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出口贸易的战略意义

2024-06-03

发展出口贸易的战略意义(精选8篇)

发展出口贸易的战略意义 第1篇

发展出口贸易的战略意义

1.发展出口贸易对对外经贸事业的物质基础 1.1稳定外贸外资增长

1978年中国对外开放后,出口产品增长率稳步提升,1985至1989年个出口产品平均年增长率为5,增长弹性为2.9。1982年至2012年国内出口贸易额对数处理后提高了4.6。2001年至2011年产业总量的贸易价值由1795.5亿美元增长为3713.8亿美元,且逐年递增。1.2价值量增加

马克思的对外贸易可以增加一国价值量的理论认为,通过对外贸易得到的新价值如果不再同旧价值交换,对外贸易就能增加价值量。而出口贸易,则是其理论的物质体现。2.出口贸易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技术进步

2.1外资对我国R&D(研究开发)费用的影响:(以宝洁为例)

通过出口贸易从国外引进外资。利用外资进行研究开发。我国与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国家相比,在产业装备技术水平和研发水平方面有很大的差距。在R&D经费投入上,R&D占GDP的比重在1%。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以上。因此,从国外引进技术改造我国的传统产业是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的逐步增多,其在中国的专利也不断增多,并且集中在电子,医药等高技术领域。以宝洁为例,宝洁公司在中国申请的专利多达530件,每年都有新的专利研发,为中国引进了数百个专利技术。

2.2外资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

外资对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增长较快,促进了相关产业及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445.69亿美元,同比增长53.40%,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7.33%。从数据上可以直观的看到利用外资促进了我国技术的进步,增强了我国的研发能力,提高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以及我国的国际竞争力。32

12我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边菲斐

调研世界 2014 年第 9 期 第13页

利用外资与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熊涓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 104页 3利用外资与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熊涓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115

发展出口贸易的战略意义 第2篇

日前,有人觉得台湾的战略意义正降低,但实际情况是它对亚洲未来变得愈加重要。这是因为,尽管两岸关系改善,但由于中国在东海和南海表现出新的强硬姿态,与邻国的关系正恶化。同时,中国军费持续增长,且大部分被用于针对五角大楼在西太投放兵力的武器装备。所有这些都对曾经盛行的观点“只要解除台海冲突威胁,就必将为稳定、和平的美中关系夯实基础”构成挑战。过去5年来的经历已令亚洲担心中国的雄心不仅限于台湾,而已扩展至取代美国成为该地区的主导力量。

若美中在西太的天空和水面上展开更广泛的竞争,台湾将成为影响该竞争如何展开的关键。某种程度上,这是地理位置所致。台湾恰好处于“第一岛链”中心。中国军事战略家早就意识到,控制台湾对冲出该障碍并向更远处投放兵力至关重要。

这也是中国邻国对台湾重新落入北京掌控而忐忑不安的原因。日本海事安全专家小谷哲夫曾说,“对日本和地区海军均势而言,把台湾输给中国军方将改变游戏规则。”与之类似,美军事专家将台湾描述为“能让解放军直接进入太平洋的地理资产”,称“一个拥有台湾的国家能随心所欲地切断东北亚至东南亚的海上交通。”

除了地理因素,台湾也是美国可靠度的试金石。若华盛顿被认为有意将其放弃,会在指望美国保护的亚洲国家中引发更广泛的信任危机。

奥巴马政府已授权对台军售近200亿美元,将其纳入免签证计划并重启贸易和投资协议谈判等。即便如此,台海间的力量平衡仍在朝着有利于北京的方向发展。美国鼓吹向亚洲“转向”的同时,却在该问题上近乎沉默,显然是在发出错误信息。

发展出口贸易的战略意义 第3篇

关键词:互动业务,公司发展,战略意义

从目前保险公司发展的现状上看, 互动业务越来越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发展的过程中, 有效的将集团资源相融合, 同时实现资源的共享, 另一方面还能够和客户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 提升公司的形象, 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可见, 互动业务是决定公司发展策略的重要因素, 也是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重视的重要环节。

1 应对市场调整, 适应行业变化

在进行金融行业公司的监管中, 需要做到分业经营和监管, 在监管的过程中要以集团性质以及经营的目标为重要的依据。采用互动业务能够实现公司之间人员、业务的交叉进行, 达到混合经营的效果。这样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的效率, 还能保证公司发展的稳定性。现如今, 国内大型的保险集团和公司都纷纷采用这种互动业务的模式, 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市场需求的调整, 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提高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具体来说, 寿险互动业务中包含销售的交叉性, 营销的一体化等等, 并且得到了瞩目的发展。现如今, 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比较明显, 采用互动业务也是各大保险公司所采用的重要途径。

2 提升综合实力

现如今, 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互动业务的进行就是公司实力的重要体现, 金融行业在众多行业中作为主力军, 起到了典型的示范作用。在实际的企业发展和管理中, 实现互动业务需要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 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 保证公司的效率以及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另外, 集团化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在现如今社会的发展中业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但是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机遇。所以, 市场份额和经营成果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寿险公司要不断提升销售人员的工作水平, 实现专业化和人性化的服务, 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可见, 实现业务互动是销售的一个崭新的突破口, 成为销售工作中的一大两点, 定然会引起诸多的联动效应。

3 维护客户资源

实现业务互动就是加强公司和客户之间的联系, 在实际的工作中, 保险公司的服务堪称是绝对。保险的发展主要是客户的需求为依据, 所以, 寿险的销售人员要在了解这一前提下, 将表现的优势告知客户, 帮助客户分析其中的厉害关系。加强和客户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久而久之, 客户的数量逐渐增多, 反过来也保证了保险公司的长足发展。在销售的过程中, 只有维护客户关系, 开展互动业务,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公司的品牌力度, 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4 控制运营成本, 提升盈利能力

通过发展互动业务, 可以重新建立公司之间的价值联系, 促进公司盈利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要将管理工作放到首位, 将一些固定成本分融入到产品上面, 降低各个公司的管理费用。其次, 要降低附加产品的销售费用, 拓宽销售渠道, 增强子公司的销售能力。再次, 要充分应用网络资源, 建立客户沟通平台, 实现公司运营和管理的一体化。实现公司资源的高度共享。

5 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提升竞争力

在开展互动业务的过程中, 就会增强公司之间业务的交流, 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公司优势的发挥, 提升公司的竞争力。从现如今中国人寿保险的运营模式上看, 可知, 保险公司根据寿险所搭建的客户平台, 找到客户的信息, 同时, 还能够对经济进行合理地控制, 在降低使用和管理费用的基础上, 抓住了市场的机遇, 形成行业之间的有效循环, 提升综合竞争力, 实现互惠互融, 协调稳定的发展。

6 优化干部队伍

资源整合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工作, 各级干部员工要跳出单一业务发展的思想桎梏, 勇于涉险滩, 敢于创新探索, 先行先试;此外, 资源整合工作涉及到集团旗下不同公司主体、销售渠道、管理条线和产品, 需要干部员工以高度的创新思维能力统筹协调和贯彻执行。为此, 公司将有针对性地在干部培训中丰富相关知识, 加强统筹协调, 统一设计培训课程和课件, 共同举办培训班, 提升互动业务的实战能力;加大各子公司不同层面人员之间的交流任职和学习, 提高综合实际工作能力。

7 完善利益机制

从根本上说, 资源整合与业务互动是资源重新配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过程, 推动资源整合工作创新发展的根本在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机制。2013年, 中国人寿将寿代产业务纳入营销员基本法考核试点工作, 以激发广大营销员开展互动业务的积极性。按照中国人寿的设想, 在做好总结评估、推广工作的同时, 寿代产业务的利益机制成效明显, 还可复制到更广范围的互动业务领域中。此外, 中国人寿集团今年对各子公司资源整合工作的预算指标将会更加科学细化, 权重会进一步提高。针对经营管理这一中间层, 将建立全系统基层各级管理人员的考核激励机制, 以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8 实现资源的六大整合

一是客户资源的整合利用。今年中国人寿集团已经启动统一客户平台项目, 通过搭建客户信息管理系统, 逐步实现全集团客户资源的共享共用;

二是网点资源的整合利用。中国人寿网点资源遍布城乡, 下一步要尽快赋予并完善柜面网点的直销功能, 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是品牌资源的整合。2012年中国人寿品牌价值为1261.55亿元, 要在全系统逐步统一推广该金字招牌的新视觉标识, 进一步打造具有中国人寿特色的金融保险综合服务品牌;

四是投资资源的整合利用, 中国人寿集团可运用资金已达到2万亿元, 要积极推动以投资带动保险业务发展、完善战略资源的互换模式, 推动大项目业务的联合拓展;

五是新产品的整合开发, 要梳理好现有产品, 开发互动渠道专属产品, 尽快破解承保、合规、结算等难题并推而广之;

六是信息系统的整合利用, 资源整合业务互动涉及到多个业务单元的流程再造问题, 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桥梁、先导和纽带将其整合捆绑在一起。

9 结论

总之,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 加快发展互动业务, 实现集团内优势资源共享已成为各子公司间的共识。互动业务作为集团资源整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集团资源融合与共享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李画.中国人寿2012年互动业务实现新突破[N].中国保险报, 2013-4-29 (1) .

[2]中国人寿互动业务:整合的力量[N].金融时报, 2013-5-15 (12) .

“贸易投资促进团”的战略意义 第4篇

未来的经济史家回顾2009年中国开拓国际市场的历程时,“中国贸易投资促进团”是不可或缺的一段。尽管往年商务部也召集行业协会组织贸易投资促进团,但在此次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团”意味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升级,是中国政府与企业极为精彩的战略大手笔。

中国派贸易投资促进团奔赴欧洲,向全世界释放了追求开放经济的信号。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扩大了政府介入经济运行的力度,不少国家提高关税、支持国内产业发展政策,一时之间贸易保护主义笼罩全球,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堪忧。而中国不仅积极扩大国内需求,还走出去、主动出击,为复活世界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9年11月底,全年共组织贸易投资促进团14批次,600多家次企业参加,共出访英、法、德、意、美、加、阿根廷等33个国家。据说商务部各级领导2009年的出差频率比过去高出一倍以上。

有人认为“促进团”是“采购团”,中国此举纯粹主要是为了降低与欧美国家的贸易顺差,花钱买平安。不过,这一称谓并不准确。从“促进团”与各国签订的协议内容来看,中国不仅花钱买进来先进技术,也向这些国家出口中国颇具竞争力的技术。参加促进团的企业,除了大型央企之外,也有众多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搭乘“走出去”的顺风车,不仅具备对外投资、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能力,而且非常热衷于开拓海外市场。这些企业是中国国际化旅程的先行者,或许也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得益者。

2009年2月24日,“促进团”启程赴欧洲四国,首站访问德国。首个采购单由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与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签署,总金额为人民币76亿。首选德国有示范效应。2008年,中国和欧洲的贸易总额为4256亿美元,中德占四分之一多。德国是欧盟的核心,主导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不仅在经济规模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向中国出口技术最多的欧洲国家。中国因此选择德国作为打击贸易保护主义的突破口。如果以中德两国2008年贸易额1150亿美元为基准,那么2月24日中国采购团与德国达成的采购合作协议金额,相当于中德之间一个月的国际贸易额。

2009年3月7日,商务部长陈德铭再次率团前往德国、瑞士、西班牙和英国。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专访时,陈德铭表示“我们要尽自己的责任,为当前世界经济的复苏贡献力量”。商务部的力量来源之一是200多个遍布全球的商务参赞机构,这些机构为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提供帮助、指导和支持。商务部数据显示,2009年1~5月,中欧贸易额达1292.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6.9%,高于2008年全年的16.6%。

2009年7月份“促进团”到达意大利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成功推介电信、网络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华为英国公司组建于2001年,目前有350名员工。

中国“促进团”的欧洲之旅颇有一股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味道。中国高层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政治上承诺中国将积极拓展世界经济,在中国这样一种政治经济体制下,高层的肯定与鼓励对于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至关重要。而参加“促进团”的各级领导都是在经贸领域极富经验的高级干部。政府运用政治互信把这些企业“走出去”所积累的人脉、市场经验和战略意识综合起来,某种程度上为企业加速开拓市场提供了海外公共物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从“促进团”获益的远不止央企,中小企业也颇具竞争力。2009年7月份“促进团”到访意大利,北京一家太阳能光伏公司与意大利某集团公司达成了出口10MW非晶硅太阳能发电站项目,这意味着中国公司在新一代太阳能薄膜电池的产业化生产方面达到了世界级水平。

“促进团”的一些零星数据足以说明中国开拓世界经济的决心。据商务部的信息,“促进团”2009年6月15日到访俄罗斯,签约金额30亿美元。2009年7月5~6日到访意大利,协议金额20多亿美元。2009年9月7日到访乌兹别克斯坦,协议金额30多亿美元。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第5篇

摘要:可持续发展从提出到得到认同经历很多曲折和艰难,但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环境日益显著的变坏的情况使人们不得不承认可持续发展。从忽视到重视不论是国家还是集体甚至个人,都一致认可并参与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可见可持续发展对于社会及整个人类的有着不可衡量的重要性,究竟有何重要意义呢?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主题。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意义;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发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关于发展观念上的争论;1972年,美国学者巴巴拉•沃德(Barbara Ward)和雷内•杜博斯(Rene Dubos)的《只有一个地球》问世,把人类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扒向一个新境界棗可持续发展的境地界;同年,一个非正式国际著名学术团体棗罗马俱乐部发表了有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共识与承认。

国际所认可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1988年春,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理事会全体委员会的磋商会议期间,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展开了激烈争论,最后磋商达成一个协议,即请联合国环境理事会讨论并对“可持续发展”一词的含义,草拟出可以为大家所接受的说明。1981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关于可持续的发展的声明》。

可持续发展定义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棗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基本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收再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生存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可持续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不可衡量,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体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由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能损害后代发展的能力要求,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追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使得经济科学发展,符合人类发展的需求和社会自然发展的规律,是人类获得长足发展。

首先,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知识因素,而不是物质因素。土地、能源和矿产等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在技术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下降了。据世界银行对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差异分析发现,物质资产投入只能解释这些差异的不到30%,其余的70%以上直接或间接归因于知识、信息、教育、技术等无形因素。从国际上来年,资源开发导向型国家的经济增长比较缓慢,而知识开发导向型国家的经济增长要快得多,如日本、新加坡和西欧的一些国家,它们自然资源极其匮乏,但人力资本却非常丰富,因此经济发展就比较快。我国香港地区的发展更加说明这个问题。这是因为资源性产品需求弹性低,易受外部市场需求变化冲击的影响,造成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而知识发达地区则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其次,投资于开发知识资源的收益要大大高于投资于开发自然资源的收益。以我国为例,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知识发展差距逐渐拉大所致。改革开放初期,东西部经济水平差距还不是很大,大家都是吃大锅饭,都是集体经济,都限于体制而发展水平有限,甚至某些西部地区省份的人均GDP还高于个别东部地区省份人均GDP。但是,至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拉大,这是有目共睹的。就资源来说,西部无论是水资源、矿产资源、风力资源、太阳能资源等总量都优于东部地区,是什么原因使得西部地区发展滞后于东部呢?首先,是交通,西部处于内陆,地形多崎岖不平,交通不便;而东部多平原,临海,交通便利,信息流通快,技术传播快,知识发展优于西部。拿青海和福建两省对比可知:1998年福建综合知识发展指数居全国第5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而青海则居第29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4%,差距十分明显。由此可见,投资自然资源是不可能有优势的,知识资源是最重要的发展资源,西部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知识资源的匮乏,并且对现有知识资源利用不足。因此,西部开发的方向应从主要开发自然资源转向开发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使知识要素成为加快西部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指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下一世纪人类应该共同追求的是以人为本位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要保证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加,还要求环境的到保护,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使人类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里,提高人类生活幸福感。

三、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

目前人类总人口已超过亿,这是一个有点恐怖的数字!为什么呢?每个人要生存下去,首先必须有足够的食物,还要衣物,以及因为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需求而需要的各类资源等,这是一个不可衡量的数据,它一直在增大,却没有一个限制,当然也很难去限制。而可持续发展就是一个为时未晚的补救,首先我们必须得控制人口,否则地球将不堪重负;人口得到控制,资源的消耗自然会在量上有所限制。接下来就是如何真正的使资源足够当代人的发展又不会影响后代,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这块就得着力于知识技术的发展,从而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降低污染;做好以上两点,自然能够保护好环境,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社会秩序良好经济良性循环的社会环境。

发展出口贸易的战略意义 第6篇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世界性的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特别是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新成员,我国将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如何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呢?本文从知识产权对贸易的促进作用入手,介绍了知识产权在我国的法律保障以及实施的现状,并对从知识产权中提取的工业产权中的商标及商标权、专利及专利权以及著作权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立法状况,介绍了与知识产权紧密相关的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和分类,同时强调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并对我国目前知识产权的立法工作进行了探讨。本文重点在于参照、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与我国国情非常接近的韩国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上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特点,提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总体框架(即战略目标和战略途径),并对在实施整个战略的过程中社会各个有机体(包括政府、企业等)应发挥的作用提出了一些看法。本文对实施知识战略的根本途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建议。

发展出口贸易的战略意义 第7篇

摘要:人力资源外包分为人力资源派遣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两大类,是企业经营模式的重大创新。发展人力资源外包具有战略意义:提高企业竞争力;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外包业的发展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建议采取放松市场准入管制、优化服务、加强监管、扩大需求、促进升级等措施,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外包实现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外包;企业经营模式;市场准入;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F24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1)08―0059―05

人力资源外包是发展潜力巨大的生产性服务业,也是企业经营模式的重大创新。加快我国人力资源外包业的发展,能够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扩大就业。

一、人力资源外包是企业经营模式的重大创新

人力资源外包,是指企业基于自身的发展战略,将原先由企业内部完成的人力资源工作,部分或全部交给外部的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完成,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人力资源外包分为两大类:人力资源派遣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力资源外包从“人事代理”模式逐步演变为“业务流程外包”模式。

传统的人事代理只是简单的业务委托办理,即雇主将部分人力资源业务委托给代理企业办理,合作双方采用面对面的业务交接方式。委托的业务包括工资处理和代发、社保事务办理、商业性保险办理、政府相关事务(档案、职称)办理及劳务派遣等。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人力资源外包逐步演进为业务流程外包模式,人力资源外包开始进入普及阶段。人力资源业务流程外包是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创新,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基于通讯信息技术。合作双方都采用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业务流程全部信息化,双方业务无缝对接。二是流程重组。发包方常常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外部资源,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三是人力资源部门转换角色。在日常性事务外包后,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任务从“事务性为主”转变为“战略性决策为主”,即根据企业战略更加详细地分析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更加科学地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服务能力也显著提高。

通过开展人力资源外包,企业经营模式实现了重大创新。发包企业优化内部相关流程,明确业务界面和服务标准,采用先进的IT技术,实现合作双方的无缝对接。接包企业拥有专业人才队伍,包括流程操作人员、业务咨询专家和跨地区驻地专员等,并运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为发包企业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服务。

二、发展人力资源外包具有战略意义

(一)提高企业竞争力

通过开展人力资源外包,企业可以获得多方面收益,主要包括:

1、资源共享,节约成本。人力资源外包实现了多家企业之间共享优质资源,包括IT设施、IT维护与运营专业人员、业务咨询专家、驻地服务专员及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等。这些优质资源单个企业难以承担,只有通过外包实现共享,才能大幅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2、专业经营,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质量来自两方面:一是专业服务机构的优质资源带来的服务质量提高。二是外部化明确了服务标准,如专业服务机构都会明确保证在准确率、及时性、合规性这三个指标上达到100%。内部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可能因相关人员生病、出差及其他意外原因不能及时处理业务,或者因设施落后、业务不精等原因不能高效、合规办理业务。

3、成本可管理,资源有弹性。人力资源外包采用服务租赁形式,发包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可随时向人力资源企业租赁服务。服务租赁为发包企业带来可管理的服务成本,无需担心前期投资失败和预算失控。服务租赁还为发包企业带来资源弹性,可根据业务发展状况随时调整资源,既不会因业务量下降出现资源过剩和浪费,也不会因业务快速扩张而出现资源瓶颈。

4、经营网络化,帮助企业扩张。发包企业可借助接包企业的服务网络实现业务扩张,如将业务扩大到全国范围,甚至走出去,到国外开展经营。如,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时可以利用专业机构提供合规的人力资源服务,降低跨国经营的风险。

5、第三方服务,分担风险。人力资源外包可以转移经营管理的风险。不同企业承担的风险不同,对不同风险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因此,可以通过调整风险的分布降低损失。人力资源外包转移的风险包括两方面:一是劳动用工方面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政策风险、意外风险等。二是服务质量方面的风险,如接包方承诺百分之百的服务质量,达不到服务质量标准要承担经济损失等。

(二)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

发展人力资源外包,有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将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大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人力资源派遣服务开发出多样化的用工需求,提高了企业用工弹性,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包括长期性就业、季节性就业、兼职就业、短工就业等,满足不同人群的就业需求。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通过利用外部企业的先进设施和管理技能提高了企业在人才招聘、档案管理、薪资福利管理、社会保障管理、商业保险管理、人事手续办理、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的管理水平。

2、充分保障员工权益。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企业拥有专业化的队伍,包括人力资源专家,不仅承诺100%的服务准确性和合规性,还可为企业提供各国各地的人力资源法规政策咨询。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企业为发包企业的雇员提供各项服务,发包企业的雇员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企业先进的信息系统了解个人发展、福利保障、薪资等方面的详细情况,很方便地办理相关人事手续。另外,政府部门可对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企业进行集中监管,提高监管的效率,充分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

3、提高服务质量。人力资源服务的内部提供与外包的最本质区别是引入市场竞争。内部提供容易导致官僚主义,降低服务质量,甚至产生“大企业病”。在外包方式下,业务转移到外部专业化企业,这些专业化企业在市场竞争压力下积极开展技术和业务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水平。

(三)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人力资源外包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一些城市成立了外企人力资源服务公司,绕过传统的体制障碍,为外资企业、外商驻华代表机构和国际组织提供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一批世界领先人力资源外包企业,利用全球服务网络为跨国公司的中国分支机构提供全球标准的人力资源外包服务。近年来,我国人力资源派遣业的发展尤为迅速。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9年全国劳务派遣职工总数已达到2700万人。2010年,全国总工会开展了劳务派遣专项调研,完成了“国内劳务派遣调研报告”,报告中估计国内劳务派遣职工已经达到6000万人。不过,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人力资源外包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劳务派遣等领域违规操作很多,大部分本土企业尚未接受人力资源服务外包这一先进、合规的发展模式。

三、人力资源外包的决策与管理

人力资源外包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但是需要科学决策和管理。

人力资源外包是为企业的战略服务的。企业战略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扩张型战略、改进型战略、收缩型战略、转型战略。扩张型战略是企业在新兴产业或新兴市场采取的战略,要求采取“广招人才,保障发展”人力资源策略,人力资源外包可以借用外部专业服务企业的网络来招聘和管理人才,以满足企业快速增长的人力资源需求;改进型战略是企业在成熟产业或成熟市场采取的战略,要求采取“科学选才,提高效率”的人力资源策略,人力资源外包可利用外部专业服务企业的能力来选用和管理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收缩型战略是企业在衰退产业或衰退市场采取的战略,要求采取“合理用人,降低成本”的人力资源策略,人力资源外包可以利用外部专业服务企业的能力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企业收益水平;转型战略是企业转向新的业务领域或新的经营模式所采取的战略,要求采取“跨行揽才,新建能力”的人力资源策略,人力资源外包可利用外部专业服务企业的能力来寻找跨行业优秀人才,为企业转型提供新的知识和能力。

发包企业的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外包哪些业务。第二步,寻找合适的人力资源外包专业服务企业作为合作对象。第三步,实施与运营。

1、选择外包业务。选择外包业务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第一,要考虑企业战略的需求。人力资源外包必须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实施。第二,要考虑企业的能力。企业具有显著优势的业务,可继续内部提供。企业不具备优势的业务,应尽量寻求外包合作。对企业根本没有力量完成的业务,如短期内建立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销售网络,开展外包合作是明智的选择。第三,要考虑业务的性质。有些业务的开展是基于企业的内部知识,难以独立出来,应内部提供。有些业务不依赖于内部知识,独立性强,应尽量外包。

人力资源业务外包分为三个层次:IT服务外包、流程服务外包和非流程服务外包。IT服务外包指企业从外部租用人力资源所需的IT服务,包括IT设备、数据库软件等。流程服务外包指企业将流程化的业务外包出去,通常是SaaS业务,即通过软件可以完成的业务。非流程化业务指管理咨询、劳动纠纷处置等通过软件无法完成的服务。企业可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人力资源外包的层次。

对已建立成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企业而言,外包时必须做出一个重要选择:是继续保留已有的系统,还是采用专业服务企业的标准化系统?有些外包专业服务企业提供“一锅端”服务,即全盘接收发包企业已有的系统,甚至接受其全部雇员。有些外包专业服务企业按照统一标准化系统为所有客户提供服务。两种模式各有优势,前者减少了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实施的难度,后者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

国外企业采用劳务派遣服务时,通常会采取分类处理方式。对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包括中高级管理人员、技术骨干、销售骨干,一般不会采用劳务派遣方式。劳务派遣的对象通常为季节性、短期性、替代性使用的普通员工,当普通员工成长为骨干员工时,企业会主动转变其身份。近几年,国内一些企业出现了滥用劳务派遣关系替代劳动关系的倾向,有一部分企业甚至将许多员工曾经与本企业建立的劳动关系改变为劳务派遣关系,使这些员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这是不正当的做法,应坚决加以制止。

2、寻找合作对象。现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越来越多,企业需要从业务、价格、服务质量等几个方面选择合作对象。合作对象的选择没有统一的标准,企业自身的需求是主要尺度。实践中,人力资源专业服务企业各有特色。从业务种类看,大致可分为人力资源派遣、人力资源招聘、人力资源培训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几类,一些企业可能同时经营几种业务。从市场服务范围看,大致可分为跨国服务、全国服务与地区服务几类。从价格与服务质量看,有些企业定位于中高端市场,有些企业定位于低端市场。如,近几年,我国出现大量基于互联网提供服务的人力资源外包企业,利用互联网为企业寻找人才,为广大就业者提供招聘信息。

3、实施与运营。人力资源外包的实施与运营过程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慎重对待。企业一旦做出人力资源外包的决策,就要给予充足的资源支持,包括安排得力的企业领导,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和资金,纳入绩效考核计划等。根据一些企业的实践经验,人力资源外包的实施与运营要抓好五个关键环节:现状与目标分析:找出现状与目标的差距;流程再造:为业务外包和提高效率创造条件;执行监管:保证各个实施阶段达到计划目标;充分交流:在合作的各阶段加强信息沟通;持续改进:在运营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四、我国发展人力资源外包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外包业的发展面临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加以克服。

(一)严格的市场准入管制限制了人力资源外包战略的实绝

我国开展人力资源服务需要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许可。相关规定要求:企业开展人力资源服务的业务申请由县级以上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批;获得许可的企业,需要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当在征得原审批机关的书面同意后,由分支机构所在地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批。在此行政许可管制下,企业如果要开展跨区域业务,需要办理多次许可手续。此外,我国《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开展人才中介服务的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从事人才中介服务活动,必须与中国开展人才中介服务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合资经营,设立专门的人才中介机构,不得设立外商独资人才中介机构。对申请设立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要求中方合资者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51%。这些审批和管理制度过于严格,不利于促进市场竞争,也不利于国内企业获取先进的外包服务。

(二)产业发展政策不全面、不系统一些政府部门普遍存在重视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忽视发展国内企业外包的倾向。我国拥有人力资源优势,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潜力巨大,应大力促进。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开展外包也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国内企业开展人力资源外包不仅可以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还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从单纯鼓励国内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向推动国内企业开展外包、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并重发展转变。

(三)人力资源外包尚未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

尽管我国人力资源外包业发展速度很快,但从总体上看,市场化程度仍较低,尚未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比如,有的人力资源派遣企业不遵守《劳动合同法》,没有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两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按月支付劳动报酬;有的用工企业没有实行同工同酬,派遣工待遇明显偏低;有些企业服务质量差,不按协议承担业务。市场失序的重要原因是法律、法规不完善,对人力资源外包的监管随意性较大,行业协会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规范行业发展的功能不足。

(四)企业对人力资源外包的发展趋势认识不足

中国企业在近二十年才逐步接受“人力资源”的概念,对人力资源外包缺乏了解,认识不充分。虽然

外资企业已广泛应用人力资源外包,但它们都视此为企业的重要竞争手段,不愿向外界宣传。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并未认识到人力资源外包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作用。国内一些企业认为:“大而全”、“小而全”、“员工多”是企业有实力的表现,人力资源外包是“皮包公司”的行为,人力资源只有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最有效、最可靠。

(五)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外包行业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人力资源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很多承接外包业务的人力资源企业的规模较小,服务的层次和技术含量偏低,提供个性化服务、复合型服务的能力不足。有些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很难找到服务质量高、满足合规性要求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有些企业担心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缺乏长期服务保障。受一些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国际上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很难进入国内市场。

五、发展人力资源外包的对策

我国应在“十二五”期间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制约我国人力资源外包行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市场竞争,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外包实现产业化发展。

(一)放松市场准入管制,促进市场竞争和产业发展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清理有关政策规定,放松市场准入管制,推出促进人力资源外包发展的政策措施,允许并鼓励国际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以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进入国内市场,开展全流程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务,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机会,利用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产业发展。国际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可帮助国内大企业在境内外实现国际一流的人力资源管理,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还可以在国内市场上树立业务标杆,带动本土人力资源外包企业的发展。实践表明,没有一批优秀的外包服务企业,国内的外包市场将难以启动。在放松市场准入管制的同时,加强事后监管,制定行业规范,保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优化服务并加强监管,构建有利于人力资源外包发展的良好环境

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实现从“管控”向“服务”与“监管”相结合转变,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充分利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推动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培育若干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运作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团,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有效的管理和协调机制,解决多头管理和部门分割问题;适应人力资源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研究起草《人力资源市场条例》等法律法规,修改《劳动合同法》中关于“劳务派遣”的内容,制定《劳务派遣用工管理规定》,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法律体系,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加快行业协会和非营利服务机构的转型步伐,充分发挥这些行业组织在开拓市场、行业自律、技术服务、沟通企业及联系政府等方面的作用;逐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监督,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制定对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业的税收等支持政策,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三)发挥引导作用,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转型升级

引导我国人力资源外包企业顺应产业发展趋势,通过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组织形式及服务品种的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开展人力资源外包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扩大服务标准的覆盖范围,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提升与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的合资合作水平,促进先进服务技术和标准的引进,带动我国人力资源外包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强产业体系建设,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调整服务项目结构,积极发展薪资福利管理、社会保障管理、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员工服务、管理咨询及职能外包等中高端服务项目,满足国内外客户的个性化、复合型服务需求,增加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

(四)在国有企业中推广合规的人力资源外包,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些企业人力资源制度缺乏灵活性,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过剩”与“不足”同时存在;有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忙于日常事务,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配合;有些企业薪酬福利制度不规范,存在乱涨工资、滥发福利的现象;有些企业重选人、轻育人,人力资源开发不足。建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发展人力资源外包的战略意义,在国有企业中积极推广合规的人力资源外包。通过开展人力资源外包,促使国有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规范薪酬和福利制度,提高企业的透明度。

(五)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对外包的认识

企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会等机构可通过举办学习讲座、组织参观和调研、开展培训等活动,提高社会各界对人力资源外包的认识,推广人力资源外包的相关管理经验。

参考文献:

贵州发展智慧旅游的战略意义 第8篇

一、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

众所周知,旅游行为的产生,需要足够的可支配收入及闲暇的时间。在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主要主要有三个特点:首先得益于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的稳步增长促进了人们的收入增长,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去为旅游买单,带来更多的旅游需求,特别是个性化定制旅游的需求。其次得益于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交通运输能力的迅速提高,让地球的“距离”不断缩小,例如在贵州与广州之间,贵广高铁的开通为贵州带来的旅游的新时代——高铁旅游热。再次得益于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技术革命,使得生产效率得到不断提高,为人民带来更多的休闲时间,让广大的旅游爱好者有更多的机会外出旅游。自然,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年代,旅游业的发展也有着其新的特点。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互联网+”时代,旅游业自然也不能例外。信息化的全面推广,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高效、系统和便捷。同时也让当代旅游的发展特点具有个性化、智能化、人性化及创新性。因此产生了“智慧旅游”,让旅游从做计划开始到付诸于行动,变得简单、便捷、轻松和“易于到达”。“智慧旅游”通过信息技术的帮助,互联网的运用,满足了当代人们自助旅游、定制旅游的需求,让旅游从团队的走马观花,向体验式的深度休闲旅游发展。

二、旅游业中各个主体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旅游行业的参与主体一般包括三个方面:旅游者、旅游企业及政府部门。在过去,旅游者对旅游的要求是:有充足的时间、金钱,选择一个旅游目的地,再找一个旅游相关企业帮助自己规划、解决旅游的相关问题,旅游者只需要等待去参加旅游团队活动。而今,在“智慧旅游”时代,如此“流水线”模式的旅游线路体验越来越被旅游者嫌弃。旅游者对旅游的要求演化为:个性化足、体验性强,非走马观花似的深度漫游。旅游者旅游偏好的改变,也就带来整个旅游市场所提供的旅游产品的根本性的改变。在过去,旅游企业为旅游者提供的旅游服务:是几乎统一的格式路线和旅游根本需求类服务,旨在让旅游者到过此地、看过一眼、留过一影,俗称“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赶集似旅游。而今,随着旅游消费者需求的改变,旅游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也必须与时俱进。从过去的单一服务中走出来,依托“智慧旅游”的平台,为旅游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接受信息方式的改变,旅游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的战略规划也必须改变,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传递信息。信息的收集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过去,政府部门对旅游业的管理:是一种被动的管理。比如旅游投诉,只有当旅游者遇到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帮助的时候,我们的相关政府部门才会根据旅游者的投诉事件进行相关调查、处理,这样只会让旅游者或者广大潜在的旅游者看到负面的旅游资讯。而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智慧旅游”的相关平台收集有效数据,对旅游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时管理,甚至是提前预判、做出监管。为旅游者预先清理旅游市场的各种乱象,还旅游者一个“洁净”的旅游天空。

旅游业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旅游主体的发展在不断创新。贵州,作为一个旅游大省,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一个需要依靠绿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省份。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是与时俱进的,具有全新战略意义的发展——“智慧旅游”。

三、制定“智慧旅游”发展战略的意义

(一)充分利用贵州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契机,让旅游业的发展进入新的纪元。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多彩的民族风情,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根据“国发2号文件”和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精神,贵州省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着力打造绿色贵州,贵州省的旅游规划主旨在于建设一个符合自身发展、时代要求、创新的旅游产业。创新的根本就源于大数据,贵州旅游的发展规划在于——信息化、智能化、便捷化的“智慧旅游”。只有依托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智慧旅游”才能得到强大的数据支持,平台保障,让贵州旅游的发展进入全新的时代。“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也让我省旅游业的营销推广进入了新的时代,从传统模式到信息化营销,贵州旅游业的发展道路才能越走越宽,知道贵州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二)作为绿色产业,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与地区的重视,想要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屹立不倒,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旅游服务能力。在互联网和管理信息系统高速发展的今天,旅游者的需求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我想去看看”,旅游者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旅游者需要的旅游服务也更加的人性化。因此,旅游业的服务能力提升和旅游企业的不断发展,已经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人工服务能力的提高与完善来改变。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智慧化”。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让旅游企业更加了解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智能化服务、定制式服务。让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更加立体、旅游需求能够得到最大的满足。从而充分体现旅游企业的形象及降低其运营成本。

(三)旅游服务的分工越来越细。随着自助旅游的不断兴起,旅游者自助旅游的脚步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国内,有逐步向海外发展的趋势,过去旅游企业为旅游者提供的单一服务已经得不到认同。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旅游者需要有用的、准确的旅游信息,旅游服务的提供者们为此不断开发新的旅游APP,包含了旅游中吃、住、行、游、购、娱,还有语言的各个方面,帮助旅游者高效、便捷的准备旅游;轻松、愉快的享受旅游。“智慧旅游”战略的制定,能够让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加多元、更加持续。

(四)有效的帮助政府相关部门对旅游市场进行监管。政府相关部门在对旅游监管的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往往是滞后的、无效的。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行业,旅游业从业者来自不同的企业和层次,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必然是良莠不齐的,树立的旅游地形象自然也是有区别的。这样反馈给旅游监管部门的信息就会多样的。然而“智慧旅游”的发展,可以让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智慧旅游”的相关平台获取有效的旅游信息,对旅游市场的管理达到快速反应、有效管理。让我们的旅游行业在一个有序的、健康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上一篇:2018年春季学期学前班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社区党支部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