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企业危机--危机后的感悟

2024-09-13

如何处理企业危机--危机后的感悟(精选15篇)

如何处理企业危机--危机后的感悟 第1篇

5月份,对于所有XX人来说,我们经历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关于XX超市的各种谣言越传越凶,受前一段时间另外一家超市的影响,一时间,人们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手持XX消费卡的顾客纷纷前来抢购物品,25-27日三天抢购出现了高潮,由于XX公司良好的秩序以及成功的公关活动,暂时平息了这次危机,但是却留下了后遗症。笔者作为企业顾问,亲自经历了危机的全过程,下面将XX公司在本次危机中的做法与大家探讨以下,以使得我国其他的企业在越到此类型危机的时候,可以实现平稳的过渡。

感悟之一:企业应完善日常危机预警机制

在XX的文化手册中,也有专门讲述危机预警方面的问题的,这说明了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但说实话,我们在预警这方面做的确实不是很到位,或许也因为XX这八年发展的太顺利了,所以大家对这方面的警戒心就松下来了。通过本次事件,我们认为,作为一个企业必须要有健全的危机预警机制以及强烈的忧患意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说过,微软离破产只有12个月。而这个世界上目前市值最高软件巨无霸所以能经历一次次包括来自美国司法部及各同行的围剿而安然无恙,恐怕与各种深刻的忧患意识不无关系。

忧患意识的培养源自开放与负责的企业文化,而开放与负责的企业文化就是从领导者开始建立的。诚信是负责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

企业建立危机预警机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组建危机管理机构

第二:定期进行企业运营危机与风险分析

第三:进行风险分级管理

第四:不定期举行不同范围的危机爆发模拟训练,

第五:确保企业内部对话渠道的畅通。

第六:与外部世界建立良好的互动、协作关系,改善企业外部的生存环境。

只要企业认真的做到以上六点,扎扎实实的做好基本功,那么等危机突然来临时候,我们才不会惊慌,才不会出现那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

感悟之二: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任何危机的发展过程都包括突发期、扩散期、爆炸期、衰退期这样四个时期。如果在危机开始的突发期和扩散期有所动作,遏制危机,往往成本较低,效果也理想,一旦爆发期,情形就很难收拾了。

前一段时间,XX公司面临的谣言危机,其实谣言从年前就开始流传,但当时我们没有做过多的工作,认为谣言总会过去的。当该地另一家超市出现困境的时候,谣言危机迅速席卷XX,一时间出现了抢购的局面。虽然最终我们控制住了这场危机,并实现了平稳过渡,但如果在去年就做一些公关活动,我们所要花费的金钱和精力与现在比都会是一个不小的节约,因此,广大企业要时刻关注本企业的社会形象的变化,一旦出现危机,要迅速做出行动,争取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如何处理企业危机--危机后的感悟 第2篇

合理的应变措施,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人们都十分注意各种危机的发生及对出现的不利后果的补救。但是,很多危机尤其是公关危机往往是突然而至,因此必须通过及时有效的应变措施来力挽狂澜并进行弥补。当危机刚一发生,企业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转变工作重心,全力以赴投入抢救工作。危机期是企业面临的严峻时期,战略选择失当就难以挽回败局。

巧妙地媒介关系处理, 媒介关系即企业与新闻传播机构和新闻界人士的关系:新闻界是影响社会舆论的权威性机构,具有舆论导向性: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介极端发达,通讯工具更加先进,因此新闻媒介的传播速度可以说是闪电般的迅捷。危机一旦发生,自然很容易引起新闻界的关注。因此,媒介关系是公共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种场合下,要让新闻媒介传播信息都如实、公正并符合业的利益则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公关不能隐瞒事实而要尽可能真城和坦率地配合媒介报道事实真相,以引起社会公众的重视,并澄清已经或可能产生的小道消息。只有进行有效的传播管理,才能有效进行危机公关工作,才不至于不利于企业的小道消息四处蔓延,给企业带来更多不必要的麻烦。

有效的内部关系协调,在危机公关中,公司越来越重视内部公众。因为内部公众不但是内部公共关系工作的对象,还是外部公关工作的主体,是与企业自身有最直接联系的一类公众对象。内部公众对公共关系来说是一类特殊的公众。企业要在危机公关中树立良好形象,需要通过企业员工的积极表现来获得外部公众的认同。因此,同内部公众协调关系、是公共关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因而,无论公关危机发生在内部还是外部,都要首先协调好内部公众关系,使内部公众与企业始终处于相互理解和同心协力对付危机的状态。在公关危机中,内部公众的有效协调是使企业安度危机的基石。

正确的舆论引导,传播学家怀特在评价一次电视转播月蚀时,颇有深意地说:“人们本可以探首窗外,看到真正的东西,然而他们却不这样,而情愿在荧光屏上凝视它的影像。”由此可见大众传播渠道的作用是多么重要,它们对公众的影响力不可小觑。舆论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企业有利的舆论报道,会在公众之间产生积极的影响,迅速树立起企业良好形象;另一方面,由于舆论对大多数人具有煽动性和威慑力,因此,坏的舆论也会在公众中飞速传播,使企业形象顷刻之间灰飞烟灭。公关危机中的舆论作用之大,足以影响组织的生死存亡,改变组织的命运。

如何处理企业危机--危机后的感悟 第3篇

上周的五赢,家《不我是是歌歌王手韩》红结,束而了是,主但持最人大汪涵。

不管湖南卫视跟孙楠之间有没有黑幕,汪涵直播现场所表现出的危机应变能力着实让人佩服,他那7分钟的临场发挥可以说是企业危机公关最好的教材。

第一时间原则

“所以刚才我由话筒听到那一段的时候,我并没有试图打断您要说的话,虽然我可以这么做。”突遇大腕级歌手退赛,这对直播节目来说是一场严重的事故,但面对危机的发生,汪涵没有选择躲避,没有要求导播切换画面或者插播广告,没有将责任推给导演和幕后,而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勇敢地面对危机的发生。

很多企业面对危机的发生,往往采取躲避的方式,认为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待大众的情绪慢慢平静之后,再站出来澄清事实,这样会避免舆论的锋芒。其实,这样做是大错特错,躲避,不但不会减轻舆论的情绪,而且会使大众对企业产生不负责任的坏印象。危机已经发生了,躲是躲不掉了,最好的选择是第一时间站出来,用真诚的态度来表明自己有能力处理好危机。第一时间发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也可以有效引导舆论的导向,避免一些恶意中伤和抹黑。危机公关最忌讳的就是侥幸心理、驼鸟政策、推卸责任、隐瞒事实。

明确事件性质

“楠哥,我特别想问一下,您说的话应该是您此时所想所感,都是您拿定主意之后的观点”,在孙楠读完退赛声明之后,汪涵没有急于发表观点,而是问了这么一句话。面对危机的发生,首先要做的就是搞清楚事情的原委,明确事件的性质,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坚决不推卸,不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也不背黑锅。汪涵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孙楠退赛跟我们湖南卫视无关,这不是我们有意炒作,而是你孙楠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单方面毁约。

攘外必先安内

“首先,请导播给我准备3到5分钟的广告时间,谢谢!我待会儿要用。”危机发生的时候,也是企业内部最容易混乱的时候,内部乱成一团糟,还怎么应对危机?汪涵首先想到的是安抚团队,为团队争取3到5分钟的广告时间,给大家先吃一颗定心丸,心静下来再来想应对的策略。

说话留有余地

“接下来我要说的这段话有可能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而不代表湖南卫视的立场。”越是面对意外状况,人越容易慌乱,一慌乱就容易出错。企业是众矢之的,一点不经意的口误或者瑕疵都会被媒体放大,所以危机公关切记把话说得太满,也不要轻易做没有把握的承诺,如果实现不了将会令公众更加愤怒。

摸准当事方的主要诉求

“但是说实话,我的内心一点儿都不害怕,因为一个成功的节目有两个密不可分的主体,除了这个舞台上的七位歌手之外,还有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和现场的这么多的观众。”

孙楠退赛,最直接的受害者是谁?不是其他的六位歌手,也不是湖南电视台的领导,而是千里迢迢来到现场的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他们就好比企业的顾客,是最不能得罪的。观众的诉求是什么?当然是希望看一场高质量、精彩的节目。“我之所以不害怕是因为你们还真诚地踏踏实实地坐在我的面前,我还可以从各位期待的眼神当中读到你们对接下来每一位要上场的歌手,他们即将演唱歌曲的那一份期许。”舆论的情绪是可以引导的,汪涵通过这段话将观众从孙楠退赛的失望情绪中引向对其他6位歌手的期待,换句话说,没有孙楠,节目照样精彩!

尽可能补救

“当然,我们在这里提出一个希望和请求,就是希望您以一个观众的身份继续坐在这个地方,来看你最爱的弟弟妹妹们向歌王的舞台进军,我也相信我们现场的500位大众评审已经做好了准备,用掌声来接纳这位不期而至的观众,不信,你听。”制止孙楠退赛已经不可能了,但让孙楠作为一名普通观众留下来能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也可以安抚观众的情绪。并且,汪涵给了孙楠一个不能拒绝的理由,用其他6位歌手和现场500位大众评审来“绑架”他,他不敢不来。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在危机发生的开端,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补救,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给公众一个期待

“各位亲爱的观众朋友,真的千万不要走开。还是那句话,真正精彩的时候,或许会从广告之后才开始,马上回来!”危机发生后,公众会对企业失望、不满,这时候要适时安抚公众的情绪,让公众产生新的期待。

真诚沟通

如何处理企业危机--危机后的感悟 第4篇

在“微”时代,首先应做到“快”字当道,回应速度非常关键。总体来看,无论有无意见领袖参与危机传播,如果当事方能在8小时内做出回应,就能最大程度缩短危机持续时间,负面声量也有显著下降。如果首次回应时间在爆发后的24小时以上,则会显著延长危机的持续时间。在“315麦当劳事件”中,麦当劳做到了在2个小时内就进行了回应(8点央视进行报道,麦当劳9点20分在官方微博进行回应)。尽管家乐福和中国电信随后也对央视315曝光进行了官方声明,但是很多网民却认为,他们是在跟风,没有诚意。所以,速度是关键。

要做到在8小时内就能作出回应,公司的组织架构必须做相应的调整。在“微”时代,面对危机处理时,撰写声明和批准声明之间的层级最多不能超过3层,2层是最佳的。甚至,在一些重大危机出现时,总经理和写微博的人需要在一起工作,直接沟通。

在“微”时代,前期的危机管理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一方面,理顺危机一旦发生企业内部的应对管理流程,另一方面,也要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况事先做好预案,而且预案中需要包括如何在微博平台上做出反应。

其次,意见领袖对于危机的传播影响很大。意见领袖参与讨论要比没有参与讨论的影响增加37倍,持续时间也会比没有意见领袖参与高很多。因此,对于品牌而言,找到行业的意见领袖,使之成为品牌的重视粉丝或喜好者,并维护好他们的日常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在微博平台上,企业回应的内容和方式都需要做出改变。这取决于企业是否能熟练运用“微”时代的各种沟通技巧。研究发现,在危机开始之前就已开始运营官方微博的品牌,在危机到来时,其回应时间会缩短12小时,危机的平均持续时间会减少2天,且负面声量占比也有所下降。去年神州租车遇到了顾客挑起的服务质量的危机,其高管(CEO陆正耀)通过个人微博回应化解了这场危机。在回应的方式上采用了幽默和娱乐化的方式,在用词上紧跟潮流,比如“滚你”、“切糕”等,迎合了网络传播的倾向。

社会化媒体的特征是需要和受众进行平等的沟通对话,所以企业在回应时,如果有一个具体的人,一个企业的高管出面,而不光是一个冷冰冰的企业名字时,效果会更好。在回应过程中,需要体现出企业的“关心”,从公众的诉求出发,而不仅仅从企业的立场看待问题,体现企业的关切之情。对政府和企业的新闻发言人来说,现在微博已经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发言人平台,如何在微博上进行内容发布和沟通是新闻发言人需要掌握的新技能。

值得提出的是,微博热点话题滚动非常快,有些情况下,企业还未做出回应,话题就已经过时了。这时候,是否要回应就成为了企业需要做出的一个判断,因为回应有可能再次放大话题。一般来说,这和事件的性质有关,如果是人命关天的,比如食品安全等,就一定要回应。而如果事件的性质并不严重,则不做回应效果更好。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决策应该建立在实时监测提供的数据之上,例如,如果有意见领袖、大号的转发,事态就可能面临升级。

管理者如何处理危机 第5篇

在和危机的“斗争”过程之中,管理者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此,所以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状态。一旦顾此失彼,新的问题就会层出不穷,毕竟顾得了这头,那头就顾不了了。而且危机处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管理者的意志和体力都面临这巨大的考验。掌握了如此多资源和权力的管理者尚且如此,那些普通员工的状况可想而知。他们不仅仅对于企业是否能够度过危机十分担心,也在考虑对自己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自己应该怎么做。

危机处理很容易将组织拖入无序的状态,因为所有的人都要停下手头的工作,尽快齐心协力将危机消除,不得有丝毫的懈怠,那么平时的正常工作时间肯定要受到挤占,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会降低不少。因此管理者要避免陷入泥坑之中,贻误危机处理,给组织带来更大的损失。掌握一定的法则,让管理者跳出危机处理的坑。

现代管理学派经过大量案的例进行分析,基本确立了6大危机处理原则,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对于危机处理之中容易暴露的问题,进行了十分有效的规避。管理者如果能够掌握好这6个原则,一定能在危机处理之中游刃有余。

要有坚定的立场,坚持的态度

在危机来临之际,管理者应该综合自身情况以及公司的状况,做多角度多层次的客观考量。管理者一定要和企业处在统一战线,才有能力对抗危机,一旦管理者的立场和企业发生了冲突,就会导致新的问题出现。危机处理是一项新的挑战,不能够坚持下去,别的都是妄谈,管理者具有表率作用,这种态度也将影响其他人。管理者能坚持,其他人不一定能坚持,但是管理者不能坚持,其他人一定不能坚持。

当机立断

危机处理过程之中,组织必然是一派乱象。不仅是正常的运转秩序被打破,还有可能引发一轮轮小冲突。危机让人人自危,每个人就都会为自己考虑更多,也就会出现资源的争夺,权力的追逐,对于已经处于危机中的组织是不小的影响。这时,管理者虽然无暇顾及组织这些小情况,但是不意味着放任不管,应当及时将这些问题迅速处理,古语有云,“攘外必先安内”,小组织稳定有助于管理者处理整个公司的大事务。

控制信息

控制信息有两方面,对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的控制。正面信息可以向员工透露,但是不宜过多。过多的正面信息,容易让危机交困当中的组织成员过于乐观,影响了对危机的准确认识,使得危机处理能力大打折扣。而负面信息则要选择性地透露,一部分负面信息必须透露,因为员工也具有一定的知情权,对于危机处理的及时情况也要有所了解,但是有的负面信息一定不能透露,否则容易造成企业内部动荡,人心涣散,因为一条信息而葬送了整个公司的努力。

做本职工作

的确,在危机处理的大潮之中,每个人都会寻求让自己利益受损最小的方法。然而,一个管理者,在这紧急的局势之下,不能够有丝毫的分心,去顾全自己的利益,更不应当做有悖于公司理念的事情。对于企业来说,这个时候,忠诚将是最宝贵的,这也是此时判断一个管理者好与坏的最高标准。管理者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与企业共进退。

理解利益顺序

企业之中,有企业的利益,有部门的利益,还有个人的利益,哪种利益的更重要,管理者心中一定要有个概念。为危机处理过程之中,时常要舍弃一部分利益来保全另一部分利益,舍弃哪一部分,就全依赖于利益的顺序了。有句很有名的话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在公司内部,企业利益,高于一切,而企业利益当中,企业的核心价值又高于其他。究其根本,危机处理也是为了保护公司核心价值不受侵犯,一旦核心价值受到了威胁,那么依附于此的其他价值也就无从谈起,失去了根基。

做好备案

危机处理这么艰难,当然可能继续失败。失败已经是最坏的打算了。对此,管理者一定要有足够的准备。首先,做好心理准备,如果危机还在不断恶化,自己一定要扛住,毕竟管理者是很多员工的“主心骨”,管理者率先倒下,那么后面的就都是“散兵游勇”了。其次,则是做好公司的准备。危机继续恶化,公司可能就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比如裁员、减薪等,同时也要为应对损失做好一定的资源储备。

注意,管理者在为公司做准备的时候,考虑角度应该从公司出发,很多管理者自身不愿意裁员,但是从公司的大角度来看,裁员是最好的止损方法。

如何处理企业危机--危机后的感悟 第6篇

9、在危机决策中领导者如何处理突发事件

在现实生活中,危机如同驱不散的幽灵始终追随着我们。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时,各种矛盾、冲突日益尖锐,若处置不当,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因此,如何处理危机成为现代领导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危机处理能力成为信息社会条件下衡量一个领导者行政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

一、迅速控制事态。无论面对的是何种性质、何种类型、何种起因的突发事件,领导者都应积极进行处理,立刻作出正确反应并及时控制局势。以积极的态度去赢得时间,以正确的措施去赢得公众,创造妥善处理危机的良好氛围,而不应一开始就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追究责任。从而耽误处理突发事件的时间,造成处理的被动局面。此时领导者应从容面对,快速反应,果断行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否首先控制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和首战。

二、准确找到突发事件症结要真正彻底消除因突发事件造成的危机。需要在控制事态后及时准确地找到突发事件原因,对症下药,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一阶段主要是作好如下方面的工作:1,收集信息,掌握第一手材料。突发事件的原因深藏在事物的内部,隐含在各种现象之中,要想把握它,必须掌握大量的材料,并能对此进行分析与综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据此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办法。2,确定事物的性质,这是危机管理的关键。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领导者要做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工作。这主要是对突发事件做战略性的分析。包括突发事件的主要力量是来源于哪里?最终目的是什么?通过分析,使之对危机认识更深刻,更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危机的策略方案,争取控制危机的主动权。3,制定具体解决措施。事件的性质确定以后,必须迅速制定处理问题的总体方案。解决危机的方案,首先要具有可行性,其次要注重效果、标本兼治。所以领导者在出台处理意外事件的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因素,因人、因地、因事制宜,达到对公众、组织都有益处的效果,努力取得多重效果和长期效益。最后,要准备备选方案。为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必须做多方面慎重考虑,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胸中有数,从而使突发事件得到妥善解决。

三、及时向社会通报事件进展的情况,明确表明态度。发生事件后,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组织人员深入调查核实情况。通过行动依法维护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及时透过媒体向社会公布事件的真实情况,以良好形象争取社会支持和认可。

四、果断解决问题实施决策方案。采取具体措施处理事件,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决战时期。这时领导者的指挥能力、运筹、决断、魄力都将发挥重大的作用。1,领导班子内要达成认识和行动的统一。2,领导者亲临现场。在突发事件中,领导者魅力的最好展现是亲临第一线指挥,稳定人心,也充分体现领导者胆略、勇气。3,用好人。危机时刻是急需人才的时候,也是人才发展的最佳时机。这时的用人要突破传统框子,不拘一格。为鼓励人才的脱颖而出,要运用灵活的激励手段。4,执行要有力。处理突发事件,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阻力,如果忍让、退却,就会带来无穷的后患。所以,只要是正确的措施,一经公布,就要坚决贯彻,丝毫不能妥协。

辞职后的五险一金如何处理? 第7篇

辞旧迎新之际,是最容易引发离职潮的时候。大家都想趁新一年来临之际“挪一挪”。但是离职后,原单位缴存的五险一金会怎么处理,你知道吗? 辞职分两种,一种是“裸辞”,也就是还没有找好工作先给自己放段时间假。另一种则是已经找好工作,“跳槽”。情形不一样,五险一金的处理方式也不同。

首先,我们来看看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是由单位缴存20%,自己缴存8%。比如每个月4000元的工资,那就是4000*(20% 8%)=1120元。

养老保险在缴存中是可以中断的,只要累计缴满15年以上,就有资格享受养老福利。平时交的越多,老了之后领到的钱也就越多。

有了新单位的:辞职后原单位会为你办理停缴手续,你的账户会处于封存状态。如果你可以马上找到新工作单位,就把你的身份证复印件提供给新单位人事,他们就可以为你办理社保续缴手续,不需要你自己去办理。

其次,是失业、工伤、生育险。

这三项险除了失业险自己缴纳1%,其他两项是没有自费成分的,都是单位缴纳。与养老保险不同,工伤、生育保险没有个人账户,不能转移,一旦失业后,福利就不能享受了。失业保险则只能省内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失业保险只有被单位辞退才可以享受,自己辞职是不能享受的。

还有,我们最关心的医疗保险。

医疗保险每个月由个人承担2%,单位承担8%。以每月工资4000为例,4000*(2% 8%)=400元。医保不同于养老保险,如果中断会比较麻烦。连续中断3个月或累计中断6个月以上,医保视作失效,不能享受报销服务。

如果有新单位,单位是会替你办理。

最后,我们一起说说住房公积金。

住房公积金是每个月单位缴存8%-12%,自己缴8%-12%。以4000元为例,4000*(12% 12%)=960元。

辞职后,账户静置不动。这是一种短暂的状态,因为如果你在同一个地方长期生存,甚至将来打算永久定居,辞职只是一种短暂的状态,不久你就会有新的工作,这个时候只是一个过渡期,以后可以在新的单位重新续交公积金,以前的所交不受影响,这种情况下不许做任何处理,好好找你的工作要紧。

办理提取是不少人要面临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很多外地人在北上广等大都市生存,辞职了以后如果你想到老家或者其他城市生存,这时候的公积金不能全国联网,因此,如果离开这个地方公积金将会失去作用,你可以在单位办理公积金提取手续,并不难,一般情况下一天能解决所有问题。

现在已经出台了新的政策,这部分公积金可以利用租房来使用,因此,如果你辞职了,并且不会离开这个城市,这时候的公积金可以用来支付房租或者买房子使用,这也是非常合适的选择,不需要进行公积金提取,只需要相关部门出具证明即可。

融媒体环境下如何处理高校危机 第8篇

一、融媒体环境下高校危机的特点

(一)传播主体敏感性

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场所,高校拥有大批有思想、有文化、关注社会发展的教师群体,还拥有大量有激情、有强烈好奇心、思想活跃但欠缺成熟的年轻大学生群体。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使他们成为最主要的受众人群。也正因如此,高校师生往往成为危机事件的敏感易发人群,如不加以及时有效的疏导,可能会引起消极反应,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安全稳定。

(二)传播渠道多元性

新媒体的诞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而融媒体采用多种传播手段,将所有媒体形式融合在数字化的传播环境中,既拓展了新媒体发展的多样性,又实现了即时传播。受众利用手机、互联网等介质,通过搜索引擎或消息推送等方式,能够获得消息的最新情况,与他人交流互动,发表意见和评论,参与程度大大增强。危机一旦发生,人们可以在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社交平台上传播信息,发表评论,融媒体多种形式的传播手段为高校危机快速蔓延提供了渠道,这就导致信息管理异常困难。

(三)传播后果的破坏性

融媒体时代,一所高校内一旦发生危机,便会在极短的时间迅速传播并影响到其他高校乃至全社会,引发更大范围的危机事件。融媒体时代,手机与网络相融合,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较之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快速、更加广泛。这也使得负面消息的传播速度加快,带来的影响力和破坏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加之在融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发布者,在空间开放、全民参与、反应灵敏的互联网上,“议程设置”的作用和地位已经动摇,“把关人”的功能也已经被严重削弱。特别是面对危机时,“把关人”的态势已微乎其微,这就导致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片面、主观、失真的信息也容易夹杂其中。危机爆发之时也是谣言诞生最易产生之时。而谣言的诞生,往往又是严重性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二、融媒体环境下如何处理高校危机

(一)建立健全高校危机的预警机制

媒体舆论具有社会预警功能。危机预警的目的是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及时发现危机,发出警报,把危机可能造成的伤害尽可能降到最低。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是作出危机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影响到危机管理的效果。第一,高校危机事件一旦发生,将会涉及校内外的方方面面,这时,仅靠个别相关部门是难以应对的。因此,高校成立危机管理小组就显得特别重要。危机管理小组包括由校长或党委书记负责、校外法律界人士等构成的决策机构,和由学生处、各院系负责学生工作的书记、保卫处、学生处、宣传处、后勤处等构成的实施机构。第二,高校应充分利用融媒体时代广泛而便捷的媒体平台,监测校内外的相关信息,充分掌握校内外的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及时发现危机隐患,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潜在的危机信息反馈给领导层,以便为领导层制定切实可行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将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建立健全高校危机的处理机制

在面对危机时,高校管理者要迅速反应,抓住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借助融媒体的多种传播手段,及时向校内外告知危机事件的具体情况,澄清事实,避免谣言的发生,消除公众疑虑,维护自身形象。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高校对外发布信息的主要途径,对于高校积极应对媒体、促进信息公开、预防和化解危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新闻发言人可以通过记者招待会、校园官网、官方微博、微信、论坛等途径,就危机事件的相关信息向校内外公众发布事实、作出解释说明、消除谣言误解。另外,在危机事件初始阶段,由于人们对事件本身不够了解,容易引起猜疑。此时,高校掌握事实信息的主动权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高校必须在危机发生之后的48小时黄金时间内积极主动地利用手机、互联网等渠道向外界迅速准确地公开事实信息。这可以使高校师生及社会公众尽早全方位地了解危机事态的进展,对于高校表达观点、掌握舆论主动权、防止流言谣言的发生、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提升高校的公信力都是有利的。

三、建立健全高校危机的善后机制

危机处理结束之后,并不意味着危机管理过程结束。高校还需继续加强危机管理,建立健全高校危机的善后机制,重新塑造良好形象。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总结经验教训,全面分析危机的利弊得失,从中挖掘可利用的机遇,进行危机公关,想方设法将危机转化为契机,促进高校形象的重新塑造。第二,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学校的最新发展信息,冲淡负面效应造成的影响,重新获得校内外公众的支持与肯定,增强公众对高校积极发展的信心。第三,发掘危机中的典型案例,利用网络新媒体引起校内外公众的评论与探讨,编制应对危机的学习手册,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和应对危机,提升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

摘要:在融媒体环境下,我国高校危机频发,随之而来的社会风险也逐渐加大。面对严峻的危机形势,如何合理有效地处理高校危机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融媒体,高校,危机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杨彦.高校危机管理问题研究——基于K大学的实证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许中华,雷育胜.高校危机的类型、特点及管理策略[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4):445-447.

如何处理企业危机--危机后的感悟 第9篇

著名的铁路电气化、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近日表示,恶意炒作“7·23”动车事故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应:“本来我国在去年可以做到8000公里的轨道,结果因为这一炒作,正在开工的全部停工了,有十几个国家要引进中国高铁技术,结果合同全部停止了。”

钱院士对中国高铁的拳拳之心,我们不必怀疑。同样不必怀疑的是,国内外都有强大的敌视中国高铁的黑暗势力,他们力图借这次事故重挫中国高铁。“7·23”动车事故发生后,他们开动了全部宣传机器,一心要把中国高铁抹黑成技术不成熟的“政治早产儿”。钱院士披露的事实表明,他们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目的。

不过,在肯定这些敌视高铁的力量存在的同时,笔者也必须指出,恶意炒作“7·23”动车事故的图谋之所以能够得逞,和铁道部在处理这起突如其来的公关危机时应对失当也有很大关系。铁道部对整个事故的处理方式,依旧沿袭了传统的处理原则。但是,铁道部没有认识到,现在“媒体江湖”已经不再是他们熟悉的那个江湖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已经不能完全主导舆论的走向和公众的情绪了,网络论坛、博客等媒体尤其是微博,才真正掀起了舆论的惊涛骇浪——

首先,在报道时效性上,微博几乎一直是在进行同步直播。事故刚刚发生10分钟,微博账号为“羊圈圈羊”的博主就通过手机发出了第一条微博:“求救!动车D301现在脱轨在距离温州南站不远处!现在车厢里孩子的哭声一片!没有一个工作人员出来!”而大部分传统媒体在事故发生第二天才正式进行了报道。此后,在整个救援过程中,微博一直在同步报道事件的进展,持续性地为传统媒体提供第一手的报道资料。

其次,微博决定了“7·23”动车事故舆论报道的议题与角度。事故发生后,微博首先开始迅速传递求救与求助的正面信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了事故原因不明竟将出事车头掩埋、停止救援开始破拆车身、强调已没有生命迹象后又救出了小伊伊等一系列内容。公众的情绪也逐渐从关注事故乘客的命运,转向了质疑、愤怒、谴责,把舆情彻底导向了负面、激愤的方向。

第三,微博快速传递并放大了外国媒体对于此次事故的负面报道,并进一步影响了国内舆情。如日本媒体强烈质疑在没有查明事故原因的情况下,迅速恢复通车,认为这是非常危险与不负责任的,同时质疑中国政府在事故发生后,将事故列车掩埋的举动完全没有任何科学性。日本是中国高铁的主要竞争对手,对中国高铁后来居上一直耿耿于怀。其恶意挑剔的心理不言而喻,质疑也确实强烈影响了国内舆情的走向。

第四,微博使加“V”认证的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得以聚焦并放大。在本次事故的救援过程中,大量的演艺明星、媒体名人、企业高管等对微博直播的事故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转发与评论。他们通常都拥有巨量“粉丝”,因此他们的声音具有极大地影响力与号召力,进一步影响了民意与整体舆论的走向。

最后,微博成为公众情绪聚集、发酵、宣泄的重要渠道。网民对于铁道部灾后救援、处理的不满衍生成了大量恶搞的内容,这些内容又在微博阵地中大量地被转发、强化,进一步塑造了民意,导致铁道部在此次事故处理中,舆情一度处于失控的状态。

无疑,铁道部在面对微博时代舆论生态的巨大变化时毫无准备,在与公众沟通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大失误。

一是主要沟通渠道缺位,鸡同鸭讲,各说各话。在事故处理过程中,微博已成为大多数公众与传统媒体获取信息、讨论交流和抒发情绪的主阵地。但铁道部始终没有开通自己的官方微博,这种状况导致在公众在迫切希望了解事故真相时,却找不到铁道部的官方信息。

二是违背了在重大危机期间,需要与公众及时、持续沟通的原则。铁道部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于事故发生后26个小时才进行,随后四天再没有任何官方消息,公众对破拆车身、掩埋车头这些处理工作所产生的大量疑问得不到及时的解答,于是各种猜测、谣言开始泛滥。在这一过程中,强烈的不满情绪也大范围滋生。直到7月29号,铁道部才通过答新华社记者问的方式再次发布了一些信息。但为时已晚,公众的质疑、不满、愤怒等情绪早已被激化。

三是新闻发言人无法适应微博时代的要求。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在谈到列车头掩埋原因时,说出了“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这种“神逻辑”话语,试图用这种他自认为是诙谐的语言,拉近与媒体的距离,结果却适得其反。因为作为铁道部的新闻发言人,在面对重大伤亡事故时,需要他以足够权威的姿态给公众以信心,并表现出沉痛的悲悯之心。但王勇平的“特色”发言却没有做到这两点,并且意外地激发了网民集体创作的热情。王勇平被封为“逻辑帝”,更加衍生出了“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的“高铁体”,在微博中出现了大量的恶搞内容。这种使新闻发布会不仅没有起到解惑、缓解公众焦虑情绪的作用,而且火上浇油,甚至犯了众怒。

其实,纵观“7·23”动车事故舆情危机的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铁道部一直是在按照以往传统的“成功经验”来处理危机的,但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使整个舆情环境与民意表达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铁道部这样一个长期习惯于计划经济、政经合一的巨型国企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如何处理企业危机--危机后的感悟 第10篇

我觉得复杂事件具备三个要素。

第一,归因复杂。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件事情的发生,是很多因素造成的。而这些因素,你很难梳理清楚。到底核心的因素是什么?次要的因素是什么?潜移默化的因素又是哪些?很难讲清楚。你不知道这个海啸到底是哪只蝴蝶扇动翅膀造成的。

第二,影响复杂。意思是说,这件事情发生后,到底会对哪些事物发生影响,也是很难说清楚的。有时候,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有时候则是直接的;有时候当时就可以看出影响,有时候要很久以后才能看出影响。对谁的影响巨大,对谁的影响比较小,也都很难界定。

第三,决策复杂。复杂事情面临的决策选择也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选择都蕴含着不同的结果,所以很难做出有效的决策。

具备这三个要素,就叫复杂事情,或者说叫复杂系统。

复杂系统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甚至可以说,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是复杂的事情。因为宇宙是一体的,是关联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宇宙里面,没有孤立的事物。所以,每个动作,都会影响世界,而每个成果,都是宇宙合力完成的。

复杂事情不可避免,我们该如何处理复杂事情呢?

这里用得上一句老话,尽人事,听天命。因为人的信息总有残缺的,任何事情都不能打包票,都是概率性事件。我们能掌控的非常少,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做,然后把一切交给老天爷。

尽人事该怎么尽呢?

我的方法是:第一,找到每件事情背后的最主要要素,核心算法,公式;第二,整合这些要素,运用这些算法和公式。

譬如我想获得2这个结果,我就要分析怎样才能得到2,我知道1+1可以等于2,于是我就可以去获取到两个1,然后加起来。以此类推,复杂事情,也可以用简化的方法去处理的。

我们的各种口诀,公式,算法,概念,套路,其实就是对复杂事情的高度归纳、概括。人的大脑处理不了复杂的事情,只能处理相对简化的事。所以我们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企业管理者如何处理两难问题 第11篇

两难问题,就是我说的50%问题。这类问题的特征就是,无论你的决定是什么,都会失去另一半,做了决定,你也只能期望得到50%。但不做决定,你失去的将是100%。所以管理者面临的问题不应该是做不做选择,而是如何选择的问题。

我相信,两难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也是必须解决的。碰到两难的事情,我建议管理者从三个方面寻找答案:

1.坚持原则,用原则做决定。

这个世界上很多的问题,是我们的贪婪造成的。如果我们给自己定下一些处理事情和为人做事的原则,我们会发现很多让我们两难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在前面提到的例子里,回扣的事情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原则是“不行贿”,那么困惑你的问题就没有任何难度。管理者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给自己确定原则的过程。

2.对一件事情有不同看法时,用实验做决定。

管理上的很多问题,不是分析可以解决的,因为你无从分析。也不是讨论可以解决的,因为大家的意见截然相反。也不是经验可以解决的,因为你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又不是原则问题,解决两难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做实验,让实验结果告诉我们该往哪个方向走。例如前面提到的广告问题。很多人凭老经验做决定,浪费公司的钱。做个精心设计的实验,能够让我们少花很多冤枉钱。

3.当前两个方法都不适用时,Just do it。

很多时候,往左还是往右并不违背任何原则。要做的事情,也没you988.com yo588.com

有办法通过实验决定,要么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做实验,要么因为实验的代价太高。这个时候,我的建议就是那句广告词:Justdoit!往左还是往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出一个决定,才不至于像那只驴子,活活把自己饿死。不做决定,结果是零;做了决定,得到50%,无论如何好过零。决定了往一个方向走而不是犹豫不决,能让我们得到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机会。哪怕是错误的决定,也能让我们根据行动的结果做调整。

管理者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做决定。决定有难有易。容易做的是80%的决定,不容易做的是50%或者说两难的决定。坚守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养成做实验的思维习惯,让我们能处理大部分两难问题。如果这两个方法都无法让我们做决定,最后的办法就是不犹豫,做了再说。

劳动密集型企业如何处理违纪? 第12篇

如此一来,员工知道企业无法处罚,就更不看重内部规定。

对于你的疑问,阿克认为可以改善现状,这需要你转变自己的思维定式:

(一)虽然员工可能采用计件制,但是计件只是薪资计算方式,与工时无关。

因此无论是固定工资,还是计件工资,员工都应该执行企业要求的上下班时间,因此如果发生迟到、早退、擅自脱岗,缺勤小时可以按照事假处理,严重的可以按旷工处理。事假要扣除缺勤小时对应的工资,旷工处理根据企业各自制度,可以额外扣除工资。同时这种扣除不存在你所担心的延后问题,当月发生在当月工资中就可以扣除,以起到震慑威力。特别要说明的是,存在缺勤的员工,当月工资如果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不需要补足。

(二)计件制的薪资计算规则可以在每件多少元的.基础上增加其他判断依据。

如果发生非缺勤类的错误,像擅自携带工作材料外出,违反安全规定操作等,可以在计件规则中增加处理方式。比如,发现擅自携带工作材料出厂的,减少10件产量。当然,这种方式涉及薪资计算的具体规定,要么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要么需要在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上与职工代表和工会代表民主协商确定,有严格的程序要求。但这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如何处理企业危机--危机后的感悟 第13篇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心理发育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树立自己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他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 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波折, 大学给了他们一片开阔的天地, 同时也让他们经历了许多未曾遇到过的问题。虽然具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并不是很多, 但是它给这些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有的甚至是毁掉了学生的一生, 毁了家长全部的期盼。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 我们所挽救的不仅仅只是一个学生, 而是一个家庭!为了让大家明白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以及亟待解决的迫切性, 我们首先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1:某高校大三学生王某经常跟同学说别人在议论他, 说他坏话。在图书馆上自习时也总是觉得有人骂他, 说他坏话。当辅导员得知该情况后通过与他周围的同学及其家长的沟通发现, 该学生是准备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 据他父母介绍说他高中成绩优异, 而高考成绩不太理想, 进校时就不是很乐意。他的表哥表姐都是上的名牌大学, 现在也都上了不错的研究生。因此他的心理压力较大, 总担心自己考不好。当辅导员把他的情况告诉他的父母以后, 他的父母并不相信这样的事实也没有采取任何的行动, 一天晚上他不幸从6层楼的窗户上跳了下来, 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案例2:某高校大三学生杨某性格比较孤僻, 平时不愿意跟周围的同学交流。如果有人跟他说话, 他会简短的回复一下。因为与寝室同学闹矛盾, 杨某一个人独住一个宿舍, 有一次他在宿舍卫生间烧纸, 烧得整层楼都烟雾弥漫。为了防止他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也为其他同学的安全着想, 学校立即联系家长将其送往医院治疗, 医生了解病情之后说他情感淡漠, 是自闭症的一种表现, 如不立即治疗的话情况会更糟。他的父亲在送他到医院的途中不禁老泪纵横。

以上两个案例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是父母的宠儿, 天之骄子。习惯了父母的呵护, 亲友的赞叹。当他们进入大学校园之后, 所有的事情都得自己亲自动手, 没有了家长的护佑, 亲友的宠溺。当他们遇到一些自己无力解决的问题时, 他们害怕了, 迷茫了。这个时候对于他们来说, 正确的指导以及自我调节能力显得尤其重要。如果他们没有这些, 他们将很有可能陷入到更大的困境中去, 甚至无力挽回。这将给那些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带来无尽的痛苦, 让他们的希望在顷刻间灰飞烟灭。

要想杜绝心理危机是不可能的, 但是及早发现、及早干预、及早治疗是完全可以降低心理危机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 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认识心理危机, 只有在对心理危机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后, 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采取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危机。心理危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境遇性危机主要是指当出现突发的或者罕见的悲剧性事件时, 当事人对其无法预测和控制从而在精神上无法承受的危机。第二种是成长性危机。对大学生来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 同时也背负着父母的期望, 都有超越他人的欲望。但这种竞争事实上是比较激烈的, 有的学生在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或者经过一番努力之后结果差强人意时会产生许多悲观情绪, 甚至不愿与人交流。第三种是现实存在性危机。这种危机主要是指由大学生自身的人生理想、远大目标和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考虑等内部压力而导致的冲突, 焦虑和精神紧张。第四种是病理性心理危机。它是指由神经症所导致的心理危机的发生, 比如抑郁、焦虑、紧张等。也有些是由行为异常引发的危机, 比如品行障碍、违纪犯罪等。

如果心理危机没有得到正确的处理和纠正将产生严重的后果。一般来说, 心理危机会导致四种结果:第一种, 当事人通过该危机学会了处理困境的新方法, 心理承受能力得到了提高。第二种, 当事人勉强度过该危机, 但当事人会产生心理阴影, 形成偏见, 对类似的事情产生抵触情绪。第三种, 当事人未能度过危机, 长期陷入危机感之中, 惶惶不安导致神经症和精神疾病。第四种, 当事人因承受不了该突发事件的影响而产生自杀心理, 走向极端。

第二, 了解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原因, 大学生处于心理发育的特殊时期,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一旦受到外界困扰就容易引发心理危机。 (2) 心理原因, 研究表明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个体在性格上有如下表现:看问题比较消极, 缺乏自信心, 做事瞻前顾后, 犹豫不决, 情绪不稳定, 过于依赖他人, 行为冲动等。 (3) 外来事件的突发刺激, 如父母离异、一夜暴富等。

第三, 了解处于心理危机时常见的行为表现。一个人处于心理失衡的状态时, 会有一些言语、情绪、行为上的表现。根据他们所表征出来的特点, 加之平时对他的了解, 就能大致判断出哪些人需要帮助, 哪些人可以自己扛过去。

一是直接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二是情绪不稳定, 容易被激怒, 不愿与人交往, 容易产生愤恨情绪, 行为古怪。三是行为表现异常, 比如体重发生明显变化, 时常感觉疲惫、无精打采;连续一周以上失眠;没有食欲等。再有就是可能会出现一些自伤、自虐行为。心理危机的行为表现很多, 如果没有出现上述现象也并不等于说一定不处于心理危机中。

一般情况下, 了解一个人的心理危机程度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面谈诊断法、心理测试法、行为观察法等。

第四, 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心理危机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后, 才能采取有利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危机干预的目的是为那些将要发生危机或正处于困境、遭受挫折的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使之恢复心理平衡以及正常的个人行为, 恢复情感和认知方面的功能。

危机干预的对象包括危机事件的当事人以及间接受害者, 也就是说不仅要干预当事人, 还要对当事人周围的人进行干预。

危机干预的原则: (1) 构建良好地支持管理机制。在学生团体中加强对心理危机的认识理解, 通过他们在第一时间发现危机, 从而把它扼杀在萌芽阶段, 使危机的伤害程度降到最低。同时还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 并得到学生家长支持理解。 (2) 帮助求助者完善其认知调节系统, 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认知, 消除错误的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片面的人际观念以及单向的思维方式等。 (3) 帮助求助者完善生物调节系统, 对学生而言主要是参与班集体活动, 加强体育锻炼。

按照心理危机的干预模式, 首先我们应该使在校的每位大学生都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 掌握一些鉴别和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 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去适应社会。同时也能给周围出现这类问题的同学以帮助, 使老师和同学尽早的发现这类问题, 从而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

其次, 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并不可怕, 每个人都可能会出现某些心理问题。当我们发生心理困扰时, 要能主动的寻求他人求助。同时也要懂得助人。

最后, 使一个人从心理危机中走出来是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的, 不是说你跟别人说了你的困扰, 别人给你出了主意, 困境就消除了, 它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来慢慢调理, 慢慢恢复。

如何处理企业危机--危机后的感悟 第14篇

为了保证图文边缘的清晰度,近年来大多厂家在油墨体系添加硅油,但孰不知过多的硅油往往又会造成墨膜垂直的缩孔。

还有一部分人则认为:包装印刷油墨的结晶(晶化)主要是油墨体系里颜料的结晶造成的。我们知道:颜料结晶当呈各向异性时,其结晶状态如针、棒状,墨膜成型时,长度方向容易沿其体系中树脂(连结料)流动方向排列,因而产生较大的收缩;而球状结晶不存在方向排列,因此收缩小。在包装印刷油墨体系里的无机颜料通常具有球状结晶,例如镉系颜料的包装印刷油墨,其收缩(晶化)也小。

当我们在研究印刷油墨体系中的颜料结晶形状时就会发现:其粒子大小也会影响成型收缩率和成型收缩比,当颜料颗粒大至一定程度或小至一定程度时,其成型收缩率和收缩比最小。另一方面,结晶大呈球晶的树脂成型收缩小,反之结晶大,非球晶则成型收缩大。一句话:无论是颜色色料的混合——相减混合,还是颜色色光的混合——相加混合。一是颜料的使用价值不仅与化学结构有关系,而很大部分取决于物理性能。如晶相粒度分布、凝聚现象,固溶体等影响因素;二是对无机颜料和有机颜料各具有的优缺点作出公平的评价,使二者并存,而后者占有着首要的地位。

围绕上述包装印刷油墨玻璃化问题,在原有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技术的创新同时,使现有实践开拓的不同领域(颜色、树脂、溶剂、填充料及助剂比例)进行有的放矢。特别是色调、饱和度、明度等来选择时往往也会导致严重的质量失误——墨膜的晶化。因此在选择包装印刷油墨(颜料)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它的着色力(越细分散程度愈大,其着色力也就愈高,但有一个极限值,超过此值着色力便会下降)、遮盖力(颜料本身的吸光特性、颜料与着色所需的树脂连结料折射率的差别、颜料粒子大小、颜料的晶型——分子结构对称较高比对称低晶型的遮盖力低;晶型呈片状比棒状的遮盖力大,结晶度高的颜料比结晶度低的遮盖力大——故包装印刷油墨墨膜的遮盖力越大其玻璃化的故障机率也就越多)、耐热、耐迁移、耐候性、耐溶性能以及与聚合物(油墨体系的树脂)或添加的助剂的相互作用等都不可小视。

也有操作工对印刷墨膜晶化、玻璃化、镜面化的故障单纯地认为是因底下的一色油墨干得太硬(干透),表面自由能降低了。前一色印刷好后存放时间太长、车间温度太高或印刷油墨干燥剂太多,尤其是钴干燥剂,也许采用了其他快速而激烈的干燥方法(如烘干等)都会产生此晶化现象。

针对包装印刷油墨成膜后的晶化故障,拟提出如下方法及预防措施:

一是用含有较多溶剂的快干型油墨罩印(不等它干透就印第二色,效果虽较好,但这种方法费工、费时、费料,成本高),使用的溶剂在能浸入和能够软化底下一层的油墨膜层(但有时也会无济于事)。

二是掌握套印时间,在前一次色印刷后应当尽可能快地印刷第二道(次)色。

三是在油墨中加入一些延缓干燥的助聚剂(例如对苯二酚)或慢干材料(凡士林、羊毛脂、蜡助剂)。

四是在包装印刷装潢的图案设计上可采用不同的易于套印的基色。

五是在油墨配方里应少用钴类干燥剂。

六是可采用干燥快的合成树脂型连结料,以降低油墨中干燥剂的用量。

七是增强第二色墨的附着力,其目的就是破坏已晶化的墨膜。如采用零号调墨油或醇酸树脂、环氧树脂和聚酰胺树脂是附着力较大的材料,加入油墨中可以增强其附着力,但这些树脂与胶印油墨的混溶性不好,不能多加,因过多的加入往往会冲淡印刷油墨的颜色,而过少其效果又不会好。

八是在印刷油墨中加入有机溶剂以溶解已晶化的墨膜层。这是印刷操作工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晶化的墨膜层已成为主体网状结构的光滑墨膜层不易被溶解,太多时效果不佳。

九是在印刷油墨中加碱或肥皂来增强极性,使油墨较容易印刷上,但当时虽似印上了,而干后却附着不牢又极容易擦掉。

以上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唯一能够使包装印刷图文质量最好的方法是印刷中要掌握油墨的干燥性,不让油墨成膜干过头就开始印第二道颜色为最佳。

如何处理企业危机--危机后的感悟 第15篇

小学数学新课改明确指出, 要加强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合作的模式, 学生在小组中共同配合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 而自主学习则是以独立为前提, 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而完成学习的过程.合作学习在开展的过程中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合作沟通能力.教学活动实践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自主学习的度, 不能过于强调自主独立学习, 也不能过于“助涨”合作学习的氛围, 两者关系一定要处理得恰到好处, 才能将两者充分结合起来.

随着新课改的推出, 小学教师将合作学习当成了主要教学手段, 在课堂上小组合作逐渐成为主要形式, 就像一堂课如果不合作就无法顺利开展下去一样.笔者认为, 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选择学习方式, 学生能自主学习的就不一定要追求形式上的合作学习.

关于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模式, 教师要注意这个“度”, 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过于自由.小组首先要有明确的分工, 力求保障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事情做;小组成员在回答的过程中若是不能准确或者完整的完成一个问题, 作为其他成员要乐意相助, 这是培养小组团队精神的主要手段;小组与小组之间也需要有适当的竞争, 才能将小组合作中的“互补”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正确处理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

探究学习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 接受学习能使小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最大限度获得更多的技能与知识, 并充分掌握解题的方法, 降低出现错误的概率.因此, 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根据班级学生实际的情况来选择探究学习模式与接受学习模式.

首先, 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造条件, 保障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尽情的去学习, 去探究.教师要改善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将被动状态的学生转化为能与教师、学生之间交流的状态,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其次, 教师注重课前的开放与课后的延续.推荐课堂向课前开放, 只是在课堂教学之前先将教学内容向学生公布出来, 学生根据已经了解的内容来收集相关资料, 进行预习.这样学生会初步掌握新内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才能处于主动探究状态下.推荐课堂向课后延伸, 即是将问题带到生活中, 甚至带向未来.

最后, 积极推崇接受学习.在接受学习过程中, 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力求保障学生可以在“学中做, 做中学”的状态.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中, 提升探究意识, 进而加强探究学习能力.

三、正确处理知识应用与思想方法渗透的关系

新课改要求学生通过已经拥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去认知数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大量经验, 而这些经验往往又与数学的公式、概念、数量关系等教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 积极开发,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将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充分提炼出来,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周围熟悉的自然现象、生活事例设计组织教学, 适时把它们引入课堂, 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学习数学, 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 贴近生活, 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像太阳每天总是东升西落, 永不停息;每周总是从星期一到星期日, 周而复始, 等等, 从这些例子形象地理解“循环”的本质特征:事物总是在“有序地重复往返, 无穷无尽”, 为揭示“循环小数”的意义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 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兴趣”成为学好数学的“老师”, 不断激发求知欲, 真正使数学教学达到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数学, 拉近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使学生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 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并不神秘.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既要反对数学教育完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又要注意防止以“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 应该辩证地处理好数学思想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应用中, 提高学生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贯彻新课改提出的理念, 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要及时更新教学思想, 要正确处理一些关系.最终, 保障每一名学生都能学到不一样的数学,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最大的能力下发展, 最终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摘要: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积极推崇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模式,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积极采取多样化计算方法, 并且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 等等.本文针对新课改之后, 如何正确处理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如何处理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等进行分析, 进而保障新课改之后的重要性内容能充分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改,处理

参考文献

[1]郭振霞.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搞好新课改[J].中国-东盟博览, 2012 (08) .

[2]王红英.对小学数学新课改的体会[J].中国-东盟博览, 2012 (08) .

[3]陈海波.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15) .

上一篇:试析我国英语新课改的意义和方法论文下一篇:级新生军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