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设计(两课时)

2024-09-10

《习作》教学设计(两课时)(精选14篇)

《习作》教学设计(两课时) 第1篇

《习作》教学设计(两课时)

习作内容:

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的一件事,写个片断。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追忆生活,重温往事,点燃真情,引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培养写作兴趣。

2.熟练运用“用一件事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写法,并初步学会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显露特点,体现个性。

作前准备:

结合语文实践活动课,开展“我来夸夸他(她)”的活动。事先有意让学生回忆和收集童年生活中自己熟悉、喜欢的人物特点的材料,然后通过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丰富素材,让作文和生活紧密联系,为习作作好准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前天,我们在《思品与社会》课中举行“我来夸夸他(她)的活动”,了解很多自己喜欢和熟悉的人的特点。他们个性不同,有的热心助人,爱管“闲事”;有的天真顽皮,活泼可爱;还有的倔强,爱哭、爱闹;有的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有的勇敢正直;有的勤劳简朴;有的幽默风趣„„今天,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机会,写篇文章来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二、交代任务,选材构思 1.出示要求

◎写小伙伴的一个特点; ◎用一件事来写;

◎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要能体现人物的特点。

写的人是你身边的人,选择其中一件事来写,这件事必须真实,不能凭空捏造,这件事要能反映人物的特点,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语句要通顺。

2.小组讨论

/ 3

◎想写谁?让你印象最深的特点是什么?准备选择什么事例? 3.大组交流

◎教师随学生回答相应作评议和引导,有的学生不能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可以帮助孩子归纳,也可以板书学生所说的特点。

◎如何把事情写清楚:要注意事情地起因,经过,结果。在写人物时要多写神情、动作、语言、心里描写。要大胆地想象。

三、提供范例,打开思路

1.朗读学生地的优秀日记《我的爸爸》 让学生边看听思考: ①写谁?人物有什么特点? ②什么事表现了这一特点和品质? ③哪些细节描写生动地体现来这一特点? 2.交流归纳

四、自拟题目,下笔成文

1、根据刚才的学习讨论,大家可以更好地条理自己的“构思”。题目自拟,但要认真给自己的作文起个题目,老师也提供一些题目,但仅供参考。(《他使全校轰动》《我心中的偶像》《任性的表妹》)

2、动草起笔。教师巡回指导。

五、修改誊写。

1、写好后自行修改。

2、教师面批后,誊写习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佳作。

评议,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二、修改问题较多的习作1篇。

1、投影展示习作。

2、评议:

/ 3

什么地方需要修改?

如:格式、标点、词语的运用、句子是否通顺、选择的事例是否典型、事情的叙述是否清楚„„

三、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誊写1遍。

课后分析:

三年级时习作的起始阶段,其重要性可见非同一般。所以在教学之前举行了“我来夸一夸”时为了降低孩子写作的难度,在教学中学生的日记作为范例,可以增添孩子写作的兴趣,也使孩子除却对作文对惧怕心理,还可以让孩子撰写作文时“有路可寻”。从孩子对作文反馈来讲,学生能简单把事情叙述清楚,但写得生动的为数不多,特别是习作的格式,标点的使用上正确率有待提高。故我十分重视习作的讲评,批改讲评之后再让孩子把作文修改撰写,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万事开头难”之后定会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 3

《习作》教学设计(两课时) 第2篇

教学要求:

1、选择自己长处或本领,选择自己最得意的一个地方写自己。

2、能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把自己各方面有顺序地说出来。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

一、两个具体事例写出自己最得意的长处、本领。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同学们,你们了解自己吗?谁来说说。上习作课时让学生自己看相片或照镜子观察自己的相貌,把自己的相貌最有特点的地方记下来。

2、想一想自己的性格,平时喜欢静或喜欢动等等,还有爱好是什么?

3、教师小结:每个同学都很熟悉自己,如果能把你说的写出来,大家一听作文内容就知道是你,那么你就成功了。

二、细读要求,明确要点。

1、同学们,既然要写下来,那么我们就要知道作文的要求,那么,谁知道本次的习作的要求是什么呢?

2、同学之间讨论,明确习作训练的要求是:

(1)简单写出自己的姓名、年龄、在哪所学校上几年级。(2)重点写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等。

三、拓宽思路,展开思维。

1、写自己的长处或本领,要有具体的内容。如一位同学说自己力气大,他就写自己“把大西瓜搬回了家”这件事让人感到真实、可信。作者写抱西瓜的动作非常精彩。由“夹”到“扛”到“抱”,经历了几个不成功的尝试,才最后抱着西瓜回家的。由此引导到“动作”这个词,同时回顾《虎门销烟》中民工销毁鸦片的动作,使学生体会到动作的准确和生动,会将读者能感到身临其境。

2、写自己的特长,还要写出过程。如一位同学说自己是个“会跳舞的小姑娘”,就写了自己由胆小到喜悦,由失败到成功的学舞过程,让人不仅赞美她的舞姿,更钦佩她的毅力。

3、你认为自己是个怎样的孩子呢?用你的笔老告诉大家吧。

四、起草作文,完成习作。

五、修改评议

《习作》教学设计(两课时) 第3篇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而培养学生言语的感悟力, 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言语实践。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 在有趣的言语实践中有所思、有所悟, 可以使语文课堂扎实而又灵动。

《钓鱼的启示》一文在叙事的过程中插入了许多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这是此文在表达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抓住课文的这一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自读自悟, 体会文中细节, 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 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深度体验人物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文章的条理。

3.通过抓住重点词句, 联系生活实际, 体会“我”对鲈鱼的喜爱, 感受放鱼时的不舍, 把握“我”的心情变化。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而, 导人新课

师:我们—起来欣赏—张图片 (美丽的月夜图) , 看着这张图片, 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你想到了哪些词?

师出示词语:溅起涟漪银光闪闪月光皎洁月光如水

(学生齐读这些词语)

师:就是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月夜, 一对父子在泛起涟漪的湖边钓鱼, 期间发生了一件怎样的事呢?让我们一起定进这个夜晚, 走入课文。

(语言文字的学习离不开积累, 从“月夜图”过渡到词语的积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二、初读感知, 理清脉络

1. 师:认认真真读课文, 把字读准, 把句子读顺。边读边想:在这个月光如水的夜晚, 发生了一件怎样的事?

2. 检查词语。

3. 师:用上刚刚读过的几个词语, 说说在这个月光如水的夜晚, 发生了一件怎样的事? (学生答) 谁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呢? (钓鱼、放鱼、启示)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概括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扣“不舍”感悟“诱惑”

1. 师 (过渡) :”我”怀着依依不舍之情把鱼放回了湖中, 课文中哪句话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找)

师出示句子:“我慢慢地把鱼钩……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2. 师:“我”舍不得, 不愿意放鲈鱼是有很多理由的。请你再次默读课文, 画出相关句子, 细细体会, 在句子边上写下你的感受。

3. 反馈交流。

A.鱼又大又漂亮。

(1)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鱼真的很大? (啊、好大、得意、从来没有、感叹号)

(2) 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作者钓到这么大的鱼时的心情? (又惊又喜、欣喜若猛、兴奋)

(3) 你不仅读出了鱼的大, 还把作者的心情也很好地读出来了!

(4) 是啊, 多漂亮的一条鱼啊,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鱼的大、鱼的美的确是“我”不舍得放的理由之一, 还能从其他角度来思考吗?

B.鱼来之不易。

师:何以见得? (学生答, 略)

C.无人知晓。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师:你真了不起, 把目光锁定在当时的环境中。谁能把那份静悄悄的氛围用朗读传达出来? (学生读)

师:我有点不明白了。这四周静悄悄跟放不放鱼有什么关系呀?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找到“我”不愿意放掉鲈鱼的原因, 通过品读感悟为理解“实践起来却很难”埋下伏笔。)

4. 这条好不容易才钓上来的鱼, 是那么大, 那么美, 还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钓上来的。面对这么诱惑人的鱼, “我”选择了什么呢?这要经历多么艰难的心理斗争啊?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第三至第九自然段, 找出“我”心情变化的句子, 体会“我”实践起来的艰难。

A.学生汇报。 (先说句子, 再说体会到什么)

随学生汇报投影出示以下句子:

句子1: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 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师:“得意”还呵以换成哪些词语?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板书:得意)

句子2:“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师:请用“急切”的语气读。 (板书:急切)

句子3:“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 哭出了声。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板书:委屈)

句子4: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师:那是一种怎样的目光啊?“我”没有说话, 但“我”的眼睛在说话, 在无声地告诉父亲。想一想, 如果你是作者, 你会怎样乞求?

出示:我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

师:可是儿子伤心的泪水、乞求的目光有没有打动父亲? (没有)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但是, 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 我清楚地知道, 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师:想一想, 父亲又会怎样对儿子说?想象说话。

出示:父亲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

(利用课文的空白, 进行补白, 体会人物心理, 反衬在无人看到的情况下, 实践道德的艰难。)

句子5: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 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师 (板书:依依不舍) :“依依不舍”还可换成什么词语?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B.齐读这5个句子。

(在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形式, 从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中体会道德抉择的“难”, 为第二课时中对文章深刻内涵的把握做好铺垫。从作者“依依不舍”的心情入手, 让学生找找不舍的理由。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对大鲈鱼的喜爱, 感悟钓鲈鱼之难。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享受审美乐趣。循序渐进,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扣“盯”“得”, 感悟“抉择”

师:我不禁要问了, 父亲对这条鲈鱼无动于衷吗?这鲈鱼对他就一点诱惑也没有吗?

出示: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 看了看手表, 这时是晚上十点, 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 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哪个字最能体会父亲被诱惑了? (盯) 怎样看叫做“盯”呢?什么情况下会“盯”?

师:父亲就这样盯着鲈鱼, 而且是盯了好一会儿, 足以说明他被诱惑了。而此时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学生想象回答)

师:放还是不放, 这让父亲犹豫了, 为难了。但他最终决定放, 把目光转向“我”, 对“我”说—— (学生读)

师:是什么让父亲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呢?

出示补充资料:为了保护鱼类资源, 在鱼类产卵、繁殖等特定时期, 规定禁止捕捞, 只有到了捕捞开放日才能捕鱼。每个公民必须遵守这个规定。

师:了解了这一信息, 你能理解父亲这样做的理由吗?

师:虽然父亲也很喜改那条鲈鱼, 也在进行着道德抉择, 但他的态度却是不容争辩的, 读——

生 (读) :“孩子, 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他的语气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读——

生 (读) :“孩子, 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他的声音那么的坚决, 读——

生 (读) :“孩子, 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这句话中哪一个词最能说明父亲坚决而又不容争辩的态度? (得) 谁能换个词来读一读这句话? (一定、必须)

师:从这句话中, 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以身作则、对孩子严格要求的父亲)

师:请读出你的感受。 (学生读)

师:这就是父亲的爱, 严格的爱、负责的爱, 齐读——“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通过抓住“我”心理变化的词语, 以及研读父子的对话, 感受父子面对鲈鱼时不同的态度, 从而真正理解父亲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

五、课堂总结, 留下悬念

两课时四步作文教学法初探 第4篇

关键词:两课时;四步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218-01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每个语文教师和学生甚至家长非常关注的问题。那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减轻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中的包袱呢?笔者在学习他人经验和自己实践的基础上,针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总结出“两课时四步作文教学法”。传统作文教学存在着很多弊端:每次作文总是老师定题目、讲文题、读范文、定提纲,学生则比葫芦画瓢作文。然后,老师批改,讲评。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作文要“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个性。

两课时四步作文教学法是按准备、行文、读议、修改四步两个课时进行的。现谈谈对该作文教学法的实践体会。

一、准备

准备指收集素材和学习技法,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提前公布题目,并提出作文的要求

公布题目的时机一般是在上次作文结束或者某单元教学开始。如在教学写小动物的作文时,重点是写清楚小动物的特点。在写作之前就把训练的重点及作文题目和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在平时留心观察一种动物,为本次写作积累素材。

2、阅读教学中注意学法渗透

加强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结合,让学生学会每篇课文的写作技法和训练重点,并用之于作文写作中。

3、为学生创造收集素材的机会

①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在生活中抓住写作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②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挖掘写作素材。在学校与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活动与作文相结合,因为在活动中,学生人人参与,亲身体验,也自然有话可写。③让学生广泛阅读,在课外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多读、熟读、广记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方法。④让学生通过视听途径,在现代媒体中收集写作素材。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介,是学生间接观察、获取写作材料的有效途径。⑤利用网络查询相关资料也是寻找写作素材的一个好途径。

4、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学生的写作,必须要有一个丰厚的文化底蕴。所以,离开了大量阅读这个基础,学生不可能积累多少优美的词句,也不可能从古今文学典范作品中汲取营养,受到灵魂上的巨大震撼,当然,也必然会出现脑中空空如也,以至于才思枯竭,无从下笔表达个人的生活感受。因此鼓励学生多读好书,给学生推荐有阅读价值的书。在班里建立图书角,让学生互换手中的书,是加大阅读量的一个好办法。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开阔视野,积累知识,丰富词汇。

二、行文

行文指学生把积累的素材,运用一定的技法和形式写成一篇作文。大纲中要求高年级学生能在40分钟内写成一篇400字的作文。这就要求学生在行文时速度要快。要改变作文课上有些学生咬着笔杆想半节课,作文本上仍是一个题目的现象。就要在教学中采用快速作文的行文方法。首先教会学生进入意境。其方法是让学生眼看题目,双唇紧闭,飞信呼吸,目不斜视。学生按上述要求做,能集中精力。还要教会学生跳越障碍法,即提笔书写,要一口气写下去,不能停,更不能回头读写过的部分,遇到不会的字和实在写不下去的地方跳过去,写后面的部分。“因为人的思维是连贯的,如小溪中的水一样,遇到障碍物绕过去,仍旧是连通的。有时跳过去的部分恰恰是多余的。”按上述方法行文,一篇作文,最快的学生能在15分钟之内完成,最慢的也在30分钟内完成。

三、读议

读议指学生读自己的作文,师生共同评议。学生在行文完成之后,老师快速浏览学生的作文,找出有代表性的上、中、下三类作文三篇。让作者在班里读自己的作文,并说出自己为什么这样写。之后,鼓励其他学生积极大胆地进行评价,作者也可解释或争论。在学生评议之后,老师要进行总结评议,不但要对作文品评,还要对学生的评价进行评议。

四、修改

修改指学生互改、自改作文。师生共同评议完后,让同桌互改作文。要教给学生修改方法和修改标准。修改方法是:用红笔修改;正确运用学过的修改符号;好句子用曲线画出,病句用直线画出;在旁边写出对每自然段的评注;最后写出总评、等级、时间。修改标准是:是否符合本次作文的要求;书写是否工整。互改完成,同桌进行讨论,交流意见,此时,学生再修改自己的作文。

以上四步中,从行文到修改,用两课时完成。

四步作文教学法的优点有:1、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了由教到学的重心转移。2、准备——行文——读议——修改,四步衔接紧密,环环相扣,教学渠道畅通,反馈及时。3、解决了“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写、会写、乐写。4、两课时完成一次大作文,使作文次数由每学年16次,增至40次以上。达到多写多练的目的。5、把老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放在指导上。培养了学生自能作文,自能修改的能力。6、使课内课外结合起来,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两课时教学设计 第5篇

【活动背景】

著名教育家王栋生老师说:“认识你脚下的土地,认识你存在的根和生命的源头,奠定一生成长的坚实而丰厚的精神底子。”《古诗苑漫步》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课,本着引导学生感受古诗韵味、领略乡土文化的目的,此次活动定位于了解南京和江南等地的文华诗韵,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热情,打好精神的底子。【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欣赏、吟诵、演唱古诗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

2、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学习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培养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活动准备】

1, 人员安排:全班同学依据各自的兴趣特长以及男女生互补、优等生与后进生互补等原则,组合成四个小组,每组十人左右,各自推选出小组负责人和助理。2.时间安排:

二周 第一周,各小组确定研究主题,制定具体方案,明确成员分工。各小组搜集整理资料、交流学习。包括:(1)阅读老师推荐的相关书目:曾冬《唐诗素描》、王开林《穿越诗经的画 廊》、浅夏《如梦.蝶恋花》,钱理群、王栋生、张中主编的《江南读本》。(2).在图书馆、网络上大量搜集图文资料,并进行筛选。

第二周,各小组选定汇报形式并进行全班汇报展演。

【活动流程】

1、分门别类辑古诗:以“古诗中的──”为题,引导学生围绕选定的专题,将所记得的和能查阅到的相关古诗辑录到一起,编成一本专题诗集。如: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古诗中的春夏秋冬 古诗中的风花雪月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 古诗中的名胜古迹 古诗中的豪情壮志 古诗中的怀旧 古诗中的故事 古诗中的哲理 古诗中的典故 古诗中的梦 …… 可以为自己编辑的诗做简介、加点评;也可以为诗集起名、写序、做装饰。全班可展评。

2、别出心裁品古诗:

⑴ 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写一篇赏析文章,简介这首诗的作者、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⑵ 古人常给画题诗,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引导学生自选古诗,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给所选古诗配上插画。

⑶ 自选古诗为内容,进行书法比赛,张贴、观摩、评比。

3、声情并茂诵古诗:

⑴ 选择喜欢的古诗,认真领会意境,揣摩语言,把握节奏,设计背景音乐,自己录音,然后全班进行诗歌朗诵录音展播;也可举办现场诗歌朗诵会,评委评比。

⑵ 收集古诗词改编的歌,如《明月几时有》、《月满西楼》、《烟花三月》等,播放磁带,全班学唱;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用熟悉的曲调,如民谣、校园歌曲、流行音乐等,为自选的古诗配曲演唱,可举办专题演唱会。

4、妙笔生花改写诗:

⑴ 选一首喜欢的古诗,揣摩其意境,改写成散文,体会两种体裁的不同特点。⑵ 将诗人与其诗作结合起来,改写成散文诗或小品文。如《李白衣冠冢》。

⑶ 将叙事诗改编成微型剧本。如《石豪吏》。⑷ 自选古诗词,设计画面、音乐、人物、服装、道具等,改编成MTV脚本。

⑸ 全班展览,交流,评优。

5、走马观花探词牌:引导对宋词感兴趣的学生收集词牌名,探究词牌的来历及典故,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增进对诗词的了解,可举办一场研究报告会。

附写作参考例文: 《太白衣冠冢》 你爱月。

唐朝的月亮是从你的诗中升起的,升起了就不曾落下,光轮一直照亮了二十世纪的天空。

你常把皎洁的月光兑在酒中喝,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去写豪放的诗。后人读你的诗,也难免一醉。

终于为月亮殉情了,这墓,是你捞起的江中之月半轮吗?

你将衣冠留下这里,你的一身傲骨呢?

《习作》教学设计(两课时) 第6篇

教学目标:

一、读懂例文《我的自画像》,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感知图文结合介绍自己的方法。

二、读懂习作要求,初步领会介绍人物的基本要领,抓住人物的整体形象、长相、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写并配上自己创作的画像。

三、按习作要求,依照例文的方法,图文结合抓住主要特点向大家介绍自己。教学准备:

好词语表、个人照片、个人小档案、自画像

教学过程:

模块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早上老师看到一张特殊的名片,是一个名叫杜小虎的同学的。这名片中有一篇文章,还有一幅画。想看吗?

模块

二、读懂例文。

1、指导看图:

(1)出示两幅插图:这就是小虎。

这个呢?是小虎对着镜子给自己画的像。我们把一个人自己给自己画的像叫作自画像

板书:自画像

(2)看!画得像吗?哪里画得特别像?

(根据学生回答,可相机板书:„长相:脑袋、头发、脸形、眉毛、眼睛„性格„爱好„)

(3)小结:刚才,大家说的不错。这张画画得真的很像,因为他抓住了自己的特点。这是我们今天学到的第一个方法。

板书:

一、抓住特点。

2、学习例文。

看完了小虎画的画,再来看看他的文章吧!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杜小虎写的文章《我的自画像》。

板书:我的想想,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自己的?

(根据学生回答,可相机板书:„名字、年龄、性别„基本情况、性格喜好„)

(2)对比一下画和文章,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问?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讲解。)

同学们发现没有:小虎的这篇文章并没有把画上所有的特点都写出来。比如:对于长相,文章中就没有写。这告诉我们:写文章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写最有特点的、最主要的方面、写你认为最需要写的就行了。当然,你在写文章时,如果你认为你的长相值得写,你就可以写长相。

此外,文章还写了许多画上看不到的东西,比如:年龄、身高、体重、性格喜好等方面。这告诉我们,写文章不仅要写眼睛看得到的东西,还可以写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样别人才能更具体更深入的了解你。

其实,写这种自我介绍的文章,可写的东西远远不止这么多。想想,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自己?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总结)

板书:„整体形象、高矮、胖瘦„脑袋、头发、脸形、眉毛、眼睛„

(3)既然小虎的文章写得这么好。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篇文章吧。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一下文章,其他同学边听边感受文章描写的真实、准确。同时,再想想:你还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请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4)这篇文章写得怎样?除了刚才老师讲的内容,你还从文章中学到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讲解:写作顺序、侧面描写、语言口气等)

我们还可以从这篇文章中知道,写文章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我们可以就像小虎一样,先写“整体形象”,再介绍“基本情况”,最后写自己的“性格喜好”。当然也可以先写“基本情况”,再写“整体形象、长相”,最后写“性格喜好”。但是,无论按什么顺序写,每一大部分的内容都要集中在一起写,每一方面写过了就不要再写了。要不然,就会感到比较杂乱。

板书:

二、有一定的顺序

(5)读了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讨论、解答学生问题。)

老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明明是一篇文章,题目却是《我的自画像》呢?(讨论:写这种自我介绍的文章就应该像画像一样细致、真实、抓住特点。)模块

三、指导习作。

看完了小虎的“名片”——一张自画像和习作,你们是不是也动心了?好!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习作的要求。

1、出示习作要求:“大家也给自己画„„壁报上”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其他同学想一想:这段话要求我们做几件事?

2、我们要做几件事?

(画自画像、征求意见、写习作、张贴)

3、好,我们一件一件地来做吧。

为了让大家更准确地抓住自己的长相特点,老师请大家带一张照片来。带来了吗?

拿出来,自己研究研究,看看自己的长相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学生研究观察自己的照片)

(1)谁来汇报一下自己的发现?

(一两处,不要太吹毛求疵)

(2)小结:找得真好,我们在画像、写文章时可要把这些特点写出来呀!

4、经过刚才的学习和研究,我们一定对自己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请把课前准备的自画像和档案卡拿出来,再改改。

(学生根据新发现修改材料)

5、大家拿着刚才改过的画像和档案卡,在自己的学习小组内进行自我介绍。同学之间还可以相互提醒,相互补充。看看你们小组谁说得最好

(小组内自我介绍,相互评价。)

6、各小组,说得好的同学有哪些?愿意上来说给全班的同学听吗?带上自画像到前面来。(指名汇报)

他们说得怎么样?哪些地方说得比较好,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模块

四、小结:

这几位同学说得都不错,对别的同学肯定都有一定的帮助、一定的启发。

下一课,我们将把我们的自我介绍写下来,然后把自画像和习作一起张贴起来,开个小展览,让大家相互观摩学习。

板书设计:

习作

2、我的自画像

整体形象:高矮、胖瘦„„

一、抓住特点长相:脑袋、头发、脸形、眉毛、眼睛„„

日本 教学设计 两课时 第7篇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蜚克图中学 付珊珊

一、教材解读

本节教材是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教材设计能使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

教材先对日本地理条件进行了分析,使学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即“加工贸易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的方式,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

本节教材另设阅读、图表、活动等,在说明日本地形和组成,经济发展方式,扩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经济状况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开阔了视野,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二、学情分析

农村学生视野相对狭窄,但对日本这个国家并不陌生,只是对日本的地理特征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学生对这节课应该存有较大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了解地震和防震的相关知识

(2)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其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使学生能够说出日本工业带的分布并分析其原因

(3)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图片、查找文字资料、小组讨论、分析处理资料,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防震意识和环保意识,初步建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四、教学处理

针对学生学情特点、课标要求和学校现有资源,我决定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综合计算机技术和视听技术的优势,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集成一体,利用其容量大、密度高、交互性强等优点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的不足。

为丰富学生视野,深入挖掘教材,广泛吸取教学经验,将有关日本气候、农业、渔业、交通运输业等内容作为课外阅读纳入课堂。

五、教学资源

1.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

2.师生共同收集与日本相关的图片(城市、文化、风光)和资料。

3.调查商店电器柜,统计日本出口的家用电器、商标品牌、日本汽车品牌。

4.彩笔,空白纸条

5.学生准备《浪漫樱花》舞蹈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屏幕显示富士山图(带樱花),配上日本动画片<<灌蓝高手>>歌曲,用于课前营造气氛,创设视听环境。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屏幕出示世界地图,指向日本,提问:大家知道这是哪个国家吗?语言导入:日本是和我国一衣带水的邻居,和我国一样位于亚洲东部即东亚地区,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日本的一些地理知识。屏幕出示课题日本。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

让学生分组将课前预习和收集的有关日本的地理知识讨论整理后用彩笔写在老师发给的纸条上,完成后将纸条贴在黑板上。再带领学生把收集的知识分类,以下按所分类别进行学习。

1.屏幕显示日本轮廓图,让学生填充:周围的海洋(太平洋、日本海、东海、濑户内海)四大岛(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明确日本是一个岛国,最大的岛是本州岛。在学生填充时显示所答知识点,这样可有效检查预习情况。

2.让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日本城市图片,并对该城市作以简介。使其在感观上对日本的概况有所了解。

3.抢答:日本首都、民族及其使用语言。

4.明确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日本还有“地震国”、“世界火山地震博物馆”之称,共有200多座火山,80座活火山,最为著名的的也是日本最高峰就是富士山被日本奉为“圣岳”,并出示图片,让学生描述富士山景观,猜想:为什么日本多火山地震?从而巩固上学期学习的知识。

日本每3年就发生一次危害较大的地震。播放地震录像,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地震的过程。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也是一个多震的国家,那么发生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把学生分成4小组,选择不同场景(在校、在家、在室外、在地下商场),自由选择汇报方式,以培养学生表现自我的能力,给学生发挥空间,进行防震意识教育,使学生敢于面对自然灾害,不怕困难。

5.看日本轮廓找出日本最大平原。

6.讨论:从日本的地形特点可以看出日本水能资源怎样?

7.课外阅读:《日本的气候》,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孕育出日本的国花——樱花,春天樱花绽放,如同红霞,又似锦云,流芳溢彩,美不胜收。用语言渲染气氛,给学生以美的感受,8.学生表演舞蹈《浪漫樱花》根据条件决定是否加此环节,活跃课堂气氛。

第三环节:巩固新知

1.屏幕再现日本轮廓图,让学生填充周边海洋,主要岛屿和城市。突出本节重点。

2.完成教材中活动

第四环节:课堂延伸

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地形的利弊

第五环节:结束全课

先由学生小结,教师补充(这节课我们从位置、地形、等方面对日本的自然环境有所了解,大家可以看到黑板上还有一些咱们同学的收集的知识,我们还没行分类学习,留到下节课完成。)在动听的日本歌曲中结束全课。

第二课时

课前屏幕显示日本地形图,并播放日本歌曲,让学生对上节知识作一下回顾并进入情境。

第一环节:问题导入

提出问题:同学们在历史课上,我们知道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战败国,而如今日的经济状况如何呢?

第二环节:新课讲授

1.屏幕出示汽车徽标,学生识认并说出哪些是日本的品牌;学生出示课前调查日本家电品牌标记,这样做贴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2.出示两组数据:世界上前30家大商业银行中,日本占18家;日本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目前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最高。引导学生从中看出日本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强国。

3.讨论:为什么日本这一战败国经济迅速恢复,如此发达呢?在前两环节的基础上设计此问题,使学生思路清晰。教师在学生汇报后总结、板书,进而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加工贸易经济”。屏幕出示课题“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播放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百分比图,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日本进口原油的巨轮图片等,使学生从感观上进一步理解“加工贸易经济”。

4.企业策划:假设你是日本大公司的企业策划人员,你会把你的工厂建到哪儿?才能保证质量,有利于原料的运进,减少运费,使用最廉价的劳动力,从而降低成本,使你的产品最具竞争力?讨论后教师出示日本主要工业区分布图,师生共同分析,培养学生识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5.角色转换:在赚钱上日本人很精明,在其他方面,也一样,现在假设你是一个日本人,你会如何解决以下问题?

(1)我是日本化工企业的老总,企业效益不错,但环境污染严重,我将怎么办?

(2)我是日本林业部负责人,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不允许随便砍树,但生产和生活需要大量木材,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3)我们日本人很喜欢吃鱼片,不仅本国需要量大,而且出口海外,但我们海域有限,怎么才能打到更多的鱼?

(4)我是本田公司总裁,现在汽车原材料上涨厉害,我们公司怎么办?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强调:保护本国资源的同时,要保护全球环境,从而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6.选择适当方式完成教材中活动。

第三环节:课堂延伸

学习了日本的经济,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应向日本借鉴什么?(注重与语文学科间联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第四环节:总结全课

学生谈收获,以歌曲《我是一只小小鸟》总结全课使师生情感得到升华。

第三课时

课前屏幕出示日本繁华的景象图,播放日文歌曲

第一环节:直接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对日本的地形、经济有所了解,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研究一下日本的文化特点。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日本文字和日本现代繁华景观,师生共同分析(日文中间有不少汉字,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进行武力扩张不断学习西文科学文化,经济迅猛发展,说明日本善于吸收东西方文化)。屏幕出示课题“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2.出示有关日本饮食、服饰、诗歌绘画、宗教、建筑方面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有关知识,分析日本文化特点,并与东西方文化对比,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激发学习兴趣。

3.游戏:分组比比看谁知道日本之最最多。教师在学生说完加以补充总结

(日本最大平原——关东平原,日本最高峰——富士山,日本人最喜欢的食品——寿司、生鱼片,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美国,日本最大岛——本州,日本最大渔场——北海渔场,日本最大湖——琵琶湖,日本是填海造陆最多的国家,日本是地下街最多的国家,日本是森林覆盖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是人均寿命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是最大的汽车输出国,日本的东京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卢舍那佛坐像是世界最大的金铜佛像),并对说的好的组给予物质奖励。

4.播放《放牛娃王二小》,出示小泉拜靖国神社图片,让学生谈感想。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我们都知道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1941年又发动太平洋战争;1945年战败投降。我们对日本帝国主义深恶痛绝,但宽容和博大是我们中华民族千载不变的优良传统。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但也不能永远活在历史中,要想使我国经济发展赶上发达国家步伐,就要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向其学习先进经验,共同合作,共同发展。

第三环节:教学反馈

1.屏幕出示有关本课的练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检查

2.完成教材中活动

第四环节:结束全课

习作两篇 第8篇

读过韩愈的许多诗文, 却觉得只有这篇《祭十二郎文》最让我伤怀。我忍不住重新读一遍, 那些由一个个字符组成的文段便像是浸透了泪水的灵魂, 把读它的人拉进韩愈内心深处, 那个韩愈与侄子韩老成所站立的地方。读到“在孙惟汝, 在子惟吾。两世一向形单影只。”以及“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 未尝一日相离也”, 我仿佛看到两个孤独的孩子相偎相依, 形影不离, 因为对方, 所以仍有温暖的场景, 真的被韩愈与老成的新情所打动。可为何天地苍茫、事事多磨?情之所致, 可窥愈与老成孩提时所立之地, 所言之语。朝家仅有两人, 悲切!可却空悲切!

韩愈这篇带有九个“呜呼”的祭文, 让我相隔千年也能颤抖地感受到他的死一般的绝望与无边的痛苦、孤独, 他像是一段支撑不起的朽石, 一段无比痛苦带有哭音的枯木, 想追随着那条名为老成的河流漂去, 可终究天地阻断、阴阳相隔。

原来古人与我们是一样的, 相隔千年, 在时代、身份、年龄皆不同的人群中, 古人与我皆被情所羁绊, 有时为之欢喜到手舞足蹈, 有时为之痛彻心扉, 真应验了那名话“情是世上永恒的主题”。因为亲情, “即使万乘之公相, 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这让我感受到, 韩愈再也不是那个冷冰冰的古人, 再也不是那唐代古文运动中遥不可及的领军人物, 而是在亲情前手足无措、失声痛哭的平凡男子, 原来古人与我们是一样的, 在一场亲情中, 我们都被感动。

《祭十二郎文》不仅让我们感同身受, 痛韩愈之痛, 更痛世人之痛, 不问清瓢与浊瓢, 不分寒食与花朝。酒泉岁月涓涓尽, 枫树生涯叶叶飘, 人生如此、亲情如此!每读一遍, 沉痛仍在, 但却多了警醒的作用。韩愈在老成生前未能探望因此后悔发狂, 我不想有一日我也会后悔得“无以复加”。“活在当下”这句话真好, 让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睁开眼看到, 围绕在我身旁的亲人们的脸庞与模样, 才应是我真真正正渴望的, 我要珍惜与亲人们在一起的时时刻刻, 对他们很好很好。

喜欢这篇文章, 是喜欢文中迸发的真情, 这真情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每一颗心, 融合得十分完美, 以致岁月不敢多加阻挠。

2.过去那些看不惯的人们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看不惯这个世界中的某些人?反正我从幼儿园就开始啦!我最先开始讨厌的是幼儿园中教我们的数学老师。有段时间我生病了没去上课, 碰巧这几天大家正在背乘法口诀, 于是当我来幼儿园时她忽略了我没学的事实, 竟让我到小黑板上默写乘法口诀, 我震惊住了, 因为我从来没听说这个词, 因此, 她很恶毒地讽刺我, 说我上不了小学。事实上, 我不仅上了小学、还上了高中。

后来, 我到了小学, 极其厌恶几个爱讲人坏话的小姑娘, 我甚至感觉她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讲他人坏话而生的。再后来, 我上了初中, 那个时期, 讨厌过偏爱他人的班主任, 厌烦过几个没素质的男生, 后来, 我想我长大了, 应该能“心怀天下”了, 可高一年级那个扭来扭去的男生让我好“难过”。

回头想想, 这十六年里, 那些看不惯的人都成了见证我一路成长的标志, 那么这十六年里, 你有没有因为你人生中的这些人而心烦意乱、影响情绪?我想是有的。

我曾看过一个故事, 甲说:“组长, 我要换组, 因为我超讨厌组中的***”, 组长说:“除了他, 其它人你认为如何?”, 甲回答:“挺好的, 我挺喜欢他们的。”组长又说:“那你觉得你讨厌的那个人对你重要吗?”, 甲说:“我怎么会觉得他重要/我根本不看重他!”组长说:“因为他一个人, 十个好朋友都有拦得住你, 你的心中真的不重视他吗?”

是啊, 我们因为看不惯某些人甚至在无意识中也让自己陷入苦恼中, 这其实是不值得的。难道我因为那个数学老师的话就悲伤得告别小学吗?因为那极个别的同学就不上学了吗?显然不可能, 因为你看不惯某些人也就没必要在乎他们了。

《习作》教学设计(两课时) 第9篇

【关键词】task板块 两课时课堂教学 初中英语写作

一、引言

江苏省使用的《牛津初中英语》新教材每个单元有七个板块,都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其中任务(task)板块是单元的核心内容,设计意图是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单元已经学过的各种语言技能来发展学生的写作技能。但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教师在这一板块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反馈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在之前的板块学习中与话题有关的语言积累不够;教师对文章的篇章结构分析不到位,部分学生即使有语言知识的铺垫,但是不会按照结构进行信息分类;句与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缺乏连贯性等。为此,笔者所在区教研室提出了“两课时task课堂教学模式”的想法,并开设了多节区级观摩课,供教师们借鉴和探讨,本文将以8B Unit4 A good read task板块为例展开讨论,从教学过程,教学特点和建议三个方面谈谈该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帮助和一些建议。

二、两课时task课堂教学设计描述

1.第一课时的写作前准备阶段:重点词汇和句型突破,小组讨论,整理思路和组织素材等准备活动。胡老师以班主任陈老师的阅读习惯为导入渠道,解决了文本内容信息的归纳,如: time,types,resources,opinions,并以Millie的阅读习惯范文为例再次要求学生归纳信息,从而更进一步地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要求学生划出文中描写各信息点的重点句型并鼓励学生一句多译达到了句型的丰富化。胡老师有效地整合了该单元welcome to the unit,integrated skills 和study skills部分三位同学的阅读习惯的文章,分别设计了添加连接词,中心句和总结句等练习,让学生通过对比更好地体会怎样在信息完整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文章。最后用头脑风暴法向学生阐述了成就一篇好的书面表达的要素就是:信息全,结构好,表达正确且句式丰富,这也为第二课时的同伴互评埋下了伏笔。

2.第二课时的写作阶段和评价阶段:问卷调查获取信息,自拟提纲归纳信息,根据提纲完成草稿,比照评分细则自我修改,同伴互批和教师面批相结合。由于在第一课时有了大量的篇章和语言知识的输入,学生以问卷调查部分获得的信息为基础,并将此信息按照结构分类,牢记评分标准,用整整10分钟的时间静心当场完成书面表达。之后,胡老师又以陈老师的阅读习惯那篇文章为例向学生仔细讲解了评价细则在自评和同伴评价环节如何运用。在同伴互评阶段,要求学生划出好句和得分,并选择了一位同学展示其评价的理由,最后胡老师自己选择了一位同学的范文当堂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具体化,个性化。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和总结这两节课的主要内容。

三、对该节写作课特点的评价

胡老师的本次task观摩课是一节典型的过程写作课,体现了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理念,归纳起来有以下特点:

1.写作课的活动设计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阶段的建议。在写作前阶段,胡老师帮助学生获取写作时要用到的资源,如写什么,用什么语言写,如何写(分成几个方面写以及如何谋篇布局等)。在此阶段,教师的角色是资源提供者。胡老师注重为学生提供写作中可能用到的句子,并且多元化,多形式的呈现句型。在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后,提供了有关time,types,resources,opinions四个方面的语言表达,降低了写作的难度,还组织学生对写作内容进行了小组讨论。写作中安排的活动有:自拟提纲,归纳信息,写草稿,自我修改和同伴互改等,写作后抽出两篇作文当堂进行评价。

2.胡老师的语篇意识较强,注重加强句子多样化的练习。在归纳time,types,resources,opinions这四个方面信息时,不仅例举了学生在文中找到的好句,还鼓励他们添加其它的表达方式,这样既能保证习作中句式的准确性,又能使一部分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避免他们的习作中句式过于简单,也就是说信息全是基础,好句的表达也不可缺。胡老师整合单元文本信息的意识也比较强。《牛津初中英语》新教材的特点是以话题为主线,不同板块的任务设计与此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胡老师有效地把welcome to the unit,integrated skills 和study skills部分的信息加以整合,设计了添加连接词,中心句和总结句等练习,让学生明白:一篇好的文章还需要好的篇章结构,脉络要清晰。因此这个环节的设计对于文章形式与逻辑上的连贯性和完整性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语篇能力的体现。

3.自我修改和同伴互改是这次展示课的另一个亮点。第一课时大量的语言知识和篇章结构的输入为学生的写做了很好的铺垫,两课时task的课堂模式又给予学生足够的写作和评价的时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的老师在第一课时中通过不同的活动已经让学生领会了评分细则的纲要,在写完后又以陈老师的阅读习惯文章为例当行评价,为学生的自我修改和同伴互改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四、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1.写作中的自我修改部分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原因是胡老师没有明确发出指令,只是在写的过程中有过口头的提醒。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写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完成自我修改,但对于能力较差的同学不知该从哪方面入手修改。因此可以考虑在写完之后再次提醒学生对照修改的标准执行,如:时态,句子结构,单词拼写,人称数的一致,上下文逻辑等等。

2.在写作后展示评价阶段,胡老师在做示范批改的时候,由于所列的细则过多,部分学生可能还没有看完整,部分学生评价不完整,所以在请学生上前展示评价范本并讲述评价理由时,教师应该分析其评价的优缺点。真正的互评应该是 “交流式互评”,在同伴反馈中,学生一方面通过作文与他人交流,另一方面也通过评判他人作文和研读他人评语使自己受益,取得进步,这样,学生对最后的师生共同评价活动的意义理解才更加深刻,但是部分学生只关注了对方的评分,而没有关注评价的理由陈述。另外胡老师自己在评价其中一篇范文时,比照细则给出了13分,但同时又说中考阅卷不会有这么高,笔者认为有必要向学生解释为什么句子正确,段落也划分了,信息也比较全,为什么不能得到这么高的分数,原因在于她自己在第一课时提到的篇章结构和好句缺乏。

3.课后巩固阶段的任务布置不够明确。胡老师的家庭作业是要求学生熟读范文三遍,修改自己所书写的作文和写一篇好朋友的阅读习惯的文章。由于要求不明确导致学生极有可能完全根据范文全盘否定自己原先的框架结构,而写出一篇全新的文章,这样在课堂上所做的自我修改,同伴修改和师生共同修改的成果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另外一天两篇书面表达有点过量,所以,胡老师可以考虑先让学生根据修改的意见重新修改课堂上完成的文章,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喜好,参考前一篇文章的修改意见,以海报的形式介绍朋友的阅读习惯。教师对修改过后的文章可以采取面批或用PPT呈现共性错误,与学生共同修改。

五、结束语

“两课时task课堂教学设计”是笔者所在区教研室提出的一种探讨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在前期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具有推广的价值,但是写作能力的培养绝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教师们在教学工作中把写作教学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语言基础知识,制定计划,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韩云.过程写作法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2014(18).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两课时 第10篇

1、现在集体朗读插叙部分,体会这几段话的意思。

2、“那时候……只是无端地……”这一段话插在了“我”与闰土的对话中间有什么作用?“无端”如何讲?两个破折号有什么用?(说明“我‘知识贫乏,什么也不知道。黑暗的封建教育制度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并非”我“念书不用功。两个破折号的用法一样,表示注释作用。)

3、读第14、16自然段

(1)闰土的心中有着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闰土知道这么多,那么做为少爷的“我”呢?(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呢?师生对答:

师生

闰土知道雪天在沙地上如何捕鸟而“我”却不知道

闰土知道夏天去海边拾贝壳 而“我”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闰土有看瓜刺猹的经历 而“我”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闰土会在潮汛来时去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 而“我”听也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鱼儿

这许许多多的新鲜事,我从来都不知道。

(2)小组讨论、交流:①“我往常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富家子弟)②“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我”和其他富家子弟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见识很少)③这一自然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闰土的佩服,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七、学习“分别“部分

过渡:正因为闰土知道得这么多,所以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我”很高兴、快乐。可惜,正月很快过去了,闰土要回家了,分别的时刻到了,这时,“我”和闰土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来?

1、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以体会(急、躲、托、送)

2、课件演示第二幅插图,想象“我”和闰土是得怎样告别的,再说一说。

八、小结学习情况

1、反馈重难点的质疑

2、让学生自己谈谈在写人文章的学法上及快速阅读方法上的体会、收获。

九、布置作业

月光曲教学设计两课时 第11篇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心情。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三、教具准备: 电子课件。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简介贝多芬、进入新课。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情?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电子幻灯片]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跟父亲学音乐,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十岁举行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时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和庸俗。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为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4、课文从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从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绍贝多芬,引出故事。 第二自然段到最后是第二部分,讲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5、请学生朗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6、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导学习生字。

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是什么曲子?(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2、学生默读后思考讨论。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两课时) 第12篇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训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2、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方面有所感染;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融化、伐木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流利,了解课文的大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童话故事,明白童话中所阐明的道理。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去年的树》,看看我们又会有什么收获。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把生字词读准确了。

2、说一说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哪些了解。

三、自主读文,初步感知。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懂;

2、个体质疑→组内探讨→集体释疑

3、抽读、评议、正音。

四、练习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作业。

查一查有关环保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4

1、理解文章内容,训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2、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方面有所感染;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小鸟为大树唱歌的动画,教师配音。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画面:一棵大树和一只小鸟是很要好的朋友,听,这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大树唱歌呢,大树呢,摇曳着茂盛的枝条正动情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丽的画面呀。同学们,你们说,是吗?(是)

围绕这只美丽的小鸟和这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我们一起来读一段美丽的故事。(出示课题)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通读全文。你可以一个人读,可以找同桌读,要求边读边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完成屏幕出示的练习题。(课件出示)(教师巡视,学生读书3分钟)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

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她着急地找呀找,问过了()、()和(),于是就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

过渡: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已经能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你们真了不起,那么这篇童话故事中有哪些有趣的角色呢?(小鸟、大树、树根、门、小姑娘)她们进行了几次对话呢?(4次)请你们用波浪线划出小鸟说的话,用直线划出大树、树根、门、小姑娘说的话。

三、研读对话,训练朗读

1、指导学习第1组对话。

/ 4

(1)我们先来看第一组对话。第一次是谁和谁的对话呢?(小鸟和大树。同时板书小鸟——大树好朋友)冬天到了小鸟要到南方去过冬了,临走之前,一对好朋友依依地惜别。大树说……小鸟说……(学生串读对话。)(幻灯片出示对话)

(2)你们想,这对好朋友在分别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对话的?请你也就近找一下你的同桌来练一下这组对话,好吗?(生就近找一位好朋友读,师指导)

(3)请一对同桌读对话.(老师评价:老师发现这只小鸟说:“我明年一定回来”时,语气特别坚定,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要这样读吗?)(4)再请一对同桌读。

过渡: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感觉到这对好朋友的感情是多么深厚啊,让我们的男孩子来读大树,像刚才那位男同学这样读出自己的个性,女孩子读小鸟。咱们一起来对对话看,好吗?(男女生分角色读)

你们这是在向朋友保证啊,坚定些,再来一次,好吗?(女生读)

2、自学三组对话。

过渡:他们就这样依依惜别,并做了约定。第二年的春天,小鸟满怀深情地跑回来找它的好朋友大树。然而,往日朝夕相处的伙伴却不见了。她着急地找了又找,问了又问,下面的三组对话,老师想先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面合作来练读,好吗?你们可以自己选定一个角色练一练。(生自由练习)

(1)、指定一个小组读,问:同学们,他们这一组读得怎么样?(学生评价)A、小鸟应该读得更焦急些。我觉得这样子还不够焦急。B、我觉得小鸟应该读得再活泼一点。

C、我觉得树根应该读得悲伤一点。因为树根和树它们两个是命运相连的。就等于是好朋友一样。如果哪一方不见了,或者死去了,他们应该是很悲痛的。

从同学们的评价中,我们感觉到了,大家都觉得作为主角的小鸟的话非常重要,应该好好地体会把握。那么就这样,让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小鸟说的三句话。

(2)再指定一个小组朗读。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们知道大树哪儿去了吗?(板书:火柴、灯火)

四、角色扮演,体验感知。

是啊!小鸟焦急地寻找着她的好朋友大树,那么我们谁愿意来做一回小鸟?把这令人感动的场面表演出来呢?就在教室里,就这样飞呀,飞呀,寻找着,你

/ 4

在谁的身边停下来,那个同学就做你的配角读。明白吗?你们可以用自己的话,小鸟,找到朋友大树了吗?(没有)

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怎么想?你的心情怎样? 你们是不是在心里呼唤着自己的朋友大树。你们怎么呼唤的?

你们从小鸟的一声声呼唤中体会到了什么呢?(小鸟对大树的这种焦急、牵挂、担心就是奉献给大树的最最珍贵的友情。)(板书:珍惜友情)那么让我们再来观看小鸟寻找大树的全过程,体会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五、观看动画,融入情境。

1、播放全部动画,教师配上音。

过渡:同学们,小鸟为灯火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我们的眼前似乎又出现了去年小鸟为大树唱歌的情景,(板书:唱歌)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三段。

小鸟看了灯火几次,她会怎么想,有什么话想对大树说吗?你们现在就是这只小鸟,请你们静静地凝视着灯火,把想对大树说的话写下来。(学生写后汇报)

同学们,你们都是守信多情的孩子啊。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了我们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板书:信守诺言)。

六、拓展延伸,交流升华。

同学们,作为这一篇美丽的童话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想说,你想对谁说?比如说对伐木人……想对谁说,就对谁说。

(1)对小鸟(2)对伐木工人

(3)对环保问题的思考,出示查找到的资料以警告人们爱护鸟儿、爱护树木。

七、总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一个美丽而又令人深思的童话故事,一起为小鸟和大树的深厚情谊而感动,一起为大树的离去而伤心,那么让我们站起来一起共同祝愿:愿我们的世界---诚信之花遍地开放;友谊之树万年永存;环保之河绵延不绝!

李源习作两篇 第13篇

我曾站在泰山之巅, 仰天凝视, 纵观“日月旋转, 斗转星移”, 然后轻叹宇宙浩瀚。我也时常站在长江之畔, 聆听“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然后慨叹大江东去, 时光一去不复返, 而那光辉的历史永远定格在那一刻……

我是中国人

美国。洛杉矶。空手道大会。

天空是那样的蓝, 夕阳普照大地, 将会场染成金色, 人们在会场观看你的拼搏。

胜了, 胜了, 那一刻, 你振臂高呼:“我是中国人!”全场一片呼动, 你以自己的实力证明了中国的强大, 提高了华人的地位。

笑了, 笑了。你赤手空拳, 在这里与人拼搏, 为了中国人的荣誉而战。你, 笑了。当那举臂高呼的那一刻, 时间停驻了。

你是好样的!历史记住了你的名字———李小龙。你振臂高呼“我是中国人”的那一刹那, 惊得世界动荡。你是中国人, 是有骨气的中国人, 你是民族的英雄。你那永恒的一刻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

零的突破

美国。洛杉矶。奥运会。

“呼”, 一声石破天惊, 在奥运会之上, 你, 中国十米气枪的代表, 稳如泰山, 双眼雪亮地凝视着靶心, 发出了最后的决定性的一枪, 以566环的骄人成绩压倒了所有选手。

第一个, 你是第一个身着中国队服, 代表中国运动员站在了世界的前面。是你填补了中国奥运金牌的空白, 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当国歌奏起时, 你笑了。历史留下了你的笑容, 你———许海峰以那决定性的一枪为中国赢得了荣誉。你是中国的功臣, 你让五星红旗首次在奥运会上冉冉升起。

……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走出了一个个平凡伟大的人物, 演绎出一段段美丽动人的故事, 它们都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

历史, 还在继续……

那刻, 永远定格……

静夜进行曲

夜, 悄悄临近大地, 渐渐点亮万家灯火, 天街上的夜灯也渐渐燃起, 散发出微弱的光亮。

不知过了多久, 人间灯火渐渐熄灭, 而天街上却缀满了闪闪发光的夜灯, 像细碎的流沙铺成的银河斜躺在天宇之上。

月暗星明, 群星璀璨, 星罗棋布, 宛如一张变幻莫测的棋谱, 却又恰似一幅精妙绝伦的社稷图。这是群星的杰作!

说话间, 斗转星移, 却是月朗星稀。稀有的几颗星, 四散开来, 星星点点, 这儿一颗, 那儿一颗, 可它们却都一动不动地镶在夜空里, 那么悠远, 那么洁净, 就像藏在神秘世界里的一个个美丽的希望。有一颗流星在夜空里划出银亮的线条, 显得它是那么的遥远、宁静、飘逸。

渐渐的, 那几颗残星闭上了那明亮的眼睛, 缓缓沉睡在寂寥的夜空。此时, 空中只留下那轮孤寂的明月, 月光如水, 那是她的眼泪吧。静寂的长空中, 月只身单影地停在那里, 她快乐吗?不, 少了繁星的陪伴, 月是孤寂的。

一轮孤月, 悬挂空中, 散发出凄凉的幽光。这份孤单, 这份寂寞又有谁能理解呢?或许只有那流逝到人间的星辰才知道答案吧。

也许是月的孤寂, 便给人带来了忧伤的感觉, 所以, 有的女孩子便在寂夜对着孤月轻轻叹息, 默默流泪, 这使月显得更加单薄, 更需要呵护, 更需要与他相伴的繁星了。

也许是月的伤感, 夜索性连月也带走了。没有繁星, 没有孤月, 没有游云, 万里一墨的苍穹, 像经清水洗过一般, 洁净净, 既柔和又庄重。

《习作》教学设计(两课时) 第14篇

一、定量观察:以习作指导时间安排为抓手

整个课堂观察过程中,我从师生教学行为即设境导入、拓宽思路、课堂练笔、交流评改这几方面记录下了每一节课各教学环节所占的时间:

分析:从这次习作观摩研讨课堂观察来看,习作教学普遍分为三个板块进行:创设情境,打开思路;学生习作,教师巡视;交流习作,指导评改。

其中,第一板块耗时最多,多则34分钟,少则19分钟,平均25分钟;第二板块所占时间其次,多则14分钟,少则6分钟,平均9分钟;第三板块所占时间最少,多则12分钟,少则为0,平均不到6分钟。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时间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呢?习作教学真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吗?学生在习作课上真正用于动笔写作、形成书面表达的时间够吗?习作后的交流评改是否真的就无足轻重呢?……

笔者认为有必要立足课堂观察,透过这些教学现象,反思我们的习作教学行为。因为科学、合理地分配习作教学时间,正是优化习作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具体体现。

二、观察维度:教学行为是否追求课堂的时间效益?

习作指导课有其特殊性,教材呈现的内容提示仅仅作为一个载体,真正的习作教学内容则在课堂教学中生成,在学生的习作实践中生成。因此,对习作指导课的课堂观察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观察与判断习作指导课的时间安排是否妥当呢?笔者认为,重点应落在能否很好地实现我们小学习作教学的主要任务,即能否解决好习作教学的三个问题:一是激发写作欲望,解决‘我要写’的问题;二是激活写作储备,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三是指导表达方法,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在有限的一节课时间里,如何科学安排好各环节的时间,便于扎实有效地完成上述三个任务呢?下面,我结合本次课堂观察,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情境创设时间以实现“简约精当”为好

习作教学开课的十几分钟最为关键,也最费心思,它关系到学生“想不想写”、“有没有东西写”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又与学生“能不能写好”密切相关。所以这个环节的时间要看学生是否有了写作欲望,正如江苏省特级教师高林生老师所说:“教师要像奥运会上的火炬手,用手中的火炬去点燃学生心中的圣火。”这“火炬”就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创设的情境,它能起到激发学生写作欲望、激活学生写作储备的作用,使学生有话可“写”、有事想“写”。 因此,从一节课的长度和指导的效度来看,一般来说以10~15分钟为宜。

本次观摩活动的9节课,老师们都非常注重情境的创设,精心设计了看图、实验、游戏、动画等情境,努力营造一个表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打开学生习作思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时间控制恰当。但也有个别老师“过犹不及”,过于注重情境的创设,挤占了学生习作和交流点评的时间,导致后面“怎么写”的环节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势必造成教学目标的“虚化”。因此,习作教学的情境创设要简约精当,既要避免开门见山,薄“情”寡“趣”,也要防止冗长繁琐,本末倒置,这是时间把握的基本原则。

2.乐于表达时间以“实践动笔”为主

习作指导课从说到写,说和写都是表达,但最终以写为目的。汪曾祺先生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及沈从文先生教习作时说: “教创作靠‘讲’不成,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等,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作文叫习作,作文的实习,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要讲,那‘讲’要放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教授先讲一套,让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这话可能是针对大学生的,但对于我们小学习作教学不无借鉴和启发。不少小语专家也曾呼吁“要创建真实的习作实践,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诚然,习作课上,老师“先讲一套,让学生照猫画虎”,固然“行不通”。有的老师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说”,认为学生会说了就肯定会写,这个认识也是片面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孩子的天赋各不相同,有些孩子善于口头表达,他可能说得很好,写下来却辞不达意,而有些孩子善于书面表达,他可能不太擅长口语表达,却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习作,作为一种作文的实习,应该通过习作实践来习得。因此,习作课的重点应该落在“写”上,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潜心写作。如果写的时间不够,学生写不了几句话,教师就很难了解到学生到底会不会写,写得怎样,习作指导也就无从谈起了。

3.作后评改时间优于作前指导时间

在本次赛课中,多数执教老师都在学生习作之前作了细致的写作指导,如:如何写具体、如何写场景,如何表达真情实感,如何写自述,如何修辞等,甚至一一板书出来。而给予学生独立习作的时间却明显不足,点评交流环节更是浮光掠影,只有一位教师重视了学生修改习作的需要,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时间。

目前,习作教学这种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现象(即在创设情境之时浓彩重墨,而在习作实践和讲评指导时却轻描淡写)普遍存在,无法真正落实小学习作教学的第三个任务:指导表达方法,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作前指导太细,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无法品尝到创作的乐趣;忽视作后讲评、修改,则学生无法领悟写作方法,习作水平难以提高。实践证明,作后讲评比作前指导更具针对性,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印象更深。回顾我的小学学习生活,语文老师上了那么多作文课,指导了多少写作方法,我全都记不得了,唯一记得的只有两件事:一是,有一次我在一篇习作结尾写道:“妈妈甜甜地笑了……”老师给我的评价是:“结尾用上省略号,显得意味深长。”从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喜欢在结尾写上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然后用上省略号。还有一件事是我在一篇习作的环境描写时写道:“今夜星光灿烂,月光皎洁。”老师给我的评语是:“月朗而星稀,要留心观察。”从此,我不仅记住了这个生活常识,更养成了观察生活、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这两件事可以说影响我一生的写作经历,全都来源于真实的习作实践以及老师因“文”施“导”的作后评改。可见,如果从科学安排时间的角度来看,习作评改的时间应多于习作指导的时间。

三、观察建议:习作课时间安排要科学

根据上述思考,对目前习作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安排提出如下建议:就公开课来说,大多数的情况下仅安排一节课40分钟,那么,情境铺设、打开思路的时间约占10到15分钟,学生习作实践应占20分钟,剩下5到10分钟进行交流、评改(重点落在第二课时修改,第一课时主要改学生是否有内容表达)。

就常态课来说,一般都是安排两个课时的习作教学,那么第一课时仍用10到15分钟创设情境、打开思路,剩下25到30分钟与第二课时的前10到15分钟用于学生习作,最后剩下25到30分钟用于点评、交流、修改。如表所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习作》教学设计(两课时)】相关文章:

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三》课时教学设计07-04

习作指导教学07-23

习作教学策08-12

单元习作教学09-08

习作教学心得07-02

习作教学案设计08-20

习作一教学设计06-18

浅谈习作教学05-16

《习作五》-教学教案08-22

习作教学策略范文06-09

上一篇:高会评审如何写工作实绩下一篇:搞好机电事故防治,提高煤矿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