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教育与幼儿行为习惯培养

2024-05-31

环保教育与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精选10篇)

环保教育与幼儿行为习惯培养 第1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环保教育与幼儿行为习惯培养

作者:陈小娅

来源:《中外教学研究》2013年第04期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地球的生态环境已受到严重的人为破坏。保护好地球是人类造福子孙后代的必然选择。因此,环保教育应从幼儿抓起。我们坚持将环保教育内容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使幼儿形成自觉的环保意识,体验环保劳动的快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环保教育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从内容上看虽然是丙价目不同的教育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利用环保教育内容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切实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环保教育的内容很多、很广,大到高科技运用,小到节约一滴水及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如爱护动植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等。幼儿园的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处在长知识及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形成的最初阶段,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将使他们一生都受益非浅。那么,我们如何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呢?环保教育的内容又如何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呢?这不但需要教师要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便需要有较强的工作热情,处处都做有心人,善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寻找、捕捉发生在幼儿身边活生生的教育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起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区角活动中,我设计了剥瓜子和花生活动,孩子们活动不仅满足了幼儿的食欲,还锻炼了幼儿手部小肌肉群,同时培养了幼儿热爱劳动的习惯。更重要的,让他们懂得了瓜子壳和花生壳这样的垃圾可以放在种植角里做肥料。懂得了有的生活垃圾可以回收利用的道理后,孩子们便很自然地养成了不断扔垃圾的习惯。

我们幼儿园的饲养角养了一只小兔,当发现有的幼儿经常拉小兔的耳朵、尾巴时,我及时给幼儿上了一节“可爱的小兔”教学课,帮助幼儿认识了兔子的生活习性及外貌特征,增进了幼儿爱动物的情感,使他们初步懂得了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小动物。还有,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爱护自然角鱼缺里的小鱼时,就及时引导幼儿观察鱼缸里的小鱼,使他们感到小鱼是很可爱的,是鱼妈妈的小宝贝。因此,应该和老师一起把小鱼养好,千万不可用手去抓。

通过环保教育,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此,我们将不断努力,积极探索,力争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044000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开发区小天使幼儿园)

环保教育与幼儿行为习惯培养 第2篇

内容提要————————————————1 幼儿行为问题与父母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2 1.遵循科学的原则 ———————————3 2.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9 3.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步骤 ———————15 致 谢 —————————————————17 结束语 —————————————————17 参考文献 ————————————————18

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就要了解行为习惯包括的内容:爱祖国、懂礼貌、讲卫生、正确的洗手入厕、文明进餐、遵守公德、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生活自理、生活安全等等,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要想培养好农村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改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

一、转变家长的思想和观念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如今的农村幼儿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特别娇惯,只要孩子高兴要什么给什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缺点不给予及时的纠正,以至于带入到幼儿园,在农村工作的幼儿老师特别难,班上孩子人数的超额工作量大,家长对老师的工作也不太理解,他们关心的是孩子每天学了几个字,谢了几个字,算了几道数学题,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根本不怎么重视,他们不明白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要想得到家长的重视必须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不是任意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作为家长面对孩子的任性和无理取闹时一定要说

不,同时要注意孩子的 第一次 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许多家长正是在教育过程中没有抓住 一

字关,不但没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去年我所在的小班来了一名小男孩,父母不在身边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着,当时他年龄较小还不到3岁,长得很结实个头也很大,第一天入园有些怕生,爷爷奶奶怕孩子吓着轮流抱着一直到放学,第二天也是如此,第三天所有的家长不允许陪伴孩子,爷爷奶奶就不停的交代老师多抱抱他们的孩子,后来一个月后其他的孩子都已经熟悉并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可他还是每天哭闹着让一位老师抱着,就是因为他我们的工作增加了很多不便,如果第一天爷爷奶奶对他说

别的孩子都没有抱,我们炜炜也很能干不需要抱

多给他一些鼓励,更不会让老师抱习惯,他肯定会和别的孩子一样早点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在生活中家长只有不轻易的放弃第一次的教育,才会杜绝第二次、第三次。

2.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家长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的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家长良好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的接受,对于3到5岁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家长要做个有心人,要仔细观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扬赞许形成习惯,对不良的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要指责他,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而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

3.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样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蒙台梭利说: 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

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家长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那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孩子礼貌的行为、早睡早起的习惯、整洁清洁的习惯、喜欢看书的习惯等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俗话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幼儿时期是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能力有限,因此,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很重要的。

这次在武汉 影子教师 跟岗学习中,永红幼儿园小四班的孩子习惯培养特别棒,从入园到放学一日的生活中每个孩子每个环节都做的特别好,就连家长们也配合的很不错,在开运动会之前老师要给家长开个会,老师在上面讲活动的安排,没有一位家长和孩子讲话,家长很认真的听孩子们也学着家长很耐心的听。农村的家长也可以为孩子树立榜样,比如:忙了一天从农田回来收拾好农具,把手脸洗干净,脏衣服不到处放,鞋袜摆放整齐,不要当着孩子面吸烟,不随地丢垃圾,说话不要带脏字等等,孩子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的跟着学,长期坚持孩子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榜样对孩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4.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中要注意方法和方式,切记简单粗暴

在农村幼儿园一线工作的老师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位家长和老师交流: 某某老师,我们家孩子特调皮不听话,在家他只怕棍子,在幼儿园做错了事情您尽管打他,我们家长不会介意的

。像这样的家长我们可以理解,他是想通过打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但他不明白对孩子来说,孩子喜欢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和打骂,他的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也可能更加激起他的不良情绪和更多不良行为。如果家长理解孩子了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予鼓励、支持和肯定,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

农村的家长应该多抽出一些时间注意创造机会,让孩子重复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贯彻始终才有成效。

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作为农村幼儿工作者,除了加强家园沟通还必须有比家庭更为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和策略,保证让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首先幼儿园要建立一日常规进行系统化教育,3到6岁幼儿是个性品德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可塑性很大,他们的个性品德在形成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反复,所以教育内容应该做的到系列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情况,制定幼儿一日活动常规,常规规定了孩子们在一日活动学习中应做到的、应遵循的一些规则,确定幼儿时期在衣、食、住、行、与人交往等方面应有的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样、饭后会收拾餐具、活动结束会整理好用品等;

三轻 说话轻、走路轻、放下东西也要轻;午餐要求做到 三净

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午睡时要求幼儿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教育孩子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还要对孩子进行各种节日的教育,三八 妇女节爱妈妈的教育,六一 儿童节的好儿童的教育,七一

爱党的教育等等。我们注重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等等。由于每个幼儿的家庭教育影响的环境和方式不同,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观察了解幼儿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三、培养农村孩子良好习惯的步骤

要认识习惯的重要性,根据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来认识行为的好坏,了解成人的态度,多以正面的形象来使幼儿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好的,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

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适合中大班幼儿),要让孩子自己说 我需要养成什么好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幼儿自觉地区遵守常规。

进行榜样教育,用各种教育行动

杰出人物好习惯进行榜样教育,身边的成人也是幼儿的榜样,包括家长、老师、还有身边的小朋友,老师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以身作则,同时要约束周围的人,以正确的形象展示给幼儿,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需要持久的训练,一个行为的出现一定要坚持训练,才能保持好习惯的养成。

老师和家长要及时评估表扬,及时的评价是能够强化教育效果,才能使幼儿将行为逐渐地形成习惯。

环保教育与幼儿行为习惯培养 第3篇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

常规教育是幼儿园品德教育的最基本内容,是引导幼儿遵守一日生活各环节的具体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有人说,常规教育不就是教幼儿如何洗手、吃饭、穿衣、睡觉这些生活琐事吗?把它作为专题研究有价值吗?殊不知,成功的德育就是从这些生活琐事做起的。

从古至今,道德教育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动都要受一定的道德规范的制约,在长期的、反复的执行道德规范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个性品德特征。可以说,人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道德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实践问题。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道德教育规律,幼儿期的品德教育首先是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的,从常规教育入手容易做到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幼儿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我们品德教研组自2012年9月开始,以中、大班为主对此进行实验与研究。常规教育的先决条件是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建立必要的、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为使生活常规的制定更好地服从教育目的,加强行为的练习,促进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我们在各园原有生活常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制定出《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试用)》。如在进餐常规要求中,补充了“在成人帮助分添饭菜后要道谢”“饭后把餐具有规律地放在指定的地方”这两项要求, 并为幼儿提供了反复练习的机会,培养幼儿把行为技能和习惯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如当他人帮助了自己后会道谢, 会把自己(或他人)使用过的物品按规律整理好放在固定的地方,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转化为道德品质的主要因素,要促成其转化,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引导,使良好品德在执行常规过程中实现。常规教育不单纯是行为技能和行为规则的训练,必须在幼儿掌握行为规则的同时,指导幼儿掌握道德规则,这一点在以往的教育中,往往被忽视了。如要求幼儿用完物品放回原处,只停留在“放回”的行为上,而忽视了“放回”的道德意义。实质上这是为培养幼儿的爱整洁、爱惜物品、有责任心、尊重成人劳动等好品质。

为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明确常规教育目的,我们经过综合分析,归纳出了生活常规的内容:①生活习惯(行为的目的性、稳定性,独立生活能力,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与同伴友好相处、交往能力);②行为技能(礼貌规则, 遵守纪律规则,爱惜物品规则);③行为规范(爱整洁、爱劳动、有责任心、有同情心)。以上三点为教师有目的地实施常规教育奠定了基础。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行为的效果又影响着幼儿的情感和意识,为使幼儿头脑中行为规则和道德观念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必须让幼儿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进行反复的练习。

成人应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譬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他们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当然,作为成人应严格要求自己, 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如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成人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这样对于善于模仿的孩子来说必然受益匪浅。

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常规教育中采用了三个途径:

1. 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安排经常性的行为练习

通过在自然的生活环境中履行道德规范,在教师榜样示范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和教师对幼儿经常一贯的要求和重复下使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2. 特意创设情境进行有目的的行为练习

教师根据不同时期的常规教育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活动或创设情境进行行为练习,注意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相互作用,调动幼儿内在的积极性,促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形成。

3. 家园结合进行迁移性的行为练习

家园同步教育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把教育延伸到幼儿的家庭,吸引家长参与教育,配合幼儿园敦促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环保教育与幼儿行为习惯培养 第4篇

关键词:幼儿;环保意识;习惯

如今,提高环保意识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增强他们对保护环境应有的责任感,通过家园共育对幼儿进行环保习惯的培养。针对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注重常规教育,培养环保意识

日常教育中开展有关什么是环境保护、如何进行环境保护等问题的讨论,激发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我们利用晨间谈话与幼儿共同讨论一些环保问题。如:你是坐什么交通工具来园的?幼儿们有的说,我家离幼儿园很近,是步行来园;爷爷骑自行车送我来的;我是坐公交车来的等。在家园共育中孩子们已经有了初步的环保意识,懂得了绿色出行;利用外出集体活动对幼儿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要爱护植物,做文明的出行者;同时我们还在园内提供了废电池箱,垃圾分类箱,在班级组织评选环保小卫士活动,让幼儿自觉参与到环境保护中。

二、抓住教育契机,培养环保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抓住各种机会开展环保教育:散步出游时,教育他们不践踏草地,不摘花、不攀摇小树,看见地上有垃圾要捡起来放进垃圾箱里。我们还在教室里设置了“宝贝变变变”区域,重新再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各种各样的玩具,将收集来的旧挂历做成相册;将纸盒变成厨房中的灶台、厨具等,这些材料再利用既能节约能源,又可减少污染。

三、家园通力合作,强化环保行为

对幼儿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家长也要配合工作。家长从身边的点滴做起:要爱护环境,关爱小动物;坚持环保出行等。家长还要督促幼儿的环保行为,对于幼儿在环保方面取得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幼儿的环保行为持续保持下去。

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在一天天增强,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环保教育活动,将培养环保意识加深。

1.充分利用资源,加深环保意识

利用园内的有限资源,处处彰显环保意识。如:在垃圾桶旁边贴上了穿着绿衣服的小青蛙“请将垃圾放入我的小肚肚”等,有趣的标记随时提醒了幼儿爱护环境。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结合有关环保的世界节日我们相继开展了:世界地球日,幼儿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宣传海报,倡导大家行动起来爱护家园,保护地球;开展世界森林日,阻止乱砍乱伐,防止土地沙漠化。我们开展的活动虽然比较肤浅,但对孩子们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日常教育活动,体现环保意识

将环保教育寓于各科教学中,如:综合活动课《花儿好看我不摘》《森林之歌》等环保内容让幼儿懂得不能摘花的道理,萌发幼儿爱护花草的情感;精灵们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尽情地欢歌笑语的情景深深地敲开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产生了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情怀;风趣而又诙谐的情景表演《你会给垃圾分类吗》,让幼儿了解乱扔垃圾带来的危害,知道垃圾应该扔进废物箱。

对于幼儿来说,我们所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树立具有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总之,作为教师要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引导,培养幼儿的环保习惯,使幼儿从小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让我们生存的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李婧.写给孩子的环保启蒙书.新蕾出版社,2012-08.

[2]格林,戈登.我的环保行动书:垃圾放哪里.于水,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04.

[3]劉雨晨,夏凡.十万个为什么.湖北美术出版社,2012-05.

培养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5篇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我们每位家长和老师的义务和职责。

孔子曾以“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名言概括说明孩童时期受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人的某种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自然而然的事了,每一位成功者在总结他的经验教训时,总会谈到某种习惯给他带来的诸多益处。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幼儿期和童年期的孩子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发展期,正是培养一个人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恰恰在这个时期一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爱而忽视了良好的习惯培养,从而养成了许多恶习,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那么,到底应该培养幼儿的哪些习惯呢?过去谈到培养孩子的习惯,无非是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的习惯,上课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等。我认为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幼教改革的深入,尤其是素质教育的提出,幼儿的基本习惯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我认为也应该具有时代特色。我们只有积极培养幼儿形成新时代所要求的基本习

惯,才能更有效地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社会生活。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

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懒惰、自私、依赖等不良习惯。因此,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时,首先应从劳动习惯开始。幼儿刚入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自我服务训练,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教师可以逐步要求幼儿学会洗手、洗脸、吃饭、穿衣、系鞋带等生活小事。然后,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的劳动兴趣,持之以恒,反复强化,最终形成良好习惯。比如,每天要求早到园的幼儿为大家摆放好桌椅,让值日生管理种植区等,从而培养幼儿为大家服务的思想和劳动的兴趣。实践证明,劳动教育既能提高幼儿的劳动技能,也能发展幼儿的智力。

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1、激发自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刚开始学做一些事情,都应在兴趣中开始,在愉悦中完成,而不是被迫地、勉强地去做。其实幼儿做任何事情,都有感兴趣的一面,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孩子自理生活时,首先应该激发孩子的兴趣。比如,教孩子刷牙,我们可以用变“魔术”的方法吸引幼儿。“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好玩的魔术,我能让牙膏变成一团团的泡沫。”于是,我开始示范刷牙,一会儿功夫,牙膏泡沫出来了,小朋友们很开心,觉得好奇,我便趁热打铁地问“你们想不想变泡沫?”“想”我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牙膏和牙刷,让一个幼儿到前面来变“魔术”。看见他把牙刷放在嘴里,左捣捣、右推推,久久不愿释手的样子,我很高兴。刷完后,我让他张开小嘴,对他说“哎呀!你的牙齿真白啊,嘴里还有香味呢,以后要天天刷牙,好不好?”全班幼儿看见了,异口同声地说:“以后我也要天天刷牙,让牙齿变得白白的”。

2、教给自理的方法

现在有不少幼儿能独立穿衣、吃饭、刷牙、系鞋带了,但是有些事情并非仅仅有了兴趣就能做好,因为孩子刚开始仅凭兴趣做事非常粗糙,基本还会闹出笑话,因此,我们必须教给幼儿正确的方法。比如教幼儿穿毛衣,我们可以告诉他们穿衣服要分前后,只要把肩膀的两条缝拎起来一抖,领子低的一面是前,高的一面是后。这样反复教

几次,他们就不会出现把毛衣穿反的现象了。

3、培养自理的能力

做事贵在持之以恒,而幼儿做事的随意性很大,有些事有时很乐意做,有时却说什么也不愿意做,能做的事情不愿做,不能做的事偏要做。对此,有些家长会大声呵斥一阵,有些家长则听之任之,这些都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作为家长,应该使孩子把学会的每一项自理活动都坚持下去,变为一种习惯,否则,前面的努力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的情况,以浅显易懂的道理开导他们或给他们讲个故事教给他们。比如,我们就拿前面的刷牙举例吧。有的幼儿刚学会的时候,坚持天天刷,后来是要提醒才刷,再后来,天冷了,便不肯刷牙了,怎么办呢?我们可以给他讲个故事,如《小白兔和小灰兔》,小白兔和小灰兔学种萝卜,小白兔很勤劳,坚持每天给萝卜浇水、施肥、松土、捉虫,后来收了很多萝卜。小灰兔却不想吃苦,浇了几次水,觉得太累,就不浇了;松了几下土,觉得太热,就不松了„„最后萝卜不是干死了就是让虫吃了,只好饿肚皮。讲完后,你可以问:“小白兔和小灰兔谁做得对?”“小朋友应向谁学习?”最后可以告诉小朋友:“我们都应该向小白兔那样不怕辛苦,天天坚持,才能把事情做好。现在天冷了,我们都因为天冷就不刷牙吗?只有天天坚持,牙齿才会健康,才不会生虫子。”

三、要培养幼儿初步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较强,小故事、小寓言、神话传说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父母、老师都可以买这方面的磁带给他们听。范讲时语调要抑扬顿挫,神态要自然活泼,语句要简短流畅,必要时加上一些动作。这样,幼儿就能较形象地感知故事,这对于培养幼儿的记忆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很有好处。

四、培养幼儿品德好习惯

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在幼儿时期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为了将来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的奠基。良好品德行为的培养,要从小事做起。比如,礼貌问题,幼儿来园、离园时老师和幼儿要互问:“早上好”“再见”。当得到别人帮助时,要说声“谢谢”。我们还应该在幼儿园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孩子萌发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我们可以采用情景教育的形式培养孩子诚实、勇敢、宽容、谦让、友爱、协作、爱护公物、遵守纪律等习惯。这样反复抓、抓反复,天长日久就能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幼儿心理健康与行为习惯的培养 第6篇

前言:

健康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一项,然而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并不完全,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单纯的身体健康观,片面性了心理健康的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的内容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发展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当前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形成就像播种应该及时一样,也有一个最佳期。习惯,就是在某种时间、某个地方、某种条件下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定型的动作和行为。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总结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不少家长为孩子种种不良习惯十分烦恼,在教育上感到困惑,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家长在孩子的早期忽略了良好习惯的培养与训练,良好的习惯必须自小开始培养。关键词: 幼儿 健康 身心并重 行为习惯

概述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作的全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作为对孩子的终生教育的目标,点点滴滴、持之以恒,我们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适应新世纪社会生活的栋梁之材。

近年来,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日益增多,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而高校中不少 教师也开始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但是,有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方面,高校中从事幼儿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较少深 入到幼儿园中去进行指导,更少去建立几个点长期进行实验;另一方面,幼儿园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认识,不能由现象认识其实质,因此,在很多时候,其工作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一种 经验的总结,而难以使之得到更深的发展,主题难以深化,妨碍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进行。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一些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这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的忽视。如对一些有行为问题的幼儿进行心理矫正时,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简单地照搬一些行为治疗的方法,而未考虑这种方法采用后,对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消极影响,结果导致行为问题未矫正,又出现了新的适应问题。

而在现今社会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出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没能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几个: 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与情绪问题等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著;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书程 的极少;高校幼儿师范都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四《幼儿园工作规程》了应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 朗的性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内容之间内在的系统和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幼儿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纳入到教育之中或引起教育者的这在对幼儿实施心理 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而且整合

(三)具体操作中的非科学性

1.违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问题例如:幼儿攻击性本属于品行障碍类的矫正 与教育应当正面教育榜样作用或采用暂时隔离、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儿教师在对待类孩子时采用宣泄的方法来矫正为其摔打的物品让其发泄愤怒的情绪而表明幼儿在宣泄 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可产生更强的攻击倾向采用宣泄法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些教师甚至在对待这类孩子时体罚的方法这强化了幼儿的攻击性体罚本身对幼儿的攻击性 起的示范作用 2.家园教育不同步的问题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一范文有利幼儿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实施中如未注意与家长的密切则可以使幼儿园的努力付之东流某幼儿园几年来一直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分享与合

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可以制定家园联系表、家园信箱,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运用各种形式,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可以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家长和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家庭也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其次,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最后,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这样,才能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靠短时间内的说教形成,而是需要反复训练和巩固才能形成。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要从日常的每一个活动、每一个游戏、每一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渗透和强化。比如:在培养孩子要有爱劳动的品质,要求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自己将玩过的玩具收好等,如果孩子不会老师会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做示范。经常手把手的、不厌其烦的教。同时,通过口头表扬、奖励小贴画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止。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的累积,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使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逐步形成行为习惯。

(三)环境配合、熏陶强化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与环境的熏陶作用密不可分。老师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除了加强家园共育,也要在美化幼儿园环境、为人师表方面下功夫,比如:要让幼儿学会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老师首先要做到自己与其他老师之间要和睦相处,对家长要有礼有节,对幼儿要宽容相待;在教学、游戏以及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以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表扬。又如:可以在起床时请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游戏时,安排并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游戏等,在以上活动中谁表现好,老师就表扬谁,让孩子明白互相帮助是好事,老师会喜欢,小朋友也会喜欢。通过这样的一些小事,使幼儿在帮助、关爱他人之中得到乐趣,从而使好习惯巩固。

(四)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幼儿通过游戏的活动过程,能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质。同时,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容易表现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给予纠正。如有一次,我组

环保教育与幼儿行为习惯培养 第7篇

桃园幼儿园钱萍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主要交往者和教育者,教师的教育态度是幼儿最敏感的也是对幼儿影响最大的,它对幼儿的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小孩是喜欢称赞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也没有一个孩子是喜欢有人骂他的。”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教师对幼儿鼓励的教育态度,是影响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一、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及时的鼓励,是改变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关键。

刚升入中班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各种是非观念尚未形成。因此,教师对他们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有细心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鼓励,才能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刚接这个班不久,我就发现我班的天天小朋友既调皮又好动,经过多次正面教育,收效甚微。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我发现他站在一独木桥上挥动手臂,很神气地学着交警指挥车辆。我走过去对他说:“我们来玩红绿灯游戏,你做小警察好吗?”他听了我的话,用兴奋的眼神望着我,然后又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我鼓励他说:“你看小朋友都在等着你做游戏呢,我相信,天天一定是一个特别能干的小警察。”他在我的鼓励下,很快地投入了游戏。在游戏中,我以角色身份不断地鼓励他,直到游戏结束时,他都始终坚守岗位。对他的表现,我及时地给予了表扬和鼓励,孩子们也纷纷鼓掌向他表示祝贺。从那以后,天天渐渐地变了,他逐渐改变了以前许多的不良习惯。由此可见,教师细致的观察,不失时机的鼓励,是幼儿改变不良行为习惯的关键因素。

二、激发幼儿的情感,真诚的鼓励,是促进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催化剂。

教师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情感投入要真切,表情要丰富,语言要亲切。在鼓励和表扬幼儿时,除了运用语言的鼓励外,更应恰到好处地运用表情的鼓励,如热情的微笑、点头、伸出大姆指、摸摸小脸蛋、抱一抱等都能使幼儿真正感受和体验到自己被教师所喜爱,从而使其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我班有一个陆亿金,老师、阿姨反应小班时一直哭个不停。中班开学时,他在幼儿园还是哭,看到这一情况后我走过去轻轻地擦掉他脸上的泪水,微笑着对他说:“男孩子应该坚强和勇敢,怎么能哭呢?老师这里有一小手帕,是专门为你准备的,因为它想和不哭的乖孩子交朋友,教师相信你就是一个好孩子,所以把小手帕送给你,你看小手帕正对看你笑呢。”他听完我的话后,睁大眼睛望了我一会儿,竟咧开了小嘴笑了。我亲切的抚摸着他的脸对全班的小朋友说:“你们看,陆亿金真乖,笑起来这么好看,真帅呀!请小朋友为他鼓鼓掌,鼓励鼓励他。”然后我亲切的抱起他亲了亲他的小脸蛋。第二天,陆亿金的家长对我说:“老师,今天我家孩子他主动要上幼儿园了,他说老师喜欢他,说他长得帅呢,他再也不哭了。”一时之间,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对于孩子,无论是一个善意的微笑,还是一个亲切的点头,或是一声惊喜和赞叹,都能使孩子得到快乐和满足,都能唤起孩子良好的情绪情感,使其行为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和鼓励的言行,使幼儿愿意接纳你,真心喜欢你,乐于接受你的教育的催化剂,它促进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形

成。

三、树立榜样,积极鼓励,是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源泉。

环保教育与幼儿行为习惯培养 第8篇

一、了解依据,设计环保教育

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有科学依据的。根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3岁到6岁的幼儿,从生理层面上说,已经具备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条件了,而从心理层面上讲,也已经有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需要了。可以说,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万事俱备,只欠实施这一“东风”了。为此,笔者认为应该这样做:一是了解幼儿特点,加强环保教育渗透。幼儿随意性占优势,意志力难以持久,环保教育应该在日常学习、活动、游戏等方面给予渗透,不断强化环保教育;二是了解“首印效应”,做好环保教育。根据专家研究表明,幼儿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其独立性也随之增强,参与意识也逐渐加深,先入为主的心理是最深刻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首印效应”。既然有这种“先入为主”的“首印效应”,我们就要利用,做好第一次的环保教育,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幼儿终生受用。例如,到公园里去散步游玩,不能踩踏花草,或采摘鲜花等。要是幼儿出于好奇或调皮而有所“践踏”花草的不良行为出现,我们要及时给予纠正,正面告诉孩子:这花草是有生命的,踩踏啦,或采摘了,会死的,这种爱护花草的意识就进入幼儿的脑子里头去了,定格了,也许会终生难忘,有利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坚持正面引导,顺势而为。对于幼儿的环保教育,切忌生硬、抽象、空洞,要的是具象,有型,正面。在幼儿园的日常学习和活动中,环保的教育,要从正面入手,让正面的素材定格于幼儿的心坎里,使之挥之不去,形成习惯,终生践行。例如,在公共场合不喧哗、吵闹,不随地吐痰,不随便乱扔垃圾等,都要从正面入手,加以引导教育并给予强化,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二、点滴渗透,落实环保教育

(1)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思想。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期的孩子知识面比较窄,又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如果靠抽象地给孩子们讲解“白色污染”“酸雨”“可怕的沙尘暴”等学术名词或者偶尔的教育活动来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科学研究表明,习惯对人的行为具有巨大的影响,人每天高达90%的行为出自习惯的支配。培根也说:“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由此可见,利用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是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

(2)在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思想。幼儿刚入园时,生活和卫生的习惯还没有形成,甚至是一纸空白,这就需要我们幼儿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引导渗透,形成一个环保概念。一要制定一定的规则和要求。这种规则和要求的内容要做到具体而明确,让幼儿知道是非曲直,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应该去做,什么不应该去做。例如,为了身体健康,不挑食;爱惜粮食,不随意丢撒饭菜;用水后,要及时关掉水龙头,不要随意丢垃圾……在一些规则的确立与遵守中渗透环保的思想。二要强化训练,形成习惯。由于幼儿意志力不能持久,经常出现反复,这就给我们的环保教育提出了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要强化环保教育的引导与训练,逐渐形成环保的习惯。如爱惜纸张,不随意丢弃。幼儿日常活动中,就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引导训练。

(3)在游戏行为习惯的培养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思想。幼儿园的很多活动都有游戏的内容,这就给我们的环保教育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有利平台。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游戏平台,精心设计游戏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思想的渗透。例如,要开展一个游戏活动,需要一定的材料,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废旧的报纸、易拉罐、包装盒等材料的再次利用,不仅达到“废物”利用,还渗透了环保教育的思想理念。如时装表演秀,就是一个废物利用的好节目。

(4)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思想。什么是教育呢?这个问题的回答,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说的,那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中,要注意渗透环保教育思想。例如,幼儿要削铅笔时,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削铅笔不要随意丢弃铅笔屑,注意教室的环境卫生。在画画的时候,不要在墙壁上或图书上乱涂乱画,爱护教室的墙壁,爱护书本。而这些习惯培养的背后都渗透着环保教育的思想。

三、把握原则,开展环保教育

由于幼儿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幼儿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不强,他们的行为随意性强,目的性差,常常不能稳定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动机和行为的不一致。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时要多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帮助他们强化那些对环境有利的行为,使这些行为逐渐成为幼儿自然而然的环保习惯。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原则。幼儿“幼”字出头,幼小,比较不懂事,思想比较单纯,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包括人与事,都产生浓厚的兴趣,都喜欢模仿。在模仿中学习,在模仿中掌握并养成一定的习惯,有很高的可塑性。因此,对于让幼儿以“模仿”的事或物,或一些言行举止,应该有个严格的规范,这种规范应该是一个正面的,能产生表率作用的。这样说来,能让幼儿“模仿”的无非就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所以,成年人应该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幼儿面前要做个好榜样。例如,在幼儿面前不抽烟,不说粗话脏话,不随地吐痰,等等。要求幼儿做到的事,成年人也必须做到而且要做好,这样就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2)一致性教育原则。一致性的教育的原则,体现于对于幼儿教育的相关方,虽然教育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对幼儿教育的要求和目标却是相同的。在同一个集体间所有成员或你与我之间对于幼儿的教育要保持一致,不要我这样教育幼儿,而你却与我背道而驰,唱对台戏,这点要坚决给予杜绝,不然对幼儿的教育就会此消彼长,吃力不讨好。比如说,一方教育幼儿吃完香蕉,不乱扔香蕉皮,要把香蕉皮放进果皮箱里去。另一方也要有这样的要求,不要怕幼儿不懂事而越俎代庖或放松要求,这是教育的一大忌。

(3)强化巩固的原则。对于幼儿的环保教育,经常会出现反复、波动、不稳定,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强化训练,巩固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有个别幼儿在玩完玩具后,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我们就要有意识地组织幼儿进行收拾玩具的练习,并多次重复训练,使幼儿养成不用提醒玩完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

环保教育与幼儿行为习惯培养 第9篇

关键词:幼儿;良好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38-01

如何养成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其教育思想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幼儿时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陶行知先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幼儿时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他在《创设乡村稚园室言书》一文中写道:"从福禄信尔发明幼儿园以来,世人渐渐的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蒙台梭利毕业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的觉得幼稚园之效力;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的好,以后只顾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若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定了不易变。"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陶行知先生在改造中国教育的实践中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他主张各种知识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他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 ,即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

一、成人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幼儿是否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成人重视与否,教育方法正确与否,首先是观念问题。幼儿的习惯养成需要成人重视,加以培养。有些家长对子女望子成龙,学习上不断加大压力,生活上关怀备至,却将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置之脑后,听之任之。成人的错误观念会折射到孩子的心灵中,变成孩子的观念。个别家长公开宣称孩子到幼儿园一要吃饱睡好,二要多学点东西,其他方面无所谓。这种将良好行为形成置若罔闻的做法,明显影响了老师在幼儿行为习惯形成方面的教育效果。

二、环境熏陶因素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中,时时受到环境的熏陶感染。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有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如整洁、干净的活动室和家庭,独立进餐的环境,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幼儿立于不败善于模仿成人及同伴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是使他们学习的直接范例,有效地影响着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幼儿行为形成的渐进性、反复性决定了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方法的多样。其中,榜样法是经常会提供的方法之一。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作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引导者,首先成为他们最易跟从模仿的对象。

另外,生活体验法也是常见的训练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进行随机教育,让幼儿体验讲卫生的重要性。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必须长期坚持,潜移默化,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纲要》指出,幼儿园社会领域(包括常规习惯的养成)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其常规习惯的培养尤应渗透在一日社会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我们十分注意在日常社会的各个环节中对幼儿进行卫生习惯的培养,在盥洗之前,教育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除此,家园合作也是促使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它需要多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家园的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家园教育步伐保持一致,形成共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才能有效的形成。通过经常与家长互相交流,引起家长意识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家园联系栏的作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和教育态度、方法,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发挥家教优势,给幼儿以积极良好的影响。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方方面面,在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上,"忽视"是决不可取的,但也不能期望习惯养成的一促而就,还得尊重幼儿的特点,正视养成过程中的不断反复。因此,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我们更需要多一些宽容和鼓励,多一份耐心和爱心,多一些细心和关心。

参考文献:

[1]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

[2]李冰晖.《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2011(7)

环保教育与幼儿行为习惯培养 第10篇

1、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

“幼儿”是指“3-6岁的儿童”,“习惯”是指一个人不假思索,不知不觉就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行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实验研究是通过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全面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从儿童外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促进幼儿内部素质的发展,以保证幼儿健康的身心,培养兴趣、获取经验、启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理论依据】

理论研究表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10岁之前是各种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要培养合作的精神,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等等。《纲要》的颁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选题背景】

在我国,独生子女在智力发展水平和身体状况方面一般表现出较大的优势,而优越的生活和家长的溺爱也使一些儿童产生了不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好的习惯可以造就一个人,一个坏的习惯能毁掉一个人。因此,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应该成为当前研究解决独生子女问题的重要环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凡人生需要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要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秀分子。”可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健全人格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在这一时期对周围环境十分敏感,愿意听从成人的教导,善于模仿成人的行动,容易接受外界各种刺激和教育的影响,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越来越多的事实也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另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使幼儿园工作的根本需要。一是新入园的幼儿急需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其常规教育、习惯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二是幼儿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是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有较大差异,如何指导家庭与幼儿园配合进行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也是幼儿园不可忽视的工作。现在的幼儿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将来的思想品德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实施养成教育也是提高全民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3、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

通过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全面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从幼儿外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促进儿童内部素质的发展,以保证幼儿健康的身心,培养兴趣,获得经验,启迪智慧,形成良好品格,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1、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与要求。

2、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途径和方法。

3、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评价体系。

4、使在园的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分为三个大方面,即: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其体验的核心理念是自理自立,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清洁、进餐、睡眠、排泄、锻炼的好习惯。

2、良好品德行为培养,其体现的核心理念学会做人,体现的重要人格特征是尊重他人,懂礼貌,诚实勇敢,乐观,遵守规则,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等。

3、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其体现的核心理念是学会学习,体现的主要人格特征是善于思考和探索。

4、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研究过程】

1、研究准备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1月)

(1)进行理论文献的收集、整理、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课题的申报。

(2)材料、书籍和申报表材料

2、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11月—2013年6月)

(1)分析我班幼儿的基本情况,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习惯;并进行个案调查,观察记录,跟踪指导;理论学习,指导实践研究;根据小结的情况纠正不足,突出重点进行研究。

(2)撰写研究论文2-3篇。

3、课题总结阶段:(2013年6月-2013年10月)

(1)收集整理课题资料,装订资料;认真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出自己的研究心得体会和经验论文,申请结题。

(2)研究成果、结题报告。

【研究方法】

1、实验法:幼儿入园进行实验前基础测试后开始实施实验计划,每学期末进行实验后测,将幼儿的测定结果进行纵向比较,了解实验是否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调查法:结合每学年幼儿的教育目标,设计调查表,由家长和教师根据幼儿在家在园的表现给予评分,调查了解幼儿日常生活中行为习惯养成状况。

3、观察法:对幼儿三年的行为进行观察,并作观察记录。

4、行动研究法:结合实验过程中的评估情况,边实验边调整目标,旨在指导实际的工作。

5、个案研究法:选取实验班级中比较典型的案例跟踪研究,找出解决问题最佳方案。

5、课题研究条件及保障:

【研究条件】

1、天坛路幼儿园是一所公办幼儿园,有较先进的设施设备,目前在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正向着市优质园目标推进。我园现有13个班,420余名幼儿。根据我园“以文明礼仪为特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立终身学习之基础” 的办园思想,有利于我进行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科学研究。

2、我是小班语言老师及班主任,这就为我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研究保障】

1、主要抓幼儿园中的行为习惯教育。

(1)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从晨间接待开始,一日环节包括入园、进餐、睡眠、学习、游戏、户外活动、盥洗入厕、离园等,在各个生活、学习过程中,如果行为习惯教育跟不上,幼儿可持续性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会受到影响。

(2)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融入到幼儿游戏活动之中,注重行为习惯教育的游戏性。

(3)把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各种教学活动之中,注重行为习惯教育的综合性。

(4)运用多种主题活动,生动活泼地对幼儿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使幼儿时刻受良好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形式有:①游戏竞赛,促使幼儿初步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②阅读一些行为习惯小故事,使幼儿从行为习惯故事中获得相应情感,产生情感共鸣,自觉接受故事中的内容,认识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③观看礼仪情景示范表演,帮助幼儿获得行为习惯相关知识和强化情感的体验。④抓住节日活动的教育契机,创设体验情境,帮助幼儿巩固行为习惯地养成。⑤利用环境开展行为习惯教育。

2、主要抓家庭中的行为习惯教育。

(1)开展家庭行为习惯教育活动,是为了将教育延伸到家庭,真正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为使幼儿养成关心他人的习惯,我们要求家长,在家里还可以提醒幼儿启发幼儿帮大人做事;有客人来时,让他拿糖果来招呼客人;让他照顾小弟弟、小妹妹等等。

三、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研究阶段及内容 阶段性成果内容及形式(2012年10月—2012年11月)

研究准备阶段

(1)进行理论文献的收集、整理、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课题的申报。

(2)材料、书籍和申报表材料(2012年11月—2013年6月)

课题实施阶段

(1)分析我班幼儿的基本情况,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习惯;并进行个案调查,观察记录,跟踪指导;理论学习,指导实践研究;根据小结的情况纠正不足,突出重点进行研究。

(2)撰写研究论文2-3篇。(2013年6月-2013年10月)

课题总结阶段

(1)收集整理课题资料,装订资料;认真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出自己的研究心得体会和经验论文,申请结题。

上一篇:交易流程说明下一篇:千寻经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