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领域教学教学

2024-09-20

科学领域教学教学(精选6篇)

科学领域教学教学 第1篇

教学反思,顾名思义,是指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对其教学活动进行的反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总结“,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参考。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总结一

活动一开始我就开门见山让幼儿认识了今年的日历,我发现大部分孩子不认识,只有小部分孩子能说上来。于是我用讲一个关于年的故事来吸引孩子的注意,果然孩子们听到有

大班科学活动《认识日历》,活动一开始我就开门见山让幼儿认识了今年的日历,我发现大部分孩子不认识,只有小部分孩子能说上来。于是我用讲一个关于年的故事来吸引孩子的注意,果然孩子们听到有故事,兴趣马上就来了。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是通过故事的形式,利用故事便于幼儿理解的特点,使幼儿喜欢、理解日历。果然,这种方式大大的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一年有365天,分别住在12个月里,其中有的月是29天、30天、和31天。通过让幼儿到前面来找年妈妈的孩子,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我发现孩子们掌握的较好,效果也不错。

活动的第三环节是“乘坐火车去参观”日历展,由于孩子收集到的日历只有4本,我把办公室的日历都用上了,可是由于日历的种类不同,有两组孩子使用的是台历,在找生日、节日时遇到了困难,此环节由于材料的短缺遇到了不小阻力。

从整个活动来看,我觉得用故事的形式把枯燥、复杂的内容变生动、简单的方法真的很不错,值得在今后的活动中借鉴;还有材料的准备是一个活动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收集材料方面我们有时也确实遇到两难的境地,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总结二

本次教学活动《青蛙》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从选材、设计、准备到教学,虽然我能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季节和兴趣需要出发,详细地考虑了各个方面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但在课后发现还有一些方面有待改进的。

如:科学活动中,教师提供给幼儿观察的玩具青蛙科学性不够,幼儿的探索、尝试机会不够,就此问题,本人认为这节课还可作以下的调整和改进。

一、注重幼儿已有的基本经验。

新《纲要》明确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但是我在教学前的幼儿探究做得还不够,幼儿只是对小蝌蚪感兴趣,但课前教师没有细致地引导幼儿观察过小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故幼儿缺乏已有的基本经验。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幼儿都说不出小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这时教师只有一步一步地引导幼儿去观察,讲述和用身体的动作来体验、表现,故科学活动的目标体现还不够。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前,让幼儿观察过青蛙的生长过程了,那么就可避免此问题的出现了。

二、提供的科学活动材料要真实。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给幼儿观察的材料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教师给幼儿提供的观察物与真实物有所不同的话,那么会给幼儿的观察造成一定的错误,影响科学活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因此,在本次科学活动中,教师虽然为幼儿提供的玩具青蛙与真实的相差不远,但毕竟还是有所出入的。因此,这里教师可将观察物玩具青蛙换成图片或多媒体,就可避免这一问题了,达到教学的目标。

三、采用的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

一个成功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对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与考虑。从幼儿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出发,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如:在第二、三环节中,我是出示玩具青蛙和图片,让幼儿枯燥地观察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长过程,幼儿讲述的积极性和兴趣不高。这里可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进行教学,就可大大地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形象性。

总之,本次教学活动存在的不足说明,在我们预设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幼儿的基本经验、需要、能力、兴趣等等,只有把握好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使幼儿在愉悦、轻松的教学活动中,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目标。

大班科学领域教学总结三

转眼间,忙碌的一学期即将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工作,除了忙碌之外跟孩子、家长、同事之间已有了更深厚的感情,记得暑假刚开学时,因我们班孩子太多,要分班,这群孩子是我一手带大的,一年了,已经习惯了他们那熟悉的叽叽喳喳的说话声和那天真的可爱的笑脸,真的舍不得和他们分开,这件事让我心里久久不能平息,家长们纷纷议论,一次又一次的找我谈话,想让自己的孩子留在大一班,继续跟着赵老师,听到这些话我心里真的很感动,这些话充分说明了他们对我的信任,是他们的信任让我一直走到今天。

本学期我担任了大一班的班主任,压力越来越大了,好像所有的事都压在了主班身上,曾试想着要换一种工作,所以,在9月底,我向梁老师提出了辞职,梁老师答应后,我心里顿时觉得如释重负,感觉好轻松,一个月以后我就要离开这里了,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梁老师、聂老师、和我最亲爱的舍友(姐妹)们,一次又一次的找我谈话,给了我最大的鼓励,让我深深地感动了,他们需要我,大一班需要我,还有……梁老师的一封信。我决定要留下来。

我亲爱的姐妹们,这让我更加珍惜和同事、孩子们在一起的每一天,更加勤奋、努力的去对待这份工作,是这份情一直在牵绊着我。接下来的工作是我们的生活过得是那样的充实,每个月底的公开课、教育笔记、教学总结和幼儿评价,都在激励着我一点一点的长大,每次开完公开课家长的掌声让我深深感动着,那响亮的掌声让我至今难忘,在这里工作一年多了,自从成了主班以后我的心全部放在了工作上,我坚信我有能力管理好大一班,更坚信我是最棒的!

本学期的具体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虚心接受园长、主任、同事给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严格遵守本园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团结同事,对待工作任劳任怨。

二、教育教学:

本学期我认真完成各项工作计划,认真对待每一天的教学活动,每周按时写教案、周计划、根据教案提前备课,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幼儿进行耐心指导,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活动,使孩子养成了良好的活动常规。

三、家长工作:

家长工作也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班的许多家长非常重视教育,也懂得配合我们的工作,为了让家长们全面、深刻的了解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孩子的学习情况,我们通过多种形式(打电话、上网聊天、见面沟通)及时向家长反映幼儿的学习情况,切实做好家园工作。

四、安全卫生:

孩子的安全是最重要的,孩子外出游戏和室内游戏时我都会把孩子们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教育,是孩子们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卫生消毒方面我严格按照园里的要求,做好每一个消毒环节,认真填写消毒记录表。

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辛勤的汗水也不乏工作的欢乐,回想起来,颇感欣慰,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倾注了我们的心血,当然更离不开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以及我与配班张老师的默契配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仅要管理好班级,更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完善自身修养,不断地吸取经验,相信我会在幼儿教师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科学领域教学教学 第2篇

一个活动下来,自己对自己设计、执教的活动,还是有让自己欢喜的地方的,但是也有不足:在品尝这一环节中我在教学上有点仓促,我应该让幼儿们从我的盘里挑一颗,把糖果拿在手里跟小伙伴们说一说,选的是什么糖?吃起来来两种糖有什么不一样?这样活动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结果我是让他们过去品尝,回来时他们都快吃好了,我这时才问,因此孩子答不上来,的确这对小班孩子来说,有点困难,以后我会注意。最后,我分组让幼儿们把玩具分类送到两个不同的盒子,这环节,孩子们的表现非常棒。

科学领域教学教学 第3篇

目前, 在进行高中科学领域的教学中, 仍然存在着只致力于自己所教学科的研究, 而极少关心其他学科, 忽略科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忽略学生横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现象。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按照一门学科的逻辑顺序进行学习, 更要让学生知道, 一个特定的问题不可能完全属于单一的学科, 它通常覆盖和跨越好几门学科, 甚至涉及整个科学学习领域。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去了解同一学习领域内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 以便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多样化, 领悟学科知识的内部联系, 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发散式地看待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应让学生“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1]高中科学领域化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 能够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物理和化学都是以物质变化为研究的对象, 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所不同的是物理是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不变的视角去研究物质的变化, 化学则从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的视角研究物质的变化。[2]这种学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为高中化学教学与物理学科的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思路。

一、从物理现象认识化学变化的质变规律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必然伴随物理变化, 同时伴随有物理现象的产生, 从物理现象出发是探究化学变化的视角和方法, 物理现象是认识和分析化学变化规律的起点。在高中化学的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 以某些特殊的物理现象入手, 可以建构出与以往不同的知识体系, 成为物质检验和推断的重要依据。

1. 颜色变化

许多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常会发生颜色变化。物质之所以会表现出不同的颜色, 物理学认为是物质对光的反射作用产生的结果, 化学变化时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不同的物质对光反射作用也发生变化。从颜色变化入手, 可以作为化学研究物质性质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如氧化铜、二氧化锰、木炭、氧化亚铁、硫化亚铁等都是常见的黑色固体, 当它们与盐酸反应时表现出的现象则不同。氧化铜溶于稀盐酸并得到蓝色溶液;二氧化锰不溶于稀盐酸但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可反应产生黄绿色的氯气;氧化亚铁溶于稀盐酸并得到浅绿色溶液;硫化亚铁溶于稀盐酸并得到浅绿色溶液和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木炭与盐酸不发生化学反应。

2. 气味变化

不同气体的气味各不相同, 大多数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都有毒, 如二氧化硫、氯化氢、氯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臭氧等, 当人们闻到有刺激性气味应进行必要的防范;无味的气体有氢气、氧气、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 若遇到煤气泄漏时, 为了防止由于一氧化碳无味而发生中毒事件, 煤气公司需在煤气中掺杂一些有臭鸡蛋气味的硫化氢气体。化学实验中气味变化也常被当作反应发生或检验的依据, 如乙醇的催化氧化和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固体混合搅拌都有刺激性气味产生, 毛料衣物灼烧后有烧焦羽毛的气味等。

3. 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也常用于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溶解性既有物理变化, 也有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中遵循“相似相溶原理”;化学变化中通常难溶于水的酸, 可溶于碱;难溶于水的碱, 可溶于酸;难溶于水的强酸盐, 既不溶于酸也不溶于碱。在不溶于水的物质中, 既能溶于酸又能溶于碱的物质还有铝、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等。如镁离子、铝离子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都会产生白色沉淀, 但氢氧化镁不溶于过量的氢氧化钠, 氢氧化铝却溶于过量的氢氧化钠, 从而可以区别两种离子。

二、从物理量的变化揭示化学变化的量变规律

物质的变化无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都存在一定的物理量的变化, 而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和平衡移动原理。我们可以通过测定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反应热、pH值、压强、导电性等物理量的变化, 认识化学变化的量变规律。

1. 反应热

化学变化中有着化学能和各种能量之间的转化, 如大多数物质的燃烧会产生光能和热能, 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后发生吸热反应、原电池和电解池可以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等。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多以反应热来表示, 通过对化学热的测定, 能够确定反应程度和反应自发性的判断, 以及为能源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2. pH值

水本身就是一种弱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 会对水的电离平衡产生影响, 因而改变溶液的pH值。如中和滴定是利用酸碱中和反应中溶液的pH值的变化, 引起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确定滴定终点, 根据耗用标准碱或酸物质的量来计算被测碱或酸的含量, 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又如电解过程中由于H+或OH-放电, 使电极附近pH值发生变化, 通过测量电极附近的pH值变化, 可判断出电解池的阴极或阳极。

3. 压强变化

根据克拉伯龙方程:pV=nRT, 推出p= (nRT) /V (R为常数) , 可知在同温同体积的情况下, 气体压强主要决定于气体的物质的量 (n) 。其中减少气体的物质的量, 物理方法可把气体排出或溶解, 化学方法可通过发生气体体积减少的反应。

喷泉实验就是通过HCl溶于水中或CO2溶于NaOH溶液中, 造成气体压强减少而产生喷泉的原理而设计的, 所不同的是前者属于物理变化, 后者属于化学变化。

利用压强变化, 也可以设计实验来确定有关气体反应的发生, 如新制氯水的光照、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的转化、金属与酸的反应等。

4. 导电性

用实验来证明氢氧化钡与硫酸的反应是离子反应, 可在盛有氢氧化钡溶液的烧杯中滴入稀硫酸, 由于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和水, 离子浓度会发生变化。测量溶液的导电性, 随着反应的进行, 观察到灯泡亮度随稀硫酸的滴加而逐渐变暗, 直到熄灭, 而后又逐渐变亮。通过这种灯泡由“亮→暗→亮”的过程, 验证了该反应是离子反应。

三、从物理实验技术的发展来获得化学假设的实证

物质的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 对物质结构的探索人们经历了从假设到能够进行微观观测和操纵的过程, 现代物理实验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这一过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也为物质组成和结构的测定提供更为可靠的方法。

1. 原子模型的确立和完善

人类在探索原子结构的过程中, 曾提出一系列假设。道尔顿原子学说认为原子就像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实心球;1903年汤姆逊根据电子的发现提出类似葡萄干面包的原子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原子行星模型, 认为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 电子在原子核外绕核做轨道运动;1913年玻尔提出了电子在核外的量子化轨道, 描绘出了完整而令人信服的原子结构学说。20世纪80年代初, 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 、原子力显微镜 (AFM) 的发明, 实现了对物质的微观表征和操纵技术, 不仅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正确性提供了有力的实验支撑, 也标志着人类在对微观尺度的探索方面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

2. 有效碰撞理论的实验支撑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利用化学反应, 清楚地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途径, 掌握化学反应的机理一直是化学家的梦想。1889年阿仑尼乌斯从实验中总结出了描述反应速率常数和温度之间关系的阿仑尼乌斯方程k=Ae-Ea/RT, 提出反应活化能的概念;1918年路易斯运用分子运动论的成果, 提出了反应速率的碰撞理论;1935年由艾林和波兰尼等人在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化学反应的过渡态理论。要进一步弄清楚反应的真实过程, 一要在微观的分子层次上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机理, 二要依赖于检出和分析反应中间物的能力。随着闪光光解技术、分子束技术、激光技术等的应用, 使这一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较为突出的是1986年获诺贝尔奖的赫希巴赫、波拉尼和李远哲分子束技术的应用和1999年获诺贝尔奖的泽维尔的飞秒激光脉冲技术的应用, 使人们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实现了从宏观向微观的逐步过渡, 走过了从假设到实证的艰难历程。

四、从多学科的视角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

材料、能源、环境等都是化学和物理所关注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往往在组成不变时可以实现, 而在组成变化时也能实现, 只是思路不同而已。不同的思路各有利弊, 单一学科都存在一定局限, 所以解决现实问题需要多学科的相互借鉴和共同努力。

1. 新材料

材料是人类生存和生活必不可缺少的部分, 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先导, 是直接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材料的发展及其应用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没有材料科学的发展, 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

新材料的发展方向是性能更高、功能更全、挑战极限、环境友好。要得到物理性能不同于传统材料的新材料, 一是改变材料的组成和结构, 如可降解塑料, 碳纤维增强的陶瓷基复合材料、稀土材料。二是改变材料制备的条件, 如在超高温、超高压条件下用石墨可合成金刚石, 在超高真空中、制备新型的半导体器件和高度集成的芯片。三是改变材料的尺度, 如纳米材料、分子器件。四是改变材料的纯度, 如利用太阳能需要的高纯度硅。五是材料的智能化, 制造飞机机翼, 可随工作状态的不同自动调节形状, 改变升力和阻力, 以适应飞机的起降, 使飞机更加安全, 降低油耗。将微型分子传感器植入材料和分子结构中, 用这些建造的构件和建筑物可进行自动监控, 如果超负荷或者老化可发出警报等。

2. 新能源

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支撑了19世纪到20世纪近200年来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然而, 人类对其的巨大消耗使化石能源正在逐渐走向枯竭, 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还威胁着全球生态环境。因而, 开发更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我们最终必须学会如何在一个不燃烧化石燃料的世界上正常地生活。

能源问题解决的思路:节约 (有限的化石能源) 、寻找 (新能源) 、利用 (自然能源) 、循环 (逆反应) 。 (1) 在开发新能源上, 物理学从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核电探索解决的方法, 而水能的利用可能带来生态的变化, 风能和太阳能面临着效率的难题, 地热能和海洋能有着地域的限制, 核能存在着安全性困扰。化学则是着重开发氢能和生物质能源, 但氢能存在价格高, 不易储存和运输, 使用时必须先制成高压气体、液态氢或金属氢化物等问题;生物质能虽然是可再生能源, 但是在粮食生产还依赖于大量土地的情况下, 可行性上存在较大问题。未来还将开发的新能源有可燃冰、海洋波浪能、核聚变能、反物质能等。 (2) 在能源的可循环利用上, 化学倡导绿色化学思想, 燃烧是自发进行的, 燃烧的逆反应是非自发进行的, 但有些反应自然界在常态下就能实现这样的循环, 如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 由此启发人们去开发出类似叶绿素的催化剂在化工厂中实现这一反应。另外二次化学电池已普遍使用在手机、数码相机、电脑、电动车等, 更有价值的应该用风能、太阳能为电池充电。 (3) 在节约能源上, 物理学研究低耗能的电光源, 如荧光节能灯和LED节能灯, 研制更高效的汽车发动机等。化学可研究化学光源, 通过寻找反应的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能耗节约能源。

3. 环境污染与保护

人类要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 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 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为此, 许多科学家从不同的视角作出了努力。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技术等概念的提出就是对传统的化学研究和化工生产的挑战。如在搞清楚光合作用和生物固氮机理的基础上, 设计催化剂和反应途径, 以便打断CO2和N2等稳定分子中的惰性化学键。[3]在绿色替代溶剂研究中, 离子液体和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应用正受到普遍关注。开发在使用期间稳定, 无毒并可降解的农药。半导体光催化技术为彻底解决水污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新一代核电技术的研究, 建设具有更高安全性、更高功率的核电站, 更好控制核扩散, 保证核技术的和平利用等。

五、结语

自然界变化复杂、多样, 仅从一种视角研究事物, 必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不可能揭示其本质, 也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其全部规律。只有从多视角, 采取交叉思维的方式, 进行跨学科研究, 才可能形成正确完整的认识。学科视角就是方法论, 学科不存在优劣, 学科之间存在关联性, 学科发展有着互促性, 学科交叉产生创新性。因此, 高中科学领域化学教学与物理的学科渗透, 必须要有开放的学科视野。不仅要了解各学科的特点, 还要了解学科之间的联系, 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关注学科研究的进展, 不能为了让学生重视本学科的学习狭隘地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 使学科教育能够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通过教学中的学科渗透, 用教师的关注引发学生的关注, 用教师的思考引发学生的思考, 用教师的行动引发学生的行动, 从而认识和利用自然, 适应和尊重自然,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科学领域教学教学 第4篇

一、紧扣概念,组织教学

学习科学的过程是一个科学概念形成、变化的过程。紧扣概念引领探究和组织教学,能有效地整合科学知识、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使生命世界需要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通过科学概念的成功建立来实现。有了概念的支撑,教学活动的脉络设计会更清晰,教学环节的结构性会更强。

核心概念是單元教学的心脏,教师要站在生命科学领域的高度备课,依据核心概念,理清各核心概念统领下的单元中的基本概念的联系,构建出单元教学的框架,以具体概念为单课教学的中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对每节课中各个具体概念的建立使学生对生命世界的认知得以不断延伸,最终形成以“核心概念为中心”的网状知识结构。

如: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以人类随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视野不断开阔为线索编写,教师在设计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时,要依照“科技发展促进观测工具的发明和改进,观测工具的改进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从放大镜到显微镜,人类观察到了微小世界越来越多的秘密”的教学顺序,抓住其中的核心概念来进行。把单元教学的重点,放在引领学生在短短几节课中,经历人类探究周围世界的几个关节点: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引领学生通过运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去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等这些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世界,理解随着观察工具的发展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究、认知日渐深入,从中深切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创设情境,激励学习

在进行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发挥情境教育的作用。情境是联系科学知识与情感体验以及心理反应的“纽带”。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融合,以积极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积极探求生命世界的本质。

首先是丰富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生命意义的热情。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任务驱动、探究情境、合作学习情境等方式,引发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到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学习之中。

如: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迎接新生命》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课堂中迎接蚕宝宝诞生的教学情境。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围坐在一起,目不转睛地盯着蚕卵。当一条又一条黑色蚁蚕从芝麻大的蚕卵中钻出来时,学生不由自主地欢呼和赞叹。迎接生命诞生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激发了他们饲养和照顾好蚕宝宝的积极性。

又如: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时,教师可将“水田中的食物网”这一活动设计为玩食物链扑克牌,把水田里生活的动植物做成一张张扑克牌,学生用摆扑克牌的形式,演示他们找到的水田中的食物链。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活跃了学习的气氛,也充实了学生对食物链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是营造爱生乐教、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朋辈式的师生关系在生命世界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老师和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师生之间形成的真挚的情意以及平等的关系,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有着积极的激励作用。

如:执教六年级下册《减少丢弃和重新使用》一课时,教师可运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借助讨论式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参与探究,在与同伴进行话题讨论的过程中提升对垃圾减量的认识,进而产生利用废旧物进行创意设计的动力,再推动个人环保行动由自我意识扩大到写班级倡议书的层面。

三、引导亲历,探究体验

语文课用文章、诗歌与生命对话,音乐课用歌曲表达对生命的热爱,科学课对于生命主题的诠释,则可以通过探究来达成。科学课探究的主旨是“体验”,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学习中,“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生命过程”的环节不可缺少。只有让学生参与一个个鲜活的、贴近生命的活动,才能加深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只有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才能使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科学发现的喜悦,进而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生命世界的愿望。

如: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种子的萌发》一课,教师可提前一周让学生种植黄豆并观察黄豆萌发的过程,使学生在课前对种子的萌发有个大体的认识,同时使他们对“种子里有什么”产生探究的兴趣,给学生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对比干豆子和吸水后的豆子的不同,解剖黄豆和红豆,猜测种子各部分的作用,学生对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以及种子的构造有了认识。教师用视频为学生揭开种子萌芽的过程,将学生的种植经验有机地链接起来,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构建起“种子可以发育生长成新的植物,胚芽可以长出茎和叶,胚根可以长成根”的概念。从繁殖的角度,更新学生对豆子的认知,进而产生“每一颗豆子都是一个生命”的情感。

又如: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相貌各异的我们》一课,教师可以用班级活动照片引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为什么人与人的相貌不一样”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经历“猜测-观察-统计-性状组合设计-性状组合活动-解释问题”的探究历程,理解“不同的性状组合造成人相貌各异”的知识,最终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再由此产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nlc202309051554

四、收集事实,达成认知

“言之有据,行有所依”是科学探究的灵魂。通过探究活动,收集揭示生命现象本质的事实、数据,用事实说话,用证据支撑生命的本质,能增强学生对其他生命的认同感,理解不同生命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欣赏不同生命的生活方式等,使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更全面、深入。

生命科学领域内容丰富,给学生提供了多样的收集事实和证据的形式。观察与记录蜗牛的外形、解剖并观察油菜花的结构、测量和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模拟和测量苹果树传播种子的过程、收集和整理微小世界与人类联系的资料……让学生通过亲历探究活动,寻找解开生命之谜的真实答案,不仅可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更能让学生领悟到生命世界的精彩。

如: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污水和污水处理》一课,第一个环节教学“感知污水形成及其危害”,可根据学生现场提出的造成水污染的各种可能性,直接将一桶干净的水变成污水,顺势产生探究的主题:“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怎样减少水污染呢?”然后运用大量的图片、数据,增加学生的认知,展开污染源及其危害的讨论。再通过污水净化模拟实验,使学生理解污水净化的步骤和意义。最后,通过对已有经验和现有信息的思维加工,学生便可对水污染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了:水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它会产生巨大危害;污水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增强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的责任和意识。

五、媒体辅助,巩固认知

信息技术能提供丰富的生命科学领域学习所需的学习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将视、听、说融为一体,能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平时肉眼难以觉察的东西生动、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官可及的范围之内,克服人类感官的局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加深学生对生命世界的理解。

如: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冊《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一课,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多种动物的生命周期,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的相同与不同,认识到不同动物不仅各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而且有些动物在发育的过程中身体会经历不同的生长阶段,且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不同的动物生命周期的发展阶段有可能不同。

又如:执教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一课,在让学生经历了找消化器官、画消化器官以后,教师再用播放“食物在人体里消化的过程”录像代替传统教学中用语言讲述和介绍食物的消化过程和人体各消化器官的作用的形式,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加深学生对消化器官与健康的理解。

在生命科学领域教学中,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理念,将生命教育作为这一领域教与学的重点,通过活动与探究不断渗透和强化对生命世界的情感态度,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让生命教育之花盛开在生命科学领域教学之中。

科学领域小班教学课件 第5篇

科学领域:小鸡做客

活动目的:

1、学习1和许多。

2、认识高低,感知上下、前后、等不同方位,以及从不同的方向积极探索周围环境中物体所处的位置。

3、体验帮助人的乐趣。

活动准备:教师自己画的小区情景图一张。自制虫子若干条

注:画面上有高低不同的楼房(认识高低);一只母鸡和一群小鸡(认识1和许多);有一座楼房是三层,一、三层可以画任意小动物,第二层画一只。

活动过程:

一、活动手指,做一个关于本活动的手指操,集中幼儿注意力。例:《小小鸡》

二、教师:小朋友刚才做了一个叫做《小小鸡》的手指操,所有的小朋友做得都很认真,老师知道小朋友喜欢听故事,老师就讲个故事做为奖品奖励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小鸡做客的故事。

三、故事引入:有一天,小鸡的妈妈接到了鸭子阿姨的电话,说她搬新家了想让他们去新家做客。鸡妈妈记下了新住址,第二天鸡妈妈带着小鸡们出发了。

四、出示情景图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

1、指出鸡妈妈和小鸡宝宝,让幼儿观察。

教师:小朋友我们看看,就是这些小鸡们去做客,我们一起看看,有几只鸡妈妈?

幼儿:一只。(认识1)

2、教师:那看看有几只小鸡宝宝?

幼儿点数小鸡并回答数量。

教师:小朋友就是厉害,数一次就数对了,刚才老师好不容易才数对。(培养幼儿自豪感)“小鸡多不多呀?”“多”“那小朋友,这个多还能叫做什么?”幼儿讨论思考并回答。(很多,太多等)。教师最后引入‘许多’告诉幼儿,那么多,叫做许多。

3、教师:小鸡和鸡妈妈一起来到了这个小区里,妈妈停了下了,有一只小鸡问:“妈妈到了吗?这几这么多楼房那个是鸭子阿姨的.家呀”妈妈说:“孩子,鸭子阿姨说在最低的那个楼里住。”你们看看那个楼是呢?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看看那个楼房高那个楼房低。幼儿观察。(认识高低)

4、教师:鸡妈妈说:“孩子们,妈妈忘记了问鸭子阿姨住第几层了。这怎么办呢?”小鸡们都在想办法,好办天都没有想出来,小朋友你们来帮他们想想办法吧!

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并说说自己的办法。教师最后说出一个办法讲给幼儿听,办法:让鸡宝宝们一起喊阿姨。阿姨听到就会推开窗户,这样就能看到她在几层里住。这个办法好吗?“好”我们和小鸡们一起喊吧!幼儿集体喊“阿姨,阿姨。”(集中某些幼儿的注意力)

5、教师:窗户是开口了,不是一户打开了,是三户都打开了。分别出现了,第一层小花猫、第二层鸭子阿姨,第三层小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幼儿思考问题。

教师:原因是我们只喊了‘阿姨’两个字,忘记加‘鸭子’了,所以的小动物都以为在喊自己呢。

6、教师:小朋友你们看看,鸭子阿姨她在第几层住?(第二层)

小熊在第几层住房?(第三层)

她在鸭子阿姨房子的什么地方住?(认识空间方位‘上’)

小花猫在第几层住?(第一层)

她在鸭子阿姨房子的什么地方住?(认识空间方位‘下’)

7、 故事结束:她们找到了鸭子阿姨的新家,小鸡们为了谢谢你们的帮助,特意送给小朋友们一些它们最爱吃的虫子来表示感谢。(教师做为奖品送给小朋友,让幼儿体会吧帮助人的乐趣)

科学领域课堂教学经验总结 第6篇

焦桥镇中心幼儿园 曲萍

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我最喜欢的活动就是科学活动,但是最不敢放手做的活动也是科学活动,因为总是苦于选材的适宜性,苦于缺少专业知识与材料的支持,苦与课程内容深度的适宜性。其实一路走来很多问题在孩子身上就可以得到答案。因为每一批孩子的特点都不尽相同,他们的兴趣点和需求也不尽一致,所以抓住幼儿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求就是最好的选材途径。

好奇心是认识事物的原动力、内驱力。有了好奇心,幼儿才会对事物现象感兴趣,从而产生探究的热情、求知的欲望,激发创造精神。每个幼儿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银杏树的树叶为什么到了秋天就会落?” “松树为什么就不落叶呢?” “为什么蜗牛没有了壳还能存活呢?”……都是孩子们日常关注的问题,教师应追随着孩子的兴趣点与关注点,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动,对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师要善于给予保持与培养。

当然一切知识的传授与学习都需要相应的经验积累做基础,所以对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所提到的内容还要有序、有效的开展。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涵盖面大,适宜的选材尤为重要。首先,反映多方面的科学内容。包含了物理、天文、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人体科学等。因此,为了拓展幼儿的见识,让幼儿有机会接触各个领域的知识,从小渗透科学意识,我们应善于挖掘适合孩子学习探究的科学教育内容。如:物理学中的光、电、磁、力、热;天文学中的四季的秘密、星球的运动;化学中的化学反应;生物学中的动植物生长与进化;地球科学的风云雷雨;人体科学的探索人体的奥秘等。

其次,要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经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反复强调了“周围环境”、“身边常见的”、“生活中”这些字眼。由此说明,幼儿园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是贴近幼儿生活的。要让幼儿能够学以致用,让幼儿学到的东西运用到他们的生活中,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健康成长。科学教育活动来自于生活,通过生活而最终为了生活。科学教育不仅是幼儿获得有关经验,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活动中养成的对科学的兴趣、探究欲望、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要引导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上一篇:工资如何不“白领”下一篇:因子分析法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