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政治效能感现状

2024-06-05

国内外政治效能感现状(精选8篇)

国内外政治效能感现状 第1篇

农民工政治效能感的实证研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由于受户籍制度以及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限制,其中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接受教育选择不自由,使得农民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一种受压制和被歧视的地位。农民面对自己的制度性强加成分,没有个人的选择自由,只有被动的接受。而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制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农民能自己选择自己的就业地点,虽受户籍制度的相关限制,大量的农村人口依然涌入了城市,在改革的浪潮中寻求新的职业发展,农民工群体得以形成和壮大,农民工的政治心理随着进城过程也经历着变化。

一、主要概念界定

(一)农民工。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

(二)政治效能感。政治效能感是指公民认为自己能够对政府产生影响的信念,包含两个维度: 其一,与他人相比,个人自认为对政府具有影响力。其二,面对政治体系而言,个人自认为政府会对其要求有所回应。这两个维度可以概括为内在效能感和外在效能感,并指出“内在政治效能感是个人相信自己可以影响政府的感觉,而外在政治效能感则是个体相信当权者或者政府应当回应民众的感觉”。

二、研究设计

文章的研究内容为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和政治信任对其政治效能感产生的影响,研究目的是探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进城务工之后对于自己身份的认知情况和对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信任状况,以及从何种角度可以提升农民工的政治效能感。研究过程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研究问卷设计。第二阶段主要是实地调查阶段,湖北省武汉市多个火车站、汽车站作为样本采集点,候车人群作为目标群体,随机采访候车人群,选择符合问卷目标群体的人进行问卷调查。第三阶段是问卷整理和报告撰写阶段。

三、变量测量

(一)因变量:政治效能感。本研究的因变量是公众的政治效能感,主要通过对问卷中如下五个问题的选项为完全同意、比较同意、比较反对和完全反对,分别赋值1-4分,分值越高,表示政治效能感越强。我们用主成分法进行因子分析,经最大方差法旋转提取两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外在效能感因子”和“内在效能感因子”,如“表一”所示。

数据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生代农民工集体行动的政治心理机制及其调适研究》社会调查问卷数据。

(二)预测变量:身份认同与政治信任。包括如下方面:

1.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状况。在公众的身份认同方面,通过对问卷中如下问题的选项,即完全同意、比较同意、比较反对和完全反对,分别赋值1-4分,分数越高说明认为城乡差别越大。我们用主成分法进行因子分析,经最大方差法旋转提取三个因子,分别命名为“社会阶层认知因子”“城乡差别认知因子”和“社会地位认知因子”,如“表二”所示。

2.农民工的政治信任状况。在农民工的政治信任方面,通过询问受访者对中国共产党、政府、人大、公安机关、军队、法院、工会、青年团和妇联9类信任对象的信任程度来测量其社会信任状况,选项为非常信任、有些信任、不太信任和完全不信任,分别赋值 1-4 分,分值越高,代表对这些对象的信任程度越高。运用主成分法对这9个项目进行因子分析,经最大方差法旋转后,我们提取了两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国家机关信任因子”和“社会团体信任因子”,如“表三”所示。

四、数据分析与发现

完成了对主要变量的测量后,为了全面探讨社会信任和政治参与对公众政治效能感的影响,根据研究策略,分别以外在效能感和内在效能感为因变量,以身份认同感和政治信任为主要预测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如“表四”所示。

数据分析表明,城乡差别认知对农民工的外在政治效能感和内在政治效能感都具有显著相关性,但是作为主要预测变量的身份认同和政治信任对农民工的外在效能感和内在效能感有显著不同。国家机关信任只对农民工外在政治效能感具有统计显著性,而社会地位认知仅对内在效能感具有显著影响。总的来说,作为预测变量的政治信任和身份认同对于农民工政治效能感均具有显著影响,只是不同维度对于内在效能感和外在效能感的影响有所区别。

五、结论与讨论

基于2016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孔凡义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生代农民工集体行动的政治心理机制及其调适研究》社会调查数据,在数据结果分析中发现身份认同和政治信任更是与农民工政治效能感相关的重要因素。

身份认同和政治信任是政治效能感的重要预测变量。作为身份认同的三个因子,城乡差别认知和社会地位认知对农民工政治效能感具有统计显著性,但是社会阶层认知对于农民工政治效能感在本次数据中并未有显著影响。城乡差别认知不仅对农民工外在效能感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还影响着其内在效能感。数据显示,农民工越认为自己与城市人无异,其内在效能感和外在效能感就越高,这是城市化过程中给农民工带来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市务工过程中,更好地适应了城市生活,经历更加丰富,眼界更加开阔,人与人之间交往增多,对社会的了解更加深入,进而对社会政治生活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诉求,并期待自己的想法得到回??,相应的,政治效能感得以提升。社会地位认知因子仅对农民工内在效能感产生显著性影响,数据显示,农民工内心认为自己社会地位越高,内在效能感越强,越认为自己能够影响政府。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民工的心理认知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任劳任怨的形象,反而随着自己劳动技能的提升,自信心增强,农民工对工作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认为自己在社会上地位提升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社会,近年来农民工讨薪成功也反映了这一现象。因此,随着农民工社会地位认知的提高,其内在政治效能感也在增强。

在政治信任方面,国家机关信任因子对于农民工外在效能感具有显著影响,相反,社会团体信任因子与农民工政治效能感并无密切关系。农民工对于政府、人大、公安机关和军队等国家机关的信任度越高,代表着他们对自己政治诉求的回应期待越高,这种信任体现了他们对于国家机关办事程序和办事效率的认知,对其回应自身诉求更有信心。这种信任是农民工自身心理认知,但其来源于实际。近年来,农民工在讨薪过程中体会到以劳动局为代表的国家机关的帮助,在现实工作中,面对劳动剥削,农民工的诉求能得到相关部门有效及时的回应,逐渐农民工对于国家机关的信任感上升,因而也能提高其外在效能感。

从以上分析来看,笔者认为未来的政治效能感研究应继续将农民工对于社会的认知纳入考虑范畴,同时考虑在城乡二元制结构下,农民工作为流动人口对于自身身份认同的感知变化以及相应对政治效能感产生的影响。对于农民工这一广大特殊群体,应关注其心理变化,提升其政治效能感,促进我国民主与法制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淑华,李海莹,刘芳.(2012).身份认同研究综述,心理研究2005(1):21-27.[2]李翠玲,段学芬.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农民工的市民化.人力资源管理,2010(4):46-48.[3]付建军.农民工政治效能感的现状和后果.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1):77-90.[4]唐斌.广州地区农民工政治信任状况的实证研究.行政与法,2012(03):64-68.

国内外政治效能感现状 第2篇

中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本研究以随机选取某中学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二年级共254人为被试,采用协方差结构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及LSD最小显著差法,考察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中学实施新课标教育提供指导与借鉴.研究表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从总体上表现显著,其层次与年级的交互显著;初一学习自我效能感最高,与初二、高一的差异显著,三者一直呈下降趋势;高一和高二的.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也存在显著差异.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个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以及情绪和生理状态因素.

作 者:徐靖雯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石岩公学刊 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英文刊名:ZHONGXIAOXUE XINLI JIANKANG JIAOYU年,卷(期):2009”"(7)分类号:G63关键词:学习自我效能感 现状差异 影响因素

国内外政治效能感现状 第3篇

效能一词, 源于政治科学与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上的效能是指个人对获得某种结果所须具备能力的一种认识。[1]自我效能理论是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 是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一经提就引起了广泛关注[2]。“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其能否实施某一为的能力的推测和判断”。自我效能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个体对任务的选择;付出的努力以及在困难条件下对活动的坚持性。教师效能感 (teacher-efficacy) 是指“教师对其影响学生发展的能力的信任程度”, 该概念首先由兰德研究小组 (Rand Corporation) 在1976年提出, 至今已经有27年的发展历史。

教师效能感的第一个研究是由兰德研究小组在1976年进行的, 他们的研究基础是罗特 (Rotter) 的社会学习理论, 尤其是控制点的概念 (locus of control) 。兰德研究者把教师效能感看成是教师认为他们能够控制其活动的强化程度, 也就是说强化的控制是在他们自己手里还是在于外部环境。

兰德研究引起了广大研究者对教师效能感测量的兴趣, 此后的研究者们发展了三个量表:一是古斯克 (Cuskey) 的学生成绩责任感量表;二是罗斯 (Rose) 等人的教师控制点量表;三是韦伯 (Webb) 效能量表。它们都是以罗特的控制点作为理论基础, 把教师效能感看成是教师对其内部影响因素的信念。

2 教师效能感研究的深入发展及国内相关研究的出现

1997年, 班杜拉提出了一个含30个项目、包含7个分量表的测验。该7个方面是:影响决策的效能感、影响学校资源的效能感、教学效能感、纪律效能感、家庭参与效能感、社区参与效能感、积极学校氛围创设的效能感。每个项目采取9点评定法。特称恩-默兰等人在1998年提出了一种综合性的教师效能感研究模式, 其模式更注重视教师效能感信息来源、认知过程以及教学任务、情景的分析过程和个教学能力的评估过程, 教师的教学表现对效能感的影响的研究。此研究影响教师效能感研究趋向整合。

20世纪90年代以后, 教学效能感逐渐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最早只是一些评价国外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的文章。随后出现了一些开拓性的研究。国内研究主要是针对教学效能感的定义与结构、影响因素、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的分析、如何培养等几个方面。

在教学效能感的定义上, 我国的学者大多是接受了国外的研究成果。辛涛在其文章中引

用了Ashton&Webb, 1986;Gibson&Dembo, 1984

对于教学效能感的定义:人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这种主观判断定为一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关于教学效能感结构的研究, 俞国良等人 (1995年) 采用教师教学效能量表对382名师范院校在校生及中学教师进行测查, 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教师教学效能感可分为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这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和Ashton的教师教学效能感模型相一致。他们编制了我国的《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吴国来等人在总结了国外学者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不同界定的基础上认为:一般效能感是教师对于教与学的关系, 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而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 即教师有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信念。

从对资料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国内对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结构, 基本上沿用九十年代的俞国良、辛涛、申继亮等人的研究, 近年来, 在这方面的实证性研究并不多, 学者们更多地把眼光放在了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教学效能感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以及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培养等方面。

3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深入研究

3.1 教学效能感影响因素的分析

心理及教育学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提出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认为, 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主要由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其中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文化背景、学校特点、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学历因素等。教师的主观因素则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关键, 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价值观和自我概念。可见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目前在这一问题上并没有统一的划分维度。

3.2 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

俞国良等人 (1999年) 认为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教学效能感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面:二者教学效能感存在着显著差异, 专家和新手型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纬度对教学行为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罗晓路 (2000年) 认为在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之间的关系方面:专家型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新手型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监控能力的所有纬度都有显著的相关。专家型教师在教学监控能力的各个方面均优于新手型教师。

3.3 教学效能感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屈卫国 (1999年) 研究发现教学效能感特别是个人效能感与教学效果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个人教学效能感在教学活动中主要具有四大功能:决定教师对教学活动的选择及对教学活动的坚持性;决定教师对教学困难的态度;影响新的教学行为的获得和该新行为在此后的表现;影响教学时的情绪状态。

3.4 教学效能感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马会军 (2003年) 研究了教师教学效能感对师范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教学效能感影响师范生教育信念的建立和教学策略的掌握。毛晋平 (2005年) 研究了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对学生学习归因的影响: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与学生学习的外部归隐, 如学生努力、环境影响有显著相关;其中16年以上教龄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与学生学习的努力、能力、环境影响等有显著相关。

4 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的展望

4.1 在将来的研究中,

研究者将进一步探讨教师效能的含义和特性。只有对该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 并取得广泛的共识, 才能较好的解决教师效能感研究中存在的许多难题。

4.2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一个牵涉到众多

变量的因素, 因此不应该孤立的研究, 应该放入教师成长的大环境中去综合考虑。

4.3 如何对教师效能感进行精确的测量。

最重要的是要表述效能感测量的适当水平。为了使测量具有解释性和预测性, 自我效能的测量必须在其作用的领域内进行分析, 反映该领域内不同任务的要求。

4.4 在对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的分析上,

多集中在对学校因素和教师自身的外部特征变量方面, 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念、归因模式等内部变量和社会文化因素方面的探讨较少。而且在研究中的分歧比较大, 同一个问题, 不同的学者甚至能得出相反的结论, 尤其表现在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上。

4.5 在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研究上, 对

于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作用, 则涉及较少, 应成为以后研究的重点。

4.6 迄今为止,

多数研究者都是从教师个体出发来研究教师效能感的, 但是教师集体效能感的有关文献积累不多, 这是今后研究者的一个兴奋点。

参考文献

国内外政治效能感现状 第4篇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归因 相关性

教育部在2003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并把情感态度作为课程发展目标之一;而自我效能感与归因在学生的情感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题把握与感受。其决定着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着人们在困难任务前的态度,影响着人们新行为的习得及习得的表现,也影响着人们活动时的情绪(班杜拉,1986)。归因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在其人际知觉研究中提出来的,他指出,人们对于事件或特定行为的结果,总是倾向于把它归因与一些内部的(个人的)和外部的(环境的)因素;其结果概念并不源于逻辑推理,而是来自于对复杂现象简单化、笼统化的常识理解(海德,1976)。到上世纪70年代末,心理学家韦纳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于上世纪80年代修正了该理论,并运用该理论探讨和解释人们造成自身行为成败的原因。

自我效能感与归因作为个体行为动机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对个体的性为动机有着重要作用,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班杜拉认为个体对内部成功因素的归因能够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相反,个体对外部失败的归因则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班杜拉,1986)。

一、研究分類

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以“主题”为检索点,以“自我效能感”并含“归因”为检索词,匹配词为“精确”进行搜索,总有文献(从2004到2014)492条,其中研究自我效能感与归因的相关性的仅有5条,研究二者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的有13条,共18条。本文主要对这18篇文章进行分析。

二、研究现状总结

1.研究对象。我国研究自我效能感与归因相关性的研究以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共有10篇;有5篇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2篇为教师,1篇为高职高专生。

2.研究领域。在这18篇研究自我效能感与归因相关性的文章中,主要是以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研究为主,其中两篇研究二者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两篇研究二者与缺陷感的关系,两篇研究二者与学习怠倦的关系,其他有研究二者与择业焦虑,与自主学习,与师生关系,与自尊等的相关性,仅有5篇专门研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具体分析如下:

(1)归因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王世嫘,赵洁(2011)以济南市526名留守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其自我效能感与归因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留守中学生的学习归因与学习自我效能感成效显著,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归因中内部可控因素对留守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罗良等(2005)以及刘艳、李刚(2008)对教师的归因方式与自我效能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教师的能力对创造效能有预测作用,而能力、任务、努力三种归因因素对工作效能有预测作用,且在不同性别、教龄的教师群体中的归因方式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赵峥、张宁(2008)对559名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归因方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倾向于将正性时间归因于内部、稳定和全面维度的大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且这种倾向存在性别差异。作者在2014年对舞蹈专业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归因的相关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舞蹈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能力、情绪和运气三个归因因素成明显正相关,与任务难度、老师两个归因因素成明显负相关。

(2)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林媛(2011)分析了普通高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归因与高校公共体育成绩的相关性,发现自我效能感,归因与运动成绩都有高度显著性相关。顾柳琼(2010)探讨了高职高专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归因、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等非智力因素与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结果发现高职高专学生将其学习成功的主要原因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且不同英语成绩水平的学生自我效能感不同,英语成绩水平的学生自我效能感高,相反则自我效能感低。

(3)自我效能感、归因与缺陷感的相关性。刘楚芬、卢宁(2007)与陈明琴(2008)分别对高中生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缺陷感、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高中生还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归因方式与缺陷感、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显著性相关,且在强弱缺陷干,高低自我效能感独立组别上检测出显著性差异。

(4)自我效能感、归因与学习怠倦的相关性。卢俊义、葛操(2013)与谭彩霞、史海云(2011)分别对大学生和中学生的学习归因、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怠倦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怠倦存在显著负相关,学习归因与学习怠倦机器各因素呈显著相关,其中内部可控、外部可控归因因素与学习怠倦及其各因素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而内部不可控、外部不可控归因因素与学习怠倦及其各因素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三、评析

1.不足之处。通过对10年来国内有关自我效能感与归因的相关性研究的这18篇文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方面的研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研究对象主要为大学生和中学生,研究缺乏小学生和一些特殊群体,如学优生、学困生、留守儿童等,因为这些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更应该得到学者的关注,所以近10年来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的研究对象范围比较狭窄。

(2)研究手段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几乎没有质性研究。虽然量化研究其样本量大,数据具有代表性,但却只能发现表面问题,很难探究到更深层次的问题,而自我效能感和归因这两个非智力因素是需要深刻讨论的,所以国内的研究手段还是比较单一的。

(3)研究的范围主要集中于自我效能感、归因与自主学习、学习成绩、动机等因素的相关性研究。同时研究的内容主要以多因素相关为主,自我效能感与归因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较少。而且很少有学者研究二者在具体学科中的相关性。

2.对未来研究的建议。自上世纪70年代自我效能感与归因理论提出以来,二者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基于以上的不足之处,作者对以后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以下意见:

(1)扩展研究对象,增加对小学生、中专生以及一些特殊群体在该领域的研究,为以后的研究奠定更加厚实的基础。

(2)扩充研究内容。以后的研究可以集中于自我效能感与归因在具体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的相关性;或集中于专门研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而不是二者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3)应使用多种研究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而不是单独使用定性或定量的研究方法,使得该领域的研究更具效度与信度,更好的指导以后的研究。

总之,自我效能感与归因的研究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还是学校行政人员都有很好地指导作用,但目前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就迫切需要更多的学者不断的投身与这个领域,使得这一理论得到很好地发挥,能够很好地知道以后各个学科、各个阶段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王世嫘,赵洁.留守中学生学习归因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12).

[2]肖盈,熊猛,叶一舵 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自我效能感与归因方式的关系[J].当代青年研究,2013(7).

[3]李淑丽,赵洁,王世嫘.留守青少年自主学习与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9).

国内外政治效能感现状 第5篇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研究,就业

择业效能感是根据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衍生而来的,指个体对实现与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是自我效能感在择业中的体现[1,2],它在个体的职业选择中扮演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比实际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更为重要,会影响个体的职业选择[3]。随着当前我国经济不稳定因素的逐步增多,就业难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如何增强择业效能感、提升就业能力已成为学术界关心和关注的热点论题。择业效能感研究在国内经过发展,深度上在不断延伸,广度上也在持续拓展,研究对象也由普通大学生拓展到高职学生和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4,5,7]。研究择业效能感不但对个体的择业就业和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科学发展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国内择业效能感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揭示国内择业效能感研究的特点和规律,以期为进一步对择业效能感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采用文献统计学研究方法,以中国期刊网(CNKI)上2011年1月1日之前所有有关择业效能感的研究论文和会议纪要为研究材料。内容样本为搜索篇名包含“择业效能感”等共69条择业效能感文章题录,其中学位论文22篇,学术研讨会论文5篇,发表于期刊上的研究论文42篇。

1.2 方法

在参考具有代表性的择业效能感研究的相关论文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期刊类别、期刊档次、研究机构、资助情况、作者分布以及论文发表时间等9项分析单元[8,9]。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1.5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以频次、百分比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描述。

2 结果

2.1 国内择业效能感研究论文的发表年份分布

2001年国内就有了有关择业效能感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但在2001-2006年期间公开发表的择业效能感论文还相对较少(1,2,2,0,2,6篇),2006年之后所发表的论文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且在2007年达到至高点(19篇),2008-2010年所发表论文分别为9,15,13篇,再次呈现持续增多的态势,但国内当前择业效能感研究论文的总量仅有69篇。表明国内所刊发的有关择业效能感论文在总量上严重不足,说明对该问题的研究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难以适应当前学科发展乃至社会变化的趋势。

2.2 国内择业效能感研究内容分析

研究发现,择业效能感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现状研究、相关研究、比较(差异)研究、对策研究、综述研究以及量表的分析与制定等方面,在研究过程中部分研究论文的所属领域涉及2个及以上层面。其中择业效能感的现状研究19篇,相关研究23篇,比较(差异)研究7篇,对策研究5篇,综述研究3篇,其他12篇,表明我国择业效能感研究内容虽然所涉及的面较宽,但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现状研究和相关研究,然而比较研究、对策研究、综述研究均较少,有关调查工具和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也较少。

2.3 国内择业效能感研究对象分析

研究发现,择业效能感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普通大学生(48篇)、研究生(8篇)、高职学生(7篇)、特殊学生群体(贫困学生、单亲学生、残疾学生、有“留守经历”学生等1篇)及其他(5篇)。说明我国择业效能感研究的焦点是集中于普通大学生,而对高职学生、研究生、特殊学生群体等择业效能感的研究还很不够。

2.4 国内择业效能感研究论文发表的期刊类别分析

研究发现,择业效能感研究论文发表的期刊比较广泛,并已涉及到教育类期刊(8篇)、心理学期刊(7篇)、医学类期刊(1篇)、社会学期刊(3篇)、学校学报(9篇)及其他(硕士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等,30篇)。国内择业效能感研究论文主要从教育学和医学心理学视角展开论述,而以社会学或跨学科的视角去研究这个问题的还很欠缺。

2.5 择业效能感研究论文发表的期刊档次分析

除22篇硕士学位论文、5篇学术研讨会论文之外的一般性研究论文有42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有8篇,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不含中文核心)有12篇,说明我国择业效能感研究论文刊发的档次总体相对较高,但在中文核心期刊刊发的研究论文还不足,同时刊发在中文核心期刊的研究论文仅仅集中于教育学类和心理学类。因此,需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医学类、社会学类以及其他学科门类的专家学者对择业效能感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

2.6 国内择业效能感研究项目资助分析

在69篇择业效能感研究论文中,仅有7篇论文获资助,其中获国家级项目资助的1篇,获省级项目资助的3篇,获厅级和校级项目资助的分别为1篇和2篇。表明国内择业效能感所获得的资助严重不足,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不断加大对择业效能感研究的项目资助力度。

2.7 国内择业效能感研究力量分析

研究发现,国内择业效能感研究涉及的研究单位有40家,包括高等院校(35所)、职业院校(2所)、医院(3所);在公开发表的69篇学术论文中,高等院校有51篇,职业院校有3篇,医院有15篇,然而职业院校对在校学生择业效能感研究的还不多,还未见社会研究机构对择业效能感的研究。表明需要有实力的职业院校、研究机构进一步加强对择业效能感的研究,进而不断改变择业效能感研究不足,作者分布不平衡的现状。

2.8 国内择业效能感研究论文的作者分布分析

在69篇研究论文中第一作者有60人,发文量在1~3篇之间。其中发表研究论文仅1篇的作者有46人,发表研究论文在2篇的作者有12人,发表研究论文3篇及以上的作者仅有2人。说明国内择业效能感研究的作者还比较少,研究队伍也不稳定,尤其是核心作者尚未形成,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对作者支持力度,确保核心作者队伍的形成,进而促使国内择业效能感研究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3 讨论

21世纪伊始,国内便开始了对择业效能感的研究。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国内择业效能感研究的广度在不断拓展,深度在持续延伸,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缺少构建研究体系的思考以及受社会环境影响较大的原因,国内择业效能感研究依然面临着总量严重不足、质量急需提高,研究成果还难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和维系学科自身发展需求等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国内择业效能感缺乏科学合理的研究规划、缺少构建研究体系的思考。从研究论文的总量看,研究论文的总量仅有69篇,还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研究内容上看,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现状调查和相关研究,对策研究、比较研究、综述研究还较少,此外,有关择业效能感的调查工具和方法的研究论文很欠缺,虽然国内个别学者对择业效能感调查工具有了一些探索,但其是否符合本学科发展、能否真正反映出个体择业效能感水平,仍值得商榷;从研究对象上看,择业效能感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普通大学生,而研究生、职业学生尤其是特殊学生的研究太少;从择业效能感研究论文发表的期刊类别和档次来看,发表的刊物所涉及的类别较宽,但从社会学视角和跨学科研究视角进行研究的还不够,刊发在中文核心期刊的研究论文也不多;从研究力量上看,主要集中于高等院校,然而科研机构对其研究的还未发现;从资助力度上看,所获得的资助还严重不足;从作者分布上看,作者数量较少,且队伍不稳定,尤其是核心作者尚未形成。

第二,国内择业效能感研究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较大。2006-2007年不少高校由于第一届护理专业大学生即将毕业,在研究中其研究对象大都为护理学学生,并由此出现了对护理专业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研究的一个高峰;2008-2009年受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持续加深的影响,学生择业就业问题异常严峻,国内不少专家学者便把目光投向了学生的择业效能感问题,因此2008年后便有了大量对普通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研究的论文。可见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择业效能感研究的数量,但这也折射出我国择业效能感研究欠规划的问题。因此,要不断完善我国择业效能感研究体系,推进学科科学持续快速发展,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1)积极引导国内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方面展开更为全面的研究,以确保我国择业效能感研究在量上取得新突破;(2)政府部门及相关社会团体应不断加大对择业效能感研究项目的资助力度,积极鼓励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创新研究方法,研制、修订研究工具,形成交叉研究和跨学科合作研究的新格局,确保择业效能感研究在纵深方向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BANDURA 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New York:WHFreeman and Company,1997:1.

[2]张杉杉,郑日昌.507名理工科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现状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776-778.

[3]张杉杉,郑日昌.高校学生择业效能感现状分析//中国心理协会.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北京.2001.

[4]徐礼平,王平.有“留守经历”医学生择业效能感的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1):1359-1361.

[5]张彩霞.高职学生择业效能感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7,28(7):66-68.

[7]丁妙珍.对高职毕业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29-30.

[8]李欢欢.民办高校生择业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长春:吉林大学,2008.

国内外政治效能感现状 第6篇

【摘 要】通过对辽宁省L大学学生干部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态度和行为进行分析,以了解当前理工科大学学生干部的政治效能感状况。分析发现当前学生干部的政治效能感较高,同时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学生干部 政治效能感

1 政治效能感与学生民主管理

政治效能感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外政治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是“当代民主理论”的核心概念,指个人认为其政治行为对整个政治过程能够产生影响力的感觉或者信念。学生参与校园管理既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素质的有效手段。那么学生参与校园管理的途径和效果如何,可以通过对大学生群体政治效能感的调查和分析得出结论。

2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2.1 调查的主体。本次调查选取了辽宁省的理工科高校L大学学生干部作为调查对象。

2.2 问卷发放和数据统计情况。调查共发放问卷576份,收回问卷576份,有效回收率100%。被调查者包括该校本科13个学院的学生干部,其中理工类学生376人,文史类学生121人,艺术类学生79人,理工科类占65.28%。男生309人,占53.65%,女生267人,占46.35%。从年级构成来看,大三年级168人,大二年级408人。因为高校的学生会学生干部仅由两个年级构成,大三年级任学生会主席或是部长,大二年级任学生会副部长。

3 数据分析

3.1 学生干部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这一部分主要对L高校学生干部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问题6我们可以看出,45.31%的同学对学校管理表达过意见,证明学生干部群体对校园事务管理的参与率是比较高的。问题7中,对曾经参与过校园事务管理的同学的参与方式进行了调查。其中通过辅导员老师表达意见的占52.08%,超过了半数,证明辅导员群体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一个主要媒介,其次为校长座谈会。通过新媒体留言参与校园管理的比例虽然只占10.24%,但新媒体留言的形式,极易造成新媒体事件的发生,在网络社会已然形成的今天,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问题8,学生干部认为目前参与学校管理的事物范围“很多”和“一般”的学生占68.75%,证明L大学学生干部参与校园管理的范围还是很大的。

3.2 学生干部对参与学校管理的态度。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态度对于行为具有较强的预测性,有怎样的态度就会引起怎样的行为。对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态度,学生持普遍赞同的观点,占83.33%。但当问到在学校管理中学生自身所处的位置时,又有28.99%的同学选择了被管理者。这种对自身的定位反映出学生缺乏对自身权利的了解,习惯于接受管理和服从指挥。问题12假设了一种情境来考察学生的参与态度,其中选择“自己不参与,也不关注别人的参与情况”的人数仅占2.43%,比例非常小。而选择“自己不参与,关注别人参与的情况”的9.03%的同学很值得注意。

3.3 学生干部对自身参与能力的认知。这一部分主要考察了学生干部内在政治效能感这一维度,由问题13可以看出,46.35%的学生干部对自己的参与能力表示肯定,明确认为不具备这种能力的学生仅占9.55%。表示不确定的人数占43.23%,这种不确定性与学生的自信心不足、缺乏实践参与经验都有很大关系。而在制约个人参与因素中“自身能力与知识水平”的欠缺占主要原因,其次是“时间精力有限”,这两点都是个人主观原因。客观制约因素“参与渠道不畅通”和“参与效果不明显”占28.65%。这反映出个人主观原因是制约内在政治效能感的主要力量,从一个侧面也看出L大学对学生参与校园管理的态度和手段是积极的。

考查学生利益受到侵害时学生的反应,也反映出学生对自身参与能力的肯定与否。在问题15中,13.89%的学生选择默默服从,13.19%的学生虽未表示反对,但也不服从。大部分同学选择了找辅导员和相关部门咨询解决,态度是积极的,体现了这部分群体内在政治效能感较高。

3.4 学生干部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在对学生干部参与校园管理的有效途径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吸收学生参与教学制定和学生管理的相关制度、召开座谈会。而以督导的形式参与校园管理,学生干部则普遍认为是参与效果最差的,仅占5.21%。参与制定政策和对政策的执行反映情况,是两种不同的途径。在政策制定之处就参与其中,学生显然认为这样的参与实效更强。

4 思考与总结

一是重视辅导员群体在学生干部参与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辅导员群体是学校管理队伍中一个很特殊的角色。一方面学校的各项政策都要通过辅导员这个神经末梢传达给每位在校同学,另一方面学生对学校事务的各种意见表达主要也是反映给自己的辅导员老师,辅导员群体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一个主要媒介。

二是学生干部政治效能感处于偏上水平。相对于学校庞大的管理体系而言,学生作为单独个体去参与校园管理既是不便利又是不显效的,而以类似学生会这种学生组织的形象出现,参与效果更明显。

三是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缓解学校和学生间冲突的有效策略。学生群体和学校间发生冲突主要是由于认识上存在的分歧,由不同群体间利益差异和沟通渠道不畅引发的矛盾。让学生群体参与到校园事务的管理中可以弱化引发冲突的原因,从而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发生的不必要冲突事件。

四是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参与校园事务的管理,既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力,也需要成熟的民主参与意识。学校从教育人和培养人角度有义务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提供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参政议政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道德责任感和民主法治意识得以养成。

【参考文献】

[1]王章佩,董良杰.政治效能感:解析大学生选举参与行为的一种视角[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9(1):5-8.

国内外政治效能感现状 第7篇

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消除一些自我阻碍的观念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他所著的《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一书的第一句话就指出,“人类总是努力控制影响其生活的事件。通过对可以控制的领域进行操纵,能够更好地实现理想,防止不如意的事件发生。”因此,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必须增强我们的效能信念,这种信念是对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能力本身。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主观上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自我怀疑感

从教学上说,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往往存在自我怀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所要宣讲内容的真实性有所怀疑,自身信念不够坚定。二是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的怀疑。这种不坚定的信念有时会导致对自身价值、对自己的劳动的一个否定,进而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信念的缺失,产生更多的职业倦怠。

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这一部分教师的自身原因,或者是因为看世界的目光过于消极,或者是缺乏大局观念,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也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发展中的事物是不完善的,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复杂现象。确定一个观点,也总能为自己的这个观点找到论据。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把握社会的主流,应该看到主流是好的、健康向上的,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在坚持这一点的前提下,我们讲什么都是理直气壮的,语气也是坚定的。

2.消除一种好大喜空、急于求成的心理

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在教学上没有重点,面面俱到,反而没有什么实效。在育人方面,总想建立一个完善的方案,总想影响所有的人,总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实际上,不管是教学还是育人,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必须循序渐进。任何一套方案,也不可能影响所有的人,过分的追求完美反而会适得其反,反而会失去机会。

3.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对自己的成果应该进行客观的、积极的归因

在进行归因的时候,感性的个体容易把自己成败的原因归于运气、外因环境、身心状态、任务难度等消极的因素,这样的归因会导致教学效能感的下降。如果归为能力、努力程度等积极的因素,就会形成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更加投入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之中。自我效能的发展需要在长期的个人控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需要进行连续不断的努力,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要具有高尚的师德。面对成败,要保持理性的认识,进行客观的分析,找出真正的原因,只能这样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也正是在这样不断的成功中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效能感,而这种效能感又能带来更大的成功,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4.对自己的能力要有信心

“个人效能信念是构成人类动因的关键因素。如果人们相信自己没有能力引起一定后果,他们将不会尝试使事件发生。”“人们为了塑造自己的社会未来,必须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重要的社会变革,虽然变革很少是轻而易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必须相信自己具有成功的进行改革的能力,这种效能感不是和你所具有的技能多少有关,而是与你相信在各种不同情况下,你能做什么有关。只能拥有这样的效能感,才能拿出改革的勇气。既然是改革,就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只要大方向是对的,就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发展中的事物总是不完美的,在试与闯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完善。没有这种勇气和决心,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将难以从根本上改变。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除教学之外,还承担着很强的育人功能,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评估要从教学与育人两个方面入手,一般的评估仅仅局限于教学方面,把育人方面仅作为教学的一个指标。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这种评估,目前主要是由教师自评、同行评估、领导和专家评估、学生评估等组成,各部分量化后都占一定的分值比例。目前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方面还比较容易评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方面所达到的效果是难以评定的,一方面这种效果短时期内难以显现出来,而且很难量化;另一方面,学生思想的转变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你怎么知道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功劳。现在要把这种仅仅局限于教学的做法改过来,实现评估重点向育人的倾斜,这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目的。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从结果上难以看出,因此,我们更主要的要从行为本身来看。可以由校方组成评审团,对行为本身的影响程度、可能带来的效果等进行评定,评审团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的方式广泛听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为的看法并作为参考意见。这种从行为本身来评估的方法有利于调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积极性,只要大的方向是对的,必将形成积极的后果。

目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评定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评估的周期过长,常常是一学期期中评定一次、期末评定一次,这样的评估没有及时反映真实发现的情况,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再次,形式主义过重,没有将评估真正与物质收入紧密结合起来,吃大锅饭现象严重,除优秀的以外,其他的也都是合格。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目前存在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不强,在这种氛围下,大家容易形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批判性态度。一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要求高,不仅仅要教学,还要育人,另一方面又习惯于低估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成绩,这样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效能感从何而来。

对于一个个体来说,不仅需要物质奖励,而且需要精神奖励,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资待遇的提高,他们精神方面的需要变得越来越强烈。得不到领导与同事的理解与尊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缺乏教学效能感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专业课老师甚至于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门科学。因此,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或育人活动中取得成效时,领导者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

在物质奖励方面,学校可抽出一点资金,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奖、实践奖等,激励老师在这方面作出贡献,但要注意,这种奖不要轻易颁发,不符合条件,就不颁发,宁缺毋滥,必须要保证质量,太容易得到的奖反而不利于调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积极性。而且这种奖是面向全校教师来设立的,作为教师都有育人的功能,这样有利于营造重视育人的整体氛围,当然可以适当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倾斜。

另外,学校总体上要营造出一种自由、民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建立有效的学校支持系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持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学校的整体环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呈正相关的关系,学校的客观环境越好、校风越正、制度越合理、校领导越有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就会越高。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集体教学效能感

“自我”与“集体”是相对而言的,这种划分是建立在问题的一致性假设的基础上的,实际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复杂的、多元的,“自我”与“集体”密不可分,在提高“自我教学效能感”的同时也要提高“集体教学效能感”。

“集体教学效能感”的提高在有的情况下表现得尤为迫切,第一,当个体行为所带来的效能感的提高达到或接近最高限度时,要进一步提高教学效能感,就必须借助于集体的力量。第二,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自己“品牌”的需要,做同样一件事,一个人去做,影响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所有的老师都去做,其影响就是不可估量的,随着影响的进一步增强,就会慢慢的形成自己的“品牌”。第三,消除改革障碍的需要,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先由下而上,为了形成强有力的自下由上的呼声,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要有广泛而具体的调查研究,拿出有效的执行方案,这也需要集体教学效能感的提高。

要提高集体教学效能感,必须要有一些比较优秀的领导,这种领导必须要具备这样的素质,首先,要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对现有的不合理因素进行较为彻底的变革,没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就不可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比较大的调整。其次,要有较强的意志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短期内难以奏效,因此,要求领导能够带领各位老师开展一些工作,而且能够长期坚持下来。再次,要有善于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的能力,在作决策的时候,少数有影响的个体容易使集体作出并不代表大多数成员的判断,这种勉强达到的一致容易使一部分教师产生误解。当然,作为一位领导,应该具备的素质还很多,但这三种素质是最主要的。

国内外政治效能感现状 第8篇

【关键词】高职 模具专业 学习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051-02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达到某一行为结果之行为能力的知觉或主观判断,是介于动机和行为之间的一种动力因素。在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中,自我效能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他认为,由于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性,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万别,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中,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因此,并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感,都是指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感。同时,一个人对自身效能的判断,决定其对目标和自我表现差距的反应:效能感高的人会进一步努力,效能感低的人会放弃努力。

学习自我效能感分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种。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顺利完成学业、取得良好成绩和避免学业失败的能力的判断和自信。学习行为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采取一定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标的判断与自信。研究表明,学习自我效能感对高职学生的学业有预测作用,学习自我效能感越高,学生成绩则越好。学习自我效能感还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学习适应性及核心自我评价等呈正相关,学习自我效能感越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学习适应性及核心自我评价等就越强。

本研究旨在调查高职模具专业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现状,了解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特点,为下一步对模具专业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在广西某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一、二年级中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0份,有效问卷178份。其中,男生162人,女生16人;一年级学生95人,二年级学生83人;农村生源152人,城镇生源16人,城市生源10人。本研究采用的问卷是“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该问卷由华中师范大学的梁宇颂、周宗奎参考 Pintrich 和 DeGroot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问卷中的有关维度编制而成。该量表把学习自我效能感分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个独立的维度。每个维度有 11 道测题,共 22 道测题(Coronbachα=0.89)。量表采用五点计分的方式,分数越高代表效能感越高。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总分,即效能总和是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得分之和。本研究中数据的录入和统计处理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

二、结果

为检验自我效能感不同维度在各性别、年级和生源地三个因素上的差异,使用SPSS对性别进行了T检验,年级和生源地进行了F检验。结果如下:

(一)性别差异

注:*代表P<0.05。

从表1可以看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总分在男女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男生显异高于女生得分。

(二)年级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一年级得分显著高于二年级。

(三)生源地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学习自我效能感各维度及总分在生源地上无显著差异。

三、讨论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得分,这个结果与梁宇颂、杨学文的结论一致,说明男生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自我效能感要比女生强。这是因为模具专业作为工科专业里面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涵盖内容广,要想学好本专业,需要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男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普遍比女生强,所以男生比女生在学习能力上更自信,实际操作能力也比女生强,更相信自己能顺利完成模具专业的学习。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比二年级的高,是因为该高职学院模具专业一年级的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图及CAD、模具测绘技术、机械创新设计、计算机文化基础、外语等基础课程;二年级的主要专业技术课程包括: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技术、CAD/CAM软件应用等;专业技术课程学习时间紧,跨度大,要求高,所以学习难度要比大一的基础课大得多。一年级新生学校给安排有固定教室,要求晚上上自习;而由于教室资源紧张,大二以后没有硬性的自习要求;还有一个原因是大一新生拥有的电脑数量有限,花在网络游戏的时间相对大二学生要少;大二以后因为课程关系,基本每个学生都有电脑,课余网络游戏等非学习行为占用很大一部分学生生活空间。

在生源地上,有些研究认为农村生源与城市生源存在差异,农村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要高于城市学生,也有一些研究认为不同生源的学生在学习自我效能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本研究中,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无显著差异,这是因为在本研究中,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自农村,来自城镇和城市的学生非常少,所以差异不显著。

四、结论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得分,即男生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自我效能感要高于女生。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得分比二年级学生得的高,即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要高于二年级学生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

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无显著差异。

本研究提示,在下一步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中,将要注意提高女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女生对学习的信心,以及对二年级学生要注意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投入程度、学习效率等。

【参考文献】

[1]梁宇颂.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

[2]宁良强,张梅.高职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特点及其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0(17)

[3]杨学文. 高职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习策略关系的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4] 刘发勇,陈明琴.贵州省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调查与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5]王小新,苗晶磊.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关系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基金项目】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院级资助经费项目

【作业简介】秦海燕(1975- ),女,广西荔浦人,南宁第四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丁 梦)endprint

【摘 要】为调查高职模具专业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现状,采用“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对178名高职模具专业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高职模具专业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和年级上差异显著,但在生源地上差异不显著;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总分在男女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一年级得分显著高于二年级;学习自我效能感各维度及总分在生源地上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高职 模具专业 学习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051-02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达到某一行为结果之行为能力的知觉或主观判断,是介于动机和行为之间的一种动力因素。在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中,自我效能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他认为,由于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性,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万别,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中,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因此,并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感,都是指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感。同时,一个人对自身效能的判断,决定其对目标和自我表现差距的反应:效能感高的人会进一步努力,效能感低的人会放弃努力。

学习自我效能感分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种。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顺利完成学业、取得良好成绩和避免学业失败的能力的判断和自信。学习行为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采取一定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标的判断与自信。研究表明,学习自我效能感对高职学生的学业有预测作用,学习自我效能感越高,学生成绩则越好。学习自我效能感还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学习适应性及核心自我评价等呈正相关,学习自我效能感越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学习适应性及核心自我评价等就越强。

本研究旨在调查高职模具专业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现状,了解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特点,为下一步对模具专业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在广西某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一、二年级中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0份,有效问卷178份。其中,男生162人,女生16人;一年级学生95人,二年级学生83人;农村生源152人,城镇生源16人,城市生源10人。本研究采用的问卷是“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该问卷由华中师范大学的梁宇颂、周宗奎参考 Pintrich 和 DeGroot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问卷中的有关维度编制而成。该量表把学习自我效能感分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个独立的维度。每个维度有 11 道测题,共 22 道测题(Coronbachα=0.89)。量表采用五点计分的方式,分数越高代表效能感越高。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总分,即效能总和是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得分之和。本研究中数据的录入和统计处理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

二、结果

为检验自我效能感不同维度在各性别、年级和生源地三个因素上的差异,使用SPSS对性别进行了T检验,年级和生源地进行了F检验。结果如下:

(一)性别差异

注:*代表P<0.05。

从表1可以看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总分在男女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男生显异高于女生得分。

(二)年级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一年级得分显著高于二年级。

(三)生源地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学习自我效能感各维度及总分在生源地上无显著差异。

三、讨论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得分,这个结果与梁宇颂、杨学文的结论一致,说明男生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自我效能感要比女生强。这是因为模具专业作为工科专业里面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涵盖内容广,要想学好本专业,需要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男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普遍比女生强,所以男生比女生在学习能力上更自信,实际操作能力也比女生强,更相信自己能顺利完成模具专业的学习。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比二年级的高,是因为该高职学院模具专业一年级的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图及CAD、模具测绘技术、机械创新设计、计算机文化基础、外语等基础课程;二年级的主要专业技术课程包括: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技术、CAD/CAM软件应用等;专业技术课程学习时间紧,跨度大,要求高,所以学习难度要比大一的基础课大得多。一年级新生学校给安排有固定教室,要求晚上上自习;而由于教室资源紧张,大二以后没有硬性的自习要求;还有一个原因是大一新生拥有的电脑数量有限,花在网络游戏的时间相对大二学生要少;大二以后因为课程关系,基本每个学生都有电脑,课余网络游戏等非学习行为占用很大一部分学生生活空间。

在生源地上,有些研究认为农村生源与城市生源存在差异,农村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要高于城市学生,也有一些研究认为不同生源的学生在学习自我效能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本研究中,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无显著差异,这是因为在本研究中,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自农村,来自城镇和城市的学生非常少,所以差异不显著。

四、结论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得分,即男生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自我效能感要高于女生。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得分比二年级学生得的高,即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要高于二年级学生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

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无显著差异。

本研究提示,在下一步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中,将要注意提高女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女生对学习的信心,以及对二年级学生要注意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投入程度、学习效率等。

【参考文献】

[1]梁宇颂.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

[2]宁良强,张梅.高职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特点及其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0(17)

[3]杨学文. 高职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习策略关系的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4] 刘发勇,陈明琴.贵州省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调查与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5]王小新,苗晶磊.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关系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基金项目】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院级资助经费项目

【作业简介】秦海燕(1975- ),女,广西荔浦人,南宁第四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丁 梦)endprint

【摘 要】为调查高职模具专业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现状,采用“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对178名高职模具专业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高职模具专业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和年级上差异显著,但在生源地上差异不显著;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总分在男女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一年级得分显著高于二年级;学习自我效能感各维度及总分在生源地上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高职 模具专业 学习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0C-0051-02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达到某一行为结果之行为能力的知觉或主观判断,是介于动机和行为之间的一种动力因素。在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中,自我效能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他认为,由于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性,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万别,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中,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因此,并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感,都是指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感。同时,一个人对自身效能的判断,决定其对目标和自我表现差距的反应:效能感高的人会进一步努力,效能感低的人会放弃努力。

学习自我效能感分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种。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顺利完成学业、取得良好成绩和避免学业失败的能力的判断和自信。学习行为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采取一定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目标的判断与自信。研究表明,学习自我效能感对高职学生的学业有预测作用,学习自我效能感越高,学生成绩则越好。学习自我效能感还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学习适应性及核心自我评价等呈正相关,学习自我效能感越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成就动机、学习适应性及核心自我评价等就越强。

本研究旨在调查高职模具专业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现状,了解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特点,为下一步对模具专业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在广西某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一、二年级中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0份,有效问卷178份。其中,男生162人,女生16人;一年级学生95人,二年级学生83人;农村生源152人,城镇生源16人,城市生源10人。本研究采用的问卷是“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该问卷由华中师范大学的梁宇颂、周宗奎参考 Pintrich 和 DeGroot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问卷中的有关维度编制而成。该量表把学习自我效能感分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个独立的维度。每个维度有 11 道测题,共 22 道测题(Coronbachα=0.89)。量表采用五点计分的方式,分数越高代表效能感越高。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总分,即效能总和是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得分之和。本研究中数据的录入和统计处理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

二、结果

为检验自我效能感不同维度在各性别、年级和生源地三个因素上的差异,使用SPSS对性别进行了T检验,年级和生源地进行了F检验。结果如下:

(一)性别差异

注:*代表P<0.05。

从表1可以看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总分在男女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男生显异高于女生得分。

(二)年级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一年级得分显著高于二年级。

(三)生源地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学习自我效能感各维度及总分在生源地上无显著差异。

三、讨论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得分,这个结果与梁宇颂、杨学文的结论一致,说明男生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自我效能感要比女生强。这是因为模具专业作为工科专业里面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涵盖内容广,要想学好本专业,需要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男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普遍比女生强,所以男生比女生在学习能力上更自信,实际操作能力也比女生强,更相信自己能顺利完成模具专业的学习。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比二年级的高,是因为该高职学院模具专业一年级的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图及CAD、模具测绘技术、机械创新设计、计算机文化基础、外语等基础课程;二年级的主要专业技术课程包括: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技术、CAD/CAM软件应用等;专业技术课程学习时间紧,跨度大,要求高,所以学习难度要比大一的基础课大得多。一年级新生学校给安排有固定教室,要求晚上上自习;而由于教室资源紧张,大二以后没有硬性的自习要求;还有一个原因是大一新生拥有的电脑数量有限,花在网络游戏的时间相对大二学生要少;大二以后因为课程关系,基本每个学生都有电脑,课余网络游戏等非学习行为占用很大一部分学生生活空间。

在生源地上,有些研究认为农村生源与城市生源存在差异,农村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要高于城市学生,也有一些研究认为不同生源的学生在学习自我效能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本研究中,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无显著差异,这是因为在本研究中,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自农村,来自城镇和城市的学生非常少,所以差异不显著。

四、结论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得分,即男生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自我效能感要高于女生。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得分比二年级学生得的高,即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要高于二年级学生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

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无显著差异。

本研究提示,在下一步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中,将要注意提高女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提高女生对学习的信心,以及对二年级学生要注意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投入程度、学习效率等。

【参考文献】

[1]梁宇颂.大学生成就目标、归因方式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

[2]宁良强,张梅.高职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特点及其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0(17)

[3]杨学文. 高职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习策略关系的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4] 刘发勇,陈明琴.贵州省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调查与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5]王小新,苗晶磊.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自尊与学习倦怠关系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基金项目】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院级资助经费项目

【作业简介】秦海燕(1975- ),女,广西荔浦人,南宁第四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上一篇:新一轮解放思想活动整改提高阶段工作方案下一篇:纪检监察三项建设活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