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和谐之梦范文

2024-05-16

生态和谐之梦范文(精选8篇)

生态和谐之梦 第1篇

生态和谐之梦

九年级五班耿慧琪

中国梦,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这是每个中国人都期望实现的梦,在我看来,中国梦包含着许多方面,它不仅包括经济的腾飞,国际地位的提高,也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包括文化事业的繁荣等等,当然更包括生态环境的和谐。大好河山,景色多娇,是每个中国人的期盼。中国梦,我的梦。实现中国梦,必然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

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不可忽视的是,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近几个月,北方各地经常大雾笼罩,沙尘暴也频繁来袭,极端天气出现的次数也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让环境破坏成为梦想成真的“绊脚石”,实现中国梦,需要生态和谐,需要建设一个“美丽中国”。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块土地上,我们呼唤蔚蓝的天空,我们呼唤清新的空气,我们呼唤清澈的水源,我们呼唤充满生机的大地。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是每个人的义不容辞责任,保护生态环境,让中国梦变为现实,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对于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出台更多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监管,积极履行职责。而对于企业,坚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要把生态效益放在首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中国梦,我的梦,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对于环境保护,我们又该怎么做呢?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只是一句口号,必须拿出实际行动。用自己的智慧去保护环境,要从点滴小事做起,节约使用各种资源,要动员身边的人积极加入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等等。总之,为了我们自己,为了中国梦的实现,要把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理念牢记心中,时时刻刻不要忘记。

中国梦犹如一颗种子,这颗种子种子已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在未来,梦想之树必将茁壮成长,也必将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中国梦,我的梦,中国梦的实现任重而道远,但前途必定是光明的,让我们携手努力,追寻梦想,实现梦想!

生态和谐之梦 第2篇

假如说生活如果是一张纸,和谐就是画在这纸上的美妙图画;假如说生活如果是一段美妙的音乐,和谐就是与生活绝配的歌词……如果是这样,那么友谊必定是画出美妙图画的神笔,是生活绝配歌词的开头……

友谊闪烁着一颗灿烂、快乐的心,这些心集中在一起,共同发展,共同战斗。正如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谁也搬不动。何况我华夏儿女13亿呢?抗战那时越是困难,人们就越团结,朋友之间越能深交。而现在的我们总是安于现状,没有那时革命者的那种奋斗。有的美国人说,中国会栽在我们这辈人的身上。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而奋斗又是和谐的必须,正如:森林因为每一棵树而葱郁;大海因为每一滴水而浩瀚;天空因为每一片云而美丽。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的这两则都是用来写人的,然而在那和谐的图画中还有人与动物的和谐,人与动物这几年来好多了,现在几乎没有再发现非法捕杀动物的了——人与自然也放加了些和谐。

和谐中国,只要人人多献出一点爱,她就离我们不远。和谐便可以在我们的身边,就让我们在生活那张纸画上“和谐”的笑容。

我的梦——和谐中国之梦

记得有一个学者说过:“播下一粒种子,你将收获一片希望;实行一个行为,你将收获一个习惯;塑造一个性格,你将收获一个人生。”我一直很欣赏这种富有哲理性的说法。自从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把“求同异存”的种子播在国际的土壤之后,中美建交、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乃至我们成功的举办了运动会等时间是和谐给我们最好的馈赠,历史在把一个个喜讯传达给我们的同时,也向我们宣告了我们党领导人的卓识远见。若非周总理的这颗“求同异存”的种子,我们也许还停留在僵硬落后的局面,我们也不可能有今天如此美好的生活。由此可见,“和”为至上并非无稽之谈,至少它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1910月1日,历史在这一刻扭转,为我们翻开崭新的一页!此刻,再也不会有圆明园的硝烟、敦煌莫高窟的毁灭……随着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徐徐升空,瞬间,祖**亲露出了久违的微笑——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片刻,炎黄子孙那微微颤动的嘴唇,诉说着一切:虎门上空,那永不熄灭的硝烟,那忍受着十指连心的江姐,在敌人面前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更让我们折服,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必定是一个英雄!这一切的一切,已经在每个华夏儿女的身上,烙上了一个深深的`中国印!现在,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是一个中国人!”8月8日式中华儿女都热血沸腾的日子,从松花江之耻,到今天的奥运会开幕式圆满成功,体现了中国正一步步迈向强大,我们要让世界知道中国人再也不会挨打,而会屹立在世界之中!

20,不仅是中国的荣誉年,也是一个灾难年,更是考验中华民族真正的时刻!汶川地震的多少个日子里,耳畔回荡着抗灾者的英雄事迹;多少个日子里,中国人尽是绵延的汶川情;多少个日子里,陌生人的泪水为汶川洒满了祖国各地!他们并不无助,尽管面对的是天灾侵袭,因为有十三亿人民做他们的坚强后盾;他们并不空虚,就算灾难令他们一贫如洗,因为他们拥有十三一份真挚的爱;他们并不寂寞,即使此生真爱已不复存在,因为他们有十三亿位亲人在身边。我们共同的家叫“中国”!这时,我就想起一首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啊,只要亿万中华儿女精诚团结,就能战胜一切灾难;学会永不放弃,就会取得胜利的硕果!

生态和谐之梦 第3篇

一、培育感恩意识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构想, 因此感恩教育尤为必要。 所谓“感恩”, 可以理解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加强对在校生感恩意识的培育, 不仅能使学生对生活充满希望, 对自己充满信心, 而且能使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懂得感恩、以积极思维对待人和事、控制消极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等等;能够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 从而营造融洽和谐的校园氛围, 大大减轻学校管理学生的压力;感恩意识的培育可以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并内化为个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成为做人的基本修养。

二、感恩意识缺失的成因

(一) 家长普遍溺爱。 目前, 从在校生的年龄结构看, 大多数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 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占很大比重, 一些家长过于溺爱孩子, 紧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 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 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使得部分学生行为自私, 以自我为中心, 导致感恩层面呈现“精神真空”。

(二) 社会环境影响。 当前的社会环境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 加上社会处于转轨换型时期, 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遭受挑战。 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或多或少对孩子们产生负面影响。

(三) 道德教育缺失。 现在学校教育的核心主要在分数, 更多关注的是学生技能获奖率、考试通过率和就业率等, 缺乏感恩教育的学习内容, 教育方式单一, 还停留在概念化、形式化的理论灌输层面。 一些学生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缺乏感受, 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 极个别学生没有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 没有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严重影响感恩教育效果。

三、加强“感恩”意识的培育

(一) 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 父母是接触这张白纸最早的人, 也是最多的人。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 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 首先, 要建立合理的长幼家庭关系。 其次, 要让孩子了解父母为自己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再次, 要从小事开始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 家长应意识到感恩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转变教育观念, 从细节处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 在孩子的心里播下爱的种子。

(二) 创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 第一, 重视提高教师的感恩素质。 毫无疑问, 感恩素质已经成为新世纪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只有具备这一素质, 教师才能有冷静而睿智的头脑, 宽广博大的胸怀, 仁慈宽厚的爱心, 高瞻远瞩的目光;才能培养出胸襟开阔, 目标远大, 行动积极, 关心祖国、世界和人类未来的学生。

第二, 探索新的教育方式。 感恩教育要切实取得实效, 就必须以渗透式、启发式、实践性教育强化感恩意识, 重视师生互动,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制作精良的课件, 精心挑选与感恩意识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 学生可以自由欣赏、自由感叹、自由议论, 激起学生心中的波澜, 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与心灵撞击,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第三, 落实感恩行动。 营造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 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冶, 心灵得到震撼。 学校可以利用感恩节、主体班会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通过创设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和感恩社会等情境,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感受他人对自己的帮助, 从而使他们从思想上深化感恩意识,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更好地诠释和传递感恩情怀, 铸就他们的感恩品质。

第四, 注重感恩意识的培育。 学校作为传播文化的特定学习场所, 是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培养情感和形成价值观、塑造品德和养成行为的重要场所。 技工院校95%的学生是寄宿生, 校园文化对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显而易见。

(三) 创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社会正面的感恩教育必不可少, 倡导感恩的良好社会风气。 新闻媒体, 例如广播、报纸、网络等, 应该大力宣传高尚的社会道德风气, 对于在感恩方面的先进事迹多加报道并给予赞扬, 对于忘恩负义、知恩不报这类的负面新闻应给予严厉批评, 从而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 以消除不良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品德形成起着良好的熏陶作用。

(四) 形成感恩培育的合力。 感恩意识的培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需要学校、社会与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配合, 从而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是关键性环节。 大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 最为重要的还是要依靠学校教育, 所以, 高等学校一定要肩负起自身的崇高使命,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特别是感恩意识的培养。 家庭教育是辅助性环节, 社会教育是基础性环节。 社会转型对技工院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感恩教育不仅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而且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做到中西文化融合。

四、结语

感恩意识培育符合当前和谐社会对于技工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 能够促进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道德要求, 在构建和谐校园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是推动和谐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见, 对在校生开展感恩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Z].2004.

[2]湛红艳.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中国成人教育[J].2008 (11) .

[3]独立学院贫困学生感恩教育浅析[J].2015 (05) .

对话杨喜军:生态小兴安岭之梦 第4篇

这对于以森林及其生态系统为主体的小兴安岭林区来说,既为自身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机遇,又为支持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拓展了空间。如何贯彻落实”两区“建设规划?带着问题,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共伊春市委书记杨喜军——

记: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把“两区”建设纳入“十一五”全省总体发展的战略布局,是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深思熟虑,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那么,您能谈谈在当前的形势下,这样决策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

杨:应该说,建立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经济区,是统筹区域发展,建设林业强省的一个重要增长极,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选择,有利于促进南北呼应、东西联动的区域竞相发展,有利于加快工业、农业、林业的行业统筹发展。加快“两区”建设是建设黑龙江生态大省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林区小康社会的有效载体,也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记:小兴安岭都具备哪些独特的优势,使它在生态区域建设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

杨:大家都知道,森林是地球上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多和最稳定的陆地生态系统,也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和自然基础。而小兴安岭林区恰恰具有这样重要的战略地位,她不仅是“三江两河”的重要支流源头和水源涵养区,对周边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特别是南部粮食主产区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呵护作用。

同时,由于小兴安岭林区介于“哈大齐”工业走廊和“东部煤电化”基地之间,是我省东部与西部的绿色天然屏障,建立并发挥生态功能区的作用,直接关系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大局。

此外,从保护小兴安岭林区的森林多样性看,紧紧抓住林业发展的“黄金期”,抓好两区建设,加速恢复森林植被,提高林地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水平,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经济转型至关重要,直接关系伊春林区转型与发展之根本。从体现小兴安岭林区的魅力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蕴涵和进发的巨大潜能,全面推进两区建设,直接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境界。随着林业建设指导思想的转变,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伊春被确定为全国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城市,这些都为建立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经济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建立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经济区,对整个伊春地区的发展会有影响么?

杨:从伊春地区的历史看来,建立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经济区,是伊春发展史上带有根本性、战略性的一件大事,是又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记: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随着国家天保工程和其他林业重点建设工程的扩大延伸,伊春林区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那么,在这个进程中,伊春的目标和定位又是什么呢?

杨:目前的情况正是这样,随着国家天保工程和其他林业重点建设工程的扩大延伸,伊春正进入又快又好发展的新阶段。伊春市委九届十五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究了加快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作出了加快经济转型的决定,并据此提出了“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功能定位、总体目标。

“两区”建设的功能定位是,立足伊春,依托全省,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成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建成宜于居住、宜于创业的世界知名、中国一流、中等规模、生态园林城市。

记:看来,加快“两区”建设,实现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篇很大很深的文章,决非一日之功。

杨:的确是这样,伊春市委、市政府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觉得,要在“十一五”时期形成“两区”建设的基本框架,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林区为目标,以保护森林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为重点,遵循生态学、生态工程技术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依托现有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环境、人口、经济社会基础等比较优势。

为保证小兴安岭生态林区和生态经济区建设进展顺利,我们深入调查、研究,并制定了三条发展规划。

一是按照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狠抓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林区经济循环发展,尽快形成“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格局。

二是紧紧围绕保护、恢复、重构和发挥小兴安岭生态功能,正确运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理论和生态技术工程原理,突出“发展生态林业以保障生态安全、发展效益林业以满足多种需求、发展人文林业以弘扬绿色文明”的建设思想,逐步建立森林生态功能区、平原农田生态功能区、森林——草甸生态功能区齐头并进,天然林、湿地、江河源头、野生动植物和重要地质遗迹保护紧密相连,国有地方林业同步发展的生态体系。

到时,伊春即将呈现出伊春中心区、铁力市、嘉荫县形成“三点一线”、各具特色,沿公路铁路“绿色走廊”贯通南北,区(局)、乡镇、场所、村屯“星罗棋布”浑然一体的建设布局。

三是坚持“三大效益”兼顾、生态优先的战略,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加快推进商品林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森林旅游、生态畜牧、林都北药优势特色产业,科学发展木材精深加工和冶金、建材加工业,积极发展风电、水电清洁型能源产业,实现小兴安岭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生态良好、产业发达、体制先进、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社会文明”的新型林区发展道路。

记:我们了解到,伊春市委、市政府已经把建立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经济区确立为“一个系统工程,一个惠及林区人民、造福千秋万代的希望工程”。请您详细为我们解读一下工程的进展和思路。

杨:建立“两区”要本着生态优先、保护性开发、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和统一规划、讲求实效、鼓励创新以及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原则,按区域、流域和轻重缓急,生物与工程措施齐上,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形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

一要把生态建设全面纳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生态大省建设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重点倾斜,确保生态功能区建设迅速启动,并使之色产业、接续产业和非林替代产业,着力构建规模可观、品种丰富、布局优化、循环发展、优质高效的林业产业体系,提升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四要抓紧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专职、高效的领导与协调机制,将任务目标量化分解到位,纳入各级领导干部任期考核体系;适当增加政府投入,保证重点区域、领域和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向生态与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林权制度改革“两大试点”配套联动,着力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格局,不断提高生态市建设水平。 二要积极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全面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增强生态意识和资源保护意识,坚持依法治林、依法管林,着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加大森林后备资源的培育,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要紧紧依托生态功能区,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切实加强“南东北中”四大产业集聚区和经济带建设,大力发展优势特建设;对现有法规进行清理和修订,完善相应的政策措施,依法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着力形成全党重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格局,提高全社会办林业的水平。

用生态文明圆“美丽中国”之梦 第5篇

摘要:现在人们一边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城市病”等困扰,一边做着“美丽中国”的梦。长期以来的经济的高速发展让自然环境被蹂躏的面目全非,人们后知后觉才意识到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学会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必要性。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任重而道远,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环境污染;美丽中国

阳光五月,初夏的时光,放眼我们身处的青青校园,花开了,草青了,树绿了。这个时节的校园里草长莺飞、生机勃勃。的确,我们校园非常注重绿化建设,而且建设的很好。走出校园,小到城市的每一条道路,大到祖国的山川河流,生态文明建设早已成为“美丽中国”的强有力口号。

当5年前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而5年后,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用专章论述时,5年的时间生态文明地位的“升格”,这不仅是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更加重视,对生态发展规律认识的更加深刻,也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民意的呼唤。

前段时间的北京雾霾天气状况,空气质量严重告急。PM2.5在走入公众视线的同时,带起了公众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度。现在,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已成为现实,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或是无视的。然而在雾霾天气惊魂未消之际,地下水污染、河道污染又先后被揭露,污染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惶恐不安。

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国家的工业化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快速。当林立的高楼一栋栋拔地崛起,当人们的钱包越来越鼓的时候,我们同样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困扰,也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物质丰富并不是生活质量的全部,清新空气、干净的水、宜居环境、放心食品也是幸福的必备元素。于是我们开始做梦,做一个关于“美丽中国”的梦。

正是因为长期以来的高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集中激化,才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才令人们生活堪忧,深刻感受到必须保护生态平衡。所以,我认为可以理解生态文明为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一种成果。

所谓生态文明,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加上十八大成果,就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让美丽中国梦不会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其中最显著的亮点有三个:一是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二是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就是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三是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而且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从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的党代会的报告,到如今的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建立节约资源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升华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到“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指引,到“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再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路径,到最后的“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已是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八大所理解和规划的优、节、保、建四大战略任务,早已超越了单

纯的节能减排、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等问题,而是上升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现代化发展高度、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源头上抓起。首先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我们党清楚并准确的抓住了问题所存在的症结。在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始终没有突破50%。第二产业消耗了全国70%的能源资源,而重化工又消耗了这70%中的70%。加上一些地方和行业“三高一低”的粗放式生产方式,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危机。因此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势在必行。

从优化国土开发空间格局到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再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我国将更加尊重自然规律、依靠发展方式转变、强调制度保障。展望了一个“给生态环境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这样会引起广大公众强烈而广泛的共鸣。另一方面,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在开启了一轮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热潮之时,我相信公众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将更加有信心,而自身也会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身体力行、作出积极努力。

生态文明是中国转型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民心所向。自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多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注重节约资源,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下大力气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所以,我们应该从国家的这些有着重大意义的战略中看到希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难在坚持。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每一个人的努力,都从自身改变开始,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环境。我们定会在前方不远处看见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曙光,也会离那个“美丽中国”的梦想更近。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 ;人民出版社

[2]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的报告;新华网;2012.11

[3] 姜惠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2

[4] 李春江,陈枫,吴瑶;生态文明建设是文明的延续升级[N];南方日报;2012.11.10(008)

[5] 朱珉迕,谈燕,缪毅容;生态文明,关乎福祉与未来[N];解放日报;2012-11-14(002)

[6] 李干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N];中国环境报;2012-11-26(002)

[7] 孔祥武,魏贺,罗艾桦,贺勇,王伟健,胡洪江;美丽中国 永续发展[N];人民日报;2012-11-14(001)

生态和谐之梦 第6篇

以“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之梦

2011010254水利系12班韩晗

【摘要】:美丽中国概念的提出,显示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本文作者就中国当下生态文明的现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有重点的阐述,并在文章最后,由生态文明延拓升华到美丽中国的真正内涵。

一、近年来的重要成就——民族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认识的提高

首先,必须肯定的是,自改革开放经济的迅速发展之后,当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处在最高点的高度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从十七大与十八大的报告中看,这只是一个很良好的开端,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速度将会以更快的趋势上升。

政策方面,早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就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小康新要求”的“十大亮点”之一,这是一次升华;而十八大再次重申“生态文明”,并将它作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这意味着环境保护已经升华到了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同时在思想方面,“美丽中国”这一温暖诗意的理念的提出,将生态文明植入到了全民的心中,从自我做起的建设生态文明甚至成为百姓们的时尚,当生态保护从一种意识转到一种习惯时,这才是最深的烙印,才是从源头上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方面,监管制度的加强,企业素质的整体提高,民众强烈的保护意识,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污染治理作为发展路上必须解决的问题,因为现在的社会中,一个污染企业的落成,必然面临着当地民众的强烈抗议,尽管这个企业或许会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而这在十年前的以经济发展作为核心的中国是很难见到的。

如果说改革开放后的头二十年,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仅限于投资治理,来优化一些诸如森林覆盖率的数据的话,那么现在政府所做的便是引导,引导整个社会来一起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一个从政府单一的努力向中华民族共同来努力的最鲜明的伟大转折与成就!——而这个成就的效果才刚刚开始,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才正是它大放光彩的时候。

二、存在的最迫切的问题及原因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刚刚起步,自然会面临诸多的新问题,这里仅列举我认为很有必要一说且感受颇深的几点。

1.作为一名工科生,我觉得首先要说的问题就是科技能力的不足。观近十年来,创新的科学技术在生态保护方面所取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几乎一直在采用以前的老方法,但这对于现在的污染情况适不适用尚且未知。从未听说有新的研究结果问世,有望解决或改善某项污染问题。

感受最深的是在去年暑期实践的时候,我们在浙江省淮安市农业局和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了解到,单就农业上的化肥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实在是难以解决,因为化肥施用是“面源污染”,它不像工业污染是“点源污染”,只要严格控制排污点,就能解决问题。化肥伴随雨水冲击很难控制,唯一的解决途径只能是从化肥本身入手,而近些年的化肥的成份从来没有过改进,依旧是以提高产量为主,没有考虑到对生态的破坏,也没有任何科研项目是针对这个情况成立,科技能力的空白尽显无疑。

虽说科技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有限作用不单单是在中国存在,而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但我希望在所有科研人员的重视与努力下,我们中国能够率先迈出,领衔世界科技创新建设生态文明的步伐。

2.我国已经建设了一些示范性生态城市,但大部分都是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参与下进行的。有参与建设者曾说:“坦白地讲,中国的很多活动都是徒有其表,它们在宣传上都非常高调,都有一些被认为是‘低碳’或是‘生态城市’的东西,但这些热情却很少能转化成实际,顶多是一种普通的商业行为。”这说明了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的“面子工程”问题依然严重,急需解决。

3.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完整可靠的制度体系。还是化肥问题,农业局的同志告诉我们,当雨水把化肥冲入河流中以后,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就不归他们处理了,归环境局管,而当河流流出他们市境内后,就又可以把问题交给下游城市了,这样一级靠一级,最终化肥污染的问题是没有得到解决的。这表明部门之间的职责不够明确,一旦出现交错,极有可能将问题架空。

4.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撑。我找了一组数据来横向对比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环境治理时的经济基础:美国开始大规模治理环境问题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11 000美元,日本虽较低,也超过了4 000美元。而我国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仅2000美元,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况且还要兼顾基础建设、交通、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投资需求。[1]i因此,在目前的国力下,社会还无力集中更多的资金来改善环境质量,也很难指望在近期内经济实力发展到足以跨越环境问题这一关。

三、建设生态文明我们所该做且能做的1.还是先讲科技创新。

治理生态的一大手段就是科技创新,而现在我们在科技创新上尚未起步。所以,我觉得像清华大学这样顶尖的高校更有义务和环保科研机构一起,承担起对环保科学、技术以及新产品的研发任务,促进我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新兴产业发展,(对肖老师说:这或许会影响我们的学科排名,但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却有着更深的意义)同时,我们毕业的学子可以带头领起环保咨询、设计、工程、服务和保险等新兴生态产业的步伐。

2.在措施上,应当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这其中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培养专业的执法队伍,采取行之有效的执法手段等。我觉得,当到达一定阶段时,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律严惩。有时候我在甚至想,干脆搞一个“生态大革命”,或许不现实,但完全映了治理生态污染的核心要求——“严”,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任何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个人和单位都要补偿环境损失,而且不能是补偿之后还能赚很多。

3.信息时代就应该加快环保的信息化建设,使“生态民主”的概念深入人心,“务实”是必须的,但是“务虚”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让老百姓知晓了,才能保障他们参与环境保护的决策权和监督权,发挥出“生态民主”的能力。这一点,我感觉得到目前的开端已经很好,我坚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让“务虚”尽快起到务实的作用。

4.急需建立一套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系。

只有改善以GDP论干部业绩的局面,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考核干部的一项重要且有效的指标,才能促进地方官员的“生态建设之心”。同时借鉴美国使用

绿色税收和绿色收费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经验,包括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对造成污染的企业征税,将税收与环保表现挂钩。

我所理解的比较深刻的一点是——中国拥有前所未有的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这里的生态文明,是由简单的生态保护,转入到整个社会精神与文化的层次的,也就是我在第一部分中所提到的生态文明建设由意识转向习惯。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都已在中国扎根,而它们反映的正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而在当下,生态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应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因为在那里首先爆发生态危机。但一是因为西方强大的技术资金使本国生态危机得以缓解;二是因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惯性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三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生态成本。西方已经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而以上三点非中国国情,这就意味着中华民族转向生态文明的跨越式发展拥有极好的机遇。[2]ii

所以,十八大中美丽中国的提出实在是恰到好处,我们都迫切的希望抓住这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将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融在一起,让美丽中国不仅美在形象,更要美在气质、美在行为。

我的一个中国梦就是,希望有未来的某一天,当外国人谈起中国的时候,他们的印象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悠久、国力强盛的国家,更是一个生态文明、美丽和谐的中国![1]i数据来源: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2-06-26

生态和谐之梦 第7篇

创建生态乡镇构建和谐文昌

-------文昌镇创建生态乡镇简介

沙坡头区文昌镇地处中卫城市核心区,现辖8个行政村、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3574人,辖区面积24平方公里。近年来,文昌镇党委、政府以生态乡镇创建为载体,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目标,大力实施城市开发建设,全面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全镇生态环境、村镇面貌明显改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截止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50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2.01亿元,全镇先后拆迁改造城中村土坯房1000多个庄台,自主开发建设了黄湾新村、东关康民花园等7个花园式农居小区,新建农居小区面积达32多万平方米,让4000余户农民住上了新楼。与此同时,镇上借助全区“黄河金岸工程”实施,先后开发新建了双桥黄河生态旅游度假村、蔡桥黄河游乐场、虹河水上乐园等沿河生态旅游项目,并沿沙宁路一线开辟宽幅林网3千米400多亩,栽植各类风景树木50000余株。目前,全镇辖区居民自来水普及率达98%,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92%,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3%,辖区绿地面积达300万平方米,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26.04平方米,绿地率达39.02%,绿化覆盖率达35.96%,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5%,城乡环境面貌日新月异。

生态和谐之梦 第8篇

《仲夏夜之梦》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早期的著名喜剧。该剧创作于十六世纪九十年代, 正是英国历史上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政权相对巩固, 社会比较稳定,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英国文艺复兴运动和人文主义运动也进入繁荣昌盛阶段。古希腊、罗马作品的手抄本和艺术品的发现, 使沉闷的欧洲忽然发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古希腊、罗马文化中所描绘的人、神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世界和人们对现世幸福的不懈追求, 使饱受教会压制的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冲破一切中世纪精神枷锁, 粉碎所有清规戒律的欲望。文艺复兴使人们开始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人权、人性、人道逐渐代替了神的统治。

莎士比亚和这一时期其他的人文主义作家一样, 富有新兴资产阶级反教会、反封建的战斗热情。《仲夏夜之梦》便是一部集中体现文艺复兴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喜剧。虽然剧中的故事发生在古希腊时代, 但人物的思想感情、道德标准却完全是以当时英国现实生活为依据的。莎士比亚在剧中满腔热情地描绘了资产阶级新女性争取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权力、反抗父权制的斗争, 并通过现实与自然的对比, 表达了人与人平等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主义理想。该文拟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对《仲夏夜之梦》中的女性和自然进行解读。

1 现实的父权的雅典

剧本一开头, 贵族伊吉斯气急败坏地在雅典公爵忒修斯面前控诉他的女儿赫米娅违反父命, 自找对象, 不肯嫁给父亲给她选定的女婿狄米特律斯。伊吉斯无疑是封建社会父权制的家长代表, 他认定女儿只是他的私有财产, 他有权任意处置女儿。他振振有词地说:“因为她是我的女儿, 我可以随意处置她”[2]。他不顾女儿的意愿, 选择狄米特律斯做自己的女婿, 只是建立在自己的喜好上, “我欢喜他, 我愿意把属于我所有的给他;她是我的, 我要把我在她身上的一切权利都授给狄米特律斯”[2], 女儿的婚姻只是他满足自身欲望的工具而已。公爵忒修斯则是封建社会父权制的统治阶级代表, 他显然是维护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的。他与希波吕忒的婚姻就是建立在强权的基础上。在远征阿玛宗之后, 忒修斯娶阿玛宗女王希波吕忒为妻, 对于他通过暴力而取得的婚姻忒修斯毫不讳言, “我用我的剑向你求婚, 用威力的侵凌赢得了你的芳心”[2]。对于赫米娅的婚姻, 他当然认为赫米娅理应服从父亲, “你的父亲对于你应当是一尊神明;你的美貌是他给与的, 你就像在他手中捏成的一块蜡像, 他可以保全你, 也可以毁灭你”[2]。现实的雅典充满着各种男权的欲望, 公爵忒修斯用武力征服希波吕忒的欲望, 贵族伊吉斯掌控女儿婚姻的欲望, 狄米特律斯对并不爱他的赫米娅的追求也只是满足自己对女性征服的欲望。

女主人公赫米娅为了争取婚姻自主, 敢于对簿公堂, 违抗父亲的意志和雅典的法律, 据理力争。在公爵劝她服从父命时, 赫米娅不担心自己的名誉会受损, 公开为自己的恋人辩护, 迫使公爵也不得不承认拉山德也是一个好青年。当公爵威胁她, 如果不服从父命, “不是受死刑, 便是永远和男人隔绝”[2]时, 她毫不畏惧地表示要把贞操奉献给自己的心上人。

赫米娅是莎士比亚笔下资产阶级新女性的代表, 她对父权制的勇敢抗争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对于女性地位和权利的重新考量。中世纪的教会对塑造社会的价值取向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在妇女的社会地位问题上也不例外。教会声称女人是爱娃的后代, 只会诱惑男人走向堕落, 这一观念在整个中世纪时期都占据着统治地位。亨利八世继位后, 发动了宗教改革运动, 改革者们对罗马教会的信仰提出了质疑。1534年, 亨利八世宣布自己为英国教会的最高统领。从此, 教会对英国的统治告一段落, 教会对妇女的不公正态度也受到了极大地动摇。

宗教改革者们非常关注妇女的地位问题。首先, 在整个16世纪, 婚姻的重要性得到了不断的强调, 从而打破了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思想。对婚姻的重视, 也使整个社会以更加严肃的态度来看待妇女地位问题。另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发展就是人们开始呼吁对妇女进行教育, 女子学校开始在英国出现。受过教育的妇女们不再仅仅是一个丈夫的好妻子, 孩子的好母亲, 家庭的好管家。资产阶级新女性们要求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 扮演更丰富的社会角色。在伊利莎白时期, 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女性, 其中最杰出的恐怕就是女王她本人了。

伊利莎白女王博学多才, 自幼就通晓历史、地理、数学、音乐、建筑、拉丁文、希腊文、法文、意大利及西班牙文。她对妇女提出了很高的文化素质标准, 这一点经常被妇女教育的支持者们引用, 成为他们辩论的最有力的论据。伊利莎白虽然终身未嫁, 但她一直牢牢地掌握了政权, 从不允许她的私人顾问和议会过分干预她的决定, 而在她统治下的英国欣欣向荣, 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伊利莎白女王无疑为人们树立了一个自立自强的光辉的女性形象。她间接地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其中, 妇女们受到的尊重和得到的自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

莎士比亚显然不是在一个社会真空里进行戏剧创作的, 他的成功取决于观众们的满意程度, 而这些观众们是决不会接受那些离现实生活太遥远的角色的。我们还应该注意到, 当时的妇女也成为了戏院观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莎士比亚当然不会忽视她们的存在。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 都创作于伊利莎白时期。在这些喜剧中, 莎士比亚塑造了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的资产阶级新女性的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 莎士比亚倾注了人文主义的理想:出身高贵, 温柔美丽, 心地善良, 而且蕴藏着强大的精神力量, 特别突出的是她们对爱情的忠贞, 和对父权制的抗争。

2 理想的和谐的森林

在现实社会强大的父权制的压迫下, 赫米娅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新女性虽然已经勇于呐喊出自己的声音, 然而, 她所做的一切抗争并不能改变她必须遵从父命嫁给狄米特律斯的现实, 违背父命的结局只能是受死刑或是成为“终生幽闭在阴沉的庵院中, 向着凄凉寂寞的明月唱着暗淡的圣歌”[2]的修女。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 赫米娅偕同恋人拉山德一起逃离雅典, 来到了雅典近郊的森林。

读者的视角一进入绿色的森林, 就立即被大自然的生机盎然、摇曳多姿的奇妙景象所吸引, 谿谷、山陵、荆棘、丛薮、婷婷的莲馨花、草环上的露珠……绿色世界的浪漫与梦幻, 和充满欲望与矛盾的现实世界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仙王奥布朗和仙后提泰妮娅因一个侍儿产生了矛盾, 然而森林中的仙后却全然不像现实中的希波吕忒一样对丈夫百般顺从, 她执意不肯对仙王让步。当仙王指责她是“骄傲的提泰妮娅”[2]时, 她毫不客气地回敬他是“嫉妒的奥布朗”[2]。男性与女性在这个自然的王国里有着平等的地位, 这与雅典的男权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争执使得季候反常, “春季、夏季、丰收的秋季、暴怒的冬季, 都改换了他们素来的装束, 惊愕的世界不能再凭着他们的出产辨别出谁是谁来”[2], 瘴雨滂沱, 河流泛滥, 庄稼腐败, 牲畜瘟死。仙后提泰妮娅愤愤地说:“这都是因为我们的不和所致, 我们是一切灾祸的根源”[2]。父权制所强调的男性与女性的二元对立在自然的王国里成了一切灾祸的根源, 只有消除了人-自然、男性-女性的二元对立, 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和谐相处, 世界才能重归美好。

由于精灵帕克的愚弄, 仙后爱上了长着驴头的贫贱的雅典织工波顿, 雅典父权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在这个梦幻的森林里似乎不再起作用, 在这里, 神仙与凡人, 贵族与平民尽情地相爱。进入森林的四个年青人也受到帕克的愚弄, 关系一度陷入混乱, 然而也正是在魔力花汁的帮助下, 四个年青人才终于理顺了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赫米娅与拉山德, 海丽娜与狄米特律斯, 有情人终成眷属。公爵忒修斯在进入了森林后也一改在雅典刻板而不近人情的态度, 欣然认同了两对年青人的爱情, 并准许他们一同前往神庙举行婚礼。一切在现实社会中的不可能在这奇妙的绿色森林里都成为了可能。

绿色森林是莎士比亚心中的理想世界, “它并不是对现实的逃避, 而是人类生活企图效仿的世界的真正形式。” (弗莱, 1998) 大自然王国洋溢着人文主义精神, 没有了父权的高高在上, 没有了两性的对立, 没有了森严的等级, “在这个世界里, 日月星辰、森林平原、幽谷河湾、鸟语花香、人间仙界、贵族凡夫……都以温馨亲切的姿态应和契合着人们的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 (骆蔓, 2003:16-21) 人们只有回归了自然, 放下征服的欲望, 消除了二元对立, 两性平等相处, 人、神与自然和谐共处, 才能拥有美满幸福的生活。

3 结束语

《仲夏夜之梦》由于描写了众多充满喜剧色彩的恋爱和婚姻事件, 而被一些人认为它只是一出为庆祝皇家婚典而创作, 仅供人娱乐而没有思想的插科打诨的闹剧。实际上, 《仲夏夜之梦》深刻反映了16世纪英国文艺复兴运动和人文主义运动浪潮下新兴资产阶级对于人权 (包括女权) 的要求, 表达了反对父权制, 反对二元对立, 回归自然, 人、神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摘要:《仲夏夜之梦》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早期的著名喜剧, 对于该剧的文学批评大多基于“女权主义”与“梦的意象”等角度。以生态女性主义视角重新解读《仲夏夜之梦》中的女性与自然, 不难发现, 该剧深刻反映了16世纪英国文艺复兴运动和人文主义运动浪潮下新兴资产阶级对于人权 (包括女权) 的要求, 表达了反对父权制, 反对二元对立, 回归自然, 人、神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女性主义理想。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

参考文献

[1]查伦·斯普雷特纳克.生态女性主义建设性的重大贡献[J].国外社会科学, 1997 (6) :63-66.

[2]朱生豪, 译.莎士比亚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3]弗莱.批评的剖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8.

上一篇:国优达标创建工作计划下一篇:三都(答案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