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城市化发展现状

2024-06-25

娄底市城市化发展现状(精选6篇)

娄底市城市化发展现状 第1篇

娄星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汇报

娄星区是娄底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共辖3乡4镇5个街道办事处,45个社区。中心城区建成面积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万,流动人口10万,单位院落286个,居民小区169个,移民安臵点46个,城中村57个,宽幅在15米以下的小街小巷218条,城乡结合部41个,业主单位(城建投)未完工未移交给城管局管理的地段76处。

近年来,娄星区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卫生城市为契机,狠抓社区环境卫生日常管理,区政府、街道办事处成立了社区环境卫生管理领导小组,社区居委会明确了卫生专干,配备了150多名专业清扫保洁队伍,定期清扫清洁;加大了对卫生死角的专项力度;铁路沿线、王家小区、金谷市场、育新街等多处卫生死角逐步得到清理。在长青居民点、月塘小区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社区环境卫生面貌有明显改观。

2010年,市委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三创一加强”的决策,区委、区政府积极响应,高度重视“创卫”工作,把三创工作提高到了“经济发展的提速工程”、“城市环境优化工程”、“民生福祉的保障工程”的高度。组织全区机关干部全身心投入到创卫第一线,办事处,社区基层干部,党员组长充当了“创

卫”工作主力军,按照标本兼治,建管并举的原则,对照“创卫”标准和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开展了“环境卫生百日整治”活动,市区单位联点帮扶,清除积存垃圾,配套环卫基础设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创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全市百日整治验收考核中,娄星区45个社区全部合格,为全市创卫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领导高度重视,率先垂范、典型引路

为加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领导,全面实现创卫工作目标,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把“创卫工作提到了促进经济发展,优化城市环境,改善民生条件”的重要工作。成立了区委陈明华书记、区人大彭希亮主任、区政协邓国雄主任任顾问,区政府梁立坚区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常务副区长罗琳、分管副区长谢雪英任副组长,区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副区长任办公室主任,还成立了综合督促协调办公室,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李群欢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单位各部门、5个办事处也相应成立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领导小组,一把手负总责,健全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工作机构和责任网络。

区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大家及区级领导对全区45个社区驻点包干负责,120多个区直单位联点帮扶,区驻点领导包

创卫经费筹措、包积存垃圾清运、包基础设施配套、包百日整治工作验收合格。陈明华书记、梁立坚区长分别挂点任务重、困难大、矛盾多的长青社区和清潭社区,他们亲自组织宣传发动,亲自过问工作方案,亲自组织召开帮扶单位协调会议,筹措工作经费,亲自参与组织积存垃圾清除,书记、区长带头垂范,在全区上下震动很大,迅速掀起了“百日整治活动”高潮,尤其是长青社区,由于城建道路没有移交,市城管环卫没有接管,成了经常曝光的垃圾场,加上铁路沿线白色垃圾成堆,群众怨声载道,陈书记亲自组织发动办事处、社区以及帮扶单位的党员干部500多人,清除积存垃圾12840吨,并协调市城建投公司和城管局搞好移交管理,彻底消除了垃圾死角。区委办主任李群欢先后30多次到挂点的大塘社区。组织召开各种会议,制订“创卫”工作方案,同辖区内国税局、国土局等多个单位衔接、筹措工作经费50多万元,有力推动了“创卫”活动。黄泥塘办事处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个社区拨付1万元“创卫”工作启动经费,并把全处干部分配到社区,带任务、带方案、带经费、包干负责。正是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创卫”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在“创卫”工作中,很多党员、基层干部积极努力,任劳任怨,做出了很大贡献,长青社区罗金文支书,花山社区邓建桥支书,山塘社区周黄松主任,小科社

区王如良,黄泥社区肖建和支书,新建社区周阳生支书、廖家社区李芳林支书还有洞新社区、双园社区、高溪社区和三元社区等社区支书主任,克服经费不足,任务重、基础差等困难,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清除积存垃圾,建立长效管理,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的落后现象。“创卫”工作成果不仅仅是清除了积存垃圾,更重要的是锻炼了班子,培养了干部,凝聚了民心,广大市民真正获得了实惠,群众都说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做了一件大好事。

二、广泛宣传发动,营造全民创卫氛围,提升市民素质 “创卫”工作是一项集聚民心、关注民生、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的惠民工程,需要全体市民悉心参与,培养人人讲卫生习惯,全民创卫生环境的大气候,大气氛,发动全市人民投身“创卫”工作,是“创卫”工作的基础和关键,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为了广泛宣传发动,创卫工作进家入户,增强人人参与创卫意识,全区上下创造性的想了很多新点子,黄泥塘、花山、长青的一些社区,组织居民参与制订《居民公约》,重点消除平时生活中的陋习,加强《公约》的可操作性,增强《公约》的约束力,全区共发放《居民公约》85000份。有的社区发动德高望重有影响的老党员,老基层干部发出倡议书,号召居民从自己做起,争做文明市民,有的社区与学校配合,开展“小手牵大手”等活动,学校教育学生,学生教育家长,培养良好习惯。全区利用“声”(电话龄声),屏(电子显示屏),报(娄星报、各种简报)、网(娄星政务网)等媒体,高密度宣传“创卫”工作。营造好创卫氛围,全区共出刊创卫专版、专栏20多期,墙报300多处,发动《文明市民倡议书》、《居民公约》等宣传资料14万多份,创卫简报80多期,开展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创卫宣传。

三、开展百日整治活动,彻底清除积存垃圾

为大力推进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切实解决社区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全面提升城区市容环境卫生质量,我区积极响应市委政府决定,在全区开展社区环境卫生百日整治活动。百日整治活动突出三项主要工作任务。一是开展积存垃圾大清理。针对社区小街小巷、铁路沿线、沿河两岸、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区域的积存垃圾,以社区为单位,坚持“原地消化、就地处臵”为主的原则,采取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处理。对具备填埋条件的,采取就地深挖填埋、表层覆盖黄土(厚度不少于0.5米)的方式处理;对已经腐烂发酵的,将无法降解的垃圾清理后,余渣作为绿化肥料就地利用;对无法就地处臵的,直接清运至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从6月30日至9月30日,全区共清除积存垃圾182处,清除积存垃圾

77464吨。二大任务是开展小区院落卫生大整治。主要是针对社区居民小区、单位院落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进行全面综合整治,重点整治“三无”(无管理机构、无清扫人员、无环卫设施)小区、院落。清扫居民小区、单位院落路面垃圾、泥土、沙石等,清除绿化带内的垃圾及树上的吊挂物,擦拭、清洗公用设施,做到干净整洁;清洁社区公共厕所,维修公厕设施,疏理下水道沟渠,做到无杂物、不堵塞;清理乱搭乱建的棚点、乱堆乱放的杂物,变院内菜地为绿地;清除“牛皮癣”及楼道内杂物垃圾,保持楼房门窗干净完好,规范车辆摆放,禁止畜禽放养,消除乱吊挂、乱拉线现象。小区院落卫生大整治活动中,共发出整改督办函80多份,督促制订小区卫生管理制度20多家,对湘运公司等督而不动的单位及时向市创卫办进行了汇报。三大任务是配套环卫基础设施。社区克服基础差、经费困难等难题,一方面积极向市环卫部门争取,配臵垃圾箱158个;另一方面通过帮扶等多渠道筹资,配备清扫板车236台,垃圾桶1724个,百日整治活动取得巨大成果。

四、市区联动,共创共建,联点帮扶

为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全面启动“百日整治”活动,市区二级320多家行政事业单位积极响应市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开展共创共建,联点帮扶。机关干部20000多人次参加

社区卫生大清扫活动,召开各种协调会议300多次,解决帮扶经费230多万元,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联点帮扶,区委书记、区长挑困难最大,矛盾最多的社区,帮助落实经费,解决矛盾。为创卫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

五、建立长效机制,实施常态管理

长效机制是“创卫”工作的发动机,是社区环境卫生工作常态化、程序化、科学化的保障体系。为了建立长效机制,区委政府由黄大生副书记、李群欢主任带队,组织办事处、社区和相关单位负责人到株州芦淞区、益阳赫山区、江西宜春的袁州区、新余市渝水区学习考察。根据外地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娄星区社区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一、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责任主体,落实“社区为主”的责任机制,建立了“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责任体系;

二、建立政府领导、部门配合、业主负责和社区落实的联动机制;

三、建立严管重罚的考核考评机制;

四、探索创新市场化运作机制;

五、建立正常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六、宣传教育与打击查处并举,引导全民参与的共创机制。社区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最关键是经费保障和机构人员队伍建立,市直部门树立大城管概念,全力支持社区建设与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三个创建活动目标。

六、加强督查考评,抓好工作落实

创卫工作关键是抓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的落实和各项工作的落实。市区二级重点抓了二个方面。一是组织开展百日整治活动;二是突出“落实”为核心抓督促考评。区“创卫办”坚持十天一督查,一事一考评,有力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充分利用督查考评结果,在《娄星报》、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公布。区“创卫办”将督查考评结果通报到社区,通报到帮扶单位,上报市三创领导小组并建立“通报—警示—诫勉谈话—处分”制度,把创卫工作成果与绩效挂钩,与评先评优挂钩,与提拔重用挂钩。督查考评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请群众代表参加,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办事处之间交叉考评,增加督查考评工作透明度。督查考评采取明查与暗访相结合,通报与督办相结合,增强督查考核权威性。督查考评在创卫工作进程中,起到了强力促推作用。

娄星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0一0年十一月一日

娄底市城市化发展现状 第2篇

关于印发《娄底市城市新建住宅供电设施

建设维护管理办法》的通知

娄政办发〔2012〕1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济开发区、万宝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局委、各直属机构,有关企事业单位:

《娄底市城市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娄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二年五月八日

娄底市城市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我市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保证供电工程质量,满足居民安全、可靠、经济、方便的用电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04号)、《城市电力规划规范》(建标〔1999〕149号)、《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导则》(DL/T599-1996)等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中心城区及所属县(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住宅供电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护,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新建住宅,包括住宅商品房、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廉租房以及城乡居民征地拆迁集中安置住房),以及住宅区内为小区配套的公共设施用房和经营性用 —1—

房,不包括别墅区、农村自建房。

本办法所称供电设施是指从上级公共电源网接入点至小区住户“一户一表”电表箱和其他用房配电间低压屏止(不含表后线或低压电缆及以下)的所有供电设施(不含提供设备用房的土建和施工过程中的路由)。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成立娄底市城市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工业的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协助分管工业的副秘书长、市经信委主任、娄底电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市经信委、市政府法制办、市物价局、市审计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房地产局、市规划局、市工商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娄底电业局等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全市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行维护的监督检查并承担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市经信委,由市政府协助分管工业的副秘书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市经信委分管电力工作的副主任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娄底电业局分管营销的副局长和市经信委电力科科长任办公室副主任。冷水江市、涟源市、双峰县、新化县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本辖区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工作。

第四条 供电企业应当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建设、统一维护管理和“供电到户、抄表到户、收费到户、服务到户”(简称“四到户”)的原则,负责新建住宅供配电设施建设管理和维护工作。

经信部门负责对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工程的施工、设计单位的资质进行审核,并对新建住宅供电设施施工报装和验收送电依法进行监管。

物价、审计、住房和城乡建设、房地产、规划、工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新建住宅供配电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 供电企业应当根据国家和行业标准及《娄底市城市居住区配电设施建设技术导则》(娄建发〔2011〕103号)的有关规定建设好住宅供配电设施。

第六条 新建住宅由开发单位向供电企业提供经规划等行政许可审批同意的供电设施建设规划设计必要文件和图纸资料。供电企业对供电设施建设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在具备资质的施工单位中选择中标者,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组织建设。

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项目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中标要求和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纸组织施工。

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工程竣工后,由城市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供电企业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组织验收,住宅开发单位凭验收合格通知书申请送电投运。

第七条 新建住宅开发单位应负责外线建设破路等相关事宜,并按期无偿提供配电设施用房和通道(包括电缆沟、排管、栈桥、竖井或架空线路走廊等)。

第八条 新建住宅供电设施投入使用后,供电企业应承担公共电源网接入点至住户“一户一表”电表箱的所有供电设施的用电安全、维修、改造及日常运行管理工作。

对于配套公共设施及经营性用房、办公用房的专用供配电设施,供电企业不接收产权但应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与用电监察。

第九条 新建住宅开发单位应当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副本)所核定的建筑面积向供电企业支付供电设施建设维护费用,供电企业不得擅自再向开发单位收取其他费用(临时施工电源费用除外)。

第十条 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和维护费用的收费范围与标准,由市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并报市人民政府和上级价格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第十一条 新建住宅供电设施的建设维护费用,应当集中管理,专户存储,专项用于住宅供电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接受审计部门审计。

第十二条 供电企业应于每年3月底前将上供电设施建设维护费用收支情况向“城市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价格主管部门报告。

经信部门应会同价格、审计部门对住宅供电设施建设维护费用收缴、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价格管理等有关规定的,依法予以查处。

第十三条 从本办法发布之日起尚未送电的新建住宅必须按照本办法缴付供电设施建设费,并由供电企业实行“四到户”管理,其中已经开工建设的电力设施由供电企业验收合格后予以利用并抵扣相应建设费用。

未由供电企业直接抄表到户的原有住宅小区,由小区业主大会决定是否向供电企业申请改造并推行“四到户”管理,其改造费用由业主自行筹措。

娄底市城市化发展现状 第3篇

打开“娄底市中心城区绿线图”, 一个涵盖市民公园、森林公园、生产绿地、河滩湿地的绿色新城, 让人心旷神怡。据调查统计, 娄底现有园林绿化植物120科560种, 主要园林植物103科208属325种 (含变种及栽培品种) , 其中:乔木类139种, 灌木类81种;地被植物种类15种;藤本植物类9种, 主要草本花卉类植物有35科85种。这些园林植物在本地生长良好, 园林应用广泛。截至2010年底, 娄底城区绿地面积1466hm2, 绿化覆盖率达39.8%, 绿地率达34.9%, 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51m2, 基本建成了“城在林中, 人在园中”的生态园林景观体系。娄底42km2的建成区内, 密布着石马公园、珠山公园、孙水公园、体育公园等10个公园, 娄星广场、文化广场等5个绿化广场, 枣园游园等32处庭院小游园和街头绿地, 城市主次干道65条, 绿化里程99.4km, 园林式单位167个, 基本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化体系。

2 娄底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2.1 对种植土与所种植的苗木质量把关不严

种植土是植物生存的基础, 种植土质量的把关好坏直接影响到植物的成活率、生长势和绿化的景观效果, 而目前娄底市绿化中对这一原则普遍缺乏足够认识;同时, 一些施工单位往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在苗木上以次充好, 购买一些比较便宜的次品苗木来种植, 这势必导致绿化“再种植”现象较多, 造成资源的浪费的同时也影响城市绿化总体质量的提升。

2.2 植物配置比例失衡, 优良乡土植物开发利用不够

据调查分析, 娄底园林绿地中常绿与落叶植物比例通常为7∶1, 个别的达到10∶0, 如娄星南路;乔灌比例通常为1∶5, 某些庭院单位绿化片面追求开阔、通透景观, 不栽乔木或乔木少灌木多, 常绿多、花灌木少, 而居住区更有大掀热带风情的绿化趋势。同时, 我市还有许多优良乡土树种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 这些品种有红翅槭、苦槠、红豆杉、泡花楠、苦楝、檫木、杜仲等60种。

2.3 绿地多而不精, 城市总体绿化地域特色不突出

在进行各类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时, 没有深入挖掘丰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及动植物等人文、自然景观, 特别是部分道路绿化及公园、游园设计, 想象力和表现力不够丰富, 植物绿化模式较单一, 导致绿地结构单纯、绿化季相变化单调, 景观层次欠丰富, 未能充分体现湘中丘陵山水城市特色。

2.4 绿化养护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 绿化模式较单一, 绿化精品少, 未能有效反映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近年来我市园林绿化行业日益发展, 但园林绿化养护方面缺乏有经验、高水平的综合性技术人才。特别是一线养护人员基本没有 经过系统的学习, 部分养护人员虽有一定的经验, 但专业知识欠缺, 对绿化植物生态习性不大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林绿化的发展, 使园林养护水平难以提高, 影响了城市绿地的质量及植物景观效果。

2.5 市民爱绿、护绿意识亟待提高

城区内乱占、乱踩绿地现象比较严重, 时常发生街头树木因影响店面而毁树或私自开口现象, 直接降低了绿化成活率。

3 娄底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发展对策

3.1 统筹兼顾, 远近结合, 进一步完善城市园林绿地体系的构建

娄底城市绿地体系的构建要在研究本城市远期发展规模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要求的基础上, 立足眼前, 放眼长远, 坚持生态优先, 科学合理地规划好每一类绿地, 形成分布均衡、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地体系, 而不能盲目照搬和模仿外地甚至外国的模式, 绿地规划一旦制定, 必须全面贯彻实施,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与改造建设, 实现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

3.2 因地制宜, 丰富植物种类与品种, 营造能体现地方特色的多样化植物景观

要建设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娄底城市绿化景观, 必须以 “因地制宜、识地识树”为指导, 在熟悉娄底自然环境条件和各类园林植物生态习性的基础上, 深入调查了解娄底植被资源优势, 优先培育和种植在我市适应性强且地方特色鲜明的树、花、草种类, 特别要注重加大花灌木与色叶植物种植范围与配置比例, 把生态性、观赏性均好但尚未开发利用的优良乡土树种进行充分利用与繁殖推广, 如栲树、苦槠、苦楝等在娄底具有树型好、病虫少、生长快等特点, 可作为行道树培养的好材料。另外要深入挖掘娄底城市文化底蕴, 将其融入各类绿地设计理念中, 以丰富园林景观构图与配置模式, 使园林绿化成为娄底独具魅力的景观名片与靓丽风景。

3.3 把好园林绿化施工的质量关, 全面提高绿化施工水平

“三分设计, 七分施工”, 要提高娄底绿化工程项目的质量, 必须狠抓绿化施工阶段的质量监控。首先要挑选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的人员进行绿化苗木的采购, 严格把好苗木质量关, 包括对苗木的品种、株形、冠幅、高度、干径、土球大小、根系发育情况等都要严格把关, 坚决杜绝苗木以次充好;其次要优选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绿化施工人员进行现场施工, 创造一切条件逐步落实持证上岗制;另外种植土的把关也是不容忽视的, 土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植物今后的生长条件。

3.4 切实加强园林绿化养护与管理, 深入贯彻落实长效管理机制

高品质的园林绿化景观离不开高质量、高水平的养护管理。为提高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 娄底出台了《娄底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制度》、《娄底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 提出“抓精细管理、建长效机制、求长期效益”绿化养护新理念, 目前最主要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 通过多举办养护知识与技能培训学习班, 进一步提高园林养护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另外要加强监督管理力度, 实行绿地分级、分类、分片监管, 并制定相应监管目标与考核目标, 成熟时可推行养护招标制度, 由专业养护单位进行日常养护管理, 真正实现园林养护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

3.5 持之以恒, 进一步加大全民共建、全民共管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力度

“城市你我他, 绿化靠大家”, 近年来, 娄底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爱我娄底·绿化家园”的树木捐植活动, 这对提高城市绿地率与绿化覆盖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项工作必须持之以恒的推进, 进一步增强广大市民知绿、爱绿、建绿、护绿的文明意识和生态观念, 进一步开拓多元化园林绿化融资渠道, 鼓励更多单位、团体、个人认领公共绿地进行投资建设与管理, 在全市形成人人重视、个个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 也只有这样, 我市园林绿化工作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4 结语

“青春娄底, 绿色明珠”必须靠大家一起携起手来, 用发展的眼光, 全新的理念来共同建设。城市园林绿化虽然只是城市建设的一小部分, 但它是城市环境的支撑, 它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城市建设都代替不了的, 我们务必用科学发展观做统领, 精心规划、设计、养护、管理, 努力克服其存在的不足, 积极探索和借鉴先进的园林理念, 将我们的城市建设成美丽的大花园, 真正实现“城市园林化、园林生态化、生态节约化”, 促进娄底幸福、和谐、文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春琴.浅谈城市园林建设[J].中国科技财富, 2010, 20 (8) :294-296.

娄底市种苗行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第4篇

关键词 种苗;龙头企业;标准化;信息化;湖南省娄底市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1 娄底市自然概况

娄底市地处湖南省中部,面积8 117 km2,属雪峰山脉、湘中丘陵山区,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热量充足,年平均气温17.2 ℃,最低气温-7.4 ℃,最高气温41.2 ℃,降水量1 311 mm,无霜期282 d。土壤以红壤、黄壤、石灰岩发育的钙质土为主。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目前除境内的大熊山风景区保留了部分原始次生林外,绝大部分植被已为人工植被取代[1]。

2 娄底市种苗行业发展现状

娄底市种苗行业起步较晚,“绿化娄底四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城镇化建设推进为娄底种苗行业的发展营造了良机,它迅速成为娄底农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林业增效、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大小规模苗圃164个,其中面积超过200 hm2的有8个,苗木总面积800 hm2,苗木总产值超5亿元。栽培的常见灌木有红继木、蚁母、茶花、杜鹃、金叶女贞、小叶女贞、金边黄杨、红叶石楠、苏铁和含笑等;栽培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香樟、杨树、国外松、闽楠、红豆杉、桂花、柏树、大叶樟、雪松和杜英等。涌现出娄底市九龙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湖南汇美天下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湖南博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及湖南宜东农林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龙头企业。九龙园林绿化公司拥有53.33多hm2的繁育基地,年产珍稀苗木100多万株,其他绿化苗木300多万株。九龙公司旗下的中国兰花湖南省研究所,采用组织培养的方式进行生产繁育,是全国具有先进水平的兰花研究中心。湖南博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亮点是引入花园式苗圃概念,以种苗示范基地为基础建设低碳生活体验园,让种苗在圃地就能产生经济效益。湖南汇美天下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是一家颇具规模的园林绿化公司,集苗木生产经营、景观设计、绿化工程和园林古建施工于一体,公司育苗面积达400 hm2,珍稀苗木和绿化大苗50万株,绿化小苗1 000多万株。

3 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基建工程大幅减少,房地产业日渐萧条,绿化用苗量持续减少,极大地影响了苗木产业的发展。在艰难的大环境下,娄底种苗产业的弊端纷纷暴露。

3.1 龙头企业缺乏足够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是发展不平衡,多数龙头企业存在资金困难、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落后等问题;二是企业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队伍水平低,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困难,阻碍了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三是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短,主要是生产型和销售平台型两类,产业分工尚不完善,无法起到带动作用。

3.2 苗木产业发展水平低

3.2.1 生产方式落后

绿化苗木生产基地沿袭“小而全”或“大而全”的模式,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限制了产品更新换代。科技含量不高,所有者对苗木产业的长期发展缺乏信心,极少投资进行技术改造,生产水平落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苗圃大多是雇佣未经过专业培训的农民,对新的生产管理模式和栽培技术吸收消化能力差。

3.2.2 种苗标准化程度低

大多数品种没有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已有的标准化规程执行力度不够。种苗生产实行粗放管理,种、行距随意,圃地管理不科学,病虫害危害严重,苗木大小不一,高矮参差不齐,仅有不到10%苗木能达到工程用苗标准。苗木销售缺乏统一的商品化标准,苗木交易的规则落后还处于原始看货交易,不利于形成统一的大市场。

3.3 苗木品种结构不够合理

3.3.1 种植品种单一

种苗生产门槛低,前几年房地产业的火爆,中小苗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踏实经营苗圃,为眼前利益盲目跟风,大面积种植桂花、香樟等苗木,遍地泛滥,资源严重积压。

3.3.2 乡土植物开发利用不足

优良乡土品种种质资源保护不够,驯化与繁育资金不足,难以推广应用。目前,乡土树种在娄底市绿化建设中的运用率不足5%。

3.3.3 苗木规格结构不合理

没有科学栽植规划和用苗计划,处于中龄期苗木几乎销售殆尽,但小苗严重滞销。绿化大苗稀缺,有些绿化工程急需绿化大苗,刺激了近几年某些苗圃四处采挖大银杏、大樟树、大桂花和大杜英等苗木,严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体系,不利于绿化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4 销售网络不健全

种苗一直采用苗圃直接销售为主,没有建立长期稳定的多渠道营销方式,苗木特色不突出,品牌效应不明显。苗木供需宏观性不足,对本地苗木没有完整的统计数据,加之销售平台不完善,设计施工单位的工程用苗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苗圃的优质苗木无法畅销。

4 对策和建议

随着市场需求对苗木品质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深入调整,苗木行业面临的一次新的变革,娄底的种苗产业应根据市场变化做好相应调整,实现技术、产业化升级。

4.1 规范苗木产业发展

苗木产业发展仅依靠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是不够的,政府应积极采用宏观调控手段,改进行业弊端,改善发展格局。一是制定合适的本地苗木发展规划。合理规划苗木品种,做好乡土树种种植资源保护,推广应用优良的乡土品种,大力发展彩色树种。二是出台扶持政策,支持苗圃转型,力争打造成小而专的苗圃,为苗木产业化发展做好铺垫。三是切实加强种苗市场监管与行政执法,完善种苗法律法规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开展苗木执法行动,打击无证生产经营苗木、滥挖大苗和假冒伪劣等行为,打造苗木生产销售的良好环境。

4.2 保障龙头企业健康发展

龙头企业对本地种苗产业化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可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一是落实农林行业税收优惠政策,让龙头企业享受按规定应减免企业所得税;二是放宽信贷业务范围,金融机构优先支持诚信度高的林业龙头企业,适当降低其在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品种上贷款发放门槛;三是支持自主技术创新,鼓励企业成立研发部门,自主研发,提高科技含量;四是增加龙头企业资金来源,一方面正确引导民间资本投入龙头企业,另一方面政府设立农发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

4.3 苗木标准化建设

产品标准化是苗木产业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对提升苗木产业整体水平起到关键作用。根据苗木产业现状及行业特征,亟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在国家、地方质量标准基础上,制定以质量控制作为切入点,突出苗木特色的企业标准化体系;二是要建立高规格的标准化示范区,组织考察学习,增强标准化感性认识;三是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格局,鼓励企业、金融资本、社会闲散资本投资标准化建设;四是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业务素质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队伍,为实现苗木标准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五是建立标准化服务平台,及时准确地公布新的标准化规程,做好种苗标准化的应用推广[2]。

4.4 活跃苗木信息交流

实现苗木信息化。一是建立本市、市与省市县二级种苗信息网络,实现种苗生产供求信息共享;二研究开发种苗信息收集和管理系统软件,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种苗生产供需预测等工作顺利开展[3]。

建立苗木经济人服务机构,加强对苗木经纪人管理,培养具有专业经纪知识,熟悉市场行情,懂得交易规则的经纪人。加快经纪人的专业化分工,创新营销方式,拓宽信息传递交流渠道,提升苗木经纪人在苗木交易过程中的中坚作用,依靠苗木经济人能力拓展娄底市苗木销路。

参考文献

[1]颜玉,宗亮,肖琦,等.娄底市园林植物应用现状及建议[J].湖南林业科技,2010,37(1):60-63.

[2]黎玉才,龚玉子.浅谈观赏苗木的标准化体系建设[J].湖南林业科技,2012,39(6):42-44.

[3]林文革.福建省林木种苗产业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娄底市城市化发展现状 第5篇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娄底市各级政府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

我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53亩,比全省低37%,比全国低64%,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空间相对狭窄。但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市农业资源的相对不足,拓宽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空间。

(一)加工产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增加,2009年达到888家,实现销售收入47.8亿元,比上年增长20.6%;近三年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是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4倍。此外农村第三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调查,全市休闲农业企业达到218家,规模以上企业15家,其中五星级休闲农庄6家,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全市休闲农业2009年完成营业收入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顺鑫山庄、龙山山庄等重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龙山山庄被评为“湖南省首届农业产业化十大最受欢迎休闲农庄”。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延长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牲猪和草食动物、粮油、中药材、楠竹、果蔬五大产业的链条。目前,五大产业链均形成了自己的龙头。如粮油有同星米业、卓越粮油、灯塔米业、鸿冠食品、前进食品等;牲猪和草食动物有庆阳牧业、天华科技、天源高科等;竹木材有五星板业、顺兴胶合板等;中药材有回春堂药业、福泰制药、德仁科技(金银花)等;果蔬(食品)有百雄堂高科、景龙公司、万宝饮料、永丰辣酱等。

(二)加工企业不断壮大。200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1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3家,享受省级龙头企业待遇的9家,市级龙头企业达到7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38.18亿元,户均3319.8万元;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庆阳牧业、同星米业、卓越粮油等8家。市级龙头企业户均固定资产2475.39万元,户均营业收入3319.80万元;省级龙头企业户均固定资产5807.62万元,户均营业收入11862.62万元,过了亿元大关。

(三)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培育了一批畅销产品。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我市企业和农民质量意识提高,加强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的开发。2009年,全市有60个种类农产品获无公害认证,17个种类获“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104.87万亩,生猪“瘦肉精”检出率控制在省定标准1%以下。通过多年的打拼和积累,在1000多个品牌中,我市有9个产品获湖南省名牌产品或湖南省著名商标称号,如同星米业的“餐餐香”大米、百雄堂的“味博士”腐乳、新化东岭田鱼加工厂的“东岭”田鱼、响莲实业的“响莲”葛参茶、万宝饮料的“亲情果”饮料、天华科技的“碧波尔”肉牛系列产品等;同时有165个产品在省、部举办的各种博览会或展示会获得过金奖或一等奖,“永丰辣酱”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过狠抓产品质量和品牌的开发,提高了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市场占有率,2009年,全市农产品商品率达65%。

(四)经营机制不断创新,促进了农民增收。为确保企业原材料的供应,降低市场风险,达到企业与农民双赢目标,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实现向“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经营模式转变。如庆阳牧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已建成30万头生猪基地,涟源、双峰、新化

等县市的大型养猪基地都与该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星米业与双峰、涟源等地的乡镇签订了4万亩的优质稻订单合同;涟源市德仁生物科技等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和辐射周边农户种植水果、中药材、蔬菜等20多万亩;新化紫秾特色农林公司开发“紫鹊界贡米”,已经成功将以紫鹊界为中心的周边9个乡镇18万亩水田申报了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许可证,该公司今年与农户签订了5000亩的订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88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建立农产品基地192万亩,联系农户23.5万户。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据调查,我市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收入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工资性收入。88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就业人数达到27423人,其中90%以上为农民,年发放工资2.97亿元,为全市农民人均增收93元。二是围绕产业化经营从事第三产业的收入。目前全市围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的农民约10万人,按人均年纯收入5000元计算,为农民增收5亿元,为全市农民人均创收185元。三是农民增加了农产品出售量、提升了销售价格,从而增加了出售产品的现金收入。

(五)企业发展欲望强烈,具有加快发展的潜力。据调查,省、市级龙头企业在资本扩张、项目建设、品牌创建、招商引资、市场开拓等方面均有强烈的要求,发展壮大、做大做强的愿望高、决心大。如娄底经济开发区同星米业的年产25万吨大米精深加工生产与副产品开发线、鸿冠食品的4000吨葛系列产品深加工,娄星区庆阳牧业绿色肉食品工业园、“湖南黑猪”大规模扩建、万宝饮料2万吨“亲情果”饮料生产线扩建、乐开口年产10000吨米粉生产线和机械产品建设、九龙公司3个4000多平米的现代化大棚、和盛公司工厂化的1800吨杏鲍菇生产线,涟源“湘中黑牛”扩大规模、景龙公司的1000吨玉竹液生产线、德仁科技金银花基地建设(目前种植规模达到3000多亩)及加工生产线,冷水江瑞生源公司的2000吨杨梅酒加工与生产基地建设,双峰卓越粮油1万吨粮油生产线、年发样样红果业的35万斤突尼斯软籽石榴,新化前进食品年产1.5万吨的“黄金薯”生产线、博泰农业“湘中梅山猪”生产基地建设、紫秾农林8000亩黑香米基地建设、广益农业1400平方米沼气发电项目等,有的已动工建设、即将建成投产,有的已征好地、准备建设,有的已纳入计划。

(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为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引导下,广大农民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纷纷组建自己的合作组织,抗击市场风浪。截止2009年底,全市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72个,会员达7.26万户,带动农民19.6万户,入会农户比未入会农户年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也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二、消除瓶颈障碍,拓宽发展空间

尽管我市农业资源先天不足,但从全省来看,我市也具有其他市州所没有的独特的丘陵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水资源充足、空气质量好、环境污染小等有利因素。因此,我市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加工,现有农业资源仍然有十分宽阔的发展空间,但必须突破以下障碍:

(一)认识不到位,工作措施乏力。各地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重视程度比往年要高,但因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来得慢,提供的税收也不及工业企业,一些地方在工作上仍然停留于一般的号召中,落到实处的不多,措施力度也远不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抓乡镇企业和现在抓新型工业化的劲头,存在重工轻农现象。

(二)产业规模小,加工比率低,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力较弱。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4.7%,远远低于全省的19.9%;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

仅为0.32:1,也远远低于全省的1:1。因此,我市农产品加工空间十分广阔,据测算,稻谷有31%的加工空间,生猪有77.4%的加工空间,红薯有84%的加工空间,蔬菜有82.6%的加工空间。由于现有加工比率低,导致产业链条短,农业综合效益低,现代农业推进难。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弱,龙头作用难发挥,对农村经济牵引力不强。一是加工企业规模小,龙头作用难以发挥。全市88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规模加工企业仅115家,占13%。13家省级龙头企业2009年户均销售收入仅为全省220家省级龙头企业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目前全市没有一家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大部分企业仍然是家庭作坊式生产。二是产品科技含量低,档次低。我市农产品加工绝大多数是粗加工,高质量、高档次、精加工产品少,特别是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极少。三是主业不突出,竞争力不强。一些企业包括部分省级龙头企业的主业并不是农产品加工,而是房地产等;使原本不足的资金过度分散,主业难以做大做强。四是资金、人才缺乏,扩张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据调查,企业因贷款门槛高、手续繁琐、费用大,难以从银信部门贷到款,导致运转艰难。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也严重缺乏,企业老总和员工基本上是由农民脱胎而来,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管理能力、驾驭市场能力脆弱。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快娄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我们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把农产品加工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来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就是要用现代农业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去谋划和发展农业,其中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效益,以此推动现代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和安全农业发展。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实施“三化”并举,科学发展、加速赶超战略,工业化开展如火如荼、城镇化日新月异,唯有农业产业化没有大的起色。因此,必须把农业产业化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举全市之力,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作为加速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来抓。各级在检查、考核农村经济工作时,要把农产品加工列入考核指标,作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要及时协调、研究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带普遍性的重大问题。党政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要建立联系企业的制度,及时帮助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突出工作重点,做大做强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是要制订出台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但又是基础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市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产品仍然是粗级加工产品,利润空间相对较小,必须在政策上给予扶持,特别要在项目审批、企业用地、交通运输、税收信贷等方面出台过硬的政策措施,给农产品加工企业尽可能多的优惠政策和倾斜,以帮助其做大做强。二是要建立健全银企对接制度,增加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投入。要加快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规范市场运作机制,疏通融资渠道,鼓励它们更多地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优惠条件,更多地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贴息基金,利用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银行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业,降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财务成本,加速企业的自身积累,增强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三是要实行示范带动。各级均要选择一批成长性好,有发展前景的骨干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并实

现领导、部门和专家挂点帮扶,促其做大做强,真正成为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龙头,以此来带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四是加强对扶持企业的监测和管理,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的竞争机制,每年进行一次检查验收,对项目实施好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对验收不合格的,第一年黄牌警告,第二年,取消重点扶持资格。

(三)落实政策,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目前,省、市都出台了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各级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有关职能部门要把一般性工作检查、指导,转移到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厂长经理的培训上来,改“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县乡党委、政府要敦促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树立正确的盈利观,舍得培训员工(农民),以求长远效益。同时,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对企业合法经营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杜绝“三乱”行为。

(四)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融资机制。市县财政要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规模。特别是要注意调动部门的积极性,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原则,配制农村经济发展大餐菜谱,整合部门政策性、项目类资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的扶持;要寻求探索新形势的有效信贷途径,完善农业企业担保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吸收外地和社会资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五)重视人才、技术,完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制订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培养、引进、启用一批有胆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广交际的各种经济、技术能人,特别是要鼓励支持行政、事业单位技术专家和乡镇干部进入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领域以及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增强生产水平。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园区为载体,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向区域化、集约化发展,打造一批集约度高、规模大、管理科学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集群。

(六)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合力。要把农产品加工业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全市新的经济支柱产业来抓。各级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和农村工作部门,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主要职责,经常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具体指导。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要实行部门负责制,列入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形成工作合力。

娄底市城市化发展现状 第6篇

娄底新闻ag亚游官网讯(记者 潘琳 通讯员 刘敏)10月18日,娄底市政协召开中医药产业发展对口协商会议。市政协副主席席伏应,秘书长罗孝贵出席会议。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市卫计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及部分政协委员参加会议。

为了摸清全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今年7–9月,席伏应率由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和部分省、市政协委员及中医药专家学者组成的调研组,就娄底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情况,深入五个县市区和娄底经开区的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生产企业及中药材种植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

会议指出,要加强对中医药发展的领导,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加大产业培育,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鼓励科技创新。要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以现有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为基础,将中草药的科普、采摘、加工、旅游观光融为一体,建设一些功能齐全、地域特色明显的集康复医疗、养生保健、休闲旅游、药膳为一体的中医养生旅游基地。要加大宣传力度,对外推介娄底中医药产品;鼓励娄底中医药企业“走出去”,对参加行业国际性展会、博览会的企业予以适当补助,努力把全市更多的中医药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ag亚游官网、科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建立“娄底中医药产品交易ag亚游官网”电子商务平台。

上一篇:校本课程建设总结下一篇:外派学习单位介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