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语文课堂艺术化

2024-08-08

将语文课堂艺术化(精选6篇)

将语文课堂艺术化 第1篇

《将传统折纸艺术引入小学美术活动课》

课 题 报 告

课题组成员名单

组长:郑荣生

副组长:蒋建斌

凌武生

执笔:黄更山

成员:黄更山

宋新苗

吴权昕

陈 芬

周小辉

唐建新

课题单位:兰溪市墩头中心小学

地址:兰溪市梅江镇墩头尚书路51号

联系电话:***

邮编:321117

课题组成员名单„„„„„„„„„„„„„„„„„„1 目录„„„„„„„„„„„„„„„„„„„„„„2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目的和意义„„„„„„„„„„3

二、课题的界定„„„„„„„„„„„„„„„„„„4

三、理论依据„„„„„„„„„„„„„„„„„„„4

四、课题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4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5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5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6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6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及人员分工„„„„„„„„„„„7

课题的现实背景、目的和意义

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目的在于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在于培养心灵而又手巧的学生,在于从传统文化和艺术中汲取精华,探索小学艺术教育活动新的途径和模式。

“折纸对任何人都有好处,无论是儿童、青年人还是老年人。”作为香港纸艺学会会长的陈超颖曾说过。

通过折纸,可以培养少年儿童的动手能力,而且“十指连心”,通过动手,可以开发大脑,使大脑得到锻炼,使之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因此也促进了学生对其他知识的学习。折纸讲究

对称,可以培养学生的对称性,折纸需要耐心,可以锻炼学生的毅力,折纸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感,就可以培养学生的立体感和发展他们的空间逻辑思维。折纸可以折出许多物品来,可以举一反三,会折飞机,就会折飞船,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

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少量的折纸课,不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内容单

一、数量极少,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的发展影响有限,而剪纸活动一般小学对学生都不太提倡,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本美术教研组确定了《将传统折纸艺术引入小学美术活动课》这一课题。自古以来,有趣的折纸游戏就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孩子们对折纸更是情有独钟。折纸不仅能让人感受到制作的乐趣,折成之后还可以用来玩耍或者装饰美化环境等。通过折纸学习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双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课题的界定

传统: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等。是以前时代留下的一种文化,一个时代确凿无疑的观念,有时候是下一个时代的难题。

折纸:又称“工艺折纸”,是一种以纸张折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艺术活动。在大部分的折纸比赛中,多数要求参赛者以一张无捐伤的完整正方形纸张折出作品。折纸发源于中国,但真正把折纸艺术发扬光大的,却是日本。如今在国内,折纸也慢慢发展成不只是儿童的玩具,更是一种有益身心、开发智力和思维的活动。

美术活动课:以学习美术知识、欣赏美术作品并进行艺术创作为活动主体内容的兴趣小组、美术工作室、小艺术社团等所组织的活动课。理论依据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课题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折纸的课目有最简单的“东南西北”“纸飞机”“小乌篷船”„„有比较适合中年级学生学习的“百合花”“千纸鹤”“纸狐狸”„„有难度较大的需要学生团体协作的“太阳花”“ 纸球花”“ 纸艺小阳伞”„„

通过课题研究和实施,让学生参与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完成系列的丰富多彩的折纸作品。

通过折纸活动,锻炼学生的综合协调能力,包括手、眼和大脑。比如学习折纸需要用眼睛看折叠的过程,并在看的同时思考,记住过程;在折的时候要亲自动手,其间遇到问题,还要仔细去想刚才别人是怎么叠的。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从而达到手、眼、脑三位一体的综合协调训练。

通过折纸活动,增进学生间的感情,加深彼此的了解,使之团结友爱和睦相处。

通过折纸活动,美化校园和家庭环境,用纸折成实际生活中可用的果盘、笔筒等,不仅耐用、美观,还非常环保,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课题研究的对象

因为本校是艺术特色学校,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应是本校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当然研究重点是各学段中兴趣小组、美术工作室、小艺术社团等组织的成员。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0.12——2011.03)确定课题组成员,学习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知识,收集相关资料,形成教材体系并确立课题活动方案。

2、实施阶段(2011.04——2013.01)传授折纸艺术有关知识技能,丰富学生的艺术素养,营造折纸艺术氛围,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折纸艺术活动课、主题活动及折纸比赛竞赛活动,按

计划有步骤地实践,边实践边总结,不断完善方案。

3、总结阶段(2013.02——2013.03)总结活动,收获经验,形成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二)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观察实践法、经验总结法等。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折纸活动对教学条件的要求非常低,既可以美化环境又具有安全环保的特点,本人也曾尝试过,组织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学习折纸的活动,几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致非常浓,四(4)班的班主任蒋艺华对我说:“黄老师,你的魅力还真不小啊!我的学生对你的美术课兴趣太高了,还经常送我千纸鹤、纸狐狸等小礼物呢!”由此可见,学生参与折纸活动的积极性自然是很高的。并且学校硬件软件条件都比较好:本校拥有十几个多媒体教室,三个电脑房,三位专职美术教师和十几位年轻的美术特长老师。课题研究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可靠的保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构建艺术特色学校的特色活动阵地。

2、完成一套艺术特色活动教材。

3、丰富多彩的折纸艺术作品。

4、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中汲取精华,探索小学艺术教育活动新的途径和模式。课题研究的组织及人员分工 课题研究顾问:倪宪亮

课题负责人:郑荣生

课题副组长:蒋建斌

凌武生

课题组成员:黄更山

宋新苗

吴权昕

陈 芬

周小辉

唐建新

将语文课堂艺术化 第2篇

Make “practice teaching” through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art and design profession

内容提要:在教学目的上,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设计问题解决能力和设计创作能力为最终目的;在教学方式,变传统的讲授法为以实践训练为主、讲授与实训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引导教学和启发教学;在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上,遵循先知识传授再实训锻炼,重在实训锻炼;在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上,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实践和自我探究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关键词:实践教学

工作室

自我探究

课堂教学

Abstract:In teaching purposes,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art and design profession is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design problem solving and design capability for the creation;In teaching methods,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with practical training for the main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training methods, emphasis on teaching and inspiration to guide teaching;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content arrangements, knowledge transfer firstly and then exercise training, focusing on exercises training;In the guidance of the student learning process, the art and design practice teaching requires teachers to be good at guiding students through self-practice and self-exploration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enhance capacity.Key Word:Practice Teaching

Studio

Self-Inquiry

Classroom Teaching 课堂作为学校教学的基层环节和基本单位,是全面体现课程教学观念、完成学校人才培养任务的关键步骤。完整的课堂教学包含了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式选择、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内容安排、学习过程指导、教学评价实施等六个方面。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来说,其培养目标在于应用性的高层次设计人才,因此其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更注重“实践性”,构成所谓“实践教学模式”。何为“实践教学”,简单来讲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亲身动手为主要教学特点,以最终提高其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式。在“实践”观念指导下,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呈现出完全不同于其他专业传统课堂教学的众多特点。

在教学目的上,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设计问题解决能力和设计创作能力为最终目的。这与其他专业的传统课堂教学不同。后者多以知识传授为要旨,且主要局限在书本知识即间接经验的学习上。书本知识的学习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却严重忽略了直接经验的重要作用。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意在改变以“书本知识传承”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以“设计实践能力发展”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在教学方式,变传统的讲授法为以实践训练为主、讲授与实训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引导教学和启发教学。传统的讲授法的一种表现是教是中心,学围绕着教转,即“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这种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本位的,它把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另一种表现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即“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它把教与学的位置本末颠倒,结果是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教学观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完全以实践训练为主要环节,探索着学,开放着学,主动地学,教师的教只是适时的、必要的和关键的点拨而已。

在教学活动组织上,虽为课堂教学,但不局限于“教室”,而是将其扩展到“实训室”、“工作室”、乃至学校之外的“实习基地”,建立以“实践课题”为中心的地点随意但人员集中、形式松散但任务明确的教学活动组织模式,从而实现以“课题”统摄“课堂”的实践教学思路。课题教学要求学生建立起团队协作的观念,学会从团队成员身上吸取一切有助于设计任务完成的有利因素。教师在表面是以团队一份子的角色平等参与到课堂设计实践中去,一起头脑风暴,审核设计,同时在暗地里则保持相当力度的引导和激发管理,并组织学生就实践过程做好形成性档案记录。整个实践活动体现为有外在的结果的具有极强创新性和探索性的自我管理与作业系统。

在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上,遵循先知识传授再实训锻炼,重在实训锻炼,用实训巩固知识,用知识拱卫能力的基本思路。教学内容注重开放性,突破传统课堂教学以“教案”为本位封闭式教学模式,一方面研究编写适合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需要的明确讲授与实训各环节比重份量的新教材,一方面又要不断地开放教材、充实和超越教材。这要求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素质。具体来说,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的实践项目应该包括基本造型实践的教学、软件及设备实训实践的教学、设计信息处理实践的教学、核心设计技能实践的教学以及设计管理实践的教学等内容。基本造型实践训练是指素描、色彩、材料综合运用等,这是作为一名初级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软件及设备实训实践,是要求学生要熟练使用主要的设计软件,如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Pagemaker、Fireworks、Premiere等。设计信息处理实践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关于设计信息的获取、处理与传播能力的实践与训练。核心设计技能是指关键性地依托设计信息进行设计表现的能力,就平面设计来说,如编排能力、字体设计能力、图形创意能力等。设计管理实践包括设计过程中的自我管理和对设计项目本身的管理,自我管理体现为设计过程中始终围绕设计目标展开,并以目标完成来衡量自己的每一个设计步骤;设计项目的管理则包括选择设计团队的实践,规划设计步骤的实践,调配设计资源的实践,检核设计目标的实践,完善设计档案的实践等。

在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上,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实践和自我探究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其学习过程大致如下:第一、在必要的指导下对社会生活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体验,并形成初步结果。第二、直接提出问题或通过描述已学知识与所发现的问题的冲突所在,从而明确提出问题。第三、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答的假设和设计概念。第四、利用各种信息手段尽可能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检验假设,或对前期设计概念进行具体化的设计。第五、作出合乎逻辑的设计决定并进行合理的评价。第六、将个人在实践获得的设计经验组合为一个连贯的解答,并与他人交流,考虑他人的评价。这样,在课堂设计实践学习结束时,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可以做到两点:一是将已有的设计解答应用于新问题,二是将新的设计解答应用于已有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评价实施上,主要是对学生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所达成的各方面能力的评价,从低到高包括了技能标准评价、设计效果评价、设计管理评价。技能标准评价主要是实训过程中对于设备与软件技术的熟练应用程度的评价,我们应该为艺术设计专业建立详细而切实的技能标准评价体系,包括技能考核项目、考核内容以及考核等级等,以条文标准的方式予以规定,从而提高学生技能实践的积极性和目的性;设计效果评价是设计作品表现效果与经济效果的共同评价,表现效果由各教研室根据教学目标讨论确定,经济效果则主要根据社会反响和实际设计推广情况制定;设计管理评价是对设计的功利性、艺术性、公共性等多方面要素的综合评价,其基本要求为学生作为设计成员之一同团队紧密协作、相互补充、彼此启发,设计问题的界定恰当准确,设计问题求解程序合理有效,设计创意较好地融艺术、科技、经济于一体,设计推广策略恰切适当等。艺术设计专业课堂实践教学的评价还可以考虑同国家相关职业资格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使设计人才培养同国际标准接轨。

将语文课堂艺术化 第3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读书艺术

同样是对着书本“说书”, 缘何说书人能够吸引那么多听客, 而语文教师就不一定能够吸引那么多学生的注意力呢?说书艺术与语文教学有那么多相似点, 在保证知识传授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条件下, 是否可以将说书艺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语文课是否可以像成功的说书艺人那样进行“表演”吸引学生呢?本文主要探讨这些问题。

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了, 语文教师的作用已经远远不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语言的艺术魅力。这一点, 单靠知识点的讲解, 侧重语言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 很难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 更难让学生发现语言的艺术魅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首先把语文当作是一门艺术, 一门可以令人回味无穷的“表演”艺术。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将说书艺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

中国的说书艺术滥觞于唐, 兴盛于宋, 古时称之为“说话”。话本, 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 它主要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 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说书人周围通常围着一群听书人, 或站的、或蹲的、或坐的, 聚精会神地听着段子。一段书说下来, 每到精彩之处, 人们便发出一阵喝彩和哄笑。姑且不论说书内容的准确性, 仅凭它能够将一大群三教九流的人汇聚在一起认真听书的组织能力而言, 就有着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其中, 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说书过程具有知识性 (姑且不论知识的准确与否) 和娱乐性, 听客们不仅在听书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 而且身心获得了极大的愉悦。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对着教材授课, 与说书艺人对着话本说书有着许多相似性。语文课堂上, 教师授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说书, 学生就是听客和看客。假如把语文课上得跟说书一样精彩, 那么学生就会在学习中感到快乐, 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其教学效益将得到显著提高, 学生对语文课就会有兴趣, 语文学科的魅力也将大放异彩。当然, 知识传授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是第一要务, 在这个前提条件下, 我们完全可以将语文课上得跟说书一样精彩动人。

这一点, 我们可以从目前《百家讲坛》中备受人们欢迎的各位专家学者身上获得启发。由于自身水平及职业道德素质等各类因素的影响, 并非各位专家或学者们所讲的内容都是真理, 有些人误解或者故意曲解了文化经典, 难免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我们暂且撇开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等节目内容的科学性不论, 他们能够将大江南北的老少妇孺鼓动起来, 去观看的他们的节目, 这本身就值得我们深思, 或者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无论是易中天的“品《三国》”, 还是于丹的“《论语》心得”, 它们都与古代的说书艺术有极大的相似性, 道具也很简单:一个话本, 一张桌子, 一个主讲, 若干听众或者看众 (从某种意义上讲, 准确地说是看众, 因为听者们不仅听书, 还观看说书人的表演) 。教师授课的道具也大致如此, 若干教材, 一个讲台, 若干学生。易中天、于丹等可以说是现代版的说书艺人, 从激发看客观看节目的兴趣角度来看, 他们无疑是成功的。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向他们学习, 取其所长为己所用。

当然, 即使是说书艺术, 也是有水平高低之分的。我们大致可把说书艺术分为三种状态:一是案头状态;二是导演状态;三是表演状态。语文教师的授课, 也可以用这三种状态来形容。

案头状态主要指的是说书人根据话本如实照搬地进行说书, 相对应的就是语文教师照本宣科, 依葫芦画瓢, 没有自己的主见, 只会根据教材教参教辅授课, 缺乏活力与激情, 这类教师很难受学生的喜欢, 教学效果也比较差。

导演状态就是说书人能因地制宜, 对话本进行创作, 根据听客的反应不断调整方案, 相对应的就是教师能够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 适时地改变教学设计。这类教师能够比较受学生的欢迎, 教学效果也相对比较好, 但仍然很难把学生带入语言艺术的殿堂, 让学生热爱语文。因为这不是在引导学生欣赏语文, 而是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教学计划不停地去完成教师事先所布置的任务。教学目标是完成了, 但语言的艺术魅力却淡化了;这是在解析语言, 而不是在欣赏语言。久而久之, 学生会误以为语文教学无非就是教师讲解教材、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等这一简单的流程, 对语文产生厌烦。

第三种状态是最高境界, 表演状态指的是说书人不仅讲述了话本内容, 而且有所发挥, 同时在说书过程中还掺和了艺术表演, 相对应的就是教师在授课中, 不仅讲解教材, 而且对教材有自己的见解, 授课时还能运用肢体语言, 授课犹如表演艺术一般。如此, 教师在授课中既能展现个人魅力, 同时又能够对学生产生艺术感染, 将学生带入艺术殿堂。

从易中天、于丹等人的成功经验来看, 也是由于他们善于“表演”。下面列举易中天“品《三国》”的部分片段, 我们可以从中见出端倪。

易中天的“品《三国》”, 继承并发扬了说书艺人语言幽默的风格。在易中天的“品《三国》”中, 引起人们哄笑和喝彩的妙语比比皆是。比如,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 刘备和关羽、张飞, 是‘寝则同床, 恩若兄弟’的。关羽和张飞, 对刘备则名为事之如兄, 实际事之如君。可见维系三人友谊的, 就是英雄之义。只不过我们不知道, 这三个人‘寝则同床’时, 他们的太太在哪里?”“这个时候的曹操因为刚刚出道, 二十岁还不太懂得官场, 是个生瓜蛋子。以为他当了一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就怎么了不起了, 他放出话来:谁敢违令, 格杀勿论, 结果蹇图这个大尾巴狼撞上来了,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 只好硬着头皮把他打死。”诸如此类, 不胜枚举。 (选自《易中天品〈三国〉之〈乱舞春秋〉》) 。

在上述所引用的片段里面, 易中天声情并茂地用现代的语言 (甚至使用口语) 去解读古代的语言, 同时还比手画脚地配合着肢体语言。撇开其对历史解读方法的科学性不论, 他语言风格所体现的出来的幽默及他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 足以令人捧腹, 恰恰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这并非没有先例, 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早已成功地为我们做了示范。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中提到了梁启超先生演讲时的情况。梁实秋在文中说, 梁启超在讲《桃花扇》时“悲从中来, 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在讲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他背诵忽然记不起下文时, “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演讲到紧张时“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有时掩面, 有时顿足, 有时狂笑, 有时太息”。这里所说的演讲, 就其所讲的内容而言, 本质上就是一次成功的授课, 是一出臻至完美的艺术表演, 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梁实秋回忆说:“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 每次讲过, 先生大汗淋漓, 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 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产生了强烈的爱好。”语文教师最大成功之处就是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学科。

其实, 语文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 而且在于艺术涵养的熏陶与引导, 只有做到了“表演”语文课, 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艺术的魅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知识的传承毕竟是有限的,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最多二十几年, 每个阶段都接触不同的语文教师, 而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也很难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再说, 如果仅仅是知识点的掌握而已, 学生现在不懂, 并不意味着他们永远都不懂, 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学习, 他们将来也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弄清楚, 毕竟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语言的艺术魅力, 却往往不是学生自身独自一人可以领悟到的,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通过语文课的“表演”来熏陶他们。现代社会注重的是终身学习, 假如学生在校期间都不喜欢语文, 他们进入社会后就更不可能去学习语文了。

学生一生当中会遇到许多语文老师, 每个语文老师都曾经传授他不少的知识, 但他却不一定会都记住。那个能令他牢牢记住的语文老师, 对他的影响往往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已, 而更多的是人格魅力的影响, 个人语言艺术涵养的影响, 等等, 以至于在他今后人生的生活、工作语言表达中, 那位语文老师的语言风格若隐若现。

许多高中生不喜欢语文, 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在于:他们觉得语文教学模式过于简单, 基本上是教师讲解教材、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等单一模式。许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刚开始挺喜欢语文学科, 但到后来渐渐地兴趣减弱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 主要是因为他们原本期待着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有了新的改变和突破, 至少不应当是他们所熟悉的初中的教学模式。假如这一状态得不到改变, 学生的期待值不能得到满足, 那么他们就会对语文学科丧失兴趣, 甚至是产生厌烦情绪。从小学教育甚至是从幼儿教育开始, 一直到高中毕业, 许多学生接触的基本上是几无二致的授课模式, 他们会认为语文教学不过如此, 语文学科亦不过如此。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除具有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外, 还具有艺术性。忽视了这一点, 语文学科就丧失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语文教学与说书艺术有着许多的共通性, 将说书艺术适当地引入语文教学, 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语言的魅力, 发现原来语言也可以像其他艺术品一样拿来不断地鉴赏, 在教学中感到身心娱乐, 在娱乐中学到知识, 进而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语言素养。

同样是面对几本书籍, 同样是对照书本的内容进行讲解, 假如语文教师能够做到韩愈所说的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为伍, 积极向说书艺人学习, 在保证知识传授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的前提下, 将说书艺术引入语文课堂教学, “表演”语文课, 那么语文课堂上出现“哄笑”和“喝彩”的活跃氛围将不再是梦想, 学生也会像听书人那样聚精会神地听课, 学生不喜欢语文的局面将得到彻底的改观。

将艺术性融入艺术生英语课堂 第4篇

关键词:艺术性 英语 课堂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艺术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个性张扬,富有激情;他们中许多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持久性不强,英语基础薄弱,词汇量偏少,语法结构杂乱,听说读写技能偏低;他们思想单纯,学习没有紧迫感、饥饿感。针对艺术生这一英语学习中的“弱势”群体,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不断的进行大胆的尝试。

一、艺术生的英语学习现状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有效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而就我校艺术生而言,他们在英语课堂上缺乏积极性,其中主要原因是本身英语语言水平、文化基础薄弱,本科层次教材对他们来讲难度较大。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丧失了自信心和积极性,极大的降低了学习效率。学生们缺乏课堂积极主动性,往往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状态。一些学生偶尔参加课堂学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者仅为少数;能利用课余时间寻找机会开展语言交际活动者寥寥无几。

二、艺术性的设计教学步骤,艺术性的组织教学

常言道,“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应深入钻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摸索、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以下是我对各个教学环节中所做的尝试的几点总结。

1、端正学生的态度,是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的重要源泉

态度应包括两个方面: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对老师的认可态度。学生的态度不端正,老师再辛苦,再丰富的教学内容也都是空如一张白纸。艺术生往往因为基础薄弱,很容易产生放弃英语学习的念头,此时,老师该先给他们打一针强心针——学习英语态度的转变。我们要用诚挚的感情,用掌握的信息实例去耐心疏导他们,同时强调英语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学科,英语会给他们的未来平添许多机遇。然后分析英语学科特点,介绍英语学习的技巧策略,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改变了态度,学习有了信心和热情。

2、选拔学生助教,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学习就是亲自去做。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建议和指导,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必须参与教学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来学习。教师应扮演管理者的角色,让那些没有积极性的学生变得有积极性,让已有的变得更加主动。为此,我们在艺术类学生中开展了“助教帮学”活动。在选拔学生助教的时候,数量一般控制在助教与学生数的比例达到1:8为宜。除了学习成绩外,我们还将宿舍分布、男女比例,甚至学生主动要求等因素考虑在内。对于有些成绩优秀,但性格却稍显内向,平时不愿意与同学过多交流的学生,教师适时的与他们进行沟通,使他们了解了应该为同学的进步尽一份力量。还有一些成绩虽然平平,但却主动要求为老师、同学服务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我们始终持鼓励的态度,使他们尽自己所能的帮助同学,一旦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及时与老师以及周围的同学沟通。

通过学生助教的选拔,我们看到,学生们对于英语学习还是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他们并没有彻底的放弃英语学习。只要有及时的鼓励、引导和帮助,调动起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们还是会主动投身到英语学习中来。

3、通过学生助教的影响力,掀起“全民”学习英语的热潮

选拔工作结束,学生助教开始“上岗”,他们在学生中多发挥的作用是出乎我们想象的。

在课前预习中,学生助教是帮助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读会每一个单词的“复读机”。他们自己首先要做到熟读单词、课文,然后利用早、晚自习,甚至是就寝前的一段时间去帮助班上的其他同学。课上,学生助教是带动活跃课堂气氛的生力军。语言的学习向来都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而艺术生往往担心因为自己的底子差而出丑。这时,学生助教会首当其冲,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胆发言,同学们的热情被充分的调动起来。长此以往,班级中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争先恐后的课堂气氛。课后,是学生助教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时候。学生们在复习课上内容的时候,对一些课上没有完全理解的知识点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麻烦,他们会随时随地的找到这些同学,而学生助教也会竭尽所能的给予解答。

在这些学生助教的带动下,我们发现学生们变得越发勤奋了,师生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学生的学习也从被动接受转向探究式学习,他们把英语学习当作一种幸福,一种享受。

4、改革成绩评价体系,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以往对艺术生英语教学的评价,忽视了艺术生现有英语语言水平及其特有的学习风格,把分数作为衡量好坏的唯一标准。这种“一试定终身”的评价方法并不能全面的、科学的、公正的提供关于学生能力的信息,这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更加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重视学习的过程,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机会为学生展示英语的运用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师一方面应加强平时检查的力度,平时成绩占学期总评成绩的比例增大,主要包括课前预习和作业检查、课堂表现、出勤率等等。学生的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回答问题、详细记录笔记等方面,该部分的成绩评定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掌握。在考核预习、出勤、作业等方面,教师对每节课做好记载,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据此,我院正尝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一种新的成绩评价方式,公式为:学期总评成绩=期末50%+课堂10%+听力20%+口语20%,希望此方法能够从考核评定的角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语文课堂 第5篇

核心素养给了我们一线教师从事教学的许多“预设”,它同样需要我们因地制宜精彩的“生成”。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应以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引发学生自主地进行言语实践的行为,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最终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站在学生角度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是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高效的关键,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学好语文的保障。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发挥高效的作用呢?

一、关注学生兴趣。

打开学生心扉经常听到有老师感慨:自己的课堂常常是“一言堂”,学生却是“万马齐喑”。为什么出现这种局面?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点是肯定的:老师的上课内容没有触及到学生的兴奋点,学生自然就不会积极参与课堂。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有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时能拥有一颗童心,尽量与学生保持一致。教师要试着去爱、去学、去关心学生的爱好。关注学生兴趣,打开学生心扉,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二、从学生阅读体验出发。

找准备课最佳契合点备课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备教材出发,这是教育观念的一个重大转变,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围绕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加侧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备课不仅仅备教材,更是备学生。学生课前预习自主阅读带来的体验,提出的问题,都是教师备课的第一手好资料。语文课堂正因为立足于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和谐统一,让学生通过语文教育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三、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适时引用课外资料于漪老师在《我和语文教学》一书中说过:教师要从习惯的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生的“学”出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他们想学什么,怎么学,学的过程中会碰上哪些障碍,怎样帮助解决,怎样才能使他们发挥积极性,让他们有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怎样才能挖掘学习的潜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段话,明确地为我们指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的技能的展示与表演,而是一种以“学”为宗旨的实践活动。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双核的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以语文科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与所需能力为基础。另一方面,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语文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核心素养如何融入课堂教学?这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的,但它必然是我们今后教学中摸索实践的方向。

高三语文课堂,将朗读进行到底 第6篇

秭归二中李双红

近几年来的应试教育使得琅琅书声渐渐在中学校园里销声匿迹了,尤其是高三阶段。很多老师、学生都认为高三了还将时间花在朗读上,那简直是一种奢侈、一种浪费。短短的45分钟,考试、讲评、练习还来不及,哪来时间朗读?传授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哪用得上朗读?所以在高三语文复习课上,注重讲解分析,轻视朗读,将时间挤压再挤压,只为做题再做题。殊不知,朗读对于高三复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朗读可以增强记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诵读是有利于学习效率提高的必要手段。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人体器官调动得越多,大脑得到的信息就越多,它的效率就越高。也就是说,当我们只用眼睛去“读”书时,大脑获得的信息比较单一,甚至还会遗漏或差错,当我们不止用眼睛看,还开口诵读的时候,不仅运动了口腔器官,而且读出来的声音又作用于耳朵,当语感信息输入人的视觉、听觉器官时,大脑的感受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时间差大大缩小,准确率大大提高,理解和感悟的效率成倍提高。阅读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默读所能记下的内容大概只有五分之一,而朗读一遍则会对二分之一的内容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所以说,长期坚持朗读能使记忆更迅速、更牢固。

二、朗读可以增强理解

学生朗读时,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所听到的声音,口耳相传,目视口读,传达到人的大脑中枢神经,增加对大脑皮层的刺激,大大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朗读有助于学生感知文章的精髓,在朗读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文句、情节、结构、情感的理解。许多学生在识记名句名篇时,会出现明明背得却失分的现象,原因往往在于语序错乱或错别字上,归根结底,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深入,把握不到位。这种现象,完全可以通过加强朗读来加以改变。

三、朗读可以培养语感

高三语文课上,我们会无数次提到“语感”一词,“语感”从何而来?主要从朗读训练中获得。众所周知,汉语的的词法、句法变化规律比较复杂,光靠学习语法、修辞、逻辑知识来把握这些规律是比较困难的。大声朗读,不仅可以矫正读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受到比默看更强烈的刺激,并通过反复诵读,使语言的词语要素、句式、情味、气势在人的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感受到语言的丰富性、连续性,逐渐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有了语感,才能在听说读写中辨别出语言文字使用的正误与优劣。经过高三复习课上理性的分析,并通过朗读加强,学生的语感会得到强化,这比单纯的传授解题技巧更有效。

四、朗读可以增强积淀,提高写作能力

朗读的意义还在于它不仅是“读”的能力的一部分,而且能促进听、说、写三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此话一语道出了朗读、熟读与写作的关系。语文课本中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对于这些名家名篇,我们指导学生用心诵读,另外一些精美的时文让学生用心品读。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一定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必然会增加其文化积淀,提高文化品位。文章越读越多,积累的材料也越来越多,做到“腹中

藏书一万卷”,自然“下笔如有神”。

五、朗读可以增强信心,培养健康人格

高三的语文课堂,死气沉沉,大量的练习课、评析课,让学生无精打采。高三学生,生活、学习本来就紧张,各种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惜时如金,走路如风,没有时间聊天、谈心,于是造成心里压抑,甚至自闭自卑,出现严重的精神问题。而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可以使他们将心中的抑郁苦闷释放出来,调节课堂沉闷的气氛,而且可以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同时朗读过程中的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增强学习和人际交往的信心,培养健康人格心理。

那么,如何寻找一切朗读机会,认真朗读呢?

1.晨读

有研究表明,早晨是人一天中记忆力最强的时候,因此我充分利用晨读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加强识记积累。分阶段布置学生朗读背诵的内容,如1——5册要求背诵默写的名句名篇、文言散文、精美散文;指导大声朗读复习资料上的“多音多义字”、“易混形声字”、“易读错的成语”等,通过大声读,学生读音的错误会暴露出来,老师和同学,就能帮助他纠正错误。而且大声读,可以强化记忆效果,加强积累.2、课前五分钟朗读

高三复习课,老师指导,学生练习、考试,再老师订正、评析几乎占据了绝大部分课堂,于是,课堂上要么是老师滔滔不绝,要么是学生埋头苦做,而且往往一上课,师生就仿佛进入了临战状态,气氛很是压抑。为了改变这种气氛,可以从《时文精粹》、《意林》、《读者》等杂志上选取短小精美的散文,或自己或请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读给学生听,抑或印发给全体学生让他们齐声朗读,感受美文的熏陶,然后稍作分析点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还积累了一些作文素材。

3、将朗读用到复习课的各个环节中

上一篇:父亲节有趣的祝福语下一篇:七夕情人节温馨问候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