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2024-08-11

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精选8篇)

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第1篇

小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教育论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心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新课程下,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完整的人”的发展,而这个“完整的人”便包含了诸多方面,如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自信心的培养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培养起来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用极大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去慢慢呵护。

一、在学校教育中,课堂就是自信教育的主要渠道。

在小学生自信教育的改革中,就是将课堂教育作为实施的重点,努力构建和谐教育的课堂,让学生自信地学习。

1.教学目标优先重视自信心的培养。原来的“应试教育”是以课本知识的授受、记忆为中心,有关技能以及非智力因素领域的教育目标就得不到重视。现在我们要提倡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的新的三个层次:(1)态度和技能;(2)实用技术;(3)知识。尤其是具有自信的人,更适于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业和文化知识,他们在需要时知道如何通过图书馆和计算机获得信息。正是处于这种理解,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学业以及未来事业成功的第一要诀、第一内动力。一个充满自信的学生才敢于探索,勇于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

2.教学过程全面促进自信心的发展。传统以知识授受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是:组织教学——检查复习——传授新知——巩固新知——布置课外作业。在这种课堂上,学生的自信心没有发展的`时空。小学生自信教育应依据现代教育的新的三级目标层次,优先重视小学生自信心及良好行为的培养,以学生自信心的发展为中心,展开课堂教学过程:激发与树立自信——维持与发展自信——强化与巩固自信。在这种课堂上,我们在优先重视学生自信心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究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开发潜能。

二、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所以教师也是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因素。

1.珍视学生的成功。当学生自己动手干一些事情,或根据教师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老师给予的肯定评价,会让他们形成积极的心理效应。

2.抓住每一个闪光点。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一些话:“这学生简直是一无是处”,“这学生调皮得让人受不了”……即使学生做得稍好一点也认为是理所当然,而对错误就非常重视。这样使我们错过了许多表扬学生的机会,打击了他们的自信。特级教师钱梦龙,有一次去外地上公开课时,有位同学迟到了,站在门口显得十分难堪。这时,只见钱老师十分和蔼地说:“这位同学虽然迟到了,但确实十分喜爱学习,你们看,他跑得头上都冒汗了。这说明他心里急,想把迟到而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这个迟到的同学,原以为必挨批评,却意外地得到了表扬,不仅消除了尴尬,而且很快积极地投入到听课中,成了课堂上最踊跃的发言者。品味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对学生做错了事而又知道自己错了的时候,不妨对其错误忽略不计,而对其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一方面加以肯定和赞扬。记得在一次上课的时候,我叫了一个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他愣了好一会儿没答出来,于是我就对他说:别着急,慢点来,你可以的。最后他终于结结巴巴地把答案说了出来。但是在事后,我的指导老师告诉我说,在课堂上完全没必要叫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不应该为了他们而浪费时间。应该叫那些举手的,这样就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换一种思维方式,如果将机会公平地分给每个人,那么即使是那些平时只缩在角落里的孩子,也会展现出令你赞叹的光芒。

3.教师的信任也是十分重要的。当老师十分信任地对学生说“我相信你能行的”,这是给学生的一种莫大的鼓舞和动力。记得在给学生面批订正作业时,我会对学生说:“多可惜啊,错了这么一点就不能得五角星了。你下次肯定能得到,对吗?”就这样,他们就慢慢地一点点地进步,可见,教师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

三、家庭教育。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可放心让孩子去独立完成各种事情,这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自信,确信“我能行,我可以”。

2.积极鼓励,耐心帮助。家长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表扬和鼓励。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使孩子们获得成功,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从中认识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

3.适当标准,正确评价孩子。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需要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家长要高度重视对子女的评价,多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孩子。评价时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和能力,确立适当的评价标准。只有对孩子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孩子切实了解自己的能力。

4.家长的言传身教也起着一定的作用。父母应有乐观、勇于面对现实的性格,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树立自信。

当然,在培养学生自信的同时,也要防止孩子被“胜利”冲昏了头,走向另一个极端——自负。因为自负的结果,可能导致虚狂、任性、目中无人等不良心态或病状心理反映,变成另一个“儿童问题”,这不是我们所要的。我们要极力加以防范、根除产生这一问题的土壤。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使之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有用人才。

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第2篇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的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

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接受。

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

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第3篇

但在职业中专中, 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 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 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 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 中专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 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应成为中专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 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 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 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 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 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 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 双亲离异, 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 作风不正, 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 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 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 重智育, 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 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 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 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 心理恐慌, 信心不足, 视课堂为牢狱, 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 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 体罚、心罚学生, 损伤学生的自尊心, 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 被教师所嫌弃, 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 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内容的流入, 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辨别能力, 一味模仿, 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此外, 青少年时期, 尤其从初中到中专这一阶段的年龄, 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 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一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 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 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他们精力旺盛, 感情充沛, 但带有冲动性, 不善于克制, 行为不易预测, 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 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 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 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 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 致使这一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 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 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

加强对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应总体规划, 多方面做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 提高教师心理素质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 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 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 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 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 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的状态, 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 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 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 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 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 这对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调查, 目前上中小学的学生的父母, 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 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 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 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 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 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 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 学生情绪反复, 行为多变, 对此要有心理准备, 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 也可以批评, 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 希望孩子成才, 这是人之常情, 但压力过大, 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意、关心, 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三、在中专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 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目前不少中专已开设健康教育课, 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 这样才能学以致用, 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 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 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备专业的心理医生, 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 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 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 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

创新和实践的最终目的, 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塑造, 使学生获得生命的全部意义。新课程改革把改变学习方式作为核心任务和显著特征, 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自主的表现是个性张扬, 个性是创新的前提

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 而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多样化和个性化。”从某种意义上说, 个性与创新总是相伴而生。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时候, 创新潜能才能开发出来。例如:化学课本中有一干燥装置, 但该装置的用途实际有几种。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由老师给出装置的几种不同的用途, 然后让学生指出其操作原理, 并且通过训练将这几种用途记住。但是, 这样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水平, 使得一部分学生失去空间想象机会, 更主要的是学生的活动缺乏自主性。为了让处于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为了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自在地进行想象, 我们可以对学生说:“你们一定能想出非常好的见解。”这样就给了学生独立的机会, 能让学生自主探索。事实上, 学生的活动是多样的:有的借助头脑中的想象去思考;有的借助在纸上画装置图来思考。当然, 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 思考水平也肯定不同, 但学生可以根据他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 其思维可以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训练。学生的活动是自主开放的, 自主开放的活动是鲜活生动、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 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自主的表现是个性张扬, 个性张扬就为创新创造了契机。

二、合作与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由于班级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 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 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 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 有些甚至是出乎意料的。老师让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交流的机会, 能满足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时, 通过生生互动, 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 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 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老师在学生独立设计出干燥装置的新用途后, 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思考方法及过程, 学生间思维发生碰撞, 产生创造的火花, 并从中得到启发, 开拓思路。再比如:在教酸的通性时, 有一性质是盐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 但盐酸是混合物, 到底是哪一种离子使石蕊变红了呢?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从交流中分享研究信息、创意及成果, 思维互相启迪, 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像这种实验方案的设计, 只有少数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若采用独立的思考方式, 很有可能大多数同学不能有思路, 而采取合作学习方式, 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思维层次、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可以相互启迪, 又可以有效分工, 最终组内同学都会有收获, 并且发展了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就是要学生不仅掌握知识, 而且去思考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 发现了规律, 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 不仅智慧能力得到发展, 而且获得了较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这种学习过程中, 学生由被动、继承、接受、储存状态, 变为独立、自主、实践与体验过程。在探究过程中, 教师的教“似乎并不显得突出”, 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 自己动手去实践;在深入思考及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除了真正掌握基础等, 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 作为班主

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知识和基本技能外, 还有利于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形成善于质疑、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产生积极情感, 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三、在感受和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创新

在传统教育中, 知识的学习在教育过程中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 而在创新教育中知识由目的因素变成过程因素或手段因素, 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 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因此, 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例如:在“铁的生锈”的教学中, 由教师提出“铁为什么会生锈, 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后, 并不是在课堂上由教师包办代替, 更不是直接由教师给出结论, 而是适当地放开教师的扶手作用, 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与实践, 学生在合作、研究、探讨与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 通过思维的相互碰撞与激发, 产生灵感的火花, 共同探讨出各具特色的实验方案, 并亲自动手去实践。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设计能力、对比的方法、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培养。而学生亲自接触到了活生生的实例, 比教师把实验结果展示给学生更有乐趣、更真实、更满足, 学生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 心中惦记着实验现象, 总是抽空去看一下现象出现没有, 从中可见学生感兴趣的程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 又体验了知识获得的过程, 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感受和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四、宁可少学一点知识, 也要把创新凸现出来

信息化使学习方式与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为人们获得知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 人们占有知识尤其是陈述性知识的多少已不那么重要。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创新培养凸现出来。一节课的时间是一个常量, 教师要尽可能地把较多的时间用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潜能的开发上。知识欠缺将来容易弥补, 而能力的欠缺是很难弥补的。因为, 不同能力的发展都有其关键期, 错过这个关键期就是教育的最大失误。如在“钢铁生锈的研究”的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利用演示实验, 把钢铁生锈的条件直接讲给学生, 然后再让学生做一些练习, 那样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这个知识。而如果让学生经过对钢铁生锈条件的探索与实践, 使之在创新能力方面的收效远比获得大得多。其实只是对知识本身的掌握相信不会比传统教学差, 因为, 这样的参与, 如此的自主过程, 怎么能不记忆犹新呢?

五、在放飞思维与想象中寻找创新

问题是放飞思维与想象的钥匙, 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 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 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 一种创新的因素。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给学生一泓创新的清泉。如在学习分子间有间隔这个微观的知识时, 在学习之前是无法注意和想象的, 因为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可以说是从这部分开始的, 所以当给出100毫升的水与100毫升的酒精混合后体积是多少的问题后, 必定与学生头脑中的认知产生冲突, 所有的学生首先会猜到是200毫升, 但很多学生又马上会想到可能不对, 这时他们就会尝试去想象和猜测, 并最大限度地产生知道结果的渴望。这样的教学设计, 达到了利用对新知识的兴奋点激发出学生

加强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

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第4篇

一、以素质教育为本,构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框架

我市在开展科研的基础上明确了全市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分年级教育目标,并以此构建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框架。

1.小学阶段教育总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小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他们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开朗、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立、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

2.分年级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

一年级: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克服孤僻、胆怯心理。

二年级:让学生感受在集体中共同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在与同学交往中友善相待,互相谦让,克服粗心、马虎等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促使学生萌发集体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感,自觉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学会挑战困难,品尝战胜困难和挫折后的喜悦滋味,学会动脑,做事认真、仔细。

四年级: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使之不甘落后,有上进心,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克服骄傲或自卑情绪。

五年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勇于负责,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张有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六年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奋发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二、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探索小学心理辅导模式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当代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教育理论,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进行的科学、适时且适度的心理辅导。

我们认为,小学心理辅导模式,是一种地方性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集实用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活动课程,并与其他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探索、自我感知为主线,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由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成的学校心理辅导,以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为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辅导、个别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加强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建设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完善以心理辅导室为中心的学校心理教育阵地,建设和发展学校、社会、家庭综合型心理教育网络是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保障。

三、以教育创新为机制,形成师生心灵沟通模式

在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市教委鼓励各校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模式不拘一格。以下是教师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10种师生心灵沟通模式。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旨在发展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进行心理训练,在教师组织下,开展以全体学生为中心的师生、生生互动活动,师生平等融合,重在心灵的沟通和心理感悟。它名为“课”,但已突破了“课”的界限,室内室外,校内校外都可进行,可与班会、队会、晨会、科教文艺课等有机结合。它主要通过游戏、唱歌、讨论、演讲、小品表演等形式使“课”活动化。

2.心语沙龙

心语沙龙类似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但相比而言,心语沙龙的参加人数要少,一般8~12人左右。活动形式更显简约、宽松和灵活,时间上常利用课余进行,场所选择也十分自由。教师会确定一个主题,针对一个目标,组织一次沙龙活动。

3.心语小屋

心语小屋具有心理咨询、心理松弛、心理辅导、心理“充电”、心理活动等功能。学生走进心语小屋,目的是为求得心灵的更加美好,开发身心潜能,学会调节心理的技巧,解决成长中的烦恼,消除心理困惑,获得心理满足。

4.心育小报

心育小报是由学生自办的“手抄报”,也可在学校和班级的墙报、黑板报中开辟专栏。其宗旨是让学生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交流思想,同时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问题讨论和心理辅导。推而广之,心育小报又与学校的红领巾广播、小电视台相结合,充实校园文化内容。

5.心理信箱

心理信箱有两方面效用,一是可以加强对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教师要努力获得学生的信任,要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二是可以找出一些心理教育中共同的问题展开讨论,并为心育小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等提供丰富的素材。

6.心育雏鹰行动

雏鹰行动是少先队活动的一种形式,心育雏鹰行动是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作为一员参与其中,让学生在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中,加深了解,共同进步。

7.“心际”队员

由“心际”队员组成的学生心理小辅导员能在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中架设一道有效的桥梁。一方面,在心际交流中,有些教师不方便直接向学生说和做的,可以通过这些“心际”队员去完成,让他们发挥“二传手”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些“心际”队员也可以将学生的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而教师可根据这些反馈信息,了解到更多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出及时的反应。“心际”队员也是学生中互帮互学的骨干力量。

8.“心理热线”

“心理热线”是教师一学生一家长三方建起的连心纽带,通过“心理联系卡”、家庭走访、家长来校交流、家长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电话联络等多种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双方或三方、个别或集体相结合开展“心育”。“心理热线”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与一致,扩大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9.“心语日记”

结合中高年级学生有写日记、写周记的习惯,鼓励学生记“心语日记”(周记)。“心语日记”是学生心理宣泄和排解的场所,记载着学生心理认知和感悟过程,是反映学生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也是显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窗口”。教师通过浏览学生的“心语日记”,能摸清学生的“脉搏”,与学生展开对话,交流思想。

10.“心语赠言”

“心语赠言”是教师主动向学生的心理冲击。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除可结合每学年的“学生素质报告单”写操行评语外,可以单独设置“心语赠言”卡(由教师自制的卡更佳)。“心语赠言”要抓住时机,如在学生生日时、受到表扬获奖时、遇到困难受挫时、心烦苦恼时等等,也要选准火候,即冷热度要把握准确。“心语赠言”要重情感、重文采、重形式,可以是诗歌、名言,可以是书法、绘画,可以是工艺小制作,总之,是以“美”和“爱”来激活学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迸发出耀眼的火花,成为学生所渴望获取的“珍藏品”。

以上10种“模式”,是教师在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结晶。在实施心育过程中,我市倡导教师要不断提高、完善和发展教学水平,“模式”不能成为“程式”,而要产生更多的“变式”才有意义。

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第5篇

1.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1校园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1.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1.3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1.4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2.1教师要尊重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

2.2教师不可有私心。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

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2.3教师要讲诚信。“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同事无所顾忌地乱扯„„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以说谎,我们们怎么不可以呢?

3.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3.1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

3.2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4.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第6篇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心理品质明显下降,有不少学生心理上存在着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轻生、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的和谐、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教育方法和社会家庭环境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综合性矛盾,只有了解了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学习竞争激烈,面临升学就业的压力过大。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很多家长和老师要求学生十分高,为了让学生学文化知识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把学生置身于“题海”中,加大学习量,终日“考考考”,“分分分”,致使学生吃消不了,成天忧心忡忡,一旦成绩落后轻则挨骂,重则挨打,学生心理负担重,或以为自己蠢笨,理想灰色,从此消沉忧郁,丧失斗志,破罐破摔;或选择过激行为,如自杀、杀双亲、杀师长、杀同学。

教育不适当,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被教育者深受教育者的影响。学校教育在预防和矫正学生不良心理品质方面起主导作用,但由于有些教师对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了解不够,特别是在教育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当学生需要爱心,理解、尊重时,有的教师反而冷言冷语,挖苦,讽刺、甚至让学生当众出丑,势必使他们难堪,甚至无地自容,更有个别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和心灵虐待,用直接的或间接的手段给学生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它会产生自卑、逃避、反抗、逆反、报复等不良心理行为,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如一教师因某学生上课迟到,不仅责骂他,而且当众侮辱其父母,致使该学生对老师敌视仇恨不能自拔,最后走向杀师之路。

社会家庭环境因素,学生适应不良而成为心理问题。由于学生不能全面认识社会,对目前社会的一些现象无法理解,缺乏辨识能力。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侵蚀着青少年,学生盲目模仿,造成了一些学生的不正常心理和非科学的价值观。而在学校所学习的社会科学又仅仅限于考试内容,不能全面满足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需要,致使心理非常空虚,随意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填补空虚的心灵,加速了其心理品质和人格变异。此外,由于受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心理表现异常。如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化”,表现出家庭中的霸道作风,养成任性、抗拒和目中无人的非健康心理。家庭经济困难,家庭变故等也会严重破坏一些学生的心理平衡,容易产生痛苦、抑郁、脆弱、自卑、孤僻等的心理问题。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些家长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其子女势必受到这些不良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更有些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步,打破了学生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致使生理和心理发展不同步,极大地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就连我们的一些家长和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

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应从多方面做工作。

一、扭转应试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统一思想、统一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扎实开展素质教育的宣传工作,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目前社会各方面不一定都完全理解支持,因而难度较大,社会应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大力宣传素质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层层落实。要改革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校长、教师、学生的考核体系,打破用升学率评价学校的枷锁,广大师生从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彻底解放出来,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办学实际,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制定出自己的评价制度,在实践中大胆地走出一条素质教育之路。同时,要对现行的课程、教材、教学大纲进行改革,必须将体现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列入大纲,进入课堂,减轻学生负担,对升学考试制度改革,实行“分层分流”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层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学习有困难者,适当增加较实用的知识,帮助其学习一技之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拓宽成才和就业的渠道。

二、教师素质,强化师德建设

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有赖于适合他们身心规律的教育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理智与情感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当今时代,社会发展对人的个性与创造力的要求越来越突出的条件下,在教育过程中创造一种使学生的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处于和谐状态的友好、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气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要营造这样一种环境气氛,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真诚地爱,对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感以及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素质,强化师德建设。教师用美好的情感投入教育活动,调节师生关系,促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和思想沟通,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愉悦,自由,人格的尊重,获得知识的满足和探索的乐趣,从而在不自觉中获得心智、情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特别是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教育中,更应提高教师素质,重视心理辅导,训练及心理知识的学习。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之间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要做到不歧视、不讽刺、不放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信任他们,从各方面给予他们必要的关心和照顾,有效消除他们的心理对抗,激发他们的进步、创新、求学的热情。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要利用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主阵地的教育优势,首先通过教师的教书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从行为习惯上严格要求规范自己,制订短期强化训练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克服教育,养成、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上海市一中学确立以“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为突破口,以面向全体学生及学生每一个方面为对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科研目标,确立激发“六种心向”(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自强心、爱心、公正心),培养“八种精神”,训练“十二种能力”,形成“八种行为习惯”,从而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其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介绍一些预防和缓解心理压力的好方法,教会学生自我调节情绪(如情感宣泄法、情感转移法、自我安慰法、心理补偿法等)。通过各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设置教育情境,教师有针对性积极疏导,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教或互教,使教育在潜而默化之中形成。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再次开展心理咨询,运用心理咨询技术中的“咨询诊断——矫正治疗——反馈养成”三个阶段实施,扫除学生原有的心理障碍。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教育网络,充分发挥教育作用

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第7篇

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是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心理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耐挫能力的培养、优良性格的培育、心理适应与调适能力的培养、人际关系的指导.应采用多种途径和措施,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实施全员参与、全方位结合、全过程参与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作 者:黄巧香  作者单位:郴州师专,初等教育系,湖南,郴州,423000 刊 名: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YANG UNIVERSITY 年,卷(期): 1(4) 分类号:B82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发展  

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第8篇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普遍发展, 决定教师不仅仅是文化的传递者, 还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 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心理保健工作, 也许不是教师的丰要任务, 但教师绝对是学生直接的心理医生之一。如果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的辅导和咨询工作, 就收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而且会向社会输送有心理障碍的人才, 马加爵就是典型的例子。所以, 教师要明晰自己肩上的重任和使命, 努力提高自己, 尽心尽力, 尽职尽责地为社会培养健全的公民。如何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 已成为学校教育研究不可缺少的课题, 尤其是技工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为重要。

第一, 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健全心理档案。技工学校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波动期、人生观的形成期, 他们面临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困惑等问题, 为解决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 我们要搞好个案分析, 追踪调查了解学习的家庭状况, 分析诊断出问题的原因, 然后进行心理矫治, 并及时做好记录, 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掌握学生的心理脉搏, 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学校应把心理辅导列入课程计划,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 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逐步得到健康的心灵培养, 塑造完美的个性形象。

第二, 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努力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对离异家庭的孩子和孤僻内向的孩子, 开展“手拉手献爱心”活动, 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耐挫力。可以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手抄报, 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台、百叶窗;还可利用广播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些人际交往中的基本礼仪和语言表达的技巧, 帮助学生学会交往。形成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氛围。

第三, 要开展心理咨询, 为学生排忧解难。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有效预防心理疾病和排除心理障碍的基础和依据, 对德育、智育、体育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所以,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代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于独生子女的家庭, 他们的心理素质问题也就更为突出, 提高其心理素质的任务也就更加紧迫, 学校心理咨询可通过已有的经验, 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消除心理障碍, 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使他们的情绪稳定、状态积极, 各智力要素处于最佳程度, 学习的效果自然会大大提高, 从而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校不但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而且每周对外开放一次, 举办“心灵有约”信箱, 通过咨询面对面反馈, 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烦恼问题、考试焦虑问题等。

第四, 利用学校体育, 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中发现, 体育活动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应该得到有效利用, 结合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首先要构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成立大学生体育俱乐部, 开展体育文化周活动, 开展校际间体育的交流。再次要结合体育教学内容,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 要努力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 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开发学生的智力, 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情绪。最后要结合体育锻炼项目的特点, 加强心理引导, 纠正学生的心理缺陷,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结合体育竞赛活动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与进取的精神。

第五, 要开好家长会, 优化家教环境。家长是孩子成长的向导,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是培养孩子健康情感、良好习惯、优秀品质的重要基地, 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极大, 对心理障碍的产生或消除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 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培训, 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掌握一些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和技巧, 使更多的家长从传统的家教观念中走出来, 与家长齐心合力,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 也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让他们认识到: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 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 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 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 充满欢乐和信心, 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从而保证他们身心都得到健康地发展。使学生在学校得到良好教育的同时, 又能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得到强化, 从而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较快的发展。

第六, 要强化班主任培训, 解决班级突发事件。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矛盾, 就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 要依据班级学生存在的共同性的心理困惑或这个年龄阶段学生存在的共同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 对偏离心理及时矫正。由此, 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培训甚为重要, 课堂教学中心理问题会随时产生, 学生在课堂上不自觉流露出的心理现象也会随时出现, 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行为, 利用心理学原理, 利用教育机智给予解决, 班主任掌握了心理健康知识, 就会随时解决班级的突发事件, 从而做好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

总之, 技工学校学生心理素质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有待开发, 这需要全体教师达成共识, 采取多种方法, 通过不同途径, 对学生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多种途径地进行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 才能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 逐渐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使技工学校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培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及成因, 针对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从教育与发展的角度提出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上一篇:“力量”观后感下一篇:设备技术员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