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2024-08-26

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精选10篇)

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第1篇

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 要】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等特点,他们用各种感官的参与来认识和感知周围世界,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期和敏感期,因此在这阶段来培养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对他们是终身受益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发现中班幼儿都不会主动积极的回答问题,也不会主动提出问题,现在多数孩子缺乏问题意识,不会提问,不敢提问。如何使中班幼儿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会对观察的对象敏于生疑,产生较强的兴趣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由此源生出新异、多彩、多元的具有发展性、创造性的新构思、新思想、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应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

【关键词】培养 问题 创新

【正 文】有研究表明,从幼儿心理发展角度看,幼儿时期一般要经历两个好问期。第一个好问期从一岁半开始,三岁前后达到高峰,这个时期大多喜欢问“这是什么”之类的问题。第二个好问期从三岁之后开始,4—5岁达到高峰,这一时期以探求有关条件、动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即以提“为什么”的问题为特征。传统教育一直忽视对孩子问题意识的培养,也阻碍了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为,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有创造。

一、创设适宜的心理环境,保护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

1.平等对待幼儿的每个提问 对于幼儿的提问,每个教师都应该平等对待,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是所谓不读书、不听话、调皮捣蛋的孩子,这类孩子经常因为调皮被老师忽视或者冷漠。同样,调皮的孩子身上也会有许多的亮点,如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他们也渴望引起老师的注意、尊重和保护,作为教育者应该抓住任何的机会平等地面对所有孩子,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和空间,让每个幼儿都有提问的机会,都能充满自信、获得富有个性的成长和发展。

2.鼓励中班幼儿自由发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在具体的活动中要多鼓励、多肯定、多赞扬孩子的异想天开,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孩子的问题意识就会被肯定与激发,并会努力寻找答案。如:教师亲切的微笑、信任肯定的目光、鼓励的语言都能让孩子感到安全、愉快和乐于表达;活动内容形式的生动有趣、角色的精心设计,都能让孩子放松地与大家交流。爱问问题是中班幼儿的天性,也是中班幼儿智慧增长的动力所在。中班幼儿的问题有时问起来没完,有时又问得让你无法回答。对中班幼儿的提问如果教师表现出不耐烦或过多地加以限制,往往会在不经意中扼杀了中班幼儿的这种天性。例如:在一次午睡前,教师让每个幼儿都去解小便准备睡觉,有一个女孩子对“为什么男孩子站着解小便,女孩子要蹲着解小便”产生疑问,就去寻求教师的解答。教师听到这个问题感到很难看不仅没有回答女孩的问题反而训斥了她,让女孩在幼儿面前难看,再也不敢去幼儿园,家长最后不得不将女孩送到别的幼儿园去,在女孩的心理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教师如果积极的回应、并表现出肯定和鼓励态度,就会促进中班幼儿积极思考,从而产生更多的问题。对于中班幼儿的提问视为“闪光点”,教师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给与肯定和赞许。

二、创设宽松的气氛,激发中班幼儿问题意识

(一)让中班幼儿在做做玩玩中学习和发现问题 兴趣是中班幼儿最好的老师。事实上,枯燥的课题讲授最不能引起中班幼儿的学习兴趣,很多情况下,中班幼儿乐于从事动手操作之类的活动,他们不仅对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感兴趣,而且能在活动中发现许多新问题,教师应该加强实践性教学,寓教于乐,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其在做做玩玩中学习和发现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对中班幼儿无意间所犯的过错,要给予理解和关爱。例如:春天来了,教师养要了几条蚕宝宝,放在自然角内让幼儿照顾并观察蚕宝宝变蝴蝶的过程。在一次区域活动中盼盼跑过来说:“吕老师,子恒将水倒在养蚕宝宝的箩筐里了。”教师赶紧跑过去,发现蚕宝宝都在水里泡着,教师连忙抢救蚕宝宝然后整理了一下情绪,心平气和的问:“子恒你为什么把水倒到箩筐里?”子恒说“刚才我给植物浇水,看到蚕宝宝,我想蚕宝宝应该也要喝水,就给它也到点水喝。”,面对幼稚的孩子,教师说: “孩子们,子恒是怕蚕宝宝渴才给它倒水喝,说明子恒很有爱心,但是蚕宝宝只会吃桑叶,桑叶里面也有水分,如果蚕宝宝喝了水或者吃了带水的桑叶就会死,所以蚕宝宝不用喝水,懂了吗?”教师对这件事处理得很好,既没有伤害幼儿,有呵护了他小小的好奇心和爱心,也让所有的幼儿都懂得了如何照顾蚕宝宝的一些常识。

三、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激发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把环境冠于“不说话的老师”这一美名。其意是指: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育目标与要求蕴含在环境之中,蕴含在材料之中。《纲要》指出:“中班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肯定了环境对孩子生成问题的重要作用。

1.主题活动环境的布置 要提高孩子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于是,我们每周都根据主题活动内容更换或丰富活动室的墙面,这些内容有亲子间的对话记录、有丰富多彩的照片和图片、有中班幼儿的作品展示,以及老师、孩子、家长共同收集的资料。目前,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主题探究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一个主要活动形式,主题的展开就是中班幼儿对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问题,进而在老师的支持下,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经验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的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自然角的创设 我们的自然角,也就是大自然的“缩影”,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活动室及过道里经常更换各种花卉、植物,饲养小动物等,如春天里的迎春花、冬天的梅花、饲养小兔子等,孩子们在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萌发了好奇,随之问题也产生,如“小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冬天里的雪花都是白颜色的吗?”等等问题,在提高孩子观察力的同时,也养成了孩子敢于提问,激发了孩子的探索欲望。

3.问题角的创设 为了鼓励孩子对各类问题产生兴趣,让孩子逐步养成提问的习惯,我们开辟了“小问号专栏”,把孩子不经意中提出的问题布置在里面,又以推出“本周问题明星”的形式,激发中班幼儿提问的积极性,使孩子们的问题层出不穷,内容大多包括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以及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寻找的答案,不仅丰富了中班幼儿的科学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索精神,从而也习得了获取信息的多种方法。

4.在区域活动中投放适宜的材料 区域活动是中班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具有实用性和开放性的游戏材料,能满足中班幼儿发展的需要,引发中班幼儿产生问题。例如:在“沉与浮”的活动中,孩子们猜想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于是,老师提供了硬币、回形针、花菜、萝卜、大木块等材料,最后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设想大相径庭。又重又大的木头、花菜浮在水面上,而又小又轻的回形针、硬币却沉在了水里。于是孩子的问题便油然而生“为什么回形针会沉下去呢?”“又大又重的木块是怎么浮起来的呢?”老师巧妙地将问题设计融合在材料之中,让孩子通过材料的摆弄与操作,寻求问题的答案,获得新经验的提升。

5.让幼儿走出教室,以大自然为师 陶行知早年倡导的“生活教育”主张让学生走吃课堂,向大自然学习。大自然是神秘的、变化无穷的,有许多不解之谜等待人们去探索。让幼儿置身大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又能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欲望和挑战,幼儿会带着美好的遐想,尝试着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及设想,这是培养中班幼儿问题意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开放性的,我们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幼儿教育应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自然,尽可能采取拔草、戏水、踏青、采集、散步、捉迷藏等形式,让中班幼儿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身心得到陶冶的同时,发展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

四、创新教学,培养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 根据幼儿好奇、好问及其求知欲望的特点,教师应该探索一种问题化教育。就是说将幼儿各种问题连接起来,一个一个的排除,在排除就问题的同时,还要激发新的问题,不断的问题产生促进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幼儿产生为什么,也要让幼儿明白为什么,通过给事物的讲解、观看视屏、参观方式等让幼儿了解某种物品,如造纸、饲养动物,在我们农村可以让幼儿动手去种菜、收麦、种田等生产的过程,体会辛勤劳动创造幸福,从而激发其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欲望。陶行知先生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如今,我班中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他们会对观察的对象敏于生疑,产生较强的内驱力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由此源生出新异、多彩、多元的具有发展性、创造性的新构思、新思想、新思维。问题意识是智慧的窗,同时也是创造的本,让我们共同来激活孩子的心田,让它遍长好奇的树,盛开“问号”的花,满结智慧的果,享受创造的乐!

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第2篇

一、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鼓励幼儿“异想天开”产生创新意识。

不是每个幼儿都有足够的自信心,即使自信心很强的幼儿,在碰到困难或挫折时,自信心也会减退,甚至转为自卑,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如:多多鼓励、肯定幼儿的成绩;当他失败时,帮助他找出失败的原因,引导他走向成功;指导幼儿分阶段,分步骤完成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帮助幼儿解决活动中碰到的困难等等。

二、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首先是尊重幼儿,这个尊重是建立在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上,教师不在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幼儿创新的支持者,让幼儿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不同的问题,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给幼儿一定的自由度,使他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进行各项活动。其次,教师要以宽容之心来对待幼儿,幼儿因好奇做错了事,或因好心办坏了事,都可以得到适当的宽容,消除幼儿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使幼儿在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自我意愿得以实现,其创新意识也会随之萌发。

三、引导幼儿独立思考,多鼓励幼儿提问题

创新意识强的幼儿,首先应是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幼儿。幼儿求知欲强,但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不习惯与自己动脑筋寻求答案,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往幼儿脑子里“灌”知识,就会强化幼儿学习的依赖性。

因此,教师在设计、组织教学时,注重创造性的组织方法,教学内容强调具有启发性,边讲边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回答问题,如果幼儿答得不对,不全,或答不上,教师应鼓励幼儿再思考,并做必要的提示、开导。这样,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就会慢慢的培养起来。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体问、质疑。对幼儿的提问要表现出十分喜欢的态度,这是很有效的强化,会大大增多幼儿的提问行为。对幼儿的疑问及时做出适合幼儿知识水平的回答,并引导他们提出新的问题,产生新疑问,从而在一定的思维活动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四、在各种活动中指导幼儿进行创新活动

幼儿的创新活动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各科教学中及日常生活中,给幼儿提供一定的时间,必要的场所及活动用具,让幼儿自由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当幼儿碰到难题,幼儿之间发生纠纷等,可让幼儿发表意见,提出解决办法等等,当然,幼儿进行创新活动时,教师应始终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帮助,让幼儿在活动中有可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幼儿的创新意识就会更加强烈而持久。

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第3篇

一、借助媒介, 事半功倍

1. 了解起源, 激发兴趣。

为了更好、更形象地感受折纸活动的起源与魅力, 我尝试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民间折纸的视频录像、照片等, 在让孩子们欣赏的同时, 感受到这项民间艺术的精湛, 从而萌发出他们对折纸活动的向往, 让他们知道折纸并不是枯燥无味的, 相反, 它是快乐的源泉、艺术的享受。

2. 融入环境, 萌发热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艺术领域中指出:让幼儿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喜欢参加艺术活动, 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随着折纸课程的开展, 我在想是否可以将折纸用于环境布置中, 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孩子们折纸的兴趣呢?

于是, 一番折纸装饰开始了:五彩的飞机悬挂在教室横梁上, 生动逼真;黄色的向日葵“长”在白墙一角, 生机盎然;粉色的折纸花朵衬托着孩子们的照片, 俏皮有趣……就这样, 一个个简单的折纸作品经过我的修饰装点, “扎根”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孩子们看到这些美丽的折纸作品, 纷纷跃跃欲试, 兴趣一下子就激发出来了。

兴趣是前提, 融入是关键。我将孩子们的折纸作品也用于教室布置中, 看到自己的折纸作品出现在教室里, 孩子们不知道有多开心、多兴奋!他们的自豪感、成功感都得到了满足, 自然而然地对折纸活动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越来越热烈!

二、不同策略、多管齐下

1. 渗入游戏, 调动热情。

学会折纸, 前提是认识常用的折纸名称和各种折纸符号, 但是相对于中班幼儿而言, 即便是简单的对边折、对角折的符号也会感觉枯燥又无味, 如果单纯地死记硬背, 好不容易激发出来的兴趣肯定会马上被抹杀掉的, 于是, 我想到了游戏, 把这些枯燥无味的符号和游戏相结合。没多久, 孩子们就学会了我自创的小游戏“我是谁”、“开符号火车”、“朋友结对”, 并通过这几个简单的小游戏认识了基本的折纸符号, 并且对于折纸的热情一天比一天高涨!

2. 循序渐进, 兴趣不减。

基于中班孩子的学习特点及能力水平, 我始终遵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并制定了阶段目标及具体折纸内容:第一学期以激发幼儿对折纸的激情, 培养探究兴趣及耐心、细心、专心的良好品质为主线, 认识角、边、中心线、中心点、对角线等基本名称, 学习边对边、角对角折叠双三角、双正方形。主要呈现的作品有扇子、小狗、小兔、杯子、螃蟹、松树、昌鱼等。第二学期鼓励孩子乐意向同伴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折纸作品, 尝试把自己会折的作品教给同伴, 能熟练地运用双三角形、双正方形变换折叠, 并能折得整齐, 压得平整, 初步学习菱形的折纸方法, 尝试与其它美工技能相结合。主要呈现的作品有蝴蝶、蜗牛、青蛙、向日葵、帽子、猴子、大象、长颈鹿、狐狸等。有了这一系列的目标与课程内容后, 老师们在组织折纸活动时有所凭借, 孩子们亦融入其中, 其乐无穷。

3. 以点带面, 全面突破。

班里的孩子能力发展有差异, 折纸水平也大不相同。因此, 我在折纸的目标、方法及其使用上需要灵活对待。能力强的幼儿试着看图示进行简单折纸;能力弱的幼儿, 则由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示范和指导, 有时则为幼儿提供折纸成品, 供幼儿在反复拆折的过程中突破折纸重难点。渐渐的, 老师的角色可以请能力强的幼儿代替, 让他们成为小老师, 小范围地帮助几个或一组的幼儿攻克折纸, 这样一来, 不但减轻了老师的教学压力, 调动了能力强幼儿的折纸积极性, 也能培养能力弱幼儿独立完成折纸作品的能力, 树立自信心。这样一举三得的办法, 在我们班非常适用, 渐渐的, 很多简单的折纸作品已经不需要老师帮助了, 孩子们相互探讨、学习,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折纸氛围。

三、提供平台, 热情延续

1. 划版块、留时间, 做做小老师。

随着折纸活动的不断深入, 孩子们已经不满足于折纸课了, 于是我在生活过渡环节划了一个“今天我来教”的小版块, 每周一的餐后活动时间里让一个孩子当老师, 将自己从家里学来的折纸作品教给大家。我希望孩子们在折纸过程中积累的不单单是能力与技能, 而是包括耐心、自信心、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等等。在“教”的过程中, 孩子们首先要学会折, 然后要会教, 从而各方面能力悄然萌发。通过与家长的交流, 我了解到孩子们现在对于折纸的热情非常高, 有空就追着大人学习折纸。在幼儿园里也是一有空隙时间就相互抱团琢磨, 相信只要为孩子们提供展示的平台, 他们的折纸能力必能更上一层楼。

2. 比一比、赛一赛, 评评小巧手。

已经学会的折纸作品, 需要不断的重复练习, 才能牢牢地记在孩子的脑中。因此, 每过一段时间, 我会组织孩子们进行一次折纸比赛, 有时是命题折纸, 孩子们要根据老师给出的作品名称折出相应的物品, 比一比谁折的作品更平整;有时是定时折纸, 以在规定的时间里折纸的数量决定胜负;最高层次的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作品, 比比谁的手最巧。这样, 一次次的比赛不断地激励孩子们学习和积累, 对折纸的热情不减。

孩子们就像魔术师, 通过自己的智慧, 将普通寻常的纸千变万化。希望孩子们的心又灵, 手又巧, 用自己的双手饱含热情地创造出更多更美的东西, 让我们一起舞动指尖, 见证奇迹!

参考文献

[1]王晓萍.启迪智慧, 折出精彩——浅析幼儿园折纸教学及组织策略[J].新课程 (小学) , 2012, (2) .

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第4篇

一、在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规则意识的意义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中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常常会通过角色的扮演,去模仿生活中人们的语言、神态、动作去体验感悟人们对世界万物的感受,践行社会所要求所期望的行为规则,并逐渐将社会所要求所期望的行为规则迁移到现实生活之中去。在游戏活动中中班幼儿对规则的理解与记忆会更深刻更准确。但中班幼儿的是非观念较模糊,规则的形成离不开教师善意的提醒、善意的帮助、善意的引领、教师应在游戏活动中对中班幼儿强化规则意识的培养,以帮助中班幼儿理解生活,接受生活、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规则,以增强中班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众所周知,任何游戏都具有自身的游戏规则,离开了一定的游戏规则,游戏是很难展开的。中班幼儿在游戏中必须具备规则意识并且积极主动地去遵守规则,游戏才能顺利地开展。游戏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中班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并能有效地提升中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

二、在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

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规则是游戏本质特征所在。”游戏的规则性极强,游戏规则是中班幼儿开展游戏活动的前提与保障,教师应着力在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的规则意识。

1.在游戏中引导中班幼儿建立规则意识。中班幼儿身心发展有其特殊性,中班幼儿的思维的“自我中心”特征明显,意志力明显加强,中班幼儿的行为具备了初步的目的性、组织性,能够在游戏中较好地遵守规则。中班幼儿开展的竞赛性游戏逐步增加,而中班幼儿在这类竞赛性游戏前期,常常会对游戏规则的建立产生疏忽,而在这类游戏过程中有时会产生困惑,产生矛盾,甚至幼儿间会产生争吵。教师发现中班幼儿在游戏中产生意见分歧时就不能袖手旁观,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横加干涉、阻挠游戏的开展,而应引导中班幼儿分析产生意见分歧的原因,并引导、点拨、指导幼儿制定游戏规则、讨论游戏规则、修正游戏规则、完善游戏规则,并鼓励、引导中班幼儿学会遵守游戏规则,以培养中班幼儿的自律行为与强烈的责任感,以保证游戏的顺利展开,让中班幼儿体验到团结、合作的愉悦。

2.让中班幼儿主动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过程。新纲要特别倡导培养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让中班幼儿主动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既有利于幼儿对规则的认识、对规则的理解、对规则的掌握,又有利于中班幼儿自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增强中班幼儿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中班幼儿遵守规则、执行规则。事实上,由于中班幼儿本身就参与了游戏规则的制定,所以中班幼儿自然更乐意地维护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

3.对中班幼儿进行规则教育,畅享遵守规则的愉悦。幼儿一日生活的诸环节无不渗透着规则,规则与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游戏活动的进程以及游戏活动的成效紧紧联系在一起。教师应引导中班幼儿通过一系列游戏活动让中班幼儿在认识社会、认识大自然,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理解、掌握相关的规则,游戏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对中班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给予赞赏,给予肯定,给予表扬,让中班幼儿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中班幼儿在“文明交通伴我行”的游戏活动中,大多数幼儿都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能做到红灯停、绿灯行,穿越马路走斑马线,并做到礼让三分。教师应对中班幼儿在“文明交通们我行”的游戏活动中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大加赞赏、肯定、表扬,让中班幼儿畅享遵守规则的愉悦。

三、在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规则意识应注意的方面

1.教师应针对中班幼儿游戏活动本身的特征作适当的合理的指导,引导中班幼儿去自觉遵守游戏规则,教师可以利用语言提醒的方式去点拨去提示中班幼儿很好地遵守游戏规则。比如,在“ATM机取款”的游戏时,中班幼儿应养成自觉排队,同时在取款时自觉遵守取款额度规定的规则。

2.教师应注重对中班幼儿游戏之后进行合理的评价,引导中班幼儿自觉遵守游戏规则,通过教师的科学评价、幼儿的耳濡目染让中班幼儿将规则真正内化到心里。

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第5篇

1、知道电线和插座藏着“咬人”的电,不能用手触摸。

2、认识“有电危险”的标志。

活动准备

1、“有电危险”的标志。

2、电线一段,电插座一个。

3、自制幻灯片,故事《会“咬人”的电》。

活动过程

1、播放幻灯片,欣赏故事《会“咬人”的电》。

(1)欣赏故事第一段,并理解故事进行简单的提问:猜猜故事里的“宝贝”是什么?“宝贝”里藏着什么?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个“宝贝”?

(2)教师出示电插座请幼儿观察并小结:

电插座是用来接电的,里面带电,它能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2、欣赏故事第二段,根据故事内容提问:电插座可以碰吗?狐狸把手伸进电插座后发生什么事了?

教师小结:电源插座是不能随便碰的,尤其不能把手放进插座的.插孔里,一旦碰到电,电就会“咬人”,是很可怕的。

3、欣赏故事第三段,请幼儿相互交流

以后狐狸还会乱动插座吗?它会怎样教育他的小狐狸呢?

4、教师出示电线,向幼儿介绍有关知识。

(1)这是什么?你在哪见过?仔细看看里面和外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教师介绍:这是电线,里面有铜线,能传电。外面的塑料是保护层,包裹着铜线,如果没了保护层,点就会传出来,不小心碰到它,这位“电”朋友就会发脾气伤人。

5、找找教室里的电线、电插座,知道生活中不能碰出这些危险的物品。

6、认识“用电危险”的标志,知道看见这些标志就引起注意,不能靠近。

活动延伸:

1、请幼儿数数家里共有几个电插座,家长协助记录下来。

论文: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第6篇

从事幼儿教师管理者已经好多年了,有幸申报了关于幼儿安全教育的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培养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安全意识,无论对于教师、家长还是孩子都是直观重要的。

幼儿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对任何事都充满了好奇心。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但3——6岁的幼儿正是身心发育的阶段,身体的协调性较差,缺乏一些必要的生活经验,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差,常常不能预见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在幼儿阶段烧烫伤、气管异物、交通事故、意外堕落是几种常见的意外伤害,这些意外伤害不仅影响幼儿的身体,同时也会对幼儿的心理造成影响。比如烧烫伤以5岁以下的幼儿居多,80%烧烫伤造成的影响是终身难以消除的。误服药物中毒及异物吸入多见于0——5岁幼儿。于是家长和教师为了避免幼儿受到这些伤害,往往对幼儿管头管脚、束缚幼儿的行为。在幼儿园里教师常常会提醒幼儿不要跑、不要闹。在家里家长也不许幼儿独自与小朋友玩,家用电器一律不许摸等。使孩子成为了捆住手脚的机器人。

其实,“千般照顾,不如自护”。家长和教师不仅有保护幼儿生命安全的责任,同时要及时检查幼儿园的设备、设施,更重要的是要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安全指导、教育,提高幼儿保护自己的能力,帮助 幼儿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是幼儿园的头等大事,在幼儿园阶段,对幼儿实施我保护和安全这方面的教育,应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周围的生活开始,通过事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增加幼儿的感性经验,重点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以预防为主,同时让幼儿知道一些简单道理。

一、让幼儿了解一些生活常识,了解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幼儿生活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环境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变消极躲避为积极预防,就能够是各种意外伤害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

如热水、药品是幼儿日常经常接触的物品。花花绿绿的药品会让幼儿误认为是糖豆而吃进肚里。杯里的热水也会因为幼儿不会判断而造成烫伤。那么如何提高幼儿对事件的预见性呢?首先要了解一些生活的常识。教师组织专门的讨论活动,倒一杯热水、拿来一些药品,请幼儿讨论一下,从而学会一些自我保护的技能。在讨论中幼儿纷纷发表意见。吴征说:“杯里冒着热气,一定非常烫,不能马上喝。”黄语璇说:“用手摸摸杯的外面,如果烫手就不能喝。”金淇然说:“喝水的时候,也应该先吹一吹,先小口小口的喝,就不会烫着了。”当教师拿来花花绿绿的药品时,开始幼儿真的以为是巧克力豆呢,纷纷问老师:“真的是巧克力吗?真的能吃吗?”教师和小木偶一起进行情境表演,小木偶将药粒喝下,不一会开始肚子疼,幼儿马上意识到药是不能随便吃的,生病了应该去医院。在幼儿园应请老师帮忙吃药,在家应请爸爸妈妈帮忙。

有些幼儿爱玩火:玩火柴,玩打火机,用火烧东西玩,认为这样很有趣,但却不知危险。玩火,易造成火灾。轻者,烧坏衣物、身体;重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丧失性命。教育幼儿平时做到:

(1)不玩火柴、打火机,不点燃火把,不翻弄火炉,不堆烧落叶和树枝等。

(2)不把纸、塑料这些容易着火的东西拿近火源。

(3)学会认识易燃物品的标志,不要把火靠近贴有易燃标志的物品。

(4)如果发现自家或邻居,或公共场所失火了,要迅速跑出,并大声呼救。如果附近有电话,要快拨通119,请消防人员来救火。

知道了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那么就应提高幼儿分析、判断的能力,为幼儿准备一些画有安全与危险事物的小图片,如插座、火、药、热水、食品、玩具等,请幼儿自己来区分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险的,提高幼儿判断事物的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对事情的预见性,预防悲剧的发生。

二、利用环境布置功能,使幼儿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园的环境应是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的。教师应与幼儿共同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对幼儿进行直观、形象而又综合的教育。一次,我发现幼儿常常在室内乱跑,发生相撞的事情,于是与老师进行商量,我们决定在室内布置一些安全标记,提醒幼儿注意。但幼儿不了解安全标记。我们就从认识安全标记入手。在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在班内的电视机及电门上张贴了禁止触摸的标记;在窗台张贴了禁止攀爬的标记;在楼道张贴了下滑危险的标记,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在活动区,我们还开设了安全角,墙上贴有安全图、110、120、119标记。玩具柜内摆有救护车、救火车、警车等,还有电话、手机模型。在进行活动区活动时,通过游戏训练了幼儿遇到困难如何救助的方法。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幼儿在户外发生摔伤、磕伤或被尖锐物扎伤等情况其实多数是因为幼儿不会正确进行游戏或不会使用一些工具引起的,所以在教育活动中要增加必要的生活课程,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如为了让

幼儿了解户外幼儿时一些粗浅的自我保护的方法,我们设计了“小猪笨笨”。幼儿看到贴满创可贴的小猪,通过观看图片,大胆想象小猪受伤的原因,并说出怎样做才不会受伤。开始幼儿看到满身贴着创可贴的小猪时都哈哈大笑,但一会就被情节吸引了,都开动脑筋想小猪怎样受伤的。从而掌握了一些户外活动的方法。如万一摔到,要用手撑一下,以免摔伤脸;滑滑梯时要扶好扶手。在活动中教师还请幼儿进行模仿,怎样用双手“撑住地”,怎样是“抓紧”。使幼儿学会怎样进行游戏。

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幼儿学会了如何游戏,如何安全的游戏。并建立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四、通过参与游戏的直观体验,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

幼儿园里各种器械、各种玩具都有,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奔跑,进行游戏,可以说是快乐天堂。但有时玩起来就什么都忘了,往往会对幼儿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这种自身痛苦的记忆是最深刻的。所以如果看到别的小朋友摔伤磕破时,就能把自己的痛苦记忆类推到别人身上,这种体验会有助于幼儿理解自我保护的意义。但是光有这种体验是不够的,于是我们用及时贴剪了一些大眼睛,请幼儿找一找,活动室的哪些东西、大器械的哪些地方有危险,贴上大眼睛让大家都看到。有的幼儿贴在了活动室的水杯格上;有的贴在画架上;有的贴在玩具柜上;有的贴在了老师坐的大椅子上。在户外,更能让幼儿发挥了,有的贴在栏杆上说:“上次我在这磕着过。”以后在活动时,幼儿看到这些大眼睛,就自然引起了注意,减少对自己身体的伤害。

五、利用标志及提示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自我保护能力是紧密结合的。小班刚进入幼儿园,幼儿年龄小,一些常规的养成还不能形成习惯。于是,形象的标记帮助了幼儿。刚开学,幼儿入厕、喝水常常拥挤,教师不断的提醒,但不见成效。偶然的一次,她们想起了银行的一米线。有了一定的限制幼儿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了。但“一米线”显然不适合小班幼儿的年

龄特点。于是教师在幼儿的小便池、洗手池、水罐旁贴上小脚印儿。幼儿马上明白了,只有踩上小脚印,才能洗手、接水,没有了小脚印儿就要在旁边等一会。一段时间过后,拥挤的现象减少了。幼儿入厕、洗手时常常能听到这句话。即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同时幼儿的行为规范也养成了,自然,安全的隐患也消除了。

六、多讨论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让幼儿学习和巩固自我保护的技能

小班幼儿具有好奇心强,好动,随心所欲的特点,而且不知深浅,不明是非,常常趁老师不注意玩一些危险物品,做一些危险的事或到一些不安全的地方玩。但教师不能因为这些就限制幼儿的活动。虽然他们年龄小,但他们与需要不断的获取经验,在生活中去不断的探索和反思。在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之后从而获得相应的信息、感受。教师要在一日

活动中,仔细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利用各种教育活动,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一次,妍妍在关门时手被掩了一下,孩子们看到妍妍受伤后痛苦的表情后都纷纷说:“以后可不能关门了。”幼儿知道不再关门、玩门了,可能以后幼儿由于玩门受伤的机率就会很小了,但这不是安全教育的目的。会抑制幼儿的探索精神。如果以后幼儿一开门、关门就会想到会掩手,事事需要成人帮忙。这样,受保护越多就越容易出差错,幼儿会越来越丧失自我保护的能力。以后如果遇到突发事件,他们就会束手无策。于是,我请妍妍讲讲怎么掩得手,帮助幼儿分析怎样才能不掩手。并教幼儿学习儿歌“开关门”。让幼儿知道一手扶门框(墙)、一手扶门把儿是正确的方法。并让幼儿亲自实践,掌握开关门的技能。

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重要的是不仅应该让幼儿知道哪里有危险,更应该让他们学习如何征服危险,在征服危险的过程中怎样保护自己。剪刀的使用是小班幼儿的一个难点。以往的教学可能会过分的关注幼儿,或者不敢让幼儿使用剪刀。进行安全教育后,我们设计了“手指划破了”的活动,通过我班幼儿达达由于没有正确的使用剪刀而划破手的事情,教育幼儿使用剪刀时不能将剪刀对着自己和别人、取放剪刀时应握着小剪刀尖儿。并经常鼓励幼儿使用剪刀,使幼儿逐步掌握使用剪刀的技巧。小班幼儿刚刚入园,遇到不舒服或尿湿裤子,许多

小班一般都安排在一楼,但幼儿在生活中上小楼梯的机会是很多的。于是老师经常让幼儿进行练习。上楼梯、爬土坡对小班幼儿来说不安全的因素会加大。但只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的同时,提供给幼

儿接触不安全因素的机会,才能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在上楼梯时,我们教会幼儿掌握上下楼梯的基本动作,并常常练习。使幼儿双脚协调上下楼梯的技能有很大提高。刚开始爬土坡时,许多幼儿不敢上土坡,我们教幼儿身体向前倾,头稍微地下。幼儿掌握了要领,自然爬起来得心应手。促进了他们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七、利用多媒体调动幼儿的兴趣,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不足,对户外活动不安全因素认识不足,加之现在的家庭对幼儿溺爱有余、培养不足,往往幼儿对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手足无措,造成意外伤害。比如,在滑滑梯时倒着向下滑或你推我挤,非常危险,但幼儿意识不到这是危险动作。冬天跑步时,常常将手放进口袋儿内,一摔倒就会摔破头。其实,幼儿只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就会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但一味的说教幼儿会失去兴趣。而且小班幼儿年龄小,学习很大程度受兴趣、情感支配。如何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呢?于是,我制作了课件。并将幼儿熟悉的“天线宝宝”设计到课件中去。让幼儿知道户外活动时不应将手叉在口袋内,如果摔倒了,手放在口袋内,就会象拉拉一样摔伤脸。摔倒了象迪西一样用手撑住地,就不会摔伤脸。并利用课件制作了正确滑滑梯等户外活动应注意的安全问题。连贯的、动态的、音效化的课件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新异的刺激,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性。

八、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园一致教育

让幼儿形成自护习惯,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避免伤害。轻开门窗、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线、不跟陌生人走等。都要求家庭与幼儿园互相配合,对幼儿进行教育,并长期坚持。同时,家长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教师要充分发挥家长这一教育资源,丰富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让幼儿区分安全与不安全事情是,可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寻找,家长们纷纷找来各种图片、或利用各种现代化设备提供安全方面的材料,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

九、多开展各种安全讲座活动

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的主要生活、学习场所,但是出了学校和家庭,孩子们就要步入社会,并在社会的舞台上演绎人生。为了让孩子们适应未来社会,避免海啸、火灾等灾难中因不懂自护自救常识而发生的悲剧再度重演,让他们能及早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逐渐锻炼社会能力,自觉抵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我们还邀请武警叔叔对幼

儿进行了相关的讲座。“在校门口遇到陌生人的纠缠怎么办?”、“如果被手脚绑住,我们该怎么办?”、“小学生在步行上学或回家途中应当怎样注意交通安全?”一个个问题从孩子们的小脑袋里迸发出来。“面对陌生人的纠缠,你可以大声地说‘我根本不认识你!’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如果已经落入犯罪分子的手中,你们千万不要与犯罪分子进行正面对抗,要静静观察,抓住机会出逃;尤其要注意应该记住犯罪分子的外貌特征,这样我们可以更快地逮住他们。”武警叔叔耐心回答了孩子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并逐一做了相关指导,与孩子们展开了生动有趣的互动学习。通过讲座,孩子们了解了不少自护自救知识,相信面对突发事件,他们会有更多的从容。让孩子们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安全防范意识,学会安全生存。

总之,在幼儿教育中,安全是第一位的。只靠教师和保教人员的外在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各种教育活动和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对幼儿时时进行安全意识的强化教育,形成安全行为的条件反射,建立安全行为的动力定型,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才能更好的保证幼儿的安全。

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第7篇

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营造一个相适应的环境对幼儿兴趣的产生至关重要。在教室的墙面上,贴着一大幅画,色彩鲜艳、形象可爱且蕴含着故事内容,并可根据主题、季节或故事情节来变换画面。墙边还有一大块 “群鸡图”,一只只形态各异的小鸡逗人喜爱,画面上的内容吸引着孩子们来看看、画画、涂涂、讲讲。过一段时间,孩子们还会发现,这些小画面就变得不一样了,不断更新的图画内容始终让幼儿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一、掌握阅读基本技能,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具有故事情节,图文并茂的图书最能吸引幼儿,但新中班的孩子看书时往往出现这种现象:一下子翻到中间,又一下子翻回前面,看了些什么却不知道。长此以往,他们就会觉得索然无味。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挑选了几个短小、有情趣、画面色彩鲜艳的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当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时,不失时机的介绍图书,有意识的让他们了解一个精彩的故事是由连续画页构成的,画面非常好看,需要一张一张仔细翻看。同时,通过儿歌《阅读歌》帮助他们掌握阅读基本技能。现在,幼儿普遍对图书产生了浓厚、稳定的兴趣。我又在阅读角中放置了许多适合他们翻阅的图书,孩子们可在区域活动或自由活动时饶有兴致的挑选、翻看。创设了一定的物质环境后,良好的心理环境也应注重。如:当孩子看书时不强制他看这本或那本,也不规定长时间的阅读。有的孩子能力较差,就耐心的引导他从简单的或已讲述过内容的书看起,还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幼儿与他同看一本书,启发他们互相交流,从而使每位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每周我们给幼儿提供两次活动的机会,在室内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不仅有图书,还有电视录像等。极富有童趣的动画故事让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他们在这里自由的选择、观看、听赏、讨论,活动室成了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有时,外出散步活动,风和日丽的天气,有树有花的景物,神态各异的人们,川流不息的车辆等都是让幼儿观察的对象。这时,孩子们的心情较室内更为自由和放松,他们会仔细地观察,随心所欲地讨论,潜移默化地获得一些词汇和语言。

二、变幼儿被动学为主动学,充分发挥师生互动作用,培养幼儿阅读兴趣

过去往往是以教师讲为主,习惯于对幼儿提统一的`要求,这样,孩子就只能被动的听,使大部分幼儿处于消极状态。在学习了《规程》和有关教育理论,并观摩了教育学院肖老师的课后,我认识到师生在活动中的相互作用能促进儿童更好的活动,逐渐确立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新观念,摒弃了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运用各种灵活多变的方式。如:在阅读前,先提出问题,让幼儿带着寻求答案的心理有意识的去阅读图书。故事《树叶》就是这样,我请幼儿先猜一猜:小动物们捡了树叶会怎么玩?在幼儿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后,请孩子们看看书上到底是怎么说的。还有的故事,则可在故事中间设置悬念,由老师先讲故事,到紧要关头突然刹车,接下来的结果呢?请小朋友看书吧!这时,孩子们往往急不可待地打开书本仔细翻看观察。由此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独立地学习,提问方式也较以前有所不同,注重从幼儿思维现状出发,启发引导。如:“你觉得小山羊和小老虎能做朋友吗?为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孩子们的想象奇特,发言踊跃,恰到好处地引发了主动性、探索性和兴趣性。

三、开展多侧面的游戏活动,巩固幼儿阅读兴趣。

初探“学生俄语问题意识的培养” 第8篇

一、在俄语教学中存在的“刻板式”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俄语教学中, 一般都是老师教什么, 学生学什么。老师怎样教, 学生就怎样学。老师“满堂灌”, 学生“满堂背”。形成了“板板式”教学方式, “板板式”学习方式。结果当学生走出课堂, 步入社会, 除了书本上的语言知识, 往往不会其他别的知识, 语言材料少之又少。语言交际刻板。往往听不懂“俄国人”说的俄语, 张口说的75%是“中国式”的俄语。怎么办?我们为什么不倡导一下学生, 发挥他们的观察力好、理解性强的优势, 学会提出疑问, 学会辨析语言情景, 培养自己的“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的俄语意识, 使自己成为创造性人才, 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 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以适应千变万化的语言环境的改变呢?带着这样的教学想法, 我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下了一番精力。但培养学生的俄语问题意识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的学生早已经习惯了“老师, 你让我们记什么我们就记什么”的被动学习方式。还找什么问题?哪有问题?找什么样的问题?找了问题怎么办?这样想法的大学生也是比比皆是。因此我要从培养学生的俄语学习兴趣开始。

二、俄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当我意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后, 我就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要发挥学生的主观性、意识性。因为学生有他们的优势, 我们应该发挥他们头脑灵活, 理解性强, 记忆力好的这一优势, 从培养俄语兴趣入手, 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 从而克服年轻人学习的冲动性、不长久性、被动性和无方法性的缺点。

1.利用俄语语言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俄语学习兴趣

俄语是世界上非常优美的语言之一。它发音的独特使许多学生着迷。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一定不要放过任何时机用标准而流利的俄语讲课, 说俄语成语, 俄语谚语, 唱俄语歌曲。营造真实的语境, 使学生从内心里迫切想掌握它, 拥有它。并以能讲一口标准而流利的俄语为自豪。因此, 当发现在学习中有问题存在时, 他才会主动去思考, 主动去解决。

2.利用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

在大学俄语教材中有许多题材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生在阅读时, 会发现这些是自己身边的事, 这些内容是他们两年以后赴俄学习必须会说, 必须掌握的语言能力, 所以他们感兴趣。另外, 我们时常给学生找来一些俄语诗句、俄语笑话、俄语成语等, 寻求正确与优美的译文。这样, 学生在扩展阅读视野, 掌握翻译技巧的同时, 即对俄语语言知识产生兴趣, 还会被俄语语言文学的魅力所吸引。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3.增加与俄语外教的联系

因为我们学院外教资源很优越。因此, 鼓励学生多方面地与外教进行接触。有时有意识地留一些问题或题目让学生问一问外教。在与外教频繁的接触中感到掌握好一门外语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是学生学习俄语的动力。

4.组织活动与留学生结成帮助的对子

由于我们合作中心隶属外事处, 有四届留学生在校, 有着其他系所不具备的条件, 所以, 我们在外事处组织的活动中, 让中俄两国学生尽量多地进行接触。中俄学生共演一台晚会;中俄学生共跑一程接力的情况时常出现。增加了学生之间的语言接触, 使俄语不再孤立的存在, 它与俄罗斯人、俄罗斯文化相融合。学生学习俄语有了实用性, 俄语学习的动力有了, 兴趣增强了, 俄语学习的意识也在增强。

三、在进行学生俄语学习兴趣的培养的同时, 一定要及时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要保证学习方法的可行性、实效性、终身性, 笔者觉得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主。

1.在共性中培养学生找规律

我教的是大学零起点的俄语生。他们受第一外语和地方语的困扰很深, 学习俄语相当的困难, 所以他们不仅学好俄语是难点, 更重要的是, 如何学好的问题, 既学俄语的方法问题。在语音课堂上, 我发现当相同的共性问题出现两次后, 有一部分的同学就已经找到规律, 学起来特别的快, 而且知识记得还很牢, 相同的内容还会举一反三。如在发音练习时曾有这样的情况。Я стою. Я пою. Я мою.这样的情况出现几次之后, 学生就提出:“老师, 动词在Я这个人称后面, 词尾是-ю, 对吗?”这时我适时指出词尾-ю前是什么字母, 学生自己找到规律后, 他会告诉你他的判断方式, 你在确定了学生的正确性之后, 还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如:“Я сижу.句子中, 为什么词尾是-у而不是-ю呢?”让学生们进行思考辨析之后, 学生不仅学会了Я人称的动词词尾规律, 而且对今后的俄语学习还找到了一个可行的学习方法。

2.在差异中培养学生寻找“学法”

如词组“моя мама”、“ моё пальто”、“мой папа”中, 这三个词组出现以后, 译成“我的妈妈”“我的大衣”“我的爸爸”, 为什么“我的”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一定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为什么”是不同形式。学生有了形成问题的意识之后, 培养他们去发现, 然后试着解决, 最后老师再把这样的语言现象告诉学生。这样做, 学生不仅掌握了这种语法规则, 还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的学习方法。即“发现问题, 才能解决问题。”

3.在句式操练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把语言知识变成语言技能

汉语中的问候语一般比较单一, 大部分一句“您好!”就可以了。但俄语的问候语极其丰富。“早晨好!”“中午好!”“晚上好!”“晚安!”“привет! ”“здраствуйте!”等等。不知道什么时候用哪一个合适, 哪种语言环境更恰当的选用问候语, 老师告诉了学生, 一到运用时还会出现问题。我就利用句式操练, 让学生自身去发现问题所在, 区别所在, 才能在有意识的情况下, 把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变成语言技能, 才能真正地使用正确的俄语进行交流。

四、尝试运用俄语教学法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和分析的理性道路上寻找学习突破口, 形成深刻的问题能力

1.在俄语教学法中常用一种教学法, 叫做“семинар”, 什么是“семинар”?就是老师针对上一节或一段教学内容提出一些问题, 或是学生之间进行相关内容之间的辩论, 学生就老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疑问进行思索, 说出自己所思所想。而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只做引导, 不做“对”与“错”的评判。这种教学法, 不仅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 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学习, 如何发现问题、探索, 更教会了学生运用俄语的意识, 懂得了学习的意义的原本是发现和解决问题。所以, 当我在讲授一定相关的语言知识后, 就会用一堂课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 用最简单的俄语句式发问:“Что значит——?”“ Как вы понимаете—— ”“Что такое…?”等, 激发、刺激学生对已讲述的知识进行思考和反思, 说出自己的理解。因为, 没有问题、没有理解就不叫“学习”, 只记住一些条条框框, 那叫“复制”, 由此一来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 就首先要问问自己“这是什么意思?”“那怎么理解?”, 这样一来, 我们教学的目的达到了, 既教了知识, 又培养了能力, 还培养了学习方法和习惯, 这是学生终身都受益的, 符合当今教学宗旨, 即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2.改变对学生的考核方式, 促进学生改变学习习惯, 形成俄语意识, 即用俄罗斯人的方式进行思维、学习、使用俄语交际的俄语意识。

在俄罗斯大学对学生的考核形式是比较灵活的。比如对语言系的学生的考试就有笔试 (тест) 、口语 (усная работа) 、写作 (письмо) 及学科论文等形式。笔试主要以选择标准答案为主, 其中包含了词法和句法学中的内容, 试卷内容的涵盖面很广, 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性也很高。但这种形式的使用率在逐渐减少;口语是俄罗斯大学教学中常见的、普遍使用的考核方式。在口试中包含了学生对语言现象掌握情况的考查, 也包括了对学生听、说及阅读能力的考核, 对学生言语能力进行了全方位的掌握;写作是对学生进行词汇、语法知识运用能力的综合考查, 在写作过程中, 可以考查学生对俄语知识的全面运用能力。由于我们的学生面向未来两年的俄罗斯教育, 因此, 针对俄罗斯考核方式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词汇、语法;听、说、读、写等全方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总的一句话, 就是要在短期内促成学生俄语意识的形成。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中国传统的外语考试模式, 即“期中期末一张卷”的方式。我们在考试制度上进行调整。在口试中包括问答、分组对话、阅读短文转述大意, 并回答文章中的问题;笔试分期进行, 每学期三四次;写作进行命题和情境作文, 这样就迫使学生必须逐渐形成问题意识、俄语意识, 在不断运用俄语中, 发现问题并掌握解决的办法, 最终形成用俄语交际, 用俄罗斯人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 这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教学实践中, 我不断地坚持以上的教学行为, 以培养学生的俄语问题意识, 科学的、灵活的、牢固的掌握俄语为目的,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老师让记什么就记什么”的学习方法, 自己还会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点更深刻的内容, 成为了自己独特的学习财富, 也是自己终身的财富。

摘要:当前, 由于中俄关系的日益加深, 社会需要大量的高水平的俄语专业技术人才, 国内各高校俄语专业异常的火热。大学零起点的俄语学生大量的增加。如何在短时间内夯实他们的俄语基础, 在提高听、说、读、写技能的同时, 培养他们终身学习俄语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结合教学经验, 分析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浅谈学生俄语问题意识在教学中的培养, 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上, 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俄语,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端正教学评价行为[J].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与评估, 2003, (11) .

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第9篇

关键词:区域活动;中班幼儿;规则意识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159-01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和谐社会的创造离不开人们对各种规则的遵守,同样,规则也是幼儿园一切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区域活动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之一,是培养幼儿交往兴趣与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区域常规的建立不仅是区域活动的需要,同时它也更有助于促进幼儿通过具体操作、实践,掌握技能,获得知识,培养各方面能力。因此,区域规则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对规范引导幼儿行为,提升幼儿活动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对幼儿加强教育,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引导幼儿自觉遵守规则,从而提高幼儿的各种技能。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在中班区域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一、创设有序环境

在中班区域活动中,依据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首先要为其创设一个自由、宽松、安全的心理环境。孩子们可以充分自由地选择活动的内容、方式、时间,教师要随时予以关注,给予幼儿肯定和帮助,对于幼儿做得不对的地方要以商量的口吻提出想法和建议。同时活动区域中的安全有序是非常必要的,应避免活动材料中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在放置活动材料时要考虑到幼儿的视线高度,幼儿兴趣度高的数量要尽量充足一些。此外,在各个区域角落放置一些绿色植物,墙面上贴一些孩子与家人在一起的照片,创设一个温馨的氛围,使教室拥有家的气息,这样,孩子们可以真正感受到这是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天地”,从而会更加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

二、建立区域常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凡人生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孩子六岁前培养成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要继续增高,培养上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在有条不紊的生活中受熏陶而自然形成的,因此,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发展的自身需求。在中班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不妨试着跟幼儿一起讨论制定规则,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幼儿感受到集体的平等氛围,树立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更能促进幼儿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规则,遵守规则。通过讨论,我班区域常规主要有这些内容:(1)阅读区:安静看书,轻轻翻书。想想问题,同伴交流;(2)建构区:不争不抢懂谦让,搭好积木个个棒;(3)美工区:认真做,小心拿。注意安全,东西放好;(4)语言区:会看会说会听,我们都有礼貌;(5)数学区:动动手,动动脑。摆一摆,放放好;

同时,我们将这些规则制作成卡通式的标语贴在各自的区角,将区域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环境来告诉幼儿活动的规则。

三、体验强化规则

活动体验是幼儿行为发展的基本途径。只有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幼儿才能获得具体的行为认知,通过不断反复,幼儿会将这种行为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逐步内化为自身意识,形成习惯。因此,在中班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充分遵循以幼儿为主体的活动原则,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机会,让幼儿在积极主动的实践中得到体验,从而获得规则的认知,逐步形成规则意识。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影响,他们的自觉性、自制力都比较差,且情绪波动起伏较大,不能较好地掌握自己的行为并使之服从一定的行为目的。因此,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区域活动前,老师一再明确的活动要求及区域规则,知道也都知道了应该怎么做,但在活动中执行得往往却不是那么理想。针对这种状况,就需要教师能够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加强体验,不断强化具体的要求,引导幼儿克服困难,控制自己的行为,通过多次强化,幼儿会逐步获得规则的认知,从而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四、评价内化规则

幼儿行为具有不稳定、易反复的特点,只有将规则意识真正植根于幼儿内心,才能有助于幼儿形成稳定的、持久的行为习惯。每次区域活动的阶段小结或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对幼儿活动的状况及效果进行及时反馈,种种反馈信息,不仅对幼儿的活动方式有改进和调节作用,而且还能激发广大幼儿进行再学习的愿望。反馈过程中,我们不可忽视评价的作用,可以由教师评价,表扬做得好、有创意、收拾得好、遵守规则的幼儿,对做得不太理想的幼儿委婉地提出意见,鼓励幼儿下次要改正;可以由幼儿互评,评选出“好习惯之星”,为其他幼儿提供学习的榜样;还可以采用集体评价,让幼儿在讨论中反馈活动信息,评价活动情况,可以评选出最佳区域,如成果显著区、材料最整齐区等,既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又进一步提高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如何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论文 第10篇

身边有许多幼儿入学后不适应的事例发生,其中有很大比例是由于幼儿任务意识差造成的,诸如说不清或不知道老师布置的作业;忘记写作业;作业中边写边玩,三心二意;作业中不动脑筋,抄袭别人的作业;对预习,朗读等一些非书面作业不认真完成等等。这不仅使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受挫,给刚入学的幼儿带来负面影响,也让家长的大伤脑筋,因为长期下去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很不利。如何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呢?我认为,从幼儿进入大班后,任务意识就应做为一个重点教育目标,教师应逐渐的有目的的对幼儿进行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让幼儿明确任务概念,激发他们完成任务的信心。

让幼儿知道任务就是负担自己该做的事,并认真完成它。我找来一些关于认真完成任务的故事讲给幼儿听,内容有战争时期的,也有小学生学习情况的,然后让幼儿谈感想,从而激发幼儿对故事人物的敬佩,帮助幼儿明确、强化任务意识。我还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中的相关条例,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知道小学生的“任务”含义,并进一步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存在的事例,使幼儿更明确自己的“任务”是什么,从而在心理上为培养幼儿任务意识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多种形式、途径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1.利用教育活动前的准备锻炼幼儿的任务意识。

在教育活动准备中有需要幼儿带物品来园或需家长协助的,我一改以前在家园栏中写通知的.形式,而是直接口头告诉幼儿,请他们完成。刚开始几次,许多幼儿忘记了,但随着我口头布置任务的增多,幼儿得到锻炼,对任务的意识和记忆都在加强,遗忘任务的情况逐渐减少,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利用整合教育活动发展幼儿的任务意识。

在整合活动中,可以利用美术,数学,语言等多种教育形式加强幼儿的任务意识,如完成一幅画,一个操作,一个动作等。首先,教师要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语言提出要求,让幼儿明白任务是什么,该如何完成。其次,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如发现脱离任务或不认真完成任务的幼儿及时提醒,再一次让他明确任务内容,将他的注意力迁移到任务中来。

3.在日常活动中注意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

例如在劳动中,通过给幼儿分派不同的“活”,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任务内容,并去认真完成;在自理活动中,要求他们自己的事自己做,给他们树立独立完成意识;利用节假日的特殊性,我给他们布置不同的任务,例如,三八妇女节前,我要求幼儿给妈妈做一件事,说一句话,并向家长了解幼儿完成情况;五一劳动节前,我让幼儿回家了解父母工作内容,在集体面前讲述;教师节前,让幼儿将想对老师说的话,回家后用文字和绘画等形式表现出来,带给我看,并将画面内容讲给我听。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的任务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4.在游戏中加强幼儿的任务意识。

在角色游戏中,通过对角色的扮演使孩子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任务,要努力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使他们身临其境,全然忘记了这只是“扮演”,他们会真的溶入到角色中去,他们越溶入到角色中去,越对角色有认同感,越愿意主动去完成这样那样的任务,他们在游戏中会更投入,他们会觉得,这是他应该做的,要把它做好。例如,一个在娃娃家中扮演妈妈的孩子,她很忙,她要不断提醒自己的去完成许多工作,在做事情的同时,她的任务意识也在逐步加强。在区角游戏中也是如此,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孩子这个区角玩玩,那个区角玩玩,结果一件事也没做成,这样的孩子一般任务意识较差,要加强他的任务意识,首先要让他明确自己所在区角的活动,并感受同区角别的孩子认真完成活动的行为,其次他要想换区角游戏,应该要求他完成所在区角的活动后再去别的区角,最后,要及时对他的行为给予评价,加强他的任务意识。

三、注意激发幼儿的任务意识。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给幼儿规定时间,时间可视大多数幼儿完成情况而定,时间一到,即结束活动,这样可以给幼儿一些急迫感,这主要针对边做边玩,注意力分散,没有时间观念的幼儿。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的幼儿遇到困难表现出畏难情绪,或请求帮助,或偷看抄袭,或胆怯哭泣,或干脆放弃,或拖延时间,我总是适当给予引导,积极给他们鼓励,激励他们动脑动手自己操作,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激发他们的勇气和恒心。完成后,积极给予肯定,幼儿通过欣赏自己独立完成的作品,不仅享受到完成任务的喜悦,而且充分体会到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独立完成任务的意识。

四、及时对幼儿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讲评。

通过讲评,使幼儿真切感受到完成任务与否所带来的不同影响。有一次,我让幼儿带蛋壳来园,结果有的幼儿没带,看着别人彩绘的美丽蛋壳,我分明感到了来至没带蛋壳幼儿眼中的羡慕,其~实有的幼儿带了两个蛋壳,但我却没有将它分给忘带的幼儿用,我想给他们一个“小教训”,让他们感到忘记任务的不利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我及时表扬鼓励任务完成的又好又快的幼儿,或给予口头表扬,或发个五角星,小贴画给以奖励,对于没有完成或没有按时完成的幼儿,请他们说说为什么没有完成,帮助他们找原因,培养幼儿努力完成任务的意识。

上一篇: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下一篇:乡镇年度公共卫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