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文本教学如何导入

2024-07-10

多文本教学如何导入(精选8篇)

多文本教学如何导入 第1篇

话说多媒体教学导入“好处多 ”

摘要: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的“好处多”: 多媒体教学能以旧联新,搭桥铺路;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兴趣,启动认知;多媒体教学更容易设障立疑,激发思维;多媒体教学更能设置悬念,引导探究;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观察直观,表象清晰。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好处多”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开头好说明一节课已成功了一半”。新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的“好处多”,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一、多媒体教学能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

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一位老师制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

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更容易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

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四、多媒体教学更能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下发”、“令人深思”。例如有一位教师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五、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观察直观,表象清晰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

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

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中、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孝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当然,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这些类型。关键是要掌握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多文本教学如何导入 第2篇

小学阶段,特别是高段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多视角解读文本,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去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小学高段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那么,怎样来来扩大阅读的总长度,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所以,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小学高段语文能力的前景。

一、兴趣引路,丰厚阅读能力。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阅读有了丰厚的基础,抽象思维进一步发展。对阅读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加之兴趣引路。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问题。所以,只要让学生个体体验到阅读的兴趣,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特别是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融合。使读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靠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形成的,所以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尝试语文课堂欢迎学生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这种让具有个性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能促使学生爱学、乐学、趣学,在教师的人文关怀中,学生的学习个性得到体现,兴趣阅读自然就溢出骨髓。让他们在学习语文上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二诱导兴趣,评价能力。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会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学生能大胆展示内心的感悟,进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相机教育学生:问答一条龙。,每个人都可以各抒己见,就算错了也无所谓。把评价送给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肯定他们发言。把阅读当成便饭,让孩子2读的有滋有味。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这些做法,让学生逐渐消除心理障碍,使课堂充满了“人情味”,学生无论阅读什么类型的文章,都感到津津有味,乐此不疲。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阅读的过程主要体现在“读”字上,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既要保“量”,更要保“质”,还要有一定的速度。交给学生一把读书的钥匙,要想学生取得“滴水穿石”之功效,教师必须引其趣,培养能力。三培养热爱读书的家庭环境。

老师发现 一些阅读能力较强的小学生,家庭阅读环境较为良好。许多小学生表示,他们热爱阅读是因为受到父母等家庭成员

热爱阅读的影响。还有一些小学生说,由于家庭成员喜欢读书,他们的阅读兴趣能够得到尊重。而且,他们的阅读活动还经常受到父母的指导。一些学生告诉老师父母还经常性地给他们传授阅读方法和技巧,还会教他们阅读的方法。告诉他们读书亦如此,贵在得法,方法不当,等于没读。采用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言,至于读什么书不受限制,让他们受益匪浅。可见,语文跟家庭有着密切联系。

常言道:“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广阔,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之规律。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

四 要有恒心,迎刃而解。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要有深度就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培养做读书卡片的习惯。将文章的内容浓缩在小小的卡片上,将书读薄,将优美的语句或新了解的知识摘抄下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这些习惯均以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这样的阅读,可以使头脑保持清醒,才有质量,才有深度。告诉学生,学语文要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人人皆吾师,处处有学问”要求学生每人,天至少坚持阅读30分钟,如果是朗读,阅读时要求学生身体站正或坐正,双手拿书,必须放在桌子角上,以备随机摘记,随时查阅,随意翻看,指导学生见缝插针地阅读。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去挤,总能挤出一些。这样日积月累,不知不觉“无心插柳柳成荫”!如我班的李宇轩同学这学期就利用零碎时间看完了小学语文网上推荐的《夏洛的网》等12本小学高段课外阅读书。我常跟学生说,语文的答案不同于数学。语文的答案是描述性的,一定要多写,千万不要满足于一点。但也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二是千万不要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我给学生分类整理了一整套解答各类阅读题的方法。如:分段及归纳段意、内容、中心的方法;开头、中间、结尾等句子的作用;如何找准中心句、总起句、过渡句、照应句等;修辞手法、写作手法,表达方法的正确判断;缩句、扩句、改句的章法„„这样经过整理传授和实践运用,学生就好比有了公式,有了法宝,各种类型的题目拿到手,都能迎刃而解了。

通过以上的实践,学生的阅读速度更快了,阅读范围更广了,阅读理解更深了,而且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也逐日形成,课余时间学生把兴趣都放在课外阅读上:下课追追跑跑的人少了,啃书虫多了;图书角忙碌了;吟诗诵读声多了;甚至一些琅琅上口的儿歌、诗句也走进了同学们的拍手游戏之中„„阅读的良好氛围形成了,阅读理解的能力也提高了。作为教师不能强迫或者采取枯燥的说教,需要巧妙地运用不同的策略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

多文本教学如何导入 第3篇

1. 时间的限制

在大学和高职高专中,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学习一门二外,各高校因师资力量等原因,都以开设日语居多。日语在英语专业教学计划被列为必修课和考试课,以我校为例,从大二开始安排日语学习,分2个学期,共计60学时,上课学时非常有限。由于语言的学习需要花费较大的时间投入,学生将大部分精力都投放在作为主修课程的英语上,课后很少有时间来预习和复习日语,更谈不上能进一步学习日语。

2. 学生学习年龄的限制

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应该是在3—6岁。我国现阶段,英语学习从原来的初中开始提前至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而二外作为大学和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接触日语时,学生年龄都在19、20岁左右,从语言学习的时间看,已经过了学习的黄金时期。

二、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每种语言都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经验的反映,语言涵盖了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没有脱离文化的纯粹语言,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

虽然在英语专业学习中,日语只是作为二外来学习,但仍然不能忽视日本文化的教授。由于二外日语教学中存在的困难,我认为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授教对象的水平,分阶段进行文化导入。

三、分阶段进行文化导入

在二外日语教学中,文化的教授不可能一步到位,否则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应该根据日语学习者掌握日语的程度,分阶段进行文化导入,每一阶段侧重点不同,方法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

1. 刚接触阶段

在学习五十音图时,学生大多数都觉得假名难读更难写,再加上又有平假名和片假名之分,学习日语一个月后,很多学生都无法完全做到“看到假名能读,听到假名能写”的程度。此阶段可以教学生诵读“「イロハ歌」”(伊吕波歌),这是一首日本的J2习字歌,在日本人尽皆知,它涵盖了五十音图中的所有假名,同时它又是一首佛偈,通过学习它,可以帮助在学生掌握假名的同时,了解日本人对人生的思考。

本阶段,教师还根据每课中出现的文化词或者是结合日本的现实情况,布置学生分组通过网络搜索相关内容的中文解释,然后在课堂给予他们5分钟的展示时间。例如,在日本发生地震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日本人和地震”。在学习第1课时,可以让学生用中文介绍日本人的鞠躬文化。在学习到代词「あなた」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能表达成「あなたは…ですか」或者「あなたは…ますか」,让学生发掘隐藏在「あなた」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一阶段的文化导入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开展,并以中文介绍为主。

2. 学习半个学期后

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假名已经熟悉,但由于掌握的日语单词非常有限,熟知的语法现象数量上非常少,结构上也比较简单,学生无法用日语讲述较为复杂的文化现象。教师可以根据每课出现的文化内涵、文化词和日本的现实情况,通过网上丰富的视频资源,给学生展示带日语语音的文化视频,以期扩充学生的文化知识。例如:在学习歌舞伎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观看歌舞伎短片,并简单介绍歌舞伎的历史,通过视屏和简单介绍,让学生感性了解日本古典剧目———歌舞伎,同时还可简单提到日本的其他两大古典剧目———能和狂言,并鼓励学生课后自行观看和查询资料。在樱花盛开的三月,教师可以下载NHK当年拍摄的樱花节目,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并介绍日本人和樱花的关系,从而了解日本人的樱花精神。

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为主体,教师可根据自己对日本文化的了解,找寻介绍日本文化的短片,给学生展示和讲解。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用所有的时间给学生观看短片,可以利用QQ将视屏共享给学生或者将视屏的相关网址在QQ上进行公布,以方便学生进一步学习。

3. 学习一个学期后

所谓“文化是日本的基本精神,少了它就不对味”,所以,在这阶段,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正确的表达方式,同时给学生讲授如此表达的原因,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实际运用时能因环境选择适宜的地道的日语表达方式。例如:我们常说的“有空吗?”,学生在学习到形容词动词后应该会表达成“「暇ですか」”,而在日本人心目中,「暇ですか」的意思是“你很闲吗?”或者是“你没有事情可做吗?”,而在日本社会,忙碌被认为是一种美德,“没有事情可做的人”是不会被人尊重的,所以要正确表达“有空吗?”需要用“「空いていますか」”来表达。

另外,由于这个阶段学生的日语单词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而且已经积累了一些语法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搜索一些日本文化的原文短文,并在课堂上用日文进行讲解。例如,5月5日,是日本的男儿节。接近这个时间时,可以让学生用日文介绍「子供の日」,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在许多影视作品中,每当这个时候,日本有男孩的家中,会摆放武士偶人,悬挂鲤鱼幡。

这一阶段,教师和学生各尽其职,教师利用自己对日语和文化的掌握,教授学生站在日本人的角度,应该如何正确、礼貌、地道地表达自己,而学生则利用已有的日语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扩充日语文化知识。

四、结语

总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是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的”,反过来,它同时又是记录文化的特殊系统。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它总是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了解彼此文化的差异可以升华语言的表达,也唯有合乎文化礼节,才能抓到住该语言的韵味”,所以不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无法真正运用好该国的语言,也就达不到交流的真正目的,学习语言也就成了一句空谈,因此,应该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根据学生每一阶段的特点,多途径地把日本文化分阶段放到日语教学中,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语言能力。

摘要:本文从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和二外日语教学实际情况出发, 讨论日语作为二外教学内容,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授教对象的水平, 分阶段、多途径地进行文化导入。

关键词:二外日语,分阶段,文化导入

参考文献

[1]王铁桥, 张文静.文化语言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研究, 1998, (3) .

[2]王福祥, 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3]林娟娟.论日本语言与文化交叉研究的必要性[I].日语学习与究, 2005, (1) .

多文本阅读教学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第4篇

【关键词】阅读 语文 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167-02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常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但教师由于没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自己充当主体,学生没有较好的融入课堂教学中,导致教学效率低[1]。所以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为提升语文高效课堂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情境设计效果欠缺

情境设计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氛围之中,体会作者的语境,感受作者的思想。由于欠缺良好的语境设计,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激发学生对于阅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用新颖的方法,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将一些场景进行再现,让学生充分体会语境的氛围。但部分教师由于开展的情景创设华而不实,大部分学生还是没法积极参与,导致情境设计没有良好的效果。

2.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学生学习效率欠缺

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没有充分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的设计往往是闭门造车,对阅读文本没有深刻的钻研,与组内的其他教师也缺乏有效的探讨,往往只是根据教学参考书,将一些重难点知识简单讲解,盲目的套用教学目标。导致出现同一的目标、同一的问题和作业,没有重视学生的差异化,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从语文阅读教学获取相应的知识[2]。

3.阅读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缺乏自主的思考能力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运用,教师大多运用多媒体将教学的重点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有些教师通过对幻灯片的精心设计,加入了音响和文字效果,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氛围。但阅读课作为一门课程,解读文本和体悟情感的过程没有阅读环节是不够的。

二、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质量的策略

1.合理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处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可以理解为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多媒体这一媒介或方式进行教学,当然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它可以辅助和改进传统教学方式。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多媒体与黑板,粉笔以及其他一些教具的关系,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时间关系,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正确理解多媒体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使两者相辅相成。对于语文阅读的教学,当得出结论或中心思想时,将几句话写到黑板上,其效果不一定就没直接放幻灯片或其他的方式要差,相反它可以凸显教学的内容,使其印象深刻。

2.创设合理的意境,重视学生的情感熏陶

阅读情境的创设关系到教学的氛围,良好的阅读情境创设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氛围。情境的创设应该覆盖所有的学生,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让学生良好的融入情境中。情境教学的设计应该剔除华而不实的内容,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脱离了教学目标。阅读情境的创设应采用多元化的模式,除了一般的角色扮演外,还应创设视频相关的播放、音乐等。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读之后,教师还应问。通过适当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加深理解,从简单的理解走向具体,思维方式也由浅入里。

3.科学安排阅读时间

阅读时间的控制是阅读课堂的重点,合理的规范阅读时间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注重压缩教的时间,以学位重点,将主体地位放到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对课文《春》的教学,学生可能对春天的感悟还不够深刻,此时应该让学生主动思考,说说春天究竟在哪里?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等等,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4.注重精度与浏览阅读

新课标提出,阅读方法应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和速读等方法,提高阅读效率。教师应该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正确区分精读和略读,对于实用类的文本内容,应重点把握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对于文学类的文本内容应重点感受形象、品读语言。比如对于课文《拿来主义》,应重点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论证思路。通过精读与浏览阅读,可以大大节省教学时间,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三、小结

语文阅读教学对人文精神的传递、完美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师应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国,注重以学生问本的理念,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质量。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惠志雄.如何处理好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J].教育与教师,2011(4).

课堂教学如何导入 第5篇

讲传说、听故事是初中学生大都喜闻乐道的。

上课伊始,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则美丽的传说,会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教师就可以把握住这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

但是必须要使故事传说的内容能自然地和讲课内容联系起来。

2. 质疑导入

古人云:“学则须疑”,“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教师提出耐人寻味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悬念,促使他们动脑筋,认真思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则顺势引导,步入新课。

3. 复习导入

《教学论》中说:“复习不是为了修补倒坍的建筑物,而是添建一层新的楼房。

”古语说:“温故而知新。

”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

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

4. 联系导入

横向联系,是指联系运用学生已学过的其它学科(语文、数学、历史、生物、物理等)的知识,有效地利用心理学的知识迁移原理,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较快地转移注意力,激发对新知识的兴趣。

5. 悬念导入

教师通过提出疑问,制造矛盾,在教学中设置悬念,是导入新课的有效方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悬念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启动思维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当学生处于这种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得“愤”、“悱”、状态时,教学过程将随之顺利高效地得以进行。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集趣味性和教育性,要从教材和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出发,切忌繁琐、冗长而影响学生的兴趣。

6. 演示导入

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幻灯等教具的演示,引导嘘声观察,提出新问题,进而过渡到新课教学之中。

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成丰富生动的表象,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抓化,比较适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7. 激情导入

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借助于情境的刺激作用。

在教学环境中,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正是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

导入新课时教师如果能创设一种情绪气氛,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带着一种激情来学习,学生便能增强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8. 语言导入

美的语言总能打动人心,用恰当而优美的语言导入,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导语,若能恰到好处地用上比喻、押韵、对比等手法,再引用一些诗文名句,定能优美且引人入胜。

总之,优美语言导入形成的的诗情画意,能让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能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去。

9. 幽默导入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是幽默。

”幽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幽默的话题可以让学生在哈哈一笑中迅速进入本课的学习。

以幽默睿智的话题导入,要注意让“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老舍语),还要注意幽默的内容要与本节课讲的内容密切相关。

10. 流行因素导入

此处的“流行因素”,是指流行于学生中的话语、歌曲等。

当教师用上这些因素时,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使学生产生共鸣,点燃他们思想的火把。

因为学生平时的情感体验被调动了起来,他们会觉得和老师、课堂的距离更近了,从而掀起课堂的一个情感高潮。

借用流行因素导入,需要教师多与学生交流,时刻关注社会生活,以了解学生的喜好,跟上时代,并巧妙地把流行因素引向积极的一面。

新课的导入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只有精心设计和精湛运用导课艺术,才能使其与整个课堂教学艺术和谐统一,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课堂教学的收尾技巧

1. 轻松结尾法

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同学们,这一节课的内容就讲完了。

”此种方法宜在一定的`条件下适用:一是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顺利达到了教学目的,这时就不必再多说一些;二是学生近日各科学习任务较重,需要得到休息,以缓解大脑的紧张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结尾再多说一些,倒不如来一紧急煞车,嘎然停止好些。

2. 章回小说法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问题等下一节课接着讲。

”此种方法宜在教学任务较重,需要两课时以上的情况下适用。

这就要把教学任务像章回小说那样分成“几章”(几课时),但不一定死搬参考书,要根据教材实际而分,要善于找个“节骨眼”,像章回小说那样在关键的“节骨眼”上“刹车”,造成一种悬念。

这样有力于促进学生探求新知。

3. 总结重点法

这也是当老师习惯使用的一种方法。

每讲完一节课之后,都回过头来总结一下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几点或几条,重点是什么,反复强调一下,强化记忆。

这种结尾的好处是,在学生们学习了一节新课之后,对主要内容和重点,能做到眉目清晰,记忆牢固。

4. 编顺口溜法

实际上这是总结重点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讲完一课之后,为了让学生牢固记住本节所讲内容,如果只列出一、二、三……若干条,恐怕学生不易记住。

如果老师稍微动动脑,根据教材内容编成几句顺口溜,使学生们念起来朗朗上口,易背易记,条理系统。

有的顺口溜能使学生终生不忘。

5. 留有余味法

老师在讲课时,有些要重点讲,有些要略讲,有些则故意不讲,只做简单提示,留下让学生自己去做,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刻苦钻研的习惯。

如一道应用题有几种解法,在课堂上老师只讲其中常见的一种或两种,其余方法留下不讲,让学生自己去做。

6. 稳定兴趣法

假如一节课上得好,定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这种兴趣表现得还非常强烈。

“打破砂罐问到底”“鸡叫等不到天明”是这种兴趣的表现形式。

但如果缺乏引导,这种兴趣是极易变动、衰退的,若要把这种兴趣引向稳定,就需要当老师的加以引导,进行培养,把本节课的兴趣迁移到后面。

7. 表扬鼓励法

喜欢表扬,是人们共有的心理状态,小学生更加如此。

一节课结束后,总结一个成绩,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会使学生受到莫大的鼓舞。

特别在某一章某一节即将结束的那节课的结尾,或是在一次测验之后的评卷课的结尾,运用此法,定会显示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8. 布置作业法

这也是一种较常用的结尾方法。

在一节课的结尾布置预习下节课或是完成课后作业和补充作业,目的都是巩固本节所讲内容。

但要适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就能完成。

否则,作业布置太多,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来,造成负担过重,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一个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课堂收尾的技巧也是丰富多彩的,以上所述仅仅是一孔之见。

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导入环节 第6篇

大峪一小 赵丹

课堂导入是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小学音乐课堂,有效的导入环节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效的导入为一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新课标要求,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及不同的音乐体验和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等。小学音乐应是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获得初步审美体验。

简单谈一谈音乐课堂导入的方法

(一)谈话导入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和答来实现。语言交流是人类沟通的最基本手段,是直接、明确的。比如,《布谷》,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从学生喜爱的小鸟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及生活中对小鸟的认识来导入新课。同时借助图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布谷鸟,并观察其形象特征获得鲜明的印象,并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这样,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引出新课《布谷》,并进行教唱、赏析。

(二)复习导入

复习导入法是传统教学的常规方法。通过复习一些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内容,从而为新授课题做好铺垫。

(三)提问导入法

提问是课堂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形式。有针对性地设置适宜、准确的提问导入,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要求。

(四)谜语导入法

猜谜语是小学生都非常喜爱的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歌曲内容或者题目设计有趣的谜语,作为课堂的导入。例如,《小燕子》一课可以设计成这样的谜语:“一条飞鱼空中飘,脑袋圆圆向上翘,翅膀弯弯尖又长,尾马分开像剪刀。”再如歌曲《小青蛙找家》这一课,可以设计成:“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由此,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引出新课,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五)情境导入法

所谓情境导入法,即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预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进入新课。这种方法形象、直观,极易调动小学生的兴趣。

(六)故事导入法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入新课。小学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导入,这样学生就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

(七)肢体表演导入

古人常说:“言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肢体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方式,也是最佳方式。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常常高兴起来就手舞足蹈,且越是年龄小的同学肢体语言越是丰富。

如何进行课堂导入和创设教学情境 第7篇

宫小

崔永生

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进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幻化成各种意境。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创设出生动活泼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氛围呢?

一、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优化课堂教学的导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是上好每一节的前提。一部好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能迅速地吸引住观众,让人产生非往下看的强烈欲望;一首好歌,只要前奏一响,就可拨动起听众心灵中的琴弦,真可谓“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定下基调,有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的导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水平,是一项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我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极其注重探索和掌握数学教学的导入艺术,通过实践,使数学的课堂教学取得了教好的效果。现将我的一些思想与方法提出来供大家研讨。

(一)、问题导入新课

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未知问题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这种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因此,在新课导入中,以导为主,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

例如,教学《元、角、分》时,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人民币换算时,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我创设了“乘公共汽车”的情景,出示妈妈和小明一起去乘公共汽车图片,可是妈妈带了10元纸币,公共汽车单一票价时1元5角,恕不找零,于是出现了兑换零钱的场景。如果你是小明该如何解决呢?学生们都急于帮助小明,各抒己见。有的说10元换2个5元,10元换5个2元,10元换10个1元等。但由于学生中大部分还 不认识人民币,更不知道元、角、分、之间有什么关系,该如何换算,这时,认识人民币已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各个注意力高度集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故事导入新课

小学生年龄小,上课不能自控,容易做小动作。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小学生很快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 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 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用故事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 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三)、游戏导入新课

皮亚杰说得好:“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者,都依赖于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由于抽象而显得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竞争等活动中,巩固所学知识,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练习为具有数学意义的活动。如能把新知识的探索融入游戏等生活情境中,那么在教学时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可能性》时,我先问学生,你们喜欢玩游戏吗?生:喜欢。师:那咱们现在来玩一个摸球比赛的游戏怎么样? 生:好!师:请听清楚游戏规则:每人摸10次,每次摸出的球给同学们看清楚,放回盒子里摇动一下后再摸。谁摸到的白球多,谁就获胜。(教师边讲边示范)谁想参加这个游戏?(教师选男女生代表各一名。男生摸的盒子里装了3个白球,3个黄球;女生摸的盒子里装的全部是白球。)师:下面的同学要记清次数,可要当好监督员哟!(学生摸球。比赛结束,女生获胜。)师:女同学获胜!男同学你们服气吗?生:不服气!师:为什么不服气?生1:为什 么女生每次摸到的都是白球?生2:女生每次摸到的是白球,那个盒子里可能全部是白球。师:是吗?咱们打开盒子看一看。(教师一一打开盒子检验,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概括。)师:1号盒子里全是白球,摸出的一定是白球,不可能摸出黄球;2号盒子里既有白球,也有黄球,那就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师:你们觉得这个游戏公平吗? 生:不公平。师:为什么呢? 生1:游戏里是摸到白球多就获胜,1号盒子里全是白球,女生无论怎样摸都可以获胜。而2号盒子还有黄球,那就有可能摸到黄球,所以男同学会输给女同学。生2:女同学盒子里全是白球,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100%,男同学那个盒子里有3个白球,3个黄球,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50%,所以不公平。师:你们认为从哪个盒子里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教师板书:可能性)生:1号盒子。师:这个游戏确实不公平,那么我们要怎样设计才公平呢?学了这节课的知识,大家就会明白了。

学生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课前安排摸球游戏,复习“一定”“不一定”“可能”“不可能”等知识,为学习新知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游戏结束,“我们要怎样设计这个比赛才公平”一问,巧妙地承上启下,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制造悬念导入新课

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记得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就是用这种方法导入的: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小华也是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学生略加讨论)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五)、操作导入新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可以设计紧扣新知、过程简单、取材方便的操作内容,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在操作中思考,探索知识,寻找规律,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养成从探索事物的根源去获得知识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等式的性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观察天平的方法,从观察中知道只有当天平左边和右边的重量相等,天平才能平衡。如果在天平左边加重量的话,右边也要加上相同重量的东西天平才能平衡。从这 些操作试验中,使学生就能很快理解等式的性质,在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依旧成立。

(六)、复习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新课的方法,应该说包含两个步骤,即先复习再引入,“复习”这一步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教师出示复习题的方式。教师在出示复习题时可以让学生口答(例如口算等等较简单的题目),或者学生独立作业的方式(例如计算等等较复杂的题目)。而“导入”是在“复习”完成后向新课过渡的阶段,是“复习导入”中一个重要环节,缺少这一环节,就显得结构不严密,失去了导入新课所要达到了的目的。“导入”中,教师可以直接陈述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内容,也可以采用提出疑问,设置悬念的方式。

“复习导入”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的应用,前提是必须有旧知识作为迁移,因此在数学这一知识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中,应用得非常广泛。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接受新知识,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同时整节课教学结构紧密,教学效果显著。

二、优化教学情境,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一)鼓励学生参与,创设动手情境。

皮亚杰指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将不能发展,思维发展了,能力也随着提高”。因为动手操作活动是多种感官协调参与的学习活动,它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体验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让学生脑、眼、手等器官协调活动,从而培养他们探索与实践的能力。

比如,教学《圆柱的认识》这节课时,我主要分那么几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各种圆柱形的物品,摸摸、看看、数数,感受圆柱体有一个侧面,两个底面,使学生对圆柱的概念有一定的初步形象。第二步,启发联想,让学生举例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的外形是圆柱体。第三步,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验证上下两个面的大小,侧面的大小与底面周长的关系,第四步,做一个圆柱。第五步,让学生想象三个展开面分别得出的是圆柱的哪一个部分。第六步,出示:由学生设计一个圆柱体的物品展开图,尺寸要合理。这样,使学生思维得以发展,能力得以培养,学以致用,拓展了学生探索的时空。

(二)精心设计提问,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自上世纪末:“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核心”。教育心理学认为: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载体。因此,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和实践的关键因素,好的问题能给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方向和动力。

比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我在教室里摆放了一个小商店,让学生模拟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商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去解决在“买卖”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增长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又如:教学中年级“应用题”知识时,我们模拟班级将要组织大家参加春游活动,让学生预算一下所需要的费用,如:包括来回怎样包车?选择哪种方式购门票?到公园选择游玩哪些项目等等,就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做个资金预算,根据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方案。创设的这些问题情境,由于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学生熟悉的事,因此学生都能积极地、饶有兴趣地探索。

多文本教学如何导入 第8篇

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的信息时代, 跨文化交际成了重要的学习手段和工作、生活方式。而大学英语教学是学习跨文化知识的重要平台, 通过跨文化知识的学习, 可以增强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积极性, 并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 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显而易见, 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进行英语教学, 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丰富文化知识、培养文化能力、跨越文化差异是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和任务。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进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发展。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尤其是研究对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对英语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启示。结合新媒体时代英语教学的新任务和新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明确指导、有效引导、批判性解读等辅助方式, 采用多种符号、工具等手段进行协同教学, 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2多模态与多模态化教学

单模态是用单个感官进行活动;多模态 (multimodality) 是用两个或更多的感官进行互动。

但多模态作为一种教学理论, 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 通过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动作等多种手段来调动学习者各种感官协同运作, 以达到加深印象、强化记忆的效果。

然而当下部分教师对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存在着严重误解, 认为使用PPT即多模态教学。如PPT课件制作精良也罢, 但现实并非如此。从多模态话语角度看, 多媒体课件在技术上确实能将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集于一身, 但从教学实践看, 教师课件的设计模态的运用往往较单一, 没有起到全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作用, 反而会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和精神涣散。尽管PPT课件已被广泛使用, 但实际上只是传统黑板替代品, 也就是说, 教师把用粉笔写在黑板上的教学内容放到了屏幕上, 甚至有的教师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一字不差的复制到课件中, 最终使PPT实质上成了电子版的教材。教师只是偶尔会为了画面好看些而附上图片。综上所述, 教师需要花更多时间, 下更大功夫来研究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并需注意将各种模态有机有效地结合为一体, 才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多模态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中教师的作用

英语教师应该意识到, 在多模态外语教学环境中, 自己角色已逐渐从主导转变为辅导, 主要任务是帮助学习者辨识各种符号, 构建意义, 来获得新知识。因此教师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

3.1明确的指导

尽管教师已不是教学的主导, 但对学生的明确指导不能忽视。

首先应帮学生接触多模态话语, 例如可通过选用适当的多模态材料, 如影像、图片、音乐等, 使其解, 除文字外, 还有许多非语言模态, 如声音、颜色, 甚至语类等, 这些模态与语言模态共同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中。当学习者对各种模态均有敏感性时, 教师便可进一步讲解各种符号在语篇中所建构的意义, 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各个模态间的联系, 协助其通过这些渠道进一步了解多元文化, 培养跨文化意识。

3.2各模态之间的协同

授课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模态教材、PPT、视频、音频等现代教学媒体来辅助教学。教师还可利用动作、手势等模态来补充、强化、优化口头话语, 达到多模态互相协同作用, 所以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口头表达能力, 以便清晰地传达信息。目标是让学习者关注交际规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深层文化, 同时使学生者直观地感受中西文化的不同魅力。

3.3有效的引导

如果用视频流材料仅仅是为了增加趣味性, 是对高级多模态资源的低级使用, 也是一种浪费 (顾曰国, 2007) 。

在教学中模态不是使用的越多越好, 模态使用不恰当容易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 重要教学点也就得不到突出。因此恰当协调好多模态符号输入和产出的关系, 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借助多模态符号的手段, 引导学生认识到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使文化的知识点从多角度得到强化, 最终提高学习效果。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习者意识到不同符号在意义的建构中的不同作用, 并着重分析意义构建中起关键作用的符号。

3.4实践机会的提供

帮助学习者了解各种符号资源和不同的交际规则等的意义之后, 为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 如情境对话、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汇报、辩论、小组讨论, 等等, 能够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与同伴的交流协商甚至争辩后, 将这些符号资源和交际规则转化成意义, 发出自己的声音, 提出自己的解读。教师也可以帮助学习者把设计应用于不同的语境, 生成新的意义, 使之成为一种可资利用的新设计。

当然, 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鼓励学习者以自己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为基础, 积极创造实践机会的同时, 也应把握好度, 不要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实践上, 而忽视了课程的主要任务和及时的指导。

3.5批判性的解读

批判性的解读是提高跨文化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鼓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体系, 在学习过程中反省、思考、理解各种模态的语篇, 与同伴互相交流, 对语篇进行评价和批判性的解读。如教师可以选取一段视频资料, 让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知识体系对其中出现的各种模态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可以采用个人陈述、小组讨论或辩论等多种形式。在学习者展示他们对同一语篇的不同理解后, 教师可发表个人的看法, 然后让大家对不同观点进行点评, 帮助学生从符号形式、语言特征等方面对视频要表达的意义进行批判性思考, 从而得出多角度阐释, 使他们建构起一个更全面的跨文化意识。

4多模态教学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影响

采用多模态教学对增强学生们的跨文化意识大有好处。在此过程中, 学习者可以借助多渠道、多元方式进行语言学习。对语篇信息本身, 及对图像、声音等各种符号模态的分析, 进而对语篇批判性的解读, 都能够帮助学习者主动认知世界, 探索多元文化知识, 并为其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探索世界, 了解不同文化环境下不同群体的特点, 进行本土文化和异邦文化的比较, 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得出自己的新知识体系, 并逐步构建自己需要的信息意义, 提炼出个人观点。学生在掌握语言本身的同时, 能更深刻地体会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 增强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再就是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反思能力。正是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得以加强。

5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人类交际活动的多模态现象越来越突出。意义正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构建。书面文字和语言在公共交流领域作为主要媒介的统治地位正逐步让位于以图像为载体或文字与图像并存的媒体。因此, 课堂活动的多模态化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教师应当重视课堂上多模态话语的应用, 使学生更充分地理解教师表达的意义, 培养多模态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要: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的信息时代, 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增强跨文化意识成为一个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和任务。本文主要从多模态教学角度来论述如何有效的完成以上教学任务, 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关键词:多模态,跨文化,教学,能力,意识

参考文献

[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7 (2) .

[2]胡壮麟.意义的多模态构建——对一次PPT演示竞赛的语篇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6 (3) .

上一篇:生命目标的价值演讲稿下一篇:关于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若干问题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