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语言艺术

2024-06-17

写作的语言艺术(精选8篇)

写作的语言艺术 第1篇

领导讲话稿写作的语言艺术

在起草领导讲话稿的过程中,是否能按照讲话稿的特点运用文字和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不容易处理好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一篇好的讲话稿,应当是既便于读、又便于听的,这个要求就是针对文字和语言而说的。那么什么样的文字和语言才便于读、便于听呢?

一、通俗化

为了语言的通俗化,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化简为繁。一篇领导人讲话,总要阐明一些道理和观点。但是,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认识以推动某项工作,而不是发表学术论文,因此,在谈意义、讲观点时,理论性太强的语言不宜用得过多,现成的概念和观点也没有必要过多的解释。用简练质朴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道理,是撰写讲话稿的一条重要要求。

2.化专为俗。尽管有些会议专业性很强,但是,领导讲话主要是讲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专业性的词汇应当尽量少用,特别是对行业不同、工作性质不同的与会者讲话,行话不宜说的太多。

3.化隐为明。在会上的讲话是一念即过的,听讲的人不能像读文章那样可以反复看几遍,从中抓住重要内容。所以,写讲话稿时应把最重要的话放在最关键的地方说。

4.化长为短。这里所说的长与短,是对讲话的句式和层次而言的。有的同志写稿,习惯用长句子、大段落,几十个字才用一个标点,几篇稿纸也见不到一个自然段,这是写讲话稿所忌讳的。因为,句子和段落太长,读的人和听的人都容易很快就疲劳了,也容易听了后面忘了前面,不得要领。所以,讲话稿的句式短一些,自然段多一些,既可以层次鲜明,也容易让人听清弄懂。

5.化虚为实。讲话稿不宜使用空洞的、华而不实的词句,应尽量给人以实事求是的印象,不要滥用形容词,不要使人产生长而空、卖弄文笔的感觉。

二、形象化

语言的形象化,是一个语言的艺术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逻辑推理和事实印证,是人们说明问题的常用方法。以会议讲话的方式阐述问题,应该尽可能选择后者。恰当地列举有说服力的事例。既便于口语表达,又有利于克服用理论解释理论,用概念解释概念的弊病。举例子一定要做到为观点服务,不能只是罗列现象。

2.打比方。这是使抽象概念变为形象思维的好方法。毛泽东

同志生前的许多讲话中都有这样的范例。他把典型调查比做解剖麻雀,把工作目的和方法的关系比喻为河与桥梁的关系,效果都很好。

3.提问题。在关键的地方,以反话、问答的方式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既能使讲话紧紧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促使人们深思,也能加重讲话的语气,使讲话更加生动有力,还能变换讲话的口吻,有助于段落之间的衔接。

4.借词汇。把某些描绘生活现象的词汇随手拈来,用在形容某项工作上,能够增强讲话的生动性。如:把加强班组工作称为“夯实基础” ;把整党补课、巩固成果称为“回头看”等。

5.“抓活鱼”。人民群众的语言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创造的许多俗语、谚语、顺口溜和口头禅等,都非常精妙,像“抓活鱼”一样把他们抓来使用,能给一篇讲话增添许多光彩。

6.添趣味。适当运用幽默、讽刺、含蓄的语言,也是使一篇讲话生动形象的好方法。会议的严肃性不等于只是板起脸孔训人,让深刻的道理恰到好处地寓于风趣的谈笑中,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7.压韵律。做到音节匀称、声调和谐、韵脚自然、节奏明快,能增添讲话的立体感。

三、口语化

做到使讲话稿口语化,要对所使用的文字、词句、标点符号等进行精心的挑选加工,是写出的文稿读起来像平时讲话一样,通顺流畅,语气自然,节奏明快,听起来不含糊、不罗嗦、不吃力。达到文字口语化的要求,可以把握“十不用”的要领。

1.不用“之乎者也”一类的文言虚词。人们在写供人阅读的文章时,恰当地使用一些文言是有一定好处的,但是把这类词句写入讲话稿,读起来文绉绉的很不自然,听着也很别扭,应当尽量不用。

2.不用不常见的生涩冷僻字词。

3.不用不规范的简化字。严格地说,不规范的简化字是错字,不应该写进任何公文,写进领导人讲话稿既不严肃也容易读错。

4.不用未约定成俗的省略词。

5.不用不常见繁体字和草体字。有些繁体字已经多年不用,有些草体字也不流行,人们偶尔见到会觉得陌生,在讲话稿

中出现这样的字,讲话人就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讲话的连贯性。

6.不用不通俗的土语方言。

7.尽量不用容易听混的同音词。像“全部”与“全不”,“骄傲”与“娇气”,“向前看”与“向钱看”等。每对词的含义不同,读起来音调一样,所以很容易听混。必须同时使用时,可以将其中的一个用同义词换掉,不好换的可以加上一些限制或修饰词,构成一个新的词组,就能使人清楚的区别开来。

8.尽量不用单音节的词。像“但、并、而、故”等副词,在应用文中使用量很大,在讲话稿中偶尔出现一两个对全文影响不大,但是用多了就破坏讲话语气的通顺流畅。因此,在使用这些副词时,应写成两三个字的双音节为好。如“但是、而且、所以”等。

9.不用难于上口的书面用词。像“该厂、愈来、奖掖”等词,人们平时讲话时是不用的,念出来发音不响亮,如果换成“这个厂、越来、奖励”等词,念起来比较自然响亮。

10.不用读不出来的标点符号。像破折号、分号、括号、省略号等,都是念不出来的,改用文字表达就能让人听得清楚明白。

写作的语言艺术 第2篇

演讲稿标题的拟定

演讲稿要有标题,一个好标题有两个作用:一是概括反映内容,使人知道你讲的是什么:二是鲜明、响亮,引起大家听演讲的兴趣。那么应怎样拟定标题呢? 标题要有内容。标题的内容必须与整个演讲稿的内容直接相关,或者必须揭示或涵盖演讲稿某一方面的内容。标题要简短明快。即用于标题的字数不要太多,意思要明白易懂。标题要表态、含情。演讲者对自己所讲的问题总是有自己的态度和情感的,并且常常是很明朗,很强烈的。把这种态度和情感渗透在标题里,标题就有表态、含情的作用了。

演讲稿的语言要求要口语化。上口入耳是对演讲语言的基本要求。为了做到这一点,写作演讲稿时,应把长句改成短句,把倒装句变成正装句,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把听不明白的文言词语、成语改换或删去。要通俗易懂。听众是通过自己的耳朵捕捉演讲者在演讲中传达出的重要信息,因此,演讲稿的语言应通俗易懂,切忌晦涩生硬。要生动感人。怎样使语言生动感人呢?一是用形象化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夸张等手法增强语言的形象色彩,把抽象化为具体,深奥讲得浅显,枯燥变成有趣。二是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强演讲稿的表现力。这样,既能深化主题,又能使演讲的气氛轻松和谐:既可调整演讲的节奏,又可使听众消除疲劳。三是发挥语言音乐性的特点,注意声调的和谐和节奏的变化。要准确朴素。准确,是指演讲稿使用的语言能够确切地表现讲述的对象事物和道理,揭示它们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朴素,是指用普普通通的语言,明晰、通畅地表达演讲的思想内容,而不刻意在形式上追求词藻的华丽。如果过分地追求文辞的华美,就会弄巧成拙,失去朴素美的感染力,演讲稿中修辞的使用

浅析公文写作的语言艺术 第3篇

关键词:公文写作,语言艺术,特点,要点

语言作为公文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特殊的应用领域以及目的要求公文语言应当具有一定的艺术特点,这样才能保证公文的实际效用。

一、公文写作的语言艺术特点

(一)准确

准确是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之一,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为叙述事实应保证实事求是,公文对相关情况以及问题需进行客观真实反映以及表述。其次,公文具体遣词造句必须符合逻辑,同时确保言语周全且不存在歧义。相关概念、判断需要准确反映出事物本质以及规律,实际写作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对同义词进行具体限定,这样可以避免出现误解和歧义等情况。最后,公文表情达意应较为直接,尽可能避免出现表意含糊的情况,更不能出现“估计”“猜想”以及“或许”等表意不清或不严密的词语,这样容易导致受文单位无法清楚文件内容。

公文语言应保证准确,尤其注重汉语语义确定性、词义精确性以及词语的感情色彩[1]。我国汉语很多近义词存在着表面区别差异小,但含义截然不同的现象,如“处分和制裁”。还有一些近义词具有使用范围大小的区别,此时使用词语应尽可能防止出现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等情况。另外,实际使用词语过程中,写作人员应注意词义的褒贬色彩,并根据实际写作需求用好褒义词以及贬义词。

(二)简洁

简洁是公文质量较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其也是公文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通常公文作为下属单位以及人员阅读以及执行的重要文件,其内容要求简单易懂,这就要求公文应当简洁明白,但不能简单减少字数,其易导致公文内容产生歧义,从而严重降低公文的实际效用。实际公文写作阶段,写作人员应当重点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这样才可使用最少的语言表述丰富且复杂的内容,因此公文应当多使用短句、单句,并保证语言精练性。

(三)庄重

严肃庄重、朴实无华是公文语言突出特点之一,公文的严肃性要求行文严谨且不轻浮,必须要有庄重气度以及认真负责的精神。公文实际写作过程中,写作人员应多使用规范的书面语,尽可能少用或不用方言或土语[2]。同时公文应使用直接叙述、说明的写作方式,但需少用或不使用抒情、描写等写法,具体修辞方式使用要求谨慎,并且保证数字书写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公文庄重性还体现为用词把握分寸,尤其是“完全”“应该”等程度副词应当准确,而“悉”“拟”以及“特此”等文言词语则需恰当。与文言句式相比,现代汉语表达公文内容庄重凝练程度相对较差,但也不能为了使用旧公文陈腐的套语而写出生硬的半白半文公文。

(四)得体

得体主要要求公文应满足某种语体,这样要求公文实际用词应和文种特性、行文关系以及语境相适应。首先,公文的文种特性语体主要包括事理说明性语体以及论证性语体,其中事理说明性语体观念形态较为明显,而论证性语体则为观念加物象形态,因此实际用词应遵循上述特点。其次,公文用语应注重行文关系,对于下行文的指令性公文应使用命令语气,而上行文的报告、请示则不用使用这种语气。最后,公文语境需要适应用语环境、场合以及各种关系,通常公文用语只有与语境相适应,这样才可提升公文的实用性以及社会效果。

二、提升公文写作语言艺术表达效果的具体措施

一般来说,写作人员做好公文语言艺术表达工作,其应注重下列两个方面要点。首先,写作人员应当多看,其主要包括阅读以及阅历,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条件之一,其能开阔思路、积累资料、掌握写作规律以及丰富公文词语[3]。一般来说,写作人员应大量阅读哲学、政治、经济以及文学等方面的社会科学书籍,这样可以有效提升思想修养。写作人员还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以及领会相关国家方针政策。同时阅读大量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这样有利于知识积累。另外,写作人员应当阅读写作方面的书籍以及公文范例,进而提升实际写作水平。其次,多写多练是公文写作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只有写作人员反复根据相关要求进行公文写作,才能逐渐领悟和掌握公文写作技巧以及要点。

综上所述,实际公文写作阶段,写作人员应多看、多写,并注重公文写作的语言艺术特点,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公文写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云静.浅谈公文用语的规范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2-84.

[2]李彬.浅谈公文的语言艺术[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2):92-93.

写作是语言艺术 第4篇

“人在说话,话在说人”“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这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警句名言。而我要表达的还有一层意思。在语言学家看来,语言包括书面语和口语。用书面语言来写人叙事,表达人生见闻、感受、思想、情怀或诉求,这就是写作。因此,写作既是人们生活的需要,更是语言表达的艺术。

画家用色彩描绘世界,作家用文字诉说人生。诗人艾青说过:“从前我是画画的,用色彩表示我对世界的感情。现在我却用语言来表示了。”于是,诗人就一直“为了发掘人类的不幸,为了警醒人类的良心,而寻觅着语言,剔选着语言,创造着语言”。

“诗圣”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文论家元好问称赞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孙犁先生说过,“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

表达的精妙是因为语言的精彩,语言的精彩正是因为思想的精警。莎士比亚说得更好:“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

诗人王尔德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材。”何以会被认为是庸才和蠢材呢?是因为他们缺少发现,失去了对语言的创造力。语言不仅是作为约定俗成意义的存在,还是作为特别情境化、个性化的审美价值的存在。

“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让人跳”,这是会说和不会说的差异;“人是衣裳马是鞍”,这是告诉我们再深刻的思想和再动人的情感也不能赤裸裸地呈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则告诫我们,表达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的语言,若要久长远播,就必须有文采,必须生动,必须鲜活。

[佳作双娇]

春天来了

鲍尔吉·原野

上午9点多,我到公园的树林里漫游。练拳的人见背剑的人往回走,问:“咋不练了?”背剑者说:“再过一会儿地就化泞了。”

我看脚下,地黑而润,像眨着苏醒的眼睛。略观物候,冬天好像还没过去,但地润了。如果冰冻的大地开始化泞并撵走背剑的晨练人,不就开春了吗?

假如以小鸟精准的视力和盼春心态辨察周围,与隆冬已有不同。垂柳从行道树的褐黑中透出微黄,枝条软了。枝软比微黄更可作立春的证据。走在土上能觉出地厚,冻土跟钢铁差不多,没所谓薄厚。说到鸟,鸟比冬日更大胆活泼,灰喜鹊扑啦落在离人不远的地面打量周遭。我猜它想在地下打一个滚儿,表达高兴的心情。灌木的枝杈还在尘埃里萧条,但叶芽在前端已露破绽,既像用指尖捉一只蚂蚁,也像旧商人捏手指头谈价钱。灌木和春风讨价还价的结果是每枝萌发36片叶芽。

对敏感的人,春夜比白天更有微妙的变化。夜空广大澄明,星星好像换了一拨值夜者,个头矮,且陌生。春夜观天,如在海底仰望。月夜,像一块蓝玻璃盒子,动荡的波纹是流星的身影。春天的夜色堆在天上放不下,从边际的地方流淌人间。

观物候,除草木的渐变,还有小孩的征象。孩子在春天里好动,如实说是盲动。在公园和大街上玩耍的孩子,脸上的粉红与冬夏都不相同,他们把花先开在脸上。孩子眼里笑意更多,跟放假、天气和暖有关,跟春天更有对应的缘由。春让大地松软,让柳枝轻柔,孩子怎么会无动于衷?“天人合一”,原本在说孩子,他们元神饱满,比老年人更早与更多地接到春天的暗示,筋骨难耐,最宜生发。

假如以中医诊脉的手法为树、小鸟和大地把一把脉,结论一定是春天到了。墒在土里行走,水在树皮里行走,还有看不到的东西在万物间膨胀勃发,它是领跑者和启动人。在春天,它的名字叫“春”。

“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写尽了所有良辰美景,打头的是一个“春”字。春如果不站在头一排,万物都跟不上来。我对名字里带“春”的人素有敬意。春把花放、河开、雁来这些意韵浓缩成一个字——春。“春”在汉字里的读法也有诗意,是一个唇音,跟“吃”的音接近,跟“恩”的音也接近。春是庄稼人吃饱饭的第一道门坎,春对每个人都有大恩。“吃唔恩——春。”在春天,对着绿叶与小鸟念几声“春”,都让人心里轻快。

(选自2015年2月17日《扬子晚报》)

爱上了写作文

张家港市暨阳湖实验学校八(3)班

潘晟威

我不愿放弃,也不曾想离你远去。

我奢望执笔,与你弄墨岁月涟漪。

——致我的恋人

闲时翻阅过往的笔墨,那么生疏、笨拙却又顽固。可怜那执着的希望如此脆弱,以至于随时可能破灭难圆。看老师面无表情,我知道,我的“涂鸦”已经不剩多少意义。我曾放下幻想、放下执着,也曾恨过、怨过、怕过、躲过,却总是难忘与那位的相恋……

爱上她的时候呀,像是重生了一般。也许是心灵上的互补,她不停地把我那颗空洞破碎的心用暖风般的爱来回缝织。不断地交往,不断地相爱,整个人似是脱胎换骨一般。我们相爱得如此纯洁淡泊,只要那不要松开的手,一起徜徉在墨海之中。为了让她更加美丽(你懂的,哪个女人不渴望美丽呢?),我愿挥洒更多的汗水,只为给她画一弯更纤细的眉、一颗更璀璨的星眸。

爱上她的时候呀,像是酒醉了一般。彼此那么矛盾却又那么难舍难分。我不敢放声的呐喊,可以在这里慢慢诉说;我不敢声张的正义,可以在这里驰骋飞扬。在一次次的舞文弄墨中,我又默默地看透了多少红尘秋水,悄悄地数过多少镜花水月。心的一点寒,意的一点冷,梦想如冰碎破裂,唯有攥紧你的手,才能得到最后一点安慰。

我曾经试着摆脱你的追随,那简直是痴人说梦。剪不断的,理还乱的,是你那痴缠的情谊,那么真挚感人。我总算是知道了我再也离不开你,就算到“发花鬓白红颜殁”。

我愿意,用我这一肚文墨,陪你写尽世间光阴岁月蹉跎。

我愿意,用我这一腔热血,陪你燃尽世间寒冷一月之雪。

我愿意,用我这一头黑发,陪你看尽世间红尘漫天沙烟。

时光永不会停滞不前,人也有终究觉悟的那天。

我也愿意,在满天星光、旭日皓月的见证下,把那11个字塞进你那小巧玲珑的耳朵:“我爱上你了,爱上了写作文。”

[说文论道]

《春天来了》一文,作家从在公园里漫游时无意中听到的一段对话中获得灵感,于是观察细辨,寻证觅据,联想想象,于不经意间给我们留下了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文章。

要证明春天来了,有哪些证据呢?一是脚下的土地黑而润,二是柳树黄而软,三是灌木叶芽已露破绽,四是夜晚的天空有微妙的变化,五是鸟儿大胆孩子盲动。这是读完文章后,我们能够抽取出的有效信息。如果文章仅仅这样如实地呈现,哪怕是有条理地叙说,那么最多也就是一篇能证明“春天”真的“来了”这样一个结论的科技说明文,或者是一篇很平常的记叙文。但这篇短文却有着强大的诱人、引人的磁场,读之有味、有情、有韵,有一种愉悦和审美的满足。蔡老师想到了《遥远的风铃》的作者黄蓓佳,她曾说过这样的话:“普通作品与好的作品的一步之遥在于语言的好坏。”她甚至说:“写作是语言的技术。”

下面,蔡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细读鲍尔吉·原野的散文。第二段第一句写“看”,第二句是“略观”,第三句写推想,联系到第一段,写的是“听”来的对话。这样,从“听”到“看”到“略观”到推想,非常清晰明了,富有条理,符合逻辑。这是写作记叙文的最基础、最起码的要求,没有这一条,记叙的语言即使再华丽,也会影响生活、故事、思想和情感的准确表达,难以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有效交流。其实,推及全篇,也同样如此。第三段到第五段是主要的记叙和描写的文字,作者分别从观草木、观夜空和观小孩子三个角度,清晰、有层次地描绘了“春天来了”的特征。

清晰明了是好的语言的基础,但不是好的语言的全部。好的语言,特别是记叙文的语言,还要准确、形象、生动。仍然以第二段为例,同学们看“黑而润”三个字,既有略带文言特色的简洁明了,也显示了描写语言的准确:写出了脚下土地的色泽,写出了土地依然冰冻着,但又不完全同于钢板一般隆冬的土地。而“像眨着苏醒的眼睛”的比喻,一下子就把沉睡一冬刚刚醒来的那个“润”的变化写得活灵活现,这就是“生动”,这就是“形象”。“如果”一句是推测,属于联想和想象,把前文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所感融为一体,非常巧妙地表达了作者记叙语言的智慧:一分发现,一分惊喜,一分绾结,一分点题,还有一分伏笔启下。仅此一个自然段的品味,就让我们收获颇丰,如同走进了苏州园林,即使非常简单的树木花草,都点缀得那么恰当、精巧,让观光者回味无穷。

再来欣赏一下潘晟威同学的文笔。“爱上了写作文”是一道很有挑战性的作文题,因为,题目中的“爱上了”不只要有过程,还要有过程的最后样态,更为重要的是,题眼是“爱”,而不是简单的喜欢。而“爱上了”的对象也不是“作文”“文章”这个静态的文本,而是“写作文”这一动态的学习过程。潘晟威同学非常聪明,他把写作文的过程想象成与恋人交往的过程,从题记开始,就是“致我的恋人”;而正文则叙写了自己爱上写作文的曲折、真挚、无法自拔的过程。由于视角的独到和新颖,整篇文章的语言表达便饱蘸着真情,洋溢着诗意,扑面而来,摇动人心。我们不妨选读两段:

爱上她的时候呀,像是酒醉了一般。彼此那么矛盾却又那么难舍难分。我不敢放声的呐喊,可以在这里慢慢诉说;我不敢声张的正义,可以在这里驰骋飞扬。在一次次的舞文弄墨中,我又默默地看透了多少红尘秋水,悄悄地数过多少镜花水月。心的一点寒,意的一点冷,梦想如冰碎破裂,唯有攥得你的手,才能得到最后一点安慰。

我曾经试着摆脱你的追随,那简直是痴人说梦。剪不断的,理还乱的,是你那痴缠的情谊,那么真挚感人。我总算知道了我再也离不开你,就算到“发花鬓白红颜殁”。

他用近似对偶和富有韵律的语句,用大量的诗文引用,用诗一样的抒情表现,写出了那种陶醉——那种酒醉般的陶醉,偶尔想醒,其实压根就不愿醒,不可能醒,爱得如此痛,如此深,如此醉。

冷静地分析,我们便会发现,好的语言需要一个好的视角,好的生活需要一个好的载体,好的情感也需要一个好的抒发对象。学会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象写象、以象兴意,我们的写作语言就会更上一层楼。

[前车之鉴]

想想就开心

(这道题很有味道,因为“开心”在“当下”,而开心之人之事之因不在“此刻”,甚至可能不在“现场”,只能在“想”,甚至不是“一想”)

几乎每年过年就要回一趟老家,在那儿住个几天。虽说要经过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但这种事,想想就开心。(一句概括叙说,一句转折点题)

老家没有网络没有空调,到了冬天格外冷,这对于我这种天生怕冷的人来说还真是一个莫大的挑战。没有各种商铺的灯光闪烁,这里的夜晚黑得深沉;脱离了城市的喧嚣繁华,这里的夜晚静得寂寞。但这里的生活却可爱得令人陶醉,令人留恋不已。(是何时的“陶醉”,何时的“留恋不已”?)

少了尾气的污染,老家的空气相比起城市的空气要显得格外清新。今年回去的几天大多是晴朗的好天气,少有阴雨天。太阳在碧蓝的天空中闪着,衬得天空更加纯净。那种一尘不染的天空在城市里实在是少见得很,让人忍不住想要用相机将它记录下来,永久保留。洁白的云朵自由地散落在空中,漫无目的地游荡着。它们从不停下脚步,任凭那风忽地吹散,又默默地向前方游去。阳光甚是明媚,透过窗户直直地照在地上,将地面照成明晃晃的金色。虽说窗外风呼呼地吹,但倘若站在屋内向外眺望,又或许是捧着冒着热气的茶杯静静地坐在板凳上看着被阳光照亮的书,便是一种享受。到了夜晚,如墨般的夜空中总会闪着几颗星星,虽然称不上是满天繁星,但在现在这个年代,也算是难得一见的美景了。(“今年回去的几天……”不就是在当下么?这应该属于“看看就开心”吧?)

每到大年三十的前几天,陆陆续续地就有车子开来。慢慢地,人越来越多,过年的那种热闹气氛也越来越浓。终于到了年三十,一家人围着桌子,吃着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还不忘和许久不见的亲戚唠叨几句。晚饭后,一群人挤在屋子里看着春晚、嗑着瓜子,时不时评论一二。零点了,门外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就在这鞭炮声中,我们笑着,迎来了新的一年。(依然是“当下”的“开心”)

我把行李搬上车,坐在后座上,看着窗外的景色。(这是回城呢,还是下乡呢?)

果真,这种事,想想就开心。(再怎么点题,都已经没有意义了!)

总批:

首先要说的是,这是一篇不切题的文章。建议:①回头看蔡老师之前讲的《读题永远第一位》的指导文章,再一次温故一下如何做到“一字不放,逐一审查”地去审清题目,搞清写作重点,确定写作方向;②多研究上面提供的两篇佳作,借鉴如何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独特视角来表情达意,把审题的问题再校正一下。

更重要的是,这篇记叙文的语言有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太过概括,既不具体,也不感人,缺少情境化、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由此而来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语言不细致、不细腻,缺少联想和想象。

比如第四段:

每到大年三十的前几天,陆陆续续地就有车子开来。慢慢地,人越来越多,过年的那种热闹气氛也越来越浓。终于到了年三十,一家人围着桌子,吃着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还不忘和许久不见的亲戚唠叨几句。晚饭后,一群人挤在屋子里看着春晚、嗑着瓜子,时不时评论一二。零点了,门外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就在这鞭炮声中,我们笑着,迎来了新的一年。

临近大年三十的日子里,车多了,人多了,年的味道也渐渐浓了,这不能只是这么平平常常地叙说,也不能简单地一带而过,更不能自己说热闹就热闹,说浓烈就浓烈,而要具体、细腻、情境化地表现。比如可以这样写:

除夕一天天地近了。香槟色的别克到了,魔力黑的帕萨特来了,紫色的丰田来了,乳白的雪铁龙来了,红色的现代来了……门前宽敞的水泥场,霎时成了偌大的停车场,不,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车展。博士、硕士比例最高的大姨一家从南京回来了;书卷气十足的二姨一家从张家港回来了;气宇轩昂、气场十足的大舅,陪着90高寿的岳母,率先来到了乡下,给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春节抹上了年味浓浓的一笔。特别让人盼望的小舅家的商务车终于来了,这已经成了我们这个大家庭过春节时的人货专用车,各种好吃的,大包小包,红红绿绿的,塞了满满一车厢。车刚一停下,我们便唰地一下都围了上去。

当然,要让自己的记叙语言更加精彩,同学们就得多读好的散文和小说,尤其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作品;此外,还要从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中有所借鉴。同学们要学会借物写意、兴象造境,多用铺陈、烘托、映衬、比喻、比拟、比兴、象征等各种写作手法和修饰方法,从而让自己的记叙语言不断生色添彩。

[深度对话]

问:什么才是语言生动?

答:语言生动,也有人说“词语生动”,两者其实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我们在这里不作辨析文章。通常情况下,我们提到一篇文章的语言很生动,可能会有多种情形,比如准确传神的动词运用,精妙绝伦的修辞手法,独到创意的意境描绘等。这种生动的语言一般有三个境界:第一,形象;第二,新鲜;第三,灵动。所谓“形象”,就是指语言具有画面感。读者的眼睛接触到文字,大脑中便会立刻幻化出相关的场景、画面或形象,这就是画面感。所谓“新鲜”,是指“陈言之务去”,就是要用自己的语言,而不是重复别人嚼过的馍;就是要用新出炉的语言,而不是用老套俗套的表达。所谓“灵动”,就是指词语必须有活泼的生命力、表现力和鲜明的个性色彩,这是语言生动的最高境界。

问: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文章的语言“靓”起来呢?

答:如何让自己的文章的语言“靓”起来,这里使用的是“靓丽”的“靓”,也有人用“明亮”的“亮”,两者有差别,但我们可以不予深究。蔡老师以为,尽力忠实于生活并提炼生活,寻找到描摹生活的那个最准确、传神的动词和形容词,尽量使用那些能让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的比喻等,让语言变得生活化、立体化、情境化,你的文章就会靓起来。

比如,王维的诗歌语言就很迷人。苏轼盛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诗中有画,以诗作画,非一朝功夫能求得的事,但我们应当把这个作为一个目标去努力。在平时写作的过程中,同学们要精心地用词造句,调动多种感官活泼生动地再现生活,从而使得笔下的文字逐渐具有画的灵动,具有画的意境。

当然,同学们还要大胆地创造,要用最新鲜的表达,而不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还要提醒大家的是,语言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辞藻华丽、文采斐然固然好,平实质朴的语言同样可以做到“新鲜”、做到“生动”。金代的文艺理论家元好问评论陶渊明的作品时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意思是说,陶渊明的诗出语一任天然,万古常新,完全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表达了他那纯真诚朴的情怀。陶渊明自比羲皇,追求纯真的生活,其诗歌风格与当时崇尚华丽的诗风迥异,但他的诗同样反映了晋代的社会生活。

诗人臧克家有一个很好的案例。他写过一首题为《难民》的诗,其中有这样几句:

日头堕到鸟巢里,

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

陌生的道路无归宿的薄暮,

把这群人度到这座古镇上。

据说,第二句诗曾三易其稿。第一稿是“黄昏里扇动着归鸦的翅膀”,第二稿改为“黄昏还辨得出归鸦的翅膀”,第三次修改定稿为“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这种雕琢的功夫不禁让人想起了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和贾岛的“僧敲月下门”来。臧克家在谈修改的体会时说:“请闭上眼睛想一想这样一个景象:黄昏朦胧,归鸦满天,黄昏的颜色一霎一霎的浓,乌鸦的翅膀一霎一霎的淡,最后两者渐不可分,好像乌鸦翅膀的黑色被黄昏溶化了。”从光线渐渐暗淡、视线渐渐模糊的角度看,一个“溶”字表意最为准确、最为贴切。从画面的动态与静态渐渐重合的角度看,“溶”表现得非常传神,富有诗意,几乎到了令人过目难忘的地步。我想,这就应该算是“靓语”了。俗话说,“人是衣裳马是鞍”。诗也好,文也好,没有靓语,就好像良马没有金鞍一样,会缺少夺人眼球的魅力。而诗人的这一案例,正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向“靓丽”的路径,就是在写作中要养成敲打锤炼的习惯。

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道得明的,即使说清道明了,也未必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语言的问题必须在语言实践中去解决。这里蔡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两本关于写作语言的书,如果你们有兴趣,不妨一读:《让语言亮起来·记叙文》《让语言亮起来·议论文》(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写作有约]

1.请以“想家”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必须有真情实感,必须生动地表达,不少于600字。

2.请以“怒放的生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写一篇议论文,写一首诗歌;或者三选一也可。在立意构思的前提下,力求语言生动形象。

[相关链接]

汉语之美,汉语表达之变化无穷,是任何一种语言都难以比拟的。请同学们阅读这里推荐的一首主题为“我的忧愁”的英文诗歌的7种汉语翻译文字,在尽情享受的同时,稍稍思考一下如何让自己的写作语言“靓”起来的问题。

[原诗]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多种翻译]

普通版——

你说你爱雨,

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伞。

你说你爱太阳,

但当丽日当空时你却往荫处躲。

你说你爱风,

但当它轻拂时你却紧紧地关上了自己的窗子。

所以当你说你也爱我,我却会为此而烦忧。

文艺版——

你说烟雨微茫,兰亭远望;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

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

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后来紧掩门窗,幔帐成殇。

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

诗经版——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离骚版——

君乐雨兮启伞枝,君乐昼兮林蔽日。

君乐风兮栏帐起,君乐吾兮吾心噬。

七绝版——

恋雨却怕绣衣湿,喜日偏向树下倚。

欲风总把绮窗关,叫奴如何心付伊。

七律版——

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叠烟湿幽香。

夏日微醺正可人,却傍佳木趁阴凉。

霜风清和更初霁,轻蹙蛾眉锁朱窗。

怜卿一片相思意,犹恐流年拆鸳鸯。

古体诗版——

沧海之深吾可知,佳人之心不可识。

秋毫之末吾能鉴,佳人之心不可辨。

昔日曾言爱丝雨,丝雨落时伞翩翩。

昔日曾言爱日晴,日晴偏嫌花影严。

昔日曾言爱风好,风来锁窗下绣帘。

噫吁嚱,佳人曾言怜爱我,如何我心受熬煎!

(此诗及翻译,由书遐女士提供,在此表示感谢!并向有关译者表示感谢!)

编者的话:

写作的语言艺术 第5篇

一、申论语言的特点

申论作文所使用的语言并非一般议论文的语言,需要符合以下要求: 工作语言

申论作为一种应用文体,用于公务员完成工作,所以其语言表达应符合完成工作任务的需求,即简洁、实用、冷静、理性。

简洁、实用:语言要言简意赅,一方面不要说多余的话,另一方面每一句话都有特定的作用。

冷静、理性:用语不要包含情绪,不让情绪影响工作。在语言上就是要少用或不用抒情或描写。

公文语言

上述要求是一切工作语言的共同要求,公务员工作与一般公司、企业不同,所使用的语言应尽量符合公文语言的要求,要使用官方、正式的语言,含义准确不要模糊,通俗易懂不要生僻,在写作的过程中不要用方言俚语,不乱用缩略简化语。

不要文艺腔

所谓文艺腔,就是使用类似于散文、诗歌、杂文、小说等的文学化语言,文风简洁平实即可。比如,诗歌的语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就不适合;但是公务员也表达感情,那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同样表达出了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不要有学生腔

这不符合公务员的身份。如有考生作文写到“我妈妈说......”。你的妈妈不是全国妇联主席的话,请不要引用类似近亲属的话。

二、申论语言对比

例1:我们需要加强节能减排的宣传,让广大的老百姓都能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比如说,开设环境治污专项举报电话,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提高人们的节能环保的意识。大家要从现在开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油。

例2:使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节能减排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必须努力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环保意识,使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全体社会成员从自身做起、从小事着手,形成崇尚节约、重视环保的社会风尚。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创建活动,各级政府机关要走在前面,各级领导干部要争做表率。把教育引导与利益调节、制度约束有机结合起来,逐步使自觉节能减排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习惯,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对比例1和例2可以看出,例1考生经过努力是可以自己写出来的;例2则绝非考生现在的水平所能及。例2的语言几乎每一句都可圈可点,不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不可能有这样的高度,写出这样的好文章。

例1写的还不错,也知道举例论证,但显得琐碎,尤其是其用语“老百姓”。谁经常用“老百姓”这个词?只能是老百姓自己。公务员在谈到老百姓的时候一般用哪个词?人民群众。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往往一个词就透露出你的身份,公务员的思维和语言习惯和人民群众明显不同。

写作方法:锤炼人物的语言 第6篇

俗话说:“言为心声”,再言是人物“思想的外衣”,描写语言,有助于刻画人物件格.因而,在写人的作文中,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必不可少。人物的语言分为独白和对话。独白是人物自言自语说出来的话,描写独内,能够扱直接地反映人物性格。人物访言的描写似多见的是描写人物的对话,我们所说的描写人物的语言,主要是指描写人物的对话。对话的涵义很广,不仅包括两人的对答,而且还包括一个人对大家的讲话,几个人在一起的谈话。

写人物的语言,首先要掌握对话的几种表现形式。引用人物对话,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先提出说话人,然后用冒号引出他说的.话。

第二种形式是先写出说的话,然后再指出说话的人,说话人的后面用句号。

第三种形式是只写出对话,而不写出说话的人。

这几种对话形式,最常见的是第一种。前两种对话形式,我们经常运用,比较好掌握。在运用第三种吋一定要注意:如两人多次对话,不用重复某某说,可以直接写出每个人的话,但必须各自单独成段。如果是三人以上对话,必须指明说话者为谁。对话的三种形式,可以单独侦用,也可以混合使用。往往不能截然分开。

写人物的语言,最重要的是为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服务,突出某个人物的个性特征。不同性格的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习惯。语言描写,要合乎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鲁迅先生曾说:“高尔基很惊服巴尔扎克小说里写对话的巧妙,以为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这样的描写便是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俄国著名文学家契诃夫的《变色龙》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就很有个性。小说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突出了他那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学习了文学大师们描写语言的超技艺,我们怎样才能像他们一样,在作文中把人物对话写生动,写出个性化的语言来,以此反映人物性格特征呢?

第一,要对周围的人认真观察,深入了解所写人物的个性特征,写口语化的语言。

生活中柯各种各样的人,因年龄不同,有老人、中年、靑年和小孩,也们语言不一样;因身份不同,有T人、农民、教帅•、干部,他们的语言也不会一样。即使同样是丁人,因年龄、性格、爱好、经历的不同•说出的话也会不同。我们要做有心人,平时多留心听各种人说的话,通过比较,发现各种人语言上的差异,了解各种身份、性格的人物语言上的特点,粘选那些圾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话反映出人物的个性来。

有的同学却不擅长于这样做,他们常握不了各类人的口语习惯,不论写谁,都是用自己的语言代转作品中人物的访言。这种不分对象,不苻年龄,不管性格,都写成一个腔调的做法,显然是犯了千人一腔的毛病。要避免这一毛病,就要认真观察周围的人,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避免说教式,采用语化。这样,就能做到什么人说什么话,人物的语言合乎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人物的对话就能也动、典型、有个性。

第二,写人物对话,还要注意配合描写说话人的心情、姿态、神情、口气等。

有岬同学写人物的对话,一味地你说、我说、他说,文贲单调、刻板。如果我们写了对话,还描写出说话人的神情、语气等,不仅荷助于读者深刻理解对话的意思,而旦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莫泊桑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很生动:

父亲神色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秘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揭示人物丰宵的心理活动,细腻地的刻_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关公文写作的语言要求 第7篇

一、准确

(一)认真辨析词义

西方有作家说,要表现一个事物,只有一个名词是准确的;要描绘一种状态,只有一个形容词是准确的;要说明一个动作,只有一个动词是准确的。写作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找到这一个准确的名词、形容词、动词。这话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未必适用,因为文学语言不循常规,而作家的创造性语言又因其个性和素质的差异各有特色,很难说哪个词语是绝对准确的。这话用于公文写作,倒是比较确切的。

在汉语中,有大量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称为同义词或近义词。其实,即使是同义词,细细分辨起来还是有些微妙的差异。譬如,“优异”、“优秀”、“优良”,这三个词粗看相近,细看则有程度的区别。“鼓舞”、“鼓动”、“煽动”,从动作的方向和力度上看并无差异,但感情色彩却很不相同。写作公文,必须在词语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上仔细斟酌。

(二)讲究语法和逻辑

公文写作语言的规范性,体现在句子上就是造句合乎语法规则、合乎逻辑。

首先,句子成份要完整。汉语构句有主、谓、宾、定、状、补六种句子成份,其中主语、谓语、宾语是主干成份,定语、状语、补语是辅助句子成份。对于每一个句子来说,主干成份也不是必不要少的,但是省略有省略的规则,不能任意省略和无故残缺。例如:“厂领导的做法,受到了全厂职工的热烈欢迎。对他们联系群众、实事求是的作风给以很高评价。”后一个句子就残缺句子成份。谁给以评价?少了主语,违反了语法规则,意义也不明白了。

其次,句子中词语之间的搭配要恰当。词语相互搭配在一起,必须符合事理和习惯,否则就是不通。如:“这种精神充满了各个村庄,开遍了全乡的各个角落。”精神无形,说它充满了某一空间,已经十分勉强,又说它开遍了各个角落,更是无稽之谈。改成“精神文明之花开遍了全乡”,才算通顺。

其三,造句还要讲究逻辑性。有些句子语法上没有问题,却出现了种属概念并列、自相矛盾等逻辑错误。如:“他们加强了对团员和青年的思想教育。”团员是青年的一部分,团员和青年是不能相互并列的。“把所有农产品都基本上纳入了计划轨道。”“所有”表示全部,“基本”表示不完全,它们表述的意义产生了矛盾,读者不知道哪个词语表达的意义是可信的,就会无所适从。

二、简练

(一)用语精确,一以当十

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一两个词句,就能把要说的意思清楚完整地表达出来;有时,说了很多话,要表达的意思却仍然不清楚。从理论上说,人类创造的成熟的语言,足以表达人类的常规的思想和情感,至于文学作品中那些复杂微妙的心境,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借形象曲折地加以表现,在公文写作中是不常出现的。公文写作中之所以有用语繁多意思仍不明白的情况,多半是由于用语不精确,只好增加语句去弥补,结果反而是“言愈多而理愈乱”。

(二)尽量使用短句

五四时期,现代汉语的书面语言还不成熟,不少作家借鉴欧化的句法来写文章,句子写得长长的,句子内部的成份多多的,阅读起来虽别有风味,读者却常常需要再三反复,才能弄明白句子复杂的含义。这种现象现在已经很少了。还是著名作家老舍的做法值得肯定。他说,他写文章,总喜欢写短句子,七八个字一句,十个字左右一句。他认为,这样写,读者好读,意思也简练明白。有人统计过他的名篇《济南的冬天》,说其中超过11个字的句子只有6句,超过14个字的句子只有两句。请看下面的文句: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底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老舍用这样的短句,写出了多么精致而优美的文章!公文与文学虽然是不同质的语言,但基本道理是相通的。为了做到简练,不妨学学老舍。

(三)适当采用文言词语

前面谈到公文语言的模式化的时候,已经谈到公文对文言词语的继承问题。继承文言词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文言词语比现代汉语更精练。例如“来函收悉”四个字,要换成“来信收到,内容尽知”,文字多了一倍,意思却一点也没增加。而且这还不是真正的白话。要换成“你们的来信我们收到了,其中的内容经过阅读都已明白了”,才是真正的白话,可那岂不是大煞风景?

运用文言词语,要注意不得生吞活剥,食古不化,要适当、活用、自然、流畅。建国初期Z恩来撰写的一个指令,是活用文言词语的典范:

查我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之文物图书,过去反动统治时代,往往官商勾结,盗运出口,致使我国文化遗产蒙受莫大损失。今反动政权业已推翻,海陆运输均已畅通,为防止此项文物图书继续失散起见,特制定“禁止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随令颁发,希即转令所属遵照办理为要。

在这段文字中,古代文言和现代白话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简洁明了,自然流畅,完全没有一味因袭的陈腐气。

三、质朴

(一)不做作,不生造

大方、庄重、朴实,是公文语言的基本风格。公文语言忌讳华丽、造作、卖弄。鲁迅先生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曾提出“不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M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也发表过类似的意见,说:“我们‘生造’的东西太多了,总之是‘谁也不懂’。”在当前的公文写作实践中,这种现象还没有完全杜绝。

做作、生造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虚荣心导致的错觉,以为语言越新异越能显示作者的才华,于是生硬地造出一些自以为高超的新词来,向别人炫耀。另一个原因是对词语的运用还没有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对其含义还不能准确辨析。只要端正文风,刻苦学习,这些毛病并不难克服。

(二)不溢美,不虚饰

教师的语言艺术对学生写作的影响 第8篇

“你怀揣着‘临绝顶’的雄心, 攀登在泰山雄奇的栈道之上, 只为那一股不服输的心劲;你曾为天下无数的寒士呐喊, 发出振聋发聩的‘大庇天下寒士’的拳拳忧民之声;面对着破败的国都, 你与花鸟一起痛彻心扉, 直叫那鬓发难以承受之重……你是行将没落的帝国中敢于摇旗呐喊的志士, 你是长安街头为民请命的勇者, 你为国忧心, 为民落泪, 却从没为自己飘泊的身世找一个归宿, 在那风雨飘摇的夜晚, 当你的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 最后几句话却是‘北定中原, 勿忘告我’!杜甫, 子美, 一个注定成为后世诗圣, 成为历史代言的, 却也是一生奔走呼告的善良老者!”

这是学生在学完初中阶段杜甫的诗, 有感而发, 在一篇作文中的段落, 看起来, 这个学生的文笔还是可圈可点的。一个初中生, 在没有对杜甫很了解, 阅读量也不大的情况下, 能写出写出这样的文字, 原因除了自身的素养, 真的没别的了么?

我认为, 在讲授这几首诗的过程中, 教师的授课语言对这个学生一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个学生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与其语文老师平时的授课语言有着很大的关系。语文教师, 如果在课堂上语言优美, 准确, 少说口语, 平淡语, 那么学生不光会对语文学科产生一种敬意, 还会在潜移默化中, 形成独特的语言, 准确, 文采, 充满文化气息。对写作也就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其实, 学生在初中阶段, 在写作上还多数时候处在模仿阶段。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授课, 尤其是讲课文, 讲情感, 讲故事, 这些口头式的文段, 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一个语文素养很好, 讲究组织语言的老师, 不光会让学生喜欢, 他的优美的语言一定会被善于模仿的学生接受, 模仿, 久而久之, 在写作上就会体现出来。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高级和低级之分, 其中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还要学会用心说话, 只要我能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 改变以往的说教者的形象, 用商量、询问的口吻和学生进行平等、耐心的交流, 相信无论是我还是学生在作文上都会有所突破。

上一篇:统筹安排 完善机制切实做好信访工作下一篇:企业单位消防申报办事指南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