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2024-07-25

西藏体育产业发展研究(精选6篇)

西藏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第1篇

西藏地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论文

摘 要:西藏的社会体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就需要学校体育补充社会体育的缺口,以下对西藏地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关系进行具体研究。

关键词:西藏; 社区体育; 学校体育; 关系。

社区是社会转型期的产物,社区体育是在社区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是西藏体育事业发展的一项新兴事业,因此是倍受人们关注的一个领域。由于当前西藏社区体育的发展尚属初级阶段,因此存在着四缺现象――缺体育设施、缺社会体育指导员、缺参加者、缺固定资金。学校体育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科学的体育观念,场地器材存在诸多问题。论文百事通当然,在拉萨市许多学校里的体育场地器材是相当完善的,这一块的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是相当不错的。但是我们发现,在放学后,场地资源,人力资源却没有很好地为学生的课余育锻炼服务,而更多的是放在那里,造成一定的浪费。其实,课余体育锻炼对学生复习课堂知识、兴趣的培养、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发展以及健身娱乐都有很好的作用。

一、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内在关系

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都属于社会体育范畴。首先,作为社会体育一部分的学校体育,可以看作是群众体育的前奏曲。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运动技能技巧的学习,初步掌握基本的身体锻炼方法,了解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为今后能更好地发展群众体育打好良好的基础,为更好地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埋下伏笔。学校体育,尤其是高校体育,拥有丰富的体育项目、一流的运动技术、完善的仪器设备和先进的科研成果,具备全面、系统、科学地为社区体育服务的能力。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在指导健身锻炼的技术、方法方面具有服务社区体育的优势。其次,加强社区体育的发展,有利于树立教育社会一体化的观念,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新格局;再次,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和尊师重教的新风气,有助于学校体育内容的更新;社区体育的开展也有助于充分发展学校人才、知识、信息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从两者的概念和功能上来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推进《全民健身计划》中缺一不可的。

二、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相互开放和资源共享

由于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之间在场地设施、资金、指导员、参与者等方面存在“同缺、互补”的关系,所以可以把他们两者联合,以学校为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使人们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的空间更大,其他方面更好的互动。社区体育中心与学校体育场馆相结合达到场馆资源共享;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学校体育教师及学生体育骨干相结合,达到人力资源共享;项目的资源共享;自然、信息等资源互动、共享;组织形式上的资源共享

三、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有机结合的互动优势

1、学校体育为社区体育提供大批量的人才。

西藏社区体育要发展,就必须有大批掌握社区体育知识、技能的人才为社区进行指导和服务。虽然社区体育指导员在社区体育的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社区体育发展工程极为庞大,还难以满足客观的需要,学校体育教师既有为社区体育服务的能力也有为社区体育服务的愿望,同时,学生中尤其是高校的大学生有相当一批具有体育运动和组织管理能力的人才,他们完全可以胜任社区体育的志愿者、服务者和指导者。

2、学校提供较为完善的体育场馆资源。

近十几年来,拉萨市许多学校为发展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体育场地面积。既能满足教学和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又有对外开放的余力。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选择性地开放部分收费场馆。这样既满足居民的活动需要,又可以增加学校经济收入。

3、学校为社区体育提供必要的科研保障。

学校尤其是高校拥有一批高质量的体育科研队伍,他们能够发挥自己的科研特长,加强与国内外的学术经验交流,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社区体育开展的经验,逐步建立成科学、健康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探究出适应不同社会群体的科学锻炼方法,科学地安排不同类型的锻炼内容并掌握质和量的关系,促进社区体育的和谐发展。

4、社区体育给学生实践提供良好的基地。

目前,西藏体育院校学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无法得到实践,社区基地的落实不仅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规范、便利的学习场所。同时也能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性的体育宣传、教育、竞赛、健身指导和大众体质健康测量等一系列的工作中去。如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把实践基地建在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社区。

四、学校体育与社区的和谐发展一定将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1、学校体育将把与社区体育结合作为教学的一个切入点。

2、学校体育将视社区体育为自己的“领地”加以重视。

3、学校体育将与社区体育互补、联动,产生共享互动效应。

4、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目标更趋于一致。如果说前者注重体育意识和技能的传授,那么后者更注重实践的运用,两者相辅相成,终身体育、全民健身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总之,社区体育和学校体育是构成终身体育的重要因素,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对人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西藏这个正在迅速发展的地区尤为如此,我们要认真总结,找出结合点,把全民健身和二期课改有机结合,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等。社会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8月第1版。

[2]宋亚军,李向东,对我国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网络模式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6卷第一期.

[3]郁建亚,等。 析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补效应[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4月第2期。

西藏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第2篇

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掌握现有体育场地现状、使用及其发展变化情况,科学配置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推动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铁道部、国家旅游总局《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工作的通知》(体经字〔2013〕41号)有关要求,决定于2014年1月开展第六次西藏自治区体育场地普查工作。为规范、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场地普查工作,结合我地区体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我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了解我地区体育场地的数量、结构、分布和使用情况,分析体育场地发展现状,研究发展对策,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网络,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体育设施服务需求。

二、普查目的

(一)全面了解、掌握我地区体育场地数量,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体育场地类型、结构、分布和使用管理等基本情况。

(二)为制定我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育场地标准、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基础数据。

(三)为制定我地区体育事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为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对体育场地建设和使用实施宏观管

— 1 — 理,调整体育场地建设投资方向和建设结构以及制定体育场地发展规划提供客观依据。

三、普查范围

全区各系统、各行业、各县,各乡(镇)各村所有制形式的各类体育场地。

四、普查内容

普查主要包括体育场地所属单位基本情况,场地基本情况,大型场馆运营情况。

单位基本情况主要包括:组织机构代码、单位名称、单位电话、单位负责人、主管部门、行政区划码和城乡划分码、单位所在详细地址、所在系统、隶属关系、单位类型、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单位场地从业人员总数、2013年收入合计和支出合计。

场地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场地代码、场地名称、场地分布、场地归属、建成年份、场地规模、投资金额、场馆从业人员人数、运营模式、对外开放情况、年开放天数、平均每周接待健身人数、收入合计、支出合计和场地专业特性指标。

大型场馆运营情况主要包括:收入指标、支出指标、承担各种活动天数、承担各种活动次数。

本次普查场地类型包括体育场、田径场、田径房(馆)、小运动场、体育馆、游泳馆、跳水馆、室外游泳池、室外跳水池、综合房(馆)、篮球房(馆)、排球房(馆)、手球房(馆)、体操房(馆)、羽毛球房(馆)、乒乓球房(馆)、武术房(馆)、摔跤柔道拳击跆拳道空手道房(馆)、举重房(馆)、击剑房(馆)、健身房(馆)、棋牌房(室)、保龄球房(馆)、台球房(馆)、沙狐球房(馆)、室内

— 2 — 五人制足球场、网球房(馆)、室内曲棍球场、室内射箭场、室内马术场、室内冰球场、室内速滑场、室内冰壶场、室内轮滑场、壁球馆、门球房(馆)、足球场、室外五人制足球场、室外七人制足球场、篮球场、三人制篮球场、排球场、沙滩排球场、室外手球场、沙滩手球场、橄榄球场、室外网球场、室外曲棍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棒垒球场、室外射箭场、室外轮滑场、板球场、木球场、地掷球场、室外门球场、室外人工冰球场、室外人工速滑场、室外人工冰壶场、摩托车赛车场、汽车赛车场、卡丁车赛车场、自行车赛车场、自行车赛车馆、小轮车赛车场、室外马术场、射击房(馆)、室外射击场、水上运动场、天然游泳场、航空运动机场、室内滑雪场、室外人工滑雪场、高尔夫球场、室外人工攀岩场、攀岩馆、攀冰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体育健身工程、登山步道、城市健身步道、全民健身路径、户外活动营地、其他类体育场地等。

五、组织实施和方法

(一)组织实施

为保证体育场地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地区成立如下普查领导小组:

长:何创福

山南地区教育局(体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副组长:李汉英

山南地区教育局(体育局)体育科科长

其米顿珠

山南地区教育局(体育局)体育科副科长 成员:普布顿珠

扎囊县教育局(体育局)体卫办主任

扎囊县中学体育教师

尼玛次仁

贡嘎县农村实验中学体育教师

— 3 —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挂靠在山南地区教育局(体育局)体育科办公室,其米顿珠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县教育局也要成立相应的普查办公室。县级普查机构是本次普查的基本组织实施单位,是普查工作的重要环节,其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普查办公室要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认真做好对普查员的培训、指导,真正做到“不重不漏”,确保普查任务顺利完成。

(二)基本普查单位普查方法

全区以条块结合方式进行普查。每个基本普查单位可在本区域内,通过教育、文化、工商、旅游等渠道,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有效方法进行普查。基层普查员在所属的地域内地毯式摸底调查所有单位和个人场地,实地丈量,采集数据;按照不重不漏、准确无误的原则填报普查登记表,并附实地丈量计算过程。解放军、武警(含消防、边防、警卫)、铁路由国家体育总局另行部署。

六、进度安排

第六次西藏山南地区体育场地普查工作拟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筹备阶段(2013.10—2013.11)1.协调区地区教育局(体育局)等相关单位共同参加体育场地普查工作;

2.制定体育场地普查工作实施方案;

3.成立体育场地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职责分工; 4.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制定普查工作计划; 5.启动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宣传工作;

(二)布置阶段(2013.12—2014.1)

1.召开地区体育场地普查工作动员会,举办各地、县业务骨干

— 4 — 培训班;

2.各县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本区域业务骨干培训工作;

3.落实上报各县联络员的名单和联系电话;

(三)实施阶段(2014.02—2014.05)1.正式启动体育场地普查登记工作;

2.普查工作检查组指导、督查各地普查工作进展; 3.各单位做好审核工作,防止漏报、错报; 4.各级普查机构逐级录入、汇总审核上报普查数据。

(四)总结阶段(2014.05)

1.向自治区体育场地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材料; 2.迎接自治区体育场地领导小组的检查。

七、奖励和处罚

西藏体育人才开发与管理对策研究 第3篇

一、体育人才的概念

体育人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它的标准和特征是与时俱进的, 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对体育人才概念的理解, 最根本的是要从实际出发。陈俊吉、张永胜通过对周庆春的《浅析体育人才的分类》;龙天启的《体育哲学基础》;赵道静、陈小满的《我国体育人才需求预测及发展战略研究》;唐炎、朱维娜的《体育人才学》;曲天敏的《体育管理学》等文献的分析研究, 综合归纳得出:所谓体育人才, 就是指那些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体育知识或体育技术技能, 并具有良好素质, 能够在体育领域中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或者对人类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人[2]。

鉴于以上考虑, 结合西藏自治区特殊的地域、政治、教育和民族的实际情况, 本文所研究的西藏体育人才是指:从事相关体育活动的中专以上学历或获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具有一定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的体育知识型和应用型人才。

二、西藏体育人才现状

1、西藏体育人才总量呈增长趋势但是严重不足

近年来,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重视下, 经过全区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努力, 西藏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一支活跃在各地市、各行业的体育人才队伍, 为推动西藏体育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西藏拥有现役国际级运动健将22人, 国家级运动健将28人, 全区共有各类体育管理人员200多人, 教练员、裁判员和优秀运动员400多人, 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的群众体育干部150余人[3]。但是与西藏自治区日益增长的需求比起来, 体育人才总量较少。从全运会和民运会等赛事可以看出, 西藏的体育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体育人才队伍迅速壮大, 但随着西藏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西藏体育人才资源短缺的状况将更加严重, 这将直接导致该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缺乏后劲和支撑, 制约了西藏体育事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更加拉大西藏与内地体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差距。

2、西藏体育人才结构分配不合理。

(1) 层次结构分配不合理

一是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比例小, 高水平高层次专业人才少。目前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专业体育人才近400人, 超过人员总数的30%。二是基层以下的体育人才比例小。

(2) 体育人才在领域分布上也不尽合理

西藏的体育人才大多集中在学校里, 而体育管理、体育科研、全民健身、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方面不多。目前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达到1377名, 但是在全民健身的需求下, 这一比例也明显偏少[4]。

三、西藏体育人才开发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体育人才引进困难

由于西藏自然条件相对较差, 使人们对走进西藏产生了心理上的恐惧, 同时在事业和待遇留人方面与内地相比也不占优势。无法给各级各类体育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 使许多体育人才放弃继续奋斗的意愿, 导致西藏引进体育人才困难。

2、体育人才培训体系不够完善

曾经开展过的培训内容缺乏对西藏体育发展需要的考虑, 培训需求分析较少, 具有的一定的盲目性, 没有结合西藏具体实际情况, 培训未达到预期目标。培训结束后, 缺乏对体育人才培训效果的分析, 导致培训效率低下。

3、缺乏体育人才激励竞争机制

目前西藏大部分用人单位的工资主要是以岗位工资和西藏特殊津贴补贴为主要收入来源, 加之绩效考核手段单一, 绩效工资改革尚未进行, 必然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造成体育人才的流失。西藏体育人才激励手段单一, 更多是物质激励, 缺乏晋升、培训和工作自主性等方面的精神激励。

4、缺乏健全的体育人才政策体系

西藏主观上存在僵化保守思想, 很少考虑到如何更全面地建立一整套体育人才政策体系, 使得西藏的体育人才政策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以及连续性和持久性。严重挫伤了西藏体育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使得许多体育人才纷纷要求内调、上调, 造成了西藏体育人才队伍的不稳定。

四、制约西藏体育人才开发与管理水平的因素

目前西藏体育人才开发和管理整体水平较低, 这是由西藏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和人才开发培养机制等综合因素决定的, 具体表现在:

1、西藏地域环境的影响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 自然环境恶劣, 气候条件多样,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5]。给西藏体育人才的开发与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不仅影响了广大体育人才的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质, 而且工作生活条件普遍较差, 与外界联系较少, 学术交流困难, 缺乏吸引体育人才和稳定体育人才队伍的基本条件, 体育人才难以做出长期扎根西藏, 谋求事业发展的决定, 西藏培养的体育人才一有机会也会内调或上调, 寻求更好的工作环境, 以致体育人才缺乏或流失。

2、西藏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体育人才的流动存在着“马太效应”[6], 越发达的地区越容易吸引和聚集优秀拔尖的体育人才, 反过来, 越落后的地区越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拔尖体育人才。西藏生产力发展比较落后, 经济发展的总水平还位于全国末位[7]。经济发展水平低直接影响了西藏体育人才的收入水平, 体育人才的培养和培训经费较少, 在引进体育人才方面由于难以拿出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 体育人才引进缺乏经济保障。

3、体育人才用人机制和培养机制的影响

体育人才使用上仍然沿用传统的僵化用人机制, 体育人才流动性差, 体育人才的考评体系构建不合理, 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价体育人才的贡献。西藏体育人才培养机制落后, 西藏绝大多数用人单位普遍不重视体育人才的培养, 提供的学习、培训和交流机会较少, 体育人才的知识不能及时更新, 其专业和能力优势难以长期保持。

五、西藏体育人才开发与管理对策

1、塑造重视体育人才的社会氛围

西藏要抓住当前发展机遇, 在全区塑造一种良好社会氛围。各级部门要为体育人才创造适宜的工作条件, 尽可能满足体育人才的合理需求, 切实帮助体育人才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困难, 提供充分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使体育人才及时更新知识, 不断提高能力, 更好地发挥其才能。

2、培育和完善体育人才市场, 积极引进体育人才, 实行“凤飞计划”

结合西藏和全国体育人才供给状况, 建立多层次体育人才市场, 利用市场机制配置体育人才。促进体育人才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合理流动, 实现体育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 拓宽优化体育人才结构的路子, 为引进优秀体育人才打下坚实的市场基础。

3、建立全方面多层次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体育人才成长规律和供需状况, 逐步建立适合西藏发展的教育体系, 使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更趋合理, 提高体育人才供给能力。按西藏发展的需要培养体育类大学生, 成为西藏体育事业发展所要求的真正的实用体育人才, 造就和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体育人才, 坚持体育人才的继续教育。

4、健全体育人才管理机制

建立体育人才管理库, 安排学术交流和学习机会, 帮助其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计划, 满足其自我发展的需求。对体育人才加强分类管理, 努力提高其体育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 激发体育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建立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人才管理机制, 重点培养体育人才。

5、建立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加大对优秀体育人才的奖励额度, 激励体育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在加强物质激励的同时, 还要重视精神激励, 保护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 充分信任他们的能力, 根据兴趣、能力和潜力方面的评价, 将各类体育人才放在适当岗位之上。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http://news.cntv.cn/china/20100702/104216.shtml

[2]陈俊吉、张永胜:《人才的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体育人才研究之一》,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9 (4) 。

[3][4]常川、段敏:《西藏体育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西藏日报》/中国西藏新闻网, 2010年7月31日。

[5]沈云龙、周明伟:《西藏自治区环境地质分区评价》, 《四川地质学报》, 2011年S2期。

[6]方媛:《篮球职业化中运动员流动的“马太效应”分析》,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9 (5) 。

西藏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第4篇

【关键词】资源优势;发展;西藏;登山产业

1.体育登山产业

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具有与其他产业相同的共性,即注重市场效益、讲求经济效益,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部门的特性。体育登山业是以山峰资源为依托,吸纳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登山爱好者在山峰地区开展登山活动,通过为登山活动提供服务获取经济收入的经济运行方式。它包含了交通、食宿、人文景观诸方面,综合了第三产业的基本要素。因此,登上产业是体育产业链中的一个支链。西藏体育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6月8日,西藏自治区登山协会成立,为西藏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西藏兴办体育产业,经营的主要项目有体育旅游、山峰开发、体育服装器材、中国体育彩票等。经过近20年的努力,西藏体育产业渐成规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安置退役运动员,弥补西藏体育事业经费,探索体育产业化道路,促进西藏体育事业发展和西藏自治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2.西藏登山产业资源状况

登山业是西藏自治区体育产业的特色产业之一,西藏自治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登山业的自然条件。1981年正式成立了登山协会。西藏自治区境内和周边地区有包括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内的5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70多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登山产业的山峰资源。1980年以来,至2000年底,经国务院批准,西藏自治区先后对外开放了46座山峰,其中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5座,海拔7000米至8000米的高峰27座,海拔6000米至7000米的山峰14座。

3.西藏登山产业与西藏旅游产业经济的互补效应

体育是人类身体运动发展的产物,是人类脱离物质生活以外的追求身心和谐发展的实践活动。现代的登山运动不仅仅指专业登山活动,它还包括了大众体育健身的内容。北京奥运圣火在珠穆朗玛峰的顺利传递,开创了中国登山史上新的篇章。随着西藏交通的便利,西藏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民族文化,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进藏旅游,在旅游中登山探险成了人们的一种休闲活动。

4.西藏登山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西藏体育登山业已经进入了发展的最好时期,但体育登山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5.发展西藏体育登山产业的思考

5.1 因地制宜,抓好体育登山资源项目的促销和营销工作

登山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登山运动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的登山人口可以达到10%。尽管我国尚有极大差距,但我国人口多、基数大,绝对登山人口将越来越多,尤其近年来从登山户外俱乐部数量的增长便可略见一斑,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以前国内仅有可数的几家登山户外俱乐部,但到2002年全国就有俱乐部百余家,截止到2004年已有三百余家,这种增长表明我国登山户外运动正向规模发展。俱乐部是登山运动发展的基础单位,接受一定培训的俱乐部骨干既是俱乐部自身发展,也是登山运动整体发展的重要人才基础,他们就像火种、播种机在社会发挥作用。

有风险,所以有魅力,所以才更需要规范,这些规范除了通过一些管理和标准外,培训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实现形式,才能保证登山事业健康发展,培训是人们理性登山的平台,可以使人们对登山有更直接、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5.2 建设高素质的登山队伍

登山培训是全面提高登山人素质提高的实现形式之一。不仅包括业务素质,更因为登山运动本身的特性而显示的自我挑战和团队协作的登山精神,所以登山不仅可以培养人,还培养人的精神,为社会进步作贡献。

5.3 科学地抓项目,注重体育登山业可持续发展

高山技能培训的课程设置包含了登山过程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其中重点是冰雪的技术操作。随队采访的《山野》记者蒋玲所讲:“通过这次学习,澄清了过去所模糊的一些概念,掌握了很多技术,涉足圈子这么多年,第一次感到了什么是技术,更重要的是我从一个被动的登山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登山者。”相信她以后的采访肯定更加得心应手。

课程设置中没有把体能作为重点,主要的考虑是想将低门槛,让更多的爱好者参加技术学习,因为这个课程并不像做成单纯的高山向导引导课程,而同时试图满足技术学习的人群,事实证明,这种考虑是符合实际需求的,今后所要改进的是如何把这两类人群科学地进行学习安排。

6.结束语

按照市场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的开发应用,要在发展壮大区内市场的前提下,加强与兄弟省市的联合和国际市场接轨促进西藏体育登山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生林,成天亮.西藏登山运动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曲宗湖.体育产业学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4]赵立,杨铁黎.中国体育产业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5]才旺班典.加快西藏旅游业发展的思考[EB/OL].中国西藏新闻网,http://www.sina.com.cn,2006-11.

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第5篇

题目: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课程名称: 文化创意产业概论 学 生:

院(系): 设计与艺术学院 专 业: 工业设计(艺术类)指导教师:

前言:

西藏特色文化产业将成为支柱产业

中新网拉萨11月12日电(白少波)中共西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12日上午在拉萨开幕。官方决定将提升特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促其成为支柱产业。

陈全国代表中共西藏自治区第七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提出,通过五年的发展,西藏文化产业增加值要占到生产总值的3%以上,并逐步成为西藏新的特色支柱产业。

报告提出,一方面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抓好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整理,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

在报告规划的发展蓝图中,未来五年西藏将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出版发行、民族手工业、高原极限运动等特色文化产业,并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生态产业相结合。

报告还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自治区、地(市)、县(市、区)、乡镇、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陈全国说,经过2-3年的努力,西藏将实现地(市)全部有图书馆、群艺馆、数字电影院,县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电影院、新华书店、民间艺术团,乡镇(农林场)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电影放映;在每个寺庙建设一个文化书屋,尽快实现报刊、广播、影视寺寺通。

“文化史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陈全国指出,西藏将努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转变。

报告内容:

一、有关于西藏文化: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东经78°25′至99°06′,北纬26°44′至36°32′之间。它北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连接青海省,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和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接壤,形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和地区边境线的全部或一部分,全长近4000公里。西藏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她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西藏既有独特的高原雪域风光,又有妩媚的南国风采,而与这种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观,也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独特的魅力。至今,还有许多藏族人的生活习俗与高原之外的现代人有着很大的距离,也正由于距离的产生,才使西藏的一切具有了观赏价值。

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成立于1965年9月1日。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南边与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接壤,形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全长近4000公里的边境线。全区土地面积为122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8%。

西藏名胜古迹众多。目前,全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地(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9处。西藏因为其独特的地理、宗教、环境等因素造就了其美丽雄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文化,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可以说西藏的藏文化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树一帜的。

二、西藏文化的发展

7月3日,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在黄金时段播出了由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克松居委会农民自编自演的话剧《农奴泪》,真实再现了西藏民主改革前生活在克松庄园的农奴们遭受农奴主残酷迫害的情景,受到全国观众高度关注。

“就像剧中讲述的一样,旧西藏大部分藏族同胞都生活在贫苦与压迫之中,生存都成问题,更别提什么文化生活了。”,类似这样自编自导艺术作品,并亲自走上舞台演出的农牧民们,如今在西藏比比皆是,500多个业余基层文艺演出队和藏戏演出队活跃在广大农村乡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藏文化的空前繁盛。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西藏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由此衍生了一大批带有浓烈藏族风情的艺术作品。

60年来,1000多篇藏民族传统文化学术论文、30多部民族文艺研究专著先后面世,诸多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全面抢救和有效保护。《西藏歌谣》、《西藏民间音乐囊玛》、《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中国民间器乐集成·西藏卷》等一批文艺书籍陆续整理出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9个“西藏自治区民间艺术之乡”、2个“西藏自治区特色艺术之乡”和5个国家级“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及“特色艺术之乡”。共有非遗项目406个,传统戏剧演出机构83个,传承人1177名,其中,包括2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藏戏和格萨尔)、6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53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文化艺术节、山南雅砻艺术节、林芝大峡谷旅游文化节、昌都康巴艺术节、阿里象雄文化艺术节、那曲恰青赛马节等一大批群众性文化传统节庆得到恢复和创新,成为地域性民族文化品牌。

三、西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成果

2010年8月,西藏自治区成功举办了首届西藏唐卡艺术博览会。作为藏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唐卡艺术涵盖了宗教文化、民族审美及藏民族生活诸多内容,深受人们喜爱。这是60年来西藏首次举办如此高规格的唐卡博览会,应观众的强烈要求,本来为期3天的博览会延期到5天,每天参观者逾万人。据西藏文化厅原副厅长、文化部援藏干部杨守民介绍,举办唐卡博览会意在发现唐卡人才,保护古老技艺,规范唐卡市场,进一步挖掘唐卡艺术深藏的产业价值链,使之成为西藏独特的优秀文化产品。这次博览会上不仅达成了大批对外展览和合作的意向,还评选出了20位一、二、三级唐卡大师,这是西藏有史以来首次由官方正式授予唐卡画师以称号。借博览会之机,唐卡这项西藏传统文化和非遗代表项目被成功地推向市场,会后,当地唐卡价格翻了两至三番。

唐卡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只是西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60年来,西藏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繁荣,呈现出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齐头并进、相互促进、蓬勃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了多门类、多体系、多层次的发展格局。特别是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后,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带动下,旅游干线周边的县、乡、村,积极创办旅游度假村、文化大院、农家乐、藏家乐、休闲林卡等,将民族民间文化推向市场,有效拓宽了农牧民群众增收和脱贫致富渠道。几年来,已涌现出了拉萨娘热民俗风情园、唐古拉风演艺中心等一大批龙头文化企业和娘热乡民间艺术团等一批文化产业先进集体。

与此同时,西藏各级文化部门为适应市场需要,创作推出大型原生态歌舞《幸福在路上》,民族歌舞《喜玛朗雅》、《五彩西藏》、《雪域放歌》、《珠峰彩虹》、《雅鲁藏布情》、《西藏韵》等演艺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到目前为止,全区从事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业和单位已发展到3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门类达到近20种。

近年来,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西藏对外文化交流在规模、广度、深度、精度和频度等各方面也呈现出逐步加大的趋势。60年来,先后派出团360个近4000人(次),访问了美国、奥地利、智利、印度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110多个城市进行文化交流演出,观众达900多万人次,在弘扬西藏民族优秀文化,回击**集团“西藏文化灭绝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接待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到西藏进行演出、讲学和举办展览。

四、西藏文化成功实现产业化的因素

1、基础设施的完善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前,全区没有一座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活动场所,没有一项针对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人民群众享受文化的权益根本得不到保障。和平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巩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保障各族群众的文化权益,着力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送书下乡工程”“送戏下乡工程”“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文化设施整体布局基本形成。截至“十一五”末,西藏共建有群众艺术馆6座、图书馆4座、县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7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49个、村文化室300余个;拥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治区中心1个,县支分中心73个,乡村卫星三级站62个,流动舞台车13部。同时自治区还建有藏戏艺术中心、妇女儿童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村儿童文化园等设施,初步形成了以各地(市)群艺馆为龙头,以县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为纽带,以乡(镇)、村文化站(室)为基础的基层文化网络格局。

2、西藏文物的修缮和保护显著成效

60年来,国家先后投资3亿多元修复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及时修缮和保护了大批文物。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投资3.8亿余元,实施布达拉宫(第二期)、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该工程从2002年开工,历时7年,于2009年竣工验收。“十一五”期间,国家又投入5.7亿元,对西藏22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面维修保护。目前,西藏共有各类文物点43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2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00余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座。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昭寺、罗布林卡被列入其扩展项目。

3、人才素质不断提高 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专业人才。和平解放以来,西藏通过创办艺术学校、选送文艺骨干到内地艺术学院深造和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加快文艺人才培养步伐,培养出一大批民族文艺骨干。目前,西藏已拥有各类文化艺术工作者4000余人,其中藏族占90%以上。以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为代表的藏民族艺术家蜚声海内外,话剧表演艺术家扎西顿珠,歌唱家德西美朵、旦增,藏戏表演艺术家班典旺久等一大批艺术新秀脱颖而出。文化艺术机构也在不断健全。目前,全区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0个,业余文艺演出队和藏戏表演队500多个,县级民间艺术团19个。以藏族为主的各民族团结协作、相互促进的文化艺术队伍全面形成。

五、如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趋势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既让我们看到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广阔空间和有利条件,也让我们看到当前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性。我们必须下更大力气,付出更多努力,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去审视、去培育,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乘势而上,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着力点。

第一,发展重点文化产业。要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影视制作业要提升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出版业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物向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产业转型。出版物发行业要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形成若干大型发行集团,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第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要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培育一批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实现低成本扩张,进一步做大做强。

第三,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要对符合规划的产业园区和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要建设若干辐射全国的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一批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和加快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第四,不断加大文化领域各类人才培养力度。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突破人才瓶颈,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要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那些思想政治坚定、组织领导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创造条件、完善措施,继续推动文化领域人才培养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师、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

结束语:

当今世界的竞争不单单是军事竞争,而是世界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认可之下,经济文化等的综合竞争格外激烈。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文化建设显得格外的重要。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产业化成为潮流的名词,在物质文化极为发展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各国对文化发展作了很大的努力。

西藏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第6篇

——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作者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60年前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代表与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这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西藏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的一件大事。6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开创了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寻常的历史进程,实现了从封建农奴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西藏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一、西藏和平解放60年的光辉历程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实践

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历来具有重要地位。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高度重视,领导西藏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贫穷走向富裕,将一个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旧西藏变为社会主义的新西藏,成为我们党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光辉典范。

实现和平解放,西藏历史掀开新的篇章。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解放西藏势在必行。中央着眼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基于对当时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特点的精辟分析,采取了“和平解放”的方针。在做好军事准备的同时,大力开展政治争取工作。在中央的感召和西藏上层爱国力量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下,西藏地方政府派出全权代表到北京,与中央政府的代表签订了“十七条协议”,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实现了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西藏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彻底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在西藏有边无防的局面,掀开了西藏历史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推翻封建农奴制度,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尽管中央认真执行“十七条协议”,并提出“六年不改”的特殊政策,但西藏上层统治集团中的一些人坚决反对改革,企图永远保持农奴制度,悍然发动武装叛乱。1959年3月28日国务院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中央及时采取“一边平叛、一边改革”的方针,充分依靠和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击最反动的叛乱分子,完成了民主改革。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被彻底推翻,过去依附于封建农奴主、挣扎在饥饿与死亡线上的百万农奴和奴隶,砸碎了身上的枷锁,翻身获得了解放。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发展进步有了制度保障。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西藏开始全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人民充分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管理西藏自治区内的各项事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西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实现了西藏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推进改革开放,西藏迈入发展稳定的历史新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拨乱反正,实现了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变。中央先后召开了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每次会议都深刻分析当时西藏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对发展稳定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特别是2010年中央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推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西藏已经站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起点之上,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西藏和平解放60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跨越

西藏和平解放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央高度重视、全国大力支援和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西藏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其社会变革程度之深,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明显,是前所未有的。

经济发展实现大跨越。和平解放前的西藏就是一个封建农奴制的大庄园,绝大多数生产资料集中在以**为首的极少数封建农奴主手中,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始终把帮助西藏发展经济、改变落后面貌放在首位,制定了一系列扶持西藏经济发展的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举全国之力支援西藏经济建设。上世纪50年代初期,人民解放军“一面进军,一面筑路”,各方面技术人才、专业工人从祖国各地汇集西藏,拉开了西藏现代化建设的序幕。此后,经过民主改革、变革生产关系、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雪域高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没有一条公路,到今天建立起以公路、铁路、航空、管道为主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从仅有一座供少数上层统治者享受的小水电站,到今天建立起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从信差驿站通信,到今天建立起光缆、卫星、网络为骨干的现代通讯网络体系。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507.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9年的83.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7万元,是1959年的34倍。西藏经济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坚实基础。

政治建设得到大推进。旧西藏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下等人的命价仅为一根草绳。新西藏人民地位平等,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自主管理西藏社会内部事务。2007年在西藏的自治区、地(市)、县、乡(镇)四级换届选举中,参选率达到96.4%。经过直接和间接选举产生的34000多名四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占94%。旧西藏封建农奴主占有农奴本身,对农奴生杀予夺、任意处置。新西藏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体现人民意志,保护公民权利。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共制定了25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等各方面。旧西藏占总人口不足5%的农奴主握有全部政治权力,广大农奴只能把一切希望寄托于并不存在的来世。新西藏大力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行使当家作主权利。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政府主席、政协主席、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均由藏族干部担任,在自治区、地(市)、县三级国家机关组成人员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77.9%。昔日广大农奴享有了最广泛的政治权利,成为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主人。

社会事业呈现大发展。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以上,没有一家现代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人均寿命只有35岁。1950年的拉萨城区只有2万人,露宿街头的贫民和乞丐就有近千户。面对旧西藏民不聊生、社会事业极度落后的局面,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彻底砸烂封建农奴制的枷锁,全面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1950年至2010年,国家累计投入西藏教育经费407.3亿元,已经形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2%。以拉萨为中心、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建立起来,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

卫生室,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67岁。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继承和发展,国家在西藏自治区成立专门的民族文化遗产抢救、整理和研究机构,制定法律保障藏语文的学习使用,累计投入14.5亿元用于西藏的文物保护工程,维修开放了1400多处宗教活动场所。“科教兴藏”战略深入实施,全区专业技术人员达到5.2万人,少数民族技术人员占70%左右。各族人民创造和享受着社会文明进步成果,西藏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环境保护投入大力度。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安全屏障。国家始终高度重视西藏的生态建设,不断加大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投入了大量资金,特别是2002年中央决定建设160个重点生态保护建设项目。西藏自治区人大和人民政府颁布实施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类法规、规范性文件、部门规章30余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目前,西藏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21个,保护区面积占全区面积的34.5%,居全国之首。据最新环境公报显示,西藏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基本没有受到污染,大部分地区基本处于原生态状态,是世界天然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西藏已经初步走上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齐头并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西藏和平解放60年发展进步道路的重要启示

60年来,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不断取得经济社会发展辉煌成绩的同时,也在丰富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这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西藏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我们一定要认真总结好、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西藏才有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是包括西藏人民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6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西藏每一个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都及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制定出一系列符合西藏实际的方针政策。西藏社会制度的巨大飞跃、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工作的大政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巩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西藏人民拥有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只有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西藏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各族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员,西藏的前途命运始终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全国一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同时,西藏还存在着各族人民同以**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集团是代表旧西藏政教合一封建农奴主阶级残余势力、受国际敌对势力支持和利用、破坏西藏发展稳定、图谋“西藏独立”的分裂主义政治集团。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历史充分说明,社会稳定是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充分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清**集团的反动本质,旗帜鲜明打击一切分裂破坏活动,坚决捍卫西藏发展进步的成果。

只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与西藏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党在西藏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60年来,中央始终正确把握西藏工作同全国其他地方工作的共性与个性、区情与国情的辩证关系,采取符合西藏实际的政策措施,在封建农奴制经济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推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把中央关于加快西藏发展的决策部署同西藏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深刻认识西藏在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特殊情况,充分发挥西藏自身优势和潜力,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真正把跨越式发展建立

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

只有切实做好统一战线工作,西藏才能形成各方面广泛团结的生动局面。统战工作特别是民族、宗教工作,是党的西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西藏和平解放到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十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要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争取人心、凝聚力量,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打击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要坚持把有利于各民族平等团结进步、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作为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要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保护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藏传佛教正常秩序,团结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西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历史辉煌已经合力铸就,美好前景需要共同奋斗。我们一定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倍加珍惜当前安定祥和的政治局面,倍加珍惜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扎实抓好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不断书写更加绚丽的西藏历史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摘自:http:///news/rd/201105/t20110523_804266.htm

上一篇:摇篮教案设计下一篇:宿管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