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伦坡语录参考

2024-07-13

爱伦坡语录参考(精选3篇)

爱伦坡语录参考 第1篇

爱伦坡名言:

1.我不在乎我尘世的命运,只有少许的尘缘。我不在乎我多年的爱情,被忘却在恨的瞬间。

2.我不悲叹我孤寂的爱人,生活得比我快活。但我悲叹你为我而伤心,我仅仅是一名过客。

3.月亮流溢出珍珠色的光华:那些长苔的堤,那些通幽的径,那些快活的花,那些哀怨的树, 都无影无踪;连那玫瑰的芬芳也在空气慈爱的手臂中消失。

4.一切都消逝了——只剩你——只剩你;只剩下你那双眼睛神圣的光芒——只剩下你仰望的眼中那个灵魂。

5.人们经常把我看做疯子,这我不在乎。然而有一个疑问却久久盘桓在我心底,这就是:癫狂到底是不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显现呢?

6.在这年秋天的一个沉淡、阴暗、寂静的白日,天上的云彩低垂。整整一天我独自一人骑着马走过乡下一大片极为凄凉的土地,暮色降临时,我终于看见了那阴沉的厄舍古厦。

7.穿一身白衣 , 靠着一排紫罗兰,我看见你半倚半躺;那时月光照在那些仰着脸庞的玫瑰花上,也照着你仰起的脸。

8.我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利用的那种虚伪,一种在我生命中那么长一段时间内充斥于我一言一行的虚伪,之所以能被我容忍仅仅是因为我胸中有一个熊熊燃烧的希望,我希望去实现那些我久久珍藏于心中的旅行梦幻。

9.死神!冰冷,黑暗,沉默,永远的虚无中的虚无!

10.来自坟墓的无处躲藏、无法回避的拥抱!

11.在终结的时刻从墓穴中伸出的无法抗拒的手臂!

12.谁能说他不曾在夜晚死寂时分默想到他无处不在的黑色外套时被一种渎神的恐惧驱使而战栗?

13.谁敢妄称自己有能力远离等待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最终命运?

14.向他挑战是何等愚蠢!

15.万物都将屈服!万物都将在他——不可抗拒者——冰冷、无情、嶙峋的臂膀中消亡!

16.当时发生的事我还记得,但那些事当时在我心中引起的感情变化却被淡忘。我现在只知道,就在那些痛苦降临之时,我曾认为人类不可能承受比它们更令人痛苦的事。

17.夜神不可能总是伴随着我们,但我们能伪造黑夜。

18.这种反常心态导致了我最后的毁灭。正是这种高深莫测的心灵想要自寻烦恼的欲望——想违背其本性的欲望——想只为作恶而作恶的欲望。

19.如我所言,这些思绪给尚在悸跳的心带来一种骇人听闻的无法忍受的恐怖,定会使最大胆的想象力退避三舍。我们不知道地面上有什么能使人那样极度痛苦,我们做梦也想象不出那冥冥地狱一半的恐怖。

20.可以毫不犹豫地断言,没有任何经历能像被活埋那样可怕地使灵与肉之痛苦达到极致。不堪忍受的肺的压迫,令人窒息的湿土的气味,裹尸布在身上的缠绕,狭窄的棺材的包围,那绝对之夜的深深黑暗,那犹如大海深处的寂然无声,还有那看不见但能感觉其存在的征服一切的虫子——这些感觉,加之想到头顶上的空气和青草,忆及那些一旦获悉我们的厄运便会飞身前来拯救我们的好友,意识到他们绝不可能知道这种灾难,令我们对命运绝望的只能是真正的死亡。

21.记得是在很多年前的晚上,周围的人都在为考试备战而挑灯夜读的时候,我对着周围的万家灯火,一个人在房间里,将语文书盖在小说上,给别人造成一种我正认真学习的错觉。

22.谁不曾上百次地发现自己做一恶事或蠢事的唯一动机,仅仅是因为知道自己不该为之?难道我们没有这样一种永恒的倾向:正是因为我们明白那种被称为“法律”的东西是怎么回事,我们才无视自己最正确的判断,而偏偏要去以身试法?

23.我知道我将不再满足于我的思维能力。

24.在短篇小说这种文学形式里,每一事件,每一描写细节,甚至一字一句都应收到统一的效果,一个预想的效果。

25.可那尸体还在呼吸,还有心跳!

26.其实我并不讨厌危险,除非在它绝对的影响之中——在恐怖之中。

27.我告诉他,我会顾及他的感情,那像牛排一样娇嫩的感情。

27、我们所看见或以为的都不过是一个梦境中的梦境。

28、极致的美必定是有些许的陌生感在里头的。

29、你所看见的,只可相信其一半;你所听见的,半点都不可信。

30、有时候我会惧怕自己的内心;惧怕它对事物的永恒渴求,惧怕它停止又开始的方式。

31、言语若没有强烈的现实恐怖于其中,便会失去震撼人心的力量。

32、一个美丽女人的死亡,无疑是世界上最具诗意的。

33、我希望我可以如同猫般神秘地写作。名人名言 www.51Flash.Com

34、任何至上的美,都会使感性的灵魂落泪。

35、所有宗教,都只是纯粹的从谎言、恐惧、贪婪、幻想和诗衍生出来的。

36、科学至今还未能告诉我们,会否疯狂才是聪慧的至高境界。

 

爱伦坡小说里的女性 第2篇

This thesis will introduce Allan Poe's legendary life and the women in his life.Then under the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of females in Poe's life, the thesis will explore the females'influence in some of his works which lead to Allan Poe's compelling and denial of patriarchy.

This thesis will be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will analyze the women in Poe's life.The second chapter will introduce the women in Poe's works.In chapter three the author will explore the common feature of the women in Poe's works by analyzing the women in his works.

1 Chapter One Women in Poe's life

1.1 The females in Poe's life

Poe's young wife, this little girl, succumbed to tuberculosis.Virginia's death gave rise to Poe's creation of“Annabel Lee” (May, 1849) , his second best poem to The Raven.It is easy to see that Poe was greatly shaken and distraught by his young wife's early death, his young wife was the only one“exclusive to him, who belonged to him wholly and entirely”.After the death of his wife Virginia Poe, as an“unreliable and drunken”suitor, Edgar Allan Poe courted many women.This can be seen in poems written in his later years which were addressed to specific women:Fanny, Osgood, Marie Louise Shew, Helen Whiteman, and Annie Richmond, to name a few.Among these women,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firstly be paid to Annie Richmond, with whom Poe had a“passionate but Platonic romance.”

He also began another courtship with the widow Sarah Elmira Shelton, who, as Sarah Elmira Royster, had been forbidden to see him so long ago.She was surprised but not unattracted by Poe's charm.Six days later a compositor for the Baltimore Sun found a ragged and unconscious man lying on the pavement.After four days of delirium in the alcoholic ward of the Washington Memorial Hospital, the poet, clearly more seriously ill than drunk, died.

2 Chapter Two Woman in Poe's works

2.1 Introduction of To Helen

Jane inspired Poe to write“To Helen” (1831) .It seems that Edgar Allan Poe considers this lady Jane Stanard to be his first love and probably it is also the most passionate, innocent and pure love in his life.Poe's choice of the name“Helen”may also be the proof of this first love.

Another woman worthy of attention is Helen Whiteman.Though a married woman, Helen's relationship with Poe was tolerated by her husband.But they still did not end up together.This Helen Whiteman is the Helen who inspired Poe to write“To Helen” (1848) .

Apart from the romantic sides of Edgar Allan Poe's curiosity with womanhood, there is also a darker side to it.Throughout his life, Edgar Allan Poe was rejected by his fellow writers.This situation enhanced Poe's yearning for“beauty and hope”which his“ideal female”represents.

3 Chapter Three Denial of the patriarchy

There is another feature in Poe's works, that is, denial of the patriarchy, which is move prominently revealed in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According to describe the death of Madeline in this story, we may say that the narrator is a representative of patriarchal society, and Madeline is a female who is oppressed and denied out of patriarchal language by the center of patriarchal society.On the other hand Roderick embodies a role that tries his best to confront and explains the ideology that“seemingly two parts are actually one man”.

Madeline embodies Allan Poe's affirmation of feminism, that is, he thinks positively Madeline's trial to fight against the old system that suppresses her.But under the control of Roderick and the narrator, actually two representations of patriarchal society, Madeline's pursuit can only be buried.But, Madeline returns in a stormy night.This shows her denial of patriarchal.

These factors that led to Edgar Allan Poe's denied patriarchy, that is, absence of mother in his life.And then some details go to the images of women in his writings.Controversial as Poe is as a literary figure, he is emigration as he could actually join together to opposite side, dependent of mother and the denial of patriarchy.This is only makes Poe more profound.For some, there is a lot more to study about Edgar Allan Poe.

Bibliography:

[1]Chang Yaoxin.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M].Tianjin:Nankai University Press, 1990.

[2]J.Kevin, Hayes.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dgar Allan Poe[M].

[3]Mednick, Fred.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 M].Henan:

[4]范凤评, 宫玉波.英美文学[M].辽宁: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5]胡荫桐, 刘树森.美国文学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Chang Yaoxin.A Survey of American Literature[M].Tianjin:Nankai University Press, 1990.

[2]J.Kevin, Hayes.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Edgar Allan Po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3]Mednick, Fred.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M].Henan:Henan University Press, 1985.

[4]范凤评, 宫玉波.英美文学[M].辽宁: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1997.

爱伦坡小说的哲学性向度 第3篇

关键词:文学性 哲学性 爱伦坡 人性主题

作为美国19世纪伟大的小说家,爱伦坡对后世许多重量级作家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波德莱尔、陀思妥耶夫斯基、杰克伦敦等。波德莱尔对爱伦坡有着很高的评价:“爱伦坡始终是伟大的,不仅是因为他思想高尚,而且因为他惯于恶作剧。”[1]175其中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爱伦坡不同流俗的创作作手法。这也是他的作品颇有争议的重要原因。

20世纪初,欧洲文坛出现爱伦坡热潮,此后对于爱伦坡的研究在西方持续升温。我国对爱伦坡的译介,最早始于周氏兄弟,他们在1909年合作出版的《域外小说集》中收录了爱伦坡的《默》的文言译本。一个世纪以来,对于爱伦坡的研究数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视角越来越新。但仔细梳理后发现,众多的研究集中在对爱伦坡创作艺术的探讨,诸如爱伦坡作品中叙事技巧、象征手法的运用,种族主义的意识,死亡主题的频现,独特意象的创造,美学思想的表征,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然而就笔者所知,爱伦坡的小说叙事中隐含的哲学性向度,长久以来被研究者所忽视,很少有人详细论及。因此,本文将从文学的哲学性切入,探究爱伦坡小说的哲学性向度,以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

一.文学的哲学性

文学与哲学有着天然的联系,文学是哲学的外在表征,哲学是文学的内在逻辑。柏拉图说:“哲学和诗歌的争吵是古已有之的。”[2]3可见文学和哲学的冲突不可避免,正是表面的冲突掩盖了二者的同一性。作为哲学意识的诗意表达,文学以“隐喻”方式维系着与哲学难以割舍的联系,哲学的深刻与文学的绚丽因之合而为一。

问题是:文学的思想性、哲学性从何而来?巴赫金认为:文学中的思想性、哲学性“直接从认识、时代精神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活生生的形成过程本身来获得”。 “现实中的艺术家,只能在对思想材料进行艺术选择和制作过程中确立其观点。并且,他的这种艺术观点与其他观点(认知的、伦理的和政治的观点)相比同样具有其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2]3可见,文学家的哲学思想又必然在其作品中反映出来,文学的哲学性体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对于文学哲学性的研究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但若认为,文学作品只是作家哲学意识的某种注解,文学的价值判断等同与哲学的价值判断,那就大错特错了。加缪说得好:“在一部好的小说里,其全部哲学都融汇在形象之中。但是,只要哲学漫出了人物和动作,只要哲学成了作品的一个标签,情节便丧失了真实性,小说的生命也就终结了。”[2]4因此,离开文学性来谈哲学性,即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学性是我们谈讨文学哲学性的逻辑起点。

文学性与哲学性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恒久的话题。一种观点强调文学的独立审美价值,认为纯粹的文学性,与思想性、哲学性关系不大,文学至多肤浅地折射了某种外在的思想;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学只是工具,而其中体现的某种思想体系才是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文学与哲学有着鲜明的区别,哲学是理性之“思”,文学是感性、情欲之“思”,离开文学的哲学理性是不全面也靠不住的。正如维科所言:“诗性语句是凭情欲和恩爱的感触来造成的,至于哲学的语句却不同,是凭思索和推理来造成的,哲学语句愈升向共相,就愈接近真理;而诗性语句却愈掌握住殊相(个别具体事物),就愈确凿可凭。”[1]文学语言诉诸情感的表达,而哲学语言诉诸理性的思考,二者的路径不同。文学创作与哲学思考需要的是不同的能力:“正是人类推理能力的欠缺才产生了崇高的诗,崇高到后来的哲学家们尽管写了些诗论和文学批评的著作,却没有创造出比得上神学诗人们更好的作品来,甚至妨碍了崇高诗的出现。”[2]4

二.爱伦坡小说的哲学性向度

爱伦坡小说的哲学性向度,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终极关怀”:对生命本质的严正追问

文学应当承担对人类终极价值的思考与关怀责任,它是文学哲学性的一个

重要特征,而什么是终极关怀呢?终极关怀所指向的全部都是关于人的生存的最根本问题。关于自我认识问题;关于人生价值和意义问题;关于人的处境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既是哲学、宗教等人文学科探讨的对象,同时也是文学艺术关注的领域。面对这些问题,哲学家借助抽象的概念去进行深入的思考,而文学家、艺术家则借助生动艺术形象的塑造,传达他们对终极问题的理解。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局外人》,萨特的《恶心》、《苍蝇》,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等都是很好的例子。[2]10

爱伦坡的小说,以他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在《被用光的人》中,史密斯准将是一名退伍老兵,身材优美,风度翩翩。“我”十分惊讶,对这样一个有点神秘的英雄充满了好奇。经过多方不懈努力,“我”终于发现了史密斯其人的秘密。他只有一只眼睛,一条腿,一只胳膊,其他部分都是一个个“发明物”被“装配”在一起的。“我”终于明白,他是一个“被用光的人”!这篇小说,暗示了现代人被物化的倾向,物对人的侵蚀。体现了爱伦坡对社会现实敏锐的观察力,以及深刻的人文关怀,也表现了小说家对人的本质的深层追问。[3]173正如陈晓明所说:“‘发问’是文学的哲学品质的首要表现。亦正是在这一点上,文学与哲学有着最深刻的贯通。”[2]9文学发问的内容各有侧重,但无不与天地宇宙和社会人生的根本问题息息相关,表现出文学家对社会和个体生命的终极关怀。

2.“认识你自己”:对人性主题的深度发掘

对人性的挖掘是文学的又一个传统的主题。正如卡西尔说:“人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抽象本质,也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永恒人性,人的本质是永远处在制作之中的,它只存在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作之中。因此,人性并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2]14

爱伦坡的许多小说,都充满了对人性的发掘。人性的善恶,历来颇有争议。爱伦坡似乎倾向于主张“性恶说”。波德莱尔曾指出,爱伦坡“清楚地看到并坚定地指出了人的天生的凶恶”,因为“倘若没有这种无名的力量,没有这种原始的倾向,人类的许多行为就得不到解释”。[1]176这一点在爱伦坡的许多短篇小说中得到了印证。比如《泄密的心》、《黑猫》等。《黑猫》是爱伦坡最有代表性的小说之一,讲述的是“我”两次杀死自己的猫的故事。其实,猫是坡最喜欢的动物,他曾养了一直宠物猫很多年,是他心爱的家庭成员。在《黑猫》中,借助对杀人犯的心理刻画,爱伦坡带领读者进入到人类内心的最深处。“我”小时候“心肠软得出奇,一时竟成了小朋友的笑柄”,婚后酗酒无度,人性恶的一面逐渐暴露。一次酒后竟然剜掉了猫(普卢托)的一只眼睛,几天后又将猫吊死。最后又用斧头将妻子杀死,并向警方供认了自己的罪行。小说将人性恶的一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也是对他人性本恶主张的隐喻表达。朱振武[5]144指出,从他小说的主题、叙事技巧和美学思想来看,爱伦坡完全是超前的现代主义者,为后来的现代主义思潮奠定了基础。

3.文学的超越:作品语言的哲理化

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发人深省:“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因为诗道出了“有普遍性的事”。弗·施莱格尔也认为“诗的应有任务,似乎是再现永恒的、永远重大的普遍美的事物。”就是说,文学作品应表达人类的普世情感,这就要求文学具有一种形而上学的特征。[2]19对于爱伦坡的哲学意识,波德莱尔有着独到的理解:“他(爱伦坡)是一个先天的亚里士多德派”,“他始终保持着他的哲学的冷静”,虽然爱伦坡有着“表面上的反常”,但那是因为“他不愿与众人摩肩接踵,当落日的地方燃起焰火时,他缺奔向极东的地方。”[1]176爱伦坡特立独行,对于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理解,不落窠臼。这一点,大家几乎没有什么异议。他认为,梦幻是最大的真实,他对所谓的民主、社会进步和文明表现才极大的轻蔑和厌恶。波德莱尔说:“爱伦坡从一个贪婪的渴望物质的世界的内部冲杀出来,跳进了梦幻。”[1]175因此,他的很多作品有着梦幻般的品质,似乎远离现实世界。

但是,不管他有没有意识到,在其作品里爱伦坡不时地借叙述人之口发一通议论。这些哲理表述,其实都是作家的一些哲学观点有意或者无意的流露。仅举几例,在《毛格街血案》中有一处,叙述人“我”说:“事实真相不会永远在井底。其实,我倒认为,真正比较重要的知识必定肤浅。事实真相并不在我们钻的牛角尖理,而是在抬眼就望得见的地方。”在另一处“我”的朋友杜宾说:“如果要探求事实真相,只须打破常规,就可以摸索出一条道理来。”还有一处,杜宾认为,“凡是看来不通的事物,证明的结果实际上未必如此。”“一般说来,巧合的事是思想家之流的绊脚石,凭他们那种学问,可不懂得或然性的理论——要知道,人类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取得极为辉煌的成就应当归功于这种理论。”[4]60-69毋庸置疑,坡有着强烈的的哲学表达欲望,尽管也许是无意识的行为,但不能否认他作品的超越性。文学的超越品格,正是伟大作家的卓越之处。

三.结语

爱伦坡的文学创作,对欧洲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不落俗套,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也许是其最重要的原因。但不可否认,他的作品又极具哲学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爱伦坡的小说,以他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与个体的终极关怀,体现了爱伦坡对社会现实敏锐的观察力,也表现了小说家对人的本质的深层追问。其二,他的许多小说,都有着对人性的深刻反思与发掘,深入到了人的灵魂深处,对人的心理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是读者对人类自身有了进一步的洞察。其三,爱伦坡有着强烈的的哲学言说欲望,作品中随处可见智慧的火花、哲学的闪光,极具超越品格。他的作品,尤其是小说,体现了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也许这才是他的伟大之处。

参考文献

[1]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M]. 郭宏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董亮.新世纪文学的哲学性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

[3]朱振武.爱伦坡小说全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4]爱伦坡.外国中短篇小说藏本[M].陈良廷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5]朱振武.爱伦坡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关于农村小学校长的岗位职责下一篇:说家乡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