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的课堂导入和课末小结

2024-09-19

浅析小学数学的课堂导入和课末小结(精选5篇)

浅析小学数学的课堂导入和课末小结 第1篇

浅析小学数学的课堂导入和课末小结

摘 要 一节课的开始与结尾都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课末小结,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导入 课末小结

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一节课的开始与结尾都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开始的好就可以使学生精力集中,学好知识;课末总结的好,就会巩固所学的知识。

一、小学数学课的导入

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1、数学课导入的原则

(1)新课的导向应具有吸引力

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导,它对学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无意注意占很大成份,所以在上课伊始,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利用导入新课这个重要环节,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通过谈话或一些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思维跟着教师讲课走。

(2)新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性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因此,导入新课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

(3)新课的导入应有针对性

新课导入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方法。切记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

2、数学课导入的方法

(1)开门见山。教师在新授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

(2)制造悬念导入。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3)以旧引新。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

(4)创设情境导入。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类比迁移。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获得新知。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知,而且也强调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6)实物演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因此,新课的导入可利用实物演示,变抽象概念为具体的实物。

二、小学数学课末小结

课末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画龙点睛的课末小结,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1、课末小结的主要特点与功能

(1)要有目标性。好的课末小结,是为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服务的,否则就失去了课末小结的意义。

(2)课末小结要有引导性。小结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要立足于引导,让学生参与,展现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3)课末小结要有针对性。课末小结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因文因人制宜,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凡是学生难记、难理解、难掌握及容易出错的地方都应阐明,一般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抓住主要矛盾。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都是每一课的主要矛盾,课末小结就要通过揭示矛盾的实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其次,在课末小结中要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掌握本节课内容的方法,以便让学生更快速、准确地掌握所学内容。

最后要预防错误。学生易错的概念、法则、公式可通过小结加以强调,引起重视,防微杜渐。

充满情趣的课末小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4)课末小结要简练易懂

课末小结要有浓缩的“提炼”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应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要简明扼要。

2、课本小结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1)总结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把一节课内所学生的知识和主要内容,作提纲挈领式的总结。

(2)悬念式课末小结。这种小结是在教学本课知识的同时,通过教师设疑引出下节课要学的内容。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前呼后应式。这种小结需要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设疑置惑,小结时释疑解惑。前呼后应,形成对照,使学生豁然开朗。这种前呼后应式的小结,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的主要知识。

(4)图表式的小结。这种小结通常是通过图示或表格的方式,引导、归纳、总结出当堂课所学的知识,或揭示同以前所学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若是考虑因材施教,还可以用延伸式进行课末小结。这种方法是指在课末小结时,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探新的愿望,把课末小结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活跃第二课堂。

总之,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课末小结是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方式方法必须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与课堂教学艺术融一体。

浅析小学数学的课堂导入和课末小结 第2篇

大家知道,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导入新课?我认为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选择较好的方法。1、数学课导入的原则

(1)新课的导向应具有吸引力

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导,它对学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无意注意

占很大成份,所以在上课伊始,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利用导入新课这个重要环节,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通过谈话或一些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思维跟着教师讲课走。

(2)新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性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因此,导入新课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

(3)新课的导入应有针对性

新课导入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方法。切记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

2、数学课导入的方法

(1)开门见山。教师在新授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

例如:“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一节,一上课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数,比如:92600000、12亿(用数码表示)。然后教师指出:这种数的位数很多,读好这种数和写准这种数对今后学习与工作有很大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2)制造悬念导入。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小华也是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学生略加讨论)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3)以旧引新。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

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之前,先复习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及分数应用题,如“一桶汽油倒出2/5,刚好12升,这桶汽油共有多少升?”然后将题中2/5改为40%,让学生计算,巧妙地把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这样导入新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4)创设情境导入。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指出:375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学生一时不能说出。教师接着说,我们能直接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请同学们报数我来判断,这时学生纷纷报数,教师对答如流,学生被眼前情景所吸引,然后教师说,今天我就来教你们这个本领(出示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地接受了新知。

(5)类比迁移。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获得新知。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根据分数同除法的关系,从“商不变性质”推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知,而且也强调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6)实物演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因此,新课的导入可利用实物演示,变抽象概念为具体的实物。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可拿出模型,让学生观察六个面面积的计算,使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为下面的教学扫除了障碍。当然,导入新课的方法,不只以上六种,常见的还有演算发现导入和动手操作导入,这里不再例举赘述。

二、小学数学课末小结

课末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画龙点睛的课末小结,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1、课末小结的主要特点与功能

(1)要有目标性,好的课末小结,是为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服务的,否则就失去了课末小结的意义。

例如“正比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使学生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②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正比例的意义;③使学生会判断两量是否成正比例。小结时可列出三条:①两种量相关联;②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③相对应的量的比值(即商)一定。

这样课末小结,着重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和实质,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2)课末小结要有引导性

小结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要立足于引导,让学生参与,展现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3)课末小结要有

针对性

课末小结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因文因人制宜,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凡是学生难记、难理解、难掌握及容易出错的地方都应阐明,一般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抓住主要矛盾。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都是每一课的主要矛盾,课末小结就要通过揭示矛盾的实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其次,在课末小

结中要教给方法。

最后要预防错误。学生易错的概念、法则、公式可通过小结加以强调,引起重视,防微杜渐。

充满情趣的课末小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

(5)课末小结要简练易懂

课末小结要有浓缩的“提炼”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应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要简明扼要。

2、课本小结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1)总结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把一节课内所学生的知识和主要内容,作提纲挈领式的总结。

(2)悬念式课末小结。这种小结是在教学本课知识的同时,通过教师设疑引出下节课要学的内容。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新授小数除以整数,除总结好本课内容外,还可提出:”21.45÷15,小数除以整数,如果把15缩小100倍,21.45÷15→21.45÷0.15,小数除以小数,又怎样计算呢?“这样小结既总结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了孕伏,促使学生去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建立新知结构。

(3)前呼后应式。这种小结需要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设疑置惑,小结时释疑解惑。前呼后应,形成对照,使学生豁然开朗。

例如:教学“三位数有余数的除法”,导入新课时,设疑: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如遇到有余数的时候,余数也不变吗?讲完新课后教师结合出现的几对算式,引导学生小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如果有余数,那么余数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这种前呼后应式的小结,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的主要知识。

(4)图表式的小结。这种小结通常是通过图示或表格的方式,引导、归纳、总结出当堂课所学的知识,或揭示同以前所学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例如:学生在学习带分数乘法的解法时,由于受前面学过的带分数加减法的解法干扰,往往出现将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与分数部分分别相乘和把带分数部分先通分、再约分等情况。针对学生出现的这种错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两者之间计算过程中的异同点,可用图表小结。

若是考虑因材施教,还可以用延伸式进行课末小结。这种方法是指在课末小结时,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探新的愿望,把课末小结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活跃第二课堂。

总之,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课末小结是其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方式方法必须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与课堂教学艺术融一体。

小学数学课的课末小结 第3篇

一、数学课课末小结的主要形式

(一)总结式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把一节课内所学生的知识和主要内容,作提纲挈领式的总结。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以后,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总结:

(1)什么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有几条边?有几个角?

(3)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4)我们能够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呢?如果能,又应该怎样计算呢?

这样设计,既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教学重点,又巩固了新知识、强化了记忆。

(二)悬念式

这种小结是在教学本课知识的同时,通过教师设疑引出下节课要学的内容。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新授小数除以整数,除总结好本课内容外,还可提出:“21.45÷15,小数除以整数,如果把15缩小100倍,21.45÷15→21.45÷0.15,小数除以小数,又怎样计算呢?”这样小结既总结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了铺垫,促使学生去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建立新知结构。

(三)前呼后应式

这种小结需要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设疑置惑,小结时释疑解惑。前呼后应,形成对照,使学生豁然开朗。

例如:教学“三位数有余数的除法”,在导入新课时设疑: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如遇到有余数的时候,余数也不变吗?讲完新课后教师结合出现的几对算式,引导学生小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如果有余数,那么余数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这种前呼后应式的小结,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的主要知识。

(四)图表式

这种小结通常是通过图示或表格的方式,引导、归纳、总结出当堂课所学的知识,或揭示同以前所学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例如:学生在学习带分数乘法的解法时,由于受前面学过的带分数加减法的解法干扰,往往出现将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与分数部分分别相乘和把带分数部分先通分、再约分等情况。针对学生出现的这种错误,为了帮助学生弄清两者之间计算过程中的异同点,可用图表小结。

(五)探求式

这种小结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步骤,安排教学内容时,把学生感到模糊的或容易引起意见分歧的问题有意识地留到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分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得出结论,统一认识。这样小结,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以达到促进学生思维的锻炼、学会明辨是非能力的目的。

(六)对比式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式小结,就是在一节课教学的结束阶段从内容结构、形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侧重地把本节课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概括出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把握住特点,总结出规律,加深了解所学知识。

二、数学课课末小结的优化策略

(一)使知识生活化

例如教学《认识左右》一课后,可让学生到楼梯口当“小交警”,抓出不遵守交通秩序的同学。

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并非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必然学得兴趣盎然。相信这一幕将永远留在孩子的脑海中,教师还要去寻找什么结尾呢?

(二)知识的迁移

例如,在《九加几》的教学末尾,学生得出了这样的填法:9+6=8+7。老师可以问:你是怎样算8+7的?学生会说出用“凑十法”也可以算“8+7”。

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今天的知识,还尝试把今天的知识用于相似题的解决中,成功地对知识进行了迁移。

所教内容学完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使之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所阅读的课外读物与本课内容密切相连,拓展知识,扩大视野。

又如,教学《年、月、日》小结时,可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 在同一年里,有没有相邻的两个大月或两个小月?不在同一年里呢?

2. 小强今年12岁,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一天出生的?

3. 一个坏人私自开了一张介绍信,日期是1999年2月29日,立即被机智的警察发现了,是什么原因?

(三)使知识融于游戏

这种方式是根据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游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兴趣得以保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结束新课。

例如教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时,可以设计“找朋友,离教室”这样的结尾:

教师出示带有数字的卡片说:“你们可以为我出示的这些数字‘找朋友’。如果你的座位号是卡片上数的倍数,你就找到了‘朋友’并可以离开教室了。在离开以前,你要走上讲台,为你的座位号再找出两个‘朋友’并大声说出来,才能走出教室。这两个‘朋友’,都是它的倍数。”学生顿时兴趣倍增。

(1)教师出示卡片2,座位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一个个走上讲台,分别说出了自己座位号的倍数,然后离开了教室。

(2)教师出示卡片3、5时,座位号是3、5的倍数的学生,也用同样的方式走出了教室。

(3)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座位号是1、7、11、13、19、23、29、31、37、41、43、47的学生。

引出:当出1时,剩下的这些学生就都可以出去了。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柳向京

(乐清市城南第一小学,浙江乐清

摘要: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数学阅读不容忽视,只有掌握一定阅读数学语言的能力,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数学。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阅读是人类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类吸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后进生。”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基础阶段的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学化、数字化”的社会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把阅读引进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总结了以下几条经验,以供探讨。

一、以“疑”引人,激发阅读兴趣

数学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基础科学,要想使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使之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本,促进思维发展。教学中教师应围绕知识要点,制造悬念,诱发学生迫切需要阅读的动机。

例如:讲乘数是11的时候,为什么老师能快速地知道答案?学生对此充满了好奇,并对这一知识产生了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认真阅读课本,寻求其中的奥秘。因此,“读”是理解的前提,“疑”是思维的开端。

二、针对学习内容,划分阅读层次

数学学习内容的精练性、数学语言的抽象性,决定了数学阅读不宜采用阅读小说的方法来简单地浏览课本,要避免学生无目的地“走马观花”或“囫囵吞枣”式的阅读现象。教师可以根据内容特点,划分阅读层次,使学生从愿读转变为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

1. 整体感知。

开始阅读时,可要求学生把教学的有关内容从头到尾认真地阅读一遍,大体了解教材内容,再提醒学生想一下,它与前面所学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从而实现认知结构的重组与建构。一位特级教师执教“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就是如此,课始他提了这几个问题:(1)今天学习的是分数,关于分数,我已经知道了什么?(已有知识)(2)关于分数,我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学课本)(3)关于分数,自学课本后,我又知道了什么?(建构新知识)(4)我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质疑新知识)

2. 提纲导读。

由于学生的年龄及知识等因素的限制,为增强阅读效果,教师可以出示阅读提纲,学生对照提纲有目的地阅读教材,通过阅读教材,理解教材意图,了解教材的内涵。

3. 解析难点。

在预习中难免回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或疑难问题,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把发现疑难的地方用点点、画线标注出来,可以请教他人,也可以在课堂上专注听老师讲解。

三、加强阅读指导,形成阅读策略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阅读对于理解、掌握知识来说其作用是明显的。数学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

在欢快的下课铃声中,同学们依次做完游戏走出教室,乘着游戏的余兴,投入快乐的课间十分钟。

总之,一堂课的结尾就如一曲乐章的尾声,设计得好,就

极的思考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那怎样才能有效地阅读数学课本呢?在阅读指导中,值得提醒学生注意的方面有:

1.阅读数学课本要认真细致。数学语言相当简洁、精练,稍不留心就会出现错误。比如:教梯形定义时,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如果漏掉“只”的话就会出错。

2.阅读数学课本要语意转换数学课本中的生活语言,但更多的是数学语言为了更通俗易懂,可以适当把数学语言转换成生活语言练习进行表述。

3.阅读数学课本要读写结合。阅读数学课本要时,适当动笔圈画,即可以帮助理解和记忆,在此基础上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和关键,又能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4.阅读数学课本要质疑知识。学贵知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阅读数学课本时,要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这样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深刻。

当然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这些策略因人而异,但最终都是要引导学生能够在学习数学时有所思有所想。

四、培养预习习惯,重构教学模式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学生通过预习对一些容易的知识已基本掌握,教师则要引导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穿针引线,融会贯通。因此我们的“教”要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找准教学起点,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重难点及知识的拓展运用上,重构教学模式。

例如,在教学《最大公约数》时,首先让学生举例说一下通过预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接着引导学生从大量的例子中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有三种基本情况:倍数关系、互质关系及一般关系。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着重探讨在什么情况下两个数肯定是互质数,什么情况下肯定不是互质数。学生通过相互争论,相互补充,思维相互碰撞,从而对互质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在预习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把零碎的知识点整理成块,形成知识网络。

五、适时拓展延伸,提升数学素养

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实际上数学阅读不仅包括对数学教材的阅读,还包括对与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及课外材料的阅读,因此可以在课后进行阅读延伸,采用“课内学一点,课外带几点”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真正让学生“吃饱”、“吃好”,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学习数学更应当如此。只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掌握正确的方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让他们轻松地学好数学,并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当然,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持之以恒,精心指导,经常训练,才能促使学生爱读数学书,会读数学书,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吴雪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析[J].新课程(小学),

浅析小学数学的课堂导入和课末小结 第4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导入 课末小结

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一节课的开始与结尾都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开始的好就可以使学生精力集中,学好知识;课末总结的好,就会巩固所学的知识。

一、小学数学课的导入

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1、数学课导入的原则

(1)新课的导向应具有吸引力

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导,它对学习的影响是最直接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无意注意占很大成份,所以在上课伊始,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利用导入新课这个重要环节,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通过谈话或一些具体、形象、直观的事物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思维跟着教师讲课走。

(2)新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性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爱学。因此,导入新课阶段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过程。

(3)新课的导入应有针对性

新课导入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方法。切记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

2、数学课导入的方法

(1)开门见山。教师在新授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

(2)制造悬念导入。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悬念,以疑激学,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3)以旧引新。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

(4)创设情境导入。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类比迁移。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获得新知。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新知,而且也强调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6)实物演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性经验。因此,新课的导入可利用实物演示,变抽象概念为具体的实物。

二、小学数学课末小结

课末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画龙点睛的课末小结,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1、课末小结的主要特点与功能

(1)要有目标性。好的课末小结,是为实现课时教学目标服务的,否则就失去了课末小结的意义。

(2)课末小结要有引导性。小结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要立足于引导,让学生参与,展现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3)课末小结要有针对性。课末小结必须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因文因人制宜,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凡是学生难记、难理解、难掌握及容易出错的地方都应阐明,一般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抓住主要矛盾。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都是每一课的主要矛盾,课末小结就要通过揭示矛盾的实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其次,在课末小结中要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掌握本节课内容的方法,以便让学生更快速、准确地掌握所学内容。

最后要预防错误。学生易错的概念、法则、公式可通过小结加以强调,引起重视,防微杜渐。

充满情趣的课末小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浓厚的学习兴趣得到保持。、

(4)课末小结要简练易懂

课末小结要有浓缩的“提炼”艺术,在设计过程中,应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少而精,要简明扼要。

2、课本小结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1)总结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把一节课内所学生的知识和主要内容,作提纲挈领式的总结。

(2)悬念式课末小结。这种小结是在教学本课知识的同时,通过教师设疑引出下节课要学的内容。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前呼后应式。这种小结需要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设疑置惑,小结时释疑解惑。前呼后应,形成对照,使学生豁然开朗。这种前呼后应式的小结,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的主要知识。

(4)图表式的小结。这种小结通常是通过图示或表格的方式,引导、归纳、总结出当堂课所学的知识,或揭示同以前所学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若是考虑因材施教,还可以用延伸式进行课末小结。这种方法是指在课末小结时,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探新的愿望,把课末小结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活跃第二课堂。

小学数学课怎样作好课末小结 第5篇

1. 总结式。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把一节课内所学的知识和主要内容, 作提纲挈领式的总结。

2. 悬念式课末小结。

这种小结是在教学本课知识的同时, 通过教师设疑引出下节课要学的内容。采用这种方法,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新授小数除以整数, 除总结好本课内容外, 还可提出:21.45÷15, 小数除以整数, 如果把15缩小100倍, 21.45÷15→21.45÷0.15, 小数除以小数, 又怎样计算呢?这样小结既总结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了孕伏, 促使学生去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主动建立新知结构。

3. 前呼后应式。

这种小结需要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设疑置惑, 小结时释疑解惑。前呼后应, 形成对照, 使学生豁然开朗。

例如:教学“三位数有余数的除法”, 导入新课时, 设疑: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 商不变。如遇到有余数的时候, 余数也不变吗?讲完新课后教师结合出现的几对算式, 引导学生小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 (或缩小) 相同的倍数, 如果有余数, 那么余数也扩大 (或缩小) 相同的倍数。

这种前呼后应式的小结, 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的主要知识。

4. 图表式的小结。

这种小结通常是通过图示或表格的方式, 引导、归纳、总结出当堂课所学的知识, 或揭示同以前所学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例如:学生在学习带分数乘法的解法时, 由于受前面学过的带分数加减法的解法干扰, 往往出现将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与分数部分分别相乘和把带分数部分先通分再约分等情况。针对学生出现的这种错误, 为了帮助学生弄清两者之间计算过程中的异同点, 可用图表小结。

若是考虑因材施教, 还可以用延伸式进行课末小结。这种方法是指在课末小结时, 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激发学生探新的愿望, 把课末小结作为联系课堂内外的纽带, 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 活跃第二课堂。

上一篇:酒店餐饮主管年终总结下一篇:教师节联欢会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