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师资格面试——《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2024-07-11

国家教师资格面试——《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国家教师资格面试——《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1篇

国家教师资格面试——《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阐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特点以及营养级的概念。【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特点,提高观察、分析、总结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食物网中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意识到保护生物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阐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特点以及营养级的概念。【难点】

食物网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导入,回顾生态系统的结构,从而引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

(二)新课展开 1.食物链 自主学习:

(1)食物链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哪两者的关系? 大屏幕展示,同桌交流:

(1)食物链和营养级是什么对应关系?(2)食物链有什么特点?(①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②生产者总是属于第一营养级;③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④一条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⑤分解者不属于任何一个营养级。)(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形容的是不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2.食物网

组织学生上黑板连线,画出食物网,小组讨论:

(1)食物网概念: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2)食物网有什么特点?(①一种生物可同时占有几个不同的营养级;②食物链的营养级越多,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和物质越少;③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④食物网中一种生物的变化会引起其他相关生物数量的变化。)(3)食物网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什么关系?(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2.作业:思考为什么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四、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国家教师资格面试——《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2篇

官方网址:qh.offcn.com

青海教师招聘面试指导结构化面试——未来教育系统考试面试的主要方式

一、面试题的组题和选材内容绝对不是脱离现实孤立存在的,它必然背靠时代,围绕岗位,以人岗匹配的考核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现在社会领域教师的师德滑坡现象严重,社会民众对师德的关注程度高的同时,从政府到社会和民众都对师德滑坡的现象无能为力,鲜有明确的具体对策,更多的是停留在道德上的他律和自律方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从出面试题的角度去考查考生,尤其教师招聘的考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借此侧面考查考生的潜在师德。

《资治通鉴》里司马光评论智伯之死时提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全尽谓之圣人,德才全失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以至于得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的结论,所以选拔人才要注重“审于德才之分而知所先后”。这和我们党选拔人才的标准中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一致的。

德的具体内容包含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依托于综合分析题。如果说德为才之首的话,那么政治素质是德之首。教育为政治服务,公职面试以政治素质为方向和否决一切的标准。体现在具体表达中就是作为考生要紧跟党的方针政策,熟悉理解具体内容,领会贯彻主要精神,并能提出自己的一些创造性的认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界三中全会以及国家领导人在一些公开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这都可以成为考试的内容。

职业道德是具有明显的职业性,依托于自我认知题和综合分析题。在这次教师招聘面试中更多依附于自我认知题,围绕考生对教师职业的理解,考生具备的职业潜质,考生的求职动机和对教师的认同等方面出题。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测量考生现在的水平与教师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

二、教师招聘考试的面试形式主要是试讲、说课、答辩和结构化面试,其中试讲说课答辩都是重点考查考生在才方面的水平,即把课讲好。结构化则是承担了德和才的双重考查。既可以通过题目考查考生的具体教育教学方法,也可以考查考生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额。所以不论是从组织的规范程度上,还是从考试的专业性上,亦或是考查内容的考量上,结构化面试将在未来的教师招聘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它必然在走向结构化面试的道路上挣不脱甩不掉原来教师招聘面试的影子,从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官方网址:qh.offcn.com

而形成一种突破我们之前面试形式就是结构化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藩篱,走出一条属于自身专业属性和职业要求的考试面试形式,现在来看,应该是结构化面试和半结构化面试的混合版。

三、对于选拔考生和组织出题来说,德的考查比才的考查更重要,也更不易考。才和德比较起来的话,才是外在的招式,德属于内在的积淀。招式可以通过理解记忆背诵在短时间内加强巩固,即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而德是一个人的基本内涵,而且经过二十多年的积淀已经定型,并逐渐渗入到人的血液骨髓中,是无法通过短时间得到较大改变,即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德较才来说更能真实反映一个人,也是考官通过各种方式想要了解考生的最主要部分。

国家教师资格面试——《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3篇

本节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和食物网”两部分。

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教材以池塘生态系统示意图为例, 逐一具体地介绍了组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即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由于我县地处山区, 没有大型的池塘或湖泊等, 学生对池塘生态系统不是很熟悉, 学习起来较为困难。但是我们有营养结构更为复杂, 物种更加丰富多彩的原始大森林———雷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因此, 本人以“雷公山森林生态系统”为实例, 让学生自主的去研究、了解构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然后, 又一一对应的把各种成分推而广之。把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一一弄清楚。然后讨论分析各种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并进一步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材以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为利, 一条比较简单的食物链“草→兔→狐”为切入点, 引出营养级的概念。本人还是认为应该结合本地实际, 以雷公山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条比较简单的食物链“树叶→虫→食虫鸟”为切入点, 让学生研究、讨论分析, 理出营养级的概念, 学生更易理解, 然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营养级的可变性, 即营养级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不一定相同。接着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态系统中, 由于生物种类的复杂性, 个体数量的庞大性, 造成了食物链的多样性。同时又基于不同食物链中一生物体所处营养级的可变性, 使一个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具有多元性, 进一步说明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彼此交错, 形成网状, 导出食物网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目标

(1) 知道组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

(2) 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2.能力目标

(1) 通过对“雷公山森林生态系统”的观察、研究、分析,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发展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2) 从“雷公山森林生态系统”扩展到其他的生态系统,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知识的整合能力。

3.情感目标

(1) 通过观看“雷公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实拍录像,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2) 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学习, 使学生初步理会事物的内部结构与外在表现的必然联系。

(3) 明确人类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消费者, 我们应当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生态学道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教学重点

(1) 生态系统的几种成分。

(2) 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2.教学难点

(1)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2) 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概念。

(3) 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等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什么叫生态系统?2.离我们最近的生态系统有哪些?3.你到过雷公山吗?它有什么特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回忆、回答、向往。承上启下, 从身边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后, 启思: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生物群落和其无机环境到底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具体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它们的营养结构如何?启动思维, 激发学生求知欲。

(出题) 屏显:

生态系统的结构

让我们先来欣赏我们美丽的雷公山风光的一角。播放:“雷公山森林生态系统

(一) ”录像。提示:注意观察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一) 生态系统的成分

1.森林里除了生物以外, 还有什么?

2.森林中的自养生物有哪些?异养生物有哪些?

3.森林中每年都有大量的残枝败叶落于地面, 但从录像中我们却只见到较薄的一层, 试想:它们哪儿去了?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归纳后回答, 获得自然界美的陶冶;引导学生对以上问题一一思考, 归纳。

强调:草食动物是初级消费者, 以草食动物为食的动物称次级消费者, 以此类推, 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以下结论:

1.森林里除了生物以外, 还有阳光、土壤、空气、水等等。它们构成了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和能量。

2.森林中的自养生物有树、草、苔藓等等, 它们组成了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3.森林中的异养生物有昆虫、飞禽走兽, 有爬行动物, 有溪流中的鱼、虾和两栖动物等等, 它们组成了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4.森林中的残枝败叶大部分最终被细菌、真菌等分解掉, 细菌、真菌等构成了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在教师的引导下, 促使学生的活动更加深入, 为下一步的突破打下基础。

屏显:请完成下表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内容。

根据刚讨论过的知识, 快速完成表中内容, 引导学生学习对知识的系统学习

问题: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间的关系如何呢?引导学生归纳和表达, 并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价, 通过小组讨论, 归纳。各组推荐一成员描述讨论结果。以训练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突破难点;在教师的评价下获得成就感。

(二) 食物链和食物网

让我们再来观看一段录像:

播放“雷公山森林生态系统 (二) ”录像。着重体现几种生物间的捕食关系, 以实例为教学情景,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1.录像中, 虫与草、鸟与虫之间是什么关系?2.什么叫食物链?观察教材88页图8-20“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 数一数图中有几条食物链? (让几个学生到黑板各写出一条食物链)

学生回答:1.吃与被吃的关系 (捕食关系) 2.生态系统中, 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关系, 叫做食物链。

学生通过观察, 辨认, 上黑板演练, 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识图能力。

屏显:草→虫→鸟问:1.这条食物链共有几个环节?每一个环节我们称之为一个营养级, 则以上三种生物分属哪几个营养级?学生回答:1这条食物链共有三个环节。2.草属于第一营养级;虫属于第二营养级;鸟属于第三营养级。 (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由上述可知: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

我们再来观察教材图8-20, 想一想, 青蛙、蛇、鸟、猫头鹰分别属于哪些营养级?你得出什么结论?让学生观察、讨论、回答:青蛙分别属于第三、第四营养级;蛇分别属于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鸟分别属于第三、第四营养级;猫头鹰分别属于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营养级, 各种动物所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知识拓展能力)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7页倒数第二自然段。归纳出食物网的概念。让学生阅读、思考、总结、表述。

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三) 生态系统的保护:播放近几年来人类活动对雷公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情况录像

提问:

1.你对人类活动对雷公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有何看法?对此你有什么建议?学生观看录像, 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形成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

巩固练习:学生思考练习以达到知识的巩固,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出示练习题 (附在后面)

课后反思:

本教学设计以具体的生态系统———雷公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例, 让学生自己研究讨论, 了解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等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并进一步从人类生产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中去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注重对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的引导;注重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并对所学知识加以应用, 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美中不足的是, 学生只能从实拍录像中去研究。如果能让学生先亲自到雷公山去进行实地考察, 并对其进行研究学习, 那效果会更佳。但此举带有危险性 (雷公山上坡高路陡, 蛇虫无数, 不安全因素太多。) , 不值得提倡。

附:课堂练习。

1.P88页复习题一、二、三题。

2.请画出雷公山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4篇

关键词: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

一、本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在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三教材中,《生态系统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课。它有着承前启后、能力与方法引领、理论联系实际等重要地位。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本课教学模式普遍采用讲授式,属于“师讲,生听”的“包办式教学”。

传统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比较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基本上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度,学法指导、能力及方法的引领以及学生的情感需求方面往往都被忽视了。因而使学生不会观察和质疑,疏于发现,难以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采用“问题引导—自主探究—反馈与生成”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寻求课堂教学方式和师生地位的转变,使知识与能力、素质和潜能通过互补和结合,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上述的教学理念,本课以三维目标和学生需求两个方面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开发智力,能从较高的层次把握本课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体验和感悟生命现象和生命科学的魅力,培养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三维目标的达成要求较高,学生在初中科学课中已有相关知识储备。从教材内容看通俗易懂,自学就能基本掌握教材的重点。但是,要深入领会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具有密切的联系,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并在此基础上感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学科观点,是相当有难度的。所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应围绕三维目标精心设计。

三、教学目标定位

1.知识目标

(1)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3)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运用系统观点分析生物学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能力。

(2)理解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整体性原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感悟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4)培养学生联系生产、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

(2)培养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能力。

四、课堂教学实施步骤

1.导入

用《太湖美》音乐配上PPT图片展示。引出什么是生态系统,并讲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共同探讨的话题。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向学生展示制作的生态瓶和有关资料、图片,这是我们初中甚至小学就接触到的小型生态系统——生态瓶,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①生态瓶内有哪些成分?②生态瓶内各成分的关系怎样?(试用结构模型的形式呈现)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评价后,CAI课件展示生态瓶结构模型,教师通过生态瓶结构模型总结出生态系统具有开发性的原理。

(2)以上我们探究了小型生态系统——生态瓶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把生态瓶放大到池塘生态系统,试比较它们在成分上有什么异同点?(学生识图探究)教师将生态系统进一步放大,引导学生认识各类生态系统,最后到生物圈。通过各类生态系统的研究,教师让学生自主总结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3)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作用和关系如何?先导读(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再启发生疑(怎样验证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作用呢),最后导“生成”——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如:分解者的地位如何)(学生分组设计、交流、讨论)。

(4)学生反馈、总结,教师总结、评价。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先课件展示草原生态系统,让学生找出野兔、鹰、狼、草等生物之间的关系。

(2)请学生自己写一组食物链。小组互相讨论后CAI课件展示,最后教师给予评价,并向学生阐述食物链中的成分及地位。

(3)激发学生兴趣,以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青虾、青虾吃泥巴”引出食物链的判断和书写。(活跃课堂气氛)

(4)讲述: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并不是单独孤立的,各条食物链也不是平行的。自然过渡到食物网。能力提升:引导学生讨论食物网上某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5)学生展示、汇报,教师讲解: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个体的数量越大,营养结构(食物网)就越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这样,既为今后学习做好铺垫,又让学生感悟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树立珍爱生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态度。

4.板书和小结

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和无机盐等)

②生产者(主要类群)

③消费者(初级、次级、三级……)

④分解者(代表生物)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①食物链:概念;类型;实例。

②食物网:概念、简图

本课小结:

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讨论:(1)请两个学习小组谈谈对生态系统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系统)的理解,教师注意表扬、鼓励学生开放思维、丰富的想象力等等。(2)我们校园周边有哪些主要污染源?你能给出治理污染的较好方案吗?(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思维解放出来,升华感悟、学以致用)

五、课堂教学反馈

同学们,请运用你所学的有关生态学知识,对“太湖蓝藻”的治理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教师指导学生撰写科研小论文,提升学科素养。

六、课后反思

反思一:本课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问题和归因分析)

反思二:教学任务的完成落实情况。(问题和原因分析)

反思三: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合理性分析。

反思四:教法、学法指导、多媒体教具的运用效果分析。

反思五:整体分析。(提高课堂有效性措施和改进建议)

(作者单位 广东省高要市第二中学)

国家教师资格面试——《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2.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3.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难点】

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6篇

贺云燕

一、教学内容

内容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二、教学分析

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较少地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学法和学生的情感、能力及发展方面的需求。比较地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致使学生疏于观察,难于发现,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利用生物学科教学中知识性、实验性较强的特点,适度地引入 “引导—探究式”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寻求课堂教学方式中主动学习和接受式学习之间的一种互补,一种结合,实现既打好学生的基础,又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创造力的目的,使基础教育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基于上述的教学理念,本课从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需求两个方面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有关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探究,让学生参与对课本知识的形成和实验设计的实践活动,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生命现象和生命的奥秘。

三、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学习目标的达成较高,学生在初中生物、地理中已经涉及到相关内容。从教学内容上看通俗易懂,学生通过自学也能基本掌握教材的重点。但是,要深入领会生态系统(系统)在结构上具有密切的联系,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并能领会“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学科观点是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制定较高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3)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培养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能力。

五、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的关系;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

六、教学难点

营养级的概念及初、次级消费者的概念。

七、教学方法

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课件,运用“引导—探究式”的方法,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融比较、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组织学生根据课程设计逐步深入教材的内容,达到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目的。八 教学设计思路 1.首先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把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物群落的概念加以区分,突出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指出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心就是它的结构和功能,由此引出生态系统结构的学习课题。并引导学生分析: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首先要研究清楚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然后还要研究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即营养结构)。

2.学习生态系统的成分时,首先结合教材中一个池塘生态系统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机环境要素和生物组成,列举出这些成分;再引导学生从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的角度对这些成分进行分类,给出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的名称。最后以板书的形式总结归纳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如下)。

3.对于生物成分的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三大功能类群在生态系统的地位。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因为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进行初级生产,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分解者在生态系统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大约90%的陆地初级生产量都需分解者的分解功能归还给无机环境,供生产者再吸收;消费者则不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

4.对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首先从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生态系统内部最重要的联系是生物之间的营养联系,由此引出食物链的概念,阐明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一方面观察食物链之间彼此相互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引出食物网的概念,另一方面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多少条食物链,并列举出最长及最短的食物链,由此来强化对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的理解。

对于营养级的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生态系统的每一条食物链都包括几个环节,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可作为一个营养级。然后以一条食物链为例,分析该食物链上各个环节的生物属于哪一营养级;再引入食物网(同上)中判断某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生物(如杂食、肉食动物)可以同时占有几个营养级别;同时指出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为后面生态系统功能的教学打下一个伏笔。

5.最后总结指出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是顺着这种渠道流动的。

九、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讲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请大家回忆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哪几大类?举例说明。

3、各种生态系统有什么共同特点?

设问切入正题:

1、这些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个方面: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

(二)新授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下面我们就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来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观察与思考:(1)找出池塘中有哪些成分是没有生命的?

答:阳光、水、空气、沉积在池底的有机物、无机盐、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和养料,热能、温度、石子等。

再思考:这些成分都没有生命,那么它们能不能不存在呢?

答:不能。

引导回答:阳光为生态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水、空气等为生物提供必须的物质。所以,这些没有生命的成分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我们把这些成分称为“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它们是生态系统必须的成分之一。

(2)请同学们从池塘中找出自养型生物?

温故知新:什么是自养型生物?

新陈代谢过程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同化作用根据能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将新陈代谢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种。异化作用根据是否需要氧,分为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种。

答:硅藻、栅藻、团藻,以及其他水草等。它们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同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归纳: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所需的有机物和能量几乎都有绿色植物制造出来。所以把绿色植物称为“生产者”。

思考:假如生态系统中没有这些生产者,那么对这个生态系统会有什么影响?

答:其他生物也将会死亡。

归纳:所以说生产者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重要、最主要的一种成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成分。

延伸:只有绿色植物才是自养型生物吗?

引导回答:只要能够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生物都称为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能够利用化学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它也是生产者。

(3)池塘中还有哪些其他生物?

答:鱼、虾、小甲壳动物、螃蟹以及其他一些浮游动物等等。思考:这些动物从同化作用角度来看,属于哪一种新陈代谢类型?

答:异养型生物。因为它们不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归纳:动物只能吃现成的有机物,自己不能制造,所以我们把它称为“消费者”。启发:根据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次序,又可以将消费者分为若干个级别。举例:有句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其实虾米吃的是浮游植物)归纳:虾米吃浮游植物,虾米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称为植食性动物,叫“初级消费者”。

小鱼吃虾米,小鱼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肉食性动物,叫“次级消费者”。大鱼吃小鱼,大鱼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大型肉食性动物,叫“三级消费者”。随着捕食关系的逐渐上升,消费者的级别也逐渐增高。

练习:虫吃植物,鸡吃虫,人吃鸡。这一种关系中,分别说出消费者的级别? 思考: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引导归纳:像蜜蜂采蜜,可以将帮助植物完成花粉传播和受精工作。有些消费者也可以传播种子。这就是消费者的一些重要作用。

(4)思考:生老病死是生物的一种自然现象,那么,在这个池塘中,各种动植物的遗体以及一些残枝败叶都去哪了呢? 引导回答:被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了。

归纳: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真菌、细菌等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所含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中重新利用。我们把这些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假如说没有这些分解者的话,那动植物遗体就会堆积如山。

(5)请学生起来归纳生态系统的成分以及相应的代谢类型和作用。完成表格。

(6)我们根据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作用来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作用和关系如何?(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如何验证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作用呢?(实验)教师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一下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如:生产者)的地位如何?(学生设计、交流)师生共同归纳: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并指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原理。

二、食物链与食物网

试着练习:

1、根据下列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兔子吃草,狐狸吃兔子,老虎吃狐狸,用箭头写出他们的关系。(强调:箭头方向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2、写出这条食物链中的每种生物的成分。

3、这条食物链总共有几种生物?

归纳:一条食物链上有几种生物就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草到老虎总共有四个“营养级”。

设问:那么怎样确定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呢?

答:生产者总是对应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对应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对应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对应第四营养级等等。

归纳: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必须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两部分,没有分解者。举例:有句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否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为什么? 练习: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生态系统简图,数出图中有几条食物链?分别一一列出。答:9条。(1)草─→兔 ─→ 狐

(2)草─→兔 ─→ 猫头鹰(3)草─→鼠 ─→ 猫头鹰(4)草─→鼠 ─→ 狐

(5)草─→鼠 ─→ 蛇 ─→猫头鹰(6)草─→昆虫→吃虫鸟→猫头鹰

(7)草─→昆虫→蜘蛛 → 吃虫鸟→猫头鹰(8)草─→昆虫→青蛙─→ 蛇 ─→ 猫头鹰

(9)草─→昆虫→蜘蛛 → 青蛙 ─→ 蛇 → 猫头鹰

观察:

1、猫头鹰在不同的食物链占有几个营养级?

答:第三、第四、第五、第六

归纳:各种生物处的营养级的级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是不同的营养级。同种生物,所属消费者级别和所处的营养级级别一定是不同的。

2、猫头鹰可以吃哪些食物? 答:兔、鼠、蛇、吃虫鸟

3、昆虫可以被哪些生物吃? 答:吃虫鸟、蜘蛛、青蛙

4、青蛙和蜘蛛是什么关系?

答: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归纳:一种生物可以吃几种不同的食物,同一种生物可以被几中不同的生物吃。因此就使得各种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提出食物网的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连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就叫食物网。

知识拓展:是不是只有通过捕食关系才能构成食物链?

草 → 兔 → 狐 → 虎(捕食链)马→马蛔虫→原生动物(寄生链)植物落叶→蚯蚓 →节肢动物(腐生链)

归纳:捕食链、寄生链、腐生链都是食物链。

总结: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思考:假如食物链中某个环节安生了变化,对其他生物有影响呢?例如:上图中猫头鹰减少了,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引导回答:直接影响是鼠和兔,然后再间接影响其他生物。总结:所以我们必须爱护我们的生态,爱护我们的家园。

在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我们称之为食物链。请学生自己写一组食物链。CAI课件(展示)后给予评价,并向学生阐述食物链中的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以及营养级的判断。(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判断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是不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激发学生兴趣,幽默课堂气氛)。实际上,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并不是单独孤立的,而是许多条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食物网。例如:引导学生讨论:食物网上某一生物的增加或减少,对整个生态系统有何影响? 在生态系统中,某一生物的增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种群变化。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个体的数量越大,食物网就越复杂,生态系统则相对稳定。这又验证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基本观点,我们要珍爱生物,特别是濒临灭绝的生物,确保生态系统平衡健康发展,也是我们常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就主要沿着这条渠道进行。课堂小结

讨论

(学生):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谈谈你对生态系统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系统)的理解?

教师提示学生:从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三者的关系,从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角度来回答;开放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真正领会本节的内涵。

②人类作为生物圈(最大的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人类应该怎样才能和自然界和谐共处?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把课堂解放出来,让学生思维的翅膀真正的飞翔起来。

十、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和无机盐等)

2、生产者(主要成分):主要是绿色植物

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

4、分解者:主要是腐生性的细菌和真菌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7篇

一、设计思想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功能能够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和存在的表现形式。学生只有理解并掌握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才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将理论联系实际把本章的前后知识串联成网,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在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中认为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教师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探究相关的问题,并结合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及其综合作用的结果。从中得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及生物之间的关系。教学采用讨论多边互动的形式,教师巧妙地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下展开师生之间的共同讨论,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下来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恰到好处地画龙点睛并有目的、有计划、有次序地进行课堂教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

(2)理解生态系统的整体性;(3)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明确“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应自觉保护生态。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关系。

(2)食物链和食物网。2.教学难点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级和消费级几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展示图片,引入课题

师生首先快速回忆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概念,并课件展示各种生态系统图片,简要介绍生态系统的范围,并由此引出“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学习。

在展示的图片中有两张是学生熟悉的池塘生态系统,教师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

(1)池塘生态系中有那些生物?

(2)按照不同种类生物的营养方式和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行归类?

(3)除了生物外还有其他成分吗?它们对生态系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吗?为什么?

在学生思考和讨论中,师生共同归纳出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区别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不同。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结合池塘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再引导学生从功能的角度对这些成分进行分类,分别给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的名称。生态系统的成分是本课的重点,在学习时,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②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分别属于什么代谢类型?生物群体是什么?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分析问题。

总结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的关系。根据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画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研究能力。学生在思考、解决这些问题时,也就将生态系统的各组分的概念以及之间的关系理清楚了。

教师小结:总之,一个生态系统要稳定平衡的发展,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必须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3.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和食物网这块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从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生态系统内部最重要的联系是生物之间的营养联系。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生态系统的每一条食物链都包括几个环节,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可作为一个营养级。然后以一条食物链为例,分析该食物链上各个环节的生物属于哪一营养级。

创设问题情景: 以早餐为例,写出一条生物链。比如:水稻→虫子→鸡→人为例子,锻炼学生的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再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例子,总结一条食物链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和主要事项!这样,学生对营养级与消费级这两个概念就有了直观的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5-5“某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观察食物链之间彼此相互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引出食物网的概念。

创设情景,设置问题串:

讨论:1)该食物网中有多少条食物链?最长的一条是什么?

2)猫头鹰占第几营养级?

3)如果只考虑草——兔子——狐这条生物链,假设兔子被大量捕杀,那么其他两种生物的数量如何变化?

4)如果考虑整个食物网,假设兔子被大量捕杀,那么草和狐的数量该如何变化?

由此来强化和突出对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认识到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有些生物(如杂食、肉食动物)可以同时占有几个营养级。教师指出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同时指出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为后面“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埋下一个伏笔。4.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本课主要内容。5.课堂反馈练习

(1)这两句谚语是否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青虾,青虾吃泥巴(主要指浮游植物)”(2)一个生态系统若能长期维持下去,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不可缺少的是()A.生产者和消费者 B.消费者和分解者 C.生产者和分解者 D.所有生物成分

(3)下列各组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A.硝化细菌、紫菜、地衣 B.木耳、团藻、白菜 C.衣藻、小麦、醋酸菌 D.海带、苹果树、酵母菌

(4)生态学中对生态系统的成分划分的依据是()A.结构特点 B.营养功能 C.对环境的适应 D.生理功能

(5)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A.草→兔→狼→细菌 B.阳光→草→兔→狼

C.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 D.昆虫→蛇→鹰

(6)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中,应属于(A.生产者 B.消费者

国家教师资格面试——《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8篇

不仅课程设置的间断使初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跨度加大, 而且, 初高中教材版本的不统一、不配套也会使学生对生物科学的认知无法达到螺旋式上升。这样, 虽然在新课标中初高中生物课程主题基本一致, 但由于初高中教材所用版本不同, 教学内容差别较大, 学生知识体系也会存在断层。

一、初中生物教学应做好第一衔接

课程学习的断层, 需要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处理和衔接。很多初中教师认为衔接工作只是高中教师的事, 与初中教学无关, 笔者认为不然。初中与高中的生物教学内容存在内在的联系, 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是从初中开始培养的。生物教师恰恰应在学生的初中阶段做好课程教学的第一衔接。如果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能主动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进行衔接, 那么, 无论是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还是对于实现初高中教学的有效衔接, 都是至关重要的。

面对学生间断两年的生物课程学习, 初中教师如何做好课程衔接的第一步工作?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反思和实践, 笔者认为, 只有坚持以构建生物核心概念为目标, 以反映生物科学主题为主线来开展教学活动, 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核心概念, 并将生物科学的概念和思想方法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 在高层次上实现课程学习的连续与过渡。

二、构建生物核心概念, 有效实现课程衔接与过渡

生物学核心概念是生物学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 包含了概念、原理、规律等, 是生物学的学科骨架。这样的概念能反映生物学科的本质, 统摄学科的一般概念, 可以揭示一般概念之间的联系。围绕核心概念的各种学习活动和训练, 不仅能帮助学生领悟生物科学的思想主线, 还有利于帮助他们理解一般概念之间的联系, 整合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在初高中两个学段的教学中, 如果教师们都能够坚持以建构核心概念为目标, 那么, 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会不断得到强化, 生物核心概念也会潜移默化地形成。而核心概念一旦建构成型学生则很难遗忘, 这对解决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新课程标准, 在初高中全学段范围内分析核心概念

课程标准是确定核心概念的纲领性文件, 是支撑生物科学主题不可或缺的教学元素, 也是确定核心概念、教学目标、教学衔接点的依据。为此, 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先通读初高中课程标准, 全面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和核心概念, 全盘梳理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点, 并根据学情需要确定具体适当的教学目标;并且围绕核心概念作适度拓展, 使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够以核心概念为联结点形成有机的整体。初中教师还应参加高中课程研究培训, 及时了解高中学段课程改革的进展。如有条件, 还可以向学校申请初高中大循环的教学工作, 加强对衔接问题更深刻的认识。

以“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 (北京版初中生物第四册第十六章第一节和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 的教学设计来说, 教师应把“生态系统”这个核心概念放在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教学内容中去分析。

在初中教学内容中, 有关“生态系统”的内容有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节学习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等内容。可以看出, “生态系统”这个核心概念的理解对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与食物网等重点内容起着关键性作用。

在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的三个模块 (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 中, 有关“生态系统”的教学内容与“稳态与环境”模块密切相关。高中课程必修部分选择的都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 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领域。利用各种教学方式构建“生态系统”这个核心概念, 能够让学生很容易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 对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深刻的印象, 也对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产生很大帮助。从近处说, 这为接下来的两课时深化“生态系统”这个核心概念起到了“修桥铺路”的作用;从远处看, 这为高中学段继续学习“稳态与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分析, 笔者的教学设计始终以稳态与环境科学主题为指引, 以理解、掌握和应用“生态系统”这个核心概念为目标, 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

2. 根据学情确定和调整教学目标

要顺利地达到构建核心概念的目的, 教师还需要根据学情确定和调整具体的教学目标。笔者利用四个平行班的教学, 根据课堂反馈反复分析, 反复调整和改进教学设计, 使教学目标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

从笔者所教学生的基础看, 学生在学前已具备了诸如环境因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知识储备, 能够对简单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作出一般的观察、分析和信息处理。因为这节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 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积极性很高, 但学生在对生物学专有名词的理解上存在一些困难, 如不易接受营养级、初次级消费者、生产者的社会学概念与生物学概念的区别等。特别是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等学科观点, 有较大的难度。对此, 笔者选择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探索上下功夫, 制订和完成较高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知道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举例说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图解生态系统各种组分之间相互关系;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营养关系, 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内物质流动和能量传递的渠道。

(2)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制作生态瓶的过程, 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推理和交流的能力;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增进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 情感目标: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强化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和方法

在教学中, 笔者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客观事实归纳出一般的认知性概念, 如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 再构建核心概念——“生态系统”, 为将来建构“稳态与环境”模块中的核心概念——“稳态”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为认识生命系统的环境、调节与“稳态”找到一个宏观的视角。 (见图)

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 运用“引导—探究”式的方法, 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比较与归纳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 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组织学生在兴趣中逐步深入教材的内容, 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4. 根据教学流程细化教学过程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

播放音乐视频集锦, 内容是北京市昌平区几处学生熟悉的生态园:北京绿色农业生态园, 盛世源生态园, 百辰生态园, 浩华绿色生态园, 英达生态园, 红栌生态园。可提问:这些场所为什么叫生态园?你根据什么认为生态园就是生态系统?

(2) 生态系统的成分

向学生展示生态瓶, 这是同学们初中甚至小学就接触到的小型生态系统——生态瓶, 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 (1) 生态瓶内有哪些成分? (2) 生态瓶内各成分的关系怎样?学生交流, 教师适当评价。

以上同学们探究了小型生态系统——生态瓶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现在再来看看生态园在成分上与生态瓶有什么异同点?学生识图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总结生态园与生态瓶在组成相同点。小结生态系统的组成。

讨论: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作用和关系如何?指导学生观看视频: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生物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各个生物因素的功能与地位: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 食物链与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生物之间的营养供应关系,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几组食物链, 利用实物投影进行讲评。向学生阐述食物链中的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以及营养级的判断。判断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不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激发学生兴趣, 调节课堂气氛。

实际上,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食物链并不是单独孤立的, 而是许多条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成复杂的营养关系, 形成食物网。

游戏:食物网中的生物角色关系。

引导学生讨论:食物网上某一生物的增加或减少对整个生态系统有何影响。

请学生分析:在生态系统中, 某一生物的增加或减少会对整个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 (包括分析种群变化) 。

(4) 生态系统的结构

讨论:你对“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如何理解?你对“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是统一的整体”怎样理解?

课堂反馈:请学生用5分钟时间在练习本上总结生态系统的结构。

(5) 阅读思考

资料:内蒙古沙漠禁牧10年又见风吹草低。10年前, 内蒙古正蓝旗的4万亩草原, 因为过度放牧, 变成沙漠。10年间, 中科院的科学家们开始治沙试验, “无为而治”, 禁止放牧, 让沙地自行修复。10年后, 草原上重现草色, 到夏季, 牧草的平均高度预期会超过1米, 最高的能达到1.8米。

思考:人类对生态系统有何影响?

国家教师资格面试——《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9篇

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从模块角度来分析,学生在学习了个体、种群、群落这几个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稳态调节后学习本章,是对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更高层次的稳态调节的学习。从章节的角度来分析,本章是围绕着生态系统概念的实质展开的,本节课是本章的统领,并为后面各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节的教学要为学生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力目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提供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表演及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只有保护生态系统才能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好。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①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的关系。

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教学难点:营养级的概念及初、次级消费者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通过“知识回顾”导入新课并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设疑:①什么叫做种群?②什么叫做群落?③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过程中,为什么苔藓不能早于地衣出现?④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识,从中领悟种群、群落和环境之间的联系,顺理成章的推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同时也使学生把握各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理解新概念。

(二)讲授新课

1.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和范围”

教师活动:①通过导入问题总结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②按照生态系统的范围大小引导学生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类型。

③学生通过讨论分析,从而掌握生态系统概念中的关键词“相互作用”、“统一整体”。

2.学习“生系统的组成成分”

2.1以水为例探究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教师活动:①问:你认为未来的战争将为了什么而战?火星上有水吗?引导学生围绕水从微观、宏观两方面探讨水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②除了水外,無机环境中还有哪些重要的非生物因素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的内容。

学生活动:①思考回答:水资源。②分组讨论。③结论: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2.2探究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教师活动:示苹果:问①苹果有什么味道?②这些味道是怎么来的?③下面我们来探讨植物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来探讨。④在生态系统中给植物取个什么名字?引出“生产者”的概念。植物还有哪些作用?(示图片《植物栖息水土》)

⑤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生产者行不行呢?举个例子(示图片《沙漠》)。在沙漠里,你最怕什么?(水、热、食物),引出生产者的重要地位。

学生活动:①回答“甜味、……”。

②分组讨论,汇总,请学生叙述讨论结果。

③观看图片,补充回答,形成直观印象。

④不行,例沙漠;治沙先植树。……

⑤综述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地位。

2.3探究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师活动:鸡属于生态系统的哪个部分?引出问题①从动物的食性举例说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呢?

②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产者,动物呢?动物为什么不是生产者?引出“消费者”的概念及实质。

③消费者的级别有哪些?什么是初级、次级、三级消费者?(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为例要求学生上台写出动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

④消费者可以为植物做些什么?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①分析讨论回答:米、蚯蚓等;动物;消费角色:植食性动物以植物的根、茎、叶、果实、种子为美食;肉食性动物以其他动物为美味;杂食性动物(如鸟)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②讨论弄清消费者的含义及本质。③围绕消费者的级别讨论。

2.4探究真菌和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教师活动:动物吃不吃馒头?馒头是用什么做的?有什么营养成分?这个馒头你吃不吃?(示发霉的馒头)①热天,馒头为什么会长霉?鸡蛋为什么会发臭?引出细菌、真菌。

②这些细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引出“分解者”的概念。

③没有细菌、真菌行不行?想象一下生物圈中没有细菌、真菌的景象。(示图片:《木乃伊》),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经过3千年而不烂?出土后为什么会很快变色腐烂呢?

④细菌、真菌有哪些好处、坏处?

学生活动:①答出细菌、真菌。

②回答分解者的概念。③充分发挥想象,并描述没有细菌、真菌的景象。(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堆积如山,到处是粪便,二氧化碳减少,光合作用因缺少原料而不能进行,氧气也因此而减少,整个生物圈将崩溃)④观看图片,分析讨论。⑤综述细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2.5综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教师活动:①根据上面探究的知识,让我们回到自然界中,放影片2综述《生态系统的成分》,边看影片边归纳出生态系统共包含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②引导学生综述以上探究的知识。

学生活动:观看影片,综合归纳出生态系统的4个组成成分,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预期效果:正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使生态系统能够不停地发挥作用。

3.学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教师活动:①示草原生态系统的图片,设计问题串,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联系: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哪些食物联系?各种生物可以通过食物获得什么?各种生物获得物质和能量的途径一样吗?

②请学生书写生物之间的单线营养关系。

③展示各位同学书写的食物联系,讨论这些食物联系特点。

④听学生的答案,针对学生的答案讲解食物链写法的要点。

⑤一条食物链中点出生产者和各消费级别,引导学生归纳消费者级别与营养级别的区别和联系。

⑥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理解食物网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略)。

学生活动:通过观察认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营养关系,而且通过这种营养关系,可以获得维持个体生存所需得物质和能量。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谈谈对生态系统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的理解。人类作为生物圈(最大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员,人类应该怎样才能和自然界和谐共处。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反思 第10篇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先以复习上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引入生态系统及本节课题。然后让学生列举一些常见的生态系统,教师加以引导,并指出生态系统范围有大有小,但必须有一定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从而引入下一部分内容。

接着,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让学生分析它的组成成分,完成学案相应内容。点评时深入探究并总结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各个组分的归类、作用、组分及地位。

在介绍食物链及食物网时,我要求学生数出一个复杂食物网的食物链条数,并画出每条食物链。同时我及时指出要注意的问题,包括食物链包括的要素、食物链的起点、食物链的箭头指向等等,要求学生对照自己的食物链,纠正存在问题。同时要注意营养级的等级和消费者级别,最后把总结后的注意事项罗列出来,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记笔记并深入理解,防止学生蜻蜓点水式学习。

完成食物链内容之后,学生的学习状态已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时,让学生完成几道常见的反馈练习,通过学案中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它的食物链条数,某生物所占的营养级,某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引起其它哪些生物的数量变化,怎样变化等。

《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学设计 第11篇

《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按照新课程标准主体性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教师通过设计系列课内外活动——“生态调查”、“与你分享”、“我最重要”、“绿色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参与学习,增大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在各自的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人教版)必修

③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该节是全章的重点,因为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是生态学中最主要的概念和原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后4节内容的前提,也是学生构建生态学知识结构和树立环保意识的基础。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实例是池塘生态系统,但学生对池塘生态系统的浮游生物缺乏感性认识。在各类型的生态系统中都含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组成成份,这些成分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联系形成一定的结构,学生对此较难理解,因此,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说出生态成系统的组成

(3)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能力目标

(1)通过水池生态调查,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通过“与你分享”、“我最重要”活动,培养学生组织文字,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绿色生活”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筛选、处理信息的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4)通过对教材插图的.分析、理解、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与你分享”活动和“我看‘放生’”讨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

(2)明确人作为消费者,也是生态系统的一员,应当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学原理。

四、教学素材、媒体选择与设计

根据本节课特点,素材选择宜简单,并尽可能取自学生,增强课堂的亲和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媒体选择微机的PPT和实物展台。

教学素材媒体应用情况表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范围

1、生态系统定义:天机环境生物群落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3、生态系统类型

上一篇:合作的词语下一篇: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主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