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海洋大省优势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2024-05-30

发挥海洋大省优势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精选6篇)

发挥海洋大省优势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第1篇

发挥海洋大省优势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专家座

谈会发言摘要

发布时间:2011-10-2

2信息来源:

编者按 刚刚闭幕的省委五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海南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决定》提出,要发挥海洋大省的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由省海洋与渔业厅主办、省社科联联办的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专家座谈会日前在海口举行,旨在贯彻省委五届三次全会精神,谋划海南海洋经济的长远发展。专家们围绕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加强南海区域合作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话题展开研讨,对如何发展海南海洋经济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现摘要刊发专家发言观点,以飨读者。

发展战略

实施六大工程 确保海洋经济增加值五年翻一番

省海洋与渔业厅党组书记、厅长 赵中社: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海南的重要讲话,省五次党代会和省委五届三次全会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海南特色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落实好这些精神,就可以使海南经济跃上一个新台阶。今后五年,海南海洋经济将在前几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乘长风破万里浪,加快发展,努力实现五年增加值翻一番的奋斗目标。海洋经济增加值从2007年的231.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500亿元以上;水产品增加值从2007年的91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10亿元以上。

为确保奋斗目标的实现,我们将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实施六大工程。第一,调整发展方式。从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并举,逐步向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变;淡水养殖与海水养殖并举,逐步向以海水养殖为主转变;近海捕捞与外海、深海捕捞并举,逐步向外海深海捕捞为主转变。第二,调整生产关系。发展渔业合作社、罗非鱼协会,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形成种苗、饲料、养殖、加工、出口罗非鱼养殖产业链条。第三,强化统筹海洋经济职责,协调各方力量,形成统一合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落实海洋功能区划,加大海域管理力度;提前介入、积极推进围、填海等海洋工程项目;第四,强化海洋公益。搞好生态保护。抓好海洋环境保护,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监察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益服务。要通过实施精养工程、耕海牧鱼工程、大船工程,围填海工程、科技兴海工程、强本固基工程等六大工程,保证实现五年翻一番的奋斗目标。

实施再造“海上海南”战略

省委党校唐镇乐教授:依托海南丰富的海洋资源,再造“海上海南”,将海南建成海洋经济强省,这是海南800多万人民的愿景。

立足海南省情,我们要改变单一的陆地式发展战略,创新“陆海并举”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实施再造一个或若干个“海上海南”的发展战略,这是海南的优势所在、希望所在。海南不能再守着南海这巨大的蓝色聚宝盆叫穷。再造“海上海南”,实现海洋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转变,关键是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以海洋渔业为突破口,改造捕捞、养殖、加工等传统海洋产业;以科技型产业为主导,提升海洋经济第二产业;以服务型产业为方向,开拓海洋经济第三产业,建立相互促进、门类齐全、具有海南特色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多元化海洋经济新格局。

理论支持

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提供理论支持

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张学泮:海南海洋经济强省的建设,既为广大社科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又为社科工作者提出了挑战,赋予了神圣的历史使命。全省社科界要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关注海洋、研究海洋,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提供理论支持,更好地发挥“思想库作用”。

为此,社科界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理论优势和智力优势,认真总结和提升人类认识、开发、利用和管理海洋过程中,所形成的先进思想、观念、意识和心态,宣传普及先进的海洋文化。同时,社科工作者要加强联合攻关,深入研究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和现实问题,为海洋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尤其要针对海洋开发模式和发展方式、海洋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海洋产业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等问题,精心策划选题,组织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的联合攻关,推出一批直接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的有份量有影响的应用研究成果,努力提升社会科学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油气开发

立足油气资源开发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名誉院长张本教授: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要明确产业重点,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海南岛周围海域和南海海域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储藏量巨大,开发潜力很大,可发展成为成龙配套的工业体系,建设大型的油气综合开发产业化基地。油气综合开发业具有产业链长的特点,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发育,不仅可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能够带动配套项目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推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因此,做大做强油气综合开发业,是海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出“特”字,创新体制,扩大开放,尤其是要鼓励地方企业开发和国内外联合开发,将海南岛建成南海油气综合开发基地。这不仅有利于强省强国富民,而且有利于捍卫南海的海洋权益。

开发海上油气 建设美好海南

中海石油海南天然气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霍燕宁: 海南油气资源丰富,海上油气资源的加工利用将促进海南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海油经过多年的努力,先后在海南岛及其周边海域发现了丰富的油气储量,并成功开发了崖城13-1气田、东方1-1气田,最近又建设投产了文昌油田群,乐东气田正在建设中。同时,建设和运营了天然气化工等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能源化工项目,为海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在油气开发方面,要延长油气加工的产业链,增强服务业、辅助产业,将油气化学工业的每个加工过程的利益更多的留在省内,注意产业的搭配,在加工深度上多作文章,开发生产出高端的产品,使岛内的县域经济、镇域经济、个体经济随着大企业的进入得以发展,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区域合作

加强南海区域合作 助推海洋经济

中国南海研究院副院长朱华友:南海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是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

自由贸易区建设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在多边或双边自由贸易区协定下,通过制订更优惠的政策措施,来推动参与方经济的发展和共赢已成为一种趋势,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泛北部湾等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都给海南提供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对海南而言,要善于利用这些合作机制,加入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加速海洋经济的发展,如探讨建立南海海洋经济论坛、建立南海区域性水产品交易市场等。

海南已成为南海的海上石油、天然气钻探前沿基地,是南海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必经地,地理和区位优势比较明显,这是寻求区域合作的特有优势。另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也为南海区域海洋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海南省是我国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随着洋浦保税港区的封关运行,将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南海油气资源共同开发的加快进行为海南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海南应加快南海油气开发基地建设。

产业结构

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海南大学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所宋贤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探索如何推进海南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进程,是推动我省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目前,海南省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海洋产业高级化程度低。海南海洋一、二、三产业之间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二、三产业发展滞后。

优化海南海洋产业结构的总体思路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海洋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广泛运用海洋科技,推动我省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继续优先发展海洋渔业,确立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作为我省海洋主导产业并以此推动海洋三次产业的协调持续发展,构建环岛“蓝宝石”海洋经济圈。

一是调整海洋捕捞结构,发展远洋捕捞。实施科技兴渔战略,提升传统产业科技含量,逐步实现渔业现代化;二是选择和确立主导海洋产业,推动非主导海洋产业发展,促进海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我们确立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为我省主导海洋产业。通过大力发展油气业,推动我省一、二、三海洋产业的协调发展和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海洋旅游业

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陈扬乐教授:海南岛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阳光、海水、沙滩、绿色和空气五大休闲度假旅游要素俱全,这是海南发展海洋旅游业的独特优势。然而,海南海洋旅游业发展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因管理不善导致环境污染、旅游产品低层次雷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海南应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海洋旅游业,使之成为海洋经济的一大亮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快制定高起点的海洋旅游发展规划。重点针对海滨环境特点和海洋旅游的独特性作出长远规划,避免海洋旅游开发的盲目性。同时,要集中力量建设好大项目。在海洋旅游发展中,应集中有限的资金,建设规模大、品位高、能够体现海南海洋资源特色的项目,杜绝资金分散、效益不高的项目上马。海南的海洋旅游要立足于高端旅游市场,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态经济的目标;其次,要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海洋旅游资源的分散性,海洋旅游业对自然景观、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性,受其他行业发展、经济发展现状的制约性,以及海岸带地区的生态脆弱性,要求海南要成立高效、统一、协调的组织体系,对海洋旅游业的发展实施统一协调、统一指挥。

海洋科技

应尽快组建海南省海洋与水产研究院

省水产研究所所长李向民: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发展现代渔业,离不开强大的科技作支撑。但因种种原因,我省海洋与水产科技支撑体系较脆弱,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海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均于2002年转制,财政“断奶”,是全国省级水产科研、推广机构唯一转制的单位。为了增强我省海洋与水产研发能力,省委、省政府决定组建海南省海洋与水产研究院。恳请省编委尽快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明确省海洋与水产研究院的性质、职能、编制,省财政保证其科研、办公和人员经费。同时,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通过网络专家联结省内外知名学者,开展联合攻关,解决我省海洋与渔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

目前,我省水产苗种产业基础脆弱,良莠不齐,产业升级需要国家和省财政支持。建议投资在我省建设“国家级水产苗种‘南繁’基地”和“热带水产苗种繁育高新技术园区”,提高水产苗种产业的现代化、集约化水平。

构建海洋科技研究开发体系

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人王道儒:目前,海南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滞后于全国其他沿海省市。我们应认真总结建省20年来我省海洋科技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实现海南省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

为此,我们应加强对海南海洋资源依托型海洋科技的研究开发,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选择能在短时间内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的资源型技术领域或项目开展科研,如油气深加工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特别要运用生物技术在渔业优良品种育种、无公害水产品的精深加工、海洋新型药物的研制开发等方面有大的突破。同时,要建立强有力的海洋科技研究开发体系,充分利用我省现有的海洋科研院所、海洋科技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做好运行机制的设计,实现人才、资金、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其成为海洋高科技研究开发的主体。

另外,要建立和完善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海洋高科技园区和开发区,形成产、学、研、管一体化的合作与激励机制,努力实现海洋高科技的产业化、商品化和国际化。

体制机制

完善行政体制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锋: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资源宝库,也是海南发展海洋经济的希望所在。我们要把南海作为海南未来的经济发展着眼点。

省委五届三次全会和理论研讨会刚刚闭幕,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进一步完善省管市县体制,让市县拥有地级市的权利,把市县能够办的事全部交给市县办。因而,如何完善行政体制,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要加快海洋经济的发展,关键在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各级政府都要加强对海洋经济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构,担负起海洋经济管理的工作职能。随着省管市县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扩权后市县的海洋管理面临着相当繁重的任务,沿海市县政府要成立海洋工作机构,强化领导、指导作用,赋予其实质性的职能,通过建立涉海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等,真正将海洋经济工作统起来,将涉海各产业部门统起来,改变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海洋经济工作的强大合力。

创新发展海洋经济的投资体制机制

省委党校副校长王和平:改善发展海洋经济的投资环境,创新发展海洋经济的投资体制机制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举措。

在机制体制创新方面,要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和环节,推行公示制和一站式服务。对资源消耗低、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应减少审批环节,加快审批速度。同时,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各类投资者依法平等参与海洋经济开发。鼓励和引导海洋经济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股权置换以及资产重组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及地方金融机构增加对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制定扶持民间投资的财政、信贷等政策,鼓励民间投资。

海洋环保

实施海洋环保工程 保护海洋生态

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院长毕华: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资料显示,海南省管辖海域海洋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但部分港湾和江河入海口邻近海域仍有污染现象,部分海洋功能区环境也存在一定污染,海洋赤潮灾害发生次数增多,陆源污染物仍是影响海洋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海南海洋环境保护仍面临较大压力。

为此,我们应加强海洋污染控制与管理,实施海洋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一是近岸湿地恢复和生态保护工程。重点保护红树林、河口区等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湿地资源,严禁沿岸工业污水超标排放,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和海上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建设近岸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农业水土综合整治工程、海防林恢复建设工程。

二是近海生态养殖工程。推广深水网箱技术,使养殖区逐步向港湾以外深水海域发展,压缩近海港湾内传统养殖规模,减轻近岸养殖污染。并改造一批专业化精养池塘,在提高池塘养殖效益的同时减少养殖污染。

三是加强海洋渔业生态保护建设,重点保护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鱼、虾、蟹、贝类,恢复和发展生物资源。

四是生态灾害防治工程。建立重要河口、海湾海洋生态监控区,加强现有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河口生态区建设,实施河口环境整治与生态恢复。

岸线管理

科学合理高效节约使用海岸线

洋浦经济开发区管理局夏明文博士:海南是个海岛省份,海岸线是比土地更稀缺的宝贵资源。如何更好地使用海岸线,特别是深水岸线与城市公共岸线,对经济再次起飞的海南尤其重要。

目前,我省岸线利用不够合理,需要我们正视、思考和解决,做到科学合理、高效、节约地使用岸线。

建议我省根据新的发展形势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做好几个重点临海开发地区(洋浦、老城、海口、八所)的相关前期基础性工作,及时编制或调整海岸线使用规划,并与区域总体规划相协调。另外,重点临海开发地区,要科学合理地统筹使用海岸线,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兼顾,坚持岸线与陆域利用相结合,坚持使用、开拓与保护并重。

同时,要尽快制定明确的临海项目使用岸线的条件标准与具体程序,并理顺好几个涉及岸线利用审批单位的关系。并尽快成立省或重点开发地区的岸线利用技术专家组。凡临海项目,先由专家组研究论证提出意见,再进入决策审批程序。建议我省成立协调机构,制定相关岸线管理制度,并适时转为地方立法。

此外,我省也要尝试利用市场机制,像土地一样对海岸线(含一定陆域或海域)实施“招拍挂”出让制度。

港口经济

以港口业带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海南分院院长续建新:港口是走向海洋的基础,港口的发展,还能带动仓储、运输、物流、加工、贸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海南是个岛屿省份,98%的货物通过港口进出,从这个意义上说,港口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命脉。

然而,目前海南码头基础设施较落后,结构不合理,泊位吨级较小,港口海岸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加快海南海洋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发展港口业。

海南省港口规划的经济目标是以加快港口发展建设为主线,优化港口布局,提高码头吞货能力,调整泊位,以海峡轮渡、集装箱、煤炭、石油及制品、铁矿石、商品、汽车运输系统为重点,形成沿海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港口体系。到2010年,海南省港口适应度将达到1:1.15,吞货能力达到9600万吨。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侯小健 整理)

发挥海洋大省优势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第2篇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航空运输以其高效、安全、快捷的特性成为交通运输行业的先锋。依托机场特别是国际性大型机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聚集和辐射,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并着力培育由此衍生的高端产业,已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中国第五、跻身

世界百强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整个四川乃至西部对外开放的窗口,其带动成都、辐射西部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充分依托空港优势,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构筑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战略平台,培育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和新增长极,已成为双流提升产业能级,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战略任务。

依托空港优势,抢抓发展战略机遇

(一)从外部条件来看,双流发展临空经济恰逢其时

首先,中国将加速进入“航空时代”。民航业的快速发展,为临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临空经济必将成为带动双流这种内陆型航空枢纽城市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其次,成都将成为国际化大都市。随着西部大开发的纵深推进,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将成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并与重庆一起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作为成都未来的南部新城,双流必将迎来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飞跃。第三,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将战略升级。随着机场扩建和第五航权争取,双流国际机场作为国家级枢纽机场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成都将因此成为中国航空“第四极”。

(二)从自身条件来看,双流发展临空经济得天独厚

一是拥有枢纽机场。双流国际机场是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功能最齐备的机场,现已开通国内航线110余条,国际航线9条,国际包机航线20余条。2005年,旅客吞吐量1400万人次,货邮行吞吐量32.4万吨。机场的枢纽地位和强大功能,形成了发展临空经济的基本要件。

二是经济基础较好。双流已连续11年位居四川省“十强县”榜首,连续6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名列全国第44位。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生产要素的聚集和组合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发展临空经济的外部基础。

三是产业发展成熟。近年来,双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高水平打造产业发展平台,加快产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目前,以机场为中心、周边2公里为半径的临空经济发展区已初具雏形。同时,形成了以生物制药、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新型材料五大主导产业为支柱的县域工业体系,一批具有临空经济属性的产业已在机场周边聚集并形成一定规模。另外,物流、商贸、金融、会展、旅游、总部、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三次产业快速、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四是区位和交通等综合优势突出。随着成都中心城市向南发展,双流已被整体纳入成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将成为成都未来的南部新城。新的城市发展规划,将更加有利于双流吸纳和承接成都中心城区产业辐射和转移,加快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步伐,加速融入成都中心城市。

突出临空指向,推动产业能级跃升

(一)强化临空经济的战略方向,推动县域经济临空化

一是明确临空产业在县域产业体系中的龙头和主体地位。将发展临空经济作为“十一五”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以临空产业发展带动非临空产业升级为着力点,以临空服务业、临空制造业两轮驱动为突破口,促进资源要素配置向临空经济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倾斜,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三次产业协调互动发展。

二是高水平编制临空产业发展规划。在深入分析双流临空经济的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和产业链关系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发展临空经济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产业配套等进行系统策划和规划。构建以航空物流业、临空服务业、临空旅游业为先导,以临空制造业、商贸流通业为主导,以都市农业、房地产、教育、文化等产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

三是加强政策引导。研究借鉴国内外国际机场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引进一批知名航空公司和临空经济龙头企业,带动临空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临空产业集群。在现有财税优惠政策基础上,设立“临空经济企业孵化基金”、“临空产品开发基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推动现有企业向临空型企业配套和转型,促进产业结构整体优化和能级提升。

(二)优化临空经济的产业布局,推动临空经济圈层化

一是依托空港,建设以机场为核心的临空经济功能区。强化“区港一体”的发展理念,增强机场对县域经济的带动能力,大力发展航空工业及临空商业、临空商务

等配套产业,打造双流临空经济的先导阵地和前沿堡垒。

二是功能互补,建设以三大产业发展平台为主体的临空经济核心区。加快完善以省级重点经济开发区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成都国际性枢纽型园区成都航空物流园区和双流县现代商贸集中发展区为主体的“三大园区”的基础设施,提高配套服务功能,与机场形成深层次综合开发格局。以“三大园区

”为载体,突出招商引资的临空指向,促进五大主导产业集中集约发展,加快光机电、新材料、食品、医药等优势产业向新型临空工业改造和转型,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临空产业集群。

三是立足城市发展,建设以双流北部城市组团为主体的临空经济配套区。要借鉴上海虹桥等地区发展“都市型临空经济”的经验,立足“再造成都”,按照未来成都中心城区的标准,高起点、大手笔搞好城市发展规划,在空间架构、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建设档次等方面全面对接成都中心城市。要以统筹东升、华阳“两城”建设为龙头,带动西航港、九江、彭镇、公兴、黄甲、胜利、中和、正兴、万安等北部城镇加快发展,提高东升、华阳两大城市组团的整体承载能力,尽快承担中心城区部分城市功能,为临空产业及相关高端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创造条件。

四是立足区域互动,建设以双流南部片区为主体的临空经济辐射区。按照“以特取胜、错位发展”的思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锦绣东山生态观光走廊、蜀风牧山文化旅游走廊、麓山大道国际社区走廊“三走廊”的打造,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创汇农业、文化旅游、运动休闲、高档住宅等临空产业。

有效利用资源,提供发展重要保障

(一)积极对上争取,充分利用政务资源

立足充分发挥双流国际机场作为四川省、成都市联系世界的桥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平台、培育新兴产业的载体和展示对外开放形象窗口的作用,争取省市将临空经济纳入重大发展战略体系,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站在更高层面对临空经济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科学定位,统筹规划,整体打造。

(二)加强与机场合作,充分挖掘机场资源

超越体制机制约束,加强与国家民航总局、机场集团公司的沟通和协商,与机场建立面向未来的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协调互动的发展模式。在规划衔接、土地利用、产业政策、基础设施、拆迁安置、社会福利等方面加强与机场的对接和配合,大力支持机场扩容提质。采取合作开发的模式对临空经济区进行分层开发,给予机场充足的发展空间和合理的开发权益,充分调动机场的积极性,促进机场与地方的深度合作和互利共赢。

(三)强化市场运作,充分借力市场资源

大力发展临空经济,迫切需要资金等市场要素的快速聚集,必须充分借力市场资源,运用市场手段促进资源要素整合利用,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加快市场化配置资源。灵活采取BT、BOT、T—BOD、特许经营权融资等方式,引进市场主体对临空经济发展区实行连片打造,配套开发,实现多渠道融资,专业化打造。

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加快基础配套,提高承载能力

按照“对接成都、统筹推进、适度超前”的原则,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承载能力。一是优化交通网络。强化成都中心城区、双流北部城市组团及“三大园区”相互间的交通联系,着力优化产业聚集区、商务配套区、生活配套区路网结构,尽快形成城乡一体、水陆空铁立体互动的交通网络,进一步实现与成都中心城区交通的全面接轨。二是完善能源体系。按照打造南部新城的要求,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岷江水厂二期、东山牧山供水工程及输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和保证能源储备与供给,增强临空经济发展的能源保障。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设。针对临空经济时效性、高效性的特点,加快通讯、电子信息网络建设,尽快在临空经济功能区、核心区、配套区实现互联网、通讯、有线电视“三网”融合,打造“数字双流”,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四是改善人居环境。在东升、华阳、西航港及“三大园区”等人口和产业密集区域,合理布局商业、公交、餐饮、健身、娱乐等生活设施,提高区域综合配套功能,着力打造一流人居环境。

(二)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投资环境

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行政许可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开通临空产业发展“绿色通道”,实现“一条龙服务”,满足企业高质量、高效率、全方位的公共服务需求。组织聘请有关专家组成智囊团队,深入研究国内外临空经济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动态,结合双流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决策建议,为发展临空经济提供科学指导。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主动顺应发展潮流,充分发挥空港优势,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一座现代化的“中国西部航都、成都南部新城”将在双流大地崛起。

发挥海洋大省优势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第3篇

充分认识制定和实施海洋功能区划的重大意义

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是《海域使用管理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两部法律共同确立的一项基本制度。根据体现国家主权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海域使用管理法》在第四条中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使用必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海洋功能区划是制定海洋环境保护规划、选择入海排污口、设置陆源污染物深海离岸排放排污口、兴建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科学依据。由此可以看出,海洋功能区划具有规范性、约束性的法律特征,无论是用海者还是管理者,都必须充分尊重它的法律地位与作用,自觉增强法律意识,按照海洋功能区划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和划定的海洋功能区来组织实施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使海洋开发活动与海域区位、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和开发利用的要求相符合,使海域使用综合效益与区划设定的功能目标相一致,从而有效实现用海需求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人与海洋相和谐的目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海洋功能区划制度的实践,不仅带来了人们用海管海思想观念的转变,而且促成了人们用海管海行为方式的进步,它与海域权属管理、海域有偿使用基本制度共同作用,有力地扭转了我国海域使用“无序、无度、无偿”的局面。《海域使用管理法》颁布后,国家海洋局迅速启动并完成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的编制工作。在报请国务院批准实施后,又加紧推进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报批工作,很快形成了全国范围内区位清楚、功能清晰、目标明确的海洋功能区划布局。2002年以来,各级海洋管理部门以贯彻落实《海域使用管理法》为契机,以海洋功能区划作为开展海域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等海洋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有力抓手,完善制度,强化措施,积极推进海洋管理工作上台阶、出实效,基本实现了“建立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海洋开发利用秩序,实现海域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海洋需求”的区划目标,有力发挥了统筹协调行业用海、规范海洋开发秩序的重大作用,有效促进了海洋产业布局和结构的优化,使第一产业用海得到了全面提升,二、三产业用海得到了大力支持,有力促进了海洋经济发展。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10%,海水产品产量比2002年增加26%,沿海港口年货物吞吐量比2002年增加228%,海洋油气年产量占全国油气年产量的近20%,滨海旅游业增加值约占海洋产业增加值的22%,已经成为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当前,我国海洋事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国家“十二五”规划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沿海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海洋开发利用的范围和强度不断加大,涉海行业用海矛盾日益突出,陆源和海上污染物排海总量不断增长,海洋防灾减灾和处置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形势严峻,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依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解决我国海洋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面临的矛盾与问题,促进海洋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解决这些问题,其根本途径,就是要进一步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统筹协调海洋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继续深化对海洋功能区划法律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毫不动摇、毫不松懈地维护其作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法定依据的严肃性、权威性,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懈努力,奋发有为,使海洋开发利用更加有序,海洋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海洋产业布局更加优化,海洋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准确把握海洋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年~2020年)》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实现规划用海、集约用海、生态用海、科技用海、依法用海,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规划用海”就是要严格依据海洋功能区划审批项目用海,充分发挥围填海计划的宏观控制作用;实现“集约用海”就是要实行集中适度规模开发,遏制粗放用海方式,提高单位岸线和用海面积的投资强度;实现“生态用海”就是要以生态友好、环境友好的方式开发使用海域,尽可能把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减轻到最低程度;实现“科技用海”就是要着力加强海洋科技支撑和监视监测,提高海域管理科学决策水平;实现“依法用海”就是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维护海域使用秩序中树立海洋管理的法治权威,在保障合法用海权益中树立海洋执法的良好形象。

按照“五个用海”的指导思想,《区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6个方面的目标:一是增强海域管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海域管理的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不断完善;二是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扩大海洋保护区面积;三是维持渔业用海基本稳定,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四是合理控制围填海规模,围填海控制面积符合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总体要求和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五是保留海域后备空间资源,严格控制占用海岸线的开发利用活动;六是开展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6个目标相互关联,有机统一,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海洋空间资源的总体需求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在海洋管理和开发利用活动中的生动体现和实践运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陆海统筹,推动陆海协调发展。《区划》把陆海统筹作为编制的重要原则,提出根据陆地空间与海洋空间的关联性,以及海洋系统的相对独立性,统筹协调陆地与海洋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区划》要求实行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明确了围填海及形成土地的管理措施,为陆海协调发展确立了政策和方向。同时,《区划》在编制过程中与沿海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及有关规划进行了充分衔接。

第二,实施功能管控,优化海域资源配置。《区划》按照自然属性为基础、科学发展为导向、保护渔业为重点、保护环境为前提、陆海统筹为准则、国家安全为关键等6项基本原则,确定了四大海区及29个重点海域的主要功能和开发保护方向,为优化配置海域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三,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海洋可持续利用。《区划》明确了各类功能区的海水水质、海洋沉积物、海洋生物质量标准,提出了控制陆源污染、加强海洋环境风险管理、全面开展海域海岸带综合整治、大力推进保护区网络建设等措施。同时,《区划》为海洋可持续发展储备战略资源,提出了保留区面积和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等控制指标。

第四,创新围填海管理,实现集约节约用海。《区划》提出实施差别化的海域供给政策,制定各类建设项目用海控制标准,适时调整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加强区域用海整体规划、整体论证、整体审批和整体围填海管理;严格执行围填海计划管理制度;加强对围填海项目选址、平面设计的审查,引导围填海向离岸、人工岛式发展;推进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

第五,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区划》提出要保障渔民生产生活和现代化渔业发展用海需求,并针对农渔业区制定了详细的管理措施。在工业与城镇用海区中提出要保障社会公益项目用海,维护公众亲海需求;新建核电站、石化等危险化学品项目应远离人口密集的城镇。

目标既是努力方向,也是工作要求。目标所蕴涵、反映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不仅应成为我们履行海洋管理职责、谋求海洋开发利用活动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协调统一的思想理念,更应成为我们关注海洋、热爱海洋、开发与建设海洋的自觉遵循。海洋行政管理部门、沿海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涉海用海单位,一定要站在实施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高度,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海洋功能区划的目标要求,真正使其成为地方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布局、调整海洋经济发展结构、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指导,成为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履行职责、依法行政的行为准则,成为广大涉海用海单位开展海洋开发利用活动的制度规范,认真负责,扎实工作,为全面实现海洋功能区划目标作出积极努力。

深入抓好海洋功能区划的贯彻实施

贯彻好、实施好《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年~2020年)》是海洋行政管理部门、沿海地方人民政府和广大涉海用海单位的共同责任。我们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高度自觉,统一思想认识,采取切实措施,认真抓好《区划》的贯彻实施。当前,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认真开展《区划》学习宣传工作。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要把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区划》的批复精神,把学习、宣传和贯彻《区划》作为海洋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多层次、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做好海洋功能区划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大力营造贯彻落实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是全力推进省级海洋功能区划报批工作。沿海各省(区、市)海洋管理部门要根据《区划》要求,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海洋空间环境自然属性,组织修改完善省级海洋功能区划。沿海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加大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协调力度,形成合力,密切配合,尽快完成省级功能区划的报批工作,尽早发挥海洋功能区划在引领与支撑、服务与保障地方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三是认真落实《区划》提出的实施保障措施。要采取保障海洋功能区划实施的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等手段,对《区划》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和监督检查。建立全覆盖、立体化、高精度的海洋综合管控体系,不断完善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加大海洋执法监察力度,整顿和规范海洋开发利用秩序。

四是努力健全海洋功能区划体系。要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不断完善以海洋功能区划为基础的功能管制和规模控制制度,调整完善现行相关政策及规划,建立健全保障海洋功能区划实施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体制机制、技术支撑和跟踪评价制度,把贯彻落实《区划》的各项技术工作和措施保障工作做实做细。

五是要及时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区划》的全面贯彻实施,深入开展海域管理与海洋功能区划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并针对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强化政策指导,跟踪问责问效,着力研究解决,确保《区划》实施的稳定性和长效性。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年~2020年)》确立了“十二五”时期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海洋空间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的基调和目标。可以预见,随着《区划》的深入贯彻实施,随着海洋功能区划制度的日臻完善,海域资源配置一定会越来越合理,海域资源利用一定会越来越集约,海洋空间布局一定会越来越规范,海洋工作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空间也一定会越来越广阔。

发挥生态优势 建设海洋强省 第4篇

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规合一”被写了进去。作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全国唯一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海南下一步将如何发展,成为了“两会”的焦点之一。

履新海南之后,刘赐贵多次强调:“海南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是用钱买不来的,我们每一届政府都要努力把海南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发展好,任何的开发都要以保护生态为基础。”

最近几年,海南省在实现经济稳步较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初步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过去五年,海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3%。过去的五年也是海南省生態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环境质量保持优良的五年。健全完善了生态补偿机制,重点生态区域的市县不再考核GDP,中部生态核心区得到有效保护。海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2%,近岸清洁海水水质面积保持在9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9%。

刘赐贵此前曾说,企业、项目的开发可能出发点是对的,对地方税收也有贡献,但是有可能会对生态造成影响,不能因为几个项目就把海南的生态破坏了。

为此,2015年,海南省率先在全国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即对功能区、城镇、国土、林业、海洋、生态六个方面的规划统一到一个空间规划体系,将资源利用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作为《海南省总体规划》的底线和刚性约束,要求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布局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最大限度守住资源环境生态红线。

“这项改革是海南现实发展的诉求,也是长远发展的需要。通过‘多规合一’改革,从空间上划定了海南各类生态红线,提出了生态、环境和资源等方面的刚性约束指标,并对生态功能区、开发功能区及其他功能区进行分类管理,将生态管控落实到市县和具体地块,有力促进了海南的生态文明建设。”刘赐贵对记者表示。

作为海洋大省的省长,全国“两会”期间与网友互动时,刘赐贵特别介绍了海南近几年在海洋强省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他说,建设海洋强省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维护好我们的海洋权益,保护好我们的海洋生态,发展好我们的海洋经济。海洋经济在传统的产业方面,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提升。而在传统产业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发展现代海洋产业,高新技术应该在海洋产业方面得到体现。刘赐贵说,“海南很注重发展现代海洋产业中的产学研结合。去年,海南建立了热带海洋学院,这弥补了我们没有热带海洋大学的遗憾。”

刘赐贵告诉记者,建设国际旅游岛是海南的最大机遇和最强比较优势,今后要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总抓手,用好用足用活国际旅游岛特殊政策,以更大的力度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对于未来的发展,刘赐贵总结道,未来海南“十三五”的目标很明确,即“三大目标”与“三大愿景”。“三大目标”中第一个目标是和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目标是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第三个目标是建设美丽海南。“三大愿景”则是建设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

大力发展我国海洋碳汇经济的初探 第5篇

在这个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中,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本国的经济,然而经济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势必会引起环境问题的产生,其中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便与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尽管人们一直呼吁发展低碳经济,但是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了控制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恶化,《京都议定书》首次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世界各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进行限制。然而缓解温室效应仅仅依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不够的,减少空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主要有两种办法:减少排放和增加吸收,显而易见,我们还需要增加对空气中温室气体的吸收,即增加碳汇。

森林植被减缓气候变暖问题的作用以是众所周知的,并且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世界各国也正通过加强森林资源恢复和保护,植树再造林的方式增加森林碳汇。在低碳成为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今天,人们研究碳汇的目光多集中在植物方面。然而,相对这种”绿色碳汇”,通过海洋清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蓝色碳汇”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海洋碳汇,是将海洋作为一个巨大的容器,利用海洋生物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化的过程。实际上,海洋才是吸收二氧化碳的主体。有统计显示,占全球面积大约三分之二的海洋吸收了约93%的温室气体,通过海洋捕获和储存的碳,可以储存上千年,而陆地上仅仅只能被储存几十年或几百年。关于海洋碳汇经济,并没有资料给出具体的定义,本人认为,所谓海洋碳汇经济就是围绕海洋展开,为了实现海洋碳汇,并且在实现海洋碳汇的过程中创造出经济价值进行的经济活动。

2 国内外海洋碳汇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在海洋碳汇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前沿,并已探索出了陆海统筹海洋增汇的新途径。但就目前而言,这项技术的发展也并不完全成熟,仍然需要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海洋碳汇的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去研发相应的技术与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操作规程。此外,还需要建立起一个国际科学界都公认的标准,在将来真正发挥出海洋碳汇对低碳减排的服务功能,并以此发展国内外海洋碳汇的交易市场。2013年,全国海洋碳汇联盟”舟山海洋碳汇联合监测站”揭牌仪式暨合作洽谈会在浙江海洋学院(现更名为浙江海洋大学)举行。全球海洋碳汇联盟将秉承”自发、资源、共建、分享”理念和原则,瞄准海洋碳汇这一前沿领域,致力于实现建设”海洋碳汇联盟国际监测站”、打造常设海洋碳汇国际论坛和研究制定海洋碳汇国际标准等三大研发节点目标。

由于人们对海洋的碳汇功能认识较晚,国外目前实现海洋碳汇的项目仍十分稀少。迄今为止,二氧化碳的海底地质封存正在三个项目中进行:挪威的斯莱普内尔沿海天然气加工项目、加拿大的韦本强化采油项目以及阿尔及利亚的艾因萨拉赫天然气项目。不过关于海洋碳汇的评估方法或标准国际上仍是一片空白,但近年来,国际上对海洋碳汇的重视程度和研发势头表明,海洋碳汇必将纳入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成为一个涉及国际权益的热点领域。

3 大力发展我国海洋碳汇经济的重要意义

3.1 有助于展现承担国际低碳理念的大国担当

发展海洋碳汇经济与国际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指引方向,海洋碳汇具有巨大的经济前景,是关系到低碳经济的战略要地。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实现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必然选择。发展海洋碳汇经济不仅能够促进相关产业的节能减排、新能源技术的利用与开发,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对碳交易(碳排放)市场的有益探索和利用,对我国的碳交易市场机制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发海洋碳汇不仅是海洋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还是国际海洋强国的必争之地和经济增长点。当今世界,沿海各国生存、发展和强盛与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海洋息息相关,不仅在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沿岸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面临节能减排压力和环境问题的困扰,将海洋碳汇研发拓展到这些国家,发挥我国在海洋碳汇开发的优势和主导地位,不但能帮助对方解决难题,还可以促进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发展中国家外交关系的建立,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我国必须站在战略高度认识海洋,让社会公众意识到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3.2 有助于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召开,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发展海洋碳汇经济能够有效帮助我国解决海洋生态系统不断退化、资源日益衰竭、污染日趋严重的问题,我国公民必须树立尊重海洋、顺应海洋、保护海洋的生态文明理念,结合海洋碳汇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海洋碳汇的作用,将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首要位置放在资源节约、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自然恢复上,结合海洋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努力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最终构建和谐社会,美丽中国。

3.3 有助于推动海洋科技的创新提高

发展海洋碳汇经济必须要有坚实的技术支持,海洋科技与海洋碳汇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不管是减少碳排放还是增加碳汇都依赖于海洋科技,要实现海洋碳汇经济发展,走低碳发展路线就必须实现海洋科学技术的创新。要发展海洋碳汇经济势必要提高海洋科技的创新能力。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SCOR)”微型生物碳泵”科学工作组已经成立并展开研究。工作组的专家表明该项研究将十分有利于我国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增加我国在气候大会上的气候谈判筹码,增强我国影响力。

3.4 有助于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程度已远远超过海洋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海洋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人类必须加快开发海洋资源,转变海洋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作为21世纪主导的海洋经济,由于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所导致的资源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现代文明的生存根基。发展海洋碳汇经济,恰恰为解决海陆统筹发展过程中海洋资源环境问题提出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法。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大力发展海洋碳汇经济,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势在必行。

3.5 有助于推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海洋科技的发展能够为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资源配置最优化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扶持、发展依赖于科技的海洋低碳主导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实现海洋经济全面发展,迅速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实力。大力发展海洋碳汇产业能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比如传统养殖业通过碳汇技术转型成为碳汇渔业,使传统的海洋产业焕发生机与活力。

4 我国海洋碳汇经济发展的建议

4.1 建立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法律机制

结合我国国内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的需要,建立健全碳汇市场法律机制,同时鼓励地方与个人进行关于海洋碳汇产业的发展。哈佛大学校级教授乔根生(Dale Jorgenson)表示碳税可以对中国正在推行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起到补充作用,鉴于现在设计的全国碳排放权市场还不能覆盖所有的碳减排,对于全国碳市场没有覆盖到的行业或企业,可以通过征收碳税刺激企业进行碳减排,形成一个碳税和碳市场的政策组合拳。这意味着一部分减排尤其是大的高耗能企业的减排可以通过碳市场解决,而剩下的,比如小企业,可以通过碳税解决。

4.2 大力推进海洋碳汇技术创新发展

一是加强深水交换模式的研究,高效实现海洋物理泵的作用。首先要加大对收集空气中二氧化碳技术的研究,增强二氧化碳吸收能力;其次,提高海水物理固碳的技术,据了解在深海中,二氧化碳会与水结合,在气体表面形成一层外壳,这层外壳能够阻止二氧化碳与海水的接触,当海水的深度超过3000米时,这层外壳会变得更加稳定,即使最严重的地震或其他地球剧变,能够保证二氧化碳不会泄露。二是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未来低碳、固碳技术,海洋再生能源是最为重要的领域。只要对海洋蕴藏的海浪能、潮汐能、洋流能、海风能、海水温度差能和盐度差能等大量可再生能源充分开发,就可满足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转变我国的能源结构。

4.3 积极发展海洋碳汇产业

4.3.1 充分利用大面积荒芜的滩涂、荒芜的咸水地区大力发展海洋植物。

4.3.2 大力发展滤食型海水动物养殖。我国鱼虾贝藻等水产品海水养殖的总量占30%左右,其中80%是贝类,可以说整个海水养殖五分之四以上是贝类。贝类不需要进行人工喂养,而且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够吸收、凝聚、会聚二氧化碳,简称贝类养殖技术,也叫海洋碳汇渔业。

4.3.3 发展海洋循环经济的新模式,特别是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水养殖。利用海洋环境中食物链传递规律以及各种物理化学作用机制,在增强生物碳汇功能的同时,净化海洋养殖环境,提高养殖效率,实现对海洋空间资源的立体化开发。

4.4 培育海洋碳交易市场

国家有关部门开展海洋碳汇专项调查,建立国家海洋碳汇计量监测体系框架,实现对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汇动态的科学监测和分析,并建立海洋碳汇数据库,最终确定针对海洋碳汇的不同方面开发制定项目方法,为开展海洋碳汇自愿交易提供技术规范;探索海洋碳汇交易制度和建立海洋碳汇交易试点,强化海洋生态环境资源管理,建议国家发改委在即将全面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背景下,探索符合国情和国际国内交易规则的海洋碳汇交易模式,并考虑适时设立海洋碳汇交易试点。

4.5 参与国际碳金融与碳交易竞争与合作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海洋碳汇纳入国际碳金融市场已成为必不可挡的趋势。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碳金融市场竞争与合作,大力推动国际海洋碳汇评估标准和方法体系的建立,同时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促进碳金融市场形成,使海洋碳汇成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主流,并最终形成整个国际碳金融市场互利共赢的局面。

5 小结

海洋碳汇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经济发展方式,尽管目前仍处于萌芽阶段,但对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它符合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能够缓解全球气候危机,为全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旗推动作用。我国作为碳汇经济发展的领导者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努力推动国际海洋碳汇评估方法和体系的建立,加强与其他的国家关于海洋碳汇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实现全球经济大繁荣。

摘要:随着气候问题日益严重,逐渐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使低碳经济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指导方向,世界各国积极探索低碳化措施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碳汇和海洋碳汇是实现碳汇的两个重要方式,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海洋碳汇经济的概念,国际国内海洋碳汇经济的发展现状,发展海洋碳汇经济的意义以及对今后我国应该如何发展海洋碳汇提出一些简单建议。

关键词:海洋碳汇,海洋碳汇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冬兰.蓝色碳汇:海洋低碳经济新思路[J].中国渔业经济,2011(6).

[2]肖乐,刘禹松.碳汇渔业对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和实际意义碳汇渔业将成为新一轮渔业发展的驱动力——专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启升[J].中国水产(8).

[3]孙加韬.中国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10(4).

[4]张蕾.中国海洋碳汇渔业产业发展研究[J].商情,2014(28).

[5]孙吉亭,赵玉杰.我国碳汇渔业发展模式研究[J].东岳论丛,2011(8).

[6]邓刚.对碳汇渔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

发挥海洋大省优势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第6篇

关键词:汕头,优势,低碳经济

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召开期间, 汪洋书记参加汕头组讨论时要求汕头市要认真思考和回答好三个问题:一是“这30年, 特区干了什么?”;二是“迎接特区30周年, 特区要做什么?”;三是“今后30年, 特区还能再干什么?”, 围绕第三个问题:今后30年, 特区还能再干什么?在新形势下, 结合汕头市的实际, 笔者认为今后30年要发展以提高碳生产力为标志的低碳经济, 供大家探讨。

一、充分认识汕头的环境现状, 增强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感

汕头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摆脱不了粗放、高消耗、低效率的方式。从汕头当前的环境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现状看, 近年来, 大气、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略有下降, 但污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 部分直排环境的污染源未能做到全面达标排放;燃煤型污染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于城市化进程, 农村环境质量趋向恶化, 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放河道直排大海, 生活垃圾未得到妥善收集处理, 化肥农药流失严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长期存在, 二氧化硫、烟尘治理任务艰巨, 酸雨的威胁依然存在, 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 尾气排放日益增多, 氮氧化物对大气环境污染的危险增大。

汕头市作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有着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基础, 几年来, 环境质量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水平。因此,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 加大对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 形成全社会共同爱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氛围, 推进循环经济进程,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显得更为迫切。因此, 应尽快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二、汕头发展低碳经济意义深远

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后, 一场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当前, 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国别合作与博弈的焦点。发达国家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为契机, 形成新的执政理念, 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以便在未来的产业竞争和新技术革命方面抢占制高点。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 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

(一) 探索发展低碳经济是汕头的历史责任

汕头作为经济特区, 始终承担着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作用。2010年省委、省政府在汕头召开的促进粤东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会议, 提出了粤东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为我们迈向新征程、开创新局面提供了强大动力和行动指南。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根据全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布局, 高瞻远瞩地提出把汕头建成粤东区域中心城市并要求汕头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我省组织在汕头开展循环经济工作试点城市。因此, 汕头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率先发展低碳经济的历史重任, 积极为全国探索经验。

(二) 发展低碳经济是汕头转变发展模式的需要

近年来, 汕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积极寻求科学发展路径, 破解科学发展难题。“十一五”时期汕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根据省委、省政府对汕头提出的发展经济特区、建设经济强市和粤东中心城市的战略要求, 以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生态型海滨城市, 实现全市人民富裕安康为总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 狠抓发展第一要务, 创新发展模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调整结构, 加快发展, 强化管理, 提升素质, 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大力降低能源消耗, 调整能源结构, 减少污染排放, 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三) 发展低碳经济是汕头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汕头立足土地资源稀缺、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不足的现实, 将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遵循生态文明战略思想, 历来是汕头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生态文明, 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 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 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汕头要建设生态文明、全力打造滨海特色园林城市。低碳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最有力的突破口, 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要求“最少的废物排放”, 首先是碳排放量的最小化和无碳化。通过发展低碳经济, 可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减少生态破坏, 减轻环境污染, 改变市民消费模式, 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提升城市生态文明的水平。

(四) 发展低碳经济是汕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

汕头正在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重要的方向就是在坚持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 大力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着力发展金融、文化、物流、旅游、会展等低能耗产业;在第二产业内部,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促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汕头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 实际上也是能源结构的调整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实际上代表着“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要求。旗帜鲜明地提出发展低碳经济, 可以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五) 发展低碳经济, 是提供绿色就业岗位的重要举措

发展低碳经济是汕头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从国际来看, “碳排放权”作为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 成为今后各国争夺的焦点。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碳排放”正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 成为打压和限制我国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的一张王牌。汕头外贸出口占据主要地位, 摆脱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 必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低碳贸易, 在国际竞争中抢占战略制高点。

三、汕头市发展低碳经济优势明显

汕头市在湿地环境、地理位置和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资源优势明显, 有利发展低碳经济。

(一) 汕头湿地环境全国一流

汕头市海岸湿地作为国内首个湿地国际示范区项目自实施以来, 有效地改善了该市的生态环境, 这几年汕头湾海域多次有中华白海豚、铅色白海豚、鲸鱼出现, 世界濒危和国家濒危的鸟类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岩鹭等也在汕头沿海滩涂越冬栖息。位于汕头港南岸的笔架山东侧苏埃湾有一片我国目前发现面积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天然次生红树林, 面积近200亩, 树种以桐花树为主, 间有秋茄、木榄、假茉莉、海刀豆、黄槿等。这里碧波荡漾, 连片的红树林郁郁葱葱, 滩涂、水面、绿林等地方处处有鸟儿觅食、飞腾、嬉戏的踪影, 形成一道人、鸟、自然和谐共处的迷人风光。

(二) 汕头参与核电产业建设

2009年10月11日下午,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与汕头市人民政府在深圳中广核集团会议厅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双方就加强核电开发和核电产业建设、加快风电等新能源开发等有关事宜达成一致意见。这是汕头市贯彻落实国家“积极发展核电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针, 抓住广东省大力发展核电和打造核电产业战略机遇的一项重大举措, 也是中广核集团贯彻落实《广东省核产业链发展规划》、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件大实事。中广核集团和汕头市政府将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下, 按照国家核电发展规划、广东省核电发展规划和广东省核产业链发展规划的要求, 发挥各自优势, 紧密合作, 共同推进广东省核电开发和核电产业建设。中广核集团将发挥自身在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和经验, 切实推进广东省核产业链发展规划的实施, 积极支持汕企在核级锆、输配电产品及其他相关领域参与核电产业建设。

(三) 汕头风能开发走在全国前列

风能是目前可再生能源中技术最成熟, 最具有规模化开发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一种清洁能源。汕头市具有十分丰富的风能资源, 在风能开发利用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作为国家第一个风力发电示范场, 南澳地处台湾海峡西南端喇叭口, 风力资源丰富, 风电场年平均风速达8.54米/秒, 年有效风速时数超过7000小时, 有效风能密度达1011瓦/平方米, 风况属世界最佳之列, 是我国少有的可以大规模开发风力发电场的地域之一。目前, 南澳县已投产风能发电企业7户, 其中内资企业5户, 外资企业两户。风力发电场共安装各类型风力发电机132台, 风机产地主要有瑞典、丹麦、美国以及部分国产风机, 总投资额达6.4亿元人民币, 总装机容量5.43万千瓦, 年可发电量在1亿千瓦至1.2亿千瓦之间, 年产值6800万元人民币。

(四) 汕头地理位置优越, 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汕头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 海岸线走向自东北西南, 汕头属亚热带, 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 在东北信风带的南缘。汕头市地处亚欧大陆的东南端、太平洋西岸, 濒临南海。北回归线从汕头市区北域通过, 全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温和湿润, 阳光充足, 雨水充沛。汕头地貌以三角州冲积平原为主, 韩江、榕江、练江的中、下游流经市境, 三江出口处成冲积平原, 是粤东最大的平原。汕头依海而立, 靠海而兴, 市区及所辖各区县均监海洋。

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因此, 汕头广大地区的太阳能总辐射量很大。汕头属三类地区为我国太阳能资源中等类型地区, 全年日照时数为2200h-3000h, 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016MJ/m2-5852MJ/m2, 相当于日辐射量3.8KWh/m2-4.5KWh/m2, 170kg-200kg标准煤燃烧所发出的热量。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采用太阳光发电技术, 发展经济,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五) 汕头海洋优势

汕头是海洋大市, 海岸线长达两百八十九公里, 海洋赋予汕头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港口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利用海洋资源着力研发潮汐能。着力推进临港工业大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临港物流业, 促进港口经济的大开发、大发展。抓住国内外先进地区产业调整的机遇, 依托大港口发展大工业, 适度发展重化工业, 着力引进临港能源工业、造船工业、装备制造业, 全面提升汕头工业经济水平。滨海旅游成为海洋经济新亮点。汕头市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加大对南澳国家四A旅游区等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整合滨海旅游资源, 加大汕头旅游资源推介力度, 增强汕头旅游吸引力。

(六) 人口资源

汕头人力资源丰富, 现有总人口506万人。人口既是制约因素也是独特优势。据汕头市国土资源局的最新统计数字, 截至2007年底, 汕头市人口密度高达2224人/平方公里, 为全国平均密度的17倍。

从人类存在的社会意义来说, 人是世界的主宰。人是天地万物之主, 这个世界谁在主宰?当然有自然的规律, 但还是人在主宰啊!而其他动物、植物一切都是为人所用。人是这个世界万物之主, 是地球的主宰, 甚至是宇宙的主宰, 至少到今天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一个跟人类相同的群体存在。人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体, 所有人类的活动, 只要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 都是以人作为主体。人是人类心灵活动的本体, 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的理想、我们的信念, 这些人类心灵活动的本体就是每一个具体的人, 我们都是以自己、以我们的人类为根为本来看待世界, 来思考问题, 来采取我们的行动。所以人是世界之主, 是人类活动的主体, 是我们心灵的本体。

人, 是资源, 是市场, 是发展的依凭, 我们发展要依靠他, 要凭借他。人, 是主宰, 是根本, 不仅是发展的力量, 更是发展的目的。所以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狭窄空间里庞大的人口规模是汕头城市形成与拓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

四、汕头市发展低碳经济对策思路

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正确选择。面对世界范围内低碳经济、绿色经济风起云涌的大趋势, 汕头市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下游产业拉动不足, 更主要的是以低碳、绿色为核心的价值取向带来的新要求和高门槛。汕头发展低碳经济优势明显, 因此, 要抓住机遇, 一马当先迎低碳时代。

(一) 政府部门要尽快做好规划引导

以建设低碳城市为目标, 结合汕头环境资源容量和经济发展需求, 研究制定今后30年汕头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出台建设低碳城市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 建立低碳城市发展指标测算体系, 并将节能减排的各项目标措施纳入低碳经济体系。以科学的规划、精细的设计、周密的部署, 引导和推动低碳经济有序发展。

(二) 利用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探索建立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对发展低碳经济及时加以引导和鼓励, 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清洁化, 以核能、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为重点, 加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业发展。吸引国内外的技术、人才、资金和企业, 逐步形成聚集效应, 推动低碳产业在汕头生根开花、发展壮大。

(三) 发展现代服务业

有这样好的群体, 有这样好的城市, 汕头应该走怎样的发展之路?人, 是汕头最重要的资源、最大的优势, 我们必须把人作为发展的主要依凭, 从满足群众的需要, 促进人的发展出发, 通过发挥汕头人及独特地理环境的优势, 建立起发展的优势, 坚定不移地走汕头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 调整经济结构, 推进无碳经济产业

首先, 汕头市在保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前提下, 应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汕头市正处在第三产业的发展时期, 尤其要大力发展信息业、金融业 (小额贷款公司) 、咨询业、教文卫以及法律、会计等中介机构;现在教育的汕头大学、粤东高级工学校、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广播电视的今日视线栏目, 医疗的汕头中心医院、汕头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在粤东乃至中南五省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因此, 要继续把教文卫以及法律培育为粤东中心地位。提高服务业的知识含量是一项紧迫任务。加快高新技术在金融、咨询、贸易、文化等服务领域的应用与推广, 增强服务业的竞争能力。此外, 要利用汕头湿地环境全国一流优势和汕头海洋优势来发展滨海旅游业, 旅游业是无碳经济产业, 具很大发展前景。其次, 加强高耗能行业的结构调整, 依靠淘汰陈旧设备, 削减小型、分散、工艺落后的污染源, 推广高新技术, 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

(五) 改变能源结构, 积极发展能源新技术

汕头市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和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在风能开发利用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如南澳和潮南;汕头优越地理位置, 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 需要一大批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跟进研发。当前关键和迫切的问题是增强汕头市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产业的术创新能力, 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源技术发展能力;因此, 一方面, 应进一步加强与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快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科研成果的转化, 建立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另一方面, 在学习、借鉴和引进的同时, 发展自己的低碳技术。“十二五”期间, 应大规模推广应用目前成熟先进的能效技术、节能建筑、太阳能热利用、热电联产、热泵、超超临界锅炉、二代加核电、混合动力汽车等;着手安排部署新一代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营, 如风电、电动汽车、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 加快其商业化进程;集中投入研发力量, 率先形成汕头低碳产业的品牌, 促进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六) 不断推进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产业的发展

汕头市有着丰富的的生物质能源, 如森林能源 (薪材) 、农作物桔杆、禽畜粪便、生活垃圾等, 生物质能发展前景和投资前景广阔。当前, 要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发电产业的发展主, 重点推进农业沼气、垃圾直燃和填埋气发电项目的发展。

(七) 大力推广节能、全面促进节能减排工作

节约能源已经被能源专家视为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 而且可以大大节省能源开发投资。因此, 大力提高科技技术创新能力, 开发应用高新节能技术, 提高能源利用率, 降低产品成本, 已成为是今后汕头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汕头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是加快发展转型, 而要实现发展转型, 一个重要抓手是节能减排, 我们要把节能降耗、集约用地、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选择项目的重要标准。要加大企业节能、低碳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 鼓励节能技术、设备和工艺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推进节能减排, 促进汕头市经济社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低碳化方向发展。

(八) 营造氛围倡导低碳生活

加强对市民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 研究制定和免费发放低碳生活方式指南, 吸引市民关注, 鼓励企业参与, 努力形成全社会关注、参与和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 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在私人消费中要大力倡导以节约为荣、简约为美, 反对浪费, 鄙视奢侈的现代生活理念, 推行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 珍惜能源, 物尽其用。

(九) 加强法制建设, 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要通过对重大环境规划的立法, 用法律制度来保障、推进和确保低碳发展, 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建设, 规范经济建设与资源开发利用行为, 通过加强资源循环再生利用方面的立法来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通过立法促进企业自觉地实施清洁生产, 实行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 选择和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 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和不以资源消耗线性增加为其发展前提的新兴产业。通过对重大环境规划的立法, 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 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戚建庄.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DB/OL].http://www.hns93.gov.cn/, 2010-03-04.

[2]、杨玉民.加速发展节水农业建立节水型社会[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6) .

[3]、杨玉民.汕头发展低碳经济大有可为[N].汕头特区晚报, 2009-12-30.

上一篇:家乡的未来作文400字下一篇:读福尔摩斯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