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2024-06-05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精选11篇)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1篇

第18课

1.200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2赤壁之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

3.2,曹丕称帝,都洛阳,曹魏。2刘备称帝,都成都,蜀汉。222年,孙权称王,都建业,孙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4.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在政治上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在用人方面招贤纳士,唯才是举、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经济上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实力日益增强。

5.230年,吴国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2篇

1.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建立强大的国家。匈奴的发展表现:畜牧业发达;冶铁业发展;学会了农耕。

2.汉与匈奴的和战

(1)汉初国力弱,被迫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漠北战役:

(2)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公元前1,卫青击溃匈奴主力,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抗衡。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3篇

关键词:历史联系,历史教学,《“蒸汽时代”的到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学科出现了许多不同版本的教材。有些教材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简化了许多内容。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深化历史教学。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围绕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影响,介绍珍妮纺纱机、蒸汽机、汽船、火车等机器的诞生及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等内容,但教材的篇幅并不长,介绍的内容不多。从教学内容看,本课教学除涉及前面的内容之外,还应涉及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等内容。若用传统的观念和方式教学,就是纯粹学习(或讲授)教材,势必单调、苍白,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无益于历史学科的学习,更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要求。笔者认为,可以巧用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实教学内容,深化历史教学,从而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笔者以《“蒸汽时代”的到来》为例,谈谈运用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深化历史教学的一些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用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深化历史教学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产生的根源。本课从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看,除了英国拥有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劳动力和广阔的海外市场等有利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这与17世纪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教学时可以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关内容入手,然后延伸到工业革命,从而探究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根源, 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充实新课内容,从中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分析理解问题。

二、用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深化历史教学

许多历史事件,表面上看似乎各自独立,但实际上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就本课而言,教材分为“珍妮机的故事”、“瓦特与蒸汽机”和“火车的诞生”三个小标题的内容进行叙述。粗看好像这几个历史事件似乎没有关联,但仔细分析,会发现他们之间有密切联系。首先,从整体看,他们围绕工业革命这一主题,分别从工业革命的起因及开始、发展及扩展、结果及影响等讲述。第二,从具体联系看,珍妮机的发明导致工业革命的开始,但由于珍妮机等前期发明的机器受各种条件(如动力条件、自然条件等)的制约,促使人们进一步发明并不断改进动力设备和机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了蒸汽机的发明和瓦特改良蒸汽机,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瓦特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人们利用蒸汽机改进和发明交通运输工具, 这样的背景下,火车诞生了,工业革命进一步扩展到其他部门和行业。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历程,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在不同国家陆续完成。工业革命的完成,最终给人类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给人类历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通过这样分析,本课涉及的几个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一目了然,学生对教材涉及的相关历史知识已能初步掌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用点面联系深化历史教学

本课教学中,必然会涉及工业革命对世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这一内容。从这一内容出发,教学中可以利用历史事件之间的点面联系,从纵向或横向延伸、拓展教材内容,从而避免简单、粗浅或单纯的复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点面联系获取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在本课中,可运用该方法的地方很多。从工业革命联系到人类历史上的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运用归纳对比等方式,从工业(科技)革命的开始、主要标志(或特征)、主要成果、影响(或意义)等角度分析比较,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大量相关知识,并学会运用比较归纳分析、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上述联系, 一个个单纯的历史事件 (即“点”)被放在广阔的历史画面 (及“面”) 中 , 从而增长知识 , 开阔视野,学习内容不再单调而变得丰富。

四、从历史事件对现在或未来社会的影响深化历史教学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指出 :“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把学生从“历史”的学习引向对“今天”或“未来”的关注,知古鉴今,这不仅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而且学习历史的意义所在,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从本课学习中,可以让学生知道: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大机器的发明并被运用到工业生产中,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是,煤炭等一系列不可再生资源被肆意开发、工业生产中大量排放的废气带来的雾霾天气、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交通运输工具的广泛使用给城市带来的交通堵塞,等等,给人类的今天或未来带来怎样的影响? 人类又将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 通过这些问题,将工业革命与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历史的学习中转而关注现实,关注人类,获得启示,从而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价值。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4篇

易混点一: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知识剖析]

鸦片战争指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两次战争都是在中同近代外国侵略者发动的侵略战争,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所不同的是,前者是英国单独发动的,后者是英法联合发动的,美俄伙同侵略;前者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后者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前者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训练平台]

1.下列关于两次鸦片战争共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次鸦片战争都是西方列强主动发动的

B.两次鸦片战争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C.两次鸦片战争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

D.两次鸦片战争的侵略者都是英国

2.“看千年的中国去西安,看百年的中国去上海。”近代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3.“圆明园,我为你哭泣!”同学们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后,内心充满了悲愤和痛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烧毁这座世界著名园林的殖民强盗是()

A.英德联军

B.英法联军

C.德法联军

D.美俄联军

4.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军队武器落后

B.清朝封建制度腐朽

C.清政府闭关锁国

D.清政府的军事指挥不当

[参考答案]

1.D2.A3.B4.B

易混百三: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

[知识剖析]

戊戌变法是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而戊戌政变是对戊戌变法的残酷镇压,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的大肆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的流血事件(政变),是反动的,具有阻挠和破坏性作用。戊戌政变的发动,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训练平台]

1.戊戌变法期间,慈禧太后和荣禄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政变的实质反映了()

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B.开明地主和封建顽固派势力的斗争

C.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斗争

D.光绪帝和慈禧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2.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3.右图所示机构是北京大学的前身,该机构设立于()

A.洋务运动期间

B.百日维新中

C.辛亥革命中

D.新文化运动中

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戊戌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A.人民群众未被充分发动

B.帝国主义的破坏

C.光绪帝被囚禁

D.封建顽固旧势力的强大

[参考答案]

1.C2.D3.B4.A5.D

易混点三:辛亥革命与武昌起义

[知识剖析]

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进行的革命,包括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及政党的建立、政治纲领的制定、历次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袁世凯窃权,辛亥革命结束。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辛亥革命,同时又把孙中山领导的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全过程,广义上称为辛亥革命。

两者的联系: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促使了武昌起义的发生;武昌起义又使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达到高潮。两者的不同点:武昌起义成功了,它达到了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的;辛亥革命失败了,它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利益的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训练平台]

1.辛亥革命中,武昌起义能够迅速对全国局势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是()

A.革命党的长期准备

B.起义士兵英勇奋战,占领武汉三镇

C.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积极支援

D.一些清朝官僚投机革命

2.要想参观辛亥革命遗址,最理想的去处应当是()

A.武昌、南京

B.天津、北京

C.延安、遵义

D.上海、广州

3.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其主要依据是()

A.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B.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D.辛亥革命未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下列事件中,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有

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

1.B2.A3.B4.D

易混点四: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知识剖析]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①领导阶级不同: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后者是无产阶级领导。②革命对象不同:前者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后者以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为主要任务。③发生时间不同:前者发生在1840年至1919年,后者发生在1919年至1949年。

[训练平台]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线是()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推动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B.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

C.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D.五四运动的推动

3.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所以有新旧之分,其主要原因是()

A.革命任务不同

B.革命性质不同

C.革命主力军不同

D.领导阶级不同

4.五四爱国运动为什么会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A.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B.斗争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

C.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

D.是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参考答案]

1.C2.C3.D4.B

易混点五:革命统一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知识剖析]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指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这一时期,两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的革命统一战线相比,有以下特点:一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阶级成分广泛,内部矛盾复杂。二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国共两党坚持自己的抗战路线、分别领导两个战场,形成一种不太完善的合作局面。

[训练平台]

1.2005年4月26日,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开始了中国建同后近60年来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一次正式接触。历史上,同共两党之间曾经有过两次合作。下列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的是()

A.辛亥革命

B.抗日战争

C.北伐战争

D.解放战争

2.大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都有共同的政治纲领

B.均采取党内合作方式

C.都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D.皆有各阶级广泛参加

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共同基础是()

A.社会性质

B.社会主要矛盾

C.两党的阶级性质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

[参考答案]

1.B2.D3.B

易混点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知识剖析]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政治范畴的概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经济范畴的概念。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另外,它还具有两面性:有反对外同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性;但同时,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创办的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一定依赖关系,这又决定了它具有妥协性、软弱性的一面。

[训练平台]

1.19世纪末,中同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是()

A.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

B.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2.19世纪70年代,宁波某资本家创办工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赖日本人的保护;上海发昌机器厂造了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中外合资生产方式开始形成

B.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

C.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D.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是在()

A.洋务运动期间

B.甲午战争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

[参考答案]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 第5篇

1.治理黄河:汉武帝治理黄河,亲临治河工地;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治河。

2.农业进步:西汉的耕犁已安装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西汉发明的新型播种工具耧车,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3.手工业:汉代的丝织品已经使用提花机,能织出精美的花纹。东汉的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排鼓风冶铁提高冶炼质量,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 第6篇

1.宗教: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原地区。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东汉明帝派人去西域求佛法,建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道教:东汉后期兴起,创始人之一张陵。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和炼丹服药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2.王充写了《论衡》批判迷信鬼神思想。

3.史学: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写了《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从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的历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7篇

伤仲永文言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仲zhòng谒yè称chèn前时之闻泯mǐn然

点拨:注意多音字“称”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世隶耕隶:属于。(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3)父异焉异:感到诧异。(4)邑人奇之奇:认为……是奇才。

(5)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6)或以钱币乞之乞:求取。

(7)环谒于邑人谒:拜访。(8)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9)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10)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3.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解释为:牵,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

点拨:重点理解“书”“为”等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自是”“就”“之”“理”等词。

3.泯然众人矣。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点拨:重点理解“泯然”的意思,“泯”,消失。然,……的样子。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立意。

点拨:重点理解“收族”的意思。

初一语文知识点

一、常识

1.《散步》:作者莫怀戚。

2.《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

3.《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

4.《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家奖获得者。

5.《荷叶.母亲》:作者冰心。

6.《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著。

7.魏巍,散文作家、小说家,代表作有《谁是最可爱的人》。

8.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女作家,在十九个月时因一次高烧而导致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9.丘吉尔,英国政治家,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0.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11.《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1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13.《观沧海》选自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朝代)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14.《次北固山下》作者唐朝诗人王湾。

15.《钱塘湖春行》作者唐朝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16.《天净沙?秋思》作者元朝戏曲作家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七年级语文复习资料知识点

【句子仿写】

1、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2、彩虹,经过与雷早激战之后才出现;理想,经过与困难搏斗之后才诞生。

3、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叶,贮满希望之情;

夏之色为金的黄,如麦浪,如稻草,彰显着丰收的希望;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诗歌赏析】

1、《次北固山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写诗人停船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江南冬末的景物和感受。

首联勾画出在江南旅途中所见到的明媚景色:茫茫江水,隐隐青山。

颔联抓住早春江湖这一特有的景象,“平”“阔”“正”“悬”四字准确生动,“阔”是“平”的结果,只有江水涌涨,江面才变得宽阔,“正”即包含“和风”又包含“顺水”的意思,使诗句生动地描绘出江水涌涨、水波浩荡、风顺帆正的壮丽图景。

颈联写天将破晓时,一轮红日涌出江面,虽已是残冬,但一轮红日给四周景色带来了生命的光辉。“生”和“入”突出江南早春的特征,这一联妙在不仅描写景物入神,而且富于生活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特中孕育着新事物,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尾联写看到大雁北归,想到新年即将来临,而今身处异地他乡,自然而然地引出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

全诗写景生动传神,意境开阔,抒情自然。

2、《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首联写远景,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公亭西边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涨与湖堤相平,“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描绘了一幅开阔又明朗的春天图景。

颔联写莺燕的活动。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的初春生机勃勃的感觉,“早”“新”两字用的妙:是诗句的诗眼,作者抓住早春这一特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在西湖见到早春景象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颈联写近景,五颜六色、随处开放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春草刚刚没过马蹄。

尾联写诗人陶醉在湖东的白沙堤掩映下的绿杨阴里,以至于流连忘返。

全诗写景层次分明、由远到近、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3、《过故人庄》: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描写了与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和山村的秀丽风光,表达了朋友间那种淳朴的情谊和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之情。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8篇

一、关于抽象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境

初中历史教学中, 在讲授抽象历史概念上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抽象历史概念的“跨度性”。

一般历史概念具有“一度性” (2) 的特点, 即这一概念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归纳概括, 如世袭制、禅让制等。然而, 像“封建社会”、“政权”这样的抽象概念, 往往会跨越历史发展的好几个时期, 其是在历史“量变”的基础上形成的“质变”, 导致抽象概念的复杂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想要把这个抽象概念讲清楚, 教师需要花上大量时间和精力, 到最后效果或许还不理想。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将一般历史概念归入重点内容的范畴, 而将抽象概念归入教学难点的范畴,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地将一般历史概念放在第一位。

2. 学生自身的理解与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

“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是从功用性的定义或具体性形象的描述水平向接近本质的定义或作具体的解释水平转化……初二是掌握概念的一个转折点。自从初二以后, 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为他们所理解的一些抽象概念的本质属性, 并能逐步地分出逐次的特征, 但对高度抽象、概括而缺乏经验支柱的概念则往往不能正确理解” (3) 。在对待抽象概念的学习上, 出现了阶段性的差异。由于处于某一阶段的学生对抽象历史概念的理解水平并不成熟, 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性等原因, 无形中更增加了对抽象历史概念教学的不可控性。

3. 教育评价制度的不合理。

教育成效最终都要归结于考试成绩的好与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对课标规定的、对大纲要求的着重讲, 对生僻的难懂的略讲或不讲的现象。再加之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不高, 中考又是以开卷的形式进行学业评价的, 这就削弱了抽象的历史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合理性, 使得教师和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要求逐渐降低。

二、抽象历史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在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教科书中存在这样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 比如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中的“氏族”一词, 用其对“部落”进行解释:“部落, 在原始社会中, 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在第3课《华夏之祖》中出现了“奴隶社会”一词, 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原始社会”。在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中出现了现在不大常用的“平民”一词;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中出现了“封建社会”、“封建统治”、“封建经济”和之后出现的“封建国家”等概念。在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出现了“政权”和“割据政权”等概念, 还有如“社会生产力”和“军阀”, 等等。单单七年级上册就出现了这么多的抽象概念, 鉴于这些概念本身具有的复杂性, 到底讲还是不讲呢?

历史是青少年进入初中后接触到的新课程之一, 对于新开设的历史学科, 他们总是充满好奇, 而且历史本身的趣味性易于迎合学生的学习。“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学生, 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接近并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他们的好奇心很重, 凡事都好问, 常常提出种种天真但又不失哲理的问题” (4) 。因此,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要改变原先对这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不成熟的看法, 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在初步的历史学习中打下基础, 学会识记历史事件和人物等重要的概念的做法, 而忽略启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他们加深对历史中的抽象概念的识记与理解。在初中时期的历史教学中, 应该大胆地向学生讲授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 以满足他们渴求新知识、渴求挑战的欲望。另外, 初中历史是跨入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台阶, 如果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抽象概念, 那么在高中历史学习阶段就可以对初中历史的抽象概念进行同化, 将此作为理解高中历史教学中高度抽象性概念的契机, 实现学生在学习历史上的方法、思维方面的突破。

其次, 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离不开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彻底了解该学科以致能够轻易地超出教科书, 这是对中学教师的高度要求” (5) 。对于历史学科, 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对概念的掌握基础上形成对历史学科结构的把握, 总结历史经验和规律。那么为什么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往往容易实现识记的目标, 而很难总结历史规律呢?那是因为在学习历史概念的时候遇到了难以描述的抽象的历史概念。抽象概念解决不了只好绕道走, 这就造成了为什么初中学生乃至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总是习惯于死记硬背。比如在学习“氏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抽象概念时, 如果不清楚这几种社会形态的特征, 不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 就无法得出从原始社会时期的“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的形态过渡, 再进入到“封建社会”中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也无法得出这一切的演变都是源于社会生产力的作用, 进而无法得出“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结论。同样, “政权”、“国家”、“阶级”、“私有制”之间存在这样的联系。

再次, 历史抽象概念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必要性。抽象概念“所指的不是对象本身, 而是从各个对象中抽取出某一属性作为独立的思考对象” (6) 。因此, 历史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具有开放性、思辨性和依存性的特点。由于抽象概念不是形象的, 是不可感知的, 因此在学习抽象的历史概念时, 往往难以形成清晰的表象, 这就给学生在探求抽象的历史概念过程中留有广阔的余地, 使学生思考问题时的空间更开放, 抽象思维的这一“开放性”有助于学生探求历史知识, 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另外, 抽象的历史概念还具有“依存性”的特点。一个抽象的概念无法用时间、地点、事件和人物说清楚, 它需要借助其他历史概念理解。比如要了解“国家”这个概念的含义, 必须联系“生产力”、“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等概念, 从中发现它们之间进行演变的规律。学生在学习一个抽象概念的过程中, 同时在间接地接受其他抽象概念, 而且通过概念之间的联系, 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 认识到生产力对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最后, 抽象历史概念的学习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是当代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7) , 而智力的发展离不开抽象的概念和抽象的思维能力的发展。M.斯尼曼和S.罗斯曼曾在1987年对教育与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做过专门的调查, 他们发现在这些专家中尽管关于智力的理解上不尽相同, 但是主要在三个方面有共同的认识, 其中的一点就是“关于处理抽象东西 (观念、符号、关系、概念、原理) 的能力而不是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 (8) 。也就是说, 学生智力的发展与处理抽象的概念有关, 对于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如果初中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接受抽象思维的能力, 那么, 向他们“提供挑战性的但是合适的机会使发展步步向前, 也可以引导智力发展” (9) 。

总之, 当代教育要面向未来,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未来的全面发展的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仍然很有向学生讲授抽象的历史概念的必要, 这在帮助学生强化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上, 也培养了他们重新看待历史的习惯, 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史学素养, 在其具有思辨性、开放性的思维基础上正确地看待历史的发展规律, 从而指导他们今后人生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顾林.历史概念再认识, 历史教学, 1996 (10) .

[2]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朱智贤, 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4]施和金, 朱昌颐主编.历史教育学新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5]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222.

[6]皮连生.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人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知识乐园 第9篇

展示台10%(有创意者加2分)

一、我会当编辑4%

今年寒假,语文老师要求每个同学办一份语文手抄报。

1谙你为自己的手抄报起个新颖的名字:_______

2你准备设计的栏目:

二、我会当侦探4%

小宝家的粮仓被“盗”了。小宝的爸爸说这个小偷肯定是甲。这可怎么办呢?他们决定请乙出马,果然,乙不负众望,活捉了甲。甲是谁呢?有一则谜语告诉了我们:眼睛不大,细长毛发,以偷为生,谁见谁打。谜底:那乙是谁呢?请根据它的特点来编一则谜语。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谜底(友情提醒:谜底是本学期学过的一篇课文题目1:

阅读屋20%

一、趣味阅读7%(2+3+2)

狐狸和乌鸦

乌鸦又衔着一块肉在树枝上休息,一只狐狸来到树下。

鸟鸦没料到狐狸会来这么一手,听着听着,气得浑身打起颤来。她刚开口回骂,肉从嘴里掉下来,狐狸叼着肉一溜烟跑了。

谁知,狐狸却开口大骂起来:“你这臭嘴婆娘,顶风臭十里!穿一身丧服,叫人看了就作呕!还有你那破嗓子,比驴叫还难听百倍……”

乌鸦想,他肯定又是来奉承我的,这回我可不上当了。任凭他把好听的话说上十箩筐,我也不理他。

1给上面四段话重新排排队,变成一篇通顺的文章,把序号写在()里面。

2乌鸦过去是怎么上当的?在本文中又是怎么上当的?请根据你的了解有顺序地写几句话。

3读了这则寓言后,我想到了:

二、精品阅读13%(1+2+2+2+2+4)

生活处处有语文。只要你平时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不断积累,学校以外的大社会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大课堂,而且这里比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丰富得多,精彩得多。不信,你跟我一起去走一走。

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随处可以学到语文。形式多样的店名牌子、五花八门的广告,这些都离不开文字。仔细把这些文字品味一番,会让你真正懂得什么叫语言的精确和准确,你一定会流连wang(忘望)返。更有趣的是,有些同学会为一个个成语、一句句名言遭更改而不平,会因为发现一个被包装得十分漂亮的错别字而兴奋不yi(已己)。

好的电视节目中也能学到语文。电视能把广bo(搏博)世界构建成一个个知识的窗口。这里有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有比课堂更广阔的天空,这些无不和学好语文息息相关。

走进大自然,这里也有语文。自然环境中的风雨雷电、花鸟虫鱼;艺术世界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这些都会在我们的心底留下永久的记忆,会丰富我们的生活。

生活离不开与人交往,更离不开语文。有时需要写留言条,拟一份表扬稿。节日到了,送张贺卡给老师亲友,不忘附上一句句滚烫的话语;同学好友生病了,shao(捎梢)份诚挚的祝福给人带来安慰。

生活处处有语文,有形的,有声的,无形的,无声的。只要不断去捕捉,用心去体验,学习语文无时不能,无处不能。

1给短文加个适当的题目:__________

2给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用“对”标出。

3文中提到了大街上许多成语、名言遭更改,相信你也有这样的经历吧。回想一下,将它列出并改正过来。

例:衣衣不舍(依依)

4用“_____”画出2~4段中可以概括段意的句子。

5看广告,学语文。

A晶晶亮,透心凉——“雪碧”饮料广告。 “晶晶亮”说明产品:___________;“透心凉”说明产品:_________。多么形象的广告啊!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八年级的同学们是要学好历史知识,这是离不开对历史知识的总结的,下面由 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一

1、英国因工业革命迅速崛起,成为近代第一个侵略中国的殖民国家。

2、因中国鸦片泛滥林则徐上书道光帝指出:若听任鸦片走私泛滥,数十年后,中国将“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3、1838年底,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4、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将鸦片当众销毁。虎门销烟的壮举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5、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曾主持译编《四洲志》。6、1840年6月英军到达广州海面,第一次鸦片战争拉开序幕。7、1842年8月英军兵临南京城下,清政府被迫求和,同英国签定《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清政府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中英协定关税等。

8、《南京条约》的后果: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司法等 主权,开创了用条约形式使列强掠夺和奴役中国“合法化”的先例。

9、《南京条约》的影响:从《南京条约》开始,再随后的百余年里,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列强发动多次侵华战争,中国被迫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一再割地、赔款、丧权,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迭遭破坏,一步步滑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10、1856年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借口“修约”,蓄意制造事端,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北犯天津,进而长驱直入北京,迫使清政府两次签定不平等条约,时人称此次事件为“神州赤县自古未闻”的惨祸。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二11、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恣意烧杀抢掠,纵火焚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1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及稍后一段时期内,沙俄共掠夺中国华北与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成为近代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叶岛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千米。19世纪八十年代,《伊利条约》以及其后5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千米。)

13、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之前,洪秀全发动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攻下南京。1860年太平军在宁波、慈溪及上海等地痛击“洋枪队”,取得了多次胜利。14、19世纪70年代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过渡,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争夺殖民地的浪潮,美、日入犯台湾,英、法进窥云南、广西,俄、英侵凌新疆、西藏。一时间,边疆警报频传,狼烟四起。15、1865年,在英、俄支持下,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为政权,随后新疆地区出现复杂混乱的局面。16、1875年清政府任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消灭了阿古柏政权,收复了除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粉碎了俄、英分裂并进而吞并中国西北的阴谋。17、1880年清政府特命曾纪泽为出使俄国的钦差大臣,与俄国举行谈判。1881年,中俄签订《伊利条约》,中国收回伊犁。18、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逐步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19、1894年,朝鲜内部发生民变,清政府应朝鲜国王请求派兵如朝,“代平内乱“。日本对朝鲜觊觎已久,借口保护使馆和侨民,趁机出兵朝鲜。并蓄意挑起中日战争。战火从朝鲜牙山、平壤一直延烧到中国本土。这一年为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20、黄海大战中,管带邓世昌率舰全速冲向敌舰“吉野”号,不幸被鱼雷击中,于200余名将士壮

烈殉国。此战后,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渤海的制海权。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三21、1895年初,日本海、陆两路攻陷威海卫海军基地,北洋舰队全军覆没。22、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命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 约》。条约规定:

一、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彭湖列岛给日本;

二、赔偿兵费白银2亿两;

三、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四、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办厂等。

23、《马关条约》的影响:是《南京条约》以来对中国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殖民掠夺进一步升级,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24、“三国干辽”:日本独占辽东半岛,引起了德、法、沙俄的不满,在三国强力干涉下,日本被迫“还辽”,中国则付出了3000万两白银的“赎款”。

25、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具有群体意义的民族觉醒也由此开始。

26、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政治性条件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增设银行,加紧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27、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开了列强争占“租借地”的恶劣先例。28、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至此,今香港特别行政区管辖的中国领土全部沦丧,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先是,英国通过1842年的《南京条约》强占香港岛;接着,又通过1860年的《北京条约》,将香港界址拓展至九龙;随后,根据《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又以“租借”形式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及附近岛屿全部划入香港地区,进一步扩大侵占范围。“租借”自1898年7月1日起,为期99年。)

29、义和团运动:首先开始于山东,一开始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八国联军发动侵略战争之后,清政府下诏“剿灭团匪”,义和团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宣告失败。

3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英、法、俄、美、德、日、意、奥等八国借口中国“内乱”危及其在华利益,组织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知识点总结四

31、《辛丑条约》:1901年(农历辛丑年)清政府被迫同英、法、俄、美、德、日、意、奥、西、荷、比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一、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

二、严禁中国民众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

三、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炮台一律拆毁,允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

四、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并由各国派兵常驻;

五、改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32、《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这是一个空前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条约的签订,表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3、“洋务派”:清政府中一些握有实权的官员,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他们主张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机器设备与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工业,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

34、洋务派代表人物:在中央有恭亲王奕,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他们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相标榜,掀起了洋务运动。35、60年代初,洋务派在“自强”的旗号下,开始兴办军事工业。1861年,曾国藩创建的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兵工厂。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这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军工企业。36、70年代以后,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始兴办民用工业。

37、洋务派的进步性:采用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工矿企业,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8、“公车上书”:1895年5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与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

39、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上海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印行书刊,继续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时务报》、《湘学报》、《国闻报》等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

40、“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这年是农历戊戌年,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有:

一、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定律法,澄清吏治;

二、经济上奖励实业,改革财政;

三、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11篇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注意打“★”为中考说明要求掌握的重点。第1课 鸦片战争

一、知识结构:

1、时间:1840.6—1842.8

2、侵略者:英国

3、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4、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5、结果:签订《南京条约》

6、影响:见“重点内容提要2”

二、重点内容提要:

1、简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⑴时间:1842年 ⑵签订国:英国侵略者和中国 ★⑶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知识结构:

1、时间:1856.10—1860.10

2、侵略者:英法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3、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4、主要罪行: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⑵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5、结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二、重点内容提要:

1、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

2、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详见第8页表格。第3课 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⑴1865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为汗。英俄两国支持阿古柏伪政权,妄图分裂新疆。

⑵左宗棠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经过:

⑴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⑵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争战”策略。⑶先收复乌鲁木齐附近地区,然后进攻吐鲁番,挺进南疆。

3、结果:

⑴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⑵19世纪80年代,通过外交努力,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是损失了中国西部的一块土地和大量赔款。⑶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4、历史意义:巩固了祖国的西北塞防,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主权。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一、知识结构:

1、时间:1894年—1895年

2、侵略者:日本

3、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战争。

4、重大战役:黄海大战 爱国将领:邓世昌

5、结果:签订《马关条约》

6、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二、重点内容提要:

《马关条约》签订:⑴时间:1895年。⑵代表:李鸿章和伊藤博文。★⑶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③增辟通商口岸等。★⑷影响:①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②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结合《马关条约》内容说明《马关条约》签订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A、《马关条约》割占中国大量领土,严重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B、2亿两白银的赔款,加重了祖国人民的经济负担,加剧了中国的贫穷和落后。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工 业的发展。D、增辟通商口岸,便利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

总结:《马关条约》后,日本轻易从中国捞到这么多好处,则直接刺激了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朝,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知识结构:

1、时间:1900年—1901年

2、侵略者:八国联军

3、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4、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5、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重点内容提要:《辛丑条约》

1、时间:1901年

2、双方:清政府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3、主要内容:

①赔款白银4.5两。②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③拆毁大沽炮台派兵驻扎要地。④划定使馆界。

4、影响: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 洋务运动

1、背景: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政府的统治是内外交困。

2、时间:19世纪60—90 年代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 统治。★

4、代表人物:中央——奕?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口号: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

6、洋务运动主要活动:

★⑴前期“自强”为口号,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主要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⑵后期“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主要企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⑶筹划海防,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⑷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科技人才。(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近第一所新式学校。)

7、洋务运动的破产:标志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8、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9、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洋务派没有认识到,不触动封建制度,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是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随 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洋务运动也宣告破产。因此,洋务运动没能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第7课 戊戌变法

1、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2、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3、时间:1898年6月到9月★

4、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

A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官吏,打击封建官僚,任用维新人士,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B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文化:兴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传播维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D军事:训练新式军队等等。第8课 辛亥革命 1.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⑴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⑵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

2、中国同盟会 ⑴成立时间:1905年 ⑵成立地点:日本东京⑶领导人:孙中山为总理 ⑷纲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创办《民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 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⑸成立意义: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⑹机关刊物《民报》。

3、三民主义

⑴创立者:孙中山⑵三民主义内容:民族、民权、民生⑶意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⑴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标志着辛亥革命开始,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的统治名存实亡。⑵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地点:南京,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5、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⑴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各种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探索。

⑵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6、辛亥革命结果:(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1、背景:⑴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⑵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⑶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见书第41页照片。

4、旗帜:“民主”与“科学”

5、内容:

⑴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向尊孔复古逆流进行攻击,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⑵后期,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来颂扬十月革命,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6、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⑴新文化运动是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发动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⑵它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⑶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3-4单元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⑴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⑵经过:①爆发: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主力是北京大学生。②高潮:上海等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来支援北京学生的斗争。工人阶段参加斗争起了巨大作用。⑶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

⑷结果:取得三大初步胜利 a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 b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⑸五四爱国运动意义: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⑹“五四”精神内容: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的精神。⑺五四运动与中共成立的关系: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②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③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起了重要作用,不久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为中共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①时间:1921年7月。②地点:上海(嘉兴南湖的一 艘游船上)③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共产国际代表。④内容:A、通过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共产主义。B、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C、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⑤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标志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⑵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段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②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③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在一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北洋政府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在中国仍然享有许多特权。中国仍没有摆脱贫穷和落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仍然很弱。所以,即便是战胜国,中国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3.1922年中共二大,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11课 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

⑴建立时间:1924.5 ⑵地点:广州黄埔

⑶名称:中国国民党陆民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将。⑷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⑸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战争:

⑴时间: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 ⑵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⑴建立时间:1927.4 ⑵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第12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

⑴1927年8月1日 ⑵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领导南昌起义。★⑶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2.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1、红军长征原因:中国工农红军在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出发地: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

内容:⑴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⑵取消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指挥权;⑶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⑷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意义: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⑵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

★⑴经过:江西瑞金——渡过湘江——强度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经甘肃到达陕北吴起镇(1935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

一、红

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⑵长征胜利的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②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③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

1、九一八事变

⑴时间:1931年9月18日 ⑵概况: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反诬中国军队破坏,日军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⑶结果:日军占领沈阳城,后又侵占了东北三省。⑷各方态度:

①蒋介石下令不抵抗,张学良奉命将东北军撤至关内。②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③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 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本的侵略。④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2、西安事变

⑴背景:

①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东北。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国民政府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十七路军将领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④蒋介石不但不接受建议,反而调动大批军队要围攻红军。

⑵目的: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⑶时间:1936年12月12日 ⑷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⑸方式:“兵谏”。⑹中共态度: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⑺结果: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放。

★⑻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 不作亡国奴” ★

1、七七事变 ⑴时间:1937年7月7日 ⑵地点:北平城外的卢沟桥⑶概况:日本空袭卢沟桥与宛平守军,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⑷影响:①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②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③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

2、南京大屠杀

⑴时间:1937年12月 ⑵背景:日军占领中国首都南京。⑶南京大屠杀日军的暴行: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⑷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暴行。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一、中国军民英勇抗战

1、台儿庄战役

⑴时间:1938年春。⑵领导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 ★⑶意义:中国军队共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2、百团大战

⑴目的: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 ⑵时间、地点“1940年8月、华北 ⑶领导人:彭德 ⑷主要作战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的据点。★⑸意义: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3、认识:体现了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二、中共七大

1、时间、地点:1945年4月、延安。

2、议题: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3、主要内容: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三、抗日战争的胜利

1、过程:

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始局部反攻,取得一系列胜利。

⑵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了两枚原子弹。⑶苏联发表对日宣战的声明,派遣苏联红军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⑷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⑸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2、原因:

⑴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战。⑵中国人民和世界 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

上一篇:测量实习报告心得体会下一篇:红萝卜的种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