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感悟提升体验

2024-05-21

内化感悟提升体验(精选8篇)

内化感悟提升体验 第1篇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内化

有人说:现在的学生对生活好像越来越冷漠了,对人对事不善于从热心、怜悯、关怀的角度去思考,对养育自己的父母缺少感恩之心,对社会缺少一种责任意识。于是乎有大学生向狗熊泼硫酸、有年轻人围观欲跳楼轻生者,却不加阻止,反而讽刺挖苦的,这些现象都说明对中小学生进行人性化教育的迫在眉睫。

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回归生活”——主要是力求使新课程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样的理念为学生的人性化教育洞开了新的天地。新课程教学中更加重视增进人与人的交流,促进人与人的合作,使学生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上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在已往的课堂上很难做到的。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课程价值不只是着眼于知识与技能的强化,而更应当在于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滋润情感、端正态度,从中感悟,并内化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此,教师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必须着眼于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理,将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社会。体验性教学就是其中的优选策略之一。

一、思想品德课中应用体验性教学的必要性

1、与新课程理念一脉相承。体验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通过学生的身体性活动,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观的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课程实施方法。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时,恰逢“5·12汶川”地震,让学生利用新闻,网络,查阅相关资料,感受生命的坚强;为坚强喝彩。生动的实例,感人的场景,教师又利用多媒体制作了课件,进行直观的再现,更深切的情感体验,感动了每一个学生,令情感再次得到升华,真正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坚强的力量,感悟生命的奇迹;既能使学生更深层次的感受坚强的意志品质作用,更能激发学生努力去做意志坚强的人。

思品课采用体验性教学,符合思品课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有利于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改变了唯有教师的话语霸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显然与新课程的标准、宗旨等是一脉相承。

2、有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体验性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让他们在主动体验中认知所学内容,使认知内容与个人心理产生 1 “共鸣”,使学生切实感悟认知对象的价值和认知内容的涵义,通过体验性教学,不再局限于教者于学者的格局,而是真正发挥教师为引导者,学生为探究者的学习氛围,不再局限于教者说这是什么,学生理不理解都现认知为是什么,而根本没有进行自我的思考于体验的过程与空间。只有真正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真正让他们在情感的体验中感悟到这是什么,应该是什么,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既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在认知中感悟,从而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

二、思想品德课中开展体验性教学的具体方法

1、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

要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真正融入体验性教学,教师就应在日常教学法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音乐作品、故事、问题、诗歌、小品、实物演示、直观的音像等手段来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统一和谐,获得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1)运用音乐、诗歌、图片、视频等手段优化教育环境,创设视听情境。如在“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这课教学中,我出示了刘翔在奥运会比赛前自信的讲话和他在比赛时精彩的场面,引起学生共鸣,确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自信将让我们更快获得成功。在“走进法律”感受身边的故则的教学中,我请学生事先准备了小调查,感受身边的规则,让喜欢运动的学生,为大家介绍关于竞技场上的诸多规则,教师搜集网络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体会生活处处有规则,没有规则的生活又会是怎样,自然引发了学生认识到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使呆板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真实感受。类似的视听教学情境对学生起到暗示的作用,促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2)运用小品、表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利用角色体验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在学习“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这课时,我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小事例,以学校,家庭,公共场所为模拟场景,进行小品表演,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换位分析、思考、体会,在活动中使“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的主题得到内化、深化。角色体验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让学生进行哑剧表演,促进学生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发展;也可以是角色的互换。如在学习“我能行”这课时,我请三位平时性格不同的同学,分别扮演自卑、自信、自负,与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性格截然当反,三种不同的性格体验,通过表演使表演者体验不同态度的不同感受,促使他向好的方向转变。角色扮演的热烈的情绪会渲染整个学习环境,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

2(3)运用想象创设情境,在想象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当学生没有相应的经验,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建立一种与教学有关的情境,进而让学生进入这个情境进行体验学习。如学习“自立与自主”这课,我假设了学校取消了班主任制度,没有了班主任的管理,你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假设父母外出一周,只有你一个人在家,你会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通过学生在这虚拟环境中的体验、感悟,将课本知识所要求的“青少年要自立、自主”主题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行为准则。

(4)运用心理测试,加深学习心理体验。如我们在学习“自己的事自己干”时,我出示了一组测试题,检测学生的日常的自理能力。这组测试题共有15题,每题分ABC三类,每类又有不同的比分,测试结果以分数为界分四类,我在课内请学生自我判定。面对测试结果,有些学生激动不已,自豪地宣布“我有较强的自理能力,我将继续保持”;有些学生被测试为自理能力较差,低头不语感到羞愧,决心增强自理能力,做生活的小主人。这组测试,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自我自理水平,为学生培养自理自立能力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学生通过类似的测试,加深了自己的体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振奋了学生的精神。

2、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

思想品德课也是一门实践课程,教师可以组织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实践途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1)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验。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中,学习“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来到校园,来到大自然,亲身感受生命的多彩,世界的美丽。这是一种别致的学习体验,同学们在万物欣欣向荣、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中,体验到了生命的美好,激发了融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不仅达到了本课原来的教学要求,还帮助学生形成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

(2)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在这种实践中,可以让学生承担或扮演一定社会角色,体验者更容易理解、感悟那些实际角色承担者的生存处境,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道德境界,努力使自己形成该角色所需的道德境界。如学习了“走向自立人生”后,我组织学生自主选择去做一件你以前没做过的自立的事情。有些学生选择了学习烹饪、有些学生选择周末帮父母当一天家;有些学生选择去在这一周中学会做大米饭,洗衣服,整理好自己的房间等等。通过这些体验活动,我们的学生自立能力有了提高,而且真切地感悟到父母的艰辛,劳动的辛苦,激发了他们热爱父母、热爱劳动、热爱学习的热情,也使他们更有社会责任感。

3、教师主导,课堂情趣盎然

开展体验性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仍要起主导作用。教师是体验性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学生兴趣的激发者。教师在组织体验性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秩序,要注意课堂中的随机变化,让我们的课堂活而不乱。

(1)教师可以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自身也应积极带入体验性教学中。例如学习“面对挫折也从容”时,教师就可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挫折,但面对挫折要学会从容面对。学习“我能行”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自己因自信而成功的事例,现身说法,更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

(2)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也可以成为体验性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常言道“言教不如身教”,教师自身的示范将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自尊、自爱、自信、乐观、勤奋、自强,以及对生活的态度等都将成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实践证明,教育不能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屏障。思想品德课要求通过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思想品德课的日常教学中进行体验性教学,能促进学生对感知的事物、知识在头脑中重新组合、选择与建构,更有利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日渐形成。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开拓,学会创新的同时,更让他们学会做人,用不断改造和推进的经验建构成自己真正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生活。

内化感悟提升体验 第2篇

在阅读教学中,所谓体验,是指学生在接触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内心需要出发,通过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激发自己的情感和想象,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人揣摩,与作者对话,与主人公对话的过程,即古人所说“君子之学也,人乎耳,著乎心”。所谓感悟,是指学生在阅读中因受到作品的触动而有所领悟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并非只让学生体验与感悟,更为重要的是在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建构并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以期提高自己的语文思维能力。

《一千张糖纸》是沪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叙事散文。文章生动而贴切地描述了作者和孩提时代的玩伴世香在四合院中的快乐游戏生活,描写了我们为了实现愿望而千辛万苦搜集糖纸,最后受到表姑的欺骗,希望破灭后的绝望和悲愤,充分表现出大人的欺骗对孩子造成的深深伤害。这篇文章的内容比较浅显,中心也较为显豁,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无较大的阅读障碍。但是,如何使中心不标签化,使学生通过体验、感悟真正明白表姑的欺骗对我的伤害之深,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构建自己的学习经验,提高自己语文思维能力,并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一、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全局视野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学生初学新课时,必然会对有文章有一个整体认识,教师也应首先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所谓的整体感知,既可以作为名词,也可作为动词。作为名词而言,即学生师阅读一篇文章之后对文章主要内容、布局结构或表现形式的大体感知与把握;作为动词而言,整体感知即学生对文章从头到尾进行整体的而非碎片化的阅读和体会,此时的整体感知是一种阅读文章的方法。只有对文章有了整体感知,学生才能对文章内容和所表达的主旨有所了解,才会对文章有全局视野。同时,每篇文章正是由于各段之间的前后勾连才形成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在全局视野下,学生才有可能明白文章各段之间的关联。因此,在教授《一千张糖纸》时,教师可通过以下几个问题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1.“浏览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来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此问题正是在学生预习、初读文章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程度,也是学生对课文的最初体验。通过预习,学生基本能概括出本文讲述了我和世香因表姑说一千张糖纸可以换电动狗而奋力收集一千张糖纸,等攒够了糖纸发现自己被表姑欺骗了,最后绝望低扔掉了所有糖纸。2.“梳理文章行文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各部分所写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为,本文1-6段是故事的起因:表姑嫌我们两人太吵影响她养病,因此想出让我们攒糖纸的方法,7-10为故事经过:我们千方百计积攒糖纸的过程,11-13段为故事结果:我们把糖纸给表姑,表姑骗了我,那剩下的14-16段属于作者的议论。3.“阅读全文后,文中哪句话揭示了本文的主旨?”本文中心显豁,学生基本可以找到中心句,即“孩子是可以批评的,孩子是可以责怪的,但孩子是不可以欺骗的,欺骗本是最深重的伤害。”4.哪段文字直接写出了欺骗造成的“伤害”“最深重”?通过以上几个问题,学生已然明白本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这两个大问题。这也是学生最初体验感悟的结果。

二、关注语言形式,优化学生体验感悟过程

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最终由其语言的敏感性决定,而这种语言敏感性的培养需要学生深入文本,在字里行间真正沉入到语言的内部,感受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上所呈现出来的不同效果。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自己对语言的运用都首先建立在对语言的敏感性上。所以,为了优化学生的体验感悟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将学生引入文本,带领学生关注到语言的敏感点,通过有效的活动设计,让学生体验感悟,从而构建自己的阅读体验,在这样的一个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学生才会有切实的阅读感受,也才有可能产生真正属于自己的阅读感悟,从而渐渐建立起对语言的敏感性,渐渐优化自己的体验感悟的过程,慢慢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在《一千张糖纸》中,教师将原段“我长大了,在读了许多书识了许多字之后,每逢看见‘欺骗’这个词,总是马上联想起‘表姑’这个词。这两个词是如此紧密地在我意识深处挨着,岁月的流逝也不曾将它们彻底分离,让我相信大人轻易之间就能够深深伤害孩子,而那深深的伤害会永远地藏进孩子的记忆。”改为“我长大了,在读了许多书识了许多字之后,看见‘欺骗’这个词,就联想起‘表姑’这个人。它和她在我意识深处挨着,岁月的流逝不能将彼此分离,让我相信大人轻易之间就能够伤害孩子,而那伤害会藏进孩子的记忆。”通过改句,在初步的朗读体验中,学生很轻易地辨别出两段话的差别所在,但是,这还并非学生体验感受的最佳结果。为了更好地体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到“每逢”“总是”表示频率非常高,而且每一次看到“欺骗”“马上”脑袋里第一反应就是想起“表姑”这个词;“永远”形容长久以来都不会改变,直到一个孩子长大成人,生命终结这个欺骗的伤害还藏在记忆中;“深深”一词说明程度非常深,直接把欺骗伤害的程度写出来;“两个词”不说表姑这个人,而是说这个词,因为表姑和“我”之间已经少了亲人之间亲情与依恋,因为欺骗让我感受不到表姑的人情味,仅仅成为一个词。有了这样的体验感悟,学生更加明白这种欺骗给“我”带来的最深重的伤害。改段的形式,优化了学生体验感悟的过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体验感悟的结果,同时,在这样的体验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了语言形式的差异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并将这种认识迁移到日后的阅读学习中,这本身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次提升。

三、关注文章内部关联,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语文大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作者所写的内容都是相互勾连,为中心服务的。作为教师,经常抱怨学生答题时仅仅局限于所考某句或某段,不能联系前后文,甚至不能考虑全文,这其实是因为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并未能关注到文章内部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内部关联,也没有意识到文章所写材料与主旨、与中心句的内在关联。教师应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关注这种内部关联,明白作者为何写这段内容,将这段内容放在这一段而不放在另一段的意义所在。在《一千张糖纸》中,直接写出表姑的欺骗带给我们的伤害的是在故事的结局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品读第10-13节文字,从事件的结局中体会表姑的欺骗给“我们”带来的深重的伤害。从“我”和世香非常恭敬而且庄重地将糖纸“献”给表姑,而表姑却“不解”“一愣”、不停地“笑”中,“我们”感受的“满是”、“悲愤”、“绝望”。这些糖纸承载着“我们”的快乐、希望和对大人的信任,在一夕之间全都付之一炬,所以对于这些糖纸只剩悲愤和绝望了,即使这些糖纸如此美丽,如此来之不易,但“我们”也不想留着了,不想看见了,可以说绝望到极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品读第7-9节,从事件的经过里分析“我”和世香面对表姑的欺骗,会如此悲愤和绝望的原因,明确这部分文字详写的作用。“表姑说一定要透明玻璃糖纸,每一张都必须平平展展,不能有皱褶。攒够了交给表姑,然后表姑就能换给我们电动狗。”对那个新奇电动狗的梦寐以求,对表姑的信任,使得“我”和世香在炎炎夏日,成天跑在外面,想尽一切办法在各个地方奔波,就是为了收集糖纸,收集好糖纸,还要精心地整理。这这一部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糖纸的来之不易,使学生明白文章的主旨是“欺骗本是最深重的伤害”,但文章详写搜集、整理糖纸的过程并非与主旨无关,反而写出了我与世香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血,突出这些糖纸的来之不易,所谓期望越真切,失望越深切,更为后文“我们”的极度绝望做铺垫,从而突出中心。由以上两个问题,学生便可理解以上两部分内容与中心的关联,但是文章还有1-2段,因此,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品读第1-2节,再次从事件的起因中分析这部分内容在文中的作用。从第1、2节中与第8小节的“我们做什么,我们做什么,我们做什么”或者与第7小节“我们再也不,我们再也不,我们再也不”一组排比句遥相呼应的一组排比句“我们在院子里跳皮筋,把青砖地跺得砰砰响;我们在枣树下的方桌上玩‘抓子儿’、‘羊拐’撒在桌面上一阵又一阵哗啦啦啦、哗啦啦啦;我们高举着竹竿梆枣吃,青青的枣子滚得满地都是;我们比赛着唱歌,你的声音高,我的声音就一定要高过你”入手,让学生从句中的拟声词、动词中感悟到“我们”在外婆的院子里尽情玩耍,不觉得累,非常吵闹,同时,这两段又交代了表姑的身份――是养病的病人。病人需要安静,而“我们”却在院中非常吵闹。因此,“我们”的吵闹与表姑所需要的安静形成了一组矛盾冲突,正是有着这样的矛盾冲突才使表姑有了想要支开“我们”的念头,因此,这一部分详写的内容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至此,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却由学生自己体验与感悟,当学生真正能够明白文章各材料、各部分内容与中心的关联时,学生才能真正明白作者如此安排各??材料的用意。

课文学习至此,教师又引领学生梳理本节课的体验感悟的过程,即先通过全文的整体把握找到文章的中心句,然后从事件的结局中体会表姑的欺骗给我们带来的深重的伤害;接着从事件的经过里分析“我”和世香面对表姑的欺骗,会如此悲愤和绝望的原因,明确这部分文字详写“我们”积攒糖纸的辛苦是为了后文“我们”的极度绝望做铺垫,从而突出中心;最后从事件的起因中分析这部分内容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分析文中的素材是如何为中心服务的。只有当这种感悟的过程转化为一种阅读文章的路径与方法,学生才会在阅读其他文章时进行知识的迁移,才不至于在阅读或答题时产生肤浅的或片面的理解,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才会有所提升。

体验感悟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体味、内化的过程,是真正浸入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将体验感悟的过程形成一定的方法或策略才是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内化感悟提升体验 第3篇

通过几年的摸索, 我园总结出了以“教师成长快乐”为主线的管理模式, 那就是:聚焦专业成长, 求索教师职业快乐, 通过引领、体验、内化, 让教师们成长不烦恼!

成功的起点———学习、提升、调节

我们注重给教师创造学习的条件, 园办不断收集好书, 从《谁动了我的奶酪》到《细节决定成败》到《别问为什么》。同时, 园办也注意收集相应的师德文章, 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到《教师的应说和忌说》到《与孩子心灵“对话”有三得》, 等等。从领导开始细读, 再推荐给教研组长、所有的教职工, 并将内容放到园服务平台上, 在每周的政治学习时间学习。让所有的人都动脑筋想、都用心去学, 用文化来影响教师的心灵。

“绿色”管理———规范、超越、人性

制度对于提高幼儿园的管理效能具有重大的作用, 我们力争实施“绿色”管理, 尽量做到:规范制度, 超越制度, 人性管理, 自我发展。

1. 完善考核制度。

例如, 我们每月的“阳光工资”和“班主任津贴”严格按照师德、教学、教科研、园中心工作配合等方面来综合评量。一段时间下来, 我们发现每月的一等奖总是那么几位教师。这个现象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重视, 通过了解得知, 由于考核比较重视教师们的创新能力, 那些创新能力较强的教师就得以冒尖, 而那些创新能力不够, 但工作认真踏实的教师每次考评都不在前列。知道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园办就大力调整管理思路, 把以前的学期末幼儿能力测查转变成月能力测查, 平时按照教材、学期目标有计划地进行检查, 这样促使教师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再注重创新。在接下来的考核中, 那些工作非常认真的教师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样的考核在教师中切实地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大家一致认为只要工作认真、踏实, 就会有成效, 在班组、班级中形成了良性的你追我赶的氛围。

2.彰显考核自主。

为了给表现好的教师更大的激励, 给其他教师更好的促进, 我园又推出了“每月之星”, 由教职工从每月一等奖的获得者中推选。后来有教师建议:月星由教职工推选, 看重的是教师的人际关系, 作为工作上的月星, 每月的成绩还是很重要的。园办商议后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 可以采纳, 于是我们及时调整了月星的产生方式。

打好手里的牌———选择、欣赏、信任

当我们要求教师要用赞赏的目光评价孩子, 要用激励的方法促进孩子的发展时, 我们应该想到教师也需要领导的激励与赞赏, 我们的成功做法是:

1. 巧配班。

我园大胆将两个个性相差较大和两个个性较强的教师分别放在了一个班。一开始, 园长室也比较担心, 但是实践下来发现这两个班配合得非常默契。个性相差较大的, 一个善于创新一个安于做实事;个性较强的两人都积极上进, 工作上你追我赶, 两个班的工作都走在全园的前列。

2. 用特色。

有一位年轻教师活力四射, 对工作的热情非常高, 考虑到亲子园孩子小, 需要教师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来引导, 我们让这位教师专门负责亲子班的教学。她果然不负众望, 仅仅半学期就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赢得了家长的信任。

3.树典型。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 我们开展了“抓两头、促中间、树典型”的活动。抓好幼儿园骨干力量, 让她们与年轻的教师结成对子, 用“同课异构”的形式提高骨干力量的指导能力和年轻教师的业务能力, 从而达到带动中间力量的效果。典型引路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使得大家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提升幸福指数———关爱、倾诉、帮助

领导必须有领导的样子, 但决不能有领导的架子。在工作中, 领导起着领头的作用, 必须为人处事公平公正, 容不得半点私情;在生活中, 领导就是教师们的朋友、姐妹, 要真正关爱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给她们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心理氛围。

1.教工之家, 尽情倾诉。考虑到教师们的压力比较大, 平时倾诉的机会不多, 我们设立了方便教师休息和学习的“教工之家”, 园长室的成员不参与, 让教师在中午和下午下班之前集中在这里尽情倾诉, 缓解压力。

2.真心关怀, 至诚至真。人文关怀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我园在寒冷的冬季给教师提供热腾腾的豆浆, 下拨经费支持工会和团支部开展一系列的学习和休闲活动, 让教师在自觉投入紧张工作的过程中, 能够“享受工作”, 并感受到生活的愉悦。考虑到服务于上班早的家长, 我们先安排了教师轮流值早班, 接待先来园的孩子, 并给予值早班的教师一定的补贴。后来考虑到教师们也有家庭、孩子, 我们改由行政人员值早班, 这样既照顾到了家长又照顾了教师。

在探究中感悟,在体验中提升 第4篇

一、揭示内涵,内化提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对第二学段“统计与概率”部分中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的具体要求是:“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余老师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精心设计。以问题为核心,采用问题串的形式,不断启发学生思考,关注数学知识的交流,借助一个个问题,伴随着操作体验与情感体验,使学生自觉地把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并不断深化知识的理解,升华认识,完善结论,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促进思维水平的不断提升。

【片段一】

师:抽身份牌这个随机事件中,既然每次抽牌结果不确定,那能知道一共有几种可能吗?为什么?

生:有四种,因为一共有四张牌。

师:看来四种身份牌都有可能被抽到,也就是说所有的牌都有可能被抽到,所以,我们说“所有可能数”是4。

师:抽中主公的有几种可能?抽中忠臣的可能数呢?反贼呢?

生1:1种。

生2:也是1种。

师:所以,我们就说——抽中每一种身份牌的可能数是1。

师:现在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抽中主公的可能性吗?抽中反贼的可能性呢?抽到内奸呢?忠臣呢?

【赏析】在这一片段中,教师抓住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在追问中强化随机事件发生等可能性的知识。

【片段二】

师:如果五人局的“三国杀”游戏,需要增加一张什么身份牌呢?

生:反贼。

师:这时如果只抽一次,抽中主公的可能性又是多少?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抽中反贼呢?为什么?

师:这时你发现了什么?

生:五人局《三国杀》游戏中抽中反贼身份的可能性最大。

师:抽中反贼身份的可能性最大,如果只抽一次,是不是一定能抽到反贼呢?

生:不一定。

师:看来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师:看来抽中每一种身份牌的可能性虽然有大有小,但结果还是无法确定的。

【赏析】在这一片段中,通过身份牌张数的变化,引发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在动态的变化中思考可能性的变化,在宽松的气氛中获得对可能性大小的鲜活认识。同时,揭示了随机现象的内涵,理解等可能性事件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与物体数量多少是密切相关的。这样,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可能性大小内涵的理解、内化与吸收。

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上设计的一系列游戏活动,如掷硬币、摸身份牌、游戏抽号、摇奖和掷色子等都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场景,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用本节课中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游戏规则是否公平的问题,体现了数学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片段三】

小丽和小红玩跳棋游戏,用掷色子决定谁先行。(色子有两种:一种是正方体,一种是长方体)

师:你认为该选用哪种色子更公平?为什么?

【赏析】在这个片段中,通过不同形体色子的对比选择,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可能性的大小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不断丰富等可能性的体验。

【片段四】

出示游戏规则:点数小于“3”,女生先行;点数大于“3”,男生先行。

师:设计这样一个游戏规则。你有什么看法吗?

师:你们能设计一个公平的规则吗?说明你的理由。

生1:可以“点数小于‘4’男生先行,点数大于‘3’,女生先行”。

生2:可以“点数是单数,男生先行,点数是双数,女生先行”。

【赏析】在这环节中,我们看到:游戏活动的开展,既突出了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又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过程。让学生深刻感悟到:要使游戏公平,游戏中的事件发生必须是等可能性的。通过探究游戏的公平性与可能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公平与公正的意识,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三、寓教于乐,灵动高效

结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将游戏、生活事例巧妙地组合在教学素材和教学环节中,关注情境背后的数学价值内涵,促使课堂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充满着强烈的探索性。

【片段五】

课末,余老师设计了“元旦抽奖活动”。

师:你认为可以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抽奖呢?

生:抽签、转盘……

课件出现转盘(色块大小有别)。

师:老师设计了一个这样的转盘,转到红色区域是几等奖?转到蓝色区域呢?黄色呢?

师:转到一等奖的可能性是多少?转到二等奖的可能性是多少?转到三等奖的可能性又是多少?

【赏析】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直观判断,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定性描述。

【片段六】

开展转盘抽奖游戏。

师:想不想现在就来转一下呢?有礼物的。三等奖礼物是我们学校书吧书签一张,二等奖礼物书签两张,一等奖书签一套。由于时间关系,现在每组只能有一位同学上来摇奖,你们认为怎样选更公平呢?

生:掷币,抽签,“石头、剪刀、布”,摇号……

师:好,我们要摇号来决定。

接着摇号选出幸运的学生,再让其点动幸运转盘,摇出奖次。

【赏析】这一环节中,幸运大搜索、点动轮盘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激动不已。幸运大搜索中的那份浓浓的期待,抽奖中的殷切期盼,每一处都可以看见孩子们的全身心投入。这些环节的设计不仅深化了知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体现了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随机事件的感受,对等可能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内化感悟提升体验 第5篇

摘 要:这篇文章论说了体验德育对推进德育内化的活跃推进效果,探讨了详细的施行路径,由此来推进大学生发日子跃的品德情感,养成准确的品德做法,然后到达推进德育内化,加强德育的日子根底性和人生遭遇引导功用的方针,终究使德育实在对大学生个体发作影响,逐步构成自个的思维品德质量。

关键字:德育;体验;内化

德育进程是教学者将必定的社会认识形状教授给受教学者,并在不断的实习中,借助于情感、意志,在受教学者身上逐步培育起教学者所希望的思维品德质量的进程。内化是德育取得成效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相应质量和做法构成的起点,能否内化是区别教学有无成效的分水岭。德育的意图性和实习性的实质属性决议了只要注重体验活动,并且这些实习活动和大学生的日子联络,从根本上加强德育的日子根底性和人生遭遇引导功用,使大学生经过自个的自主性挑选和探索性活动发明和美化新日子,才干使德育实在到达个体,发作影响,逐步构成自个的思维品德质量。

1德育的实质请求进行实习是最有用的办法

校园教学对学生思维品德信仰的构成和开展起主导效果,这是教学的性质和使命所决议的。大学生在接受教学的进程中所发作由知到行的完好心理进程,高校依据学生生长的需求,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习、自个与社会、抱负与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推进学生社会化,引导学生全部开展。因而,它不仅能满意学生增强能动性、建立生长方针的需求,并且可以经过师生一起的刻画、改造和发明活动,推进老师与学生,特别是学生的生长和进步。

1.1德育是以学生为实习方针的活动,其起点和归宿都只能是实习

德育的作业方针是学生。从起点来看,德育不也许脱离实习的、详细的学生,而学生自身即是实习活动的主体,即每个学生都要担任实习作业,都有自个的日子实习和所在的客观环境。学生的`思维,虽然是一种片面形状的东西,但它发作的根底和本源,开展改变的动力,只能是实习活动和客观实习。所以,从学生的思维实习动身进行德育,有必要分析思维构成、开展、改变的实习根底和客观原因,绝不也许脱离学生的实习活动和客观条件,空泛抽象地进行德育。

从落脚点来看,德育的意图是要协助学生构成准确的思维,进步思维品德素质。而准确思维的构成和思维品德素质进步的动因,归根到底来自于社会实习和社会开展的需求,由于思维品德素质终究要用于辅导学生的实习活动。

1.2德育的价值只能在实习中完结

德育的效果无法用片面知道来查验,而只能用社会实习来查验,脱离实习来谈德育的价值,就会失掉客观的衡量原则,只会导致德育的片面随意性。一起,德育的完结,只能坚持理论联络实习,坚持德育与智育、业务学习等实习作业相结合。只要这么,准确的理论、思维才有效果的根底和方针,才干实在表现导向、鼓励效果,德育也才干实在表现生命线的效果。理论脱离实习,理论便失掉了表现效果的根底和方针,理论的无以表现,价值无法完结,理论只会变成抽象、空泛的概念和教条。

2经过体验德育推进德育内化的办法

2.1建立体验德育的方针

体验是一个归纳的心理活动进程,有认知和情感。体验德育的方针即是要引导大学生经过实习取得正面的、活跃的体验,以进一步了解教学请求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首先是取得切身的感触,发日子跃的品德情感,大学生在参与实习活动的进程中取得对实习社会的情感感触。体验德育使学生动情,这是德育的前提和手法,这种实在感触即是随同情感发作的。接着是构成深入的了解,体验德育如只能使学生停留在感触层面,无法引进到深入的了解,就很难完结内化。跟着学生角色的位移,他们会天然承担起责任和责任,并能发明性地知道事物的实质。最终是构成杰出的习气,养成准确的品德做法,将学生内化的心理质量进一步转化成杰出的做法习气,使其在体验中取得的思维品德认知转化为思维品德做法和品格。

2.2体验德育的详细施行

2.2.1德育课程日子化。体验德育注重体验的效果,注重学生在活动进程中的情感改变,但是并不能抛弃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经过课堂教学向学生教授品德常识,使学生取得准确的品德认知,而推进德育内化则有必要走进社会、家庭和校园。德育的含义只能在日子中才干得到构建,其实质只要在展现日子时才干得到表现,让大学生在归于他们自个的日子中陶冶情操、断定信仰,养成品德做法。因而应当使德育课程日子化,有利于调集学生的活跃性,激起他们参与品德进程的活跃性和主动性。

2.2.2丰富的社会实习活动。学生参与各种校内和校外的社会实习并从中取得体验,如在公益劳作中体验劳作的价值和趣味,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劳作观念和无私奉献、乐善好施的精力;在勤工助学中培育责任认识、独立认识和锲而不舍的意志;在社会调研中体验和了解社会,进步人际交往才干,构成集体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参与体育比赛中构成顽强拼搏的质量;在学科比赛、科级立异活动中培育谨慎的治学态度、立异认识和立异精力;在专业实习中体验职业品德内在,进步专业思维知道,得到全部的训练和进步。

大学生正处在品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老练的阶段,德育假如只停留在空泛的理论说教上,必然会忽略他们的情感品德体验,因而在高校强化体验德育是一种必然挑选,思维品德常识只要经过体验才干内化。

参考文献:

[1]郑永廷,张彦.德育开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内化感悟提升体验 第6篇

联结、认知与内化--青少年体验教育的心理哲学依据

团中央在<关于动员和组织少先队员在实践中体验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体验教育”的理念,并且举行了“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的现场推进会.本文从体验和观念的联结,体验与图式的同化和顺应,以及体验和内化的历程等三个方面,阐释了体验教育的心理哲学依据.作者认为,提出一种理念,推行一种活动,理论依据是十分重要的.

作 者:李维  作者单位: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 刊 名:当代青年研究  CSSCI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YOUTH RESEARCH 年,卷(期):2002 “”(4) 分类号:B84 关键词:体验   联结主义   内化  

内化感悟提升体验 第7篇

一、重视阅读与生活的联系,让阅读为写作服务

就江苏省2015年的高考而言,何永康教授诙谐的概括了我们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说“三国三林来救场”,较多学生写“智慧”的例证就是王国维、周国平、汪国真、林徽因、林清玄、林语堂,不管他们的言论、生活故事都让他们带着智慧的光环。当然,也还有古人屈原、勾践、司马迁来相助。这些名人虽然都是有智慧的,也是学生在平时阅读中留意到的。但是很难将阅读到的与作文的立意联系起来,如说司马迁选择宫刑是智慧的,这样的例证怎么能证明智慧呢!这都是学生平时阅读没有注意与生活联系。

其实,我们写周国平不如将高中课文中学过的《直面苦难》的写作方法与自己的生活巧妙嫁接。如2015年江苏卷满分作文《王大爷的早餐店》,写了自己生活中所见一位卖早餐的老人是怎样面对苦难的,写出了他善的智慧,写出了面对已失去老伴、贫寒而又孤寂这样苦难的智慧解脱之法。当然高分作文也要关注高考专家的喜好,如高考作文《境由心生》则是由民国课本中的“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花。”这样一个有哲理的寓言作为由头,引出议论和哲理性的思考,这一由头是从2011江苏高考满分作文《风沙渡》的开篇学来的。

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要从阅读中吸取营养,丰富的阅读经历、感悟与生活中体验的嫁接就能使自己的作文立意准确。2015年江苏卷的一篇高分作文《修马桶》就很有生活气息,写家里马桶无法抽水,母亲没办法,自己运用物理知识也没解决好,最后父亲用压一块砖的方法彻底解决问题。这里写了生活智慧,而文中描写马桶抽水原理和自己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的问题就是将所学化为所用的。

学生只有联系对生活的思考,辩证的对待,才能写出有个性化,有生活气息,有思维张力,有厚重感的作文。

二、提升观察思考的准度,有效活动厚积薄发

有个学生高考后告诉笔者,他写的是他的语文老师。笔者想这是贴近生活,但是很难写出智慧的。这个学生把自己写的内容告诉笔者,他发现这是一个智慧的选材。主要内容是:最后复习阶段,她去请老师指导作文,而发现老师身边放讲义的袋子竟然是超市购物的袋子,而且很破旧,她很好奇地问老师,老师说了一段外表漂亮不实用之类很有哲理的话,最后他感悟到生活处处有智慧。这样的作文既写出生活,又有智慧的展现,应该得到比较好的分数。如果没有观察,没有思考,不可能把袋子的智慧表现出来,其中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皱纹中的智慧》就是通过爷爷生活中的“牛耕”“珠算”“戏曲”的精致描写,得出了“智慧是一种净化了的境界”的道理。这里有生活的观察,有睿智的思考和感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仔细观察,路边石缝里挤出的小草谱写生命的顽强不屈,不论严寒酷暑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让我们感受到平凡中的坚守与付出。司马光砸缸与仲永智慧的消失可以用到我们生活中来。如笔者在杨绛《老王》的教学中,就深挖身边具有老王那样品质的人,辩证的思考老王为了生活要收费等情节。再如《像山那样思考》学习中,我们可以写自然生态的保护,写城市的扩展,让学生产生对当前各种破坏自然现象、生活规律的现象有深入的思考,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让他们进行论辩。培养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悟,在文章中呈现自我情感、价值观的能力。

我们要学生们留意生活,学会观察,通过一些活动让他们把自己的经历和思考积累起来,形成自己的素材,这样学生才能写出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我们老师要做学生观察生活,深入思考,主客观辩证定位和认识的引导者。对学生的作文,我们要从学生角度去思考其存在问题,要以鼓励为主,给学生自信心,评语要有激励性和指导性,引导学生会改自己的作文,通过相互修改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总之,高中生具有一定的思维素养,我们要引导他们对思考生活,感悟生活,对现象的本质进行探寻。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指导他们将阅读与生活联系起来,掌握一些写作方法,学会将生活中的事件或情形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和表达,相信学生一定能写出富有个性色彩的作文。

参考文献:

[1]王广胜.重视体验与感悟提高学生写作才能[J].成才之路,2014,(29).

[2]张光泽.感悟生活,提高学生作文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4,(33).

体验·运用·内化 第8篇

一、引导体验——感知真滋味

网络热词与传统语言一样,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具有特定的色彩,是作者情感的寄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感知蕴含的情感滋味。

如“正能量”“最美”“赞”三词汇张扬了社会正气,传递着正能量,也反映民众对“真善美”回归的深情呼唤与永久期待,充满甜美滋味。让学生以自己生活、学习为基点,写3-5个“最美”的词语,说一个“最美”的动人故事。学生写道:最美科代表薛曼、最美班长刘丽、最美室长张婕,随手捡起一片,就是“最美”之举,传递着“正能量”,及时关上水龙头,就是传递节俭的“正能量”……学生明白,其实最美就在我们身边,成为这样的“最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

又如“躺着也中枪”,现多用来形容无缘无故地受到牵连,或无端地被卷进是是非非的议论中,反映的是社会公众的不解、焦虑、无奈、心酸、苦闷的情绪,具有酸苦色彩。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该词,学生造句:昨天晚上我很早就睡着了,今天“老班”让我也出去,狠批了昨晚不按时休息的同学,真是“躺着也中枪”啊。学生还举例说:有些单位出事,“临时工”时常是“躺着也中枪”。

再如“拍砖”原是论坛中当某人发起一个话题,即发一个“主帖”,其他人的回复就叫作“跟帖”。回帖越来越多,就像盖起一座楼一样越来越高,盖“楼”的“砖头”既可盖楼,也可砸人。在跟帖中持反对、批评意见,就像是用砖头砸人,故称为“拍砖”。

运用双关、象征、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等往往会使语言具有甜美、酸苦、麻辣的滋味。

但仅仅从修辞手法来感受语言的情味终有点小家子气,要想真正感知语言的真滋味,还必须引领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回归语境、意境、情境中,才能让品词品句渐入佳境。

二、设境运用——拓展新空间

表达和运用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旨归,否则语言就是没有生命力的符号。因此要创设语用环境,让语言在运用中保值甚至增值。

网络热词的词模具有很强的能产性,体现了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如“中国式”除了让学生了解词的来源、词的偏正式结构特点外,还要引导领悟“中国式”的语义。“中国式”不只是以戏谑口吻议论少数国人不良习惯或中国社会个别问题,如“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教育,还可以指带有正能量的“中国式好人”“中国式微笑”“中国式礼仪”等新人、新事、新形象。让学生围绕“中国式”表意的这两方面,每人写3-5个新词。学生写道:中国式建筑、中国式陶瓷、中国式文明、中国式京剧、中国式绘画、中国式春节、中国式春晚……学生通过教师搭建的语用环境,不仅加深了对“中国式”的全面理解,促进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而且拓展了新词的语用空间。

三、主体内化——赋予新内涵

内化就是让语言与学生主体已有的认知经验相结合,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让语言在主体心灵中焕发持久的生命力。维果斯基也曾经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语言学习,不是对语言的简单“复制”,而是充满勃勃情趣的创造。

教师PPT显示:一网友因“屌丝”未被编入年度“十大流行语”,就将十个热词连缀成文,发表感慨:

“中国式”的“舌尖上”的功夫

鲜有说“赞”的,更没说“最美”的,绝大多数人认为他们弄出来的所谓十大语不“接地气”,是闭门造车的结果。编者很受伤,说如此费心费力地编写,主要是想让大家获得“正能量”,尽快成为“高富帅”;我们肩负重任、“压力山大”,没曾想好心没好报、事与愿违,真是“躺着也中枪”啊!一边在诉苦,一边还不买账,“元芳,你怎么看?”

教师让学生模仿短文,选用年度流行语3-5个,写一段话,述说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

一男生写道:苏州雪莲花助学联盟的大姐大哥们,他们不是“高富帅”,也不是“白富美”,但他们慷慨无私资助着我们。他们没有直接按名册发放财物,而是先到我们家里走访,他们“接地气”的做法,家长很是“赞”,他们是“最美捐助青年”。

另一男生写道:2013年3月省委书记罗志军到我们梁集中学调研,我们全体同学除了学习,还要整理环境、打扫卫生,“亚历山大”噢。罗书记调研时,深入教室、食堂、宿舍、办公室,与师生交谈,很“接地气”啊。在场的省、市、县领导很是“赞”,“最美书记罗志军”的梁集中学之行,传递着社会的“正能量”。

又一男生写道:我们这些青年要做高在学识、富在精神、帅在行动的“中国式”“高帅富”。

一女生写道:我们女生不是来打酱油的!她带领学生高呼:我们要做白在品行、富在内涵、美在心灵的“最美”中学生。

这种唤醒主体已有的经验,再组织、再创造的语言,主体受到情感的熏陶,迸发出耀眼的火花,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如果没有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的词语,是不可能被主体顺利调遣或正确使用的。

上一篇:外墙涂料劳务合同书下一篇:幼儿园督导评估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