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024-08-29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精选6篇)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1篇

十八大把“美丽中国”列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此次会议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发展,以何为标准列为单独论述对象做了详细阐述,彰显了国家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视力度。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五位一体”高度的设定也体现了我国对后代的顾忌和贯彻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决心。伴随着经济生活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联也吸引了国内相关领域学者日益密集的关注。只有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良性互动才能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两型社会的建立以及“五位一体”思想的深入实践、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取得的一切积极、进步成果的总和,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一般来讲,生态文明包含社会机制和制度、经济和产业、科学和技术、观念和意识等各个领域,形成促进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运行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跨越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各个领域的一个多维系统结构,不仅涉及到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而且还涉足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另外还需要依靠制度体系来作为法律依据,只有这么方方面面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人类社会才会长远发展,经济才会实现永续增长。生态文明中的经济形态,首先要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开始,以选择内涵式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成的经济发展方式转文研究方式为主、外延式发展为辅。经济的绿色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经济

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将此理念从实践上得以升华和加深,两者相得益彰,是理论指导与实践践行的完美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调解人与自然关系,同时兼顾生态变革和社会变革,以科学的发展来替代非科学发展,是对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上的重要体现,也正是由于科学发展观给予生态文明建设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才是前者的发展能够有序稳健进行。建设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强调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要掌握好对自然资源的开釆度,兼顾环境保护和自身发展的协调性,保持生物资源多样性,力求经济发展中的社会与生态代价最小化。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要求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与小康社会建设理念想吻合、另一方面,小康社会的建立不仅包含生活水平的提升、经济整体飞速发展,更强调人们精神生活的享受、人文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改善现今存在的恶劣环境问题,为人类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党的十七 大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基本形成节 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 列,明确了 ”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党章。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需要我们对生态建设与经济 发展的关系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和各方面工作,全方位建设美丽中国。但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发达国家一 两百年间逐步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 型特点,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压力还在加大。制约环保工作发展以及生态

文明建设,既有主观问题也有客观问题,既有思想 因素也有机制因素。其一,视发展与环保为对立关系,因此,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没有必要过多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过于重视反而会损害经 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其二,视发展与环保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在这种 情况下,还要走”牺牲环境换发展“、”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就会不断挑战社会的 ”承受底线”,甚至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这种思路显然不是真正的科学的、现实的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其三,视发展与环保有程度上的轻重关系,在每个具体问题上都强调轻 和重、急和缓,必然造成手硬一手软“的结果,往往是两手都没抓好。从表面上看,这三种观点各自不同、各具差异。其实,它们内含一种共同的思维模式,就是将发展和环保割裂开来,静态、机械、孤立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这三 种误区的思维惯性将直接影响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实施效果,不利于科 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总布局就是”五位一体”,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 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生态文明的 基础地位就在于它为其他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是其他各项建设的基 本载体和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提升经济质量、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长 期以来,我国的工业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资金和廉价劳动力推动的外延式、粗放 式的增长。这种增长方式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客观 性和阶段性,但总体特点是能耗高、污染重、创新低,可持续性较差,在现阶段突出环保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能倒逼经济转型,引导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也成为检验转方式成效的重要标志,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另 一方面,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逐渐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 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本身就能创造大量新的需求,促进技术进步,催生新 的产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生态文明建设还是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在经济社会快 速发展的同时,某些地方破坏环境、生态系统退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恶化。这 种严峻形势影响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环境,也直接威胁了国家的生态安全,往往是引发一些社会矛盾的直接诱因和导火索。除此之外,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有利于形成全社会性的环保、节能文 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培育找到契合点、生长点,、保护和发展相互促进的实现机制与政策建议第一,在战略层面,立足基本国情,按照五位一体要求,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 划,搞好顶层设计。第二,在制度层面,根据生态文明建

设规划要求,建立完善各项制度、体制,为 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证。第三,在产业层面,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将产业发展与环境 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第四,在政策层面,完善环保法规体系和激励约束并举的经济政策体系,用政 策手段调节经济行为,引导环保措施的普及和推广,第五,在社会文化层面,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 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 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地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环境的改善为 经济可持续发展准备着后劲,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前提条件。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经济可持续发展给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物质手段和力量,为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治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资金和技术,大大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带来生态效益,从而真正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与生态文明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关系,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关系的 核心和本质,也应该是今后经济发展努力追求的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2篇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西部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问题,生态环境建设的进展直接关系到西部经济的发展,全面认识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意义重大.本文基于西部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从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揭示了认清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重要性.

作 者:申燕萍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郑州,450052刊 名:农村经济与科技英文刊名:RURAL ECONOMY AND SCIENCE--TECHNOLOGY年,卷(期):16(10)分类号:F1关键词:西北地区 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3篇

1.1 关于生态林业建设的含义

生态林业是指按照生态发展规律以及生态经济学从而发展的林业, 通过将自然资源充分利用来促进林业发展, 从而创造最佳状态环境下的给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林业生产体系。生态林业具有多目标、多功能、多层次以及多成分的强大森林功能特性;同时, 还具有开放循环、内外交流、组合合理、协调发展以及结构有序的生态经济系统特点。生态林业的建设方针重在因地制宜。例如, 林区要采用以封为主、封造结合模式, 要将目光放眼于未来又考虑眼下, 为提高森林综合生产能力实行轮放、轮造以及轮封方式;而山区则采用以林为主的综合模式发展, 将本地资源和产品与林业发展相结合, 形成品种多、精粗加工相结合的多层次加工体系, 提高森林对生态环境的整体调整功能, 提高资源面积的产量, 达到将生产周期缩短、商品形成能力加快、经济效益提高的作用, 在发展加工业的同时, 形成多次增值、多方面关系协调, 将经济效益与生态功能同步化的有效体系。

1.2 关于生态林业的功能

生态林业的建设在对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以及涵养水源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水利工程使用的寿命也起着巨大作用, 对农、牧、畜、产的稳定起着屏障作用[1]。关于生态林业的建设不仅是生态平衡以及生态经济多样化的环境基础;同时, 也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载体, 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着重要作用。生态林业建设在经济建设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为现代经济的发展模式在进行转变时提高了生态化创造条件, 还有效保护野生动物以及森林资源为生态系统恢复和建设提供着帮助, 为第三产业的站提供有力条件。在当下, 国际社会在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评判就是通过对其地区或国家的资源使用以及保护是否平衡来进行衡量的, 只有当经济对生态学相关原理给予尊重才能将可持续发展进行。随着生态经济的发展, 新的森林及生物资源、环境革命随之展开, 加快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 生态林业的建设提供给生态经济和环境革命以及科技生态的发展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巨大潜力以及广阔的前景和动力。

2 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府对于林业建设已经出台了多项关于这方面的方针政策;同时, 也实施了关于这方面的多项工程, 再通过大面积植树造林的落实, 我国部分地区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森林覆盖率的日益增加就是最好的证明。通过生态林业的建设, 使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土地沙漠化也得到了有效遏制和治理。在随着生态林业的建设, 人与环境、人与森林、人与林业的关系也更加协调, 再加上人类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 使人与生态协调统一的同时, 也创造了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目前, 我国在林业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一是林业区火灾的频繁发生;二是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不高;三是一些群众过于注重眼前的利益;四是宣传手段及力度不足, 一些干部群众缺乏对林业建设的了解和认识, 因此在关于生态林业建设方面的管理制度自然也不够完善。四则是因为经济发展与生态林业建设关系没有协调好, 使得生态林业建设的管理及运行机制也不够完善。

3 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方法及措施

要解决好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主要问题, 关键还是在于林业。只有将林业的发展及改革进程加快, 增强发展活力以及创新发展体制, 才能将现代化林业发展目标实现。要充分发挥林业生态在林业改革中的主导地位, 从而对生态文明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再进一步促进生态林业建设改革[2]。

3.1 加大对生态林业建设的宣传力度, 提高其建设机制和意识

在对生态林业建设的宣传上, 要将新闻媒介充分利用, 加大对林业生态文化知识的传播及普及, 将生态林业建设宣传工作深入开展, 让人们对生态林业建设有充分了解, 并在头脑中形成关于生态林业建设的基本意识。对此, 有关部门要建立完善有效的建设机制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

在此方面, 要合理使用科技, 再通过对施工队伍的强化及完善, 加大执法力度, 从而对生态林业建设体制进行改革。同时, 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技术资金的投入, 对从事生态林业建设的人员进行科学技术培养, 保证林业建设有足够技术力量支持。

4 林业生态建设对林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4.1 林业生态建设对林业发展促进具有导向性作用

林业生态建设在对林业建设以及改革上拥有引领和导向作用, 所以就决定了怎样的生态及生态文化建设就有怎样的林业发展观念。加大对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及改革, 大力宣传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将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大力倡导, 才能将具有全面、可持续、协调的现代林业发展观继续发展。

4.2 林业生态建设对林业发展促进具有凝聚性作用

文化作为精神范围内具有较强凝聚作用的无形力量, 因此就决定了生态林业文化的凝聚性质。作为一种强力“粘合剂”, 可以将社会中各阶层的人们、各个阶层的力量以及各个方面的因素凝聚在一起, 对推动林业建设生产、发展、改革都具有向心力和引导力的作用, 为现代化林业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多层次的发展动力[3]。

4.3 林业生态建设对林业发展促进具有激励作用

生态林业文化通过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将生态文明的价值普及和大众化, 将各阶层精神力量进行有效率的调动, 发挥生态文明的巨大潜能, 让社会整体关于生态建设及保护意识潜移默化的提高, 使林业文化与历史文化、自然道德、自然文化和物质文化相结合, 满足人们的精神上的需求, 让人们能激发这项利国利民的社会公益活动中出最大潜力, 推动林业生态建设及发展, 让其在从事着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双重满足和收获。生态林业既是林业建设的建设主体, 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桥梁, 它将林业产品供给与改善使命双重肩负, 对生态林业的加强性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5 结语

将生态林业建设大力发展, 不仅能推动我国林业生态文化的繁荣程度, 还能为我国林业发展和改革提供强大的支撑与动力, 对我国现代化林业建设步伐也起到推动作用。林业生态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 要努力做好生态林业建设发展工作, 为国民经济保驾护航, 为人类的科学发展奠定科学的基础。

摘要:环境是一种特殊的资产, 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的污染都会直接导致经济的损失和财富的流失, 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指标和经济发展趋势。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 再加上将林业作为重点工程的大力推进, 我国在林业建设方面也随之进入到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即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指导, 从而带动林业发展的时期, 并把生态林业的加强建设作为林业发展的首要目标, 保护木材的生产, 退耕还林的大规模范围有序开展以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贯彻和落实, 都预示着林业建设正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 进行着由木材生产为主的产业方式转变到以生态建设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具有深刻历史意识的重要变革。

关键词:生态林业建设,保护,合理采伐

参考文献

[1]郑厚彬.浅谈生态林业建设的意义[J].民营科技, 2009 (11) .

[2]王志勇.浅谈我国生态林业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8) .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4篇

关键词:会计生态文明;会计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一、会计生态文明的特征

会计生态文明的提出源于对其人格化的形象比喻。就如任何一种生物的存在都有其适应的生态环境一样。会计作为一个能够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系统,同样需要一个适合它的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它的目标,完成它的基本职能。从古代的结绳记事到演化成为今天的复式记账,通过编制会计信息,无不体现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同时也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因此,本文认为会计生态文明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会计生态文明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首先,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因此,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记录劳动成果的方式就采用简单的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等方式,体现了当时人类社会的思想和做法。随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会计对经济事项的反映不仅仅是被动的,还引进了主动的成分,那就是进行监督。同时又不断发展完善,产生了复式记账法,通过设置账户、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方法完成一整套的会计处理,对外提供会计信息。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会计与一国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发展紧密相连,不是孤立存在的,同时会计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也印证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不同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的准则和制度,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相适应的。因此,会计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它所依赖的生态环境,二者存在耦合机制。

(二)会计生态文明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会计在记录所发生的经济事项,行使自己的职能过程中,无不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相一致。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也是随之向前发展的,就会出现不同的社会经济组织,从事不同的经济活动,经济事项的复杂程度也各不相同。比如当今世界,经济高度发展,跨国集团非常普遍,也就要求的发展水平能够适应新环境的需要,促使会计制度更加完善,各国可以遵守国际惯例,按照公认的会计原则进行经济事项的处理,能够达成共识,而不是各自为政,每个国家只能遵守自己国家制定的准则和制度进行会计事项的处理。也因此才能达到世界的大同。这是一条基本规律,是任何人无法打破和改变的。

(三)会计生态文明有其特殊性

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来看,无不看出,其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相一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要求会计也应不断发展和完善,推动会计理论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这犹如人的成长一样,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就得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会计生态文明就是在这种不断的环境变化与调整适应中不断发展起来,不会受到束缚,体现了环境与会计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作用。本文赋予会计以特殊的精神,因此才出现了对会计生态文明的研究与探索。

二、会计生态文明与会计发展的关系

通常,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所以可以说,会计的发展源于会计生态文明的存在与推动,二者关系密切。

(一)会计生态文明支撑着会计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纵观会计理论发展史,我们发现,正是由于有会计生态文明的支撑,会计理论才得到不断演进和发展完善,会计演进的历史贯穿于会计生态文明中。从我国西周时出现“会计”一词,到宋朝的“四柱清册法”,再到谢霖成为我国第一位注册会计师,会计的发展已历经了几千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汇聚了人类的智慧与处理问题的方式,产生了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据以形成了会计发展理论,能够做到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经济事项,对外对信息使用者提高相关信息。所有这些体现着会计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协调一致的,这正是由于会计生态文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会计历史不断发展演进的重要力量。

(二)会计生态文明促使会计理论不断得到完善

会计理论的产生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会计理论的完善对会计生态文明有着必然的依赖性。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会计所处的生态环境,这种自身发展与外在环境之间很好的配合,产生了一种正能量。这种正能量发挥着积极作用,会计理论自身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去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会计生态文明也在随着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就是会计生态文明发展进步的成果。

(三)会计生态文明推进会计制度的变迁

会计制度是会计工作必须遵守的一些规则,这些规则的产生源于会计生态文明的整体要求。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制度是必备的不可缺少的对于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的尺度。会计制度也不例外,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对会计制度的制定要求及内容也不一样。会计制度通过各种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动来减少信息不对称,控制交易成本,调和会计生态系统内外秩序,使其更好的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四)会计生态文明能够强化会计意识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内外的会计舞弊行为时有发生,这些负面新闻严重的影响着社会经济秩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现象不仅反映出会计领域生态出现问题,其文明变成了不文明,环境处于失衡状态,同时也反映出人们的会计意识不断提高,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严重依赖,同时也在呼唤和谐的良性的会计生态环境,因此,也是在逐步强化人们的会计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应该放宽自己的视野,在不断构筑良好的会计生态环境下,进行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协调发展,使会计生态环境变得更加“绿色”和“阳光”,同时不断强化会计生态意识使整个会计生态不断地走向文明。

参考文献:

[1]陈宇菲.会计生态文化的概念、特征及功能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09).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5篇

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加强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我国探索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过程,与国际社会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认识进程基本同步。

回顾人类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以四次世界性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四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是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次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将“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确立为人类对环境的共同看法和共同原则。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中国派政府代表团参加了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环境宣言》原文引用了毛泽东主席的话,“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出席了斯德哥尔摩+40可持续发展伙伴论坛部长对话并发表演讲,强调我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一定要走出一条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二次飞跃是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第一次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进行认识,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战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会议。早在1991年6月,我国政府就主办了有41个发展中国家参加的“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成功召开作出了重要贡献。里约环发大会两个月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十大对策》,把实施可持

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1994年3月,中国政府率先制定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

第三次飞跃是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会议提出了著名的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以确保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繁荣。这次会议标志着人类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向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会议。

第四次飞跃是今年6月20日至22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会议针对“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机制框架”两大主题,围绕“达成新的可持续发展政治承诺”、“全面评估过去二十年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差距”、“应对新挑战制订新的行动计划”三大目标,进行了深入讨论,正式通过《我们憧憬的未来》这一大会成果文件。成果文件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决定启动可持续发展目标讨论进程;强调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敦促发达国家履行官方发展援助承诺,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友好型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来自世界上190多个联合国成员国、100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约5万名各界代表出席了大会。温家宝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大会,并在大会正式开幕式后第一位发言,发表了题为“共同谱写人类可持续发展新篇章”的重要演讲,宣布了我国将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信托基金捐款600万美元,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保护能力的项目和活动;安排2亿元人民币开展为期3年的国际合作,帮助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等应对气候变化等一揽子行动计划。温家宝总理还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高级别圆桌会上作了题为《创新理念务实行动坚持走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发言。

此外,温总理还出席了最不发达国家与里约+20高级别边会和环境保护部主办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主题边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期间的发言,集中表达了我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事业的意愿和决心,全面阐述了我国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立场和主张,彰显了中国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受到与会代表的普遍欢迎和赞赏。

从“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到“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再到“启动可持续发展目标”,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一系列新理念为我国提出

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外部条件,建设生态文明又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可持续发展理论,有利于人类社会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文明进程。

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一条鲜明的做法,就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在积极主动参与国际环发领域的合作与治理的同时,在国内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及时出台加强环境保护的战略举措。2011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引领者,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会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是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标志性成果。“代价小”就是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效益好”就是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相统筹,寻求最佳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排放低”就是坚持污染预防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将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最低水平,把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可持续”就是要坚持环境保护与长远发展相融合,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十分丰富,集中体现在6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明确指导新时期环保工作的战略思想,就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二是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的基本定位,就是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三是进一步明确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历史地位,这是做好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根本路径。四是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就是要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五是进一步明确环保人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要继续弘扬“忠于职守、造福人民,科学严谨、求实创新,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的中国环保精神。六是进一步明确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就是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作用。

以上国内外环境与发展形势表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已经明确,各种要素正在快速汇集,各项条件正在日益完备,新的强劲动力正在不断注入。我们必须乘势而上,有所作为,勇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第一,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污染减排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硬抓手。坚决贯彻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把结构减排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继续强化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区域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推进多种污染物协同减排。

第二,切实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将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环境影响评价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调节器”,环境标准是引领企业技术进步的“催化剂”,节能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三,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群众健康,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建立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和全过程行政问责制。全力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害。

第四,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农村环保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薄弱环节。继续深化农村环境保护“以奖促治”政策,强化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扎实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第五,让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对重要的生态系统,实行强制性保护,特别是对污染物排放已超过环境容量的江河湖泊、草原、湿地,下决心退出一部分人口和产业,在某些特定区域实现部分产品或者行业的整体性退出。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6篇

林业产业发展林业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并非水火不相容,不可调和,虽然相互矛盾,相互制约,但却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矛盾与影响。林业产业发展本就以森林资源为原料基础,因此,为了适应大力发展轻工业要求,扩大林业产业发展力度,势必需要更多的森林资源,而林业生态建设则要求保护森林资源,减少对森林的砍伐开采程度,二者之间本省就是一对矛盾,相互之约。二、依存与促进。要想是林业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更长远的未来,森林资源的作用不可替代,这就需要通过林业生态建设,加强保护恢复,以期实现可持续再生,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与源泉。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间固然存在冲突,仍然可以协调。林业产业应当实现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生态效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林业产业可以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既能实现林业产业大发展,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两全其美,互利共赢。

4小结

总而言之,不管任何工业企业都不能只顾追求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目光短浅,要纵观全局,清晰认识到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谋得更久远的未来。本文只是就林业产业现状,论述了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的关系,希望为林业产业正确发展提供一点建议,也为其它工业产业树立典范与案例。

上一篇:学校安全会议通知下一篇:在学习过程中不知道怎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