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灯》教案

2024-09-10

巴金《灯》教案(精选10篇)

巴金《灯》教案 第1篇

《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以“灯”为线索组织材料,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风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即在抗战最艰苦时期唤起

全国人民的希望。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内涵升华过程。

(二)难点:把握本文虚实结合,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思想感情。【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启发、点拨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白杨礼赞》,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具体实物——白杨树

言志—抽象感情——歌颂北方人民坚强、力争上游的斗争精神。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托物言志的另一篇文章——巴金《灯》。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⑴文章开篇作者的心情如何?(在文章中找出原话)

老师点拨: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

⑵文章结尾,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

老师点拨:文章结尾,作者看着这人间不灭的灯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⑶作者起笔写“窒闷”感,收笔时却落在“微笑”上,到底是什么力量使作者的心情有如此的转变?

(带着此问题要求学生在书中划出有关“灯”的语句,然后试着给文章中所写的灯进行归纳分类)

作者是依照什么思路来安排材料的?请找出作者具体写了哪些灯?这些灯的作用?

几处平房里射出的几点灯光

(眼前)

扫淡黑暗的颜色(温暖之灯)

雪夜豆大的灯光

(回忆)

给人指路

(引路之灯)

哈里希岛的长夜孤灯

(联想)

导航(亲情之灯)

希洛点燃的火炬

照亮眼睛(爱情之灯)

桌上的油灯(回忆)

鼓舞(生命之灯)

可以看出,作者以“灯”为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把现实的感受和一些故事串联起来表达中心。

从作用上看,作者所写的灯光可以分成三类:

⑴能给人以温暧,明亮的灯; ⑵能给人指路的灯;

⑶能给人希望的生命之灯;

三、象征手法

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

举例: 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精神,故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鸳鸯------爱情的象征

龙-----皇上最高权力

鸽子-----和平

杨柳------别离

兰花-----纯洁

牡丹-----富贵

梅花-----坚强不屈

“灯”的象征意义?

(提示: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分析)(巴金写《灯》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进入极端困难的相持阶段,当时日军对我抗日革命根据地发动了接二连三的“扫荡”,实行了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而国民党反动派在这时则掀起了第二次反动高潮,并且还阴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巴金在西南地区目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心情十分苦闷,后来在共产党的关怀帮助下,抗日救国的意志更加坚定,民族解放战争必胜的新年化作战斗的力量写下了鼓舞民众斗志的文章)

老师点拨:只要有灯,就会有光明、温暖,给人指明方向,鼓舞人们前进,由此可知“灯”“灯光”象征光明、希望。寄托作者对光明的赞美和向往,表明光明必将驱散黑暗,中国人民必将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托物言志

托物——具体实物——灯

象征希望、光明、信念

言志——抽象感情——抗战胜利的信念,赞扬了中国共产党及看日民众的力量

四、结束语

可以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盏灯,因此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心中的这盏明灯,因为它是亲情和友爱的呼唤,是希望和理解的激励,是人生不懈地追求,是生命的支柱。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巴金老人的这句话:“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参照课文的写作手法,找一相关物,拟写一篇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七、教学反思(略)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灯光的特点,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实写的灯光和具有象征意义的灯光不同的内在含义及彼此间的关系。

课时数:1.5课时。教学流程: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高声朗诵课文两遍。

2.介绍作者:巴金;以及本文写作的大致背景。

巴金,原名李尧棠,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现代著名作家。1923年,受“五四”新思想影响,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上海、南京求学。1927年至1928年旅居巴黎,创作并出版了其处女作《灭亡》。回国后陆续出版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和《憩园》等著名小说。此外还有散文集《生之忏悔》、《旅途随笔》、《静夜的悲剧》等。十年浩劫后,于1978年起,陆续出版《随想录》。巴金于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巴金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其散文洋溢着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热情。

巴金散文常用象征手法,在其人生旅途中常喜欢用灯、火(心中之灯、火)象征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光明理想的追求。所谓象征,指的是:通过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象征实际是一种暗示。读者之所以能够通过想象和联想,接受作者的暗示,懂得作者是借此言彼,是因为作品中用来作为象征的具体形象,与作者所要表现的概念、思想、感情有某种相似、相近之处。巴金自己就谈到:“‘灯’‘灯光’主要的寓意是指光明,是指对光明的向往。”

本文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散文。

本文写作于1942年2月,其时正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的时候,而中国国内的抗日战争也正处于相持阶段,抗日战争进行到最艰难的时候,人民正蒙受着深重的苦难。当时日本侵略军气势汹汹,表面上不可一世。但实际上,它在中国战场上已经疲于奔命,陷入僵持。为了摆脱困境,它不惜孤注一掷,贸然发动太平洋战争。在太平洋战场上,在中国战场上,日本军国主义表现出了既疯狂又虚弱的两重性。因此,“正义的最后胜利”的信念,燃烧在人民的心中,光明与黑暗的决战必将到来。作者在散文中借“灯”这一极其普通的事物,寄托着自己对光明的赞美和向往,表明了光明必将驱散黑暗、中国人民必将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执著信念。

3.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课文。老师在黑板上展示本文的结构:

全文共13节,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写作者从噩梦中惊醒,看到寒夜中的几点灯光; 第二部分:4-8段。从眼前的灯光回忆起以前见过的灯光,赞美它们能给寒夜中的人们以勇气和温暖; 第三部分:9-12段。由眼前的灯光联想到古代欧洲的两个传说和自己友人遇救的事情,说明灯光凝聚着爱心和温情,对生活的信念蕴藏在人们心中; 第四部分:13段。坚信“灯光是不会灭的”,暗示抗日战争必将胜利。四个部分中,前两个部分侧重于写灯的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后两个部分侧重于写灯的象征意义,而以第8节为过渡。学生据此理解课文。

4.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细腻曲折而层次清楚,如果能抓住关键性的词句(有关灯或者灯光的关键性的词句)细加探究,就能把握住作者写作时思想感情的脉络。

(见教材,上课讲解时注意板书一些关键词在黑板上,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5.说明本文丰富的象征意义。正如本文写到的那样,读者通过“灯”、“灯光”,可以联想到光和热、温暖和鼓舞、前进的方向、胜利的希望、精神的支柱、奋进的力量等等。在抗战最艰难的年代,自然就会由灯的光明使人产生抗战胜利的信念,而这种信念正是比吃饭生存更重要的精神力量。而且本文写到的还是“平房”里射出来的灯光或者海岛上的灯光,是普通的灯光,似可暗含着:对胜利的向往和信念,存在于民众之中。

6.处理课后思考与练习。

一.教学目的

1.理清课文的思想脉络 2.了解灯的象征意义 3.学习散文运用象征手法含蓄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

灯的象征意义;象征手法的运用。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课题。

我们都读过《白杨礼赞》,都知道文章极力讴歌了白杨树坚韧朴实的优秀品质,但作者的意图并不在此,他歌颂的是党领导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农民正直朴实的品质和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运用的是什么手法?(象征)在同一历史时期,现代文学巨匠巴金也用这一手法写了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题目是《灯》。

2.作者简介

巴金:中国现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巴金为笔名,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此外还有小说《灭亡》《寒夜》《憩园》。1982年,巴金获得了“但丁”文学奖。巴金既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又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他的散文作品有很多,如《海行杂记》 《随想录》等。3.时代背景:

《灯》是巴金在1942年2月写成的一篇散文。抗战以来,巴金与进步的文艺界人士,在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路线指引下,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斗争中。巴金在西南地区目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看到时时出现的险恶的政治形势,心情是苦闷和抑郁的。但他在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周恩来)的关怀帮助下,抗日救国的意志愈益坚定了;尽管环境艰苦危险,他始终未放下手中那支宣传抗日的笔,民族解放战争必胜的信念化作战斗的力量,写下了像《灯》这一类鼓舞民众斗志,抨击投降势力的文章。为适应斗争环境,《灯》采用的象征的手法,含蓄深沉的语句中充满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1942年2月,巴金在桂林写下一篇有名的散文《灯》。那时,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连续扫荡我抗日根据地,气焰嚣张。国内的妥协势力重新抬头,悲观消沉的情绪日渐蔓延;再加上日本法西斯政府铤而走险触发了太平洋战争,更使一些人迷惘、恐慌。

巴金在共产党的教育下,对抗战必胜的信念始终是坚定的,他自觉地投入战斗,秉笔为文,用特有的战斗方式鞭挞亡国论的鼓吹者,用火一般的热情感染、激励国统区的民众。《灯》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写成的。在我们全文朗读这篇文章之前,先听听作者当时的心声吧:

“这些天里,笼罩在太平洋上的暗云紧紧地压住我的心,一定是它做了火种。我听够了叹息和疑虑的询问,我看够了报纸上可怕的标题。我的心反抗着,我的信念坚执着。我怀疑过‘将来’么?我相信恶势力的胜利么?我愿意在侵略者下面低头么?不,这不可能。我的心始终在反抗。因此它燃烧起来了。”

4. 作者起笔写“窒闷”感,收笔时却落在“微笑”上,在这一感情转换过程中既无他人诱导劝慰又无突发事件,作者究竟是靠什么力量完成这一感情转换的呢?

《灯》是按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教师以板书形式展示学生回答的要点:

眼前(灯)→回忆(灯)→联想(灯)→眼前(灯)教师小结:

作者正是以“灯”为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将现实的感受和一些故事贯串起来,表达一个中心的。

5.第一部分(1—3段):从噩梦中惊醒,看到黑夜中的几点灯光(“眼前”)。第二部分(4—8段):从眼前的灯光引起回忆,赞美灯光给人以勇气和温暖,指明行进方向(“回忆”——切身的经历、体会)。

第三部分(9—12段):讲述有关灯光的传说与友人的故事。进一步揭示灯

光的象征意义(“联想”——域外的传说、朋友的经历)。

第四部分(13段):坚信“灯光是不会灭的”,完成了由“窒闷”到“微笑”的感

情转变

6.文中都写到了哪些“灯”?

能给人以温暖,明亮的灯 给人指路的灯

带给人希望的生命之灯

7.了解象征手法(多媒体)

1.什么是象征手法?使用象征手法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象征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

象征的修辞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形成散文的含蓄美。

含蓄之美,是许多抒情类文学作品的共同特质,含蓄,富有暗示性,朦胧性和多义性,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8.“灯”的象征意义?

寄托作者对光明的赞美和向往,表明光明必将驱散黑暗,中国人民必将最后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执着信念。

巴金《灯》教案 第2篇

《灯》描写了灯的光尽管微弱但是都能在黑暗之中送去光明,有深刻寓意。在灰暗中的那几盏散发着微光的灯,它都能够给在黑暗中失去方向而迷茫的人们带来一丝希望,一丝前进的动力。

说到这儿我便想到 了:那年我和父母去海边旅游,我还好奇的指着海上的灯塔,问爸爸这是什么,沿着海边望去远处矗立着一座座灯塔,原来任何行驶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当地不少的渔民每次出海的安全靠岸都是靠着灯塔的帮助。这盏灯和文 中的那盏散发微弱之光的灯不正相似吗?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盏明灯,它是我们的`信念,是我们的理想。“当一名教师――这就是我的心灵之灯。今年我刚上初中,距离这个目标还很遥远。但是,我却在朝这个目标努力前行着。每天,课堂上的认真听讲;作业本上端正的字迹;体育场上活跃的身影……我在朝着自己的目标默默奋进。

读巴金的《灯》有感 第3篇

灯光对于现在的普通人来说,再平常不过了,灯光看似只有一个用处――照明,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讲,它不但能照明,而且能给他们心灵的安慰。

巴金的《灯》讲的是:“我”深夜不能入眠,看到一个人在许多户人家的.灯光的照亮下,走向自己家;想到自己在许多年前,在大雪纷飞时迷了路,借助灯光找回了家;海上的灯塔,为迷失方向的人照亮;一个友人怀必死之心投入河中,他隐约看见灯光,就失去知觉了,醒来发现他在陌生人的家中,旁边亮着灯光。

灯光,它能照亮,更能带给人们温暖、勇气和希望。灯并非是小小的一尺盏灯,它可以带迷路的人回家;它可以给无助的人温暖;它还可以让一个人感觉到温暖……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这震撼人心的话语,撞击着我的心灵,让我看到了生命中的那一点光和热。这番话,让迷茫的人像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获得勇气和力量。

这篇《灯》,让我想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在饥饿和寒冷中,点燃了火柴,获得了短暂了的光亮和温暖,让她在临死前感受到了幸福与温暖。这小小光,竟有如此强大的幸福力量,在需要它的人眼里,它就是最重要的。

朗读者许镜清巴金《灯》 第4篇

我望着这些灯,灯光带着昏黄色,似乎还在寒气的袭击中微微颤抖。有一两次我以为灯会灭了。但是一转眼昏黄色的光又在前面亮起来。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

大片的飞雪飘打在我的脸上,我的皮鞋不时陷在泥泞的土路中,风几次要把我摔倒在污泥里,我似乎走进了一个迷阵,永远找不到出口。但是我始终挺起身子向前迈步,因为我看见了一点豆大的灯光。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那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我爱这样的灯光,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巴金《灯》读后感(基础、现史) 第5篇

——读巴金散文《灯》有感

文学101 0926211229 吴佳忆

《灯》是巴金的一篇抒情散文,1942年写于桂林。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同时为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对国统区也加紧了进攻。桂林遭到了敌机的连续轰炸,城市变成一片火海,人民遭受着巨大的灾难。巴金愤慨于敌人的凶狠残暴,也痛恨国民党的反动和腐败,但他对抗战胜利仍然充满信心,他从人民团结一致,前仆后继的抗战中看到了希望,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灯光一样,得到安慰和鼓舞,获得勇气和力量。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了它的发育。”这番震撼人心的激荡之词撞击着我的内心,《灯》的光芒让我看到了生命中的那一点光和热。

《灯》中的老人因为感受到人间的温暖而重拾对生活的激情而热忱,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或许现代过于匆促的生活节奏让忙碌的人们无暇顾及他人,但偶尔脸上友善的微笑也带给人们如沐春风的感觉。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会像灯那样照亮我们的生活,虽然哈西里岛上的古希腊女教士希洛最终未能如愿以偿的将利安得尔召回她的身旁,但那岛上的灯光一定会在远方照亮他亲爱的弟弟,让他继续充满希望地为生活和理想而奋斗。《灯》中有一句话让我彻底惭愧于我的慵懒。巴老说:“我们不是单靠痴迷活着。”如此的通俗明白,却也如此地意蕴深长。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未来究竟是何物于我们是一片的茫然。可是此刻,我有了一点真切的体会,我们不仅依靠我们的躯体呼吸,更依靠我们的灵魂和头脑生存,行尸走肉搬地游荡于人世间是不为人所齿的。未来如何我们不知,甚至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我们依然困惑,但我们可以做有自己。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你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你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掌握自己;你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你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生活有那一点光和热,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热爱呢?

看到《灯》中,巴金爷爷写到“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这

让我想起了盲人点灯的故事,当僧人疑惑地问盲人点灯的原因时,盲人深沉地回答说:“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占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也更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了我。”是啊,点燃灯,有时在给自己照明的同时,也为他人起到照明的作用,给了他人光和热,给他人温暖、勇气和希望。虽然,在这个灯火通明的社会上,有些人的灯已经弱了或灭了,但很多人的灯还是亮着的,要不汶川的人能那么快地站起来吗,那里能重建那么快吗?要不会有亚运爱心接力吗?

太阳,给世间所有人光和热,可它不是时时刻刻能将它们给我们,也有阴暗的时候,或许,人也是这样,那颗已经被点亮的心灵的灯似乎熄灭了,但其实,它还亮着,只是需要一点点的时间来补充燃料。这人间的灯,是不会灭的!

巴金灯读后感700字 第6篇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巴金爷爷半夜从梦中醒来,来到街上散步,一路上全是黑乎乎的一片,只有几盏微弱的灯火为他扫荡了黑暗。看到那些星星点点的灯火,巴金爷爷陷入了思考,他想到了曾经的事:许多年前他被灯火安慰、得到鼓舞,走出了黑暗的迷阵;他又想到了海上那明亮的灯塔,因为有了灯塔的指引,船才不会迷路,更不会出现事故;他还想到了远古时期的希腊女教士,她的火炬,点亮远方游子的回家路。最后,巴金爷爷感叹的灯光的伟大。

其中,我最喜欢第五,六段,这两段主要写了灯光对那些回家晚的人的温暖。读到这儿,我回想到了那北风呼啸的冬夜,我们一家从乡下回到城里,一路上灯光很少,来往车辆几乎没有,路灯也回到家中休息。但只要看到一盏明灯,心里就仿佛温暖了许多,得到了安慰。到小区里,总有一盏高高的路灯等待着我们,无论风吹雨打,它总不熄灭,陪伴着我们!

其实,这灯有两种含义,深层含义就是那为人民服务的人。在疫情期间,这种“灯”并不少见,在高速路卡点的交警和医护人员,他们是长明灯,一直温暖并陪伴着他人;在前线与病毒作斗争的医生和护士,他们是治疗灯,每天每时每刻,都有人被他们治愈;在各个社区服务的志愿者,他们是路灯,尽管很常见,如果聚集在一起,那力量不容小觑!

巴金爷爷在最后,说:“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这是句真理,正是那一盏盏的灯,照亮了人间,温暖了我们!

巴金的灯读后感 第7篇

在《灯》这篇文章里,巴金爷爷借助“灯”这个意象,尽情倾诉了驱除黑暗,追求光明的呼声,表达了对人间真情的赞美。里面的一些话语寓意深刻,蕴含着哲理。“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盏明灯,它是我们的信念,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的理想。

在我们遇到挫折、困难时,这盏心灵之灯会越发明亮,指引我们前行。

“当一名炼钢工程师”――这就是我的心灵之灯。今年我刚上四年级,距离这个目标还很遥远。但是,我却在朝这个目标努力前行着。每天,课堂上的认真听讲;作业本上端正的字迹、正确的答案;体育场上活跃的身影……都是我在朝着自己的目标默默奋进。有时,我也会遇到挫折:学习上遇到阻碍;心灵上受了委屈;体育考试成绩不理想。但是,我的心灵之灯时时会指引我给我力量。由于缺乏锻炼,我的体育成绩比较差,身体素质也不行。为了尽快提高身体素质,使自己拥有良好的体魄。节假日,我常常在小区里打羽毛球、骑自行车、跳绳。经过不懈努力,现在我的身体素质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心灵之灯,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最美丽的风景,它像岁月长河里永恒的星星,照亮着我们的漫漫人生……

巴金《繁星》公开课教案 第8篇

【教学目的】

1、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学会景物描

3、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用“柔和”、“静寂”造句。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第一教时

1、出示课题:

《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记叙文?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

3、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4、(放幻灯①)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月夜

5、(放幻灯②)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星天

6、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词用得最妙? 板书:爱 但也爱

7、朗读总起句

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板书:(从前)家乡庭院(三年前)南京菜园(如今)海上舱面 9.学习第一段:

(1)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用„„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2)(放幻灯②)“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

(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板书:亲切

10.学习第二段:

(1)三年前(1924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2)(放幻灯③)“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3)“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虽然身处黑暗的旧社会,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他向往光明,追求光明,望着星天就感到光明处处都存在。这时,他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5)表情朗读“„„虽然„„然而„„”句中不用“然而”,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6)这段中还有哪一句表达了作者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7)“好像同朋友在促膝谈心一样”,你想一下,他们可能在谈些什么?(8)小结:这时,作者觉得星天更加亲切 板书:更亲切

11.如今(1927年)在海上看星天感受又如何呢?你能自学领会吗?先回忆一下老师是怎样教你们学习第一、二段的?你打算怎样自学第三段? 第二教时

(一)要点:自学第三段,汇报、总结全文。

(二)过程:

(1)(幻灯④)——听朗读。经过充分的自学、讨论,说说如今在海上看星天,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儿的?感受又如何?

(2)提出在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

(3)对同学提出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一段写得好吗?哪些地方写得好,谈谈自己的体会(结合课后练习2、3、4题加以解决)。

(4)这时作者巴金陶醉了。(板书:陶醉)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背下来。

(5)看着板书,同桌互说。无论是“从前”、“三年前”,还是“如今”,作者看星空都表达了自己的一种什么感情?而这种感受又是如何加深的?

(6)小结:作者流露出对星天的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一层比一层深:爱着(亲切)→交朋友(更亲切)→老朋友(陶醉了)。在作者笔下的星天,带有母亲般的温柔和亲切,作者爱月夜,爱星天,归根结底是爱大自然。

(7)你能划出本文的中心句吗?

(8)小组讨论:这节课自己学到什么?

(9)汇报、小结。

巴金《怀念萧珊》教案 第9篇

1.了解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3.具体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 把握作品四个部分的叙事线与抒情线。【教学方法】 讲述法 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那么一个或者几个最重要的人,或是亲人,或是朋友,或是爱人。而人生本就充满了各种难测的遭遇,生老病死更是谁都无法避免的,当我们深爱的人离世而去,我们会不会悲痛欲绝,把逝者深深地藏在心中永远怀念?有人会为逝者写一篇篇满含深情的纪念文章,正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巴金的《怀念萧珊》。

二、介绍作家作品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妻子萧珊。“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一说是无政府主义创始人巴枯宁),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所翻译的克鲁泡特金著作。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小行星8315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巴金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1978年“文革”结束后,以沉痛的心情反思知识分子在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和教训,并以个人为解剖对象,写作了五卷《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知识分子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化界誉为是“一部说真话的大书”。

三、介绍作品背景

文化大革命(1966.5-1976.10)中,许多知识分子遭受到严重迫害,巴金同样也没逃脱这场灾难。他作为“牛鬼蛇神”、“反动权威”一次又一次地挨批斗,受侮辱,关“牛棚”,到“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改造,晚上常常做恶梦。萧珊也因是巴金的妻子被“勒令”靠边劳动,并在大大小小批斗巴金的会上陪斗。尽管日子难熬,她却始终陪伴着巴金,给巴金以安慰和鼓励。渐渐地,在内心默默忍受着极度痛苦的萧珊,越来越憔悴,最终她病倒了。虽然进行了救治,她还是很快地去世。“文革”结束后,巴金已是70多岁高龄的老人。此时,他已身心交瘁,爱妻的死,成为他心灵深处沉重的创伤。他心中另一处沉重的创伤,是民族的精神悲剧。对此,他苦苦思索着:为什么会发生“文革”?怎样才能避免“文革”悲剧的重演?于是,他以与民族共忏悔的彻底求真精神,以耄耋之年、病残之躯写下了五部散文集《随想录》,把自己的人生积淀、深刻思索,以及坦诚、智慧和品格都熔铸于笔端。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怀念萧珊》写于1978年8月至1979年1月,发表于1979年2月2日至5日香港《大公报》,是巴金新时期散文创作中“缅怀故人”的一篇力作,也是巴金饱蘸着积压已久的血和泪,融合着满腔的真诚,深沉的思念,写下的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掉亡散文。巴金在失去妻子萧珊之时,已是近古稀之年的老人,何以在六年后竟写出这样声泪俱下,情深意切的悼文?!女作家冰心在《关于男人》这篇作品里,把巴金称作是“一位最可爱可佩的作家”,说他的最可佩处之一在于“他对萧珊的爱情是严肃、真挚而专一的”,透过这篇悼文的字里行间,人们更加敬重作家巴金高洁的品格,真挚的感情。

四、课文讲解分析

(一)内容结构。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

1、第一部分,由萧珊逝世六周年纪念日引出对萧珊的怀念,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也交代了写作本文的原因──萧珊去世后几天,就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但由于那时还处在“文革”之中,写不出来。现在“文革”已过,自己“脑子也并不糊涂,有时还可以写两篇文章”,想说的话可以说出来了。先回忆向萧珊遗体告别的情景,引出她遭受迫害致死的原因,然后具体展开对她“文革”中所受折磨的回忆。

2、第二部分,继续回忆萧珊在“文革”中度过的艰难岁月。“她一天天地憔悴下去”,“生命之火逐渐熄灭”,着重回忆萧珊生病后的生活。

3、第三部分,着重回忆萧珊病重直至去世一段时间的生活。

4、第四部分,照应开头,并围绕对萧珊的总评价展开回忆。从两人的相识一直写到她生命的最后。

提问:从以上文对章结构的分析中,可以总结出全文的叙事线是什么?感情线是什么?

明确:叙事线:交代萧珊已死——回忆萧珊在“文革”中的艰难岁月——萧珊得病——萧珊病重至死

感情线:哀悼萧珊的死——爱怜并敬服——为其病而悲伤——为其死永怀伤逝、思念

第二课时

一、分析本文的文学特征和艺术特色

提问:文章是怎样行文表情的?反映了什么思想主题?

明确:1.把萧珊的悲剧同特定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起来,以个人的悲剧反映民族的悲剧,揭示出深刻的主题。

文章一开头就说,萧珊被火化后两三天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可是一九七二年八月里那几天,我每天坐三四个小时望着面前摊开的稿纸,却写不出一句话。……头上仿佛压了一块大石头,思想好像冻结了一样。”这点明了萧珊去世的特殊岁月──“文革”期间。那时,作者还没有表达自己感情的自由,甚至说连自己的思想感情都不敢有了。巴金说:“五十年代我不会写《随想录》,六十年代我写不出它们。只有在经历了接连不断的大大小小政治运动之后,只有在被剥夺了人权,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我才明白应当像人一样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文中提到,作者当时“经常去龙华火葬场,参加老朋友们的骨灰安放仪式”,“去参加给别人戴上反革命帽子的大会”,还提到“干校”、“四清”运动、“工作组”、“造反派”等等带有时代特点的词语,不断向人们提示着悲剧发生的特殊时代、悲剧的典型意义,从而揭示出深刻的主题。2.风格朴实,记真事,抒真情,写心声。

巴金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我几十年前同一位朋友辩论时就说过:长得好看的人用不着浓妆艳抹,而我的文章就像一个丑八怪,不打扮,看起来倒还顺眼些……我认为打动人心的还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和主人公的命运……我最恨那些盗名欺世、欺骗读者的谎言。”“我掏出自己的心,让自己看,也让别人看,我好像把心放在清水池里不断地冲洗。我努力不讲假话,我要理解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理解。”正因为这样,他的散文才越加显得可贵,越加有魅力。本文也是这样,记叙不事雕琢,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流露,议论也是有感而发,同时记叙、抒情、议论又是非常自然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提问:本文在情感抒写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感情真挚、蕴意深刻是文章的一大特点。文章通篇都是以善良人的悲剧和作家真诚的自我“责备”,来控诉“四人帮”的罪行。它不写“文革”时期血雨腥风的残酷现实,而是写一个不该过早离开人世的人的离世,但读者却随处都可意识到、体会到“文革”给社会、给千千万万个家庭带来的悲剧。萧珊,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善良的好人”;她性格坚强,忍辱负重,宽厚待人,富于牺牲精神,有着美好的生活追求;她愿意改造思想,希望看到社会主义的建成;在灾难的日子里,为了保护丈夫,她挨过“红卫兵”的打,愿“多受一点折磨”;她病倒了,还鼓励丈夫要坚持下去,因为“坚持就是胜利”;病情加重了,工宣队头头逼迫丈夫迅速返回“五七”干校,她还安慰丈夫说:“你放心地去吧!”病危了,还关心丈夫的“解放”,儿子的肝炎;病得已经不能谈话了,“见到熟人她有这样一种表情:请原谅我,麻烦了你们”;临终时,她非常安静,睁大两只眼睛,很大,很美,很亮”。作者对故人的情爱,真是“字字血,声声泪”。象这样善良的好同志,由于迫害而过早的去世,人们都会有一个明显的共识,“文革”的悲剧绝不能在中国重演。

感情真挚,蕴意深刻,还体现在作家严厉的“自审”意识上。这种严厉的“自审”意识,对于同代人说来,不能不是最好的揭示与警策。他用真诚的自我忏悔。无情地鞭挞自己的怯懦。他万分悲痛,说:“我后悔当初不该写小说”,“我甚至愿意为我那十四卷‘邪书,受千刀万剐”,“是我害了她”,只因为她是“黑老K的臭婆娘”,否则,她不会凄凉地死去,儿子也不会被剥夺“好些公民权利”,“我不该生儿育女„„”面对不幸的亡妻、儿女,作家的自责、悔恨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同时也是对那场毁灭文化、毁灭人才、毁灭一切美的“文革”,进行了最有力的血泪控诉。

追求自然天成,真实质朴的美的艺术境界,而不着意于艺术技巧,是巴金散文创作的重要特点。巴金曾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这在本文中得到充分体现。通篇都采用白描的手法直陈其事,娓娓叙说,无拘无束,朴素无华,但悲痛与愤怒的情感却奔涌其间。这种寓深沉于平淡,注炽热于静穆,倾真情于笔端的作法,正是本文富于魅力、扣人心弦的功力所在。

提问:本文在刻画人物方面有什么特色?

明确:.用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

语言描写。如第一部分作者诉苦般地说日子难过时,“她也用同样的声音回答:„日子难过啊!‟但是她马上加一句„要坚持下去。‟ 或者再加一句„坚持就是胜利‟ ”。两个人所说“日子难过”的含义,尽管并不完全相同,但二人内心的痛苦却是一样的,说明了她分担了“我”的痛苦。而她紧接着加上的话,又说明了她“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也说明了她对“我”的信任,她替我感到不平。又如她住院后不断地问“儿子怎么样”,又经常问“棠棠怎么样”,说明了她对下乡插队落户而又患病的儿子的惦念和想见一眼的渴望。

肖像描写。作者描写了萧珊去世时“那张惨白的脸、那两片咽下了千方百计的嘴唇”,挨打时“留在她左眼上的黑圈好几天以后才褪尽”,她看到登有《彻底揭露巴金的反革命真面目》一文的报纸时,“笑容一下子完全消失”,“她那张满是泪痕的脸还在我眼前”。后来又写道,“她一天天地憔悴下去”,“眼睛里全是泪水”。临终时,“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我望着,望着,好像在望快要燃尽的烛火。”通过肖像描写,表现了人物心理的变化,内心的痛苦,所受的折磨。她的肖像又激起了作者感情的波澜,引发了进一步的描写,议论和抒情。

文章通过对萧珊的多方面描写,表明了她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对于作者来说,“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

二、思想情感

本文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看仅仅是怀念萧珊,但实际上既有对爱妻萧珊的深切怀念,又有对萧珊去世的深沉的悲痛,还有对因萧珊受自己连累而被折磨直至得病死亡的深深自责与歉疚,更有对林彪、“四人帮”祸国殃民罪行的无比愤怒和强烈控诉。这些感情都很强烈,又相互紧密相关。那么,作品最主要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呢?最主要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者一家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来揭露“文革”所造成的灾难,以警示后人永远不能让“文革”的悲剧在中国重演。

三、课文总结

作者怀念的是自己的妻子,通篇文章只是对生活琐事的回忆和怀念,甚至把对痛苦的回忆也看作是一种寄托情感的凭藉,汩汩的感情从心灵之源不断地涌出,向读者倾诉着难以排遣的哀思、痛苦与愤怒,情感真挚而丰沛,常常逸出抑制性的表述而洋溢开来,感人至深。与怀悼散文通常写法不同的是,本文不是通过对死者一生的生平事迹的顺序概述来表达生者的思念的哀痛之情,而是着重于写萧珊在文革中的遭遇,最后才略写她的生平。文章详细回忆了她因受作者的牵连而受尽精神和肉体折磨的情景,在灾难的岁月里,夫妻相依为命,相濡以沫。她患了病,却得不到治疗。靠开后门住进医院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在极度的压抑和痛苦中离开人世。文章看似随意写来,却在细节的把握与选择上,显出了高度的艺术敏感,比如,作者在文章中对萧珊默默而死情景的描写,尤其特别描写了她死前那一双美丽的眼睛,尽管笔墨从容克制,还是给人以极大的情感冲击力。

四、相关链接

萧珊是巴金生命中惟一的爱侣,她原本是巴金的读者,18岁时写信给巴金而与他相识,那是1936年,巴金正好32岁。为了事业,他们谈了8年马拉松式的恋爱,巴金40岁时,他们才到贵阳旅行结婚,生下了一儿一女。在长达28年的共同生活里,巴金与萧珊相亲相爱、相濡以沫,他们从未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

1942年,由于抗战吃紧,巴金的一些同事先后离开了当时共同工作的桂林文化生活出版社,这使巴金顿感悲寂。体贴入微的萧珊不等大学毕业,就来到巴金身边:“你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说过在你身边的。”姑娘的挚爱帮助巴金渡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巴金为维持生计拼命地写书、译书、编书,他不能被经济问题所困扰,更不能影响自己的创作心境与创作质量。他写出了《火》第三卷,翻译完了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处女地》。这样,他的侄儿、侄女的学费有了,结婚成家的费用也没问题了。1944年5月1日,巴金在桂林漓江东岸,借了朋友的一间木板房当新房,他们没有添置一丝一棉、一凳一桌,只有巴金4岁时与母亲的合影,作为祖传的珍贵家产。也没有什么可安排的,只委托弟弟李济生以双方家长名义,向亲友印发了一张旅行结婚的“通知”。第二年,他们生下了女儿李小林,5年后,又添了儿子李小棠。

在“文革”的岁月中,萧珊和巴金互相支持、互相关怀。巴金不知向萧珊隐瞒了多少次自己所遭受的非人待遇,萧珊也替巴金承受着铜头皮带的毒打。1972年7月底,备受精神摧残的萧珊患了直肠癌。手术前,萧珊对巴金说:“看来,我们要分别了!”巴金用手轻轻地捂住萧珊的嘴巴,低下了头,肝胆欲裂。1972年8月13日中午,萧珊与世长辞。她在临终前一直念着巴金的名字。萧珊死后,友人考虑到巴金的生活和写作,认为他应当有一个伴侣来照顾他,便婉转地向巴金表示了这个意思。巴金给了他一个最简洁明快的回答:“不想找老伴,没有兴致和劲头。”巴金心中的那个位置永远地给了萧珊,没有任何人再能占据它!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里,巴金的床头放着萧珊的译作。巴金时常对着这些物品出神。巴金对萧珊一往深情,写了《怀念萧珊》、《再忆萧珊》,还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等文章。“人死犹如灯灭。我不相信有鬼。但是,我又多么希望有一个鬼的世界,倘使真有鬼的世界,那么我同萧珊见面的日子就不远了。”在千百阕爱情的长恨歌里,巴金的这一句,是我听到的最凄挽、最动人的真情表白。

五、作业布置

巴金日月教案及讲稿设计 第10篇

教学目标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提高朗读散文诗的水平以及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教学预设

1、明确课题,介绍作者

巴金,1904年生,四川省新繁县人,原名李芾甘,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巨匠。鲁迅在三十年代曾说: “ 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是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对中国现代文学有多方面的贡献,但其最主要的贡献是在小说创作方面,他是我国现代具有独特风格、在国外有广泛影响的杰出小说家之一。重要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家》、《春》、《秋》、《雾》、《雨》、《电》。1962年出版了《巴金文集》,1981年荣获但丁文学奖。这是一个“我愿意让自己化为灰烬的作家。”

2、音乐范读,学生圈点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把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圈画出来。

3、学生质疑,师生交流(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2)要求学生针对文章提出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并回答老师问题。问题预测

(1)作者写《日》,为什么还要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呢?这两个事情都有贬义,指做无意义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要赞扬这两件事情呢?(2)作者为什么认为“月的光是死的光”?为什么在《月》中要写到姮娥去追寻冷月的传说?

(3)《日》和《月》之间似乎有对比之意,作者到底有表达什么?

4、问题探究,把握主题 A(1)飞蛾是怎样扑火的?为什么它值得赞美?(2)夸父逐日与飞蛾扑火有什么异同?

(3)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有很多宁愿舍弃自己生命的仁人志士,你能举出几个事例来吗?(4)巴金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B(1)日的特点是代表着光和热,那么月又有怎样的特点呢?(2)为什么在《月》中要写到姮娥去追寻冷月的传说?(3)写月的时候为什么会提到“某某人”、“什么人的面影”? C 两片短文,一个寒冷,一个温暖,放在一起,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

讲稿

1.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巴金的《短文两篇》---《日》、《月》。巴金其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的追求光明的呼号。光明,这就是我许多年来在暗夜里所呼叫的目标,它带着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前面引诱我。同时惨痛的受苦的图画,像一根鞭子在后面鞭打我。在任何时候我都只有向前走的一条路。”

这段话摘自巴金在1935年10月所写的《写作生活回顾》。与其说写小说如此,巴金的散文同样也是追求光明的呼号,从今天要学的《日》、《月》两篇短文中就可窥见一班。

下面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两篇散文诗。2.首先是我们这节课同学们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

3.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对巴金做下基本了解。这是一个“我愿意让自己化为灰烬的作家。” 鲁迅在三十年代曾说: “ 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是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以及背景介绍。4.预习检测。

5.下面就让我们来依次学习这两篇散文诗,首先是《日》,下面老师请大家欣赏由许拙老师朗诵的这篇文章,在听的同时,也请大家思考老师在演示文稿上提出的两个问题。

6.首先是第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这句话,可以说,在传统的眼光中,飞蛾是渺小的不自量力,自取灭亡也带有一种贬义,那么这篇文章,在巴金的笔下,飞蛾成为了巴金大力赞扬的产物,那么为何作者要大加赞扬呢?可以说,巴金不仅是一位极其出色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有自己卓越独到思想的思想家,他对于事物的看法总是不落俗套不落窠臼的,这里我们就要回到之前的背景,文章作于1940年抗日战争之时,中华民族正处于水深火热的抗日救亡运动,民族的衰微无异于飞蛾,然而在这种危机的时刻,巴金以有力的笔触写下了这篇文章,飞蛾扑火是如此的从容不迫,明知道自己要死,要浸在油中,可它还是毫不犹豫、宁死不屈。一个“终于”令人感觉它不是在自取灭亡的无为牺牲,更是一种凤凰涅槃般地超脱。寓意昭然若揭,飞蛾即代表了无数为国献身的仁人志士,夸父也是如此,道渴时那种刻骨铭心的煎熬、临死前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都被心底的不灭追求所忽略、抚慰,以致献身了还不忘化作邓林,两个经典的成语虽然有着诸多不同:飞蛾实现了愿望而夸父没有实现理想,飞蛾在为自己孜孜追求而夸父是为大众做不懈努力,飞蛾很小、小到微不足道而夸父很大、大到要仰视敬畏。但两者又有着共同的心声:“我”要追求,追求理想,追求希望,追求光明的呼号。

因此可以说明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它们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象征着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赞美飞蛾,怀念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7.那么第二个问题。经过上一个问题的解答,这一个问题老师想请同学们来谈谈自己的见解。是的,从古至今,这样舍生取义的事也时常会在历史的天空里发出耀眼的光芒。那些仁人志士信奉“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地死”的诺言、恪守着“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的至理。在人生的旅途上,他们真正做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天悯人,做到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傲贞不屈,更做到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从容洒脱。于是巴金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声,甘愿做人间的飞蛾,不管过程是热,还是冷,不管有知觉,还是没知觉,即使化作一阵烟,一撮灰都在所不惜。

7.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日》这篇散文的结构。

8.上面是关于《日》这篇文章的讲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篇短文《月》。《月》是一场哀怨凄绝的追求.下面老师播放月的朗诵,请同学们细听并体会,感受一下巴金的月给你怎样的感觉,你从哪些词语句子感受到了这种感觉,等会老师会抽同学起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9.(抽同学回答)是的,是一种非常寒冷的感觉。

在巴金的笔下,素有美名的月亮似乎成了冰面人,皓月、圆月、明月的称呼都不及一个凉月给人的意外和惊心。冷光扑面、寒光侵身的背后不仅使作者“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更让人想起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凄清,和“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产生了共鸣,文中的月光是死的,是冷的。10.那么,“月的光是死的光”,这种凄清冷寂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冷”“死”有什么含义?联想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不难得出答案,前面说过,当时的背景正处于1940年抗日战争之时,中华民族正处于水深火热的抗日救亡运动。社会有三座大山,残留的封建主义,以日本侵略者为首的帝国主义,以国民党反动派为首的反动资本主义,因此社会现实黑暗,人民水深火热,正如这寒冷凄清的月让人感觉冷意和死意。

11.因此“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冷”“死”感情色彩强烈,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

12.那么还有一个问题,第一篇借用后羿射日,寄托作者的理想,象征着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那么同样,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要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里老师为大家拓展延伸讲讲嫦娥奔月的典故,姮娥奔月这一内容出自《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 但这些文章并没有把姮娥奔月的真正原因说清楚,然而在《楚辞•天问》中,却道出了姮娥奔月的根本原因。在“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时代,高高在上的姮娥为了爱情陪同倒霉的羿一同到凡间来吃苦受罪,但是在羿与河伯的妻子洛嫔开始有了恋情以后,姮娥便忍无可忍了。羿背叛了当年和姮娥的纯真感情,姮娥便有了偷药奔月的举动,她要成仙,她要摆脱,她更要追寻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不管前景如何,不管月宫冷寒,也要找寻到真正爱着自己的“某某人”,可以说巴金的《月》赋予姮娥奔月恰如其分的诠释。13.因此“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14.《月》这篇散文总结起来就是,月光是冷的光死的光,代表当时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嫦娥奔月则代表作者内心的理想,即不顾一切地也要这个世界有所改变,可以说,《月》和前篇一样,都是有深厚的理想情怀意蕴的。

15.在日和月中出现了三种传统典故,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这三张是否有相似之处呢?两篇文章,两种基调,却有着同个元素,同片情怀——不论是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还是姮娥奔月,他们都在追求,追求的道路不尽相同,追求的结果有好有坏,但只要心中有了一份追求,一个理想,那就什么都不在话下了。

16.“飞蛾扑火,“终于死在灯下”,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总算“得到了光,也得到了热”。由飞蛾作者进而联想到夸父“追赶日影,渴死在 谷”,与飞蛾的葬身灯下情同、理近。嫦娥奔月,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他们为了自己的追求,百折不挠,坚韧顽强,心甘情愿,在所不惜。”

17.因此,由日到月,由发光发热到冷冰死光,有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如烈火般的奋不顾身,也有嫦娥奔月式的决绝毅然。巴金以坚实的笔触饱满的情思告诉我们,与其寒冷寂寞地生,到不如轰轰烈烈地死,这也是19世纪30.40年代无数前辈先烈用行动告诉我们的真理。

18.巴金曾在其1935年10月所写的《写作生活回顾》中说,我有的是激情,有的是爱憎。对每个题目,我都有话要说,写起来并不费力。我不是在出题目做文章,我想,我是掏出心跟读者见面。这也许这就是追日和奔月背后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巴金《灯》教案】相关文章: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06-04

巴金繁星08-31

读巴金有感05-11

读巴金的06-18

巴金论文题目04-10

巴金小说家07-16

星巴金阅读答案09-08

巴金散文《静寂的园子》06-20

巴金《西湖》读后感09-05

读巴金散文有感范文06-15

上一篇:痛作文750字下一篇:阳光体育活动实施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