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电化教育 优化课堂教学

2024-09-19

利用电化教育 优化课堂教学(精选10篇)

利用电化教育 优化课堂教学 第1篇

利用电化教育

优化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电教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在尝试利用电教资源进行电化教学,促进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效果非常好。特别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电教资源效果尤为突出。

电化教育其实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它以形、声、光、色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使学生沉浸在某种思想境界,可以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精彩流畅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问题深入浅出,一些复杂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流利清晰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语调更富感染力,有力的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丰富多彩的电教资源展示既扩充课堂容量又起到了开阔学生视野的双重功效,学生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使他们达到爱学、乐学、会学的目的,同时,能高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电化教育大力地推进了语文教学改革,优化了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使语文课堂更生动形象,富于感召力。但是,电化教学也易使人沉醉于色彩斑斓的画面和赏心悦目的声色之中而不能自拔,而起不到预定目的,甚至偏离电化教育的初衷。下面笔者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用好电教资源谈谈几点个人意见。应用电教资源需精选,应避免求多而杂乱无章

电教课一大优势就是可以很方便快捷地把大容量的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免除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再去翻阅课本和查找资料,从而节省大量时间来学习更多的内容。因此,追求大容量成为语文课电教资源应用的一个不成文的通则。正因如此,许多语文课便选用大量电教资源,有的内容甚至出现重重叠加现象。语文课堂内容容量本来就很大,学生学起来已经很吃力了,可还要刻意添加一些题外内容来加大学生负担,结果是一个问题没搞懂另一个问题又一闪而出,造成学生只能囫囵吞枣,被动跟着屏幕跑。一堂课下来,学生可以说是身心疲惫,如果遇上所选电教资源跳跃性过大过于杂乱的话,学生的身心状况就更不能言表了。所以,在教学前,对电教资源的选用一定要做到精中求精,只要能说明问题,达到目的就行,避免过多、过繁而杂乱无章。运用电教资源须因“材”选用,切忌过于深刻或过于浅显

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电教资源也是丰富多彩,应有尽有,只要有需求,到网上一搜索,马上就会出来一大片,并且各学校还有专门配发的电教资源。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运用电教资源并不是很难的事,但是我们在运用之时必须要考虑因“材”选用:一是因教材而选。如果某节课需要我们使用电教资源,我们就坚决用,反之,如果某节课根本无需使用电教资源的话,徒劳无益的事我们坚决不要去做;二是因学生而选。电教资源的选用必须根据自己学生的素质而选用,要做的恰如其分,难易得当,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果不假思索,所选资源难度过大,超出了学生理解的层次,学生就会一头雾水,甚至 会对电教资源产生抗拒情绪;如果选材难度过低,内容过于浅显,学生就会感觉“电化教学原来就是这么回事啊,不用我也知道,我还以为很神秘呢!”,从而产生轻视情绪,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语文课运用电教资源做到因材选用尤为重要。运用电教资源要切中课堂主题,不能只图新、奇等主观感受

任何新、奇的事物都会给人们的视觉和心理带来强烈的刺激和快感,有的甚至让人终生难忘,而电教资源恰恰具备这个优秀的特点,特别是语言学科,感官性、思想性较强,很多内容使用电教资源教学更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因此,电教资源便越来越受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青睐。但是,知识的传授必须依靠知识本身内容的重要性、辩证性和趣味性以及授课人的授课机智来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扩大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亲和力。如果只靠新、奇等表象的感官刺激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话,久而久之,恐怕再高明的教学方法也会失去作用,岂不呜呼哎哉?因此,电教资源的选用必须要紧密围绕课堂中心主题,正确使用适量丰富多彩的富于深刻内涵的内容来诠释主题思想,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不能为主题思想服务的内容坚决不要,千万不能存在使用电教资源就是追求新、奇的感官刺激的思想。电教资源的运用必须要富于个人特色,最忌“拿来主义”

看到别人好的东西,我们拿过来欣赏欣赏,然后经过加工赋予自己的思想和新的内容,在教学工作中加以运用,效果一定会很好。因为它既吸收了别人的长处,又节省了时间,且糅合了自身思想内涵,这就具备了个人特色,可谓是锦上添花。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色,只要我们敢于发现和运用,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电教资源的运用更要富于个人特色,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因为每个人设计的课堂教学在挑选电教资源时都会受到自己思想、阅历、修养、情趣以及自己授课对象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既赋予了制作者主观意识又兼顾了接受者客观感受,这样的课,往往都会成为一堂好课。但是,再好的课,脱离了讲授者的思想和对接受者的了解,它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了默契,失去了生机。所以说,电教资源的运用必要富于个人特色,最忌“拿来主义”。一节好课必须做到三备:备学生、备资源、备自己。一个人的好课不假思索地被另一个人直接运用肯定达不到预期效果的,语文课尤为突出。语文电教课的制作要删繁就简,以免学生产生感官疲劳

电教资源想在语文课上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还要得力于后期的制作,笔者看过很多的语文电教课,总体上制作都较好。经过长时间的对比和实践操作,笔者认为,语文电教课的制作要遵循一个规律,那就是要简单明了,直观流畅,注重思想。

在电教课的设计中,多数人往往会在主体部分制作完成以后,时不时添加一些小动画和声响效果做点缀,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高语文课堂的活力,这个无可厚非,只要恰如其分,确实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有很多课在制作过程中动作和声响过多过于夸张(特别是初学者),几乎每个步骤甚至每句话都加上动画和声响效果,有的还在每副图片上都添加一两个flash滑稽小动画,结果课堂上一 会儿滑稽动画让学生喜笑颜开,手舞足蹈,一会儿乒乓轰隆声让人捂耳蹙眉,再加上过多的图片和文字切换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一堂课下来,把学生搞得身心疲惫,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情绪。所以,语文电教课的制作一定要删繁就简,以免学生产生感官疲劳。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教资源也会随之越来越丰富,形式会更加多样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也会越来越普遍。只要我们做到多动手,多思考,多比照,电教资源在我们手中就会越用越好用,越好用越用得好,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更加妙趣横生,精彩无限。

利用电化教育 优化课堂教学 第2篇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东茅街小学林智慧

现代教育技术正日益成为教育的先导,它是科学技术物化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须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多种教学媒体互相补充、协调统一,按教材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发挥其优势,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视听结合,图文并茂”是优化组合的原则。

一、多种电教媒体巧妙地组合,创造优化的教学情境

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等灵车”时,先播放录影,渲染气氛,引导学生看北京长安街上男女老少盼总理灵车时的气势恢弘地悲壮场面,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入“十里长街送总理”等灵车的真实情境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感染,同时使课堂教学效果及其教育功能达到了最佳状态

二、灵活运用幻灯片,使语文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

在小学阶段学生抽象思维正开始发展,而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但如果单靠语言文字提供的形象思维,无疑会受到知识、阅历、经历的限制,借助幻灯片,便能化静为动。

如《詹天佑》一课,有关工程学知识的设计“人”字形线路,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而对课文中文字叙述理解不够深刻,通过利用移动幻灯片演示,使学生 对“人”字形线路有了具体的形象,同时通过演示,使学生了解了火车行使的原理,从而也进一步体会到詹天佑的确不简单,确实是了不起的工程家。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促进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突破

《落花生》一课,理解父亲谈花生的两段话的意思是重点,特别是借花生说道理是难点,在教学中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组合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

利用活动灯片:右上方是“落花生”图,形象地演映出落花生“矮矮地生长在地里,果实埋在泥土里,一定要挖出来才知道的.特点;右上方是“高挂枝头、鲜红嫩绿,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苹果、石榴”;下面是活动文字片。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一边品味文字意思,使声形结合、声画并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图画形象上观察感知到同类植物的不同之处,从语言文字中品味出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对比的写出两种事物本质的不同,从图文创设的意境中,从视听创设的感知中,学生自然品味出父亲将花生和苹果等作比较是为了突出花生“藏而不露”的特点,从而反映花生“谦逊朴实,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同时让学生读读议议,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自然的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哲理,文章借物喻理的难点迎刃而解。

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利用电化教育 优化课堂教学 第3篇

目前,大多数学校设施无法满足教材中的实验要求,直接导致教学的手段方法缺乏实践、体验和参与等教学环节。所以学习方式是“接受”式的,而不是“发现”式的。无法实现互动机制,在中小学信息科技教育中尤其存在以上的情况,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广泛利用相关社会教育资源是一个较理想的思路。

在上海不少科普场馆中都有着丰富的信息科技资源,为信息科技教师优化信息科技课程和教材,提高中学信息科技课程的实施质量,创造了良好条件,而其中“上海集成电路科技馆”是能比较集中体现这个优势的场馆。笔者通过对其实地考察和调研,就科普场馆资源如何发挥学生在中学信息科技学科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形成引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情境

资源的综合性和情境的真实性是引发学生产生学习欲望的主要因素。

1. 拓展基础内涵,学科交叉整合

学科交叉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学科相互合作,在同一个目标下进行的学术活动。学科和学科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学科往往需要另一个学科的知识作为铺垫,信息科技课程中硬件的教学需要以物理课程中集成电路的知识作为背景,一个网页的制作离不开艺术中的审美观,计算机的组装要依靠劳技课中的动手能力,数学学科中的建模思想也与计算机算法息息相关。而学校的课程安排分散了每个学科的相关性,课时和进度的不同使课程的整体性被打破,导致学科教学之间的重复教学,同时教师不能使用过多的时间去解释相关的科目,会使学生在一知半解的背景下学习,而这个难题在场馆中迎刃而解。

以上海集成电路科技馆为例,从集成电路的起源、制作、用途到未来的发展,其中涉及了信息科技、物理、劳技、化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使原来支离破碎的学科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利用场馆资源,编写适合于自己学科的教学方案,加强各学习领域的合理配置,注重科目内学科、活动、专题间的以及模块或主题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例如,学生通过相互学习理解同一个主题(如制作集成电路为什么使用硅材料),如何在不同的学科处理下,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化学角度、物理角度、环境角度、科技手段),展现不同的答案,得到不同的知识,或以一个学习过程(硅的提取——集成电路的制作——计算机芯片的制作——机器人的组成)贯穿化学学科、物理学科、信息科技、劳技学科的教学知识。当然,这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掌握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也需要熟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

2. 利用齐全的硬件设施,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得出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其他来自嗅觉、触觉、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现代教学中,教师已从“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法,转化为多媒体教学,知道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促进学生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间的转化,通过多媒体可以非常形象直观地讲述清楚过去很难描述的课程内容,而且学生可以更形象地去理解和掌握相应教学内容。在学校的范围内使用得最多的多媒体手段无外乎是一台电脑进行PowerPoint的幻灯片、Flash小动画的放映。同时这些技术手段的获得和使用除了学校资金和场地的限制外,也受到教师本身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

科普教育基地和学校的区别在于他们有专项资金来购买和维护这些设备、设施,有行业前沿科技的信息和专业技术人员,并积极配合学校开展课程内容设计,这为上海二期课改构建了新的内容体系,搭建了新的活动平台和提供了新的体验场所。如上海集成电路科技馆包含了序馆、集成电路探秘、集成电路发展渊源、无处不在的集成电路、集成电路与移动通信、未来的集成电路六个主题模块,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共78个图示、160个实物样品展示、10个模型、7个模拟装置,以及多媒体演示,有22段影片、1部虚拟现实影片、11个互动游戏、3D科幻影像装置等,用多种手段展示了集成电路的基本常识,通俗易懂,展示手段具有创新性,有亮点,有科技含量,其中一些展示手段本身就是一种高科技的信息科技教材。例如,环幕影院采用了现代数码融合技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影片将微观的集成电路世界放大,让学生在体验幻境的同时,轻松地接受集成电路有关的科普知识。利用感光触摸技术,学生用手轻扫桌面图形,桌面就会出现相关的集成电路知识,同时还可进行互动问答游戏。

3. 开展个性化教学,以适合不同年级

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按照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二是前运算阶段(2~6、7岁),三是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四是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在学习中,不能一刀切,一样要求,一个模式。不同年龄使用不同教学方法,信息科技学科普及范围为1至11年级,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也有不同的侧重。在场馆中可以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水平设计各种训练,创设不同的情景和任务,设置不同的任务单,由学生自由选择。

如利用场馆中第三展区:集成电路与数字生活,教师可设置相应任务单,如下表。

二、创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的条件

1. 引发思维兴趣,产生探究动力

学好信息技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上这门学科,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学习的动力也就越大,学习的状态就越好,学习效果也就越明显。有些概念、性质等基础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真实的情景中,学生获得的感性知识,不仅能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而且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热情。

场馆中的演示实验把研究的现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感到新奇,引起他们的特别关注,产生疑问,进而在教学中实现教学内容与个性的有机结合。

场馆中多样的设施不论从展示的内容还是自身的显示效果都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如门口的金字塔装置:利用四面投影技术集中展示了由砂到芯片,再由芯片到集成电路产品的全过程,3分钟立体动画浓缩了整个展馆的内容,形象生动易懂,引人入胜。幻影成像工厂更是真实地展示了人们平时看不到的净化工厂内部环境,极具吸引力。

2. 创造自学条件,支撑自主学习

信息科技的学习与训练,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只依靠教师的传授,更多地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进行体验和感悟,场馆中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科学现象,内容的丰富多彩是学生进行自学的好去处,目之所及,耳之所闻都可以作为学生感性知识的来源。

场馆中还有逼真的实物模型,如计算机中各设备的内部机构、卫星模型、火箭模型,亲自体验进入工厂洁净室前的必要步骤“风淋”,通过电子显微镜观看芯片的内部结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爱好选择不同的工作或者任务,享受自学的乐趣。

3. 提供动手材料,培养实践能力

动手实践是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的大小,更多的在于平时的积累和操作。在这里,芯片制造游戏、芯片测试游戏或在设计家乐园利用FLASH软件制作一个潘多拉魔盒、一个门铃等,更多的动手实践等待着我们师生去探索、去开发。

三、引导学生融入社会

建构主义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联系在一起,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趋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信息科技无处不在,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注重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缺乏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经验,缺乏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前沿科技的了解。如果让学生到场馆来感悟一下,那么就能密切学校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飞驰的芯片》展馆:展示了集成电路在汽车中的高科技应用,让学生体验高科技的汽车安全气囊保护系统、剪刀门数控系统、LED电子尾灯系统等新功能。

《奔腾的芯片》展馆:展示了人类伟大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电子计算机中的集成电路,让学生知道计算机性能大幅度改进是通过不断“换脑”,而不断进步的计算机能为人类生活作出更大贡献。

《流动的芯片》展馆:展示了芯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哪怕我们身边的一张小智能卡也离不开集成电路,通过集成电路的改进,未来智能卡将会一卡多用,给人们带来更方便、更快捷的生活。

《集成电路与数字生活》展馆:体验一下拨通一个电话,就可以实现智能家居控制,用语音操作一下机器人,机器人就会按你的指示行动,当集成电路成为我们的家庭成员,我们将拥有更方便舒适的生活。

《信息安全中的集成电路》展馆:演示了集成电路在信息安全中的应用及重要性,操作“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指纹识别”装置,亲身体验生物识别。

《航天航空中的集成电路》展馆:展示了集成电路在中国航天航空发展史上发挥的巨大作用。

《集成电路与移动通讯》展馆:体验现代手机的各种新功能。

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进行深入的场景化的学习和探索,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实际操作能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使其成为现实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场馆中,不同学段的学生能够在真实或模拟情景下进行实践学习,快速“触摸”新知识、新科技,使“课内教育”与“课外实践”形成共效与互补,让学生可以在真实情景中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内容,改善学习方式,充分体验知识生成与应用的快乐。这些,无疑对实践新课程改革理念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也是让学生融入社会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利用电化教育 优化课堂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 职业教育 英语课堂 有效教学 教学质量 积极性

职业教育的英语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工具课,强调学以致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要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要在生产实践中表现出专业人才特有的专业性。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育手段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它能够综合利用视觉、听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使得英语课堂变得丰富而有趣,学生在图形、声音、视频等综合媒体的感染下无形之中接受了新的知识点。

一、当前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所面临的现状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由于学生入学前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如按教材按部就班教学,部分学生很快就会产生学习障碍。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迁就。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教师往往因畏难而降低课业要求,认为这样学生就愿意学并易于达到要求,其实适得其反。

3.教师未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学生学好学坏一个样,学生学习英语目的不明确。

二、现代化教育媒体在当前职业教育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常见的现代化教育媒体有:录音机、影碟机、录像、语音室、幻灯机、投影机、电视机、计算机等。这些设备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模拟和想象空间,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为主动地争取,从而更快捷、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下面举例说明现代教育媒体在职业教育英语课堂上的应用。

1.利用现有的语音室。有条件的职业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去语音室上语音课。美妙的音乐,令人陶醉的标准口语听起来是一种享受,使学生仿佛来到了一个讲英语的国度,耳朵里听到的内容都与英语有关,无形中加强了学英语的气氛。学生既练了听力,又练了口语。他们既可以两人一组对话,又可以四人一组表演,还可以直接向全班同学展示。而这一切都不需要离开座位,直接坐在座位上戴着耳机就能完成。在语音室上课,教师可以利用控制台上的功能键,设置两两对话、师生对话、听说对比、视听说对比。利用语音室多媒体教学,听、看双向交流,即可面向全班。譬如:在英语课中有这样一段对话Where is your hand ? Here it is.Where is your mouth ? It’s here.如果在语音室授课,就可以通过设置同桌对话,让学生戴上耳机,进行两两交流,教师进行监听及个别辅导,同时还不影响其他同学进行练习,使教师能够更具体、全面地掌握整个班级的学习情况。

2.利用多媒体教室。幻灯机媒体的特点是能为学生展示直观的画面,教师一边放映画面,一边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诱导和讲解。通过画面和声音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语言知识,同时在利用幻灯创设情境时,还可以对幻灯片进行改制,例如:把幻灯片做成覆盖式,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幻灯片内容进行增减,逐一分步展示教学内容。如:在讲授句型“What’s that in the picture” 时,老师可利用幻灯,先出示“the picture”让学生说出意思,然后加入介词“in”,讲明“inthe picture”是“在图片里”的意思,最后加入问句“What’s that”,这样学生便能清楚地看清句型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在逼真的表象基础上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3.利用电脑互联网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将人们的思维引入了一个更广泛的领域,将现代教学技术的概念进一步扩大至整个互联网这一庞大载体,使得我们能够做到随时从网上截取及时有用的信息用于教学和研究,从而更大范围地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这是以往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三、现代教育媒体对职业教育英语教学课堂的作用

1.对英语课堂词汇教学的作用。在以往的传统教学过程中,词汇的教学以“死记硬背”为主。经常是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简单、机械地重复,词汇的学习比较枯燥,不能全面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自从利用了多媒体之后,通过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词汇的学习兴趣。

2.对英语课堂口语教学的作用。多媒体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时效性强的教学资源,克服了以前材料单一、陈旧的不足。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变多了,能实实在在地练习口语。可以将课文、图片、词句、游戏、课文朗读、歌曲、练习题、板书要点等都设计编制成课件,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与实践联系起来任意调用、重现,使抽象、深奥、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简单、直观,学生可以多练多说,使学生在真切的情景中学习活的语言。

3.对英语课堂语法教学的作用。传统语法教学中解释语言点时,我通常用粉笔把例句板书在黑板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板书密密麻麻,费时费力,而且容量有限。学生也只能机械麻木地记笔记,对一些知识点根本来不及消化,就更谈不上对语言的应用了,教学内容难以在实质上得以拓展。而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大、知识结构新、变法快、应用广、效率高等特点恰好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可任意调用,反复重现,避免了教师对重、难点繁琐的板书与讲解。教师可以精讲,学生可以多练,加快了课堂节奏,为知识点的操练、巩固腾出了时间,加大了课堂训练的密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小结

利用电化教育 优化课堂教学 第5篇

现代教育技术正日益成为教育的先导,它是科学技术物化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须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多种教学媒体互相补充、协调统一,按教材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发挥其优势,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视听结合,图文并茂”是优化组合的原则。

一、多种电教媒体巧妙地组合,创造优化的教学情境好范文版权所有

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等灵车”时,先播放录影,渲染气氛,引导学生看北京长安街上男女老少盼总理灵车时的气势恢弘地悲壮场面,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入“十里长街送总理”等灵车的真实情境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感染,同时使课堂教学效果及其教育功能达到了最佳状态

二、灵活运用幻灯片,使语文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

在小学阶段学生抽象思维正开始发展,而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但如果单靠语言文字提供的形象思维,无疑会受到知识、阅历、经历的限制,借助幻灯片,便能化静为动。

如《詹天佑》一课,有关工程学知识的设计“人”字形线路,由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而对课文中文字叙述理解不够深刻,通过利用移动幻灯片演示,使学生对“人”字形线路有了具体的形象,同时通过演示,使学生了解了火车行使的原理,从而也进一步体会到詹天佑的确不简单,确实是了不起的工程家。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促进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突破

《落花生》一课,理解父亲谈花生的两段话的意思是重点,特别是借花生说道理是难点,在教学中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组合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

利用活动灯片:右上方是“落花生”图,形象地演映出落花生“矮矮地生长在地里,果实埋在泥土里,一定要挖出来才知道的特点;右上方是“高挂枝头、鲜红嫩绿,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苹果、石榴”;下面是活动文字片。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一边品味文字意思,使声形结合、声画并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从图画形象上观察感知到同类植物的不同之处,从语言文字中品味出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对比的写出两种事物本质的不同,从图文创设的意境中,从视听创设的感知好范文版权所有中,学生自然品味出父亲将花生和苹果等作比较是为了突出花生“藏而不露”的特点,从而反映花生“谦逊朴实,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同时让学生读读议议,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自然的悟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哲理,文章借物喻理的难点迎刃而解。

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不仅是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利用电化教育 优化课堂教学 第6篇

利用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优化化学课堂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手段日趋现代化,音像多媒体等多种媒体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手段介入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为以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全面实施,为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提供物质技术条件。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融为一体,使多种手段教学媒体互相补充、协调统一,发挥其优势,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我校化学教研组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摸索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创造优化的教学情境

化学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一般的步骤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并拓展。多媒体课件多感官的综合刺激在创设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例如我们在讲解灭火的方法这一知识点时,播放了一段衡阳市“11.3”特大火灾的`视频图象,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火失控后会给人类带来的灾害,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出灭火的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感染,同时使课堂教学效果及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功能达到了最佳状态。

二、灵活使用课件,使化学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

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征在于其思维方式是微观与宏观的联系,建立对微观世界的想象力是化学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也是其他课程不能代替的。而在中学阶段学生抽象思维有了很大发展,但具体形象思维仍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学化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用动画表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可以把分子、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原子或原子集团的分与合形象地、动态地展现出来,生动活泼,吸引力强,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者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形成直接学习的动机,增加无意记忆和联想记忆。多媒体课件在物质微观结构的展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的演示方面的直观性为我们在教学中架起了微观和宏观的桥梁,对于学生微观想象力的培养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我们在进行原子的结构、水的电解、氯化氢的形成等知识点的教学中,都采用了Flash动画,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形成自己头脑中的微观想象。

三、运用现代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对化学实验进行仿真演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发现的最大难题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每次实验课,老师的大量精力都花在纠正同学们的错误操作上,而且由于人数众多,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为此我们在学校计算机房中装了一个《化学仪器随意组合》这样一个小软件,学生在上机的时候就可以进行仿真实验演示。通过仿真实验的训练,再进实验室做实验,我们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的提高了。

四、利用网络优势,实现交互式和协作式的建构性学习。

计算机网络上丰富多彩的巨大的信息资源,为学生建构化学知识提供真实、丰富、复杂的学习情境。信息时代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接受着大量信息。在建构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

利用农远教育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第7篇

农远教育资源“走进农村课堂,面向农村学生”,实现了我们农村地区的孩子与发达地区的孩子同步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资源,那么如何利用农远教育资源,极大限度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是我省广大农村中学当前教学领域令人关注的热点,下面就本人一年以来,在农村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农远教育资源谈谈一些体会。

一、易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是极其创造性的过程,要想从平常的事件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是很不轻易的事,新的教学理念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因此科学探究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不断发现、提出问题,而物理问题情境包含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之中,由于农村初中的条件限制和学生阅历观察及空间想象力的缺乏,我们可以借助农远教育资源中“媒体资源”的优势,有选择性的巧设环境状态、强化情境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在农远资源的“媒体资源”之中,含有大量的日常生活及自然现象有媒体素材资源,只要我们勤于积累,巧加利用都可以用在物理科学的探究教学之中,如①在“电压”教学中,可以播放雷雨中打雷闪电的情景。②在“变阻器”的教学中,播放舞台上忽明忽暗的舞台灯场景。③在“压强”教学中,播放两女士在海边散步,一位穿高跟鞋,另一位穿平跟鞋,尽管他们的体重看起来相当,但她们留在海边沙地上的脚印深浅有明显差异,高跟鞋的印痕穿而深,平跟鞋的则宽而浅,同时利用遥控器的暂停/播放进行适当的提示,营造一个好奇探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心理时进处于求索的状态,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二、易于发挥补充辅助的教学作用,弥补实验教学不足。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并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实验过程。但是,由于一些实验条件不易控制或存在某种干扰,使得学生对主要物理现象的观察不甚具体明了,在课堂教学中,可先做物理实验,再播放 “媒体资源”中的中心电教馆录制的录像,如在“光的直线传播”教学中,我们用激光笔在教学的环境中做光在空气中和光在液体中和光在玻璃中传播的实验时,由于对比度差,可见度和可信度也不够理想,但是,播放“媒体资源”中的录像,由于在特定的环境下拍摄的,更易于学生观察,效果也更佳。又如: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教学中,教师往往要要完成这样一个演示实验,用玻璃棒跟丝绸磨擦,用橡胶棒跟毛皮磨擦。然后用玻璃棒分别靠近带电的另一根玻璃棒和橡胶棒,但由于受教室空气湿度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实验常不成功。而通过播放“媒体资源”中的中心电教馆录制的录像,它是在合适的环境中录制并进行了具体的讲解,效果非常好。

还有,目前普通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班额过大,常规实验仪器不足的情况,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效果常不尽人意,而今,通过有选择性的利用农远资源的“媒体资源”,可弥补了以上的不足,也可以提高实验的正确性和直观性。如在“电流表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过去教师一般只能手拿一只电流表高高举起,在一味的讲电流表是如何读数的,由于班额过大,仪器缺乏,学生们只能远远地看着教师手中的电流表,根本看不清楚表盘,想反复练习学生读数就更难了。而在利用农远资源中制作好的电流表,进行授课,让学生边看大屏幕边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师生的互动学习,更利于读数练习的多次进行。

三、易于拓展学生物理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

以前,农村教师在讲到教科书中的“科学世界”时,教师总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因教科书在文本当中的形式是文字和静止的图像。虽然教材安排这个栏目对拓展学生物理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学生很少有爱好认真去阅读,而当我们教师使用农远资源以后,就可以播放“扩展资料”中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在“导体与绝缘体”教学中,播放一段超导体、半导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视频,再如:在“探究连通器原理”教学中,可以播放三峡五级船闸及轮船通过船闸的真实场景和宏伟的三峡大坝,让学生真实感受知识的魅力。这些都有利于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有利于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激发学生们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

四、利用农远资源的反思。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受到了广大教育的青睐,农远资源走进农村课堂已势不可挡。但由于农村中学的种种局限,在教师素质仍有不足,如部分农村教师还不能熟练地操作农远教育设备,在思想上还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习惯于传统的教育、资源的利用只是在教学中公开课中运用,忽略了在平时教学中的应用等等。目前农村中学的多媒体教室少得可怜,一般的学校只有一间简陋的多媒体教室,假如每位农村中学教师都熟练地操作农远教育设备,那么他们也没有一个展现才华的场地。这也是个矛盾而现实的问题。

利用教育游戏,优化儿童数学学习 第8篇

1 教育游戏的解读

1.1 教育游戏的界定

随着电脑游戏的普及,国内一些学者对游戏的教育功能以及游戏在教育中的运用做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一定成绩。由于教育游戏尚属新生事物,目前业界没有明确定义,专家学者对其说法不一。学者Mann(1996)认为:游戏能够使儿童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活动性的、有意义的、象征性的游戏的世界中,并使儿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的目的,[1]此定义阐明了教育游戏的主体和目的,即“儿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的目的”;在2004年的《教育游戏产业报告》中提出,教育游戏是“为能够培养游戏使用者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类软件”。[2]该定义将教育游戏的核心定位在“有教育意义的计算机游戏类软件”,即教育游戏是一种软件,并且这种软件具有“教育性”和“游戏性”的双重特性,它区别于一般娱乐游戏软件与一般教育软件,可将其概括为“通过趣味性产生教育效果的游戏类软件”。

笔者认为,首先教育游戏是游戏的下位概念,属游戏的范畴,应有其特有的趣味性、娱乐性;其次,教育游戏以游戏的方式实现蕴含在游戏中的一定意义的教育目的以及情感价值观;最后,教育游戏的存在形式,它既可以游戏(主要指规则游戏)类软件形式存在,此种形式属于非游戏活动,也可以其他形式存在,如游戏活动的伙伴游戏、玩物游戏等;本文重点论述游戏类软件形式的教育游戏。

1.2 教育游戏的特性

根据对教育游戏的界定,不难得出,教育游戏的基本特性:娱乐性、参与性、规则与竞争、教育性。

1)娱乐性

教育游戏是知识与娱乐的融合。如果一款游戏想要有“好人缘”,它必须是吸引人的,新奇的,有较强的趣味性,让使用者在其中能感受到愉悦,心情舒畅,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使用者就会百般喜爱它。

游戏设计者经常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达到娱乐性、趣味性的目的,创设一个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有趣的、科学且有意义的情境,使用者“身临其境”,趣味娱乐便无处不在。

2)参与性

参与性即游戏中的“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幼儿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3]角色扮演体现了对游戏玩家主体性的尊重,通过扮演角色可以再现自己生活中的现实经验。

3)规则与竞争

规则是规则游戏的主要元素,它具有“约定”的性质。规则一般由游戏设计者事先制定或根据故事情节要求。规则游戏既然有“规则”,它必定有“竞争”,竞争是规则游戏的重要元素。正如美国幼儿教育家凯米和狄佛瑞斯指出,“规则游戏是根据一定规则进行的身体或智力上的竞赛活动,游戏者双方的关系是对立的,每一方都试图让自己在游戏中获胜,而让对方输掉游戏”,[3]由此可知,规则与竞争是一对孪生姐妹。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游戏中通过个人或团体挑战既定标准的这种竞争形式是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

4)教育性

教育游戏要保留游戏原汁原味的“娱乐”性,同时,应融入有效的“育人”性,即在游戏中传达认知目标,体现教育意义,使游戏与教育完美贴合,这就是一款游戏成为教育游戏的一个特色及与普通游戏的区别所在。游戏中是能够融入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构建主义和社会心理学中的理论知识,达到寓教于乐、轻松学习的目的。

2 利用教育游戏,优化儿童数学学习的策略

游戏是儿童教育中一种很常见的教育方式。游戏是放松的,但要求注意力集中,这种心理过程使游戏参与者乐此不疲、无压迫感,是一种积极的紧张。游戏通过这种积极的紧张使儿童身体和心智进步。[5]数学学习是比较抽象、乏味的,若将具有“娱乐”、“育人”双重特性的教育游戏引入数学教学中,它会让儿童在参与数学游戏的过程中,既能体会到玩的乐趣,又能让他们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锻炼儿童的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能力。为此,将教育游戏与儿童数学教学有机整合,是可行的。

下面,从“游戏情境”、“角色扮演”、“规则设计”三方面论述利用教育游戏优化儿童数学学习的策略。

2.1 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儿童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注重知识和生活的融合,强调数学的育智功能以及文化价值。在教学中采用教育游戏的方式,通过游戏情境的创设,让儿童置身于真实生活情景的仿真环境中,激发儿童走进数学,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他们在“玩中学”、“乐中学”,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创设的游戏情境要贴近生活,力求真实,将数学问题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游戏情境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挑战性情境、操作性情境、故事情境等等。创设游戏情境时,要注意:(1)情境与游戏者(主指儿童)经验的整合,游戏情境应有利于儿童在“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激发儿童运用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2)情境与游戏者需求心理的整合;(3)情境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同时还应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学习特征以及不同的认知目标。

教育游戏《儿童数学大比拼》创设了挑战性情境。情境创设(以动画形式呈现):教师在班级里宣布:“学校将举办一次数学算术游戏竞赛,每班要求有一名选手参赛,我们班小明同学得到了比赛资格,他将代表班里参加这次竞赛,希望他能为班里争光。”(如图1)数学、作文、英语之类的精彩比赛活动是学校举办的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胜心理的一种常见活动。本例创设情境以数学比赛为主题,贴近实际。

2.2 注重角色扮演,体验数学问题解决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让儿童在“玩中学”,参与到游戏中,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角色扮演是儿童生活经验和体验的反映。角色选择要以游戏主题或内容来确定,主题要贴近生活,角色要多样化,以便丰富游戏者的社会生活经验。在设计游戏角色时,还要考虑到角色的个性特征、身份、受众群体、动机、外表以及角色的风格等等,以便引起玩家的兴趣,让他们喜欢并在游戏过程中获得成长或改变。

本例《儿童数学大比拼》游戏角色是参加数学竞赛的选手———“小明”,“小明”带着班里的重托迎接挑战。游戏玩家扮演“小明”角色,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亲身体验比赛过程,体验数学问题解决过程,是在集体主义感召下的个体行为、认知、态度与情感的整体参与和体验,增加游戏玩家的自豪感及自信心,让他们在激烈的数学游戏竞赛中为班级赢得更多的荣誉。

2.3 优化规则设计,规范竞争过程

一定的游戏规则可以激发游戏者的游戏动机,那么游戏动机主要表现为:挑战、好奇、幻想、控制、竞争、合作及目标实现等。[6可见游戏规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游戏玩家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影响到游戏的趣味性。因此,游戏设计者在制定游戏规则时,要注意:(1)规则的合理性,符合游戏玩家的身心发展水平;规则过难,违规现象会屡屡发生,进而会打消游戏玩家的兴趣;(2)规则要严谨、明确化,以防出现争议,进而规范竞争过程;(3)规则不能过于繁琐复杂化,要优化设计。良好的规则设计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问题解决过程,体会其中所寓含的人文关怀。对于面向儿童的规则游戏,不宜设置物质奖励或惩罚性评价,否则会使儿童因担心或害怕产生心理眼里,影响其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般来说,在规则游戏中,规则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角色行为规则(老鹰———小鸡);(2)竞赛性规则(传球赛快:丢了球怎么办);(3)内容与玩法规则(小熊过桥:只可在桥上滚球)。[3]一般情况下,对于游戏规则的设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任务;限定完成任务的正确率;达到游戏原型中所描述的标准。

作为一款优秀的教育游戏,竞争激励策略是不能忽略的,它是保持玩家游戏兴趣的一种方法,如通过一个游戏关卡,应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等,增强其信心,争取更高的评价和鼓励,让玩家在玩游戏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儿童数学大比拼》教育游戏采用的是竞赛性游戏规则,规则设置采用限定时间内完成题目的正确数量,下面从游戏等级和游戏标准两个方面分析。

1)游戏等级。数学竞赛分为四个等级(关卡):初级、中级、高级、特级,不同等级的题目难度有所不同,并随着级别的逐渐增大而增加。初级是10以内的一位数竖式加法运算,中级是二位数(50以内数字)竖式加法运算,高级是二位数(50-100间数字)竖式加法运算,特级是二位数(50-100间数字)横式加法运算。等级的增大,难度的增强,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卡的设置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挑战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为班争光的集体荣誉感。

2)游戏规则。本例采用限定时间完成的正确数量,游戏玩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游戏的级别,在规定的时间内答题,答对的题目越多,获得的分数越多,为班争得的荣誉越多。在游戏结束后,儿童会获得与分数相对应的奖励。如果学生不答题时或思考题目时间太长,那么题目在显示停留一定的时间后,就会自动更新。

3 结论

教育游戏虽有其自身的优势,吸引人、新奇以及亲身体验学习,但要注意“育人性”与“娱乐性”两者的结合,不可偏颇,不能因单纯追求趣味性而淹没教育性,也不能因为强调教育性而忽略趣味性。

参考文献

[1]方芳,顾惠忠.我国教育游戏现状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4),21-22.

[2]《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市场研究室.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4(22):44-47.

[3][4][7]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0-171,564,470.

[5]刘敬光,司治国.创新与实现——用教育游戏开展适应性学习[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1):12,12-13.

利用电化教育 优化课堂教学 第9篇

体育教学媒体主要包括挂图、模型、录音、投影、幻灯、电视、计算机等设备及其载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教学媒体可实现立体模拟、平面模拟、语言声音重现、静态实景重现、呈现动态过程以及促进教学双方进行交互作用。其主要目的是给学生在学习体育时提供不同的刺激,控制直接的教学环境。青少年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由于其身心发育的原因,往往容易产生兴趣的转移。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便学生在不同的刺激下,保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掌握体育技能,克服传统教学容易出现的厌学情绪。另外,通过多种媒体的运用,还能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多媒体用于体育教学无疑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但优越性能否充分发挥,关键在于媒体的制作和选择,如何将多媒体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使之成为传统教学的延伸、升华,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为此谈谈自己的观点认识。

一、多媒体的直观性有利于体育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借助多媒体教学,它能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多媒体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关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例如,小学五年级排球教材中的正面双手垫球,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击球动作中的“蹬地、抬臂、跟重心”的理解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整个击球动作的重点和上、下肢协调用力,学生很难体会,教师的分析讲解与学生的认识理解总是隔着一层,即使学生能够将教师的讲解一字不差地复说,也未必说明真正理解体会到动作的关键。我经过反复考虑后采用了计算机CAI课件,结合教师的讲解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加深理解。由此共制作了三张动画,第一张是击球动作中的蹬地技术,通过计算机屏幕闪烁显示动作的部位和用力的方向,并屏幕显示“蹬地”的慢放动态过程,有效地从各角度、各侧面来表现运动的方位、距离、运动轨迹等空间特性,让学生建立起只有运用充分的蹬地才能将球垫出的概念。第二张、第三张是击球动作的难点“抬臂、跟重心”,通过制作软件,适时地用电脑加以调控,进行动作的分解演示,并对错误加以区分比较。这样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识别能力,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技术动作。通过屏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动作,用暂停、重放、慢放等功能特点,让学生看清动作过程及技术关键,边放边讨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理解“抬臂”不是手臂垂直向上抬,而是手臂跟着上体一起,使身体重心向前上方移动,达到协调的目的。为使学生的认识体会进一步巩固,我提问:“如果去掉蹬地、抬臂、跟重心三个动作的其中之一,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同时通过计算机慢慢地将一个一个地动作交换隐去,学生看到了动作连续图极不协调的画面,由此,进一步体会到整个击球动作技术中的重难点。这样教学,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协调配合的概念。

体育教学中,利用多种媒体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直观化,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教学有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二、多媒体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多媒体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这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极大的价值,它提供的许多可能性往往是我们普通教学手段所难以企及的。多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带学生进入愉快的教学中,使学生对体育感到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中。

在设计编排中,我始终注意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小学三年级体育教材中跨越式跳高的第一次课教学中,怎样才能吸引学生?我找了一盘录像带录下了几位获得世界冠军的跳高运动员整个跨越式跳高动作的完整过程,用在导入课前先给学生放映展示,同学们看到优美的动作,不禁摩拳擦掌,情绪兴奋,禁不住赞叹起来,再配上飘逸的慢动作示范,加上教师的导语配合,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一堂课45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不可能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线上,这与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的特点有关,为了再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一堂课的尾声,放一曲优美的慢节奏音乐,把体育的动律感和音乐的节奏感融合起来,使学生耳闻其声,心如其境,这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又达到了全身心放松的目的。

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把涉及的重点内容的有关录像画面展示出来,既能起到让学生领会动作的作用,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投入体育课教学中。

多媒体的一些尝试,使我感觉到多媒体的特点或者是优点是常规教法所没有的,也是无法达到的。不同的教学媒体,均有各自的作用特点,只有合理使用,才可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我们要充分利用多种媒体的特长去呈现不同的教学内容或体现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多媒体辅之以体育教学中是很值得尝试、探索和推广的。

利用电化教育 优化课堂教学 第10篇

多媒体组合教学是一种较先进的教学工具,是教与学的辅助手段。传统的体育教材只是文字叙述,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信息形式的多样性是多媒体的优势,它以各种形式,从各个角度,从不同侧面,多信息、多视角、全方位、动态的表达科学道理,揭示自然的奥秘。因此,多媒体用于教学将具有广阔的前景,体育作为溶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身体锻炼为一体的学科更是大有用武之地,不论是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还是体育技术课的教学。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如人体结构、人体生理、体育卫生保健基础常识等。如能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片和动画可以生动如实地展示人体的构造和功能。体育技术课的教学,如田径、体操、球类等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样有显而易见的优越性,通过视角形象展示规范动作,通过动画揭示动作的力学原理,学生耳闻目睹,既了解原理,又能将动作要领熟记在心,再有教师指导动作,运动技术定会迅速长进。如何将多媒体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使之成为传统教学的延伸、升华,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体育教学媒体主要包括挂图、模型、录音、投影、幻灯、电视、计算机等设备及其载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教学媒体可实现立体模拟、平面模拟、语言声音重现、静态实景重现、呈现动态过程以及促进教学双方进行交互作用。其主要目的是给学生在学习体育时提供不同的刺激,控制直接的教学环境。青少年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由于其身心发育的原因,往往容易产生兴趣的转移。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便学生在不同的刺激下,保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掌握体育技能,克服传统教学容易出现的厌学情绪。另外,通过多种媒体的运用,还能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多媒体用于体育教学无疑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但优越性能否充分发挥,关键在于媒体的制作和选择,如何将多媒体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使之成为传统教学的延伸、升华,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为此谈谈自己的观点认识。

一、多媒体的直观性有利于体育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借助多媒体教学,它能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多媒体手段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关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例如,小学五年级排球教材中的正面双手垫球,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击球动作中的“蹬地、抬臂、跟重心”的理解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整个击球动作的`重点和上、下肢协调用力,学生很难体会,教师的分析讲解与学生的认识理解总是隔着一层,即使学生能够将教师的讲解一字不差地复说,也未必说明真正理解体会到动作的关键。我经过反复考虑后采用了计算机CAI课件,结合教师的讲解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加深理解。由此共制作了三张动画,第一张是击球动作中的蹬地技术,通过计算机屏幕闪烁显示动作的部位和用力的方向,并屏幕显示“蹬地”的慢放动态过程,有效地从各角度、各侧面来表现运动的方位、距离、运动轨迹等空间特性,让学生建立起只有运用充分的蹬地才能将球垫出的概念。第二张、第三张是击球动作的难点“抬臂、跟重心”,通过制作软件,适时地用电脑加以调控,进行动作的分解演示,并对错误加以区分比较。这样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识别能力,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技术动作。通过屏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动作,用暂停、重放、慢放等功能特点,让学生看清动作过程及技术关键,边放边讨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理解“抬臂”不是手臂垂直向上抬,而是手臂跟着上体一起,使身体重心向前上方移动,达到协调的目的。为使学生的认识体会进一步巩固,我提问:“如果去掉蹬地、抬臂、跟重心三个动作的其中之一,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同时通过计算机慢慢地将一个一个地动作交换隐去,学生看到了动作连续图极不协调的画面,由此,进一步体会到整个击球动作技术中的重难点。这样教学,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协调配合的概念。

体育教学中,利用多种媒体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直观化,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教学有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二、多媒体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多媒体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这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极大的价值,它提供的许多可能性往往是我们普通教学手段所难以企及的。多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带学生进入愉快的教学中,使学生对体育感到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中。

在设计编排中,我始终注意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小学三年级体育教材中跨越式跳高的第一次课教学中,怎样才能吸引学生?我找了一盘录像带录下了几位获得世界冠军的跳高运动员整个跨越式跳高动作的完整过程,用在导入课前先给学生放映展示,同学们看到优美的动作,不禁摩拳擦掌,情绪兴奋,禁不住赞叹起来,再配上飘逸的慢动作示范,加上教师的导语配合,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一堂课45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不可能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线上,这与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的特点有关,为了再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一堂课的尾声,放一曲优美的慢节奏音乐,把体育的动律感和音乐的节奏感融合起来,使学生耳闻其声,心如其境,这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又达到了全身心放松的目的。

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运用多媒体,把涉及的重点内容的有关录像画面展示出来,既能起到让学生领会动作的作用,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投入体育课教学中。

上一篇:事业编面试人际关系下一篇:高中地理选修六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