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文化的内涵

2024-06-18

商业文化的内涵(精选6篇)

商业文化的内涵 第1篇

商业空间设计最主要的还是商业空间室内空间的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可以采用动态的、序列化的、有节奏的展示形式。在空间处理上做到尤如音乐旋律般的流畅,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让人感受到空间变化的魅力和设计的无限趣味;设计风格以简约与华丽并重,注重营造空间的氛围、意境和文化内涵,并兼顾实际功能和视觉效果,力求为客户创造高品质的购物环境。商业空间氛围的营造会使人在不自觉中受到影响。比如,深具意韵的商业空间空间中,让人感觉到一种不经意流露的恬淡舒适气质、一种自然而又贵气的意境。这种意境的营造使人们情不自禁的沉浸在其中,身心都能得到放松,心情也会很愉悦,从而,更能激发人们的购物激情。

商业文化的内涵 第2篇

什么是商业模式?

很多企业,靠80年代的胆大妄为,即“胆商时期”,90年代靠的关系,即“情商时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21世纪是X倍速变化的时代,原来的模式已经无法实现持续成功了。

当内外部环境和客户的偏好发生变化,即商业模式需要变动的时候,他们没有及时地调整原有的商业模式,或者说没有来得及调整就遭受灭顶之灾,壮志未酬身先死。原因是当今时代与企业以前适应的那个时代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中国企业经营环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两点:

1、投资经营环境全面恶化:高成本、低利润、供过于求、同质化竞争、经济一体化、消费者主权

2、产能过剩:现在的中国经济本质上是用明天的产能过剩消耗今天的产能过剩

“一个真正成功的商人,就是在这个非连续性时代,使自己的行动保持内在连续性的人。”---经营哲学家 汉迪

企业不仅要在时间维度上敢于颠覆自己过去的商业模式,大胆突破现有市场游戏规则,整合一切创新资源,进行商业模式的破坏性和颠覆性创新,同时还要在空间维度上,对成功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扬弃性的学习、借鉴和模仿。

对成功企业商业模式的扬弃,就是要复制“模式的成功”,而非复制“成功的模式”。

任何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从一个企业复制到另一个企业却不一定会成功;今天成功的商业模式,明天却不一定还能适用。

对成功企业商业模式的设计,必须要学会系统思考和框架性构思,而非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企业必须以客户价值最大化为出发点,以价值整合为核心,系统审视和思考企业的整个商业运营流程,寻找关键创新点并确立创新课题,构思企业整体的创新框架,设计自己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本质上是客户价值实现与创造的逻辑。它的内涵可以描述为: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化的、或利益相关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

企业内部是一个小系统:产、供、销、研发;企业外部有个大系统:产业链、供应链、产业价值链、银行、政府、媒体等等。客户价值最大化、内部化或利益相关者、整合、高效率、系统、赢利、实现形式、核心竞争力、整体解决,这九个关键词也就构成了成功商业模式设计的核心环节,这九个要素缺一不可。

“客户价值最大化”是企业制定战略的出发点,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指南和动力源泉。这里的“客户”是广义的客户概念,它有四层含义:

1)客户包括消费者、股东、合作伙伴、员工和社会,其中消费者是主导,只有消费者的价值实现了,后四者的价值才能实现;

2)根据需求不同来确定消费者进而细分市场,而不是相反;

3)不断满足客户需求和给予超值的服务;

4)客户不仅仅是指公司外的,也包括公司内所有创造价值的员工。

商业文化的内涵 第3篇

1 对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内涵的新认识

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 是商业银行在长期的金融服务实践中形成的以服务文化、诚信文化、风险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模式。这一文化模式, 不仅是银行企业的管理模式, 也是银行得以正常发展的运行模式, 更是一个银行之所以能自立于社会的生存状态, 是作为社会经济细胞的银行担负社会发展责任的载体, 是银行的生命!商业银行通过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银行的社会影响力、员工的凝聚力、企业的发展力;良好的英航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提高银行和员工的整体素质, 树立银行自身的品牌形象, 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1.1 服务文化是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

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 首要的是要体现服务文化这一根本。因为金融企业是以为社会提供金融服务为本质特征的, 因而金融企业的企业文化应该体现服务性本质。

服务的本质是服务提供方满足服务需求方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银行服务人员与客户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在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上, 进行有效的沟通, 银行工作人员用专业翔实的知识解答客户的疑问, 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建设, 应该从最基本的服务文化做起。服务文化内涵较多, 在平时商业银行的运作过程中能够体现服务文化的水平。良好的服务文化要有优质专业的业务知识服务、迅捷便利的服务过程以及忠实完善的回访机制。

优秀的银行服务文化就是银行内部价值哲学的体现。对银行整体的运作机制有着很好的激励促进作用, 服务价值文化的内涵是流动在银行员工身体内的精神血液, 是激励员工做好本职工作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是约束和规范员工的道德标准。

银行的本质作用是合理调节市场货币的流通, 实现货币的优化配置。银行服务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客户能否得到合适合理的满足是衡量银行服务质量水平高低的标准。因此银行文化是在真正实际工作过程中形成的一套文化, 包涵着客户对银行服务的评价。

比如, 对“顾客是上帝”这一服务观念的认识, 传统意义上一直认为:顾客是企业的衣食父母, 因为企业和员工只有通过对顾客的良好服务, 才能创造效益, 财富和效益在顾客的口袋里, 一些企业家教育员工确立“顾客是上帝”理念常常会说, 你的工资不是老板给你发的, 而是顾客给你发的, 服务好顾客, 创造了效益, 公司有了利润, 才能有你的工资。如果从企业经济利益角度来说, 这样的认识显然是对的。但是, 如果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讲, 我们就应对“顾客是上帝”这一服务观念进行重新认识。

与其他行业一样, 金融企业是以效益为核心的, 但是要实现银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尤其要实现银行的生态化发展, 就不仅仅是效益所能涵盖的。顾客是企业的衣食父母, 给企业带来了效益, 带来了利润, 给员工带来了工资, 这仅仅是我们正确认识顾客是上帝的一个方面。实际上, 客户作为银行的服务对象, 也是银行的合作对象, 在与银行的交往中, 给银行提供很多的需求信息, 包括客户对质量的要求、其他银行做法、市场信息以及服务创新的想法, 这些信息对于银行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说客户就是银行发展的信息员;客户作为与银行打交道的直接合作者, 他可以对你的服务与其他同业者进行客观的比较, 通过客户反馈的意见可以促进我们不断改进服务, 所以说, 客户就是银行服务质量的检验员;客户通过与银行的交往、合作, 对银行进行客观的取舍, 服务满意、质量好就留下, 否则就转移到别的银行, 所以说, 客户又是我们银行发展的裁判员。

作为企业的衣食父母, 又集银行信息员、检验员、裁判员于一身, 这样的角色, 作为银行的“上帝”当之无愧!

作为银行企业的核心组成部分, 服务文化一旦形成, 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但企业所处的环境瞬息万变, 企业自身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因此, 在坚持基本的服务信念与价值观的同时, 企业更要深谙文化是创新的, 不断进行服务文化的创新。

1.2 诚信文化是银行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的体现

“人无信不立, 业无信不兴”, 诚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发展之根。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 诚信必将成为企业行为的准则, 成为企业管理的灵魂和根基。银行作为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最重要的经济主体之一, 其诚信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银行自身的信誉度, 也影响到银行的生存与发展, 更关系到社会经济体系的健康与和谐。诚信具有道德、法律和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它既是对企业在道德、法律等方面价值的肯定, 也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取得成功的基础。它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银行业与邮政业一样是以诚信为生存基础的一个特殊行业。企业客户能将自己所有的财富交给银行, 也就是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了银行。就是一般的储户, 将钱款存给银行, 银行给储户就是一张赋予兑现承诺的存单。银行所能够运行起来就是基于社会、客户对于银行诚信的一种认同。因而, 诚信作为银行存在的基础是容不得半点含糊的, 银行企业建设一个良好的诚信文化, 则是银行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的体现。

对诚信行为所采取的态度及评价不同, 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就会有差别, 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等一系列的活动, 最终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形成竞争优势或劣势的关键。因此, 诚信文化是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关键所在, 诚信是培育银行经营理念的核心, 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基础。虽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银行企业经营肯定是要讲求经营策略的。但策略也有文化, 也有道德和价值的标准。策略与不讲信用无关, 而是以信用为基础和前提的。银行要随时审视自己在产品开发、销售广告、宣传策划、营销手段和经营管理上有无不诚信成分, 要检点自己在对客户、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会有没有失信之处, 要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放弃什么, 建立良好的内在规范。这样, 以诚信为核心的银行企业文化对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其经营策略必然也会是健康、智慧而立足长远的, 因为它追求的是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诚”是企业聚心之魂, “信”是企业立足之本, 诚信理念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商业银行只有坚持以诚信的思想服务社会, 时刻牢记诚信是企业的生命, 才能赢得市场, 提升品牌。

1.3 风险文化是银行企业文化的基础

任何金融领域, 风险控制一定是排在企业文化第一位的。这源于金融行业的自身属性。金融行业本身是高风险、高利润、资金密集型行业。一方面, 金融行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货币枢纽, 另一方面是实体经济的投融资平台。我国金融业以银行业为主。因此更应注意防范和控制银行业的风险。金融领域的风险可能会通过传导机制影响到实体经济。所以任何银行企业都应该首先控制好自身风险, 然后再谋求自身的发展。

风险控制是金融行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银行业要形成自己的风险文化, 真正把这种风险文化作用于日常业务的管理。一般来说商业银行风险文化包涵以下几个方面的要义:以人为本, 保护国家利益、股东利润和人民的合法财产。这种风险文化是经过危机洗礼后形成的。一幕幕商业银行破产倒闭的危机在西方国家出现, 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对利润的贪婪, 不计后果的加大金融杠杆, 在贪婪的享受利润时忽略了自身风险。而结果最终破产倒闭。因此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时刻注意控制风险, 要把这种风险控制意识通过不断培训、案例教学渗透到银行业内部。今年的六月的钱荒事件又一次说明了在我国的金融领域还是潜伏着很大的风险的, 这就对我们提出了警告, 必须注意防范和控制风险。

从企业文化角度讲, 风险文化除了银行企业的经营风险控制文化, 还应包含企业文化中的风险文化。企业合并、资源整合, 管理人才的引进, 员工的招纳都有一个文化认同问题。所以, 在企业并购、重组、整合中除了存在着融资、债务和法规等风险因素以外, 还存在着企业文化风险, 即由于文化的不相容而带来的失败或内耗。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是靠银行企业家创立、倡导和培养的, 是一个以新的理念及行为战胜旧的理念及行为的过程。要塑造和维护银行风险的共同价值观, 领导者本身应成为这种价值观的化身, 并带动全体员工共同努力, 人人参与风险文化的建设, 形成全行共同的风险价值观。通过建设银行风险文化, 使风险管理从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操作实践变为风险文化, 成为所有从业人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2 对商业银行社会责任内涵的新认识

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是指银行在追求营利、实现股东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 还要主动维护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如员工、金融消费者债务人的利益, 积极促进社会的生态发展等社会公益性事业。从性质上看, 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从对象上看, 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包括对股东、对客户、对员工、对社区、对社会环境等应负的责任。银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而银行通过对社会的反馈可以进一步取得社会的支持。因此, 银行必须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秉承源于社会, 回报社会的宗旨, 积极地将履行社会责任, 将履行社会责任与拓展市场业务、提升品牌价值以及与建设企业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银行自身商业利益与社会道德诉求的相互融合, 成功地将社会责任内化整合为银行长期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进而为银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财富与发展动力。

银行应充分发挥优势,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服务来体现对社会责任的履行, 积极开展各种公益事业, 使银行深入民心, 获得社会的认可与支持。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可在以下方面得到体现:以良好业绩回报股东、以优质服务回报客户、以有效激励回报员工、以关注民生回报社会。

在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 银行自身保持稳健发展, 利润保持较快增长, 这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平稳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也应看到, 银行业的庞大利润挤压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十六家上市银行的总利润超过了上市企业利润的一半。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是不利的, 未来银行业需要逐步调整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适应国家产业升级转型的节奏, 更多地去支持新型产业, 压缩对一些落后行业、污染企业的支持。

银行的另一个重要作用体现在具体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在积极配合央行财政部政策的落实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同时对于一些社会问题、自然灾害银行业的援助也是比较慷慨的。大型商业银行在房地产调控上落实国家信贷政策, 较好的控制了房地产泡沫的扩大。在一些扶危济困特殊项目工程方面, 商业银行以低息、无息的贷款大力支持。这些都很好的体现了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3 结语

银行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经济的核心领域, 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必须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 银行企业的文化建设也要把社会责任考虑进去, 做承担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

企业文化要适应“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新战略发展的要求;企业文化与生态文化有机结合;社会发展对企业及员工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更注重企业品牌文化建设与企业形象树造;“以人为本”的理念深深融入企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 只有履行好社会责任, 才能彰显自身价值、成就千秋基业。

摘要:时代的发展赋予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以的新内涵:服务文化是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 诚信文化是银行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的体现, 风险文化是银行企业文化的基础, 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地对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内涵也要有新的认识。

关键词:时代发展,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社会责任,内涵

参考文献

[1]刘丽.和谐社会建设视域中的企业社会责任[J].价值工程, 2010 (14) .

[2]李胜苗.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优势[J].价值工程2012 (30) .

[3]王建军, 王英.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风险化解[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09 (08) .

浅析商业秘密的内涵与外延 第4篇

[关键词]商业秘密;内涵;外延

一、引言

商业秘密作为一个法律术语,在英美100多年前的司法判例中就出现过,商业秘密的法律制度首先在英美法系国家的司法实践中发展起来,而后为大陆法系国家所借鉴。商业秘密作为专门的法律制度,是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20世纪50年代以来,商业秘密这一术语被广泛应用于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商业秘密的国际保护日益受到关注,受世界贸易组织(WTO)设立的推动,保护商业秘密成为世界各国立法的热点问题。但是目前,有关法律规定与理论界对于商业秘密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分歧,这种在概念界定上的不确定性为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关于什么是商业秘密?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第39条规定:“未泄露的信息和提交给政府或政府机构的数据均是商业秘密。”并提出必须满足的3个条件:1.在作为一个实体或其组成部分的精确形状及组合不为正规地处理此种信息的那部分人所共知或不易被其得到的意义上说是秘密的;2.由于是秘密的而具有商业价值;3.被其合法的掌握者根据情况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美国的《统一商业秘密法》第1条对商业秘密的界定为“特定信息,包括配方、样式、编辑、产品、程序、设计、方法、技术或工艺等”。 日本1993年第47号法律《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12款第4项规定,商业秘密是“作为秘密进行管理的生产方法、买卖方法及其他不为公众所知悉,对经营活动有用的技术或经营情报”。

在我国,1991年颁布的《民事诉讼法》最先使用了商业秘密这一概念,但并没有对商业秘密的概念进行明确界定。1993年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将对商业秘密的保护纳入了反不正当竞争范畴,第一次在法律上对商业秘密的概念、构成要件、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等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规定,其第10条给商业秘密的定义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由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即认为商业秘密的内涵包括不为公众所知悉(秘密性) 、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价值性) 、具有实用性(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保密性)四个方面。由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概念的界定比较粗略,对其构成要件也没有进行详细解释,为了在司法实践中准确把握商业秘密的概念,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地解释,其第2条规定:“本规定所称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本规定所称不为公众所知悉,是指该信息是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本规定所称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是指该信息具有确定的可应用性,能为权利人带来现实的或者潜在的经济利益或者竞争优势。本规定所称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包括订立保密协议,建立保密制度及采取其他合理的保密措施。本规定所称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包括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等信息。”1997年修订的刑法第219条增设了侵犯商业秘密罪,对侵害商业秘密的行为进行了刑法规制,从而使商业秘密得到了刑法的保护,为严厉制裁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提供了重要保障。

下面,笔者结合现行法律的规定就商业秘密的内涵即秘密性、价值性、实用性及保密性四个方面和商业秘密的外延分别进行一一论述。

二、商业秘密的内涵

(一)秘密性

对于商业秘密保护来说,秘密性是绝对前提,是商业秘密区别于专利技术、公开技术的最显著特征,因为商业秘密以其秘密状态保持其经济价值,一旦被公开,其经济价值就完全或部分失去。确定商业秘密的秘密性,客观标准是“不为公众所知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不正当竞争案件解释》)第9条将“不为公众所知悉”解释为“有关信息不为其所属领域的相关人员普遍知悉和容易获得”,同时列举了六种不具有秘密性的情况:(1)该信息为其所属技术或者经济领域的人的一般常识或者行业惯例;(2)该信息仅涉及产品的尺寸、结构、材料、部件的简单组合等内容,进入市场后相关公众通过观察产品即可直接获得;(3)该信息已经在公开出版物或者其他媒体上公开披露;(4)该信息已通过公开的报告会、展览等方式公开;(5)该信息从其他公开渠道可以获得;(6)该信息无需付出一定的代价而容易获得。

总之,商业秘密的秘密性体现在不为其他非相关人员普遍知悉和容易获得。秘密性具有相对性,仅要求不被相关技术或者经营领域的相关人员普遍知悉,而不是说具有绝对封闭性。因此,只要该商业秘密在其应用区域内不为公众所知悉就具有秘密性。

(二)价值性

商业秘密的价值性,是指通过使用能够给权利人带来经济价值,即具有经济上的价值,现代商业秘密理论进一步表述为独立的经济价值。现代商业秘密法普遍认为商业秘密的价值既可以通过现实的使用也可以通过将来的使用来体现,换言之,商业秘密的价值既可以是现实的经济利益也可以是潜在的经济利益。例如,美国《侵权法重述》(第一次)指出:“商业秘密是指其所有人在商业业务中使用的,并提供机会使其较之其他不知或没有使用该信息的竞争对手以优势的信息”。《统一商业秘密法》认为商业秘密的泄露或者使用能够使他人获取经济利益,而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独立价值。”TRIPS协议第39条第2款指出未披露信息“由于是秘密而具有商业价值”。与此相同的是,《规定》第2条第3款规定:商业秘密为权利人带来的经济利益包括“现实的或者潜在的经济利益或竞争优势”。从中可以容易的得出,商业秘密的价值性,是指商业秘密通过现在的或者将来的使用,能够为权利人带来“现实的、潜在的或独立的”经济价值,相对于未知和未使用该信息的竞争者而言,能获得现实性的收益和保持竞争优势。只有在商业秘密具有这样的价值前提下,对之进行法律保护才具有意义,因此,价值性也是商业秘密内涵的一个核心内容。

(三)实用性

商业秘密的实用性,是指商业秘密能够付诸商业或营业上的使用,并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美国《侵权法重述》(第一次)提出商业秘密是指其所有人在商业业务中使用的,并提供机会使其较之其他不知或者没有使用该信息的竞争对手具有优势的信息。《不正当竞争案件解释》第10条将“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解释为有关信息具有现实的或者潜在的商业价值,能为权利人带来竞争优势。判断商业秘密的实用性应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分析,而不能仅局限于当前是否已经商业化,也不能以该企业的赢利或亏损来衡量。对于实用性,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强调的是,经济利益可以体现为现实存在的商业价值,也可能体现为一种竞争优势。其次对于实用性来说,其具有相对性,即商业秘密可能对权利人有应用价值,但也不排除对权利人已经没有应用价值但却对其竞争对手具有应用价值。如权利人在研发过程中的实验失败记录,对于权利人来讲已无应用价值,但如果被竞争对手获得,就可以减少研发过程中的弯路,从而减少损失。因此即便对于权利人已经没有价值,但只要保持其秘密性,就可以为权利人带来竞争优势。那种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能够积极地提高权利人竞争优势的信息,学理上可以称为积极信息;那种对于权利人不再能够创造新价值,但只要保守秘密仍可以使其维持竞争优势的信息,可以称为消极信息。不论是积极信息还是消极信息,只要具有现实的或者潜在的商业价值,能为权利人带来竞争优势,就属于有实用性的信息。

(四)保密性

商业秘密的保密性,是指权利人为其采取了保密措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规定》第2条第4款规定:“本规定所称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包括订立保密协议、建立保密制度及采取其他合理的保密措施。”《不正当竞争案件解释》第11条将“保密措施”解释为权利人为防止信息泄露所采取的与其商业价值等情况相适应的合理保护措施。该解释还指出: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所涉信息载体的特性、权利人保密的意愿、保密措施的可识别程度、他人通过正当方式获得的难易程度等因素,认定权利人是否采取了保密措施。同时列举了七项应当认定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的情形:(1)限定涉密信息的知悉范围,只对必须知悉的相关人员告知其内容;(2)对于涉密信息载体采取加锁等防范措施;(3)在涉密信息的载体上标有保密标志;(4)对于涉密信息采用密码或者代码等;(5)签订保密协议;(6)对于涉密的机器、厂房、车间等场所限制来访者或者提出保密要求;(7)确保信息秘密的其他合理措施。与此不同,美国《不正当竞争法重述》(第三次)否认保密性为商业秘密的必要构成要件,认为商业秘密只需具备价值性和秘密性即可。在笔者看来,保密性应该是商业秘密的一个必要构成要件,正如这个要件的习惯证明一样,既然权利人没有为信息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因而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视此信息为商业秘密,对法院来说,也没有理由视它为秘密。

三、商业秘密的外延

商业秘密的外延是指商业秘密的种类或形式。美国《侵权法重述》(第一次)指出,商业秘密“可以是任何配方、图形、样式或任何信息的汇编产品”,其《统一商业秘密法》认为“商业秘密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信息,包括公式、模型、汇编、计划、设计、方法、技术或程序”,其《不正当竞争法重述》(第三次)认为:“商业秘密是指能够运用于商业或者其他企业的经营之中的任何信息”,美国《1996年经济间谍法》认为商业秘密包括符合该“不为普遍知悉”、采取了“合理的保护措施”和具有“独立的经济价值”三个要件的任何金融的、商业的、科学的、技术的、经济的或者工程的信息。从这些规定来看,对于商业秘密的外延,法律几乎没有限制,也就是说,商业秘密的外延涵括了一切与商业活动有关的所有信息。而我国的有关商业秘密法对商业秘密的外延进行了明确界定。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54条指出,商业秘密“主要是指技术秘密、商业情报及信息等,如生产工艺、配方、贸易联系、购销渠道等当事人不愿意公开的工商业秘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民法室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释义》将技术信息分解为技术水平、技术潜力、新技术前景预测、替代技术的预测、专利动向、新技术影响的预测等,将经营信息分解为新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及如何开拓新市场、产品的社会购买力情况、产品的区域性分布情况、产品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经营战略、流通渠道和机构等。

因此,从我国以上所列的法律规定中不难看出,商业秘密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经营信息,另一类则是技术信息。经营信息是指技术信息以外的能够给权利人带来竞争优势的用于经营的信息。一般包括以下两类:1.具有秘密性质的市场以及与市场密切相关的商业情报或信息,比如原材料价格、销售市场和竞争公司的情报、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还包括供销渠道、贸易记录、客户名单、产销策略等;2.经营管理方法和与经营管理方法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这一般是指合理有效地管理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协作,使生产与经营有机运转的秘密。通常表现为管理的模式、方法、经验以及管理公关等。技术信息是最早得到承认的商业秘密种类,是指凭经验或技能产生的,在实际中尤其是工业中适用,未列入专利保护的,仅为有限的人所掌握的技术情报、数据或知识,包括制造某种产品或者应用某项工艺以及产品设计、工艺流程、配方、质量控制或管理方面的技术知识。据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关于商业秘密的外延与国际趋势大概是一致的。然而,从美国的《统一商业秘密法》、《不正当竞争法重述》(第三次)和TRIPS的规定来看,三者对商业秘密概念的界定都着重于商业秘密的内涵,对商业秘密的外延并没有明确限定,其外延可以是任何关于商业经营的信息。因此,在市场经济繁荣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将商业秘密的外延从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扩宽为一切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信息。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国内各种经济主体的商业秘密,还可以与国际趋势接轨,避免因商业秘密的认识不一而带来国际贸易间的纠纷与矛盾,以此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保障经济全面腾飞。

[参考文献]

1.王奎.论商业秘密的内涵与外延[J].学术界,2007(3).

2.张玉瑞.商业秘密法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3.单海玲.中美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比较研究[J].政治与法律,2004(5).

4.李春华.论商业秘密的概念和范围[J].前沿,2003(11).

5.祝磊.美国语境下的商业秘密内涵解读[J].学术界,2007(2).

6.刘远山.论我国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认定和处罚及刑法完善[J].河北法学,2006(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涵及相关内容 第5篇

2.道德风险在信用风险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不同于市场风险的第二个特点是,贷款等信用交易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即交易对方对交易的信息是不对等的。一般情况下,借款人掌握更多的交易信息而处于有利地位,放款人所拥有的信息较少而处于不利地位,从而会产生所谓的道德风险的问题。道德风险称为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对于市场风险,除非有非法内幕交易,交易双方所拥有的信息基本上是对等的。基本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道德风险在市场风险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没有信用风险那样突出。

3.信用风险承担者对风险状况及其变化的了解更加困难。信息不对称的另外一个结果表现为授信对象信用状况的变化不如市场价格变化那样容易观察。因而投资者(投资银行)对信用风险的了解不如对市场风险那样及时、深入。授信者对受信者信用状况及其变化的了解主要有两条渠道:一是通过长期业务了解有关信息:二是外部信息评级机构公布的评级信息。然而这两条渠道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前者明显受到自身业务范围的局限,而后者只能覆盖有限的大企业,对于众多的中小公司则不能提供相应的信用信息。这一特点造成了计算两个或更多企业间信用风险的相关系数远比计算两个市场产品价格相关系数困难得多。

4.信用风险的非系统性特征。信用风险的非系统性特征明显,而市场风险则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特征,尤其是利率和汇率风险。尽管系统因素是对所有交易对手都产生影响的因素,如经济周期、利率汇率变动等。但商业银行交易对手的还款能力主要取决于很多与交易对手相关的非系统因素,如交易对手财务状况、经营能力、还款意愿等。

5.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不易获取。造成这一局限性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贷款等信用产品的流动性差,缺乏二级交易市场,而对于市场风险而言,各种金融产品发达的二级市场为观察市场风险的变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从而使得运用各种数理模型来衡量市场风险成为可能;其次,二级市场的交易损益的衡量一般可以采取盯视的原则,市场风险的变化因而能得到及时的反映。但信用产品一般不采取盯视的原则,而通常在贷款违约发生前采用账面价值,因而其价格数据难以反映信用风险的变化;再次,由于上述信息不对称的原因,直接观察信用风险的变化也较困难;最后,贷款的持有期限一般都较长,即便到期出现违约,其频率也远比市场风险的观察数据少。

商业银行风险评价体系有哪些指标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分为三个层次,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

(一)风险水平类指标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

1、流动性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包括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按照本币和外币分别计算。

2、信用风险指标包括不良资产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全部关联度三类指标。

3、市场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因汇率和利率变化而面临的风险,包括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和利率风险敏感度。

4、操作风险指标衡量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操作人员差错或舞弊以及外部事件造成的风险,表示为操作风险损失率,即操作造成的损失与前三期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平均值之比。

(二)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

1、正常贷款迁徙率为正常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正常贷款之比,正常贷款包括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两个二级指标。正常类贷款迁徙率为正常类贷款中变为后四类贷款的金额与正常类贷款之比,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为关注类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关注类贷款之比。

2、不良贷款迁徙率包括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为次级类贷款中变为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次级类贷款之比,可疑类贷款迁徙率为可疑类贷款中变为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可疑类贷款之比。

(三)风险抵补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抵补风险损失的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准备金充足程度和资本充足程度三个方面。

1、盈利能力指标包括成本收入比、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成本收入比为营业费用加折旧与营业收入之比,不应高于45%;资产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之比,不应低于0.6%;资本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1%。

2、准备金充足程度指标包括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为一级指标,为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1333363373733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为贷款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属二级指标。

大学文化的内涵 第6篇

大学文化是由大学历届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大学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它由大学的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友)的品格、气质和创造力共同孕育,集中体现着一所大学的个性、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基础,它包括大学的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岗位职责、校风学风等。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在从事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生活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它是办学理念、精神状态的动态体现。形象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它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反映着师生员工和社会对学校办学、教学与科研成果、学术水平等的整体评价。

大学文化建设内容的内在逻辑是从无形到有形、从观念形态到物质形态。如果将各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看作同心圆的各个层次,那么,精神文化处于同心圆的核心,其次是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最外层是形象文化。处于核心位置的精神文化对外层的文化要素具有指导和辐射作用。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路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科学把握各文化要素之间的联系,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应把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发动师生参与,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全校共同参与的格局。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必须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和营养。只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学文化才能获得丰厚的精神资源。同时,推进文化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如果现代大学仅仅是传承文化而不能创新文化,就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无法发挥新知识、新技术“孵化器”的功能。要通过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使人们既能看到学校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优良传统,又能看到学校的现实追求和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两个车轮,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高等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大学文化建设应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紧密结合,不能顾此失彼、厚此薄彼。

开放性与选择性的关系。大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到其他文化形态的影响,又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大学历来是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的地方。大学应以开放的胸怀去面对其他文化形态,但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批判性和选择性,注意抵制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大学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即大学文化的一般内容和特点,个性则体现为每所大学自身的文化特色。大学文化体现于办学理念、教育方式、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办学目标、校风学风等方面,这些内容具有普适性。但由于办学历史、文化传统、学科专业、知识沉淀等不同,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办学模式和风格、气质,因而大学文化又有差异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和特色是大学的生命。高校应在坚持大学文化共性的基础

上,善于发现并积极培育能够反映自身独有精神和文化特质、富有生机活力的个性文化。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图书馆 地位 条件 作用

论文摘要:大学图书馆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挥其导向育人、宣传育人、教育育人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校园文化一方面反映大社会文化,另一方面又有其特殊性,它体现的是在学校这一独特环境中形成的鲜明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特有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及文化设施的总和。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师生为活动主体,以校园为活动空间,以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为主要内容,逐渐形成一种能全面体现一个学校特有的精神气质、文化传统、优良作风和办学理念的校容、校貌。

二、大学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图书馆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构成,物质文化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了宽敞、明净的馆舍、先进的设备、丰富的馆藏及浓厚的文化学术氛围;制度文化是通过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来实现馆员的职业道德的确立、管理目标的实现以及环境设施的建设,来规范、培养大学生的品行;精神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最深层次文化。大学生在馆员的热情引导下阅读丰富的馆藏文献,是通过开展优质的服务和人文关怀来实现加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

三、大学图书馆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的条件

1.提供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

大学图书馆是校园文化文献资料情报的交流中心,是文献信息资源的聚集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产生、发展、应用,使得现代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料更加丰富多彩,品种多样,除了珍藏着古今中外的科学文献,还添充了音像、机读文献及电子出版物、光盘数据库、网络信息等无限的文献资源,这些文献资源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启迪创新思维、为学生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精神食粮,同时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为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对大学生提高文化修养,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图书馆要不断加强馆藏资源建设,一方面要扩大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涵盖面,另一方面要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杜绝不健康的书籍和网站。同时,还要提高馆员自身的素质,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文献资源。

2.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

大学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场所,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它对学生教育的灵活性、主动性、全面性及可选择性的优势,利用校园文化这个为大学生展示、表现、提高、发展自我的舞台,配合学生会、团委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演讲、辩论赛、国庆征文、卡拉OK歌曲比赛、集体舞、联欢会、摄影展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学习和应用融为一体;把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结合起来,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团结协作精神、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参加活动,使他们的个性和才悦并由此产生自信、产生激情,从而更加激发他们的个性潜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3.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环境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约束作用,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高尔基说:“赏心悦目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奋发图强的气氛可以促人奋进。”大学图书馆是师

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馆内环境典雅、资料丰富、设备先进、借、阅、藏合一的管理模式,全开架的借阅服务方式,充满了文化和现代科技气息;清新洁净的学习环境,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又起到了催人奋进的作用。图书馆员关爱读者,甘愿默默无闻,做人梯、做蜡烛、做春蚕;用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一流的服务为学生铺垫出一条成才之路,要经常聘请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究,交流文化,开展学术导航活动,活跃大学校园的学术气氛,使学生深深地被这种特有的学术文化氛围所感染,内心受到深层次文化内涵的熏陶。这种良好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动力,给人以创新思维的灵感,真正起到了环境育人的目的。

四、大学图书馆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是先进文化的传播和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塑造“四有”新人的第二课堂,是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它应主动配合高校的教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图书馆独特的文化氛围、优雅的学习环境、丰富的馆藏、网络资源以及现代化的计算机仪器设备,浓郁的学术氛围使学生们深受健康、高尚的文化气息熏陶,有助于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水平。

1.导向育人的作用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社会上各种观点、思想、理论也会在高校中体现出来,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很容易受到社会热点、时尚话题的影响,他们没有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的锻炼,缺乏社会经验,缺乏政治上的鉴别力和坚定性,高校图书馆要抓住时机,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导向、获取知识能力的导向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导向等几方面的工作,开展新书通告、读者导购、名人赠书、网上书店,开展导读导购活动,把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的选择课外书籍,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作品,并向大学生开设“图书基础知识”、“文献检索”讲座,使学生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汲取知识。引导大学生形成爱读书、读好书的校园风气,有利于大学生品格的熔铸、情操的熏陶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宣传育人的作用

大学图书馆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场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场所、技术、环境的优势,根据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不定期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会、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会、大学生辩论赛,通过开展清明祭扫活动和每个重大纪念日纪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宣传教育活动,弘扬革命先烈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大学生参加活动的过程也是自身思想受到影响和熏陶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独立动手能力,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宽知识视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育育人的作用

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正处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在向成人过渡中,自身生理上相对成熟,心理上逐渐成熟,思想活跃,有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但社会经验不够丰富,使得这个年龄阶段矛盾多、困惑多,所以,图书馆员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主动地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对他们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理,以理树人;导之以行、以行正人。帮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善于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潜移默化地引导、启发学生去体验和感悟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去领略中国古老文化的思想美、形式美、意境美、形象美,在美的艺术世界里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中达到心灵的净化、思想道德的完美、人格的升华,起到文化教育的作用。

上一篇:采石场申请下一篇:幼儿园工作计划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