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动中放飞学生的心灵案例

2024-08-01

在感动中放飞学生的心灵案例(精选9篇)

在感动中放飞学生的心灵案例 第1篇

在感动中放飞学生的心灵

娄桂玲2012.2.28

回想以往,我常把学生作文单调空洞、雷同失真的原因归结为他们的阅读积累太少,生活空间太窄,想象能力太弱;今天的课堂让我改变想法,缺少感动才是真因所在:对阅读中的精彩篇章缺少心灵的感悟,对生活中的动人情景缺少真情的发现,对丰富的人情事物缺少敏锐的观察„„

团中央李老师的“让真爱洒满人间” 演讲活动感动了在场的老师、家长、学生。借此“感恩”活动,我让学生写一篇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结果许多学生的感恩习作平淡如水,有的泛泛而谈,有的虚情假意。

在讲评课上,我问同学们:“昨天的演讲你哭了吗?”大多数同学说:“哭了。”“为什么?”“感动。”“既然感动,为什么你的作文不会让读者感动呢?”“„„”“李老师的演讲真实,你们的文章真实吗?”„„

“世界上最美丽的是真实,我想在座的没有一个不同意的吧?可是为什么反映在这次感恩文章中的大都不是出自生活的真实写照呢?大家没有真切的感动,是因为你们的生活没有带给你感动?那么多关爱你们的人不曾带给你们感动?”我把问题抛给了所有的学生。

在每个学生都开始关注和思考的时候,我有准备地把自己课前分析的原因亮了出来:原因很简单,不是生活没有感动你们,而是你们没有为生活所感动。你们缺乏对情感的敏锐感受力,对已经拥有的父母长辈的百般疼爱和悉心照料已司空见惯,自然也就孰视无睹了。现实生活中,你们大都只享受而不懂得珍惜和感谢,只索取而不知道体贴和回报。久而久之,浑身上下的神经和细胞丧失了“感动”功能。这好比久在馥郁花香中,自然也不知其香了。

“感动是要去发现的,但不是用眼睛,而是用一颗善良真诚的心。生活并不是每天都天翻地覆、轰轰烈烈的,‘感动’不会大张旗鼓地来喊你叫你。感动常常藏在很细微很平常的地方,它总让你去细细地体会和收藏。”

学生“情动而辞发”,开始书写一份份真实的感动:

奶奶总在周末给我带来一铁罐的鸡蛋,用一个铁皮罐子装着,这样不会碰碎鸡蛋,她说这都是野生蛋,营养很好的,嘱咐妈妈每天别忘记给我吃一到两个,能长个子的。除了鸡蛋,她还会给我带些活泥鳅和黄鳝,还有鲫鱼,我从小到大,她都这么带给我吃的。我的个子真的长得好高,身体也越来越壮。

做完奥数习题已经九点,我把整理书桌的小事留给了妈妈。妈妈批评我,还非让我自己整理完了不可。我委屈地哭着,妈妈没有安慰,还是满脸的怒气。等我洗刷完毕,回到卧室时,看见书桌上放着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妈妈每天都为我煮牛奶,今天和我吵架了也没有忘记,我对不起她。

妈妈常把报纸放在桌子上,面朝上的那篇醒目的文章是她自己读了后准备推荐我也读一读的。她每次都这样,看似很随意地放置在饭桌上,其实提示我有空读读。这种方式很好,妈妈一直没有说穿自己的用意,但我懂,喜欢他尊重我的方式,我已经习惯了看报纸。

妈妈每天早上比我早起,买我喜欢吃的早点,每天的早点都不是一样的,下雨天,星期天,她也去买„„

文章是感情的产物, “情动于衷而发于外”,学生只有首先为生活所感动,才有可能写出真切感人的文章。这个“真实”和“感动”飞扬的课堂让我更深刻地理解、更准确地把握新课程的习作理念:只有在感动的天地中放飞学生的心灵,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来,也才能引导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

在感动中放飞学生的心灵案例 第2篇

内容提要:新课标指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教学的本质在于学会用书面语言表情达意,抒发感情,表达心声,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因此,我们的习作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从关爱学生自身发展为出发点,让习作成为学生内心的需求,让习作展示学生的生命活力。呵护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来写作,我们的习作教学必将焕发无限的生机!

关键词:启迪 心灵习作 教学习作教学的本质在于学会用书面语言表情达意。习作教学的目的,在于解放人的聪明才智、心灵和精神,尽情地释放人的才华、灵气和创造力,抒发感情,表达心声。写作是最具个性化的行为,凝聚着个体生命的情致。以人为本,从关爱学生生命发展的角度实施教学策略既是习作教学走出低谷的有效途径,更是新课标对习作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尊重学生,让习作成为学生内心需求

21世纪是生命的世纪,在自然科学领域,将以生命科学为研究重点,在社会科学领域也更注重以生命哲学为基本的研究视点。据说,新加坡教育部在颁发给每位校长的委任状上有这样一段话:“在你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中的生命,每一个是如此不同,每一个都是如此重要,全部对未来抱有憧憬和梦想,他们都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和培养,才能成为更好的人和有用的公民。”确实,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学是人类特殊的认知活动,但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而且是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文中指出:“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知活动论’的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点,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便是: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它深刻地反映了当代教学观对生命的深刻关注以及历史所赋予的事关人类本身生存与发展的文化使命。本学期我新接了班,许多学生我不了解,而且他们对我也望而生畏。于是,针对学生和我之间存在隔阂这一特点,我设计了这样一篇习作《老师,我想对您说…》,让学生把自己心中想说而又不敢说的话,用自己的笔来表达出来,让师生用文笔来对话、来沟通感情,学生的习作有话可说,我也达到了了解学生的目的。所以,根据学生的内心特点进行习作教学,和学生进行生命的独白、心灵的对话,天性、灵气的展示,认识、情感的宣泄,是最富个体创新性的作业,也是语文应用能力最重要的体现。

“情动于衷而言于外”,习作这种直抒胸臆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是与真心相通和真情相牵的一种心灵的自我感受,它是以学生个体情感体验为核心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情感主体关心自我存在的显示。要使学生习作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以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为前提,尊重他们的情绪、意愿和来自生活的各种体验。惟其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的成为习作的主人,真诚地袒露心迹,热诚地拥抱人生。因而我们需要这样做:

(一)加强心灵的沟通

还习作的本来面目——与社会人际对话的言语交际活动。在操作上,一是从学生的交际需要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考虑,每次习作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写,写给谁看,从而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二是努力创设多维度、多层面、多样式、多对象的沟通情境,让学生在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学生与社会其他人群)的积极交往中,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思想和情感。

(二)多激励,少批评

记得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动力。”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机制,采用赏识评价,努力为学生创设成功的快乐。例如搞一些优秀习作展评,推荐校园报刊发表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增强学生自信心,促进写作的良性循环,让学生爱写乐写,使习作成为学生内心自发的需求。

二、让习作展示内心的原生态

据报载,有一年,全国高考习作题《心灵的选择》,这本是一个引导考生切实关注自我、深切表现真实感受的好题目,可是,我们江苏批卷老师统计,考生中胡编乱造父母离异或贫困失学面临选择的不下30%。习作的虚假和空泛,从根本上有违习作生命活力的本真,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必将从习作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那真是习作教学的悲哀。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物、景,做到说真话、表真情实感,不说假话套话。习作应当是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生命活动的。因为孩子们对自己的生命活动是最熟悉,也是最珍爱的。如果学生在习作时能以自我为中心,以熟悉的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生命活动为半径画圆,那么,他们的习作自然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从“真”字入手,让学生习作表达生命的原生态,回归本真的习作,乃是习作的最高境界。

(一)让学生展示内心世界

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世界。习作中要引导学生打开自己的心灵世界,捕捉心情的瞬息变化,宣泄喜怒哀乐的情绪。冰心曾说:“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见此时此刻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纸上。”小学生的习作何尝不是如此呢?习作应当是学生心灵的独白,情感交流的园地。几年来,我一直引导学生写“心语”,并把“心语习作”分成三个方面,即人际关系方面、心理独白方面、成长发展方面。这样的习作,真正放开了学生的手脚,写出了真实的风采,从而实现了“我手写我心”。《窗外的风筝》则是另一个学生写双休日被家长关在家里,做那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望着窗外放飞的风筝,羡慕之情油然而生:“什么时候我能像放飞的风筝那样在大自然自由飞翔呢?”

(二)描述实践活动

活动是生命活动的轨迹,它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孩子们的生活,成为生命赖以存在的本质表现。少年儿童朝气蓬勃,最具生命活力,也最喜好活动,让习作来全面地记叙学生的各种活动,就能确保习作从“真”起步。活动习作要求记叙的活动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如从活动空间看,有校园活动、家庭活动、社会活动等;从活动内容看,有学习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科技活动、家务活动、旅游活动等,用语言描述实践活动,即是为学生打开了生活的大门,生活浩瀚如海,学生习作,以活动为切口,沟通生活,习作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习作走进学生心灵,走向学生生活,让习作展示他们生命活动的轨迹,习作才会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歌唱,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习作教学才会鲜活生动起来。

三、呵护学生,给学生以表达的自由习作是学生生命原生态的展示,表达的是小学生自己的思想、认识,那么可能他们所表现的主题相对幼稚,甚至会有错误,这是正常的,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认知水平与成人有相当的距离,但只要是真实健康的,就应该得到尊重与呵护。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习作改革的核心已成为老师们的共识:尽可能地减少束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表达自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用童言童真写童心童趣,不人为地设置模式与套子,不手握所谓的“中心”与“立意”的尺度,去垄断学生的思维,多一份体贴,多一分关爱,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度,那么发自内心充满灵性富有个性的文句才会自然流露在他们的习作上。

(一)开放思维方式,大胆畅谈

有这么一个教例:老师让学生写一篇以《小草》为题的习作。在写作中,学生大多是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表现小草默默美化环境的无私奉献精神,这当然好。但有一个学生却批判小草,认为小草软弱、没有骨气,风吹两边倒。结果,老师判这位学生的习作不合要求、离题。

这是统一的标准化答案对学生个体的认识感悟的粗暴干涉!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追求的是答案的唯一性、思维的同一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与思维表达。社会的进步需要不同思维方式的人才,我们的习作教学,更应保护、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开放学生的各种思维方式,对学生不同的认识感受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如写妈妈,可写妈妈的勤劳、善良,也可写妈妈的缺点、不足;写雪,既可写雪的纯洁,也可写它的冷漠„„

(二)多种表达形式,爱护内心独白

(1)鼓励学生自由选择文体:可写记叙文,也可写童话、寓言、科幻故事、广告词、建议书、日记、随笔、等。

如今年5月,我组织学生游本村农民公园,事后我组织了一次习作训练。所不同的是,把选择写作内容与形式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内容上,不再限定为写景,形式上不再限定为“游记”,只强调把春游过程中自己印象最深、感触最深最想说的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写下来。

这次习作共收到学生习作共41篇。其中20篇为游记。其余同学的习作各具风格。两位同学是红领巾广播站的小记者,他们根据自己的采访写新闻稿。一位同学为农民公园写广告词,三位同学写介绍农民公园的说明文。其他有写春游中发生的高兴事儿的,倒霉事儿的。由于习作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所以,这次习作真正闪现学生个性的风采,突破了文体僵化的藩篱。

(三)、爱护个性化的语言

小学生应当有用自己的话语表达自己认识、感受和情感的权利。著名作家胡旭湖说:“儿童们写的东西,可以说是天使在说话。”或许小学生习作中的言语不尽规范,不够标准,但却是童心童真的直接体现,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护小天使们用个性化的语言完成的习作呢?请读读这些虽然稚嫩但又那么富有灵性的话吧!

“河里的水很活泼。” “我想听到花开的声音。” “冰雪化了,化成了春天。” „„

 或许他们说得不太好,但说自己的话才是最重要的。

四、关注生命活动,让习作提高生命的质量

韩军在论述语文教育与精神教育的关系时指出:“言语是人的精神的最基本的构成物,是人的精神本质。”由此他做了形象的比喻: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文章,就是把人领进一个新天地!确实学生在学习母语,提高理解和运用母语能力时,也是一个丰富自我精神体验、培育自我精神、形成自我个性的生命过程。习作本来就是用书面语言表现自我精神、抒发心灵体验的行为。要通过习作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鲜明的个性、美好的心灵。“要夯实学生精神的底子。”(钱理群语)作为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从关爱并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角度出发,去点拨、去引导,去扶持,让习作与做人一起成长。

首先,是启迪感悟,就是一种能从森罗万象的事物中有一种本真体悟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去看,去听,去嗅,去摸,去亲身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用敏锐的感觉去捕获习作的信息。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能于风光奇旎、山峦险峻的地方看到山势的奇伟,触到流水的冷热,听到小鸟的啾啾,嗅到野花的芬芳,尝到山果的酸甜„„只有用心灵思索,眼中的世界才能更加清晰地归于本真。让我们的习作教学重视悟性的培植,在塑造一个个丰富美好的体悟的心灵的同时,学生的习作园地,也必将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如果说感悟是一种能力,那么灵性是一种才气。它在习作中呈现为生机勃勃的能动的创新表现和精神生态。习作可以把学生教聪明,也可以把学生教蠢笨,关键取决于对学生的灵性是培育、激发还是漠视、扼杀。培植灵性,首先必须把想象和创造的乐趣还给学生。无拘无束地放飞想象的翅膀,是学生习作的专利。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做一种词语搭桥游戏,如:想想“星星”、“兔子”这两个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会发生什么故事?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1、兔子数星星,数也数不清;

2、星星从天上掉下来,兔子想办法送回去

3、兔子到星星家做客

4、兔子在脸盆里捧星星;

5、嫦娥的玉在月亮里…

两个毫不相干的词语,孩子们一旦展开想象的翅膀,还真能组合成许多童 话故事呢!

其次,培养灵气,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知识天地。培养灵气,决非是一个技术问题,它要求我们为学生铺设一道人文背景。因为生命需要养分,习作则需要知识的积淀。具备了各方面充实的积累,常能激发习作的灵感,提升审美能力。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学生从中外优秀书籍中汲取营养,丰盈自己的生命,写作的灵性定能“厚积而薄发”。

教育不仅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唤醒。习作教学尤为如此。习作是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想认识的反映。写作的情感方式说到底就是人生方式。作为教师,我努力使学生的习作过程成为学生到生活中求真、养善、立美的过程。让学生用自由之笔书写体恤、善良、仁慈、同情、友爱、互助、和谐、共处等等这些人格中最为重要而美好的因素。在激扬文字中清濯心腑,冶炼人格。让习作成为构建学生人格大厦的砖石。

总之,在习作教学中,尊重心理感受,让习作成为学生内心的需求;直面现实,让习作展示学生的生命活力;呵护学生,让学生在习作放飞自己的心灵;扶持学生,让学生在习作中不断成长,一句话,在习作教学中,奏响关爱学生生命发展的主旋律,我们的习作教学必将焕发无限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小学习作教学新概念研究》 少年儿童出版社,77页 2001.9

2、《小学习作教学艺术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132页 1998.5

3、《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7页,2003.5版

文题:启迪学生在习作中放飞心灵

作者:钟昌艳

单位:连云港市赣榆县金山镇中心小学

联系地址:连云港市赣榆县金山镇中心小学

邮编:222115

在写作中放飞学生的心灵 第3篇

一.重视体验生活, 激活写作源泉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因此有“生活即语文, 语文即生活”之说。叶圣陶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就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孩子们平时的各种活动, 跳绳、丢沙包、钓鱼, 以及大自然的风风雨雨、四季更替, 还有花鸟虫鱼都是他们写作的“源泉”, 只要巧妙运用, 就能创造出令人赞叹的“言语作品”。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去留意去表达, 要求学生热爱生活, 用自己的心灵去实践、去体会、去感受、去创造生活, 从中获得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同时, 教师应有目的地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体验生活的乐趣, 我们可以配合节日和学校组织的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孩子写作, 如:“春游”“六一儿童节”“学校运动会”等, 开阔学生的视野, 写作训练则相机安排在活动中, 使语言训练成为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合理利用教材, 发展写作能力

语文实验教科书中所选课文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 贴近儿童的生活, 是我们引导学生练习写作的好材料。在教学中, 应注重挖掘教材, 将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1、结合例文, 模仿性地写作。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语言富有创造性, 但模仿、学习在语言获得中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为创造必须有一定的范例为基础, 它是对已有范例的概括和重新组合。”在学生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可进行“机械模仿”。随着写作水平的提高, 可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模仿”。“综合模仿”可以是对原文进行扩写、改写和续写等。学习《小小的船》一课, 当学生熟读课文, 已达到入情入境时, 我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坐在这只小船上遨游太空, 你可能会看到什么?心情怎样?说一说, 再把它写下来。尽管他们是三言两语, 我都给予肯定和表扬, 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然后, 抓住契机让他们写下来, 从而打下“读书──思考──欣赏──习作”的好习惯。这种练习花时不多, 学生组织语言的难度也不大, 却能够起到不错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 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了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技巧, 这就为发展其写作能力奠定了基础。

2、巧用插图, 创造性地写作。

小学语文低年级课本中, 几乎每篇课文都有色彩鲜艳的插图。这些插图使教科书图文并茂, 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更重要的是这些插图可以用作写作教学直观便捷的辅助教具。教《棉花姑娘》一文, 我首先出示色彩鲜艳、生动直观的插图吸引学生;接着要求学生按图的顺序逐一认真细致地观察, 大体了解每幅图的图意;再要求学生将几幅图连贯起来观察思考, 说出故事梗概。学生说的时候我引导他们把话说完整、说通顺, 待时机成熟, 再让他们动笔写, 这样的写作包含了学生想象的成分, 富有创造性。

三.鼓励阅读书籍, 积累写作素材

想让低年级的学生从说到写, 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过程。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低, 词语知识储存量不大, 光靠一学期学的几篇课文来增大容量, 是远远不够的, 及早开始课外阅读, 对发展儿童独立思维和口语能力收效是极其明显的。这就又为提前写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其效果好比是借水浇花, 繁花似锦。

我校一位语文老师经常利用课前3分钟的时间, 让学生演讲, 内容不限, 可以是编故事、朗诵诗歌、背格言警句等。由于长时间的坚持, 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 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相当快。从学生作品看, 其内容多与说话的内容有关, 如引用格言、诗句等, 其形式也不拘一格, 这说明作文不只是作文课的事, 工夫在平时, 有积淀才有好作文。

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放飞心灵 第4篇

1 目的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而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体验就是为这个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的.不同的目标定位会设计出不同的活动,也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如在《欧姆定律》一节的教学中,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需要控制电阻不变,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那么如何改变电压呢?学生自然会想到两个方法:(1)可以改变电池的节数;(2)可以在电路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假如老师将活动的目的定位在注重按照课本上设计好的电路图(因为学生一直认为课本上的就是最好的)任务性地完成此探究實验的话,那么在这里只需直接去告诉学生选择第二种方法的好处.但是,假如教师将学生体验的目的定位于注重学生去体验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的话,那么就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利用器材将这两种方法都亲身体验一下.相比之下,使用滑动变阻器除了可以观察电阻两端的电压,还可以观察到电压连续变化的过程,还能保护电路.这样,学生才能从心里面接受和理解使用滑动变阻器的优越性.这样的活动体验不仅使电路的设计水到渠成,还能让学生享受到设计实验方案过程的快乐并能激发探究的兴趣.由此看来,教师只有在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与之相匹配的活动体验.

2 合理性原则

活动体验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教学目标要求,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习惯.只有做到合理才能加强学生的活动体验.

如匀速直线运动的真实情境很难创建,课堂上我们通常只能以一些近似现象加以替代,实验过程如下:在一根约50 cm的小玻璃管中注水,使两端封闭,并在管中留一小气泡,使玻璃管翻转后竖立放置,观察并研究气泡的运动情况,由于气泡由静止开始运动时做加速运动,所以起点[HJ1.91mm]选择应离开端点一段距离,然后每隔10 cm做一个标记,用秒表分别测出气泡通过10 cm、20 cm、30 cm、40 cm处所用的时间,并将数据记录下来,于是分析每通过10厘米所用的时间相等,说明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然而,仔细想想这样的实验是不是在误导学生只要是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相等,物体就是做匀速直线运动吗?所以,该实验设计缺乏合理性.它违背了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运动快慢始终如一.该实验应该选择不同起始点,并使各路段划分由等长变成不等长度,消除等距离长度的特殊性,使测量的情景更具普遍意义.由此可见,实验设计时一定要注重它的合理性,否则,由它诱导的错误将在学生心中扎根.

3 层次性原则

活动体验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在浮力一节的教学中,如果用一课时讲完的话,学生也都觉得听懂了,但遇到浮力相关的问题时又感到无从下手,错误百出.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层层递进.若分两课时的话,效果不错.在让学生掌握浮力概念时层次性尤为重要.先让学生体验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液体对它的浮力,然后将鸡蛋轻轻放入配制好的盐水中,刚好悬浮,和学生一起分析得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接着再让学生体验在液体中上浮的物体也受到浮力,这样自然想到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作用呢?让学生用实验进行探究.最后再通过实验体验气体的浮力.通过这样的层层递进,对什么是浮力这一问题的理解就非常透彻了.

4 体验性原则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实践者,是学习的主人.物理实验,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活动体验的空间和时间,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参加,体验得充分.如在进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有关”内容的教学时,为了加强学生对此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笔者让学生都站起来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一边向前滑动,进行体验.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发现,手掌越用力,手掌在桌面上就越难滑动.通过这样的体验过程,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

让心灵在语言文字中放飞 第5篇

让心灵在语言文字中放飞

作者:曹优丽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回族区郎庄小学

内容摘要:

好的文章是心灵之泉的自然流淌,而每一颗心灵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世界,所以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是心灵的放飞。让学生写作不受约束,勇于创新,写出真实的生活,写出由衷的心声,写出充满亮 色的个性。作文教学在不断地沿变之中,我们应该注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动口、动手描绘这五彩斑斓的世界,抒发胸中的真情实感,使作文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一种快乐,让心灵在语言文字中放飞!

关键词:

放飞

流淌

真诚

熏陶

启迪

勇于创新 不受约束 不拘一格 五彩斑斓

让心灵在语言文字中放飞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创造潜能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写作教学而言,必须从引导学生个性化表达入手,没有个性化表达,就谈不上创新表达;没有创新表达,就不可能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创造潜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让学生写作不受约束,勇于创新,写出真实的生活,写出由衷的心声,写出充满亮色的个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表达独特体验,发展他们的个性,提高他们创新表达的能力呢?好的文章是心灵之泉的自然流淌,而每一颗心灵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世界,所以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是心灵的放飞。“新概念”作文就是要让学生真情表达,张扬个性,作自己的主人。

一、突出自立

强调共性,忽略个性是传统作文教学的一大弊端,其结果是学生的作文总免不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其实作文是最具个性化的,不同的人,即使是同一事物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要写出真情实感,必须还给学生写作自主权。个性化的语言是个性化思想的外在形式。“作文是语言的艺术。”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主张,是写好个性化作文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不拘一格地引导学生做到“我口说我心”,赞扬学生实话实说,说与众不同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在学生说时,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 1.拓展自主写作的时间。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 2

动绝不会只等到上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可能会因此缺乏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记录下来。例如,定格“生活小镜头”,让学生把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记录下来,把生活中发生的值得记录的事情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再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定格在生活小镜头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2.拓展自主写作的空间。

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创新表达的能力,除了要有自主的时间外,还必须拓展学生自主写作的空间。在班级的板报墙上可以开辟一个栏目,可以是自由谈、小评论家、心理话或者是新发现,引导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发表议论。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

只有真诚拥抱生活,才能抒发心灵深处的真情。我校一年开展许多节:礼仪节、体育节、游戏节、巧手节、歌唱节、文化节等;班队活动也丰富多彩:教师节──《老师,您辛苦了》,慰问敬老院老人、体验军营生活、踏青„„学校活动越丰富,学生动笔的机会和创新机会也就越多。另外,还可以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和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等。让学生纵横驰骋,放飞心灵,轻松自由,从而达到一种潜滋暗长、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3.拓展自主写作的内容。

现行的人教版小语教材对作文要求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给了学生更广阔的选择余地。如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作文要求是:“在你的身边,有关心疼爱 3

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有诲人不倦的校长、老师,有活泼可爱的小伙伴,还有工人叔叔、农民伯伯、售货员阿姨、医生护士、公交司机„„选择一个人写一篇作文。”第八单元的作文要求是:“这次作文不出题目,也不提内容范围,请你自由表达。你可以写感受最深的人或事,可以写自己最想诉说的心里话;也可以把近来写得比较好的日记、读书笔记整理修改成一篇文章。”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尽量地引导学生去领会、思考,无论对人、事、物,哪怕是枯燥平凡的,也尽可能感受出一种品格、一种情趣、一种哲理、一种时代精神。教师要认真领会这些作文要求,不能再强调要求学生必须写什么,不准写什么,让学生选择自己能写、会写的内容,自由地发挥,尽量为学生的自主作文创造条件。

二、强调创新

作文教学必须大胆尝试多角度作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审视材料,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增强创新意识。1.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1)情节扩展式。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由邱少云的外表,推想邱少云的内主活动,把这两句话扩写成一段内容具体的话。(2)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例如上《新型的玻璃》时,让学生把自己当作玻璃来介绍或作为玻璃 4

推销员向商家、顾客推销新型玻璃。(3)图文转换式。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像,写出与课文不同的文章。(4)相关迁移式。这种形式就是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调动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的触角由迁移到相关或相似的乙上来。例如,学了《荔枝》,让学生帮妈妈做一件事,或用自己节省的零花钱买一样妈妈喜欢的东西,亲手送给她,注意观察妈妈的动作、神态,听她说些什么,然后写在日记里。因为学生有了《荔枝》这一课的原型特征,所以在写《洗脚》《一份特殊的礼物》《妈妈笑了》等作文时,都细致入微、具体、生动。2.冲破牢固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选材“笔下见时代,墨中尽风采”。选用新鲜独特的材料,选用一般人熟视忽视的材料。如,写自己心灵与生活:(1)自己的情感:油然而生的欢乐,抑制不住的兴奋,热泪盈眶的感动,挥之不去的惆怅,······(2)自己的思想:别具慧眼的见解,刨根问底的质疑,社会现实的忧虑,人生道路的迷惑,······(3)自己的校园:风采炯异的老师,性格鲜明的同学,休戚与共的小组,色彩缤纷的班级,····甚至一丝飞扬的思绪,一声由衷的赞叹,一句温馨的祝福,一次有趣的对话,一场激烈的争论,一分纯真的友情,都可以成为学生笔下的一道道独具魅力的心灵风景和一幅幅别有情趣的生活画面。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乔奇说:“发明 和发现存在于:在看到人人都看到的东西的同时,想到从没人想到过的东西之中。”作文亦是如此,即使是旧材料或同一材料,只要角度不同,巧取角度,或发现别人未察觉的、不易察觉的新颖的、独到的、有价值的东西,同样能写出新意,写出生命个体的独特的感受。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素材。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 5

意: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写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的赞美”;受《挑山工》一课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努力”;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三、鼓励想像

教学大纲明确要求:中年级要“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像写出来”,高年级要“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要求“要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像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些“要求”为小学生习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给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想像作文有以下的训练方式:

1.添词想像。有意识地给出若干词语,让学生编故事,具有很大的想像空间。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怎样写一件事》的作文课中,先后逐一出示“闷热、冷饮、青蛙、一元钱”几个词语,先让学生说一句话,几句话,再让学生用上这几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语编一个有情节有内容的故事,学生思维活跃,想像力得到有效训练。

2.添图想像。根据教师的描绘,师生共同或单独作画,教师逐步引导,画面愈生动,学生的想像也愈丰富。如教师介绍游览线路:“小路-石桥-竹林-村庄”,学生则在小路上添画青石板,路旁添画青草,草中添画野花,花中添画蝴蝶;在石桥中添画桥洞,桥下添画河水,水中添画小鱼,鱼中投入食物等。这样作文,内容具体,想像丰富,各具特色。

3.听音想像。不同的物体,不同的场面发生不同的声响。不同的声响表达着不同的情感,反映着不同的故事。平时留心收录、搜集各种声响:掌声、笑声、风雨声、呼喊声、惊叫声„„习作时让学生听声音想像场面,想像事 6

情的前因后果,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想像训练。

4.观物想像。世间万物不停地运动着,千丝万缕地联系着。绝对孤立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教学中,教师可选取有特征的物件,让学生观察或想像它的来历、现在、未来,或想像它与周围事物的相互关系,或想像它与人的纠纠葛葛,或赋物予生命,可激发想像任意驰骋。如一次新概念作文大赛,就是在讲台上摆放一个红扑扑的缺口苹果,让学生想像作文。

5.换位想像。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视点去观察、去思考,有时会感到奇迹般的惊讶。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位教师在教完《司马光》一课后出示了这样一个习作题目:《假如我是„„》。他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把自己分别看作是司马光,是司马光砸缸的石头,是司观光砸破的那口缸,来描述自己此时此刻的所见所闻所想。

6.情境想像。情境是想像的沃土和催化剂。有位教师在黑板上画着一条小溪,一块草地,一棵大树,然后把玩具白兔置于溪中,鸭子放在草上,猴子悬在空中,设置一个看似矛盾,不合常规的情境。不少学生想像出了兔溺水,鸭呼救,猴飞奔的惊险场面。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想像作文,于永正老师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在创设情境激发想像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很值得我们去体验、去总结。

7.憧憬想像。包括展望美好未来的想像,如《20年后的„„》;包括问题完满解决的想像,如《太空》;包括科学超常发展的想像,如《寻找人体黑匣子》。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写作实质上是自己与自己灵魂的对话,自己与他人心灵的 7

在感动中放飞学生的心灵案例 第6篇

让外来务工子女在课外阅读中放飞心灵——班级阅

读活动小结

让外来务工子女在课外阅读中放飞心灵

——五(2)班阅读活动小结

我们##市##小学,地处城郊结合部,这几年来我校一直陆续接收一些外来工子女,我们五(2)班就有不少。由于家庭经济情况和家长文化素养的局限性,我发现,这些孩子认知想象、语言表达、思维创造的能力远远不及城里的孩子。如何激发外来务工子女的阅读兴趣,在各种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呢?现结合平时的工作做一个简单的小节:

一、激发兴趣,增强外来务工子女阅读的内驱力。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孩子们怎能不感兴趣呢?由于我班学生的家庭条件有限,我总会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指导孩子阅读《七彩阅读》。去年,我给学生讲述《奇迹》的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正在欲知后事如何时,我便出示《夏洛的网》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在班级中,我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后,介绍了《水浒传》;结合《桂花雨》的教学推荐阅读琦君的诗歌。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指导阅读方法,促进外来务工子女的个性发展。

1、当好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者。我在班级中挑选了五名爱读书的孩子组成一个演讲小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采用丰富生动的语言,给本班的学生讲了大量的童话、寓言、历史、科幻故事和科学知识,并告诉学生这些知识和故事在课外书中都能看到;我们还组织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比如:在教室里张贴学生们自己书写的“和好书交朋友,你就如同与一位伟人交谈”等条幅,在走廊的展板上张贴学生的读书体会、摘录的精彩片段,开展“读书状元”评选活动等;同时在教室里设立了一个开放书架;课余时间同学们逐步对一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本本小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直至爱不释手。

2、当好学生课外阅读的“导航员”。“导航”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进能出”,不仅要把学生带进课外图书浩瀚海洋中,而且要带领他们不至于沉迷于课外书中,而影响正常学习,因此,必须解决读什么书的问题。(1)从学生的好奇入手推荐读物。比如,我国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对天体宇宙、大自然等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我抓住这一时机向他们推荐《动脑筋爷爷》、《十万个为什么》、《宇宙探索》、《蓝猫淘气三千问》等书,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和见解讲给老师、家长、同学等人听,这时我们看到,孩子们时常会被自己的新发现所激动。(2)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推荐读物。有些孩子对“另类”的作品兴趣很浓,比如“脑筋急转弯”或“笑话集”之类,我就因势利导把更睿智的《伊索寓言》和妙语连珠的《阿凡提的故事》等书介绍给他们。(3)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推荐读物。当我们发现孩子们在收集《儿童画报》随书附赠的《西游记》卡通画时,于是就让他们说说画中的故事,结果许多学生都去看了《西游记》普及本,有些学生还看完了《西游记》原著。(4)从课文的相关内容入手推荐读物。我们选择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书,用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比例,在学习《海伦·凯勒》一课时,我向学生推荐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

3、当好学生的“陪读员”。当“陪读员”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方法,端正读书目的,解决怎样读书的问题。我们从向学生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推荐和学生自选的课外书中,选择了一部分并进行了认真阅读,在此基础上,做了如下工作:(1)、教师进行示范性朗读,学生进行表演性朗读。朗读的最大优点是能再现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们能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所表达出来的美和感染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的语言丰盈起来。(2)、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不只停留在“读”上,而在设疑善问、熟读精思、理解感悟方面下功夫。为此,我和同年级老师交流,分别组织了“如何做好读书笔记”的专题讲座,两个星期后,我们选择了部分优秀的读书笔记,进行了展览和表彰。(3)、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阅读之后的讨论,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阅读和讨论也是心灵净化的一部分内容。讨论可以使学生更明晰是非、善恶,感受好的品格,更深刻地理解生活。讨论一开始教师导向性不要过于明确,否则学生很快就会选择沉默。我们号召同学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就书中的角色、情节、观点为题展开讨论。学会欣赏其中的精华,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4)、鼓励学生应用于实践。我们还关注他们在阅读生活中的积累。当我们看到学生把从课外书中学到的知识和写作技巧运用于作文、手抄报、黑板报时,我们一方面让学生本人讲讲心得,进行表彰和鼓励,另一方面,教师进行讲解点评,鼓励学生更好地运用课外知识。

4、当好经典名著的点拨者和讲解员。教师应让学生接受更多优秀作品的熏陶,学会欣赏意境优美的篇章,培养健康的阅读情趣。为此,我们学生讲解了部分名著(学生版),在对经典的解说中使学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生对名著产生了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深度的阅读。

三、创设阅读条件,让外来务工子女享受阅读的过程。

由于外来务工子女家庭经济的客观条情况,孩子的阅读条件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我们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设立开放书架。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我动员学生把个人从图书馆借阅的图书或自己家里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图书架就设在班级的内墙一侧,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定期由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我们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6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亲子阅读、制定读书计划、好书推荐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4、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5、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首先,我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身心特点,向他们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做到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其次,一旦提出某种要求,就必须坚定不移,不允许有一次违反,不允许学生有一次后退。尤其是在个别学生身上表现出不良倾向的时候,更须严格要求,毫不放松。同时,因为课外阅读一般都在家中进行,所以一定要争取家长配合,督促、检查子女的阅读,注重家校互动。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变化的知识经济社会,我们的学生如果不迎头赶上,必定会被社会所淘汰。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的未来。没有这样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热爱读书吧!让我们教会学生读书,教会他们在读书的同时认识自己,教会从书籍里受到教育,并且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激励学生在数学探究中放飞思想 第7篇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积极倡导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激励学生在数学探究中放飞思想,这是我们当前小学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师生情感交流,积极营造探究氛围

“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并喜爱所教科目的老师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同时对学生要正确地评价与赏识。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当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一句赞赏鼓励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师生情感的深浅、教学环境的优劣、教学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良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前提条

第 1 页 件。这就要求我们开放教学环境,优化师生关系,将课堂自主探究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去讨论数学、研究数学,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和同学老师对探究问题进行争论,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状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探究氛围。

二、适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相矛盾。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具体内容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钻研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先设计让学生猜测新华字典的厚度。学生已经有长度单位“厘米”的知识基础了,很快说出新华字典的厚度是3厘米多一些。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元硬币,要求学生估算出它的厚度是多少,然后使用直尺量一量它的厚度,这一下学生都惊呆了——它不满1厘米啊!怎么量呢?究竟是多少啊?此时学生都会产生一种想探个究竟的强烈欲望,这样就把单调无味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究欲望、创新意识被有效地调动了起来。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选择适当的探究方式

要遵循“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第 2 页 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一次又一次走向成功的彼岸;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方式,真正调动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个体围绕探究问题,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充分地去探究、去发现,并引导他们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主动从事观察、操作、实验等去“研数学”,对所研究的数学知识进行再验证、再发现、再创造。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好材料(实物、长方形等),提出:“同学们,你能够把这些物体或者图形平均分吗?平均分以后可以得到哪些分数?”思考后让学生操作,写出相应的分数。学生迅速投入到自主探索的活动中,自由选择自己的实践材料,大胆思考,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研究。这样会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钻研探索的机会,都可以获得探究成功的体验。

2、合作探究:“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肖伯纳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评价讨论、合作交流的机会。因此,我们不断设计提供必要的探究素材和情境,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

第 3 页 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集中群体智慧,提高研究学习的效率。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操作,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并根据所摆的情况,完成书上的表格。由于是按小组进行的,学生很快研究发现拼成的长方形有三种情况。接着学生讨论研究各自发表见解: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什么有关系?宽和什么有关系?面积和什么有关系?学生操作实践,此时此刻思维、讨论都非常活跃和热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四、及时进行激烈评价,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只有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和信心,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更新更大的的成功。我们应该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设成功的机遇和空间,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和表扬鼓励,尊重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实施不同层次的评价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和乐趣,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探究学习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商不变规律”时,我先设计了一组算式:6/2=3,60/20=3……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探究: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

第 4 页 化?对于学生发表的正确见解,给予及时评价、肯定和表扬。有的学生提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商不变。我首先肯定了他爱动脑筋,并鼓励继续探索和思考。不一会儿,他迫不及待地说:“应该是这样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进行肯定鼓励,同时提出:他说的是只是同时扩大相同倍数时的情况,同学们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商也是不变的?马上就有学生抢着回答:在同时缩小相同倍数的情况下商也是不变的。学生都获得了探究成功的体验,探索研究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

在诗歌阅读中放飞学生心灵 第8篇

一、放飞学生心灵, 张扬学生个性

诗歌阅读教学不只是要让读者读懂文本, 更要引导学生读活文本, 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其实诗歌一经发表, 他就不再属于诗人, 而是属于读者, 诗人在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不只是作者自己的, 更多的是属于人类的, 是人类情感和追求的普遍反映, 所以作家和读者间的体验才具有共通性和共感性, 因此与学生心性最近的诗歌更能使学生唤起情感体验, 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灵对话。

譬如教《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一首时, 不应只是指导学生赏析牛女形象的描绘和现实的景物等, 而是更多的让学生去想象无语有泪的分手, 以及织女的离愁别绪;教曹操的《观沧海》时, 不仅想象“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的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 更多的去领略诗人借助壮阔的景象寄托的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二、拓展延伸, 心随诗动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也可以通过课外习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延伸与文本的个性化心灵对话。如可以鼓励学生用随笔的形式自由抒发对课文真诚的感动或对课文神韵的感悟, 引导学生真切的体味诗歌语言, 感受体验作者的境遇、情感, 生成个性化的思考与感悟, 延伸课堂上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使心灵得到净化提升。又如进行续写, 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诗歌的空白之处对诗歌进行续写, 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心灵解读, 以杜甫的《石壕吏》为例, 可以引导学生续写诗歌, 自由想象描绘老妪被迫应役之后的生活与景象。再如进行改写, 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文学样式的改编, 把诗歌整体改编成另外一种文学样式, 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推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深入, 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个性化, 使学生生动活泼的传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精神影响, 延伸与文本的心灵对话活动。

三、注重文本, 心灵互动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与文本对话主要是在文本、学生、教师三个主体之间进行, 所以心灵对话教学更注重文本, 学生、教师之间的心灵沟通互动。在诗歌教学中学生是主体,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对话型语文教学的主体与核心,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则是心灵对话教学的主体与核心, 在心灵对话教学中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 更是引导者, 努力激活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心灵感受、调动学生心灵对话的主动性, 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灵对话导航, 有效搭建二者心灵对话的舞台。在“以美读文, 以情品文”的心灵对话中呈现绚丽多姿的文本世界, 实现心灵的成长与精神的提升。

在品读中放飞孩子的心灵 第9篇

一、焕发教材魅力,让阅读充满情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可谓博采众长,富有新意。她不仅注意从我国丰富的语文传统教学经验中汲取精华,从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中吸收营养,而且面对现实,面向未来,吸纳了当代最新的文化资源;不仅图文并茂、充满童趣,而且教学目标集中、重点突出、操作性强。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本优势,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变静态的画面为动态的情境。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我叫“神舟号”》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非儿歌性课文。这是一篇以“飞船弟弟”与“嫦娥姐姐”的对话为主要内容的、用拟人化手法来写的一篇充满人文气息的短文。受课文中“月宫”里的“嫦娥姐姐”与“神舟号”飞船“对话”的背景图的启示,教师不仅通过在墙壁上、窗户上张贴学生描绘的或手工制作的飞船、火箭、月亮、星星等来营造学习氛围,而且运用多媒体课件,设置了“飞船弟弟”飞入太空,绕月飞行,飞进“月宫”,飞向“嫦娥姐姐”的动态的、充满情趣的太空对话的场境,鼓动学生扮演角色练习朗读,并让他们自主选择扮演谁。孩子们读书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有声有色地练习朗读,一本正经地当起了“嫦娥姐姐”或“飞船弟弟”,并自觉地把他们的情感与文中角色的情感融为一体,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也在其中悄然成长着。

2.化书面的语言文字为快乐的学习活动。低年级儿童天性活泼好动,他们喜欢边玩边学习。老师顺应学生的这一身心发展特点,将教材所提供的书面的语言文字与学生的游戏活动有机整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教学《春笋》一课,当学生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之时,老师引导学生换位想象:“假如你是春笋娃娃,你会怎样破土而出?”并鼓励学生都来当一回春笋,一边背诵课文,一边模拟春笋破土而出,节节向上地“生长”。小朋友们先蹲着做“冲破泥土”、“掀翻石块”的动作,接着“冒出地面(桌面)”,“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大家从蹲着到坐着,再到站立,再到双脚踮起……读书读到情浓时,体态语言抒胸臆,孩子们声情并茂地把自己对课文的内心体验倾吐了出来。像这样的阅读活动,孩子们真是乐此不疲,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关注情绪体验,让阅读充满乐趣

情绪心理学指出:“情绪体验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中的一种带有独特色调的知觉或意识,是心理的一种主观成分。情绪的产生与认知的发生同出一源,都根植于生命体的内在需要在自我满足水平上的表现。”“意识在人类身上的发生、发展,以及与认知系统的整合,都是情绪的功能。情绪在发生上经常处于心理活动的前沿,并构成学生学习的最初制约因素。”“现实给予儿童的知觉信息,都要受情绪感受的折射,才能使儿童进入认识和理解的境地。”要使学生喜爱阅读,把阅读当作一件乐事、一种享受,就必须关注孩子们的情绪体验。

1.感受语言的优美。《小池塘》写的是春天到来之际,小池塘的明丽景象。课文语言精美,生动形象,富有童趣。课文营造的意境更是美不胜收,令人神往。教学中,老师请学生先说说自己曾经看到的小池塘是什么样儿的,接着出示课文中的小池塘的彩色画面,学生一边聆听课文录音,一边观赏到水平如镜的小池塘里,倒映着蓝天白云、绿树红花、黄瓦白墙;水上,莲花朵朵,小鸭成群,水下,鱼虾嬉戏,相映成趣……大家都情不自禁地赞叹课文中的小池塘真美。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进行品析,并启发学生自主选择课文中最能表现小池塘美丽的词语、句子读给大家听,让学生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诵读中体验课文情境,感受课文语言的形象生动、丰富优美。这样,铭刻在学生头脑中的就不只是美丽的画面,还有精美的语言文字和美好的情感。

2.享受成长的快乐。泰戈尔说:“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榛于完美。”可以说,学生的每一次阅读,都是一个将知识吸纳、整合、内化、再倾吐的过程,都是一次艰辛的探究与创造活动。要让这种“艰辛”转化为“快乐”,就必须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充满信任和理解的、自由宽松的阅读环境。

学习造打比方的句子,有学生说:“天上的白云像棉花糖。”不少学生哄笑起来,那个孩子很难堪地坐了下去。老师及时扭转局面:“棉花糖白白的,又轻又软,真的很像云朵!你想得真好!”老师的夸奖,使那个孩子眼睛重新亮了起来。不一会儿,他又举手发言,造出了“弯弯的月牙像一根黄黄的香蕉”这些既有生活经验的发掘,更有创造思维之光的好句子,小伙伴们也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

上一篇:贯彻会议精神情况汇报下一篇:好的信用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