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初中生物课程改革

2024-07-23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初中生物课程改革(精选8篇)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初中生物课程改革 第1篇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初中生物课程改革

魏茂玲

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 北京市东城区南竹杆胡同81号

100010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教学手段,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作者在生物课堂中使用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实践为例,探索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物课程改革进程中信息技术的优势,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活化”了教材,给当今的教学体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初中生物课堂焕发了新的光彩。同时也就信息技术的局限性指出了生物教师课堂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注意的问题。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生物

课程改革

教学实践

自主学习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初中生物内容以人和生物圈为中心,内容涵盖了宏观和微观上的生物学知识。由于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许多宏观的生态、微观的结构和功能都不能直接看到,宏观的生物种类及生物学现象内容多、微观的生物结构又太抽象,学生很难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协同观察一种事物或现象,更不容易得到的比较完整、深刻、本质的观察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能以其形、光、声和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实践证明,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若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确实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对生物教学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自制课件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准备教案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以往这些资料及信息源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渠道获得,这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发达而便利的网络资源,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得到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多彩,教学方法更加多样灵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从纷繁复杂的资料中选取典型有代表性的,使学生在领略生物的多样、生物的奇妙、生物的微观结构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

引入环节中,在八下《健康地生活》一章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选用歌曲《健康歌》引入健康地生活,给出健康的定义。引导学生分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方面的良好状态之间的关系,找出身体健康是基础。通过调查结果的展示,归类,关注传染病。这样引入,自然流畅,层次清晰,简练而又不失生动。如在《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中,以《生物万象》的视频引入,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具有较强演示力与感染力,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感慨于各种生物景象的同时,教师自然引出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教学变得自然、柔和、流畅,提高课堂效率。

二、视频资源突破重难点,优化教学过程

生命是运动的,其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过程都是运动的,通常的教学手段无法实现向学生展示交互性的动态过程;生物有200多万种,每一种又有许多个体,每一个个体又有许多结构和生理特征,生物现象更是纷繁复杂、包罗万象。利用信息技术于生物学科中,则能在瞬息间表现那些用一般教学手段所不能表现的许多生物现象,例如:热带雨林的丰富资源、海底世界的奇妙、南极北极的生物、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等等,这一切,在此之前学生根本无法直接观察到,也难以想象。而现在通过精美的视频资料,学生可以通过学科整合来领略世界的博大、生物的精彩,掌握自然科学的最新、最前沿的知识;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细胞分裂的三维动态过程、DNA双螺旋结构、生物由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全过程等,这种动感化表现手段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使学生看得透彻,听得明白,优化了教学过程。

笔者在《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节教学实践中,使用了三次视频资料。第一次,截取了不同鸟的滑行、翱翔、起飞、觅食、逃避敌害等片断整合成2分钟左右的视频,从几种鸟的生活中去想象现存的9000种左右的鸟,带领学生在欣赏鸟的美丽与在有飞行之时,引导学生思考鸟类飞行的意义;鸟的身体呈现流线型,介绍完流线型的概念后,学生很自然的会想到这种广泛应用于汽车、飞机、航海等领域的体型有利于减小阻力,但是流线型到底在减小阻力方面有多大的好处,学生很难通过实验检测出来,于是选取了第二段一段视频资料,其中拍摄了鸮俯冲至水面,从水中捉到大鱼后费力的拍打翅膀,可依然飞得极其困难。于是鸮用爪改变了鱼的体位,调整鱼的流线型身体与鸮的流线型身体同在一个方向上,鸮的飞行变得轻松多了,学生非常直观的感受到了这种体型在减小鸟类飞行中的重要意义;双重呼吸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肉眼无法观察,通过挂图和语言描述,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或者片面理解,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模拟显示放大内部结构,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思维,无限地拓宽时间、空间领域,实现微观的东西宏观化,在带给学生生动形象、强悍的感染力的同时,成功突破了本次教学的重难点。

其实,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的演示更能带动其他同学。有些探究活动需要提前准备,有些实验可以提前安排兴趣小组的部分学生先做。所以教学过程中我不仅从已有的教学资源库中选取视频片断,还亲自拍摄学生的活动过程。比如,录制学生制作孢子印的过程,课堂上讲述真菌的繁殖;录制学生商讨探究方案的过程,课堂上作为学生汇报的资料;录制学生显微镜的使用过程,课堂上让学生挑毛病,加以纠正等等。恰当的使用这些资源,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实物投影演示实验,分层指导学生学习

生物学科内容本身丰富多彩,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的认知上有了差异,如果利用传统的粉笔、黑板、书本、语言“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很难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而多媒体演示的声、光、电、影则可以充分地做到这一点,作为演示工具,这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

在学习显微镜一节时,教师可以通过显微投影演示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给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正面的引导。在讲授鸟的骨骼特点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鸡翅的长骨。黑板出示鸟的长骨模型图,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对照图找出相应的骨的结构并总结鸟的长骨的特点,但是班里同时也存在部分学生不会利用挂图观察。掰开长骨后,放在实物投影仪上,用解剖针指示观察的部位,在演示的同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能归纳出鸟类长骨的特点。初中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现了分层教学,使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得到帮助,不致越来越差,失去信心,原本的长处也可以得到发挥。这种分层教学方式也使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力得到满足和培养,形成多元化、个性化学习行为。

四、网络知识制作模型,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的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了教学的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中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在实践中内化其主要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一节教学设计中,我布置学生制作肺的模型;在“空中飞行的鸟”一节教学实践中,我布置学生通过网络资源了解机翼的形状,关注机翼的断面结构,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出机翼模型。学生们非常认真,他们除了关注到肺的形态和结构、机翼的流线型外,还关注到机翼末端的上翘结构等等。为了解答自己的疑惑,他们借助网络资源寻求答案。课堂上我们展示了学生了作品,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流线型除了减少飞行的阻力,在飞行中还有什么优势?学生从查阅的资料中认识到,机翼上、下两侧的强弱气流还可以为提供飞机向上的升力,扩充了教学的知识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五、创设“自主探究” 教学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任务的驱使下,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它强调个人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着眼于人的潜能和人格发展。教师按教材知识内容建立学习框架和程序,然后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在校园网、局域网或教师主页上搜索,查询、归纳、整理信息源和理顺知识及关系,再通过小组之间开展协作式学习、讨论,达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学首先要求老师具有很好的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素养,对所教学科在资源库和网上的相关内容相当熟识,并在上课前把该节课需查询内容的网址清单列出给学生,减少学生上网盲目查询以致无效消耗的时间,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计算机素养、上网能力和组织纪律。

我校学生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爱动脑思考。在肺模型制作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教师给出的任务菜单,依次查找资料学习肺的形态结构,肺的功能特点,然后小组内沟通交流、讨论出模型制作的标准,接着寻找身边的废旧材料,完成制作。制作后检验模型的功能,如果发现肺模型不能演示吸气与呼气过程,则再次查找资料并改进模型。在《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一课的教学中,在第一课时运用演示课件的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一些植被的基础知识后,第二课时则运用自主探究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下,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讨论,一节课后大多数中上层生能基本完成上述要求。

此外,每节课都安排学生的生物小演讲。学期初就给学生布置了任务,随着教学的进度,每节课安排一名学生就相关的生物学内容进行五分钟的演讲,内容涉及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生物学技术等。几年的实践表明,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及计算机,制作出精致的演示文稿,并自如地与同学交流,培养学生生物学情趣、学科素养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此项活动已经在我校的生物学课堂广泛使用,成为我校生物学科的一大特色。

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这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可能。但是信息技术的在课堂教学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课件一旦制作完成后,播放次序相对固定,但是课堂是灵活的,可能有很多突发情况,教师要灵活处理。笔者认为一节成功的课不能完全依赖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思想支配着行动,课程整合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要有远大的目光,能根据科学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确定新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观念上要有创新意识,不断更新思想,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摆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注意适时、适量,并非每堂课强求整合,根据教学目标和媒体效益,“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效率。有的教师将整节教学内容都放在了PPT中,包括板书内容。学生急于抄写笔记而忽视了对知识的理解,更不能主动的从众多资料中抽提出本节的重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本节课的课件中,我只选用了典型的几张图片,它的使用与出现适时又恰到好处,提高了课堂效率。3.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媒体。教师要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就必须学习和使用计算机,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计算机进行办公、检索资料、统计分析,能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并能制作简单的课件。为了能给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学会在网上查找信息,能够确定学习某种知识所需要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中的作用。教师要掌握使用最常见、最基本的操作等。笔者也曾经听过一节课,授课教师借用了别人的课件,上课过程中又不能熟练使用,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4.课件的简洁与高效。网络信息量庞大,备课资料丰富,图片与视频资料比比皆是,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高水平的信息筛选能力。比如鸟的图片非常多,教师没有必要整堂课都在展示不同的鸟的图片,而是挑选出不同运动状态、不同生活环境的鸟,提供学生感官刺激的同时又为学生留下了自我学习的空间。

3.面向全体学生。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互交性和互动性,为课堂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容易忽略个别学生,教师应充分面向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充分体现信息化教学的互动式,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导拔和鼓励,形成以学生探讨为主的多元化、个性化学习行为。

4.强化管理。网络信息量庞大,会存在一些伪科学的、不健康的、有害的信息,青少年容易造成身心危害,教师不仅要严格管理,还有具备迅速、正确地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教师还要注重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中,其主题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不能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更不能以牺牲课程目标为代价,而是应该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生学习为目的。合理、高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初中生物教学,实践证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改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大大推动了初中生物课程改革。参考文献 兰宏生.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中国教育报,2001.12.(4)2 钟启泉.信息素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3 刘志伟.中学生物教学,2003.3 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教师用书

5.冯雪晖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2006年台州市教研室规划课题《生物多媒体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材料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初中生物课程改革 第2篇

摘要:根据生物课堂教学的特点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特点,信息技术辅助已是当今生物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有机整合,就是要求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辅助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诱导学生思维,探究生命活动规律,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而且能提高学生素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有效运用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内容的整合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在全国中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生物教育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生物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生物科教学中——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对生物产生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丰富的生物问题。生物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具体优点如下:

1、精美短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初中生物教师也希望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能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也希望学生在课堂中带着一种高涨、积极的情绪从事学习。多媒体以鲜明的色彩、变幻的画面、悦耳的声音,不断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以动态、立体、全方面地观察效果,弥补教师枯燥无味的语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佳境,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学生定会乐此不疲。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景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引入新课时,我一般精心制作一个对学生来说较为精美的短片,或从影片中剪辑或用flash制作,或从网上下载,旨在烘托气氛,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迫切想学的状态,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主动建构知识。

例如在进行“动物的运动方式”教学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我上课开始就播放一段《动物世界》的短片:有凶残的猎豹在追捕羚羊、长颈鹿悠闲地啃着树叶、蛇吐着火红的舌„„生动的画面,令人振奋的音乐,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学生内心的动机已十分强烈,他们满怀好奇,带着想解决心中疑团的急切愿望去学习。通过这个精美的短片,设置“新奇”的意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之产生渴望探究的最佳心理和强烈的参与欲望,从而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的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语言等多种信息的功能,精心制作短片导入,创设出能够刺激学生的学习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要求,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声像并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幅生动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动态的场景,一串跳动的文字,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优点,创设与教材相关的情景,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着新鲜、好奇、兴奋感,从而高度集中注意力,使思维聚焦在老师的控制之下,并深入到教学内容的深层。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生物科学的学习,在学习第一章《认识生物》时,我就精心制作了一堂多媒体课件,从网络上搜集许多生物图片,一些图片还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用ACDsee软件进行处理,制成了配有文字说明和音响效果的课件,用以介绍“生物的特征”。同时还搜集到动物捕食,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等视频素材加入课件中,介绍“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内容。同学们看到如此美丽的生物世界,一开始就对生物课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不断取得成功。

3、变静为动,动静结合,便于学生轻松理解难点。

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例如,生命是运动的,其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过程无法用通常的教学手段展示。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实现细胞分裂、生物的个体发育等全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看得透彻,听得明白,使教学难点容易化。

又如讲解绿色开花植物《果实、种子的形成》一节时,用挂图及手绘其知识直观性就较差。但我们用FLASH软件制作了相应课件,通过形象生动、色彩逼真的动画效果,展示了花粉萌发、精子运动并与极核和卵细胞分别融合的过程。配上生动的解说,使学生很容易就理

解了双受精现象及果实、种子的形成过程。多媒体课件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挂图的缺陷,形象地展现画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4、画面丰富,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生动、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多媒体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直观材料。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模拟显示某些微观现象、瞬间突变、长期渐变等过程,且效果逼真。这就使无法讲清、容易似是而非的问题迎刃而解,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作用。例如,在讲授《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节时,我从搜集到的视频素材中用“超级解霸”进行片段截取,并加入多幅家蚕和蝗虫生殖与发育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昆虫的一生以及“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有了非常直观的理解,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5、微观结构宏观化。

构成生物的细胞极其微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但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显示放大的细胞内部结构,实现微观的结构宏观化,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使学生易懂好记。例如,在讲授《细菌》和《真菌》时,我除从网络上搜寻素材外,还将课本和生物学杂志中的有关图片用扫描仪进行扫描,再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片处理,然后再用Powerpoint软件制成课件,并插入播放用显微技术拍摄的细菌活动的视频资料,清晰展示了细菌与真菌的形态、结构、繁殖、生活环境、危害与作用等,学生们对微小生物的理解就轻松得多,也深刻全面得多。

6、生动具体,易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生物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心脏”时,学生对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以及气体的交换等内容难以理解。我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了一个交互式课件,讲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我将书中68页的彩图扫描加入课件,配合文字解说,让学生读懂图中各个部分名称,并用FLASH软件制作了心脏收缩与舒张的动画,演示血液在心脏中流动的方向,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白,心脏是血液流动的“泵”,理解心室壁比心房壁厚,房室瓣与动脉瓣只能朝一个方向开的原因。讲授“血液循环的途径”时,在血液循环模式图上,用红色箭头表示动脉血的流动方向,用紫色箭头表示静脉血的流动方向,制成动画演示课件,画面上随着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血液在血管里流淌,体循环与肺循环中气体的交换也一目了然。再配以文字、声音、解说和设立思考问答题,学生们就比较轻松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初中学生的知识量有限,阅历浅,综合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限,而生物学知识具有知识性强,时空大,微细结构多等特点,这就给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带来困难,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现象等抽象知识直观化,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人体细胞的分裂、血液的流动、尿的生成及植物的受精过程等。这些均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但若制成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他们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7、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

由于多媒体课件不仅能演示播放音像、动画,还能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在说明现象、概念、规律时,简明准确,省时省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在瞬间表现那些在时间、地域上彼此并不关联的事物和生命现象。如:远古时代与现代的地表状态以及动植物的比较,生活在北极南极的生物,克隆绵羊“多莉”的诞生,海底世界的奇妙等等,运用多媒体技术都可以清晰地展现出来。

二、传统的方法与现代媒体优化组合通过多年的新课程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只有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中合理、优秀的部分与现代电教媒体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整体效应”,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要在学生“学”上下功夫

现代教学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要着眼于、立足于学生的“学”,“教”要为“学”服务。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有些概念、原理的学习理解是较困难的。而利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电教媒体,就能帮助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例如,讲毛细血管、静脉、动脉时,我用投影片显示三种血管的形态、结构,然后让学生识图、区别、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你一言,我一语,最后自己总结出这三种血管的概念。这一节基本由学生自学完成,课上得很成功,并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代替了严肃死板的教学,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其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同时,通过识图、辨图、对比、类比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经过思维活动后,便于学生由瞬时记忆形成短时记忆,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长时记忆。

以前用传统媒体讲授完一个原理或生物活动后,若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学生感到非常吃力。而通过电影、动画等动态的画面,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并以此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2、扬长避短,适时适度

在教学中,要使每种媒体发挥出它的特长、优势,要想做到选择出最佳媒体或几种媒体最优组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里有一个适时适度的问题。

(1)教师的讲述语言与电教媒体的结合。

在讲授“生命的起源”一节时,我曾采用语言跟电教媒体结合的两种方式,结果迥然不同。如先口授教材,然后放映生命起源动画片。在这种方式中,语言与电教媒体被分成了两块,在电教媒体中传授的知识,学生已通过教师的语言初步掌握,电教媒体在这里只起对教师的语言证实和具体化的作用。后来我利用语言指导学生观看动画,教师充当“解说员”、“导游员”的角色。在这种方式中,电教媒体中介绍的、传授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从观察中获得的,而教师的语言起到的是强调、提示、点拨、点题的作用,是一言两语,但因是在关键处说出,无异于画龙点睛,给学生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而且,这种结合方式还能达到师与生、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目的。

(2)电教媒体的运用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电教媒体的运用一定要适度,若以为大量引进电教手段就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不实际的想法。我的原则是:画龙点睛,适时推出,难处使用,局部强调,最后争取收到教学的整体效果。比如“消化系统”有一现成的视频材料,原片放映时间约20分钟,约占半节课的时间,而其中一些画面和解说词并不适用,属于枝枝蔓蔓的部分。如果20分钟片子全部放映,一是未突出重点,二是多余部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鉴于此种情况,我把原片子作了重新剪辑,自行设计成只有7分钟的片段片,并去掉原片解说,由我伴讲。经过这样的精心设计、制作,虽然放映时间短了,但起到的作用却是非常大的。实践表明,电教媒体的使用得当和适度,是确保电化教学产生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生物学科的教学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并且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生物学科的教学中越来越展现出无可替代的优越性。

三、生物教学使用多媒体要注意的基本原则

1、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多媒体

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段,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但心理学也表明,中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倦;经常性地使用电脑,也容易使学生视力下降。因而,多媒体在生物课堂的使用,要注意两点:一是界面制作要平和自然,切忌花、艳、乱;二是一定要适时适度,切忌频繁滥用,否则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

2、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多媒体

多媒体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生物课都能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作为教学的重要手段,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与效益,其展示的知识内容必须与教材相适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3、根据实验性质选择多媒体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可以用实验展示的现象或实验本身一般是不适宜选用多媒体来替代的。即使要使用,也应该结合实验本身。

4、根据课型选择多媒体。

以上几个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复习课则可选择多媒体来扩大容量,浓缩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强化重、难点。

总之,多媒体的应用为生物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是我们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工具,每个有责任感的教师都要潜心研究并努力实践。

参考文献

[1] 国内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概况 陶增乐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初中生物课程改革 第3篇

多年来学科改革始终没有停止过, 许多地区都进行了改革的尝试。以生物学科来说, 一些省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进行初中教材的改革, 引进先进的教育思想, 倡导和推进先进的生物教学方法和理念。近些年的改革,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从整体上看改革没有重大的突破, 尤其是生物教学方法, 改革甚微。这里有诸多的因素, 如课程、高考等。此外, 在生物教学中, 对教师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根深蒂固, 即使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也只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补充, 很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提高教学效果。因此,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推动生物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状与问题

1.缺乏实验环境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必不可少的平台。然而在常规的实验教学中, 由于受到条件、时间等限制, 对于一些微观实验、实验周期较长的实验或是生物活体实验等, 许多教师多采用播放实验录像取代学生动手实验。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不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2.黑板平移性应用

使用多媒体教学,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提升课堂容量等方面确实有明显的作用。然而很多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只是将黑板内容移到多媒体上, 将其中的一些内容转化为多媒体资源, 虽然可以方便、重复使用板书内容, 但是缺乏针对性, 不是在分析教学需要的前提下使用的。

●解决方法

在充分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构建本节课的理想教学模式, 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学重、难点所对应的教学步骤, 找出在常规教学手段下哪些步骤或环节实施起来存在困难或教学效果方面存在问题, 而信息技术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有效支撑教学, 即找到整合点。再应用信息技术支撑整合点教学, 这样才能实现教学方法的真正创新, 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具体方法如下:

(1)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 选择与学生学习或生活相关的情景, 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带着问题学习新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 选择一些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案例, 或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或“疑点”问题。

(2) 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 支撑生物教学环节。特别是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实现或实现有困难而影响教学效果的环节。例如, 生物中有关微观世界的知识, 时间跨度大的进化、变异过程, 有丝分裂这一类复杂抽象的知识, 即在常规教学手段下不易学生理解的内容。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初中生物课程改革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整合;创设;情境;优势

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蓬勃兴起,为教育现代化创造了美好的前景,也对未来的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让学生更加容易靠近历史,清楚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使学生易学历史、乐学历史。同时也给历史教师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与挑战。

一、为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实践空间

历史教学中的现代建构意义下的信息技术运用,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计算机的帮助,自主参与、主动探索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和谐开放的氛围,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连通网络、引导学习、参与讨论,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的转轨。这种学习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思维和视野更开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注意营造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经常让学生走上课堂,利用自己上网查阅的素材制成幻灯片,讲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自己运用图片、文字、影视等资料,展示自己的课件,以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更重要的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图示教学、历史地图相结合

在历史教学中,常用图示法进行教学,图示教学可使知识要点形象、直观,能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揭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展示历史的发展进程,便于理解,易于记忆。如果把图示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效果更佳。如笔者在讲授《冷战中的对峙》一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逐步显示了一个大的图示式纲要线索表,两个数字表格、三幅地图、五份主要国家领导人的演说摘录,还插入了各种说明性的辅助板书,随需要呈现或消失,这就使图示线索显得更加清楚明了,提高了学生理解教材线索、编写逻辑提纲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动手的能力。

在历史地图教学中,为了动态展示战争进程、交通路线,可采用手绘和多种箭头的组合,使地图上的线条沿历史进程延伸,达到强化效果的作用。如张骞出使西域、红军长征、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新航路的开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就能将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

有些历史地图,要求学生掌握区域特征和相应位置,如战国七雄、三国鼎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扩张等教学内容,可采用区域颜色闪烁、变色的方式,使书本上的死地图变活,学生对该知识点也产生了经久不忘的深刻印象。

三、利用网络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信息技术和初中历史的整合中,教师可以把互联网引入到教学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宽广和深邃。比如,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打破上课时间的限制,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远古夏、商、周拉进课堂;可以打破空间的局限,思接千载,神游万里,尽览古今中外;可以同秦王汉武帝一起实现国家的统一,也可以同华盛顿、林肯一起为美国的发展扫除障碍……这种大量占有教学资源的优势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是不可实现的,而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容易地做到这一点,从而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利用效率,让学生在课堂内获得最大量的知识。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利用网络资源去补充我们学习的知识。我们体会到,在网络环境下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上网查阅资料,既可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增加知识储备,对历史有感性的认识,还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应注意以下问题

1、由“人灌”到“机灌”。在设计历史教学课件或利用网络教学时,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导航器,那种让计算机教师把历史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就是按键和顺序播放的做法,只不过是由“教师中心”演变为“电脑+教师中心”,由“人灌”变成了“机灌”,它强化的只是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甚至于教师也成为计算机的“奴隶”。

但常规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如果在历史教学中纯粹以计算机代替挂图,单纯让计算机“唱戏”,而忽略教师的板书、语言和教态,那将会使历史教学变得更加呆板和僵化。实际上,教师的讲授仍是目前历史教学的主要形式。生动幽默的语言、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蔼可亲的教态,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

2、学生从接受者到观赏者。设计课件时,切忌堆砌素材,面面俱到;图片的处理宜简洁,切忌滥用色彩,哗众取宠。否则就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只顾看精美的图片、动画,忽略了知识的学习,问题的理解,从而淡化授课效果,使学生从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课堂上的观赏者。设计课件应集中精力花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上。

3、盲目使用效率低下。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有的老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就越能显示教学水平,一味盲目使用,从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无明显增强。

总之,多媒体手段有着自身突出的优点,但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而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实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因此要改变盲目使用多媒体的现象,在教学中应注意将传统教学媒体与手段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果能用别的手段达到预想的效果就用别的手段,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要表达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或无法表达的教学内容。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初中生物课程改革 第5篇

摘要: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它可以模拟生物的微观世界,实验室的实验也与之有效的结合,高效课堂的目的得到实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也使生物教学更加直观明显,当然了,信息技术在运用中也有很多的误区。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应用和实践中,探究出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的一些方法,这些新方法可以加深我们的理解。

关键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运用误区

生物学更加侧重于实验操作,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疫情期间,我们就不能让学生到实验室操作,那么这个时候人工智能的运用为我们提供了便利,我们在使用职教云等一些软件进行线上课堂教学过程的演示弥补了这种不足。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的提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除此之外,现代信息技术足可以让实验室与生物的微观世界紧密结合,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就能更好实现。当然信息技术在具体的课堂实践运用中,也有很多的误区。我们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所以我将对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作一下浅谈,与大家共勉。

一、信息技术不仅可以辅助教学还可以把生物的微观世界展现出来

信息技术可以弥补实验室在某些方面的空白,比如可以完成一些宏大的、微小的生物实验,而这些实验是在实验室中所不能完成的。运用信息技术更加形象直观的展现出具体的图像,图形和动画,信息技术还可以模拟宏大的、微小的实验,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通过形象直观的展示,可以顺利突破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瓶颈,让学生在感受生物教学中的魅力与奥妙,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收获颇丰。再比如在生物学中本来很小的细胞结构,抽象又不够直观,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动画模拟得以实现,在探究细胞由什么组成的时候可以深入浅出的让学生加深理解,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让同学们更加直观的探究、比较,自己就可以总结得出结论,这就非常符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理念和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在探究生物圈和生态环境的时候,实验室不能模拟这些宏大的实验,凭借教师的讲解并不能提高学生空间和时间的想象力,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不同的生态环境得以直接展现,让学生比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区别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再例如,通过观察生物圈2号探究生物圈,最终让学生了解到生物圈2号计划实验目标并未实现,我们想象的大自然并不是那么简单,人不是万能的,人类要依赖地球存活;也教育学生要懂得顺其自然,因此我们要把握规律,从小就要珍惜大自然的一切,生物圈才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形成这样一种正确意识。

二、传统实验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课堂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现在,许多地方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很不成熟,例如总是把传统的实验与信息技术分隔开,认为二者是孤立的,觉得传统实验与信息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方向,没有太大联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和应用,更有甚者是单纯的比较传统实验与信息技术区别,不考虑怎么去发挥各自的特长。我认为在显微镜的运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课堂组织比较混乱,这是由于教师在讲解显微镜使用的时候,很多学生自身对于操作还不熟练,讲解后掌握的也不是很好,具体运用的时候一脸茫然,感觉到非常的陌生,教师指导也十分困难,照顾好了前排的,就照顾不好后排的。上述具体事例就间接说明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不过这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顺利地突破。第一步,教师把显微镜的相关知识用在课堂演示,尤其是模拟实验中,让学生细心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探究、总结使用方法,紧接着教师在播放一些实验室操作注意事项的视频,让学生观察一些成功的案例,自己模仿,最后教师在实验室指导实验,学生可以根据演示实验加深理解,那么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就会得心应手,他们不仅操作熟练,而且我们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自己的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自然也就把重点和难点突破了。因此,传统实验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相结合打造高效课堂,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新方向,我们应当大力提倡。

三、大数据和云计算在生物教学中的使用

众所周知,我们的生物实验组织,生物实验设计,生物实验结果还用实验具体评价这些方面都会进行具体的分析,那么这就需要发挥大数据优化初中实验教学方法与思维的作用。那么随着互联网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在2012年,我们国家在2015年对大数据应用到教育中展开了一定程度上的指导,明确以大数据作为驱动教育,促进了我国教学时代的变革,也明确了大数据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是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那么在实验设计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数据资源的分析和处理,比如对蛋白质,糖类,脂肪组织检测的实验中,由于材料的特殊性,那么对于材料的一些价格信息,属性等就很难获取准确信息,这时候仅仅依靠我们搜集的教学经验就不能为实验提供准确数据内容,这个时候就需要大数据的计算从而有效获取准确数据为我们的教学提供方便。在实验组织上的应用主要是帮助我们搜集班上学生的一些个人信息,从而了解学生的一些兴趣爱好,年龄特征,还有学习风格和年龄特征,就可以应用大数据把他们划分成不同的实验小组,而划分就是一句大数据对学生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功能从而促使实验小组的划分更加科学有效。同样的,云计算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第一点就是实现生物教学的云环境,第二点就是给教与学带来的变化。随着生物科学信息越来越多,导致很多生物教学项目受到冲击,那么此时应用云计算就可以就可以使云环境得以实现。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沉重云计算可以代替传统的手机,而且学习内容不受限制,学生也可以自主学习,学生的角色也发生巨大改变,由教师被动传授知识变成主动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运用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误区

尽管信息技术的优点很多,但是盲目迷信信息技术是万万不可的,有人认为信息技术可以完全的代替课堂教学,我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还存在以下一些误区。

(一)老师完全被信息技术的应用所取代

教师在生物课程中,如果任意下载资源拼凑,课堂上不加准备,完全给学生播放名师课堂的内容,代替自己讲授,而自己在一边放弃和学生的互动。这种方法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破坏了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环境,而且不能让学生提高学生兴趣,更不用说能完成课堂教学了。

(二)部分教师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不够灵活

许多教师直接用信息技术代替自己简单的课件,而且下载后直接应用,并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来加以修改,直接复制到课堂,结果自己表现的比较拘束,不能使自己的技能和教学水平得到有效发挥,课堂教学效果大大降低,信息技术的优势也被很大程度的削减,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三)运用信息技术完全代替了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是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主要以实验操作为主,而自然学科都有他们的内在规律,对于规律和知识的探索就必须通过实验来探究,信息技术完全代替实验是不可行的。例如初中生物中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这两个考点就非常重要,我们就不能随意用动画模拟,因为仅仅用动画模拟而放弃具体的实验教学,不足以说服学生,也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不符合新形势下的课改新理念。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教学提供便利,如果我们能正确合理地把信息技术与生物的实验相结合,因地制宜,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实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因此我们要合理有效地使用,扬长避短,最大程度的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让它成为我们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董学敏.信息化施教环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轴对称图形”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初中生物课程改革 第6篇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实验中学 周涛 441600 【摘要】:将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要合理运用多媒体,就要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来灵活设计教学课件,结合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提高高效物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服务。

【关键词】:信息技术 物理 高效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将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可以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缩短学生的认识过程,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结合教学实践,本文就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构建高效物理课堂谈谈一些做法。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好物理的内在动力,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展示知识产生的背景,可使学生从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兴趣,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充分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主地去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平面镜》时,可以利用2012春晚刘谦的《魔镜》魔术视频引入,让学生带着疑问开始上课,兴趣浓了,效率自然就高了。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优化物理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水平有限再加上物理概念的抽象和过程的复杂性,造成学生的认知困难,形成教学难点。信息技术在突破难点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具有的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丰富学生的感知突破难点。信息技术具有的动态性,可以直观动态地展示复杂过程的变化,帮助学生把握物理过程的变化特点和规律实现意义建构,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节中,关于力臂概念,很多学生尽管能正确说出定义而遇到实际问题时仍把支点到动力或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作为力臂。针对这一教学难点,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力臂课件”动态演示:力的方向改变时,力臂的大小在变,但是力臂和力的作用线相互垂直的几何关系没有变,同时可以看出力臂应是支点O点到垂足C点的距离,而不是支点O点到作用点A点的距离。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可以帮助学生促进对力臂概念的意义建构,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进而促进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探究以及对杠杆平衡条件规律的正确理解。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效果

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探究的过程。然而,由于教学设备、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对于一些肉眼观察不到的现象,课堂上不能演示的实验,微观世界的教学,是学生无法完成或根本不能做的,这部分教学内容是教师无法用实验教学,更不能单凭挂图和讲授让学生掌握的内容。针对这些内容,只有把实验教学与多媒体技术充分结合,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实验,把难于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把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降低教学难度,把学生引入学习情境:动脑、动手、去体验、去感受、去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丰富的想象力,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才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也才能让学生学有所用。例如:利用虚拟示波器观察声音的波形,利用实物投影仪观察乙醚液化现象、磁场中小磁针,利用“新课标实验室-初中电学”仿真模拟软件,从器材室里自选器材模拟连接电路,可以培养学生的电路设计能力及连接电路的实验技能。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这样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就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便于学生掌握。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物理课堂教学,增大教学容量

由于多媒体技术有信息储存量大、省时省力、处理迅速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加物理课堂的容量,增大信息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中考物理系统复习阶段,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全面的知识总结与大量的巩固训练。若在教学中使用事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来辅助复习,一方面能增大物理课的教学容量,加大训练密度,另一方面还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开拓学生视野,极大地提高了物理课的复习效率。在制作复习课件时,要注意复习不应是简单的重复,应是深层次的扩展,可以做成实验专题、分析专题、选择专题等课件,精选不同层次的题组,用较少的时间让学生领略较多的知识,这在传统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这样在整个复习课中学生始终带着高涨的情绪来学习和思考,由动手动脑到产生兴趣,在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活动中,思维活跃,记忆深刻,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要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教育的艺术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注意点只有一个,就是教师,教师的行动和语言。学生的注意力源于教师,所以作为教师,只要有办法吸引、牵着学生围绕教师的思路走,就能取得不错的课堂教学效果。而在互动课程教学模式中,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一个是电脑,学生需要在二者之间来回“切换”注意力。学生可能因为电脑和多媒体的吸引,专心玩电脑,甚至不去学习。教师能否监控学生,能否掌握学生切换注意力的时机,能否让学生适时切换注意力,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仔细考虑调控学生注意力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能自然、自觉地在二者间切换注意力。课堂教学时要把握好使用时机,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教学实践效果证明这个做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注重使用现代技术教育技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但也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在利用现代技术教育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亲自动手、亲身去体验,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让两者的优势互相补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物理课堂高效教学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高效课堂22条》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李炳亭著

2、《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初中物理)

2009年7出版,教育科学出版社,孙忠武著

3、《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

4、《人民教育》2011.6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初中生物课程改革 第7篇

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从学生的自身特征出发,以学生习惯和喜欢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能够高效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方面所起的作用已经被人们所公认,信息社会的教育需要信息技术。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形象逼真的动态效果将课本中的一些反应现象、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一些变化规律直接表示出来,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从而创建化学高效课堂,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一、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具有集音、像、动画于一体很强的表现和再现功能,可以将教学内容十分形象、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能够使所表现的教学内容十分接近真实,具有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化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成课件,使教学内容能够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建化学高效课堂,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例如:在学习“有机合成材料”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成课件形象地表现出链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和网状结构高分子材料结构上的不同,学生对于形象表现出来的知识兴趣很高,并且很容易理解,再让学生讨论装食品用的聚乙烯塑料袋应如何封口?电木插座破裂后能否热修补?然后再通过展现有关合成材料废弃物给环境带来影响以及治理情况的有关图片和录像,当学生在大屏幕上看到大量的塑料垃圾不断地被排到自然环境中,破坏土壤,污染地下水源,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学生无不惋惜,心灵深处受到强烈震撼。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使用塑料的利与弊”,使学生深刻理解有关合成材料的有关知识。信息技术形象生动,感染力强,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下去接受知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将课本知识重新组合,组建化学专题复习课 信息技术扩大了课堂的容量,,这是传统的教学中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但能增大教学容量,加大训练密度还能减轻师生抄题、擦题等无谓的负担,让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究发现。无论是授新课还是复习课,都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把大量信息短时间传递给学生,并使之容易接受,理解,记忆,就需要清晰的条理。这时候的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组合有关复习内容,如何将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造成一定的情境,使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如在复习制取气体装置时,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几种制取气体的装置分门别类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然后比较它们的使用注意点、从而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复习时,利用多媒体梳理知识点,进而有针对性的加强练习,使学生弄懂了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的原理和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这样通过信息技术把化学教材中,具有很强的联系性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便于学生温故而知新,同时把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用图片的形式突出出来,创建了化学高效课堂,促进了学生有效学习。

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只有实验才是化学的“最高法庭”。化学课堂的教学离不开化学实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增强实验效果,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首先,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有的化学实验因时间、空间限制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全过程演示,或者实验现象不明显,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来模拟,以便学生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例如:在研究铁生锈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动画选取不同角度间断录像,编辑放映,使学生在几分钟内见到铁制品生锈全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铁的性质。其次,一些实验错误操作的后果,对教师的讲解学生理解不是很深刻,我们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模拟。如: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否则会引起爆炸;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试验中,必须等装置中的空气排尽以后才能加热氧化物,否则也会引起爆炸;实验室制取氧气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撤酒精灯后撤导管,造成水倒流,大试管破裂等等,这些实验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模拟,可以让学生直观认识其后果,更深刻体会到操作应遵循科学合理性,巩固操作规程。

总之,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使用现代技术教育技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但也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技术,在利用现代技术教育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亲自动手、亲身去体验,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让两者的优势互相补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化学课堂高效教学的实施。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必然选择。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课堂的参与意识。改变课堂教学呈现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呈现化学课堂的知识信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关键词 :

信息化

高效课堂

可持续发展

以教育技术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这必能促进我们课堂教学的高效与多元呈现方式。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整合, 一定会改变我们化学学科教学与学习的方式,推进化学教学的信息化,改变传统的课堂呈现方式,必将能够使化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对我们构建高效课堂是一个有力的支撑。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的整合,是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有力技术支撑。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组成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如果仅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完成教学目标,像原子的结构,分子的运动,化学变化的实质等这些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展示的内容,如果借助于信息技术,以图片、动画等清楚地展示出来,就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丰富生动的化学教学素材如果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一定会以更加逼真形象的方式呈现,这对培养学生对化学产生持久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都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同时对我们打造高效化学课堂是有力的技术支撑。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呈现丰富对彩教学素材,势必会导致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学习效率低下,束缚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因此我们在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我们无法显示的现象,无法描述的内容,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示,这一定会使化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很大的帮助。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取的信息来源更加多元,如果我们不能在化学课堂上很好的利用信息技术,势必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造成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给我们的教育带来被动的局面,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不希望看到的,因此在化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让化学课程资源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使化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成为学生成长的阶梯。正是站在这样的角度,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有必要掌握好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化学课程资源,改变传统的化学课堂模式,把化学知识以生动直观的形势展示给学生,促进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激发他们关注化学、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化学课堂应当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如果还是依靠传统教学方法,是难以达到教学目的,也就无法实现打造高效课堂的这一课改理念。运用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在实际操作上,我们可以把抽象的化学概念、微观粒子、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通过动画的形式,使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这样就会把难以理解想象的抽象理论变得生动直观,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更准、更深入地把握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学习分子和原子一课时,对于分子和原子这些微观粒子,学生初次接触,无法想象和感知,只凭我们用语言描述,是不能给学生一个清晰直观的模型。但是,我在讲这一节课时,对于分子和原子的相关知识的处理,采用课件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分子和原子的结构以及动态变化,提高形象直观的演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感到难以理解,很快接受了最为抽象的概念,极大的节省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这个课堂应用信息技术实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上的恰当运用,会给枯燥的课堂带来生机,会把晦涩的理论化为浅显的道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接受新知的能力。作为化学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调节好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他们认同化学的理念、意识、思想,能够从化学学习中感受到成功和快乐,促进学生参与到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去。在次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在制作化学课件时,对重点的概念进行字体变形、变色,配置背景音乐、设置文字切换等。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来服务化学课堂教学,可节省老师板书时间,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呈现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呈现化学课堂的知识信息,对提高课堂知识信息容量,打造高效的化学课堂具有强有力的支撑。

在高效化学课堂的构建中,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挖掘化学课程的有效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自身魅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新知。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提供探索、尝试和合作、交流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出示自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讲授爱护水资源这节课时,单纯从课本知识层面来讲,实在没有多少可讲的内容,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多大的兴趣。如果放弃这节课的学习,实在是一次拓展知识面机会的丧失。在化学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要求的“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准备课堂教学素材,拓展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使这节大家认为没有精彩的课题上出出彩之处。我们从水资源的现状入手,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人类所面临的水资源危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感受到心灵的震撼,意识到水资源危机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多媒体展现的西南旱区艰难取水、大地干裂、污水横流的现象触目惊心,更能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认同感。通过多媒体这些鲜活的镜像,丰富的内容使我们在这节课中有了更多的呈现方式,更有说服力,在学生心中深深埋下印象,从而从小树立爱护环境的志向。所以我们充分的利用好信息技术,进行合理的整合,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扩大信息时空,提高学习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对于实现教育均衡性具有相当大的帮助。在现实条件下,完全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每一名现实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这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每一名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这样就可以极大的节约教育的成本,实现教育的公平。由于受资金、师资、体制等条件限制,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很难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信息技术为农村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提供了可能。我们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城乡信息化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在我们县,以县教研网为平台,把教师的教学资源上传到公共资源库内,实现教师之间的共享和交流,同时建立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信息平台——学科教师QQ群,便于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讨论。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城乡共享教学资源,减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农远工程,把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直接运用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和优质教育资源的零接触。还有,我们通过网络,在互联网上下载优质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对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溶液的形成》课题学习中,学生对溶解过程中微粒的变化情况难以理解,而自己技术有限,我利用网络下载了一个动画课件,清晰地展示出溶解过程是溶质分子扩散到溶剂分子中间的一个物理变化过程,这样将抽象的问题变成了形象的动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我们只要利用好信息技术,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高效课堂,就能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也是我们打造高效课堂的一种有效载体。

应用信息技术,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课堂的参与意识。将信息技术积极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为我们打造高效课堂提供有力的支撑,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保证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实践》,徐晓东,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

3、《基于Internet的学习模式》,余胜泉,《中国电化教育》1998.4

4、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教育技术培训教程,祝智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化学课堂

摘要: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设情境,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浓厚兴趣,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从新奇到喜爱到主动学,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势,从而提高了化学学科教学效益。

关键词: 本文来自: 骆驼论文信息技术;化学教学;高效课堂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实验科学,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中历来强调教学的直观性、高效性。化学学科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而要在课堂教学中使微观化教学更生动形象地进入学生的直观视觉,如果单纯靠现有的一些文字、挂图,甚至投影、幻灯是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信息技术多媒体的运用可以通过视频、动画等课件将化学微观世界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中学化学的最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这是当前中学化学教师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化学的爱好,激发其学习兴趣,是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然而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固定的,而要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创性来满足学生探索心理的需要。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九年级化学沪教版第一章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我们国家在化学方面的伟大成就,如青霉素的发现、古代的化工工艺等,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为今后更好的学习留下伏笔。像化学课程的发展史及综述类课,一般都是对本课程的内容进行粗略的介绍,这些内容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自己阅读,了解其大概,这样做不会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如果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多角度的获得该门课程的直观信息,则可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对九年级学生而言,化学是一门新学科,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感,很多学生对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作为化学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抓好“入门”教育,将这种兴趣及时加以深化和延伸,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学,以其直观形象、声形具备、表现形式多样,从而能极大地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可突破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

化学中部分知识点抽象性很强,靠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教师讲解费力而且学生不易接受。如果运用多媒体将微观抽象的内容以及某些实验利用图像、动画进行模拟,不仅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想像空间,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授《物质构成的奥秘》一节,物质的微观结构看不见也摸不着,化学实验学生所看到的是反应的宏观过程和结果,但对其反应机理难以理解。通过动画模拟,则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和原理。在讲授原子核结构时,我们可以采用计算机制成的flash动画,向学生展示原子的空间结构和电子绕原子核旋转情况,这样可轻松的突破学生认知上的难点,使其求知的欲望高涨。

科学研究表明,我们学习的11%是通过听觉获得的,而83%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视、听并用时,记忆效率极高。按照巴甫洛夫的说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手脑并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正符合这个理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图形和画面虽不是语言,但却比语言更形象、直观,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实现抽象与具体、动态与静态、微观与宏观的交互,使教与学变的易于展开,再加上计算机模拟出的生动画面,可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学习时,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在计算机技术的上述功能下被打通了、化解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化学实验,弥补不足,提高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实验在现有的条件下是很难做的,即使做了,过程也可能不甚理想,很多实验(如危险性大、设备要求高的实验)不能现场操作,这样就会使某些教学内容抽象、枯燥、说服力不强,造成学生难以理解,达不到较好的课堂效果。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可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增加演示实验的时效性,保障演示实验的安全性,并加强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比如以下化学实验就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模拟演示:一是模拟危险性实验。如浓硫酸稀释实验,课堂上一般演示正确的操作,对不正确的操作进行讲解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浓硫酸滴入水中放出大量的热而使溶液飞溅的现象进行演示,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二是模拟实验设备要求较高的实验。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大多数学校这个实验是不能完成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运用动画模拟,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样的效果很不错。当然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有时需要模拟一些错误的操作,如果用真实材料去做,一方面可能存在着危险,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这时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就会充分展示出来,通过运用多媒体动画模拟错误操作,既能避免实际操作带来的危害,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弥补了实际操作带来的一些缺憾与不足。

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根据学生的心理活动、观察和思维,灵活地加以组合,将指导思想与信息技术整合,将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四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是未知过程的设计者、指挥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感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对象;多媒体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体验、评价,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协作性、主动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增强学生探究的新区,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体验,拓展学生知识面,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促进学生思考,改善学习方式,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若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能不断地实践和总结,使之更有效的运用,一定能构建出高效快乐的化学课堂

巧用现代教育技术 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摘要: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将难点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以便于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从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增大教学信息量,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难点,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课堂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集于一体,为传统教学注入了催化剂,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不仅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高效课堂。下面结合工作中的做法谈几点体会。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类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前提条件。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新颖、独特 的情境激发的。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我们特别重视入门教育,主要做法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克服感性知识不足、视野不开阔的缺陷,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初中化学绪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体现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我们不仅做了教材中的实验,增加了“烧不着的手帕”等一些有趣实验,而且还下载了“化学工业的成就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国防科技 ”短片放映给学生看,使学生产生了对化学知识学习的渴望。他们从图文并茂的现代教育技术中获得了“化学是实用的 ”、“化学是有趣的”观念,好奇心大增,课后提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希望老师能够解答,同时也想主动地探索一些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奥秘,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极浓的兴趣。

二、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如今提倡减负,不能加重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然而,减负并不等于降低学习要求,这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极为必要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常常是老师讲,并利用表格,挂图,模型等等,课堂容量小、传递速度也慢。而多媒体具有信息存储量大、省时省力、处理问题迅速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复习课最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厌倦感,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例如,在讲授初三化学第一章《氧 氧化反应》的复习课时,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十分重要。把前面已经做过的实验重现并进行对比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我们可以把几个实验的主要现象部分从录像带中剪出来,制作到课件中去,因此,授课时可连续,对比地播放出来,看:镁燃烧时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粉末;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样我们不需花费大量时间重做实验学生也能得到最直观的感受,从而加深记忆。在这个课件中,各个知识点罗列清楚,教师上课时可以用鼠标”指哪打哪”,每点到哪个知识点,相关的内容就自动展现出来。多媒体课件其中一个优点是可反复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返回需要重复的内容。我们还可以把例题解析,堂上练习和答案编到课件里去,让学生趁热打铁,透过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大大缩短了教师的板书时间,加快了学生接受知识的直接性,准确性和深度,一堂课下来,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创设生动情景,深化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概念、规律的阐释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由

于时间、器材、观察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实验在课堂上无法实现或难以观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图形图像强大的处理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瞬变为定格分析,变枯燥为生动。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通过演示实验,学生是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但为什么质量会守恒呢?由于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微观粒子运动的理论去解释,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就会有困难了。因此,在课件中,利用Authorware的动画功能,模拟了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首先,水分子在不断运动,通电后,水分子逐渐化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每两个氢原子重新组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重新组合成一个氧分子,氢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氢气,氧分子聚集在一起构成氧气。这样,对于化学反应的实质这一抽象的微观理论,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在老师的引导下观看重播,很容易发现,在整个电解水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个数都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导出质量守恒的原因。抽象思维的障碍被排除,学习难度自然降低,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乐学情绪。这样就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学生理解透彻,印象深刻。

四、突破教学难点,掌握教学重点

初中化学一进入微观物质的教学;学生的直观印象与抽象思维、直观感觉和逻辑思维便产生矛盾,如果得不到较好的过渡与迁移,学生的学习就会出现严重的障碍,有的似懂非懂,有的甚至如坠入五里云雾,摸不着边际。因此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静态图示转变为动态图示,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增强了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解决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初中化学原子这一节,重点、难点是让学生建立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思想。这些内容很抽象,讲述时描述也很困难,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大多数学生理解起来感到吃力。为了化解这一难点,在教学中可增设水电解生成氧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感知水这种物质在电解的条件下确实可以分解生成不同于水的两种新物质氧气和氢气,得出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以分的结论。这一结论是通过实验现象感知的,实验现象是宏观的,但其原理是微观的,从微观的原理过渡到宏观的现象是化学实验能够解决的问题,但是怎样用微观的反应原理解释宏观的实验现象,化学实验就难以解决了。由此,运用三维动画,生动、形象地模拟演示电解水的反应,水分子分成氧原子和氢原子(氧原子用红色球体表示,氢原子用蓝色球体表示),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使学生看到放大了的原子世界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了学生的宏观视野,强化了直观效果,有效地把教师头脑中正确的微观图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使接收起来困难的微观物质教学变得活灵活现、趣味横生,学起来轻松自如。

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辅助教学手段,一方面有利于发挥老师教学中引导、启迪、设疑、归纳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它可以将抽象的现象和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实验化。事实说明,现代教育技术进入初中化学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勃勃生机,它通过图像、动画、视频、声音、放大实演现象等方式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静为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确保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同步进行,优化了化学课堂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参考文献:

1.《多媒体与化学教学整合初探》 陈红梅 中学化学教与学 2006年第6期 2.《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CAI技术的应用》 王宽 中学化学2006年第7期 3.《论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化学教育学现代化》 课堂素质教育手册 九州图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 颜俊

[摘要]: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深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倡导。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能较便利地展现感性材料,激活化学课堂,展示化学的魅力。其方法主要有:利用多媒体,生动展示化学实验;利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气氛;利用多媒体,化繁为简,节约时间;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多媒体 课堂教学

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新课程改革的进展如火如荼。新课改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因此,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师主讲,学生负责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的自主发展、合作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自主学习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以新知识来武装自己,以便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

而作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开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它是传统教学工具的补充、发展和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教学方法上的一次革命。

进入新课改以来,初中化学教师不断探索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策略。如何巧用多媒体手段,让课堂“活”起来、“亮”起来?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1.利用多媒体,生动展示化学实验,放大实验效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借助于各种实验。许多化学课中教师对课堂思路的设计是围绕演示实验而展开的,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对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来说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教学论的观点来说,演示不仅仅为学生提供形象的直观材料,而且应有效地吸引学生感官和思维的参与。传统的演示方法,对于仪器装置比较复杂的实验,如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合成氨以及一些带有燃烧、爆炸等明显现象的实验,往往效果是比较好的。但对于一些在试管中发生的细微变化,如产生少量的气体、产生极少的沉淀,或是体积有变化等,离讲台稍远的学生,可能就不容易观察得到。往常,我们都是举着试管,在教室中走一圈,让学生看到,但这样做很花费时间,势必会影响授课速度,课堂的节奏也容易被打乱。现在,利用多媒体,我们可以将此类实验放大投影在屏幕上,这样,全班同学就都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现象了。例如,通过投影演示电解水的实验,可以清楚观察到电极两端产生气泡,且可以完整得出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的关系。再如,讲微粒之间存在空隙这一概念时,可以用投影演示两种液体互溶前后的体积变化情况,让学生很清楚地观察到乙醇和水互溶后总体积变小的现象。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教师的演示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学生观察起来更方便,更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

2.利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气氛

现阶段,我国的化学教学仍然是以课堂正规学习为主。长期

以来,中学化学教师形成了传统的教法——“灌输法”。教师从课本上提炼出相关的知识点,再通过讲解和练习来帮助学生弄懂、掌握这些知识点。学生课后的主要任务就是死记硬背和反复做题。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上课老师讲得辛苦,课后学生背得枯燥,乏味。但效果却没有想象中的理想。而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出各种较为直观的情景,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充满趣味,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积极参与,为整节课构建一种良好的氛围。

例如,在讲述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必须要注意实验的操作顺序,否则会导致实验失败甚至产生危险。以往的授课方法是,教师讲述,学生记忆。“检验氢气的纯度以后,先通入氢气,再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结束实验时,要先熄灭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到室温后再停止通入氢气。”虽然通过解释原因,学生可以理解并记忆,但时间一长,单纯的语言性记忆就容易被遗忘或者混淆。而借助多媒体,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通过Flash视频,可以再现实验仪器的组装过程,并能完整呈现整个实验的步骤。更为重要的是,该视频还可以改变实验的先后顺序,并观察到由此所产生的后果,这是以往的演示实验所无法做到的。当学生看到开始实验时,先点燃酒精灯,再通氢气时,随着一声巨响,试管炸裂了。而结束实验时,先停止通氢气,再停止加热时,红色的粉末又逐渐变黑以后,在声音以及画面的多重感官效果的刺激下,就会很容易记住有关于酒精灯点燃和熄灭的先后顺序问题。“眼看、耳听、心记”比单纯的机械性记忆所起的效果要好的多。而且,通过视频展示,也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述的时间。以往可能要反复强调好几遍的内容,现在只需要通过视频播放两遍,就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课堂的氛围也更活跃了,学生会感觉到真正融入到了课堂之中,而不仅仅是做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课。3.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化学教学中,有不少知识点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通过多媒体展示,创设一定的情景,能让学生充分感知事物,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点燃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述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时,学生对“电子云”这一概念很难理解,借助动态视频,就可以在银幕上看到电子在原子核外一定空间绕核高速转动的情况,好像“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通过直观展示,使形象更为生动,示意更加简明,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促进学生的想象力。

4.利用多媒体,化繁为简,节约时间

在初三化学的最后几章,例如食品中的有机物、化学与能源、材料及环境等,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比较零碎,有些内容在初中阶段只能做深入浅出和适可而止的讲解,具体内容要有待高中的进一步学习。这就给教师讲好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单纯地通过教师的语言讲解,那整节课就会显得非常沉闷和枯燥,而且内容会非常庞杂。而利用多媒体,将授课内容设计、制作成一系列形象鲜明的彩色幻灯片来放映,配合部分视频展示,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化庞杂为简明,节省时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还要注意一些问题,以使多媒体真正为课堂服务,而不是为了为了追求形式,盲目使用。(1)多媒体的内容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画面要鲜明、生动、扼要,但不要过于追求形式上的美观,有的课件为了看起来更吸引人,用了很多动画或者声音,但是过多的装饰,反而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不注意授课内容,或者产生审美疲劳,反而起到反效果。

(2)多媒体的使用要注意“度”的把握。多媒体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必须和板书、讲解、模型等各种手段相配合,恰当使用。例如对于一些需要推导过程的计算题,老师在黑板上一步步板书的效果就更好,这样更容易使学生参与其中,将知识为自己所用。

(3)多媒体的内容要适量。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注意信息量的把握,切不可贪多求全,如果一节课展示的东西过多,信息量过大,必然会冲淡中心。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和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展示,千万不能本末倒置,为了使用而使用。

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果合理使用,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激活化学课堂,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于开拓,不断探索电教媒体与课堂教学如何更好地结合,使化学课堂更具有新时代的活力,充满亮丽的色彩。

合理利用多媒体推进初中历史教学 第8篇

一、创设多媒体技术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创造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要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 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赏心悦目的情境, 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 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如讲授“南北战争”时, 可先播放有关美国总统林肯及“南北战争”的一些视频资料, 让学生从中感受“南北战争”的情景, 然后导入新课:“林肯总统曾对作家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你知道这部书的名字吗?它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又如何呢?”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教材, 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其讨论, 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主动性, 自然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 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历史研究的对象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人和事, 比较抽象或复杂, 年代久远, 学生感到陌生, 在现实中很难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来印证, 这单凭教师的语言讲授是很难实现的。而巧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变无声为有声, 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 增强学生对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 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 信息量大, 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 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 展开丰富的想象, 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如讲《甲午战争》时, 我播放了电影《甲午风云》中的几个镜头:邓世昌等水师官兵奋勇抗敌, 为国捐躯;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筹备六十庆典, 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内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经过思考, 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铺张浪费的镜头, 得出结论:清朝的腐朽统治是甲午战争中其战败的根本原因。

上一篇:塑造积极工作心态下一篇:维持婚姻保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