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知识点总结

2024-09-18

中考记叙文知识点总结(精选6篇)

中考记叙文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及答题技巧

一、文章体裁

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三.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四.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五.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六.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七.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八.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九.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十.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十一.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十二.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8)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0)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十三.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十四.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十五.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方法同上)十六.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十七.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十八.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十九.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二十.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 二十一.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二十二 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二十三.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二十四.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二十五.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二十六.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二十七.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阅读议论文的知识要点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此外,还要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

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提出,有的文章在引述一段话或一件事后才提出论点,出有的文章全文没有明确的中心论点,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

2、论据。论据是作者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论据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事实论据(含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一类是道理论据(马列主义理论,名人名言,公认事理,格言俗语,定理公式,自然科学原理等)。议论文中论证论点的事实论据必定是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事例,证明论点的道理论据都是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真理。充分地理解这些无可辩驳驳的事实所包含的意义和这些理论所阐明的道理,能帮助我们充分理解论点。阅读议论文时,分析论据,是准确地把握论点的不同忽视的基础,也是对所找论点是否正确的最好验证。

3、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直接影响着议论的说服力。在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中,要使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恰当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更有力,更生动,更形象。初中阶段主要学习了事实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事实论证是根据需要列举一定的事实来论证观点的方法,举出确凿而典型的事实,使观点得到有力的支撑。引用论证是根据公认正确的科学道理,根据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论断和名人名言来论证观点的方法,这种方法体现着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可使论述常有权威性,很有说服力。对比论证是把一个事物的正反意见和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论证观点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将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为明确,给人以更鲜明深刻的印象。比喻论证是用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观点正确的论证方法,由于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所以可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结构。议论文最常见的结构就是“总——分——总”式结构,即“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结构模式。也有的议论文是“总——分”式或“分——总”式结构的,这样的议论文较为少见。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如“并列式”结构,“起承转合式”结构,以表达方式的变化划分为“记叙——议论”两部分的结构等。

5、语言。议论文语言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准确、严密,感情鲜明。要重视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内容,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作用。议论文的思想感情离不开中心论点,要注意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及反语、感叹、祁使、反问、双重否定等句式的表达作用。体会议论文的语言,更重要的还在于注意理解和分析句间、段间的联关和联系。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因此对句子的理解和搞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对段落理解的基础。名段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又都是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所以对文中重点段落的阅读,搞清重点段落与其它段落之间的关系,就带动了对全文的阅读理解。

说明文阅读的复习

1、说明文文体知识:(1)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它的特点: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在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在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在使用上具有突出的实用性。

(2)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①写作的目的不同,说明文的目的在于以知授人,记叙文在于以情感人。②写作的内容不同,记叙文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而说明文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③表达方式不同,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议论和抒情;而说明则主要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和抒情。(3)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①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重点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如《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主要对象,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②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重点在于阐明事理。如《奇妙的克隆》一文,科学地向我们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

(4)说明的结构形式 说明文的结构,大体可分为并列、连贯、递进和总分几种形式。而总分结构又可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5)说明的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更具条理性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①时间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②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位置和方向。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如《故宫博物院》,就是运用了典型的空间顺序来依次说明的。③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常用推理过程来表现。它又可分为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几类。逻辑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的本质的说明文。逻辑顺序往往要符合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及人们的逻辑思维规律。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再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代表,具体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这符合人们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6)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十余种,写作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全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下面重点介绍几种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

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进行说明。这是最常用的说明方法,例子面前常用“比如”“例”“如”等标志语。举例子的作用是:反映一般情况,真切、有力地说明事物。②分类别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加以说明。③列数子

用数字说明事物的特征。文章中出现的数字如果不是用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般不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④作比较

是先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作比较包括类比或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例如《人类的语言》共三段,每段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仅以第1段为例,其中有说话与吃饭、走路的对比,对人类来说,这些都是平平常常的,但与别的高等动物相对比,又都是“极不平常”的,都体现了人类的特征。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的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⑤画图表

指用示意图、表格、图等来说明事物,⑥下定义

下定义,往往用公式化的语句来表达“某某是什么”,也可以用“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达。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下定义。下定义要有严密性和科学性,并不是所有的判断句都是下定义,比如“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这是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风在沙漠向人类进攻中的作用,不属于科学性语言,不是下定义。又比如“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句话是解说语言的特征,也不是下定义。看来,解说、描述性的语言都不是下定义,下定义往往倒过来说了能成立。下定义的作用是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属于概括说明。⑦作诠释

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如“铁是银白色的金属”。⑧打比方

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仿之处来打比方。作用是:增加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的很少,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往往采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其中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运用,不是一定不变的。

(7)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①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无准确无误。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这一段话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来表达上。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墩”;“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面平行”。②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③语言的简洁性,是指简练、明确、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

2、说明文阅读的重点

阅读阐释性说明文要注意其解说准确、明晰、有条不紊、笔调平实严谨的特点。阅读述说性说明文要注意其突出要点、扣紧中心、突出主线和笔调简洁明快的特点。阅读实用性说明文要注意其准确严密、简明易懂、重点突出的特点。(1)说明对象与特征的反馈

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它要求对事物的特征作出直接的说明。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对特征的介绍或说明,一般不要求我们去作形象的描绘,或者发表什么看法。无论是事物性的说明文还是事理性的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事理。正确地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①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要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又包括事理性的说明文。一般地说,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只有先区分了说明文的类型,从大类上进行划分,才能较为确切地去了解它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这是掌握有关方法的基础。②要能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对事物性的说明文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到底在说明什么。在了解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对其特征的把握。对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可通过阅读搞清它究竟是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

③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一般来说,放在篇首或节前。但由于每篇文章的格局和不同作者对文章的不同考虑,有时上一节的某个特征也会出现在下一节的开头、或放在篇末。但不管怎么说,中心句一般都是明确而简洁的。所以说把握中心句、寻长关键句是我们迅速把握被说明事物特征的有效方法。④借助说明的内容、概括出事物的特征。并非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明显说明特征的概括性语句,甚至在显著的位置上也可能没有什么中心句、关键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研读课文,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去提炼其特征。有时,事物的特征还不止一个,我们在研读时应充分注意,否则归纳的内容就不完整了。

⑤借助一定的说明方法反观说明特征。这实际上是从写作说明文的角度来反推的一种方法。因为作者要更好地说明某项事物的某个特征,必定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2)说明方法的识别及其作用

说明文中,作者常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来准确、有效地说明事物的某些特征,达到说明的目的。说明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主要应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种。①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最基本的说明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使被说明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的。它能给人以具体、充实、可感等效果。因为有些事物单靠文字作一般说明,仍只能给人一种粗略的印象和轮廓式的概念,这时,作者往往采用举例子的方法,以起到精当、富于启发性等作用,使抽象的事事变得具体,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

在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时,有时为了醒目,引起读者注意,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但有时文中出现的一些带有这些字样的叙述性的文字,并不都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须加以鉴别。②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也是各类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使用时出来数字的缘故,所以无论它的形式或作用,在说明文中都明显的、引人注意的,它有时又被称做“举做据”“举数字”等,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但要注意,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不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做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③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常使用的一种重要说明方法。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之一。事物的特征、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些联系往往可以通过比较显现出来,由难懂变为易懂,由模糊变为清晰,由抽象变为可感。

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有时不易被人察觉,要特别注意。一般来说,采用此方法时总有相比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相比”“„„是„„几倍(几分之一)”“„„大于„„”等字样,但也不尽然。关键是仔细阅读,细心辨察,才能掌握其特征。

④其他的说明方法,还有打比方、分类别、引用(引资料)、列图表、下定义等。总之,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理性的内容形象化。

(3)语言准确性的分析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一些副词、连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限制性词和短语上。说明文语言强调准确、明白、简洁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对说明文语言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形式,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①整体把握、理解词义,特别要注意同义词的选用。由于被说明对象的不同,在具体运用名词和术语时就要相当准确。我们在阅读和操练时就要联系对象及其特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注意推敲、体会其作用的选用,不可随意确定或武断否定,而要再三斟酌,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后才能酌定。

②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练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知识,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意图。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词,如“日本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的”“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蚕丝一般只有一英寸的二千分之一粗”“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草地成了天然的‘减音器’和‘吸尘器’”等,这些句中黑体词在文中能否去掉、替换及其理由一类的问题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阅读时应注意从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较。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及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③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我们不防先看一下例句:“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的温度要低十几度”,为什么“十几度”不写成具体确切的度数呢?那是因为文中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再说草地、水泥地的温度本身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处于变化、发展期,有时又囿于人力、物力有科学水平,对有些客观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如果说得太绝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所以,我们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是要抓住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确切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4)说明顺序的了解和识别

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言之有序”。任何说明文,总是循着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等,或者解说事理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阅读时,我们如果弄清了这些顺序,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思路,掌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常见的说明顺序一般包括以下三种:

①空间顺序。物体总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复杂的事物也一定由多个侧面组合而成。要说明对象的构成,必然会涉及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去呈辐射式„„顺次对事物进行介绍。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进行的介绍,多以此为序。这样,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上”“下”等方位词。

②时间顺序。这是指按时间的先后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文章是以事物发展的先后为顺序的,而有的是以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件物品制作的步骤或某种东西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一般来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③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种顺序。特别是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总之,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值得注意的是,说明顺序应局部理解,整体把握。一篇说明文往往不仅令使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会根据说明的需要将几种顺序结合在一起。我们只有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去寻找和归纳其顺序。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把握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又要把握各层次中局部的说明顺序,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说明对象。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中考记叙文知识点总结 第2篇

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 记叙的人称:

(1)记叙人称常见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①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的是第一人称。

②从第三者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

③有时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也会使用第二人称,使用第二人称有时是作者在同读者讲话,有时是作者在同作品中的人或物讲话。

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人称应是不变的,这样才不会导致混乱。

(2)记叙人称的好处:

①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②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距离,抒发强烈的感情,读来亲切自然; ③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划线语句的表达作用(也包括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特定段落的表达作用,一些试图被删除、被替换的词的表达作用)

思考的角度:①这句话或词的意思;②这句话或这个词用来表现谁、表现什么;③表达作者或是文中人物的什么感情;④突出文章或段落的什么中心;⑤对上下文有什么作用;⑥用的什么修辞有什么好处;⑦对读者有什么特殊影响。

4.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5.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6.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7.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照事件都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叫顺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倒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另一种是先写当下的,由此引出对往昔的回忆,最后又回到当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强调倒叙部分的内容。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叫插叙。插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插入的内容跟时间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情。另一种插叙是对人物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的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插叙的前后也不一定需要说一些过渡衔接的话。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为下文做铺垫,和上文相呼应。

8.语言特色?

①修辞:用了„„修辞方法,把„„拟成(比喻)成„„,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现(表达、抒发等)了„„

②用词:从文中摘词,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点,表现了(表达、抒发等)了„„③描写:用了„„描写方法,摘句子,表现了人物„„的特征。表达了„„。④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⑤ 化用古典诗句,四字成语,引用古诗。

要点:突出特点,增强文章趣味性、生动性,更有文学色彩。⑥ 从表现手法上:对比或衬托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9.写作手法及作用?(1)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2)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4)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5)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7)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10.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2)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强调突出相关内容。(3)对比:通过比较,强调突出相关内容。

(4)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强调内容。(5)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6)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7)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2.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方法同上)

13.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14.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15.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6.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7.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 描写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 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 环境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

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

18.环境的种类及作用?(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19.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

(1)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2)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

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20.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一般有:

①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②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③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④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⑤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人手,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

2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用了什么写法?没有固定答法,随文而定,一般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去思考: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表现手法(夸张、拟人、反复、对比、欲扬先抑、象征);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反复、设向、反向、引用);各种写作技巧,如悬念、照应、伏笔、铺垫等。

22、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一般类型:时间、地点、人物、线索、主要内容、话题、主题、文体名称等。

标题的含义:一般先回答其表层意思,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感情分析其深层含义,甚至是与标题字面完全相反的意思。

23、给文章续写结尾:

注意:①抓住原文的线索;②扣住原文的中心人物;③符合原文的主题;④形象性强。

切记:不能用告诉的方式写,不能抒情和议论。

如何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呢

①使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中用修饰语、特殊句式。例如《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拿说话跟吃饭、走路作类比时说“人类讲话是一件极不平常的了不起的大事”其中的“极不平常”;在如“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之外,还会说话”一句在运用做比较的说明方法时选用了“除了„„还„„”的句式,说明人的本质特征。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语句更能体现语句的准确性。

②关键性的中心语。主要是抓住那些运用准确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能够分析、鉴别它们的同义词,在语境中领悟其用语的准确性。例如《苏州园林》中“谁如果鉴别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是不该错过的。”这里的“鉴赏”含义比“欣赏”“观赏”更丰富多了一层鉴别的含义。

③修饰限制词语,主要指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短语等是怎样恰如其分的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中心语的。例如《向沙漠进军》中说:“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最主要”这个短语。

④除了修饰限制性词语外,一些表示:估计、补充、突出强调、约数、程度的词语更能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经常有下面的几种考察的方式: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记叙文阅读中考复习指导 第3篇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结合议论和抒情, 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从形式上看, 新闻、通讯、特写、传记、访问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记叙文范畴。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看, 在阅读试题中, 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 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 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

纵观近年的中考语文试题, 中考记叙文阅读命题趋势较为明显。内容上, 试题将更加贴近新课标的阅读目标要求。整体阅读的考查比重仍会不断加强, 选材的内容会呈现出更丰厚的文化内涵、人文素养。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引起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 肯定有所体现。选材上, 阅读材料由课内向课外继续延伸。由于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 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与试题呈增多的趋势。题型上, 传统的题型仍有保留, 新的题型有所体现。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有可能完全取代客观性试题的趋势。关注考生知识与能力, 关注体验和感悟, 体现阅读个性。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 且更具开放性。应注意的是, 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考点解析】

1 把握记叙的要素。

阅读记叙文, 把握记叙的要素, 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对于时间和地点要素的把握, 一要注意连续的时间和地点的整体过程, 找出这些时间的内在联系;二要注意背景知识, 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分析人物要素, 要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 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 真正地把握事件这个基本要素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 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记叙文的各个要素在文中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彼此间又有着密切联系。阅读时, 一定要注意这种联系, 防止片面、孤立地分析某个要素而忽视其他。同时还要注意, 分析记叙要素应当与对主题的理解结合起来。

2 辨析记叙线索。

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 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 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因此优秀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或者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记叙线索, 或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阅读时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 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 把握记叙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 首先要吃透原文, 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 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 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联系, 也就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3 理清记叙顺序。

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 对记叙的材料必然要做一个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 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打破事物本来的发展顺序, 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 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也可在叙述过程中, 暂时中断, 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 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几种叙述方式, 成为记叙文体的一个特点。阅读记叙文, 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顺序,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4 理解记叙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 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描写、议论、抒情的运用能使文章文情并茂, 使所记叙的人物血肉丰满, 栩栩如生, 使所写事件细致生动, 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阅读记叙文, 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是我们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描写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在记叙文中, 叙述和描写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两种手段缺一不可。描写手法运用得好, 能使人物、事件和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 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记叙文中的议论, 一般是先叙后议, 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 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 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 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有些记叙文中, 作者不直接对所写的事物发表议论, 而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 作出评价。记叙文中的议论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 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 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因此阅读时对记叙文中的议论要细加揣摩, 注意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 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阅读时只有把产生这种感情的依据掌握之后, 才能更加深刻地受到感染。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 寄情于事, 寄情于物, 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 渗透着作者的感情, 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接受和感染美的熏陶。

5 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

记叙文中的关键性词语, 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引用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正确分析和体味记叙文的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 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从结构上, 常起承上启下 (过渡) 、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的作用;从内容上, 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 等作用。关于关键性词语和重点语句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结合特定语境, 分析词语的含义;二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 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 还要从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6 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

探究能力, 是立足于文本, 又超越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 对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做出自己的判断, 提出自己的看法, 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它可以是对文章内容 (主题、观点、人物、情感等) 进行多元化的解读, 进行有创意的表达;也可以立足文章内容, 联系自然、社会生活与自我, 就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创见;还可以对文章质疑, 与作者对话, 敢于就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疑问、意见或建议。解答时要注意的是, 探究要在“吃透”语段的前提下进行, 观点的创新要联系现实, 质疑对话要言之有据。欣赏是阅读的最高层次, 是阅读能力的顶点。当然, 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 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 要结合作品内容, 能够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能够分析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能够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备考策略】

一要注重提高阅读能力。对于记叙文阅读的备考首先在于一个“读”字。没有一定的阅读, 不会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 也不会有灵敏的语感能力。所以, 要多读一些典范的、文采优美的记叙文。读得多了, 自然而然地就使自己获得了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 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中考记叙文考点梳理 第4篇

一、品味语言及表现手法

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作用。

考察的重要词语多为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修饰性词语,根据词性来理解其表达作用。如:动词表现发生该动作的人物的心理(心情)或性格特征;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人物与事物的特征;而副词着重从表现程度的深浅轻重来看。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对文章内容及表达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理解句子应抓住关键词,分析其特点及含义,也可联系文章的背景和主题,结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来体会句子的含义。理解句子的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从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伏笔;作铺垫。从内容上,开篇点题;深化主题;说明主旨(画龙点睛)。具体如下:在文首,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设置悬念,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总领下文。在文中,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在文末,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完整;内容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3、把握记叙文中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的作用及表达技巧。(1)一般来说,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但常常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描写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作的绘声绘色,细致的描绘与刻画。描写手法用得好,能使人物、事件和景物栩栩如生,生动形象。(2)记叙文中的说明是其补充交代,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3)记叙文中议论的类型和作用。记叙文中的议论有先叙后议,先议后叙两种。它们的作用是引发读者思考,揭示记叙人物或事件的思想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理清记叙文思路、把握结构

1、记叙的要素及顺序和人称。

一篇记叙文要写清楚人物和事件,就要交代清楚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一般来说,这六个要素都应具备。但在有的记叙文中如果某些要素是读者知晓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记叙文的顺序有三种:顺序、倒叙、插叙。顺序是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依次从开端、发展写到高潮、结局,文章的层次、段落和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如《变色龙》。倒叙是把人物、事件的结局或人物经历、事件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如《回忆我的母亲》。插叙是在叙述进行中暂停一下,插入另外一件事,然后再把叙述继续下去。如《山中避雨》。顺序、倒叙、插叙三者无高下之分,阅读文章要注意分析作者安排顺序的意图。

2、把握文章的线索。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用。(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贯穿全文。查问木雕——赠送木雕——取回木雕。(2)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3)以人物或人物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点背影——写背影——别背影——忆背影。(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讨厌——不耐烦——敬佩——厌恶——产生新的敬意——怀念。(5)以明暗线交织。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以毕业典礼为明线,而回忆爸爸为暗线。

三、鉴赏人物形象

1、把握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人物的思想行为及性格特点。人物描写是为塑造人物某种性格,表现人物某种心理状态,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它包括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直接描写人物,但有时又得从侧面或细节入手,这样更能完整的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对人物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的某种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生,揭示文章主题。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如《最后一课》,学生只要了解了法国当时濒临亡国的背景,就可以了解其中心了。

中考记叙文写作基础知识「清晰」 第5篇

记叙文写作要点:

总要求:立意新深,蕴含丰富,记事生动,状景生辉,抒情动人。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的线索:

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

(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

(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

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1、叙述

(1)概念和要求

(2)叙述的人称和视角

(3)顺序和倒叙、插叙和补叙、总叙和分叙

2、描写

(1)描写概念和要求

(2)描写的对象:人物描写(语言、行动、神态、心里、外貌)、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3)描写的方法:白描与工笔、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主观描写和客观描写、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3、抒情(穿插运用)

(1)抒情的含义和要求

(2)抒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寓情于事、寓情于理、寓情于景)

4、议论(穿插运用)

5、叙述与描写的升格训练

6、议论抒情运用的升格训练

记叙文的语言

1、语言的意义和风格

2、语言的基本要求:准确、简练、生动

3、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方法(准确用词、选用句式、添加枝叶成分、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4、语言生动、形象

记叙文分类指导

1、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单个人物、几个人物)

2、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一件事情,几件事情)

3、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4、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1、悬念、巧合、误会

2、疏密、虚实

3、抑扬

4、张弛

5、蒙太奇与意识流

写作注意事项

一、作文字迹工整,

二、卷面干净整洁,

三、开头结尾要简练,

四、动笔之前要拟题,列提纲,

五、平时要多积累优美的字词句子,用时心不慌。

中考记叙文 做题思路归纳总结 第6篇

【记叙文阅读——题型大汇总】

那远远的云端

胡晓梦

①学生最爱给老师评头论足了。要是有个有点“特别”的老师往讲台一站,同学们会相互挤眉弄眼,下课后,三三两两议个没完没了。很快,关于老师的“新闻”便历久不衰。记得刚进高二时,就有这样一位富有“特色”的老师成了我们最有趣的议题。

②上课前,有消息透露:此人年过花甲,性格外向,喜怒无常„„喜怒无常?我心抽了一下。

③“来了!”有人一声惊呼。A1只见一个老头从甬道那端缓缓“颠”来,教室顿时静煞,一双双好奇的眼睛齐刷刷地射向他:好一个醉仙人!走起路来噔噔有声,两条手臂大幅度摆动,整个身子摇来晃去。

④上讲台了,嗬,满面红光,眉眼灵动,精神矍铄!他略一扫视,带着余喘就哇啦啦讲课了。和新班学生见面不讲客套也罢,总要讲上一串有趣的废话嘛!可他啥也不讲,真是„„

⑤第二天,关于“怪老头”的轶事便风闻开了。别的都记不住了,只记得“小灵通”说,当年她伯父听过他讲课。这位老师曾经在讲台上背诵《孔雀东南飞》,背呀背呀,禁不住潸然落泪,不能自已,直到悲恸咽住,才停下喘气。我们听后全都捧腹大笑,真是滑稽得可爱。有趣的是,30年后的今天,他又要向我们讲《孔雀东南飞》了,多想看看他泪挂两腮哟。

⑥可等到了!他要我们先自习注释,而后略略讲解几处难句,接着便是范读。只见他稍一酝酿,一次深呼吸,便沉下脸,小声地开始朗读起来。我发现好些同学都抿嘴窃笑,是嘛,瞧他摇头晃脑,拖腔拉调,这是朗读吗?哦,这也许就叫“吟哦”吧!我禁不住也想笑。可他,似乎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有些同学自觉没趣,便也捧起书来听他读了。渐渐地,他越吟越带劲儿,越来越凄切。读到刘兰芝告别小姑时,只见他不断地咽喉头,不像前边那般流畅有调了。听得出,他近乎沙哑酸涩的声音是理智克制感情的结果。这时,默无声息的教室里,一张张面孔也都露出悲恻的神情来。我不断咬着牙,不让泪水涌出,直到下课铃响,大家还是沉重得很,无人哗笑,无人追跑。

中考题型汇总突破

⑦上他的课,我总被他的情感所左右。他不是演员,但他情感的变化,却犹似春末夏初变幻莫测的云天。渐渐地,我也养成了带情朗读的习惯。读到好章段,我竟也会旁若无人,忘乎所以。如今,细细琢磨一下他这种独特的教学方法,不禁深深赞叹。我已深切领会了他的一句话:“读到有情时,文也通大半。”唉,说他喜怒无常,莫非由此而生? ⑧去年,我曾连获校、地、省作文比赛一等奖。那天早会时,全校师生集合在大操场,校长将给我颁奖。忽然,他风风火火地a.进我们的队伍,一眼b.住我,c.了过来,没等我明白,把我d.出了队伍,郑重地教我:“一会儿你上台领奖,要先进三步,双手接奖品,然后转身,向全校师生亮一亮奖品,然后退三步,努,像这样„„”周围的同学全都哗然大笑,他却充耳不闻,仍一本正经地为我做着木偶似的机械的示范动作。我都是高三年级的学生了,又不是第一次上台领奖,真是个老古董!我虽不敢笑,心里却埋怨他没事找事。可是说来也怪,在我短短的生活道路上,曾印下了多少激动人心的绚丽画面:在万人歌咏大会上,我的手风琴演奏曾赢得过如雷的掌声;在长沙省委礼堂,我郑重地接过省委书记颁发的奖状;也曾像一颗小明星,荣幸地和著名作家一起游山玩水,一起留影,一起上电视„„然而那些画面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淡漠了,偏偏只有他为我做木偶似的机械的动作的场面不时在我脑幕里映现,而且越来越清晰,每次都使我感受到了一种暖乎乎的、特殊的爱。

⑨在我的记忆中,他只有一次对我发脾气。我读高三,学校成立文学社,他当顾问。那天,他兴冲冲摇进教室来,眯着眼笑着告诉我:“你被选为社长!”我立即本能地红着脸,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婉言推诿一番。没料到,他的脸立即露出愠色,严肃地盯住我:“你以为韬光养晦,隐藏才华是谦虚,是美德么?不,现在观念变了,你没有见到北京竞选中学生记者团团长的报道么?你没看见自荐厂长的报道么?有才不露,还不如毛遂„„”我低着头,咬住唇,委屈的泪水几乎要夺眶而出。他倒不管你委屈不委屈,只管训斥道:“当社长算什么?你应该向大家拍胸脯,公开宣布,我得几个奖算什么?我还要得更多的大奖,我——”我浑身发烫,借口溜了。

⑩B.你说他是老古董吗?这种新思想至今我还难于接受呢?然而暗地里这些话却像一团火,在我心中燃烧着,越燃越旺。当我又获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 2

中考题型汇总突破

比赛优胜奖和《年轻人》举办的国际青年“年轻人的日记”征文比赛二等奖时,我陷入了更深的思索。眼前摆着的是好几张获奖证书、奖状,抽屉里,放着复旦大学的免试录取通知书。我抬起头,望着窗外云天,呀,老师就站在那远远的云端,又在向我教训道:

“得几个奖算什么?我还要得更多的大奖!”

1.在下面的括号内根据拼音写汉字或者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精神矍铄()()悲恸()Shān()然落泪 滑jī()...答案:jué shuò tòng 潸 稽

2.文章写的是生活中一位普通的老师,但为什么用“那远远的云端”作题目呢?(4分)(考查知识点:把握文章题目的含义)

答案:文章通过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中,语文老师不断地用自己的言行和品格对自己熏陶、帮助、指导等,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严格、敬业、认真、负责、关爱学生心灵的老师的形象(1分),“那远远的云端”情景交融,写出了老师在我心中的崇高地位,又表现出老师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我”受益匪浅,影响深远(2分)。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感激景仰之情(1分)。

3.作者回忆自己的老师,主要写了几件事?表现出老师怎样的“特色”?(5分)(考查知识点: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事件、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答案:老师动情地朗读《孔雀东南飞》;认真严肃地给“我”示范上台领奖的动作;老师教我大胆展示才华,锐意进取。(3分)

认真严肃,教法独特,行为古板却有新思想(2分)。若只答出“年过花甲,性格外向,喜怒无常”,得1分。

4.请按要求,分别为文中A、B两处的词语和句子作批注。(6分)(考查知识点:赏析文章中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和语句)(A)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为句中加点的字作注。

A1句:只见一个老头从甬道那端缓缓“颠”来,教室顿时静煞,一双双好奇的.眼睛齐刷刷地射向他:好一个醉仙人!走起路来噔噔有声,两条手臂大幅度摆动,整个身子摇来晃去。

中考题型汇总突破

答案:“颠”有起伏、摇摆之意,(1分)与后文“走起路来噔噔有声,两条手臂大幅度摆动,整个身子摇来晃去”相照应,形象的写出老师精神充沛、有活力的特点。(1分)语言幽默风趣,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A2句:说他喜怒无常,莫非由此而生? ....答案:“喜怒无常”原指一会高兴,一会发怒,形容人情绪变化不定。(1分)这里的意思是老师在诵读课文时,与作品中的主人公情感相通,看起来一会儿喜悦,一会儿愤怒,情绪随着主人公的变化而改变。(1分)突出老师特点,以及学生对他的既爱有怕的情感。(1分)

(B)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第⑩段画线句。(3分)

你说他是老古董吗?这种新思想至今我还难于接受呢?然而暗地里这些话却像一团火,在我心中燃烧着,越燃越旺。

答案:这句话写出了“我”对老师的新认识,以及老师的新思想带给我巨大的触动和鼓舞。(1分)文章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表达出作者内心强烈的崇敬与感激。(1分)

5.将下列动词(摇、挤、颠、闯)分别填入第③⑧⑨段中的画线处,顺序依次是a.______、b._______、c.______、d.______(4分)

6.第③段中“只见一个老头从甬道那端缓缓‘ ’来”,请填写上一个恰当的动词,并联系上下文说明你的理由。(4分)动词:

理由: 答案:示例1:“颠”,理由:因为下文写了“好一个醉仙人!走起路来噔噔有声,两条手臂大幅度摆动,整个身子摇来晃去。” 用“颠”有起伏、摇摆之义,突出老师动作的奇特夸张,语言幽默风趣,可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示例2:踱,理由:慢步行走,照应上文“缓缓”的,突出老师动作的沉稳有力。示例3:跩?飘、摇、晃、走 皆不可

7.文章第⑧段中“忽然,他风风火火地闯进我们的队伍,一眼瞄住我,挤了过...来,没等我明白,把我拖出了队伍。”试分析加点的几个动词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5分)

中考题型汇总突破

8.将下列动词(拖、挤、瞄、闯)分别填入第⑧段中的画线处,顺序依次是a.______、b._______、c.______、d.______,并请联系上下文说明你的理由。(4分)

答案:闯、瞄、挤、拖(2分)

“闯”表现出老师不顾场合的隆重,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急切心情。“瞄”看出老师寻找我的心情之急切。“挤”字看出当时人数众多,找到我走过来很费力。“拖”,用力硬拽,看出老师对我不知礼节的担心,采取强制措施。几个动词连用,突出了老师的认真、热情、爱生心切(2分)。(5、6、7、8题都是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9(B).文章第⑨段中,比较原句和改句哪一句效果更好?(3分)(比较原句和改句的题型)

原句:你没有见到北京竞选中学生记者团团长的报道么?你没看见自荐厂长的报道么? 改句:你应该见过北京竞选中学生记者团团长的报道,你应该见过自荐厂长的报道!

答案:原句好,因为原句采用的是反问句式,更能体现出老师当时生气愤怒的语气和训斥质问的情感,(1分)语气强烈,增加了气势,老师的话触动了“我”深思。(1分)改后语句强调了肯定之义,但语气生硬、绝对,不能凸显爱生心切。

10.仔细揣摩第⑨段加线句“我浑身发烫,借口溜了”,根据你对上下文的理解,描写此时作者复杂的心理。(4分)

答案示例:老师,我知道您爱生心切。我不是不想崭露我的才干。您这样信任我,器重我,我却还抱着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虚伪推诿,真不应该!老师,我会努力的!答出“委屈、自责、愧疚,又备受鼓舞”四个方面的意思来即可。

11.这篇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方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见解和发现。(3分)

中考题型汇总突破

答案示例1:文章第⑤段写“小灵通”讲述老师的遗闻轶事及同学们的反应,是对老师的侧面描写,为下文做铺垫,(1分)小灵通讲述老师讲《孔雀东南飞》的轶事使同学们怀着看热闹的心态期待老师讲这一课,与下文中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后同学们为之动容的表现形成对比,(1分)更好地突出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1分)

示例2:“可是说来也怪,在我短短的生活道路上,曾印下了多少激动人心的绚丽画面:„„然而那些画面随着时间流逝渐渐淡漠了,偏偏只有他为我做木偶似的机械的动作的场面不时在我脑幕里映现,而且越来越清晰,每次都使我感受到了一种暖乎乎的、特殊的爱。”本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通过我对许多风光场面的模糊和对老师为我做木偶似的机械的动作的场面不时脑幕里映现,而且越来越清晰的对比,(1分)表现了老师对我影响的深远,和我对老师的感激。(1分)

示例3:文章在描写这位富有“特色”的老师时,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1分)真实地表现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情变化,情感更加真挚动人。(1分)也使情节曲折生动,老师的形象更加丰满,充实。(1分)

示例4: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文章重点记叙了三件事:激情范读课文、教我领奖姿势、批评我不敢展示自我。(1分)每件事后都以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赞扬和感激之情。(1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也使文章的结构浑然一体。(1分)

12.文章的细节描写很生动,这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请你抓住一个细节来写一写你印象中比较深刻的一位老师。100字左右。(5分)

答案示例1:化学老师有一大堆的口头禅,比如:“考虑••••••”“这个问题中考必考,期中必考,期末必考••••••”。这不,他在黑板上刚写完实验过程,就说:“这个问题中考必考,很重要。”话音刚落,全班哄堂大笑。他诧异地问:“怎么,不信吗?”全班同学异口同声的说:“信!”

示例2:小学时的一位数学老师,非常严厉,上课下课时的礼节古板认真,当“起立”声起“老师好”声落,他会像哨兵一样站在讲台上,用猎人般的眼睛扫描一下整个教室,而后恭恭敬敬的鞠躬还礼,下课时同样如此。有一次,他仍然像哨兵一样站在那里时,一只苍蝇飞到了他的鼻子上,他却毅然站立,举行完这上课 6

中考题型汇总突破 的“大典”,那些原来窃笑的同学,终于佩服的五体投地。他哨兵式的姿势,定格在了我心里。

13.文章第⑦段说“我已深切领会了他的一句话:读到有情时,文也通大半。”这种读书方法你赞成吗?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你的看法。(3分)

答案示例:这种读书方法我深有同感。(1分)例如在学习《爱莲说》之前,老师让我们反复诵读、有感情的朗读,在正式学习之前,我已初步了解了莲花的与众不同之处,以及作者“独爱莲”的思想感情,所以课堂听起课来感到非常轻松,课文理解的也非常深入。(2分)

上一篇:师德师风建设整改措施下一篇:一件感动的事小学生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