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阶段

2024-08-26

经济发展新阶段(精选6篇)

经济发展新阶段 第1篇

秭归县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两年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扎实实施参与式扶贫开发规划项目,农村贫困面貌大为改观,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但是,我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一、主要成效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新建水池260口,水窖2200口,维修堰塘16口,新增蓄水量13.8万多方;新修维修水渠6条、3.85公里;整治河堤12处、5000米;改善灌溉面积2.6万亩;新修乡村公路42条、158公里,扩修维修乡村公路150公里;架设桥梁16座、386延米,建设当家田1.2亩,其中坡改梯6700亩。

(四)实施环境改善工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全县共搬迁1321户、4374人,涉及到8个乡(镇)的21个自然村、312户、1053人实现了整体搬迁;全县共改造茅草屋1554户、3837间;实施“五改三建”工程1709户。

二、主要作法

(二)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狠抓多经林园建设。我县立足峡江特色,壮大支撑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狠抓产业基地建设。新发展优质柑桔种繁苗圃园256亩,年产优质种苗50万株,常年可为社会提供优质脱毒柑桔苗木200万株(枝),满足了全县结构调整对优质苗木的需求,丰富了柑桔场的品种资源,增加了柑桔产业的科技含量。两年来,全县新建改造优质脐橙基地1.2万亩,夏橙基地0.15万亩,使全县柑桔总面积达到了12.3万亩,成为了低山河谷地带农民稳定增加收入来源的支柱产业,同时为高寒偏远地带农户搬迁扶贫提供了生产资料,能使2.7万人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发展蔬菜基地3万亩,使全县蔬菜总面积达到10.39万亩;新建魔芋基地2.05万亩;黄姜基地1.24万亩,鄂马铃薯3号3万亩;

(三)突出重点工程,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计划修建公路10条、40公里,架设桥梁2座。我县围绕产业的发展,狠抓项目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截至目前,新修扩修乡村公路35条,158公里,其中新修公路96公里,扩修公路62公里,覆盖35个村、1.45万户、5.93万人。天升、龙仙、大范、九条岭、孔楚、白扬、林家等村级公路的修建基本解决了当地农户千百年来肩挑背驮的疾苦;新改造观太公路22公里,覆盖6村、2800户、9520人;新建桥梁2座(升坪大桥、九里中桥)286延米。今年公路建设超额完成任务,一是省市下达我县计划任务全部实施;二是集中扶持重点贫困村公路建设已部分启动;三是县级乡道公路建设任务预期完成。同时,新建水池(窖)800口;对郭家坝镇柑桔示范园水利设施进行了配套;解决了水田坝乡初级中学2500名师生的饮水困难。

(四)突出环境改善,狠抓“三大工程”实施。同时,我们加强了搬迁扶贫资金的管理。一是捆绑资金,归口管理。县直各部门将争取的开发式移民资金按照“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捆绑使用”的原则,统一划拨到县扶贫办建立专帐,专人专户、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截留;二是实行报帐制度,按照进度拨款。率先在开发式移民资金中实行了资金报帐制度。开发式移民项目严格按照“户申请、村审核、乡审定、县审批”的原则进行申报和审批。乡镇根据审批的项目启动工程后,填报《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申拨资金,县扶贫办根据搬迁进度预拨资金。农户实施搬迁经验收合格后,领取搬迁补助资金。由乡镇将农户补助资金领款凭证和居民点基础设施费原始凭证报县扶贫办审查核帐;三是采用“一册四证四联单”,规范项目资金运作程序。对每搬迁对象的确定,乡镇在认真调查,农户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编制《开发式移民花名册》报县审批。农户实施搬迁后,县扶贫办凭“四证”进行验收。即:搬迁农户重获生产资料的证明、旧房拆除证明、新建(购)房证明、动迁人口户口证明。搬迁农户领取搬迁补助资金采用“四联单”,搬迁户、乡镇、县扶贫办、资金来源部门各持一联存查、记帐。“五改三建”工程。今年计划实施“五改三建”600户,现已完成380户。整个工程做到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时间要求,统一施工图纸,统一验收标准”,工程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还有220户正处于启动阶段,其主要原因是农户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政府扶持项目资金尚未到位。

【范文网】

茅草屋改造工程。为解决高寒、僻远地区少数农户居住在阴暗潮湿的茅草屋及人畜混居的问题。我县将居住在茅草屋的农户进行了普查登记,研究下发了实施茅草屋改造的意见。采取以农户自力更生为主,县直机关包村、党员干部包户,适当予以财政扶贫资金扶持的方法。通过两年的艰苦努力,全县累计投入到茅草屋改造工程的资金达730万元,其中:党员干部捐助资金84万元;农民自筹资金近500万元;共改造茅草屋1554户、3837间。基本达到了“房顶盖瓦、内外粉刷、室内整洁、通风透光、地面平整、阶沿整齐”的要求,通过实施改造工程,农户居住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

三、难点与问题

(一)面临的难点

3、半山农业支柱产业形成难。全县半山地带面积很大,缺乏支柱产业,但结构调整的空间仍然很大。同时还存在着农付产品加工业滞后于基地的发展,特别是在柑桔、蔬菜、畜牧、水产等产后加工增值和商品化处理上十分薄弱,以原始产品进入市场,竟争力很差,效益很低,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4、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难。全县大多数村级公路质量不高,与产业化发展极不适应;坡改梯和土地整治任务相当艰巨;水利配套设施落后;农业机械化田间作业还不成规模,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农民靠天吃饭、靠天增收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存在的问题

1、扶贫资金到位滞后与扶贫项目实施矛盾大。一是导致建设速度慢,项目起点受限,质量受影响;二是待批项目周期长,项目易变化,不宜督办检查;三是集中扶持项目资金垫支过大,部分村拉钱负债打白条,难报账。

2、集中扶持与面上发展的矛盾大。主要表现在重点村项目集中建设任务大,面上急需发展的村又不能扶持。且时间跨度较大,影响干部群众积极性。我县有60个重点村,按每年集中扶持10个村计算,扶持周期为6年,先扶和后扶差异性大。

3、信贷扶贫资金计划落实到位矛盾大。一是农行审批权限收回到市级(三峡农行),县级农行只行使分理处的职能;二是农行由于机构改革,大部分乡镇再不设农行分理处,目前我县12个乡镇只有沿江5个乡镇有农行分理处,服务农户的网络受限;三是农行政策性资金商业化运作,资金投向为大中型企业、社会发展项目,再不是以农村、农业、农户为主要对象;四是部分村的贷款已逾期,无偿还能力,再加上到户项目过于分散,造成管理成本高,这也是农行不愿扶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思考建议

1、严肃政策,锁定对象,突出重点区域。

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严格各项扶贫开发政策,突出扶贫开发的主体地位。第一,切实抓好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让贫困农民享受政策,得到实惠,得到发展;第二,锁定贫困区域和贫困对象。以6个重点乡镇和60个重点贫困村为主战场,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对象和范围;第三,认真实施规划与管理。进一步充实、完善规划,维护规划的法律性、科学性、严肃性;规划是实施各项扶贫开发项目的重要依据,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不能随心所欲,做到“计划围绕规划下,项目按照规划做,资金随着规划走”。

2、量化标准,把握质量,突出重点项目。

狠抓产业基地建设。一是大力调整结构,抓好贫困农户的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全县产业布局,着重加强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及发展工作,通过努力使贫困农户人均支柱产业达到0.8亩以上;二是切实抓好以畜禽、水产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巩固引种成果,提高外三元猪和优质杂交山羊出栏比例,建立优质商品猪、优质肉养、优质肉牛、优质家禽等生产基地,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抓住三峡蓄水的大好机遇,大力开发水产养殖业。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大户以支持,让大户帮助、扶持、带动贫困户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对于产业比较优势较弱的贫困地区,应立足于本地特色,面向市场,挖掘本地土特新奇产品(如鱼腥草等),走小而精、特而优之路,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门路。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今后五年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速度,尽快改变全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一是坚持按照农业产业化、优化社区结构、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快扶贫公路建设步伐,在确保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达能力和抗灾能力。到2009年,使全县所有行政村通公路等级达到重丘四级标准,70%的农户能通农用车;二是切实抓好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困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巩固建设成果,确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大力推进搬迁扶贫。通过实施扶贫搬迁工程,切实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环境,改变了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激发了贫困地区广大农户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热情。实践证明,扶贫搬迁有利于加快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有利于降低扶贫成本,节约投资,提高扶贫效益;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劳动力和土地的合理流动、流转,促进产业的分工;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今后五年需进一步加大搬迁扶贫的力度,力争通过五年的时间,把“三区”地区的贫困农户搬迁下山,切实改善这一部分农民的生存环境。在搬迁方式上要进一步总结完善过去的好的经验与做法,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新方式与新做法,采取综合措施,突破性地向前推进,坚持农户自主自愿,政府积极引导、适当扶持的原则,对界定的搬迁地区,规划的搬迁人口,落实好搬迁计划,一户一户抓落实。结合我县自然灾害频繁、救灾任务重的实际,把搬迁扶贫与救灾扶贫有机的结合起来,捆绑资金,打通使用,发挥效益,防止受灾人口形成新的返贫。继续抓好搬迁居民点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城镇化扶贫,按照山、水、林、田、路、电、气、房的要求综合配套,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思路、新方法。积极争取投入,参与景区景点建设,大力改善景区基础设施,创造就业岗位,覆盖贫困地区农民,带动农民增收。

3、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探索扶贫新路子。

创新思路,进一步整合扶贫力量。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针对贫困地区而言,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相当艰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创新工作思路,大力推进社区扶贫,扶贫责任区,党员干部、民营企业主结对帮扶等。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社区扶贫。社区扶贫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是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进程的助推器。可以极大地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小康建设的热情,改变农村和农民的精神面貌,显示出农村社区建设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展示新时期农民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大批农村的先进力量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得到突破性发展,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得于明显提高,可以较好的破解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从而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进一步明确扶贫责任区。把扶贫任务、目标、措施落实到人,划定扶贫责任区,把责任区的扶贫成效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相挂钩,做到有领导抓、有专人管,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三是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工作已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义务,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整村推进,大力实施参与式扶贫。一是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把政府推动的扶贫开发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实施到户的项目,都要由群众自愿提出申请,正确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投工投劳与农民减负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办事,手续完备,不留后患”。坚持群众自力更生,实行以工代赈、验收兑现,项目的实施要实行优先,先干先支持,后干缓支持,不干不支持;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项目落实到户,把政策补助到村到户,解决好重点乡、村的交通、水利、通讯和群众饮水难、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为他们实习那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监管,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所有项目要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依托资源,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龙头是产业化扶贫的支撑,只有通过各类龙头组织的带动,促进产、加、销相互衔接,才能真正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格局。龙头企业或组织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加快产业化扶贫的实施步伐,提高扶贫效益。一是扶持本地龙头企业。扶贫资金不仅要向生产基地、农民,而且要向一批龙头企业倾斜。今后五年我县应集中力量建设好柑桔、魔芋、黄姜、牲猪等支柱型龙头企业,加大对现有企业改制力度,扩大规模,改进工艺,提高质量;二是培育农村能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创敢干的农民从生产环节中退出来,从土地上转移或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通过提供市场信息、组织参观学习、给予资金技术支持等多种手段,重点扶持一批农民贩运大户,使大户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骨干和支撑。大力发展和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扶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起来;三是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的加工企业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实现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加工范围,由传统地对粮食加工向土特产品、稀有产品加工转变。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扩大加工规模,由小规模、低档次的手工作业向大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企业发展转变,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竞争,多主体进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4、强化领导,增强责任,形成扶贫开发整体活力。

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没有贫困地区、贫困农户的小康生活就无从谈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从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扶贫开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竭尽全力全面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一是强化领导,继续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措施,做到有领导管,有专人抓,年初有计划,平时有检查,年终有总结;二是广泛调查研究,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三是在继续抓好党政机关、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村、户的同时,动员组织社会团体、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合力;四是认真加强检查督办。县委办、县政办、扶贫办要切实加强对重点乡镇、老区乡镇和重点村的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扶贫项目的实施进度、效益、管理情况,县直单位、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的工作情况进行督办检查,做到一季一检查,半年一通报,全年一总结。

新阶段农村扶贫发展态势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经济发展新阶段 第2篇

关于XXX同志的政审报告

经支部委员会与XXX同志本人谈话,查阅其档案材料、找单位同事了解,向XXX同志原单位和其父母工作单位函调,现将XXX同志政审综合情况汇报如下:

XXX,男,汉族,1984年10月生,贵州省XXX县XXX人,大学本科学历,2001年8月参加工作,现在XXX县委XXXX中心工作。2013年X月XX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2013年X月XX日列为入党积极分子,2014年X月XX日支委会确定为发展对象。

一、个人简历

1998.9—2001.7 2001.7—2001.9 在家待业; 2001.9—2003.3 ; 2003.3—2005.3 教; 2005.3—2009.1 术专业学习; 2009.1—2013.5 学任教; 2013.5--心工作。

二、本人政治历史情况

XXX同志无政治历史问题,在1989年政治**中,他年龄尚小,故不予审查,未练习“法轮功”能与“法轮功”邪教组织作斗争,无经济及其他违法违纪行为。

三、直系亲属及联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 父亲:XXX,农民,现在XXX县XXX务农,群众,无政治历史问题;

母亲:XXX,农民,现在XXX县XXXCXXX村务农,群众,无政治历史问题;

妻子:XXX 哥哥:XXX; 姐姐:XXX 政审调查中,其家庭主要成员及社会关系政治历史清楚,未发现问题。

四、主要表现:

XXX同志自递交入党申请书以后,在政治上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能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学习《党章》,对党有一定的认识,入党动机端正,入党目的明确,向党组织靠拢,自觉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考察期间能以党员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工作勤恳,表现突出,XX到XXX工作以来,工作认真负责,2013年度年终考核为优秀等次。能经常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对党忠诚老实,能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乐于助人,遵纪守法,较好地发挥了带头和带动作用。

五、支委会意见:

在征求部分党员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XXXX支部委员会召开会议认为:XXX同志自递交入党申请书以后,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及时向党组织汇报思想,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入党动机端正。在XXX工作期间,工作认真负责,2013年年终考核为优秀等次。积极参加XXX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经支委会审核考察,认为XXX同志已具备一名中共预备党员条件,现呈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决定后,报请XXXX工委批准。

中共XXX县委XXX支部委员会

2014年 月2日 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的主要内容:

1、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

2、本人的政治历史和在重大政治斗争中的表现(在文革期间的表现,1989年政治**期间表现,有否参加法轮功活动;有无经济问题及其他违法违纪行为,结论如何?);

3、直系亲属和与本人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等(直系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主要是指父母、爱人、子女和抚养其成长的亲属,以及联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面貌、职业、政治表现及其与本人的关系等);

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 第3篇

引领河南循环经济步入新阶段

2007年底, 经国务院同意,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将河南列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 为河南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对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转型、跨越和崛起, 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 这既是对河南循环经济工作的肯定, 更是对河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保障试点省建设顺利进行, 河南省于2008年元月启动了“河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的编制工作。其间面向全省进行广泛的调研, 并多次征求各部门、各地市、有关行业协会等单位的意见, 多次召开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座谈会, 多次与其他试点省市进行广泛交流, 多次征求了国家发改委各司局意见。

2009年8月21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解振华副主任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实施方案》论证会。河南省常务副省长李克出席会议并讲话, 河南省发改委张维宁主任就《实施方案》作了详细汇报。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同志, 天津市、山西省、浙江省、河南省、甘肃省、青岛市、深圳市主管循环经济工作的负责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张懿、邱定蕃、李文华, 国务院参事冯之浚, 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会会长季昆森, 原辽宁省副省长赵新良等16位专家近60人参加了论证会。与会院士专家认为河南省围绕省情特点开展循环经济工作, 领导重视、积极行动、工作扎实、成效明显, 具有良好的循环经济工作基础。《实施方案》符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编制要求, 符合河南省实际, 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009年12月31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力求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将有力地推动循环经济在河南形成较大规模发展, 并为全省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循环经济成为中原崛起的主旋律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 2008年末全省总人口9 918万人。河南是资源大省, 全省有49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 其中钼矿、天然碱等8种居第一位, 铝土矿等6种居全国第2位, 煤炭居全国第9位。河南是经济大省, 2008年GDP总量为1.84万亿元, GDP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五。河南是农业大省, 全省耕地面积1.08亿亩, 居全国第2位;粮食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在1 000亿斤, 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河南是新兴工业大省, 2008年, 全省实现工业增加值9 546亿元, 居全国第5位。河南是国家规划的大型煤炭基地和火电基地, 原煤产量居全国第3位;发电装机居全国第6位。工业结构中, 原材料和资源型工业所占比重较大, 煤炭、化工、有色、钢铁、电力等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近60%。

在资源环境方面, 河南以占全国1.7%的土地承载着7.5%的人口, 土地负载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倍以上。以不足全国1.42%的水资源量, 承担着全国6.0%的GDP和10%的粮食生产用水。在已探明储量中, 石油资源已开采67%, 天然气资源已消耗53%, 按现有开采水平, 煤炭仅够开采20年, 铝矾土矿仅够开采10年。

2008年全省单位GDP能耗1.219吨标煤/万元,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3.079吨标煤, 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倍。

全省粉煤灰年产量1 700万吨, 年利用率80%左右;赤泥年产量近1 000万吨, 累计存放量约6 000万吨, 尚未大规模利用;秸秆年产量7 880万吨, 资源化率76%;畜禽粪便年产量1.3亿吨以上, 资源化率82%。全省煤矿年排水量4亿立方米左右、年重复利用量1亿立方米左右。

2008年, 全省监控的河段中Ⅰ-Ⅲ类水质占监控总长度的56.7%, 全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0.8%,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为100%, 森林覆盖率为16.2%。

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产业集聚与耦合度低, 资源共享程度较低, 上下游和外围服务企业配套不足, 企业间由副产物和废弃物形成的互补关系较弱, 产品生产配套能力不强。二是资源利用率低, 2008年, 全省吨煤产出效率仅为全国的87%, 仅为美国的1/4、欧盟的1/7、日本的1/11,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70%,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不足0.5。三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低。目前, 秸秆资源化率在76%左右, 畜禽粪便资源化率在82%左右, 利用量和利用层次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废旧资源回收利用程度低, 由于政策机制不完善, 回收网络不健全, 资源再生加工能力弱, 全省废钢铁、废铜、废铝的回收利用率分别只有30%、50%和70%。五是技术支撑能力弱, 赤泥、铬渣、农业废弃物等综合利用技术成为循环经济推进过程中的瓶颈因素之一。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经济大省和资源大省, 也是一个新兴工业大省, 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资源和环境约束矛盾日益加剧, 如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 资源将难以为继, 环境将不堪重负, 产业竞争力将难以提升, 人民生活质量将难以提高。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明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可以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提高经济竞争力;可以显著改善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是河南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在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下, 河南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一基本途径,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2008年, 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84万亿元, 居全国第5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9 593元。2009年以来,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 结合河南实际, 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全省经济运行企稳向好。上半年, 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2%, 比一季度提高1.6个百分点。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 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 受发展基础、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等因素制约, 河南经济发展方式总体上仍然比较粗放,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也付出了比较大的资源能源和环境代价。在这种情况下, 河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路径上看有“两个走不通”, 即以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道路走不通;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高消耗、高消费的发展道路也走不通。实现中原崛起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努力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 走出一条新的崛起之路。

为此,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 要把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抓手, 采取有效措施, 强力加以推进。每年一度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都要对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做出明确部署, 省政府每年都要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 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经常做出重要批示并深入一线检查指导工作。省委领导明确提出, “节能降耗、污染减排是约束性指标, 必须确保完成”, “在节能降耗污染减排方面, 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更没有讨价还价的理由, 宁可牺牲一些GDP, 也要坚决治理环境污染”。郭庚茂省长多次指出, “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快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下大力气, 用真功夫, 把‘十一五’规划确定的节能减排任务落到实处, 努力推动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国家将节能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十一五”规划之后, 河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部署, 并自我加压, 将国家下达河南省的“十一五”期间COD削减10.8%、SO2削减14%的计划指标, 分别提高到15.6%和17.4%, 高出国家计划指标4.8和3.4个百分点, 并分解落实到各省辖市。为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河南省不断加大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在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工程建设、矿产资源整合、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循环经济试点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积极成效。2008年, 全省单位GDP能耗较上年下降5.1%, 较2005年下降11.73%;COD排放量较上年削减6.2%, 较2005年下降9.72%;SO2排放量较上年下降7.2%, 较2005年下降10.66%。2009年上半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3.3%, COD、SO2排放量分别下降4.1%、5.8%。特别是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 省政府成立了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 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循环经济法规标准和政策性文件, 2005年以来在全省开展了两批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和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 大力培育重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试点企业, 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工作, 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 鹤壁、平顶山、南阳等地已初步形成了煤炭—电 (热) 、煤化工—废弃物利用、农产品—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等一批特色循环产业链, 全省初步形成了企业、行业、区域相关联, “点、线、面”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实施方案》编制期间, 编制组不断向省委省政府进行汇报, 争取将《实施方案》思路纳入到全省决策工作中, 其中, 郭庚茂在河南省委八届八次全会上关于“坚定信心开拓前进努力夺取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新胜利”的讲话中, 依据《实施方案》的总体思路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住国家将我省列入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省份的机遇, 在煤炭、铝土矿、非金属矿产、再生金属和农产品资源等5个领域, 实施一批循环经济项目, 逐步推动形成一批循环经济产业链;在电力、建材、化工、有色、钢铁、煤炭、造纸、农产品加工等8个重点行业, 实施一批节能节水、污染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重大项目。在郑州等9个循环经济试点重点区域, 支持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基础设施、一批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一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在20个工业集聚区、产业园区及200个重点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推进重点行业与相关产业基础设施共享、资源循环利用、集约集聚发展。”

河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在2009年8月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实施方案》论证会上指出:“以《试点方案》为契机, 进一步理清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思路, 规划好循环经济的发展蓝图。”

2009年8月21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解振华副主任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河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论证会。认为河南省围绕省情特点开展循环经济工作, 领导重视、积极行动、工作扎实、成效明显, 具有良好的循环经济工作基础。《实施方案》符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编制要求, 符合河南省实际, 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解振华副主任在讲话中指出, 河南是一个经济大省, 资源大省, 农业大省, 也是一个人口大省, 而且正处在农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 产业门类比较齐全, 《实施方案》体现了河南省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特点。这个方案确实根据河南省的省情, 河南方案解决了自己的实际问题, 有特色, 有重点。通过试点建设实现河南省的结构调整、发展方式、生产方式上的转变, 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来, 对全国的促进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2009年12月31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河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发改办环资[2009]2838号) , 原则同意《实施方案》。批复指出, 河南省依托本省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优势矿产资源, 围绕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 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目标、主要任务、支撑和保障体系,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全国其他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让循环经济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河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一个载体、三个体系”的战略部署, 立足河南资源大省、农业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特点, 突出资源型工业循环经济和农业循环经济两大特色。

主要任务是:围绕优势资源, 打造五大循环链;以八个重点行业为载体, 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以“五节约三利用两推广”为抓手、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以再制造和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 积极培育循环经济新兴产业;通过实施八大工程, 建设30个循环型园区、100个循环型企业和700个重点项目, 以点带面地推动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 促进全省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集聚型转变, 由高碳型向减碳低碳型转变。

主要指标是:到2012年, 在全省GDP保持年均增长10%以上的情况下, 与2005年相比, 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提高22.6%, 能源产出率提高37.5%, 单位GDP能耗下降26.8%, 单位GDP取水量下降44.39%。

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是:

1.打造五大循环链, 促进产业耦合

围绕农产品资源, 打造“种植 (养殖) ——食品加工—废弃物利用”循环链, 围绕铝土矿资源, 打造“铝土矿开采—氧化铝—电解铝 (合金) —铝材 (深加工) —赤泥、尾矿等资源化利用”循环链, 围绕煤炭资源, 打造“煤炭开采—煤化工 (火电) —综合利用”循环链, 围绕非金属矿产资源, 打造“非金属矿产开发—加工—综合利用”循环链, 围绕再生资源, 打造“绿色消费—再生资源回收—再制造 (再生) 产品”循环链。

2.以八大行业为重点, 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推进资源与能源消耗高、废弃物与污染物排放量大的有色金属、煤炭、食品、化工、电力、建材、造纸、医药等8个行业循环经济发展, 带动全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一是突出节能降耗和综合利用, 推进有色金属行业循环经济发展;二是突出提高资源利用率, 推进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三是突出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推进食品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四是突出产品优化和清洁生产, 推进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五是突出结构优化, 推进电力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六是突出大宗固体废弃物利用, 推进建材行业循环经济发展;七是突出污染减排, 推进造纸行业循环经济发展, 八是突出污染减排和综合利用, 推进医药行业循环经济发展。

3.以“五节约三利用两推广”为重点, 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一是以节水、节地、节肥、节约、节能为重点, 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二是以三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 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三是推广特色农业园区模式。

4.以节约和环保为重点, 提升服务业循环发展水平

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减少资源消耗为重点, 推进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环境保护、提倡绿色消费为重点, 推进商贸流通、餐饮服务、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5.以再制造和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 培育循环经济新兴产业

一是努力培育再制造及再生金属加工业, 二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三是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

6.抓好重点环节, 促进循环型社会建设

一是建设循环型城乡, 二是构建废弃资源回收网络, 开发利用“城市矿山”, 三是打造节约型政府, 四是倡导绿色消费。

7.实施八大工程, 抓好区域发展和循环型园区、企业建设

一是实施八大工程, 围绕本次试点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实施重点节能、重点流域污染治理、生活污水 (垃圾) 处理及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沼气、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尾矿 (共伴生矿) 综合利用、“城市矿山”综合开发利用等八大工程, 全面推进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

二是抓好重点地区的节能减排工作。豫北和豫西地区, 其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约占全省总量的一半以上, 要重点抓好这些区域的节能减排工作, 有力地推动全省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三是针对不同类型地区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加工业较发达、产业体系较完善的城市;资源加工型产业主导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 农业发达地区, 区域性中心城市进行分类指导。

四是建设30个试点园区。全省产业集聚区都必须按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进行规划与建设, 重点抓好优化资源配置, 推进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共享、促进企业共生、加强产业耦合等工作, 在此基础上全省要形成30个产业聚集度高、主导产业突出、具有一流科技创新能力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五是建设100个试点企业。以八大工业行业、农业和循环经济新兴产业为重点, 选择100家企业, 推进企业循环经济建设。

8.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重点项目

一是扎实推进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加快实施循环经济重大专项科技攻关;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推广应用;加强循环经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二是精心组织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为保障河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建设目标的顺利完成, 在节能、节水、废弃物综合利用、资源再生及再制造、循环经济装备制造、企业废水综合治理、城市污水 (垃圾) 处理及中水回用等七大领域, 筛选了循环经济重点项目700个左右, 预计实现年节能500万吨标煤、综合利用各种固废资源8000万吨, 本方案简称为“7758”循环经济重点项目支撑计划, 总投资约700余亿元。近期将重点实施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222个项目, 总投资约216.6亿元。

2009年12月24日至25日,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会上强调, 贯彻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持续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势头, 在实践中需要坚持“四个重在”。第一, 重在持续。要有持续发展的意识。第二, 重在提升。要继续解放思想。第三, 重在统筹。统筹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第四, 重在为民。重在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所在。把“四个重在”落实在全省循环经济工作中, 就是要通过《实施方案》的实施, 主要资源产出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显著提高,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以五大循环链、八大工业行业、循环型农业、循环经济新兴产业等为重点的循环经济产业初步建立;以政策、机制、资金、技术等为重点的循环经济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以生态城乡和绿色消费为特点的循环型社会逐步形成。

河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路径上看有“两个走不通”, 粗放式发展道路走不通, 高消耗、高消费的发展道路也走不通。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必经阶段 第4篇

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必经阶段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符合后发追赶型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后发优势的内涵与强度、技术进步模式发生变化后的必然结果,其实质则是经济发展迈向更高水平的新阶段。

目前,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尚未完成,正在从上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经济新常态是工业化进程向后期阶段推进的直接体现,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必经阶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保险研究室主任田辉:

定向调控内涵应不断丰富

在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下,金融更多地体现为市场体系的一部分,改革措施旨在引导,而非命令,市场自有其逻辑和判断。我们之所以能对改革措施保持信心,不仅是因为它们遵循着正确的改革方向,更是因为它们延续着定向调控的路径,而且是内涵不断丰富的定向调控。定向调控的过程实质上是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适度经济金融环境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定向调控的内涵还需要在目前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奇虎360董事长兼CEO周鸿祎:

互联网产品要注重用户体验

产品的“颜值”非常重要,特别互联网智能硬件。智能硬件的“颜值”重要性大过软件。我们过去老讲体验,但是要想到,用户用了你的东西才有体验。体验软件很容易,因为可以免费下载,成本几乎为零,硬件再便宜,也要用户付出真金白银,这会导致很多人没有获得体验,你说你的功能很好,其实用户是不能理解的。许多人做产品的时候过于自我,认为用户跟我们一样是专家,其实很多讲出来的东西用户是听不懂的,所以要从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

中国社科院社会

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

互联网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我们应该说“农业+互联网”,因为农业是基础,互联网依托于农业,这个关系一定要搞清楚。

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在农业领域,其角色不是简单传递消息,而是可以转化为生产力。首先,通过互联网方式实现订单农业,与消费者之间产生联系,从而保障粮食安全。将来还可能通过互联网指导生产,利用大数据解决盲目生产的问题;其次,互联网手段的引入,可以减少农业生产的中间环节,节约成本;第三,互联网的确对农村金融利好,比如一个客户看好某种作物,给农户钱让他帮自己种植,这也是一种金融模式,而不局限于单纯的借贷,形成了物联网。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

人民币国际化全面提速

“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家,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是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需要。”人民币国际化正沿着功能(贸易、投资、储备)和地理(周边、区域、全球)两条路径平行渐次推进。目前,人民币已成为中国与亚太跨境支付第一货币,随着中国资本项目进一步开放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力将由贸易转向投资,这一进程正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积极响应。

四川省旺苍县委书记张尚华:

场镇建设关系百姓幸福指数

场镇是一个乡镇公共服务的平台,场镇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和幸福指数。要切实加强集镇建设,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集镇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完善其服务功能,集聚人气,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要制订科学的规划,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合理布局、科学安排,确保场镇建设健康有序推进。

四川省苍溪县县长杨祖斌:

打造特色休闲旅游景点

苍溪县要开眼界、学经验、学规划,把凤县的先进经验做法消化吸收,运用到苍溪县旅游、城市建设实际工作中;发挥苍溪“红色革命老区”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优势,整合乡村旅游、红色底蕴、道教文化资源,高起点、高品质做好苍溪县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创新旅游营销模式和景区管理模式,打造出一批具有苍溪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景点。

四川省隆昌县县长尹忠:

让电子商务融入到各行各业

新阶段人民政协理论发展准则探讨 第5篇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我国社会政治生活发生的许多新变化,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同时,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对人民政协理论作了新的探索,深刻阐明了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规定了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肩负的历史任务和工作准则。

这些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也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胡锦涛指出人民政协的基本属性、组织构成、工作原则和活动方式,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是紧密相连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他讲明了人民政协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关系,指出了人民政协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历史任务。2.明确了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第一次把人民政协提升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3.系统论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人民政协工作,发挥人民政协作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和加强人民政协工作、发挥政协作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4.根据形式的发展以及新世纪新阶段对人民政协工作的新要求,对人民政协的任务做出了新的规范和表述: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在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事业、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把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团结起来,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奋斗。5.提出了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重要体现,是党和国家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明去了人民通过选举、投票形式权力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坚持和完善人民政协的这种民主形式,既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优势。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关于人民政协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政协理论,也推动了人民政协事业继续向前发展。

经济发展新阶段 第6篇

8.9%。

欠发达地区是我市水资源的发源地和主要供给地,涵养着我市的青山绿水,承载着我市可持续发展的源头重任,在全市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和无法忽略与替代的特殊地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并逐步迈上关键的提升阶段,欠发达地区与全市整体发展的关联性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紧密,欠发达地区既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全市快速发展的拉动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因缺乏先发优势和现代发展要素而在今后加快发展中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其建设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依然比较艰巨。这也对各级党委政府在统筹谋划全市发展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

一、新阶段欠发达镇乡村实现了较快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帮助原市级重点扶持的贫困乡镇分别于1997年和2000年先后摆脱贫困和实现基本小康。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市委、市政府根据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变化和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和确立了“进村入户、整村推进”的扶持工作思路,实施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扶持规划,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专项扶持措施,加快了城乡一体化保障体制的建设步伐,促进了欠发达镇乡村的较快发展。

一是欠发达镇乡村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持续提高。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16个欠发达镇(乡)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7561元,比2000年增长77.6%,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欠发达地区382个村当年实现集体经营性总收入2925万元,平均每村达到7.7万元。尤其是通过连续多年重点扶持欠发达村和薄弱村,“集体经济空壳村”的现象已经基本消除,一些资源型、特色型村的集体经济实现了逐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担负和支撑村级管理运行与服务保障的功能也明显增强。近几年来,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群众生活也持续改善。2006年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67元,比2000年的2648元增长76.2%,年均增速接近两位数,略微超过全市农民平均增长水平,实现了预期增长目标。

二是山区**农民梯度转移致富的综合效益明显。着眼“彻底摆脱贫困、保护生态源头”的山区人口梯度转移工程自2003年实施以来,截止2006年底,全市有计划、有组织地迁移了**、**、**、**的三批高山、深山、**农户,累计搬迁9253户、27165人,整体拆迁225个自然村,退宅还耕还林3414亩。今年计划搬迁2150户的第四批下山移民,目前也已下迁1500多户。据去年10月市扶贫办、市财政局对第一、第二批移民的抽样调查统计显示,下山移民户的收入普遍大幅提高,人均纯收入从下迁前的2672元增加到下迁后的5154元,增幅达92.8%;移民户的收入结构也变化显著,就业趋于稳定,固定就业收入比重达到56%以上,梯度移民对山区**农民的增收致富效益明显。同时,梯度移民也减轻了各级政府对偏远山区**的管理难度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压力,化解了偏远山区**的新农村建设难点,促进了山区资源的统筹利用和农村经济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动了当地中心村、镇的建设,改善了我市众多大型水库的源头生态保护。

三是主要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经过连续多年的重点扶持和建设,截止2006年底,16个欠发达镇乡、3个片的行政村通等级公路、通电话、农村电网改造的实现率均达到100%,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90%以上,启动两年的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已解决了15.3万人改善、3.3万人解困的安全饮水问题,方便群众生产经营和降低生产成本的资源型机耕路已建成75条199公里,标准海塘修建、水库除险加固、流域综合治理、海涂围垦造田、农业节水灌溉等水利工程建设也在重点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主要基础设施已基本形成网络,对当地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功能性作用越来越明显,贡献率也越来越大。

四是农村公共服务保障建设加快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16个欠发达镇乡村、3个片已有38所中心学校通过了省级标准化建设评审,达标率为64.4%,远高于全省、全市的达标水平;教育“四项工程”(即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食宿改造工程、爱心营养工程、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也已向欠发达地区积极倾斜,九年制义务教育段“两免一补”(即免收学杂费和食宿费)政策于2002年在欠发达地区率先实

施,每年惠及学生近3万人。经过几年的调整和建设,山区、**的教育资源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整合,教育惠民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同时,城乡一体的低保制度于2004年在欠发达地区全面推行,截止2006年,16个欠发达镇乡村、3个片的1000余名“五保户”大部分已进住镇(乡)敬老院集中供养,敬老院每万人床位已达到29张,为全

国平均数的2.4倍,年人均供养标准超过当地农民收入的60%。欠发达镇乡村当年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低收入户也有12512户、17740人,分别占全市农村低保总户数、总人数的29.6%和30.2%。以大病统筹为主、困难家庭医疗补助为补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2006年,全市专项民政救助资金共资助了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9.21万人,其中欠发达镇乡受助者就达到30.6万人,占全市资助总数的78.1%。在此基础上,许多生活困难的农户和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农户,还享受到了政府发放的医疗救助卡、救助金,以及危旧、倒塌住房的修建重建补助。就人口基数比较而而言,欠发达镇乡村农民的保障面和救助面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农民老有所养、基本生活有保障、灾害病患有救助的社会保障实现程度在欠发达地区得到了重点倾斜。

另外,16个欠发达镇乡的卫生院已有6个通过了标准化建设验收,近半数村建立了村级卫生室,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基本卫生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同时,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的推动和影响下,大部分村落实了卫生保洁制度,多数村也实现了村内路灯亮化,近半数村建立了文化活动中心,欠发达地区的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村庄的管理服务功能得到提升。

总的看,欠发达镇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整体面貌在近几年中得到了较大改观,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总体上得到了明显提高,衣、食、住、行等农村传统民生问题解决得比较扎实、彻底,优质教育、优质医疗以及趋于城乡一体化的各种公共服务保障等现代民生需求供给正在得到不断提升,推动欠发达镇乡村今后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也进一步增强。

二、欠发达镇乡村在今后加快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尽管欠发达镇乡村在新阶段实现了较快发展,但其与全市的差距依然十分明显,尤其在今后加快发展中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综合起来看,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和压力:

一是低收入农户发展困难的问题逐步突显。当前,“三农”发展问题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而低收入农户发展问题则是“三农”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对于农民的增收和生活改善,现阶段已经不同于“包产到户”至二十一世纪初的发展阶段。之前大家都处于几乎相同的同一起跑线上,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发展,农村普遍贫困、整体落后的状况基本消除,在收入和生活水平整体提高的基础上,产生了高、中、低之别,不同个体积累的条件、基础也发生根本性变化。随着进一步的发展,由于新的起点差异性大,户间不平衡性增大、分化严重,农村社会繁荣中有落后、富裕中有贫困的客观现象和变化趋势也就随之出现,于是逐步形成了农村低收入群体。

就我市欠发达镇乡村而言,低收入农户发展困难的问题已开始呈群体性特征逐步显现出来。根据市扶贫办今年统计建立的低收入农户档案显示,目前,根据2006年报农民纯收入,16个欠发达镇乡、3个片共有13280户农户纳入了市级重点监测范围,这些农户主要分布在人均纯收入3500元以下12%、3500至4500元之间10%和4500元以上8%的三个比例层次内。综合起来看,基本确定在总农户数的10%左右。与全市比较,2006年欠发达镇乡村农民4667元的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市农民平均水平的52.8%,而上述这些农户的收入更低,基本只有全市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通过调查分析,这些低收入农户发展困难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因受自然力量影响遭受重大损失和重大变故而失去原来积累的发展基础,有的因受传统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的束缚而难以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有的因受发展成本和社会生活成本增加的压力而倍感“入不敷出”,还有的因受自身身体条件和能力素质的制约而无法实现较快发展致富。总之,各种主观与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低收入农户加快致富困难,使之成为今后各级政府加快欠发达镇乡村发展工作中的重点。

二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任务仍然艰巨。近几年来,尽管欠发达地区的村级集体经济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与全市的差距依然十分明显。据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平均每村超过66万元,其中各种经营性收入所占的比重较大。而欠发达地区382个村平均每村只有32余万元,且大部分村来自上级拨款的收入占到七至九成,同时,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村还有近200个。这些村的年经营性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甚至不够支付村庄的基本“开门费”,已越来越难以与村民对村庄管理服务保障的不断需求相适应,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难点。欠发达地区村级集体经济难以上大台阶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先发优势缺乏、资金技术薄弱的原因,也有发展模式传统、逐年积累空白的原因,还有生态保护限制、产业人才外迁的因素,产业集聚、资金集聚的规模带动作用和辐射效应难以在欠发达镇乡村形成,尤其在今后发展现代农村经济的问题上,更是面临着多种致因共存和多方条件缺位的实际困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压力仍将十分明显。

三是建设公共项目和完善服务功能的任务仍然较重。目前,欠发达镇乡村需要抓紧建设的各种公共项目还比较多。382个村中,仍有一半左右的村尚未建立村级卫生室和文化活动场所,半数以上村的自来水需要改造,需要修复的小型山塘水库还有796座,村内“泥巴路”状况仍较普遍,村民对资源型机耕路修建的需求大。但同时,欠发达镇乡村财力支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功能的能力却还比较弱。为了满足群众日益提高的生产生活要求和公共服务需求,尽管上级已承担了大部分建设资金,但镇乡负债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现象仍然普遍,各种债务逐年积累、增多。据初步调查测算,16个欠发达镇乡平均历年累计负债1000万元左右。以“显性负债”比较少的**县桑州镇为例,2006年镇帐面累计负债350万元,其中当年“康庄工程”建设负债120万元、镇中心小学建设负债120万元,农村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历年负债110万元。在调查过程中,镇乡普遍反映,各种相对滞后的公共项目能够得到抓紧建设是广大群众的迫切希望,是各级对欠发达镇乡村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的真实体现,但同时也意味着镇乡债务的大幅增加,其间的“两难境况”让他们感到压力很大。

四是山区**梯度移民整村搬迁和加快推进的难度增大。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山区**梯度移民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渐渐显现出来,在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上开始影响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步增加了整村搬迁、加快推进的难度。从拆迁房屋价值和新建住房成本看,现有移民补助标准增加了今后的搬迁难度。前二批移民中,大部分拆迁的是石木结构、年代已久的低矮旧平房,房子折价值底;从第三批开始,水泥砖钢结构两层楼房列入拆迁范围的逐步增多,这些房子是村民历年积累所建。同时,近两年新建或新购住房的成本急增,在一拆一建(购)的过程,除去市县两级共1万元的补助,移民户需贴出几万甚至十几万元,对于世代居住在山区**、历史积累少的移民来说,这无疑是很大的开支。从安置宅基地落实看,现有土地审批规定增加了移民的安置成本。一些迁移户的旧宅基地还耕后,土地指标被收购,但异地安置的新宅基地却没有得到及时审批和落实,迁移户只能租屋暂居,镇乡村也为支付租赁费所拖累。如**市梁弄镇横坎头村,2003至2005年共搬迁周边小自然村农户74户,但中心村宅基地一直审批不了,几年下来,移民补助费已基本支付了房租。从户籍等权属管理看,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增加了管理服务移民的难度。根据对318户已迁移农户的调查统计,仅有135户迁移了户口,其余仍挂靠原籍地,对已安置移民的管理服务比较混乱。特别是跨镇、跨县迁移的,原行政村虽已拆迁,但机构尚存,新迁入地又分散,移民入户困难。一些农户迁入其他村后,因无法入籍,其所建造的房屋产权、子女就学、参加合作医疗等一系列问题得不到解决。同样,原整村搬迁后,由于农户迁移分散,村级无固定办公场所,村级机构无法正常运行,事关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山林、自留地等权属管理问题也不易落实。除了上述问题,也还存在县(市)资金配套不足和部门之间在规划、行动上协调不够的问题。

三、“十一五”期间加快欠发达镇乡村发展的主要对策

新世纪以来,对于加快欠发达镇乡村发展问题,市委市政府已从全市发展战略和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的部署中进行了统筹谋划和规划实施。为了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推进欠发达镇乡村的加快发展,市政府又于今年4月份出台了31号文件(即甬政发〔2007〕31号《关于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扶持欠发达镇乡村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扶持的目标、政策、资金、措施和责任进行了具体明确和分解细化,并进行了专门部署和推动。对于今后如何加快欠发达镇乡村发展的问题,我们认为,关键就在于能不能扎实贯彻好市委市政府的这些重大举措,能不能形成合力推动的有效局面,能不能形成持续推进的长效机制。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积极实践和加强探索:

(一)多措施齐助,进一步缓解低收入户的实际困难。

对于农村的困难群众,之前主要帮助一些贫困户和特困户脱贫解困。从今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已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欠发达镇乡村的低收入农户。目前,已经建立了13280户的低收入农户档案,并将其纳入了市级重点帮扶范围。对这些低收入户的帮扶,应根据他们的困难致因和困难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他们尽快解决或有效缓解实际困难。一是实施“生产发展扶助”。对于尚有劳动能力但又缺少致富门路的增收困难型低收入农户,要将其纳入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点扶持项目中,通过实行“一户一策”帮扶措施,解决生产资料,落实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和示范基地进行带动,实现增产增收。二是实施“危房改造补助”。对于住房拥挤、残破简陋、难御风寒、倒塌损坏而又无自救能力的各类住房困难户和无房户,要采取新建扩建住房、旧宅改造、买房调剂、村集体联建和租赁闲置房等办法,先急后缓、分批分次地解决他们的住房困难。三是实施“子女入学援助”。在低收入农户子女九年义务教育段继续享受“两免一补”的基础上,将此政策延伸到高中段,免除其子女就读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的学杂费。同时,对低收入农户子女就读全日制普通高校的,每学年给予一次性补助,以此进一步缓解低收入农户的子女教育费用压力。四是实施“因病致贫救助”。在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要积极发挥社会慈善组织和政府专项民政医疗救助的作用,对因病致贫低收入农户进行专门补助,并提高补助标准,进一步缓解其生活困难。

(二)多路子并行,进一步推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十一五”时期,市级将重点扶持16个欠发达镇乡、3个片的206个欠发达村。扶持这些村发展集体经济,应根据当地的地理资源特点和中心村规划,走分类扶持、特色发展、规模经营和异地创收的路子。一是根据村庄发展规划,重点扶持中心村。对于具有中心村功能和列入中心村规划的欠发达村,在加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这类村的集体经济扶持。通过壮大中心村的集体经济,提升中心村的管理服务功能;通过中心村管理服务功能的提升,吸纳、兼并周边非中心村,扩大中心村规模,发挥扶持资金的最大效益,以此促进中心村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根据资源禀赋,重点扶持特色村。对于具有山海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的欠发达村,重点发展海塘养殖、特色种植、小水电开发和“农家乐”观光休闲旅游,扶持和推进一批特色村的建设和发展。三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趋势,重点扶持规模经营。对于农业副业化、兼业化和小型化经营的欠发达村,应针对土地做文章,依托市场谋发展。通过专门安排财政资金,补助参加土地流转的农户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养殖大户,组织并推动小块种植、散状经营的耕地林地集中流转,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基地开发、规模经营,发挥土地集约、资金集中、技术更新和市场引导的作用,培育区域经济主导产业,促进村集体和农户增收。四是根据工业发展布局,重点扶持异地创收。对于资源匮乏的欠发达村,应结合县(市)的开发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安排专门资金帮助欠发达村在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建造标准厂房或商业用房,以租赁的形式实现异地创收,培育村集体的固定收入来源。

(三)多体系同建,进一步构筑服务保障的基础网络。

二十多年来,欠发达地区走过了增产增收、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和推行公共服务保障的发展历程。扶持工作也从以解决广大群众的衣食问题为重点,逐步向改善住行条件并重转变,如今,已向全面提供教育、卫生、医疗、就业、住房、低保、救助和人居环境等各种公共服务推进。这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今后加快欠发达镇乡村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公共管理与服务保障的作用尤为重要,人民群众对此的愿望也十分迫切。

今后几年,将是我市加快建立和逐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公共管理与服务保障体系的重要时期。在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上,应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更加重视和优先安排欠发达地区的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拓宽服务保障领域,增加服务保障品种,扩大覆盖受益面;应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和公共服务保障标准,减免欠发达镇乡村和群众的筹资比例和配套比例;应完善管理服务和保障救助机制,提升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增强农村公共管理和服务保障的基础性作用。与此同时,各级各部门也应不断增强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能力,把建立完善的各种服务保障体系作为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目标之一,作为扶持欠发达镇乡村加快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为欠发达镇乡村加快发展提供坚实、稳定的支撑条件。

(四)多部门联动,进一步形成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

上一篇:《聆听》精选作文下一篇:小学作文:友谊?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