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幼儿园观察记录

2024-07-22

如何写幼儿园观察记录(精选9篇)

如何写幼儿园观察记录 第1篇

如何写观察笔记

育 蕾 幼 儿 园

2015年9月

作为一名教师,应学会写观察记录,写好观察记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幼儿,改善教育目标,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写观察记录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确定观察原则

首先,通过本次观察,希望能解决某方面的问题。只有明确了解观察目的,才能在观察过程中有意地、完整地、具体地记录下来,根据观察记录再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其次,在记录过程中要注意如实记录幼儿的表现。这是幼儿真实情况的表现,教师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进去,以免影响观察的效果。无论好坏,但记无妨。从而使观察记录真实化。

最后,写出自己对本次观察的分析,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无论幼儿在观察过程中表现是好是坏,都要仔细分析,找出原因。再根据具体情况、幼儿的个性特征、家庭教育等等,考虑加强或改善哪些教育行为,制定或调整哪些教育计划,从而有针对性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选择观察对象

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的好表现自己,有的性格内向,还有的活泼好动,所以要先确定观察的对象,再采用个体观察或全体(小组)的观察,也可以连续几天的观察。

如观察本班幼儿任晓芸,观察时间:2000年2月28日

目的:帮助孩子学会自己穿脱衣服,要求孩子努力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观察实录:

下午午睡时,任晓芸脱掉鞋子、外裤、坐在床上开始脱衣服,先将头往下缩,衣服往上拉,拉了一会儿脱不下来,再拉袖子,由于两手配合不熟练,就是脱不下来。旁边有同伴看见,开始帮助她脱,由于用力不对,还是没有脱下来。最后请求老师帮助。

分析:

从观察中看出,任晓芸平时在家根本不自己脱衣服。

原因有二:1.家长包办代替太严重了,在家里她母亲都代她做了,因此她觉得不会做可以让老师和同伴帮助代她做。

2.孩子本身依赖性太强,一遇到困难就不动了,影响了她的动手能力以至于什么都不会。

措施:

1.帮助任晓芸学会穿脱衣服,先教她正确的穿脱衣服的方法,利用课间休息或游戏时间让她练习。

2.和家长联系,告知孩子在园的情况,争取家长配合。

过了一星期,再次观察任晓芸,发现有明显进步了,但穿脱衣服的动作还是不熟练,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再次与家长联系,不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以鼓励、表扬为主,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又过了半个月,家长高兴地告诉我:“她现在在家自己穿脱衣服了,再也不要我们帮助了。谢谢老师。”看到孩子的进步我也很高兴,但马上我又为任晓芸制订了下一个目标:提高动手能力,为同伴做好事,继续进行观察。

三、详述观察内容

幼儿在活动中的各方面表现都可以观察。如幼儿的兴趣、好恶、特长、与同伴的关系、与老师的关系等等,以发展的眼光观察幼儿,根据教育目标决定观察内容。如本班幼儿顾成,由于年龄小,家长教育不当,养成了任性的坏毛病,脾气又很倔。我确定他为观察目标。

第一次,有一天早上,他一进来对我看了一眼,马上就跑到自己座位上去玩了。我知道他的个性,如果这时一定要让他喊我,他一定又会发脾气,呆呆地站在那儿。所以为了让他感觉到我在注意他,我就故意和他靠近。这时,其他幼儿进来向我问好,我也热情地回答。顾成不好意思地冲我笑笑,小声地说:

“老师,早。”于是我在班内又进行了一次礼貌教育。过了一个月,我第二次观察顾成,那天,眼光看见顾成走进了活动室,他一直走到我身旁对我说:“汪老师,早!”我抬头高兴地说:“顾成,早!”他快乐地跑过去玩了。以后几天,我观察到他每天到园时都很有礼貌地说:“汪老师,早!”我觉得他有进步了,又进一步提出要求:“以后声音响一些,好吗?”他点头答应了。果然以后他每天都大声地喊我。有时放学时或路上看见我也很有礼貌。家长都说孩子懂礼貌了。

四、写好观察记录

为了写好观察记录,并及时对发生的情况作出分析,我特设计了一张表格来进行观察。

例表

观察时间: 2000年3月14日

观察目的: 帮助蒋伟杰建立活动规则

观察实录: 早晨蒋伟杰较晚来园,他进来先对老师说了声“老师,早!”就站在活动室内看同伴活动,然后有同伴喊他一声,他走到那一组玩了一会儿,什么也没做成。于是到剪剪贴贴组,可是由于他不会用剪刀,剪的不好看,同伴笑他,他就停下来和小朋友打闹。当老师讲评时,蒋伟杰一直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话,别人不理他,他一个人讲。忽然,他发现小朋友去小便了,他马上起身去小便。

分析记录: 从观察中看出,蒋伟杰参加活动的规则意识不高。因为他大多数来园较晚,参加游戏活动太少。对一些活动的方法和技能掌握不好,这就影响了他参加活动的动机和兴趣,以至于象蜻蜓点水一样。什么都玩,什么都玩不好。

采取措施:

1.通过个别教育,教会他使用工具和材料。

2.提醒孩子早一点到园,参加游戏时帮助他建立活动规则意识。

3.与家长联系,争取家长配合,在家为孩子提供一些练习、操作的机会。

按照以上方式,每天认真地写好观察记录,一学期就会积累了一些对教育有益的资料,对自己的教育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并且也能更好地写好观察记录了。

如何写幼儿园观察记录 第2篇

一、观察记录的性质和意义

就教师局部的行为而言,有些观察显然是不需要做记录的DD如果教师的观察是为了眼下的判断和即刻要采取的教学行动的话。而就教师全部的教学行为而言,从有意识的程度来排列,则是从无观察的教学行为、以观察为基础但无记录的教学行为,最后到以有记录的观察乃至以系统的长期观察记录为基础的教学行为。

所以,从这个序列上来看,要建立教学活动的规范和科学的充分依据,仅仅知道要观察、观察什么和如何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合适的记录工具的观察,就像没有反思和计划的教学一样,很难保证有切实的进步。

(一)观察记录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记录可以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在于它是观察的一个辅助环节,是观察的一个因素或后期的延续。因此,常见的情况是,要观察什么,就要记什么。当然,从记录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观察目的,也是很可能的。

但这只是朝前看的目的,记录还有一个朝后看的目的,这就是,记录是为了给教师的自我管理和反思成长提供反馈。从功能上来看,它作为观察和反馈之间的中间环节而存在。教师的全部记录文本可以保存在一个特别的地方,但是记录内容本身是没有任何独立性的。如果一种行为和现象被记录下来之后,这些记录不在当时和以后得到利用、分析、整理,并从中获得有关启示,那么之前的记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但是,由于记录本身的特点,是形成物质的、静止的文件,不是稍纵即逝的场景和观念,也不是某种用于一次性消耗的物品,所以它可以被重复利用,当然也就可以跳出单纯的教学流程之外,被派作别的用途,比如用于研究,用来和家长交流或进行汇报,用于同事之间的讨论,以及各种评价或评比活动。

(二)观察记录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

当我们说教育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的时候,并不排除偶然的、生成的和突发的情况。但是我们现在也已经知道,生成的灵活性,并不完全是计划性的例外,反而是要以一定的计划为基础、为根据的,或者有时候是作为计划的补充。同样道理,当我们说观察记录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时,并不排除少数情况下临时偶发的、或者某些一次性的记录,并且有些不成熟的计划是很容易发生变化的。

观察记录的计划性在于它需要有一定时间安排和方式进程等方面的规划,其中包括记录的规模、频率、时间段、总时间长度、辅助工具(包括表格和各种机器设备)的设计与使用、保存与整理,等等。

(三)观察记录是一种有丰富意义的行为

有规律的记录和良好的记录工具,不但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产生许多附带的、有时候是不期而至的效益:

1、书面的记录比大脑的记忆,在客观性和真实性上更有保证,更不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

2、书面的记录可以进一步加深大脑的记忆。

3、记录是对现象进行重新整理、在意识中进行澄清和思考的过程。对于教师的记录而言,这个思考的过程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其一,可以增进和加深教师对于幼儿当前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的了解,把握他们的兴趣、交往和人际关系情况、所面临的问题和各种生长中的能力;其二,可以发现课程生成的来源,或者渗透某些教育教学内容;其三,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进行的记录,本身内含着教师对于其教学行为的反思过程和对于师生互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的理解过程,帮助教师清理有关目的是否明确、手段和目的是否符合、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幼儿的反应是否合乎教育教学的预期、为何幼儿会有这样的反应等等问题。

4、记录还可以帮助教师。思考一个目前没有引起大多注意的一个问题:教育过程中的许多现象、教育环境中的许多材料缺乏合适的命名。这是因为具体的进行中的教育教学过程是缺乏反思的,是行动性和场景性的,所以它要么不需要概念,要么由于实物和场景的帮助,不需要准确的或事先得到公认的概念、然而记录则不然,它是反思性的,是脱离具体行动和场景的,而且是用规范化的书面语言来进行的活动,所以有关现象和实物的命名问题,就成为了现实的不方便,进而在反思中直接成为了教师把握的对象。

5、记录对于观察行为的反作用:它规范、便利教师的观察,使观察成为教师的习惯,保证有效省时,它也使得教师在以后观察的时候更有方向性。

6、长期记录的积累,可以产生多方面的效益:在总体上了解资源的使用情况,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水平,了解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在局部上了解个别幼儿的现象背后的原因,了解其发展的历程,了解某些材料发挥作用的规律、原理。

7、持续的、有方向的记录,可以检验教师的某些假设、措施的效用如何,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进行调整。

8、它对于教研活动、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家园信息之间的沟通等等,起到媒介作用。

9、它是教师个人的档案库的重要部分,是其日后进行自我反思和专业提升的历史基础。

二、观察记录的分类和范畴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观察记录分为不同的种类。

(一) 根据记录的结构性(也对应着观察的结构性)划分:

1、开放的日记式或轶事性记录。

该记录方式在局部观察、随机观察中经常使用,类似于日记或记叙文。这种记录常常是一种个案研究,或是对某一个特定问题的思考;它追求“质”,而不保证“量”;它常常没有预先的结构,不对情境作人为的分解,而是尽可能地从某一个角度,保持情境、对象的真实和完整。写作要求:对于特定事件的记录,无论以事后或现场的方式进行,都应当尽可能包括以下要素。

(1)原始记录

特定事件的记录并不完全排除观察者的感受、评论和其它主观的意见,但是第一步的工作,则必须要保留一个事件的原始记录,而且该原始记录应当尽可能是客观的、具体的、直接引用的。记录者在原始事件中不应当追求可以理解的完整性,不应当对行为者的动机、目的、感受妄加揣测,而只应当追求可以直观的完整性,即知觉到的过程与事件。

原始记录不描述内在的心理事件,而只描述“能够被充分定义为外显的、可以观察到的、可以从物理上确定的行为”(参巴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第43页),这些被描述的行为都应当能够得到操作性的定义,应当容易标识,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作为量化工作的前期准备。

(2)记录者的观点和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研究不以研究自身为目的,不以发现为满足,而是为了实用,为了指导和教学;它不是在工作之外来研究工作,而是边工作边研究,将研究变成工作的一个流程、一个步骤,使研究附属或内化到工作之中。这样,教师一切的观察工作,收集信息的工作,都不能离开她的理解和判断。

纯研究的要求和纯工作的要求之间的矛盾问题,需要有一个调谐的但又不是平庸化的处理。我们的基本原则是,首先要保证每一方的独立性,明确各自的要求和条件,然后要以研究的过程与结果服从于工作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是主观性和价值追求,但是我们将客观性和规律性放在出发点的位置。这是我们从事一切教育实践工作、管理工作和研究工作的一个普遍的准则。因此我们具体的处理原则和措施是:

第一,只有完成了原始记录之后,观察者的判断、推理和感受才可以以某种形式“附加”在原始记录之上,如加括号、旁注,或者结尾的点评分析等等,但不是不加区分地“渗透”、混合在其中。

第二,一个已经完成的教育过程或现象的“质”的记录文本,不能缺少记录者的判断、推论、反思、理解、印象、感受等主观的成分,因为记录者不是一个无关的研究者,而是对眼前的场景、现象负有责任的、对一些现象事件带着实用的关心的内部成员。而上述主观成分,是记录者对此负责和关心的具体表现,也是完全合理的表现。

第三,大量的观察记录不仅反映教师出于观察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更要突出教师自己的行为本身。而对于自身行为的记录,记录者完全可以如实地反映自己当时的感受、动机,当然有时候也要用旁注或括号的方式,但是在性质上就不再是对别人的心理过程的推论了。一个人在情境中现场意识到的意念、情绪,理应同别人的行为一样,都属于可以观察到的、留有痕迹的,因而是对于自身具有同等客观性的因素。

(3)完整的过程和场景

这主要指经过整理的、或是事后回忆的记录,对于现场记录则不可能作此要求。这不仅因为时间的缘故,主要是因为现场记录要求最大的客观性、直接性和丰富性,这些要求和完整性都是有冲突的。

事件的记录有两个侧重点,一个重在现象,一个重在人的行为。反映人的记录,着重在揭示人的行为的背景、动机、目的、过程、结果、反馈以及其中的种种影响因素,如记录一个幼儿的个案。反映现象及其规律的记录,则着重在反映事情的来龙去脉,如记录一件事情的讨论和处理。由此可见,不论何种记录,都要求是完整的,反映全过程的,交代背景、影响因素和后果的。它必须有某种连续性。

所以,事件的记录,常常不是孤立的某一次的行为及其记录,而是或者在数量上有横向比较的,或者在时间上有纵向积累的。因为单纯按照一次时间来取样,很难保证行为的完整性,不能反映个性,也不能反映规律。

2.表格记录。

该记录方式在整体观察、结构观察和实验观察中经常使用,它根据预先设计好的表格对场景中的内容进行反应和判断。

表格记录根据观察的目的、时间的跨度和长度,可以区分为以下三种:

(1)常规性、长期性和连续性记录表格。

该表格常用于分方面记录个案幼儿的发展情况、园务制度和班级规范等成文条款的执行情况、各个环节活动的整体概况、幼儿园各部门的一般活动情况等等,也就是日常进行的、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这种记录应当进入幼儿园的管理,形成习惯性的制度,并渗透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去。

(2)主题(问题)性、阶段性和连续性记录表格。

教师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常常需要在采取具体的措施之前进行一定的调查和了解,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行动方案,检验计划的效果并作出反馈。如果问题比较复杂,涉及各方面的因素较多,难以在短期内获得最终的决,那么根据有关的因素和方面设计表格,以进行阶段性的、系统连续的记录,就很有必要。

另外,针对现在占据主流地位的综合主题教学和新近兴起的项目(方案)教学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为了便于教师在实施开放性教学的同时能够灵活地、然而又是在一段时间内有保障地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为了便于教师自身和管理者根据一定的指标,从客观效果而不仅仅是活动过程上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针对一些长时间的(可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项目或主题,由教师和研究者、管理者共同制定一些活动内容、资源状况以及幼儿发展等方面的表格,以确保教师的灵活性和自发性不会只是完全随兴之所至的发挥,以确保内部和外部评价的客观性、有效性。

(3)研究性、定期的、间断进行的记录表格。

前两种记录在时间上都是被动的,即记录的时刻取决于活动的内容,处于什么环节、发生怎样的内容,就进行怎样的记录,因而也是随意的。而这里的第三种记录在时间上则是主动的,因为什么时候进行记录、记录多长时间,由观察者根据他的研究目的而不是根据活动内容来确定,因而它也是不随意的。前两种观察都是连续性观察,而第三种观察则是取样观察;前两种观察都针对一个整体性的情况,而第三种观察则针对局部的发展或专门的行为。(参见庞丽娟《婴儿心理学》,第31页)

由此可见,一般需要使用固定表格的记录,不论出于什么目的、时间多长、是否连续,都不是一次两次的行为,可以多次使用、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并且都具有比较严格的结构。

显然,质的记录和量的记录、结构的记录和开放的记录,是需要互相补充、也可以相互印证的。而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相互的转化:①成熟的或规范化的轶事性或日记式记录,如上所述,不可能是完全随机的和任意的,而是有特定的要求,有一些固定的、必须包含的要素,因此它也应当是部分表格化的。只不过这里的表格不是填空式的和选择式的小表格,而是简答式和描述式的大表格。②质的行为记录可以随时为量的记录补充新的项目,或作为量化工作的前期准备;③量的记录所获得的数据,可以随时补充到对于质的记录的整理中来。

(二)根据观察的时间划分:

1、现场记录

大量的需要和能够进行瞬间反应的表格式记录(有些涉及到态度的表格是不需要、也不大可能进行瞬间反应的)、特定事件中的速记,以及一些临时的感悟和发现,通常都需要甚至必须在现场立刻记录下来,以免事后的遗忘和混杂。 现场记录所获得的完全是第一手的资料,相对而言容易保证局部和细节的真实性,缺点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它只能记录行为(广义)的片段,以及一些突出的或者有显著意义的行为,而不可能是全面的、完整的和连续的,尤其不容易注意到一些潜在的、次要的、或场景外部的因素和影响,因为观察(有时候甚至是参与的观察)和记录同时进行,在时间和精力上得不到充分保障。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有专人进行辅助记录,或者有录音和录像设备辅助记录,那么上述困难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这些辅助记录在条件上和适用范围上是受到很大限制的。专人的限制性显而易见,而设备又缺乏灵活性、反应性和理解性。由于上述限制,我们就特别需要下文中的两点作为补充。

“现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有些情况下它并不完全是即时进行的。在时间取样观察中,观察者通常以一定的时间单位来记录若干可以量化的行为,如在半小时的观察时间里,以5分钟为单位来记录某一行为出现的数量或者某些行为的发生情况。大量的侵犯行为研究和各种社会性的行为研究都采取这样的方法。

2、事后回忆记录

这种方式用于开放的、质的记录。采用事后回忆记录通常与如下因素有关:观察者采取深入的参与式观察,要求完全卷入当前的事件中去,不能分心做观察记录,或者为了避免对对象产生不必要的干扰,不得不采取事后回忆的记录方式;记录一个连续而完整的事件;人对于环境的知觉是整体知觉,其间获得的大量信息都是本人没有意识到也不能意识到的,因此,在观察的过程中,现场没有意识到,事后却可能因为某种联想或触动而回忆起来,从而可以大大丰富记录内容的背景和细节。

3、现场和事后相结合

该方法通常用于质的记录。在当前的社会科学中,在进行个案记录或深入访谈的时侯,由于基本上不可能在现场记录完整的事件或行为,但又要保证第一手的、真实的和一些瞬间的信息,所以研究者经常采取现场记录和事后记录相结合的方式。例如观察者用速记的方式或者借助录音和录像的手段记录下若干重要的片段,然后进行事后的整理,就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记录。这种情况对于教师的局部观察或特定事件的观察记录DD无论是旁观的还是参与的DD也同样适用。

该方法类似于社会科学现场研究中的“现场笔记”(《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第349-353页),其要点如下:

由于记忆信息的遗忘与时间成正相关,所以尽可能在观察结束后立刻记录,或补充现场记录中遗漏的内容。

以印刷体打字并存档比手写更为可取,便于阅读和传播。这一点对事后回忆记录同样适用。

记录应至少制作两份,一份保存备查,另一份用于随时可能的修改。这一点,对于写和打字是同样适用的,而它实际上也是教师处理一切个人档案资料的一个基本原则。

事后对现场记录进行整理时通常要遵循如下步骤:

(1)描述

以客观、具体描述的方式整理现场草记,将片段的记录或一张张的表格还原成连续的事件。在整理过程中,很有可能在质的记录和量的记录之间,产生互相的补充和印证。

(2)回想

在整理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回忆起来在此之前的观察和记录中被忽略不计的细节或背景情况。即教师在这次观察以前曾经看到某种现象,当时未予以充分注意,但是后来整理当前信息时,由于不再是简单的知觉和判断,而是涉及到理解和解释,所以就容易唤起从前的相关信息DD我们通常所讲的原有经验。这种前后经验的相反相成的互相影响的机制,是我们理解建构主义的关键,也表明观察及其记录的连续性的重要性。

(3)分析和推论

观察者的分析意见和推论,包括事情的原因(动机)、现象的本质、问题的关键、意义、影响因素、各种相关关系等等,其中涉及到判断、归纳和各种假设性的观点。

(4)印象和感觉

对事件的纯粹个人性的印象和感觉,它比起前面的分析推论来,更带有观察者的主观性和模糊性。

(5)进一步的信息

即在前面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针对暴露出来的倾向和遗留的问题等,作进一步的思考,有待下一次的观察。

“幼儿图画书阅读”观察记录 第3篇

观察对象:甜甜 (化名, 大班)

观察目的:幼儿能否大胆观察画面, 理解故事内容。

一、观察过程

图书区的活动开始了, 甜甜自己主动来到图书区, 拿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小老虎的大屁股》, 坐在了教师旁边, 说:“王老师, 我来和您讲《小老虎的大屁股》吧, 我特别喜欢小老虎, 它的大屁股特别好玩。”

甜甜:“有两只小猫, 它们看到一只大老虎, 大老虎想吃它们。一只穿着花衣服的小兔子和青蛙在玩球。小兔子一推大老虎, 大老虎就摔倒了, 把皮球给压破了, 把小青蛙都吓跑了。小猴子骑着自行车, 后面带着一只小鹦鹉。大老虎也去骑车, 把车压坏了, 把小鹦鹉也压扁了。小青蛙、小猴子、小白兔都生气了, 小老虎说:‘我知道自己错了。’”

教师:“那你觉得小老虎哪儿错了?”

甜甜:“老虎说下次我赔你们一辆自行车吧, 小老虎‘哇哇’地哭了起来。小老虎看着地上, 有点纳闷。老虎摸着自己的屁股, 觉得有点瘦了, 又拍拍自己的屁股, 原来没有瘦。老虎躲在树后面, 它生气了, 小兔子和狐狸不和它一起玩, 结果小兔子把老虎推在地上, 老虎用自己的尾巴又把狐狸弄到水里了。大老虎在树叶子后面躲着, 看到大灰狼抓住了小猴子, 大灰狼想吃小猴子。大老虎把大灰狼给推倒了。

教师:“怎么推倒的?”

甜甜:“用它的尾巴给推倒了。小猴子和小白兔要推大老虎, 但是它们没有推倒。小青蛙还嘲笑它们。小猴子、小兔子、大老虎、小青蛙一起在草地上看天上的白云。”

二、观察分析

甜甜是比较喜欢阅读图书的, 在读书的时候, 喜欢和同伴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在阅读《小老虎的大屁股》这本书的时候, 孩子的观察比较细致, 能够关注到小青蛙、小鹦鹉这些体型较小的动物以及小兔子的花衣裳等, 也观察到了小老虎的屁股, 但是对于故事的内在联系并没有理解, 对故事的发展线索也不是很清晰。所以初次阅读, 只是了解到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人物的基本表情。

三、指导策略

(1)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故事画面, 教师与幼儿一起阅读, 重点观察人物特征及表情变化, 感知人物的内心变化, 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2) 引导幼儿掌握阅读方法, 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尝试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如何写幼儿园观察记录 第4篇

[关键词]:幼儿观察记录 形式

一、什么是幼儿观察记录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有三个特点:目的性、持续性和概括性。而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

记录是把听到的话、发生的事、看到的景写下来的过程。

幼儿观察记录是指幼儿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实验、观察、探索,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得,用不同的形式或独特的非语言的方式,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记录下来的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过程。

二、为什么要在幼儿阶段开展观察记录活动

1.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教育观中,特别是“多元智能理论”及新《纲要》理念下,每个幼儿都是鲜活的、赋予特质的,需要教育为其提供适宜的土壤和水分,促进每个个体充分的发展。

幼儿观察记录是幼儿展示自己的思维、想象、情绪情感,并和同伴交流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师与家长探测幼儿心理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日常活动和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掘它的价值,为幼儿成长与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服务。

2.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观察记录这种教育手段,可以激发幼儿乐学和会学的情绪;可以帮助幼儿回忆探索操作的活动过程;可以促进幼儿间的分享和交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幼儿再实验、再验证、再发现的欲望;可以促使幼儿将零散的知识经验不断地整合、系统化;能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3.教师角色的转变需要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应转变观念,教学不再是教师唯一一个主体,幼儿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要为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帮助。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三、如何有效地开展观察记录活动

(一)观察记录内容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根据小、中、大各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幼儿在感知、注意、思维、表现时的目的性、兴趣点、持续时间都会有所不同。小班幼儿在观察事物时,仅能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中班幼儿则能逐渐认识和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简单关系。而大班幼儿已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事物变化的较本质的原因。

基于此,小班幼儿的观察记录侧重点应定位在记录现象方面、或者是感受体验方面。如小班活动“糖果在嘴巴里变化”,引导幼儿感知糖在嘴里由大变小的融化过程,并用最简单的由大至小的○◎……记录下来。

中班幼儿观察记录的侧重点定位在记录材料、记录过程与现象变化等几方面,在记录中更强调探究的步骤。如中班活动“小蜗牛吃什么”,幼儿通过给小蜗牛喂食的探索活动,发现小蜗牛爱吃的食物,并能够记录这个过程中自己所喂食物的顺序及小蜗牛的相应反应(包括吃不吃、怎么吃)。

大班的幼儿在观察记录中更强调了记录设想,同时兼顾材料、过程、结果的记录。如大班的活动“怎么把纸扔得更远”,洋洋小朋友首先记录下自己将纸片抛远的设想方案,然后记录下实验后的测量结果,紧接着再修正自己的方案,改用纸团投远,再记录测量结果,第三次又改用纸包住小块积木投远,反复几次后,他得出了体积小份量略重的东西能将纸扔得更远。

(二)引导幼儿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观察记录

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创造力是令人称奇的,他们的观察记录形式也是异彩纷呈的,一般可采用选择、粘贴、涂色、判断、连线、图形、数字、符号、绘画及实物呈现等方法进行记录,有条件的还可以使用情景照片、语言录音、活动摄像等。

1.动作体现。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动作表现出来,是最简单、最明了的一种记录方法。

例如:在小班“落下来了”的科学活动中,在引导幼儿充分的观察下,绝大数幼儿都能用动作来表现不同物体落下来的不同样子:在表现鸡毛落下来的样子时,小班幼儿就张开小手慢慢转着圈,表现从高到低慢慢飘落下来;有的则用小手来回轻轻摆动着,表现边摆边往下落。在表现小积木落下来的样子时,小班幼儿飞跑的站起再蹲下,表示很快落下来。

2.语言表达。把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表达出来,让人人都听明白,这就对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在下雨前,教师有组织的带幼儿到室外观察蚂蚁搬家的情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条理的指导幼儿认真仔细观察,回到教室后,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兴高彩烈的交流着观察到的情景,细节都讲得很棒。

3.符号记录。从动作表现到语言表达,再到用符号记录,幼儿的思维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质的飞跃。简单的符号记录,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表现出来,既形象又便于操作。

如区域活动的健康检查站中,思思(扮演医生)拉着栀子让她站在墙边长颈鹿标尺那里说:“小朋友,你站好,我给你量身高。”接着点着标尺上面的105说:“一个一,一个零,一个五,你看,你在这里。”“我帮你写下来。”接着思思拿了纸和笔画了起来。只见她在纸上画好两根横线,中间一个小孩,旁边写好105。“好了,这下你不会忘记了,回家告诉你妈妈你已经这么高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天生就具备符号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及时的捕捉到幼儿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并创设一定的环境为这些闪光点的发展起到铺垫和推动作用。另外,在图形符号记录的表达形式中教师应该以幼儿为本,相信每个幼儿表现的独特和成功,承认每个幼儿的特点。这样幼儿的记录能力就会朝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4.艺术表现。除简单的符号记录外,绘画、粘贴、涂色等艺术形式也是幼儿喜欢的记录方式。它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原理趣味化。

如,在区域角的小医院里,幼儿玩得热火朝天,明明捂着脸哎呦哎呦的来到小医院,大夫有模有样的马上检查后,边说边在病历上画出了病情——一个小娃娃、一颗硕大的牙齿、一条虫子、一把钳子……接着大夫就带着小病人去拔牙了。

(三)教师在指导幼儿观察记录中应注意的问题

1.记录的合理性。不是所有的活动都需要记录。幼儿园的活动是多样的,记录主要用于结构性较强的探究式活动之中。记录的合理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记录不能生搬硬套,死板教条,简单划一,要始终围绕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和活动的目标来策划。另一方面,记录的合理性体现在幼儿的主体参与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记录方法或思路强行灌输给幼儿,应引导幼儿就讨论的问题,思考该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幼儿逐渐学习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勤于记录。

2.明确的目的性。进行观察记录是为了培养幼儿做事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其对各类活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教师应明确这一目的,恰当地指导幼儿进行有意义、有目的的记录,使幼儿明确为什么要进行记录,怎样做好记录。

3.教育的随机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观察记录的动机,随时启发幼儿抓住记录的时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观察记录成为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同时,鼓励幼儿寻找多种形式的记录方法,勇于创新,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尝试记录。

4.记录分享性。观察记录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幼儿进行交流,一是对记录内容做整理,以便呈现记录过程,探索发现新问题,以事实为依据总结、发现科学规律;二是发现幼儿学习和记录方式的一些特点,及时调整活动设计,为以后的记录和活动的完善开展做好铺垫。

5.由衷的鼓励性。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我们感受到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及各方面能力的不断提高,观察记录活动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而日益完善与成熟的记录又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幼儿通过观察记录激发了乐学、会学的情绪,促进了同伴间的分享与交流;幼儿通过记录回忆探索操作的活动过程,激发了再实验、再验证、再发现的欲望;幼儿在观察记录中逐步养成了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通过观察记录将零散的知识经验不断地整合、系统化。

总之,幼儿通过观察记录不断思考,不仅记录下了知识建构的过程,更记录下幼儿发展与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黄有芳.提高区域活动中观察记录的有效性.学前教育研究,2006.

如何观察记录幼儿的游戏活动 第5篇

南京市第一幼儿园 徐峰

2008年11月5日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因此,研究儿童的游戏,探索儿童游戏的发展规律是十分必要的。在研究儿童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对儿童游戏的观察。

一、幼儿游戏活动的观察

对幼儿游戏进行观察是成人了解幼儿游戏行为的关键。通过对幼儿游戏的观察,成人可以获取关于幼儿游戏的丰富信息:幼儿喜欢的游戏类型,幼儿喜欢的玩具和游戏设备,幼儿喜欢的游戏空间,幼儿乐于参与的游戏主题,幼儿与同伴、教师互动的方式以及有关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认知与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的有价值的信息。

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观察也是成人有效地指导和丰富幼儿游戏的前提。如图所示,通过观察,成人可以了解到何时应为幼儿的游戏提供额外的时间、空间、游戏材料或经验准备,以扩展和丰富进行中的游戏情节,成人何时参与游戏或同伴何时给予帮助是适时的,成人怎样参与以及同伴怎样帮助是适合幼儿游戏需要的。

二、幼儿游戏观察的一般原则

为了获得幼儿游戏行为的准确信息,观察者不论采用何种观察方法,都应遵循以下原则: ◇应明确观察的目的,并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

◇观察应在确保幼儿有机会展示他们所有游戏能力的情境中进行,既保证幼儿有丰富的、能引发他们各种游戏行为的材料,又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如果可能,应保证对幼儿室内和室外游戏进行观察。研究表明,有些幼儿在室外游戏比在室内游戏更能表现出较高的社会性和认知水平。

◇应在幼儿彼此熟悉并熟悉环境后才开始对幼儿进行观察。在与熟悉的同伴游戏时,幼儿会展现较高水准的社会性和认知水平。若开学初就进行观察、可能会低估幼儿真实的游戏能力。

◇应持续观察,以确保记录的是幼儿典型的游戏行为。

三、幼儿游戏的观察记录

游戏观察的方法一般有三种:行为核对表、等级量表和轶事记录。观察者在决定使用何种观察方法时,应在“易于使用”和“丰富描述”两者之间作出选择。1.行为核对表

行为核对表主要用来核对幼儿在游戏中重要行为的早现与否,观察者预告将准备观察的项目列出,当出现此项目行为时,就在该项上划“√”。运用行为核对表进行的游戏观察比较系统,记录信息更快捷。2.等级量表

等级量表与行为核对表有相似之处,两者都关注特定的游戏行为,便于记录信息。然而,等级量表不仅仅简单地显示幼儿出现或未出现的行为,观察者还可以自己决定幼儿呈现的游戏行为的等级,并评价这些游戏行为的质量。等级量表可用于评价那些难以量化的游戏行为及其品质。

与行为核对表相比,等级量表的不足在于需要通过制订等级来进行评价,这可能会降低资料的可靠性,也易出错。经常出现的问题还有:

3.轶事记录 轶事记录是指简短地记录幼儿的游戏或游戏中的偶发事件。这些记录可反映幼儿的游戏技能以及社会性、认知、情感和身体等方面发展的状况。

轶事记录可以在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游戏结束之后进行——通过回忆描述游戏过程中发生的事件。这样做的不足之处是有可能遗漏游戏中的重要信息。轶事记录的内容可能很简短,但应包含以下信息:幼儿的姓名、性别,记录的日期,游戏的背景,以及对事件的客观描述和观察的结果等。焦点应放在对游戏中所见所闻的描述上。观察者在记录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记录要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和内容。

◇客观记录幼儿所说的话,保留原始对话的情趣。◇记录时保留游戏情节发展的顺序。◇记录应客观而准确。

四、幼儿游戏的观察方法

实施指导,观察先行。只有通过观察,才能知道幼儿游戏的空间、时间、玩具材料、伙伴、游戏内容等情况,才能决定是否需要介入游戏。游戏最常用的有三种观察方法:

1、扫描观察

扫描观察即分时段定人观察。对班里的幼儿平均分配时间,在相等的时间里对每个幼儿轮流进行扫描观察。这一方法适用于全体幼儿游戏的情况。一般在游戏开始或者结束时选用较多。

2、定点观察

定点观察即定点不定人观察。教师可以固定在游戏中的某一地点进行观察,见什么观察什么,只要在此点的幼儿都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适合于了解一个主题或者一个区域幼儿游戏的情况,可以获得一些动态的信息,了解到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材料的情况、幼儿交往情况、游戏情节发展等。

3、追踪观察

追踪观察即定人不定点观察。教师事先确定一到两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他们在游戏中的活动情况。被观察的幼儿走到哪里,观察者就追随到哪里,固定人而不固定地点。

4、摄像记录

摄像机、数码相机在家庭和幼儿园日益普及。这些设备也可用作幼儿游戏观察的手段。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灵活地选用不同观察方法进行观察,从幼儿的能力发展来看,各年龄班幼儿在游戏方面的表现是不同的。因此,在观察时也要各有重点:

1.小班

小班幼儿主要处于平行游戏阶段,满足于操纵、摆弄物品。对物品的需求是“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对相同物品要求多;矛盾的焦点主要在幼儿与物品的冲突上。因此,小班观察的重点在幼儿使用物品上。

2.中班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生活经验的丰富以及游戏情节较小班复杂,中班幼儿处于角色的归属阶段。虽然选择了一个角色,但想做多个角色的事情,想与人交往但尚无交往技能,是人与人交往出现冲突的多发期。因此,观察的重点应该是幼儿与幼儿的冲突——不管是规则上的、交往技能上的、还是使用物品上的。

3.大班

随着生活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幼儿综合能力的增前,大班幼儿不断产生新的主题。因新主题与原有经验之间的不和谐而产生冲突,运用已有经验在现有的基础上并创新,成为游戏观察的重点,同时相互交往、合作、分享、解决矛盾也成为游戏观察的另一个重点。

如何写幼儿园观察记录 第6篇

1、孩子的神情、体态

2、幼儿对区域的热衷程度和参与态度。

3、幼儿动作发展状况(会否操作)

4、使用材料的情况。

5、活动中孩子的偶发行为。

6、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

7、区域环境背景对幼儿活动的影响

如何写幼儿园观察记录 第7篇

天师附小 王红梅

听课是学校进行教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形式,也是老师借鉴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老师有效地做好听课记录,同写教学故事、反思、案例一样重要,都是老师教学资源积累的重要内容。

现在,有的老师不怎么会记听课记录,有的记成流水帐,有的记得不完整。过一段时间,再翻看听课记录,看不出有多大的价值,最多能硬付检查了事。

本人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现提供一些听课记录注意事项,供同仁参考。

1、听课记录要完整,内容包括:科目、年级、做课教师、课题名称、听课时间、教学流程、课堂评价。尤其教学流程,除记录过程外,重点的师生语句、教学手段、媒体运用等都要记清。

2、教学流程是听课记录的主要内容。根据一堂课操作过程应包括:一复习;二导入,板书课题;三授新;四巩固练习;五小结;六作业布置;七板书设计。有时,一些老师的课前孕伏也很精彩,也有必要记下来。授新部分尽量记成课堂实录的形式,以便于课后反思查阅。

3、一堂好课的价值也就是一篇好听课记录的价值,反之亦然。有的老师一堂课可谓匠心独运,妙趣横生,听课老师要善于发现并详细地记下来;有的老师过渡语、引导语、评价语、小结语很引人入胜,自然也要记下来;有的老师手势、动作、表情很丰富,听课记录上要备注清;有的老师板书新颖、独特、简练,确能起到提纲擎领的作用,也要记录下来;另外,课堂上的失误、小插曲、随机事件,以及老师的巧应妙对也都可以记下来,供课下揣摩、反思。

4、课堂上要随听、随记、随想、随评,要善于捕捉灵感火花。否则,事过境迁,好的东西可能就遛走了,成了过眼烟云。课间评语可附在课堂实录右部分,占稍许位置即可。

5、课后评价要切中肯綮,一语中的,要评出特点、特色。不必面面俱到,不要人云亦云,过分的吹棒恭维更要不得。评价既要有感性认识,更要有理论依据。理论依据就是理性认识、理性分析、理性思考,这是听课的目的所在,是老师教学水平的体现。

教学评点要包括:

(1)、教材处理与教学思路、目标。(教者对教材的解读是否准确,也可以写出自己对于某部分教材的处理看法。教者的教学思路是否明晰,如果自己上会采用何种思路,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目标达成度如何等等)

(2)、教学重点、难点、关键(评点定位是否准确,是否突破了难点,如何突破的,突破得是否巧妙,有无更好的办法)

(3)、课堂教学结构设计

(4)、教学方法的选择

(5)、教学手段的运用

(6)、教学基本功(教态、语言、板书、驾驭能力)

(7)、教学思想(新课程的理念如何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

(8)、其它

如何写幼儿园观察记录 第8篇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者, 我们需要观察与记录幼儿的行为, 以便更好地了解幼儿。而现状往往是我们不知道该观察什么, 尽心尽责去做的记录看上去却反映不了多少问题。《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 (第五版) 》为记录幼儿行为提供了完整的框架, 同时, 全书提供了丰富的观察与记录实例, 并列出了大量的观察要点, 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实用性, 使得观察记录成为实实在在的、可操作的研究活动。

本书正文部分共十三章, 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 作者开宗明义地阐述了记录的目的、基本方法、观察时教师应持的态度、记录用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并指出环境在记录中的重要性。作者提出“教师要如实地去观察和记录儿童, 抛掉自己的偏见以及自身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在记录幼儿时, 不仅要恰当地运用语言, 同时也应记录幼儿的身体动作。因为幼儿是通过他们的眼神、身体动作、手势等与我们进行交流, 通过这些来向我们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

第二至第十章可作为全书的第二部分。主要是详细地阐述了如何观察与记录幼儿在各种不同活动中的表现, 包括常规活动的表现、使用材料时的表现、幼儿之间的社交行为、戏剧表演游戏中的表现、师幼互动以及同伴互动中幼儿的表现等。此外, 还涉及如何去观察和记录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语言发展和读写能力的萌发等。作者在这部分提供了许多丰富的实例, 具体地阐述了在各种不同活动中需要观察的内容以及记录的要点, 便于幼儿园教师操作使用。

全书的第三部分包括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这部分涉及的观察和记录对象是婴儿、学步儿和需要特殊关注的儿童。论述了在对这两类特殊儿童群体进行观察和记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观察和记录3岁以下婴儿和3岁~6岁幼儿是两个不同的任务。3岁以下婴儿的活动经常是一个动作接着另一个动作, 彼此间没有什么联系。这时就需要教师从婴儿的角度来看待每项活动, 将这些动作视为一个完整的事件, 记录时可以持续3分钟~5分钟, 而且应该包含尽量多的细节。

全书的第四部分即第十三章。在该部分, 作者主要指出了如何对一段时间内搜集的记录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和解读。我们需要将所有关于具体活动领域的小型总结综合起来, 得到一个终结性总结。在这个终结性总结里, 应当包括幼儿行为的趋势、幼儿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和障碍、评价幼儿成长状况、对幼儿的成长前景做出预测、 对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的描述等信息, 进而加深对幼儿的认识。总之, 对幼儿行为的记录材料的归纳总结和解读,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幼儿、研究幼儿。

写观察记录更能促进成长 第9篇

例如,观察记录《我会自己收拾》是这样写的:“活动时间结束了,孩子们忙着收拾材料。这时,出现了吵吵闹闹的声音。原来政政刚做完‘几何体阶梯’的工作,还没收拾好,旁边的几个小朋友就七手八脚地上去帮忙,还催着他:‘政政,快点呀,都吃水果了!’政政急了,他夺下被拿走的几何体,红着脸说:‘我会摆,不要你们弄!’我过去一看,五组几何体中还有两组没有摆回盒子,政政先把它们无序地一个个排成一排,忙活了好一会终于按高矮排成了一排,然后再一一放回盒子。放好了棕色的三棱柱,又开始放绿色的六棱柱。一开始,他还是像以前一样无序地忙活。这时旁边的凯轩说:‘你先放最高的!’政政这次没有拒绝凯轩的建议,先把最高的一个放回盒子,想了想又放回了剩下四个中的最高的一个,这样他一下子明白了,依次放回了其余三块,很快地收拾好了材料。”

通过观察分析,老师知道政政是个很认真、很有主见的孩子,凡事喜欢自己动手,不愿意别人插手。由于年龄较小,在整理玩具的过程中因为着急和经验不足,他的思维显得比较混乱。但是小家伙还是锲而不舍地要把事情做好,虽然尝试了好多次但并不气馁,直到放对为止,这种精神值得肯定。

上一篇:含有“大”的成语典故下一篇:安全生产联合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