害,过多的无活力的概念把人类束缚住了。他提出教育应有“活力”,就是不让孩子消极地接受一些对实际生活无用的概念,而应使他们懂得各种概念在他们实际生活环境中的应用。怀特海强调要保持知识的活力和防止知识的僵化。他指出,学校课程中有无数的理论知识,也要对某些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说明,但是,不应该教过多的食而不化的理论知识,理论说明也不应该太长,以免影响透彻和确切的理解。这是一切教育的中心。(结合实际部分略)

2、出自科南特《知识的堡垒》。科南特是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他认为,学校教育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防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因此,他主张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重视智育,主张把数学、自然科学、外语等作为学科内容的核心,强调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标准。同时他还重视天才教育。

(结合实际评析部分略)

3、赫钦斯《普通教育》。赫钦斯是永恒主义教育思想流派的重要代表。它的哲学基础是古典的实在论(唯实论),即认为“一般”是先于“个别”而客观独立存在的,“真理在每一个地方都是一样的”。由此出发,它认为教育的性质是不变的,教育的基本原理也是不变的、永恒的。永恒主义者从“永恒的真理”中引申出“永恒的学科”,认为“永恒的学科”是“理智”训练的最好办法,提出要以“永恒学科”作为学科的核心。

(结合实际评析略)

4、出自斯宾塞的《教育论》。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他是以一门知识对“为完满生活作准备”的尽责的程度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比较各项知识,从中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来设置学校课程。他认为,最有价值的课程应具备和实现两个方面的作用:不仅能获得有用的知识,而且能发展智力。斯宾塞认为科学知识具有最大的价值。科学知识对指导人们生活的各种活动,调节人们行为方面最有价值,同时也具有最大的智力训练价值。因此,斯宾塞主张以科学知识作为学校课程的核心。

在今天看来,斯宾塞的观点具有片面性。科学知识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有很大的实惠,但科学知识同样可以给人类带来极大的伤害。因此,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同样具有重要价值,不应厚此薄彼。在当前我国学校课程中,人文学科、社会学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已经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5、这段话出自卢梭的《爱弥儿》。卢梭认为,教育必须依照儿童的内在自然的发展秩序,以儿童的内在自然为依据,通过恰当的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以顺利的发展。教育要以适合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准则,所以一切教育措施就不能超出儿童的能力和需要。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自然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使儿童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

在卢梭的自然教育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就是教育的阶段论。卢梭 认为,12岁以前,儿童处于理智睡眠期,智力处于感性阶段,不能辨别是非善恶。因此,这个阶段的教育应该在让其自然成长的同时,主要是为儿童创造一个适合其自然成长的环境,防止沾染恶习和谬见。

教育不能超越儿童特定阶段的能力和心理特征,这是对的,但卢梭认为12岁之前不能对其施以积极有效的教育,而应是完全消极的教育,值得商榷。

四、论述题

(1)关于“教育即生活”。杜威提出该命题,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儿童)生活的关系。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使校园成为儿童的乐园,使儿童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同时,杜威还认为,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杜威实质上是要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之更富活力,更有乐趣,更有实效,更能有益于儿童发展,更能有益于社会改造。杜威进一步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命题,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杜威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造的基本方法。

(2)关于“教育即生长”。从文法上讲,“教育即生长”是不通的。它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是针对教育时弊而提出的。杜威认为,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天性,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以外在的动机强迫儿童记诵文字符号,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让现时的儿童为遥不可及的未来做准备,全然不顾儿童自身的感受和期待。“教育即生长”则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教学合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要求。然而这种尊重绝非放任自流,任由儿童率性发展,这是杜威与进步主义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区别。“教育即生长”所体现出的儿童发展观也是杜威民主理想的反映。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是使儿童获得充分生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儿童的充分生长和发展亦有助于社会目的的达成,杜威不仅仅把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视为达到社会目的的一个手段和工具,他认为儿童充分生长本身便是民主主义的要求。

上一篇:DNA的特性及应用讲解下一篇:忏悔录读后感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