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教学设计

2024-08-15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教学设计 第1篇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第一课时 不进位加(例1)

学习内容:课本第11页、12页例1及做一做。

课标要求:能计算两位数和一位数的加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运用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会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学会用竖式计算。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计算能力。任务评价:

1.通过动手摆小棒,理解算理,检测测评目标1的达成情况。2.完成“做一做”,检测测评目标2的达成情况。

学习重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学习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学习准备:课件、小棒、尺子等。学习过程:

一、课前口算:

30+40= 40+50= 20+60= 25+2 = 83+5 = 33+6 = 指明说一说30+40和25+2的口算方法。

二、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11页主题图:今天可真热闹,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参观博物馆,现在他们已经来到博物馆门前,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1、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1:同学们都来参观博物馆每个班由2名老师带队; 预设2:二(1)班35人; 预设3:二(2)班32人; 预设4:二(3)班37人; 预设5:二(4)班34人;

2、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明回答。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这个问题

三、探索新知 学习第12页例1.1、要求一共多少人,需要知道哪些已知条件?怎样列式?指明回答后,师板书:35+2=

2、结合口算,感悟加法的算理。指明口算,并说一说是怎样口算的?

3、结合摆小棒,探究加法竖式的写法及用竖式笔算的方法和算理。(1)同桌互相摆小棒。

学生有35人,用3捆零5根小棒表示;有两名带队老师,用2根小棒表示。(2)班上交流,展示汇报。

(3)提问:为什么要先把5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都是表示几个1根小棒)一共是多少根小棒?

(4)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师板书加法竖式,并计算。

(5)组织讨论:为什么“5”与“2”对齐?(相同计数单位的数对齐)(6)小结:列竖式时要注意蒋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1数对齐,计算时要先从个位加起,再把十位上的数挪下来。

4、即时练习。

出示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巩固笔算加法时的对位方法。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图意,独立列竖式计算。

2、判断对错(见课件)

五、课堂总结

笔算两位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作业设计:

1、列竖式计算 25+4= 63+5= 47+2= 85+4=

2、小红做了36个千纸鹤,小英比小红多做3个千纸鹤,小英做了多少个千纸鹤?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二(1)班学生有35人,2名老师带队,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 2 = 37 3 5 个位和个位对齐

教学反思:

+ 2------------7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教学设计 第2篇

本周,学校的“师带徒”随堂课,我讲授了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第一课时《不进位加》。课程讲完后,听课老师随机对本节课我存在的问题给予了指点和建议。周三教研课上,我也简单的谈了谈了对本课的说课和自己直观的感受和教学反思。

第一次经历这样的随堂听课,由得知消息后的紧张焦虑,到“硬着头皮”迎头而上的积极准备,再到后来下课铃响起的那份短暂“轻松”,真的好似梦一场。而在上课过程中自己所做的不够好的地方,老教师的那份独到见解、直击要害,更是让我心服口服,收益良多。

虽然之前自己有两年的教学经验,但这其中有些困惑也是时常为难着我,比如:抓不住重点、如何轻松突破重难点、让学生能积极有效的发展观察能力等,仍是我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对于这节课,我自己的直观感受就是自己在某些环节过于心急,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急于替代学生说出答案,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一股脑的强加给学生,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通过这节课的讲授,让我觉得最幸福的是,课后马老师给我提出的几点问题,直击要害,简明有用,在细微处发现问题并干净利落的指出。首先是在出示例图时,一个简单的参观博物馆的情境,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是件什么事情,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次,笔算加法不仅要关注竖式,在常规练习和讲授中,问题情境的单位,以及横式的写法也是需要注意的,也给学生养成了一种良好的数学习惯。最后,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无意识的反复重复,其实是无效的,这样其他孩子的专注能力得不到发展,听别人说话的理解能力也得不到发展。马老师提出的建议里说道:“遇到关键的、重要的`句子,可以问别的孩子是否听懂,能不能重复?来强化记忆,巩固知识”。结合自己的这节课,也反思之前的所有课中,前辈老师给出的建议和指点是十分适用的。

周三的教研中,除了对自己本节课进行了反思,其他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授课过程和方式,各位前辈老师,从方方面面来提出问题,总结经验和方法,自己也收获多多、记录满满。在以后的课堂里,自己也可以学着加以灵活的运用,扬长避短,逐渐做的更好。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教学设计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教学,理解算理,算法优化

数学, 不言而喻与“数”有关, 那就一定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数”之间的相互作用, 即:计算。它是小学生数学学习必不可缺的基本技能, 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但是, 课堂实践告诉我们, 计算课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因此, 如何提高计算教学质量, 使计算教学鲜活起来, 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本人执教的《拔萝卜——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 》一课, 谈谈自己对计算教学的思考。

1. 处理好“旧知引入”与“创设情境”之间的关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 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 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但是, 在计算教学时好的情境是很难找的, 教师往往会为了引入本节课要计算的一道核心算式, 会讲一段很长的故事或者会花时间让学生进行看图说话, 这样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如果创设的情境只一味地追求“新异”“有趣”, 那么教学就会进入误区。计算教学的旧知复习也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以复习为铺垫可以再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 为新知学习分散重难点。

给计算加点“料”, 并不是所有的计算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到“原型”, 有时合适的复习铺垫也是很好的“料”, 这些都取决于计算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起点。

2. 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之间的关系

算法多样化一般是充实计算教学内涵的表现, 是培养学生多方位思维模式的手段。在课堂上, 老师经常会问“还有别的方法吗?”“看谁的方法最多?”但是真的是算法越多越好吗?很显然, 一些本质上重复的算法不提最好。若一味地追求算法多样, 课堂教学很容易走偏。

多样性和算法的优化并不矛盾, 多样化经过合理的优化, 依然还是多样化的。所以, 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算法优化, 才能使学生从基础层面的算法提升到有一定思维含量的算法, 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另外, 教师应恰当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先进行整理归类、分析比较, 再进行算法优化, 然后选取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3. 处理好“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之间的关系

在由“填鸭式”教学转变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计算教学中老师们要十分重视让学生去理解算理。如《拔萝卜——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 》一课中, 在情境中提炼出算式“32+25=?”, 老师会让学生用小棒或计数器算出“32+25”等于多少。但是, 当练习中出现“46+22, 73+25, 35+43”等算式时, 很多学生就会无从下手。

计算教学时, 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 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发现小棒和计算器之间的共同之处, 然后构建起它与抽象算法之间的联系, 进而掌握算法、理解算理。

可见, 给计算加“料”时, 应处理好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的关系, 并在它们之间架设一道桥梁。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 逐步完成由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

4. 处理好“重复练习”与“数学思考”之间的关系

加强练习是学生加深理解计算算理, 掌握计算技巧的有效途径, 所以计算教学中“练习”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但是无意义的重复练习, 往往是计算教学的弊病, 因为它会使学生对计算产生厌恶。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计算练习, 激发学生参与计算的积极性, 在计算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因此, 给计算加“料”时要避免重复练习, 给计算练习加上“数学思考”, 以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总之, 计算教学看似枯燥无味, 但只要我们在丰富和完善传统计算教学方法的同时, 进行创新, 适时地给计算加“料”, 使学生愿计算、会计算、乐计算, 进而体会到计算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目标]

1.体会加法的意义,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经历探索和交流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和笔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工整的习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直尺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复习

(1)开火车口算

30+40= 40+50= 83+5= 33+6=

20+60= 10+25= 21+30= 45+30=

(2)指名说说以下几个数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73、63、40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察情景图,获得信息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同学去参观博物馆。看,他们来到了博物馆门前,小精灵明明正热烈地欢迎他们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出示P11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二(1)有35人,二(2)有32人,二(3)37 人,二(4)34人,每班由2名带队老师)

2.看图提问

师:你能根据图来提出数学问题吗?(生自由回答。)

师:有这么多的问题,关于二(一)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如何解答呢?二(一)班和二(二)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呢?(学生独立思考。)

二、探究建模

1.出示:二(1)班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5+2=37。(2)用小棒,先摆3捆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也就是37。(3)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5+2=7,在个位写7,十位3+0=3,在十位下面写3,所以等于37。师生共同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数位要对齐,分开点写,用尺子)。

2.出示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4.出示课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2和P13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四、回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教学设计 第5篇

有幸听了两节课——三年级《不进位加》,两位教师执教风格各有特色,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1、两位老师都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第一节课联系前段时间的雪灾,创设各年级捐款的情境,对例题情境做了修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第二节课复习用竖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唤醒学生记忆,为旧知向新知迁移架设桥梁。两种引入各有特点,可根据学生情况而定。

2、在算法探究环节,我觉得第一位老师带的太快了,在算理算法上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第二位老师这一环节上得较扎实,老师在复习的基础上,将过去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迁移到本节课,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的交流,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优化计算过程,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体系,更有探究的意味。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进位加的教案 第6篇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4页例3,“做一做”及练习二3~6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掌握笔算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2.过程与方法

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学习数学,让学生感悟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难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课件、小棒、课本11页主题图,例3主题图 教学方法:

教法:谈话、指导相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第11页主题图)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每个班由2名老师带队。

1、仔细看!下面发生了一件事,你们能帮忙解决吗?(出示14页例3的二(1)班和二(3)班的图)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生独立思考并列式35+37=(板书算式)(1、出示37+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先用小棒摆一摆。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师引导思考 在35根小棒下面放37根小棒怎么放?

上面10根一捆,3捆再有5根,下面10根一捆,3捆再有7根。(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好小棒)

将两组小棒加起来,应先加什么?5根和7根先相加是12根。12根小棒能捆成一捆吗?(能)怎么放?(1)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并汇报结果。把12根小棒其中的10根捆起来(边说边放),把这2捆放在整捆处。上面的3捆加下面的3捆是6捆,再加上刚才新捆的1捆就是7捆。和剩下的一捆合在一起是72根小棒。(多找几名同学边说边摆,说过程)2.用竖式算一算。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7+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重复做刚才的动作边做边问:放在整捆处的1捆在竖式上该怎么写?

(1)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尝试列出竖式。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个位上5加7得12,如何向十位进“1”?个位上怎样写?(演示从“小棒图”过渡到下面的竖式图。)3.讨论算法。

你发现今天我们学习的竖式计算与上节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巩固个位上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概念)(板书课题)(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说出笔算两位数加法要注意哪三条。(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请大家翻到课本14页,看看你总结的和课本上的是否一样。(指导学生看课本)(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摆小棒,形象地在脑中建构竖式的形成过程,以“动作”为出发点把小棒十根一捆放在整捆处内化到竖式中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概念更形象,便于理解掌握。)

(4、比较35+32与37+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复习:个位相加不满十。新课:个位相加满十。师讲:像今天这样个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十位进1的加法,就叫进位加法。板书:进位加法。提问: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我们要注意什么?

提问:书上的小朋友还告诉我们也可以从十位加起,如果从十位加起,要注意什么?

教师说明:笔算加法还可以从十位算起,算十位,一定要看个位满不满十,个位满十,十位相加的和要多1。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课本14页下面的“做一做”。两名同学上台板演,集体订正时,要求说出“想”的过程。

2、完成练习二中的3~6题。

3、课本14页下面的做一做。

师 :小红跟爸爸去海洋馆玩。你们从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能解决提出的问题吗?

4、完成课本14页“做一做”下面的思考题。

教师要结合实例说明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关键是先找到 一个两位数,使它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得9。然后再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个位交换位置就得到另一个符合条件的两位数。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35+37=72 3 5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将学习过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知识迁移到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上来,并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重点难点:能熟练地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不进位算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勤劳的小蜜蜂整装待发要去采花粉了,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谁能利用图中的数学信息,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同学们可能回答:清晨,在蜂王的命令下,小蜜蜂们出去采花粉了。一队去杏园的小蜜蜂有320只,二队去苹果园的有210只,三队去桃园的有86只,四队去梨园的有103只。提出问题,探求新知。

二、1、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 1)一队和二队一共有多少只蜜蜂? 2)二队和四队一共有多少只蜜蜂? 3)三对比一队少多少只蜜蜂? 4)二队比四队多多少只蜜蜂?......2、解决第一个红点

板书问题:一队和二队一共有多少只蜜蜂?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小生交流。)1)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2)学生小组交流计算的过程,全班汇报。

板书竖式:320+210=530 320 + 210 530 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更容易理解?说说你的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明确: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3、解决“二队比一队少多少只?”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重点掌握竖式的书写格式。

4、解决“二队和三队共有多少只?” 同学们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

先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再尝试用竖式计算。

全班交流。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明确:不管加数的位数是否相同,列竖式时,必须做到相同数位对齐。

5、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与三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有什么相同点? 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都是从各位算起。

6、火眼金睛辩对错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小蜜蜂辛勤的采花粉,对你有什么启发?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教学设计 第8篇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经历探索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过程,会用竖式计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初步理解笔算加法的顺序和进位方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两道题,谁愿意来算一算?(指名板演)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口算。(指名口答)

1.口算。

8+6 45+7 1+5+1

3+8 69+4 2+6+1

5+7 47+8 3+4+1

2.用竖式计算。

53+21 6+22

师:(指学生板演的竖式)他们算得对吗?哪位小朋友来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

師:是的,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探索算法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出示教科书第85页例题的情境图,标明小华和小明)。瞧,小华和小明正在欣赏邮票呢。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小华有34张邮票,小明有16张邮票。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张邮票?

师:很好。你能把这道题的意思完整地说一遍吗?(学生口述)求一共有多少张邮票,该怎样列式呢?

生:34+16。(板书:34+16)

师:34+16等于多少呢?请小朋友先用小棒摆一摆或用计数器拨一拨,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小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1:(边说边演示)我是用小棒摆的。先摆3捆和4根小棒,再摆1捆和6根小棒,合起来是50根。

师:你是怎么知道一共有50根小棒的?

生1:3捆和1捆合起来是4捆,4根和6根合起来是10根,4捆和10根合起来是50根。

师:你算的是对的。能把你摆出的小棒整理一下,让大家一眼就看出这里有50根小棒吗?

生1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为什么可以把它们捆成一捆呢?原来的4根小棒是——4个一,6根小棒是——6个一,4个一和6个一合起来是——1个十。

生2:(边在计数器上拨珠边说)我是用计数器算的。先在计数器上拨出34,再在十位上拨1颗珠,个位上拨6颗珠。现在个位上有10颗珠,10个一是1个十,把个位上的10颗珠去掉,在十位上添上1颗珠。算出来也是50。

用竖式计算,先算什么?

师:个位上4加6得10,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1,表示1个十,所以要写在十位上。为了和原来的加数区别开来,进上来的1,要写得小一些。再算十位上的数,十位上是几加几?

生:十位上是3加1,再加进上来的1得5。

师:所以34加16等于50。(指个位上进上来的1)谁来说一说,这个1表示什么意思?

生: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上进上来的1。

师:这个1在用小棒算时是什么?在用计数器算时是什么?

生1:用小棒算时是捆起来的那一捆小棒。

生2:用计数器算时是进到十位上的一颗珠。

师:很好。请小朋友在自己的练习本上把这道题用竖式再算一算。

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

师:用竖式计算加法,从个位算起。如果从十位算起,方便吗?为什么?

师:会用竖式计算这样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了吗?(会)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题,请小朋友独立地用竖式计算。(出示“试一试”)

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师:(请板演的小朋友)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样算的吗?

生:先算个位上5加8得13,在个位上写3,向十位进1;十位上6加2再加1,得9,就在十位上写9。65加28得93。

师:他算得对吗?十位上是6加2得8,为什么还要再加1呢?

生:这个1是从个位进上来的,所以要加上。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前面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有什么不同?(完成课题的板书:进位)

师: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注意些什么?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师生共同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每道题是怎样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略)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教学设计 第9篇

教学内容: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P97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探索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掌握排列不重复、不遗漏的方法。

教学准备:

每组三张数字卡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

二、探索新知

(一)初步感知排列

羊村大门提示一:大门的密码是由1和2组成的两位数。

1、生动手摆。2、汇报交流。

3、小结:这两个数的十位和个位交换位置就成了不同的两位数。

4、密码到底是哪个呢? 提示二:不是12。揭晓答案:21。

(二)自主探究

狼堡大门提示一:密码是由1、2、3组成的两位数。

1、同桌合作,一人摆,一人记录。

2、汇报结果并展示。

3、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①固定个位法;②固定十位法;③交换位置法。

4、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5、超级密码现在有六种可能,到底是哪个呢? 提示二:十位和个位相加是5,并且个位是2。

揭晓答案:32

(三)知识巩固

1、用数字3、5、7能组成几个两位数?用你喜欢的方法写下来。

2、用数字0、2、3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3、比较它们的不同。

三、联系生活,应用拓展

(一)抽奖活动:中奖号码是由数字2、5、7组成的两位数。

1、学生上台抽奖。

2、喜羊羊的中奖号码:是由这些数字组成的最大的两位数。

3、沸羊羊的中奖号码:是由这些数字组成的最小的两位数。

4、暖羊羊的中奖号码:十位上的数字减去个位上的数字得3。

(二)排队照相:

1、喜羊羊、沸羊羊和暖羊羊三只羊排成一排合影,有多少种排法?

2、如果暖羊羊不在排头,喜羊羊不在排尾,一共有多少种排法?

四、总结延伸,畅谈感受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教学设计 第10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认真细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前置性学习:

计算:22×11 34×21 33×13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上面这几道计算题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较复杂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揭示课题:笔算乘法(进位)

二、新课讲授

1.导入:我们为了补充能量,学校在午餐时为同学们准备了酸奶,大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2.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春风小学有37个班,平均每班有48人,一顿午餐要为每人配备一盒酸奶,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

师: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引导学生列式:48×37= 3.各组讨论:怎样计算48×37。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4.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1)48≈50 37≈40 50×40=2000 大约2000盒。

(2)50×37=1850 50-48=2 37×2=74 1850-74=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3)48×7=336 48×30=1440 336+1440=1776 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5.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给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小结:先用个位的7去乘48,乘得的结果的末位同个位对齐,计算中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再用十位上的3去乘48,乘得的结果表示几个十,末位同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三、练习巩固

1、计算:“做一做”

2、啄木鸟治病

3、解决问题

四、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进位笔算

新人教二年级数学不进位加教学设计 第11篇

张吉林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这一教学内容选自小学数学第二册加法和减法(二)这一单元本单元是本学期的重点单元之一。教材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选用学生春游乘车的场景作为题材,从而提出“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的数学问题,列出加法算式。然后用学生自主探索的形式呈现学生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列竖式计算不进位加。并安排学生讨论“列竖式计算加法要注意什么”,以归纳竖式加法计算的要点。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而生活中的数学,更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精选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作为学习的素材,必能唤起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节课围绕“学校春游租车”这一主线展开,本节课我充分的挖掘利用这一情境图,让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新课开始我就借助学生参观博物馆的情境图提供的资源,让学生做一次组织者,来设计安排乘车的事件,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用途,使计算从“枯燥”变成“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体现《标准》中“让学生能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做出解释,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来描述现实的简单现象”的精神。另外,先让学生猜想尝试安排乘车班级,再要求学生验证自己的安排是否合理的过程,也体现了课标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的推理能力”的理念。

这一情景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能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争着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

新课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只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知识。在设计36+30这一环节时,考虑到这是前面学过的口算内容,学生已经充分明白相同单位相加的算理。因此,这一部分教学没有追求算法多样化,只是把前面学习的计算方法进行复习。

35+34是本课的新知识。“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如果只要求正确计算得数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又快又准地用最恰当的方法计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难点是: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优化算法。这里设计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计算方法,体现了《标准》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这部分内容属于更新的知识,有多种方法可探究。学生可利用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如:口算、摆小棒、拨计数器的方法得到算式的结果。除了我们学过的计算方法外,还有同学想到了以前妈妈教过他的用竖式解决的方法。算法多样化不是一题多解,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体现。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识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相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这时学生便需要教师的肯定、激励和引导。最后让学生自主地去比较、选择和完善自我。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个过程的最佳途径。因此在探索35+34的计算方法时,我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后,鼓励学生充分交流。当学生间交流时,我特别提出“会说不如会听”的观点,要求学生在听中补充,听后评价。尤其要比较自己的方法与谁的方法相似,从而按照思维方式将多种方法归类。这时学生对于多种计算方法的认识才清晰而有条理,算法的优化才在学生的心里得到内化。学生自愿地接受新方法,改善自己的解题策略。完成了一个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化过程。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归纳出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再加以板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因为课堂上,教师的必要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不至于盲目,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更有意义。在学生生动而丰富的操作中,运用“转化”的思想,学生通过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一切不仅仅是列竖式计算的过程这一知识的需要,而且也是探究型学习方式的需要。

数学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解决问题,将学数学和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让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交流合作,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和妈妈一起去玩具店买玩具的具体情境,“妈妈只准许你买两件玩具该怎样设计购物方案呢?请你们设计一个购物方案,并计算出一共需要花多少钱?”这个实际问题,将教学内容更好的融入了学生熟悉的生活中,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我采用了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直观演示法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我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中把握知识技能,学会思考问题的。所以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集体交流,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把握知识获得技能。

整节课教师的“教”适应了学生的学,给学生创造了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环境,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充分体现数学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为主线的思想,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面都得到方发展。

上一篇:乡新农保工作总结下一篇: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汇报材料