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观课评课范文

2024-06-14

如何观课评课范文(精选8篇)

如何观课评课 第1篇

你知道学校领导是如何观课评课的吗?

时间:2013-01-14 14:49来源:瓦房店市教育局 作者: 三高中校长刘福合 点击: 216 次

大家知道,课程是立体的,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教材、等课程资源因素;相对于课程而言,教学是线性的。课程计划到备课、上课、辅导、测试等,是一个过程;而相对于教学而言,课堂是点状的。学校领导要在课程、教学、课堂三方面做文章,其中第一位的应是课堂。课堂是关系到学校是否站得住的关键所在。学校领导是这样观课、评课的一、看专家怎么讲

学校领导在观课评课时要明确观课、评课的目的是什么。评课观课的核心要点是促进教师发展。因此,评课要回归“原点”。

(一)专家怎么评价课堂

专家评价课堂突出“五个实”

1、扎实的课

扎实的课指有意义的课。学生听这堂课和没听这堂课有差异,这堂课就有意义;否则,这堂课就没有意义。

2、充实的课

充实的课是指有效益的课

3、丰实的课

丰实的课指有生成性的课,课堂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师生即时性的对话交流。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交流会产生很多新的东西,因此我们倡导师生、生生间进行积极的对话。

4、平实的课

平实的课指常态下的课。现在有些公开课教学已经脱离常态了。我们研究常态下的课才有意义,才能真正把握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5、真实的课

所有的课都应该是遗憾的。但是,现在有些所谓展示课,公开课假的太厉害,教师做了精心的准备,甚至于学生的回答也是预先设计好的。

(二)专家怎样评价教师

我们再看一看专家是怎样评价教师的1、脑中有“纲”

什么叫“纲”?“纲”就是课程标准。教师应该对课程标准有整体的、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课堂标准表达的是一个学科对一个特定年龄的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学科要求。很多教师备课不看课程标准,缺乏对课程的宏观、系统的把握。

2、胸中有“本”

胸中有“本”(即教材)的含义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对教材滚瓜烂熟。第二是教师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教材。什么叫真正理解?用什么方式真正理解?及时把现行的各种版本的教材,江苏版的、人教版的、语文出版社的、山东版的、上海版的、辽宁版的„所有出版社的同一册教材统统拿来请教师们去做比较研究,教师把这些教材摆在一起后,就能清清楚楚地了解什么叫教材,那些教材在哪些方面是有长处的,那些教材在哪方面是又短处的,这样,教师就可以集各家之长,为我所用。

3、目中有“人”

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理应了解学生

4、手中有“法”

曾经有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学校的一堂数学课,很多人听后非常佩服这位老师,他既不是学科带头人,也不是高级教师,佩服之处在于他让困难生上台解题,让中等生上台纠正错误,让优等生上台做讲解。并介绍更好更简单的新方法,这一招等于覆盖了所有类型的学生,这样的老师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

二、看学生怎么评

(一)学生怎么评价课堂

仅举一个来自学生有代表性的例子,这个学生希望在课堂上听到三种声音。

1、掌声。

2、笑声。

3、辩论声。

(二)学生怎么样评价老师

有学生这样评价老师:好老师就是在课堂上显得比平时更漂亮的老师。教师虽然很苦很累。但是,只要走进课堂,他们就应该神采飞扬。并用这种情绪去感染孩子。

“察言观色”是学校领导观课评课的一种方式,你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你上课应该是这样一种笑态,这样一种姿态。听课时可以坐在可以观察学生面部表情的角落里听。学生的面部表情是会说话的。眼睛放亮,这堂课就成功。

三、我们怎么评价课堂

提出“三看”:一看目标,二看过程,三看效果

(一)看目标

第一、什么叫看目标。知道教师想干什么,如果五分钟过去了,你还不知道教师这堂课在干什么,这节课就有问题了;

第二、追问教师为什么会如此的目标取向,即他的依据在哪里。目标依据来自学生,来自教材,来自教师。如果教师设计目标时把学生丢掉了,只是根据教材设计目标,那就会有问题。

第三、继续追问,这样的教学是否有学科特点?如果数学课不是数学课了,那也成问题。

第四、再追问这堂课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当然,这种评价不是机械的,是需要从总体上去把握,宏观上去衡量的。

2、教学目标的最大问题:目标模糊

我们在听课后,发现教学目标这个环节存在最大问题是目标模糊。教师写在教案上的目标清清楚楚。但是,呈现在课堂上的让人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到行政班级听课时发现执教的教师和学生关系非常好。学生们看到我们去听课,很是期待,听下来以后却发现一个问题。学生们很想帮助老师,不停地举手发言,但是学生始终没有把握住教师到底想干什么。总是帮倒忙,导致越帮越忙。整堂课就乱成一锅粥了。

3、解决教学目标模糊的对策

第一、成就证明。成就证明通常是理科教师喜欢采用的方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采用以下外显行为动词表述学生的学业成绩。如列出、定义、计算、演示。文科教师一般不大用这个方法,其实也不妨借鉴一下。如让学生读出什么、联想什么、给出什么定义、做出什么判断、找出什么联系等等。教师上课时使用这样的方法,课堂教学目标就清晰了。

第二、行为条件。即教师把期望取得的成绩所必须的条件具体化,学生明白必须借助什么条件来达到要求,这样,教学目标就非常清晰了。

第三、水平要求。现在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没有水平概念。没有水平概念的课堂可定时低效的课堂。甚至是无效的课堂。什么是水平概念?就是要有时间概念、速度概念、精确度概念、质量概念。例

如:这堂课是英语课、要教单词。要求学生对所学单词的拼写准确率在90%以上,这就叫有水平概念,有水平要求。有些教师讲单词就是讲单词,对学生们会获得什么没有概念,这就叫没有水平要求。

上述三种方式都称之为行为目标。行为目标的缺点在于:强调学生外在的行为结果,但没有注意学生内在的心里过程。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应设置将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学习的实质是内在心理的变化。因此教育的真正目标不是具体的行为变化。而是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要明确陈述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热爱、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

(二)看过程

1、关于教材处理

关于教材处理,我们经历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用教材教”,不是教材有什么,而是学生需要什么我们才教什么;不是根据教材结构来选择教学结构,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结构和行为规则来决定教学的结构和规则。那么,教师怎么处理教学内容?

第一、搞清楚什么是学生已经懂的,对学生已经懂的内容,教师只作检查就可以了。

第二、对于学生自己读教材就可以懂的内容,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概括与提炼;学生概括,提炼不到位的教师再给予指导和帮助。

第三、对于学生看教材也不懂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搞懂的内容,教师要组织小组讨论。每个小组的成员应是预先设计好的,其构成应是异质的,我们学校班子成员,有的是学理科的,有的是学文科的,这些人的思维结构,思考问题的方式可能不尽相同。但是我们之间可以相互弥补各自的不足之处。这样,我们的团队才能够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第四、对于学生看了教材也不懂。通过讨论还不懂的内容,教师必须讲授和阐明。

第五、对于教师讲了也不懂,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搞懂的内容,教师就要进行活动设计与示范

2、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

现在有一种非常明显的倾向: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少讲一点,甚至不讲,这样导致了教师语言能力的弱化。教师的语言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想的清楚,说的明白,使学生听得懂、说得出。教师至少要达到第一种境界。

第二种境界:声情并茂,传神动听,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第三种境界:话语有限,其意无穷,使学生充分想象,思也无涯。这是教师语言的最高境界。

3、关于教学策略的选择

我们现在大量使用的所谓“启发式”就是“问答式”。“问答式”其实是有讲究的,但教师们不大注意这个问题,在运用中通常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机械性问答。教师设置的问题根本没有思考的价值。

第二、单一模式。主要是教师问,众生回答。结果学生很多问题都被遮蔽掉了。让学生独自回答问题有利于暴露其问题。课堂的目的就是暴露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即问即答。教师一提问题,学生马上回答。为什么不能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呢?没有思考的回答,就是低效,低层次的回答。

第四、在不该设置问题的地方设置问题。

4、关注教师的思维方式

我们听课特别关注教师的思维方式。如:我们听了一堂物理课,他让学生们一起解决定义、定理、公式等问题;然后,带着学生应用公式解析题目;最后让学生们做习题。这位教师运用的思维方式是演绎法。即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还有的数学课,教师运用的思维方式是归纳法即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我们认为这两种思维方式应该综合起来考虑,综合起来运用。

5、关注开放度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能不能打开一点小小的窗户,增加一点开放度?今天的课程改革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去讲“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今天讲的是“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教师要善于开发各种各样的资源,为教学服务。但是开放是需教师有一定功力的。

6、关注旁例和反例

在理科教学中,教师通常特别重视进行正迁移。对于一类题目,有些教师先在课堂分析讲解例题。然后再提供一个和它相关的例题。好像这样学生就全部学会了。而又经验的教师不但会给学生整相关的例子,而且会给学生举出旁例、反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根本没有旁例和反例,只强调共同性,不强调差异性。那么,学生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识。学习迁移的必要条件是同时具备共同性和差异性。

(三)看效果

1、关注学生学的效果

教师教的怎么样,往往要看学生学的怎么样。

第一、从认知角度而言,关注学生原来不知道什么,通过这堂课知道了什么;学生原来不会什么,今天学会了什么。

第二、从情感角度而言,关注学生原来不喜欢什么,现在喜欢什么。看学生学的怎么样。最好看一看他们的表情,关注学生是否全员参与,是否眼睛都在动。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

2、关注课堂教学的效度

我们关注课堂教学效度,要考虑其即时性的短期效果,即“三高”。

第一、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课堂学习讲求效率)。

第二、学生的参与度高(学习态度积极,情绪高涨)。

第三、学习的幸福度高(学习愉快、快乐、健康)

我们关注课堂教学效度,还要整体把握其长期效果,即“三化”。

第一、知识与技能的结构化。

第二、过程与方法的体系化。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性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整体考虑三维目标。理科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第一,求是;第二,质疑。如果一堂课,教师连一次质疑的机会都不给学生,那么教师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吗?最近出版的《大背叛》一书,把所谓的科学家们做得一些伪科学的事情,错误的东西都揭露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文科教课就是让学生说自己的话。但是,我们要求他们:第一,自说自话;第二,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3、关注新课程理念

看课堂效果,还要看新课程概念在课堂中的落实情况。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如何观课评课 第2篇

(2)能创设例情景,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促进师生互动,但应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动脑,训练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学设计思路较清晰,教学目标能体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4)这是一节整合课,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师生互动,成果分享,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在这一点上老师还应加强;

如何观课评课 第3篇

2014年11月在张家港市“课堂教学成果展示月”汇报会上,宋文敏老师展示了一节题为《分数乘法的整理与练习》的六年级数学复习课。在评课议课环节,我们借用该理论予以评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运用“群体动力理论”开展观课议课的过程呈现

1.问题调查,生成精准的要点。

首先,主持人随机采访每组的1位教师,问题是:你为何选择这个教室听课?(展示月同一时间开课的教师有7位)

教师们的回答出奇的一致:平时很少有机会听到复习公开课,自己对复习课的思考也比较少,想看看复习课该怎么上。主持人还就是否上过复习公开课进行了现场统计,发现上过复习公开课的教师寥寥无几。

接下来主持人根据生成,质疑第2个问题:为何教师们都不愿意上复习公开课?原因何在?主持人安排听课教师以热身活动形成的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把小组成员分析原因的关键词记录在白纸上。

5分钟后现场的情景让笔者非常惊喜:各组争着上来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会后笔者把教师的分享情况整理了一下,大部分教师认为复习课难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怕把复习课上成练习课甚至是纯粹的习题讲评课;(2)知识点多,容易抓不住重点;(3)学生的学业水平差异大,不知怎么复习才能兼顾到各层次的学生;(4)复习课都是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新鲜感,没有吸引力;(5)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在哪里,教师难以预计;(6)从没听过复习研讨课,不知道该怎么上,也就不敢上复习公开课了。

2.交流展示,凸显精彩的亮点。

主持人: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教师对复习课望而生畏。今天大家抱着学习的心态走进这个教室,寻找答案。相信今天所听的复习课给大家带来不少启发。下面我们还是以小组为单位,把你的听课感受跟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接着,主持人给了8分钟的自由讨论时间,让评课小组成员共同提炼这节课的出彩之处(亮点),并把关键词记录下来,等待下一环节的分享交流(交流规则同上)。

8分钟后,小组代表的发言质量让笔者眼前一亮,特别是组间的相互补充介绍,基本立体地呈现了宋老师课堂的精彩部分,从而凸显了一节课的亮点所在。

鉴于听课教师表达的相对分散,我们又安排了下一个环节进行提升。

3.升华总结,提炼精辟的观点。

在这个环节中,上课的教师和我们团队的主评教师与听课教师进行深度对话,上课教师分享她备课、磨课、上课过程中的所思所想,主评教师将刚才听课教师碎片化的评课进行提炼整合形成系统化的语言。

主持人:对于如何上好复习课这个话题,大家还有什么疑惑,可以说出来一起探讨。

接着大家就复习课与练习课有哪些区别、如何把复习课上出新意等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活动进行到最后环节,研讨的气氛越来越热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对于本节课的精彩点和不足点都能提出中肯的意见与建议(观点),从而让点评高潮不断,收到了很好的议课效果。

二、运用“群体动力理论”开展观课议课的环节思考

思考一:问题调查,形成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把成员维系在一起,保持某种关系模式的情感因素。很多的培训活动都有热场或热身活动,从而确保其成员在培训过程中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状态,同样我们的评课议课活动也需要热身,确保形成团队阶段性的凝聚力。

上述案例中,主持人通过做问题调查切入评课议课环节,有利于评课教师放松心态,敞开自我,形成一种团队意识。在交流中,成员平时难以表达清楚的想法,一经话题点拨,就有了表达的欲望,原来抽象的感觉,就被具象化了,尤其是不善于表达或比较内向的人,交流往往也会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话题交流让团队成员放松身心,减轻焦虑,让成员彼此加强了解,建立互动关系,游戏活动对于集中团队成员的注意力,调动起教师积极参与评课活动的情绪,增强成员间的信任与团队凝聚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思考二:交流展示,形成航标驱动力。对群体而言,航标主要起到了凝聚力作用,但对于个体而言,航标则主要起到了驱动力作用。个体在群体目标感召下,会冲破重重障碍,向着既定的航标努力,形成你追我赶的可喜局面。个体的成熟与进步,促进了群体的共同进步与提高,所以新航标的确立是个体与群体相互激励的结果。

在上述案例的交流展示环节中,主持人就是抓住了听课教师心理的主要矛盾问题:一节好的复习课应该怎样上?我是怎样上的?我可以从示范教师课堂中学到什么?这样在团队中形成一个共同的航标,这个航标又给了每个教师个体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形成了大家主动交流、积极共享的可喜局面,这个环节正是运用“群体动力原理”评课议课优于传统评课议课的关键环节。

思考三:升华总结,减少势场耗散力。在群体内各成员的相互激励不仅能产生凝聚力和驱动力,也会形成一个耗散势场,产生耗散力。在临时组建的团队中,团队成员之间容易出现:冲突效应、无核心效应、消极环境效应,容易形成群体耗散力。为避免这种效应,让听课教师有更多、更系统的收获,我们必须组织权威教师(上课教师+主评教师)进行核心点评,从而有效减少耗散力。

上述案例中,安排上课的教师解读教材、备课、磨课、上课的全过程,说说教学之外的故事,对于参与听课的教师来讲,能进一步更深层次地引导他们对课堂的思考,课例中安排的主评教师将听课教师碎片化的评课进行提炼整合形成系统化的语言,再一次引领听课教师深度思考,在教师自身参与思考的层面上再让他们聆听名师点评,听课教师就能较容易地理解教学意图,引发共鸣,促进有效学习。活动的层层深入开展,避免了耗散因素的干扰,最大限度地彰显了正面的引领。

“群体动力原理”应用于评课议课,需要充分调动教师之间的同伴依慕,权威关系,利群行为,合作、竞争、共生关系,应用好团队的凝聚力、驱动力,减少耗散力,这种方法将使教师在参与中收获,在团队智慧深度分享的基础上共赢。

我国新型观课评课方式简述 第4篇

【摘 要】目前传统的观课评课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国内的专家教授和一线教师研究出的新型的观课评课方式——“视频切片式”“追问式”“同步互动式”“复盘式”以及“课堂观察LICC范式”,以望观课评课的有效性能落到实处。

【关键词】视频切片式 追问式 同步互动式 复盘式 课堂观察LICC范式

观评课是学校教研活动的基本形式,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水平,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当前学校的评课活动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观评课活动缺乏专业的听评课技术的引领,听课老师不清楚听课的目的,不知道要研究的内容,观评课只是流于形式走过场,效果欠佳;评课老师的评价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触及教学深层次的专业问题,不能触及现象背后的教育理念,或者仅仅是只提意见,不提建议。评课的结果很难对教师的成长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形式,确保课堂教学观评课的功能能够落到实处,国内的一些专家教授和一线教师研究出了几种新型的观课评课方式——“视频切片式”观课评课、“追问式”评课、“同步互动式”观课评课、“复盘式”评课、“课堂观察LICC范式”。这些新型的观课评课方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和肯定,这对于改进教师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无疑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 我国新型听评课模式简述

1.1 “视频切片式”观课评课方式

2006年下半年,上海市教委推出了862节录像观摩课[1]。在进行完一轮评课活动之后,为了能最大效能地发挥观课评课的功能,上海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成立的视频案例项目开发研究小组开发出了观课与评课的视频切片分析系统平台,成为“视频切片式”观课评课的良好载体。

“切片”的概念来自医学诊断领域,指用特质刀具把生物体的组织或矿物切成薄片,然后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用来检查组织是否发生病变。这个概念用在教育领域则是指根据学科的特点,利用视频切片分析系统这一资源来截取多个授课者课堂上的某个视频片段,如问题导入、问题探究、问题解决等环节并把同类学科同一个专业性问题集中在一起来进行对比观察,且每一个大的环节的下面设有小的切片集,如“问题导入”下设有问题情境、认知冲突等更为细化的小栏目。

“视频切片式”观课评课方式较好地改变了评课者对一节课泛泛而谈的现象,使评课者能够对某一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讨,且在视频案例分析系统中设置有“分析模型”这一栏目,能较快生成课堂诊断的数据,与描述性的语言结合,形成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新型现代化评课方式,最重要的是教师能利用这个平台能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异,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但是这个视频切片分析系统平台并不具有普遍性,由于资源有限,不能进行很好的推广。

1.2 “追问式”评课方式

“追问式”评课方式[2]是2009年由上海洋泾中学的李海林老师提出并践行的,作为一种新型的评课方式,它一出现就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

所谓“追问式”评课,就是以追问的方式,认定教学事实,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认知活动[3]。就是要求评课者仔细记录课堂教学事实,同时把错综复杂的教学事实进行归纳整理,并在这些教学事实的基础之上对执教者的教学指向、教学形态、教学效果等为中心进行一系列的苏格拉底式追问,从而达到帮助执教者认识教学规律、提升自身专业化高度的目的并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它的特点在于不是直接指出教师的问题,而是通过追问的方式,让教师明白自己的不足在哪里。

“追问式”评课以其高度关注课堂教学事实、高度明确评课者参与者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及追问探讨内容的专业化、学术化纠正了传统评课中“无事实”“无合作”“无研究”的“三无”现象,但“追问式”评课对于评课者的要求较高,若是评课者不能对问题有清晰的了解,对课堂有全局的掌控,“追问式”评课就无法顺利地进行。

1.3 “复盘式”评课方式

“复盘式”评课[4]是近年由徐州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魏本亚教授首创的,一开始运用在语文课的评课中,后来也陆续被其他教师推广到其他的科目如数学、化学的评课中。

“复盘”是围棋术语,也称“复局”,指对局完毕后,复演该棋盘的对局过程,以检查对局中招法的优劣和得失关键,分析当时走这步的想法,同时提出假设,如果不走这步,还可以走哪步,怎么走才是最佳方案。在复盘过程中,双方的思维不断碰撞,新的方案不断被激发,新的思路、新的理论也很有可能在此过程中诞生。

“复盘式”评课步骤如下:

执教老师上课,评课者详细记录听课内容或用录像设备记录执教老师上课全过程;

b.请执教老师用简洁的词语准确地填写并完成表格(可在听课老师的帮助下完成);

c.对照目标,审视教学。请执教老师将自己所写的教学目标与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相对应地连起来;

d.请一位听课老师把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相连,并大致分析通过这堂课,学生学会了什么;

e.根据课堂反应的事实,反思教学过程,展开平等对话,进行多方交流,审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学习效果是否与教学目标相对应,发现问题,协商解决。

“复盘式”评课的方式更多的关注上课过程、关注学生,有效地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和教师的热情,也增强了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同时能对一堂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有助于打造精品课堂,无疑是一种有效、高效的评课方式。

1.4 “同步互动式”观课评课方式

“同步互动式”评课是由江苏省东海县教育局教研室的王愫懿[6]提出来的,是一种利用现代化录播手段进行的评课方式。

“同步互动式”评课指通过录像或是录播手段,在听课过程中,教研员根据授课教师的教学策划,针对授课过程中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活动的安排、问题的导入等问题,边听边把自己的想法和感悟与授课教师以及其他听课教师进行言语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改进方案。在“同步互动式”评课中应注意,评课的语言应简明扼要,直抓重点,而且应该预先确定评课的侧重点,使得评课有应有的效率,时间花在刀刃上。endprint

通过“同步互动式”评课,可以观察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一段时期内是否取得了明显进步,能有效促进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同时还可以观察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师是如何来进行自己的诠释的,教师之间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1.5 “课堂观察LICC范式”观课评课方式

“课堂观察LICC范式”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崔允漷教授[7]所带领的团队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构建出的一种教师同伴合作研究课堂的听评课模式。

“课堂观察LICC范式”把课堂解构成四个要素:学生学习(Learning)、教师教学(Instruction)、课程性质(Curriculum)和课堂文化(Culture),其中学生学习是核心,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要素。每个要素又分为5个视角,每个视角又被分解为3~5个可供选择的观察点,这样就形成了“4要素20视角68观察点”。(见表二)

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课堂的认识,也为我们理解课堂、确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任务提供了一张清晰的认知地图和使用的研究框架[8]。

“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有效实施,需要依靠课前会议、课中观察和课后会议三个阶段。它提供了课堂观察的程序,保证了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克服了传统评课的随意、零散、肤浅等问题。 “课堂观察LICC范式”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专业的听评课技术,且课堂观察的对象不是教师教学而是学生学习,使得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明显,更重要的是,它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可靠性还有待考量。

2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作为新型的评课方式,“视频切片式”“追问式”“复盘式”“同步互动式” 观课评课方式和“课堂观察LICC范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专业的听评课技术,提高了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的兴趣,使听课评课不再只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评课效率低下、随意性大、对学生的学习未能给予足够关注等严重阻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这些新型的观课评课方式中,“复盘式”评课步骤清晰,便于实际操作,且最大限度促进了教师之间平等的交流合作,是值得推崇的一种评课方式。

听课评课是抓好课改工作的关键,评课时不管采取什么方式,一定得切合校情教情,把有效性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听课评课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松林.视频案例:观课评课的新方法[J].现代教学,2007(04):16.

[2]沙培宁.追问式评课:一种指向有效评课的研究活动[J].中小学管理,2012(05):59.

[3]王春燕.下水、追问、合作:追问式评课的取向——以李海林教授的追问式评课为例[J]. 现代教育论丛,2010(12):21-24.

[4]余耀清.“复盘式评课”的解读与思考[J].教学管理,2010(02):17-19.

[5]孙运利,蒋泓.“复盘式”评课在化学评课中的尝试[J].化学教育,2012(08):22-24.

[6]王愫懿.同步互动式评课在教研活动中的尝试[J].化学教育,2012(10):31-33.

[7]崔允漷.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J].教育研究,2012 (05):1-6.

[8]崔允漷.论指向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LICC范式[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3).endprint

通过“同步互动式”评课,可以观察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一段时期内是否取得了明显进步,能有效促进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同时还可以观察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师是如何来进行自己的诠释的,教师之间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1.5 “课堂观察LICC范式”观课评课方式

“课堂观察LICC范式”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崔允漷教授[7]所带领的团队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构建出的一种教师同伴合作研究课堂的听评课模式。

“课堂观察LICC范式”把课堂解构成四个要素:学生学习(Learning)、教师教学(Instruction)、课程性质(Curriculum)和课堂文化(Culture),其中学生学习是核心,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要素。每个要素又分为5个视角,每个视角又被分解为3~5个可供选择的观察点,这样就形成了“4要素20视角68观察点”。(见表二)

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课堂的认识,也为我们理解课堂、确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任务提供了一张清晰的认知地图和使用的研究框架[8]。

“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有效实施,需要依靠课前会议、课中观察和课后会议三个阶段。它提供了课堂观察的程序,保证了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克服了传统评课的随意、零散、肤浅等问题。 “课堂观察LICC范式”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专业的听评课技术,且课堂观察的对象不是教师教学而是学生学习,使得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明显,更重要的是,它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可靠性还有待考量。

2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作为新型的评课方式,“视频切片式”“追问式”“复盘式”“同步互动式” 观课评课方式和“课堂观察LICC范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专业的听评课技术,提高了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的兴趣,使听课评课不再只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评课效率低下、随意性大、对学生的学习未能给予足够关注等严重阻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这些新型的观课评课方式中,“复盘式”评课步骤清晰,便于实际操作,且最大限度促进了教师之间平等的交流合作,是值得推崇的一种评课方式。

听课评课是抓好课改工作的关键,评课时不管采取什么方式,一定得切合校情教情,把有效性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听课评课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松林.视频案例:观课评课的新方法[J].现代教学,2007(04):16.

[2]沙培宁.追问式评课:一种指向有效评课的研究活动[J].中小学管理,2012(05):59.

[3]王春燕.下水、追问、合作:追问式评课的取向——以李海林教授的追问式评课为例[J]. 现代教育论丛,2010(12):21-24.

[4]余耀清.“复盘式评课”的解读与思考[J].教学管理,2010(02):17-19.

[5]孙运利,蒋泓.“复盘式”评课在化学评课中的尝试[J].化学教育,2012(08):22-24.

[6]王愫懿.同步互动式评课在教研活动中的尝试[J].化学教育,2012(10):31-33.

[7]崔允漷.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J].教育研究,2012 (05):1-6.

[8]崔允漷.论指向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LICC范式[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3).endprint

通过“同步互动式”评课,可以观察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一段时期内是否取得了明显进步,能有效促进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同时还可以观察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师是如何来进行自己的诠释的,教师之间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1.5 “课堂观察LICC范式”观课评课方式

“课堂观察LICC范式”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崔允漷教授[7]所带领的团队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构建出的一种教师同伴合作研究课堂的听评课模式。

“课堂观察LICC范式”把课堂解构成四个要素:学生学习(Learning)、教师教学(Instruction)、课程性质(Curriculum)和课堂文化(Culture),其中学生学习是核心,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要素。每个要素又分为5个视角,每个视角又被分解为3~5个可供选择的观察点,这样就形成了“4要素20视角68观察点”。(见表二)

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课堂的认识,也为我们理解课堂、确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任务提供了一张清晰的认知地图和使用的研究框架[8]。

“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有效实施,需要依靠课前会议、课中观察和课后会议三个阶段。它提供了课堂观察的程序,保证了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克服了传统评课的随意、零散、肤浅等问题。 “课堂观察LICC范式”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专业的听评课技术,且课堂观察的对象不是教师教学而是学生学习,使得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学习成绩提高明显,更重要的是,它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课堂观察LICC范式”的可靠性还有待考量。

2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作为新型的评课方式,“视频切片式”“追问式”“复盘式”“同步互动式” 观课评课方式和“课堂观察LICC范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专业的听评课技术,提高了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的兴趣,使听课评课不再只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评课效率低下、随意性大、对学生的学习未能给予足够关注等严重阻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这些新型的观课评课方式中,“复盘式”评课步骤清晰,便于实际操作,且最大限度促进了教师之间平等的交流合作,是值得推崇的一种评课方式。

听课评课是抓好课改工作的关键,评课时不管采取什么方式,一定得切合校情教情,把有效性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听课评课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松林.视频案例:观课评课的新方法[J].现代教学,2007(04):16.

[2]沙培宁.追问式评课:一种指向有效评课的研究活动[J].中小学管理,2012(05):59.

[3]王春燕.下水、追问、合作:追问式评课的取向——以李海林教授的追问式评课为例[J]. 现代教育论丛,2010(12):21-24.

[4]余耀清.“复盘式评课”的解读与思考[J].教学管理,2010(02):17-19.

[5]孙运利,蒋泓.“复盘式”评课在化学评课中的尝试[J].化学教育,2012(08):22-24.

[6]王愫懿.同步互动式评课在教研活动中的尝试[J].化学教育,2012(10):31-33.

[7]崔允漷.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J].教育研究,2012 (05):1-6.

观课评课评语建议 第5篇

(2)能利用点拔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的效果;

(3)教学设计思路较清晰,能系统复习本节课的内容,并能与考纲中的考点紧密联系,针对性较强;

观课评课评语建议 第6篇

(1)授课“激情”不足,节奏感不强,导致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2)教学方式较传统,应利用例引发同学思考、讨论,活跃同学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浅谈观课评课感想 第7篇

观课体会。本节课的课题是“有理数的加减”。成老师一开始从简到繁用六个式子表达了六种数学问题,关键是六个式子都是在成老师的提问后学生自己总结的。这充分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更为精彩的是、成老师让学生从六个式子提炼总结规律的过程,学生们从他们自身的观点出发分类、有分对的、有分错的,不管对错我从中看出学生确实是积极参与到课堂来的。最后成老师选了一组分对的带领学生总结规律。这样知识的掌握就会像烙印一样保存在学生大脑。就像现在我已记不清文字叙述的有理数的加减法则,但我头脑还有那六个式子、马上“同号····、异号····等”就想起来了。还有成老师的提问也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不问是非性问题。从中我也看出成老师的提问是精心设计的。这种方法值得学习。

评课体会。一开始张主任对这节课就给了肯定的评价,他说“成老师驾驭教材能力高、吃透教材甚至能摸清编者编教材的意图”。接下来就继续肯定本课成功之处“本课成老师做了精心设计,尽可能优化学生的接收性学习方式,注重启发式、研讨式合作学习做的较好,注重学生的主题参与及时反馈,多媒体辅助策略用得好,三个学生上黑板做后还关注其他学生的做”。最后点出不足之处,“突破重点错过时机,在列出式子-5+3=-2时要问学生为什么?”通过这次评课学到很多评课方法。

如何观课评课 第8篇

下面, 我们从物理教学的一个课例谈起, 对观课与评课的实施要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希望从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一、一份课例设计

这个课例的课题是《动能》, 由上海市北郊学校提供。“动能”是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内容, 安排在八年级第二学期物理 (试用本) 中§4.3“机械能”这一节内, 本节课是“机械能”教学的第二课时。为顺利实施本节课的教学, 执教老师撰写了完整的教学方案, 其中包括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流程、教学过程等部分, 同时准备了“视频”和“PPT”等材料, 还给学生设计了“学习活动卡”。

本节课的教学方案, 是执教老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所取得的成果后拟定而成, 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在教学实施中, 执教老师以教学方案预定的教学流程为基本线索, 扎实展开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 点拨学生深入思考、适时整理;同时, 关注学生的表现和反应, 重视生成资源的利用, 及时反馈、合理调控, 有效落实各个教学环节, 逐步达成了教学目标。

现将本课教学方案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流程、教学过程等部分, 摘录如下:

(一) 教学目标

1.知道动能的概念;知道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2.经历“生活观察———活动体验———提出猜想———实验探究”的过程, 关注“从生活走向物理”, 感受科学研究过程中控制变量法、归纳法的运用。

3.经历“活动体验———方法改进———技术提升”的过程, 感受思维深度的拓展, 认识实验技术改进的重要性。

4.经历“活动设计———技术改进———实验探究”的过程, 初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感悟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实验的重要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实验中比较物体动能大小的方法。

(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动能的概念、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的探究及在生活与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基本思路:首先, 通过情景“学生打篮球”引入课题; 接着, 通过活动“小车撞蛋壳”进行体验, 提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的猜想, 并通过设计方案、实验操作、对比分析、归纳结论等解决实验中如何比较物体动能的大小的难点, 初步明确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然后, 师生共同改进实验、运用DIS实验进一步研究, 得出动能大小与质量、速度关系的结论。最后, 结合生活经验与动能相关知识, 进一步认识动能在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要突出的重点: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的过程。拟定方法:通过“小车撞蛋壳”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动能的大小, 并提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的猜想;通过师生互动、对比分析等完善实验方案的设计, 利用自制的器材完成实验, 初步明确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通过质疑、交流等师生共同对实验进行改进, 用DIS实验进一步研究, 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要突破的难点:实验中如何比较物体动能的大小。拟定方法:从学生的体验活动出发, 由最初依据观察蛋壳的破碎程度比较物体动能的大小引入对比分析, 通过设问启示解决问题的方向, 使学生在经历操作、体验、思考后自主得出利用被撞击物体移动的距离判断撞击物体动能的方法, 最后通过师生讨论得出利用滑块代替原有鸡蛋对实验进行改进的方案。

(四) 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五) 教学过程 (略)

二、观课要素:事实与证据

(一) 课堂教学材料的记录

1.事实材料的搜集

在课堂上搜集教学事实材料, 一般可从“情景、问题、活动、应用”等观察点着眼。

一是观察情景的适切性。重点关注: (1) 情景显示的作用。设置的情景能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有思维的引导, 能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对后续的教学活动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2) 创设情景的原则。创设情景时, 重视体现适合学生实际、适应学习内容、引导启发、生动形象等原则。 (3) 运用情景的手段。适当选择运用讲授 (语言) 、媒体 (视频) 、活动 (实验) 、漫画等手段提供情景;呈现的情景能突出重点、去掉干扰条件, 能起到“老师搭桥学生过桥”的作用且引桥不能太长。

二是观察问题的针对性。重点关注: (1) 问题的指向明确。问题有明确指向, 学生有思考的基础和时空;备课时对问题的设计有整体安排和详细叙述。 (2) 问题的转换自然。问题的连贯性保证思维的连贯性, 对发问的时间、发问的方式有周密的考虑;注意到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 控制学生对问题的反应时间比较适当, 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符合度、表达的流畅度等比较准确。

三是观察活动的目的性。重点关注: (1) 活动的设计可行。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能体现“活动没有好坏, 只有适合不适合”的要求。 (2) 活动的方式合适。活动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表达和交流;通过观察学生的说和做, 分析学生的思维, 判断所采用的活动方式是否适当。 (3) 活动的目的明确。活动目的有以实 (行为) 现虚 (思维) , 也有以虚 (思维) 控实 (行为) , 有利于实践、创新, 有利于完善学习方式。

四是观察应用的价值性。重点关注: (1) 促进巩固内化。知识应用的活动, 有利于巩固和内化所学知识。 (2) 利于诊断反馈。在知识应用的活动中, 提供了诊断和反馈学习成效的途径。 (3) 体现实用价值。通过知识应用的活动, 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

2.观课材料的记录

一般来说, 对于课堂教学进行评议, 应以学科课程标准为参照、以教学事实为依据。并注意到观课材料的记录要为形成评课意见提供方便, 因此, 可结合形成评课意见的需要, 对观课所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为此, 不妨针对教学设计中确定的主要教学环节列出如下表格, 以表中栏目为提纲进行观课材料的记录和整理。

利用上述表格对观课材料进行整理, 除了按“事实”通栏中列出的栏目理清教学事实外, 进一步的要求是依据有关事实材料进行理性分析和概括, 然后提炼观点和提出评议意见, 并记录在“评议意见”栏目下。

(二) 循序渐进式的局部点评

利用观课记录中某个教学环节的有关事实材料, 可以形成评述这个环节教学的观点, 从而对课堂教学展开局部点评。

如下是在《动能》一节课中, 按教学环节使用观课记录表进行记录、然后依据事实材料提出观点、给予局部点评的实施情况。由此进行的系列点评, 实际上是循序渐进式的局部评述。

1.局部点评I: 情景环节

【教学环节】情景 (引入) 。

事实1

【教学目标】 (略)

【教科书】§4.3机械能中动能部分。该部分共有三段, 第一段为引入部分。该段由功与能、举例和定义组成。

【教师行为】 (1) 播放视频:“学生打篮球”。 (2) 三个设问: ①防守球员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情形?②运球球员 (进攻球员) 对防守球员做了什么?③进攻球员具有什么? (3) 引出能量概念。 (4) 介绍实验1:小车撞蛋壳 (鸡蛋代替防守球员, 小车代替进攻球员) 。 (5) 设问:如何让小车具有对鸡蛋做功的本领? (6) 让学生做实验1 (A) 。 (7) 师生互动, 引出动能的概念。

【学生反应】 (1) 观看视频。 (2) 回答教师五个问题 (答:喜欢;撞;伤;功;能等) 。 (3) 做实验1 (A) 。

观点1: (1) 在创设有利于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情景上还可以进一步加强研究。 (2) 教师三个设问, 基本上属于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 起点层次较适当。 (3) 教师注重细化教学目标。 (4) 实验1 (A) 是一个过渡性实验。

2.局部点评Ⅱ:探究环节

【教学环节】探究。

(探究环节由三个实验组成, 其中实验1的一个作用在上一环节已有体现。)

事实2

【教学目标】 (略)

【教科书】 (1) 通过教材中图4—3—5运动锤子的讨论, 引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质量和速度。 (2) 活动卡4.3b动能中活动、阅读和理解, 进一步探究等栏目。

【教师行为】 (1) 设问:①根据刚才的实验1 (A) , 你们觉得运动的小车动能相等吗?②你是通过观察什么现象得出这个结论的?③小车的动能大小跟小车的哪些因素有关呢? (2) 引出动能的大小。 (3) 学生做实验1 (B) :让小车具有不同的动能。小车撞鸡蛋, 使蛋壳破损的程度不一样。 (4) 在实验1 (B) 的基础上, 猜想小车的动能大小跟小车的哪些因素有关 (质量和速度) 。 (5) 互动:抓住蛋壳的破损程度。 (6) 如何通过实验检验猜想,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 引出控制变量法。针对实验1的讨论得出仅通过观察蛋壳破损程度很难准确判断小车的动能大小。 (7)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用滑块替代鸡蛋, 引入实验2。 (8) 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9) 学生做实验2, 并记录数据。 (10) 对实验2的结论进行交流。 (11) 在讨论交流基础上, 质疑如何保持小车的速度大小不变, 引入实验3。 (12) 综合实验结果, 得出动能大小与质量、速度有关的结论。

【学生反应】 (1) 做实验1 (B) 并回答问题, 突出蛋壳破损程度与小车对鸡蛋做功。 (2) 提出猜想。 (3) 师生互动, 引出实验2。 (4) 讨论实验2方案, 设计表格, 填写数据, 得出结论等。 (5) 质疑实验2的结论中的速度一定, 引入实验3。 (6) 通过实验3, 得出结论。

观点2: (1) 教师强调小车的动能, 抓住了研究的对象, 这点很重要。 (2) 关于动能的定义表述, 初、高中物理是有差别的。 (3) 实验1的作用有三个, 一是引入动能概念;二是讨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三是为引进实验2的必要性做铺垫。 (4) 教师能合理放大细节, 寻找突破口。例如, 教师发现学生用小车推笔、推修正带等行为, 通过合理引导, 过渡为引出滑块等。 (5) 做实验时, 至少要有三次测量活动。例如, 活动卡上的活动:弯曲塑料尺撞击硬币, 让尺的弯曲程度分别为很小、稍大、较大, 做三次实验。 (6) 板书设计还须加强。

3.局部点评Ⅲ:应用环节

【教学环节】应用。

事实3

【教学目标】 (略)

【教科书】列举有关动能的实例。

【教师行为】 (1) 应用已学到知识针对情景—视频进行分析。 (2) 请学生举例说明动能。 (3) 介绍液体和气体的动能, 并进行讨论。 (4) 说明事物的两面性。

【学生反应】 (1) 对视频进行讨论, 问答时, 考虑质量和速度两个因素还须明晰。 (2) 对液体、气体的动能之应用表示惊讶。

观点: (1) 突出“应用”环节具有巩固、反馈、实用的作用。例如, 对情景、实例等讨论。 (2) 在讨论视频时, 学生对影响动能大小因素的理解还须进一步加深;教师在此需要展开, 进一步加强指导。教师知道后续的教学任务较重, 担心在此展开后可能导致教学任务来不及完成, 然而教师必须明确:一定要将关键的时间留给关键的内容。 (3) 对于羽毛球的动能大小的实例讨论可以与水刀的实例结合起来, 可能会有利于加深对影响动能大小因素:质量和速度的认识。

如上所述的三个局部点评, 分别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情景 (引入) 、探究、应用环节。局部点评是基于观课记录的一种评课方式, 是关于课堂教学的局部评述。这样的局部点评, 是“事实与观点”式的评课。

三、评课:基于证据提出观点

未加特别说明的评课, 通常是指对一节课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评议, 即整体评述。“依据事实、发表观点”, 是评课呈现的基本特征。

(一) 《动能》教学的整体评述

1.清晰呈现课堂主线

(1) 本课教学中, 情景、探究、应用这一条主线呈现清晰。

(2) 本节课的教学, 从学生被动 (任务驱动) 到师生 (生生) 互动、再到学生主动, 课堂活动的状态在积极地变化和发展。在活动过程中, 视频的作用是任务驱动, 实验1 (A) 为认识体验, 实验1 (B) 和实验2、实验3为实验探究, 还有若干实例体现了知识的应用。

2.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1) 本节课重视改进并设计实验, 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三个实验形成一个系列, 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

(2) 视频、实验、实例等在课堂教学中各司其职。

3.尝试聚焦教学细节

(1) 能够合理地放大教学细节。教师有意地将某些教学细节列为教学载体和抓手, 以掀起教学高潮。例如, 抓蛋壳破损等细节, 引出小车的动能大小和猜想, 为引入实验2打基础。

(2) 遇到问题或困难时, 要学会回到原点。例如, 蛋壳破损难以准确判断动能大小, 这时可回到原点进行思考:一个物体能够对另一个物体做功, 则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3) 通过聚焦教学细节,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 评课的实施要点

评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研方式。对于一节课的教学展开评述, 通常是从研究和指导教学的角度、基于教学事实进行的。

1.教学事实的整理

为客观、准确地进行评课, 首先要广泛搜集和系统整理关于本节课的教学事实。一节课的教学事实有静态和动态之分, 包括: (1) 静态的文本, 一般是指本学科的课程标准、教科书 (或称教材) , 以及经过有关部门审定的教学参考资料等。 (2) 动态的现场, 一般是指课堂内教学实施中的主要环节、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反应等。 (3) 事实的记录, 一般是指通过观课所记录的教学信息。评课依据的事实材料, 是在广泛搜集教学事实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对于一节课的相关教学事实进行整理, 是以现场教学信息为基本素材, 再结合这一节课的教案以及教学访谈材料。

2.发表观点的视角

评课时, 发表观点的视角可从以下方面选取: (1) 评教学理念。应当明确, 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关注教学行为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 评教师的专业素养。关注教师关于教学内容组织、过程设计的表现, 以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安排、认知情境的创设、课堂生成问题的处理等;关注教师运用的教学手段是否合理、方法是否科学、策略是否灵活。 (3) 评课堂教学氛围。关注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民主、平等;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否充满信任感、安全感, 从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看学生愿不愿、会不会、能不能。 (4) 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反应 (课堂实证) , 特别注意教学难点是否有突破、知识整理是否有内化、学习小结是否有质疑等。

3.评课意见的形成

评课意见是关于某节课的教学评价意见, 包括对于该节课内师生活动表现的鉴赏和鼓励、教学成就的分析和评判、改进教学的研讨和期待。

上一篇:不靠谱的弟弟的作文500字下一篇:代办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