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原市经济发展的论文

2024-06-10

关于开原市经济发展的论文(精选5篇)

关于开原市经济发展的论文 第1篇

关于开原市经济发展的论文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开原市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尽管区位条件、自然资源都不具备优势,却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越跨式发展的成功之路,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

关键词:改革开放开原市经济发展

正文部分:

一、开原市现状

(一)地理位置

开原是一座文明、开放、快速发展和前进的现代化城市。它位于辽宁省北部,区域面积2828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人,城镇人口23万人,行政建制9乡、9镇、3个街道办事处、273个行政村、78个部委办局。

(二)历史文化

开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开原老城是千年古城,历史上曾是四国古都(扶余国、大金国、东辽国、东夏国)、五朝重镇(辽、金、元、明、清),明代以前是省级建制。开原地灵人杰,名人辈出。最具代表性的,有满清重臣索额图,满清才子、小令之王纳兰性德;被周总理誉为“东北人民师表”的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高崇民;朱总司令亲笔题词“共产主义战士”的海军英雄安业民;路遐、贾陶、高存信、廖仲孚四位将军以及新疆军阀盛世才。曾连续12年获得央视春节晚会“小品王”桂冠的赵本山,更是开原的骄傲。随着《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五部电视连续剧在开原成功拍摄并在全国热播,开原的知名度逐渐扩大到全国,并成为东北农村题材影视剧拍摄的重要基地。

(三)自然资源

开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全市耕地面积133万亩,年粮食总产量10亿斤以上,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市)和畜牧养殖基地县(市)。境内有辽河、清河等大小河流11条,清河水库、南城子水库等大小水库9座,总蓄水量10亿立方米,水资源充沛。拥有开原老城古城、崇寿寺塔、七鼎龙潭寺、象牙山、砬子山等众多名胜古迹,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毗邻铁岭

电厂、清河电厂、铁煤集团,电力十分充足。开原位于沈阳1小时经济圈内,是 东北地区铁路、公路的重要联结点,设有京哈电气化铁路、沈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纵贯街道办事处、273个行政村、78个部委办局。

二、改革开放前开原市的经济状况

开原市地处辽北,不沿边、不沿海、不临港,也没有丰富的矿产能源,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都不具备优势。改革开放前,开原市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经济部门占90%以上,除公私合营企业的资本家拿定息、居民储蓄存款有很少利息外,工矿企业一律按八级工资制拿工资,农村则根据出工情况拿工分,收入差距不大,“铁饭碗”、“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在这样的这回背景下,开原市经济薄弱,交通闭塞,居民生活水平较低,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很大,一直是处于落后位置。

三、改革开放后开原市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后,打破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一统天下的局面,实行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国外独资等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各种所有制平等竞争,并把公司制、股份制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与此同时,仍然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改革开发三十年开原市经济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了,我们走的就是改革开放这条能使经济飞快发展的道路。

在推进城镇化方面,开原注重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在强化监管和调控职能的同时,引进商业地产商,成功进行棚户区改造,建设专业化市场,实现了连动并进,互动双赢。截止到2009年底,全市累计动迁面积510万平方米,共有8万户棚户区居民搬进了楼房,21万人喜迁新居.开原坚持以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做大做强、做美做活城市,建设现代化、生态化、园林化城市,建设最宜人居、最宜创业、最具发展潜力和发展活力的城市。以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为目标,深入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程,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奋斗,初步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功能现代化,城市环境生态化,夜色城市都市化,棚户区改造市场化。同时,开原还依托中心城区大力发展

现代商贸物流业,规划建设了五金城,建材城等十大专业市场,打造了现代商贸物流区,形成了三大商业服务聚集区。城镇化的发展,吸引了人流、物流、资源 流、信息流向城市积聚。开原的城市人口每年新增3万人,目前已经达到3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2%。

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开原市紧紧抓住“一小两低”是制约发展的这一关键性矛盾,攻坚克难,重点突破,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为彻底扭转工业“短腿”的局面,2005年,在全市开展“学临沂、找差距、明方向、促发展”活动后,开原高标准规划建设了31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搭建了工业经济发展的大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开原坚持依托中心城区建设工业园区,实现了基础设施、公用设施与工业区的共享。同时,开原在园区建设上还坚持边建设边招商,依托工业区,引进大项目,聚集大产业,形成大工业。辽宁哈深冷液化设备项目就是开原工业区2009年引进的高科技大项目,由哈尔滨气体液化设备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5.5亿元,主要生产是天然气、煤层气等气体液化分离设备。目前,该项目在开原工业区的积极努力下,实现了当年开工建设,当年投产运营。

据了解,目前,开原共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9家,通过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做大做强了开原的生猪、肉鸡等10大农业产业化链条,发展壮大了绿色稻米、苗木花卉等8大种植业基地,全市有68%的农户进入了农业产业化链条,走上了致富之路。

调查中发现发现农民们都在以努力增加收入为核心,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重点,以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推进科技进步和加快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农民素质基础,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与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培养有效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有效改群众继续努力,继续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就能使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开原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赵春雨,《听他们讲改革开放30年变化》,辽沈晚报,2008-10-28

刘洋,《开原县域经济发展》,铁岭电视台,2010-5-7 9:56:24

周艳茹,《开原市全市推进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座谈会》,开原经济网,2010-9-7杨忠厚,《开原“开”出经济快车奔百强》,辽宁日报,2009-11-3

关于开原市经济发展的论文 第2篇

2017年10月中旬,固原市旅游委领导及相关业务科室人员的陪同下在各县(区)分管旅游领导及旅游局等单位的配合支持下对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目的主要是全面督促检查全市乡村旅游点建设推进情况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乡村旅游发展的亮点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自然和人文资源为感受对象的旅游方式,包括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旅游内容。我市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了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受清水河、泾河、葫芦河、茹河等河流切割、冲积,再加上六盘山、云雾山、月亮山等山地的影响,固原市域范围内形成了川、盆、塬、台、梁、峁等地貌特征,加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回族文化、红色文化、边塞文化、丝路文化等共生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固原地方文化,这些共同形成固原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独特优势。自2000年初开始历经自发发展、规模发展和规范发展等阶段,至今已有近20年历史,形成了一定规模,产生了较好成效。

(一)乡村旅游发展条件较好

我市是革命老区和民族文化地区,农产品和旅游资源丰富,同时也是宁夏全力打造和建设生态园林和文化旅游城市,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的必经之处,居民业余闲暇生活选择出城返乡、回归自然的方式已成为主流,加上乡村资源良好,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

我市是全区精准扶贫重点市,在精准扶贫和加快美丽新新农村建设中,结合美丽村庄建设统筹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步伐,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乡村旅游发展已成产业

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同时已成为全市大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旅游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2017年从事休闲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已达200余家,其中区、市两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3个,休闲农庄30余个、特色农家乐170个(星级农家乐、乡村旅馆100多家家)从业人员1.5万人,辐射带动4万多农民致富。已形成以市区为轴心,南北、东西旅游环线集中布局的乡村旅游产业带,出现了以西吉县龙王坝,隆德县新和村、盘龙山庄、神林山庄,泾源县冶家村、园子村,原州区黄土情牡丹基地、柳泉山庄、柳林山庄,彭阳县杨坪村、阳洼村、精英庄园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集中发展区。其中西吉县龙王坝村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

乡村旅游较有特色。目前主要是以休闲农业如花卉观赏、休闲采摘、生态养殖等为基础,以农家乐和乡村旅游点为载体的观光农业园、民俗旅游、采摘园区、回乡风情等观光休闲为内容,基本形成了农家旅游、农村旅游及农业旅游三种主要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形态,具有突出的自然生态、地方人文、休闲体验等特色。

乡村旅游布局合理。乡村旅游形成了以景区、景点为依托,遍及全市农村;以重点项目为支点,带动多线多片发展的乡村旅游布局。目前,基本构建起“以全域旅游示范为主,乡村休闲旅游为干”的空间发展格局,以“原州区生态休闲乡村、彭阳醉美花海、西吉特色产业、隆德民俗风情、泾源生态避暑胜地”为主要发展模式,打造了13个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建设配套了15条旅游线路。

(三)乡村旅游发展效益可观

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既有较大经济效益,又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社会进步,还对城市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经济效益较大。2017第一季度,农家乐接待23.04万人次,经营性收入921.18万元。从全市小微企业发展和农家乐发展的基本情况对比可知,办十几个农家乐比办一个小微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财政收益更好。

社会效益明显。乡村旅游发展拓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形成农村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局面,促进了休闲农业和新型美丽村庄建设。通过城市居民到农村旅游,把城市现代文化、城市文明带到农村,有利于促进农村形成新的文明乡风。大多数城市居民选择市郊就近参与乡村旅游,感受自然山水,享受农村风光,体验农家生活,品味乡村美食,减轻和缓解了城市生活节奏过快的现象,有利于创造城乡宽松和谐友好的生活和社会环境。

二、存在问题

我市在发展乡村旅游上积极探索、大胆尝试,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措施,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还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在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发展观念滞后,创新动力不足

多数地方对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仅仅把这项事业当作一个单纯的找钱的门道,很少站到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和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一些地方把乡村旅游发展认同为搞吃喝玩乐,认为旅游只是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的“专利”,乡村旅游资源不被重视,对开发、发展乡村旅游特别是农业旅游不屑一顾。还有些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只是旅游部门的事情,农家乐、乡村旅游是低档次的旅游产品等。

(二)缺乏统一规划,统筹协作不够

乡村旅游发展10多年来,全市规划引导总体上没有跟上发展需要,缺乏全市性的统一规划引领,发展档次、规模和布局随意性大。全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分散在几个部门开展,各有一些开展工作的优势,虽然互有联系,但工作措施仍存在统筹和协调不够的问题。

(三)政策扶持力弱,发展助力不大

缺少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我市乡村旅游总体上还是自由发展状态,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只是通过评选乡村旅游示范村、星级农家乐来规范乡村旅游的发展,管理力度不大,导致我市乡村旅游无规划、无序、低水平发展。因目前农家乐对财政的直接贡献率低,相关部门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重要项目建设受到现行土地使用政策的限制,不能有效地开发、改造和升级。乡村旅游开发总体上资金投入不足,大多项目都只能算是低成本开发,项目难上水平,投入不足的一大原因是融资渠道少,政府支持资金不多。

(四)总体水平较低,服务质量不高

基础配套设施薄弱,大部分的乡村旅游景区点与省级、县级公路干线连接比较差,乡村道路大多是只能单车通行的村村通公路,一些乡村道路管护不力,路况差,标识缺乏,安全隐患多,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数乡村旅游点上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接待服务设施,游览步道、观赏休憩设施、旅游厕所、垃圾收集等设施的建设不配套。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旅游人才缺乏,缺导游、缺服务规范、缺旅游知识、缺卫生和安全常识。地域文化特色不足,全市具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休闲接待场所很少,忽视了对农耕文化、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产品结构单一,现有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以吃饭、垂钓等娱乐为主,体验性、参与性、文化性和创新性不够。同质现象严重,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盲目跟随现象,投资者及经营主体对当地资源优势和风土人情研究不深入,市场调研不充分,规划设计质量较低,定位不准,盲目从事休闲农业,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脱离了休闲农业内涵,开发配套性差,品位不高,竞争盲目,经营效益不高。

(五)项目包装较差,宣传推广不够

从目前乡村旅游游客结构看,除到龙王坝等少数几个旅游点外,其它乡村旅游项目的市外游客还不多,说明对外宣传推广的工作还做得不够。

三、发展建议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调研中各方面提出的发展要求,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

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促进形成新的文明乡风;有利于扩大城市生活空间,舒缓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因此,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的领导。

(二)完善规划,促进城乡旅游有序发展

根据我市乡村旅游特色资源,进一步修订完善旅游发展规划,使市县(区)两级规划衔接、配套,与基地产业互融,协调发展,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唯一性,彰显地方特色,提高乡村旅游发展品位。

(三)优化项目,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

依托各乡镇区位条件、资源特色,整合旅游资源,积极串珠成链,紧贴市场,开发具有传统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着力打造一批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精品,设计推出更多文化内涵丰富,趣味性、参与性强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四)加强培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

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积极引进和培养懂市场经济运作的高素质人才,壮大乡村旅游人才队伍。重点培养管理人才、经营人才、解说人才、民族特色用品研发和加工人才,使我市乡村旅游有一个稳定的人才集群,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推动,积极探索“农旅融合”,激活高效生态农业新路子。

(五)成立乡村旅游评审委员会,规范乡村旅游发展 聘请专家,联合社会其他力量,成立固原市乡村旅游评审委员会,对全市乡村旅游发展进行评审和准确定位,对农家乐进行严格评星定级,制定行业操作规范,合理引导农户进行标准化经营。

(六)配套建设,打牢乡村旅游硬件基础

着力改善乡村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状况,整治村容村貌,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改善乡村旅游区(点)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以及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条件,积极培育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努力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与旅游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

(七)加强宣传,着力推介乡村旅游品牌

关于开原市经济发展的论文 第3篇

关键词:绿色墙材,太原市,建筑节能

引言

“十二五”期间, 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的时机已经成熟, 越来越严峻的资源状况和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 促使“绿色建筑”被提到了关乎民生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高度。墙体材料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墙材革新、建筑节能事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已经融入科学发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大潮中, 并且日益呈现出勃勃生机, 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战略性朝阳产业, 绿色、低碳、环保、节能、利废、安全、健康、舒适成为新型墙材在建筑舞台上奏响的主旋律。绿色建筑催生绿色墙材, 它是改善居住环境、实现住房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通过绿色墙材的不断使用和建筑节能实用技术的大力推广, 绿色建筑日趋呈现建设功能的多样化和智能化, 促使住房现代化的进程持续加快。如何推进新型墙体材料的绿色化进程, 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墙体材料革新工作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1 绿色墙材的内涵特点

绿色墙体材料应具备以下6个基本特征:

(1) 节约资源。生产墙体材料的原材料禁用或少用自然资源, 多采用工业、农业或其他行业所产生的固态或液态废弃物。

(2) 节省能源。生产过程中节能, 建筑物能耗同样较低。

(3) 节约土地。严禁毁田取土, 严格保护耕地资源。

(4) 清洁生产。生产过程中要尽量少地排放污染环境的废渣、废水、废气。

(5) 多功能。外墙材料具备轻质、高强、防火、抗震、保温、抗风化等性能;内墙材料具备轻质、高强、防火、隔音、防霉、易安装拆卸等特性。

(6) 可再生利用:使用寿命终结后, 可以重复使用, 且符合环保要求。

2 国内外绿色墙材发展状况

很多发达国家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就已经致力于墙体材料的改革, 主要措施是严格限制黏土砖的生产和使用, 大力推广非黏土制品及轻质、高强、大尺寸、易安装的板材。20世纪中叶, 频频爆发的石油危机使得人们对节约能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节能型墙材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经过几十年来的快速发展,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绿色墙材已经进入纵深发展阶段, 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建材产品也在向全寿命期挺进, 产品的节能化、系列化、配套化、多功能化、绿色化也日趋成熟。

我国的墙材改革起步较晚, 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 墙体材料在我国虽然发展速度较快, 但真正符合建筑现代化、工业化、生态化和建筑体系需要的多功能、高性能、节能、绿色的墙材发展仍然缓慢。目前墙改的主要工作仍然是使“禁实”工作不断地深入推进下去, 确保2015年全国半数以上县城实现“禁实”目标, 同时要加快新型墙材的发展步伐, 推动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太原市近几年在“禁实”工作中对所属县 (市) 区进行了实心黏土砖生产销售状况的详细摸排调查, 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 督促各县 (市) 区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实现“禁实”目标。同时, 注重新型墙材的节能降耗, 在充分了解本市新型墙材企业生产能耗底数的基础上, 鼓励采用节能利废的新型墙材新技术、新工艺, 扩展新型墙材的使用范围, 使其从市中心区域建筑工程市场向边远县区、乡镇拓展。

3 促进太原市绿色墙材发展的几项做法

促进太原市绿色墙材的发展, 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用工业废渣生产高掺量、孔洞率大的空心砖, 例如蒸压粉煤灰砖、烧结煤矸石砖等。每生产相当于1 000亿块实心黏土砖的新型墙材, 每年消耗近7 000万t的工业废渣, 节约土地2 000 hm2, 节约能源约100万t标煤。另外, 由于废渣堆存占地减少, 粉尘污染也得以减轻。

(2) 在生产新型墙材的过程中, 以技术为依托, 以科研为手段, 提高工业废渣的添加量。太原市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大量粉煤灰, 可代替部分水泥生产混凝土砌块、轻质隔墙板等。同时, 要进一步拓展粉煤灰的利用渠道, 经适当处理的粉煤灰, 可以用来生产品质更高的新型墙材, 如蒸压纤维增强粉煤灰水泥墙板、加气混凝土条板等。另外, 粉煤灰还可用于烧结陶粒或非烧结的轻集料中。

(3) 一些工业废料如煤渣等, 可将其添加到混凝土砌块或现浇混凝土墙的集料中。

(4) 电厂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料如磷石膏、氟石膏、烟气脱硫石膏等, 经适当处理可替代天然石膏, 用于制造石膏板、石膏砌块等新型墙材。

(5) 随着太原市建筑规模的逐年增大, 所产生的建筑垃圾也日益增多, 亟需寻求解决的路径, 建议将筛选出的碎石、碎砖、砂子等用于生产混凝土砌块或其他制品;选出的泥土可以用来制砖;拆掉的建筑物与建筑构件中的废砖和废混凝土, 经适当加工后, 可用于生产混凝土砌块等。

(6) 目前, 大量用于外墙保温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可以将其粉碎后混合于水泥和粉煤灰中, 用于制造砌块或墙板, 其防火性能远高于大块的泡沫聚苯乙烯板。

4 推动太原市绿色墙材发展的保障措施

太原市要大力发展绿色墙材, 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1) 政策先行。制定鼓励绿色墙材发展的导向政策, 例如太原市鼓励发展的新型墙体材料目录以及与其对应的先进生产技术和装备。

(2) 修订以往的墙材革新政策, 促进新型墙材的产业化升级。墙材革新工作一直是与时俱进的, 因此政策的修订也必须是适合当下发展基础的产物。当前, 应该以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为导向, 积极推动新型墙材政策的修订工作, 引导新型墙材向高性能、绿色、节能的方向快速发展。如果产业准入条件过低, 会造成建筑市场上的很多弊端, 因此, 必须严格制定行业准入制度, 经常性地监督检查并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

(3) 促进新型墙材产品性能和标准的提升。绿色建筑对材料的要求是长寿命和可循环利用, 因此, 要以先进的生产技术为依托, 努力创新, 持续提高新型墙材的性能指标, 打造高品质的、引领行业走向的新型墙材。与此同时, 产品标准的修订和提升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目前墙材行业标准的制定滞后, 市场准入门槛低, 新型墙材主导产品发展非常缓慢, 粗放式、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非常严重, 提高产品的准入门槛已刻不容缓。因此, 必须明确制定鼓励、限制、淘汰的产品目录, 加大对太原市建材市场的监管力度, 并严格审查和落实。

(4) 因地制宜地发展太原市的绿色墙材。根据太原市的资源状况, 因地制宜地确定适合本地发展的绿色墙材, 做好建筑应用技术规程的制定工作, 引导绿色墙材的产业化生产, 并加大其建筑应用的示范力度, 拓展广度。

5 结语

关于开原市经济发展的论文 第4篇

为进一步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合理、有偿流转,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效益,现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省有关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建立健全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制度,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完善分配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形成有利于都市现代农业加速发展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坚持基本原则

(一)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流转和收益权利。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

(二)依法、自愿、有偿、合理、有序。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充分尊重农户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主体地位,流转价格由流转双方协商确定,流转收益归转出户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不得强近或干涉农民土流转。

(三)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增加农业的投入产出率。

(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布局、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保障情况,采取农民容易接受的方式和针对性强的措施,先易后难、试点先行、规范运作、典型示范,对已具备条件的村进行引导,让农民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获取实惠,自觉自愿有序参与土地流转。

三、工作目标

促进农村土地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集中,传统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转变、分散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品牌化销售。

四、流转方式

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户依法以转包、互换、入股、出租、转让、委托流转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在二、三产业发达或土地较少的村,鼓励农户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实行规模经营。

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用合作社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储备库。农户存入的土地可由合作社直接经营,也可由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营,或采取“确权不确地”方式流转。探索土地资源资本化运行模式,实现土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互换并地”,探索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鼓励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投资,连片开发农户流转的土地,发展设施农业等优势主导产业。

五、流转制度

(一)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依托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和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及交易大厅,配备必要的电子设备,建立土地流转的供求信息平台,开展价格评估、政策咨询、合同签订、档案管理、纠纷调处、法律政策宣传等服务,打造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开、公平、公正交易的市场环境。

(二)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组织乡镇(街办)积极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宏观指导和管理服务,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流转规划,以规划引导流转,以流转优化布局,使土地流转有目标、分阶段、按规划实施。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土地承包的发包方要充分发挥协调服务作用,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

(三)建立土地流转纠纷的调处机制。依法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建设,设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县级建立仲裁庭、乡级建立调解室。建立健全协商、调解、仲裁、诉讼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调解制度;基本健全乡村调解、县(市、区)仲裁、司法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体系。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有法定机构受理、有专业人员审理、有固定地点办理。

(四)加强土地承包管理。认真落实二轮土地承包遗留问题,及时整理和永久管理好土地承包管理档案,确保土地承包合同、经营权证、地块位置、面积、基本农田标准“五到户”,承包面积、合同、经营权证、经营权证登记薄“四相符”。承包方无正当理由弃耕抛荒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并不得享受政府有关支农补贴和项目扶持政策。弃耕抛荒的耕地,发包方可依法组织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代为耕种,耕作收益归代耕者。

(五)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合理、有序”原则。委托发包方或中介组织流转土地的,由承包方出具土地流转委托书,注明委托事项、权限和期限等,并有委托人的签名盖章。以转让方式进行流转的,必须事先提出申请并经发包方同意;受让方以转包、出租方式获得土地进行再流转的,必须经原发包方同意;村集体机动地经营权流转的,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人员表决通过。

(六)规范土地流转管理。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备案、登记和档案管理制度。乡镇(街办)要由专人负责土地流转情况登记,做好流转资料的归档管理工作。承包方以转包、出租、互换或其它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及时报乡镇(街办)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备案。

六、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市县两级要依法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土地流转市场建设以及流转服务及仲裁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支持保障。

(二)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把规模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农业信贷资金,满足规模经营主体生产经营资金需要。对于实力强、信用好的规模经营主体给予足够的信贷授信额度,简化贷款手续,实行利率优惠。各农信社要积极创新担保方式,开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贷款,积极探索农业订单、农产品收益权、企业存货、农业固定资产和应收账款等不动产抵押和权利质押。担保公司要积极为规模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业务。

(三)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对通过土地流转形成的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各县(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和项目给予优先扶持。规模经营主体优先享受财政、农业、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安排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优势农产品基础、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科技入户等各级基建类和财政专项补助项目。充分利用规模经营主体组织的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实行用地优惠政策。国土资源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农业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因生产需要建造简易仓库、生产管理用房、晒场等农业生产配套设施临时用地,在不改变土地的权属和用途的前提下,视作农业生产用地,不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经县(市、区)流转服务中心审核同意,由乡镇(街办)国土所办理调用地选址,报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备案。

(五)建立土地用途监管制度。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农业部门和乡镇(街办)应按照《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地资发[2012]5号),将农业设施农用地纳入日常管理,分工合作,形成联动工作机制,严格把握设施用地范围。涉及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中高档展销等的用地,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

(六)加强土地用途责任追究。设施农用地使用纳入土地巡查和卫片执法检查范围。对于已经审核同意的设施农用地,不得改变土地农业用途。擅自改变或变相将设施农用地用于其他非农建设的,擅自扩大设施用地规模的,或擅自改变直接从事或服务于农业生产的设施性质,将农业设施用于其他经营的,应及时制止并责令限期纠正和整改。逾期未予纠正和整改的,依法予以处罚,责令恢复土地原状。

(七)加强组织领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广大农户和经营主体的切身利益、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各县(市、区)政府要高度重视,将其纳入“三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有序推进。市政府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领导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农业、财政、国土、发改委等涉农部门和相关金融机构负责人为领导组成员。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负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指导、协调、培训和项目扶持等工作。各县(市、区)政府也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工作顺利推进。

关于开原市经济发展的论文 第5篇

开原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志勇

为全面了解我市民营工业发展情况,促进民营工业快速健康发展,我们通过发放调查表、深入典型企业和个体生产加工户座谈,听取相关部门和单位汇报等形式全面掌握了我市民营工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全市民营工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营工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到2004年全市民营工业企业和个体生产加工户已达到14343户,注册资金87684万元,从业人员53017人。总产值654151万元,增加值156782万元,上缴税金11003万元。其中民营工业企业335户,注册资金22129万元,从业人员13534人,总产值180854万元,增加值45559万元,上缴税金6916万元。个体生产加工户14008户,注册资金65555万元,从业人员39483人,总产值473297万元,增加值11223万元,上缴税金4087万元。

1、总量规模扩大,主体地位突出。与2000年相比全市民营工业总户数增加8398户,增长141.3%,年均递增24.6%;注册资金增加45313万元,增长106.9%,年均递增19.9%;从业人员增加21482人,增长68.2%,年均递增14%;总产值增加421374万元,增长168.5%,年均递增28%;增加值增加99257万元,增长172.6%,年均递增28.5%。民营工业户数、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占全市工业户数、总产值、增加值的79.8%、93.6%、94.8%,分别增长了4.8个百分点、6.5年百分点和6.9个百分点。上缴税金增加7187万元,增长188.3%,年均递增33.3%;占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70.5%,增长了25个百分点。从增长幅度看,总量扩张较快。从所占比重看,全市工业已基本实现民营化。从上缴税金看,民营工业已成为工业强市的主力。

2、企业不断增加,但个体户仍占主体地位。与2000年相比民营工业企业户数增加80户,增长31.4%,年均递增7.1%,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增长91%和109.2%,年均递增17.6%和23.3%,企业户数、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占全市民营工业户数、总产值、增加值的2.3%、27.6%和29%。其中,民营规模工业企业户数增加36户,增长327.3%,年均递增43.8%,占民营工业企业户数的14%;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到140455万元和32305万元,均比2000年增长226.1%,年均递增34.4%,分别占全市民营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20.9%和20.6%。从增长幅度看,企业扩张较快。从所占比重看,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规模企业尚未做大做强。而个体户在数量上不仅占民营工业总户数的97.7%,并且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占全市民营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72.4%和71%。

3、企业组织结构不断改善,但仍以私人独资企业为主。从民营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看,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不断增加,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04年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到5户,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到56户,与2000年相比,股份有限公司新增加5户,有限责任公司增加21户。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为18.2%,比2000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但由于私人独资企业所占比重较大,达75.8%,所以私人独资企业仍是目前民营工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4、行业布局向区域集中,块状结构基本形成。从同类企业在各区域的分布看,老城街、城东乡集中了大部分建筑机械行业的业户,新开街集中了大部分起重机械行业的业户。八宝、业民、三家子集中了大部分造纸行业的业户,新城街集中了大部分纺织、服装、塑料、彩印等轻纺行业的业户,新城街、中固镇集中了大部分冷饮食品行业的业户,老城街、新城街集中了大部分建材行业的业户,庆云镇、新城街集中了大部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城东乡为中心的建筑机械、兴开街为中心的起重机械、新城街为中心的轻纺、老城街为中心的建筑材料、庆云镇为中心的农产品深加工、八宝镇为中心的造纸等块状经济结构,集聚效应明显增强。

5、企业分布向行业集中,支柱行业基本形成。从民营工业企业在各行业的分布看,集中企业比较多的行业依次为机械制造行业63户,建材行业43户,农产品加工行业42户,冷饮及食品行业15户,纺织服装行业14户,以上五个行业共集中了177户企业,占民营工业企业户数的52.8%。从各行业总产值所占的比重看,比重较大的依次为机械制造行业占24.9%,农产品加工占行业22.2%,纺织服装行业占11.7%,建材行业占5.6%,冷饮食品行业占3.8%,以上五个行业的总产值共占民营工业总产值的68.2%,已成为支撑全市民营工业发展的支柱行业。

6、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较快,牵动作用日益增强。到2004年末全市民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8户,比2000年增加7户,形成了以雨润肉类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生猪、以赢德和胜利肉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肉鸡、以凯祥鸭业为龙头的鸭鹅、以圣亚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蔬菜、以鹤采谷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绿色水稻、以东羽和明光乳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奶牛等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相连的产业化链化条,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的牵动作用。

7、民营工业贡献突出,产业支撑作用明显。2004年民营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37%,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36.2%,对就业的贡献率达到53.6%,民营工业已占全市经济的三分之一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上缴税金和从业人员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分别达到85%、89%和94%。从民营工业的贡献率看,民营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从民营工业在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看,民营工业已成为支撑第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和分析看,民营工业在自身发展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在外部条件上还有不利因素,一定程度上致约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1、发展上存在“小、弱、低、散、偏、乱”问题。“小”就是经济总量小,2004年民营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7%,而我市工业已基本实现民营化,按照工业立市和工业强市战略,民营工业所占比重还比较低,说明民营工业总量还很小。与经济发达县(市)区相比,我市民营工业则总量更小。“弱”就是民营工业企业尚未做大做强。2004年全市规模民营工业企业仅占民营工业企业的14%,总产值、增加值仅占20.9%和20.6%,所占比重偏低。特别是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企业更少。“低”就是发展水平低。2004年民营科技型企业仅有22户,占民营工业企业的6%。企业科技人员少,很多企业没有研发机构,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高科技产品少,名优产品少。“散”就是同行业的业户还处于分散状态,没有形成行业联合。冷饮食品和建筑机械行业前两年虽然成立了行业协会,但现已名存实亡,没有发挥作用。“偏”就是地区分布不平衡。民营工业主要集中在城区的新城街、老城街、兴开街和西部平原的庆云镇、八宝镇、业民镇、三家子乡及102国道沿线的中固、金沟子两镇,东部山区相对较少。“乱”就是同行业无序竞争。特别是在建筑机械行业存在同行业户互相拆台,同类产品互相压价,标准不统一,为降低价格而偷工减料等问题。

2、组织管理上存在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落后问题。全市民营工业企业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仅占18.2%,并且这些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很不健全。大多是家族式组织形式,企业管理比较粗放。很多企业仍采用作仿式生产、家庭式管理模式,一些由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的民营企业还是沿袭旧的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水平落后。

3、在业主思想上存在观念陈旧、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不强问题。部分业主品牌意识淡薄、创新意识差,有些业主小富即安,把积累的资金用于购置门市楼,坐享租金。一些业主瞒报产值,偷税逃税,违规招工、用工。个别业主制假造假、欺骗客户,有意骗取贷款,故意拖欠货款。

4、在人员素质上存在业主和从业人员素质偏低问题。从调查看,大多数业主只有初中、高中文化程度,没有接受过培训,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土生土长”的居多。管理人员中初高中学历的占主体。从业人员中小学、初中学历的占绝大多数,许多来自广大农村,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特别是个体生产加工户的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参差不齐,不少人难以适应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作,更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5、在生产经营上存在融资难和执行难问题。从调查看,一方面受金融政策影响,民营工业企业普遍遇到融资难问题,众多个体生产加户由于缺乏有效抵押资产,也很难得到贷款。另一方面企业融资成本高,尤其在抵押资产评估收费上,按评估额比例收费,比例高,额度大,加大了融资成本,降低了企业效益。特别是在利润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一些短期贷款的融资成本与盈利相抵消,甚至超过盈利,使企业不敢贷款。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融资成本高,严重致约了民营工业的发展。致约民营工业发展的另一问题是货款拖欠问题,很多民营工业企业受到货款被拖欠的困扰,一些民营工业企业应收货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较高,特别是一些货款通过诉讼渠道追讨需支付很大比例的费用,增加了经营成本,并且有些外欠货款经法院判决胜诉后又遭遇执行难,使企业苦不堪言。

6、在服务环境上还有不尽人意之处。近几年,我们加强了软环境建设,与过去相比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三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业主比较满意。但与外地相比,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在服务上还有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有些垂直部门服务不到位,例如,在产品质量认证上,生产规模不够的不给认证,在提供发票上,有的需要到税务所开具,给业户造成很多不便。

三、民营工业发展战略思考

根据我市民营工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按照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市民营工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加快民营工业发展的思路。

1、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产业发展集聚化。我市民营工业块状经济结构基本形成,初步显示了较强的竞争优势,但要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在产业集聚上,必须要有新的发展和突破。第一,继续寻求商机,开拓新的市场,建立更多块状区域经济,使各产业进一步集聚化。第二,注重发展纵向或横向关联度大的产业,通过同属于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企业,彼此间存在生产过程的投入与产出联系,使产业链成为维系块状经济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更重要作用。第三,进一步发展区域优势所形成的产业集聚,这类产业群,通常由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组成,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形成各类专业化的小型产业群。二是产业发展融合化。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表现为产业的渗透发展,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有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和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三种。三是产业发展生态化。由于大部分民营企业设备相对落后,产品技术层次不高,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民营工业企业走生态化显得更加重要。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民营工业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各乡镇街在工业园区建设中要建生态型工业园区,提倡3R制造法(减量法、再使用、再循环)。

2、优化行业结构,构建新型行业支撑体系。一是培育发展壮大支柱行业。围绕五大支柱行业,新上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牵动作用大的项目和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群体,扩大行业规模,增强行业支撑能力。同时在具有一定优势的行业,培育新的企业群体,形成新的支柱行业。二是围绕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环保节能等新兴产业,发展新兴工业企业,建立新型行业,改善原有行业结构。三是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原有行业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发挥原有行业的优势,增强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3、优化企业结构,提高工业发展水平。一是扩张总量。鼓励引导民营资本投资工业,新建一批企业;积极招商引资,引进一批企业;鼓励民营工业企业购买兼并国有集体工业企业,转制一批企业;鼓励个体户扩大规模,发展一批企业,加快总量扩张,改变目前民营工业以个体户为主体的地位。二是做大做强现有企业。以现有企业为依托,做大一批产品有市场,装备基础好,发展有潜力的企业,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增加规模企业数量,做大规模企业。加快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实施品牌战略,争创名牌产品,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企业,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把企业做强,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三是大力发展外向型企业。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努力扩大产品出口。在保持原有出口优势的同时,大力促进优势行业产品出口,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积极引进和新建出口企业,扩大外向型企业群体。

4、优化布局结构,促进区域工业协调发展。依托东部山区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资源开发利用型工业,促进东西部工业协调发展。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特色的工业园区,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快企业集聚化,优化工业布局。

(五)加快创新步伐,向现代企业迈进。一是制度创新。引导民营企业建立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企业向正规化、规范化发展。二是管理创新。鼓励民营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式方法,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推进增长方式转变。三是技术创新,引导民营企业搞好先进设备、技术、人才的引进和科研成果的应用,积极实施技术改造和开发新产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四是观念创新。引导民营业主更新观念,转变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树立发展的观念,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

四、对策与建议

按照以上发展思路,针对我市民营工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特提出了加快民营工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扶持力度,帮扶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重点扶持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科技型企业及外向型企业做大做强。制定落实扶持政策和帮扶责任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2、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加快民营工业发展速度。在企业原始积累太慢,银行贷款很难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招商引资才能解决工业发展投入问题,只有引进项目才能加快工业发展速度。必须紧紧围绕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招商,重点引进利用外资项目、资源开发项目、高科技项目和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不断增加新的企业和新的生产能力。

3、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和货款拖欠问题,打破致约企业发展的“瓶颈”和“拖累”。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注入担保资金,增强担保能力。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以补偿形式支持民间资本向民营企业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开展抵押资产评估和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减少收费,降低融资成本,改善融资条件。对拖欠货款问题,有关部门要协助企业加强对拖欠货款的清收,积极与司法部门协调,加大执行力度,采取有力措施,破解执行难。

4、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发挥自律和协调作用。根据各行业发展规模,组建行业协会。同时规范和完善原有行业协会,促进协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调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竞争,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积极与政府沟通,反映业主意愿,传达政府要求,密切业主与政府的关系,形成企业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5、加强培训,提高业主和员工素质。一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委托培养机制,培养各类人才,解决企业人才短缺问题。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培训业主,全面提高企业家素质。同时,开展各种职业技术培训,向企业输送高素质员工,为加快民营工业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上一篇:全包装修合同样本下一篇:面具作文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