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教学案例

2024-05-11

校本教研教学案例(精选8篇)

校本教研教学案例 第1篇

校本教研

优化教学

新平县第四小学他拉分校

彭金春

校本教研,这样的一个词,很严肃,让很多老师“听而生畏”,总认为过程很辛苦。其实不然,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我认为校本教研无非就是那么几个字:“多看、多思、多实践、多积累”,但这几个不起眼的字儿却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并在教学中连续不断地沿用。

校本教研是教师自身发展要求,直接的受益者是教师,积极主动的个性化教研也源于校本教研,教师要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多媒体技术,注重学科整合,我们要积极投身到校本教研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我把业务理论学习的工作放在首位,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多样的学习形式,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在校本教研中我做到理论学习和实际运用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结合。坚持每学期读一本教学理论著作,确定一个教研课题,上好一堂公开课,完成一份多媒体教案,写一篇教研论文。我的课件作品《可能性》在市级课件制作评比中获二等奖。

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和策略是个人反思与同伴互助。其主体是教师,教师没有反思会滋生思维的依赖性。为此,我总喜欢在与教师的闲聊中说说自己上课的心得体会,以求与其他教师产生“共鸣”,提出“质疑”。我校的教案设计就有课后总结及反思一栏,要求教师保质保量完成教后记和反思,做到每节课有反思,每个环节有反思。就这样,我在学习着,思考着,总结着,隐性的教育思想得以充分激活,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自主撰写的文章《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荣获 省级论文征文活动三等奖。

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助与合作。为了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学校切实把握好新教师的“入门”关,青年教师的提高关,骨干教师的发展关。为了扎实开展这一活动,在教研成员的组织下,我在全乡进行多次专题发言、论坛交流,共同探讨教学得失,总结成功经验,提出改进措施,把自己的或和他人讨论的观点对比、提炼、内化。为了更加深入地掌握新教材的教育理念,让新思想在教师教学中全面展开,学校派我到深圳参加江苏教育出版社组织的教材全析和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活动中我看到了沿海发达城市的教育理念,反思着我们农村教育的现状,把新思维、新方式带到我乡、我校,进行了新课程背景下教材剖析的专题讲座,让老师成熟了,掌握了新教材,轻松地驾驭于课堂之上,也让我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提升了新课程理念,能够更加自然地面对学生。我的教学设计《分桃子》就是典型的同伴互研讨的产物。

校本教研的亮点是变革教研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课堂教学的锤炼是永远的培训内容。为此,我们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探索校本研究的新形式,推出了新型的“目标与效率”的课堂结构模式: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确立学生的学生目标,让学生围绕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合作,探索交流,完成各项学习目标。记得我的《孙中山破陋习》一课,内容简单,重点放在谁破陋习?为什么要破陋习?两个问题上,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积极性高,这节课受到了校领导的好评。这样的学习方式把被动让教师教,转变为学生自主学,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让课堂上的40 分钟都十分珍贵,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为了更好更快地将教师带动起来,我和其他骨干教师身体力行,率先示范。在校本教研中,我们把集体备课作为一场战斗的物资准备。只有物资贮备充足,才有打胜仗的信心。首先,自研教材,针对同一个上课内容,各自认真分析教材,设计教法学法,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其次,集体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已形成的共识进行记录,再其次,实施教学,执教者上课。最后,课后反思交流,执教老师填写“教后记”,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并与其他教师开展研讨活动。在参加教研活动时,我也经常提出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困惑,与大家一起进行研讨,并将研讨的解决方案,进行实践,发现问题再反思、再研讨、再实践,不断寻求最佳的教学方法。这种集体备课的方法对比性强,大大调动了我们教师的积极参与意识,迫使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研中更深入地观察、分析和比较,提高了教师教学领悟能力和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我执教的《分桃子》一课,在县里举办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并代表本县到市里参加比赛,受到了良好的评价。连续多次被评为乡级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2009年还荣幸的参加云南省首批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活动,至今仍在培训学习中。驽马自知征途远,不需扬鞭自奋蹄。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还要在校本教研这片热土上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但是校本教研之路并不是那么通畅的,一些现实的问题阻碍了教研之路:

1、山区村完小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少,老师的数量也跟着萎缩,导致教师课务负担加重。很多教师都要兼任多个科目、多个班级的教学,并担任班主任.每天不仅要上课,备课,批改作业,编写教案,处理班级中琐事,接待家长或家访,还要填写各种的表格,制定相关的工作计划,应付各种检查,准备各项活动等.让教师们感觉身心疲惫,很多工作都只能应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静静地学习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校本教研成了“虚头”。

2、校本教研没有带头人.农村小学缺少教研活动的“领头羊”,没人能带头引领教们师开展校本教研,加之部分老师的年龄偏大,尤其是村级一线。,因而造成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无力进行,在研讨上缺乏深度。

作者简介: 姓名:彭金春

出生年月:1982年11月3日

性别:女

籍贯:新平

民族:汉族

工作单位: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第四小学他拉分校

学历:本科

通讯地址: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平山路160号

邮编:653400 电话:***

校本教研教学案例 第2篇

1、校长是第一责任人。

2、教研组是基本单位。

3、教师是教研的主体。

4、制度是保障。

(二)整合校本教研活动要素

1、主体:教师

2、内容:学校教育实际问题和经验

3、形式:自我反省、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借助多媒体

4、载体:教学课例、活动案例

(三)有效开展校本教研的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真实的问题

实际的问题

自己的问题

从问题到课题

在追踪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课题

2、互助设计

集体备课?? 创新设计

3、行动研究

观摩与研讨

4、自我反思

成功与遗憾

5、对话分享

二、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注意事项

(一)要提升四种能力

1、领导力:(价值、思想、组织、文化)

2、执行力:(提炼问题、设计活动、组织实施)

3、引导力:(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推广应用、理论升华)

4、凝聚力:(需求、内容、形式、效果、情感)

(二)变“匠人”思维为“大师”思维

重复—创造;实践—理论;单一—综合工匠—科学—艺术;得意—得志—得道

(三)处理好校本与师生的关系

(四)恰当的认识校本教研的地位、作用

1、活动过度数量化。

2、研究过度课题化。

3、引领过度专业化。

4、成果过度档次化。

“校本教研”案例误区辨析 第3篇

【案例呈现】

某高中学校于周二上午在学校大门口以小黑板的形式通知:下午第三节课在学校多媒体教室举行xx学科校级公开课,主讲人:xxx。望全体xx学科教师届时参加。

下午第三节课上课前,教科室主任拿着签到表在多媒体教室门口等待前来听课的教师一一签字。听完课后,大家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了大约30分钟的研讨,研讨采用备课组长发言的形式进行。高一、高二、高三备课组长依次发言,发言内容以褒扬为主,对于存在的问题则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然后,教研组长宣布本次教研活动结束,并要求大家回去后认真反思,教科室主任则将听课签到表复印件张贴在学校大门口的宣传栏内。整个教研过程,对参加教师进行考勤,按照学校规定,把考勤结果与教师的评优树先挂钩。

【误区辨析】

误区辨析一:“校本教研”缺乏核心问题

“校本教研”要“为了学校的发展”,要立足于解决问题,要以学校发展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问题是“校本教研”活动的起点,解决问题是“校本教研”的归宿,没有问题,就不需要“校本教研”。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校本教研”的问题。“校本教研”研究的问题,应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典型性和相对复杂性等特点。本案例从本质上讲不是“校本教研”,因为它没有核心问题,也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也许在研讨时会有备课组长提出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主要是改进教学的建议,是分散的、零星的、肤浅的,这与“校本教研”的问题有根本性区别。为此,建议学校开展公开课活动务必确定研究主题,最好每次一个主题。例如,教学重难点的处理策略、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研究、教师主导地位的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导学案设计的合理性等等。总之,一次教研活动侧重一个研究主题,增强研究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研究就容易开展,就能贴地行走,也能靠近大多数教师的最近发展区,研究的成效就比较明显,就能切实解决学科组普遍存在的问题。抓住问题的症结,把问题研究透彻,这样的校本教研才是真正的研究。

误区辨析二:“校本教研”缺乏主体参与

“校本教研”要“在学校中开展”,“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是教师。“在学校、基于学校”主要指学校、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而不是“到场即可”。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就不可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当然,主体参与并不拒绝学习理论,也提倡向专家请教。本案例“没有主体参与”,老师们是因行政命令(签到表、与考核挂钩)而不得不参加。另外,为了节省研究时间,只指定三个备课组长参与发言,其他老师则没有发言机会,只是旁听,这并不能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完整地挖掘出来,不免“挂一漏万”。校本教研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在教师是否真正参与教研活动。要调动教师的研究热情,只靠制度约束是不够的,必须想办法让每一位教师从思想上认同,自觉、自愿、主动参与教研活动才行。要对教师加强思想引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教研活动是教师自我发展提高的良好平台,是教师实现二次发展的必由之路。信息化时代,各种知识、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主动成长,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对教师专业素质的需要。为此,建议学科组在教研之前将要研究的问题加以分工,层层落实,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活干,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参与研究,杜绝旁观者。作为课堂教学的观察者,每一位教师都会认真听课,积极准备,适当延长研讨时间,发言轮流来,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就自己的观察视角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观点争鸣,思维碰撞。在这里,学科组长的职责很大,必须切实发挥好组织、引领、带头作用。

误区辨析三:“校本教研”缺乏充分研讨

“校本教研”活动是一个系统性研究活动,既然是一种研究,就应具备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能对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避而不谈”,否则就只能算是一种“随意性问题解决”。本案例没有对公开课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30分钟的时间也不可能做到系统地研究问题出现的根源,更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金钥匙”。教研活动的结果无非是问题“涛声依旧”。建议学校牵头,以年级组为单位,统一合理安排业务研究时间,将研究时间固定为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公开课安排在上午第一节课或下午第一节课,这样就可以保证有三节课的研讨时间。同时,研讨内容要细化,可以将任务划分到年级备课组,再由备课组细化落实到具体个人。研究时间有保证,研究问题凸出针对性,研究主题具体化,研究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

误区辨析四:“校本教研”缺乏对真问题的研究

“校本教研”的真正目的在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服务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改进教学流程以提高质量。“校本教研”在本质上属于“应用研究”,而把研究结果束之高阁的做法不是“校本教研”。本案例描述的是“形式主义”的教研活动,也是我们普遍已经做了若干年的传统“校本教研”活动。我们之所以要搞“校本教研”,就是要摒弃一些无效、低效的教研活动,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切实提高教学效益。而任何形式主义的“校本教研”活动都是制约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瓶颈”。为此,建议学校立足于务实促效,对业务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微创新”。具体做法是:研究内容前置,即本周研究下一周的教学内容。主备人于上周五之前,将所备内容(教案、学案或课件)放在学科组共享文档内,是为“草案”;本周业务研究时间,备课组成员将“草案”下载到个人电脑进行集体研究,研究的结果是为“共案”;教师再根据个人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对“共案”进行“删”“补”,完善为“个案”进行教学使用。经过二次备课,实现了“草案→共案→个案”的增值性跨越。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公开课研讨活动,由于每一位教师都对研究内容比较熟悉,故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业务研究模式的“微创新”,既秉承了传统做法的优点,集合了大家的智慧,又突出了个性,是一种简单、可操作且行之有效的措施。既挖掘了集体智慧,又突出了教师的个性特长,还符合班级学生的实际特点,突出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既是对教师的尊重,也是对学生差异性的承认。适合教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适合学生实际的措施,才是最有效的措施。

抓校本教研创有效教学 第4篇

实施科学管理,注重理念策略研究,努力创建全面发展平台

实施科学管理,促进全面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不仅要建构新课程的有效课堂教学理念,而且要实施有效的行动策略;不仅要有适合课堂教学的有效行动,而且要师生成长发展有效,教得幸福,学得快乐,质量不断提升。首先是建立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的民主管理体系;其次是采取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途径,使学生在思想政治品德上得到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教学为中心,培养“双基”“二力”,发展特长,减轻过重负担,提高效率,创新质量,建立课堂教学为主、课内外结合的教学体系。

建构理念策略,全面提高教学效益 严格课堂教学管理,严格贯彻教学常规,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确立课堂教学教改思路,以贯彻课堂教学常规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创新为主题”,以学科有效教学评价标准为要求,努力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课堂教学中注意了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益、高密度,既抓实验教学,又开展电化教学。大胆探索和实施“主体型单元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三先”(规律让学生先找,课本让学生先读,例题让学生先做)“五让”(目标让学生明确,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剖析,结论让学生归纳)的做法,收到了师生素质同步提高的效果。

改变备课方式,注重听评课研究,打造校本教研平台

重视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针对教师教案缺乏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为了减轻教师劳动负担,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达到每一节课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根据新课标“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教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方法”的要求,课改教案设计突出以下要求: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方法;列出教学程序反映学生学习方式;注重教学反思。在备课中,变以个体为主的备课行为为集体说评式备课。

注重听评课的改革研究 在加强备课研究的同时,还注重听课笔记的改革和听评课的研究:突出听评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关系、教学评价五方面的要求;突出科学处理教材;突出学生参与水平;突出师生平等互动。创建幸福快乐课堂,与教案的改革遥相呼应,形成体系,促进教师建立新的教学观,为提高质量奠定了基础。

改革学习方式,注重合作学习研究,建构学生主体参与平台

那么,进入新一轮课改如何建立全方位高效运作策略呢?

充分认识合作学习的价值内涵,加强合作学习小组建设研究 提到合作学习,许多教师只是在一节课上空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是典型的“有合作之形,无合作之实”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必须充分利用教研日,对教师进行有关理论知识的培训学习,使全体教师认识到:合作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文化,虽然单干、竞争是社会客观存在的,但合作更是现代人必备的时代精神。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是全方位高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学习方式。

建立创新合作小组,追求互动和成功 合作学习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多向合作性互动,特别是把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当作提高学习成绩、尚待开发的人力资源和解决课堂活起来的重要课题。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使获得的知识更易保持长久记忆,更利于学会与别人的合作方法,发展与别人的合作能力,形成共同合作的行为,培养了合作的精神,从而实现了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质量大面积的提升。

校本教研是一种“创造”,是教师解读新课程富有个性的创造;是一种体验,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和生命过程的幸福体验;是一种成就,既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教师。愿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在今后的教育之路上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深化校本教研提高教学质量 第5篇

石佛寺镇中心学校

近年来,在县教体局、县教研室的正确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意识,坚持把基础教育科研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发挥了为教育决策服务、为教育实践服务的功能,教科研工作管理科学,制度健全,氛围浓厚,我镇教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完善机制建立健全教科研制度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教改科研工作,我校制定《石佛寺镇“十一五”教改科研规划》、《石佛寺镇“十二五”教改科研规划》,提出了“向科研要质量,向科研要名师”的口号,在科研工作中实现从理论科研向校本教研转变,从个体科研向集体科研转变,从单纯写教研论文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变。为了完善科研制度,中心校还制定了《石佛寺镇教研项目阶段检查制度》、《石佛寺镇教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石佛寺镇教科研常规管理制度》等完善的教科研管理制度体系,从各方面对学校教育科研活动进行了要求和规范。

二、落实经费为开展教科研提供保障

中心校要求,各学校要拿出20%的经费由于教科研工作。除了每年给校图书室、阅览室添置大量图书、报刊外,还为教师订阅教学资料和专业书刊。九年制学校、碾子坪小学、板庙小学、太阳关初小给每个教师配备了办公电脑,方便教师查阅资料,上网学习。中心校要求各学校学校提供经费,保证骨干教师每年有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在职进修,参加各级课例研究、赛教活动,激励各科教师申报并承担省市级课题研究、论文撰写、课件制作等。

三、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镇中心学校不断拓展教科研的内容和渠道,主要有:

1.校级教研制度化,校际教研经常化。要求全体教师,严格遵循教学原则,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先进教学经验,踊跃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坚持有计划的在职进修,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作出贡献。要求全体教师根据现代化教育的要求及时掌握教改信息,立足校本,确定教改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每学期完成一篇。论文发表或获奖学校给予奖励。学校规定教师要相互听课,共同探讨教育思想和教学规律,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学期每位新任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新任教师第一年还要讲2节汇报课,老教师要开设示范课。校级领导听课每学期不少于30节,中层管理人员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5节,听课要记录在《教师专业成长册》中,听后要及时商讨、交流,每学期至少检查2次。2.实行备课组每两周1次、教研组三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制度。每次活动要有专题、有主要发言人、有记录、有实效。推行教法研究、问题会诊、案例分析、实践反思、观摩讨论等。3.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如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教科研论文选题与撰写等的培训,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校本培训。

四、有效教研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切实搞好教科研工作,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近几年来,通过采取专家引领、培植典型等方法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

2006年以来,我校先后邀请了陕西省特级教师、省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刘永春老师,全国著名的胡国华老师、陕师大梁秋英教授等16位专家、名师在学校作学术报告16场,多次承办榆林市中学教育学会各学科年会,让专家引领教科研工作,使广大教师受益匪浅。

我校还十分重视培植典型工作,通过陕西省特级教师、榆林市生物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马福俊老师,榆林市教科研作先进个人乔正飞老师,榆林市语文名师刘荣老师,榆林市教坛新秀高勋章、李雪清等老师的示范带头,学校内各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进行了“聚焦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研究,形成了新课教学实行“任务驱动、合作探究”的教法;习题课教学实行“习题诊断、结症化解”的教法;实验课教学实行“先预习报告、后实验操作”的教法等,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五年来,我校高考成绩大步攀升,各科奥赛成绩优异,科技制作成绩喜人。2006年参加高考人数1027人,一、二本上线214人,升学率21%;2007年参加高考人数1307人,一、二本上线321人,升学率25%;2008年参加高

考人数1327人,一、二本上线356人,升学率27%;2009年参加高考人数1253人,一、二本上线409人,升学率33%;2010年参加高考人数1076人,一、二本上线496人,升学率46%。

在各科奥赛中,先后有200多学生获得省二、三等奖,有18位教师获得省奥赛辅导奖,学校也因此获得13块奥赛优秀组织奖牌。学生科技制作多人次被学校和县、市科协、共青团中央等评为一、二、三等奖。2009年,秦宏飞老师被榆林市科协评为“优秀教练员”,我校被评为科技制作“优秀组织奖”,受到了前来我校参观学习的各兄弟学校和各级领导高度评价,并代表米脂县科协在榆林市多次展出。

不仅如此,米脂中学还十分重视教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先后多次为县内石沟中学、龙镇中学等兄弟学校传经送宝,真正起到了教科研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了米脂县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五、深化研究教科研成果硕果累累

(一)学校已结题的课题(以结题时间为序):

1.1999年7月由杨正老师负责承担的省级课题《现代中学生变态心理的探索》于2003年8月结题。

2.2002年1月由高崇强师负责承担的省级课题《中学课堂数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实验研究》于2003年10月通过省教科所验收结题。

3.1999年7月由艾绍国校长负责承担的省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辅助各科教学》于2006年3月通过省电教馆验收结题。

4.2002年12月由杨正老师负责承担的国家级课题《在课堂教学中以个别化教学为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实验研究》于2006年5月通过中央教科所验收结题。

5.2008年10月由马福俊副校长负责承担的省级课题《新课改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于2010年4月通过省教科所验收结题。

6.由艾绍国校长负责承担的省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于2010年10月通过省电教馆验收结题。

7.由杜维忠老师负责承担的省级课题《人教版地理必修I教学资源研发》于2010年 10月通过陕师大省基础教育验收结题。

(二)学校教科研论文成果:

1.马福俊副校长的《优化生物练习,提高学习效率》发表在《中学生物教学》(2008年第3期)。

2.马福俊副校长的《寓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于生物教学中》发表在《中学生物教学》(2008年第5期)。

3.马福俊副校长的《CO2——人体不可缺少》发表在《中学生物教学》(2008年第8期)。

4.王盈盈老师的《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表在《中国基础教育》2008年第5期。

5.王盈盈老师的《同途殊归:一次不成功的模仿—李月霞老师的〈出诊〉与我的〈罗斯福新政〉》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第11期。

6.张友爱老师的《浅谈英语教学的情境创设》发表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8期。

7.张友爱老师的《浅谈心理因素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发表于《中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7号。

8.张友爱老师的《高考形容词、副词考点分析与突破》发表于《中学生英语》2008年1-2合刊。

9.白志宏、马海东、周鹏三位老师的三篇论文发表在《陕西教育科研》2008年第3期。

10.张峰、王永刚等7位教师的论文7篇在陕西省教育学会第九次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交流评选获奖。

11.2010年郭丽等老师撰写的32篇教育教学论文在榆林市“国庆杯”中获奖。其中一等奖8篇、二等奖12篇、三等奖12篇。有李霞等同志写的10篇教育教学论文在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评选中获奖。其中一等奖3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3名;

12.段远峰等4同志的教学设计在省教科所评选中获奖。

同时,我校还配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校内多媒体技术培训,对全校教师的各种培训、开展的校内小课题研究进行了登记,对教师出版著

述、发表论文进行了评比、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全校教师参与教科研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学校所取得荣誉

2007年被榆林市人民政府授予“科普先进集体”;

2008年被榆林市教育局认定为“新课改模范学校”;

2008年被榆林市教研室评为“教科研先进集体”;

2008年马福俊副校长的《浅谈校本课程开发不良倾向与应对措施》发表在《中学生物教学》获陕西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2009年由马福俊副校长负责承担的市级课题《新课改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获榆林市教育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9年由马福俊副校长负责承担的市级课题《依托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资源》获榆林市教育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星学校”;

2009年被榆林市政府授予“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2009年被榆林市教育学会、榆林市教研室评为“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 2009年被榆林市教育学会、榆林市教研室评为“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优秀组织单位” ;

2009年我校被榆林市科协评为科技制作“优秀组织奖”;

2010年被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陕西省教科研工作先进单位”;

2010年被省教工委、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0年秦宏飞老师的《五四运动》网络课件获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0年秦宏飞老师的《奋进中的米脂中学》教育电视专题片获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2011年被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二处、陕西教育报刊社聘为“2011《教师报》高中新课改专刊委员单位”。

校本教研活动案例1 第6篇

[按] 校本教研如何走出形式化的怪圈、理论学习如何吸引教师并指导教学实践、如何学习名师课堂、集体备课怎样才能发挥最大效益,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从校本教研活动的原点――有效的组织策划来寻求答案。为了进一步深化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提高研修活动的有效性,我们选择了几个典型的研修活动案例,供大家学习借鉴。

透过开满鲜花的名师课堂

——“青年教师成长联盟”的一次“沙龙”

浙江省临海大洋小学

王乐芬

一、策划缘起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历来活跃的小学语文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新的课堂教学风格和流派纷纷涌现。王崧舟、窦桂梅、孙双金、薛法根等各派名师脱颖而出,成为小学语文课改中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全国各地的课堂教学展示,受到一线教师的热烈欢迎和关注,并成为一线老师揣摩、仿效的范本。物极必反。高度仿效容易造成盲目崇拜,让语文课堂陷入“跟风态”、“流行秀”的误区,也容易使部分教师忽视自我审视语文课堂能力的培养、忽视自己教学思想的生成、忽视对“家常课”的兴趣和打磨。作为一线老师,如何研究和学习诸多名家的教学艺术,如何将研习为己所用,可能是基层老师最需要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在“青年教师成长联盟”中策划了以研习名师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沙龙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在观摩分析名师课堂实录与片断中理解与质疑,修矫与丰盈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和行为。这一活动我们起名为“‘我心中的语文’:透过开满鲜花的名师课堂”。

二、活动策划

(一)前期准备(一个月)

活动

活动任务

思考任务

研习资源

课堂

观摩

观摩1-2节王、窦、孙、薛的经典课堂教学光盘,重点揣摩。

(1)你更欣赏哪几位名师的教学风格和理念?为什么?

(2)你有什么疑惑?什么感受?

课堂教学光盘

王崧舟:《一夜的工作》、《二泉映月》

窦桂梅、王崧舟:《圆明园的毁灭》

窦桂梅:《秋天的怀念》

孙双金:《泊船瓜洲》、《黄河的主人》

薛法根:《爱如茉莉》、《军神》

实录

研读

选择自己感受深刻的课文,对名师课堂实录进行比照式研读

(1)同样的课文,名师设计主要差别在哪?

(2)透过文字,你感受到他们教学理念的差异在哪里?

课堂教学实录

《二泉映月》:王崧舟、孙双金 《我的战友邱少云》:王崧舟、孙双金

《秋天的怀念》:窦桂梅、邹清、钱锋

《圆明园的毁灭》:王崧舟、窦桂梅

《卧薪尝胆》、《爱如茉莉》:薛法根

(二)研究与分析——第一次沙龙(2-3小时)

主要项目

活动任务

思考任务

走近名师

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在学习名师课堂实录、课堂教学光盘中的感受,分析教学艺术风格。

(1)你怎么看四位名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诠释?

(2)你认为谁的观点最接近你的理想课堂?

名师自白

罗列梳理四大名师的语文观及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风格

王崧舟:“诗意语文”;“精致、和谐、大气、开放”„„

窦桂梅:“主题教学法”;语文课的“三个超越”„„

孙双金:“情智语文”;“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的好课观„„

薛法根:清新朴实„„

名段赏析

观摩最能反映四位名师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录像片段(每个片段5-10分钟),并交流。王崧舟:《一夜的工作》(反复摩诘“极其简单”片段)

窦桂梅:《秋天的怀念》(文本拓展《我与地坛》、《庙》片段)

孙双金:《天游峰的扫路人》(“问题梳理”片段)

薛法根:《爱如茉莉》(“学生说自己周围的爱情”片段)

(1)对这些最经典又最富争议的课堂教学片段,你怎么看?

(2)联系在“前期准备”中感受到的名师对同一个课的不同处理,谈谈你对各位名师的经典手法、课堂操作技术的理解。

他山有石

屏幕阅读小语教学评论专家、著名教育网站“人教论坛”和“教育在线”的知名网友、普通老师关于四位名师的较有代表性的评价和观点:

(1)你觉得这些观点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同向或异向发表你的观点。

(三)论坛式交流——第二次沙龙(2小时)

主要项目

活动任务

思考任务

原点叩问

自由发言,谈谈在研习过程中深入认识的语文教学观、教学设计原点。

(1)语文教学的原点在哪里?

(2)语文课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3)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应该把握住什么?

经典反哺 联系新课程标准,重新回读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教学观点、至理名言。如孔子、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等的观点。

透视课堂

深入探究:透视名师开满鲜花的课堂,透视名师娴熟的课堂技术,分析名师课堂存在的语文课的本真意义与魅力。

(1)名师的课有没有紧叩语文教学的原点?(2)一线教师如何看课?关注的是教师的才情?学生的表现?还是师生生命在课堂上的发展力度?

生成观点

概括自己在一个多月的研习中的心得体会与观念提升,交流自己对于建构新的语文教学观的思考和操作设想。

(1)打算吸纳名师的哪些先进理念、经典手法、娴熟技术,使自己的家常课更富生机?

(2)我的语文教学观是什么?根据自己的气质、认识和情趣,如何提升认识、丰厚底蕴,建构自己心中的语文?

(四)后续研究与展示交流(一个月)

1、要求“联盟成员”思考“我心中的语文”,写一篇论文或随笔。

2、思考“我心中的语文”,设计一堂体现自己语文观的家常课。向本校同行公开,并陈述自己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三、策划意图

任何名师的成功必有其常人所不能到的诀窍与发轫之处。一味地模仿名师的课堂、站在技术层面上演练名师的经典手法,实际上是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肤浅解析,要想以此来提升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更是缘木求鱼,事倍而功半。

为了促进一线教师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上审视名师的语文课堂,碰撞、放飞最终激发自己对语文课堂的理想,我们策划了这次沙龙式的校本教研,主要基于以下三点思考:

1、改革教研

校本教研,研的是什么?为什么传统的教研缺乏真正推动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改进的功效呢?我们首先要打破以往以听骨干教师、权威教师专题发言为主的常态教研形式,营造了一种“开放、民主、争鸣、碰撞”的教研氛围,将教研活动变成一个“长作业”(从准备到后续研究,历时数月,争取深入有效)、让教研活动中教师有“活”有“动”(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沙龙研讨中生成观点和问题,并能有参与与发表见解的机会)、让教研活动“动而不散”(通过前期准备与研讨过程中的“任务导引”,扣近教师的需要和可能的“发展区”)、让教研活动“余味绕梁”(重视后续研究环节,关注教师理念和行为的跟进)。

2、解构表象

一线教师看课看什么?看整体?看亮点?名师对同一个课的不同设计、最经典的名课名段,其实就是其不同的教学理念和设计关注的全面体现,这既是名师风格的淋漓展示,换个角度,也是名师风格局限性的体现。比如同样的《一夜的工作》,有人评价是“华美丰赡”、“精致和谐”,也有人批判是“看上去很美”的课堂,认为是“滋长了语文课矫情、煽情之风”。——只有解构“开满鲜花”的名师课堂表象,揣摩名师精彩的课堂技术操作背后的思想和理念,才能不断自我叩问语文课堂的真谛和原点,让自己的语文教学始终站在以学生生命发展为终极目标的阵地上。——这就是“名段赏析”和“实录研读”等思考载体碰撞出的灿烂的思维火花。

3、观点生成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芦苇,却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人全部的尊严在于思想上。一切研讨和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从而促进行为的跟进和改善。一个有理想的语文教师应该有自己的好课观、优课观,更应该有如何上好“家常课”、“平常课”的神圣责任感、使命感——因为这是绝大部分一线教师终身耕耘的热土。因此,我们引进“他山有石”中相关专家和人士对名师课堂的不同争鸣和深刻论述(姑且不论是不是完全正确)、我们重温久被推崇的古今教育真理,都是为教师们搭建一个学习名师又反诘名师的平台,更是引导教师们的思维不断向教育真理之海漫溯。

历史校本教研活动案例 第7篇

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

——历史校本教研活动案例 活动时间: 2010年6月10号 活动地点: 蠡吾三中

参加人员: 县历史教研员、北埝中学、洪善堡中学、蠡吾二中、小陈中学、南庄中学、南庄镇中、保去中学、蠡吾三中 形式: 课例研讨 做课教师: 谢艳菊 主持人: 王 娜 记录人: 王 娜

研讨主题: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活动流程:

确立主题

课题由来

备课回放

课例示范

课后反思

交流研讨

提炼总结 布置任务

一、主题由来

主持人: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那些勇于探索,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但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历史课教学多数教师固守的是“讲解-接受”的模式,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充分发挥,创新性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长此以往,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甚至弃学。

如今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为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体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今天我们就依托谢艳菊老师的《民族团结》这节课谈一下《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

二.理论学习:

主题确定后,我们按县教研室的要求,以校为单位进行了自主学习,并召开了集体学习研讨会,对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加深了认识。

三.集体备课,确定课例:

课例: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 主讲教师:育才中学谢艳菊老师 四.课堂实录,印证预设: 《民族团结》教学实录 育才中学初中综文组 谢艳菊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

2、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一目的学习,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几幅插图的观察,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介绍,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描述,使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各民族团结起来,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2、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是基于多方面的因素的考虑。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初二学生难以把握,因而具有较高的难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法建议】

本课采用分组教学方法,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课前布置导学案。第一组问题包括: 我国的民族关系概况?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建议? 第二组问题包括: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

西藏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开始于哪一事件之后? 第三组问题包括:

请举例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

中央提出实施()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第四组问题包括: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学法指导】

1.分小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参与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乐学。

2.运用教材中的几幅插图,训练学生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3.多使用图片,尤其是和时事有关系的,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并不遥远,培养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能力,也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课堂实录〗

1.导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片断导入新课。2.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在第一、二小组的问题回答完之后,进行以下方面的引导与探讨:(1)引导学生阅读本目教材第一段,用多媒体设备给出我国的56个民族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使学生理解三个问题:一是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二是民族团结的概念。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三是各民族分布的特点。

(2)用多媒体设备给出教材中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本目的小字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重点指出: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组成部份。

(3)组织学生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归纳: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分离的民族关系。③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3.各民族共同发展

第三组问题回答完之后进行以下内容:

(1)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如,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在学生对少数民族发展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进步。①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发展。②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经济,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③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④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贸易,照顾少数民族用品生产。⑤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⑥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宽于汉族的计划生育政策。

第四组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总结以下内容: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①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得益于政府重视,给予政策保障和多方支持(人力、物力、财力)。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大发展,且已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③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4、问题探究 动脑筋

谁能说说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间做出的贡献?除课本上的,你还知道哪些事迹。

活动与探究

用直线将少数民族歌曲与它所属的少数民族连起来

5、巩固练习

6、布置本课作业

了解身边有哪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事物。

五、课例示范

由谢艳菊老师做示范课:《民族团结》

六、交流研讨

(一)、做课教师进行课后反思:

由谢艳菊老师结合本次研讨主题做课后反思,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谢艳菊:各位老师大家好。本次教研的主题是《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所以顺应新课改的形势,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在本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分组合作自主学习为主。就本节课的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下回顾:

第一,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课本中提供的基础的历史信息。进一步加深理解、掌握和应用。

第二,把课堂中的大量时间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本节课把时间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的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通过一些教学活动,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加深了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本堂课以党的政策,民族的发展、民族情和畅想未来为线索,按照激情阅读—理解—掌握的有效教学步骤,循序渐进的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

1、首先,把学习的提纲发放给学生,给学生的学习以提示。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又升华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课之前以一首《爱我中华》之曲,把声情并茂,56个民族的图像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以“民族知识知多少”和“谈一谈你身边的民族团结的事例”的常识提问作为本课导入,这一设计也激发学生的兴趣,效果不错。课堂提问的精心设计有利于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供线索,引发学生思维。

结尾又以一首《我的中国心》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既照应了开头,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最后老师送给学生历史歌谣。《五十六个民族团结歌》。

2、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少数民族的了解仅体现在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通过本课教学之后,学生从课件中形象直观地了解到了少数民族的服饰、风俗习惯,分布及其存在的优势,让学生看、听、思相结合,从而认识到党的民族政策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起到的主要作用,以及当对民族地区的开发加强民族团结的必要性,为下文《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用故事激趣,在故事中明理、导行。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课教学时,教师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布置了学生搜集有关民族团结的故事,同时又充分学习文中《党的好干部----孔繁森》榜样的事迹成了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不仅让学生思想上受到感染,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学生的行为。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课件相机出示反面的事例,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理、导行。对学生提出做人的要求。

4、设计活动,强化学生的明理、导行。结尾设计的《畅想未来》篇让学生畅所欲言,又一次把课堂推向高潮。大多数同学争先恐后,纷纷举手要求回答问题,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教师及时地进行引导,把学生的思想引向一个新的境界,特别是某某同学的发言与众不同,提出:长大后即使到西藏地区工作,也不愿牺牲在西藏,针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及时的与学生进行了讨论给与了肯定。体现了生命的重要性,体现了以人文本的重要性。

5、在教学中,给与学生学习的时间还是有点过少,总想老师多讲。课堂练习设计缺乏科学性。缺乏面向全体学生,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处理的过于简单。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认识,由于水平有限,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二)、集体研讨 主持人:

下面我们就围绕本次研讨的主题,针对这节课上体现的得与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的做法以及存在的困惑,展开讨论交流,希望各位同仁积极发言。(主要内容)

蠡吾二中:

首先,可以肯定一点儿,谢老师的这节课应该算是上的很成功的。她教学中始终是以小组合作为主,为学生们自主学习创设了一个轻松地氛围,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杨雅静: 谢老师在教学中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点值得我学习,我觉得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本节课最后问学生“你觉得我们还应该掌握哪些内容”,让学生找问题,必然会动脑筋。总之,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

小陈中学:

我很同意刚才老师的意见,教会学生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中,谢老师大胆的鼓励学生提问题。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为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她采用记分办法,进行比赛,并将得分计入平时成绩,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会高起来,自然自主能力会提高。

李凤池: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符合学生心理,如:学生们感兴趣的音乐就进入了这节课。谢老师用音乐来调动学生们的兴趣,用兴趣激发学生们自主合作的能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是有意这么做的。我在上七下第二课《“贞观之治”》时,我先展示了一幅李世民的画像。学生看了以后,马上有人说:“唐太宗李世民!”我说:“对,是李世民,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给大家讲一讲好吗?”学生说:“看过有关他的电视剧。”我问:“有多少同学看过?”这时,看过的同学纷纷举手。我说:“那好,大家说说,你们对李世民有一个什么印象?”有同学说:“英明!”有同学说:“谦虚!”也有同学说:“武艺高!”……我说:“那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说说你理由,好吗?”学生兴趣盎然,一一阐述了自己的理由。所以自主、探究式学习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让学生感兴趣,用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我们同样能够把课堂还给学生。

保去中学:

在谢老师这节课上我学到了在历史课堂上要努力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自主教学模式。有了这个模式,学生们才有自主学习的氛围。在这节课堂上谢老师始终围绕事前分好的组来教学,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很好。我在教学中也如此做过:如在讲到《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我做了这样的尝试,根据本课内容精心设计了研究课题:将全班同学组成一个联合考察团,假想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向西进行寻访考察。这个团队由旅游观光者、考古学家、古代商人、文化使者四种不同身份人员组成,将分别为大家介绍沿途景色、考古发现、贩运的物品、传播的文化等。提前一周下发活动预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身份,组成四个小组,互相讨论、交流。我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知识和丰富、合理的想象来完成本组的主题,准备好回答相关的提问。同学们积极性都很高,通过阅读课本、同学间相互交流、查找课外资料、网上查找等多种途径进行整理搜集。在讲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及时点拨、指导、适时鼓励。整个过程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缩短了与史实的距离,加深了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对比较枯燥的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多种能力。

北捻中学: 我很欣赏谢老师在教学中始终鼓励学生。如:“第一个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我们给他掌声”“第一个回答对的同学我们给他掌声”“第一个女同学回答问题的同学我们给她掌声”......在鼓励中,学生们就会愿意自主合作回答问题。

洪善堡中学:

谢老师从始至终以一种温和的口吻和学生们对话,这样就能让学生们觉得和老师是平等的,没有了紧张感,老师提到的问题也就愿意去思考,我觉得这样学生们自主能力一定会得到锻炼。

七、活动总结

主持人:今天我们聚到这里,共同来探讨这个主题是非常难得的。各位老师的积极性很高,大家都能积极发言,而且都能亮出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儿是值得肯定的,但在交流中又质疑了一些新的问题,有待我们继续研讨。对《如何组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主学习》这一主题,我们形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一)精心设计问题和组织学生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二)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三)引进竞争机制,分组比赛,学会合作

(四)鼓励质疑,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五)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总之,在历史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和目标,从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要出发,来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强烈意识和思路,提供适宜的土壤和适宜的发展空间,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七、布置任务

创新校本教研双向优化教学 第8篇

一、为实现教师教研、教学能力的提高, 我校区主要在两个方面做了努力与尝试

1. 大力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我校区重点建设了“永安之家”论坛、永安路小学资源库和永安路小学微信公众平台。“永安之家”论坛注册数达70人, 发帖数达1883条, 回帖数达6500条, 资源库容量达53.9G。永安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一年来, 共发布170条教研信息, 实现了“每日加餐”由纸质下发到网络推送的提档升级。教师的学习更为方便快捷, 实现了学习资源碎片化、系列化;教师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交流愈加频繁, 互相学习、相互促进成为一种共识、一种氛围。

2. 创新小课题研究方式。

以前, 教师的研究课题都是自选, 自主研究, 题目分散, 力量薄弱。本学年, 我校区率先开始实施教研组统一课题、独立研究的形式。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 结题时更易撞出思维的火花。也有教研组尝试了完全不同的研究方法, 即课题由几位教师同时进行合力完成。如品德与生活 (社会) 教研组四位教师合力完成《课堂教学之有效导入研究》, 从导入应达到的效果、导入应达到的要求、一般的表现方式和类型几个方面结合教学案例层层深入, 获得集团领导的认可。本学期, 我校区进一步拓宽研究渠道和思维方式, 各教研组围绕学校申报的三个课题“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有效课堂建设”、“如何通过创新作业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如何通过开展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本领”, 结合学科特点进行选择性研究。学期末“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的有效课堂建设”课题组成员的小课题研究报告全部入选校刊, 受到集团领导的一致好评。

二、为进一步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爱学习, 会学习, 我校区又做了两种尝试

1. 微课教学。

以五年级3班数学为例, 本学期田世强老师和学生共完成23节微课, 其中学生录制12节, 容量共达3.16G。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是五年级下册数学的一个难点, 田老师和郝晋同学共同完成了郝晋系列微课之和倍问题、差倍问题、和差问题。这些微课很好地帮助学生突破了知识难点。郝晋同学也在期末考试中获得98的高分。微课让学习无边界, 学生利用手持移动平台, 通过3班微课平台, 可以反复观看学习。微课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 也是一种成功的教学尝试。

2. 蝴蝶计划。

“蝴蝶计划”是在“创新作业布置方式, 提高教育质量”课题引领下, 我校区所积极尝试实施的作业布置与监督方式。过去, 让孩子读课文三遍, 家长签字, 教师很被动, 不能如实掌握学生的完成情况。现在, 各班建立了家长微信群, 家长把学生读课文的视频上传到群里, 其他同学和家长可以点评, 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辅导。有的孩子为了读得更好, 实际不止读3回。我们的目标是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实现晒字、晒预习、晒作业等, 使教育教学工作更趋实效化、科学化。

上一篇:形容十分紧张的文案句子下一篇:2010圣诞节经典搞笑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