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

2024-07-28

《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 第1篇

关于《小石潭记》教学记片段

上周五用了十五分钟读了两遍《小石潭记》,今天早读和第一节课,我们在联系背诵这篇文章。

有些孩子周末已经背熟了,自然充当了小老师的身份。

我经常想尽可能照顾那些后起的孩子,就兼顾不到那些自觉用功的孩子啦。但是,大班制授课,只能如此。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让那些十分熟练的孩子一遍遍地陪着那些后起的孩子,其实对优秀的`孩子也是一种磨砺吧。在诵读中,一遍遍体悟文字的能量,这一遍跟上一遍的功效也应该不是一样的吧。你看,课堂上那些总是充满热情读书的孩子,他们从不会因为老师让他们多读一遍而心生怨气,反而觉得是一种荣耀。

今早读时,我的眼睛扫过全班,发现大概有10个孩子是周末没有读过这篇文章的,因为即使在同伴如此清脆的琅琅书声中,他们依然目光涣散,嘴角只能不合节奏地抽气般蠕动。于是,只能一遍遍反复带读。

尽管已经对全文解释过,还是不断提示那些文字顿感读较强的孩子:“日光下澈——日光照耀下,水底如此清澈,你眼前有什么画面出现?”不用我解说,自有学生代答:“水底很清,每条鱼都看得很清楚。”

“影布石上——是什么的影子在石上?‘布’这个词,在此跟‘夏夜,星星布满天空’的‘布’是一样的意思吗?”不懂,就再讲讲,再读读。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中的“境”是怎样的“清”?——“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我们学过的哪一篇写景的文章跟这篇文章的意境有相似之处?

有孩子说是《桃花源记》,种民和彦皓都说是《与朱元思书》。

那些地方相似呢?

孩子们复习了一遍《与朱元思书》。有五六个孩子不记得原文了,于是,好的同学又带着大家再读一遍。

大家找出写树、写水的句子进行了比较。只是泛泛地杂议,并不是严格地区分,有感觉就够了。

这篇文章,你对哪几句话特别有感觉?不少孩子都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海洋只说了一句:“如鸣佩环”,我说:“我也喜欢这句。真会打比方呀!”

认识“奉壹”中的这个“壹”,顺便把汉字中表示数字的大写壹贰叁肆伍……全认了一遍。区分“壹——噎”时,问“噎”这个字在哪见过吗?孩子们马上说:“黍离”中“中心如噎”!于是,吟诵了一遍《诗经·王风·黍离》。声音真好听!尤其是吟诵到“悠悠苍天”时,我觉得这是一班美声训练过的孩子。

再读,再根据老师的图示练习背诵。基本上过了,我们就再复习背诵《诗经·小雅·节南山》。全班背,小组背,基本上熟练了。这个南山的节啊,终于拔过去啦。

《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

2.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解决初读中遇到的疑难,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

清冽()

为坻()

B.为屿()

为嵁()佁然()

C.俶尔()

翕忽()

差互()

D.寂寥()

悄怆()

幽邃()

②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高雅,很高深„„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

二、整体感知。

1.试读。

2.悟情。

探究: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播放中央电台播音指导方明的朗诵。揣摩朗诵者在节奏、轻重、语气上的处理。

4.仿读。

探究: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教师提供音乐背景,学生朗诵玩味。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三、虚拟聚焦。(慢慢的描)活动设计: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内部讨论。(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四、多角品读。(细细的理)

(一)自主完成(投影显示)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6.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二)教师提出各种专题,供五人学习小组选择,并引导讨论。

1.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怎样融汇成了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2.描写的视角转换(“镜头”与“画面”)。

3.文中的“石”与文章的命题立意。提示:注意暗写。

4.文中的“水”。

5.文中“动”与“静”的配合。

6.文中“对比”与“烘托”的运用。

7.短句与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景”与“情”)。

8.文中“乐”与“凄”的关系。

9.文中“清”含义。

10.描绘的角度。

五、熟读成诵。

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六、课堂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游踪清晰。他的《永州八记》很值得一读。

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七、课后训练。

《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 第3篇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游记散文中的杰作, 而他的《小石潭记》则更是历代传诵的散文名篇。面对这样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 我们在教学时如何让学生领略到小石潭的美景, 体会出柳宗元的感情是教学的重点。

二、主题及把握、处理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 刻画出凄清的境界, 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抑郁忧伤之情。

《小石潭记》的语言细致而生动, 简短而有节奏感。所以在教学时从朗读入手, 通过反复诵读掌握字词大意, 让学生读出景物的幽美, 理解蕴含的感情, 体会作者的心境。然后在阅读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性问题, 以深入理解作品, 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教学过程中抓住“读”“画” (即想象构图) “写” (或“说”) 这三个重要环节。具体实施过程中, 注意尊重学生阅读中独特的感受、体验, 让学生在赏景品情中“走”进小石潭。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老师开场白)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此句边说边板书, 并提示学生记住这句名言) , 每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 总是寄托着作者深深的感情。今天,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 一起来领略小石潭的景, 体会柳宗元的情。

2.读

(1) 精读

①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有关作者及文章背景的相关知识相互交流共享, 老师最后总结, 归纳出重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配以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

②听课文配乐朗诵, 注意对照课文听准字音 (多媒体:诵读课文) 。

③齐声朗读课文, 过程中老师注意学生读错的字, 朗读结束后提醒更正。

④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划出不明白的字词, 分组讨论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点, 学会归纳整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文基础知识。并布置学生将成果于课后归纳到古文笔记本内。

(2) 品读+画

品读课文, 品出景物之美, 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一: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小石潭, 这小石潭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抛出问题,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 可以用语言或用画笔把各自心中所想表达出来、勾画出来, 并相互交流、品评。

其二:引导学生着重分析两段文字:

①找出描写潭水和游鱼的句子, 并认真品读。 (即“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 影布石上, 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此句, 在脑海中再现画面形象, 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如有绘画才能, 则要求把脑海中所想象的画面直接勾画出来。让学生相互交流、品评。

用一个字概括景物的特点: (清) 。

体会此时作者的心情。

(相关分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 不像是在水里, 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 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 作者是在写鱼, 但透过字面, 却令我们自然而然地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 又忽然, 有的鱼儿灵活地窜动, 一会儿游到这儿, 一会儿又游到那儿, 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 自然能引申出此时作者的心情:欢悦。)

②找出描写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句子, 并认真品读 (即“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

要求学生反复诵读, 体会景物的特点, 用一个字概括出来: (静) 。

根据课文, 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这种凄清幽静。

体会作者的感受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相关分析:坐在小石潭上, 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 非常寂静, 周围见不到人, 令人神色凄凉, 骨彻心寒, 精神上也不免深受景物的感染而产生悲怆幽凉的意味。因为它的环境太幽清了, 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 作者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 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 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 情景相融, 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其三:在引导学生领略了小石潭的美景, 体会了作者游小石潭的复杂心情后, 请学生选出课文中自己最欣赏的一段, 体会它山情入景, 山景及情的写法, 然后放声朗读。在读中品, 在品中读。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读中勾勒出小石潭的景象。

3.写

走出文本, 与作者对话。在以上两个教学环节的铺垫之下, 学生对小石潭有了更具体可感的认识。此时用多媒体配放一首贴切于此文情感的丝竹之乐, 让学生听着音乐看着文字再次回味小石潭的幽深冷寂, 感受柳宗元的孤凄悲凉。然后适时地提出一个问题:当时, 如果你就在柳宗元的身边, 作为他的朋友, 你会怎样劝慰他呢?请大家提笔写下你想对柳宗元说的话。

四、评析

此案例的设计还是有些依据传统的文言文教授学习方式的痕迹, 比如过程中的第二部分的精读部分, 教学过程中还是需要花些时间给学生交代清楚文章的背景、作者的相关情况等基本知识, 课文重点字词的梳理也是少不了的一个环节。毕竟这些都是文言文课文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要点。

但从“品读+画”这个部分开始, 则可以将教学过程设计得灵活多样、积极主动一些了。设计时可以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体现教师的组织者的作用,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这些环节中可以把学生推到课堂的主人的位置上。

“品读”环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作者形象。在阅读中让学生不但能看到作者的外表, 看到他紧锁于眉宇间的愁绪, 还要能触摸到他的内心, 去探寻他内心的惆怅和谪居的孤寂。

而“画”这一环节则是一个突破口。每一首好诗总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而柳宗元的这篇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同样是一幅极美的画。因此在教学中, 有意识地设计了“画”这个环节, 让学生展开想象, 画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而学生为了要画好小石潭, 就必须深入阅读课文, 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构思画面。这样一来, 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品味课文的积极性, 又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小石潭的情境中。

最后所有的铺垫汇聚, 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 把历史与现实、阅读和写作自然地结合起来, 一切就会显得那么地水到渠成了, 所有的教学目标也就能顺利地得以实现。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调动学生生活体验, 引导学生挖掘文言文的现实意义, 使之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使古文经典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的同时完成创新阅读, 从而真正做到古为今用。这就是文言文阅读教学所应达到的效果, 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正为之而努力着。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从众多古代优秀文言作品中精心选择出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作为文言阅读的范本, 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文言文了解民族历史与文化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包建新.文言文教学: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J].北京:语文教学研究, 2005, (11) .

[2]黄厚江.文言文该怎样教[J].语文学习, 2006, (5) .

[3]董承理.文言教学到底教什么[J].语文教学通讯 (高中刊) , 2006, (5) .

[4]万小亚.文言文教学要注重体验性[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08, (5) .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第4篇

[关键词]小石潭记 古代写景散文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025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名篇,文章按照“发现小石潭——观赏小石潭——感悟小石潭” 的理路布局内容,脉络清晰,顺理成章。其中描写潭水、岩石、树木、游鱼等景物时,作者善于抓住特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使人如临其境。

二、教法学法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临水聘怀,写了潭水、瀑布、海潮、春游等,调动视觉、听觉、触觉,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觉、人生感悟,以及对自然的观感,对社会的思考。所节选的文章都是优美的写景散文,自然教学的重点就是不灾抓住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体会作者借描写景物所表达的情怀。出于这种考虑,我设计从四个方面来指导学生学习这篇古代游记散文:一要明意,二抓析景,三品情怀,四学语言。而教学方法则采取“问题探究式阅读法”,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教师先借助多媒体频屏幕出示一组图片,这是学生熟悉的家乡山水风光的画面,在显现每一张图片时,让学生简单描述一下画面的景物特点,之后教师简单给予指导,比如学生描述时大多都会拿几个词汇略作概括,这时教师就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描述,同时明确指出,本文学习中,我们就会接触到古代写景高手柳宗元写景状物时所运用的方法。

(二)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出写景的顺序以及情感线索,并且自觉掌握重点字词。

(三)找出对小石潭景物描写的重点段落,概括景物特点。

(四)诵读文章,请学生合作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小石潭给你怎样的印象?请用下面的句式表达你的感受。

“小石潭很—— ,因为它—— ”(让学生初步领略小石潭千姿百态、美妙如画的整体形象,同时归纳出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2.作者是如何抓住小石潭的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一抓景物特点;二巧妙的运用描写方法)

以第二段为例,这一段,作者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潭水和游鱼的美景,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用的是特写镜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像是在空中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与吴均“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朱元思书》)和郦道元的“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水经注》)有异曲同工之妙。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这显出了水的清澈。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3.柳宗元用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透过这幅画卷,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为什么 ?(分析归纳“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之所以写得突出,是因为他不像一般人游山玩水那样,只是浮光掠影,得到一点浮泛的印象,他是把自己的性格、遭遇写到了山水之中去,创造出新的境界。比如第四段就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的竹子和树木密密环抱着,非常寂静,见不到来往的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不宜久留,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小石潭的“幽静”,并把环境中的幽静深入到人心灵中去,把景物与心情结合起来,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心境透露出作者被贬后的凄苦心情,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遭遇的曲折反映。

4.这篇山水游记的语言极为精美,这样的文章魅力何在?

作者描写景物虽不见刻意技巧,却又有深层的技巧,像“皆若空游无所依”,用“空游”形象地写出水的透明,话说得极精炼。再如“斗折蛇行”四个字,却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静态和动态,含义丰富而不深奥。再像“明灭可见”,用光线的明暗来说明视线和溪身的交错,说明水面的光亮等等。这些话简练、丰富,写出了作者经过深刻观察后的独特体会,很有意味。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第5篇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历来为广大读者所传诵。它的特点就是在文字上洁净有力,很精细地刻画出山水的鲜明形象。但是他长期在政治上受迫害,就寄情山水之间,用简洁清隽的语言,刻画荒远地区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叹息它的被埋没,寄托自己愤懑不平的苦闷心情,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以,在课堂预设上,我的教学目的是品味本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作方式,在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同时,带领学生感受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魅力。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感受到了苏轼被贬谪后的一段心路历程。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古文,它也是作者被贬谪到地方之后所作的,也传达出了作者的一段心路历程。它就是《小石潭记》。板书课题、作者

柳宗元,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哪篇文章?介绍一下他。

柳宗元不仅寓言写得好,他的山水游记也写得妙,历来都被广大读者所传诵。他的山水游记特点就是文字洁净有力,能够很精细地刻画山水的鲜明形象。今天,就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柳宗元的笔记,探寻一处幽静的美景。(5分钟)

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解决字音、句读。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0分钟)

三、串讲课文,学生为主体

1、由题目可知这篇山水游记的主角是小石潭。柳宗元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

先听见水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西”,向西;“乐”,以……为乐,含有“感到快乐”“觉得快乐”之类的意思。

再见小潭——“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尤”,特别。“清冽”,清澈。

2、依据课文来画一幅作者眼中的小石潭的画,说明如此画的依据。小组合作探究,评选优秀画作,各组代表展示、说明。教师从旁引导。

潭底——整条石头、潭周——各种形状的石头

潭周围的树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第二段”——可,大约;许,表示约数;空,在空中;所依,所依靠的东西。佁然,愣住的样子;俶尔,忽然。

潭水来源——西南,向西南方向;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长蛇爬行那样。明灭,或现或隐。其,指示代词,那。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其,它的,指溪水的。

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寥,空虚,寂静。凄和寒在这里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使……寒。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以,因为。清,凄清。居,留,停留。乃,副词,就。之,代词,指代小石潭的景物。去,离开。

3、齐读课文,理清思路,

发现小潭,概写全貌——潭中景物,突出水鱼——潭水源头,曲折明灭——潭周气氛,寂寥凄清

4、用一两个字总结景物的特征。并且说明理由。

潭——石质——石奇

水——尤清

树——青

鱼——活

溪水、溪岸——曲折

5、本文主体为小石潭,作者是如何写出“石质”的特征的?

侧面写石——水声清脆,水特别清澈

正面写石——潭底、潭周

6、本文又是怎样写水尤清澈这个特征的?

正面写水——“水尤清冽”,侧面烘托——游鱼的状态

7、齐读第2段,看这一段如何写鱼的?

先写观者的感觉“若空游无所依”,再写日光下的鱼影、和游动的状态清清楚楚,明写鱼的一静一动,暗写了水的清澈透明。

8、看到这样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如何?

乐——“似与游者相乐”

9、后来作者为什么又离开了这里?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0、小石潭这里的景物如此清幽,为何作者却认为不可长久停留呢?联系写作背景,说说你的见解。

所以,作者见到小石潭周围的景色,有怎样的感受?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景中寓情

小结:由此可见,小石潭如此优美的景色也无法磨灭作者心中的忧郁。所以,忧凄是柳宗元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虽是为了摆脱这种感情,但是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11、请大家带着这样悲凉的心境朗读第四段。

总结全文: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第6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难点:作者的忧乐情怀

学法指导:诵读 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导入,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身体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二、作者-、文体简介 出示图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熟读课文。

3、学生熟读课文注脚、理解句意。

三、精读赏析,出示问题,学生思考:

1、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重点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

1、四人一组讨论:作者在小石潭欣赏时的心情如何?并找出原文有关句子加以说明。(乐——忧)

2、作者为何而乐呢?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水声美、好奇心。

(2)景美而乐。请学生说说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景物的?

石:奇特树:茂盛水:透明(侧面描写)鱼:欢快(动静结合)

3、作者为何而忧呢?(环境:幽深冷寂身世:被贬)

4、全文写乐与忧有什么关系呢?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游玩山水中的欢乐一经凄凉环境的影响,被贬官后的郁闷之情又立刻涌上心头。(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四、体验反思

你学生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收获?(写景的写作方法)

1、借景抒情。

2、动静结合。

3、侧面描写。

4、抓住景物特点。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第7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文言词语,掌握重点实词。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4、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特征,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由景入情、以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激发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陶冶自身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访名山游大川实乃人生一大乐事,面对充满诗情画意的山山水水,我们总会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许多感悟。然而有那么一位名人,面对秀丽奇特的自然风景,却觉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记》,与他同游,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今天我们学习《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2、作者曾被贬为永州司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3、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4、学习生字:

篁竹(huáng)清冽(liè)卷(quán)石底为坻(chí)

为嵁(kān)佁然(yǐ)参差(cēncī)披拂俶(chù)而远逝

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翕(xī)忽

三、古汉语知识:

1、一词多义:

①、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②、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③、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

④、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⑤、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⑥、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2、古今异义:

①、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②、去:离开;今常用义为“往”。

3、词语活用:

①、西,向西,名词作状语。例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乐:a。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例句:心乐之;b。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似与游着相乐。

③、下,a。名词作状语,向下。例句:日光下澈;b。名词作状语,在下面,下见小潭。

④、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⑤、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例句:斗折蛇行。

⑥、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例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例句:凄神寒骨。

⑧、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例句:凄神寒骨。

⑨、空:名词“空”用作“游”的状语,“在空中”。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

⑩、近:形容词“近”带宾语“岸”,作动词表示靠近,接近。

四、教师小结:

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先叙写寻潭的经过,概写石潭的全貌。再写潭水与游鱼。接着写潭溪与岸势,最后写潭上人的感受交代了同游者。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之情。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的写法。

3、全班齐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六、教师小结:

人生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失落、抑郁、痛苦更是于事无补。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用灿烂的笑脸去应对挫折,不仅要做生活的强者,更要做生活的勇者。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4、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岸势: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3、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五、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六、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八、板书设计:

21、小石潭记

1、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2、潭中景物——特写镜头:潭水:清澄,侧面描写;游鱼:动静结合。

3、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

4、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小石潭记 》教学设计 第8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教学目标,言文合一,《小石潭记》

怎样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课才是有成效的课?许多名家的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清晰、有效的目标意识。知道应该教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并且把目标意识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

这样清晰的目标意识首先要基于教师的专业视角,对文本进行“职业性阅读”,深入发掘文本丰富的教学价值,并且对文本的教学价值进行分析、提炼和优化,从中确立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主要包括:一是语文知识———可带领学生开展言语训练的文本的言语价值,包括蕴含丰富的情趣与理趣的词句、恰切的修辞手法、典型的表现手法乃至独特的标点用法;二是语文能力———听、说、读、写、思的能力。然后,进一步思考如何定位与编制统帅教学的课时目标,选择与处理围绕目标的教学内容,设计与呈现实施目标的教学流程,设计与组织达成目标的学生活动,设计与反馈强化目标的高效作业,从而逐步培育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古代游记,大都比较简单,但写景状物各有其特色,大多是作者感事抒怀、借景言情之作。《小石潭记》状写湖南永州附近的一处无名水潭,文章突出其石底水清、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特点。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地处荒野、人迹罕至,无人赏识,“养在深闺人未识”。潭的命运不正是人的命运吗?这与作者志向远大、才华满腹却被贬永州司马的遭遇何其相似!所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景色分明是作者心境的投射。一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和“万径”“绝、灭”了人、鸟的踪迹,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在作者笔下,“千山”“万径”都是雪,致使“鸟飞绝”“人踪灭”,就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但江是不会存雪的呀,难道这个孤独的老渔翁,真的是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吗?这境界其实就与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有异曲同工之妙。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失意孤独之情漫上心头,无边无际。人“无情”,只得转向非人却“有情”的草木中去寻找慰藉和寄托。但是,幽兰“不以无人而不芳”,虽然被贬,虽然落魄,其内心还是不甘的,还是心存希冀,等待“如有用我者”的,一如姜子牙等待“周文王”,于是更感孤独和怀才不遇。但学生要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有一定难度的。柳宗元写的《永州八记》之所以成为著名的散文名篇,历来人们对这些游记的评价都极高,在于他不像一般玩山游水的人那样,只是浮光掠影,得到一点浮泛的印象,他的游记不仅描绘了山川景物形态,而且在自然山水的描绘中融入了个人的身世之感和现实情怀(“堙厄感郁”的处境和心情)。但对作者如何以文言志、以句见情,即融情于景、以实写虚、动静结合的写作特色进行欣赏评价,更不是易事。因此,在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欣赏评价,应是教学的重、难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表述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但这样的要求却不仅仅是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反映了一种语文素养上的要求。

“积累”“感悟”都是极为个性化的阅读方式,教师无法替代学生去积累、感悟。而“诵读”更需要品味意蕴、投入感情。这样的文言文学习要求反映出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不是强加给学生的,而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教学规律。

看一堂课的教学是否高效,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学生学习需要,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价值的活动和高成功期待的课堂才会使学生尽力投入地学习。因此,在确定隐性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应有一个在一节课内能够实现的显性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看见学习结果,通过在活动中的有价值的参与,通过尽力,有学得的可能,这样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结果的显现上才会呈现出吸引力。

因此,就《小石潭记》的教学而言,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关注文言文和游记散文的文体特征。由此,笔者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会解释并清楚为什么这样解释“乐”“斗折蛇行”等重点文言词语。

2.通过多种朗读,领会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受、发现、欣赏小石潭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笔者认为这样的目标定位是明确而集中的。因为一堂课的时间是个常数,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一两个点,可以形成强烈的刺激,彻底解决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的课才是高效、优质的课。同时,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所兼顾,三维融合,相互渗透,充分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看一堂课的教学是否高效,还要看教学流程安排是否成渐进深入的序列,教学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学的逻辑。活动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设计一系列在同一话题下环环相扣、衔接自然且能构成一个有梯度的、形式不同的任务,即让文本解读走向学生,使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结果。有了感同身受,文本解读才会真正落到实处———学生在完成不同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语言,运用了语言,获得了能力。而这个序列步骤,教师必须了然于胸,才会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同时,文言文教学要避免两个极端:“毁于清议”与“死于章句”。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怎么做?

显然,涵泳当是一条捷径,为众多教学大师所推崇。反观传统的教学模式,私塾教育即强调一种直观而又简单的教学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结果是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对文章的一种感悟力,就是所谓的“慧根”。可见,教法千种读为本。对文言文的理解赏析,如若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配以适时的点拨指导,学生必然能够体会语言的节奏与韵律,必然能够揣摩文意。以几个词语为切口,前后勾连,入得文字,又出得文字,是突破瓶颈的有效途径。笔者采用言(文言)文(文章、文学、文化)合一的教学策略,通过不断地引导和追问,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广泛的对话,在对话中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由读懂文本到读懂作者,最终在作业环节以这样一个问题引领学生读出自己:

当柳宗元在永州的山水间踌躇徘徊之时,与他同时参加“永州革新”而被一贬再贬的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这样写道:“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但他却在自己的陋室里自得其乐,并且满怀希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

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

1.开门见山,直接导入:直接出示课题《小石潭记》,导入新课。

选择直接导入,是因为这样可以实现本色阅读,摒弃反复推敲、精心准备的导语,学生没有受到老师思维定势的影响,不会被框定在老师的理解和认识中。学生可以原生态地自由阅读,产生最初的阅读疑问,获得最初的情感体验。

2.同桌合作初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没有专门的知识,不掌握专门的技巧是无法读懂的。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考点在课内,材料在课外,如果看不懂文言文的意思,那怎么去理解分析呢?因此,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要积累众多的知识: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词义不同的词、重点虚词用法、多种句式等。怎么积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读懂浅易的文言文,这里提出了一种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即注释研读法。

本环节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析,来“发现”和归结朗读的技巧———停顿恰当,节奏分明。

其实,“借助工具书”“借助注释”都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这也充分表明教师不应该包办一切,而是应该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学。而且,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除了积累字词之外,语法就显得很重要了。虽然,初中阶段的学习要以“文”和“言”为中心,对于语法知识只要涉及即可,不必作为授课的重点,但是要注意随时渗透。所以,课上还要通过朗读停顿的指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解释文言词句的规律,授学生以“渔”(比如“心乐之”中的“乐”,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就是活用为动词),希望假以时日,可以达到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小组合作再读:读出一分景物的特点(读懂文意,理解赏析)。

“作为游记,移步换景是它最大的特征。那柳宗元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以此作为过渡,笔者的主问题是这样的:试着用一个字“一网打尽”小石潭的景色特点,并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说一说。

教学的切入点应当是文本特点和学生需求。切入点符合学生学习需要,才会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动机。素读,获得最初的内容理解和情感体验,同时,引导树立自主学习、质疑探究的意识。

同时,学习活动要为“课眼”服务。“你能用哪个字‘一网打尽’小石潭的景色特点?又是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这样的特点的?”对这一主问题的探讨,可以拎起全文的整体教学,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串起对重要词句的疏通及规律的把握,以及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的学习。

4.自由放声三读:读出几许作者的心情(读评作者,探究反思)。

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融情于景、以文言志、以句见情,即作者个人的身世之感和现实情怀(“堙厄感郁”的处境和心情)呢?

(1)主问题:面对小石潭的如此美景,柳宗元心情(感受)如何?

对这一主问题的探讨,最大的作用是,围绕教学点“清”,教学流程进一步推进,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入,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呈现出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追问,通过对话和倾听,带动学生深入文本内核,沉入文字背后,深度体会作者情感。

(2)链接柳宗元生平简介,探究原因。

(3)链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陋室铭》,谈谈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处世态度。

这儿采用移情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注重观点和角度的多元,增强表达欲望。

基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八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笔者设计的作业是这样的: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熟悉的景点,写一个两三百字的片断,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

“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净化思想。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说说《小石潭记》的教学 第9篇

《小石潭记》,两百余字的记游短文,描摹了小石潭的位置及周围景物——分层描写了潭水、潭石、潭岸青树、潭中游鱼和潭外小溪,并以水、石、鱼为重点描写对象表现了小石潭及其周围清幽秀丽的风景。同时又从对景物的寂寥幽邃气氛的渲染上,来寄寓自己长期被谪贬的孤寂凄清的失意心情,是一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

作品之美,层现叠出:

丰美的线条。

从整体阅读的角度看,我们可“拉”出众多的线条,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如,可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全石、卷石、坻、屿、嵁、岩明写“石”,“如鸣珮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石”;“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翠蔓附石而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寒气刺骨,也有石的冰凉,等等。同样,我们也可以根据下面很多线条,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课文尽情地赏析,如《小石潭记》中的“水”,《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小石潭记》中的“观察点”,《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小石潭记》中的“清”等等。可以说,从上述的每一线条中,我们都能拎出不少的美点。深入地品读,神游在《小石潭记》中,小小的“石潭”会在我们的面前到处闪现出令人惊叹的美的波光。

秀美的文笔。

用“秀美”二字牵动对课文的阅读,你会感叹:又有多少美点尽收于我们的眼底!请看,课文美在段落小巧,布局匀称,移步换景,首尾圆合,文面清秀;美在多用短句,多用四字词语,节奏和谐,读音清朗;美在有记事,有描写,有抒情,文笔精到,用语清雅;美在“如鸣珮环”绘声,“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绘形,“青树翠蔓”绘色,“明灭可见”绘光,“悄怆幽邃”绘神,全文就像一幅青绿山水之画,画面清纯;美在景物点染,水石树竹、坻屿嵁岩、下澈日光、蛇行溪流、翕忽小鱼、犬牙岸势都是作者笔下风光,一处一景,一笔一景,有时甚至是一词一景,景物清幽;美在潭中游鱼的小景细描,虚实相生,“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实写鱼游,虚写水清,以实衬虚,描画清丽;美在文中景物有动有静,动静交错,游鱼忽而“佁然不动”,忽而“俶尔远逝”,溪流“斗折”是静静的,“蛇行”则有明显的动感……可以说,全文的秀美就像盆景的玲珑雅致,充满了诗情画意。

凄美的心境。

全文着意突出的,就是文中的“清”字,我们可以感到,景物在作者笔下全是那样的幽美清新:“下见小潭”,就“尤”有清凉之感;“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多么的清秀;耳边水声叮咚,清越动人;鱼儿在清澄的水中“往来翕忽”,水声清脆、水色清亮、水质清澈的小溪消失在远方。然而,为什么作者听水时“心乐”、观鱼时“相乐”的感受竟一时全无了呢?为什么他感到小石潭“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呢?原来作者是政治革新失败、降职被贬的人,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太清幽了,太寂静了,它触动着作者的心绪,受压抑的阴影笼上了心头,他感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于是景物在他眼里就是清冷的、“凄神寒骨”的了。这凄美的心境的流露,表达了作者心境的清凄,给全文增添了情景交融的浓重色彩。这也就印证了冰心先生教我们读散文的一句话:“古今中外写景状物的诗文,都是作者从自己主观眼光和心情中,赋予了他所接触的景或物以特殊的性格和生命。”(《〈自然·生活·哲理〉序》)

这是至今传诵不衰的山水游记散文,曾令多少人击节赞赏,这篇200余字的短文,是匠心独运的艺术珍品,文中的美点俯首即得。

下面说说《小石潭记》的教学创意。

教学创意:精细阅读。

要完成这个教学创意,必须做到:进行足够的教学铺垫,进行扎实的字词教学,进行充分的概说训练,进行细腻的欣赏品析。

完成此教学创意需要两个课时的时间。

进行足够的教学铺垫是为了基本解决作家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时代间隔,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景情关系的需要。

教学铺垫需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柳宗元简介。

②柳宗元被贬永州简介。

③《永州八记》简介。

④《小石潭记》简要评论。

进行扎实的字词教学是为了从整体上了解、理解、熟悉课文内容,也是为了通过大量认读的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进入到课文学习之中。这个环节可以做这样一些事:

①读音准确地朗读课文,并解决生字认读的问题。

篁huáng珮pèi冽liè

坻chí嵁kān怆chuàng

邃suì佁yǐ俶chù

②语流顺畅地朗读,并解决字词理解的问题。

篁竹:竹林。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蒙络摇缀: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披拂:树枝藤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佁然:呆呆的样子。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寂寥:寂静寥落。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③起伏有致地朗读,并解决四字词语感受的问题。

如鸣珮环 伐竹取道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日光下澈 往来翕忽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④“身临其境”地朗读,并解决对课文内容进行翻译的问题。

进行充分的概说训练一方面是为了多角度多侧面的认识课文和理解文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在概说训练中训练学生对文意进行概括并简洁表达的能力。

教学中可设置4个话题,全班四个学习大组每组集中思考一个话题。

话题1:用类似于“水清”“石奇”这样的二字的短语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发现。

话题2:用类似于“有水有石”“有水有鱼”这样的短语对课文1~4段的每一段进行概括发现。

话题3:从游记的角度对课文的各段进行概说。

话题4:用自己喜欢或自己创造的语言新形式对课文1~4段进行优雅的概说。

这样的概说训练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以利于与学生进行课堂上流畅的师生对话。如下面的材料就是:

第一段:移步换景,动静结合。

第二段:定点特写,一笔两用。

第三段:由近及远,留有悬念。

第四段:环视四周,情景交融。

又如:

第一段:小小的石潭,奇丽的景色

第二段: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第三段: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第四段:凄清的景物,孤寂的感受

第五段:同游的朋友,跟随的小生

每一个话题的讨论,教师都应当进行课堂学习小结或者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

进行细腻的欣赏品析是为了文学作品的教学与文言经典作品的教学,是为了审美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的能力,也是为了充分利用课文的教育教学价值。

进行细腻的欣赏品析,可以将教学视点更加集中一点。如:课文中的特写镜头欣赏: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话题是:这一段文字美在哪里?

师生的讨论交流之中,可能涉及到如下审美的内容:

画面之美,动静之美,色泽之美,氛围之美,描写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等等,教师在对话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优化与细化。

这个话题的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应当作一点更加高雅的课中讲析,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升华。如: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册的文言课文中,有两例极美的描写片段:

例一是《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例二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它们美在哪儿?美在景物的清静?美在景物的秀美?美在淡墨轻描的点染?是的,这些都是它们所表现出来的美。但最美的是:它们都运用了美妙的“一笔双写”描绘方法。

例一写的是水吗?不,它是在借水写月,是写了美丽的月色而并不言及美丽的月。

这与直接描写月色相比,有什么好处呢?

好在创造,好在新颖,好在写出了作者在那刹那间的真实感受,写出了一种非常幽雅的情味:既写了那清幽澄明的就像水下宫殿一样的奇美环境,又写了月色的皎洁和月光的柔和。

例二写的是鱼吗?是,又不尽然是,它是在借鱼写水,是写了清澈的潭水而全然不言及清澈的水。

这与直接描写池水相比,有什么好处呢?

同样好在创造,好在新颖,好在写出了作者在那一瞬间的真实感受,写出了一种很是洁净的境界:既写了鱼儿自由生活的就像水晶宫一样的奇丽环境,又写了水质的清莹和水色的清亮。

前者是用水来写月,后者是用鱼来写水,真是有趣。

不仅仅只是有趣,而且是一种表达艺术 ——对某物一个字儿也不写,而在文中可以处处见到某物。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第10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佁然、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掌握移步换景、正侧面描写结合、借景抒情等写法。

3.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会豁达的面对人生。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技巧,掌握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分析造成文章前后感情基调不同的原因,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2.体会古代文人的落寞,学会直面人生,豁达地面对身处的逆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首课以指导诵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点拨法。在讨论中,通过点拨使学生得到启发,纠正认识的偏颇,弥补缺漏。

3.品读鉴赏法。通过对重点词语、句子的品读让学生学会赏析文章。

4.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能学习作者的写法进行相关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这样一首诗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是谁创作的?(学生答:柳宗元)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绘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学生答,教师补充)这首诗很美,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整个世界在大雪覆盖下,万籁俱寂,天地合一,唯有孤独的人雪中独自垂钓的情景。给人以孤寂的感觉。柳宗元写诗能点滴笔墨勾勒宏观世界,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的《小石潭记》。

二、朗读课文

我们来朗读这篇文章,哪位同学先尝试朗读本课?

一同学朗读,大家点评他的朗读,并指出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正音、一是停顿。

……

同学们齐读。

教师、学生轮流读。

反复朗读后,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初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快乐、忧伤……

通过讨论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前后发生了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作者,知道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情感。

三、介绍作者

有谁查阅了作者的相关资料,可以和大家共享。

一同学介绍,其他同学补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通过大家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也就能理解了为什么作者看到小石潭的之后会有先乐后忧的情感变化。那么要想通过这篇文章走进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必须要熟读精读这篇文章。谁能为大家翻译一遍这篇文章。

四、翻译课文

此环节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在自己领悟基础上和小组同学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对重点词语作点拨,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在整理学生翻译的同时,强调下列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翻译课文的同时,整理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学生概括,教师补充)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体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再一次朗读课文。

同学们,还记得前面老师布置了两个思考题吗?我们来检验一下你是否做了思考。问题:柳宗元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为什么有从“乐”到“忧”的变化,“乐”与“忧”的原因是什么?(藉此进入到赏析文章的环节)

五、赏析文章

首先谁来说一说:柳宗元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为什么有从“乐”到“忧”的变化?

学生回答:“乐”是因为看到了小石潭(或小石潭的景色美),“忧”是因为作者是被贬之人,心情不好。

此问题一个学生回答不到位可以引导大家讨论。

第二个问题:作者心情“乐”与心情“忧”的原因是什么?能否结合文章内容解读?我们先来谈谈“乐”字。

学生回答:

“乐”是因为小石潭的发现过程很神奇,还因为小石潭水很清,小石潭里的鱼儿很快乐,小石潭的源头曲折蜿蜒……

(学生可能不会一下子全说出来,教师可一点一点引导)

上一篇:技能训练培训小结下一篇:通用能力测试教育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