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有感范文

2024-08-05

《孝经》有感范文(精选6篇)

《孝经》有感 第1篇

读《百孝经》有感附百孝经全文

文/陈兆昌

人生有两件事不能等 , 一件是行善 , 一件是行孝........《 百孝经》 , 原称为百孝篇 , 是由先人遗留下来 , 之后白水老人重新汇整成整篇为八十四句 , 每句皆有至少一个孝字 , 总计有一百个孝字 , 因此现今称为 [ 百孝经 ] , 从经中浅显易懂的字句中 , 把孝行之道表露无遗。

再读《百孝经》,颇多感慨,其中“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孝敬父母如敬天,孝父孝母孝祖先”,“生前行孝方为孝,死后尽孝徒狂然“,“百行万善孝为首,当知孝字是根源”等句段,不失为经典力作,将永久留给中华儿女并奉行之。

孝为何解?孝是儒学伦理中重要的内容,在儒学伦理里,父母必须照顾好自已的子女,将他们抚养成人,相应地,子女在父母年迈之时,也必须作出回报,尽赡养老人的义务,这就是”孝“。

孝是人性,亦是本性。人不可失人性,即不可不孝。人与人之间,以我之见,孝则集中体现在一个字上,那就是”爱"。孝就是对父母长辈的爱。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为我们付出很多,理应得到爱的回报。

百善孝为先,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这是我对《百孝经》最基本的理解,但愿能与诸位贤达共勉。

附 :百孝经全文:

天地重孝孝当先 一个孝字全家安

孝顺能生孝顺子 孝顺子弟必明贤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谢世即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选贤臣举孝廉

尽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独讲吃穿

孝道贵在心中孝 孝亲亲责莫回言

惜乎人间不识孝 回心复孝天理还

诸事不顺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动天

孝道贵顺无他妙 孝顺不分女共男

福禄皆由孝字得 天将孝子另眼观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里有孝语 孝妇面上带孝颜

公婆上边能尽孝 又落孝来又落贤

女得淑名先学孝 三从四德孝在前

孝在乡党人钦敬 孝在家中大小欢

孝子逢人就劝孝 孝化风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声价贵 死后孝子万古传

处世惟有孝力大 孝能感动地合天

孝经孝文把孝劝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为孝 能孝就是好儿男

为人能把父母孝 下辈孝子照样还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穷莫怨天

孝子面带太和象 入孝出悌自然安

亲在应孝不知孝 亲死知孝后悔难

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贵实行不在言

孝子齐家全家乐 孝子治国万民安

五谷丰登皆因孝 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贫和富 善体亲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为孝 忍让二字把孝全

孝从难处见真孝 孝容满面承亲颜

父母双全正宜孝 孝思鳏寡亲影单

赶紧孝来光阴快 亲由我孝寿由天

生前为孝方为孝 死后尽孝徒枉然

孝顺传家孝是宝 孝顺温和孝味甘

羔羊跪乳尚知孝 乌鸦反哺孝亲颜

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兽实可怜

百行万善孝为首 当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无穷孝无边

此篇句句不离孝 离孝人伦颠倒颠

念得十遍千个孝 念得百遍万孝全

千遍万遍常常念 消灾免难百孝篇

作者简介

陈兆昌,12岁下地干活,17岁参加工作,19岁从事乡村教育,23岁参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1974年退伍重返教育岗位,因成绩突出,受到江苏省教委表彰。2007年7月退休。2010年被大丰陈氏文化研究会聘为副会长、名誉会长。陈兆昌先后在教育、军旅、党政、司法、陈氏社团工作岗位近半个世纪,共为地方政府起草规范性文稿600多篇,100多万字,发表各类时政性报道文章180多篇。1989年7月15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题为“必须重视青少年思想教育”文章获盐城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编纂镇志、村志、乡镇部门志11部共300多万字,1996年负责编著的《大中镇志》获江苏省乡镇志一等奖。2012年10月荣获大丰市老龄委“老有所为奖”。2014年3月担当“大丰陈氏族谱”主编,辛劳年余,分文未取。受到各支系宗亲一致赞誉。2016年被大丰陈氏文化研究会授予“终身成就奖”。

《孝经》有感 第2篇

在我11岁时,妈妈送给我一本书,书名《孝经》。我刚看了几页,就被吸引住了,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这本书讲述了古时候的许多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孝子黄香冬天为父亲睡暖被窝再让父亲睡,夏天为父亲扇凉席子的故事。另外有位孝子的母亲很怕打雷,这位孝子一见打雷就跑到母亲身边和母亲说话,告诉母亲不要害怕,后来他母亲去世了。有一次打雷,孝子跑到母亲坟前哭着说:“儿子来了,让母亲你受惊了!”…….像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很多。我看后思绪万千,平时我总对父母呼呼喊喊,还常常和他们顶嘴,和孝经里的孝子比,我真是太不孝敬父母了!《孝经》里说,我们的身躯是父母给予的,我们要好好爱护,我们是父母含辛茹苦地养大的,一定要给予父母最好的照顾,要孝敬父母、长辈,我只做到了这几点,比起他们,我惭愧万分。

我要向《孝经》的主人公们学习,要做一个孝敬父母、孝敬长辈的好孩子!好好学习,听他们的话,长大为社会做出贡献,回报我的父母,给他们最好的东西,最好的照顾。

母爱如海、父爱如山,他们的爱和呵护伴随我一天天成长,我要谢谢他们!

读孝经有感2

9月25日 星期日 天气:阴有小雨

今天,我和妈妈一块读孝经·卿大夫章第四。这章孝经教会我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

卿大夫是王朝和诸侯国中的高级官员,又称上大夫,地位比大夫高点。这一章里面讲到,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现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语言,不该说;不是现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语言,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诗经》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法服就是按照礼法制定的服装。古代服装的样式、颜色、花纹和布料,是根据不同的等级,不同的身份,有着不同的规定。法言是合乎礼法的言论,德行是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也要做一个遵纪守法、懂文明、知礼仪的好孩子,要勤奋学习不懈努力!

读孝经有感3

老师给我们发了一套《国学经典》教材,里面有《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孝经》......

我们学了《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孔子在家闲坐,问他的学生:“古代的帝王有至高无上的品行和道德,可以让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无论是尊贵的还是卑贱的,他们都没有怨恨和不满,你知道为什么吗?”他的学生站起来说:“学生不知道”孔子说:“一切德行的根本就是孝。我们的身体皮肤毛发,都是父母给的,不能随便损毁伤残。所谓孝,从孝顺侍奉父母开始”。

我感觉《孝经》就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教育我们从小以“孝”为本的道德品质。

妈妈的话:百善孝为先。

读孝经有感4

最近参加了几次家庭伦理道德讲座,听了娄全民老师宣讲善法和孝道,深受教育和裨益的同时,得到了几本中华传统经典,看了其中一本《孝经》。读后深有感触,觉得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国民需必读此书《孝经》。唯如此才能实现人人和谐,家家和睦,户户平安其乐融融的局面,创造出一个暂新的中华民族太平盛世。

《孝经》是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与弟子曾参以问答的方式,阐述孝道及孝治意义的一本经书。《孝经》共分十八章,将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分为五个阶级,就个人的地位和职业,标示了其,实践孝道的法则与途径。

更推而广之,阐述了统治者和官吏们应以孝道治理天下,方能使天下百姓心悦诚服。可见(孝)是安身立命行道的根本,也是治理国家的大经大法。与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赖《孝经》明教化。这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必读的一本书,所以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开宗明义章第一》这一章是《孝经》的纲领,它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立历代孝治的法则,定万世政教的规范,因此被列为《孝经》的首章。

这一章是说;有一天,孔子闲居在家,他的弟子曾参在孔子的坐席旁陪侍着。孔子对曾参说;“从前圣德的帝王都具有忠孝仁爱等,至高无上的美德,以及不偏不倚的行仪来治理天下,如此一来,才能顺应天下百姓的心,使百姓们能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君臣民上下一心,不会有不满怨恨的心。你知道这些至德要道是什么吗”?

曾参听到孔子的问话,恭敬地离开座位站起来,谦卑的回答说;“弟子愚昧鲁钝,怎能明白先王至德要道的意义”?孔子说;“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所有的教化都是从孝道衍生的。你坐下来,让我来告诉你吧。我们的身体是父母所赐给的,应该好好爱惜,不可以有任何损伤,这是尽孝的开始。进而要修身养性,实践正道,自然能名扬后世,父母的名声也会因子女的德望而光荣显耀,这样才算是孝道的完成。所谓尽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其次是忠心的侍奉君主,最后是成就本身的德业。《诗经,大雅,文王篇》第六章记载着;时时缅怀祖先的美德,继续遵行,才能使祖先的德泽永远绵延不断”。

孔老夫子在这一章里;通篇向我们讲述了《孝》的重要性,讲述了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无不将孝道做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和安身立命的法则。

中华民族从三皇五帝直到清王朝结束,历代帝王选贤与能,无不以孝道为尺度,来选拔任用各级官吏。因此大部分官吏都能恪尽职守,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尽忠尽孝,克己复礼。而广大百姓也能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约束和教导下,孝顺父母尊长,悌和兄弟姐妹,和睦邻里,相亲相爱。历史上出现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太平盛世,无一不是《孝道》教化的繁衍产物。

现今社会世风日下,各级政府官员腐败堕落,不知礼义廉耻为何物?民众随波逐利,弃孝悌忠信于脑后。试问还有什么伦理道德可言?痛定思疼,请各级政府官员速思良策,普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扎根每一个国民心中。创造一个其乐融融全民和谐的富强的中国。

读孝经有感5

“百行孝为先”是古代的一句俗语,原本,我对“孝”字还不大了解,自从我读了《孝经》之后,我渐渐对“孝”字有了深刻的理解。

就拿“黄香敬父”来说吧:黄香母亲早逝,为此黄香十分孝顺自己的父亲。当严寒时,黄香会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间,脱下自己的衣服,钻进父亲被子里,用自己的体温暖被子,直到被子暖和为止。父亲为此感到很感动,也很自豪。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想到自己的母亲,因为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所以母亲要独自照顾我和姐姐的生活和学习,但我平时却很少帮母亲做些什么,这时,两行热泪不由自主滑过我的脸庞。“融四岁,能让梨。”我们的孝心也指引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其实能为父母做的还有很多。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自己的父母,让我们学会分担,学会感恩。

读孝经有感6

最近,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文明底蕴。

天空,因为有了白云的装扮,才显得静谧安详;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家庭,因为有了亲情的滋润,才显得平和温馨;一个人,因为有了孝悌的熏陶,才显得稳重踏实。而孝则是绽放在人伦之理里面最美、最香的一支七色花朵。

孝是什么?孝就如童心未眠的孩子嘴下溜出的半粒糖,亲切而又纯真。

孝是什么?孝就如一盅回报恩情似海深父母情的香茗,温馨而又甜美。

孝是什么?孝就如久经事态沧桑蓦然回首时的一丝微笑,真诚而又安详。

孝是什么?孝就如灵魂深处盛开的一朵鲜花,它比大自然盛开的更为持久永恒,永远的散发着迷人的清香。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孝是所有徳行的根本,一切的教化都在此基础上产生。所谓“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百善孝为先,百行孝为本。孝心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凛冽的寒霜;孝心是酷暑里投撒的一片绿荫,遮住了炙烤的骄阳;孝心是久后的一场甘霖,滋润了龟裂的心田;孝心是汪洋中的航标,指明了新生的希望。

你知道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于毁,孝之始也”。我的全部都来自于父母,作为儿女,应该像孔子一样,时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保护、爱惜好自己;作为儿女,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上,能够拥有一个严父慈母,应该满怀感激;作为儿女,父母无私的给了我们这样一副容颜、这样一个躯体、这样一颗心灵,我们还有什么感到不满足的呢,我们还有什么什么值得抱怨的呢?然而,事实却相反,有的人抱怨父母给了自己这样一副面孔,羞涩闭门不出,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自己的容貌;有的人抱怨父母给了自己这样一个身材,整日忧心忡忡、惶惶不得日终,矮的想尽办法把自己拉高,胖的想尽办法减肥,甚至是绝食;还有那么一些自残、甚至轻生的人,如此般不爱惜自己,回头想想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浮云般的虚荣心吗?到头来还不是逃不过岁月的雕琢,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

你有听过吗?“夫孝,始于侍亲”。孝最基本的就是供养父母,给予父母最基本的生活物质保障,至少不要让父母跟着我们受冻挨饿。但是,转眼看看现在,我们都已经二十多岁了,又有几个人可以拍着自己的.胸膛说:“我已经不再需要父母的帮助了”,“我每个月还可以给父母存一些钱”吗?又有几家父母闲居在家里,享受着子女的孝行呢?恐怕大多数父母仍在辛勤的劳作,仍在流汗、流血。甚至现在社会上还出现了一群新人类——啃老族,他们从小吃父母的,喝父母的,长大了还在吃父母的,喝父母的,这种人的孝又在何方呢?

你有听过吗?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挚虞说:“事亲以敬,美过三牲。”。其实,他们说的主旨只有一个——尊敬父母。反观现在,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父母不知为我们付出了多少,父母都在尽力培养一个最优秀的儿子,一个最优秀的女儿,但我们呢?在外面大手大脚的花父母的钱,转过脸就又和父母吵架,顶撞父母,父母辛辛苦苦养了我们二十多年,到最后却连子女一句感恩的话,甚至一句“爸、妈,您们辛苦了”也听不到,是我们害羞吗,是我们应该做的吗?可笑又无奈的是很多人,借用同学的一块橡皮擦,知道要说声“谢谢”;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要说一句“对不起”;托欠别人的东西,很久不还,内心还会很愧疚,遇见彼此还挺不好意思的。可面对父母呢?父母无私的给了我们多少,买了多少学习、生活用具给我们,我们又何曾说过一声“谢谢”;我们顶撞过父母多少次,我们又惹父母生过多少次气,我们又何曾对父母说过一句“对不起”;我们拿了父母那么多东西,借了父母那么多钱,父母有要我们还过吗,我们有感到过愧疚吗?难道真的是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达,让我们的感情淡化了吗?

你有听过吗?孔子曾说过“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孟子也曾说过:“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他们所描述的是孝的更高的境界——孝顺父母,顺从父母的意愿。古语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如今,我们不需要像王祥一样,赤身卧寒冰,求鲤归奉母;不需要像仲由一样,百里负米为亲食;也不需要像孟宗一样,抱竹而泣,持笋归做羹。我们能做的就是:听父母的话,顺从父母的意愿,父母让做的,我们努力去做,父母不让做的,我们呆着不去做,不要惹父母生气;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父母口渴了,静静的帮父母倒上一杯温水;父母累了,轻轻的擦掉父母额头上的汗珠;父母孤单了,默默的陪伴在他们身边;父母生病了,送去一次又一次的温馨的问候。这样,父母只要看到这些眼睛里面也会满含泪水;我们只要可以做到这些就很不错了,而不是让父母洗自己的衣袜,也不是坐在电视前面和父母争遥控,更不是一声不响的出去玩,而让父母为我们担忧。

你有听过吗?“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最高的境界乃是——修身立大志,做大事,留名于青史,以彰显父母的恩德。每一个父母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儿女成才,希望儿女能健健康康的长大,希望儿女在学校能吃好、睡好、学好。为此,他们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供我们上学、给我们买复习资料、为我们请家教,等我们长大了还为我们的婚姻、事业奔波忙碌,还为我们的子女担忧。而作为子女呢?在学校经常逃课,浑浑噩噩,虚无缥缈,没有自己的志向,更没有实现志向的不懈努力,终日无所事事,不时还会违反校纪校规,让父母来学校,家长会丢尽父母的脸面,让父母为我们担心、难过。我们又何曾好好的为我们的父母想过呢?不要以为这些都是父母应该做的。在这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社会里,又有多少人会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呢?他们希望子女早些回家,可他们的子女又不知道在哪里彻夜狂欢呢,我们会经常郁闷,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和对生活的得过且过,又是为了什么呢?有时候经常看着忙忙碌碌的人群、林立的高楼和宽敞的马路发呆,总是在不停的问自己,这个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了呢?

你知道吗?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岁月赋予了母亲鱼尾纹,上帝带走了她青春的美丽,母亲放弃了这一却只为让子女幸福快乐,当你身处异地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那位白发沧桑的母亲,多少次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呆呆的坐在门槛上,青筋满布、瘦骨如柴的双手捧着你留下来的照片,松弛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她多么希望儿女能来一通电话,多么希望儿女能够回家来看看,哪怕是回家吃顿饭,陪她静静的坐一会。晓寒凛冽、北风呼呼,冬雪寒彻了整个大地,雪野里一位银丝缕缕的老人,静静的立在雪地里,手里夹着一支点燃的香烟,他缓缓的将烟递进嘴里微微的吸了一口,眯起眼睛来,吐出一片烟雾,老人呆呆的望着远方,那是儿女离开的地方,快过年了,他在等待,等着儿女们回来团聚,等着儿女们回来叫他一声“爸”,岁月的磨砺,使他的背在坚挺,却使他的步履在蹒跚。天边一行大雁飞过,似乎演绎着回家的序曲,远方的儿女,为了金钱四处奔波,何时想过家中的父母已经年迈,需要他们的陪伴。物质的生活是美好的,但父母不会向我们索求任何东西,难道作为子女的不应该时常回家看看吗?

也许,同学、朋友、爱人的生日我们牢牢的记在心里,并时时准备一份美好的礼物,而父母呢?又有多少人记住了自己父母的生日,又有多少人亲自送上了一份美好的祝福?父亲节的时候,给爸爸买条鱼,学习、工作再忙,也要亲自给爸爸送过去,爸爸会乐的嘴也合不上;母亲节的时候,给妈妈买双袜子,亲自给妈妈穿上,妈妈眼睛里也会含着泪水,实在抽不出时间,三天两头打个电话,问问好,拉拉家常,父母不求别的,只需望子女能够惦记着。这些,你能做到吗?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温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送给我亲爱的父母。曾记得,著名作家毕淑敏告诉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我们更应该牢牢的铭记:

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

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

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育恩。

父子原是骨肉亲,爹娘不敬敬何人?

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自费心。

读孝经有感7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的一个“孝”字,它的上半部分是“老”,下面则是“子”,它的含义就是让晚辈尊敬长辈。孝,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字,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提到“孝”,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孝敬父母。的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能够健康的成长,都是因为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培养。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感谢的,就是父母。孝经父母,应该有两个方面:精神上与物质上。在物质方面,应是等到我们成年后,工作时,给予他们物质享受。但是精神方面的孝会比物质上的更重要。对待父母,我们应尊重他们,不能用伤人的言语对待他们。父母的教诲我们要接受,因为父母一定会是为我们的前程而着想。当我们与父母有相反意见的时候,也应该耐心的和他们讨论。遇到开心的事情,也可以学着去与父母分享,多和他们交流,不让我们与父母间的隔阂越来越大。

我相信,父母会乐于倾听我们的想法,尊重我们的感受。

几乎所有的父母和长辈都把自己的爱无私的献给了儿女,但是他们却根本没想得到回报;也并没想把自己的爱给儿女,让儿女多孝顺自己一些,多回报社会。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尽孝。用我们的爱去感动父母,去感动他们内心的每一处,让亲情在我们之间传递。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除了父母,我们也应该尊敬老师。我们不能随意顶撞老师,认真听取老师对于我们的学习上的建议。上课时认真听讲,思维活跃。

“孝”这个含有传统美德的字,必将世世相传,必将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因为,“孝”是一种传统美德!

读孝经有感8

最近,我很荣幸拜读了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着作——《孝经》,它恰若无声的细雨,潺潺流入我的心田,缓缓润泽了我的人格;又如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你我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陶冶着典雅的文明底蕴。

当我读的事亲者,居上下骄,为下不乱,为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告诉我们侍奉父母,即使身居高位,也不骄傲自大;身为别人的下属,也不为非作乱;身为普通的百姓,也不与别人争斗。身居高位却骄傲自大,最终会招致灭顶之灾;为人下属却犯上作乱,最终会遭受酷刑的惩罚;身为普通百姓却总与人争斗不休,最终会动刀动枪,互相残杀。如果居高位而骄、做下属而乱、处卑微而争这三种违背常理的不良行为不能去除,就算每天用牛、羊、猪三牲做成的美味佳肴孝敬父母,也不能让父母安心享用,也不算尽孝道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有一缕最温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送给我亲爱的父母。曾记得,著名作家毕淑敏告诉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最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我们更应该牢牢的铭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为人子女要孝顺,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贫才能出孝子,鸟兽尚知哺育恩。父子原是骨肉亲,爹娘不敬敬何人?养育之恩不图报,望子成龙自费心。

我们应该读懂孝经,并把他记下来。而不是简单单的浏览一遍就算了。

读孝经有感9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现代作家毕淑敏也曾经告诉过我们:“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接触的链条,一旦断裂,就无法连接。更可贵的是,孝是人们的责任和根基”。

《孝经》共分十八章,是儒家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一部,也是儒典中称“经”最早的一部。《孝经》虽篇幅不长,但是当我们读它时,感觉就像是用今世的水泡了一杯前世的茶,透明清澈的水中,沸腾的是前世的孝行,沉淀的是今世的孝思,氤氲的水汽是一条绳,牢牢的拴住与父母之间的情缘,弥漫的茶香是亲情的惠泽,默默的带我领略古时家国、君臣中的孝与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理论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它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名扬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其中,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儿女的必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枝叶繁茂的树木,扎根也厚实的土地;流水汤汤的江河,溯源于雪岭山脉的蕴藏;乌鸦孝亲反哺。羊羔感恩跪乳,动物尚且懂得回报于亲恩,万物之灵的人类,必定发挥到极致。世事沧桑,岁月无情,而人有情,你的关爱会抚平父母额头上的皱纹。然而“最美不过夕阳红”,呵护这份美吧!百善孝为先,用心去碰撞出音符,奏出世间最温馨、最美好的孝顺乐章吧!让“孝”在广阔的天地间永远回荡。

读孝经有感10

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

《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非常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

读孝经有感11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千秋万代,流传至今。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可见,孝在中国古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说中有一则关于“孝感动天”的故事,是说舜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虽为传说,却实实在在说明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意义所在。在中华文明还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就已经将孝融入了那五千年的漫漫长河之中。可见,孝在中国古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传说中有一则关于“孝感动天”的故事,是说舜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虽为传说,却实实在在说明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意义所在。在中华文明还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就已经将孝融入了那五千年的漫漫长河之中。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当我们面对清晨早升的太阳时,我们是否会想起,不知多久以前,我们的父母,在同样的红霞中,给怀中酣睡的我们,留在额间的那一吻。

读孝经有感12

来自全球的泰美家人们,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金华的乐乐妈查孝华,很高兴在这美好的清晨与家人们相约在易育文化栏目。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易育文化栏目的分享,在此,感恩朱文静老师给我这次分享的机会,让我在这里与家人们一起学习、交流、成长。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我读<孝经>有感》。

大家知道,育心经典的学习体系是“一根六经八典九要十四蒙”.其中一根,就是指《易经》,易根。六经,就是指《诗经》、《孝经》、《道德经》、《黄帝内经》、《兵经》,也就是《孙子兵法》。

加入育心后,慢慢地,我们一般都会在指导师的带领下开启挑战《易经》100的计划。那时候的我,也不例外。

《易经》通读完百遍之后,很多家人又开始挑战《黄帝内经》100,《孝经》100等计划。我也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就是挑战《孝经》100.

回想当初,自己为什么会第二本就选择挑战《孝经》呢?理由是《孝经》比较短,这个计划比较容易实施。

如今,我已完成了诵读《孝经》100的计划。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你读得多了,突然你会发现自己也能理解其中的一些意思了。

有时候对哪句经典感兴趣,查查资料也就会豁然开朗了。还有,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一些事,发现自己也能从心里不自觉地蹦出几个经典的句子来。我认为这种成就感带给人的愉悦不是简单的话语所能表达的吧。

下面,我想请在线的家人们都跟我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孝经中的“孝”字。请家人们,动动手指,我们一起写。在写的过程中,大家已经发现,孝字的结构是上老下子。

我们知道,古人造字都是非常有智慧、有深意的。你看,这个孝字,它是“老”字在上,“子”字在下。

甲骨文中的“孝”字就是孩子搀扶着长辈行走的意思。其实,这也就告诉我们,每个人,不管你寿命有多长,你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一个极其微小的环节。

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顺长辈,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吗?我想,这就是“孝”字要传达的意思吧!

接下来,让我们再写一写教育的“教”字。我们可以能看到,左孝右文,左边是孝字,右边是反文,中国传统的讲法:教者孝之文也。

也就是说教育教什么,从孝开始,以孝为根本,通过孝培育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育孩子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同时也就在孩子心中牢牢树立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那么,什么是孝呢?《孝经》里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也就是告诉我们,孝是德之本,也就是德行的根本,而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蒙学经典《三字经》里也说:“首孝悌,次见闻!”是的,人生有三件事不能等。其中,人世间最不能等待的事莫过于孝敬父母!

古人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也告诉我们,孝顺父母要从当下开始。

以前,我以为孝顺父母就是孝的全部。然而,读了《孝经》我才知道,孝顺父母只是孝的一部分而已。

大家看,《开宗明义章第一》里就有这样几个句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通过这几句话,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予我们的,必须珍惜它,爱护它,因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珍惜、爱护自己的身体是行孝尽孝的开始。

让自己健康成长,按正确的原则做人、做事,使自己的名字为后人所景仰,就会让后世知道自己的父母教导有方,培养出了一个优秀儿女,这是我们行孝尽孝的结束。

另外,它还告诉我们,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长大成人忠于国家和君主,是中孝;能普渡众生,千秋万代的人获益无穷,是大孝。

我们育心人,可以说是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在家孝敬长辈,在单位忠于领导,在育心学习经典、推广经典,让无数的人受益。所以,育心真的是谁走进来谁受益。亲爱的家人们,你们认同吗?

《孝经》中的孝道思想初探 第3篇

一、孝道在道德规范中的重要地位

《开宗明义章》记载:“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三才章》中又载:“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认为,孝道是取法于天地的。天有三光照射,能运转四时,以生物覆帱为常,是为“天之经”;地有五土之性,能长养万物,以承顺利物为宜,是为“地之义”;人得天之性,则为慈为爱,得地之性,则为恭为顺,慈爱恭顺,与孝道相合,故为“民之行”。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天与人是“天人合一”的关系,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人为父母所生,即为天地所生,所以说有感有应,可见孝道无所不通。“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2]事奉父亲孝顺,在祭天时才能明白上天庇护万物的道理;事奉母亲孝顺,才能在社祭后土时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所以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2]孝悌之道,如果做到至极,即可通达神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

二、关于“五等之孝”

《孝经》提出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个等级的人所应遵循的五类孝道。《孝经》中的《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庶人章》分别将孝分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五等。不同等级的孝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天子之孝是最高等级的孝。《孝经》中提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3]一国之君所应尽的孝道是要博爱广敬,感化人群。一个人显赫的身份固然可以使人畏惧,但是高尚的品行和操守却更能让人钦佩。孝道是一个人人格和品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普通人的孝心可以感化身边的人,而一个位高权重者的孝心却可以引导整个社会的正气。作为天子,只有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并以这样的德行去教化黎民百姓,使天下的百姓纷纷遵从效法,孝心孝行才能遍布四海。就是“天子之孝”。

诸侯的地位虽次于天子,但地位仍算很高。位高权重者,不易保持久远,而易遭致危殆,所以《孝经》中指出,作为诸侯要做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4]“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4]孔子在此提出“在上不骄”和“制节谨度”是诸侯孝道的基本要素。“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4]诸侯如果能用节俭谨慎的态度来处理事务,那么,他就可以对上———对天子行道,对下———替百姓造福。财物处理得当,收支平衡,库存充裕,财政稳定,人民生活丰足,这种国富民康的社会景象的出现,自然会使其高位保持长久。因而“不危”、“不溢”、“长守富贵”,是诸侯立身行事的长久之计,而要做到“不危”、“不溢”、“长守富贵”,诸侯必须遵循“在上不骄”和“制节谨度”的孝道,做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5],这种谨慎的心理,才是诸侯尽孝的要道。

卿大夫是天子或诸侯的辅佐官员,他们是决定政策的集团,地位仅次于天子、诸侯。《卿大夫章》规定:“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作为卿大夫,在服饰、言语、德行等方面都必须合乎礼法,合乎规定,不合乎礼法的衣不穿,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的事不做,言行举止须谨慎又谨慎。“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6]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刻意考虑也不会越轨。只要服饰、言论和行为都没有违背礼法的规定,谨慎行事,那自然德高功硕,自然能守住宗庙,香火不断,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所以,作为卿大夫要做到“夙夜匪懈,以事一人。”[7]一刻也不能有任何懈怠,要尽心竭力事奉天子。可见卿大夫的孝道,应以事奉君主为第一要素,同时还应确保服饰、言语、行动万无一失,否则禄位不保,宗庙不祭。

士,作为基层官员,一要尽忠职守,二要尊长敬上。“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8]可见,士的孝道就是要用事奉父亲的心情去事奉母亲,用事奉父亲的心情去事奉国君。事奉母亲是用爱心,事奉国君是用崇敬之心,爱和敬的孝道是相通的。“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8]士的孝道,一要对上级顺从,做到忠心;二要对年长者恭顺。士的孝道实质在于尽忠职守,善处同事,做到忠顺二字。

“五等之孝”的最低层次是黎民百姓的孝道,即“庶人之孝”。《庶人章》中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度,黎民百姓的孝道,就是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和分别土地之利,利用自然季节来努力劳作,辛勤耕耘,取得更多的收获来事奉父母。此外,还必须行为谨慎,保重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名声,不要使父母赋予你的身体有一点损伤,名声有一点败坏。同时还要节省开支,不作无谓的消耗,使财物充裕,丰衣足食,以孝养父母。这就是黎民百姓的孝道。

孝道虽然有五种类别,但都是基于每一个人的天性来孝顺父母的。所以上至天子,下至普通百姓,孝道是无始无终的,永恒存在的。凡是为人子女的,都应立足自己的角色,尽其应尽的责任,大而为国为民,小而保全自身,都算尽了孝道。故《孝经》中说:“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始终,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9]如果有人担心尽不了孝道,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古云:“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10]一个人只要把爱、敬的本心放在孝亲上,自然事事替父母着想,时时念父母之恩,也就不敢去作奸犯科了,以免连累父母,让父母担忧。内心爱敬父母,行动遵循道德规范,就是尽到了孝道。

三、孝道的基本原则

一是阐述了孝道的层次性原则。“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11]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所以作为子女首先必须体念父母疼爱儿女的心,爱惜、保全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担忧,是孝道的开始;立身行道,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的道德人格为众人所景仰,使其名誉为世人所传诵,扬名于世,光宗耀祖,是孝道的终极目标。孝道的三个层次,是从事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二是阐述了孝道的五顺三逆原则。《孝经》中提出行孝道应当效法的五项原则和不应当效法的三条原则:“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12]居致敬,养致乐,病致忧,丧致哀,祭致严这五项,是行孝应遵从的五条顺理,按照这五项原则去作,就能成为孝子。关于这五项原则中的“丧致哀”,《丧亲章》中对此作了专门论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在安葬时也必须做到孝葬:“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13]可见,只有做到父母在世时,用爱和敬孝顺他们,父母去世后,怀着哀痛悲伤的心情料理后事,才算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养生送死的礼仪都做到了,才算是完备的为人子女的孝道,“生事爱敬,死事悲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13]孝敬父母,不仅要做到这五个方面,而且还有三个方面是应当力戒的:“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道也。”[12]居上骄、为下乱、在丑争,这三项逆理行为,每一项都不仅危及自身,而且殃及父母。父母常担心子女的安全,为儿女的,若不戒除这三项逆行,就是每天用牛、羊、肉三牲来奉养他的父母,也不能让父母安心,因而还是没有尽孝道。

三是阐述了行孝的谏诤原则。曾子曾向孔子请教:“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14]对此问题,孔子听了惊叹道:“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14]这段话表达了谏诤的双重意义:一是对于被谏诤的君父、朋友而言,接受谏诤不但对于本身的过失有所改正,而且对于天下国家,将有重大影响,使他引以为戒、提高警惕;二是对作为谏诤者的臣子及友人来说,要事君尽忠,事父尽孝,对朋友尽信义,如果见善不劝,见过不规,则会陷君父朋友于不义,仁义礼信全无,更谈不上孝。真正的孝道不是盲目地惟命是从,而应劝善规过。

四是阐述了孝道的核心思想———忠孝。为人子女,始于事亲即孝亲,这是小孝,而能推至事君、忠君即忠孝,这是大孝。《广扬名章》中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这段话实际上是鼓励人们把在家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把事奉兄长的敬顺之心移作对上司的敬顺,把持家的道理移到国家的治理上来,这样立德行孝,把忠孝大道推行到极致,自己的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了。对于如何事君、忠君,如何践行忠孝大道,《事君章》专门作了论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这里提出,凡是有德有位的君子,对待君主都忠心耿耿,在朝廷上,尽心尽力为君主办事,回到家里,就检讨自己的过失,并想方设法弥补。对于君主的优点,会顺应发扬,对于君主的过失,会匡正补救。为臣子的,能够这样事奉君主,君主自然洞察,以义待下,所谓君臣同德,上下一心,君臣关系就能相互亲敬。

四、关于孝治思想

《孝经》认为,一个贤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之道,即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应以教化为先,而教育人民相亲相爱,没有比孝道更好的途径和办法。“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乐礼。”[15]虽然孝、悌、乐、礼都是教化民众的最好办法,但孝、悌是根本,乐、礼是外表。因此,《三才章》中提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势,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孝道的本原,是顺乎天地的经义,是应乎民众的心理。君王把孝道作为教化民众的准则,不但教化易于推行,而且对于政治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说:“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除了推行孝道以外,作为君主再也没有比孝道更行之有效的德行了。孔子在回答曾子的“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16]这一问题时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16]所以,天子、诸侯、卿大夫,如果能用孝道治理国家,就能得民心,从而得天下。至于如何以孝治国,《孝经》中提出:“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17]君主以孝治国,并非亲自到黎民百姓家去一一推行,也并非每天当面教导,而是以孝道来教化民众。以孝教化民众,使天下为人子的人都知道事奉父亲之道,那就等于孝敬天下做父亲的人了;以悌教化民众,使天下为人弟的人都知道事奉兄长之道,那就等于孝敬天下做兄长的人了;以为臣的道理教化民众,使天下为臣子的人都知道事奉君主之道,那就等于孝敬天下做君主的人了。

君主要以孝治国还必须用爱敬之心推己及人,即使是对一些附属小国派来的使臣,也不应轻视傲慢,正如《孝治章》所言:“明王之以孝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这样,众多诸侯才能对他真诚归顺,并帮助国君祭祀先王,这样的孝道也算是尽到极致了。所以,以孝治国关键在于不能将孝道局限于对父母尽孝的狭隘范围,而应推及齐家、治国乃至平天下的领域,如此才能国泰民安。“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18]

如能按以上原则“事其先君”、“事其亲”,自然能够得到天下人的欢心。以孝道治理天下、治理国家,就能使做父母的人,在活着的时候安心享受儿女的孝养,去世以后自然地受用儿女的孝葬、孝祭。用这样的孝德感召民众,一定会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德风,国家也必定强盛。反之,目无尊长、无法无天、无父无母的不孝行径,势必引起天下大乱。《孝经》指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19]在五刑所属的三千多条例中,不孝是最大的罪过。因此,国家必须立法,用刑罚惩治纠正不孝之人,以儆效尤,以此督促人们走上行孝的正道。

中华孝道-孝经传世 第4篇

说起孝道,今天在我们这个社会并不陌生,平时生活中我们称赞哪一个青年人很孝顺,大家都会投来赞许的目光,如果说谁不孝顺,则对他会有负面的评价。

实事求是地讲,现代人遵守孝道的时候,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生活中,经常听家长们教育孩子,你为什么要尽孝呢?因为我当年为了你,付出多少多少;为了你当年工作差点丢了;为了你我收入损失了多少。孩子一听,感觉心里有压力了。怎么办?就得还家长这份人情,家长说,你说你要不要孝顺?孩子说,我一定得孝顺,不然对不起你。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用这种方式,我们把它称为“功利式”的教导,它基本是以一种商业的原理教育孩子,你要回报给我什么。

这种教育其实效果不好,没有哪个孩子真正被这种说法打动,他所感受的是肩头的那份压力,你对我这么好,我怎么能回报得了你?而且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我欠你的,孩子有这种心理负担。

因为我为你付出的多,你要孝顺我。这种孝道的行为似乎是在还债。《孝经》不是这样写的。《孝经》里讲,孝是什么?“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这个孝道,天经地义,它的永恒性就像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样,是永恒的。比如父亲对待子女要慈爱,子女要尽孝。这是做生意的回报吗?不是,这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人就应当这样做,不是因为这样做,有多大的回报率。

《孝经》谈的是孝的行为,是如何尽孝,为什么要尽孝。先有孝,才有《孝经》。中国人在无数个岁月中尽孝,倡导家庭伦理,最后才形成了这部经典。

在《孝经》产生之前,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已经在奉行孝的行为,这种孝行一直可以追溯到父系氏族社会,在父系氏族社会,中华民族孝道的代表是谁呢?他的孝行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中国人孝道的历史,我们一直能推到夏、商、周之前的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社会。这段历史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我们称它为传说时期,传说时期也是实实在在有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那里生活的。最著名的一个人物,被后人称为圣王的舜,就是孝的代表人物,也是最了不起的第一位值得我们敬重的孝子。

舜不是生下来就是天子,当时的天子继承是禅让制,跟后来的世袭制是不一样的。舜是一个普通家庭里的孩子,生活并不好。他的母亲早年去世,他跟父亲相依为命,他的父亲双目失明,所以他父亲还有一个名字叫瞽叟,瞽就是双目失明,叟是老年人。他父亲后来又娶了一个妻子。他父亲跟他继母又生了一个小儿子,名字叫象。有了小儿子之后,一家人融洽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他父亲、继母都偏心小儿子,处处刁难舜。舜很憨厚,做事情从不斤斤计较,非常孝顺,对弟弟也好。但尽管这样,父母对他一直又怨又恨。

舜的这些表现慢慢地通过左邻右舍传出去了,传到天子尧的耳朵里,尧觉得这个青年人性格厚重,有担当,而且能够把家庭关系处理到这个程度,很是赞赏。于是,尧就赏赐了他牛、羊、宅子等大批财物。

但是,这笔财富到了他们家之后,他父亲、继母、弟弟,便商量如何把财产夺过来。

他们图谋舜的财产,甚至想到了谋害舜的性命。

一天,舜的父亲让舜修家里的谷仓。谷仓很高,舜二话没说,搬过梯子上去修谷仓。舜正在仓顶上忙活着,他的父亲悄悄地把谷仓下的梯子撤了。看上面没反应,又点了一把火。舜感觉越来越热,发现火着上来了。他想赶紧顺着梯子往下逃,一看梯子没了。谷仓很高,往下跳可能会摔死,情急之下,他一手拿一个斗笠,从谷仓上跳下来,斗笠加大了空气的阻力,他总算没摔死。

舜没有生命危险。一家人不高兴了,一计不成二计生,再想一招弄死他。这天,父亲跟他讲,你给咱们家挖一口井吧,咱们家的井该换了。舜还是那么孝顺,开始挖井。井越挖越深,头顶上的一小块天空看着越来越小。忽然间,头顶上的天黑了,原来他父亲和弟弟在上面拼命地往井里填土。不一会儿,井被填满了。父子高兴地回到家里,一家人开始分财产。牛和羊归瞽叟,尧赏赐的宅子归象,还有一把名贵的琴也归象。象一高兴,弹起琴抒发自己的感情。弹得正投入时,忽然看到哥哥舜从门外走了进来。把他吓得魂飞魄散。象的心理素质极好,刹那间便沉静下来,定睛一看,果然是哥哥进来了。象说,哥,你回来了。舜一看弟弟跟自己好象还很亲热,也没说什么。

舜不知道家里人要害死他吗?他知道。尤其那把火之后,他就警觉了。后来他父亲让他挖井,他觉得这可能是个圈套,就在井里事先挖了一个通道,他发现上面往下填土时,便顺着通道跑了出去。两件事情过去之后,舜也没有发作,因为他觉得一家人聚在一起不容易,他很珍惜天伦之乐。但是,从这以后,他就有防范了。但是父母生活中真遇到困难了,他会立刻出现在身边尽孝。也就是说,舜的尽孝是有智慧的。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启发,后来民间说“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看来也不完全是这么回事,从舜身上看出来,他是有智慧的,他不会在那儿等着被活埋,被烧死。

舜的行为对我们来说是有代表性的,他是中华民族孝道的代表。

后来,进入了文明社会,夏、商、周,周代到了春秋时期,这时的社会道德状况可以用4个字来形容:礼崩乐坏,社会道德状况非常恶劣。这时,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古代人尊称他为圣人的孔子出现了。他看到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非常失望和焦虑,他想重新恢复秩序,拯救民众。他做了很多事情,教了很多徒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他要把孝道传出去,重新让人孝敬父母,让人间充满天伦之乐。孔子弟子有三千,选哪一个来传孝道呢?三千弟子中,有的很聪明,孔子没有选很聪明的,专门挑了一个不太聪明的。有什么依据吗?在《论语》中,孔子评价过自己的一位弟子,说他的特点是“鲁”,“鲁”,就是愚鲁,迟钝,这个人名字叫曾参,后人也尊称他为曾子。孔子当时的原话是“参也鲁”,曾参这个青年人个性迟钝,表现得不那么冰雪聪明。孔子传孝道,偏偏选中了他。他平时好像不是很机灵,但他心里有数。《论语》中也记载过几句非常有力量的话:“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话是曾子讲的,很有力量,表现了这个人刚健、笃实的个性。曾子无疑很孝顺,不然孔子为什么要把《孝经》传给他呢。(图2)

曾子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父亲让曾子到园子里去锄草,锄草时,他把瓜秧刨断了,父亲对他非常严厉,一下子勃然大怒,盛怒之下,抄起一根很粗的棍子,劈头盖脸打过来,一棍子打在他后背上,曾参当时昏迷不醒。好长时间才缓过来,他看到父亲急得不得了,毕竟失手把自己亲生儿子打昏了,曾子跑到自己房间,把自己的琴拿出来弹,让父亲听他弹曲子。他想告诉父亲,我没什么大事,我不仅身体能动,我艺术细胞也没被你打掉,让父亲高兴。后来,这件事情传到孔子耳朵里,孔子非常不高兴,并没有觉得这个孩子真孝顺。(图3)

孔子选择了曾参传承孝道,但是孔子对曾参主动挨打,让父亲消气的这种尽孝行为却并不满意。

孔子把曾参叫来,说,你父亲打你,如果是用小木条打你两下,无所谓,那么粗的棒子,打一下就能打得昏迷不醒,你必须要跑。孔夫子看着弟子被打很心疼。他说,你那样做是不孝顺,你父亲把你打了,你父亲那样做是不对的,是犯罪。你让你父亲打了,你客观上起到这个作用,主观上,你没跑,你也有责任,你不要陷你父亲于不义。孔子有法律观念,他说,你知道吗?你是天子之民,是国家的一分子,你父亲没有资格、没有权力处置你的生命,杀天子之民是要犯法的,是要偿命的,这个道理你要懂。你需要尽孝,不仅仅是你们家的事情,曾参恍然大悟。这个道理针对的是后来很多人对孝道的曲解,把孝道解释成谁压迫谁,让他死他就得死,在传统社会有人这样想,这样做,但是不符合儒家经典的教导,孔夫子不认同这样的做法。

其实,曾子跟他父亲的感情还是挺深的。他父亲去世后,有一次,曾子吃鱼,没有吃完,想过一段时间再吃,他用酱把它腌上。有一个朋友跟他讲,鱼不能拿酱腌,应当拿油炸一下,鱼就不坏了。曾子听后,心情一下子就沉了下来,别人不知道他为什么忽然不高兴了,曾子说,你们别误会,我是想起我的父亲,我父亲当年吃鱼,舍不得吃的时候,就拿酱腌上,你说拿酱腌鱼仍能坏,说明我父亲活着的时候吃的鱼也都不新鲜,可能都是腐败的。这个道理我怎么早不知道呢?我想起我父亲心里难过。他父亲去世以后他这样,说明曾子是很孝顺的。

不仅对父亲孝顺,对母亲也一样。曾参年纪不大的时候,有一天出去砍柴,母亲在家,家里忽然来了客人,怎么招待这个客人呢?他母亲没主意了,下意识地将手指放在嘴里咬了一下,就这么一个小动作,在山里砍柴的曾子感觉心口一动,他想,家里是不是出事了?赶紧回去看妈妈怎么样。跑回家问妈妈,家里是不是出事了?他妈说没什么事,我正不知所措呢。他说你没受伤吧?他母亲说,没有,我就咬了一下手指。他说你咬手指,儿身上就有反应。我们把这个当笑话听,当成迷信故事听吗?未必。至亲骨肉之间有可能有这种生理上的感应。双胞胎之间现代科学可以证明这一点。其实像他跟他母亲感情这么深,完全有可能发生这种事情。

曾子不仅对自己的父母这样,对自己的孩子,他跟一般人教育方法也不一样。有一天,他跟妻子想上集市上买点东西。两个人要出门时,小儿子非要跟父母去,他夫人怕麻烦不想带孩子,就跟孩子讲,你别跟我们去,你要不去,回来我给你杀猪吃猪肉。孩子听后说,那好,我不去了。夫妻二人上街了。他夫人很高兴,曾子不高兴了,一路上也不说话,他夫人觉察到他情绪不对,问他,你怎么不高兴啊?曾子说,你刚才说什么了?说要杀猪,这到时候吗?就杀猪,随便说这些话你能负责任吗?他夫人说,我就那么一说,我这么做是为了骗孩子,我也不傻,一年才能杀一次猪改善生活。曾子说,孩子怎么能骗呢?我们这么骗孩子,孩子还能信任谁呀?连他的亲生父母说话都不算数,既然你说了,这个猪就必须得杀。我决定了,回去就杀猪,因为你答应孩子了。夫人其实是一个很贤惠的人,听了曾子这番话,也理解了丈夫的用心。教育孩子就应当这样,言必信,行必果,应当讲信用。曾子就是这样一个人。

这样一个人被孔夫子选中了,孔夫子要传授他《孝经》。《孝经》一共十八章,曾子一直是站着听讲,有时坐下来,听孔夫子讲到高妙之处,他激动得又站起来,他还提出很多问题。他向孔子学习的历程被记下来,形成了文字,就是《孝经》。

《孝经》产生后,它的传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一段时间,没有人敢谈《孝经》,没有人敢读《孝经》。《孝经》最后又是怎样通行于世的呢?

孔夫子是春秋末年的人,他传《孝经》也是这个时候。后来进入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兵荒马乱的年代,民不聊生,这个时候谈孝道是有困难的,尤其是社会动荡,没有一种更加有力量的组织能够把孝道传出去,没有哪个国家会传孝道,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盼来盼去盼什么?盼天下统一。天下终于统一了,“六王毕,四海一”。

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老百姓想,家庭这回该开始遵守孝道了,社会风气该好转了吧?老百姓想得太天真了,没有像他们期盼的那样。秦始皇颁布命令,很多以前的经典都不许再读了,包括《孝经》,尤其要求家庭人数到一定的时候必须分家,而且家庭内部不要讲孝道。讲孝道,是对国家的一种威胁。他在想,每个人家如果都有天伦之乐,父慈子孝,就分散了精力,就不会把全部的身心,投入到对我效忠的这件事情上来,所以秦始皇不允许家庭讲孝道。家庭之间互相告密,互相揭发才好。所以一时间人人自危,没有人敢谈孝道,没有人敢读《孝经》,《孝经》这本书在社会上消失了。甭说读《孝经》,别人听说你读《孝经》,都得揭发你,如果他不揭发,他的罪跟你是一样的,有可能被暴尸街头,有可能被灭族。这种政策推行下来以后,短时间内,全国出现什么情况了呢?家庭里儿子跟父亲说话,没有礼貌,父亲要想跟儿子家借点东西,比如借个锄头,很费劲,锄头要是借到手,不知道被儿子侮辱多少次,讽刺多少次。婆媳之间因一点小事情就破口大骂,互相之间没有尊重、没有温情。秦始皇觉得自己处在这样一个国家,当这样一个国家的皇帝,安全了。这些人凝聚力不够,他们不会造反,只能效忠我。秦始皇的如意算盘打得太精了,当然也完全打错了。他破坏了人伦基础,这个国家能走多远啊?秦始皇的统治才维持了14年。大泽乡起义,然后各地农民纷纷起来,最后推翻了秦始皇。其实,真正的根源在于他早就破坏了这个国家的人伦基础,早就丧失了民心,大泽乡起义不过是一个导火索而已。暴秦的统治就这样被推翻了。

当时有一个人,他不谈孝道,不读《孝经》,但是他的举动也让人非常尊敬,他藏《孝经》。藏《孝经》如果被人发现那还得了吗?这个人是河间人,他叫颜芝,他觉得,以后还会用《孝经》,人伦,人类的道德还会回归,他有这个信念。(图4)

汉朝初年,颜芝的儿子颜贞把这部《孝经》献了出来。这部《孝经》是用当时通行的文字写的。当时通行什么文字呢?隶书。所以汉朝人读的《孝经》就是这部《孝经》。可是,过了若干年,在山东曲阜,鲁王在维修自己家的房子时,把一个夹壁墙推倒了,夹壁墙里发现了很多儒家经典,包括这部《孝经》,把这部《孝经》打开一看,文字与流行的不一样,是战国文字。战国文字对于当时的汉朝人来说就叫古文,流行的隶书就叫今文,于是,历史上就有了这两个版本,一个是古文版本的《孝经》,一个是今文版本的《孝经》。

这两部《孝经》,在流传过程中,应该说还是今文版的影响大。

把《孝经》翻开,这是一个2500年前的课堂,一个特殊的课堂。接下来,我们要跟着孔子的弟子曾子一同听一听孔夫子是怎样讲孝道的。

读《孝经》有感 第5篇

在写论文之前,首先我们来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头,下面是“子”体现了孩子应对父母的恭敬。《孝经》云“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如汉文帝,康熙都有是以孝治国,国家也都非常强大。自古以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是一切爱的基础。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人还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几乎所有的祠堂都上书“入孝”和“出悌”,门口还刻有二十四孝。

一个人不爱自己的父母,怎么可能爱他人,爱国家呢孝经云“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弟子规》说“首孝悌,次谨信”。《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劳而无怨。

谁请我们吃一顿饭,或者我们饥饿时,别人给我们一杯水或一块面包,我们都有很感恩,但是父母给我们做过多少顿饭,给与我们多少吃的,用的,给我们付出多少,而且是把最好的给孩子。

乌鸦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么能不孝。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儿女的必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其实,今天,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我很孝敬父母,在家时,我坚持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家务,向父母说一句问候的话.当节假日时,我就和父母谈谈心,为父母捶捶背。为了实现父母对我的期望,在学校好好学习。当父母因工作繁忙时,我就自己煮饭,做些家务活,以此来减轻父母的负担;父母生病时,像他们关心我一样,我会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为他们端水送药,嘘寒问暖。当我和父母发生争吵时,我便会做出一些必要的让步,当自己做错事情或顶撞了父母后,我就会主动向他们承认错误并道歉。时常会和父母在一起讲个笑话,说说我在学校的状况,让他们对我的学习放心。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们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们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们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们再也不要觉得,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该的;我们更不要对父母的艰辛付出和无限关爱,视而不见,无

动于衷,甚至怨气冲天。因为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现在要行动起来,动一动手,搬一把椅子给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给父母痛饮;动一动口,说一句真诚温暖的话语给父母听听,解除他们的疲劳,驱散他们的心病。孝敬父母原来就这么简单。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让我的爸爸妈妈欣慰,高兴和快乐。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感恩是有意义的。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而作为我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忘记了曾经父母的付出。因此,我们应该用我们的优异成绩,我们的健康成长来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祁明普

读孝经有感 第6篇

提到“孝”,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孝敬父母。的确,“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能够健康的成长,都是因为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培养。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感谢的,就是父母。孝经父母,应该有两个方面:精神上与物质上。在物质方面,应是等到我们成年后,工作时,给予他们物质享受。但是精神方面的孝会比物质上的更重要。对待父母,我们应尊重他们,不能用伤人的言语对待他们。父母的教诲我们要接受,因为父母一定会是为我们的前程而着想。当我们与父母有相反意见的时候,也应该耐心的和他们讨论。遇到开心的事情,也可以学着去与父母分享,多和他们交流,不让我们与父母间的隔阂越来越大。

我相信,父母会乐于倾听我们的.想法,尊重我们的感受。

几乎所有的父母和长辈都把自己的爱无私的献给了儿女,但是他们却根本没想得到回报;也并没想把自己的爱给儿女,让儿女多孝顺自己一些,多回报社会。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尽孝。用我们的爱去感动父母,去感动他们内心的每一处,让亲情在我们之间传递。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除了父母,我们也应该尊敬老师。我们不能随意顶撞老师,认真听取老师对于我们的学习上的建议。上课时认真听讲,思维活跃。

上一篇:财务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惊蛰节气快乐惊蛰快乐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